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法宏弘法

[原创] 大殿千佛开光瑞祥再现!千佛认捐活动还在进行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5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某某人一家善良本份,为什么一家人瓦斯中毒死掉?到底有没有因果报应?

因果报应,简称因果,这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因此世人称佛教是讲因果的宗教。  因果是什么,因者原因,果者结果。〈大乘义章〉曰:‘招果为因,克获为果。’亦即是能生者为因,所生者是果。详细一点说,能够使诸法(宇宙间万有的事物、现象)生起者是因,被生起的诸法(事物、现象)是果。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有因必有果,凡果必有因,这是‘法尔如是’、必然的、普遍的理则。

因果法则,是由‘缘起’法衍化而来的。缘起,是释加牟尼世尊在菩提树下证悟的真理。此真理即是宇宙万法(包括众生的生命)普遍的、必然的理则。宇宙万法(包括人类在内):‘非从天生,不从自生,非无缘生,从因缘生。’因缘生,简称缘生,又称缘起。〈良贲疏〉解释缘生二字说:‘言缘生者,缘为众缘,生者起也。诸有为法,皆从缘生。’所谓‘生者起也’,意思说缘生就是缘起;事实上这二者仍有分别:缘生,是因果中的具体事象,现象界所有的一切法,都是缘生之法;而缘生法中所有必然的理则,才是缘起法。换言之,缘起是理,缘生是事,缘起是事物生起的原因及理则,缘生是事物已生的结果与现象。因此,在缘起与缘生之间,就有了因与果的关系。这就是所谓‘因果’。

因果、完整的说,应该说是‘因缘果报’。因是事物生起的主要条件或因素,缘是事物生起的次要条件或因素;由因缘和合(各种条件因素具备)生起的事物称果,而此果对能生起的因与缘来说是报;所以称因缘果报。世间万法(自然界的生灭变异、生命界的生老病死、精神上的一切行为)全部受此因缘果报法则的支配。

佛经上说:‘法不孤起’,世间没有独立存在的事物。任何事物的生起、存在,必须各种因缘(条件因素)具备。有因无缘不会生果,有缘无因亦不生果,因缘具足一定生果。譬如麦种豆种,装在罐子里不会发芽生长,种在土壤中,再加上阳光、雨露、肥料、人工等助缘,麦种豆种决定发芽生长,最后结出麦子豆子来。这就是因果——具足说就是因缘果报。世间万法——包括著物质世界的色法、精神世界的心法,以至于生命世界的生理法则,莫不受因果法的支配。

至于我们社会常说‘因果报应’。那是佛经中因缘果报通俗化的说法。而其意义偏重于有情世界(人类社会)心理行为方面的法则。尤其是偏重于善恶行为的后果。佛经上说:前生造下善业,今生享受乐果;前生受造下恶业,今生享受苦果。换句话说,今生造作善业,来生享受乐果,今生造作恶业,来生享受苦果。因为因果通于三世,三世就是前生、今生、来生,也可以说是过去、现在、未来。

再者,众生所造善恶之业的果报,有正报,有依报。正报是以过去业力,感得未来生命体之果报——或生人道、或生天道、或生畜生饿鬼道。依报是生命体所依托的环境之报,如人的房舍器物、畜生的岩洞巢穴等。此外又有所谓总报、别报。第八识引业感得五趣、四生等异熟总果报体(即生命体),称为总报;前六识满业所感得的异熟果报各不相同,称为别报。譬如人类,同生而为人,就是总报;而人与人之间,其美丑、贫富、寿夭、智愚等各不相同,就是别报。我们试看社会上千差万别的众生相,不正是正报、依报、总报各不相同的果报吗?

照这样说,因果报应是有其理论的根据,也有说不完的具体事例。但是,我们也常听人说:‘那有什么因果报应?像某某人一辈子积德行善,为什么老来会得了癌症?’

或著说:‘好人没有报,我就不相信什么因果报应。某某人一辈子横行霸道,无恶不作,为什么现在还活得好好的?’也有说:‘像某某这样好人,为什么会出车祸?’‘某某人一家善良本份,为什么一家瓦斯中毒死掉?’

