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我来了

[佛教文化] 329个佛经故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9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摩头罗瑟质

摩头罗瑟质
舍卫国中,有位名叫师质的婆罗门,虽然拥有万贯家财,却始终没有子息。烦恼的师质跑去请教当地的外道,外道观看他的面相后,便斩钉截铁地告诉他没有子女的因缘。师质回家后,一想到没有子女继承家业,死后所有财产便会通通归入国王手中,不禁愁眉不展,郁郁寡欢。

一天,与师质之妻相识的比丘尼,刚好到婆罗门家托钵,见到师质如此忧愁憔悴,关心地询问:‘你的丈夫为何看来如此忧愁,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妻子便将事情原委一一道出。比丘尼一听,告诉婆罗门夫妇说:‘这些外道的智慧还未究竟圆满,怎能了知人的三世因果呢?你们可以去请示尊贵的佛陀,他是一位证道开悟的觉者,能够了达诸法实相,洞彻过去未来,事事无所障碍。’

听了比丘尼的建议,师质心中升起一线曙光,满怀希望来到只树给孤独园。他以至诚恭敬之心顶礼佛陀,并且表明来意。世尊观察因缘后,告诉他:‘请不要担心,你将来会有个福德具足的儿子,长大后还会出家修行。’师质听了欣喜若狂,欢喜之余,更祈请佛陀与众比丘隔日到家中应供。

第二天,师质夫妇尽心准备了丰盛的斋点供养僧众。结束后,佛陀一行人于归途中,经过一个湖泊,湖水清澈甘美,于是大众便停下来歇息,并至湖边清洗钵器。正当大众在树下休息时,忽然有一只弥猴跑到阿难尊者身边向他索钵。阿难见状,不晓得弥猴的用意,也深怕它会弄破钵,便不加以理会。佛陀告诉阿难:‘你就将钵交给它吧!不要担忧。’

弥猴拿到钵后,飞快地跑到有蜂窝的树上去汲取蜂蜜,并以清凉的泉水调和,供养世尊。慈悲的佛陀将蜜水分给大众享用,也让弥猴的福报再增福报。弥猴看到自己能有此殊胜因缘供养佛陀及众比丘,不禁欢喜非常,手足舞蹈,一不小心竟跌落至大坑中,因此命终。

弥猴往生后,投生至师质家中。等到足月,师质的妻子产下一名相貌端严的男婴。最不可思议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家中所有的器皿都涌满蜜汁,其瑞相让夫妇俩高兴不已。初为人父的师质特别请了几位相命师来占卜儿子的命运,相命师除了为他取名为‘摩头罗瑟质’(义为满蜜)外,也都说这位孩子具足无上福德,将来必有光明的前程。

摩头罗瑟质长大后,非常向往出家的生活,于是央求父母让他出家修行。但是爱子心切的师质夫妇,面对唯一的儿子,却始终无法割舍放下。心意已决的摩头罗瑟质,于是告诉双亲:‘出家修行是我今生最大的心愿,如果你们还是不能成就我的愿行,我将结束我的生命,离开人世。’父母一听,回想起当初世尊所说的话,发觉再阻止也没有意义,便答应了儿子的请求。

摩头罗瑟质拜别父母,来到只树给孤独园,以至诚恭敬之心顶礼佛陀,恳求出家。世尊知道摩头罗瑟质的因缘已经成熟,于是慈悲说道:‘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着身。’摩头罗瑟质由于自身的愿力与佛的威神力加持,马上示现比丘相,在聆听佛陀微妙法音的同时,即证阿罗汉果。日后,众比丘每每到人间行脚教化时,只要口渴,摩头罗瑟质便将钵掷向空中,钵里自然就会涌满蜜水,让大众解渴。

阿难尊者见摩头罗瑟质如此殊胜的果报,感到非常好奇,便向佛陀请示原因,世尊于是将他过去生的因缘娓娓道来。阿难尊者听了之后又问:‘世尊,为何摩头罗瑟质前世会投生为弥猴呢?’佛陀告诉阿难:‘在迦叶佛时,有一位年轻比丘,因为无知而取笑一位证果沙门跳跃沟渠的动作像弥猴。比丘知道自己的过失后,诚心忏悔,虽然免堕地狱之苦,但仍要承受五百世弥猴身的果报。这只弥猴由于之前出家修行,执持净戒的善根,所以欢喜以蜜供养佛陀,又因供养累增福德,才能脱离苦难之身。这位年轻比丘,就是摩头罗瑟质。’

