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大德开示]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讲记 智谕法师讲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9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我见如是诸菩萨等。欲求无上大菩提者。悉为乐故而求菩提。无有为苦求之者也。善男子。是故我说己所不欲勿劝他人。如是等法。菩萨摩诃萨应当守护。】
  善男子,我见这些菩萨,悉为乐故而求菩提。欲得其乐,须修十善也。未有为 苦而求之者。若欲离苦,须除十恶。此是离苦得乐之道也,我们应切实留意之。
  菩萨怜愍众生,如视一子,欲化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教一切众生,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则究竟离苦。众善奉行,则究竟得乐。诸恶莫作者何谓也? 莫作十恶业也。众善奉行者何谓也?奉行十善业也。既然菩萨求无上菩提为度一切 众生离苦得乐,故总说则应己所不欲,勿劝他人。
  十种善业,世间人及诸外道亦修,声闻乘人亦修,菩萨亦修,而今经之意,在 于菩萨。究竟凡外二乘所修,与菩萨有何不同?今且略事分别,示其不同。
  世间人及诸外道,皆以执着我故行十种善业,以贪求心,随他因缘而转。换句 话说,都是为了自己修十善业。闻说修十善业,不落三涂,得生人天,于是以贪求 心而修十善。这种十善,不出三界,自度尚且不能,遑论度人。
  声闻乘人亦修十善业,但是心、愿、智、行不广,只宜自为。故佛为说「离」 慧方便,教令成就。换句话说,佛只告诉他们出离三界的智能方便,教令成就。仅 了分段生死,暂得苏息之处。非究竟佛道,非平等摄受众生行十善也。
  菩萨修大乘法,心愿广大,智行广大。入三界救度三界,入生死,为令众生出 生死。平等摄受一切众生,如视一子,爱重心殷。以广大智能方便,自他俱利。此 是菩萨与凡外二乘不同之处。
  【尔时胜思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等之法如来克证及以觉知。惟愿为我开演其义。】
  胜思惟菩萨,先问「除」,次问「修」,后问「证」。
  【佛言。善男子。无有一法而是如来所觉所证。何以故。于诸法中无觉无证。此是如来所证所觉。】   佛以一念相应慧照见一切,故了了知无所知,了了见无所见。何以「无所知无 所见」?因为所知所见皆幻现非实,皆唯识所现,是自取心相而已。若如是知如是 见,是名如实知如实见。如此妙慧彻照十方,则达无相诸法,诸法无相,知无所知 ,见无所见,是为无上大觉。若妄立知见即是无明。既无知见,故言无所觉所证。   一心起万法,万法即一心。故佛于一知无量,于无量知一。于一知无量者,智 也。于无量知一者,慧也。是名妙智能。此妙智能,似是一与无量相应,却非相应 ,非不相应。因为一与无量,不二不别,非纵非横。非一,非非一,非无量,非非 无量。故非相应,非不相应。若定执相应,或定执不相应,皆落边见。是以非觉非 非觉,非证非非证,不可定执,如果定执,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无觉无 证,不碍说觉说证。说觉说证,而实无觉无证。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9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于一说无量是用俗,于无量说一是用真,非一非无量是用中。一即无量,是无 「一」。无量即一,是无「无量」,如此是无说而说。一即无量,是非无「无量」 。无量即一,是非无于「一」。既然非无一非无无量,故不碍说一说无量。虽说一 说无量,然第一义中无有如是等事。故佛以二谛说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故经 中有云:「无有一法而是如来所觉所证。于诸法中无觉无证。是如来所证所觉。」
  如是诸法悉无所得,不得一,不得非一,不得无量,不得非无量。不得觉证, 不得非觉证。即此「不得」亦复不得。若有所得,即是二边、邪外。无所得,名中 道第一义,是如来所证所觉。
  因为一切法空,一切法不生,所以无有一法如来所觉所证。所谓空、不生,非 是断灭,而是尽未来际清净湛寂,所以又说此是如来所觉所证。此即诸法不生,般 若生的意思。此即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也。如来证此常住之法,故曰无有一法如来 所觉所证也。
