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不垢不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直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分解】上言四果无可得,此云圣果亦无可得,若是有所得,皆是住相。凡夫之疑,必以为四果既无所得,何有四果之名称?圣果若无所得,何以能获无生法忍?这都是凡夫住相之病。要知圣贤之名称,皆是假名。全是假有为法,显无为法,所以般若处处破执,惟恐凡夫贪着有为法也。所谓庄严净土者,并非凡夫目中所见的色相庄严。(如修庙一般,以为金碧辉煌,即谓之庄严)实是说的非相法身,无形真土,无形质可取,无色相可观的法性庄严也。

【世尊注:庄端庄严。威严。佛土。黄庭中之真土。言人修此真土。须要端庄其外。威严其中。乃能筑就此基。而使之不坏。然此真土。乃无形之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诸菩萨摩诃萨。皆应如是生清净心。一念不起谓之清。灵台无物谓之净。能生其清。能生其净。自然不染六尘。可以庄严而非庄严矣。生。是自然发生之意。示以生清净之法。每日间无论行住坐卧。常默太虚。清光明亮。凝神返照。存于黄庭。始则止存在内。久之则无内无外。无边际。无方体。自然心灯朗照。放大光明。而照彻三千大千世界矣】。

【概论】本分,如来佛因为恐怕诸菩萨之所得心,还没有除,动则住于有法,不生清净心。所以问如来我,昔在燃灯佛所,虽得无上菩提之果,然于燃灯佛本师之法,有所得否?意在引从前的事,来证明如来自己,于法实无所得。因为如来佛,虽然在燃灯佛本师处听法,不过得本师的开导而已!实则自悟自修,于法实无所得。【世尊注:吾师心性光明。如点燃之琉璃宝灯。故曰燃灯。但此性人人各具。即人人各有心灯。虽有传灯之法。而究无可得之法】。佛设此问,要在表明法无所得,是空法相。所以跟着又问菩萨庄严佛土否?意思就在又要表明庄严非庄严,是空佛相。像这样佛与法俱空,才得生清净心。故曰应如此生清净心。生清净心,就是生菩提心。菩提正法,无可得,无可说,所以发菩提心者,直发清净心而已!但是心本清净,无所为发,直生之而已!清净心曰生,六尘心曰生,可知真心妄心,仍由其心之自生,而非提正法所能觉我。亦非色声香味触法所能溺我。佛说到这个地方,已分明说出佛果,应从众生心中求。还恐怕众生,看得佛法太广大,所以又设一个大身来比喻,就是比方弥山虽大,还是一个有相之大。如十方世界,尚且成虚,可知须弥山之大,并不大也。用这个比喻,好使众生不见佛法,只见一心。能真清净之至,始入菩提三昧(入正觉精妙处)。或曰:如来佛,在第七分,(无得无说分)因为要表明果法离相,曾问过‘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那末又何必在本分中再问,于法有所得否?应知前问是说明‘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以明度生离相的意思,换言之,就是以佛果上所得,有无而为问。今问是说明,‘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以明住心无住的意思。换言之就是以佛因中,于法得与不得而为问。总而言之,前问是佛果上自证菩提,今问是佛因中求得菩提,意思各别,并不是重问也。

【讲义】佛曰:‘须菩提’乎!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我从前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否?须菩提答曰:世尊!我师父在燃灯佛所,是自悟自修,于法实无所得。

佛又曰:‘须菩提’乎!你的意思怎么样?菩萨于佛土之中,作善缘福业,抑庄严否?须菩提答曰:非庄严。这个缘故,因为我师父所说的庄严,非形相庄严,如黄金为地,七宝为台等,不过名为庄严而已!

佛又曰:‘须菩提’乎!所以诸菩萨,摩诃萨,应该如此一心不乱,生清净心,不可住在色声香味触法之上生心。否则便缚于六尘,妄念旋起,那里能清净呢?原来清净心(觉性),妙湛圆寂,本无所住,如明镜之前,物来悉照,物去即空,所以要无所住,就可以十分清净。

佛又曰:‘须菩提’乎!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你的意思怎么样?是身为大否?须菩提答曰:世尊!甚大。这个缘故,因为此身虽大,可是有生有灭,终受轮回,不能叫做大身。

但如我师父从前所说非相之法身,乃是清净之本心,是真法身也。此心包廓太虚,周藏法界,无相无住,顿入圆明,岂须弥山所能比量的么?这个才是名为大身啊!

【世尊注:佛于腊月八日。覩明星而悟道者。此也。噫。清净之心。时时生发。而乾之大生。坤之广生者。即寓其中。无论静专动直。静翕动辟。皆可操纵由我矣。然人心之不能清净者。皆缘六尘扰之也。而我能一念不起。灵台无物。空空洞洞。虚虚灵灵。即六尘中之第一色字。先已看得空。识得破。无所住于心。而声与香味触法。皆能无所住于心矣。夫住者。居住也。既曰住。则必有所依傍。而始能住。我心既已空洞无物。与太虚之清光明亮一般。而六尘之贼我害我者。从何处生根寄足。故凡修行者。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者。即生其清净之心也。清净既生。则凡不清不净之足以贼我害我者。无不一齐死。若是谓之六尘死。六尘既死。而一心之清净愈生。清净愈生。而乾之大生。与坤之广生。直与吾之本命元神。合为一体。有不万劫长存者乎。凡若此者。皆是修法身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分解】凡以有为法布施,所得福报,是有尽的。若以无为法布施,所得福报,是无量无边的。无为有为,是对待法。无为不离有为,离开有为而无为不显。有为实在无为,真无为就是有为不住。所以大菩萨不住无为,不尽有为,方显无为福胜。甚么是不住无为呢?凡菩萨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修无为法,闻法后回智向悲,不肯安住无为,发大悲心而度世,悲智双方运用,以六度法摄化众生。虽说是度无量无边众生,可是不存能度所度的心,这就是不住无为,而行菩萨道也。甚么是不尽有为呢?凡菩萨破尽了尘沙惑,虽说是观众生无量无边,但是不存难度的心,不存疲倦厌烦的心。和光同俗化身千百万亿,常行度众生之事,众生无尽,愿力也无尽,这就是不尽有为,而行菩萨道也。总之是有为而不住有为,无为而实无不为的意思。菩萨能行无为之功用,所以说无为之理,福德无量无边也。