众比丘听完开示后,深深体会戒行的重要,世尊亦劝勉大众于日常中当勤护身口意三业,心垢除尽,必能断除烦恼,了生脱死。

典故摘自:《贤愚经?卷十一》

省思——

所谓‘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戒法为佛教的基本精神,不论是在家居士或是出家众都须严持戒律。摩头罗瑟质过去世因业的过失,所以堕畜生道;又因忏悔,才能得遇佛陀,出家证果。所以修行首重持戒,唯有透过戒法的规范,时时觉察觉照,六根不随六尘所转,保持三业清净,必能产生定力,长养智慧,获无上善法功德。
 楼主| 发表于 2011-4-29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摩登伽女

摩登伽女
佛陀的侍者阿难一日持钵行乞,看见一位女子在水边取水,阿难慈悲为了让这位女众有种福田的因缘,因此走上前向其乞水。这位名叫摩登伽的女子一见阿难相好庄严,遂生爱慕之心,回家告诉母亲:‘刚才在水边,遇见一位名叫阿难的修行人。母亲,我见他长相极为庄严,决定今生非阿难不嫁,您一定要帮我。’于是母亲将女儿的心意转达给阿难,阿难听了回答:‘请告诉您的女儿,我是出家众,出家的目的在了脱生死,出三界;而欲爱、色爱皆为流转生死的根源。佛陀一再告诫弟子要远离欲爱,修清净梵行,所以我绝对不会娶妻的。’

摩登伽的母亲返回家中,将阿难说过的话回覆给女儿,请女儿打消此念头。然而摩登伽女并不死心,怂恿母亲以咒术诱骗阿难。其母由于爱女心切,决定帮女儿达成心愿。于是当阿难再次托钵化缘行经摩登伽女家门口时,以幻术迷惑阿难,使阿难不由自主地走进她们家,就在摩登伽的母亲逼迫阿难娶摩登伽之际,幸逢世尊请文殊菩萨持楞严神咒护持,使阿难得以免难。

但摩登伽女还是不死心,每天跟着阿难,阿难走到那儿,就跟到那儿,阿难回精舍,摩登伽女就守在门口,阿难不堪其扰,于是向佛陀禀告。佛陀知道之后,就请摩登伽女来精舍,佛问:‘你为何每天跟着阿难?’摩登伽女回答:‘佛陀,听说阿难没有娶妻,我亦未嫁,我想要嫁给阿难,作阿难的妻子。’佛说:‘阿难沙门无发,你既要嫁给他,也要跟他一样剃发,如果你剃发来,我就请阿难当你的丈夫。’摩登伽女回答:‘好。’于是心满意足的回家,将自己与佛陀的对话告诉母亲,并请母亲为自己剃发,好作阿难的妻子。母亲虽然心如刀割,但禁不住爱女的苦苦哀求,便含泪挥刀剃去爱女的头发。

摩登伽女回到精舍告诉佛陀:‘我已剃发,请世尊履行诺言。’佛问:‘摩登伽,我问你,你爱阿难的什么?’摩登伽女回答:‘我爱阿难的眼,爱阿难的鼻,爱阿难的口,爱阿难的声音,爱阿难行步的样子……。佛陀,总之阿难的一切我都爱。’佛说:‘人的眼中有泪,鼻中有涕,口中有唾,耳中有垢,身中有屎尿,这些都十分臭秽不堪。如果两人成为夫妻后,便会有小孩出生,有生便有死亡,伴随着亲眷的生离死别,是无止尽的泪水,这些对自己又有什么帮助呢?’摩登伽女思惟佛陀所开示的道理,深觉人身臭秽不净,而自己所执着的爱欲,是无边生死的根本,由于宿世善根、慧根成熟,豁然彻悟,当下证得阿罗汉道。

佛陀知道摩登伽女已证圣果,便告诉摩登伽女现在可以去找阿难,摩登伽女惭愧低头,长跪于佛前说:‘自己过去实在愚痴才会追逐阿难,今承蒙佛陀慈悲开示真实之道令得证圣果,现在我已心开意解,断除种种烦恼,永出三界,不再受生死流转之苦。’

