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renren

[大德开示] 活得安详 作者:一行禅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4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有一个关于禅的故事:一个人骑着一匹马,马跑得很快。一个路人问他:"你到哪儿去啊?"马上的人回答:"我不知道。问马吧!"我认为这就是我们的现实情形。我们正骑着很多匹马而我们自己却无力控制,比方说,武器扩散,就是一匹。我们尽了自己的努力,但是无法控制它们。我们的生命是如此忙碌匆匆。佛教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安住正念,知道正在发生着什么不但知道此地正在发生什么,还要知道彼处正在发生什么。比方说,当你吃面包时,你可以选择这样去观想:农民朋友在种小麦的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药品太多了,我们既然吃了面包,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就负有责任……当我们吃肉喝酒时,我们可以这样去观想:第三世界每天有4万儿童死于饥饿,而为了生产一块肉或一瓶酒,需要用掉很多谷物。喝一碗麦片粥也许比吃一块肉与这个世界的苦难更协调些……一位住在法国的经济界权威人士告诉我,西方国家的人民只要少吃50%的肉、少喝50%的酒,就足以改变目前这种世界形势。只要少消费50%的酒肉就可以了。我们每天要处理和接触很多与和平有关的事情。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生活风格、消费方式、看问题的方法保持觉照,那么我们将会懂得如何在我们活着的当下去创造和平。举个例子来说,当我们拿起报纸周末版时,我们可以观想:这个版面很重,也许有三、四磅。为了印这份报纸,也许有一整座森林被砍伐掉了……当我们拿起这份报纸时,心里应该有觉照。如果我们的觉照能力很强,我们就可以采取某些行动去改变事物的进程。

    在我们的寺庙里,我是第一个骑自行车的出家人。那时还没有适用于骑自行车时诵的偈子。我认为我们修行必须灵活,跟得上时代,所以最近我写了个偈子,你们开车前可以用。我希望它对你们有帮助:

    启动车之前

    我知去何处

    车我乃一体

    车快我亦快

    有时候我们并不真地需要用车,但是因为我们想逃避自我,所以就下楼去开车。如果我们诵这个偈子:"启动车之前,我知去何处",这句话有可能像一道闪电,使我们看到自己不需要去任何地方。无论去什么地方,我们都将与自我同在;我们不可能逃避自我。所以有时候最好是关掉发动机,到外面去练习练习行禅。这样做或许要愉快得多。

    据说近几年里有200万平方公里的林地被酸雨毁掉了,部分原因就是我们的小汽车。"启动车之前,我知去何处",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我要到哪儿去?走向自己的灭亡吗?"如果树死了,人类也会死的。如果动植物都死了,我们又怎么可能存活下来?"车我乃一体"。我们有这种感觉,即我们是主人,汽车不过是个工具而已,但事实上这是错误的。有了汽车,我们就变得有些不同了。有了枪,我们就变得很危险;有了长笛,我们变得很怡悦;有了5万颗原子弹,人类已经成为地球上最危险的动物。我们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危险过。我们应该清醒了。最基本的准则就是对我们每一分钟所做的、所体验到的事物保持高度的觉照,而每一条其它的准则都是由此衍生出来的。

    为了看清事物的本质我们必须深入地观察。一个游泳者在享受清澈的河水的同时,他(她)也应该能够成为这条河。一天,我与一些朋友在波士顿大学共进午餐,我往下看,看到了查理斯河(theCharlesRiver)。其时我已离开家乡好长时间了,看到这条河,我觉得它异常优美。于是我离开朋友们,下去到河里洗脸,并把脚放在水中,就像我们过去在自己的国家常做的那样。当我回来时,一位教授说:"这样做是很危险的。你在河里漱口了吗?"我告诉他,"是",他说,"你应该看看医生,打一针。"我很震惊,我不知道这儿的河水污染得这么厉害。你可以把它们叫做死河。在我们国家,河流有时也会变得很浑浊,但是那里面并不是垃圾污物。有人告诉我,德国莱茵河(theRhineRiver)里有那么多的化学成分,人们简直可以在河里冲洗照片了。我们可能是游泳好手,但是我们能作为一条河来体验一下一条河的恐惧和希冀吗?如果我们不能,我们就没有实现和平的机会。如果所有的河都变成了死河,在河里游泳的快乐就不复存在了。如果你是个登山爱好者,或者喜欢田园生活,喜欢绿色的森林,那么你肯定知道,森林是我们体外的肺。然而长久以来我们一直这样做居然听任200万平方公里的林地被酸雨毁掉了。我们被拘禁在自已的小我里,成天只想着为这个小我创造种种舒适的条件,同时我们却在毁掉我们的大我。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太阳就是我的心,我体外的心。如果我体内的心停止了作用,我肯定不能活下来;但是如果太阳(我的另一颗心)停止了作用,我也会马上死掉的。我们应该能够成为真正的自己。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应该能够是河、是森林、是苏联国民……为了理解和拥有对未来的希望,我们必须这样做。这就是观察事物的不二法门。

    越南战争期间,我们年轻佛教徒自发地组织起来,帮助战争受害者们重建被炮弹炸毁的家园。在服务中,我们有很多人牺牲了,这不仅仅是因为枪弹,还因为人们怀疑我们是敌方的人。我们能够理解共产党和**产党双方的痛苦,我们努力向双方敞开心怀,去理解双方,去与他们成为一体。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全世界都立场鲜明我们也不会偏向任何一方的原因。我们试图告诉人们我们对时局的看法:我们希望停止战争。但是炸弹声是如此地震耳欲聋。有时我们不得不以自焚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意愿,但是即便如此,那时世界也仍然不能理会我们,他们认为我们是在支持一种政治行动。他们不知道那是一种有待于听取和理解的纯粹的人道主义行为。我们想要和解,并不想要胜利。在那样的环境中为帮助人民而工作是非常危险的,我们有很多人被害。共产党杀我们是因为他们怀疑我们在为美国人工作,**组织杀我们是因为他们怀疑我们是为共产党工作。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想放弃而偏向其中的一方。

    今天世界的形势仍然如此。人们完全地偏向某一方或者某种意识形态。为了理解一个苏联公民的痛苦和恐惧,我们必须与他(她)成为一体。这样做是很危险的我们将会受到双方的怀疑。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我们完全站在此方或彼方,我们将失去为和平而工作的机会。调解就是理解双方,向一方描述另一方正在忍受的痛苦。只有这样做对和平才有很大的帮助。在普罗维登斯禅定中心(theProvidenceZenCenter)的一次静修中,我请一个人描述他在河里游泳的感受;接着练习15分钟的呼吸,再描述一下他作为这条河的感觉。为了能够用河的语言和感受来表达自己,他就不得不成为那条河。在此之后,我又请了一位曾经到过苏联的女士,让她描述一下她作为一个美国人的感受;呼吸、禅修一会儿之后,再请她描述一下她作为一个苏联国民的感受,并说出她所有的恐惧和她对和平的希望。这位女士做得非常成功。这些都是与不二相关的禅修练习。越南的年轻佛教工作者努力去做这种禅修。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服务中牺牲了。我写了一首关于怎样不抵抗、无怨憎而死的诗,为我的年轻兄弟姐妹,这首诗的名字叫《忠告》:

