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不思议

[佛经佛典] 《解深密经》白话翻译——唯识宗必读经典(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1:58 编辑

译文
  弥勒菩萨又问:世尊!当修行人在努力消除以上所列十种实体观念时,他究竟是在消除什么呢?他究竟从什么样的实体观念中解脱出来而实现生命自由?
  佛陀回答说:消除以上所列十种实体观念时,事实上是在消除修行精神活动所变现的产物。修行人从束缚生命、染污生命本性的实体观念中解脱出来,举凡能染污生命、束缚生命的事物都在修行精神所清除之列。
  善男子!有一个问题需要在此提醒,我说通过体会某种「实体不存在」的道理来消除某种实体执著,这并非是说对某种「实体不存在」的道理之领会不能同时消除其他各种实体执著,只是说,体会一种「不存在」的道理对於消除某一实体观念显得格外有力量而已。这正好比我们在有关流转生命过程的学理中所碰到的情形一样,举例说来,[对真理的愚昧无知」这一现象并非不能引发出「生命产生」乃至於「生命衰老死亡」等等诸多流转环节,但是,「对真理的愚昧无知」对於引发出「各种生存行为」这一环节特别有力量,它是後者最接近的条件,所以我说由「对真理的愚昧无知」就引发出「各种生存行为」来。上述道理正与此类似。
  当时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曾经在「般若」中阐述过各种各样的「实体不存在」的道理,那么,对於「实体不存在」这一道理,总体上说应说怎样把握呢?我觉得,如果修行人能透视「实体不存在」的深奥道理,那么他就绝不至於因此犯错误,不会因为他对这一道理的特别研究而在心理上滋生可怕的骄气,我看到许多研究「般若」教法的人最後都可悲地陷入此种境地。
  当时佛陀赞叹弥勒菩萨说:好呀,这个问题提得太切中时弊了。善男子!你现在能向佛请教这样深奥的问题,你事实上已经完全领会了「无实体存在」的教法真谛,你的提问旨在帮助现在和未来的一切修行人,让他们不至因对「无实体存在」这一教法的误解而陷入更大的痛苦烦恼中。为什么这样说呢?善男子!我坦诚地告诉你们:如果菩萨对於「无实体存在」在学理上有错误,那也就把整个的成佛教法都给败坏了,因此你要一心静听,我现在就对以前的「般若」教法作一个总结,换句话说,我现在就将对各种「实体不存在」的道理之总体作一个概述。
  善男子!如果在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样态和圆满成就的存在实态这两类存在样态中,或者在这两类样态的诸多变形、诸多表现形式中,能够完全不执著意识处处计较处处虚构的实体观念,并且在不执著实体观念的同时,也根本不发生不执著实体的想法,这就是成佛教法对「实体不存在」的理念之根本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1:59 编辑

原典
  世尊!除遣如是十种相时,除遣何等?从何等相而得解脱?
  善男子!除遣三摩地所行影像相,从杂染缚相而得解脱,彼亦除遣。
  善男子!当知就胜说如是空治如是相,非不一一治一切相。譬如无明非不能生乃至老死诸杂染法,就胜但说能生於行,由是诸行亲近缘故。此中道理当知亦尔。
  尔时,慈氏菩萨复白佛说:世尊!此中何等空是总空性相①?若诸菩萨了知是已,无有失坏於空性相,离增上慢?
  尔时,世尊叹慈氏菩萨曰:善战!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请问如来如是深义,令诸菩萨於空性相无有失坏。何以故?善男子!若诸菩萨於空性相有失坏者,便为失坏一切大乘。是故汝应谛听谛听,当为汝说总空性相。
  善男子!若於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中,一切品类杂染清净遍计所执相毕竟远离性,及於此中都无所得,如是名为於大乘中总空相性。

注释
  ①总空性相:从总体上来说,实体不存在这一学理具有什么特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1:59 编辑

