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淡如水

[大德开示] 化来老法师《<弘一大师文集>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7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师兄布施!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4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福慧始闻老实念佛


  (一)问:人不信净土,恐只是本来福薄。答曰:此言甚是。(莲池大师)
  世人图利,闻某处有工程开张,有很多人参加,为赚点小钱还起早贪黑,贩卖吃食,汲汲求之。净土DA法,一生了脱生死,永远摆脱轮回之苦,为什么反而不努力勤求?所以莲池大师说本来福薄,因为他没这福根也。
  偈曰:
  月到天心处  风来水如丝
  一般清凉味  古来少人知

  (二)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身毛为竖,如拔出者,当知此人,过去宿命已作佛道来也。(《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依迦才净土论》引文)
  听到净土法门,心生悲喜,悲的是一贯不知,喜的是今天才听到。身毛为竖,即感到惊奇;如拔出者,即是身上有刺,急待拔出。如能这样深信不疑,一心一意地求生西方,可谓善根成熟,故说过去世中已作佛道来也。
  偈曰:
  闻法即不疑  悲喜身毛竖
  求生如拔出  此人善根熟

  (三)今见好心出家在家四众,多是好高骛远,不肯认真专修净业。总由宿世善根浅薄,今生未遇通人。(印光大师)
  又见印公法师如下: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行住坐卧,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唯念佛外,不起别念。忽妄念一起,当下就教它消灭。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是凡夫。果能如我所说修行,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印公为莲宗十三祖,以上所说实在是修净业的恳切叮咛。又云净土法门,别无奇特,贵在至诚恳切,无不蒙佛接引往生。
  偈曰:
  汝当观自心  念念常生灭
  如幻无所有  而得大果报

  (四)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务,唯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今老矣!倘有所问,必以此答也。(莲池大师)
  这是莲池大师说的,平生所务只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倘有问,亦以此答之。是不是千篇一律作是答呢?不是的。如印公说,凡有来函,皆以一函遍复之,但如有提问的,还会在回函中略作答复。可见祖师们对问题的回答,并非千篇一律,而是依不同的因缘情况,作不同的答复。
  五九年,我与虚公通信,蒙公回函四封,当时公被狂徒迫害之处境,前文已述。然虚公婆心恳切,一字不苟,教导我的信函,如苦海明灯,陪我渡过了生命中的险浪,走过逆境重重,出家之梦终于如愿以偿。后来因缘所至,到美国万佛圣城,有幸参学于宣化上人座下。宣公是虚云老和尚的传人(虚公肩挑五叶,为沩仰八代祖,传法于宣公,是为沩仰第九代祖)。曾与宣公谈到回函之事。宣公说:“那不是虚老写的。”我辩道:“那信的语气,别人说不来。”公回:“那是虚老说的,别人写的。”其反应之迅速,令人无法窥其端倪。总之,这四封虚云老和尚的回函,令我刻骨铭心,永难忘怀其教诲。而因缘所致,一去美国,宣公就跟我约定六年,他说:“师访徒三年,徒访师三年。”六年中,蒙师谆谆教导,恩惠并施,虚公引导在前,宣公教化在后,两位善知识法乳之恩,没齿难忘。
  宣公圆寂后,第二年回中国,闲暇中,翻开以前的笔记,及有关经典,才初步有点头绪,所谓佛法,刚刚才开始。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所以发菩提心的行人,必要自身经过一番大修实证之后,才可出山大阐心灯,利益来者。如自己功夫德行都还不够,尚无善巧方便观机逗教,就出来开堂接众,岂能不负如来家业哉!
  偈曰:
  真传绝密祖师傅  直线单传未绝响
  有人效伊效不得  东施千古成笑谈

  (五)当生大欢喜,切勿怀忧恼。万缘俱放下,但一心念佛。往生极乐国,上品莲花生。见佛悟无生,还来度一切。(莲池大师)
  四祖信心铭曰:“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莲池大师说:“不拔万行,不受一尘,终日不空,终日不有。”前后祖师如出一辙,行能相应,名之为祖,绝对没有不明心见性开悟的祖师。
  偈曰:
  前后祖师道可秉  一念相应为道品
  遥知空有不碍处  空行任运妙难穷