【概论】本分,如来佛又兼从人情说法,示第二次福慧相较。并由较量福德,渐次说到破相处,这正是表现如来佛,循循善诱的苦心。在本经第八分所说的布施,用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比喻,已示有相布施之多。今在本分所说的布施,把一粒沙当作一世界,用充满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比喻。这个布施,比第八分的布施,不知道多出了多少万万倍,但是这种有相的布施,虽也是得福德多,却是一个着相的福德,并非性功的福德。倘是持经,就可悟性功,所以如来唤起善男信女,要能在此经中,受之于心,持久不忘。乃至用四句偈等,为他人演说,似如此先觉觉人,自利利他,其所得性中之福德,又比用七宝充满如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的布施之福德,更多多矣!可知相布施之福德虽多,但有限量。法施之福德虽少,却无边际。一劣一胜,不言而明。然持经须悟真理,否则又容易着相矣。

昔有一人,原来很吝啬,为着要修福德,所以常常施。以后读诵金刚经,就自断曰:经中说的,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云云。他就以为修福,既如此容易,只要专持四句偈等已足,何必布施呢?从此以后,他对于布施上,一文也不肯舍了。这就是执着,未悟真理,而有此曲解也。

【讲义】佛曰:‘须菩提’乎!如恒河中所有沙数之多,比喻一粒沙,等于一恒河,你的意思怎么样?诸恒河之沙多不多?须菩提答曰:世尊!甚多。一沙各为一恒河,河尚无数,况河中的沙乎?
    佛又曰:‘须菩提’乎!我今实在告欣你,若有善男信女,以一粒沙,当做一个世界。用充满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得福德多否?须菩提答曰:世尊!甚多。佛告须菩提曰:若善男信女,在这本经中一章一句,乃至受持四句偈等,演说给人听,这个法施的福德,又比前宝施的福德,更多多矣。

【若不自修法身。即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恒河沙。所化恒河沙之无数三千大千世界。以为修百千万亿化身者。一一布施。护法助道。终不若自家积德累功】。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是说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分解】教者如来之教法也。如来住世八十年,说法四十九年,五时说教。初时说华严大乘。二时说小乘四谛法。三时说楞严。四时说般若。五时说法华。今云正教者,即说般若时之正教也。尊重正教者,即云诸佛菩萨,皆从此经出。末法众生闻此大法甚难,说者听者,皆须十分尊重般若妙法。所谓无量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也。

【概论】本分,是因为前分说性功福德,胜于着相福德。现在更进一步,表明宝物布施的福德,不如持经的福德,并注重在推极持经的尊重。换句话说,就是发明经文于无住行施,福德莫如此,尊重亦莫如此的意思。所以第一段,表明随说是经的尊重,因为随说是经之处,此中即有如来全身,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皆来敬仰供养,如同佛在塔庙的一般。还有天龙八部(亦名龙神八部,因为天与龙冠首,所以名天龙八部。凡讲经时,即来守护佛法。)也来护法。第二段,表明受持读诵此经的尊重,因为无上之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倘人尽能受持读诵此经,则生清净心。清净心中,无相无住,实为成就于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这种人心中,以为这个经典所在之处,即有佛在,则持经之处,即佛弟子三宝(法宝,佛宝,僧宝)均应尊重的缘故,也就在此。

【世尊注:受持则能拘魂执魄。魂之升而飞扬者。不使之飞。魄之降而坠下者。不使之坠。读诵则能穷理尽性。理之玄妙难明者。能使之明。性之杳冥难见者。能使之见。而是人之所成就。真为第一希有之法也】

【讲义】佛再曰:‘须菩提’乎!若有人随便在什么地方,演讲此经,乃至四句偈等。使诸听经的人,消除妄念,当可知这一卷的真经,就在此处的身中,就可感动天道的菩萨神明,人道的众生,阿修罗道的恶魔等。皆来花香顶礼,如同敬仰佛像塔庙的一般来供养。何况有人多多能受持读诵此经,以求悟性。佛又曰:‘须菩提’乎!可知道这种人,就是成就于无上菩提之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法)。更无有一法,能加乎其上的。要知道自心即是佛,并不从外得。所以经典所在之处,即是佛在。可以说得宛然与佛弟子三宝同居,焉有不成就之理,岂不可尊可重乎?

【世尊注:盖此道虽无法可说。而口传心授。要自有无法之法。前所谓非法非非法者此也。人能受持读诵。吾乃鉴其精诚。未有不授以无法之法。而了此大道。以全其金刚不坏之法身也。何也。盖此经虽是有文之经。而其中暗藏无字真经。】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分解】法者,般若之妙法也。凡经律论三种俱是教法。如法受持就是说的依法而修。先由多闻而求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推而广之,有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因病施药,种种皆对治法门。譬如众生淫怒痴之病,就用戒定慧治伏之。四念处,五根,五力,四正勤,四神足,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三十七道品,无一不是修行人的妙法。今言受持的意思,是专指受持般若妙法。因为受持般若,诸法皆具足也。前边说的法身非相,重重破执,已于一相无相分中,将般若的妙理,逐细显出,至此群疑顿释,言至理极,所以空生领悟旨义,请诘经名。

