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粗茶一把

煮茶人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8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聊天室的资料:

顶果钦哲仁波切开示—心

媒体:心地家园  作者:顶果钦哲仁波切
发布:常乐

2009-8-7 22:44:04


人一生中所面临的俗事,就像永无止境的海浪,一波接着一波而来,但我们到最后还是两手空空,什么也留不住,我们的脑中走过无数的念头,一个念头生出许许多多的念头,但所有的念头都只会增加内心的骚动与不平。

假如仔细反省日常行为所依据的基本价值观念,并试着找出它们从何而来,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切都源自我们未能对事物做正确的检验。我们的所作所为,通常是根据「每一件事都是真实、具有实体」的假设而来。但是,当我们看仔细一点就会发现,现象世界就像一道彩虹,色彩鲜艳多姿,却没有任何实体存在。

当天空上挂着一道彩虹,映入眼帘的是许多美丽的色彩,但彩虹不能当衣服来穿,不能当饰物来戴。没有什么是我们可以拥有的;所有的事物只不过是透过各种因缘的结合,呈现在我们面前。心中升起的念头也是如此。念头根本没有所谓实体的真实,或本质的存在。所以,念头根本没有理由拥有强过我们的力量,我们也没有理由沦为念头的奴隶。

轮回与涅盘皆由心造。即使如此,心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它只不过是一堆念头罢了。一旦我们认清念头是虚空的,心也就失去了蒙骗我们的力量。但是,只要我们把虚假的念头当做是真的,念头就会向过去生生世世一般,继续折磨我们,该我们深受痛苦。为了达到控制「心」的目的,我们必须觉知该做什么,以及该避免什么;我们也必须保持警觉,时时检视身、口、意三方面的行为。

为了破除心的执着,了解所有的现象皆如海市蜃楼中的绿洲一般空无虚有,美丽的外相无益于心,丑陋的外相也无害于心。斩断希望与恐惧、喜爱与憎恶的连结,安住于平等舍之中,了解所有的现象只不过是自心的投影。一旦你知道什么是绝对的真理,你将认清眼前所有的相对现象只不过是一个幻影,一场梦,并且不再执着于它,认清实相即是空,就等于破除了思想的限制。

『菩萨心、智慧心』 不要忘记上师,时时向他祈求。

不要随顺妄念,时时观照自心。

不要忘记死亡,时时谨守戒律。

不要忘记有情,时时回向功德。

佛陀的教义,目的是要我们主宰个人的心。假如你主宰了心,你也能主宰身与语,你及他人的苦难就能结束。但是,你若让心充满了消极的妄念,那么无论你做了多完美的善行,或者你说了许多良善的话语,你还是远离正途。

主宰心是要全然恒久不变的注意你所有的想法及行为,一次又一次反复检查你的心。一旦消极的妄念升起,就用适当的矫正法来治疗。而当积极的正念升起,就将功德回向给所有有情众生来强化它,并祈愿他们能证悟到最后的觉知(成就佛果)。即使在日常活动中或心神烦乱时,都能从惯常的沉静洞察中保持明净的觉醒,那你终将持有这智慧心的体认。所以,随时警觉是解决轮回之苦最基本的良方。

戒律的实践,将引导你到达不论你是否在实践期都能保持这觉醒的境界,这就是教导的重点。没有持守戒律,无论你记颂多少仪轨或咒语、或做几千次大礼拜、乃至几千次绕塔,只要你的心是散乱的,就不能帮助你去除心中紊乱的思绪,不要忘记这是最具决定性的基础。

就像所有的事物,总是残酷地渐渐接近其最终的归宿,你的生命亦是如此,像一只燃烧的油灯,很快就会用完。你若以为你能先把工作完成,等退休以后在来持守戒律,你有这种想法就太不理智了。你认为你能活那么久吗?死亡不也同样降临在年轻人及老年人身上?因此,无论你做什么,都不要忘记死亡,并让你的心专注在戒律上。

人们总是说:「禅修,禅修!」但是,除非你对空性的概念以建立坚固透澈的了解,否则你做的「禅修重点」是什么?不能认知心的空性,就是造成堕入轮回的根源。当心不受念头影响,当下即唤醒纯然的醒觉,这无碍清明的空性就会逐渐被体认。

贪欲、嗔恨、无知、疑忌、傲慢(即贪、嗔、痴、疑、慢),这五毒常控制了我们的心。例如,我们看到仇恨将人们推向自相残杀,而国家相互开战。一旦我们不能控制我们的情绪,它们就会支配我们。但是,如果我们净下心来分析它,并探究它的本质,它们将会消失无踪,就像巨大的暴风中的云那般不能掌握,从暴风的外面来看是壮阔美丽,但仔细去透析它,却是无法感触及掌握的。而其实,这些只有在我们赋予它们重要性和力量时,它们才有重要性和力量。假如,以宽容代替狂野的念头,我们将能去除它们,而用此种方式来对治,解脱就随时在握了。

