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   翘(《本经》)

连翘为本犀科植物连翘的干燥果实。栽培或野生。主产于山西、河南、陕西、河北、辽宁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灌丛、疏林及草丛中。喜温暖湿润气候,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贫瘠。喜阳光充足,对土壤要求不高。味苦、性微寒。归肺、心、小肠经。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临床用名有连翘、连翘心。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寒热,鼠瘘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蛊毒。

《名医别录》:无毒。去白虫。

《药性论》:使,主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

《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排脓,治疮疥,止痛,通月经。

《本草衍义》:治心经客热最胜,尤宜小儿。

《药类法象》:治寒热瘰疬,诸恶疮肿,除心中客热,去白虫,通五淋。

《药性赋》:其用有二:泻诸经之客热,散诸肿之疮疡。

《汤液本草》:气平,味苦。苦,微寒,气味俱轻,阴中阳也,无毒。

手、足少阳经、阳明经药。

《象》云:治寒热瘰疬,诸恶疮肿,除心中客热,去胃虫,通五淋。

《心》云:泻心经客热,诸家须用,疮家圣药也。

《珍》云:诸经客热,非此不能除。

《本草》云:主寒热鼠瘘,瘰疬,痈肿瘿瘤,结热蛊毒,去寸白虫。

《液》云:手、足少阳。治疮疡瘤气,瘿起结核有神。与柴胡同功,但分气血之异耳。与鼠粘子同用,治疮疡别有神功。

《本草衍义补遗》:苦,阴中微阳,升也。入手少阴经,泻心火。降脾胃湿热及心经客热,非此不能除。疮瘘痈肿,不可缺也。治血症以防风为上使,连翘为中使,地榆为下使,不可不知。《衍义》治利有微血不可热。以连翘为苦燥剂,虚者多致危困,实者宜用之。

《本草发挥》:洁古云:连翘性凉微苦,气味俱薄,轻清而浮,升阳也。其用有三:泻心经客热一也,去上焦诸热二也,疮疡须用三也。

《本草纲目》:连翘状似人心,两片合成,其中有仁甚香,乃少阴心,厥阴包络气分主药也。诸痛痒疮疡皆心火,故为十二经疮家圣药,而兼治手足少阳,手阳的三经气方之热也。

翘根治伤寒瘀热欲发黄。

《本草经疏》:连翘感清凉之气,得金水之性,《本经》虽云味苦平无毒,平应作辛,乃为得之。洁古谓其性凉,味苦。气味俱薄,轻清而浮,升也,阳也。海藏以为阴中阳也。入手足少阳。手阳明经,亦入手少阴心经。其主寒热、鼠瘘瘰疬、瘿瘤结热者,以上诸证皆从足少阳胆经气郁有热而成。此药正清胆经之热,其轻扬芬芳之气又以解足少阳之郁气,清其热,散其郁,靡不瘳矣。痈肿恶疮,无非荣气壅遏,卫气郁滞而成。清凉以除瘀热,芬芳轻扬以散郁结,则荣卫通和而疮肿消矣。蛊毒,非热非辛则不成,热解则蛊自消。湿热盛则生虫,清其热而苦能泄,虫得苦即伏,故去白虫,甄权用以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日华子用以通小肠,排脓治疮疖,止痛通月经,东垣用以散诸经血结气聚,消肿。丹溪用以泻心火,除脾胃湿热,及治中部血证以为使。海藏用以治气秘火炎之耳聋,一皆清热散结,下气燥湿之功也。

简误:连翘清而无补之药也。痈疽已溃勿服。火热由于虚者勿服。脾胃薄弱,易于作泄者勿服。

《本草蒙筌》:味苦,气平、微寒。气味俱薄,轻清而浮,升也,阳也。无毒。因中片片相比,状如翘应故名。经入少阴心脏,手足少阳阳明。泻心经客热殊功,降脾胃湿热神效。驱恶痈毒虫毒,去寸白虫蛔虫。疮科尝号圣丹,血证每为中使。通月水下五淋,义盖取其结者散之。故此能散诸经血凝气聚,必用而不可缺也。实人宜用,虚者勿投。连轺系根之名。仲景方云去热。《本经》未载,此亦附之。