译文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您这裏所说的两种修行精神之思维方法,包括心念相续的思维和观照思维,它们究竟能包容、涵盖哪些种类奇妙的精神锻炼活动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我曾经说过,无穷无尽的修行人,就有无穷无尽的精神锻炼方法,你应当懂得,我这裏所谈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是揭示修行精神的基本思维结构,因此,它们能包容、涵盖、统摄其他任何精神锻炼方法,那无穷无尽、千奇百怪的修行方法无非修行精神基本结构的变形和表现形式。
  弥勒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您这裏所说以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作为其表徵的修行精神结构,究竟以什么作为产生它的条件呢?
  佛陀说:善男子!如果一个人能够严格地遵守正确的生活方式,他在接受佛教教法之後又能勤勉不懈地进行研究和思考,这样引发出来的正确见识就是引发修行精神结构的重要条件。
  弥勒菩萨又问:世尊!培养心念相续的思维方法和观照思维方法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
  佛陀说:善男子!消除了邪恶情绪的净化心识以及与真理相契合的智慧就是两种修行思维直接引发的结果。其次,一切修行人,包括要求放弃生命活动的修行人,以同情利济其他生命的修行人,追求最高觉悟的修行人,他们所获得的生命状态的美德和善行,诸如人格上的提高、人生事业的发达等等,这些也都是修行精神活动的产物 。
  弥勒菩萨又问:世尊!培养两种思维能力的修行方法,在其现实活动裏究竟有什么功效呢?
  佛陀说:善男子!我们可以这样说,具体的践修能把生命从两种沈重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活动,就是修行生活的功效。哪两种事物能束缚生命的自由进化能力呢?其一是认知活动中的实体观念,其二是沈积在深层生命结构中的心理潜势力。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世尊!您曾经说过,有五样事情能够拖累生命,使其不能自由从事於向上的发达和进化。您说的这五样事情,哪些能阻碍心念相续思维方法的培养?哪些能阴碍观照思维的方法的培养?哪些能同时阻碍两种思维方法的培养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顾恋身家性命、顾恋经济财产,这两样事对培养心念相续的思维极有妨害:在听到真理教法之後不能从心理上真诚地激发出欢喜愉悦的感受,这种情况对培养观照思维极有妨害:喜欢住在热闹的地方,或者是听到一点教法之後就心满意足了,这两种情况能同时妨碍践修两种思维方法,为什么呢?由於他喜欢人烟稠密、喧喧攘攘的闹市,他根本就不可能痛下决心要去改变自己的精神活动:由於他浅尝辄止,稍有所得,即很自足,他就不可能沿著净化生命的正确道路彻底地走下去。
  弥勒菩萨又问:世尊!您曾经说过,有五种心理状态对修行人认识能力的开发极有妨害,它们把生命活动的心识本性给障蔽了。现在,我想知道,这五种心理状态,哪些能妨害践修心念相续的思维,哪些能妨害践修观照思维?哪些既能妨害践修前者、又能妨害践修後者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精神在各种认识对象上晃来荡去,事後又对先前的作为不断地感到後悔,这种心理状态对於修行心念相续的思维很不利;精神处在昏昏沈沈的状态,或者乾脆陷入无知无觉的睡眠之中,对一切道理抱著怀疑态度,从不肯承认有任何确定性的真理,这三种心理状态对修行观照思维很不利;对身家性命财产名誉等世俗事物的贪欲执著,对一切不利於己的事物抱著敌忾之心,这两种心理状态对修行两种思维均极不利。
  弥勒菩萨又问:世尊!究竟到了什么程度,我们方可判断说修行人心念相续的思维能力已经极为完善了?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如果一个修行人能把昏沈睡眠的精神状态从他的日常生活中彻底地排除掉,这就说明他心念相绩的思维能力已经极为完善了!
  弥勒又问:那么,究竟到了什么程度,我们方可判断说修行人的观照思维能力已经非常完善了?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如果一个修行人能把精神游离於认识对象及事後後悔的心理状态从他的日常生活中排除掉,那就说明他观照思维的能力已经非常完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2:00 编辑