隆冬时,寒冷使湖水及河流结冻,水变的如此坚硬,可以承载人兽和车辆。当春天来临时,土壤和湖水都渐渐暖和,也渐渐地解冻。这时,有什么可以留下来?坚硬的冰块?水是柔软的流动,而冰是坚硬锐利的,没有人会说它们是相同的;可是也没有人能说它们是不同的。因为,冰是水凝固而成,而水是冰溶解而成的。

我们对外界的认知也是相同的道理,去依附各种现象的实体,去忍受各式的折磨,好感或恶感、喜悦或痛苦、获得或失去、隆盛或衰落、赞美或责备,都会在心中凝滞成一块坚石,我们必须注入自由的活水来溶解这意念的坚冰。
 楼主| 发表于 2010-8-18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天,一个人站在寺院的放生池边上等着,满怀的希望都变成了失望,那句后面的你做不到,不知道对我有多大的打击。临走了,却是带着失望走,去了客堂,问了法师怎么供灯,法师说要等到八点上班。忽然的很想去供一盏佛前的灯,为了所有与我一样痛苦挣扎的众生,点一盏灯照亮前行的路。

我拿了面包黯然的站在池边喂里面的鱼,一个女孩走过来,就递些面包给她一起喂,她问我她是出家好呢还是找对象结婚好呢,告诉她这个只能自己选择,如果要出家的话就得从现在开始锻炼自己,锻炼自己适应将来的寺庙生活,要是想找对象结婚就得想好了,承担婚姻带来的所有的一切,女孩说或许她来这一趟就是为了遇到我听到这样的话,可我呢,我的答案在哪?
 楼主| 发表于 2010-8-18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昨日内心一直的翻腾,情绪在冲撞着,我也在折腾着试图制造另一个逃跑事件。整个下午都心神恍惚的在那种情绪的张力里挣扎

晚上早早就睡了,恍惚听到有人喊名字,起来开灯手机又响了,老公的声音出现在门外,开门进来,就脱衣服上床,我拿了枕头扔到地上一个人睡地板,来回的听他的呼声,感觉没有一点的睡意了,就那么躺着想事情,我知道自己想逃跑是什么,尤其他一回来我就很厌恶,不喜欢被人抱着用胳膊和腿捆着的感觉,真的感觉呼吸艰难,所以我总想逃跑,总是把他当成撒气包,其实我厌恶的是被捆着睡觉的感觉,他却不肯改变,于是我整天在他面前数落自己的不是,希望他能放我一马。想睡的时候,我会因为他的呼声弄的烦躁,于是我感觉自己好讨厌这个人,极其的讨厌,他带给我太多不快的经历,而这些经历的阴影都存在我的记忆里,于是我下意识的抗拒着跟他在一起,抗拒着想逃跑

因为曾经的经历和内心的是非观念,我敌视一切让我看不惯的人和事物,比如在我面前讲粗话并动手动脚有企图的男人,比如试图把个人意识强加与人的人们,不过好象我只对触犯我的利益的人更反感一些。

之所以拒绝参加念佛堂的筹措,是因为我对那个好象有什么企图的人很反感,我腻歪他一看到我就凑到跟前来的样子,腻歪那老来拍的手,于是我试图挣扎离开有他存在的团体,或许这一切都与我曾经的经历有关吧。我甚至以为男人们真的是坏透了,引发又一轮的憎恨心理。不过也因此让我感觉奇怪,曾经哥哥那样的时候为什么我还帮忙哥哥分析事情呢,哥哥也是个有欲望的男人,而我却愿意帮助他,而对了老公我的态度就转变的很多,简直是深恶痛绝一般,同样都是我认为的坏男人,为什么我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某日晚上与哥哥在QQ上面戴了耳麦聊天几个小时,老公回来酸酸的说为什么我都懒得搭理他,却可以跟哥哥聊天那么长时间,是啊,我也奇怪,为什么呢?
 楼主| 发表于 2010-8-18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其实造成我反感的真正的原因不是他们的品行,而是他们是否对我构成了威胁,哥哥也是个所谓的坏的男人,但他对我来说是安全的,所以我愿意帮他分析,愿意帮忙,而对于老公,因为他直接引发了我的痛苦,所以我才那么排斥,那么的想逃跑,因为我克服不了自身利益被侵犯时产生痛苦时的憎恨心理,所以我才一直的挣扎,老公不过是我另外找的替罪羊撒气包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0-8-18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所谓的痛苦来时,我都下意识的飞快的寻找替罪羊,飞快的寻找逃跑折腾的方式,比如我经常的胁迫老公在离婚协议上签字,比如我想离开放生群体,不再管事,都是为了远离这些可能对我造成伤害的人们,而当我发现我无法达到目标的时候,情绪在一瞬间歇斯底里无法控制,我不再假装斯文,面具全部的剥落,我开始吼叫和口不择言,并做出种种异于常日的举动,那么最真切的原因是他们还是我呢,改变自己真的难
 楼主| 发表于 2010-8-18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我发怒造作的真的原因是什么?谁被我当成了替罪羊?我做了一个什么样的逃跑举动?
 楼主| 发表于 2010-8-18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领受和修学法教的正确发心

