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法宏弘法

[原创] 五台山尼师来寺获得殊胜感应,僧俗二众亦亲眼见二龙圣像之显现——普光寺放生池缘起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5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某某人一家善良本份,为什么一家人瓦斯中毒死掉?到底有没有因果报应?

因果报应,简称因果,这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因此世人称佛教是讲因果的宗教。  因果是什么,因者原因,果者结果。〈大乘义章〉曰:‘招果为因,克获为果。’亦即是能生者为因,所生者是果。详细一点说,能够使诸法(宇宙间万有的事物、现象)生起者是因,被生起的诸法(事物、现象)是果。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有因必有果,凡果必有因,这是‘法尔如是’、必然的、普遍的理则。

因果法则,是由‘缘起’法衍化而来的。缘起,是释加牟尼世尊在菩提树下证悟的真理。此真理即是宇宙万法(包括众生的生命)普遍的、必然的理则。宇宙万法(包括人类在内):‘非从天生,不从自生,非无缘生,从因缘生。’因缘生,简称缘生,又称缘起。〈良贲疏〉解释缘生二字说:‘言缘生者,缘为众缘,生者起也。诸有为法,皆从缘生。’所谓‘生者起也’,意思说缘生就是缘起;事实上这二者仍有分别:缘生,是因果中的具体事象,现象界所有的一切法,都是缘生之法;而缘生法中所有必然的理则,才是缘起法。换言之,缘起是理,缘生是事,缘起是事物生起的原因及理则,缘生是事物已生的结果与现象。因此,在缘起与缘生之间,就有了因与果的关系。这就是所谓‘因果’。

因果、完整的说,应该说是‘因缘果报’。因是事物生起的主要条件或因素,缘是事物生起的次要条件或因素;由因缘和合(各种条件因素具备)生起的事物称果,而此果对能生起的因与缘来说是报;所以称因缘果报。世间万法(自然界的生灭变异、生命界的生老病死、精神上的一切行为)全部受此因缘果报法则的支配。

佛经上说:‘法不孤起’,世间没有独立存在的事物。任何事物的生起、存在,必须各种因缘(条件因素)具备。有因无缘不会生果,有缘无因亦不生果,因缘具足一定生果。譬如麦种豆种,装在罐子里不会发芽生长,种在土壤中,再加上阳光、雨露、肥料、人工等助缘,麦种豆种决定发芽生长,最后结出麦子豆子来。这就是因果——具足说就是因缘果报。世间万法——包括著物质世界的色法、精神世界的心法,以至于生命世界的生理法则,莫不受因果法的支配。

至于我们社会常说‘因果报应’。那是佛经中因缘果报通俗化的说法。而其意义偏重于有情世界(人类社会)心理行为方面的法则。尤其是偏重于善恶行为的后果。佛经上说:前生造下善业,今生享受乐果;前生受造下恶业,今生享受苦果。换句话说,今生造作善业,来生享受乐果,今生造作恶业,来生享受苦果。因为因果通于三世,三世就是前生、今生、来生,也可以说是过去、现在、未来。

再者,众生所造善恶之业的果报,有正报,有依报。正报是以过去业力,感得未来生命体之果报——或生人道、或生天道、或生畜生饿鬼道。依报是生命体所依托的环境之报,如人的房舍器物、畜生的岩洞巢穴等。此外又有所谓总报、别报。第八识引业感得五趣、四生等异熟总果报体(即生命体),称为总报;前六识满业所感得的异熟果报各不相同,称为别报。譬如人类,同生而为人,就是总报;而人与人之间,其美丑、贫富、寿夭、智愚等各不相同,就是别报。我们试看社会上千差万别的众生相,不正是正报、依报、总报各不相同的果报吗?

照这样说,因果报应是有其理论的根据,也有说不完的具体事例。但是,我们也常听人说:‘那有什么因果报应?像某某人一辈子积德行善,为什么老来会得了癌症?’

或著说:‘好人没有报,我就不相信什么因果报应。某某人一辈子横行霸道,无恶不作,为什么现在还活得好好的?’也有说:‘像某某这样好人,为什么会出车祸?’‘某某人一家善良本份,为什么一家瓦斯中毒死掉?’

