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我来了

[佛教文化] 329个佛经故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国王、王后正在惊疑之间,正不知这是怎么回事,只见文殊菩萨端坐空中的一朵大宝莲荷花上,现出五色真身,向他们夫妇二人称赞说:

“善哉!果然名不虚传,你们普救众生,广为布施,可真是至诚至信,真心实意,真是了不起啊!”

国王、王后这才悟到,原来的一切都是菩萨显灵,在考验他们是否真诚。他们此时不禁为自己经受了考验感到由衷的喜悦,连忙向文殊恭敬行礼。

文殊菩萨见国王、王后果然是人间少有的至诚至善之人,自然也非常高兴。在文殊四方讲法的时候,经常以国王、王后作为宣扬佛法的例子,广为宣传。国王、王后的作为,也使得各国人众十分震动,而本国之人更不用说了,都以国王、王后为榜样,广行善事,后来都在修道上有所进境。国王及王后呢?最后都双双修成了正果。

佛告诉阿难说:“当时的国王,就是我的前身。那王后就是现在的瞿夷,太子就是现在的罗云。”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殊菩萨的示现

‘慈悲的文殊菩萨,弟子迦罗越,恳请您现身加持,为弟子开大智慧。’

迦罗越很想能有如文殊菩萨一般的大智慧,所以,只要一到佛寺,就在身戴璎珞、骑着狮子、拿着智慧宝剑的文殊菩萨像前至诚顶礼,一心祈求文殊菩萨现身,为他加持。

有一天,迦罗越准备了丰盛的斋宴来供养僧众,并在宴席的最前方,放置一张高大精致的座椅,希望庄严的文殊菩萨慈悲应供。不多时,在前来应供的僧众中,有一位其貌不扬的跛脚老人,身上披挂着破破烂烂、长短不齐的衣服,肮脏的颜面益发显得邋遢不堪。这位跛脚老人正一拐一拐的走向前方的华贵座椅,准备就坐。迦罗越看到这个情形,心想:‘这高座大位是要给庄严的文殊菩萨、或是德高望众的大和尚坐的,怎么可以让一个邋遢的乞丐坐在这上面呢!’于是,迦罗越立刻走了过去,把老人从座椅上拉下来,要他到旁边去吃饭。不一会儿,老人又一拐一拐地上去坐。‘怎么又跑上去了!’迦罗越就又上前把老人给拉下来。可是不到一会儿,老人还是拐回到大座椅上去坐。

就这样拉拉扯扯、上下七次,老人不再走回高座,找了一处角落席地而坐,迦罗越终于松了一口气!

斋僧之后,迦罗越就到佛寺中,恭恭敬敬的礼拜,并将今天供僧的功德,祈愿回向:‘弟子迦罗越,虔诚祈愿:愿以斋僧功德回向今世即能得见文殊菩萨现身加持,令弟子得大智慧。’

整整忙碌了一整天,疲惫的迦罗越从佛寺回家后,就倒头呼呼大睡了。在睡梦中,他见到了他早也祈求、晚也祈求的的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对他说:

‘你不是从早到晚的念着,希望亲眼见到我吗?希望我去应供吗?为了满你的愿,今天我亲自现身应供,可是你却每次都把我从椅子上拉下来,一共拉了七次,为了不让你起烦恼,我只好到角落边去用斋了。’

此刻,迦罗越猛然从梦中惊醒坐了起来,想到斋僧当时,一直要坐上高座的跛脚老人,原来正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慈悲的示现,自己不但未上前礼拜,竟然有眼不识泰山,将菩萨一次又一次的请下座来!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唉!唉!’愈想愈懊恼,愈想愈后悔。想想,都是因为自己平常就习惯从外表去分别、执着的习气,造成当面错过大善知识的悔恨。再想想,今天文殊菩萨以这样的外貌示现,不正是在教化自己不可以貌取人,教化自己心性才是真实可贵的;能够面对种种外境不起任何分别执着,便是真正的大智慧。

迦罗越不禁由衷的礼拜,感谢文殊菩萨的启发,让他彻底了解不可妄从表相上分别取舍,今后要以平等心供养一切,不可以轻慢他人!

