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常随佛学

佛经与其它典籍互参对读选段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8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经与其它典籍互参对读选段

(十一)



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彼亦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空世间(于我、或于我所是空,是故称之为空世间{“世间是空”})。(《杂阿含》)<“{ }”中为同经它译文,“( )”中为可对照的《相应部》文。>

****************************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五灯会元-清凉文益禅师)

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黄檗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8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经与其它典籍互参对读选段

(十二)



于色、受、想、行、识(有欲、贪、喜、爱,)染着(执着于此)、缠绵(强力执着于此),名曰(故说为)众生。我说于色、受、想、行、识境界当散坏消灭,断除爱欲。爱尽则苦尽,苦尽者我说作苦边。譬如聚落中,诸小男小女嬉戏,聚土作城郭、宅舍(玩捏泥土屋的游戏),心爱乐着;爱未尽,欲未尽,念未尽,渴未尽,心常爱乐,守护言:“我城郭”,“我宅舍”(执着为我所有)。若于彼土聚,爱尽,欲尽,念尽,渴尽,则手拨足蹴,令其消散(以手脚打散、破坏、粉碎泥土屋,不玩游戏了)。如是,于色、受、想、行、识散坏消灭爱尽(同样的,为灭尽渴爱你们也打散、破坏、粉碎色、受、想、行、识)。爱尽故苦尽,苦尽故我说作苦边(灭尽渴爱即是涅槃)。(《杂阿含》)<“( )”中为可对照的《相应部》文。>

****************************

<“< >”为行间小注。>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此忘天地,遗万物,外不察乎宇宙,内不觉其一身,故能旷然无累>!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忘其彼此>。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忘彼此之是非>。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情有所偏,未能玄同彼我>。(庄子)

凡属基督耶稣的人,是已经把肉体,连肉体的邪情私欲,同钉在十字架上了。(新约全书-加拉太书)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8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经与其它典籍互参对读选段

(十三)



无常想(作无常的观想)(已)修习.(已)多修习(时),能断(永尽.终结)一切欲爱(欲贪).色爱(色贪).无色爱(有贪).掉.无明,(永断.根除一切)慢(我慢)(五上分<色界.无色界>结: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譬如田夫,于夏末秋初深耕其地,发荄<音该,草根>断草。譬如日出,能除一切世间闇冥。云何能断(如何终结)?若比库善正思惟,观察色.受.想.行.识无常(此是色,此是色之集,此是色之灭……);如是思惟,能断。所以者何?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杂阿含》)<“( )”中为可对照的《相应部》文,“< >”为行间小注。>

****************************

有无常的警觉心就不会放逸,随时会提起道心,遇到困难.麻烦时,就能心平气和地面对.接受,处理乃至放下,因为知道任何事本来都是无常的。(圣严法师)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8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佛经与其它典籍互参对读选段

(十四)



尔时,世尊(足为岩石碎片所伤,)未经几时,(甚感痛楚,身之所受非常强烈;)能得舍心,正智正念,堪忍自安(以正心正念之忍耐),无退减想,(而不为之所恼。) (《杂阿含》) <“( )”中为可对照的《相应部》文。>世尊住毗舍离国竹林丛中,入雨安居<雨期定居一处致力修行>后,忽起重病【痢病】,转为将致死之剧痛。于此,世尊住于正念、正知而不沮丧【忍受着病痛而无诉苦之言、无呻吟】;住于精勤,降伏彼病,以留住寿行。时,世尊病愈。世尊告阿难:“我今已经年老衰,加久生之年龄已八十岁。譬如助行古车之皮纽,如来之身,亦似为皮纽所助【方能勉强】而行。如来不作意【忆念】一切相、灭一一之受,住于具足无相心【灭受想】三昧{无相心解脱}时,如来【之身体】则【才】得安稳。” (《相应部》)<“{ }”中为同经它译文,“【 】”中为可对照的《长部》文,“< >”为行间小注。>