  复次,如来断德已圆,所以无明不生。如果还生的话,仍在因地,不得谓断德 圆。如来智德已圆,所以菩提不生。如此不生不生,故曰无有一法如来所觉所证。 而不生不生,正是断德圆智德满,故曰此是如来所觉所证。
  讲到这儿,想到我们众生,我们如能断一分烦恼,修一分佛道,虽不能如佛那 般圆满,但总是一味。譬如析身毛百分,以一分毛取一滴大海水,其水虽微,但总 与大海水同味也。希望大家各自努力。
  佛心如虚空无染,劫末时大火焚烧,虚空不被烧。澍大雨,大水淹而虚空不湿 。大风吹而虚空不动。佛心亦复如是。故曰无有一法如来所觉所证。心如虚空无染 者,正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此是如来所觉所证也。
  【善男子。一切诸法本无有法如来觉证。一切诸法本无有灭如来觉证。一切诸法性离二边如来觉证。一切诸法本无有实如来觉证。】
  此明如来之觉证。如来所觉证者,是一切诸法,本无「有」;本无「灭」;性 离二边;本无有实。换句话说,一切法无有,一切法无灭,一切法离二边,一切法 无实,是如来觉证一切法本无有法者,是说一切法无生也。所谓二边,如断常、有无、生灭等, 皆是二边。一切诸法不可得,故无断常、有无、生灭等。
  一切法无实者,因为一切法皆因缘而有。既然有属因缘,故一切法皆无自性。 如果法有自性,便不必待因缘而有了。一切法无有自性,故因缘幻有非实。
  【复次善男子。一切诸法皆从自业因缘力故而得生起。而是因缘念念不住犹如电光。如是业缘如来觉证。是故我说以因缘故而诸法生。以因缘故 而诸法灭。若离因缘则无业报。如是等事。如来觉知。】
  一切凡夫乃至于佛,不能无行。然而「行」若无烦恼因缘,无惑因缘,无无明 因缘,则不受后有业报。而凡夫无智,不知一切境缘,原是心作。于是随缘转变, 分别彼此是非。动妄情起妄业,于毕竟空寂中.搅起掀天波浪,落入生死有法。故 古德云,罪福等报,皆是自赠,不关他人。所以经云,一切诸法皆从自业因缘力故 而得生起。   因缘亦复因缘而起,悉无自性。故念念不住,毕竟空寂,如是业缘,如来觉证 。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生灭是因缘,于法无所有。
  【善男子。如是所觉一切法性。是名遍照光明之藏。】
  标出遍照光明藏义。一切法性本空,故尽乎十虚。一切法缘起,故周遍法界。 虽周遍法界而体性空寂,如万流之归大海。虽空尽十虚而施设建立一切法,如一水 之印百川。如是觉悟空即一切,一切即空,是名遍照光明之藏。
  【善男子。何故法性名之为藏。以诸众生世出世智。皆依此藏而得生故。
   如以实智观彼法性。智依彼生故名为藏。】
  空即一切名智,一切即空名慧。此是以真实智观彼法性,无谬无差,生出世智 ,故名曰藏。何故世间虚妄之智亦依此藏而生呢?因为此之法性,周圆无外,无微 尘法不依法性得生也。不过世间智迷,出世智觉而已。故曰真外无妄,真彻妄。妄 外无真,妄彻真。
  【复次善男子。我亦复说一切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是等事如来觉证。又善男子。诸法性相一味解脱。如是等事如来觉证。】 因缘所生诸法,似有即空。故曰如幻如焰如水中月。
  如水中月,大家深深体会,水里有个影子是月,若说水中月一定有,那么水中 捞月,应该捞上来啊。如果说水中无月亦不对,因为水中明明有月的影子呀。镜中 之花,亦复如是。若说无花,明明照出花来。若说有花,把它闻闻,一点不香。我 们在六道轮回生死,好比水中月镜中花。如果不会如幻义,如何能了生死呢?想想 我们众生,说没有嘛,明明有众生,说有嘛,明明如幻。各位若说有生死,明明生 死无。说无生死明明在生死之中。这是何道理?我们完全迷在水中月镜中花里,不 知我们大家镜花水月何时了呀。
  诸法性相,一味解脱。相者诸法幻有,性者诸法真空。幻有必是性空,性空方 谓幻有。故空有二见,自在无碍。空非碍有之空,即性空而常相有。有非碍空之有 ,即相有而常性空。故曰一味解脱。菩萨知性空而常相有,故不住空而兴大悲。知 相有而常性空,故不滞有而具大智。悲导智则常化有情,智导悲则常住真际。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9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如是解脱一味法性。是名遍照光明之藏。】总结上文。
  【复次善男子。又有一法如来觉证。何等一法。所谓诸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取不舍非因非缘。如是等法。如来觉证。】