  (六)念阿弥陀佛心觉圆满之名,观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之相,如此滞著,只怕未能切实,果能切实,则世间种种妄缘自当远离。(悟开禅师)
  这位大德所言,念阿弥陀佛正觉圆满之名,观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之相,此指中下根人有执著,故曰未能切实。果能切实是指明心见性、会道之人,悟达世界种种幻缘,本来空寂,在有不有,在无不无,不碍万法,不有万法,一切时处,自在无碍,没有尘劳可念,是真逍遥自在人也。
  偈曰:
  念念真诚念念通  默默感应默默中
  真至山穷水尽处  逍遥法界任西东(宣化上人)

  (七)随忙随闲,不离阿弥陀佛,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印光大师)
  上一章破净土行人执有,此章则是破空执之病,而实相却是空有不碍的。实相之旨,并不碍执持名号。执持名号,一念不离,何尝不是实相?佛说,去有之法,以空治之;去空之法,无法可治。切记不能执空,生断灭见,地狱种已下矣。
  偈曰:
  随忙随闲念弥陀  顺逆二境心念明
  西方当于心下现  归去来兮金莲尊

  (八)业障重,贪嗔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印光大师)
  古语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宣公上人说:“修道就有魔,无魔不成道。”所以修行人切忌认为没有业障。业障是自己招来的,心平自然遇业而安受之。若不能安忍,则嗔恚烦恼浪起,还能心平气和吗?如果大家每天能点检自己,心平气和,不发怒,不贪婪,一念不生,专心念佛,自然进步神速。
  偈曰:
  自古修道魔力高  心平气和少烦恼
  万法归一一归合  莲池金台死有托


  (九)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他法又有何憾!(印光大师)
  所谓念得熟,即专一不移也,能万缘放下,自然能专一不二了。如此念去,哪有不成熟之理。所谓成熟,即打成一片也。古人念佛,锁在房内,念着念着,人忽然走出来了,才发现关房的门还锁着。如每天能学莲池大师持十万声佛号,就可算是精进了。这样纵然不学他法,但心能专一,如再学他法,心难专一也。
  偈曰:
  念佛容易专一难  心不专一总是闲
  口念弥陀心散乱  喊破喉咙也徒然(德清憨山大师)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5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净业警策

  
(一)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的功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大慧禅师)
  学道的人,每天将检点他人的功夫,用到自我检查上,自己检点自己,这种人所修的道业一定是大大进步的。这话讲得非常实在,的确是修道人的关键。宣公说:“修道就是倒过来修,不管他人,只管自己。”把自己管到见思惑净,尽尘沙无明,当下清凉自在,三身四智则应念圆明。若修行无法突破,只因为自己错用功。尚祈大家善检点之。
  偈曰:
  澄汀清净,即真解脱。
  真解脱者,即是如来明矣。(《涅槃经》)

  (二)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炼心,常搜己过,哪得功夫管他家屋里事?粉身碎骨,唯心莫动。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上,终日无人亦如此,幡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时时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盘山禅师)
  这里说的是修行的关键,很难得的宝贵开示,真修行人大忌说人是非长短,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若口说心思,即使自己心里蒙上一层阴霾。专练心的人,常检点自己的过错,不去管他人的事,使自己的心里平静,如止水般,收拾自心一念不生,像一尊木雕的佛像。即使遇幡盖簇拥,香花供养,赞叹和毁谤,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始终不为外境所动,于心无事,于事无心,终日守真。时时刻刻体究本命元辰,可谓真实修行人也。
  偈曰:
  不说是非守本真  喜怒哀乐不为动
  心如止水身为雕  时刻体究本来人

  (三)我且问你,忽然临命终时,你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钻乱撞,苦哉!苦哉!(黄檗禅师)
  临终之事,学禅人多愿往生兜率天,但得靠自力,比较难办,没有净土宗靠佛力,把握比较大。尤其末法时期,若禅若净,皆崇向净土的多。平时要多念佛,一心回向净土,一切事缘丢开,痛念生死路险,无常迅速,务期一生了办,庶毋忝于己灵矣!
  偈曰:
  看破放下  自得真自在
  迷津点破  深处新幽径