类似以上说法,例子极多,不胜枚举,好像是抱怨著「老天爷不开眼’,根本没有什么因果。这类问题问到佛教人士,多数都是含糊笼统的说:‘这是前生的业力’。但单单以‘业力’二字来答覆,似乎并不能使发问者口服心服。并且,一切归之业力,似乎又成了‘宿命论’——一切是命中注定的。事实上,佛教并不是宿命论的宗教,佛法上说业力(行为、造作的后果)可以决定有情的命运,但个人的行为又可以影响到业力。

原来因果法则,是赅括世间一切的因果。而我们人所说的因果报应,仅是指人的行为力——即善恶业力方面的因果,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因果。宇宙之间,有三大类因果。自器世间——物质世间来说,有其物理变化的因果;自生命世界—有情世间来说,有其生理变化的因果;而自精神世界—心识行为来说,有其心理变化的因果。心理行为的善恶,获致或苦或乐的果报,这只是因果的一部分,而不是因果的全部。并且,物理的因果也可以影响到生理的和心理的因果。生理的因果也可以影响物理或心理的因果,而心理的因果也可以影响到物理及生理因果。这一来,因果就变得错综复杂,而不是一条鞭式的那么明显和直接了。有些‘劝善书’上的故事,说是书生上京赶考,途中救了一窝蚂蚁,就高中科举;某妇忤逆,事姑不孝,就遭雷劈,这在宗教道德观上有其用心良苦之处,但却把因果看得太简单了。

譬如说,一个人一生积德行善,但老时却罹患了肝癌或肝硬化,这时就有人怀疑有没有因果报应,为什么好人会得这种病?其实这是两方面的因果。积德行善是善业,善业招感来生乐果之报(这是业感因果);而得肝病,或因他嗜酒,或因他饮食不当,或有其他致病的原因,这是生理上的因果。我们把生理上的因果拉到心识行为的因果上,这就混淆了因果的正确性了。

再如,‘一家人善良本份’,竟然瓦斯中毒死掉。瓦斯本身有毒性,这是物理上的因果;人体吸入一氧化碳即会中毒,这是生理的因果;人为的疏失,没有安全防范,这是行为上的因果。三方面因果导致的悲剧,我们不能抱怨没有因果。

观察世间万事万物,何者没有因果?摄氏零度以下水即结冰,摄氏百度以上水即汽化,这是物理学的因果;暴饮暴食得胃肠炎,营养过剩罹患糖尿病,这是生理学上的因果。暑热季节,大宴会中的食物中毒,往往会波及数十人或数百人,但并没有一个人间主宰,认为你是好人,使你中毒的轻一点;他是坏人,使他中毒的重一点。这一切是‘因缘’,也即是因果报应。因果无私,一视同仁,没有特权或例外。

不过,物理学上的因果、生理学上的因果,都是‘色法’——即所谓物质之法。色法理则粗显易知,容易为我们所理解及认识。而不易理解的是‘心法’,即行为与业力的因果。因为心法‘溟漠难彰’。行为与业力,千变万化,就使我们很难理解其因果关系了。但是,行为与业力的因果,也不是完全没有迹象可寻。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不就是一个家族间的因果报应?一个人性情暴烈、嗔恚心重,常与人冲突,终于因殴人而致祸;另一个人情性温和、谦恭礼让,因而保得平安,这不就是个人的因果报应?

其实,报应就在眼前,而我们自己不去观察和理解。譬如说:嗜读书有明理之报,不读书有昏昧之报;尚奢侈有耗财之报,务劝俭有兴家之报;重卫生者有强身之报,纵酒色者有伤身之报。父母各尽其职,教养子女,家中不至于出问题青少年;父母不尽其职,对子女放纵不管,则子女飙车、吸毒、抢劫、斗殴,这不全是因果报应?——报应两个字是中性字眼,为恶获恶报固然是报应,为善获善报也是报应。而我人习惯上,多把这两个字用在为恶获恶报上面。

上面说的,祗是简单明显的因果报应;至于通于三世的,复杂隐微的因果报应,就不是我人的智慧所可洞悉理解了。譬如同是一个人,有人富贵寿考,有人贫贱短命,有人贫困而长寿,有人富贵而早死;有人事业如意,眷属美满,有人一生坎坷,妻离子散,此中必有其因果。但有的原因明显,容易了解,有的隐晦难明,不为我人所知罢了。

佛书上有这样的两句话:‘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生果,今生作者是。’我们不必去找催眠大师,探索我们前生怎么样,我们今生的获得人身和生活环境,不正是前生行为造作的后果吗?我们也不必求神问卜,看相算命,问我们前途休咎,或来生际遇,我们现在的行为造作,不正足以说明我有未来的前途吗?一个勤奋努力的青年,和一个游手好闲的青年,当然有其不同的后果;一个安分知足的人,和一个贪得无厌的人,当然也有其不同的后果。如果人生不行正道,祗图行险侥幸,其前途可说是不卜而知。