    答应我

    在这丽日当空的时候,在今天

    答应我

    即使他们以山一样的憎恨和狂暴

    把你击倒在地

    记住,兄弟

    人类不是我们的仇敌

    尽管你的叹惋无言以喻

    尽管你的愤怒无边无际

    可是,兄弟

    憎恨永不能使你直面

    人心中的野兽

    如果有一天

    当你独自一人面对这头野兽

    你要英勇无畏

    眼神温良

    用微笑绽成一朵花

    而那些爱你的人

    将目睹你穿越

    一万个世界的生和死

    又是独自一人向前走

    我低垂了头

    可是我明白了慈悲的不朽

    在这漫长崎岖的路上

    将有日月闪耀

    照亮我的征程

    禅修是为了认识到痛苦的存在。佛陀第一次讲法就是关于痛苦和出离痛苦的方法。在南非,黑人民众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白人民众也在受苦。如果我们站到其中任何一方,我们都无法完成调解的任务,为他们带来和平。南非有人能够与黑人白人两种社团保持联系吗?如果这种人不多,那么形势就很糟糕了。必须有人能够与两方保持联系,能理解双方的痛苦,把双方的感受告诉对方。有人在为地球上两大阵营之间做理解、中介和调和的工作吗?你会成为那种能够深刻理解双方痛苦的人吗?你能传达和解的信息吗?你也许没有意识到你们的国家制造了很多常规武器,卖给第三世界国家,使那里的人民自相残杀。你很清楚,比起这些杀人武器来,这些国家的孩子和大人更需要食物。然而没有人有时间去组织一场全民讨论,来审视一下制造和出售杀人武器的问题。每一个人都太忙了。常规武器在近30年、40年、50年里已经杀死了很多人。如果我们只想着将来会爆炸的原子弹而不去注意现在正在爆炸的炮弹,我们就犯了某种错误。我相信里根总统说的话,即美国不得不继续制造和出售常规武器,因为如果你不做,别人也会做,这样美国就会失掉它的经济利益。这不是一件值得一说的好事。这句话是有偏差的。这个声明只是个借口,但是确实有些因素在推动他和整个国家继续去制造和出售常规武器。比方说,如果停下来,会有很多人失业。我们有没有想过,如果废止军火工业,该提供何种工作以帮助那些工人呢?

    没有多少美国人意识到这些武器每天在第三世界杀死很多人。议会没有认真地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们没有花时间去清楚地审视形势,所以我们没有能够改变政府的政策。我们不够强大,无法给政府施加压力。一个政府的外交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人民和他们的生活方式。作为国家公民,我们有很大的责任。我们认为政府在制订政策方面是自由的,但这个自由是建立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如果我们使他们改变政策具有可能性,他们就会做的。但是现在还不可能。也许你认为如果你进入政府并掌握了政权,你就可以做你想做的任何事情,但事实上,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成为总统,你将面对这一困难的事实。你大概也会做同样的事情,只是略好一点儿或略差一点儿而已。

    因此我们必须看到真相,真正的形势。我们的日常生活、饮食方式都与世界政治形势相关。禅定就是为了深入地观察事物,为了弄清我们怎样才能改造我们的环境。改造环境就是改造我们的心,改造我们的心也就是改造我们的环境,因为环境就是心,心就是环境。觉悟是重要的。炮弹、非正义、武器和我们的存在本身,这些事物在本质是一样的。这就是入世佛教的真正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4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过去2500年中,佛教寺庙里,形成了一套和合共住的修行制度,共有7条。尽管这些方法的设置是为了解决出家人内部的争端,但我想它们也可以适用于我们的家庭和社会。第一条内容是当面座谈。在全体常住僧人大会上,大家以利益众生的心态而不是以争斗的心态坐到一起,专注地练习呼吸和微笑。这是基础。那两个闹矛盾的比丘也在场,他们清楚与会的每个人都期待着他们的和解。在还没有任何人开口讲话之前,和平的气氛已经存在了。人们避免在集会以外听故事,传播这个比丘或那个比丘的消息,评论这个比丘或那个比丘的威仪。这样做是无益的。任何事情都必须在公众集会上说。于是那两个比丘就面对面坐着,注意呼吸,而且,不管多艰难,还要微笑。第二条内容是回忆。两个比丘要努力回忆闹矛盾的整个过程,每个与矛盾相关的生活细节,全体与会者只是耐心地坐在那里倾听:"我记得那天是个雨天。我去了斋堂,你也在那儿……,"把他能想起来的都说出来。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僧众们在试图补救过去的事情。僧伽的生活原则就是对每天发生的事情保持觉照。如果你对每天发生的事情没有觉照,等到将来某一天事情爆发出来了,那就太迟了。如果常住僧众坐在一起开会,有两个比丘互相对立,矛盾就已经公开化了。坐下来,努力去回忆过去发生过的细节(就过去所涉及到的),是当前能做的唯一的事情。

    假设一对男女结婚了,而后过着一种疏忽大意的生活,不知道生活的表层底下真正发生着什么。他们的受和想正在导致一种危险的局面。有时候,发生在表层底下的事情会终于爆发出来,那时侯再来应付它们就太晚了。于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离婚、争吵,乃至互相戕害。坐禅是为了对你的色、受、想、行、识以及家庭中正在发生的事情保持觉照。这一点对任何一种方式的生活都是很重要的。总之,第二个方法是回忆,僧众了解的细节越多,问题就越容易解决。

    第三条内容是不固执。僧团的每个成员都期望那两位比丘不固执,尽他们最大的努力来和解。结果并不重要。每个僧人都尽最大努力表达他对和好和理解的愿望这一事实,才是最重要的。当你尽了最大努力去理解和接受的时候,你就不必担心结果了。你尽了最大努力,这就足矣。别人也会尽他(她)的最大努力的。会议的气氛是极重要的。因为每个人都对这两位比丘怀着很高的期望,他们知道他们必须好好做,否则他们将不再被视为修行的伙伴了。

    第四条内容是用稻草盖泥。你知道,当你在雨后的乡下走路时,道路满是泥泞。如果你用稻草铺在上面,走起来就安全了。各有一位受尊敬的长老被指定来代表矛盾的双方。然后两位比丘就开始告白大众,尽量说一些使被牵涉到的人减轻内心难受的话。在佛教僧团里,人们尊重大和尚。我们把他们叫做祖师。他们不需说很多话,但凡有所说都会受到僧团其他人的认真对待。一位长老说一些牵涉到甲比丘的话,而他所说的能够使乙比丘更好地理解甲比丘,从而减轻乙比丘的难受,缓和他的怒气和对抗情绪。然后另一位大和尚说一些维护乙比丘的话,但说话的方式会使甲比丘感到好受些。这样做,他们就把两位闹矛盾的比丘的心结解开了,从而使他们能够接受整个僧团的决定。把稻草铺在泥上泥就是争端,而稻草就是佛法的慈悲。