类似以上说法,例子极多,不胜枚举,好像是抱怨著「老天爷不开眼’,根本没有什么因果。这类问题问到佛教人士,多数都是含糊笼统的说:‘这是前生的业力’。但单单以‘业力’二字来答覆,似乎并不能使发问者口服心服。并且,一切归之业力,似乎又成了‘宿命论’——一切是命中注定的。事实上,佛教并不是宿命论的宗教,佛法上说业力(行为、造作的后果)可以决定有情的命运,但个人的行为又可以影响到业力。

原来因果法则,是赅括世间一切的因果。而我们人所说的因果报应,仅是指人的行为力——即善恶业力方面的因果,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因果。宇宙之间,有三大类因果。自器世间——物质世间来说,有其物理变化的因果;自生命世界—有情世间来说,有其生理变化的因果;而自精神世界—心识行为来说,有其心理变化的因果。心理行为的善恶,获致或苦或乐的果报,这只是因果的一部分,而不是因果的全部。并且,物理的因果也可以影响到生理的和心理的因果。生理的因果也可以影响物理或心理的因果,而心理的因果也可以影响到物理及生理因果。这一来,因果就变得错综复杂,而不是一条鞭式的那么明显和直接了。有些‘劝善书’上的故事,说是书生上京赶考,途中救了一窝蚂蚁,就高中科举;某妇忤逆,事姑不孝,就遭雷劈,这在宗教道德观上有其用心良苦之处,但却把因果看得太简单了。

譬如说,一个人一生积德行善,但老时却罹患了肝癌或肝硬化,这时就有人怀疑有没有因果报应,为什么好人会得这种病?其实这是两方面的因果。积德行善是善业,善业招感来生乐果之报(这是业感因果);而得肝病,或因他嗜酒,或因他饮食不当,或有其他致病的原因,这是生理上的因果。我们把生理上的因果拉到心识行为的因果上,这就混淆了因果的正确性了。

再如,‘一家人善良本份’,竟然瓦斯中毒死掉。瓦斯本身有毒性,这是物理上的因果;人体吸入一氧化碳即会中毒,这是生理的因果;人为的疏失,没有安全防范,这是行为上的因果。三方面因果导致的悲剧,我们不能抱怨没有因果。

观察世间万事万物,何者没有因果?摄氏零度以下水即结冰,摄氏百度以上水即汽化,这是物理学的因果;暴饮暴食得胃肠炎,营养过剩罹患糖尿病,这是生理学上的因果。暑热季节,大宴会中的食物中毒,往往会波及数十人或数百人,但并没有一个人间主宰,认为你是好人,使你中毒的轻一点;他是坏人,使他中毒的重一点。这一切是‘因缘’,也即是因果报应。因果无私,一视同仁,没有特权或例外。

不过,物理学上的因果、生理学上的因果,都是‘色法’——即所谓物质之法。色法理则粗显易知,容易为我们所理解及认识。而不易理解的是‘心法’,即行为与业力的因果。因为心法‘溟漠难彰’。行为与业力,千变万化,就使我们很难理解其因果关系了。但是,行为与业力的因果,也不是完全没有迹象可寻。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不就是一个家族间的因果报应?一个人性情暴烈、嗔恚心重,常与人冲突,终于因殴人而致祸;另一个人情性温和、谦恭礼让,因而保得平安,这不就是个人的因果报应?

其实,报应就在眼前,而我们自己不去观察和理解。譬如说:嗜读书有明理之报,不读书有昏昧之报;尚奢侈有耗财之报,务劝俭有兴家之报;重卫生者有强身之报,纵酒色者有伤身之报。父母各尽其职,教养子女,家中不至于出问题青少年;父母不尽其职,对子女放纵不管,则子女飙车、吸毒、抢劫、斗殴,这不全是因果报应?——报应两个字是中性字眼,为恶获恶报固然是报应,为善获善报也是报应。而我人习惯上,多把这两个字用在为恶获恶报上面。

上面说的,祗是简单明显的因果报应;至于通于三世的,复杂隐微的因果报应,就不是我人的智慧所可洞悉理解了。譬如同是一个人,有人富贵寿考,有人贫贱短命,有人贫困而长寿,有人富贵而早死;有人事业如意,眷属美满,有人一生坎坷,妻离子散,此中必有其因果。但有的原因明显,容易了解,有的隐晦难明,不为我人所知罢了。