  所谓生灭,增减,来去,取舍,因缘,皆是有所得心。而法性空寂,法相如幻 ,皆不可得。如是不可得义,圆摄无外,故诸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 取不舍,非因非缘。何以说非因非缘呢?不是说诸法因缘生吗?原来因缘生法悉无 自性,故曰非因非缘。如是不得一切法,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此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亦不可得。故金刚般若经云:「须菩提。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来于然灯佛所。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菩提。然 灯佛则不与我授记。」
  释迦如来,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均未蒙授记。何故未蒙 授记?因为尔时释迦牟尼佛,以有所得心承事供养诸佛故。何以于然灯佛所得蒙授 记作佛?以无所得心故。所以如是一法,如来觉证。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9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复次善男子。如来了知一切诸法。无有自性不可为喻。无有文字之所辩说。如是之法如来觉证。】   这段文是总结上文,前面胜思惟菩萨问佛有何法如来所觉所证,这里是总结上 文无有自性法,为如来觉证也。假使我们说这是对胜思惟菩萨说的亦可以,说是对 大众说的亦可以。善男子可代表胜思惟菩萨,亦可代表大众。要是说佛是答复胜思 惟菩萨,那么善男子应该是对胜思惟来称。可是与会的大众不只胜思惟菩萨一个, 佛的答复当然大众都能听得到,所以这个善男子应该是对法会大众说的。总结上文 ,归结出法无自性。
  诸法缘起性空,皆不可得。法不可得,焉有自性?无自性法,怎可为喻?文字 言说皆是譬喻,而无实义。故经云说某法,即非某法,是名某法。既不可为喻,故 无文字之所辩说。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9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善男子。如上所说。如是之法。悉是如来所觉所证。】总结上文。
  【当佛说此遍照光明藏无字法时。有微尘数诸菩萨等得住十地。又有无量
   诸菩萨等住于诸地。又有无量诸菩萨等证得百千诸大三昧。又有无量尘数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有无量无边众生得阿罗汉果。又有无量无边众生。得脱地狱饿鬼畜生种种诸苦。生人天中受胜妙乐。诸在 会众悉不唐捐。无有一人而空过者。】
  此明遍照光明藏无字法,功德无量,普能济度一切。菩萨行位,若按五十二位 ,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今遍照光明无字法门,自三涂以至于十地 普皆得益。十地者法云地,望佛曰菩萨,望下地菩萨可曰佛。
  住于诸地者,即十地以前菩萨。初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 五极难胜也,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
  三昧亦名三摩地,译为定、正受等。大智度论谓善心一处住不动曰三昧。诸大 三昧如首楞严三昧,金刚三昧,师子吼三昧等。如佛言:念佛三昧者,诸佛世尊之 所游戏,首楞严等诸大三昧,始出生处也。首楞严三昧有五名,即首楞严三昧,金 刚三昧,师子吼三昧,佛性,般若波罗蜜。(见大般涅盘经)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菩萨初住位。初住名发心住,菩萨一经发心,永 不退转,故曰正定聚。   阿罗汉是小乘无学位。上二界(色界无色界)七十二品思惑,断至七十一品解 脱道时名阿罗汉向。断至七十二品解脱道时,名阿罗汉果。此时行人证得五分法身 ,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解脱法身、解脱知见法身,自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 ,所作皆办,不受后有。子缚已断,果缚犹存,名有余涅盘。若灰身灭智,则名无 余涅盘。
  以下明度三涂众生,得生人天,受胜妙乐。唐捐者,即空过也。在会众生,无 一空过者。
