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的爱

[大德开示] 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宣化上人讲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
我前几天不是对你们讲,我在东北的时候,有一个叫刘金童的,她就是这样子。一见着人来,她就哭起来了,说:“你呀!在以前是我第几个第几个儿子啊!你现在可回来了,你可找着妈妈了。”就这么样子哭起来了。一哭,就把这个人哭得也迷糊了。以为这真的是见到妈妈了。其实怎么样?是见着这个魔王了。
【注八】上人于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二日补述
好像过去的刘金童和现在某两个人,这都是五十种阴魔在那作怪,现在有一个人更厉害,她会摄魂法。圣荷西有一个女的,也皈依我,以后跑到她那儿去求佛法,一回来就生 cancer(癌症),就是她给弄的。现在回来又找我,我不管这事。我就是管,也不教人知道的。
    “失于正受”:这修定的善男子,就失去正定正受了,“当从沦坠”:应该堕地狱了。你跟着这魔王跑,就会堕地狱的。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越。
   “阿难”,“又彼定中”:又在这个定里边,“诸善男子”:这一切修道的善男子,“见色阴消”:见五阴中的色阴已经消了,他自己也知道。“受阴明白”:这个受阴他也很清楚的。
    在这个时候,“胜相现前”:就有一种胜相。胜,是殊胜,很不同,很特别的这种相;现前,现到他的心里。“感激过分”:所以他就生了一种感激心,可是太过分了。过犹不及,那个走过头的,和没有走到的人,相差得不太多,都不合乎中道。譬如,你想到这个地方,到了这地方,你不停,又过去了,那也等于没到一样。
    所以这感激过分了,“忽于其中”:忽然在这个定中,“生无限勇”:生出来一种大勇猛的心。“其心猛利”:他这个心,勇猛精进得不得了,“志齐诸佛”:他说佛和我是一样的,自己同佛是一样的。
    “谓三僧祇,一念能越”:他说第一个阿僧祇劫,第二个阿僧祇劫,第三个阿僧祇劫,这三个大阿僧祇劫,他在一念之中,就能超过去,所以他自己就说他是佛了。不但他说自己是佛,还说所有的人都是佛,那么这种人就落于邪知邪见了。不错!所有的人都是佛,但是你要修行。修行不是说在一念之间,就成了佛。这修行要有一个长远的时间。你若明白佛法,依照佛法修行去,那么或者会时间不太长,但是也不能一念就成佛了。
    这种人就因为修行也没有善知识指示,他自己也没有智慧。那么他用苦功,用来用去,就发生一种邪知邪见,他看自己这么久都没有成佛,所以他说他就是佛了,就成佛了。这一段文就是受阴里头的例己齐佛,说自己和佛是一样的,其实就这一念的错误,已经就着魔了。
  此名功用。陵率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消歇。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现在《楞严经》讲到五十种阴魔,这是最要紧的地方!修道的人,如果不明白这五十种阴魔,一定会走错路的;不走错路,那是很少很少的。所以你若认识阴魔的境界,就不会胡吹乱捧了,不会自己看自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所以无论谁,你有亲戚朋友,都可以叫他们来听一听这五十种阴魔,令他们知道这种修道的境界。
    “此名功用”:这个名字就是发生一种功用,你用功发生一种作用,“陵率过越”:它在你自性里边,互相这么样变化变化出来的这一种过越,所以才生出一种发大勇猛心。发勇猛心是可以的,不是不可以的。你勇猛精进向前去修佛法,是可以的;但是你不可以生一种我慢的心,不可以说:“哦!我就是佛了!”
   你就是佛了?佛说的三藏十二部,你说了几藏几部啊?佛说的三藏十二部,你连懂都不懂呢!说你也就是佛了?你说这真是岂有此理呢!佛说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你连一藏也没藏,一部也不部,怎么你就可以成佛呢?那不要说你讲了三藏十二部,你就讲一讲这三藏十二部,无论哪一部经提出来,我都会讲的,我都明白它那个道理。你若能这样子,这也只可以称做佛的弟子,也不可以称佛的!所以他觉得这个世界上,现在人人都恭敬佛,他也就想作佛了。将来他死了,好有人供养他。其实死了埋到地里头,变成灰了,什么也没有了。
   “悟则无咎”:发这种猛利的心,可以!你要是明白这是一种境界,“非为圣证”:不是圣证。
    “觉了不迷”:你能觉悟而明了,不再迷惑,“久自消歇”:那么时间久了,它也就平息下来了,它这是一时的。
    “若作圣解”:假设你说,这就是成佛了,“则有狂魔”:这时候就有个狂魔。所以你看,这五十种阴魔,你都不认识,你怎么就会成佛了?这种狂魔,就是狂妄、贡高我慢。“入其心腑”:入他的心窍里头去了,就到他身上。到他身上,把他本来的魂魄就给撵走了。这个魔王就在这儿坐殿,就当他的灵魂了。
    “见人则夸”:他无论见到谁,就夸奖自己,是己非人。就是抑人扬己这么样的,说人家都不对,就是他最高,他自己就成佛了!“我慢无比”:这个我慢就是对谁都傲慢,“其心乃至上不见佛”:往上也没有佛了,为什么呢?他就是佛了嘛!“下不见人”:他也看不见人了。看不见人,他看见什么呢?啊!他说一切人都是佛了。他自己是佛,在他上边没有佛,他就是佛;将来一切人都跟着他成佛,所以他下也不见人了。
    “失于正受”:他失去这个正定正受了,“当从沦坠”:这种人应该堕落的。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沉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
    “又彼定中”:在这种定中,“诸善男子”:一切修道的人,“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向前去也没有新的证得。“归失故居”:向后边呢,他以前所居的地方,也没有了。“智力衰微”:他的智慧也不充足,也没有那么猛利了。在功夫上,这也就是忽进忽退。“入中隳地”:就到这个要堕落的地方了。“迥无所见”:他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什么所见。
“心中忽然,生大枯渴”:在他心里边,忽然间就生出一种感觉。这感觉是什么呢?啊!生大枯渴;自己心里觉得很单调的,很枯燥的,还很渴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这个地方觉得枯燥,很单调的,没有什么意思了。又渴,渴什么呢?需要佛法,需要佛的法水来润泽他。枯燥,他觉得枯干了,就快干了。那么什么都没有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
讲到这个,就好像普通不修道的人说:“哦!感觉非常寂寞!”很寂寞无聊的,没有什么聊,无聊了!于是乎,在这个时候,就要作怪了。 什么叫寂寞无聊?本来我不想讲,不讲啊,又恐怕人不明白,所以还是讲一讲它。就是好像女人想男人,想得觉得心里着急、枯燥得不得了。男人想女人,这也叫枯燥、单调、寂寞、无聊,就要找一个什么,好像丢了东西似的,找又找不着,这是寂寞无聊。
    “于一切时”:在一切时,“沉忆不散”:好像男女有了相思病,总想着想着,想来想去也忘不了。“将此以为,勤精进相”:他以为这样子就是勤精进的一个相。他沉忆不散,这种枯燥的心理,他以为这就是一个精进相。
    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此名修心,无慧自失”:这个名字叫什么呢?这是在受阴的境界里边,这时没有智慧了。但是你不要害怕没有智慧了,“悟则无咎”:你若觉悟了,“啊!这是一种境界。”那就没有问题了。你若不觉悟,总在这个地方沉空滞寂,这么沉忆不散,那就会干死了,干死也没有什么成就。
    “非为圣证”:这不是说这样就是有所得,证圣果了,不是的。不要错认——认贼作子。
   “若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你听这多危险!真危险!如果你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你如果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境界,则有忆魔,专替你记忆东西。你记不住了吗?嘿!他帮你想着,他来帮你忙。他看你尽记忆记忆,“啊!你这么欢喜记忆。”他就来帮你忙,帮你记忆,就入你的心腑里去了。
    “旦夕撮心,悬在一处”:一天到晚把你的心给悬起来。撮,就是悬挂起来。把你的心这么悬到一起,“失于正受”:你得不到正受,“当从沦坠”:将来久而久之,也会落地狱的。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慧力过定”:这慧力超过这个定力了,“失于猛利”:所以他也就自己生一种猛利的心。“以诸胜性”:以在这个境界里边有这种胜性,就是很不平凡的这种性,“怀于心中”:他就总在心里怀念着。“自心已疑”:他怀念这种胜性,自己心里就已经生出一种疑惑,疑惑什么呢?
    “是卢舍那”:疑惑他自己是卢舍那佛。卢舍那是梵语,此云“光明遍照”。因为他以为自己是卢舍那佛了,所以就“得少为足”:得到一点点的东西,他就知足了。其实他这个定力,根本去佛很远呢!他就说他自己成卢舍那佛了。
    此名用心。亡失恒审。溺于知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此名用心”:这个名字叫用心,“亡失恒审”:他没有常常审察自己的这种功夫。“溺于知见”:他对这个知见分不清楚了。溺,就是沉溺到这个里边,英文大约就是等于 sticky(黏)。
    “悟则无咎”:要是明白了,也就没有什么问题。“非为圣证”:这不是圣证。