  (四)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生怨,或夜梦颠倒,甚至忘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圆新,幸毋自误。(袁了凡)
  有以上这些现象的人,有的昏三倒四,失头忘尾。有的一天到晚生烦恼,见别人都不顺眼。也有的见到正人君子都无所适从,惭愧得低下头来。也有人不愿听别人谈真理道德,反毁谤空言道理又不值一文钱。有的人你布施他,不道谢反责怪。有的经常作恶梦,有的夸大其辞,大话累累。像这些都是罪孽之相,发觉自己有,即须认真改过,发奋图强,弃旧圆新,不要自甘颓堕,自失为人一场。
  偈曰:
  三心迷悟分凡圣  四相非空判智愚
  五欲不生即心灭  清天无云水月明

  (五)强顺人情,勉就世故,八个字,误却你一生大事。道业未成,无常迅速,急欲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西方确指》)
  有的人喜欢攀缘,喜欢说闲话,一天到晚没完没了。所以说强顺人情,勉就世故,误却你一生大事。真实修行人,应韬光养晦,一心向道,不得再误。古有大梅禅师,独居山林修炼,遗有偈曰:
  一池荷叶衣无尽  数树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住处  又移茅舍入深居

  (六)幸赖善缘得闻法要,此千生万劫转凡成圣之时,尚复徘徊岐路,乍前乍却,则更历千生万劫,亦如是而止耳。况辗转沦陷,更有不知者。(彭二林)
  家父年轻时即信仰佛法,皈依圆瑛法师,可说是因缘殊胜,然而未能放下,虽然做了很多善事,但也做了些坏事,心未决下,难免徘徊岐路,乍前乍却,生死未了,可惜也。所以一闻佛法,即要把万缘放下,生死路险,无常迅速。如此蹉跎下去,何日才能了却生死,跳出轮回之外呢?大众,可不畏耶!
  偈曰:
  唯以一事实  余二则非真
  常了一切空  无一物当情
  是诸佛用心处

  (七)汝信心颇深,但好张罗及好游,好结交,实为修行一大障,祈沉潜杜默,则其利益无量,戒哉!(印光大师复某居士函)
  昔日虚公回我信曰:“迭蒙来函,知居士为法至诚,志慕澄寂,欣慰。道无不在,岂分僧俗?若论修证,出家尚且不宜,况在家乎?是知处不染,化烦恼作清凉,苟非忍证无生者,恐终不免渐退。”此信与印公所言意旨相近。
  出家尚且不宜(不容易),况在家乎?在家人通病既是好张罗交游,好结交。沉潜杜默,即处尘不染也。沉即澄寂,深入也。杜即杜绝外缘。默即寂灭也。亦即化烦恼作清凉之意。修行人于此处要用功,善于观察之。古语曰:“一念缘起无性,超彼三权等学。”若如此,则一切世界皆幻住也。
  偈曰:
  若见陂泽  当愿众生
  疾悟诸佛  一味之法(《华严经》)

  (八)汝是何等根机,而欲法法咸通耶?其急切纷扰,久则或至失心。(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指导人用功要专一,不可涉及太广,否则终身无成。失心者,心无定止无所依之意。有些人讲起法来,夸大其辞;做起来,又莫衷一是。这样的人怎会成就呢?还不如一个老实头,一句佛号,抱一守终,往生毕矣。
  偈曰:
  法界为体有何外  虚空是用无不穷
  万物平等离分别  一念未生绝言宗(宣化上人)

  (九)真须将一个死字(此字好得很),挂到额头上。(印光大师)
  人死了,刚死时僵硬地躲着,有眼睛看不到,有耳朵听不到,想动亦动不得,妻儿哭叫也无法代死,一生辛苦积累,此时一毫也无法用得上。尸身颜容渐渐腐臭,家中放不得,黄土一埋,从此伴荒郊。若修行人常能作此观死想,贪心自然日渐停息,淫欲及嗔恨种种等烦恼亦灭退。所以观死是修行的良药。昔日印度就有很多人修不净观来息灭恶念。