原典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此奢摩他毗钵舍那能摄几种胜三摩地?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如我所说无量声闻、菩萨、如来,有无量种胜三摩地,当知一切皆此所摄。
  世尊!此奢摩他毗鉢舍那以何为因?
  善男子!清净尸罗清净闻思所成正见,以为其因。
  世尊!此奢摩他毗鉢舍那以何为果?
  善男子!善清净戒、清净心、善清净慧以为其果。复次,善男子!一切声闻及如来等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当知皆是此奢摩他毗钵舍那所得之果。
  世尊!此奢摩他毗鉢舍那能作何业?
  善男子!此能解脱二缚①为业,所谓相缚及麁重缚。
  世尊!如佛所说五种系中,几是奢摩他障?几是毗钵舍那障?几是俱障?
  善男子!顾恋身财是奢摩他障;於诸圣教不得随欲②是毗鉢舍那障;乐相杂住,於少喜足,当知俱障。由第一故不能造修,由第二故所修加行不到究竟。
  世尊!於五盖③中几是奢摩他障?几是毗钵舍那障?几是俱障?
  善男子!掉举恶作是奢摩他障;昏沈、睡眠、疑是毗鉢舍那障;贪欲、嗔恚,当知俱障。
  世尊!齐何名得奢摩他道圆满清净?
  善男子!乃至所有惜沈睡眠正善除遣,齐是名得奢摩他道圆满清净。
  世尊!齐何名得尾鉢舍那道圆满清净?
  善男子!乃至所有掉举恶作正善除遣,齐是名得毗鉢舍那道圆满清净。

注释
  ①二缚:两种系缚,即指下文的「相缚」和「鹿重缚」,前者指认知活动中的实体观念,後者指实体观念的心理潜势力。二者都能束缚生命自由进化的本性,所以被称作「缚」 。
  ②於诸圣教不得随欲:奘译此句较难解,菩提留支的译文是「圣人所说一切善法得闻不喜」,意甚明朗。
  ③五盖:盖,覆护、障蔽之义,指五种障蔽心识的心理状态。这五盖是:(一)贪欲盖,指贪恋贪著於世俗享受;(二)嗔恚盖,指对不利於已不合於已的对象环境产生恨恶怨愤的情绪;(三)睡眠盖,指无知无觉、失去思维功能;(四)掉举恶作盖,指精神不能专注於对象及由之引起的後悔情绪;(五)疑盖,指没有决断决择的能力,心灵常处於怀疑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2:00 编辑

