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浮世莲花

[大德开示]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宣化上人主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僧问师云。黄梅意旨甚么人得。
师云。会佛法人得。
僧云。和尚还得否。
师云。我不会佛法。

有一次有位和尚,此位真是个獦獠,没有什么学识的大老粗,他冒冒失失的问:‘黄梅五祖大师的衣钵,是什么人得?’他明知是六祖得而还故意问。由他这样一问,不必在当时设身处地见到此人,就按著经文你一想,便知他是个没有什么学问的乡下人。他一方面可说是明知故问,另一方面可说是对六祖存轻视的心。为何说存轻视心?他意思是说:你一个不识字的人,怎有资格来继承五祖的衣钵呢?

六祖大师说:‘明白佛法的人得到五祖大师的衣钵。’这位僧人又问:‘和尚你是得到还是没有得到啊?’意思即他不相信六祖是五祖的衣钵传人,所以要再问说:‘和尚还得否?’六祖大师说:‘我不明白佛法。’六祖大师他不说我得或不得,而说我不明白佛法。各位想想,在此处六祖大师是讲真话或假话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无美泉。因至寺后五里许。见山林郁茂瑞气盘旋。师振锡卓地。泉应手而出。积以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忽有一僧来礼拜
云。方辩是西蜀人。
昨于南天竺国。见达摩大师。嘱方辩速往唐土。吾传大迦叶正法眼藏及僧伽梨。见传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礼。方辩远来。愿见我师传来衣钵。

有一天,六祖大师想洗涤五祖大师所传授的衣,但没有干净的美泉,所以就走到寺后五里多的山地(寺后濯溪泉离南华寺有一里路,或者以前寺院在溪前也不一定),看见山林茂密郁郁成荫,霞光万道,瑞气千条,在山顶上盘旋。得五眼六通的人,那个地方有什么气他一看就知道。这时大师拿著九个环的锡杖琅琅响,就往地下一戳,泉水就涌地而出成一水泉。当水流得多时,就成一水池。六祖大师就跪在石块上浣浣五祖所传的衣钵。

此时忽有一和尚来向六祖大师顶礼叩头,自称法名方辩,是西蜀人,说:‘我在南印度见到达摩祖师,叫我速来唐朝这地方。他说:“我所传大迦叶代代相传的正法眼藏和僧伽梨(二十五条的祖衣),现传到中国第六代韶关曹溪,你赶快去瞻仰礼拜第六代祖师。”方辩我听达摩祖师如此对我讲,所以远从印度而来,但愿能见达摩祖师所传留下来的衣钵。’

各位想一想,初祖达摩在中国已死了,但方辩在六祖时在印度又见到他,你们说这事是不是很奇怪?其实这不足为奇,直到现在,一般人仍不知道他到何处去了。讲到此,我想起一件事实,这不是公案,而是实实在在的事实。

当我在东北,即满州国,最初我发心修道,乃是因种种的因缘。在东北我最崇拜的是王孝子。他那时守孝,年二十八岁。天气很冷,他用些木板钉了个小茅蓬,前后守孝六年,在最后的第六年,他就不讲话,天天在小茅蓬里参禅打坐诵金刚经。当守孝将圆满时,他就打了个妄想说:‘在东北的名山千山和广宁山,有几千年的老比丘在里头修道,当我守孝圆满,我也到广宁山去修道。’

第二天早上打坐时,就听到护法对他说:‘今天有贵人来访。’他一听有贵人来,就以为是做大官的。等到十点多见一穿破衣服的和尚,挑著一担子。此人就将担子放下而和他谈话,本来王孝子不讲话,所以他在心里问他话:‘你从什么地方来啊?’此人说:‘我是从广宁山来的。’王孝子又问:‘你贵姓?’此人答:‘我是明朝一位将军,后来就出家修道。我和你很有缘,所以今天来见见你,因我知道你要到广宁山修道。但那处是独善其身的人修的,而你应兼善天下。你与此方人士有缘,不要到广宁山去,就在这地方造间庙弘扬佛法。’说完这几句话,这人就走了。此人自说是明朝人,由何可证明呢?因王孝子是在心里问他话,而他知他问什么,足见此人已得他心通,是五眼六通的境界。王孝子这时是民国时代,距明朝已有三百多年,此人仍未死。由此点证明有人在南天竺见到菩提达摩,和方辩所说传授衣钵的情形,是很平常而不足为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师乃出示。次问。上人攻何事业。曰。善塑。师正色曰。汝试塑看。辩罔措。过数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尽其妙。师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师舒手摩方辩顶曰。永为人天福田。师仍以衣酬之。辩取衣分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稯裹瘗地中誓曰。后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于此。重建殿宇。