尊者阿那律言:“我病不安,难可安忍,身诸苦痛,转增无损。然我身已遭此苦痛,且当安忍,正念正知。住四念处,我于所起身诸苦痛能自安忍,正念正知{安隐乐住,身诸苦痛渐得安隐、休息}(我对四念处,善能系心而住故,则已生之身苦受,永尽于心而不住{持续把持心})。”(《杂阿含》)<“{ }”中为同经它译文,“( )”中为可对照的《相应部》文。>

屋主那拘罗的父亲对世尊这么说:“我已衰老、已年老,高龄而年迈,已到了老人期,病苦的身体,常常生病。为了我的长久利益与安乐,请世尊告诫我。”“正是这样,屋主!这病苦的、变瘦的身体,像蛋一样脆弱,被包覆拖累。如果有人带着这样的身体,还自称有片刻的无病,除了愚蠢外,还会有什么呢?屋主!因此,在这里,你应该这么学:‘对病苦的身体,我正念的心将是不病苦的{我身虽病而得心无病}(于苦患身,常当修学不苦患心)。’” (《相应部》)<“{ }”中为同经它译文,“( )”中为可对照的《杂阿含》文。>

****************************

伯牛<孔子弟子冉耕,以德行称,亚于颜、闵>有疾,子问之,自牖<音有,窗户。此指南牖>执其手<礼:病者居北牖下;君视之,则迁于南牖下,使君得以南面视己。时伯牛家以此礼尊孔子,孔子不敢当,故不入其室,而自牖执其手,盖与之永诀也>,曰:“亡之,命<天命>矣夫<音扶>!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孔之丧也,颜之贫也,牛之疾也,莫非命也。春秋之际,斯道之阨而圣贤共命矣。古之人,处贫有道,处病有道,处死有道,其颜、冉之谓与。>(论语)

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戒退道。识病因缘、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以病苦为良药。(藕益大師—十不求行)

人常想病时,则尘心便减。人常想死时,则道念自生。(小窗幽记)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8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佛经与其它典籍互参对读选段

(十五)<死亡>



愚痴无闻凡夫,身触增诸苦痛,乃至夺命,愁忧称怨,啼哭号呼,心生狂乱(至为忧、疲、悲、搏胸、泣哭之迷惑);当于尔时,增长二受,若身受、若心受,譬如身被双毒箭,为受所系终不离。云何系?谓为贪、恚、痴所系,为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系。多闻圣弟子,身触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夺命,不起悲怨、心乱;当于尔时,唯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于彼受解脱不系。于何不系?谓贪、恚、痴不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不系。(《杂阿含》)<“{ }”中为同经它译文,“( )”中为可对照的《相应部》文,“< >”为行间小注(下同)。>

(有慧之)居士疾病困苦者,当不顾恋(挂虑)父母、妻子、钱财诸物【“此我子我财”,愚人常为忧;我且无有我,何有子与财】,人间五欲,天上胜妙五欲,乃至诸天上有身(梵世)——有身之欲,亦复无常、变坏之法,(为有身所摄。)有行灭、涅槃、出离之乐。汝当舍离有身顾念,(心由梵世远离,摄心{心集中}于有身之灭尽,)乐于涅槃寂灭之乐为上、为胜。(《杂阿含》)<“【】”中为《南传小部-法句经》文,下段同。>

