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不思议

[佛经佛典] 《解深密经》白话翻译——唯识宗必读经典(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2:04 编辑

注释
  ①心住:认识与对象间的关系。
  ②不可觉知坚住器识:遁伦释为:「不可觉知者,赖耶行相难知,坚住相续名坚住;器识生者,能变能缘外器世界。」这是从三个方面来质定深层心识的特徵:其一,深层心识的作用方式,尤其是它感知外境的方式,极其微细深密,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觉察列它的存在;其二,深层心识的感知活动虽然具有心识活动刹那流变的共性,但它在流变之中又保持自身的相续和绵延,它是自身同一的心识,看上去好像是常住不变动似的;第三,深层心识的活动内容是「缘外器世界」,它把整个山河大地变现出来作为知觉对象,以便前六识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构造出一个一个的可感事物来。
  ③种种行相所缘识:犹言「种种行相、种种所缘识」,种种行相,指其认识方式多种多样;种种所缘,指其了别的对象多种多样。这裏指第六意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2:05 编辑

译文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曾经说过,在一切邪恶情绪悉已消除,不再退入流转过程的自由生命裏,一切感受活动就永远消除了。世尊,您这裏指的是哪些种类的感受活动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慨略言之,在净化生命的绝对自由状态裏,有两种感受活动被永远消除了。其一是根据身体内感觉器官而来的感受活动,其二是根据外部感觉对象而来的感受活动。
  根据身体内感觉器官而来的感受活动又有以下几个类型:一是根据眼、耳、鼻、舌、身这五样官能而来的感受,二是根据认知功能而来的感受,三是指现实生命中引发的各种感受,四是指现实生命行为将来会在未来生命周期中引发的感受。
  根据外部感知对象而来的感受活动也可以分成四个类型,一是指对自然界的感受活动,二是指对资生事物的感受活动,三是指把自然界和资生事物摄取过来为己所用的感受活动,四是指在摄取一切环境、事物、对象后进一步贪著於它们的感受活动。
  在已经消除邪恶情绪的现实作用、尚未彻底征服心理上的烦恼潜势力、生命已达到相对自由的境界裏,未来的感受活动即已消除掉了:由於此时已获得与真理相应的智慧,智慧与外部对象一接触,即会有感受活动发生,它可以包括对自然界的感受,也可以包括对现实生命的感受等等。也可以换个说法,在生命达到相对自由的境界裏,依据感觉功能、依据外部对象而引发的所有感受活动都已经消除掉了,只剩下对认知对象的直接感受,这个直接感受是与智慧交融在一起的。当生命由相对自由向绝对自由跃进时,这个「与智慧相应的直接感受」功能也将予以消除。所以我说,在绝对自由的生命状态裏就没有任何感受活动了。
  当时,佛陀又赞叹弥勒菩萨说:好啊,太好了!善男子!你现在已能归依於最圆满的净化教法,你今日的一切提问都集中在净化精神这个主题上。你对「净比生命」的原则已能透彻理解,你对「净化生命」的方法细则也已完全掌握。过去、现在和未来,觉者们已经陈说的、正在陈说的、将来要陈说的道理,都已经在这裏了。诸善男子、善女人!你们都应该根据这一净化精神结构的方法勇敢地去投入修行实践。精神改变之路是漫长、曲折的,精神改变的事业是庄严、绚烂的,但是一切修行人都要切切注意,从你们步入修行生活的第一天起,你们就必须以理性和智慧决择出正确的修行方法。
  当时,佛陀想把以上教法的大意用简略的语言概括出来,以便於听众记忆和掌握,就说了下面这些偈颂。他说:
  在假借语言概念成立的净化教法中,如果精神活动不能自我调控、自我改变,那 就破坏了一切的修行道理:如果依据这一圆满教法,遵循它的净化之路,如果他能正确地展开修行,那么他将会获得最高的觉悟。
  有些修行人执著於教法中的某些观念,他把这些观念看成是真理,说:我已经掌握真理了,这些人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弥勒说他们与真理相差得还太遥远,就像大地与天空相隔何啻千里万里!
  世上有些事情能给身家性命带来好处,但为了真理则必须断然抛弃它们:智慧人在无穷无尽的生命绵延裏净化著自己,他最终将摆脱一切染污,才能得到圆满的安宁和喜乐的收获。
  如果一个人在陈说真理和接受真理时掺杂著世俗的欲念,那他将永远成为欲念的奴隶!愚钝的人虽然也有机会接触真理教法,但他不懂得净化自己的生命,开拓内在的德性,他仍然贫穷得像四处流浪的乞丐。
  应当放弃各种学理的偏见,应当生起发达进化的志愿,为了救济沦没於苦难中的生命,你应当沿著净化道路去好好修学!
  当时,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在您这部解析深奥意蕴的教法中,应当如何称呼以上教法呢?我们应当怎样去保护它、奉行它?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以上教法可以称作「最圆满的净化教法」,你应当根据教法的指导,勤勉不懈地去改变自己的精神结构:以净化方法来净化自己,这就是对「净化教法」最好的奉行和保护。
  佛陀在陈说「圆满净化教法」时,与会大众中有六十万众生激发了最高最圆满的觉悟之心:有三十万要求放弃一切生命活动的修行人消除了邪恶情绪的现实作用,并获得直接体认存在本性的认识能力:有十五万要求解除生命活动的修行人彻底消除了生命深层的邪恶势力,达到自由安乐状态;有七万五千个菩萨引发出以净化教法改变精神结构的巨大决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2:05 编辑