    第五条是自动忏悔。两位比丘都会自动发露自己的缺点,不等别人来说。如果由别人说出来,你的感觉就不同了。如果你自己说出来,那是很好的。开始你发露一个小缺点。你也许有一个大缺点,但你只讲了一些小的犯戒之处(这当中有技巧)。当你忏悔时,你可以说:"那天,我心有些散乱,我说了如此这般一件事,这太可怕了,我非常抱歉。"即便这是一个非常小的忏悔,也会使对方感觉好多了。它可以鼓励对方忏悔同等程度的过错。(想象一下苏联和美国试图着手慢慢地解决问题)。这种气氛是鼓舞人心的。每个人都在支持着这两个人,期待着他们实现和解。两位比丘中的每个人的佛性都有机会得到显现,因愤怒和嗔恨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也将得到减轻。在这种氛围中,相互理解、接受的能力就诞生了。然后长老们会提醒不和比丘:"首先你们是僧团的一部分。僧团的良好秩序是最重要的。不要只想着你们自己的感觉,要考虑到整个僧团的和合"。然后两位比丘各人都会准备一份供养,准备接受整个僧团作出判决或决定。

    第六条和第七条是一致决定和接受决定。预先就达成这样一个共识:两位比丘要么接受整个僧团作出的任何决定,要么离开这个僧团。所以,在研究了矛盾的每一个细节、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和解之后,一个委员会会做出决定。这个决定将被宣读三次。僧团的领导将这样宣读决定:"在坐禅、研究、讨论之后,在做了所有的努力之后,我们建议,甲比丘应这样这样做,乙比丘应那样那样做。这件事情应该这样改正,那件事情应该那样改正。请问常住大众们接受这一决定吗?"如果大众保持沉默,那就意味着"可以",然后他再重复一遍:"请问尊敬的常住大众们接受了这一决定吗?"三次沉默以后,他宣告:"尊敬的常住大众已经接受了这一决议。请双方执行这一决议。"这是会议的结束。解决同一件事或许有很多次会议。如果两位比丘中的一位反对这一决定,他的话也是没有分量的,因为他已经同意遵守大会所作出的任何决定。

    2500多年以来,解决争端的这七种方法已被印度、中国、越南、日本、朝鲜以及很多其它国家的佛教僧团所接受。我以为我们可以从中学到某种东西,把它应用到我们自己的家庭和社会中去。在和平运动中有很多令人气愤、沮丧和误解的事情。和平运动组织能写出非常好的抗议信,可是他们却不能写出一封充满爱心的信。我们要学会给议会或美国总统写一封他们想读的信,而不是被弃之一旁的信。你说话的方式和你所使用的语言不应该把人们拒之门外。总统像我们大家一样也是人。

    和平运动组织能不能用爱语说话,指出和平的道路呢?我想这取决于参加和平运动组织的人们自身是否安详。因为没有安详,我们就不可能为和平做任何事情。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微笑,我们就不可能帮助别人微笑。如果我们自己不安详,我们就不可能为和平运动作贡献。我希望我们能为和平运动带来一个新的视角。和平运动中充满了愤怒和憎恨。它不可能走上我们所期待的道路。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活得安详、争取和平的方式。这就是为什么禅修对我们来说那么重要的原因,它可以使我们获取观察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如果我们能为和平运动作贡献,是很好的,我们应该把我们观察事物的方式运用到和平运动中去,从而消除其中的攻击性和憎恨。和平工作首先意味着活得安详。禅修是为我们所有的人而修。我们彼此依赖。我们的孩子是否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取决于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4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互即互入

    我相信佛教和西方文化的相遇将会带来某种激动人心的、非常重要的东西。西方社会有很多重要的价值观,例如看待事物的科学方式、自由探索的精神、民主等等。这些价值观和佛教的相遇将给我们人类带来某种新的、令人激动的东西。让我们看看一些例子:印刷术是中国发明的,金属活动版块则是朝鲜发明的,但是当西方开始采用印刷术时,它就成为文化交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火药是中国人发现的,但是当西方人生产出来之后,它却改变了地球的面貌;茶是我们亚洲发现的,但当它传到西方时,却变成了茶包。如果我们把佛教看问题、做事情的不二准则与西方处理问题的方式结合起来,我们的生活方式将会发生彻底的变化。美国佛教徒扮演的角色就是把佛教引入美国,使它与西方文明相交融,这对我们所有的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佛教不是单一的。佛教的教法有很多。当佛教引入一个国家时,那个国家总是得到一种新形式的佛教。我第一次参观美国的佛教社团时,问一个朋友:"请把你们的佛,你们美国人的佛,指给我看看。"这个问题使我的朋友很惊讶,因为他以为佛是普遍的。实际上,中国人有中国人的佛,西藏人有西藏人的佛,而且教法也是有差别的。此国的佛教与彼国的佛教在教法上是不同的。佛教要更好地发挥它的教化功能,必须与它所服务的社会之心理和文化相适应。

    我的问题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你们的菩萨在哪里?请指一个美国菩萨给我看。"我的朋友指不出来。"请指一个美国比丘、美国比丘尼、美国佛教中心给我看。"所有这些事情到现在还不明白。我认为我们可以学习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佛教的优良传统,但是你们必须创造自己的佛教。我相信,通过深入地修行你们将会很快拥有自己的佛教。

    我愿意向你们介绍一种可能被西方所接受的佛教形式。在过去的20年里,我们用这种佛教形式作实验,看起来它可以与我们的现代社会相适应,它被称为"TiepHien原则"(TiepHienOrder),亦即"互即互入原则"(InterbeingOrder)。"TiepHien原则"是在战时的越南创立的,它源自临济宗学校(theZenSchoolofLinChi),是这个宗派的第42代传承。它是入世佛教的一种形式,是日常生活中的佛教,是社会性的佛教,而不是只局限在某个静修中心内的佛教。"Tiep"和"Hien"是对应中文原意的越南话。我将解释一下这两个字的意思,因为理解它们有助于理解这个原则的精神。

    "Tiep"的意思是"接触"。入世佛教这个概念已在"Tiep"这个词中体现出来。首先是与自己接触。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大多数人不想与自己接触,我们只想与其它事物接触,如宗教、体育、政治、书籍等等,我们想把自己忘掉。任何时候只要我们有空闲,我们就想邀请其它事物进入我们的心灵世界,让自己对电视开放,让电视来对我们进行殖民统治。所以首先,接触意味着与自己接触,其目的是找到我们每个人心中尊严、智慧和慈悲的发源地。与自己接触是禅修的含义,目的是要认识到在你的色、受、想中正在发生的事情。这是"Tiep"的第一个意思。"Tiep"也意味着与佛菩萨们接触。这些觉者身上充满了真实有力的智慧和慈悲。与自己接触就意味着与智慧和慈悲的源泉接触。你知道孩子们都明白佛在他们心中。在加利弗尼亚的欧杰(Ojai)举行静修活动的第一天,一个年轻的男孩子就要求成佛。我告诉他,这话有一部分是对的,因为有时候他是佛,有时候他不是,这取决于他觉醒的程度。

    "Tiep"的第二层意思是"继续",使某事物坚持更长的时间。它在这里的意思是,由佛菩萨们所开创的智悲事业应该得到延续。而这只有当我们与真正的自我接触时才有可能。这就好比掘井,只有我们找到有活水的地下泉眼时,水才会冒出来使井充满。当我们与我们真正的心相接触时,智悲之泉就会喷涌而出。这是一切事物的基础。与我们真正的心相接触对延续佛菩萨的事业是必需的。