译文
  弥勒菩萨又问:世尊!如果一个菩萨致力於培养修行精神结构,已经能现实地控制自己的修行状态,这时他要特别提防哪几种错误的运思方式?
  佛陀回答说:此时修行人要特别注意五种错误的运思,它们都能诱导心识,破坏刚刚创获的修行精神结构。第一种叫做错误的意念走向:第二种叫做错误的外境追逐:第三种叫做错误的内心贪恋:第四种叫做错误的客体观念之执著;第五种叫做错误的主体观念之执著。
  善男子!如果一个修行人在精神改变即将成功之际,突然放弃了先前誓愿成佛的广大志向,用「放弃生命活动」的要求代替了「追求圆满觉悟」的初衷,这就叫做错误的意念走向,如果一个修行人突然对美色、柔音、异香、奇味、妙触这五类极富诱惑力的外界事物产生浓烈兴趣,由自己的生存欲望为主干,携带种种伴随著的心理情绪,肆无忌惮地向外境扑去,这就叫做错误的外境追逐:如果一个修行人一心一意地投入到那种一切思维活动不再发生的精神感受裏,牢牢守著这一似睡非睡的境界,或者他的精神更被此一状态中的邪恶情绪所染污了,以上这种运思就叫做错误的内心贪恋:如果修行人在培植新思维即将成功之际,却把修行精神所变现的认识对象当作外部实体来思考,这就是错误的客体观念之执著:如果修行人把自己的运思方向指向身体内部,他会对自己修行状态下的身体产生出极为真切的感受,根据内在的真切感受,他就在身体内部追求主宰性的自我,并由此激发骄慢之气,这就是错误的主体观念之执著。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根据我的理解,培育心念相续的思维和观照思维,这项工作是贯穿在修行人的整个修行活动过程中的。那么从菩萨初次迈入菩萨修行阶位一直到成就最高觉悟为止,在修行生活的每一级别、每一阶位上,精神改变活动特别著眼於消除何种身心障碍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精神改变活动在菩萨修行的初地,主要对治邪恶情绪、生命行为、生存活动等染污生命本性的事物的现实作用,诸种染污生命本性的事物之现实作用能将生命引导到更痛苦、更无希望的生存状态:在菩萨修行的二地,精神改变活动主要对治邪恶情绪极其细微的失控状态,邪恶情绪失控後的任何细微作用都将对生命的净化带来不利的影响:在菩萨修行的三地,精神改变活动主要著力清除对教法 的贪著心情,这种贪著情绪会妨害修行人对教法真谛的理解:在菩萨修行的四地,精神改变活动主要著力消除对修行境界的贪恋,修行人往往走不出内在感受的玄妙迷障:在菩萨修行的五地,精神改变活动致力於消除那种一向害怕生死流转,一向欣羡圆满安宁的心理,修行人的这种心理将引发错误的运思方式:在菩萨修行的六地,精神改变活动著力改变主观意向的心理提示作用,在修行人的持续努力中,此种主观意 的提示作用十分重要,但「提示,」不断外化为心理上的现实活动,自然就成了认识上的障碍;在菩萨修行的七地,精神改变活动主要著眼於消除主观意向极为隐蔽的「提示」作用,只有当一切提示作用不再存在时,修行人的生命活动方与真理融成一片: 在菩萨修行的八地,精神改变活动全力以赴地致力於开发生命中的巨大能量:在菩萨修行的九地,精神改变活动致力於清除语言障碍,开发出与真理相应的语言功能:在菩萨修行的第十地,精神改变活动致力於扩大生命的深度和广度,使自由和真理能在生命中完完全全地实现出来。
  善男子!精神改变活动在成佛的阶位上,主要致力於消除那些最细微的心理障碍和知识障碍,由於彻底消除了以自我主体的实体化执著为中心的心理障碍,生命就达到自由、安乐,由於彻底消除了以对对象客体的实体化执著为中心的知识障碍,真理就能在一切存在上圆满地获得昭示:依据最圆满的智慧与充分实现的真理,这就把存在的本性及生命的本性真实地开展出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2:01 编辑

原典
  世尊!若诸菩萨於奢摩他毗鉢舍那现在前时,应知几种心散动法?
  善男子!应知五种:一者作意散动,二者外心散动,三者内心散动,四者相散动,五者麁重散动。
  善男子!若诸菩萨舍抄大乘相应作意,堕在声闻独觉相应诸作意中,当知是名作意散动;若於其外五种妙欲诸杂乱相,所有寻思随烦恼中,及於其外所缘境中,从心流散,当知是名外心散动;若由惜沈及以睡眠,或由沈没或由爱味三摩鉢底,或由随一三摩鉢底诸随烦恼之所染污,当知足名内心散动;若依外相,於内等持所行诸相,作意思惟名相散动;若内作意为缘,生起所有诸受,由麁重身计我起慢,当知是名麁重散动。
  世尊!此奢摩他毗鉢舍那从初菩萨地乃至如来地,能对治何障?
  善男子!此奢摩他毗鉢舍那,於初地中对治恶趣烦恼业生杂染障;第二地中对治微细误犯现行障;第三地中对治欲贪障;第四地中对治定爱①及法爱②障;第五地中对治生死涅盘一向背趣障;第六地中封治相多现行障;第七地中对治细相现行障;第八地中对治於无相作功用,及於有相不得自在障;第九地中封治於一切种善巧言辞不得自在障;第十地中对治不得圆满法身证得障。
  善男子!此奢摩他毗鉢舍那,於如来地对治极微细、最极徽细烦恼障及所知障,由能永害如是障故,究竟证得无著无碍一切智见,依於所作成满所缘,建立最极清净法身。

注释
  ①定爱:对於安宁安乐的精神感受之执著和偏爱。
  ②法爱:对教法的执著和贪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2:01 编辑