原典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於无余依涅盘界中,一切诸受无余永灭。何等诸受於此永灭?
  善男子!以要言之,有二种受无余永灭。何等为二?一者所依麁重受①,二者彼果境界受②。
  所依麁重受当知有四种:一者有色所依受,二者无色所依受,三者果已成满麁重受,四者果未成满麁重受。果已成满受者,谓现在受;果未成满受者,谓未来因受。
  彼果境界受,亦有四种:一者依持受,二者资具受,三者受用受,四者顾恋受。於有余依涅盘界中,果末成满受一切已灭,领彼对治,明触生受③,领受共有④ ,或复彼果已成满受。又二种受一切已灭,唯现领受明触生受,於无余依涅盘界中,般涅盘时此亦永灭。是故说言,於无余依涅盘界中,一切诸受无余永灭。
  尔时,世尊说是语已,复告慈氏菩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能依止圆满最极清净妙瑜伽道,请问如来。汝於瑜伽已得决定最极善巧,吾已为汝宣说圆满最极清净妙瑜伽道,所有一切过去未来正等觉者,已说当说皆亦如是。诸善男子若善女人,皆应依此勇猛精进,当正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於法假立瑜伽中,若行放逸失大义,
  依止此法及瑜伽,若正修行得大觉。
  见有所得求免离,若谓此见为得法,
  慈氏彼去瑜伽速,譬如大地与虚空。
  利生坚固而不作,悟已勤修利有情,
  智者作此穷劫量,使得最上离染喜。
  若人为欲而说法,彼名舍欲还取欲,
  愚痴得法无价宝,反更游行而乞匈。
  於诤谊杂戏论著,应舍发起上精进,
  为度诸天及世间,於此瑜伽汝当学。
  尔时,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於是解深密法门中,当何名此教?我当云何奉持?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此名瑜伽了义之教,於此瑜伽了义之教汝当奉持。
  说此瑜伽了义教时,於大会中,有六百千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三百千声闻远尘离垢,於诸法中得法眼净;一百五十千声闻诸漏永尽,心得解脱;七十五千菩萨获得广大瑜伽作意。
注释
  