【概论】本分,须菩提因闻得前分,持说此经,成就希有之法,经在佛在。经的尊重如此,所以当机请示经名与奉持的道理,以便好奉持。如来佛告以此经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汝等所以要奉持此经。是因为此经中,有无上的菩提法。如诚心奉持,就可悟无相无住的道理,可以生金坚刚利,明无不照的般若(妙智慧),登诸佛的彼岸。这个就是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要在戒弟子们,应依法奉行。如来佛说此,虽意在显法,但又恐怕诸弟子着于这个经名,忘却了般若为自性的般若,因而又破经名的着相,故曰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不过假一个名字叫般若波罗蜜而已!经名既不可着相,更有何法可说,清净心中,本来无相,波罗蜜经,不过使人自明自性,本来亦无法也。既无法,何有经,无经有说!可知凡有言说,皆是医病之方,传心法要云:‘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盖未悟时须凭言说,悟来言说皆非。有病不服药,是病固难除,病去药存,此药也是病也。并举不但小如微尘,大如世界,就是如来我说的三十二相,是空的一个假名而已!如来佛,如此循循引说,无非欲令其破相见自性之如来。所以最又较量福慧,(此是第三次)明离相之用,以显经功意。谓无论如恒河沙数的宝施,如恒河沙的身命施,究竟是外相,不如持经见性,得福更多也。

【附言】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三句,是本经的纲领,大藏之精要。设扩而充之,则佛祖心肝,圣凡脑髓,三教五宗无量妙义,尽在于兹。三昧经曰:心无心相,不取虚空,不依佛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罗蜜妙理。傅大士曰: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

般若之法,是心法。如人饮水,自知冷暖,不容拟议,若有所说,即是毁法谤佛。

佛具三身:(一)清洁法身,为佛之真身,无色无形之本体身,般若即是真性法身相也。(二)圆满报身,因报无量愿行,所显的万亿圆满之佛身。分自受用报身与他受用报身两种。(三)应身,即应化之法身,又名化生(百千万亿化身)在天而天,在人而人,羊中现羊,鹿中现鹿,形形散影,随类现身,三十二相即应身相也。恒沙宝施,其宝虽多,犹属外财,施之还易。恒沙命施,其舍虽重,乃属内财,施之实难,究竟财施也,命施也,总为有漏之因。见性也,明心也,实获无为之福。

【讲义】须菩提听如来佛,说完了前分的经,当这个时候,就向如来佛曰:世尊!此经应该取一个什么名字?我们要怎样受持奉行此经呢?如来佛就告须菩提曰:乘此坚利的妙智慧,能到安乐之彼岸,此经即以金刚般若波罗蜜名之,你们应该依法奉行,所以立这个名字,什么缘故呢?佛又曰:‘须菩提’乎!如来所说的般若波罗蜜,是妙觉本性,湛如太虚。本体既是虚无,那里还有什么名字,不过恐怕人生断见,不得已强标一个金刚般若波罗蜜的名字,便于众弟子奉持而已!

佛又曰:‘须菩提’乎!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我,对此有所说法否?须菩提答曰:世尊!般若是自性自悟,既无可名之名,我师父就无所说。

佛又曰:‘须菩提’乎!你的意思怎么样?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细微尘埃,多不多?须菩提答曰:世尊,甚多。佛又曰:‘须菩提’乎!微尘虽多,然无实体终是虚妄,是不过名为微尘而已!如来我说世界虽大,然劫尽则坏,不是真实的,是不过名为世界而已!

佛又曰:‘须菩提’乎!你的意思怎么样?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否?须菩提答曰:世尊,不可见。这个缘故,就是因为我师父所说的三十二相,非法身的离相相,是应生的有相相,也是假名而已!

佛又曰:‘须菩提’乎!若有善男信女,舍自己身命,如同恒河沙数的一般,行布施求福。再设若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演说给他人听,其持经的福,还是比舍身布施的福,更多多矣!

【世尊注:是经虽有般若波罗密之名。而却是尽性至命之实事。故所说般若波罗密。却非般若波罗密。特假借名之为般若波罗密耳。经既如此。试问如来有所说法否。而须菩提直以为无所说。何也。盖说法。只说其尽性至命之虚理。不能说其尽性至命之实事。以此经乃天机密秘。苟非其人。不可得而闻也。盖此经中藏有无字真经。欲闻此无字真经。必先割舍六尘】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能。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分解】离相者,离一切幻相也。世间一切相,皆是幻化之相。凡夫不知此幻相虚而不实,所以执着取舍,处处为虚妄相所惑。妄境时时熏妄心,真性为外尘相所遮蔽,终日为环境所转,因起惑而造业,因造业而受苦,长劫轮回,无有休息。若能离相,不为相所惑,则无执着取舍矣!既无执着取舍,尘相空矣!内心不出,外尘不入,则动静不生矣!动静不生则寂矣。

所云寂灭者,初伏外尘,次尽内根,根尘双脱,先破人我,更进一层,又破法我,觉所觉之相亦离,再进一层,俱空不生,空所空之相亦亡,生灭灭已,寂灭现前矣。

又忍有六义,(一)力忍,不忘嗔,但不报也。(二)忘忍,雅量容物,处辱如无也。(三)反忍,反己自责,不尤人也。(四)观忍,外入内身,皆达如梦也(五)喜忍,喜其能成我之忍力也。(六)慈忍,怜彼加辱者愚痴,而发愿度之也。