省思——

世人贪求种种情爱,眼前看起来是快乐的事,无常到时转眼消失;所以沉迷其中,只是让自己轮转于痛苦中,无法自拔。若能舍下向外驰求的贪着,歇止狂心,安住正念,自性中自有无量法喜、禅悦,当下便是解脱、便是净土!
 楼主| 发表于 2011-4-29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摩诃卢

摩诃卢
佛陀时代,有一国家名为多摩罗,在都城外七里处有间精舍,五百位比丘在此研读经典、精进行道。有位年老比丘,名叫摩诃卢,生性愚钝、不解事理,比丘们都会热心地教导他一些法理。但是几年下来,摩诃卢却连一句偈语也记不得,久而久之,大家都开始瞧不起他,不愿和他同进出,只敢让他留守精舍,做些清扫的工作。

一天,国王迎请所有比丘到宫中接受供养,唯独摩诃卢比丘一人留在精舍。他心想:‘我生来就是这般愚昧痴笨,连一句偈语都记不起来,大家都看不起我,活着还有什么用处?’于是找了根绳子,走到后院的一棵大树下,想要上吊自杀。

此时,佛陀在远方以清净道眼观见摩诃卢比丘的举动,随即化现成半人半树的树神,大声斥责这位老比丘,问他为何要轻贱自己的性命?摩诃卢比丘便将委屈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树神告诉老比丘:‘你千万不要想不开,先听完我的话再说。在迦叶佛时代,你是一位通达经律论三藏的比丘,有五百位弟子跟随你修行。然而,你自恃智慧高超,而轻视他人,不愿教导大众法义,所以才感得世世根机愚钝的果报。你现在所应该做的是惭愧忏悔,而不是这样结束自己的生命。’于是,佛陀现出光明无量的身相,为他说偈:

‘自爱身者慎护所守希望欲解学正不寐

身为第一常自勉学利能诲人不惓则智

学先自正然后正人调身入慧必迁为上

身不能利安能利人心调体正何愿不至

本我所造后我自受为恶自更如刚钻珠’

摩诃卢比丘见到佛的光明相好,又想到自己过去生的作为,欢喜之中更感惭愧,于是向佛至诚礼拜,并且思惟偈语的意义,入到甚深禅定。不久,即于佛前证得阿罗汉果。证道的摩诃卢比丘,通晓自己过去累世的因缘,三藏教法刹时贯注于心。佛陀告诉摩诃卢比丘说:‘你现在赶紧着衣持钵,前往王宫接受供养,并且坐于五百位比丘之上,他们就是你前世的五百位弟子。你要把握此次因缘,为他们开示说法,令其得证道果。此外,还要让国王信受佛法,明白因果的道理。’

于是,摩诃卢比丘来到皇宫接受供养,并且主动坐于上位。其他人见到摩诃卢比丘如此的行为,虽知他愚钝顽固,仍不免忿怒不解,却又碍于国王在场,不敢当面斥责。国王发现了这位晚来的比丘,便亲自为他添加饭菜。

摩诃卢比丘接受供养后,于是为大众开示法要,法音如雷贯耳,法语甘露滋润了在场的每个人的心。五百位比丘听完开示后都非常惊讶,深生惭愧,即证阿罗汉果。接着,摩诃卢比丘又为国王详细地说明法义,当下许多大臣、官员,也都证得须陀洹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三》

省思——

老比丘因生性愚钝、受人轻鄙,而欲自尽。后因佛陀开示,得知过去世吝法不施、轻慢他人,才感得此生果报。于是,在佛陀的善巧指引下,老比丘忏悔过去偏邪之心,思惟法义而证道果;并且开展心量,教导大众,令得解脱。

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凡事有因有果,现今社会中,因生命困境而自杀的事件层出不穷,此种行为不但无济于事,也会伤害自己的法身慧命。当知困境本身不离因果,现今遭遇皆是自作自受,若以自残方式来面对,永远也跳脱不了痛苦的轮回。所以我们在面对困境时,唯有恳切忏悔、改过迁善,才能转化业报、趣向善果,开展光明又有意义的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1-4-29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摩诃罗