所依麁重受:根据身体内感觉器官而来的感受活动。
  
彼果境界受:根据外部感知对象而来的感受活动。
  
明触生受:智慧与自然界相接触,产生出与智慧相伴的感受活动。
  
领受共有:即对自然界的感受活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2:06 编辑

译文
  当时,观自在菩萨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曾经说过菩萨净化生命的十个修行阶位。这十个阶位按次序是极大欢喜的阶位、摆脱非自觉调控的阶位、智慧生起的阶位、焚烧一切烦恼的阶位、把对真理的认识与对事物个别特性的认识调和起来的阶位、直接观察生命流转状态的阶位、真理念念相绩不再间断的阶位、任何现实的生命活动不再触动的阶位、彻底透破语言障碍的阶位,获得广大智慧和功业的阶位,最後,您又说过,菩萨净化生命的第十一个修行阶位即成佛的阶位。世尊!我现在想知道,以上这些修行阶位共讲了几种净化?十一个阶位所表徵的修行过程裏,又包括哪些方面的修行内容呢?
  当时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你应当知道,十一个修行阶位中共包括了四种净化和十一个方面的净化、修行内容,也就是说,这四种净化和十一个方面的净化内容可以概括菩萨修行生活的内容和实质。为什么说四种净化能概括修行阶位的特质呢?具体说来,一种净化了的超然愉悦能够概括第一阶位的特质,一种净化了的意志调控能力可以概括第二阶位的特质:一种净化了的认识功能可以概括第三阶位的特质:一种净化了的与真理相应的智慧从第四阶位开始,愈向修行生活的高层次迈进,愈能得到更深更广的开发,所以它能概括从第四阶位一直到成佛阶位的修行特质。善男子!以上就是用四种净化概括修行生活的具体意思。
  从十一个方面来概括修行内容,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详细情况是这样的:菩萨在跃入菩萨阶位之前的修行过程中,他依靠书写经典、诵读经典等十条途径勤勉地修学著教法,这样久而久之後,就会获得与真理相契符的确定性的观念、见解,这就使修行人超出了漫长的准备阶段,而进入菩萨阶位的第一个层次,根据这一原因,修行生活这一方面内容得到了满足;但是菩萨还不能自觉调节精神活动中出现的偶然失控状态,他还不能完全避免心理潜势力偶现的作用,根据这一原因,菩萨修行的这一方面内容就未能满足,为了使这一方面得到满足,他要勤勉不懈地继续努力,最後他就能自觉控制精神生活的一切现实作用 ;菩萨修行的这一方面内容虽然满足了,但他静中思维的能力还不发达,也还没有记忆不忘的本领,因此他还需要勤勉不懈地继续努力,最後他就能获得圆满的静中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菩萨修行的这一方面内容虽已得到满足,但他还不能对「四种真理」表述的存在道理进行直接的静观,他只是贪恋於自己的内心感受,无法从自己的精神幻觉裏走出来,因此他还需要勤勉不懈的继续努力,最後他就能突破精神幻觉,而对存在各方面的本性作直接的静观;菩萨修行的这一方面内容虽已得到满足,但他还不能摆脱一向厌恶生死流转、一向眷恋宁静安乐的心理,因此他还需要勤勉不懈地继续努力,最後他就能摆脱那种不正确的心理倾向:菩萨修行的这一方面内容虽已得到满足,但他还没有直接静观流转变动的生命过程之认识能力,又因为他对於生命抱著厌恶的态度,所以他未能如实领会生命过程其实没有主宰实体的道理,未能把握到生命过程即是存在本性的昭示,因此他还需要勤勉不懈地继续努力,最後他就能如实静观到流转生命的真正本性;菩萨修行的这一方面内容虽已得到满足,但他还不能使真理在自己的观念中不间断地发挥作用,因此他还需要勤勉不懈地继续努力,最後他就能使认识结构与真理时时相应:菩萨修行的这一方面内容虽已得到满足,但是他还是把真理当作一个观念、一个工具,他还未能使真理和现实的生命活动完全融合起来,同时他还未获得对一切存在的圆满知识,所以他还需要勤勉不懈地继续努力,最後他就能把真理贯彻在生命现象的一切活动裏:菩萨修行的这一方面内容虽已得到满足,但他还不能对无穷无尽的教法观念、教法系统达到融会贯通,他也没有彻底清除语言障碍,所以他还需要勤勉不懈地继续努力,最後他就能彻底突破语言功能障碍,圆满解决真理陈说方面的一切困难,菩萨修行的这一方面内容虽已得到满足,但他还没有现实地体会到那最圆满的真理之呈现,因此他仍需要勤勉不懈地继续努力,最後他就能亲身见到那圆满实现的真理:菩萨修行的这一方面虽已得到满足,但他还不具备体认一切对象个性、特殊性的奇妙智慧,因此他还需要勤勉不懈地继续努力,最後他就能获得体认一切现象特殊性的圆满认识能力。到此阶位,菩萨修行的一切方面内容就已经得到了满足,净化生命的修行过程就已圆满完成了。因此我说,以上十一个方面概括了菩萨阶位上的一切修行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2:07 编辑