【概论】本分,因须菩提到此时,闻经深解,已领悟‘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道理,感从中来,涕泪悲泣,赞叹了一声希有世尊。在本经第二分,也赞叹了一声希有世尊。第二分的赞叹,是赞叹如来佛,在日用寻常起居坐卧之间,无非是指示般若真心。本分的赞叹,是赞叹如来佛指示般若妙用,如深入九重。就好比一重房屋,从前仅从外面看得规模壮丽。现在已进到此房屋的堂厅了。如来佛,也因须菩提,已悟有相皆妄见,非相即见如来的密义,所以即勉以要做力行的工夫。力行又不外六波罗蜜,(就是智慧,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六度。)而六波罗蜜之中,以智慧最难得。所以先举第一波罗蜜,意在有智慧,而后可行其余五波罗蜜。复又举忍辱波罗蜜,不言其它。因为忍辱这一度最难行,并引出自己的故事来证明,(故事列附言内)表明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非空空说心也。要必如支解之惨,五百世之辱,寂然不动,才是正定。因为忍辱不到此,终是妄相不灭。忍辱未到此,而觉有惊,怖,畏的心,便是信心不坚。所以又以本身,行忍辱无四相以勉之。并点明经文,若菩萨有我人等相,即非菩萨的意思。又以前各分,屡言福德,此分独言功德,盖功成果满,福不足道也。

【附言】般若,译为妙智慧,先已说过了。但是般若分开来说,有种种分类。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等。本分‘闻说是经,深解义趣’两句,即包含此三种般若。闻说是经者,即为文字般若。深解义趣者,即由观照般若,深达实相般若也。

如来前生,被歌利王分割身体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歌利王带了众妃宫女,到山中去打猎。因疲倦在山中休息,就打了磕睡。等到睡醒了,一看所带的众妃宫女,都不在眼前。乃进山寻找,看见一座山洞,那些众妃宫女,都在洞前听僧人说法。歌利王大怒,指责僧人曰:汝如何在此勾引妇女?僧人答曰:我实无欲。王又诘曰,汝如何尚说见色无欲乎?僧人曰:持戒耳。王又曰何为持戒?僧人曰:忍辱也。王听到忍辱,怒而拔刀,向僧人砍去,问汝痛乎?僧人曰:实不痛。王益怒,将僧人身体,节节分解,问汝恨我乎?僧人曰:既无我何来怒恨。这个时候,四天王震怒,一时狂风大起,走石飞沙,天龙八部,齐来护法。僧人被分解之肢体,已完好如故。王大恐惧,长跪于僧人之前,哀请饶恕,僧人当即代求天赦,一时天霁如初。王亦回心,发愿向善。僧人亦发愿曰:若得成佛,我当先度汝。歌利即后五百世释迦诞生时之憍陈如也。按憍陈如,亦名阿若憍陈如,生于中印度迦毗罗城之婆罗门种族。长于卜术,释迦诞生的时候,曾召为卜课。以后释迦出家,苦修于尼连禅河畔山中,时憍陈如实为随侍五弟子中之一人。住色布施,是心取相。住法布施,是取法相。不住法布施,则不取法,亦不取非法。不取法则无实,不取非法则无虚。如是布施,则正觉圆明,无复障碍。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是言觉之至也。布施,设稍有住,即我人等四相未忘。而与众生结憎爱缘矣!如是则互为父母子孙,冤家债主,百劫千生,恩怨莫释,轮回生死,那有了期。所以如来教行布施,决不可住相,就是正为这个缘故。

【讲义】须菩提,听如来佛说经,到了这个时候,心中已是深悟理趣,就感觉到听此经已晚为恨,流下眼泪,哭泣起来,向如来佛赞叹了一声,希有世尊!向佛曰:我师父所说这个深奥的经典,我从前得了慧眼,虽然已是一闻千悟,却是未曾听得如此深奥的经。须菩提又曰:‘世尊’乎!我既闻此经,自性清净中,已悟有本来全真的实相。设若有人,得闻此经,发一念笃信的心,其心纯正,毫无欲尘,便是清净般若之慧,生真实不虚之相,就可以知道这种人,成就诸佛第一希有功德。

须菩提又曰:‘世尊’乎!究竟这个般若实相,空如太虚,无有形迹,若着于悟实相,就不是实相,所以我师父说,名之谓实相而已!

须菩提又曰:‘世尊’乎!我现在得闻此经,以我从来所得之慧眼,自能信其言实,解其妙理,信奉修持,尚非难事。若当来世后五百岁,浊世末法的时候,离开我师父已远的苦海茫茫的众生,听闻此经,有信解受持者,则此人真为明了自性第一等的人,实不易得。什么缘故呢?因为此人,顿悟真空,必无我人等四相。能离四相,则此人必已悟非相,人我两忘。若如是离一切诸相,其心空灭,即造到觉地,与诸佛并驾齐驱,就得名之谓佛。

如来佛告须菩提曰:汝所言,深合佛理,后果有人,得闻般若之妙法,不惊(无疑心)不布(无惧心)不畏(无退心)当知这种人,是很少有的。

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我所说的第一波罗蜜,原以诸经皆从此出来,此智慧到彼岸也。岂果有彼岸之可执着,也不过特名第一波罗蜜而已!

佛又曰:‘须菩提’乎!凡辱境之来,恬然处之,不因怒恨,乱我般若。其心如同太虚,即到觉地,这就是忍辱波罗蜜也。但真空本来无相,外不见其辱,内不见其忍,浑然两忘,所以如来我曰:非忍辱波罗蜜,是特名忍辱波罗蜜而已!

说到这个忍辱,如我前生,被歌利王分割身体的时候,心如虚空,不起四相。而所以能如此者,就是因为当初节节分尸的时候,可以说辱到极点矣。这个时候,若起四相,定起怨心,不能忘恨,必成苦果,还能说得忍么?我又想起了,过去的前五百世,做忍辱仙人,曾修忍辱之行。在这个前世,就无四相之果,由历劫顿悟真空,可知吾人所修者,诚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可知忍辱波罗蜜,实为修行者之先务所急。首要破其嗔心,方离四相,四相皆空,得成忍行。

佛又曰:‘须菩提’乎!因为这个缘故,菩萨欲成道,当空其心。离去一切形迹,方能发无上菩提的道心。不应起着于色的念头,不应起着于声、香、味、触、法的念头,应生无所住心。此心才能圆通无碍,纯真无欲,一切不受系缚。若于六尘上,有一住着,便不能解脱其住心,即非菩萨之住处。
    所以如来我说,菩萨心,本来虚而明,若住于色,就不能觉。我曰,不应住色布施,正为此也。