媒体:心地家园  作者:顶果钦哲仁波切
发布:止语

2009-8-23 20:58:53

  等虚空无边无尽的众生,小至微细昆虫的每个生命,都希望离苦得乐。但没有一个众生了解,在追寻快乐的过程中,唯有遵循善行方能带来快乐;也没有一个众生明白,有努力避免痛苦时,会因恶行而导致痛苦。因此众生不知不觉的悖离了快乐,陷入痛苦之中。

  期待快乐又不放弃恶行,就好比把手伸进火里却不希望被烧炙般。当然,没有人愿意受苦、生病、挨饥受冻——但只要我们继续纵情作恶,苦难将永无止境。同时,除非我们有善的行为、言语和思想,否则永远不会获得快乐。善行必须靠自己培养,买上到也偷不来,更不可能碰巧遇到。

  我们的作为不外乎身、语、意三者。这三者中,身、语的活动无法自行引发;意决定了我们的所言所行。如果任由心意到处驰骋,只会滋生愈来愈多恶行,这正是我们累世在轮回中不断徘徊流转的原因。

  在无始转回和累世中,我们必曾做过父母。事实上,因我们不断受生,所以每位众生都必曾是我们的母亲或父亲。每当思及这些曾为我们父母的众生,长久无助地在转回中流浪,好像瞎子迷了路时,不禁会对他们生起强烈的悲心。然而,光有悲心是不够的;他们需要实质的帮助。但只要我们的心还受制于执著,仅供给他们食物、衣服、金钱,或只付出情感,最多只能带给他们有限和短暂的快乐而已。我们必须找到一条路,帮助他们从痛苦中完全解脱出来。而唯一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就是实修佛法。

  因此,在接受这些珍贵的法教之前,首先应该生起正确的发心,明白学习和修行的目的不是只为自己,主要是为了让众生轮回大海中解脱,并引领他们证悟成佛。这便是广大圆满的菩提心。

  菩提心,意即“觉悟的思惟”。它有两个面向:一是为了一切众生,二是智慧的开展。

  第一个面向是对一切众生无分别的悲心,不分谁是朋友,谁是敌人。心中常存这种悲心,力行每一件善事,即使只是供一盏灯或念一句咒,都希望利益一切有情,无一例外。  

  然而,要真正帮助所有众生,单有悲心还是不够。我们常用一个故事来说明:双手瘫痪的母亲无助地望著孩子被洪水冲走;毫无疑问地,她虽有悲心,却无法解救溺水的孩子。因此凡是可以帮助众生离苦、引领他们获致证悟之事,我们都必须渐及履及。我们应该了解自己何其幸运,能出生在值佛住世、并传授佛法的世界,得遇善知识、并接受其教导。现在正是我们善加利用宝贵人身,往解脱道上迈进的时刻。

  俗话说:“人生可引领你至开悟,也可引领你入地狱。”依著所发的心愿和所抉择的方向,我们可以成为圣者,证悟佛性,也可以变成十足的恶棍,死后直堕地狱。佛法的教授让我们能辨别这两个方向,明示我们何者当为,何者应避免。

  现在我们仍十分欠缺助人的能力。但如果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以祈愿众生离苦为动机,那么不断地发愿终会实现。动机引导行为的动力,离像灌溉沟渠将水引至所需之处一般。每件事都取决于我们的动机。如果我们全部的希望只是福寿双全,那我们最多也只能达到那样;但如果我们盼望所有众生都自轮回解脱,我们最终也会达成这个无比崇高的目标。所以最重要的是,不要将愿力投往低下的目标。

  从前,有位母亲和幼子搭乘小舟横渡湍流。到了河中央,水势急高,小船行将翻覆之际,他们警觉大祸临头。母亲心想:“愿我子得救。”孩子同时想著:“愿我母获救。”虽然船沉了,母子双双溺毙,但因其祈愿的清净和力量,使两人既刻往生殊胜的净土。