摩诃罗
舍卫城内的大长者家,近来喜气洋洋,好事连连:长者的商队入海采宝满载而归;国王封赐土地;夫妻喜获麟儿;而且恰逢比丘僧前来应供。

比丘用斋毕,上座长老舍利弗如法祝愿功德主,高声唱诵道:

今日良时得好报财利乐事一切集

踊跃欢喜心悦乐信心踊发念十力

如似今日后常然

长者听舍利弗诵出如此吉祥的偈子,欢欢喜喜供养了两张上等毛毡。一旁的摩诃罗瞧着羡慕不已,回到寺里就哀求舍利弗把咒偈教给他。舍利弗表示,这咒愿不能常用,也不见得适用于任何场合;但摩诃罗执意要学,舍利弗只好传授给他。学了咒偈,摩诃罗每天勤加练习,准备一旦轮到自己担任上座时,立刻派上用场。

很快地,机会来了。大长者连逢祸事--商队遇难失宝,妻子被卷入诉讼;儿子意外身亡,哀痛不已的长者斋僧以消灾植福。这时,身为上座的摩诃罗如法炮制,诵出学来的咒偈。结果,悲愤交加的长者大受刺激,不但没有供养,还连骂带打将摩诃罗赶出宅门。

颓丧懊恼的摩诃罗,不知不觉走入胡麻地,一路践踏,满园狼籍。看守的人见状不由分说,挥鞭就打。摩诃罗拔腿飞跑,撞上麦田里一陇陇的麦屯(割麦之后积聚如小丘状的麦堆),以逆时针方向绕行而过,气喘如牛。说时迟那时快,麦田主人棒棍如雨点般,纷纷落在摩诃罗早已乌青黑紫的皮肉上。原来,此地风俗,应该顺时针绕行麦屯,并口诵:‘多多益善!’才能祈求年年丰收。麦田主人训斥一番,放走了摩诃罗。

远远的,一行送葬的队伍缓缓迎面而来。‘多多益善!’摩诃罗咬着牙、忍着痛以顺时钟方向绕棺。下场可想而知,丧主又哭又骂,捉住摩诃罗拳打脚踢,强迫他说:‘希望再也不要发生这种不幸,真令人同情!’

全身伤痕累累的摩诃罗一心赶路,只想赶快回到寺院,见到前面一行迎娶的队伍,不分青红皂白就依样画葫芦:‘希望再也不要发生这种不幸,真令人同情!’新郎一听火冒三丈,打得摩诃罗头破血流,落荒而逃。不料一脚踩上猎人的陷阱,惊散了猎物。猎人嗔心一起,又痛打摩诃罗,警告他应该静悄悄地匍匐前进。

‘那么只好爬行了!’为脱险境,摩诃罗已经六神无主,竟爬到妇人洗衣服的地方,被误认作偷衣贼,结果又是一场好打,十分凄惨。

屋漏偏逢连夜雨,鼻青脸肿、体无完肤、死里逃生的摩诃罗,在接二连三的磨难后,跌跌撞撞地回到寺里,终日烦恼忧愁,心想:‘都是舍利弗教的偈子惹的祸!’比丘们怜愍他,将他扶到佛陀身边,详细报告事情的始末。

佛陀慈祥地安慰身心受创的摩诃罗:‘如果想说法咒愿,应该细心观察因缘时节,合适的才说出口。好好用功,勤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表现忧悲喜乐要视时机恰不恰当,以后别再轻率说话了。’

原公案出自《杂宝藏经》

省思——

想要成就人生的梦想、圆满学业事业道业,一方面要靠学习和累积经验,一方面要有洞悉真相的智慧。

善用学习而非误用或滥用,善用语言而非损人害己,以清楚明白、处处作主的心仔细观察,就能够切合实际需要来作智慧的拣择、慈悲的决策。

不但说话是一门心灵艺术,无量无边的法门亦然。护念自心、也护念他心,则喜怒哀乐的表现和文词语汇的传递,处处都能利人益己。
 楼主| 发表于 2011-4-29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放下

放下
以前,有一个修行人,

双手捧着一束鲜花,以最虔诚的心供养佛。

佛陀一眼即看出他的来意,便问:

‘你今天来此供佛,是否心有所求?’

修行人就讲:

‘世尊,我只是个修道人,我什么都不求,我只是求道。’

佛陀就告诉他:

‘好!你既然是来求道,那就放下吧!’