    "Hien"的意思是"现在"。我们必须活在现在,因为只有现在是真实的,我们只能活在现在。我们不是为未来在天国中再生而修行,而是为了现在的安详、慈悲和快乐。"Hien"的意思还有"使成为真实,使显现,使实现"等。慈悲和智慧不仅仅是名言概念,它们必须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在人身上和社会上得到实现。这是"Hien"这个字的意思。

    要在英文或法文中找到能准确地传达"TiepHien"的含义的词是很难的。《华严经》里有个术语,叫"Interbeing"(互即互入),可以传达出"TiepHien"这个词的精神,所以我们曾把"TiepHien"翻译成"Interbeing"(互即互入)。在经中它是个复合词,意为"互相的"和"是"。"Interbeing"在英文中是个新词,我希望它能够被接受。我们已经在讨论"多在一中,一包括多":在一张纸中,我们可以看到所有其它的事物,云、森林、伐木工人……我存在,所以你存在;你存在,所以我存在。这就是"Interbeing"这个词的含义。我们是互即互入的。

    按照互即互入的原则,有两个圈子。核心圈子(theCoreCommunity)包括已经发誓要遵守此原则的14条戒律的男女。一个人至少应当先以这种方式修行一年,才会被接受为互即互入原则的兄弟或姊妹。在接受仪式上,这个人必须组织起一个以他(她)为中心的圈子,以继续修行。这个圈子叫扩展圈子(theExtendedCommunity)。该圈子里的成员以同样的方式修行,但还没有发誓守戒,尚未被吸收进入核心圈子。

    被接受进入核心圈子的人没有任何特殊标志。他们不剃头,不穿特殊的长袍,唯一的区别在于他们遵守一些规定。规定之一就是每年至少静修60天,专注地生活60天,不管这60天是连续的还是被分成几段。比方说,如果他们每个星期天修行,那么他们一年就有52天时间。扩展圈子里的人即使不想进入核心圈子,也可以这样修,甚至花更长的时间。核心圈子里的人可以选择单身或过家庭生活。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4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圈子里的成员和朋友们至少每两周聚会一次,诵这14条戒。他们从三皈依和为儿童所作的两许诺开始。这两个许诺囊括了成人的全部戒律。第一个许诺是:"为了爱护人和动植物的生命,我发誓要发展我的慈悲。"第二个许诺是,"为了能够爱护人和动植物并与它们和谐地生活在一起,我发誓要发展我的智慧。"所以这两条许诺就是慈悲和智慧,或曰爱和理解。它们是佛陀教导的精髓。孩子们诵完三皈依和两个许诺之后,就可以出去玩了,成人们则要继续诵他们的14条戒。

    通常,戒律是从身戒开始的,例如"不杀生",但是"TiepHien"戒律的次序则是相反的,它是从心戒开始的。在佛教中,心是万物之本。下面就是互即互入原则的14条戒律:

    1.不要崇拜或执着任何学说、理论或意识形态,包括佛教的。所有思想体系都是指导方法,它们不是绝对真理。

    这条戒律如同狮子的吼声。它的精神体现了佛教的特色。学佛人常说,佛陀的教导只是帮你渡河的筏子,为你指点月亮的手指。不要错把手指当成月亮,筏子当成了岸。如果我们执着于筏子,执着于手指,我们就会错过一切。我们不能在手指或筏子的名义下互相残杀。人类的生命比任何意识形态都要珍贵得多。

    互即互入原则诞生在战时的越南。那场战争是由两种世界观的矛盾造成的。在意识形态和学说的名义下,人们杀人同时也被杀。如果你有枪,你能杀死一、二、三、五个人;但是如果你拥有了一种意识形态并执着于它,认为它是绝对真理,那么你就有可能杀掉上百万人。这条戒律从最深刻意义上包含了"不杀生"戒。执着于知见已经给人类造成了很多痛苦:"如果你不遵从这个教导,我要切下你的脑袋。"在真理的名义下,我们互相残杀。世界现在依然陷于这种情势。很多人认为某某主义是人类意识的最高产物,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和它相比;另外一些人则认为那是疯话,我们要消灭那些人。我们就陷入这种情势中。

    佛教不是这样的。释迦牟尼的一个最基本的教义就是:人身难得。这是对现时代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即战争与和平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回答。只有当我们不执著于某种观点、不狂热盲从的时候,和平才有可能实现。你修习这条戒律越精进,就越能够深入实际,理解佛教的教义。

    2.不要认为现在你所掌握的知识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要避免目光短浅和对现前知见的执着。要修习不执著于知见,以便能敞开地接受其它观点。真理是在生活中发现的,而不仅仅存在于概念性的知识中。准备好尽你的一生去学习,随时随地观察你自心和世界的实相。

    这条戒律源自第一条。请回忆一下那位年轻的父亲,他拒绝为自己的儿子开门,以为那孩子已经死了。佛陀说:"如果你把某事物当作绝对真理,被它束缚住了,那么当真理自身以人的形象来敲门时,你也会拒绝让它进来的。一位科学家如果拥有开阔的胸怀,能对现有的科学知识提出质疑,他就比别人拥有更多的揭示更高级真理的机会。一位佛教徒也是如此。在她修禅的过程中,在她寻求更高级智慧的过程中,她必须对她当前的关于实相的观点提出质疑。智慧的诀窍是超越知见。不执著于知见的方法是佛教关于智慧的基本教导。

    3.不要以任何手段强迫别人(包括儿童)接受你的观点,无论是通过权威、威胁、钱财、宣传乃至教育,都不可以。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充满慈悲心的谈话,帮助别人放弃盲从和狭隘。

    这也是源自第一条戒律。它体现的是自由探索精神。我想西方人能够接受这条戒律,因为你们能够理解它。如果你们能找到一种方法使全世界都能接受这个观点,那将是一件好事情。

    4.不要逃避与痛苦接触,或在苦难面前闭上眼睛。不要失去对世界生活中存在的苦难保持觉照。想办法通过各种途径与那些正在受苦的人接触,包括私人接触、拜访、图片、音讯等。通过这些方法,使你自己和他人对世界上的苦难现实保持警醒。

    佛陀初转法轮的内容就是四圣谛。第一谛是苦谛。因此与苦难接触、并对苦难保持觉照是必需的。如果我们没有遭遇过痛苦和疾病,我们就不会去寻找导致痛苦和疾病的原因,就不会去寻找补救和出离苦境的办法。

    美国在某种程度上是个封闭的社会。美国人不太注意美国以外正在发生的事情。这儿的生活那么忙碌,即使你看电视读报纸,外面的图像也只是一闪而过,没有真正的接触。我希望你们能找到某种方法,来滋养对世界上存在的苦难保持觉照。自然美国内部也有苦难,与它们保持接触也是很重要的。但是西方的很多苦难是"没用的",当我们看到别人真正的苦难时,这种无病呻吟就会消失。有时候我们痛苦是因为某些心理事实。我们不能走出自我,所以痛苦。如果我们与世界上的苦难接触,受到触动,就可能进一步去帮助那些正在受苦的人,而我们自己的痛苦就在此间消失了。