    “若作圣解”:假设认为自己有这种圣境的时候,就是证圣果了,“则有下劣”:则有一种最卑下的、最劣的、最没有价值的这种魔。什么魔呢?“易知足魔”:什么事情都容易知足的这种魔。“入其心腑”:又钻到他心里去了,就是附到他身上,把他的灵魂给赶跑了。其实他只是个假躯壳,是个假的,可是他自己还不知道呢!“见人自言”:见到人就说了,喂!你知道吗?“我得无上第一义谛”:我得到最高无上第一义谛。
    现在在都板街( Grant Avenue,在三藩市华埠)这儿,就有一个人天天在商业中心那个地方站着,穿得花花绿绿的那么一件衣服,他就说:“啊!我住了五年山那!我开了悟啦!现在我怎么怎么样了,我有神通了……”
    那个人他原来也是拜我做师父的,是我的皈依弟子,但是他不听教。在我没有来美国的时候,你猜他怎么样子?他背着个大葫芦在后边,葫芦上头写着,他是度轮法师的徒弟,学了很多的本领,谁有什么事情,找他都可以解决问题。在我没来美国之前,他就在这儿招摇撞骗的;现在我到美国来了,他还招摇撞骗,但是不写我的名字了。这就是这种魔,说他得第一义谛。
   “失于正受”:他失去正受,所以也不听我教化。从我来到这儿,讲经他也不听,说法他也不听。他就说他得道了,开悟了,有了神通。究竟什么神通呢?你们猜不着,就是 Money!Money!Money!(钱!钱!钱!)这神通。硬骗人!我也不知道他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所以就“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新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这个修道的人定力深一点了,在这个定中,“见色阴消”:见色阴已消,“受阴明白”:他也明白受阴了。“新证未获”:他所应该证得的这个道果,他没有得,“故心已亡”:所以,他心已经亡了。“历览二际”:前际、后际,他也都没有了。“自生艰险”:他自己觉得:“哦!真危险啰,这可太不得了了!不得了了!”
    “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就觉得什么都忧愁烦恼,有忧愁就有烦恼了。有烦恼了,就怎么样啊?“如坐铁床”:他一天到晚想自己,“哦!我在地狱里的铁床上坐着!我在这个铁床上受罪那!啊!这怎么办?有这个身体就是有苦的。”
    “如饮毒药”:好像吃了毒药,就要死了似的。“心不欲活”:他今里一天到晚想着“死了好!死了好!”中国有这么一句话,那个要死的人就这么说:“死了好!死了好!又省裤子又省袄。”这个人大约也就是这个思想,说死了好!死了好!
    讲到这儿,我再给你们讲,自尽的人都有个鬼,那个鬼怎么样呢?就向这个人叩头。他叩头怎么说呢?他就念这个咒,不过这个要死的人,他听不见。这个咒也就是说:”你死了好,死了好,你快死了,死得越早越好,啊!你快一点死了就好了。”
    那么要自杀的这个人呢,他耳朵虽然听不见,但是他心灵上通着的。因为鬼有他心通,可以用那种鬼的魔气,到你心里,令你心里就想:“哦!是死了好。”就相信鬼讲的话,心里能听到,就相信了。于是或者吃毒药,或者去悬梁,或者去跳海,跳金门桥了。哦!就死了!
    金门桥那儿也有很多鬼,来回的人,谁若是阳气盛,他不敢见你的。阳气衰的那个人——就是精气神都没有了——没有阳气了,你一从那地方过,他就说:“你死了好,死了好。”拿着就把你拖下去,拖到你跳金门桥去了。所以这自杀的人,多数都有个魔鬼,在那儿叫他去,他才死的。
生大忧患这个人也就“常求于人”:常常叫着叫着,啊!你把我杀了是最好啰!“令害其命”:你有法子把我弄死,那是最好了,“早取解脱”:我就好早得到解脱。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
此名修行。失于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此名修行失于方便”:这个名字就是修行失于方便。他不明白这个方便法门,所以就生出这种执著。
    生出这种执著时,“悟则无咎”:如果明白,就没有问题了。“非为圣证”:这不是圣证啊!
    现在你们听到经典这个道理,切记不要乱打妄想,不要说自己又要死了,或者又没有什么了,你常常这样想,就会招这种魔的。这个世界这种魔很多很多的,所以不要打妄想!不要随便乱讲话!你乱讲、你一打这个妄想,就有这种魔来侵犯你。那时候,魔到你身上,你就受不了了!你那时候就不自由了,你想不死都不可以。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你以为你忧愁,忧愁也有魔的,为什么你忧愁啊?你若开佛眼了,你看这个人没发脾气的时候,没有鬼;一发脾气,这鬼就来帮着他发脾气了,说:“发大一点、发大一点! Make more trouble(多惹点麻烦!)”就从后边来帮助你发脾气。你不相信?这个我讲的是真话。你要是不信呢,就慢慢试试看!“入其心腑”:到他身上了。
    “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我不是讲过那个王孝子吗?就是我以前讲的常仁大师。
    王孝子在坟上守孝,有一次他在定中,看见他一个外甥,被土匪捉去了。捉去,这个土匪就要枪毙他外甥——要用枪打死他外甥。他在定中,相离十五里路,那个土匪一开枪打的时候,他在定中,这么用手往外一搪,这个枪就没有打上他的外甥,他外甥就跑了!
    可是在默默中,也是有一个要命鬼,这个土匪为什么把他外甥绑去?就是预备要命的,默默中有个要命鬼,有这种因果。那么现在没有打死他外甥,这个命没有要去,所以要命鬼就找王孝子去了。可是也拿王孝子没有办法,这鬼怎么样啊?就找他弟弟王二爷,这鬼附到王二爷身上了,王二爷就自己拿着一把大刀,到坟上去找王孝子,就要把这第二的弟弟杀了。
    到了坟上,很奇怪的,这个鬼拿着刀这么比着,要砍王二爷的头,但是拿刀的手落不下来。王孝子这个时候就一味念《金刚经》,他那时候也不讲话了。
   正在这个时候呢,就是谁呢?就是我的师父(常智大师),那时候他还没出家呢,他心里就着急忙慌得不得了,觉得像不知有什么事,心里不安宁了。“啊!是不是孝子坟上有事情了?”于是他就跑到坟上去,一看,果然王二爷拿着刀自己要杀头。王孝子就写几个字说,“你去买一点烧纸(中国人给死人烧的纸),我给他念经超度,这里头有一个鬼,想怎么样怎么样 ……”那么王孝子就念经超度他,以后才没有事。
    所以,这就是这种魔。不过这鬼因为是想要命,不是修行有这种魔。但也可以说是修行有这种魔,就是因为王孝子修行多管闲事,就招来这种魔要杀他的兄弟。鬼杀王孝子杀不了,因为他有定力,也不打妄想,那么没有办法他,鬼就找他的弟弟去。
    所以自割其肉,“欣其舍寿”:就欢喜死。“或常忧愁”:或者就常常忧愁得不得了。所以你听见这一段文,你不应该常常有一种的不高兴,不应该有的时候就哭了,也不应该有忧愁心。
    “走入山林”:忧愁、忧愁,就怎么样?这个魔到你身上,一半有魔的力量,一半有你自己的力量。这个魔是藉着这股气的,如果你思想正了,就没有事了;你思想若不正,跟着他转,说忧愁你就忧愁,越忧愁越忧愁……就跑到山里头去,“不耐见人”:不见人。
    “失于正受”:没有正受了。“当从沦坠”:将来这种人也会堕地狱的。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在这个清净定中,“心安隐(稳)后”:心非常地安稳,没有一切的杂念了,正在这个时候,受阴又发生作用了。“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忽然间就有无限的,没有限量那么多的欢喜生出来。“心中欢悦”:心里不知道乐到什么程度去了,乐到极点。“不能自止”:想停止这个快乐,也停止不了。
    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此名轻安”:这是一种轻安的境界。“无慧自禁”:他没有智慧禁止自己这种快乐。
    “悟则无咎”:如果你觉悟了,明白了,这也没有什么问题。“非为圣证”:这不是证圣果的一种表现。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作圣解”:假设你说:“噢!我这回入了欢喜地啰!我这就是欢喜地菩萨了。”“则有一分”:就有一分什么?“好喜乐魔”:这种好欢喜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见到人就哈哈大笑。“于衢(音:瞿)路傍”:于通衢大路的旁边,“自歌自舞”:自己又唱歌,好像现在的邪皮(嬉皮)一样,自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又作种种的音乐,自歌自舞。“自谓已得”:自己说自己已得“无碍解脱”:无碍解脱了。“失于正受,当从沦坠”:这个也是失去正定正受这种正知正见了,失去正知正见这个理智,将来也会堕地狱的。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自谓已足”:说自己已经什么都够了,什么都满足了,已经证果,已经开悟了,已经成佛了。
    “忽有无端”:忽然有这么一种无端,“大我慢起”:这个我慢非常之大,我慢就生起来了。我慢,就是傲慢,对人人都看不起,谁他也看不起,看一切人都不如他了。“如是乃至,慢与过慢”:慢,就是骄慢;过慢,太过这种慢。“及慢过慢”:哦!这个慢可就厉害了,骄慢中的骄慢,骄傲中的骄傲,再没有比他这么骄傲的了。“或增上慢”:增上慢,慢上再增加慢。“或卑劣慢”:或他自己觉得谁都比他卑劣,所以就看不起一切人,这都是种种的慢。“一时俱发”:这个就是骄傲、贡高我慢一时都发生出来了。
    “心中尚轻”:他心中的这种慢,慢到什么程度上呢?不但对人骄傲、傲慢,对佛他都骄傲,都傲慢了。所以尚轻“十方如来”:他对十方的如来,都看不起;十方的如来,他认为都不如他了。你说这慢得多厉害!非常地厉害了!“何况下位声闻缘觉”:何况下位这些个声闻缘觉呢!他更看不起了,“嘿!你不过是个小乘的罗汉嘛,你有什么了不起的!”自己认为他比谁都高了,比佛都高了,可惜他没起出一个其他的名称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十四
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此名见胜”:这个是偶尔的,在受阴里头生出这种见胜,就特别有一种见。“无慧自救”:这个人没有智慧自己救自己。