原典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尔时,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十地,所谓极喜地、离垢地①、发光地、焰慧地②、极难胜地③、现前地④、远行地⑤、不动地⑥、善慧地⑦、法云地⑧,复说佛地⑨为第十一,如是诸地几种清净?几分所摄?
  尔时,世尊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当知诸地四种清净⑩,十一分摄。云何名为四种清净能摄诸地?谓增上意乐清净摄於初地;增上戒清净摄第二地;增上心清净摄第三地;增上慧清净於後後地,转胜妙故,当知能摄从第四地乃至佛地。善男子!当知如是四种清净普摄诸地。
  云何名为十一种分能摄诸地?谓诸菩萨先於胜解行地⑾依十法行⑿极善修习胜解忍故,超过彼地证人菩萨正性离生,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於微细毁犯误现行中,正知而行,由是因缘於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得世间圆满等持、等至⒀及圆满闻持陀罗尼⒁,由是因缘於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令随所获得菩提分法多修习住,心未能舍诸等至爱及与法爱,由是因缘於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於诸谛道理如实观察,又未能於生死涅盘弃舍一向背趣作意,又未能修方便所摄菩提分法,由是因缘於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於生死流转如实观察,又由於彼多生厌故,未能多住无相作意,由是因缘於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令无相作意无缺无问⒂多修习住,由是因缘於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於无相住中舍离功用,又未能得於相自在,由是因缘於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於异名众相训词差别一切品类,宜说法中得大自在,由是因缘,於此分而未能得圆满法身现前证受,由是因缘於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得遍抄一切所知境界无著无碍妙智妙见,由是因缘於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由是因缘此分圆满,此分满故於一切分皆得圆满。善男子!当知如是十一种分普摄诸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2:07 编辑