尊者跋迦梨(患重疾病而甚痛苦,<面告>“欲诣见世尊已久”。世尊曰:“何必见此烂坏{腐臭}之身【观此粉饰身,疮<九窍>伤、一堆骨,疾病、多思惟<欲望>;绝非常存者】?得{凡、当}见法者则见我。)汝心堪忍此病苦不?汝身(苦的感受)为增?为(减退?其减退而没增加是否被了知?)”跋迦梨白佛:“我身苦痛极难堪忍,(我强烈苦的感受增加而没减退、且被了知;)欲求刀自杀,不乐苦生。”“若色、受、想、行、识是无常、苦者,是变易法,于中宁有可贪、可欲不?若于彼身无可贪、可欲者,汝于此身不起贪欲,是则善终(是故于此处如是观者,则知不再受后有)。善于命终,后世亦善(勿畏怖,汝之死非恶,汝之命终非恶)。”第二日跋迦梨言:“我今日于世尊所说决定无疑(色、受、想、行、识是无常、苦、变易之法,我于此无欲、贪、爱而不疑惑),然我今日疾病苦痛犹故随身,欲刀自杀,不乐久生”;即执刀自杀……佛告诸比库:“恶魔周匝<环绕一周;围绕>求觅跋迦梨善男子识神<心;意所成的(识)身>(之识)当生(止住于)何处。跋迦梨善男子,不住识神,以刀自杀(其识不止住{住立}而般涅槃)【神识<识神>永无所著】。”尔时,世尊为彼跋迦梨说第一记<记说为阿罗汉。佛陀宣说比库自杀行为(终止一个不治之症)是无罪的唯一条件,是此人已是阿罗汉,或在死前必定证得阿罗汉>。(《杂阿含》)<第二句“【】”中为《增一阿含经》文。>

(重病)之尊者阐陀以刀自杀。佛告舍利弗:“如是,正智、正善解脱善男子有供养家、亲厚家,我不说彼有大过(是有应该被责备的)。若有舍此身,余身相续(执取另一个身体)者,我说彼等则有大过。(阐陀比库没有那样。)若有舍此身已,余身不相续者,我不说彼有大过。(阐陀比库无应该被责备地自杀,不再有矣<自杀同时入涅槃>,应当如是见。)”如是,世尊为彼尊者阐陀说第一记。<当阐陀切断了他的颈静脉时,感到了死亡的害怕;当再生的趣处出现时,他建立起毘婆舍那(观),了知行,然后证阿罗汉果般涅槃,成为一位“齐头者”(得解脱与入灭同时)。>(《杂阿含》)

如果他感受乐受,他已离系地感受它;如果他感受苦受,他已离系地感受它;如果他感受不苦不乐受,他已离系地感受它(无明离欲而生明)。当他感受身体终了的感受(身分齐<分际,限界,临终>受所觉)时,他了知(如实知):“我感受身体终了的感受”。当他感受生命终了的感受(若寿分齐受所觉) 时,他了知(如实知):“我感受生命终了的感受”。他了知:“以身体的崩解,随后生命耗尽(身坏时寿命欲尽);就在这里,一切被感受的、不被欢喜的,都将成为清凉(于此诸受一切所觉,灭尽无余)。” (《相应部》)<“( )”中为可对照的《杂阿含》文。>

世尊:“摆脱对一切爱欲的贪恋,抛弃任何东西,依靠一无所有达到至高的名想解脱。这样的人将停留在那里,不再前进。犹如强风吹熄火,不能再称彼为火。寂静之圣者亦然,从名身而得解脱。一切名身皆灭没,不能再称彼名身。”优波私婆:“彼灭是否成非有,或获常恒之不朽?”“灭没者不可度量,彼亦无事可言说。一切诸法破坏时,所有言说亦破坏。”(《南传小部 尼波多经》)

****************************

季路……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非原始而知所以生,则必不能反终而知所以死。盖幽明始终,初无二理,但学之有序,不可躐等。昼夜者,死生之道也。知生之道,则知死之道。死生,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论语)

朝闻道,夕死可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纔一朝闻道,生无逋负(拖欠),至此而死,却就生时了过来,故曰:未知生,焉知死>。(同上)

志士<有志之士>仁人<成德之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理当死而求生,则于其心有不安矣,是害其心之德也。当死而死,则心安而德全矣。惟有志之士必遂其志,成德之人必成其仁,志一决而莫违,心已安而无累,君子之于仁,直以身殉之而已。只为死得恰好,故谓之仁>。(同上)

仲尼曰:“人胥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徼<音腰;佑>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列子)