    “悟则无咎”:如果他明白这是一种错误,也就不发生作用了。所谓觉了,就不迷;你迷的时候,就不觉。你一觉啊,就好像有智慧剑,把这个迷就破了。“非为圣证”:这不是证圣果的一种表现。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氎(叠毛合为一字)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作圣解”:假设你说这是一种好的境界,”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就有一种大我慢魔,这个魔是非常我慢的。“入其心腑”:到他身上来了。“不礼塔庙”:他见着佛,也不拜;见着塔,也不拜;到庙上,他也不叩头,也不顶礼。“摧毁经像”:他把经拿出去烧了、摧毁,佛像也把它打碎了。本来你毁灭了经和像,这都犯入地狱的罪。那么他说这都是假的。


    “谓檀越言”:他也有他的徒弟,就告诉他的徒弟。檀,就是布施;越,就是超越。这是用布施来供养三宝,在佛教就叫做檀越。他也有他的檀越、信徙,他就对这些个信徒就说了,“此是金铜”:说这个佛像是金子造的,或者是铜造的,“或是土木”:或者是土造的,或者是用木头造的。


    “经是树叶”:这个经是树叶子写出来的,“或是氎华”:或者用一种什么绢子写出来的,你恭敬它干什么啊?你拜它做什么啊?它也是一个无知无识的。


    “肉身真常”:我这个肉身是一个真的。“不自恭敬”:你不恭敬我,“却崇土木”:你却去崇拜这个土和木头,那有什么用啊?那偶像嘛!你拜它有什么用啊?你拜它,莫不如拜我啰!就这么叫人拜他。“实为颠倒”:你拜这个偶像,这个木头,它有什么知觉?你拜它?这太颠倒了。


    “其深信者”:深信他的那些信徒,“从其毁碎”:也跟着他,把佛像也毁坏啰,把经也烧了,“埋弃地中”:或者把它埋到地里边。


    “疑误众生”:他这样的行为,令众生对佛法不生信仰,而生出一种疑,所以就耽误众生,“入无间狱”:入无间地狱了。“失于正受,当从沦坠”:这个人将来一定堕无间地狱的。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己言成圣。得大自在。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又者在这个色阴已消,受阴明白的时候,“于精明中”:在他这个明白之中,更加精细明白,“圆悟精理”:圆悟,这时候他所明白的理就都很精微了,“得大随顺”:他也得到大的随顺。


“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在他的心里头,突然间生出来无量轻安的境界。“己言成圣”:说自己已经成了佛了,“得大自在”:得到最大的这种快乐、自在。


“此名因慧,获诸轻清”:这个名字就因为开了一点智慧,得到一种轻安、清净的境界而已,并不算什么不得了的境界。


    “悟则无咎”:你要是明了了,就没有过错,没有问题了。“非为圣证”:你不要以为这样的境界,就是证了圣人实证的果位,不是的。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作圣解”:假设你有这种轻安的境界,你就以为自己是证圣果了,做这样的想法,“则有一分”:就有一种“好轻清魔”:这种魔,他也有这种轻安的境界,也很清高的。“入其心腑”:就到他身上来了,“自谓满足”:自己说他现在什么都满足了,“更不求进”: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了。他也不需要成佛,已经成佛了嘛;他也不用度众生,众生已经度了,他把众生都度完了!所应该成的这佛,他也成了;所应该度的众生,他也度了。所以,他更不求向前进步了。