    5.当数百万人在挨饿的时候,不要囤积钱财。不要把名利、钱财或感官享受当作生活目标。生活要简单,要与那些需要的人分享你的时间、精力和物质资源。

    《八大人觉经》中讲:人类"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在我们现代社会环境中,简单的生活也意味着尽可能地保持自由,避免那种毁灭性的社会和经济机器,,避免紧张、抑郁、高血压等现代疾病。我们应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避免充斥于现代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和焦虑。唯一的出路是少消费。一旦我们能够简单快乐地生活,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帮助别人。

    6.不要让怒火或嗔恨在心中停留得太久。一旦怒火和嗔恨生起来了,要修慈悲观,这样我们才能够深刻地理解那些引发怒火和嗔恨的人。学会用慈悲的眼睛来看待其它的众生。

    当恼怒或怒火升起来的时候,我们必须保持觉照,尽力去理解它。一旦我们理解了,我们就能更好地遗忘和爱。慈悲观就是理解观。如果我们不理解,我们就不可能爱。

    "慈眼视众生"("学会用慈悲的眼睛去看待其它众生")是直接从《法华经》中《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摘录出来的。你也许愿意把它写下来挂在起居室里。中文原文只有五个字:"慈眼视众生"。我第一次诵《法华经》诵到这五个字时,我沉默了。我知道这五个字足以引导我的一生。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4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7.不要让自己迷失在散乱和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练习呼吸,以便重新获得身心之安泰;练习正念;提高定力和智慧。

    这条戒律位于中间,是这14条戒律的重心,是最重要的一条戒律:活在觉照中。没有这条戒律,没有觉照,其它戒律就不可能完全遵守。它像一只扁担(在亚洲,人们用扁担挑东西,把扁担的中部放在肩膀上),象扁担的中部,你们可以把它放在肩膀上。

    8.不要讲引起争论和导致团体破裂的话。尽最大努力调解一切矛盾,不管矛盾有多微小。

    现在我们讲到了戒律的第二部分,涉及到口业方面。戒律的前七条是关于意业方面的,接下来两条是关于口业方面的,后五条牵涉到身业。现在这条戒律牵涉的内容是和解、是创造和平的努力,不仅是在你的家中,在社会上也是如此。为了帮助调解矛盾,我们必须与双方接触。我们必须超越矛盾;如果我们自身仍陷在矛盾当中,调解起来就困难了。为了倾听双方的意见,理解双方,我们必须采用同体的思维方式。世界需要为和解而工作的人,需要具备智慧和慈悲能力的人。

    9.不要为了个人利益或为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说不实语。不要讲导致分裂和仇恨的话。不要传播你不确知的消息。不要对你没有把握的事情提出批评和谴责。永远说真实语和利益语。要有勇气讲出非正义的事情,即使这样做会危及你自身的安全。

    我们所讲的话可以在我们周围创造出爱、信任和幸福的氛围,也可以创造出地狱。我们应该留心自己所说的话。如果我们习惯于说话太多,那么现在我们就应该对此情形有所觉照,学会少讲话。我们必须对我们所讲的话及其后果保持觉照。这儿有个偈子,在你拿起话筒前可以诵诵:

    语言能够跨越千山万水

    架起理解和爱的桥梁

    句句话如璀璨的珠宝

    编织成了一幅美仑美奂的挂毯

    我们应该讲有益的话。在讲话中要尽量避免引起误解、仇视或嫉妒的言辞,要尽量说能增进彼此间的理解和相互接受的话。这甚至能帮助你减少电话费。同时第九条戒律也要求坦诚和勇气。在讲真话会威胁到我们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我们当中有多少人能够有足够的勇气去揭露社会不公正现象呢?

    10.不要利用佛教团体来谋取个人利益,或者把你们的团体变成政治党派。无论如何,一个宗教团体应采取鲜明的立场,反对压迫和社会不公正现象;在不卷入党派纷争的前提下,通过奋斗来改变现状。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对社会不公正现象保持沉默,它恰恰意味着我们做事应该保持觉照,不偏向任何一方。我们应该讲真话,而不只是权衡政治结果。如果我们偏向任何一方,就将失去我们帮助调停矛盾的力量。

    在一次访美过程中,我遇到一群人,他们想建立基金会,帮助越南政府恢复国家建设。我问他们是否愿意为船民做些事,他们说不。他们认为从政治的角度来看,谈论船民的事情是不好的,因为那样做就是对政府不信任。会使越南政府产生怀疑。为了确保一件事的成功,他们不得不放弃做其它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

    11.不要从事对人类和自然有害的职业。不要向剥夺他人生存机会的公司投资。选择一个能助你实现你的慈悲理想的职业。

    这是一条极难守的戒律。如果你足够幸运,拥有一份能帮助你实现慈悲理想的职业,你仍然必须更深入地去理解。如果我是教师,我很高兴能有这份帮助孩子的工作。我很庆幸自己不是杀猪宰牛的屠夫。然而屠夫的儿女来到我班上,我要教他们。他们从我的正当职业中获得利益。我的儿女吃屠夫准备好的肉。我们被联系在一起了。我不能说我的生计是完全正当的,那是不可能的。守这条戒包括想办法使所有的人都拥有正当的职业。

    也许你在试图遵循一个素食菜谱,尽量减少杀生,但你不可能完全避免杀生。你喝水时,会杀死很多微生物。即使在你的素菜里,也会有很多微生物,被烫死或干死了。我知道我的素菜不是百分之百地纯素,而且我认为,即使我的导师佛陀在这里,他也无法避免这一点。问题是我们是否决心朝慈悲的方向努力。如果是,那么我们能不能把痛苦减小到最低限度?如果我迷失了方向,我必须先寻找北极星,然后再向北走。这并不意味着我想到达北极星那里。我只是想朝那个方向走而已。

    12.不杀生。不教他杀。尽一切可能保护生命、阻止战争。

    西方国家的国防预算是惊人的。研究表明,如果停止军备竞赛,我们将会有绰绰有余的钱去消灭贫困、饥馑、文盲等现象,以及世界上的很多疾病。这条戒律不仅适用于人类,也适用于一切众生。正如我们所见到的,没有人能够把这条戒完美地守好,关键在于尊重和保护生命,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护生。这意味着自己不杀生,也不让别人杀生。这是很困难的。那些努力去守这条戒律的人必须不懈地为和平而工作,以便自己拥有和平。防止战争比游行示威抗议战争要好得多。抗议战争已经是太晚了。

    13.不要侵占任何属于他人的东西。尊重他人的财产权,但要阻止他人采用使人类或其它众生痛苦的方式来为自己谋取财富。

    第13条戒律要求我们对由社会不公正所造成的痛苦保持觉照,敦促我们为建设一个更合适居住的社会而工作。这条戒律是与第四条戒律(对痛苦的觉照)、第五条戒律(生活方式)、第十一条戒律(正当职业)、第十二条戒律(爱护生命)相联系的。为了深入领会这条戒律,我们也必须对上述四条戒律进行思惟。

    寻找方法去阻止他人采用给人类和其它众生造成痛苦的方式来为自己谋取财富是立法者和政治家的责任。然而,我们每个人也可以朝这个方向去做。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靠近被压迫人民,帮助他们维护生存权利、反对压迫和剥削。让人们用给人类和其它众生造成痛苦的方式来谋取财富是我们不能容忍的事情。作为一个整体,我们必须努力去防止这类事情的发生。怎样在自己的城市里为正义而工作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菩萨们的誓愿济度一切众生是宏大的。我们每个人都可发誓坐上他们的救生船。