注释
  ①离垢地:菩萨十地中的第二地,在此阶位,菩萨已能完全自觉地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思想和行为不会再出现无意的过失,可译为「摆脱非自觉调控状态的阶位」,也可直接译为「摆脱污垢的阶位」。
  ②焰慧地:菩萨十地中的第四地,在此阶位菩萨以智慧焚烧一切发生现实作用的邪恶情绪,所以可译作「焚烧一切邪恶情绪的阶位」。
  ③极难胜地:菩萨十地中的第五地,在此阶位菩萨一方面要坚持对存在本性的认识,一方面又要极力观察事物各方面的特性,把对存在本性的认识同对存在现象的认识相互贯通、调和、融合起来,这在修行生活中是极为困难极其艰巨的任务,所以说这个阶位是「极难胜地」,意译为「把对真理的认识与对事物特殊性的认识相互融合起来的阶位」。
  ④现前地:菩萨十地中的第六地,在此阶位菩萨观察事物特殊性的智慧得到加强,能直接静观生命流转变动的真实过程,因此可译为「直接观察生命流转过程的阶位」
  ⑤远行地:菩萨十地中的第七地,在此阶位菩萨对存在真实本性的认识不再被对现象的认识所打扰、所动摇,真理已可在精神生活中念念相续,因此译为「真理念念相续不再间断的阶位」。
  ⑥不动地:菩萨十地中的第八地,在此阶位菩萨已不必运用自己的意志力量、观念暗示来保守真理,任何现实的生命活动也都不再影响真理,真理在生命的任何现实活动中也都不会遭受染污,所以此地叫做「不动地」,意译为「任何现实生命活动不再触动生命本性的阶位」。
  ⑦善慧地:菩萨十地中的第九地,在此阶位菩萨已克服语言障碍,任何真理的表述系统都能得到透彻的理解,同时,菩萨还获得者得珍贵的语言能力,能恰如其分地把真理陈说出来,意译为「对於真理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能够透彻理解的阶地」。
  ⑧法云地:菩萨十地中的第十地,在此阶位菩萨开发出了生命中的巨大功业和智慧,如大云普覆地面,智慧和功业也普覆一切众生,意译为「获得巨大功业智慧的阶位」。
  ⑨佛地:成佛的阶位,此地以体证「真正生命」为其特徵。
  ⑩清净:即净化之义。
  ⑾胜解行地:菩萨跃入菩萨地前的修行阶段,在这一阶段,修行人以研究教法所得的正确观念来指导、调节行、住、坐、卧等一切日常活动,解行相应,为引发与真理相应的超越智慧打下了基础。
  ⑿十法行:指菩萨在「胜解行地」的修行内容,「十法行」意即「与教法相应的十种修行行为」,这十种行为是:㈠书写经典,广为流通;㈡供养经典,如佛塔庙;㈢把所听到的教法向他人辗转解说;㈣别人讲授经典时恭敬往听;㈤披阅经典,经常温习;㈥忆持教法,记而不失;㈦开演正法,利乐有情;㈧讽诵教法,让人听而起敬;㈨反复研究,思考教法中的义理;㈩修学教法,永不止息。
  ⒀等持、等至:禅定学术语,此取仅其大意,译为「静中思维的工夫」。
  ⒁闻持陀罗尼:即记忆不失的能力。
  ⒂无缺无间:无缺失、无间断,指精神结构已得到全面的净化,精神生活已能与真理念念相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2:08 编辑

译文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现在我想知道,为什么菩萨修行的第一地叫做「极大欢喜的阶位」,乃至於为什么菩萨修行的最後一个阶位叫做「成佛地」呢?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菩萨修行阶位的得名,主要依据该阶位的修行内容和修行特质,具体说来,菩萨初步成就了修行精神结构,其心识第一次从世俗认识模式裏摆脱出来,精神上产生极度的欢喜愉悦感,所以最初这个修行地就叫做「极大欢喜愉悦的阶位」:第二地叫做「脱离一切污垢的阶位」,在此阶位,菩萨能舍弃不能自觉调控的精神状态:第三地叫做「智慧开发的阶位」,在此阶位他所得到的修行精神结构和广大记忆能力成为一切智慧的基础;第四地叫做[智慧炽盛、焚烧一切烦恼的阶位」,在此阶位,菩萨所开发的与真理相应的认识能力能焚烧一切发生现实作用的邪恶情绪,就像烈火能焚烧柴木一样:第五地叫做「把对真理的认识与对事物个别特性的认识相调和的阶位」,在此阶位,菩萨通过艰苦的修行工作,终於彻底掌握了与真理相应的认知方式:第六地叫做「直接观察生命流转状态的阶位」,在此阶位,菩萨能亲身静观生命的流转过程,对流转生命的真实本性获得直接的体认;第七地叫做「真理观念在精神生活中念念相绩的阶位」,在此阶位,菩萨的生命活动才能与真理息息相应:第八地叫做「任何现实的生命活动不再触动的阶位」,在此阶位,菩萨把真理与现实生命活动完全统一起来,生命现象的一切活动一切动作都不再影响、染污生命的真实本性:第九地叫做「圆满陈说真理的阶位」,在此阶位,菩萨对阐述真理的一切语言系统已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第十地叫做「获得广大智慧和功业的阶位」,在此阶位,菩萨的身体就会变得广大如虚空,他的生命与存在已融成一片,就像虚空无所不覆、广湛无涯,菩萨那智慧和功业凝聚而成的身体在存在中也无所不在;第十一地叫做「成佛的阶位」,在此阶位,他把最细微的痛苦烦恼全然舍弃掉了,他把最细微的知识障碍也全都舍弃掉了,他对一切的认知境界都产生出圆满的觉悟,他亲身「看见」一切存在的真实样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2:08 编辑