  菩提心的另一面向是智慧的开展,证悟空性了为了利益众生而成佛。这两种菩提心——慈悲的善巧与空性的智慧,应永不分离,犹如鸟的双冀,缺一不可。徒具悲心不足成佛,仅靠了悟空性亦无法得证。

  用一般的动机行善,必会带给我们某些快乐,但那只是昙花一现。这种快乐很快就消失了,我们在轮回的无助漂流仍将持续下去。反之,如果我们所做、所言、所思的一切皆出自菩提心,快乐就会不断增长,永不枯竭。发菩提心所行之果,不同于一般善念所做的善行,永远不会被愤怒或其他烦恼毁坏。

  因此,不管我们做什么,心永远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佛教教法著重于使心完善的原因。心是王,身、语为仆,必须听心吩咐行事。是心产生信心,也是心感到怀疑;是心存有爱,也是心怀有怨恨。

  所以,向内省察你的动机,因为这决定了你所行是善或恶。心如同透明的水晶,放在何种颜色的布上,就现出何种颜色——在黄布上是黄色,蓝布上是蓝色,诸如此类。同样地,不管外相如何呈现,你的心态替心著色,决定了行为的特质。心的本质并不是那么遥远或不可测知,它永远当下立现的。但如果你想看清楚心是什么样子,你找不到,如某种东西是红的、黄的、蓝的、白的或绿的;它既非方亦非圆,更不是一只鸟、一只猴子或任何东西的形状。心纯粹是认知和记忆无数念头的所在。如果你的思绪是善的,那么你已调伏了心;如果用心不良,那就是还未调伏心。

  驯心使其向善需要毅力。不要认为:“佛是完全证悟者,观世音菩萨是悲心的化身,如我这般的凡夫如何助人?”不要气馁,当你的发心愈来愈广大,行善能力也将随之扩展。现在你可能没有像观世音菩萨那样的本领,但开展的方式就是修习佛法。如果你不断发愿利益他人,真正实现的能力自会显现,就像水往山下流一般自然。

  所有的困难皆导因于不顾他人。无论你做什么,都应常常端详自己的心性之镜,检视为自己、为他人所做所为的真正动机。慢慢地,在任何环境下你都能开展出驯心的能力;同时藉著跟随往昔成就者的脚步,在一生中便可证悟成佛。善心好比一块金光闪耀的沃土,能以其黄金般的光芒照亮整片天空。但假若身、语、意未曾调伏,要获致任何证悟的机会是很渺茫的。时时留意你的念头、言语和行为;如果身、语、意走错了方向,你在佛法上的修学都将徒劳无功。

  轮回是指众生的行为受到无明烦恼所摆布的情景,自身的痛苦无所不在;涅槃则是超越了所有痛苦的状态,换句话说,就是成佛。如果我们任由心随著负面的喜好游走,自然会走上轮回之路。现在我们正处在十字路口:我们很幸运地在有佛出世,并传授佛法的世界中投胎为人;我们遇到能传授佛法的善知识,接受他的教导,同时身心俱全,可实修其教法。现在端看我们的决定:是要以带领一切众生到达证悟的殊胜之境来攀登解脱道?还是要往下堕入更深、更难以逃脱的轮回迷宫?
 楼主| 发表于 2010-8-18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做所为的真正动机
 楼主| 发表于 2010-8-19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头10:51:42
作为弟子,成器的佛弟子应该具备的三个条件
头 10:51:55
这就是一个容器
头 10:52:06
第一,没有装过东西的
认识自己难啊 10:52:17
头  10:52:06
第一,没有装过东西的
头10:52:33
第二,不是倒覆的,也就是口不是向下的
头 10:52:50
第三,里面没有脏东西
认识自己难啊 10:53:00
第二条看不懂
认识自己难啊 10:53:05
口不是向下的

认识自己难啊 10:53:08
是什么啊
头10:53:43
一个杯子,口是向上的,如果是向下的怎么装法水呢?
认识自己难啊 10:53:48
第一,没有装过东西的,可以理解为才生下来不久?或是没学习过佛法的么
头 10:53:52
第三写错了,不好意思
认识自己难啊 10:54:16
第二,不是倒覆的,也就是口不是向下的