适来,夫子时也<时自生也>;适去,夫子顺也<理当死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夫哀乐生于失得者也。今玄通合变之士,无时而不安,无顺而不处,冥然与造化为一,则无往而非我矣,将何得何失,孰死孰生哉!故任其所受,而哀乐无所错其闲矣>,古者谓是帝之县解<以有系者为县,则无系者县解也,县解而性命之情得矣>。(庄子)

古之真人,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与化为体者也>。其出不欣,其入不距<泰然而任之也>。翛<音消>然而往,翛然而来而矣<寄之至理,故往来而不难也>。(同上)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同上)

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臀部>;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 (同上)

彼游方之外者也,……彼以生为附赘县疣<若疣之自县,赘之自附,此气之时聚,非所乐也>,以死为决病溃痈<若肒(音换;手搔皮肉成疮)之自决,廱之自溃,此气之自散,非所惜也(痈:音拥,恶性脓疮)>。(同上)

……能外<犹遗也>天下……而后能外物<物者,朝夕所须,切己难忘>……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突然间悟达妙道。遗生则不恶死,不恶死故所遇即安,豁然无滞,见机而作,斯朝彻也>;朝彻而后能见独<当所遇而安之,忘先后之所接,斯见独者也>;见独而后能无古今<与独俱往>;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夫系生故有死,恶死故有生。是以无系无恶,然后能无死无生>。(同上)

故举小大之殊各有定分,非羡欲所及,则羡欲之累可以绝矣。夫悲生于累。累绝于悲去,悲去而性命不安者,未之有也。(庄子注)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避>也<释所以舍生取义之意>。(孟子)

耶稣对门徒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或作灵魂)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新约全书-马太福音)

我们借着洗礼归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像基督借着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一样。我们若在他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也要在他复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因为知道我们的旧人和他同钉十字架,使罪身灭绝,叫我们不再作罪的奴仆。因为已死的人,是脱离了罪。我们若是与基督同死,就信必与他同活。因为知道基督既从死里复活,就不再死,死也不再作他的主了。他死是向罪死了,只有一次。他活是向神活着。这样,你们向罪也当看自己是死的。向神在基督耶稣里却当看自己是活的。所以不要容罪在你们必死的身上作王,使你们顺从身子的私欲。也不要将你们的肢体献给罪作不义的器具。(新约全书-罗马(人)书)

道在用处,用在死处。(五灯会元-天衣如哲禅师)

透得名利关,方是小休歇。透得生死关,方是大休歇。(小窗幽记)

问:“生死到时如何?”师曰:“遇茶吃茶,遇饭吃饭。”(五灯会元-大随法真禅师)

遭秦主难,临就刑说偈曰:“四大元无主,五阴本来空。将头临白刃,犹似斩春风。”(五灯会元-僧肇法师)

师因去将息<调养休息;保养>寮看病僧。僧乃问曰:“和尚!四大本空,病从何来?”师曰:“从阇黎<阿阇梨,音蛇离,义为轨范师,高僧,泛指僧>问处来。”僧喘气,又问曰:“不问时如何?”师曰:“撒手卧长空。”僧曰:“口耶。”便脱去。(五灯会元-叶县归省禅师)

昨夜三更过急滩,滩头云雾黑漫漫。一条拄杖为知己,击碎千关与万关。(青原齐禅师-示寂日说偈遗众)

一日为众入室,余二十许人。师<昭觉道祖首座>忽问曰:“生死到来,如何回避?”僧无对。师掷下拂子,奄然而逝。众皆愕眙,亟以闻悟<皇帝赐名圆悟禅师>。悟至,召曰:“祖首座。”师张目视之。悟曰:“抖擞精神透关去。”师点头,竟尔趋寂。(五灯会元-昭觉克勤禅师)

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五灯会元-六祖慧能大鉴禅师)

长伴亲友各分离,勤聚财物留后世;识客舍弃身客堂<甚至连自己的色身,在心识迁移之时也不得不舍弃在人世间>,舍此世为佛子行。(佛子行三十七颂)