    14.不要虐待你的身体。学会尊敬地对待它。不要只把你的身体看作一件工具。为了证道要保存生命的能量(精、气、神)。没有爱和承诺不应该发生性行为。在性关系中要意识到将来可能产生的苦果。维护他人的幸福,尊重他人的权利和义务。对于将新生命带入这个世界上来所应承担的责任要有充分清醒的认识。对这个你将把新生命带入其中的世界要有所思惟。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4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也许有这种感觉,这条戒律不鼓励生孩子,事实并非如此。它只是敦促我们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保有觉照:我们的世界是否足够安全以至可以多生几个孩子?如果你想把更多的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那么你就必须为这个世界做些事情。

    这条戒律也与单身生活有关。传统佛教出家人不结婚至少有三个理由。第一条理由是,佛陀时代的出家人一天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坐禅。为了讲法和乞食,他们才不得不和村庄里的人保持联系。如果一个出家人必须赡养家庭,他就不可能完全尽到他作为一个出家人的责任。

    第二个理由是为修禅必须保存性能量(精)。在亚洲的宗教和医学传统中,据说人有三个能量来源:精、气、神。精是你在性交过程中所消耗的那种能量。气是你说的太多而呼吸的太少时消耗的那种能量。神是你过度焦虑、睡不好觉时所消耗的那种能量。如果你消耗了这三种能量之源,你的身体就不够强壮、无法证道和深入实相了。出家人过独身生活不是为了道德上的忠告,而是为了保存能量。一个长期辟谷的人就知道,保存这三种能量之源有多么重要。

    出家人不结婚的第三条理由是苦的问题。在佛陀时代,甚至今天,如果我们去印度,我们就会看到很多孩子没有食物、有很多孩子无医无药。一个妇女可能生十、十二个孩子,但是却不能够正常地养活两、三个。"生命是苦",这是佛教的首条真理。把一个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是一个很大的责任。如果你很富裕,那么对你来说可能不成问题。但是如果你很穷,这可就是一件真让人操心的事情。再生首先意味着在你的孩子身上再生。你的孩子是你的自我的延续,你在他们身上再生。你在延续这个苦的循环。佛陀认识到在他当时的社会里生更多的孩子只会给孩子们造成痛苦,所以他禁止出家人有孩子。我想在过去的2500年里,很多国家的僧侣在遏制出生率方面作出了贡献,这是相当重要的。

    第14条戒律敦促我们尊重自己的身体,保存证道所需的能量。其实不仅仅是修行,任何一种改造世界的努力都需要能量。我们应该照顾好自己。

    据我看来,西方的性解放产生了一系列良好的结果,但也导致了某些问题。通过现代的生育控制手段,妇女解放在某种意义成了实实在在的事实。过去亚洲和欧洲的年轻女孩子怀孕之后会有很多问题,有些甚至选择了自杀。自从控制生育的方法出现以后,这类悲剧可以想见是减少了。但是性解放也导致很多压力、很多麻烦。我认为很多人抑郁痛苦部分地是因为这个。请思惟一下这个问题。这对西方社会来说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如果你想要孩子,请你为你将要把他们带入其中的这个世界做些事情。这会使你成为一个为和平而工作的人(不管是以这种方式还是以另一种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在静修中,敲钟的师父要时常地请钟响起来,此前他要默诵一首偈子:

    身语意合一

    心随钟声起

    闻者醒迷梦

    离苦趋正觉

    然后他(她)呼吸三次,请钟响起来。我们其他人听到钟声的时候,也要停止思虑,呼吸三次,默诵下面这几句话:

    听呵,听呵

    这悠扬的钟声

    将我带回真正的自我

    修习禅定是为了清楚在你体内、感觉上、意识中、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佛教中最珍贵的修行就是禅定。以一种好的心态来练习禅定是很重要的。为了能修禅定,我们必须多微笑。旨在提起正念的钟声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假设我们有个儿子,变成了一个让人难以忍受的年轻人。对我们来说,要爱他也许是困难的。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人只有可爱才会被爱。如果我们的儿子已经变得很难让人爱他,我们会很不快乐。我们希望自己能爱他,那么这时候唯一的方法就是去理解他,理解他的处境。

    我们只好把空观或其它课题暂时置之一旁,而把儿子当作禅修的具体课题。首先我们要终止感情和思想对我们的干扰,因为它们会削弱我们在禅定中的力量;同时我们要培养我们的定力,在梵文中,我们称之为samadhi(三摩地)。孩子想做作业的时候,必须停止嚼口香糖、听收音机,这样他才能专心致志地做作业。如果我们想理解儿子,我们就必须学会使那些能转移人注意力的事情停止发生。定(三摩地)是禅修中的第一个修行步骤。

    现在我们有一个灯泡。为了使光不分散、集中起来,我们需要一个灯罩。光集中到书上,我们读书就容易多了。习定就像得到一个灯罩,它可以帮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件事物上。坐禅、行禅时,不想过去,不想未来,安住当下,这样我们就可以提升自己的定力,借助定力我们可以深入地观察问题。这就是禅悟。首先我们意识到问题的所在,把我们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问题上,然后我们深入地观察它,以了解它的本性在现在这种情形下,即了解我们的儿子为何不快乐的根源。我们不想责备儿子,而只想知道他为什么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通过禅定的方法,我们发现了所有导致他目前这种生存状态的远近因。我们观察得越多,就越理解他,越理解他,就越容易对他产生悲悯和爱的情感。理解是爱的根源,理解就是爱本身。理解是爱的别名,爱是理解的别名。我们学佛时,这样修行是有益的。

    如果你种了一棵树,它长得不好,你不会责备它。你会观察它长得不好的原因。它可能需要肥料,或多些水,或少些阳光。你永远不会责备树,然而你却责备你的儿子。如果我们知道怎样去照顾他,他就会像棵树一样长得很好。责备根本没有用。永远不要责备,永远不要试图用理由和论辩来说服,它们不会产生任何积极效果。这是我的经验。不要辩论,不要申诉,不要责备,只须努力去理解。如果你理解了,而且你表现出你理解了,你能够爱,情形就会改观。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4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悠扬的钟声是佛呼唤我们回归自我的声音,我们必须尊敬那声音,停止思虑和谈话,借助微笑和呼吸回归自我。这不是我们身外的佛、而是我们的自性佛在呼唤我们。如果我们听不到钟声,也就听不到来自自性佛的其它声音,如风声、鸟声乃至汽车声或婴啼。它们都是自性佛让我们回归自我的呼唤。借助于钟修行是有益的,一旦你能借助钟修行,你就能借助风声或其它声音来修行。从此以后你不仅可以借助声音修行,你还可以借助色法修行。透过窗户的阳光就是一种来自法身(Dharmakaya)的呼唤,呼唤佛身(Buddhakaya)和僧身(Sanghakaya)的现前。