《本草乘雅》:内经尝以车盖喻脉状,曰蔼如车盖者,阳结也,亦阳盛也。本经乃以连翘名药,左传云:翘翘车乘,连连翘翘如车乘尔,此形相似,亦病相类也。其主热结,俨若阳结阳盛乎。一名连轺,轺亦小车也;盖车者,引重致远,以济不通。周礼云:事有天地之象,是合阴阳内外而言,诚开阖之枢键也。故主热结在中,为寒热鼠瘘瘰疬,其本在藏,其末在颈腋间也。若蛊毒,此但沉于藏;瘿瘤痈肿,此但浮于脉,咸属寒热为病因,热结为形证者也。其功力与夏枯相等,但夏枯偏于从本,秉寒水化令,故上彻巅顶,下及趺踵;连翘偏于从末,秉容平气味,故外弥肤腠,内偏五中,至于解从结心,理则一矣。连翘治鼠瘘痈肿疮瘤,咸从结气所生,取其象形易落,而能自散也。纲目谓状似人心,故入心,以痛痒疮疡,皆属心火也。东垣谓十二经疮药中,不可无此,何必似人心状乎?顾独茎赤色,及结实在上,原具心象。散血结气聚,此以结治结,当用上声之散,不当用去声之散,散则自散而省力,散则分散而有为,此先人备言所治之证,颐曰:但略言能治之因,合能所生成,则命名之义了然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药性解》:连翘,味苦,性微寒,无毒,入心、肝、胆、胃、三焦、大肠六经。泻六经之血热,散诸肿之疮疡,利小肠,杀白虫,通月经,疗五淋,破瘿瘤,解痘毒。牛蒡子为使。

按:连翘苦寒,虽泻六经,而心经为最,诸疮淋闭等症,俱属心火,故能疗之。《药性》曰:除六经热与柴胡同功,然此治血热、柴胡治气热之别耳。

《药鉴》:气寒,味苦辛,无毒,气味俱薄,升也,阳之阳也。主治心热,破瘿瘤。经曰:诸肿疮疡,皆属心火。惟翘性凉而轻辛,故能散诸经之客热,而消诸经之痈肿也。君节草,同麻油,臣蜂蜜,能治发背诸毒。主麻黄,同山甲,入牛子,善快痘疮未发。同黄连,则入心解热。同片芩,则入肺泻火。从栀子,则引热内降。从麻黄,则引热外散。又曰为外科圣药者,得非以苦泄热,以辛散火之谓乎?

《景岳全书》:味苦微辛,气微寒,气味俱薄,轻清而浮,升也,阳中有阴。入手少阴、手足少阳、阳明。泻心经客热,降脾胃湿热,去寸白、蛔虫,通月水五淋。以其味苦而轻,故善达肌表,散鼠瘘、瘰疬、瘿瘤、结热、虫毒、痈毒、斑疹,治疮疖,止痛消肿排脓,疮家号为圣丹;以其辛而能散,故又走经络,通血凝,气滞结聚,所不可无。

《本草备要》:轻宣,散结泻火。

微寒升浮,形似心,实似莲房有瓣。苦入心,故入手少阴、厥阴心、心包。气分而泻火,兼除手足少阳、三焦、胆。手阳明经大肠。气分湿热。散诸经血凝气聚。营气壅遏,卫气郁滞,遂成疮肿。利水通经,杀虫止痛,消肿排脓。皆结者散之。凡肿而痛者为实邪,肿而不痛为虚邪,肿而赤者为结热,肿而不赤为留气停痰。为十二经疮家圣药。经曰:诸疮痛痒,皆属心火。

《本经逢原》:连翘轻清而浮,本手少阴、厥阴气分药,泻心经客热,破血结,散气聚,消肿毒,利小便。诸痛痒疮,皆属心火。连翘泻心,为疮家圣药,十二经疮药中不可无此,乃“结者散之”之义。《本经》专主寒热鼠瘘,瘰疬瘿瘤结热等病,皆由足少阳胆经气郁而成,此药正清胆经郁热。痈疽恶疮,无非营卫壅遏,得清凉以散之。蛊毒所结,得辛香以解之。然苦寒之性,仅可以治热肿。故痈疽溃后,脓清色淡,及胃弱食少者禁用。