是的,文殊菩萨的大慈悲示现,圆满了迦罗越的至心祈求,也开启了迦罗越本具的智慧。

省思——

生活中,我们常常有许多的执取,高、矮;胖、瘦;美、丑;富贵、贫贱;聪明、驽钝……,在种种分别中产生憎爱取舍。遇到令我们憎恨的便觉得痛苦万分,遇到我们所爱的心生欢喜,苦苦追求到了又害怕失去。如此分析,所有憎爱取舍都是痛苦的枷锁,不得解脱的根源。

佛法云:‘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只要于分别中不起憎爱取舍,就是最大的智慧,带我们趣向解脱的要津。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斋僧获报

斋僧获报
佛陀时代,有一位长者子,年纪很小时便失去了双亲,一切都必须自食其力,所以生活非常地穷困与孤苦。一天,他听人说,如果能至诚供养三宝,死后便能往生忉利天,过着非常快乐的日子,不再有人世间的苦难。

长者子心中不禁涌上一股喜悦,于是积极地打听,究竟要准备多少财物才能供养佛陀及僧众?一打听下,需要三十两金,长者子心中很难过,因为自己不晓得要如何去筹措这一大笔钱?但他并未因此气馁,一想到自己此生的遭遇,便下定决心,即使再苦也要凑足三十两金子来供养。

于是他来到一户非常富有的长者家,长者好奇的问他:‘你有何要求呢?’贫穷的长者子说:‘您可否让我为您工作三年,但我希望能得到三十两金子的酬劳,如果您愿意,任何工作我都愿意做。’富有的长者见到他如此坚定,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由于他的品行正直,且任何大小杂事都能圆满完成,因此帮长者赚进了非常丰厚的财物,不到三年,便获得了三十两金的酬报。主人于是问他:‘你已如愿以偿的得到三十两金,将来有何打算呢?’长者子便将自己的心愿告诉主人,主人一听,立刻欢喜地说:‘我也很希望能供养佛陀及僧众,让我们一起邀请他们,接受我们的供养。’长者子听完便前往佛陀的住所邀请,佛陀也慈悲地答应了他的请求。

到了供养的这一天,正巧碰到城中节庆,许多人也准备了食物供僧。当僧众们来到长者子的住处时,虽然有满桌丰盛的斋点,但因已吃过,所以只用了少许的食物。等到众僧离开,长者子不禁难过的哭出来,心想三年来的辛苦,就是希望能斋僧,如今僧众只吃了一些些,看来自己是无福投生天道了,于是他决定去佛陀的住处,将自己的委屈告诉佛陀。

佛陀听完后,便安慰他说:‘你已发心成就此愿,即使僧众都不食用,你的愿望也一样可以实现,更何况僧众们仍然食用了一些,所以你不必烦恼。’长者子一听,心中的烦恼及悲伤立刻消除,露出了微笑,满心欢喜的回家去了。

就在此时,有五百位商人正好来到此地做生意,希望能找些食物充饥,但由于当时闹饥馑,粮食并不充足,所以无法有多余的粮食供应这五百位商人。这时有居民建议他们,可以到长者子家,因为长者子设宴要供养僧众,所以食物必定充足。于是,五百位商人立刻前往并说明来意,长者子心想,这些供僧的食物还剩许多,不如就与这五百位商人结缘。五百位商人为了表示谢意,都各自拿出一颗宝珠及一铜盔要赠送给长者子,长者子却心有所顾忌不敢接受,便去请示佛陀。佛陀告诉他:‘这是你发心的福报,可以收下,不必烦恼,将来也能有生天的果报。’