原典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缘最初名极喜地?乃至何缘说名佛地?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成就大义,得未曾得出世间心,生大欢喜,是故最初名极喜地;远离一切徽细犯戒,是故第二名离垢地;由彼所得三摩地及闻持陀罗尼,能为无量智光依止,是故第三名发光地;由彼所得菩提分法烧诸烦恼智如火焰,是故第四名焰慧地;由即於彼菩提分法方便修习,最极艰难方得自在,是故第五名极难胜地;现前观察诸行流转,又於无相多修作意方现在前①,是故第六名现前地;能远证入无缺无问无相作意,与清净地②共相邻接,是故第七名远行地;由於无相得无功用,於诸相中不为现行烦恼所动,是故第八名不动地;於一切种说法自在,获得无罪广大智慧,是故第九名善意地;麁重之身广如虚空,法身圆满譬如大云,皆能遍覆,是故第十名法云地;永断最极微细烦恼及所知障,无著无凝,於一切种所知境界现正等觉,故第十一说名佛地。

注释
  ①於无相多修作意方现在前:大意是,还必须有意识地把精神生活凝聚在「一切实体不存在」这一教法道理之上,这样通过长时间的修持努力,终於使存在的真实本性清清楚楚地显现出来了。译文姑取大意。
  ②清净地:即第八阶位,菩萨第八地中精神结构已得到全面的净化,真理已与现实生命活动打成一片,所以第八地又被称作「清净地」,意即全面净化的阶位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2:09 编辑