《本草崇原》:连翘味苦性寒,形象心肾,禀少阴之气化。主治寒热鼠瘘瘰疬者,治鼠瘘瘰疬之寒热也。夫瘘有内外二因,内因曰鼠瘘,外因曰瘰疬,其本在脏,其末在脉。此内因而为水毒之瘘,故曰鼠瘘也。陷脉为瘘,留连肉腠,此外因而寒邪薄于肉腠之瘘,故曰瘰疬也。是鼠瘘起于肾脏之毒,留于心主之血脉。瘰疬因天气之寒,伤人身之经脉。连翘形象心肾,故治鼠瘘瘰疬也。痈肿恶疮,肌肉不和。瘿瘰结热,经脉不和。连翘味苦,其气芳香,能通经脉而利肌肉,故治痈肿恶疮,瘿瘰结热也。受蛊毒者在腹,造毒者在心。苦寒泄心,治造毒之原。芳香醒脾,治受毒之腹,故又治蛊毒。

《灵枢·寒热论》岐伯曰:鼠瘘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其本在水脏,故曰鼠。上通于心主之脉,颈腋溃烂,故曰瘘。鼠瘘寒热之毒气者,言鼠瘘水毒而为寒,上合心包而为热也。主治寒热鼠瘘者,治鼠瘘之寒热也。今人不解《本经》,只事剿袭,以寒热二字句逗,谓连翘主治寒热,出于神农之言。凡伤寒中风之寒热,一概用之,岂知风寒之寒热起于皮肤,鼠瘘之寒热起于血脉,风马牛不相及也。嗟嗟,为医者可不知《内经》乎。《灵枢》论营卫血气之生始,出入脏腑经脉之交合贯通,乃医家根本之学,浅人视为针经而忽之,良可惜也。

李时珍曰:连翘状似人心,两片合成,其中有仁甚香,乃少阴心经、厥阴包络气分主药也。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故为十二经疮家圣药,而兼注手足少阳、手阳明之经气分之热也。

《本草求真》:[批]解心经热邪。

连翘专入心。味苦微寒,质轻而浮。书虽载泻六经郁火,然其轻清气浮,实为泻心要剂。连翘形象似心,但开有瓣。心为火主,心清则诸脏与之皆清矣。然湿热不除,病症百出,是以痈毒五淋,寒热鼠瘘,瘰疬恶疮,热结蛊毒等症,书载皆能以治。汪昂曰:凡痈而痛者为实邪,肿而不痛为虚邪,肿而赤者为热结,肿而不结者为留气痰饮。且经有言,诸痛疮疡,皆属心火。连翘实为疮家圣药也。然多用胃虚,食少脾胃不足者慎之。况清而无补,痈疽溃后勿服,火热由于虚者忌投。

《得配本草》:苦,凉。入足少阳、手阳明、少阴、厥阴经气分。泻六经之血热,散诸疮之肿毒,利水通经,杀虫排脓。

配木通,泻心火。佐芝麻末,治瘰疬;同鼠粘,疗痘毒;合大黄,治马刀。痈疽溃后,热由于虚,二者禁用。

《本草经解》:连翘气平,秉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无毒,得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气味俱降,阴也。

心包络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其经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郁则包络之火上炎经络,而成寒热鼠瘘瘰疬矣,连翘清苦而轻扬之,因而越之,结者彻而寒热愈矣。痈肿恶疮,皆生于心火,连翘味苦清心,所以主之。瘿瘤结热,亦心内包络之郁结火也,其主之者,轻扬有散结之功也。蛊毒因湿热而成,湿热则生虫也,连翘平能清而苦能泄也,热解湿化而虫自消也。

《灵枢·寒热论》:“歧伯曰:鼠瘘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其本在于水脏,故曰鼠;上通于心主之脉,颈腋溃烂,故曰瘘”。鼠瘘寒热之毒气者,言鼠瘘水毒而为寒,上合于心包而为热也,主治寒热鼠瘘者,治鼠瘘者,治鼠瘘之寒热也。今人不解《本经》,只事抄袭,以寒热二字句逗,谓连翘主治寒热,出于神农之言,凡伤寒、中风之寒热,一概用之,岂知风寒之寒热,起于皮肤;鼠瘘之寒热,起于血脉,风马牛不相及也,嗟嗟!为医者可不知《内经》乎!《灵枢》论营卫血气之生始出入,脏腑经脉之交合贯通,乃医家根本之学,浅人识为“针经”而忽之,良可惜也。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苦,平。主寒热,火气所郁之寒热。寒瘘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皆肝经热结之证。蛊毒。湿热之蛊。