而这位富有的长者,因为只有一个女儿,见到长者子品行端直,慈心布施,便将女儿嫁给他,并掌管家业,于是长者子成为舍卫城中最富有的人了。

典故摘自:《杂宝藏经?卷四─长者子客作设会获现报缘》

省思——

修行学佛,欲解脱烦恼,乃至成就无上佛果,都须具足福慧资粮。供养,即是积集福慧资粮的首要行持。《佛说布施经》云:供养三宝可得五种利益:一、身相端庄。二、气力增盛。三、寿命延长。四、快乐安稳。五、成就辩才。佛、法、僧三宝即是供养、布施、修福的无上福田,如能清净供养,既能放下内心的悭贪与执着,亦能藉由恭敬供养,长养恭敬心、慈悲心与平等心,生生世世与三宝结清净善缘,功德无量无边。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施珠得道

施珠得道
佛住世时,有一位擅长鉴赏宝珠的婆罗门,偶然获得一颗如意珠。这颗如意珠为世所罕见,别说一般人不曾见识,连他这样的专家,也都无法识别。

于是婆罗门携带这颗稀世奇珍,从南天竺到东天竺,遍历各国请教高明,却始终无法如愿。行脚天下多年,这一天,他来到了舍卫国,亲谒波斯匿王。

王宫中,众臣云集,诸贤海会,皆为一睹这颗天下无双的至宝。婆罗门环顾四周,朗声发问:‘请问有谁能够鉴别这颗如意珠?’众人莫不摇头默然。见状,波斯匿王当下决定带领这名来自异城的客人拜见佛陀,解答疑惑。

佛陀端详风尘仆仆前来的婆罗门:‘你知道这颗宝珠的名字、来处、功用吗?’

‘不知道。’婆罗门据实以告。

佛观此人善根福德因缘成熟,慈祥地开示:‘它的名字叫做“金刚坚”,是从一尾磨竭巨鱼的脑中取出的。它有三种难得可贵的功能:第一,中毒的人,不论见珠或触及珠光,毒消身愈。第二,患热病的人,见珠触光,立刻康复。第三,结无量怨家债主的人,一旦获此宝珠,恶缘顿转善缘,处处受人欢迎、亲近。’

多少年的奔波、磨炼、寻访,心中的疑团,刹时烟消云散。婆罗门满腔欢喜难以言喻,决心将此珍宝供养给至尊至贵的佛陀,恳请世尊慈允自己出家为僧。

佛陀金口一宣:‘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着身!’更应机为现清净僧相的婆罗门说法,法音入耳映心,婆罗门比丘当下即证阿罗汉圣果,超越三界生死的轮回。

佛陀身旁诸常随众比丘弟子,见此罗汉入道证果因缘殊特迅捷,纷纷随喜赞叹:‘如来智慧无上!不但能善分别此稀世宝珠,还能方便说法,令这名比丘立刻证果成道!’

佛陀缓缓道来过去生的因缘:‘久远劫前,迦尸国仙人山中,有一名五通仙人。当时,一位婆罗门路经此山,手持一片稀有的树叶,问仙人是否识得。仙人为他一一说明,这乃是金顶树所产的树叶。中毒临死的人,坐在树下立即痊愈;患热病者,以树叶碰触身体马上获得清凉。这种树叶一接触人体,百病消除。听完仙人的说明,婆罗门欢喜依止仙人修法,也同样获得五种神通。当时的五通仙人,就是我的前世;拿树叶求教的婆罗门,就是这位婆罗门比丘的前世。过去生中我教他身证五通,今生我更进一步教他漏尽烦恼,六通具足,成阿罗汉。’

典故摘自:《杂宝藏经?卷七》

省思——

财法两施,等无差别;檀波罗蜜,具足圆满。多生累劫,我们以有形财物布施、以无形真理法宝布施、以慈心无畏布施触除众生忧恼……点点滴滴圆满福德资粮,功不唐捐。布施一门广开世出世间众善之门;普愿大众舍有形有相如意珍宝,洞见自性,离言说名相而建立无量言说名相,功德圆具离一切无明病恼,浑然天成不假他求之如意心珠!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地基的楼