译文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菩萨是怎样通过培养修行精神结构,勤勉地改变著自己的精神活动,以致於最後亲身实现了最高最圆满的觉悟?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现实修行生活的具体展开过程是这样的:当菩萨们已经对修行精神结构的要领有所体会後,他就运用奇妙的认识方式对自己所接受所思考的有关存在真实本性的七种道理,进行反复观察、反复研究、在与真理相应的思维方式裏深入思考著存在的真实本性:由於他们对对象的认识是根据存在之本性而来,所以在他们的认知活动裏能舍弃微细实体观念的任何现实作用,连微细的实体观念都舍弃掉了,更何竞争那些粗显的实体执著呢?
  善男子!让我们在此稍稍仔细地讨论一下。那所谓的「微细实体观念]是多种多样的,修行人愈是深切地改变著自己的思维结构,也就愈能逼真地体会到它们的纠缠。举例说来,有心识对对象的执取、对对象的感受、对对象的分析判断、心识或染污或净化的活动等等,每一种精神活动每一种生命动作裏都有实体观念掺杂於其间:有关於内部主体的观念,有关於外部客体的观念,有时候这两种观念又混杂在一起发挥作用,有执著於利济其他生命的观念,有执著於正确知识的观念,有执著於存在本陆的观念、有执著於四种真理的观念,有执著於生命现象生灭造作、变动不居的观念,有执著於生命现象无生灭无造作的观念,有执著於事物常住不动的观念,有执著於事物刹那变迁的观念,有执著於生命现象痛苦烦恼的观念,有执著於一切烦恼痛苦均不存在的观念,有执著於生命型态种类差别的观念,有执著於贯穿种类差别的共性之观念,有执著於语言称谓背後实体存在的观念,有执著於生命活动主宰实体不存在的观念,有执著一切存在现象中主宰实体不存在的观念,等等:针对教法道理的每一理解裏,也都有实体观念介入於其间。
  以上诸种细密繁杂的实体执著之现实活动均能被修行中的心识活动所摒弃,心识既然恒常地处在此一自我改变的修行过程中,在修行活动的每时每刻,修行人就能针对著束缚生命自由的事物、覆盖生命本性的事物以及引诱精神错误运思的事物,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强化著克服这些邪恶事物的方法。
  在此之後,修行人对有关七种存在本性的道理,就分别产生出亲切体认它们的奇妙智慧,到此地步,就可以说,修行人已经「看见」存在的真实本性了。他此时不必再运用知性、理性去推测存在本性是什么,他直接地现实地认识到了存在之本性。由於创获亲切体认存在本性的奇妙智慧,就可以说修行人已经步入舍弃世俗生命形式的正确道路,已经进入真理的家园,这就为修行人赢得菩萨修行中的第一地。再者,修行人在「看见」存在本性以前,已经可以对两种思维对象进行认知,即有分析判断的作为认知精神活动之产物的思维对象和无分析判断的作为认知精神活动之产物的思维对象。现在,修行人既已能现实地「看见」真理,他在认知功能上自然会发生巨大的飞跃,现在,作为修行人思维对象的东西,就在前两样事物上添加上存在各方面的属性和特性。此後,修行人在逐级升高的修行阶位上更加勤奋地修学实践,他把自己精神功能的方向集中到前面述及的三种对象上,愈来愈真切地迫近对象。
 这种情形就好比铆工在日常生活中所体会的,铆工为了把粗钉子从物体中敲打出来,往往要巧妙地利用细钉子,菩萨们为了驱逐实体观念的种种执著,就把所有认知对象都体会是精神活动之产物,这样一来,对精神生活、精神生命构成严重染污的实体观念就被完全排除掉了,由於排除了实体观念的现实作用,染污生命本性的心理潜势力也最终得以放弃。
  菩萨在修行阶位上一步比一步加功用力,这情形就跟淘金一样,淘金者要不断淘炼金块,排除其杂质,方能得到纯金,菩萨由於对实体观念及实体观念的心理潜势力进行反复破斥、反复排除,他最後就能净化心识,获得全面净化了的精神结构。与此同时,修行人就能把圆满显现的存在实态作为自己的认识对象。就这样,菩萨在把一切事物收归心识活动的精神修行过程中,亲身开发出最高最圆满的觉悟之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2:02 编辑