佛书上有这样的两句话:‘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生果,今生作者是。’我们不必去找催眠大师,探索我们前生怎么样,我们今生的获得人身和生活环境,不正是前生行为造作的后果吗?我们也不必求神问卜,看相算命,问我们前途休咎,或来生际遇,我们现在的行为造作,不正足以说明我有未来的前途吗?一个勤奋努力的青年,和一个游手好闲的青年,当然有其不同的后果;一个安分知足的人,和一个贪得无厌的人,当然也有其不同的后果。如果人生不行正道,祗图行险侥幸,其前途可说是不卜而知。

近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一个人的穷达际遇,有才、力、命三个条件之说,其中才是天赋的智商,力是努力的条件,而‘命’字,似乎就是行为业力的果报。

总之,因果法则,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普遍的、必然的理则,万事万物依此理则而生灭、而运行,绝无例外。我人不能以一时、一事既不周密、又不完全的观察,而否定因果报应。俗语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话虽通俗,而实有至理存焉。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2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邀请您一起见证这座神奇寺院的成长
欢迎光临在线福田流通处,寺院就是您的家,欢迎常回家。
1、http://shop63349144.taobao.com/
2http://puguangsi.fjsy.net/Temple ... 20292&syID=2590

此流通处在众居士的大力支持下,至今日方才实现。参与本店任何一宝贝,都是您在为自己家人及法界众生种值福田。您可以参加:寺院的建设,助印经书等.您捐助所有的经费,皆归为寺院,助建设弘法之用。欢迎参与的同修加我旺旺,或加QQ群:95761982(因群人数有限,没有参与的信众请不要加入)。寺院将每月公布网络供养善款、支付善款、剩余善款。剩余善款将全部用来建寺弘法之用,功不唐捐。经云;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参与布施的十方弟子,寺院都会在各项法会期间给所有弟子回向祈福!
  古德有言:三宝多外护,代代开好花!普光古寺常住,本着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用,同结万人缘的理念;诚邀各界护法大德,共发喜舍心,同修布施度,广植福田。同时,常住普为喜舍净资者在佛前祈祷,使生者增长福慧,免难消灾。门庭霭瑞,户纳千祥,凡有所求,俱蒙感应。 令诸有情离苦得乐,速登净土!
温馨提示:创店为的是给同修,居士们学佛提供方便,故时间有限,如有怠慢,请万分见谅!因衲僧每天没有富余的时间在线,由居士负责。希望您多给寺院提宝贵意见,邀请您一起见证普光古寺的成长!
在此普光寺合寺僧众感恩大家对普光古寺的关心和护持!南无阿弥陀佛!
联系方式:QQ  324600938   身上袈裟破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3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新普光寺千佛认捐名单公布
李迎 、高艳、李思瑶、郭秀萍、高凤良、李书华、刘春金、
李铭、刘迎、李思靓、李思娴、刘宗新、王瑞华、王宏强、
陈春燕、曹惠升、郭坤、曹玉良、吕桂芬、曹玉莲、曹玉霞、
程金胜、 王进财、王亚峰、曹瑞革、曹瑞国、曹瑞峰、曹晗溪、王彩红、王子瑜、李茹、李尚军、张亚舸 王然、谢旋、王雅珊、张学林、龚爱英、张子键、邢全力、邓颖、邢原、方浩、韩成兵、任宏伟、韩施雨、李桂福、蔡学东、蔡学梅、李桂兰、侯伟、
霍广明、何群、吕新利、冯砚新、张金萍、冯旭鹏、刘彦玲、
李学增、黄兴华、黄远、韩春东、陈茜、曹东禹、王艳蕊、
国宏森、王萍、王忠新、王军、王路遥、崔则培、王华、
宋金钟 、妙闻 、赵颖、鹿心、张洁、果烨 、惟新、