无地基的楼
从前,有一个人名叫阿三,

非常富有、可说是家财万贯,但却愚痴无比。

有一天,阿三到朋友家做客,

看到朋友巍峨的三层楼房,富丽堂皇,非常羡慕,

心想:

‘我的财富也不输他,我也要盖一栋相同的房子。’

第二天一大早,

阿三就差人找来木匠,准备开始盖楼房,

这位木匠正是替他朋友建造三层楼房的人。

阿三满心欢喜,将心目中的楼房描述给木匠听,

木匠听完说:

‘没问题,您尽管放心。保证给您一栋不同凡响的三层楼房。’

木匠果然没有食言,

隔天立刻就带了工人开始敲敲打打、叮叮咚咚,

阿三看了,兴奋地期待着。

建造楼房,第一步就是要先打地基,

这位经验十足的木匠当然也不例外。

他首先挖地、整地、作地基……

非常卖力的工作着。

但是在一旁监工的阿三看了,心里可急了,

不断地嘀咕着:

‘这种盖法,什么时候才能完成他的“三层楼”呢?’

于是阿三急忙对木匠说:

‘不对,不对,我只要三层楼,你在做什么?’

木匠回答:

‘对啊!我就是遵照您的要求,正在努力的完成三层楼啊!’

阿三说:

‘可是,我不需要下面的两层楼,你只要盖第三层楼就可以了。’

木匠回答:

‘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从来没盖过一栋楼房,是不需要打地基、不从第一层楼开始盖的。’

阿三仍然坚持说:

‘不!我不需要下面的两层楼,你只要盖第三层楼就可以了。’

可怜的木匠,楞在那儿,真不晓得应该如何是好。

改写自《百喻经》

省思——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按部就班,从基础打起,才能成就,没有一步登天的。如同世上有些人只想成为大科学家、大企业家,却不愿意脚踏实地的求学、工作,可能吗?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常正解

无常正解
一天,阿难尊者欲至舍卫城托钵乞食,远远地便看见城门外有许多男子聚集一处,有的跳舞、有的唱歌、有的演奏乐曲,玩得不亦乐乎。当阿难尊者结束托钵,打算出城回去时,却发现早上还在高歌热舞的一名男子,竟然已经死去,其它人皆围绕在他身旁号啕大哭。阿难尊者见此景象,心想:‘唉!这无常也来得太快了,早上我入城乞食时,这名男子还像天人般欢喜地唱歌跳舞,怎么马上就受到无常鬼的召唤,结束了生命!’

阿难尊者回到只园精舍,顶礼佛陀后恭敬地长跪,合掌问道:‘世尊,今日我入城托钵时,看见许多男子于街上载歌载舞,尽情欢乐,没想到等我出城时,其中一名男子已经命终,众人皆在旁号哭不舍。我心想:“无常怎会如此迅速,早上进城还看到他高兴地歌舞,没想到一会儿的时间,无常就已示现。这件事情实在非常奇怪且前所未闻。”’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这件事情有何奇特呢?过去我所遇过的事情,都比你今天看到的还更加特别啊!’佛陀又说:‘昔日,我入城乞食时,同样也看到一名男子于街上载歌载舞,自我娱乐,等我托钵完准备回去时,仍见那名男子沉浸于歌舞之中。’阿难尊者不解地问:‘世尊,这很正常啊,有什么值得奇怪呢?’佛陀接着说:‘生命无常迅速,就像风一般难以控制,更何况是驾御它。无常是生命的真相,众生反以无常为奇特;你听到这样的事情,却认为没什么值得好奇怪的,代表你还不懂得无常的道理。’于是佛陀为了使弟子们能明白无常究竟之理,便作了一首偈子告示大众,希望将此正法流传后世,令广大众生皆能拥有正知正见:

‘晨所睹见,夜则不现,昨所瞻者,

今夕则无。我今少壮,无所恃怙,

少者亦死,男女无数。’