  (十)凡闻恶声则念阿弥陀佛以消攘之,愿一切人不为恶行。凡见善事则念阿弥陀佛以赞助之,愿一切人皆为善行。无事则默念阿弥陀佛,常在目前,则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于净土决定往生。(王龙舒)
  修行人律己甚严,不起一点邪念,能这样已可说是很难得的。如看到别人邪行邪念,该怎么来处置呢?不管说不过去,管又要生烦恼。王龙舒居士说得很好,念阿弥陀佛以消攘之,继则发愿一切人不为恶行。烦恼消攘即是清净心,常常保持清净心不为外界所动,即是如来。发愿是菩萨慈悲的表示。这是龙舒居士教导我们对外在处境善恶,对应的方法。无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种种施为,皆把一句阿弥陀佛想在眼前,念念不忘,如此功夫,名为净业。
  偈曰:
  善恶听闻念弥陀  愿诸众生开心河
  阿弥陀佛常在前  春光明媚心平和

  (十一)人生能有几时?电光眨眼便过。趁未老未病,抖身心,拔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由他命终,我之盘缠预办,前程稳当了也。若不如是,后悔难追。(天如禅师)
  人生于世,光阴原不多,虽然七八十年,但如石火电光一样,一闪即失。所以应趁有限的光阴,做些功德,念佛名号,修习净业,不要等到老来身体衰败,要修却有病来扰。亦不要等到临终时来修,应该早点预办资粮,因为临命终的因缘很难说。所以资粮还是早点预办的好,趁精神健旺,把一切世事丢开,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日之功,即修一日净业,切记不能蹉跎,以免后悔来不及。
  偈曰:
  或闻法界若有无  过去未来今现在
  菩萨于此一切法  寂然观察心不动
  注:临终时一生习气,种种好恶境界一时幻化现前,若无法正念分明,则随业力牵引受生。

  (十二)此界释迦已灭,弥勒未生,贤圣隐伏,众生奔波苦海,犹失父之儿,若不以极乐为归,谁为获救?(妙什禅师)
  佛涅槃后,第一个五百年解脱坚固,此时为正法,了生死得解脱者多。第二个五百年,禅定坚固,谓此时修禅解脱者多。第三个五百年,多闻坚固,谓此时真修实行渐渐废怠,唯尚多闻。第四个五百年,塔寺坚固,谓此时真修益少,唯尚修建塔寺。第五个五百年,斗争坚固,此时杜三学,唯以斗争为事,增长邪见。
  《法灭尽经》云:“法欲灭时,众生不事修学佛经,唯日营俗事,养妻育儿。女人精进,恒作功德。男子懈慢,不用法语。眼见沙门,如视粪土,无有信心。法将殄没,诸天护卫,月光出世,菩萨、辟支、罗汉,得相遭值,共兴佛道。”
  法欲灭前,月光菩萨住世,众圣共相助理佛事,佛法最后再兴一次,譬如油灯临欲灭时,光明更盛,于是便灭,名存实亡。佛法无人住持,要修也无从修了。
  偈曰:
  生来念念贪五欲  老去凄迷赴三途
  梦里明明觉有趣  觉后空空无大千

  (十三)娑婆有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所牵,矧多爱乎?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所转,矧多念乎?(幽溪大师)
  娑婆有一爱之不轻,则临终时为此爱所牵,诚实之语也。昔台湾有一人临终,助念团来助念,劝他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此人闻之即信,随着大家一起念,不久有感应,告诉旁人说已见佛来,将往生西方。他的妻子在旁一听,知道他快死了,悲哀不已,大哭大闹,舍不得他走。此人情爱一动,正念打失,心神散乱,放弃佛接引往生之愿,失此良机,为爱所牵。也可说是业障所覆,情爱之业也。
  偈曰:
  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尽还分手。喳,为你俩绸缪,披枷戴纽,觑破冤家,各自寻门走,因此把鱼水夫妻一笔勾。(莲池大师)