原典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依奢摩他毗鉢舍那勤修行故,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若诸菩萨已得奢摩他毗鉢舍那,依七真如,於如所闻所思法中,由胜定心,於善审定,於善思量,於善安立,真如性中内正思惟;彼於真如正思惟故,心於一切细相现行街能弃舍,何况麁相。
  善男子!言细相者,谓心所执受相,或领纳相,或了别相,或杂染清净相,或内相,或外相,或内外相,或谓我当修行一切利有情相,或正智相,或真如相,或苦集灭道相,或有为相,或无为相,或有常相,或无常相,或苦有变异性相,或苦无变异性相,或有为异相相,或有为同相相,或知一切是一切已有一切相,或补特伽罗无我相或法无我相,於彼现行心能弃舍,彼既多住如是行故,於时时间从其一切系盖散动善修治心,从是已後,於七真如有七各别自内所证通达智生,名为见道。由得此故,名人菩萨正性离生,生如来家证得初地,又能受用此地胜德。彼於先时由得奢摩他毗鉢舍那故,已得二种所缘,谓有分别影像所缘及无分别影像所缘。彼於今时得见道故,更证得事边际所缘,复於後後一切地中,进修修道,即於如是三种所缘作意思惟。
  譬如有人以其细楔出於麁楔,如是菩萨依此以楔出楔方便遣内相故,一切随顺杂染分相皆悉除遣,相除遣故麁重亦遣,永害一切相麁重故,渐次於彼後後地中,如炼金法陶炼其心,乃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得所作成满所缘。善男子!如是菩萨於内止观正修行故,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2:03 编辑

译文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修行人应当怎样引发出菩萨利济群生的巨大威德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如果修行人善於观察精神活动六个方面的表现,他就一定能够引发出利济群生的巨大威德来。第一,他要如实观察各种各样的心识是怎样产生的:第二,他要如实观察心识与对象间的关系:第三,他要如实观察心识是怎样从束缚和染污中解脱出来的:第四,他要如实观察心识功能强化的情况;第五,他要如实观察心识功能弱化的情况:第六,他要如实观察心识作用厌弃流转、欣羡真理的自由品性。
  所谓要如实观察心识作用产生时的情况,即要求修行人透彻了解十六种流转变动的心识作用在生起时的差别状况。
  具体说来,第一个是被称作「阿陀那」的深层心识,它的感知功能极其细微、不易了解,它的内容时时刻刻都在变迁著,但在流转生灭中心识作用又维持著生命活动的自身同一性;此外,总的来说,深层心识把作为生命依据的自然界当作自己的感受对象。第二个是以种种事物作为对象的第六意识,它既可指能把物质、精神各个方面事物作为自己认识对象的有分析判断的第六意识,又可指能够伴随一切感觉活动、能够感受身心内外刺激的第六意识,还可以指在修行过程中获得了提高的第六意识,这个意识能够在极短时间内把无穷无尽的内容放进自己的认知框架中,例如,它可以在一刹那之间进入好几种静中思维状态,也可以同时看见许多佛国世界,还可以同时看见在那些佛国世界中许多大修行正在不同地点所从事的利群济生的庄严事业,等等。第三个是指只能以少量事物少量内容作为自己认知对象的心识,这指的是系缚於欲念生命生存状况中的心识。第四个是能以大量事物大量内容作为自己认知对象的心识,这指的是没有欲念而有身体的那一生命状态中的心识。第五个是以无穷无尽的事物或内容作为认知对象的心识,这是在「无边的虚空」、「无边的思维」这两种生存状况中的心识。第六个是以极为微细的观念作为自己认知对象的心识,这指的是在「物质和思维似乎部不存在了」这一生存状况中的心识。第七个是住在三重世俗世界最边际的那一类生命的心识,即指处在「既没有思想活动、又并非没有思想活动]这一生存状况中的心识。第八个是没有实体观念的心识,这既指超越於流转生命之上的真正生命之心识,也指把认知对象融合到精神活动中来的心识状况。第九个是与痛苦烦恼相伴而生的心识,这是指处在「地狱」这一生存状况中的生命之心识。第十个是指可伴有各种感受活动的心识,这指的是欲念生命的心识状况。第十一个是指伴随著喜悦感受的心识,这是指在心念相续的修行状况中处於第一、第二个层次上的心识状况。第十二个是指伴随著快乐感受的心识,这是指在心念相续的思维状况中处於第三层次上的心识状况。第十三个是伴随著不苦不乐感受活动的心识,这是指在心念相续的思维状况中处於第四至第八五个修行层次上的心识状况。第十四个是与染污相伴而生的心识,这是指处在生灭流转、痛苦烦恼这一世俗生命状况中的心识。第十五个是与良善心理情绪相伴而生的心识,这裏所谓的良善情绪,指无贪欲、无恨恶、无愚昧、信念佛法等,这是指正处在修行生活中的心识状况。第十六个是既不与良善情绪相伴、又不与邪恶情绪相伴的心识,人们在世俗生活中常常能经验到那种「非善非恶」的心识状况。
  所谓善於观察认识活动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就是说要善於理解认识活动过程的真实本性,也就是要把一切现象领会为是精神活动的产物。
  所谓善於观察心识从束缚中摆脱出来的情况,也即指正确地了解什么是束缚生命自由本性的事物,如果了解了实体观念及其心理潜势力的存在,那么就必然能通过修行活动把生命从这两重系缚中解放出来。
  所谓善於观察心识作用功能强化的情况,就是说能如实了解那些能对治两重系缚力量的精神结构,当实体执著及其潜势力的影响增强时,精神结构功能也会相应地得到强化。
  所谓善於观察心识功能弱化的情况,就是能如实了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精神结构的功能会弱化,修行人在践修过程中经常体会到,一旦实体执著及其潜势力的影响减弱时,修行精神功能的对治作用也会相应地弱化下来。
  所谓观察心识作用的自由品性,也即是了解什么是精神期求摆脱的,什么是精神希望达成的?修行人在其精神生活中无不深深体会到:精神生命深切厌恶於痛苦烦恼、深切欣慕著自由安乐,这就是心识本质上的自由品性,我们几乎可以说,此种心识自由品性才是生命转化、进化和净化的真正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2:03 编辑