六祖大师就出示所传法衣给他看,接著问方辩有什么专长?方辩说:‘我善于用泥、香灰、木头来塑佛像。’

六祖大师就很严肃对他说:‘你试著塑一个给我看。’

方辩听六祖大师如此说,当时就手足无措起来,没有答覆。过了几天,他塑成六祖大师的真像,有七寸高,塑得面孔与六祖大师一样,连很微细的地方都塑得清楚妙好。

六祖大师一看他所塑自己的本像,就说:‘你只了解塑性而不解佛性。’于是六祖就伸手摩方辩的头顶说:‘你永远都要出家做和尚,生生世世要做人天的福田。’后六祖大师送给他一件衣,酬谢他塑像的功德。方辩接受衣后,将衣分成三份:一份就披到塑像上,一份自己留著作纪念,一份用稯叶包好埋在地里,并发愿说:‘将来得到这衣的时候,就是我出世,我在这庙作方丈和尚,重新建设这殿宇。’

原注,宋嘉祐八年,有僧惟先,修殿掘地,得衣如新。像在高泉寺,祈祷辄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有僧举卧轮禅师偈曰。

卧轮有伎俩    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    菩提日日长

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
因示一偈曰。

惠能没伎俩    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    菩提作么长

有一位和尚,或者此和尚是个无名和尚,或者是不好名的和尚。他念卧轮禅师的偈颂说:‘卧轮有一本领,能断百种思想,不生思想。可是有这能断百种思想,就已经落到第二、第三,而非第一义谛。他说对著什么境界都不起念,故菩提一天比一天长得高,长得大。’

六祖大师一听就说:‘此偈还未明白真正的心地法门。为什么呢?若依此偈修行,等于是自己把自己束缚住了。’故六祖大师说出另一偈颂:‘惠能我什么本领也没有,我不需要断百思想,连断百思想的念都没有。对著什么境界就事来则应,事去则净,所以随便它兴,随便它去,我也不管它菩提长不长。这就像前边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道理一样,我根本就是清净,又何必拂拭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6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顿渐品第八)

宣化上人主讲
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日至七月二十七日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顿渐品第八

顿就是立刻明白,明白一个理。理则顿悟,事须渐修,修行是要一天一天地去修行,悟只是悟个理,至于证果还要自己去修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当时六祖大师在曹溪宝林山南华寺,弘扬顿教法门。神秀大师,即是五祖的徒弟,他曾很想作祖师。这个祖师欲真是害死人!这么聪明的人,都断不了这个祖师欲。此时神秀大师在湖北荆州玉泉寺。这时有南宗、北宗之分,南宗讲顿法,北宗就讲渐法,两宗教化盛行。六祖大师门下有几千人,神秀大师门下有几万人,因他原有几百人跟随著他,后来一天比一天多,故比南宗盛。但是人人都知南宗是接受五祖衣钵的传人,神秀虽很有学问,但五祖大师并未传给他衣钵,所以当时人就称‘南能北秀’,南方就是能大师,北方就是秀大师,故有南宗和北宗顿渐之分。神秀的弟子拥护神秀作第六代祖师,但总是名不正言不顺,总还有六祖惠能大师在那儿,所以常派人想将他杀了,而后独称第六代祖师。

所有参禅学道的人,不知那一个是对。六祖大师他又不识字,有时讲的道理和经典不相合。北方秀大师在五祖座下,做过教授师,很有学问,但他没有直接得到衣钵,所以学人不知要跟那一位学才好。

故六祖大师对大众开示说:‘法本来只有一宗旨,没有两个的,而人却有南方人和北方人。法本来只有一种,没有多种,就是不二法门。而人的见解有快、有顿、有迟、有疾。什么叫顿渐呢?本来法没有顿渐,而人却有聪明、有愚痴,有利根、有钝根之分,所以这顿渐是因人而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

然而神秀的徒弟,往往讥讽南宗祖师说:‘哈!那个祖师一个字都不识,他有什么能力呢?祖师?真是可笑之至,岂有此理,太滑稽了,一个字都不识怎可作祖师呢?’无形中就是轻视六祖。不仅不懂英文,连中文都不懂,你看这位祖师可怜不可怜?说这些话的人是神秀的徒弟,当著神秀面这样讲。