于是,

修行人就把花放下,双手合十。

佛陀又告诉他:‘再放下!’

修行人觉得奇怪,

于是,把两手也放下,

佛陀又说:‘还要放下!’

此时修行人不解地说:

‘世尊!花和手我都已放下,还有什么要放下的呢?’

佛陀说:

‘你有求的这念心也要“放下”。’

修行人,当下大彻大悟。
发表于 2011-4-29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敬僧得道

敬僧得道
从前,在印度的摩突罗国,有一位相当聪慧但不信佛法的婆罗门智者。一天,与智者结怨的几位婆罗门为了算计他,明知智者不喜亲近僧众,特意悄悄来到僧团,假藉智者之名,邀请比丘至智者家中应供。他们一想到第二天智者将因无法供养比丘饮食而恶名远扬,不禁暗自窃喜。

次日早晨,比丘们威仪庠序地来到这位智者家,告诉守门人说:‘你家主人邀请我们至府上应供,麻烦你传达我们已经到了。’智者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非常惊讶,但却马上冷静下来。智者心想,这一切很可能是与自己有嫌隙的人,故意要让他措手不及,而落得不敬僧宝的坏名声。

于是,智者礼仪具足地恭请比丘进入家中,并且派人尽速准备美味佳肴,供养僧宝。比丘用斋毕,慈悲地告诉智者:‘僧众在接受居士的供养后,会为其开示法要,虽然你非信佛之人,但还是可藉此因缘仔细聆听。’于是,婆罗门智者端身正坐,一心聆听比丘为他开示布施、持戒及轮回的道理,并说明世间的欲乐皆是虚幻不实,唯有契悟自心,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智者听了颇有省悟,于是比丘又进一步为其开示苦、集、灭、道四圣谛之理。

于是,智者过去深植的善根终于成熟,当下证得须陀洹果,并深深感叹道:‘过去实在太愚痴,竟然无视于三宝的珍贵,今日有幸亲近善知识而得解脱,才知三宝是真正的大福田!这一切都要感谢那些原本想要陷害我的人,使我有因缘得到正法的滋润,了达生命的真谛。’

典故摘自:《大庄严论经?卷十五》

省思——

成就,往往取决于眼界的高远。只要心怀恭敬、真诚,亲近善知识,薰修正知见,心智自然会愈来愈开阔。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殊菩萨的考验

文殊菩萨的考验
从前有一个国王,名为萨恕擅。这个国王心地善良,怜悯贫穷孤寡之人,经常对人们周济和布施,只要他们有所需求,国王都尽量满足他们,因此国王的善名远扬,超越了国界,而且传到了上天的众神耳中。

文殊菩萨得知人间有这么一个慈悲的国王,心里很高兴,同时也想亲自试一试这个国王到底是不是诚心行善。

有一天,文殊菩萨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少年婆罗门,从邻国进入萨恕檀国,并来到了王宫门前,乞求布施。

国王听说从异国来了一个少年婆罗门找他,很高兴地接见了来者,并非常关切地问道:“少年人,你是从何处来呀?有什么需要我为你效力帮忙的吗?”

少年婆罗门回答,“我在异国听说您的功德善名,故不远万里前来,想得到您的布施。”

国王听了,高兴地说:“好呀!你有什么要求,需要得到什么布施,尽管说好了,别犯难。我的臣民向我要求布施我都会答应,何况你还是异国的客人呢。”

文殊菩萨见状心想:果然名不虚传,既然如此,我就大胆地试试他吧。

于是就说:“大王您可是君子一言。我提的要求也许有些过分了,我想让国王给我做奴隶,让王后给我做婢女!”

国王听了,并没有发怒、生气,反而非常痛快地答应说:“好吧!你让我个人做奴隶,我现在就可以答应你,我很愿意从现在起就听从你的使唤,为你服侍。但是王后本来是一个大国王的公主,远嫁到我们国家来的,她是不是能做你的婢女,我作不了主,我应该去征求征求她的意见。”

于是国王就到内宫,把少年婆罗门要求施舍的要求向王后说了,并问她能不能做他的婢女。王后也是心地善良,是一心想普救众生的女子,何况在国王的身边,耳濡目染,她不愿拂国王之意,就同意了少年婆罗门的要求。

国王和王后一起从内宫走出来,对少年婆罗门说:“我们商量好了,愿意一起做你的奴仆和奴婢!”