    “此等多作”:这一等的修行人,多做“无闻比丘”:像前边所讲的那个没有智慧的无闻比丘,他以四禅就做为四果了。


    “疑误众生”:这一种的人,令众生不知道正路,把众生都误了,都不认识佛法了。“堕阿鼻狱”:这种的人将来要堕阿鼻地狱的,要堕无间地狱的,为什么呢?“失于正受”:他这个正定正受都失去了,所以“当从沦坠”:就应该堕落无间地狱去。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此名定心沉没。失于照应。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又彼定中”:在这个修行的定里边,“诸善男子”:这一种的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在他这个时候,本来似明白,又没有真明白,在这个明悟之中,“得虚明性”:他得这种虚妄的明性,而不是实在的。


    “其中忽然”:在这个虚妄的明性里边,就忽然生出变化来了,变化什么呢?“归向永灭”:他说人死了,是永远都没有的了,永远都是灭的了。“拨无因果”:所以讲因讲果这是不对的,没有因果的,人死就没有了,就灭了,这哪有因果呢?所以就拨无因果。


   “一向入空”:他就什么都是空的了,造罪也是空的,作福也是空的,一切都是空的了。“空心现前”:他在这个时候,越想他自己这个见解越对,“啊!是空的了,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死了就完了,啊!这一切皆空。”“乃至心生”:在这个时候,他心里就生出一种“长断灭解”:人死了就断灭了、没有了。


    这一段文说“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这儿大约遗漏了两句,一定是当初抄写的时候,遗漏了,那么这儿可以加上“此名定心沉没,失于照应”:这个定心没有了。没有定心,所以他自己生出这种空想,失去照应了。


“悟则无咎”:如果明白了,就没有过错,“非为圣证”:这可不是证到圣果的一种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十五
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入人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作圣解”:假设你做为证圣果这样的见解,“则有空魔”:这个时候,就有一种空魔来了,“入其心腑”:就入到你的身上来。附到你的身上,“乃谤持戒”:他就说什么啊?说你不要受戒,这个受戒呀,那是小乘法嘛!大乘菩萨没有这么多麻烦的拘束,不要管那个!所谓“大象不游于兔径”,你看大象,它不走兔子走的道路;“大悟不拘小节”,你开大悟了,什么都没关系,这一切都空的嘛!以前我不讲过吗?“酒肉穿肠过”,酒肉在肠子里边过去了,“佛在心头坐”,那个佛——一切唯心,你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嘛!他这么样讲。所以乃谤持戒,说你不要持戒,“名为小乘”:说你这受戒,这小乘人才受,大乘人不要这个。



   其实大乘人的戒更清楚,大乘人更不应该犯戒的。他就愚骗这些个无知识的人,根本那些人也没学过佛法,也不懂佛所讲的是什么道理。所以他说什么,这些人就唯命是从,就以为他说的对了,为什么以为他说对了?因为没听过佛法,也不懂什么叫佛法。



    “菩萨悟空”:他说大乘菩萨悟一切法空,“有何持犯”:哪里又有一个持戒?又有一个犯戒的?没有的。也没有持,也没有犯的,他就这么说。



    “其人常于信心檀越”:有这个魔入他心窍的人,常在信仰他的一些护法家里边,“饮酒啖肉”:是又喝酒,又吃肉。“广行淫秽”:最要紧的就是这一句——广行淫秽。佛教本来要没有淫欲心,他这个淫欲心,大得不得了!专门行淫欲,行这个不干净的事情。那么,他这样子怎么还没有人不相信他呢?因为他有一种魔力。“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令信仰他的这些人,对他都不生怀疑,对他都信仰得不得了。



    “鬼心久入”:因为他这个鬼心,久在身上,“或食屎尿与酒肉等”:因为有个鬼在他身上,所以屎,他也不认为是不洁净的东西;尿,他也随便可以用的,可以喝的。吃屎喝尿,他说这是不垢不净。不垢不净嘛!那《心经》上都这么讲嘛!所以他误解经义,这就是魔的行为,他也不管是干净不干净,都不管的。你看,这个吃肉喝酒,他也说是空的;吃屎喝尿,他也说是空的。



    “一种俱空”:一种就是种种,他说,这所有一切种种都是空的。“破佛律仪”:他不守佛的戒律。不守戒,所以“误入人罪”:他引人造罪,引诱误人,令人都造罪了。“失于正受”:他没有这种正定正受,“当从沦坠”:这种人也应该堕地狱的。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味其虚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又彼定中”:又者,在修行人修到受阴这个定的时候,“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他色阴没有了,对受阴,他也非常清楚,“味其虚明”:前边他已经得到虚明的境界,他现在就“深入心骨”:对虚明这种境界,深入他的心骨了。



    “其心忽有”:在他的心里头,忽然间就发生了一种变化。什么变化呢?噢!“无限爱生”:生了无量无边这个爱。就好像某某人说,噢!他爱所有的一切人。讲到这个地方,就知道他说这种话,就有这种性质了。“爱极发狂”:他生出这种爱欲的心,到极点了,他就发起狂来了,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



   就好像我讲过的那个刘金童,见着男人,她就抱到怀里,又哭,又什么动作都有了,就是这种魔。你说,一般的男人,怎么见得了这种动作啊!所以就迷了。她叫他,你拿多少钱,买个什么宝贝,他说可以可以的。你拿多少钱,再买个什么东西,这个男人也就答应她。为什么呢?就因为她行淫欲,这种魔力把人都迷住了,所以这是爱极发狂,“便为贪欲”:贪欲也就是淫欲,由这个贪心而生淫欲。



    “此名定境,安顺入心”:这个名字就叫定的境界安顺入心。安,轻安;顺,随顺。随顺到他心里头去了。“无慧自持”:他没有智慧控制自己这种的情感、这种的淫欲心。“误入诸欲”:所以他就有这一种错误,到这一切的爱欲里边去了。



    “悟则无咎”:这个境界是暂时间、偶尔有的,如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阿难!像这样十种的禅那,这个静虑所现的境界,“皆是受阴用心交互”:皆是在受阴里边,因为修行用功,互相生出这种种的变化,“故现斯事”:所以就有这种的事情发生。



   “众生顽迷”:众生顽固、迷昧、愚迷,“不自忖量”:他也自己不想一想,自己不度量度量,“逢此因缘”:他遇着这种的因缘,“迷不自识”:自己也不认识自己了。“谓言登圣”:他说他已经证果,成了圣人了,“大妄语成”:这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没有得到这个道,他说他得到道了;没有证圣果,他说证圣果了,这是打大妄语,“堕无间狱”:一定堕无间地狱的。



  汝等亦当。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汝等亦当将如来语”:阿难!你们也应当将佛所说的话,“于我灭后传示末法”:在我灭度之后,传示到末法的时候,“遍令众生开悟斯义”:令所有一切的众生,都听着这个道理,明白这个道理,觉悟这个道理。“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你不要令天魔得便了,不要令他们有机会来魔这些个人。“保持覆护成无上道”:你要保持覆护这一切的众生,令他们都成就无上的道业。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修这个定力,“受阴尽者” .受阴已经尽了。“虽未漏尽”:虽然没得漏尽通,可是他已经有了神通了。“心离其形”:他的真心可以离开身体,就好像什么呢?“如鸟出笼”:我们人在受阴没有尽以前,都不能出去这个身体,这就好像那个雀鸟圈在笼子里一样的。现在这个修三摩地的人,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也就能成就他的神通了。