  (十四)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往生净土?远离此爱。若生嗔恚,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嗔。若受苦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凡历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一切时、一切处,无非净土之助行也。(幽溪大师)
  佛法虽广,不度无缘之人,往生西方也要结西方缘,缘熟自然往生。度众生也要有人缘,没人缘,说法没人听。真修行人的一举一动,都对别人起深远的影响,即使不开口说法,也可教化众生。所谓身教胜于言教,而潜移默化哉!
  若想往生西方,平时遇到苦乐之境,即观想西方之种种,则此间之种种苦乐自消。触缘遇事,若能提起此观,日久功深,人虽在娑婆,而心神游极乐莲池矣。故凡历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一切时、一切处、无非净土之助缘也。
  经云:
  菩萨摩诃萨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于一众生而起一念非亲友想。设有众生于菩萨所起怨害心,菩萨亦以慈心视之,终无恚怒。普于众生作善知识,演说正法。

  (十五)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份稳当。弹指归安养,娑婆不可留。(藕益大师)
  天平一头放世情,一头放佛法。世情若轻,佛法即重。世情重,佛法即轻。学佛的人要时时反观自己,是在作什么?是在搞世情,还是在钻研深入佛法。
  所谓得力,即是心与佛相应,能够心佛合一,心中时时有佛,是谓得力也。稳重者,二六时中,行住坐卧,穿衣吃饭,打成一片,谓念佛三昧也。心中不着一毫杂念,如红炉片雪,境界转深,凡圣情忘,动用无心,是谓真实无心道人也。
  偈曰:
  恰恰用心时  恰恰无心用
  无心恰恰用  常用恰恰无

  (十六)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全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锢,污泥中便有莲花出现也。(彭二林)
  若欲求生净土,就须具备一副全铁心肠,心如铁石,千圣兴来惊不起,万般魔妖不回头。这是如如不动的境界。净土宗所谓一心不乱,外不为六尘所染。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前五尘属见惑,后一尘属思惑。见惑一住,思惑三住,尘沙无明一住,共五住烦恼。见惑八十一品烦恼,思惑八十八品烦恼,见惑断尽即入初果,然证初果如断四十里洪流,所以很艰难。
  自觉圣智究竟相者,一切法无所计著,得如幻三昧。七情者,喜怒哀乐爱恶欲也。
  偈曰:
  如来普知见  明了一切法
  佛法及菩提  二俱不可得
  导师无来去  亦复无所生
  远离诸颠倒  是名为正觉

  (十七)上品见佛速,下品见佛迟。虽有迟速异,终无退转时。参禅病着相,念佛贵断疑。实实有净土,实实有莲花。
  上品人往生,即见佛悟无生,下品人因尘劳未尽,见佛较迟。无论迟速,一往生后皆不退转,这是极乐世界的殊胜因缘。参禅开悟和习教的大开圆解,都是不容易的事。无始习气一毫未尽,终是生死边事。唯有念佛法门,比较简单,只要深信不疑,恭恭敬敬念去,无有不往生的。所以净土法门,以信愿行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西方净土是实实在在有,莲花七宝池也是不虚的。祈大众如是信,如是愿,如是往生。
  偈曰:
  念佛念心,念心念佛。佛不外心,心不是物。自性光明,心心照烛。妄想潜踪,形骸空廊。净土不离目前,现前不出不入。此是普光三昧,只在当人一簇。

  (十八)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脱生死之极妙秘诀。(印光大师)
  这是修行的根本话,一个修行人不诚实,一脸虚假相,光会说,做得不好,心、口、行不一致,任何有真修行的人都能看穿,绝对隐瞒不了。何况佛菩萨有他心通,对于你的起心动念,是了如指掌的,做假只能自欺而已。所以很多人修行,得不到感应,可不要错怪佛菩萨,自己得反躬自省,是不是做人诚心恭敬,不怀虚伪?如果实在真诚不虚,不需担忧,久久功深,道在遐尔。
  偈曰: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不取无非幻  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是名妙莲花
  金刚王宝剑  如幻三摩提
  弹指超三学  此阿毗达摩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门