凡药之寒热、温凉,有归气分者,有归血分者。大抵气胜者治气,味胜者治血。连翘之气芳烈,而性清凉,故凡在气分之郁热,皆能已之。又味兼苦辛,应秋金之令,故又能除肝家留滞之邪毒也。

《本经疏证》:连翘赤茎独上,秋来结萼,茎端花后分瓣作房,中含黑子,干则振之皆落而不著茎;其房剖之即解,片片相比,气甚清馥;其形属火,其气属金。当夫溽暑之候,诸气懈弛,血脉偾涌,懈弛者多颠踬;偾涌者易壅淤。僻仄径折,最善颠踬之所也,故鼠瘘瘰疬气多于血之候。恒生于颈腋,平原旷荡,尤善壅淤之地也,故痈肿恶疮,血多于气之候,恒生于背腹。及夫结为瘿,漫为瘤,又何莫非气遭炎熇而频踬壅淤,迨至凉飚条动,万象晴明,庶类遂剥落纷纭顿然改旧,故草雕于土,叶辞于树,水涸于渎,与连翘之治寒热郁结何以异哉?虽然,本经以寒热起以热结终,而胪列诸证其间,当亦必有意义。盖鼠瘘瘰疬,无偏寒偏热之证,痈肿恶疮瘿瘤,则有但因寒结者,故宜以寒热鼠瘘瘰疬为句,以痈肿恶疮瘿瘤热结为句,而用连翘斯无误矣。

《本草新编》:连翘,味苦,气平、微寒,性轻而浮,升也,阳也,无毒。入少阴心经,手足少阳、阳明。泻心中客热,脾胃湿热殊效,去痈毒,寸白蛔虫,疮科攸赖。通月经,下五淋,散诸经血凝气聚。但可佐使,非君臣主药。可用之以攻邪,不可恃之以补正,亦可有可无之品。近人无论虚实,一概乱投,为可哂焉。

或问连翘为升科要药,是亦药中之甘草也,吾子以为可有可无,何也?连翘实不足轻重也。盖败毒必须用甘草;化毒必须用金银花;消毒必须用矾石;清毒必须加用芩、连、栀子;杀毒必须加用大黄。是治毒之法,无一件可劳连翘,无之不加重,有之不减轻。但有之以为佐使,则攻邪有力,又未必无小补也。

《本草分经》:苦,微寒。性升,入心、心包而泻火,兼除三焦、大肠、胆经湿热,能散诸经血凝气聚,利水杀虫。为十二经疮家要药。多服减食。

《医学衷中参西录》:味淡微苦,性凉。具升浮宣散之力,流通气血,治十二经血凝气聚,为疮家要药。能透表解肌,清热逐风,又为治风热要药。且性能托毒外出,又为发表疹瘾要药。为其性凉而升浮,故又善治头目之疾,凡头疼、目疼、齿疼、鼻渊或流浊涕成脑漏证,皆能主之。为其味淡能利小便,故又善治淋证,溺管生炎。

仲景方中所用之连轺,乃连翘之根,即《神农本草经》之连根也。其性与连翘相近,其发表之力不及连翘,而其利水之力则胜于连翘,故仲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用之,以治瘀热在里,将发黄,取其能导引湿热下行也。

连翘诸家皆未言其发汗,而以治外感风热,用至一两必能出汗,且其发汗之力甚柔和,又甚绵长。曾治一少年风温初得,俾单用连翘一两煎汤服,彻液微汗,翌晨病若失。

连翘善理肝气,既能舒肝气之郁,又能平肝气之盛。曾治一媪,年过七旬,其手连臂肿疼数年不愈,其脉弦而有力,遂于清热消肿药中,每剂加连翘四钱,旬日肿消疼愈,其家人谓媪从前最易愤怒,自服此药后不但病愈,而愤怒全无,何药若是之灵妙也!由是观之,连翘可为理肝气要药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连翘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体外试验表明,连翘种子挥发油乳剂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对白色和热带念珠菌、京科68-1株病毒、仙台株病毒、抗柯萨奇B5病毒均有抑制作用。连翘100%浓度药液具有抑制内毒素的作用,醇提液还能杀灭钩端螺旋体。