   “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从这个凡夫的身上,就可以成了菩萨,得到菩萨这六十种的圣位。“得意生身”:这个叫什么呢?叫意生身。这个意生身,要作意才可以有这种的神通。



    “随往无碍”:想要到什么地方去,就可以到什么地方去。这六十圣位是什么呢?就是本经前边所讲的五十五个菩萨的位置;还再加上三渐次,三渐次是三个位置;再加上干慧地,干慧地也是一个位置,这是四个;再加上妙觉,那么这是六十个圣位。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这有一个比方,这想阴的范围,它这一种领域,譬如有这么一个人说梦话,他睡着了,就讲他所想要说的话。“是人虽则无别所知”:他说梦话,他自己是不知道的,“其言已成音韵伦次”:可是他所说的这个梦话,已经成了一种语言了。他的声音和韵调,排列得也很有次序的,说什么话也是很有次第的,但是他自己不知道。“令不寐者咸悟其语”:使令这一些个没有睡着的人,都明白他说的是什么。



   譬如他说:“我今天想要有豆腐吃,我到豆腐店里去买了十块豆腐,回来我就把它炒一炒,然后就吃了。”他这么一讲,他自己不知道他说这个话,旁人——那个醒的人——都知道:“喔!他今天吃过豆腐。”就都知道他是怎么一回事了,这叫咸悟其语。为什么他说这个话呢?就因为他吃东西还没有忘,就想着、想着、想着,睡着了作梦的时候,都要说出来。



    “此则名为想阴区宇”:这个想阴区宇就好像这个样子似的,但并不就是这个样子,你不要误会这个想阴就是说梦话,那又错了,这是个比方。



    若动念尽。浮想消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若动念尽,浮想消除”:这个动念,是动哪一个念呢?这是六识里边微细的念头。这个微细念头尽了,所以浮想消除了。第六识的微细念头,微细微细的那个相,叫动念。那种动念没有了,所以这个浮想,也就消除了。“于觉明心,如去尘垢”:这个觉明心,就是第八识那个心。第八识的心,就好像去尘垢一样。



    “一伦生死”:众生不有十二类吗?十二种的众生由卵生轮到非无想的众生那儿,这十二类轮一周,叫一伦。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就是哪一类众生的前因后果,他都知道了,“名想阴尽”:这时候这个人就得到宿命通,所以他知道这一切众生前因后果的事情,他都照了无疑。“是人则能超烦恼浊”:这个人在这个时候就超越烦恼浊。



    “观其所由”:观看他所行所作的这个原由,“融通妄想”:这时候妄想也融通了,“以为其本”:以做为他的这个根本。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圆明。锐其精思。贪求善巧。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邪虑不能侵犯。  



【注九】上人于一九八三年一月补述



    “受阴虚妙,不遭邪虑”,这个地方是受阴过去了,在想阴里,它本来是很微细的,很妙的。这种妙是如果你没有毛病,就不会遭到这个邪虑。邪虑,这个虑就是有一种忧愁恐惧感。什么忧愁恐惧感呢?他就是杞人忧天;好像有个杞人,他说这个天,不知什么时候塌下来,这就是邪虑了。那么受阴虚妙,就是他没有这个境界了,不遭这种境界,就是他自己没有了。可是虽然自己没有了,但他防备的力量不够,所以外边的麻烦又来了。



为什么外边的麻烦来?就因为他里面有所爱、有所贪、有所求,还是有一种自私心,也有自利的心在里头藏着,所以外面就有这种的境界来了。他自己没有这种的念了,可是等到外边的麻烦来了,他又被境界转了。所以这个邪虑,不单单是念,也就是你这忧愁恐惧感。好像我们人,这个也怕,那个也怕,这就是邪虑了。被人压迫得也怕,不敢公开,这就是怕,这就是邪虑,受不了这个压力。



【注一○】上人于一九八三年一月补述


    现在研究这五十种阴魔,我们恐怕五百种阴魔都会来的,所以你们各位把你们门开开,欢迎这个魔来捣乱来,那么虽然说是魔啊,他是帮助修道的,他不过在反面上来帮助,就看你到底志愿坚不坚固。你若真坚固,千魔不改,万魔不退,什么也不怕的,因为你无所求嘛!你在修行无所求,“到无求处便无忧”,你无所求,什么也不怕,怕什么?有的人怕鬼,为什么呢?觉得鬼很丑陋、很难看的,因为鬼啊,人人都知道鬼是人死了变成鬼,所以他就怕。可是没有人怕神,金甲神人也是很厉害的,可是人都不怕。孔子曾说:“敬鬼神而远之。”这是说你应该对他们恭敬,但不要接近他们,所以不要怕鬼,也不要怕神。



   魔是我们修道人的一种考试,也是来试验试验,所以各位不要有一种恐惧心,你若有恐惧心,你就不想叫这魔来,他也会来了;你若没有恐惧心,他要来也来不了了。这是最要紧的秘诀,就是不怕。你若不怕,无所恐惧呢,这就是个正。正,什么都可以降伏的,邪不胜正。所以那个魔,他所怕的就是”正大光明”这四个字。你若能有正大光明,魔他也就循规蹈矩,也就向你叩头顶礼了。



“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圆明”:在圆满的这种定的境界,发明三摩地这个定力里头,心里又生出一种爱心,爱这个圆明的境界。“锐其精思”:锐,就向前追究精思,精思就是这个圆明。“贪求善巧”:贪求善巧方便这种的方法,想用善巧方便来教化众生,所以他生出这一种贪心。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七
上人于一九八三年及一九八九年补述


   上人:这个善巧并不是方便。这个善巧是他用的方法,你听不出来什么毛病,很巧妙,用得也很好,不是好像你能听得出来他是方便。


    弟子:他是不是追求教化人的善巧?


    上人:不是单单 teaching(教化),他这是一切一切都有善巧的这种智慧。那个方便法,一般人听上来,就知道他讲的是方便法。这个善巧,旁人突然间看不出来,他说得也很合理,很巧妙,说得好像天衣无缝,也找不出来什么毛病,所以这叫善巧。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尔时天魔”:在这个时候,六欲天的天魔,“候得其便”:一看这个人的定力已经将要成功了,所以就想方法等着他,找他毛病。这“便”,就是他有漏洞的时候。什么叫漏洞呢?就是他在修道时,定力不坚固,偶尔或者就生出一种其他的什么妄念。一生出妄念,就有漏洞,这个定力就不坚固了,所以天魔就候得其便。


    “候得其便”,就是得他“贪欲”这两个字,把门开开。所以,不容易了解它这个经文的意思,就差这么一点!