通满全家 、邓伯英全家  、赵京、王宁、 宗净、传觉 吴丹
周卉竹 、赵福刚、 路桂珍、 赵锴 、余守清 、杨坚、 黄永海 余月仙 、张亚萍、 黄葛海、 吴容进、 贾兰波、 贾德林、
高凤兰、 刘桂云、 王慧敏、 杨有原、 梁树群、 林岳山、
郭汉刁、 林耀涌、 孙耀珊、 粱宸箫、 丁润嘉、  乔海侠、
韦高杉、 王一亦、 许华林、 王贇、何玉珍、王世君、 许菁芸 许恩琪 、中州法师、 演法法师、 刘美玲、 刘美婷、 郭慧敏、 李晓琳 、李晓玉、 毛宇琦、 仇绍华、杨箐、许庭华、 隋昊坤 张登荣、 朱金惠、 王涛、 王一婷、杜秀丽、仝光照、 张雪超、于岩波、于骁勇、肖梦瑜、刘亚文 、肖凤芹、陈丽霞、王琬淇,贾超彧 、彭成、彭龙、彭修元、王秀敏、马萍、丁永香、
彭晓峰 、常情、常空 、佛弟子 、佛弟子、 佛弟子、 王拱、
王荣铭、王栋樑、沈小彬 、张家兴、宋鲲翔、宋彦霖、 周克雷、周柳志、周柳灿、周明瑜、 刘小萱 、李永权、 张利英 、
法界众生、易德明、王晓杰、袁武芳、林跃红、 赵亚运、 丁妹、曹春霞 、顾思程、林思含、王妙观、蔡金珲 、蔡般若、姚智钦、 许卫星、 叶成贞 、法界众生、 潘仁,周玉芝,潘立明,李静,潘殿力,刘爽  张琳琳,刘文彩、 刘敬芬、 高彦超、 黄福文、 吴秀娟、 黄翥鹏、王晓萌、王玉顺合家、王连生合家、
唐建国合家、唐淑华合家、唐淑琴合家、唐淑香合家、秦晓穷
赵生吉合家、魏子林合家、赵杰合家、张彬彬合家、黄永兴全家、
卢俪莱合家、刘玉波合家、刘博卫合家、李倩合家、
李景义合家、李楠合家、李振堂合家、迟成太合家、
王子瑜合家、传杰合家、赵志超合家、冯宗铖合家、
钱宝君合家、冯兆莲合家、郭玉山合家、王晓刚合家、
徐彦海合家 、徐志有合家、刘景振合家、刘桂芳合家、
刘玥皓传谛合家、法华合家、演量、弘霖、 刘露 、刘仁喜 、杨博钧、杨金玲、 苗华英、 翟长、 刘湘兰、 庄美娥 、
吴家任合家、 袁亚娟、 杨婧、马喜成合家、黄妃燕合家、
王林海 、崔荣霞、陈琴生 、胡桃英 、卫东全家 、孙宏伟全家、 传红 、林可莹、马秀君、妙音 、 张岱村  、孙岩、
王怀明、孙薇、刁文彦、严玉姣、曾毅、简秀玲 、
王建利、刘敬芬 、邓代坤、杜宇恒、孟兆田、张维新、张红卫、王瑞符、法界众生、赵钦钦、黄秀清、
郭梓芳、何金树、徐振华、何瑞春、罗兴群、郝放
李兰英、刘铁健、樊向君、金玉花、王永贵、潘映旭、张鸿臣、
朱长萍、王兴才、周意棋合家、应能能、周稚程、法界众生
马财荣 、王新军 、王晶 、王泽群 、法界众生、张青
贾秀杰、高志波全家、张朝、吕国庞,董立秀,吕柯瑶吕、威毅吕志祥,李秀梅

【王立(佛弟子)】、【林维佳(佛弟子)】、【刘晨全家 、传诚 慧艳   、贤安(4尊 刻写名字均为"法界众生")】、【惟爰全家( 刻写名字为"法界众生")】、【净展 ( 刻写名字为“法界众生”)】、【 董晓梅、 传鉴 (2尊 刻写名字为“佛弟子”) 】
【觉伟全家(2尊 刻写名字为"法界众生")】

以下是亡人捐佛像的名单
刘源三、王长凤、马 芝、孙耀庭、陈芝瑛、于宝亭、刘松滨、马文啓、堕胎婴灵  、(茹寿娟刻名为佛弟子共捐3尊)张彩琴郭桂娟、郭瑞林、王莉之堕胎婴灵:智名\智微 、肖朝山
【秦宁认捐3尊、马文斌

以下是每人三尊
李宝贵、赵桂兰、李宝忠、郭宪荣、李书江、计凤兰、李书清、王茂春、张玉斌、张淑贞、多洁江措、邱俊林、朱士学、李军、张学慧、李维宁、张颖茜、李淑香、王连生、王萍、杨波平、侯艳君、{席志英认捐2尊} 、{法界众生5尊、}、芦城


备注:上面公布的是普光寺从开始认捐千佛至今所有名单,请善信查收确认。如有特殊情况请与寺院知客法宏法师联系。
联系方式:电话13832351587
          QQ  389891571
发表于 2010-11-23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4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0-11-24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4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如何对畜生行内布施?