头10:54:15
第三是,不是破的杯子
头10:54:29
我比较粗俗,语言用得不是很好
认识自己难啊  10:54:34
第二条是否可以理解为虚心求教的才可以教?
认识自己难啊10:54:56
也就是愿意请教的,愿意按照学习的
认识自己难啊10:55:00
???
头 10:55:01
没有被污染过的,给你法水的时候才容易接受
认识自己难啊 10:55:25
污染这个是指什么呢
认识自己难啊 10:55:35
贪嗔痴吗?
头10:55:40
你杯子口是朝上的,这样才能装东西
认识自己难啊10:55:50
还是指知见?
头 10:55:51
污染可以指很多
头10:55:55
知见也是
认识自己难啊10:56:06
可这个世界有没知见的人么
认识自己难啊 10:56:20
如果人家都是完人了还用学习么
头10:56:34
有没有听过“女人是老虎”这首歌
认识自己难啊 10:56:50
是谁以为女人是老虎呢
头 10:57:21
本来是颗很纯洁的心,结果:老虎还真可爱
认识自己难啊 10:57:30
老师如果没有包容心,他就永远没有徒弟,因为世界上好象没有完人
头 10:58:27
意思不是要求你是完人啊
头10:58:55
如果自己知见很深的话,师父教你什么,你都会有自己的想法
头10:59:02
那还搞什么高
认识自己难啊10:59:07
就是得有颗纯洁的心?
头10:59:16

认识自己难啊 10:59:48
把自己完全交给师父?也太悬了,万一遇到邪师,就死定了
头 11:00:10
当时给了你本广论的书,法宝不珍惜
头 11:00:32
这就是你的知见
认识自己难啊 11:00:42
不是不珍惜,是智昶在找,我就给他了
头 11:00:48
谁让你去找邪师了?
认识自己难啊 11:01:28
好东西我都想存着,但还没来得及翻,又有人迫切需要,为什么还要自私的留着不肯给别人
头 11:01:27
透露点东西给你吧
认识自己难啊 11:01:34
好的
头 11:01:52
我现在要求个法
头 11:01:58
当时我很想得到
头11:02:26
但是我们传承的要求,需要念前行咒30万遍才能求
头 11:02:34
我当时还嘀咕嘀咕
头11:02:49
现在想来,我当时要是能求到的话,我现在就会很惨
头 11:02:53
学都学不来
认识自己难啊  11:03:11
我怎么还不能明白你的意思呢
头 11:03:21
这30万遍的咒语,也就是我们师徒互相观察的时候
认识自己难啊 11:03:28
也就是你求的比你要求高
头11:03:47
师徒关系的确定不是一见面就确认的
头11:04:09
是要经过双方经过3年甚至一辈子的确认的
认识自己难啊  11:04:21
也就是说师父在考查徒弟
头11:04:28
双方都要考察
认识自己难啊 11:04:33
然后你也在考察师父
认识自己难啊 11:04:47
那你也够精的,你也怕啊
头 11:04:50
具德上师需要具备内十德外十德
头11:05:09
具备法容器的弟子也要具备很多条件
头 11:05:22
详细请阅读菩提道次第广论
认识自己难啊 11:05:30
谁不想找佛陀做老师啊,可这个得自己有福报的
头 11:05:33
现在具德上师难找了
头 11:05:53
所以要视师如佛
头 11:06:00
不要给自己找理由
头11:06:16
华严经明确告诉你,善知识的重要性
认识自己难啊  11:06:22
视师如佛?好象很难做到
头 11:06:37
那你永远都不会有成就
头  11:07:11
佛陀不会跑到你面前告诉你说他是佛陀
认识自己难啊 11:07:19
师父就是师父,怎么又跟佛挂钩,然后别人说句诽谤你师父的话,那你就去拼命?
头11:07:42
你干嘛交恶友呢?
认识自己难啊 11:07:46
见过有师兄见人说句话就起纷争
头11:07:49
这类人就不要交往
认识自己难啊 11:08:03
这个是什么时代啊,这类人到处都是
头11:08:28
远离
头 11:08:56
你等弥勒佛下生的时候再来吧
认识自己难啊 11:09:02
就是到没有人的地方一个人呆着?
头 11:09:11
不惧怕轮回的,你就是了
头 11:09:21