  (十九)佛固不见弃于罪人,当承兹行以往生耳。(印光大师)
  佛不见弃于罪人,应当努力求生西方,不要认为自己有罪,造孽太多。千年黑暗,一烛即明。有罪的人,只要好好忏悔,不复再造,恭恭敬敬念佛,依然可以往生的。有一生造恶,临终遇善知识,教伊念佛,能满十念即往生,亦有此事例。所以净业行人,信愿行三事俱足,无有不往生的,我们应感谢印公苦口婆心的教导,深信不疑,念佛发愿求生西方,如此,莲花池早已有你的名字标上。
  经云:
  弥勒菩萨言:汝等比丘,当思惟无常之想,乐有苦想,计我无我想,实有空想,色变之想,青瘀之想,膨胀之想,食不消想,脓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二十)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深信佛言,了无疑惑。(印光大师)
  娑婆是苦,这个事实,很多人还愿意相信,因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确尝到了苦的滋味。但也有不少人不认为苦,因为他有钱财权势,故深乐此中趣味,求之不以为足。但只要有一天,名利权位散失时,便相信是苦了。
  其实争权夺势何尝不苦。名利权势中人固然是苦,无财无势之人更苦。所以说娑婆世界八苦交煎,苦是坏苦,乐是成苦,不苦不乐,念念迁流是行苦。极乐是乐,没有众苦,时常见佛闻法,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衣食自然,无老病死,其乐非言说可尽,愿大家谛信无疑,待往生后,亲自印证。
  偈曰:
  譬如虚空无量刹  无来无去遍十方
  生灭变异无所依  佛遍虚空亦如是

  弘一大师晚晴集学习笔记终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5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心月颂


  
  玉兔升晴空,毫光布十方。
  顷刻被云遮,良辰不久长。
  从少瞬至老,弹指头飞雪。
  人生本无常,镜花无可恋。
  宜速求真理,燃眉却生灭。
  会性应明空,修道当守中。
  清净皓魄升,照破黑境云。
  豁然曙光照,灿烂布彩云。
  于事而无事,心明实相通。
  会性不离本,实相贯始终。
  自守清净戒,骄儿不离母。
  戒定三具足,如如不动真。
  二六心常寂,四时意晴空。
  守道亦无道,豁然会有无。
  山窗镶青翠,月临地如水。
  胸怀清凉意,呼吸不思议。
  五戒先戒口,是非心自守。
  勿说他人丑,先自识心垢。
  善友善提携,恶朋慎勿求。
  道德作家常,鉴镜常自正。
  细择忘自息,深怀圣心楼。
  若会无言旨,但将意念休。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曲径通幽处,大道远长安。
  石破惊天地,玉成贯古今。
  洁白玉易染,清越瑕不留。
  道成心平常,恬淡意悠悠。
  悲心济世疾,慈愿护法城。
  真我无为智,妙用神通流。
  慈悲法自在,喜舍智龙游。
  有忍入道本,无得即菩提。
  君若忘把捉,心用常离沾。
  天智亦无得,生死双皆圆。
  分别观自身,此身谁是我。
  若能如是解,彼此我有无。
  谛了是身者,于中无所著。
  草食胜空腹,茅蓬越露宿。
  人生解知足,何有烦恼生。
  旭日千山坳,山雀空觅食。
  松湾山佬筇,雪平天帝毡。
  真心虚空海,慈心明月珠。
  法空本应舍,师智解中殊。
  若会道人意,双舍即常如。