死亡不是喜事,也不是丧事,而是一件庄严的佛事。(圣严法师)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8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经与其它典籍互参对读选段

(十六)



正志(正思惟),谓出要<出离生死之要道;离欲>(之)志{觉}(思惟{意向}),无恚(恶意)志,不害(加害)<不杀生、无伤害>志。(《杂阿含》)<“{ }”中为同经它译文,“( )”中为可对照的《相应部》文,“< >”为行间小注(下同)。>

比丘!贪想、恚想、害想,贪觉、恚觉、害觉,(欲寻、恶意寻、加害寻,)及无量种种不善,云何究竟灭尽(在哪里无余灭)?于四念处系心(心安住而住),住(或者当修习)无相三昧(定);修习、多修习已,恶不善法从是而灭,无余永(灭)尽;住甘露门<如来之教法,趋赴涅槃之门户> ,乃至究竟甘露、涅槃(有大果、大效益)。(《杂阿含》)

****************************

反<相反;往返>也者,道之动;弱<柔弱,弱势>也者,道之用。(老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接近>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夫唯不争,故无尤<过失,错误>。(同上)

人之生<活着时身体>也柔弱<柔软>,其死<死后躯体>也坚强<挺直僵硬>。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同一种类>,柔弱者生之徒。(同上)

恶乎危,于忿懥<音志;发怒>。恶乎失道,于嗜欲。恶乎相忘,于富贵。(古诗源-杖铭)

君子上达<循天理,故日进乎高明>,小人下达<殉人欲,故日究乎污下>。(论语)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不可夺志也<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之志矣>。(同上)

人无远虑<逺大之虑,非行险以徼幸,徒偷旦夕之安者,如是则虑慎以动>,必有近忧<虑不在千里之外,则患在几席之下矣>。(同上)

山下有泽,损<艮上兑下>。君子以惩忿窒<阻塞>欲<可损之善,莫善忿欲也>。(周易-象传)

问曰:“士何事<上则公卿大夫,下则农工商贾,皆有所事>?”孟子曰:“尚志<高尚其志>。”(孟子)

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同上)

德随量进,量由识长。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菜根谭)

上等人安心于道,中等人安心于事,下等人安心于名利物欲。(圣严法师)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8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经与其它典籍互参对读选段

(十七)



汝等比丘,慎莫思惟世间思惟(恶不善之思){起贪觉觉、恚觉觉、害觉觉(欲寻、嗔寻、害寻),亲里<亲戚乡里>觉(亲族论),论王事、贼事、斗战(军)事、钱财事、衣被事、饮食事、男女事、世间言语(论)事(世间谭)、事业事、诸海中事(海谭),(不应该诤论{“你不了知这法、律,我了知这法、律;你是邪行者,我是正行者;我言为相应,汝言为不相应(我所说成就,我等所说与理合;汝等所说不成就,不与理合等”})所以者何?世间思惟、诤论,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非智非觉,不顺涅槃(不具利益,无关梵行的基础,不导向厌、离贪、灭、寂静、证智、正觉、涅槃)。汝等当正思惟: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所以者何?如此思惟,则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槃。(《杂阿含》)<“{ }”中为同经它译文,“( )”中为可对照的《相应部》文,“< >”为行间小注(下同)。>