“飞精附人”:什么叫飞精附人呢?飞,就是飞檄。飞檄的意思,就是天魔命令他的眷属,说:“你到那个地方去,去把这个人的定力给破坏了!”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这可以是两个讲法:可以说魔是附到另外一个人的身上,来给这个人说法;也可以说是魔附到修定人的身上。这两个意思都可以存在的,不是单单一个意思。     


    弟子:到了想阴,天魔就不容易直接扰乱他的心性,而要附到他人的身上来扰乱这修定人的定力。


    上人:这就是好像你这修道的人,常常遇到那鬼上身的人,就来或者和你讲法,或者和你较量高低。


   你们知不知道万佛城有一个人,他是普吉利(柏克莱)大学的一个学生,很多条蛇跟着他。你们没有看见,果真在金山寺看见他那个蛇和我斗法。威风不得了的。他在这儿,那帮蛇就来这个地方和我斗、斗,大约有十多年了。他到了万佛城,病就逐渐好;回到普吉利去读书,病就发作。他自己知道他身上有很多条蛇。这些蛇是被他杀的,都来和他要命的。我现在就是用善法来和它们讲和,给他们调和。它听,我也这么讲;不听,我也这么讲,慢慢来。这十多年了,他这个蛇跑了很多,现在还有几条在身上,以前是一大帮。这就是这一类!


    弟子:如果住到万佛城来,那些东西就不敢来找。


    上人:不是不敢!一样来的。你看它和我斗法,那个神气很厉害的,先跪着,跪跪就站起来,瞪着眼睛和我来比画。那比猫叫还厉害,比猫呼吸气还厉害。


    弟子:那师父怎样?骂他一顿?


    上人:我也不骂,我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他们看着我没有那么回事,其实我就是把它度了!它对我敌对,我对它不敌对。不像以前我用降伏法,现在不用这个,我现在用息灾法。


    弟子:色阴尽的时候,邪魔不能附到修行人身上,要附到另外一个人身上。可是也有一种讲法,说它可以直接附到修行人身上?


    上人:这千变万化的,它或者附到一只猫身上都有的。就看你认识它不认识它,它附到其他动物身上也不一定的。


    弟子:修行人本人身上呢?


    上人:修行人他真若修行,它到不了的,因为有护法保护著他。


    弟子:如果那修行人打起妄想来,那就……


   上人:那就来啦!


    弟子:就好像我们住在万佛圣城,守师父的规矩,他们就来不了;如果我们不守规矩,他们就来了。


    上人:外面有很多人来到这儿,身上已经带着很多邪魔外道、妖魔鬼怪,那护法菩萨也不挡着他,说你不要进来。我们这是慈悲!所以我们这儿不是那么戒备森严的,我也不防备。


    弟子:所以如果这个人他真修行的时候,就进不来;他如果不修行,又开始打妄想,它就来了。


   上人:这就是以邪引邪!


    弟子:不是说进不了,就永远进不了。好像悟达国师,他起了一念贡高心 …….


    上人:就是这个,这说得很清楚!


    弟子:本来十世都进不了,结果一念差了,就进来了 ……


   上人:就来找他来了,要命来了!


    弟子:所以你说进得了?还是进不了?这没有一定的。真修行,就进不了;不修行,就进得了。


   上人: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这里边都是有千变万化,这五十种,五百种、五千种、五万种都可以变化出来的。不要在这例子上用功夫,这是举一隅,你要知道其他的,变化的。总而言之,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口说经法”:被附体之人他口里也说这个经典,说这个法,看似有道理,但是他本身不正,是邪魔所附,他说这种法的目的就是要引人入邪,要认清他的目的,不要被骗。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八
“其人不觉是其魔著”:你看这个魔的境界多厉害啊!这个被魔附的人,自己也不觉得,也不知道有魔在帮助他,附到他身上了。“自言谓得无上涅槃”:他自己怎么样说呢?他说自己已经得到涅槃这种的道理、这种的妙果了。

【注一五】上人于一九八三年一月补述

昨天有人说,某某人念念佛就跳起来了,好像跳舞一样,这都叫飞精附人。他自己不知道,还以为:噢!入了三昧了。这么样天真活泼,蹦蹦跳跳的,像个兔子似的。

“来彼求巧善男子处”:他来到想要求善巧的这个修道人的地方。“敷座说法”:敷座,就是设备好了一个座位。说法,来给这个求善巧的男子说法。

“其形斯须或作比丘”:斯须,就是很短的时间。他这个身形,在斯须间或者现一个比丘的相,“令彼人见”:令这个求善巧的人看见;“或为帝释”:或者变一个天帝释的身;“或为妇女”:或者变成妇女身;“或比丘尼”:或比丘尼的形相。那么这个求善巧的人,一看他这么样变化,“喔!这大约是观世音菩萨来了!”谁不知道这原来还是个魔。所以,你见到什么境界,不要跟着这个境界跑。

“或寝暗室”:或者睡到一个黑的房子里边。“身有光明”:他的身就现出光明,这你若不明白佛法的人,一看就:“哦!这个人身上放光啊,这一定不是佛就是菩萨了!哦,或者是阿罗汉了!”谁不知啊,这是魔王来现的神通。魔王附的这个人,来故意诱惑你这修道人,令你生出来一种邪知邪见。

所以你一般人不真正明白佛法,无论见到什么,你也不要随着它转,不要跟着它跑去,不要被这个境界转。要怎么样子呢?要见有若无。见到境界就和没有见到境界一个样,也不要生欢喜心,也不要生讨厌的心。

你见到魔,若生这欢喜心,你这也是随着魔境界转了;你若生一种讨厌的心,你这也是随魔境界转了。怎么样呢?就是保持你的中道,也不欢喜,也不讨厌,见如不见,闻如不闻,也不要说:“喔!这是好的境界,我想再看一看。”不要有这个心,你如果有这种念头,这就是错了。

【注一六】上人于一九八三年一月补述

魔很聪明的,他看这人有什么贪心,魔就用什么方法来诱惑你,所以我们修行人也不用念什么咒,也不必用什么法,就老老实实的,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埋头苦干,好好修行,什么魔也没有办法你。你一有贪心,一有侥幸心,想要占便宜,找捷径,就容易着魔的。因为魔的智慧很高,他看你这修行人到什么程度了,用什么方法来可以引诱你,就用什么方法。至于他选什么人,这个对象不是什么问题,这个人只是给他做一个假招牌在那里,他就利用这个人,用种种的法来诱惑你。我们修道的人,如果没有自私自利的心,什么魔也不怕的。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信其教化。摇荡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是人愚迷”:这个人,哪个人呢?就是修定力这个人,他在这个时候很愚迷的,“惑为菩萨”:他一看:“哦!这个人又能变比丘相,又能变帝释相,又能变妇女相,又能变比丘尼相,这种忽然变这个相,忽然变那个相,一定是个菩萨了。”

“信其教化”:于是乎,就深信他的教化。“摇荡其心”:把他的心就摇荡动了。

“破佛律仪”:你观察这个修道的人那,观察什么地方呢?就观察他守不守佛的戒律。他若不守佛的戒律,这一定是魔;他若守佛的戒律,特别精严,特别地守着这个戒律不犯,这个就是真的佛教徒。如果他又说是佛教徒,又说是长老,又说是什么什么,却“潜行贪欲”:偷偷地行贪欲。这个贪欲也就是淫欲,偷偷地行淫欲,不叫人知道。

口中好言。灾祥变异。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或说刀兵。恐怖于人。令其家资。无故耗散。

“口中好言”:邪魔附身的这个人,他欢喜说什么呢?说什么“灾祥变异”:灾,就是不吉祥的事情,就是凶事。说什么地方有灾难了,又什么地方有吉祥的事情了,又什么地方有一种非常的事情、变异的事情。变异就不是常常有的。

“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者他说:“喔!你知道吗?现在某一个佛在什么地方出世了,来到世间了。”

“或言劫火”:或者说:“这个三灾八难就来了。水灾、火灾、风灾,或者这个劫就要坏了。”