原典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修行引发菩萨广大威德?
  善男子!若诸菩萨善知六处,便能引发菩萨所有广大威德。一者善知心生,二者善知心住①,三者善知心出,四者善知心增,五者善知心减,六者善知方便。
  云何善知心生?谓如实知十六行心生起差别,是名善知心生。十六行心生起差别者:
  一者不可觉知坚住器识②生,谓阿陀那识:二者种种行相所缘识③生,谓顿取一切色等境界分别意识,及顿取内外境界觉受,或顿於一念瞬息须臾现人多定,见多佛土、见多如来分别意识:三者小相所缘识生,谓欲界系识;四者大相所缘识生,谓色界系识;五者无量相所缘识生,谓空识无边处系识;六者徽细相昕缘识生,谓无所有处系识;七者边际相所缘识生,谓非想非非想处系识:八者无相识生,谓出世识及缘  灭识;九者苦俱行识生,谓地狱识:十者维受俱行识生,谓欲行识;十一喜俱行识生,谓初二静虑识;十二乐俱行识生,谓第三静虑识;十三不苦不乐俱行识生,谓从第四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识;十四染污俱行识生,谓诸烦恼及随烦恼相应识;十五善俱行识生,谓信等相应识;十六无记俱行识生,谓彼俱不相应识。
  云何善知心住?谓如实知了别真如。
  云何善知心出?谓如实知出二种缚,所谓相缚及麁重缚,此能善知,应令其心从如是出。
  云何善知心增?谓如实知能治相缚麁重缚心,彼增长时彼积集时,亦得增长亦得积集,名善知增。
  云何善知心减?谓如实知彼所封治相,及麁重所杂染心,彼衰退时彼揖减时,此亦衰退此亦损减,名善知减。
  云何善知方便?谓如实知解脱、胜处,及与遍处,或修或遣。善男子!如是菩萨於诸菩萨广大威德,或已引发,或当引发,或现引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23:55 , Processed in 0.542085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