典故摘自:《出曜经?卷一》

省思——

人们所乐爱及追求的,没有一样能逃离无常的腐蚀。生命也是如此。如果没有看清无常的本质,便容易将生命建构在财、色、名、食、睡上。而明白真理的人能透达无常真相,选择有利此生的作为,如:修福修慧,广行六度,虽是无常随身,却是运用无常的最佳良方。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忧树下诞生得佛陀

无忧树下诞生得佛陀
清风微拂的夜晚,一只庄严的六牙白象,出现在迦毗罗卫城摩耶夫人的梦境。白象在祥柔的毫光与天籁乐音中,从兜率天缓缓而降,进入摩耶夫人胎中;吉祥庄严的梦,正预告着三界导师的降临。

‘能仁菩萨已降母胎,三界人天将有依怙!’,菩萨入胎的消息在诸天中回传开来。天人们有如干凅的土地,欣然仰望即将降临的甘露,欢腾庆跃的在空中赞吟、散花。护法四大天王,更亲派四天子们日夜守护夫人,令母子平安吉祥。

处于胎中的菩萨,自然清净,像是五彩光中的净琉璃,澄澈光明。而摩耶夫人,一点也没有怀胎的不适与疲累,反而更显得清朗愉悦,身口意业清净调柔。

经过十月的等待,夫人乘着轿子,即将回娘家待产。旅途中经过蓝毗尼园,晨曦中的花园,花草芬芳,清丽脱俗。摩耶夫人深为吸引欢欣说道:‘多么美丽的花园,暂时在这里歇息吧!’

嗅着泉池里淡雅芬芳的荷花,聆听百鸟和悦的鸣唱,夫人欢喜地缓步林中,一棵苍郁茂盛的无忧树,青翠柔软的枝叶,为了迎接圣人而缓缓下垂,摩耶夫人举起右手轻抚新美的嫩叶。刹那间,太子即从母亲的右胁安详而生。降生后,即于十方周行七步,朵朵宝莲自地涌现承接其足。太子右手指天,左手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我当安之。’

人天导师降生娑婆,从此暗冥世间有了曙光,众生的热恼有了解脱的希望。顿时,大地涌现六种震动;九龙王口吐温冷交替的香汤灌浴太子,大梵天王亲持伞盖,带领诸天于虚空中散下天花、璎珞、七宝、名香等诸宝,欢欣地迎接佛陀的诞生。

省思——

无忧树下佛陀的诞生,开启了佛法的弘扬,引领着众生脱离六道苦轮,登安隐的涅槃彼岸。

思惟,佛陀过去恒沙劫中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不断的为众生、为佛法舍生命脑髓;都是在为我们树立修行的典范,行菩萨道的方向。

随着浴佛节的到来,让我们发愿依循佛陀所行过的足迹,越过挫折与逆境,往成佛的道路前进。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无缘人出家

无缘人出家
佛陀时代,有一老人听说出家修行能够离苦得乐、解脱自在,于是欢喜地前往精舍,希望皈依于佛陀座下。老人到了精舍,才知道佛陀早已出门行化,他心想:‘虽然世尊不在,但听说佛弟子中,舍利弗尊者的智慧第一,我何不求他让我出家呢?’

当他见到尊者,满心欢喜地表明来意时,舍利弗也在默默观察此人的善根是否具足?尊者发现,这个人于此生乃至过去百千世中,都没有善根;再仔细推寻,这一劫乃至过去百千劫,竟然还是没有任何的善根福德……尊者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你的因缘还未具足,先回去修修福报吧!’

如此的结果,并没有浇息老人出家求道的热忱,于是他又转而向其他比丘求助,希望能完成他的心愿。可是当比丘们听说连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都婉拒他时,便说:‘连舍利弗尊者都不度化你,肯定你有什么重大的过患,我们又怎能度你出家呢?你还是走吧!’