“或说刀兵”:或者说:“哦!这个地方就要打仗了,小心一点。苏联或者和某一个国家就来开战了。”

“恐怖于人”:就尽讲这些耸人听闻的事情,尽吓人,令人听了:“哦!这不得了啰!就要打仗了!不知道我生命会不会有呢?”就生一种恐惧心。

“令其家资,无故耗散”:或者说:“现在都要打仗了,你快拿出一点钱,我可以保着你这个命;如果你不给我多少多少钱哪,你的命就会没有了!”尽讲这些个欺骗人的事情。

你要是想认识,是真的、是假的?是不是菩萨,还是魔?你就可以在这个地方来看。第一,看看他有没有淫欲心;第二,看他有没有贪欲心。这个贪是贪财,他若又贪财又骗色,这个就不是真的了。

怎么贪财?好像他就说:“哦!现在大劫就临头了,这个世界就没有了,原子弹就要在什么地方爆炸了,氢气弹又要在什么地方发生了。”就讲这些个令人恐怖的事情,完了怎么样子呢?结果他的目的就是要你给他钱。你要知道,他若是有这种的情形,他就是放光动地,有什么特异情形,你也可以不相信他,因为他有贪心。若没有贪心,这就是真的;有贪心,就是假的。我现在告诉你们这一个最实际的测验办法。

【注一七】上人于一九八三年一月补述

我们若能没有贪欲,什么麻烦也没有;你有贪欲,什么事情都发生出来了。世界万事万物万类,什么都是由这个贪欲生出来的。所以说“一念不生全体现”,若没有贪欲这个念,佛性就现前了。“六根忽动被云遮”,这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一着到境界上,就好像云彩把天空遮起来,现不出太阳光了。这六根,它根本在什么地方?就因为一个贪欲!贪欲放不下,所以六根就变成六贼,六识就生出来了。你要是没有贪欲,六根这贼也不贼了,识也不识了,什么都返本还原了,什么麻烦也没有了。所以各位要注意这点,就是看你有贪欲没有贪欲。你若有贪欲,那和魔还没有分开;没有贪欲了,和佛也就合股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九
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此名怪鬼”:这种的鬼叫什么鬼呢?就叫怪鬼,奇奇怪怪的这种鬼,“年老成魔”:时间久了,他就变成魔了。“恼乱是人”:他来扰乱这个修道的人。


“厌足心生”:时间久了,他这个把戏玩得也讨厌了,也够了,这够了怎么样?就讨厌心生出来了,“去彼人体”:就走了,不附着那个人了,走了。


“弟子与师俱陷王难”:这个弟子和师父俱遭王难,都被国家捉去了,说他妖言惑众,然后或者就杀头,或者做什么。


【注一八】上人于一九八三年一月补述


现在是研究的时候,继续一个一个地研究完了,大家就能明白多一点。现在才刚刚研究,有的会懂的,有的不会懂的。所以每一个人上来,不是问谁问题,就是互相研究自己所看到的,自己的见解。好像刚才有人上来讲的,他的见解这是对的。至于这个色蕴破了,我相空了,没有我相了,凡是有形有色的,有所质碍的都会空了。你若不明白,可以拿经文看多几遍,自然就懂了。


至于一切的宗教,当然都是在这五蕴里头转的,你看后面的文说:师父和徒弟俱遭王难。这如果不是一个宗教,怎么会有师父徒弟?他们得到一点,就得少为足,就立一个宗教,说他们那个是真的,他们是什么什么……我们也不必指出来哪一个宗教,就用一种代名词说某一个宗教,不必把它名字说清楚,这就可以明白它了。至于你说一定要知道他们是从哪个蕴来的,在哪个地方。这就在于你自己和我们每个人,要是把这五十种阴魔都研究清楚了,就都会知道他们是在什么程度上。


所以你们不是问问题,是研究问题。我们互相研究,谁也不一定答覆谁的问题,因为智慧都是平等的。我们研究出来,大家认为这道理对了,那就是对了。我们把大家的意见,都集中起来,将来出〈五十阴魔〉的时候,把大家的意思都加进去。所以这是共同来研究,不是谁问谁的问题,谁都有权利发挥意见。


为什么单独要两个人念呢?因为他们这两个人的中文、英文,都过得去。把大略的意思讲一讲,如果有不圆满的地方,谁都可以发言的,并不是问问题。这不是讲《梵网经》,我们现在是研究的性质。在研究的性质上,大家都平等的,谁也不需要请法,也不需要怎样,就是大家共同来研究,做研究学问的一种态度。大家谁也不是和谁辩论,就是谁有什么意见,都可以发挥出来,是这样子的。你们各位说这个方法好不好?


【注一九】上人于一九八三年一月补述


弟子:经文说师父与弟子俱堕地狱……


上人:是啊,就是那个修道的人!


弟子:修道人是指那个徒弟?


上人:No(不),师父也一样的,师父也是修行人嘛,好像那【人民教(那时的邪教之一)】就是这样子的。这个有一种分别的地方,什么地方呢?就是有淫欲、没有淫欲。你有淫欲,那就是魔;没有淫欲,那才是正的,那才是佛。分别在这里,他没有断淫,他还不能降伏其心。他不过就坐在那儿可以入定了,可是在三摩地中,他还有所贪、有所求的,“潜行贪欲”,就从这两个,你就可以知道他。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你应该先觉悟,不入这种魔王的轮回里头。“迷惑不知,堕无间狱”:如果你要是迷昧而不明白,将来就会堕无间地狱的。


阿难。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游荡。飞其精思。贪求经历。


“阿难”,“又善男子”:这个修定的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游荡”:他的心又打出一种妄想来,打什么妄想呢?心里想要游荡。游荡就是出玄入化了,这个神出去了,各处去跑。“飞其精思”:就是他这个灵魂,飞到旁的地方,“贪求经历”:他到处都要去看看,到处都要去玩一玩,这是贪求经历。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尔时天魔”:当尔之时,这个天上的魔王,他又生了一种妒忌了,“候得其便”:于是乎他就等着等着,等这个修道人有了漏洞,他就有机会。“飞精附人”:他又派他的眷属,去附到其他一个人的身上,“口说经法”,来恼乱这个修道的人。因为什么来恼乱他呢?这个修道人怎么会有魔来呢?就因为他贪求经历,想要游荡。他一动这个游荡的念头,魔王就有了机会,可以扰乱他来了;如果他没有这种的心,就不会有这种魔的。


其人亦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游。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自形无变。其听法者。忽自见身坐宝莲华。全体化成。紫金光聚。一众听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


“其人亦不觉知魔著”:魔附到身上的这个人,他自己也不觉也不知。“亦言自得无上涅槃”:也说他自己得到涅槃的妙果了。“来彼求游善男子处”:来到这个心里打妄想,想出玄入牝,到处去求游荡的这个人的地方,“敷座说法”:安敷上座位,来说法。


“自形无变”:前边那个,是他自己的形,又变比丘,又变帝释,又变妇女,又变比丘尼,又变等等的;这一个,他自己的身不变,所以这魔有种种的魔。你不要以为有了境界,就是好的事情了。有境界,你若不认识,这就著魔了。自形无变,说法这个人,他不变,“其听法者”:可是听法的这些个人,“忽自见身坐宝莲华”:忽然每一个人见自己的身,哦!坐在莲华上,“全体化成紫金光聚”:每一个人觉得自己的身体都变成紫金光聚,紫金光色这样子。


“一众听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所有听法的每一个人都这样子。啊!认为很出奇了,很少有啰!从来也没见过,以为这是好的境界,其实是魔的境界。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淫逸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这不是指这一个人,而是这一班听法的人,太愚痴了,心生疑惑,认为:“哦!这是真菩萨了,他能教我坐宝莲华,变成紫金光色。”你自己想一想,你坐着宝莲华,变紫金光色,是不是真的呢?这根本是假的,你是一个凡夫,怎么会有这样境界呢?这如果不是魔王来愚弄你,那么菩萨做什么要现这种境界呢?他贪图你什么?