认识自己难啊  11:09:29
呵呵,你看到我不怕拉
认识自己难啊 11:09:39
就你会揣度人
头 11:09:49
一个脑筋转不过来的人遇到一个死脑筋的。我脑袋要抽筋了
认识自己难啊  11:10:20
广论,我都让给别人了,你又说让看,我能后悔么?关键是繁体字,偶不习惯看哦
头 11:10:35
你都要等佛陀了,那你就等弥勒佛下生的时候吧
头 11:10:50
读略论吧
头 11:11:12
估计略论你现在也看不懂,那就看看济群法师的讲解视频吧
认识自己难啊11:11:26
我在嘀咕那个第一个看到佛陀的,佛陀却说他没有见到佛陀,为什么?
头  11:11:32
这段时间就在这个大海里学蛙泳吧
认识自己难啊 11:11:46
我在看那个问道
认识自己难啊 11:11:59
浅显些,难的我看不懂啊
头  11:12:06
为什么?经典里说了,不要问
头 11:12:30
知道出离心吧?
认识自己难啊 11:12:54
我属于坏透了的人,希望我能遇到一个乐意不厌其烦的包容我的师父
认识自己难啊 11:13:03
就是想逃跑的心
头 11:20:44
那就逃跑吧,也是很粗俗的说法
头11:20:47
和我一样粗俗
头 11:21:07
知道要逃跑了,那怎么样逃跑呢?有什么方法逃跑呢?
头11:21:49
只是知道要逃跑,却没有正确的方法去逃,那还是在苦海里
认识自己难啊 11:22:51
看来没人管的孩子可怜呢
头 11:23:40
实际点吧
认识自己难啊11:24:19
那就得找曾经离开过苦海的人才知道吗
头 11:24:18
要有进步,不要过了几年后,回头一看,怎么还是这样
头11:24:45
佛陀留下那么多教言,方法都说了
认识自己难啊 11:25:02
那就自己先去看
头11:25:15
去看去找
头( 11:25:31
自己没有出离心,不会有菩提心的生起的
认识自己难啊 11:25:39
呵呵
头 11:25:40
这些都需要方法的
认识自己难啊11:26:03
方法,希望我心里本来的种子会发芽
头11:26:13
经典里是对时对机的,点点滴滴散落在这个经典了
头 11:26:15

头 11:26:51
为什么让你看道次第,因为里面把这些方法整理出来了
头11:27:17
一步一步地往上走
头11:27:33
就是你说的先做人,也都有了
认识自己难啊 11:28:44

头11:28:46
道次第是历代祖师大德根据佛陀的教言,把这些教言整理出来的有序的一条成佛的大道
头 11:29:25
宗大师再根据前人把道次第推展开来
头 11:29:52
广论也就是依据各种经典来说明
头  11:30:17
略论是广论的归纳
头11:31:07
因为广论引用太多经纶,也难懂,所以后来宗大师著作略论

[ 本帖最后由 粗茶一把 于 2010-8-19 11:3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8-19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益西彭措堪布《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节选


此处所言善知识,是指于下、中、上三士所有道中能渐次引导,其后能引导彼等

趣入大乘佛道之善知识。

上师之种类归纳有二,即传戒上师与教授上师,传戒上师之体相于讲授菩萨律仪时宣说;教授上师按《戒律三百论》须具六相,按《入行论》须具两相,按《戒律根本颂》须具十四相。本论 依弥勒菩萨《大乘庄严经论》宣说上师法相。以上等、中等、下等法相三方面作抉择:

<1>:上等法相

《大乘庄严经论》云:

“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

按照《大乘庄严经论》所说,学人必须依止成就十法相的大乘善知识,“十法”:

1、调伏;2、静;3、近静;4、德增;5、具勤;6、教富;7、善达实性;

8、具巧说;9、悲体;10、离厌。

此十法可分为两类,即自利功德与利他功德,调伏、静、近静、德增、教富、善达实性是讲自利功德,具勤、具巧说、悲体、离厌是讲利他功德。

为什么善知识必须具“调伏”、“ 静”、“ 近静”三种德相呢?因为若自相续尚未调伏而欲调伏他相续,绝无此理。是故善知识若堪能调伏他人,必须先调伏自类相续。若如是,则须何种调伏法?若仅是随便稍作修行,相续中唯有虚假证德之名称,则对他人毫无利益。因此,必须具有随顺佛教之调伏相续的证法,此决定是戒定慧三种宝学,是故《大乘庄严经论》首先宣说“调伏”等三种德相。

佛于经中云:“己犹未度,能度他者,无有是处。”《维摩诘经》云:“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人?”《佛子心》亦云:“无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诚可笑。”是故,善知识应具调伏自相续之三学功德。所谓调伏,即尸罗学,亦即戒学。《大乘义章》云:“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炎,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全知麦彭仁波切于《大乘庄严经论》注释中云:“以增戒学禁制相续,故诸根调伏。”

六根之调伏唯依别解脱戒学,此外若依心外之法或外道气功等无法禁制执着现法的种种恶行。

所谓“寂静”,即于善心恶行之所有取舍,由依止正念正知之故,能令心发起内在寂静安住的所有定学。全知麦彭仁波切云:“以定学寂静烦恼散乱。”寂静亦悉须依止正念正知而寂止散乱,此外,欲通过心外之法根本无法获得寂静。

所谓“近寂静”,即依靠内心堪能之奢麼他而观察抉择真实义,依此所发起之慧学。全知麦彭仁波切云:“依慧学寂灭烦恼分别念。”此亦唯以内心之智慧方能寂灭分别。

以上三学均为自相续得以调伏之证德。具此方堪任为善知识,而调伏他相续,

为什么在具足三学之后,还要具有“教富”、“善达实性”此二德相呢?