菩萨不仅经常投生为国王及太子或百官大臣为人道众生行身施,而且也经常对畜生道众生行身命施,利益畜类,因而使‘内布施’的施舍心,遍及恶道众生。

例如一位菩萨行者,宿世曾经居住在山泽之间修道,虽然在山林,食果饮泉,独居生活,但犹经常慈念众生轮回不息,不知出离,实在可怜!常思:若见众生有难,一定舍身相救,绝不吝借生命!

有一天,正在林中寻素果蓏时,于山径上遇到一只母虎正在喂子食乳;母虎喂乳之后,十分疲困,又饥馑难忍,居然转饮食子。菩萨睹之,心中一阵悲痛,怆然泪下,哀念众生,处于乱世之中,忧苦无量,今儿母虎欲食其子,于心何忍?若令母子相吞,其痛难言。于是哽咽含泪,回顾四周,寻找可以喂虎之物,但却无所见。此时菩萨深自思惟:母虎是肉食之类,瓜果难以饱腹,我终日愍念众生,欲救度众生苦难,都难能如愿,今遇母虎欲残害其子,悲痛之心难以忍受。我既有度生悲愿,又遇众生有难,岂可坐视不救?我若贪生怕死,终日所发利生悲愿即成为空愿,有违菩萨慈心济世之义,更证明我的身执之心难断。思惟既定,便以正定之心舍身投虎,令母虎饱腹一餐,救了虎子一命,使虎母及子俱全生命,不再母子相残。但母虎因用贪婪之心食菩萨,得杀罪,然而已与菩萨结下深厚的度化因缘;菩萨以慈悲心舍身喂虎,来世投生天上,得慈心之善报。而后下生入间,续行菩萨道,慈心转增,施身不断,度尽一切恶道众生,去恶向善,发学佛心,行菩萨道……(六度集经卷一,另金光明经卷十亦记载菩萨舍身喂虎事迹,在此不录。)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5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5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就是妙法’

在目前现代化的社会里,由于通讯科技的进步与电脑的普遍化,求新、求变、求快速可说是世界发展的趋势,因此我们每一个现代人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外在环境急遽变化的挑战,所要学习的范围与知识,非常的广泛与复杂,令人有‘学海无涯’之感。幸好先圣先贤以其经验告诉我们:‘简单就是妙法’,世出世间第一殊胜的法门,一定是非常简单、容易的。以世间法来说,中国学术的大根大本——‘易经’,以简单的乾卦与坤卦,说明‘简易、变易、不易’的哲理;至于佛教的净土法门,如无量寿经所介绍的内容就是说明以一句‘阿弥陀佛’圣号,能一生究竟成佛的道理,非常适合现代人的需要,并且符合时代的潮流。

盖一句弥陀,人人能念,个个能行,名召万德,妙感难思,从有念巧入无念,即凡心是佛心。如弥陀疏钞云:‘齐诸圣于片言,越三祇于一念’,极圆极顿,至简至易,只要肯念,成佛有余。是故一句‘阿弥陀佛’是我们超越生死轮回之简单妙法,亦是日常生活中协助我们伏住贪、嗔、痴烦恼,时时刻刻充满法喜的无上妙方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5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2、欢迎光临福田流通处,广种福田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8317171944

3、尽请关注普光寺认捐千佛网站: http://puguangsi.fjsy.net/Temple ... 20292&syID=2590

4、普光寺放生池奠基动工 望大家随喜发心捐助
http://puguangsi.fjsy.net/Temple ... 23742&syID=2590
5、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十至十八免费为信众举行弥陀佛七消灾超度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831717194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3 15:11 , Processed in 0.239716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