婆罗门这时就说:“既然同意给我做奴隶,那你们就应该把鞋子脱掉,要和真的奴仆与奴隶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国王、王后一齐说道:“是的,主人,我们应该与所有的奴婢一样,他们什么样,我们也什么样。”于是就把鞋子脱掉,把衣服也换成了奴隶穿着的粗布衣服。

文殊菩萨只是为了考验国王、王后。为了不给这个国家添麻烦,文殊就找了另外两个,用法力将他们变成国王、王后,和往常一样处理朝政。而真的国王、王后就加入了去异国当奴隶的人的行列。

再说国王的夫人天生贵人,原来是别国的一位公主,从小娇生惯养,嫁给国王后更是豪华尊贵,哪里有过光着脚长途跋涉的苦楚!又正赶上身孕沉重,行动不便。因此随众奴隶一起行走,累得气喘吁吁,全身酸痛,脚心早被杂草和石头刺破,疼得钻心,真是一步比一步难行,便渐渐落在了队伍的后面。文殊菩萨早已将这些都看在眼里。本来就慈悲为怀的菩萨虽然于心不忍,,但为了考验国王、王后的真心,他仍然装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一边回头吼道:“快走啊快走!”一边责骂王后说;“你现在是我的婢子,就要像个婢子的模样,按照奴婢之法行事。你现在还像当王后一样,娇里娇气的给谁看!”

王后听了,心中委屈不打一处来,于是长跪地下,泪流满面地诉说道:“主人啊主人,我实在是不敢怠慢,实在不敢偷懒,我现在真是累极了,稍稍休息一会儿再走,请您可怜一下吧!”

没想到这个婆罗门是个铁石心肠,不但不为所动,反而对着王后说:“得啦得啦,你快起来,跟我走吧]这样的奴婢以后我也没法使唤,干脆把你卖了吧!”

于是,就把王后带到人市上,高声叫卖:“都来瞧,都来看,有个奴婢我要卖!价钱便宜人漂亮,谁买到手谁福气!”

王后原来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整日生活在王宫里,哪见过这个场面。但现在不同了,自己是个奴婢,奴婢就是这样买卖的。而他的丈夫国王,此时也和她落得同样的下场,被一起卖掉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国王、王后还在一起。这样一卖,两个人分别被人买走了,相隔数里,不能互相照应。国王被一位老者看中,买去以后当作一个坟墓的看门人,专门负责收埋死人的安葬费。这个地方又寒冷,又荒凉,特别是每到深夜,鬼火乱窜,狼嚎犬吠,弄得不得安宁,难以入睡。那老者还时不时地检查他是不是收费以后有所私藏。但国王心里并无怨言。他想:既然为奴,就尽到为奴的责任,我这才是真心布施,修炼功德。

王后的处境比国王更惨。王后是被一个大家买走。这个大家的夫人好像母夜叉一样,见王后面容娇美,非常嫉妒,经常给王后使坏,故意把脏活累活派给她。一大早天还没亮,她就吵吵嚷嚷地把王后叫起来干活,一直干到日落西山,而且不能有丝毫的怠慢,稍有不是,非打即骂。

又过几个月,王后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生了一个又白又胖的男婴。这家女主人本来无后,见婢子偏偏在她跟前生了个漂漂亮亮的男婴,不禁妒心似火,十分恼怒,对着王后叫骂道:“你这个臭婢子,也配生孩子吗?”然后就逼着王后把儿子杀掉。

那时婢子即为奴,就要完全听凭主人的吩咐。主人叫你死,你就不能活。王后此时没有办法,于是硬着心肠含着泪杀死了新生儿子,然后带着死婴去墓地埋葬。

王后去埋死婴,正好与看守墓地的国王相见。相见之后都有干言万语,但他们并没有流露出任何委屈和不满,没有任何抱怨。他们正在说话的时候,须臾之间,真是恍惚如梦,刚才还在冷清的墓地,现在却回到了本国,身上着的是国王和王后的服装,坐的是正殿宝座,一切又恢复到原来的模样。更令他们喜不自胜的是,他们所为之惋惜、日夜思念的已经被埋掉的儿子,此时却活生生地出现在他们的眼前,正在伸着小手,甜密地向他们微笑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3:56 , Processed in 0.229174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