善知识仅仅具有调伏相续的三学证功德,仍不足够,还须具有成就圣教的功德。

所谓“教富”,就是对三藏等教典成就多闻。善知识种敦巴说;所谓的大乘上师,必须是一种说法时能令弟子产生无量知解,若依其教言行持时,对于未来圣教接近隐没时能成办何种利益,当时对初学者能有何种利益,比如持戒、取舍因果等,就宣说此种法。

所谓“善实性”,即殊胜慧学——通达法无我空性,或者以现证真实为主。如果没有证悟的智慧,通过教理通实性也可以。

为什么还需要有“功德增上”呢?

善知识虽然具足了教证功德,但如果功德较学者低劣或者与学者相等,则仍不圆满,因此还需要一种功德比自己增上的善知识。

《亲友集》中说:“诸人依劣当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胜者获尊胜,故应亲近胜自者。所有具最胜,戒近静慧尊,若亲近是师,较尊胜尤胜。”依止低劣者,自己原有的功德将会退失;依止相等者,便会平然而住,不得进步;依止尊胜者,才能获得殊胜的功德。因此应当亲近功德胜过自己的善知识。若能亲近具足戒定慧等殊胜功德的尊长,则将比尊胜更为殊胜。

全知麦彭仁波切说:“所依止者在持戒、多闻等功德方面超胜自己,如是依止才能增上善根。若依止与自己平等或不及者,必要不大。”《论语》也说:“毋友不如己者。”

以上六法(三学成就、教证二法、功德增上)是善知识自相续中所应获得之功德,其余四法则是摄授众生的功德。以下“摄他功德”,都是在说法方面安立的,因为除了说法之外,再无其它利益众生之事。

此亦如教典云:“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若除为他说无谬道摄受而外,无有以水洗罪等事。

《礼记》也说:“师者,教人以道之称。”以道教人者为“师”。

在摄持众生的四法中:

第一,“善巧说法”,即对于如何引导学人的次第获得善巧,而能将法义巧妙地送入所化众生的心中。

第二,“悲愍”,即说法的等起清净,不考虑利养、恭敬等,完全是由慈悲心推动而宣说。

第三,“具精勤”,即对利他内心勇悍坚固,任何违缘、困难都无法动摇,毫无怯弱、懈怠。

第四,“远离厌患”,就是数数说法而没有疲厌,即能安忍说法的劳累辛苦。

<2>:中等法相

如博朵瓦尊者云:“三学及通达实性并悲愍心,五是主要,”戒定慧三学、通实性以及悲愍,这五个方面是主要的。

<3>:下等法相

若有具慧形貌正,洁净姓尊趣注法,大辩勇悍根调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饿渴及苦恼,不供婆罗门及余天,精悍工巧知报恩,敬信三宝是良伴。

这两颂讲了上等道友的十六种德相:

一,具慧;二,相貌端正;三,身体洁净;四,种姓尊贵;五,专心投入正法:六,极具辩才;七行善勇猛;,八,六根调伏;九,语言温和;十,能够施舍;十一,悲愍众生;十二,能安忍饥渴及种种身心苦恼;十三,不供婆罗门等外道天众;十四,行善精进勤快;十五,知恩报恩;十六,敬信三宝。

<4>:远离不合格者



如果对于诸学处不喜爱修行,只是以赞叹学处或者学处的功德来谋生,则无资格担任善知识。比如,有人靠赞美旃檀谋生,想获得旃檀的人问他:“你有旃檀吗?”他答:“其实没有。”就像这样毫无意义,只是空话而已。所以,仅仅赞叹学处而不修行的人,不能成为善知识。

《普贤上师言教》中具体说明了四种不合格上师之相。

一、
犹如木磨之上师

比如:有些人自相续中没有一点闻思修的功德,却认为我是某某上师的儿子或贵族子弟等,在种姓方面超过其他人,而且我的传承是这样的。还有一种,虽有一点闻思修的功德,但并非以希求来世的清净心修持佛法,只是担心自己在某处会失去上师的地位等,所作所为只是为了今生的目的。者两种人叫做“犹如木磨之上师”。

“木磨”,就是外形似磨,本质为木头,不但不能磨粮食,反而会毁坏自身。

二,
犹如井蛙之上师

比如:有些上师不能调伏弟子,自己的相续和凡夫人差不多,没有一点殊胜的功德,但其他人对他起信心,不经观察就把他放在高位。而他得到名利之后,心也变得充满我慢,看不到圣者的功德。这种人是“如井蛙般的上师”。