近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一个人的穷达际遇,有才、力、命三个条件之说,其中才是天赋的智商,力是努力的条件,而‘命’字,似乎就是行为业力的果报。

总之,因果法则,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普遍的、必然的理则,万事万物依此理则而生灭、而运行,绝无例外。我人不能以一时、一事既不周密、又不完全的观察,而否定因果报应。俗语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话虽通俗,而实有至理存焉。
发表于 2010-11-16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4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随喜赞叹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4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菩萨如何对畜生行内布施?

菩萨不仅经常投生为国王及太子或百官大臣为人道众生行身施,而且也经常对畜生道众生行身命施,利益畜类,因而使‘内布施’的施舍心,遍及恶道众生。

例如一位菩萨行者,宿世曾经居住在山泽之间修道,虽然在山林,食果饮泉,独居生活,但犹经常慈念众生轮回不息,不知出离,实在可怜!常思:若见众生有难,一定舍身相救,绝不吝借生命!

有一天,正在林中寻素果蓏时,于山径上遇到一只母虎正在喂子食乳;母虎喂乳之后,十分疲困,又饥馑难忍,居然转饮食子。菩萨睹之,心中一阵悲痛,怆然泪下,哀念众生,处于乱世之中,忧苦无量,今儿母虎欲食其子,于心何忍?若令母子相吞,其痛难言。于是哽咽含泪,回顾四周,寻找可以喂虎之物,但却无所见。此时菩萨深自思惟:母虎是肉食之类,瓜果难以饱腹,我终日愍念众生,欲救度众生苦难,都难能如愿,今遇母虎欲残害其子,悲痛之心难以忍受。我既有度生悲愿,又遇众生有难,岂可坐视不救?我若贪生怕死,终日所发利生悲愿即成为空愿,有违菩萨慈心济世之义,更证明我的身执之心难断。思惟既定,便以正定之心舍身投虎,令母虎饱腹一餐,救了虎子一命,使虎母及子俱全生命,不再母子相残。但母虎因用贪婪之心食菩萨,得杀罪,然而已与菩萨结下深厚的度化因缘;菩萨以慈悲心舍身喂虎,来世投生天上,得慈心之善报。而后下生入间,续行菩萨道,慈心转增,施身不断,度尽一切恶道众生,去恶向善,发学佛心,行菩萨道……(六度集经卷一,另金光明经卷十亦记载菩萨舍身喂虎事迹,在此不录。)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5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5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就是妙法’

在目前现代化的社会里,由于通讯科技的进步与电脑的普遍化,求新、求变、求快速可说是世界发展的趋势,因此我们每一个现代人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外在环境急遽变化的挑战,所要学习的范围与知识,非常的广泛与复杂,令人有‘学海无涯’之感。幸好先圣先贤以其经验告诉我们:‘简单就是妙法’,世出世间第一殊胜的法门,一定是非常简单、容易的。以世间法来说,中国学术的大根大本——‘易经’,以简单的乾卦与坤卦,说明‘简易、变易、不易’的哲理;至于佛教的净土法门,如无量寿经所介绍的内容就是说明以一句‘阿弥陀佛’圣号,能一生究竟成佛的道理,非常适合现代人的需要,并且符合时代的潮流。

盖一句弥陀,人人能念,个个能行,名召万德,妙感难思,从有念巧入无念,即凡心是佛心。如弥陀疏钞云:‘齐诸圣于片言,越三祇于一念’,极圆极顿,至简至易,只要肯念,成佛有余。是故一句‘阿弥陀佛’是我们超越生死轮回之简单妙法,亦是日常生活中协助我们伏住贪、嗔、痴烦恼,时时刻刻充满法喜的无上妙方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5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2、欢迎光临福田流通处,广种福田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8317171944

3、尽请关注普光寺认捐千佛网站: http://puguangsi.fjsy.net/Temple ... 20292&syID=2590

4、普光寺放生池奠基动工 望大家随喜发心捐助
http://puguangsi.fjsy.net/Temple ... 23742&syID=2590
5、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十至十八免费为信众举行弥陀佛七消灾超度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831717194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6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行外布施及内布施时如何分辨应施与不应施?