  文中得脱地狱饿鬼畜生种种诸苦者,非谓三涂众生亦得预会也,三涂众生苦道 无暇,焉得预会?是言当堕三涂之众生,闻法即得脱离三涂苦报也。如黑氏梵志, 已得五通,自知当得地狱苦报。于是急投佛皈依,见佛闻法后,即脱地狱苦报。故 经云诸在会众,悉不唐捐,无有一人而空过者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9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尔时佛告罗 罗言。善男子。我此法要汝当受持。】
  云何佛不付嘱余弟子,而独付嘱罗 罗?因为罗 罗者佛子也,佛旨在示受此 法者,即为佛子。佛子者,能续佛慧命,普度众生者也,非小乘人所能任。故下文 引出九十亿菩萨摩诃萨受持此经。
  【时彼会中有九十亿菩萨摩诃萨。闻是语已承佛神力。白佛言。世尊。我等誓于娑婆世界后时后分。见有堪能为法器者。我当为彼宣说是经。惟愿世尊不以为虑。】
  九十亿菩萨摩诃萨,闻世尊将是无字法门付嘱罗 罗,即明佛意。故承佛神力 ,誓愿受持弘宣是经。   后时后分即末法时期。
  【尔时四天王。复白佛言。世尊。若当来世有善男子及善女人。能有受持此经典者。我当拥护。诸有愿求皆令满足。何以故。此善男子及善女人。能受持此经是法器故。】
  此时四天王拥护末法时期受持此经之人。前九十亿菩萨为彼宣说,是展转流通 也。今四天王承九十亿菩萨之意,愿拥护展转流通之法师也。
  四天王者,居须弥山腹,分别护持四部洲。东方持国天王,领干闼婆众。护持 东胜身洲。
  南方增长天王,领鸠盘茶,及薜荔多,护持南瞻部洲。
  西方广目天王,率领诸龙,护持西牛货洲。
  北方多闻天王,领夜叉及药叉,护持北拘卢洲。
  【尔时世尊。见九十亿诸菩萨等及四天王如是请已。便作是言善男子。我此所说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我得佛来未曾演说。今为汝等而演说之。】
  世尊特赞无字法门,以奖劝受持。所言我得佛来,未曾演说者,是言未明宣其 文也。而遍照光明无字之义理,实已寓于诸大乘经矣。
  以下明闻持功德。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9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彼未来世诸众生等。若得闻此希有法门。当知是人久已成就无量福慧。当知是人则为承事供养于我。当知是人则为荷担佛大菩提。当知是人决定当得成就辩才。当知是人决定当得清净佛土。当知是人临命    终时定当得见阿弥陀佛菩萨大众之所围绕。当知是人常见我身在灵鹫山 。及见此等诸菩萨众。当知是人则为已得无尽法藏。当知是人得宿命智。当知是人不堕恶道。】
  久已成就无量福慧。菩萨修习众生忍成就无量福,修法忍成就无量慧。欲修众 生忍,应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欲修法忍,应行般若波罗蜜。故是人 久修六度已有成就,始能得闻如是希有法门。   承事供养于佛,应以无所得心,无所求心,始为清净无上供养。若以有所得心 供养,有所求心供养,实是供养于己,非是供养于佛。
  荷担佛大菩提者,无上菩提也。无上菩提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菩萨荷担 此法者,名荷担如来家业。菩萨欲荷担此法,必行自觉觉他,必行上求下化,必行 悲智双运。故今闻此无字法门,必是久行菩萨道之人。
  以上赞闻法人过去现在所种之善根,以下称其当来成就之功德。
  当得成就辩才。亦称为无碍辩才,亦称为无碍智。共有四种,即法无碍辩,义 无碍辩,词无碍辩,乐说无碍辩。前二种是菩萨自觉之功,后二种是菩萨化他之德 。若分别解说,在心无碍则名智,在口无碍则名辩。若通论只要心口无碍,悉得名 智或名辩。
  若依大般涅盘经,此四无碍辩才,唯大乘有,小乘不得。经云「声闻缘觉无四 无碍辩智。」
  法无碍辩。知法无滞名法无碍。斯具五种义:一、知教法无滞。二、知世谛无 滞。三、知第一义无滞。四、知因行无滞。(因行者,菩萨因地法行也,亦即行法 也)五、知果德无滞。
  义无碍辩。所以名义,解其所以无滞名义无碍。此亦有五义:一、解教法所以 无滞。二、解世谛法所以无滞。三、解第一义所以无滞。四、解因行无滞。五、解 果德无滞。
  辞无碍辩。辨法之言名辞,于辞无滞名辞无碍。此亦五义:一、知名无尽,起 说自在。二、得「解一切众生语言三昧」,随以所言,起说自在。得一切众生语言 三昧,非但解知各国方言语无所滞。乃至十方六趣一切众生语言,无所不解。否则 焉能度化十方一切众生?三、解知一切声相,起说自在。四、得闻持不失一切教法 ,起说自在。五、得义持一切义不失,起说自在。
  乐说无碍辩。语称物情,机理契合,称说自在名乐说无碍。此亦五义:一、知 义不同,称情乐说。二、知法不同,称情乐说。三、知诸法名字不同,称情乐说。 四、知方言不同,称情乐说。五、以圆音敷演,闻者普令得益,称情乐说。总而言 之,四无碍辩者,在佛即名差别智。