三,
犹如疯狂向导之上师

有一类恶知识自己并没有依止过上师,也没有精进学过经典和密续,非常孤陋寡闻,而且烦恼粗重,没有正知正念,违反戒律,破了誓言。虽然相续比凡夫低劣,但他的行为如大成就者一样,做得像虚空一样高,而且嗔心和嫉妒心粗重,没有慈悲。这是“如疯狂向导般的上师”,会把弟子引入邪道。

四,犹如盲向导之上师

这种上师没有超过弟子的少许功德,而且远离慈悲心和菩提心,因此他们不知道打开弟子取舍的双眼。这叫“犹如盲向导之上师”。

末法时代,由于众生的业力,邪师纷纷出世,但不能因此毁谤真正的善知识和佛法。我们必须分辨真假,对假的要远离,对真的不能毁谤。虽然的确存在一些假活佛,但不能因此否认真正殊胜的转世活佛,对这些真正的成就者,应当恭敬顶戴。对于人和法也要分析,不能因传法者是恶知识,就断定他所说的法全部是邪法,因为恶知识所传的也可能是正法。如果所传的是正法,对此法就不能毁谤,否则容易造下谤法重罪。

<5>:密宗金刚上师之法相

《大圆满心性休息》云:“尤其密宗上师相,戒誓言净具灌顶,精通若海续窍诀,念修事业皆自如,见修行果获证相,以慈善巧之方便,令化众成熟解,传承加持云不散,当依如是成就者,具德之上师。”

大阿阇黎布玛莫扎于《幻化网如镜疏》中云:“上师即圆满获得内外坛城之灌顶,戒律誓言清净,精通续部各自之义,念修仪轨(息增怀诛)诸事业皆运用自如,因证悟见解而不愚昧,已获修行之体验,各种行为与实证相连,以大悲心引导所化众生,具足此八种法相。”

   大法王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我上师(大持明革玛燃杂尊者)说:于此八种法相的基础上,尚需具足无垢传承与加持的缭绕云雾,共九种法相。”即金刚上师与弟子的三昧耶戒未破坏,故说无垢传承加持,合八种法相公务九种。

如《功德藏》云:“尤其宣讲巧诀师,得灌净戒极寂静,通达基道果续义,念修圆满证自解,悲心无量唯利他,精进念修琐事少,极具厌离亦劝他,善巧传承具加持,依如是师速成就。”

尤其是宣讲,密宗大圆满金刚果乘甚深巧诀的金刚上师应具足如是条件:

1,
获得未曾间断、能成熟之灌顶——成熟自相续:

2,
未曾违犯灌顶时所受持的誓言与其它戒律——净持戒律;

3,
烦恼与分别念微弱——相续调柔;

4,
精通一切密宗金刚乘基道果续之意义——精通显密;

5,
面见本尊等念修之相悉已圆满——念修圆满;

6,
现量证悟实相之义——解脱相续;

7,
心相续遍满大悲心——唯求利他;

8,
断除今生世间之贪执——琐事鲜少;

9,
为了来世精进忆念正法——精进修持

10,
现见轮回之苦而生起强烈之厌离心,并且劝勉他人趋入正法

——厌世劝他;

11,
以种种善巧方便摄授调伏弟子——摄授弟子;

12,
依照上师之言教行持并具足传承之加持——具有加持;

弟子如能依止具足如是法相之上师,定速疾获得成就。

《十法经》云:“于长夜中驰骋生死,寻觅我者;于长夜中为愚痴覆盖而重睡眠,觉醒我者;沉溺有海,拔济我之;我入恶道,示善道者;系缚有狱,解释我者;我于长夜病所逼迫,为作医王;我被贪等猛火烧燃,为作云雨而为息灭,应如是想。”

经云:“当我在漫漫长夜,盲目奔走生死旷野时,是谁以大悲之眼将我寻觅?此即我敬爱善知识;当我在漫漫长夜中,为愚痴覆盖,堕入沉沉迷梦时,是谁如钟声般将我唤醒?此即我敬爱善知识;当我沉溺在三有苦海,苦苦挣扎时,是谁如船师般渡我至彼岸?此即我敬爱善知识;当我趋入恶道,颠倒业际时,是谁如向导般示我善道?此即我敬爱善知识;当我于三有牢狱中,紧紧受受缚无自在时,是谁解我束缚还我自由天地?此即我敬爱善知识;当我在漫漫长夜中,为烦恼重疴逼迫,辗转不安时,是谁幻作医王疗我宿疾?此即我敬爱善知识;当我为贪等猛火炽烧,如疯子般狂乱时,是谁化作清凉云雨息我热恼?此即我敬爱善知识。每一贤善弟子,皆应如是感念善知识之深重恩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2 16:33 , Processed in 0.706029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