佛又曰:‘须菩提’乎!菩萨以不住此的觉心,发心广大,非仅为己,是为有益于一切众生,应该如此无相布施。如来我说的一切诸相。原是指点诸菩萨解脱而已!其实本体全空,皆是非相。又说的一切众生,也是引导诸菩萨灭渡而已!其实妄心自离,若见本性,也就不是众生了。

佛又曰:‘须菩提’乎!如来我,所说的般若波罗蜜,皆是无上的菩提,了悟本性。是真而不妄(真语者),实而不虚(实语者),如而合理(如语者),不欺人(不诳语者),不二说(不异语者)。

佛又曰:‘须菩提’乎!如来我,所得般若之法,与世间诸法不同。世间诸法,不着这边,就着那边。我所说的真如无相,是无实。自性具足,是无虚。

佛又曰:‘须菩提’乎!若菩萨,心着于法,而行布施,则四相未除,如人进黑暗房屋之中,昏暗蔽塞,则一无所见。若菩萨,心不着于法,而行布施,则同打开金刚之眼,燃着般若之灯,性光四照,洞澈真空,可了一切之境,见种种之色。

佛又曰:‘须菩提’乎!如来我,灭后到了后世,若有善男信女,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到菩提之觉位,成自性之如来。则这种人功德,非小果权乘可比。可感格如来我,必以无上智慧,而照鉴之(悉知悉见)。这种人,皆得成就见性功德,普施万劫,无量无边。

【世尊注:虽圣人亦有不知不能。是以黄帝必问于广成。孔圣必问于老子。皆求此妙窍之无字真经也。而此无字真经。虽已闻知。而未能穷理尽性。亦断不能行持。若强为行之。则欲保性命。而反有性命之忧。其凶险有不可胜言者。......是故凡欲为须菩提。又诸菩萨者。皆应离一切相。发阿耨三藐三菩提心者。第一不应住色生心。所谓忍色以固阳关也。不应住香味触法生心者。斩绝群魔也。应生无所住心者。所谓心死神活也。盖人心有住。则有一分后天。而先天即无可住之地矣。是故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方能招摄先天之炁。然菩萨所以修持而先度己者。正欲广济众生也。凡为利益一切众生。故皆应如是不住色布施。故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何也。以其为假合之虚妄也。佛因呼须菩提曰:如来所说是真实之语。如心之语。不欺诳之语。不怪异之语。知此。方知如来所得之法。无实无虚。盖以非法非非法。修成法身。聚则成形。散则为气。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不可谓之实。不可谓之虚。虚而不虚。实而不实。实实虚虚。虚虚实实。变化难测。须菩提。当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入暗室。一无所见。反此。便如人有目。光明四照。种种色皆见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而一念之道心。便入于如来之慧眼。悉知悉见。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特患有着相而不化其人心。以纯乎道心耳。】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疑。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能成就不可思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是为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分解】前分说的忍辱舍身,皆是破我执。我执破后,更须悟般若之理,非徙忍辱舍身也。若祗知忍辱舍身,而不能受持经典,还是识情用事,于真性并无相与。若能忍辱舍身,又能受持经典,悟澈二执之非,二我俱遣,则所得法性之功德,即不可思议矣。(华与花同)

【概论】前分,言持经成就功德。本分,复用较量法,(此是第四次福慧相较)用等于恒河沙数的身命布于,仍不如闻此经典,信心不逆之福。换一句话说,持经胜于身命布施,意在显明般若无住之功。并点出经为大乘,若住我人等见,即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怎么说呢?因为相分为小乘说法,见分为大乘说法。相分是人我相,见分是法我相。乐小法者,析空破相,殊不知见分犹存也。有此见分未破,法我执仍在。有法我执,即未深解般若之理,未达般若真际,自利尚不能,何能利他。所以说,着四见。乐小法之人,即不能于此经为人解说。复又推尊此经,有如来全身。勉许人,不必徒事外貌供养。但持此经,以明其心,就能达到至诚无妄的境界。因为若能持此经,供养其心,则心即是佛,何必身外觅佛,如来只在自己心中耳。

【讲义】佛曰:‘须菩提’乎!若有善男信女,于一日之间,早晨以等于恒河沙数的身命布施,正午又以等于恒河沙数的身命布施,晚间也以等于恒河沙数的身命布施。照这个样子,经百千万亿劫之久,一日三时,皆如此布施,自当得布施之福!若复有人,能以心无违逆,笃信此经,则其福胜彼舍身之福多多矣!何况手书口诵,为人解说经的意义,存利己利人之心,不但明自己的性,还要使人人见性,善根纯熟,利益无穷,其福之多,又岂可较量呢!

佛又曰:‘须菩提’乎!简要言之,唯有不可以心思口议,不可以多少称量,实无边际的功德也。如来我,说此经怎么有无边际的功德呢?是因为金刚般若,是我们妙用的本性,是大乘菩萨的最上乘,不是小乘人能够做得到的。所以如来我,为启发大人,说明此真空之妙。为启发最上乘人,说明此般若之法。若有大根器人,持此大乘经典,广为人阐发妙旨,则这种人,成人兼成己的功用德行,是不可称量,不可思议,不可以边际求之。而这种人,印契佛心,所成就之功德,唯有如来我,知得见得。这种人,既成就此功德,就足能以身担任如来无上菩提正法。这个缘故,就是喜好小乘法的人,局于见闻之小,不免有我人等私见,对此大乘最上乘法,便起惊怖畏惧的心。自心且不能净,那里还能够听受读诵,为人解说此经呢?佛又曰:‘须菩提’乎!大乘人,在在处处,说此经典,能使听者,心开意解。善气感通,则天龙八部神人俱来供养,护卫法身。普现华光三昧,直是一座舍利宝塔,能使远近敬仰顶礼,散布宝花妙香于持经之处,则供养可谓至矣!此所谓一人办心诸天办供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义。果报亦不可思议。