****************************

颜渊问仁,子曰:“克<胜>己<身之私欲>复<反>礼<天理之节文>为仁<仁,性之徳也;礼,仁之辨也,辩其逺于己者也,就其井然不淆处识是礼,就其杂然拘蔽处识是己>;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犹与>仁焉<极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事事皆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吾克吾己,吾复吾礼,吾致吾一日之力而已,曾别有等待别有推诿乎哉!夫以由己之事而己自诿之,偷安一日,自弃千古亦终与于不仁而已矣>?”<既从天下归仁着圣神之功化,又从一日由己决反约之要归;高之不堕于玄虚,卑之不溺于形器。>颜渊曰:“请问其目<条件。然己所逃匿处最难搜检,没扵东而生于西,若无有克处如追赶盗贼四路兜(包围)挐(同拿)更无躱闪、方得渠魁胁从一齐就缚,故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己之私>勿<禁止之辞>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者身之用也,由乎中而应乎外,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礼者敬而已矣,便是视则还他明,聴则还他聪,言则还他物,动则还他恒>。”<非礼勿视、聴、言、动者,心存于视、聴、言、动之时而不动于己私之谓也;视、聴、言、动一心也,这点心不存,则视、聴、言、动到处受病皆妄矣,必此心时时涵养时时省察,断然不使非礼者加乎其身,而天理于此周流矣,到此克无剰法,复无遗体,此为一日克复者也。>(论语)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居官尽心于职内,不侵越于职外,所以明守分也>。(同上)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物各止其所,而天下之理得矣。  位者,人心之本体,天理是也;君子心有常运,随其日用动静,莫非天理之本然,欲指其纎毫渗溢而不可得也。非礼勿视、聴、言、动,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君子思不出其位也。心要在腔子里。>(同上)

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掘若槁木之枝>。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无情,故付之于物也>。眇<音秒;本义:一只眼小;细小、微末>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形貌若人>;謷<音熬;本义:不省人言>乎大哉,独成其天<无情,故浩然无不任。无不任者,有情之所未能也,故无情而独成天也>。(庄子)

是非吾所谓情也<无是无非无好无恶者,虽有形貌,直是人耳,情将安寄>。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止于当也>。(同上)

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曰:“……鹪鹩<画眉型的小鸟>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鼹>鼠<田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职掌供膳官>虽不治庖<厨房>,尸祝<祭祀时对神主掌祝;主祭人>不越樽<盛酒>俎<盛肉>而代之矣。”<庖人、尸祝,各安其所司;鸟兽万物,各足于所受;帝尧许由,各静其所遇;各得其实,又何所为乎哉?自得而已矣。故尧、许之行虽异,其于逍遥一也。>(同上)

费子阳,鲁大夫家臣,谓子思曰:“吾念宗周将灭,泣涕不可禁也。”子思曰:“……今以一人之身,忧世之不治,而泣涕不禁,是忧河水之浊而以泣清之也,其为无益莫大焉。……唯能不忧世之乱而患身之不治者,可与言道矣。”(孔丛)

自悟修行,不在口诤。(六祖坛经)

但得法者,只劝修行。诤是胜负之心,与佛道违背。(同上)

似月心常净,如麻事不知。(贯休-乞食僧)

莫把是非来辨我,浮生<《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以人生在世,虚浮不定>穿凿<非常牵强地解释>不相关。(五灯会元-潭州龙山和尚)

世之言乐者,但曰读书乐、田家乐。可知务本业者,其境常安。古之言忧者,必曰天下忧、廊庙忧。可知当大任者,其心良苦。(围炉夜话)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8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经与其它典籍互参对读选段

(十八)<离贪欲>



众生种种苦{忧苦}生,彼一切皆以欲{爱欲}为本:欲生、欲集{习}、欲起、欲因、欲缘而生众苦(凡苦之生,皆以欲为根本{根源},以欲为因缘而生;此欲是苦之本{根})。若都无爱念者,则无忧苦尘劳<尘垢劳恼、心劳尘境,烦恼之异称>。若无世间爱念者,则无忧苦尘劳患;一切忧苦消灭尽,犹如莲花或荷不着水〔离于尘垢,如池莲华,不着于水〕。(《杂阿含》)<“{ }”中为同经它译文,“〔〕”中为《别译杂阿含》文,“( )”中为可对照的《相应部》文,“< >”为行间小注(下同)。>

一切法:有为、无为,离贪欲法【憍慢的磨灭、渴望的调伏、阿赖耶的根除、轮回的断绝、渴爱的灭尽、寂灭、涅槃】最为第一。(《杂阿含》)<“【】”中为《增支部》相应文>

****************************

罪莫大於可欲<多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灾;过失,罪过>莫憯<音惨;惨痛>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老子)