一个菩萨行者,虽然在无量劫中,经过外布施、内布施、内外施令人崇敬、感动的行舍过程,但是绝对不是一味没有分别能力的随意施舍,而是在具有高度智慧判断下,分辨出何种情况下应该布施,何种情况下惠施后反而害了众生,连不到行施的意义和价值,这是非常需要知道的判别问题;尤其是现代的凡夫学佛者,更应清楚的明白何种情形‘应施与不应施’的道理。现在就提出二十三个重点来做分辨:

1.菩萨行外布施时何种情况不应布施?

当菩萨行外布施时,必会做如下观察,也就是说任何人在学菩萨行外布施时,皆应做以下观察:

1.如果观察出有人为了伤害自己或者杀害别人而来向你索取药品、火具、刀物、酒类时,不应布施。相对的,倘若为了利益自己或饶益他人而来求索药、火、刀、酒等物,即应惠施。

2.菩萨行者绝对不会用没有经过他人同意的物品而行布施。

3.菩萨行者绝对不会为众生说媒,介绍妻妾与人而行布施。

4.菩萨行者对绝不会用有虫的饮食等物而行布施。

5.当菩萨观察出:布施种种玩乐等兵,会令受施者产生骄傲、放逸等恶行,以致命终之后,堕落恶道,即不可布施。相对的,若观察出虽然布施各类玩乐等具,不但不致令受施者增长不善心,反而令其生起利己利人心、敬重佛法心,有因此而导入正道的倾向,即可随彼所求,欢喜布施。

6.菩萨行者绝对不会用捕鱼、狩猎、罗网……等伤害众生的器具而行布施。

7.菩萨行者绝对不会用生存在水、陆、空等畜生的性命而行祭祀等杀生害命之施。

8.菩萨行者绝对不会用财物去帮助怨亲之人呵骂、缚戮、杀害、刑囚众生。

9.菩萨行者遇到病患之人前来求索对其有害的非量饮食,绝不布施。

10.菩萨行者遇到性好馋嗜之人,已经饱食,犹经常前来求索珍妙的饮食,绝不布施。

11.菩萨行者遇到众生被愁忧之事所逼,向其求索杀生殴击之物,以及毒食之类,乃至表白杀生之意,欲坠岩、投渊、赴火,绝不施其所欲,并当极力抢求。

12.菩萨行者遇到有人前来求索对其哺乳养育之恩深重的父母、师长之辈,绝不布施。

13.菩萨行者如果身为国王,绝不以其权力强逼国境内的妇女转施他人,仅能在国人同意下,量力而为的用村邑、聚落、川土施与求乞者。

14.菩萨行者在没有经过自己的妻子、奴婢、仆役、亲戚、眷属同意下,绝不强迫妻子、仆人、亲眷施与他人;虽然事先用正义之言晓喻,令妻仆等欢喜,乐意献身求索者,但绝不布施结怨家、恶友、鬼类及凶暴之人,亦不将身体柔弱、多病的妻仆等布施给乞求者当做佣人之用。

15.菩萨行者绝不会将王位布施给乐行种种暴恶之行的残酷之士。如果曾经遇有暴恶之徒先居王位,菩萨有力,倘应废黜,何况施国与他?

16.菩萨行者绝不会将众生心念引向‘外道’,教导众生外道法;所学正法,也绝不会施舍给欲利用佛法,破坏佛教的外道行者。

17.菩萨行者绝不会将经典施舍给欲利用佛经炫卖、图利的贪财之士。

18.菩萨行者绝不会将经书布施给欲秘藏经典,不将经书广利众生之人。

19.菩萨行者绝不会将经书施舍给不求理解经义之人。

20.菩萨行者绝不会为了利用、爱染某一个人或某些人来扩大自己的权势范围,专门为此等人来建立自己的声誉:而舍弃真正利己、利人的广大利生圣业。

21.菩萨行者绝不会侵占、夺取父母、妻子、仆人、亲眷等所拥有的财物,用来布施,也不会逼迫、触恼父母、妻子、仆从、亲眷等捐出财物,布施乞者。

22.菩萨行者绝不用不正当手段积集、赚取的暴利财物,用来布施,也不会逼迫、损恼他人而行惠施。

23.菩萨行者若是依佛正法出家,绝不违背所有菩萨戒法而行布施。

总而言之,凡是遇到一切会令受施者产生逼迫、损害、忧恼等不良后果的现象,菩萨行者皆不布施。(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九、菩萨地持经卷四)
发表于 2010-11-26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8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随喜赞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16:45 , Processed in 0.211730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