万念俱灰的老人,神情落寞地蹲在精舍门口,喃喃自语道:‘福慧具足的佛陀啊,为何我的罪业如此深重?任何种姓不问尊卑皆可出家,为何独我福薄,如此广大的佛门竟无我容身之地!这么苟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于是说了一首偈子:

‘犹如清净水,一切悉得饮,乃至旃陀罗,

各皆得出家。如此佛法中,而不容受我,

我是不调顺,当用是活为?’

此时,佛陀早已了然他的委屈,来到精舍门前,说了一首偈子:

‘一切种智身,大悲以为体,佛于三界中,

觅诸受化子,犹如牛求犊,爱念无休息。’

泪眼朦胧之中,老人发现有一无比柔软的手,如轻抚爱子般地抚摩着他的头。眼前的身影,散发清净柔和的光芒,那正是众人爱敬的佛陀。佛陀慈悲地问道:‘你为何在这哭泣呢?’

‘我想要出家求道,但是比丘们皆不答应我的请求,说我因缘还未具足,所以我很难过。’

‘其实每个人的因果业力都极为微细,只有证得一切种智的圣者才能了解全貌。是谁说你没有出家的因缘呢?’

这个人一听,立刻说:‘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

佛陀安慰老人说:‘你错怪舍利弗了,并不是他没有慈悲心、不肯度人,而是无量劫微细之事,纵使是舍利弗的智慧也无法穷尽啊!我也是经由累劫难行能行的修行实证,才能明了因果业力的微细奥妙。我所要寻找的就是像你这样信乐佛法之人,怎会让你过佛门而不入呢?’于是佛陀牵着老人的手走进精舍。

佛陀于众僧面前问舍利弗尊者:‘舍利弗,为何你不愿让这位老人家出家呢?’舍利弗回答:‘佛陀,弟子观察其宿世因缘,发现他实在没有一点点善根呀!’佛陀告诉舍利弗:‘千万不要有如此的想法,因为此人的善根因缘是非常微细的,就好比埋藏在瓦砾砂石中的金矿一样,必须藉由甚深禅定与智慧才能发现。’

于是,舍利弗尊者偏袒右肩,长跪合掌,祈请佛陀慈悲开示。佛陀告诉舍利弗:‘这位老人的善根因缘十分微细,就连证到辟支弗果位的圣者都无法知晓。在久远劫前,有一个穷人到深山里捡柴,遇到老虎,惊慌恐怖之际,一声“南无佛!”脱口而出,这一声佛号便种下了未来解脱的种子。这个穷人就是今世的老人,因为善根种子成熟,所以他才有出家修行得解脱的因缘。’接着,佛陀说了一首偈子:

‘唯见此称佛,以是为微细,因是尽苦际,

如是为善哉。至心归命佛,必得至解脱,

得是相似果,更无有及者。’

于是,老人在佛陀的座下出家修行,并且接受佛陀的亲自教化,经过不断的精进用功,终于证得阿罗汉果。

典故摘自:《大庄严论?卷十》

省思——

经云:‘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当知三果不知四果事,辟支佛犹不知佛境界,所以要多肯定众生的佛性,不可妄自菲薄,疑自、疑法、疑师。当知今生得成人身、得遇佛法、会善知识,都是无比殊胜难得的因缘!若不是过去生有所耕耘,今生怎能坐享其成!所以应当把握当下,增长福德智慧,如此精勤不懈,道业必能有所成就。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衣女鬼

无衣女鬼
这天,坐在龙椅上的国王显得郁郁寡欢,一旁的弄臣见主子闷闷不乐,就唱道:‘心中有何事,不如说来听。’国王回答:‘其实也没啥大事,不过觉得每天上朝、退朝,这一成不变的日子令朕觉得有些无趣。’‘生活既没趣,何不去狩猎?’弄臣边唱边跳,做出拉弓的姿势,嘻皮笑脸的模样,逗得国王哈哈大笑,‘好好好……咱们就去打猎!’