2.  连翘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3.  连翘有解热作用。连翘煎剂或复方连翘注射液对人工发热及正常动物的体温均有降温作用。

4.  连翘对心血管系统有作用。连翘注射液对在体猫心中毒性休克有强心和升压作用。对醋酸所致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00%连翘注射液0.25g/kg静脉注射,可使麻醉犬的血压显著下降。

5.  连翘有保肝作用。

6.  连翘有镇吐作用。

7.  连翘还有利尿、止血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5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点评

感恩慧剑鼓励。继续继续“搬运”本草~  发表于 2011-11-15 22: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蒲  公  英(《新修本草》)

蒲公英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碱地蒲公英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均系野生。全国各地均产。原植物生于山野、草地、草甸、路旁及河岸旁。味苦、甘,性寒。归肝、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尿通淋。临床用名有蒲公英(公英)、鲜蒲公英。

【本草汇言】

《开宝本草》:味甘,平,无毒。主妇人乳痈肿,水煮汁饮之,及封之,立消。

《本草图经》:治恶刺方,出《千金方》。其序云:邈以贞观五年七月十五日夜,以左手中指背触著庭木,至晓遂患痛不可忍。经十日,痛日深,疮日高大,色如熟小豆色。常闻书者论有此方,遂用治之。手下则愈,痛则除,疮亦即瘥,未十日而平复如故。

白汁:涂恶刺,狐尿刺疮,即愈。

《本草衍义补遗》:属土。开黄花似菊花,化热毒,消恶肿结核有奇功。味甘,解食毒,散滞气,可入阳明太阴经。洗净细锉,同忍冬藤煎浓汤,入少酒佐之,得治乳痈。服罢随手欲睡,是其功也。睡觉病已安矣。治疔肿有奇功,故书之。

《本草纲目》:萨谦斋《瑞竹堂方》,有擦牙乌须发还少丹,甚言此草之功,盖取其能通肾也。故东垣言其为少阴本经必用之药,而著本草者不解引义。

掺牙,乌须发,壮筋骨。

《本草经疏》:薄蓊英得水之冲气,故其味甘平,其性无毒,当是入肝、入胃,解热凉血之要药。乳痈属肝经,妇人经行后肝经主事,故主妇人乳痈肿,乳毒,并宜生啖之良。

《本草蒙筌》:味苦,气平。无毒。经入阳明太阴。煎汁同忍冬,临服加醇酒。溃痈肿,消结核屡著奇功;解食毒,散滞气每臻神效。

《药性解》:蒲公英,味苦甘,性寒,无毒,入脾、胃二经。化热毒,消恶疮结核,解食毒,散滞气。细锉,同忍冬藤取汁入酒,以治乳痈。服罢欲睡,是其功也,睡觉,病已安矣。

按:丹溪云浦公英花黄属土,宜入太阴阳明经。有一种花叶茎相类而高大者,非也。其真者短小塌地,质甚脆,断之有白汁,其花干如葱管空者是也。四时常花,花罢飞絮,絮中有子,落处则生,则其禀天地中和之性可见矣,故治诸毒。又名黄花地丁者,以治疔毒得名也。

《景岳全书》:味微苦,气平。独茎一花者是,茎有桠者非。入阳明、太阴、少阳、厥阴经。同忍冬煎汁,少加酒服,溃坚消肿,散结核瘰疬最佳,破滞气,解食毒,出毒刺俱妙。若妇人乳痈,用水酒煮饮,以渣封之立消。

《本草备要》:一名黄花地丁,泻热解毒。

甘平。花黄属土,入太阴、阳明。脾、胃。化热毒,解食毒,消肿核,专治乳痈乳头属厥阴,乳房属阳明。同忍冬煎,入少酒服,捣敷亦良。疔毒。亦为通淋妙品。诸家不言治淋,试之甚验。擦牙乌髭发。