 
                                                                                                           秋水鸿雁


 
  某某贤者:来信收到,因外出至今才回,迟复为歉。学佛无他,贵在一心,苟能专一尽心,无论信甚么法门都行,不过要专一,不能朝秦暮楚,则与学佛相违矣。末世学佛以念佛为至简至要,所以应该一心一意称念佛号(即阿弥陀佛),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恳切至诚,自然与佛相应,与佛感应,自然万事如意,临终莲花化生,往生佛国,岂不快哉!多看佛经,多看净土书籍,自然理路清楚。理路清楚,写出来的东西,才能明确,不然叫人看了,啼笑皆非,莫衷一是。如“修道人,人道修”不能讲通,“出家人,人家出”不能明确何义。在人道里修道,也要讲清楚修行的方法,才能有所受益。你但照上说去做,久久功夫纯熟,一心不乱,则受益深也。修行人贵在行,不贵口头谈论,勉之。
  某某贤者:你的信及日元四万,及某居士的一万日元均收到,希毋念。由于在外面东奔西走,人不在家(常住),所以到今天才给你回信,以后在家不出去了,可以经常来信。你既然愿意以我为师,那就如你的愿吧。不过“我”是千百年的障碍,造罪是他,造善也是他,能够把“我”除了,就可以成佛。《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宣化上人说:“扫三心,除四相。”三心即《金刚经》说的过去心、现在心、及未来心,三心不可得。三心都不可得,四相也就空了。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都自在无碍了。三心空了,师父也不可得,徒弟也不可得,念到心空佛也忘了,连佛也空了。此时唯有一灵真性,灵灵不昧,了了常知,所谓赤裸裸,净洒洒,扬眉瞬目,皆是佛事,翠竹黄花,无非般若。这时甚么是你的师父呢?实相是你的师父。懂得实相的人,才叫明眼善知识,但我罪根深重,于此尚差一着,只好滥竽充数。
  某某贤者:来信收到,下次不要寄钱来,我在此地有钱用,生活过得去。有事,尽量通通信来联系,以免多花不必要冤枉钱,现在赚钱难。“扶桑再度总相同”,指你再回日本,但生活习惯没有改,还是老习惯,也可以说没有进步,不过也不能说没有进步,只是进步不大。所以“唯问大事已明否”,大事包括多方面:未悟时,以悟为本。已悟,则以修道为大事。已修道则以证道为大事。已证道则以成道为大事。已成道则以证果为大事。成道证果的差别很大,由小乘企盼大乘,菩萨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四十二正位,每进一位,无不是慎重精进,废寝忘食,辛苦得来。佛菩萨的乐趣,与人间不同,人间的乐事,一瞬即消失,而佛菩萨证了果位,能长劫受乐,永不退转。什么是永不退转的法?自觉圣智相者,一切法无所计著,得如幻三昧。一切法即是每天穿衣吃饭,都归纳为一切法,只要无所计着,汝等观自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而得大果报。念念生灭即是妄想,也即是一切法,念念不生不灭,也就是无所计著,好坏善恶,与自己无关,不必管别人,管自己为要,逐步深入。要知一失人身,再要回头,大难!大难!古人说大事未明,如丧考妣。你信上说,过一段时间,回来看我,我看不必了,因路费太贵,金钱得来不易,不必造成浪费,未免得不偿失,你看如何?万里无云天一样。
  某贤者:你信上说心情七上八下的状态,修道人的心情也无他,平常心是道,就是你平常起心动念,即是道。有一条,“放下”,心无所住,即是你的平常用心处,会去。所谓努力今生须了却,莫教累世受余殃。能够在平常心处,念念无着,无好无恶,无苦无乐,自然自在无碍了。无处住心,妙不可得,如此在三界,而心游极乐。虽然如此,但修道归宿也是重要,不然,末后将何所归?所以净土法门,就是最后安身地,以免豁达空,最后没有落足处。学佛的人要相信因果,相信佛菩萨的力量。相信因果,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严持戒律,律己紧严,丝毫不敢偏差,小事违犯,尚觉恐惧万分,况大者!兢兢业业,如履薄冰。要相信佛菩萨愿力如海,神通无量,如我父母,我投靠,心常念佛,自然能获得感应。有佛菩萨冥熏加被,我还有什么恐惧?真待临命终时,决定往生,于此庶无后顾之忧。
  某居士:来信中感叹佛法式微,其实佛法本依因缘时节,非是人力使然,乃众生业务所感,末法时期,本应如此。各人自己专修,务期一生了脱,但得往生,便不退转,然后可随力度生,满菩提愿,此乃上智之为也,宜勉之。余虽正忝列宣公门下,而实平庸一介凡流,不够资格称“公”,仅以法师称已惭愧。至于学佛方面,但以至诚心,恳切心,专心一致,称念佛号,发愿往生,一得生西,万事毕矣。切莫好高骛远,涉猎太广,使一生空过,后悔莫及也。
  某贤者:关于上次来函,所付诗偈,实相无相,但也不是离开现实的,即色即空,即此目前现在本空,而不是说“不说”,谓之空。空和有,本是一件事,切记不要说是二。我佛说法三藏十二部,说法明白,一法不遗,如何曰“三藏说不清”呢?佛说的经典,昭如日月,金刚护持,诸天顶戴,若说为虚幻,岂非谤经谤法?实相无相,而不碍有相,不以音声来显本体,谁也无法契得实相,到岸不需舟,无舟如何能到呢?虽然实相是一体,但亦不碍其中差别层次,岂能囫囵吞枣,颟顸其事。又说“一切合理皆自欺,结构过程整体悟”,其不是自相矛盾吗?鲜说“实相了了明”,其实未明。真实明人,明即不得,实无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金刚经》说得非常明白。“一切定论皆束缚”,经上说的,初悟的境界,悟后的修持,如按图索骥,如无明师指点,没有经书作证明,佛已预计尽是邪魔外道。不是经上说的是虚妄,你依什么作为自己的依据?如乳孩走路,没有大人牵扶,是必要摔跌,跌得头破血流,这样的说法,还要推敲推敲,否则要走火入魔。慎之!慎之!
  某居士:你对真如实相,是有研究的,只是还没有真正开悟,所以所说的,不是偏空,就是偏有,落在一边。若问你离空离有,非空非有,道一句来。多少修行人,以为开悟了,到这却不知所措。真开悟时,见一切如雨后烟云过,晴阳照耀,明明历历,湖光山色,没有一丝模糊。不过我也没有开悟,只是滥竽充数、鱼目混珠而已。尚望贤者多阅经论,开圆解智慧。祝精进。
  某居士:谢谢你的邀请,因为暂离广福寺,来到无锡梅园开原寺,此地老和尚,殷勤挽留打佛七,所以迟复为歉。现在我已在广福寺起单,长住在开原寺,你的盛情,由于种种原因,暂不来日。修持方面,我可以在信上指导,你在日本也有经书阅读,如发胜解,即智慧无量。如在经书能得一两句受用,即自观察,默持不移,必须心与经合,心与道合,身心与道合为一,即受用不尽矣。经云“身安住”,即此谓。昔日虚公指导我云:“盖学道,贵在素其位而行,离自分外,岂别有所谓佛道者耶?”
  可见佛道不是离心别有,心外无法,莫错用意。六祖说:“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除三障。”三障者,贪嗔痴也。学佛切忌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学佛人表里如一,才能得真正如如不动境界。所谓佛者,诸法如也,你能遇到什么境界,而心能恒一,不为境转,还忧什么佛道不能通达?勉哉!至于皈依的人,可以在佛前,或者请一个人代我言:遵照化来法师指教,皈依佛。你们即应一声,皈依佛,一拜。其次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皈依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也同皈依佛一拜,一唱一和一拜。生珍重心,至诚恳切,自然获得上等戒体。道在自己,不在他人。望各位努力。我年老体哀,诸多不便,非是我自骄,而不应缘,实身体使然。请各位居士原谅。