【分解】业障者,或是前业,或是现业,皆可障蔽真性。前业就是宿世之业,宿世之业,不可以数计。因为无始劫来,所造之业,皆纳入在八识田中,遇缘即发,果熟即生,六道转还,无有休止,和合妄生,和合妄死,生灭无已,都是这不可思议的业力所牵引也。经云:众生之业,若有体相,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这就是说,众生之业,本属虚妄,只因众生不了唯心,所以既造虚妄之因,即受虚妄之苦。所谓了得业障本来空,未了须当还夙债也。所谓现业者,即此五浊恶世,众生公共所造之还债台也。若有众生受持读诵此经,深知一切幻相,皆是唯心所现,五蕴本空,六尘非有,不为物转,而能转物,则不受此虚妄之苦。虽然欲了唯心,必须深通般若。若能深入般若,了诸法空,则一切虚妄净尽,故曰惟般若能净业障。(只音奇;那音诺;他音托)

【概论】上文,言持经的功德,及经所在的尊重如此。本分在显持诵功德,表明般若,有离障出缠之益。不但灭罪,且得胜果。分开来说,有二不可思议,一者,今世能持诵此经,先世罪业,就可以消灭。一者,不但能消灭先世罪业,还可得菩提之果。前者显报不可思议。后者显果不可思议。并引证如来佛自己,在未遇燃灯佛前,虽供养承事多佛,而不如后世受持读诵此经的功德多,就是万亿之数,尘沙之喻,皆不能及也。(此是第五次、以供佛功德,与持经功德相比较。)又申明善男信女,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者,功德无比。如来兼为下乘说法,所以不能不说果报,使之感动。若将此功德,详言说出,又恐众生羡艳大福,心即狂乱,反于经中,无相无住的道理,似信不信,致成狐疑。所以说,经义果报,不可思议,不过使其回心寂照,假法修持,自明自性。若以为经而思议之,便隔膜了。总之如来显示此经,为发菩提心的一条轨道,菩萨,摩诃萨,应如此降伏其心。善男信女,也应如此降伏其心,是决没有差别的。

【讲义】佛曰:‘须菩提’乎!每有善男信女,并能受持读诵此经,不但不得人天恭敬,却被人轻溅者何故?这就是因为他在前世,大有罪业。既有罪业,则将来之世,应该堕入地狱,恶鬼,畜生三恶道中,受苦无穷。今以持经功德,减其罪业,因为被人轻溅,就所以抵消。渐渐修持,因除果现,罪灭福生,自然可得正等正觉。『切莫以世人轻贱之故。便生恨悔心也』佛又曰:‘须菩提’乎!我想念到往昔,历了无量数劫。在未遇燃灯佛前,曾供养无量数佛。且佛佛皆然,无一不专心专意供养,不可不谓历事诸佛之多。倘是后人,晤对此经持诵,见自本性,永离轮回,其所得功德,比如来我,供佛功德,还胜过了万万倍。佛又曰:‘须菩提’乎!若善男信女,于后末世,受持读诵此经,必得此无量之功德无疑。此如来我仅约略而言,若详细说之,其大包天地,其多胜恒沙,恐下根人闻之,大则狂乱,小则狐疑,反以我言为诳妄,而惊异之。佛又曰:‘须菩提’乎!当知功德,由于经义,应于果报。经义甚深,不可推测。果报甚重,不可尽言。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分解】须菩提于住降之意,粗尘已遣,细惑难融。至是复申前请,欲得住降究竟的道理,所以佛全以己身上事示之,使知人空法空,究竟无我也。

【概论】须菩提,到这个时候,闻佛所说经义,于护念付嘱诸菩萨之说,已经明白。现在又问善男信女,发菩提心,云何住降?仍是圣凡之见未泯,于一切众生即非众生之义,还是未彻底。且闻如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并善男子,善女人,持经种种功德,经义果报,不可思议。就想到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不可不受持此经也。但是现在及后末世,未得亲承如来从前所说种种妙法之善男信女,未必遽能领会此大乘最上乘之说。若发此菩提心时,应怎么样住降其心?仍是本经第二分经文所问的意思。自度度人,一片婆心,于此可见。所以如来佛,乃以无法发菩提心,断须菩提之法疑。