见<表现;同现,显>素<多杂之丝;本来面貌>抱朴<未雕之木>,少私寡欲,绝学<‘圣智’之学>无忧。(同上)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重>?得与亡孰病<有害>?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危险>,可以长久。(同上)

持而盈之<碗端满水,不使洒出>,不若其已<停止>。揣<刻削;锤打>而允<通骏;长>之,不可长保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灾殃>也。功遂<成功>身芮<退>,天之道也。(同上)

刚毅<则不屈于物欲>、木<质朴>讷<迟钝。则不至于外驰>,近仁<惟刚毅.木讷一些子不涉形气,分明是仁体发挥处;仁不可见,此为近也。道心惟微,惟刚毅.木讷彷佛情状,故曰近>。(论语)

养心莫善于寡欲<所欲不必沈溺,只有所向便是欲>。(孟子)

居天下之广居<仁>,立天下之正位<礼>,行天下之大道<义>;得志、与民由之<推其所得于人>,不得志、独行其道<守其所得于己>;富贵不能淫<荡其心>,贫贱不能移<变其节>,威武不能屈<挫其志>,此之谓大丈夫。(同上)

以无著心应一切物,以无碍慧解一切缚。(五灯会元-百丈怀海禅师)

迥然无寄,一切不拘,去留无碍。(同上)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朱熹 白鹿洞书院学规)

消磨世上名利心,澹若岩间一流水。(陈陶-赠野老)

放得俗人心下,方可为丈夫。放得丈夫心下,方名为仙佛。放得仙佛心下,方名为得道。(小窗幽记)

王阳明曰: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人谱)

王心斋<王阳明弟子>曰:才有所向,便是欲;才有所见,便是妄;既无所向,又无所见,便是无极而太极。(同上)

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必动。痴心动必恶利毁己。世利本空、欲利生恼,利莫妄求。以疏利为富贵。(十不求行)

无财非贫,无学乃为贫。无位非贱,无耻乃为贱。无年非夭,无述乃为夭。无子非孤,无德乃为孤。(围炉夜话)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圣严法师)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8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经与其它典籍互参对读选段

(十九)<脱俗>



断一切诸流{贪欲流出<尊者摩诃迦旃延,下同>},亦塞{尽、无欲、灭、息、没}其流源{依三受生爱喜流,眼…意界取心法境界系着使}(牟尼<圣人、仙人、寂默者>无家{界}无住处{贪所系之识}{舍家为无住之处行者})。聚落相习近{同喜、忧、乐、苦,凡所为作,悉皆共同},牟尼不称叹(无绝近习于聚落{在村落中牟尼不作亲交{涉入他们的事务与义务}})。虚空于五欲{于此离贪、离欲、离爱、离念、离渴},永以不还满{说我、系着、使,是名心法还复满}(以空{除去}诸欲无希望{期盼}{我于来世得如是五蕴})。世间诤言讼,毕竟不复为(向不与人事争论)。【出家游行,不在村中与人相识;摆脱爱欲,无所渴求。这样的牟尼不会与人争论。】 《杂阿含》)<“{ }”中为同经它译文,“( )”中为可对照的《相应部》文,“【 】”为相应的《南传小部 尼波多经》文,“< >”为行间小注(下同)。>

****************************

贤者辟<去声>世<天下无道而隐,处乱世而长徃>,其次辟地<去乱国,适治邦;犹然局蹐(音急;局限,拘束)于世网之中。而君子所遇不同,容或有待时而后决者,以言乎洁身之义则一也>。(论语)

危邦不入<君子见危授命,则仕危邦者无可去之义,在外则不入可也>,乱邦不居<乱邦未危,而刑政纪纲紊矣,故洁其身而去之>。天下<举一世而言>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隐其身而不见。夫君子之学无时不在,而必于隠见之际独观其大者,非漫为渉世之缘而无闗于学术者也。有道而不见,必其道不足以见者也;无道而不隠,必其道不足以隠者也>。(同上)