    "安静,微笑,当下一刻,美妙一刻"。坐禅时,你可以背诵它,行禅时你也可以用它。你还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像数息:吸,一,呼,一;吸,二,呼,二;吸,三,呼,三……,直到十。然后你再倒着数:十、九、八、七……,数息是一个帮助你专心致志、进入三摩地的方法。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定力,你就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实现修行上的突破,就不能够契入禅机。因此呼吸、行禅、坐禅和其它修行首先就是为了帮助你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定,这叫做"止"。"止"是为了专心致志。就像灯罩防止灯光扩散使你更容易阅读一样,禅定的第一步是"止",止住散乱,集中到一个事物上。最好的事物、最有价值的事物莫过于你的呼吸。呼吸很妙,它把身心联系在一起。不管你是数息还是仅仅随息,都是为了"止"。"止"和"观"是非常紧密的。一旦你止住了,书页上的字就变得更清楚了,我们的儿子有什么问题也就变得清楚了。"止"和"观",就是禅定,就是禅悟。顿悟的意思是你有洞察力,对实相的洞察力。"止"也是为了"观",反过来,"观"可以帮助"止"。这两者是二而一的。我们做那么多事,跑得那么快,形势那么糟糕,因此很多人会说:"不要光坐在那儿,干点儿什么吧!"但是做得越多可能形势越糟。所以你应该说:"不要总是忙忙碌碌的,坐下来吧。"坐在那儿,止住,首先成为你自己,然后再从头开始。这是禅修的意义所在。你可以在禅堂、家里或其它任何地方如此这般试一试,但你必须真正地坐,仅仅坐着是不够的,既要坐,又要"是(安住当下译者注)"。坐禅没有"是"就不称其为坐禅。是什么呢?是"止"和"观"。

    "止"和"观"有很多方法。聪明的老师能够发明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提携你。据说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可以助你契入实相。法门是修行的方法。当我们骑着一匹失控了的马的时候,我想,我们最强烈的愿望就是停下来。怎么停下来呢?我们必须控制速度,保持镇定,因此我们必须组织抵抗。茶禅中把两个小时花在一杯茶上就是一种抵抗行为,一种非暴力抵抗行为。我们可以这样做,因为我们有僧团。我们可以一起做,一起来抵制这种使我们丧失自我的生活方式。行禅、坐禅都是我们的抵抗。所以如果你想停止军备竞赛,你就必须去抵制,并且从你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开始抵制。我在纽约看见过一辆小汽车,保险杠上有这么一条标语:"让和平从我开始",这是正确的。"让我从和平开始",这也是正确的。行禅可以是很有乐趣的。我们慢慢地走,一个人或与朋友一起,如果可能的话,选择一些风景优美的场所。行禅是真正地在享受行走,不是为了到达某个目不暇接的目标,而只是为了行走本身。目的是活在当下,享受你迈出的每一步。因此你必须甩掉所有的焦虑和烦恼,不想将来,不想过去,而只是享受当下一刻。行禅时你可以牵着一个小孩子的手。你走着,一步一步地迈进,就仿佛你是这个地球上最幸福的人。

    我们一直在走路,但是我们走路往往更像跑步。当我们那样急匆匆地行走时,我们就是在把焦虑和痛苦印在大地上;我们必须这样走只把和平和宁静印在大地上。倘若我们渴望和平和宁静,那么我们每个人就应该选择后一种方式行走。这一点,每一个小孩都可以做到。如果我们能那样走一步,那我们就能走两步、三步、四步、五步。当我们能够平和愉快地走路时,我们就是为全人类的和平和幸福作着贡献。行禅真是一种非常好的修行方法。佛陀关于禅定的基本教法是《四念处经》(TheSatipatthanaSutta)。有巴利文、中文以及其他多种语言(包括英文和法文)等版本可资利用。根据这部经文,禅定就是对在你身体、感觉意识中以及作为意识之对象的外界中正在发生的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你很清楚正在发生什么,那么当问题出现时你就能够看得很清楚,并且有助于防止问题的进一步产生。当事情爆发出来了,那就太晚了。我们应当怎样对待自己的日常生活是最重要的问题。如何对待自己的感受、言谈,如何处理日常事务,这就是禅修。我们必须学会把禅修融入日常生活中。

    有很多容易的事情可以尝试着去做。比方说,吃晚饭前,大家可以围坐在桌前,练习深呼吸三次。这样做是为了使你恢复自我,成为真正的自己。我相信每次深呼吸都可以使你重新成为完整的自己。其次开始吃饭前你可以微笑着看看大家,每个人看两、三秒钟即可,不用花太长的时间。我们总是没有时间互相看对方,包括那些我们所爱的人。一旦无常,很快一切都会太晚了。毫不掩饰地去欣赏自己家里的每个成员,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在梅村,每天吃饭前有一个孩子诵偈。端起一碗米饭,他知道他是非常幸运的。作为难民,他知道在东南亚的很多国家,孩子们吃不饱饭。他们在西方买到的这种大米,是从泰国进口的最好的大米。孩子们知道,即使在泰国本国,泰国儿童也没有机会吃到这样的大米。他们吃劣质大米。好米留给国家出口换外汇。当一个难民儿童端起一碗米饭时,他必须记住他是幸运的。他知道每天有40000个像他一样大的孩子死于饥饿。然后孩子说一些类似于下面这些话:"今天,桌上有妈咪刚做出来的好东西。爸爸在那儿,哥哥在那儿,姐姐在那儿,咱们大家这样坐在一起吃饭,真好。我知道有很多人在挨饿。为此我很感恩。"

    为了把觉照带入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修行方法我们可以尝试着去做:在电话的间隙呼吸、在商务会议的间隙行禅,帮助饥饿儿童和战争受害者的同时修习禅定。佛教是入世的。倘若佛教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毫无关系,那么修禅又有什么用呢?

    练习呼吸和微笑时,你可能会觉得非常愉快。有很多条件可以利用。你可以在禅堂练习,可以在家里练习,可以在公园里沿着河边练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练习。我建议我们在各自的家里都设置一间练习呼吸用的小间。我们有卧室、餐厅、厨房,为什么不能有一个练习呼吸用的小间呢?呼吸是很重要的。

    我建议那小间布置得朴素些,光线不要太亮。你也许想要一只小钟,一只有着优美声音的小钟,几个坐垫或几把椅子,或许再要一瓶花,以提醒我们回归自性。孩子们可以专心致志地、微笑着插花。如果你家里有五个成员,你可以买五个坐垫或五把椅子,再加上几个给客人的。也许你会时常邀请一位客人来与你一起练习三、五分钟的静坐和呼吸。如果你想要一尊佛的雕像或一张画像,请挑剔些。有很多次,我看到的佛像是既不放松、也不安详。可见制造佛像的艺术家们没有练习呼吸和微笑。如果你想请个佛像到家里来,请挑剔些。为我们的孩子着想,这张佛像应该是微笑的,快乐的,美丽的。如果他们看到佛像并没有感到精神为之一爽和快乐,那它就不是一尊好佛像。如果你找不到一尊美丽的佛像,请等一等,先用朵花代替。花就是佛,花有佛性。