“淫逸其心”:于是乎这一班听法人的心,就都摇动了,生出一种淫逸的心来。“破佛律仪”:于是乎也就不守佛的戒律了。


你们要记得,受戒之后,不要信这种迷信的境界,这个说法的人,无论有什么大神通,你要观察他。要是有贪心,到处敛财,或者有淫欲心,那就不是真的,就是假的;他若没有淫欲心,没有这种贪心,对你没有什么企图,那就是真的。他破佛律仪,这就是假的。“潜行贪欲”:也偷偷地尽行淫欲。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
口中好言诸佛应世。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来化人间。其人见故。心生倾渴。邪见密兴。种智消灭。



“口中好言诸佛应世”:邪魔帮助的这个人,欢喜说什么呢?他就欢喜历游一切,用这个历游,谈玄说妙,说得不知几玄妙。说什么呢?他说:喔!现在诸佛都到世间来了,都来救人来了!“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在什么地方,哪一个人当是哪一个佛来的。他的变化身来到这个地方,救一切众生来了。“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或者某一个人,就是什么菩萨。


好像吉利(Gary)他不是说:沙摩楼撒的弟子就说沙摩楼撒是菩萨——菩提萨埵,是不是啊?这岂有此理!你菩提萨埵?什么菩提萨埵?鬼菩提萨埵!这真是骗人!菩提萨埵?我告诉你,佛、菩提萨埵他不会自己承认他是佛,是菩提萨埵的;也不会叫弟子周围去给他宣传,说:“啊!我的teacher(师父)是菩提萨埵。”吉利!我没有教你这么讲啊,你为什么说你的teacher是佛?不可以这么讲的!我自己没有讲过吗?我是鬼。你就说你的师父是个鬼就得了,我不愿意做菩提萨埵,也不愿意做佛。唉,真是可怜得很啊!这些人。


“来化人间”:说,“这是个菩萨啊!来教化人间来了。这末法时代,他来救我们来了。”


“其人见故”:这个人因为是个小孩子的知见,也不懂佛法,一听说这是菩提萨埵,“哦!这不得了,赶快去听他说法,到那儿拜他做师父。”好像昨天就有一个人来盗法来了,我问他是谁的徒弟,他说是某某人的徒弟,就是这种情形。


“心生倾渴”:倾渴就是羡慕。他心里就生一种羡慕心,“啊!我几时也拜一个菩提萨埵做师父,我到那地方去亲近他,跟他学菩提萨埵这个法。他是菩提萨埵,当然教人都可以做菩提萨埵了。”


所以“邪见密兴”:这种邪知邪见,就一点一点秘密地生出来了。“种智消灭”:这个道种智、这一切种智——种种的智慧都消灭了,没有了。这个智慧的种子都消灭了,你说危险不危险?


【注二○】上人于一九八三年一月补述



这个真理和不是真理,有时很难分辨,所以我们人很不容易有择法眼认识,哪个是正法,哪个是邪法;哪个是善,哪个是恶的,不容易分别出来。可是我们要知道这个正的,他所行所作都是正大光明的;邪的,他尽行险侥幸,做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我们在这一点上认识了,就会明白了。


此名魃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此名魃鬼”:你们记得这个魃鬼是个什么鬼来着?记得吗?这个魃鬼到什么地方是会怎样啊?这个魃鬼就是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不下雨,这叫旱魃。旱魃为虐,旱魃作怪。这个鬼呢,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没有雨下了!最少都要半年,多了,一年、两年、三年、五年。他若在那地方不走,这个地方总没有雨下的。


“年老成魔”:这个魃鬼年轻的时候就是鬼,等年纪一老,就变成老奸巨滑了,就变成魔了。我们人有这么一句话,“老而不死是为贼”,说人若老了不死,就变成贼了,何况这个鬼呢?这鬼若老了不死,就变成魔了。


“恼乱是人”:所以魔来恼乱这个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等他这一套把戏玩得时间久了,也就讨厌了,没有什么意思了,于是乎就跑了、走了。


“弟子与师俱陷王难”:这个徒弟和师父就都被人捉去,关到政府的监狱里了。关到监狱里,就或者斩头,或者终身监禁,这也就等于在地狱里一样了。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你应该先先地明白,不入这个魔王的轮回里边去,不入魔王的眷属里边去。“迷惑不知,堕无间狱”:如果你不明白,不认识魔王的这种行为,你就应该随着魔王,堕无间地狱去了。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绵淴。澄其精思。贪求契合。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绵淴”:心里想和一切的圣人,来暗暗地吻合。“澄其精思”:所以就勉强用澄清的这种精思,“贪求契合”:就因为这一暗念贪求契合,所以魔王也就得便了,也就有机会来恼乱你来了。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当尔之时,这个天魔也等着机会,“飞精附人口说经法”:飞精附人来口说经法。


其人实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合。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及彼。听法之人。外无迁变。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见地狱。或知人间。好恶诸事。或口说偈。或自诵经。各各欢娱。得未曾有。



“其人实不觉知魔著”:被魔附到身上的这个人,他也不知道他着魔了。“亦言自得无上涅槃”:他也说自己得到无上涅槃的妙果了。“来彼求合善男子处”:来到求契合这个修行人的地方。“敷座说法”:也安排好了座位,上法座就说法。


“其形及彼听法之人”:他自己的身形,和所有听法这些人的身形。“外无迁变”:在这个身体的外边,没有什么迁变。不像前文,有的又变成自己坐宝莲华,见到自己“其人实不觉知魔著”:被魔附到身上的这个人,他也不知道他着魔了。“亦言自得无上涅槃”:他也说自己得到无上涅槃的妙果了。“来彼求合善男子处”:来到求契合这个修行人身体像紫金光聚;有的看见这说法的人又变成比丘、比丘尼、帝释、妇人等等,没有这些变化。可是怎么样啊?


“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令这些听法的人,还没听法之前,心里就开了悟。开了悟,这时候就好像喝醉酒了似的,又好像作梦发了财了。他这个开悟不是真正的开悟,只是一种幻境,好像看电影似的,这么一种幻化的境界;又好像吃那个“幻觉丸”,哦!看见什么东西都变了样了。“念念移易”:他心里头就念念迁易。


“或得宿命”:或者得到宿命通了。其实他这个宿命通也并不是真的,都是假的。怎么说是假宿命通呢?因为他所看的都是一种幻化的,不是真正的。“或有他心”:或者得他心通。“或见地狱”:或者看见地狱了。哦!地狱的境界都看见了。“或知人间好恶诸事”:或者知道人间,好的和不好的这一切事。“或口说偈”:或者随便他就可以说出偈颂来。“或自诵经”:或者他自己就念经。


“各各欢娱”:每一个人都欢娱,都高兴了,“得未曾有”:喔!都说这可真是菩萨啰,这真是佛啰,令我开了悟了,令我得到宿命通了!可是这就只在听法那一个时候有的,一过去就没有了,所以说他不是真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30 17:47 , Processed in 0.172661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