乡<鄙俗之意>原<与愿同;乡人之愿者也;盖其同流合污以媚于世,故在乡人之中,独以愿称,盖指学圣人之道而伪焉者,其托迹近于中庸,最足以当乡人之好,而其阉然媚世之情,尤令贤愚尽厌。为他起手从流俗污世中来,固是本色,虽出神入圣缪巧无穷,只是乡人伎俩>,德之贼也<似德非德,而反乱乎德>。(同上)

君子和而不同<尚义,故有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尚利、安得而和。和,本于理,则以是非为同异,即元气之充周;同,本于意,则以同异为是非,乃私情之党比。和则不同,同则不和,君子小人之道然也。和,是与物无戾;同,是与物无异;迹若相似,而实相反也。周比,言君子小人与人之情;和同,言君子小人与人之道。发必中节,和也;小人之道漫无可否,同而已矣。惟和也,所以周;惟同也,所以比>。(同上)

君子周<普遍>而不比<偏党>,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小人所为不同,如阴阳昼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则在公私之际,毫厘之差耳。故圣人于周比、和同、骄泰之属,常对举而互言之,欲学者察乎两闲,而审其取舍之几也。> (同上)

君子矜<庄以持己>而不争<乖戾之心>,群<和以处众>而不党<阿比之意。矜者,斩斩自持不争,则非絶物矣;羣者,油油与人不党,则非殉物矣。此君子持世之凖也。矜而争,其失小;羣而党,其失大>。(同上)

泽灭木,大过<兑上巽下>。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周易-象传)

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围炉夜话)

盖出家者,本务超越,毋得同俗。(古尊宿语录-云门匡真禅师)

宇内为闲客,人中作野僧。任从他笑我,随处自腾腾。(漳州罗汉和尚-述偈)

作人要脱俗,不可存矫俗之心;应世要随时,不可起趋时之念。(小窗幽记)

周旋人事后,当诵一部清静经。吊丧问疾后,当念一通扯淡歌。(同上)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8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经与其它典籍互参对读选段

(二十)<远离欲境>



汝等比丘,于自境界所行之处应善守持,离他境界(另一个境界之不当范围),应当学!他处他境界者,谓五欲境界(五妙欲):眼见可意、爱、念妙色,欲心染着;耳闻可意、爱、念妙声,欲心染着;鼻嗅可意、爱、念妙气,欲心染着;舌尝可意、爱、念妙味,欲心染着;身觉可意、爱、念妙触,欲心染着。自处父母境界者,谓四念处(住)。是故,比丘!于自行处父母境界而自游行,依止而住,远离他处他境界,(则魔不得机缘、不得所缘{对象}。)应当学!(《杂阿含》)<“{ }”中为同经它译文,“( )”中为可对照的《相应部》文。>

****************************

<“< >”为行间小注>

五色<青赤黄白黑>使人目盲<眼花撩乱>,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偷抢(指做的事情对自己有害);破坏人的操行>,五味<酸苦甘辛咸;美味佳肴>使人之口爽<胃口大伤;味觉差失>,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建立内在的宁静恬淡生活>不为目<追逐外在的贪欲的生活>,故去彼取此。(老子)

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显现。……了知守心,是第一道。(五祖弘忍-最上乘论)

莫闲处脱,不得相称。无量劫来闲处著急,向自己处却闲,所以难得相称。盖缘日夕一切处路熟,恰到自己紧急处便懈怠去,便不欲得去,所以辛苦。(古尊宿语录-投子大同禅师)

僧问:“万境来侵时如何?”师曰:“莫管他。”(古尊宿语录-宝寿沼禅师)

一切妙欲如盐水<口渴时喝盐水,越喝反而越渴>,如何享受贪越增;于何能生贪心物,顿时舍弃佛子行。(佛子行三十七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2 21:24 , Processed in 0.155998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