  当得清净佛土,一切报佛之土皆是净土。阿弥陀佛即是报佛,故云临命终时, 定当得见阿弥陀佛菩萨大众之所围绕。
  常见我身在灵鹫山。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者,是化佛也,今闻此经者,常见我 身在灵鹫山,应是见佛法身也。
  已得无尽藏是闻法也。合上二句,是说闻此经者,定当见佛得法也。
  若人知宿命者,当知警惕而不作恶,故不堕恶道。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9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次善男子。今我说此未曾有法。若当来世有善男子及善女人。设有已
   作五逆等罪。闻此法门若能书持读诵解说。或劝他人书持读诵及以解说。我见是人不堕恶道。其人所有诸烦恼障业障报障皆得清净。其人来世具得五眼。其人则为一切诸佛所共灌顶。其人则为诸佛世尊及诸菩萨之 所护念。其人来世在在所生具足诸根无有缺减。】
  说明已作恶众生闻法亦得加被。
  五逆等罪是一、杀父,二、杀母,三、杀阿罗汉,四、出佛身血,五、破和合 僧。此五种逆理极恶,能感无间地狱苦报。
  书写经文曰书。正信相应力行无乖曰持。看文奉教曰读。忆持不忘曰诵。为人 宣教正解无误曰解说。或劝他人书持乃至解说,是展转流通也。
  烦恼障、业障、报障是名三障。因其障菩提涅盘佛道故曰障。
  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者,父母所生肉身之眼,仅见粗色。天眼 者,色界天人之眼,此天眼者修禅定亦可得之。此眼能见细色,不为远近内外昼夜 等粗色之所障碍。慧眼法眼,是照理之见。慧眼者,照见空理。法眼者,双照空假 。佛眼者,圆具五眼。经云具得五眼者,即以中观妙智照见一切也。   灌顶义,上文已有解释,兹不赘述。
  护念者,佛及菩萨护念众生令不堕三涂,使永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所谓父母爱儿仅止一世,佛念众生世世不忘。可见佛恩难报也。
  在在所生,具足诸根。地狱鬼道,伤残肢体。畜生道中,诸根不具。如鱼蛇不 具于足,鸡犬不具于手等等。故具足诸根,是言不失人天之报。于人天中,犹具智 慧福德之相,诸根不缺,不受盲聋瘖哑等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9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是经已。胜思惟菩萨摩诃萨等。及诸比丘天龙八部。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之所说,称理应机,悦可众意,故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9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诵读此经即能往生极乐世界,又能得诸佛菩萨守护,能够消灭包过五无间罪在内的罪障,能够现在得到无尽法藏为将来在极乐世界打好基础,得到修行的高起点(为什么呢,恶世修行一日胜净土修行万劫),让我们大家都来诵读抄写宣传此佛经把,大家将会得到如下的功德:若得闻此希有法门。
当知是人久已成就无量福慧。当知是人则为承事供养于我。
当知是人则为荷担佛大菩提。当知是人决定当得成就辩才。
当知是人决定当得清净佛土。当知是人临命终时定当得见阿弥陀佛菩萨大众之所围绕。
当知是人常见我身在灵鹫山。及见此等诸菩萨众。
当知是人则为已得无尽法藏。当知是人得宿命智。当知是人不堕恶道。

一、能往生极乐世界{临命终时定当得见阿弥陀佛菩萨大众之所围绕};
二、诵读解说此经能常见我佛常在灵山讲法(此胜功德当年天台智者大师得到过);
三、诵读解说此经消除包括五无间罪在内的一切业障;
四、诵读解说此经来世得五眼(佛眼、法眼、慧眼、天眼、净肉眼);
五、诵读解说此经则为一切诸佛所共灌顶;
六、诵读解说此经其人则为诸佛世尊及诸菩萨之所护念;
七、诵读解说此经其人来世在在所生具足诸根无有缺减;
八、诵读解说此经决定当得成就辩才;
九、诵读解说此经则为荷担佛大菩提;
十、诵读解说此经是人则为已得无尽法藏;
十一、诵读解说此经当知是人久已成就无量福慧;
十二、诵读解说此经则为供养我佛如来;
十三、诵读解说此经当知是人得宿命智;
十四、诵读解说此经是人不堕恶道;
十五、诵读解说此经其人则为诸佛世尊及诸菩萨之所护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10-1 00:56 , Processed in 0.142627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