于是,国王带着随从们到广大的山林薮泽之地去狩猎。在一望无际的山野中跃马奔腾、尽情驰骋,是件多么愉快的事啊!不知不觉就忘了时间。当国王觉得疲累而停顿下来时,口渴、饥饿的感觉霎时全拥了上来。可是,已经奔驰到山林的深处,实在没有体力回到皇宫,随从们也想不出好办法,因为他们也是疲惫不堪。这时,疲乏的国王心里想,如果能找到人家,要些吃的、喝的该多好!就在国王的念头起时,弄臣回报:‘大王,前头浓密的树林中,隐隐约约有间木屋,可以到那儿去讨些水和食物。’

于是大伙来到木屋前,弄臣进了屋里很快地抱着水果、食物与饮水走出来,并唱道:‘屋中有女人,赐尔诸饮食。’在国王最迫切急需的时候,这些适时而得的一切,无异是如珍宝一般可贵;国王口里没说,心里可是感激万分。国王想要亲自向提供水果、食物与饮水的女子道谢。

国王命弄臣请女子出来,弄臣说:‘此人裸无衣,不敢至汝前。’国王听了立刻解下披在自己身上的披风,命弄臣送给屋中女子,谁知道当弄臣接过披风后,这披风竟然无缘无故烧了起来,国王觉得奇怪,又脱下了身上的外套,然而外套又无火自焚,国王惊讶极了,大声地向屋内女子问道:‘怎么会这样?是你不愿意见朕而放火烧衣吗?’

屋内的女子幽幽地回答:‘大王,我是您前世的妻子,在过去生中,大王深信佛法,经常布施设斋、供佛及僧,是位虔诚的佛弟子。有一回,您发心斋僧,又打算以上好的衣物供养僧众,我当时愚昧,要您别供衣,仅供斋食就可以了。因此,我现在受无衣可着的恶报,大王啊!如果您还顾念我们过去曾经是夫妻的情分,请您回去以后,找寻通晓佛经的沙门,为我荐亡超度,并且以我的名义制作衣服,供养修道人,我才能脱离这个罪报苦海。’

国王回去以后,立刻下诏迎请全国熟知佛典的出家沙门。但是一连过了数天,却连一位修道人也找不到。唉!去那里才能求到佛法?求到出家沙门?自己虽贵为一国之君,可是对这件事却是一点办法也没有!这人生,确实是有自己办不到的事啊!纵然有国土、有珍宝,又有什么用呢?眼前的事看来,似乎一筹莫展。

群臣都在思索,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忽然弄臣想到专门为人办理丧葬事宜的度父,就唱道:‘度脱王妻实有法,只要询问舍度父。’国王听了跳了起来,‘是啊,我怎么忘了为人办理丧葬后事的度父呢?最了解此事的就是他们了!’于是国王立刻将全国最资深的度父都传进宫里来商量这件事。有一位度父说:‘要找佛经?我有。从前有一户丧家没有钱偿债,就给我一部“五戒经”当作报酬,现在还放在家里呢!’国王说:‘既然你能为我过去的亡妻超荐,这些衣服就供养你吧!’国王一面说一面将作好的新衣交给了度父。

于是度父就为国王过去的亡妻诵经超度,咒愿她早日超生善道,往生净土,离苦得乐。果报无衣的裸女在度父诵经的当下,顿时有新衣着身,脱离鬼道,生于天上。

省思——

心中恶念的因,未来是苦涩的果,障碍他人施行善法,亦复如是。佛经云:‘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所有的因果离不开最初的发心,我们的心念,决定了人生的去向;即使现实的因缘,使我们无法在事相上广行布施,但是由衷的随喜赞叹,都表示我们有着同施道人一样趣向善道的发心,宽广的心量、心中没有嫉妒毁谤的恶念,就是慈悲、智慧、光明;而且,在随喜赞叹中我们也分享了当事人的法喜与功德,心中喜乐,就是生命最宝贵的泉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5:05 , Processed in 0.484329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