译文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菩萨在修行的每一阶位上,各有哪些愚昧无知的表现?各有哪些邪恶的潜在势力是修行人必须坚决予以排除的?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菩萨修行的十一个阶位上共有二十二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共有十一种邪恶的心理潜势力是修行人必须坚决予以排除的。
  具体说来,在修行第一地上有两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其一是执著於生命实体和存在实体的存在,其二是将会引导生命沦入更痛苦生存状态的种种染污性的事物,这两种愚昧无知的心理潜势力是修行人必须坚决予以排除的。
  在修行第二地上有两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其一是那种微细的、失控的精神活动状态,其二是会引起未来生命周期流转生命的各种行为,这两种愚昧无知的心理潜势力是修行人必须坚决予以排除的。
  在修行第三地上有两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其一是能妨害修行精神结构的各种贪欲心理,其二是妨害圆满记忆能力的浑沌力量,这两种愚昧无知的心理潜势力是修行人必须坚决予以排除的。
  在修行第四地上有两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其一是对修行境界、内心感受的贪恋心理,其二是对佛教教法的贪恋执著,这两种愚昧无知的心理潜势力是修行人必须坚决予以排除的。
  在修行第五地上有两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其一是一向害怕生死流转、一向厌恶生命活动的心理,其二是一向欣慕安宁安乐、一向渴望圆满自由的心理,这两种愚昧无知的心理潜势力是修行人心须坚决予以排除的。
  在修行第六地上有两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其一是不能现实地、直接地体会生命流转的实际情状,其二是精神活动始终存留主观意向的暗示作用、达不到自然而然的境地,这两种愚昧无知的心理潜势力是修行人必须坚决予以排除的。
  在修行第七地上有两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其一是微细的实体观念仍然起著作用,其二是执著於没有实体存在的存在本性,这两种愚昧无知的心理潜势力是修行人必须坚决予以排除的。    
  在修行第八地上有两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其一是仍然把存在本性当作抽象理念来把握,其二是在现实生命活动中无法体会到圆满安乐的存在本性,这两种愚昧无知的心理潜势力是修行人必须坚决予以放弃的。
  在修行第九地上有两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其一是对陈说真理的语言系统无法融会贯通、对於觉者以最高智慧所创立的概括存在法则之简略文字无法把握,其二是缺乏创立相应於真理的语言系统之能力,这两种愚昧无知的心理潜势力是修行人必须坚决予以排除的。
  在修行第十地上有两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其一是无法开发出生命中潜伏的巨大能量,其二是无法使真正的生命在全宇宙的一切存在现象中圆满地实现出来,这两种愚昧无知的心理潜势力是修行人必须坚决予以排除的。
  在成佛地上有两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其一是对一切认知境界存留著极微细的实体执著,其二是对一切认知对象存在极微细的无知状态,这两种愚昧无知的心理潜势力是修行人必须坚决予以排除的。
  善男子!所谓最高最圆满的觉悟正是指从上述二十二种愚昧无知的生命表现活动及其心理潜势力的重重污染、重重束缚中完全摆脱出来。
  观自在菩萨就对佛陀说:世尊!您的圆满觉悟真是宇宙间最惊奇、赞叹的事!您的觉悟不仅成就了自利、利他的宏伟功业,而且能帮助诸菩萨冲出愚昧无知的重重罗网,让一切生命都有了觉醒的希望和机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2:09 编辑

原典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於此诸地有几愚痴?有几麁重为所对治?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此诸地中有二十二种愚痴、十一种麁重①,为所对治。
  谓於地有二愚痴:一者执著补特伽罗及法愚痴;二者恶趣杂染愚痴,及彼麁重
  於第二地有二愚痴:一者徽细误犯愚痴,二者种种业趣愚痴,及彼麁重为所对治。
  於第三地有二愚痴:一者欲贪愚痴,二者圆满闻持陀罗尼愚痴,及彼麁重为所对治。
  於第四地有二愚痴:一者等至爱愚痴,二者法爱愚痴,及彼麁重为所封台。
  於第五地有二愚痴:一者一向作意弃背生死愚痴,二者一向作意趣向涅盘愚痴,及彼麁重为所对治。
  於第六地有二愚痴:一者现前观察诸行流转愚痴,二者相多现行愚痴,及彼麁重为所对治。
  於第七地有二愚痴:一者徽细相现行愚痴,二者一向无相作意方便愚痴,及彼麁重为所对治。
  於第八地有二愚痴:一者於无相作功用愚痴,二者於相自在愚痴,及彼麁重为所对治。
  於第九地有二愚痴:一者於无量说法无量法句文字後後慧辩陀罗尼自在愚痴,二者辩守自在愚痴,及彼麁重为所对治。
  於第十地有二愚痴:一者大神通愚痴②,二者悟入微细秘密愚痴③,及彼麁重为所对治。
  於如来地有二愚痴:一者於一切所知境界极徽细著愚痴,二者极徽细碍愚痴,及彼麁重为所对治。
  善男子!由此二十二种愚痴及十一种麁重故,安立诸地;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离彼系缚。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甚奇希有,乃至成就大利大果,令诸菩萨能破如是大愚痴罗网,能越如是大麁重稠林,现前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23:55 , Processed in 0.272611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