《本经逢原》:蒲公英属土,开黄花,味甘解食毒,散滞气,然必鲜者捣汁和酒服,治乳痈效速。服罢欲睡,是其功验,微汗而愈。

《本草求真》:[批]清胃热,凉肝血,疗乳痈乳岩。

蒲公英专入胃、肝。即黄花地丁草也。味甘性平,能入阳明胃、厥阴肝,凉血解热,故乳痈乳岩为首重焉。且能通淋,淋症多属热结,用此可以通解。擦牙染须涂刺,茎断有白汁。凡螳螂诸虫游诸物上,必遗精汁,干久则有毒。人手触之成疾,名狐尿刺,惨痛不眠,百疗难效。取汁厚涂即愈

《千金方》极言其功。及解食毒疔毒。缘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乳痈乳岩,多因热盛血滞,用此直入二经,外敷散肿臻效,同忍冬煎,入少酒服,捣敷亦良。内消须同夏枯、贝母、连翘、白芷等药同治。况此属土,花黄,故于食滞可解,毒气可散。又能入肾凉阴,故于须发可染。

《得配本草》:辛、苦,微寒。入足太阴、阳明经。解食毒,散滞气,化热毒,消疔肿。治淋通乳,敷诸疮,涂狐刺。诸虫精汁遗诸物上,干久有毒,人手触之成疾。名狐尿刺,惨痛不眠,取厚汁涂之即愈。

同忍冬藤煎汤,入少酒服,治乳痈。

《本草新编》:蒲公英,味苦,气平,无毒。入阳明、太阴。溃坚肿,消结核,解食毒,散滞气。至贱而有大功,惜世人不知用之。阳明之火每至燎原,用白虎汤以泻火,未免大伤胃气。盖胃中之火盛,由于胃中之土衰也,泻火而土愈寒矣。故用白虎汤以泻胃火,乃一时之权宜,而不恃之为经久也。

蒲公英,亦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以长服、久服无碍。凡系阳明之火起者,俱可大剂服之,火退而胃气自生。试看北地妇女,当饥馑之时,三五成群,采蒲公英以充食,而人不伤者,正因其泻火以生土也。夫饥饿之人,未有不胃火沸腾者,用之实有相宜。不可以悟蒲公英之有益而无损乎。但其泻火之力甚微,必须多用一两,少亦五钱,始可散邪补正耳。

或问蒲公英既有大功,自宜多用,以败毒去火,但其体甚轻,不识可煎膏以入于药笼之中乎?夫蒲公英煎膏,实可出奇,尤胜于生用也。而煎膏之法若何?每次必须百斤,石臼内捣烂,铁锅内用水煎之,一锅水煎至七分,将渣沥起不用,止用汁,盛于布袋之内沥取清汁。每大锅可煮十斤、十次煮完,俱取清汁,入于大锅内,再煎至浓汁。然后取入砂瓶内盛之,再用重汤煮之,俟其汁如蜜,将汁倾在盆内,牛皮膏化开入之,搅均为膏,晒之自干矣。大约浓汁一斤,入牛皮膏一两,便可成膏而切片矣。一百斤蒲公英,可取膏七斤,存之药笼中,以治疮毒、火毒,尤妙。凡前药内该用草一两者,止消用二钱,尤简妙法也。无鲜草,可用干草,干则不必百斤,三十斤便可熬膏取七斤也。

或问蒲公英止可治疮毒,而先生谓可泻火,岂泻火即所以治疮毒乎?此又不尽然也。夫疮毒虽多成于火,而火症不尽生疮痈。蒲公英妙在善能消疮毒,而又善于消火,故可两用之也。

或问蒲公英泻火,止泻阳明之火,不识各经之火,亦可尽消之乎?曰:火之最烈者,无过阳明之焰。阳明之火降,而各经余火无不尽消。蒲公英虽非各经之药,而各经之火,见蒲公英则尽伏,即谓蒲公英能泻各经之火,亦无不可也。

或问蒲公英与金银花,同是消痈化疡之物,二味毕竟孰胜?夫蒲公英止入阳明、太阴之二经,而金银花则无经不入,蒲公英不可与金银花同论功用也。然金银花得蒲公英,而其功更大。盖蒲公英攻多于补,非若金银花补多于攻也。

《本草分经》:苦、甘,寒。入肾、阳明经。泻热化毒,专治乳痈疔毒,亦为通淋妙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5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感恩的心在学习!向前辈们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蒲公英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本品对金葡菌耐药菌株、溶血性链球菌有很强的杀灭作用,醇提液能抑制结核杆菌,还能杀死钩端螺旋体、幽门螺旋杆菌及某些真菌。蒲公英对单纯疱疹病毒(1:400)有抑制作用,1:80的浓度时能延缓ECHO11病毒(孤儿病毒)的细胞病变。