【讲义】这个时候,须菩提当机向如来佛又问曰:善男信女,已发菩提心者,如何能使菩提心常住?如何能使妄念心降伏?佛告须菩提曰:菩提心本来具足,当体现成,不过只因众生,为尘染所障蔽。善男信女,既发了菩提心,所谓欲尽者,理方还我,就是住心,就是降伏,不必再求也﹝当生如是心﹞。如一切众生,烦恼,妄想,取舍,人我,贪嗔,嫉妒,种种四相之类,如来我,应一一为之除灭度脱。但是如来我,所谓灭度者,不过指点性真,令彼自悟,外不见所度之生,内不见能度之我。盖众生既见性真,已灭度了,则般若观照,已常住不灭,说到究竟,实无一众生受我度者。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学道的菩萨,若存如来我应灭度之心,似此四相尚未除,即从何发菩提心?何能称菩萨?这又是什么缘故呢?佛又曰:“须菩提”乎!就是性本空寂,浑然天成,发此心者,不过自修自悟而已!真性中,实无发菩提心之法。佛又曰:“须菩提”乎!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我,于燃灯佛所,有法得此菩提心乎?须菩提答曰:世尊没有法得此菩提心。照我解师父所说的道理,我师父,于燃灯佛所,自性自悟,并没有法得无上正等正觉。佛又曰:诚如是言,须菩提!如来我,那个时候,所修诸行,实无得菩提之法。佛又曰:“须菩提”乎!若谓有法可得菩提之法,则燃灯佛,不与我授记,当下就应该传授我成佛之法了。又何必悬记来世,方作佛耶?实在因为没有法得菩提,所以燃灯佛,才与我授记,并预定来世成佛之名号,称释迦牟尼。汝知如来之命意乎?如来者,就是本性湛然,不染不着,如其本来,所以名如来。倘人不知这个用意,就错说如来我,另有法可得菩提。佛又曰:“须菩提”乎!要知真如自具,实别无有法可得菩提。佛又曰:“须菩提”乎!如来我,所得菩提,是平等真如,实相妙法,不可以色相见,不可以言说求。所以如来我,说种种法中,能自悟真如,皆是佛法。佛又曰:“须菩提”乎!然法不可泥于有,所言一切法者,非实有此一切法,但假名之为一切法而已!佛又曰:“须菩提”乎!譬如人之一身,长而且大,是真大乎?须菩提答曰:世尊!清净法体,量等虚空,方是大。我师父说大身,是有生灭的,便有限量,何足为大,不过是假名之而已!佛又曰:“须菩提”乎!菩萨也是如此,真如清净,名为菩萨。度生本菩萨分内事,若云我是菩萨,当灭度一切众生,就是便有我相,非菩萨矣!这个是什么缘故呢?佛又曰:“须菩提”乎!只此清净者,名为菩萨,实无别法名菩萨。所以如来我,说性中无四相,真性空空洞洞,不但无众生,并无所谓菩萨,可知更无所谓灭度。佛又曰:“须菩提”乎!若菩萨云,我当庄饰严整佛之刹土,是着于有相,不得名菩萨。这个缘故,如来我,说庄严佛土者,非外貌之庄严,不过假名之庄严而已!佛又曰:“须菩提”乎!若直下大彻大悟,人空法空,廓然无我,我身既无,何有度生庄严之心,如此真是菩萨。

【世尊注:凡一切平日发大誓愿之心。皆以为性分内之事。直视为固有。而丝毫不留芥蒂焉。盖灭度一切众生。原系性分固有之事。并非因有成法可学。陈迹可践一而始发此三藐三菩提之心也。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夫记乃传灯之心印。成佛之口诀。既授之。而必约以三十年之后。可知全凭自家。努力功圆行满。方敢遵行所授之记。噫。实觉无有法可得也。然以为无法。而又授我以记。则其法似为实。既授我以记。而必限以三十年之后。则其法似又属虚。噫。此其机关。正要自家参详。自家勇猛。盖其法乃是无实无虚。故无有法可得也。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成佛之法。然所言一切法者。究非成佛之法。欲证菩提果者。慎勿以得法为可恃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寍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分解】此言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也。离众生无佛,离佛无众生,离心也无众生,也无佛。众生心中皆有佛性,而往还六道,随业所转。佛之性海中,本有众生,而包罗万有,随缘不变。名虽有凡圣,其体则一也。其差别之处,是在众生随业迁流,而遗失本体,佛不为业转,而了悟真心。其转与不转之细微处,是真妄心为之枢纽也。悟则全相成性,即妄处见真。迷则全性成相,即真处起妄。真妄同时,不一不异。所谓一体同观者,即云众生本有之佛性,与佛原来无二无别,佛知众生为同体,因同体而起大悲也。

【概论】上文,破法执我执,结之以通达无我法。不言无法,而言无我法,则知灭法为顽空,不足言圆明妙觉。执法则住相,也不足言圆明妙觉。无我法者,法非有而不落于虚。法非无而不滞于迹,就是知为非法,非非法。能达其实相义,而忘为非法非非法,此等境界,非有返观内照之能,不足窥其微妙。所以本分以五眼观沙界为问。欲观人,先观我,观见我本来清净觉性,就知此是菩提心,即所谓道心也。观见我后,起纷飞意念,即知此非菩提心,亦即所谓人心也。【既得无我法之后。已证实相。非寂然无觉照也。有觉照。则真空不空,自有实见可凭】

沙界众生,皆具有佛性,故曰佛世界。佛以观己者观人,则众生一体。故曰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众生逐于人心,没其道心,故曰皆为非心,是名之为心。过去,现在,未来,种种心,皆妄心也,本来觉性中,无此也。要言之,实心体者,先天之灵气,就是人人具有之○无极也。本来清净无为,而被后天尘劳所蔽,欲人在此中,分别人心道心,非有观照觉察之功不可。五眼正具有觉察之神妙,非觉察,不能通达无我法也。

【附言】德山禅师,精究律藏,通达性相诸经。就由于演讲金刚般若,为最得意。德山大师,姓周,时有周金刚之称。常谓同学曰:一毛吞海性无亏,纤芥投锋,锋利不动,学与不学,唯我知焉。壮语惊人,盛称一时。当时南方禅宗正盛,德山大师,大为不平,曰沙门,千劫学佛之威仪,万劫学佛之细行。况学犹不得成佛,彼南方魔子,竟敢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当捣其窟穴,灭其种类,以报佛恩。于是担了青龙疏钞,出了蜀国,走向澧阳而来。值于途中,腹饿肠饥。见有茶店婆婆,卖售烧饼。德山大师,乃到店中买饼充饥。茶店婆婆,指其担子曰:担子挑的是何物?德山大师曰:青龙疏钞也。婆婆问曰:是讲何经?答曰:是讲金刚经。婆婆曰:我有一问,汝能答,则给此点心,否则请速离。德山大师请其言,婆婆曰:金刚经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知道汝的意思,是点那个心而言?德山大师,经此一问,噤口不能答,只可挑了担子,怅然别去。彼自受此教后,来到龙潭崇信寺,益加精进,终大彻大悟,成了道了。

六祖云:「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邪见染。」张拙云:「一念不生全体现。」因属非心,故有心之名,若知心体静虚,本无一物,则过去,现在,未来,皆不干心事,又何有若干种心,可得而名者乎?