    我认识一些家庭设有专门练习呼吸用的房间。早饭后,孩子们进去,坐下来,呼吸十次,呼吸一,呼吸二,呼吸三,十次,然后去上学。这是一种很好的修行。如果您的孩子不想呼吸十次,三次怎么样?以作佛为自我期许来开始这一天,是开始新的一天生活的非常好的方式。如果我们早上是佛,在全天的时间里都努力去滋养这个佛,那么这一天结束时我们就能够微笑着回家这尊佛仍在,没有被我们丢失。当你生气时,不要做任何事,也不要说话。随着呼吸慢慢地走进呼吸间。(呼吸室象征着我们内心的佛土,只要需要,我们随时都可以进去,即使我们不在家)。我有个朋友,每逢生气时,他就到家里的休息室中去,呼吸三次,请钟响一次,然后开始诵偈。这样他立刻感到好受多了。如果他需要多坐一会儿,他就呆在那里。他妻子准备晚饭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呼吸室里传来的钟声,这钟声也提醒了她专心致志于她的工作。每逢这种时刻,她很激赏她的丈夫。"他真棒,真与众不同。他知道怎样对付自己的怒气。"如果她刚才生气了,她的怒火这时也就慢慢平息了。有时她会停止切菜,去呼吸室跟他一起静坐。这幅画面是这么可爱,远比一幅昂贵的肖像画更美丽。这样处理问题对每个人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不只是言教,而且还身传。当你的孩子生气时,你不必说:"去那间屋子!"你只要握着他(她)的手,一起走进呼吸室,一起静坐。这是最好的和平教育。作为一个佛来开始一天真是美好。每当我们感到自己将要离开自性佛时,就坐下来呼吸,直到回归真正的自我。我要建议你们三件事:在家里安排一个呼吸室,用于禅修;每天早上与孩子一起练习几分钟的呼吸、静坐;睡前与孩子一起去练习缓步行禅,只要十分钟就够了。这些事情是很重要的,它们能够改变我们的文明。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4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培养爱心

    我母亲去世七年以后,一天夜晚,我突然醒来,步出室外,看见皓月当空。凌晨两、三点钟时,月亮总是散发出一种深沉、宁静而温柔的光,就像母亲对孩子的爱。我感到沐浴在她的爱里,此刻我领悟到,我的母亲仍然活着,并将永远活着。几个小时以前,我在一个梦境里非常清晰地看见了我的母亲。她年轻而又美丽,温柔地对我说话,我也跟她说话。从那时起,我知道我的母亲一直与我在一起。她假装死了,但那不是真的。我们父母的生命在我们身上得到延续。我们的解脱就是他们的解脱,我们为我们的完善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他们的完善、为他们和我们的孩子的完善所做的一切。

    如果你很痛苦,那不是因为事物无常,而是因为你错以为事物有恒。一朵花凋谢时,你不会太难过,因为你知道花开易谢,原本无常。但是你却不能够接受你所热爱的人遭受无常,当她去世时,你会悲痛万分。如果你看透事物无常的本质,那么你现在就会尽最大努力使她过得快乐。认识到无常,你会变得积极、慈悲和富有智慧。无常是好事情。没有无常,一切都将成为不可能;有了无常,每一扇门都为变化敞开着。我们不仅不应该抱怨,相反我们应说:"无常万岁"!无常,是我们解脱的一个工具。

一行禅师

    一行禅师

    ThichNhatNanh

    一行禅师生于1926年的越南中部。1942年,也就是在他十六岁的时候,他出家当了一名禅宗和尚。越美战争爆发后,他是越南佛教和平代表团主席,他和他的很多出家同修,放弃了与世无争的寺院清修生活,积极地投身到救助战争受害者的活动中去。与此同时,他们公开表达了他们渴和平的愿望。在此期间,他创立了青年社会服务学校、梵行佛教大学(VanHanhBuddhistUniversity)以及TiepHien(越南语,互即互入的意思)团体。1966年,他应和平联谊会(theFellowshipofReconciliation)的邀请访问美国,向美国人民讲述了沉默的越南下层人民在战争中所受的痛苦以及他们的和平愿望。在此期间,他曾与数百个团体组织和个人进行了会晤,其中包括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McNamara),小马丁.路德.金博士(Dr.MartinLutherKing,Jr),托马斯.默顿(ThomasMerton)等著名人士。在欧洲,他还会见了教皇保罗六世(PopePaulVI)。后来他定居法国,并在那儿建立了一个小小的禅修者活动团体--梅村。

    战争结束后,一行禅师和他的巴黎越南佛教和平代表团的同仁们,想方设法通过合法途径,把救济金送到饥饿的越南儿童手中,但是没有成功。第二年,代表团又到达马来西来和新加坡,试图为骚乱的暹罗海湾的船民们寻救安全保护,但是他们的努力遭到各国政府的反对。由于不知道该如何进行下去,一行禅师开始了一段时间的静修生活。在长达五年多的时间里,一行禅师一直呆在梅村--他法国的隐居地,从事坐禅、写作、园艺工作,以及偶尔见见来访者。1982年,他应邀参加了在纽约召开的「尊重生命联合会」(theReverenceforLifeConference),在会议期间,他发现美国人对于禅修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于是他便着手在美国组建禅修活动中心,并指导美国的禅修学生进行禅修。通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一行禅师在欧洲和北美组建了许多「正念静修中心」,为佛教界人士、艺术家、心理医生、环保主义者和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从而使佛教在西方世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一行禅师也因此倍受人们的关注。

    1967年,一行禅师被小马丁.路德.金(Dr.MartinLutherKing,Jr)提名诺贝尔和平奖,路德.金博士说:「我不知道还有谁比这位温良的越南僧人更堪当诺贝尔和平奖。」

    托马斯.默顿(ThomasMerton)是这样描述一行禅师的:「比起很多在种族和国籍上更接近我的人来说,他更像我的兄弟,因为他和我看待事物的方式是完全一样的。」一行禅师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宗教实践家和活动家,同时他还是一位诗人、作家。

    到目前为止,他己用越南语、英语和法语写过八十多本书,其中包括《活得安详》(Beingpeace)、《太阳我的心》(TheSunMyHeart)、《行禅指南》(AGuidetoWalkingMeditation)、《正念的奇迹》(TheMiracleofMindfulness)、《般若之心》(TheHeartofUnderstanding)、《佛之心法》(TheheartoftheBuddha'sTeaching)、《生命的转化与疗救》(TransformationandHealing)、《当下一刻、美妙一刻》(PresentMoment,WonderfulMoment)等等。

    作为一名出家五十多年的比丘僧,一行禅师曾经在越南教育过两代出家人,这使他掌握了以简洁的、诗一般的语言来表达最深奥的佛法的技巧。因为他经历过战争,并且敢于直面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因此,他的教导也就涉及到痛苦、调解以及和平的主题,并且具有非常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现实指导意义,是真正活泼泼的入世的佛教。一行禅师著作的英文编辑阿诺德.卡特勒(ArnoldKotler)这样评价一行禅师的作品:「他的教导,对于我们的繁忙的生活以及人类本位主义的理解方式来说,是一剂至关重要的解毒药。」一行禅师的书由于关注人类的存在状况,关注于人类心灵的苦难和疗救,加之他对佛法的深刻体验和深入浅出的诗意一般的表达,因此在欧美世界受到普遍的欢迎,销路非常好。比如,他的《活得安详》、《体味和平》(TouchingPeace)、《正念的奇迹》、《生命的转化与疗救》、《步步安乐行》(PeaceisEveryStep)等等,已经被译成三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在欧美畅销书排行榜中,曾两度进入前十名,在前十名中,他的书是唯一的非小说类畅销书,这在出版史上是很少见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30 07:05 , Processed in 0.114363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