2.  蒲公英有保肝、利胆作用。

3.  蒲公英有抗内毒素作用。

4.  蒲公英有抗肿瘤作用。

5.  蒲公英小剂量对离体蛙心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则呈抑制作用。

6.  蒲公英有抑制胃酸分泌、抗胃溃疡作用。

7.  蒲公英有影响免疫功能的作用。体外试验发现,蒲公英煎剂能显著提高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转化率,提示本品有激发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8.  蒲公英有利尿作用。

9.  蒲公英的根及全草可作苦味健胃剂或轻泻剂,浸剂能治蛇咬伤,亦可促进乳汁分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紫 花 地 丁(《本草纲目》)

紫花地丁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的干燥全草。我国各地均产。原植物生于田间、荒地、山坡草丛、林缘或灌木丛中。喜温暖或凉爽气候,忌涝,以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粘壤土最宜生长。味苦、辛,性寒。归心、肝经。功效清热解毒。临床用名为紫花地丁。

【本草汇言】

《本草纲目》:苦辛寒,一切痈疽发背,疔肿瘰疬,无名肿毒恶疮。

《本草乘雅》:丁为干火,地在气中,顺承天施而成物者,地也。故主形骸地属,失承天施,为痈,为丁,为瘰,为疬。使之仍顺乎天施,而畅于四肢,美之至者也。

《本草备要》:泻热解毒。

辛苦而寒。治痈疽发背,疔肿瘰疬,无名肿毒。

《本经逢原》:治疔肿恶疮,兼疗痈疽发背,无名肿毒。其花紫者茎白,白者茎紫,故可通治疔肿。但漫肿无头,不赤不肿者禁用,以其性寒,不利阴疽也。

《得配本草》:辛、苦,寒。治有名痈疽,无名肿毒,兼治乳疖痘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紫花地丁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煎剂对绿脓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其醇提物和水提物还能杀钩端螺旋体作用;其浸剂对堇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

2.  紫花地丁有抗内毒素作用。

3.  紫花地丁有清热、消肿和消炎作用,还有抗蛇毒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  青  叶(《名医别录》)

大青叶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叶。多系栽培。主产于江苏、安徽、河北、河南、浙江等地。原植物喜温暖环境,耐寒、怕涝,以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苦,性大寒。归心、胃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临床用名有大青叶、鲜大青叶、鲜大青叶汁。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苦,大寒,无毒。主治时气头痛,大热,口疮。

《药性论》:臣,味甘。能去大热,治温疫寒热。

《日华子本草》:治热毒风,心烦闷,渴疾口干,小儿鼻热疾,疯疹天行热疾及金石药毒,兼涂医肿毒。

《本草图经》:古方治伤寒黄汗,黄疸等,有大青汤。又治伤寒头身强,腰脊痛,葛根汤内亦用之。大抵时疾多用之。

《本草纲目》:大青气寒,味微苦咸,能解心胃热毒,不特治伤寒也。《活人书》治伤寒发赤斑烦痛,有犀角大枣汤,大青四物汤。故《指掌赋》云:阳毒则狂斑烦乱,以大青升麻,可回困笃。
主热毒痢,黄疸,喉痹,丹毒。

《本草经疏》:大青禀至阴之气,故味苦,气大寒无毒。甄权云:大青臣,味甘,能去大热,治温疫寒热。盖大寒兼苦,其能解散邪热明矣。经曰;大热之气,寒以取之,此之谓也。时行热毒头痛,大热口疮,为胃家实热之证,此药乃对病之良药也。

简误:大青乃阴寒之物,止用以祛除天行热病,而不可施之虚寒脾弱之人。

《本草乘雅》:东方生风,入通于肝,其主木也,其色青也;言能宣大风木之用,因名大青。味大苦,气大寒,虽待阳为标,热为本,亦非阴凝走下之比;力使自外而内者,仍从自内而外也。读仲景先生大青龙汤两法,一主标阳本风之从化,一发标阳本寒之将隐,则得之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8 03:28 , Processed in 0.245859 second(s), 15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