神秀听后就说:‘你们不要这样讲。’神秀在表面上还过得去。‘他是开悟的人,得无师的智慧,是深悟最上一乘,我的确没有他开悟的那种智慧,我的确不如他。况且他是我第五代祖师亲传衣钵,得以心印心妙法的传人。这不是偶然,是很不容易的。我恨不能亲自去亲近六祖大师,跟他学佛法。虽然国家封我为国师(五祖座下十大弟子,武则天均请去供养),但你们各位不要滞留在我这儿,你们应该到曹溪跟六祖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日命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若有所闻尽心记取。还为吾说。志诚禀命至曹溪。随众参请不言来处。时祖师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志诚即出礼拜。具陈其事。师曰。汝从玉泉来。应是钿作。对曰。不是。师曰。何得不是。对曰。未说即是。说了不是。

神秀大师他是故意试验他的徒弟,所以才说:‘六祖比我有道德。’如果这些门人真对我有信心,即使六祖真有道德,亦不会去的;如果他们没有真心,我如此一说.,他们就跑了。所以神秀假意如此说:‘你们不要在这里住了,到曹溪跟六祖去学。’但是这些徒弟都知道他的师父不愿他们走,所以也就没有人离开。可是神秀又想知道六祖所讲的是什么法门,所以有一天就派一位间谍—他所心爱的徒弟志诚,对他说:‘你很聪明且多智慧,你代表我到曹溪去听法。因六祖认识我,我若去了,他就不会讲佛法。你听见什么道理,要一字不错地写下笔记,等你回来时再念给我听。’好像三个礼拜前有其他法师派人来此,就像这样。志诚受神秀大师的使命,就到曹溪,随著大众叩头顶礼请开示,但他不说是何处来的,不透露他是从神秀大师那儿来的。

就在这个时候,六祖对大众说:‘现在有一偷法的人在此,你们大家注意点,他藏在大众里。’

志诚一听就走出来顶礼坦白,说:‘我就是盗法的人,我从神秀大师那儿来的。’

六祖大师说:‘你从玉泉寺来,就是间谍。’

志诚答:‘我不是间谍。’

师说:‘为何你不是间谍呢?’

志诚答:‘在未说明白我的来历前,我就是间谍,但现已坦白发露忏悔了,所以就不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师曰。汝师若为示众。
对曰。常指诲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
师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常坐拘身。于理何益。
听吾偈曰。

生来坐不卧    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    何为立功课

这时,六祖大师问他说:‘你师父平时对大众开示些什么?’

志诚应对说:‘我师父常指示大众,要住心于一处而观净,大家常打坐不睡觉。’

六祖说:‘住心观净,这是一种病,是用功的毛病,这不是禅。常坐著反而拘缚自己的身体,不自由了,在道理上有何益处呢?’

修道人睡觉就睡觉,吃饭就吃饭,不要拘束这个身体。神秀大师只是教人在臭皮囊上用功夫,不知在自性上用功,所以这是病;若他知道在自性上用功夫,就没有病了。六祖大师是在自性上用功夫,就没有病了。六祖大师是在自性上用功夫,是很自然用功的。故六祖偈说:

‘生的时侯,坐著不卧,死了之后,就躺在那儿,不能坐了。这个身体是一具臭骨头,四大假合而成的,你怎么在臭皮囊上用功夫呢?为什么不在自性上用功夫呢?’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神秀所教的住心观净,这就是著相,根本和金刚经所述的宗旨相违背,所以六祖大师破除他的毛病、执著。

神秀大师教人住心观净,而六祖大师说这是毛病。长坐不卧说这是拘身,不是禅的道理。其实呢!你要能住心观净,久而久之也会有点成就,虽说不太自由,但也对身心有所帮助。但是六祖大师为何要说它不对呢?因为志诚是从神秀那儿来的,他必须把他的执著破除了,然后才能接受真正的佛法,所以六祖对他说种种的道理。这是教人用功时不要执著,你不要有长坐不卧的思想,说这是用功修行。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心观净是有所执著,执著就是障碍。要把执著破除才能与自性相契合,所以六祖大师才这样讲。我们一般人不要说六祖大师讲长坐不卧是不如法的。我们要那样坐,且又要觉得很自然而不勉强,若你觉得很勉强,这就不是道。用功是要很自由的。那你说这回好了,自由用功,那我可以不守规矩啦!这不可以的,你不守规矩,那是误解自由。如果大家坐著你躺著,大家躺著你坐著,这就不如法,这叫标异现奇。好像以前有人在此打坐,当一般人都站起来经行,那个人还在那儿坐著,说你看看我,看看我。这叫出众不守规矩。总之,修行用功,不但要守规矩,且要对自己自由,而非不守规矩。这一点人人都要明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1:40 , Processed in 0.241267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