【讲义】

佛曰:须菩提乎!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我,有肉眼否﹖须菩提答曰:如此,世尊!我师父有肉眼。

佛曰:须菩提乎!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我,有天眼否﹖须菩提答曰:如此,世尊!我师父有天眼。

佛曰:须菩提乎!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我,有慧眼否﹖须菩提答曰:如此,世尊!我师父有慧眼。

佛曰:须菩提乎!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我,有法眼否﹖须菩提答曰:如此,世尊!我师父有法眼。

佛曰:须菩提乎!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我,有佛眼否﹖须菩提答曰:如此,世尊!我师父有佛眼。

佛曰:须菩提乎!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恒河所有的沙,如来我,说是沙否﹖须菩提答曰:如此,世尊!我师父说是沙。

佛曰:「须菩提」乎!你的意思怎么样﹖如一恒河中所有的沙,倘一粒沙,等于一恒河,更以等于恒河的沙之多,来算佛世界,如是佛世界多否﹖须菩提答曰:世尊!甚多。佛又告须菩提曰:不必远说等于恒河沙的世界,就是近在汝之国土中,所有众生之心,随情而迁,逐境而生,颠倒妄想,各各一心,种种不一,如来我,以清净之五眼皆尽见尽知。这是什么缘故呢﹖如来我,所说一切心,皆是众生的妄心,非性中常住的真心,知不是妄心之心,才能现菩提的本体,这才可名为心。什么缘故呢﹖

佛又曰:「须菩提」乎!如来我,所说的非心,是常住的真心,寂然不动,物至则觉。过去无有留滞心,现在无有执着心,未来无有豫期心,反观于内,则三心总不可得。知其不可得,则清清净净的般若现出,所谓人心净而道心生,此方为菩提之真心,一体同观也。

    【世尊注:因问须菩提。如来有肉眼不。肉眼者。照彻众生形色也。且问有天眼不。天眼者。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也。且问有慧眼不。慧眼者。返观内照。常如琉璃世界。真性无一毫瑕疵也。且问有法眼不。法眼者。以大乘之法。最上乘之法。普度群生。而又万法皆空也。且问有佛眼不。佛眼者。上照三十三天现百宝之祥光。下照一十八重地狱。破九幽之黑暗也。而须菩提俱以为有。佛说有此五眼。则清虚光明之气。彻上彻下。所谓浩然之气。塞乎天地之间也。天下无处不有清虚光明之气。即无处不有佛。天下无人不具清虚光明之性。即无人不有佛。而天下一切众生之心。稍有妄心。如来岂不能悉知乎。盖人不可有过去之系忆心。不可有现在之游移心。不可有未来之期冀心。此三种心。皆是妄心。不可以入道。夫一切妄心。佛既能知。尔等一切真心。佛岂不能知乎。故尔等凡有一分真实无妄。佛即与尔一分性分之福德。凡有一分虚假矫饰。佛即减尔一分世分之福禄。尔等一切儒生与一切僧道。各宜勉之。】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分解】法界者,十法界也。通化者,慧充法界,通入化境也。前分说的三心不可得,既是说心不可得,则福亦不必修矣!此又恐人误解,所以告以无福之福,无得之得之妙理。盖无福之福,虽有布施,而忘布施。无得之得,虽有能所,而忘能所也。凡住相布施,皆是有为之功用,不住相布施,即是无为之功用。有为之福,终有了日,无为之福,永无尽时。一是妄心所行之处,一是真心见性之处。上八分言七宝布施,不如见性为妙。十一分言七宝布施,不如持经为胜。此言七宝布施,不如离相为最胜。盖住相为有漏之因,究不能得无漏之果也。般若之最深处,即云福德无实性,于无我法中,通达无碍,明了真空实际,则通化法界,无量无边矣。

有漏因者,漏者烦恼也,即生含有烦恼事物(即五蕴,色受想行识,物心并其法则)之原因。

【概论】本分,是第六次以七宝布施,较量持经功德。前言福德之处,尚是有相之福,此段文是云离相之福也。夫得福必有因缘,有何因缘,即有何福德。设若有人,以不可得心为因,用满大千界宝为缘,布施于人,则心中一着因缘,又住于有为之相,是福德有实,(兼财施法施两项而言)如来佛,对此则不说得福德多。倘以空心为因,宝施为缘,复不住相,则福德之多,不可较量也。总之本分因前言,心不可得,恐后世众生,或疑福不可修,故以无福之福甚大破之。即言布施因缘,福由外种,不如福慧双修,福由自性生也。

【讲义】佛曰:「须菩提」乎!你的意思怎么样﹖若有人用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行布施,此人以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之因缘,(有漏因)其所得之福德果多否﹖须菩提答曰: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佛又曰:「须菩提」乎!若以有相之福德为实,而行布施,则心着福,其报有限。所以如来我,不说得福多。如来我所说之福德,在无住相布施,以无求福之心,(福性本空,德从慧出),正是无为清净之功德,所以如来我,说福德多。

【世尊注:凡一切妄心。既不可有。盖妄心不但不可以入道。即以之修布施之福德。亦不可有妄心。有妄心则预为希冀福德。是布施先着于相。其得福德也。终觉有限。试问须菩提。若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否。须菩提以为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佛因告之曰:但布施时。不可着于相。而以己之福德为实。若自以为实。而修福德。如来即不说得福德多也。惟修行者虽广施阴德。遍满人间。毫无希冀福德之志。是以福德为无也。故如来说得福德多。此与第八分略同。但第八分言七宝布施。不若持经。是望人入道。不可专以布施为福德。遂不修性命。非不用布施也。此言七宝布施。稍着于相。福德有限。是言人之入道。更要保守平日不着相之心性。以行布施。方可授仙职而成佛果。以享无量福德。甚矣。性功真是彻始彻终之事也。无忽无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16 20:10 , Processed in 0.179484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