                                   ------完------
发表于 2010-11-26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三宝利乐众生,无有休息,功德宝山,巍巍无比;福德甚深,犹如大海;智慧无碍,等于虚空。一切众生,由烦恼业障,沉沦苦海,生死无穷;三宝出世,作大船师,能截爱流,超升彼岸,故恩难报也。
发表于 2010-11-27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12-4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12-4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虚公说:“念佛要细水长流,念念不断,念到一心乱,心境一如,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败。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西方确指》)
发表于 2010-12-14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師兄法布施
发表于 2011-3-29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远离愚痴者,交往贤圣人,敬应尊敬者,此为最吉祥。


住于适当所,过去积善业,已持正誓愿,此为最吉祥。


广学长技艺,善学诸律仪,能与彼言辞,此为最吉祥。


善能事父母,养护己妻子,安住于生业,此为最吉祥。


净行行布施,爱护诸亲族,生业无非难,此为最吉祥。


远离诸恶趣,谨慎勿饮酒,于法无放逸,此为最吉祥。


虔敬而自逊,满足且知恩,随时闻正法,此为最吉祥。


谦恭有忍辱,诣会于沙门,随时为法谈,此为最吉祥。


修道行梵行,审实见圣谛,实证于涅盘,此为最吉祥。


虽依世间法,其心不动摇,安稳无忧垢,此为最吉祥。


能为如此者,何处无不胜,到处皆多幸,此为最吉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20 00:55 , Processed in 0.169465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