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实修交流] 交流学习整理帖,祝愿师兄们得获法益、法喜充满,感恩!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尔时胜思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等之法如来克证及以觉知。惟愿为我开演其义。佛言。善男子。无有一法而是如来所觉所证。何以故。于诸法中无觉无证。此是如来所证所觉。善男子。一切诸法本无有法如来觉证。一切诸法本无有灭如来觉证。一切诸法性离二边如来觉证。一切诸法本无有实如来觉证。


复次善男子。一切诸法皆从自业因缘力故而得生起。而是因缘念念不住犹如电光。如是业缘如来觉证。是故我说以因缘故而诸法生。以因缘故而诸法灭。若离因缘则无业报。如是等事如来觉知。善男子。如是所觉一切法性。是名遍照光明之藏。善男子。何故法性名之为藏。以诸众生世出世智。皆依此藏而得生故。如以实智观彼法性。智依彼生故名为藏。


复次善男子。我亦复说一切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是等事如来觉证。又善男子。诸法性相一味解脱。如是等事如来觉证。善男子。如是解脱一味法性。是名遍照光明之藏。


复次善男子。又有一法如来觉证。何等一法。所谓诸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取不舍。非因非缘。如是等法如来觉证。


复次善男子。如来了知一切诸法。无有自性不可为喻。无有文字之所辩说。如是之法如来觉证。善男子。如上所说如是之法。悉是如来所觉所证。
 楼主| 发表于 2011-5-1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设我今者有大火坑。尽其劫际应处其中。复有大山犹如须弥。其山岩峻高远峙立。乃至上到阿迦尼咤天。于彼时中。我身在上自坠而下。复有大火其聚犹如劫尽时火。如是等火猛焰炽然。五热炙身其日长远。一日时分等于一劫。如此劫时。以三十日持作一月。满十二月以为一年。如是时节尽彼劫际。修此苦行欢喜甘受。终不因是暂舍精进。而不求于一切智也。

愿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依其威德自在力于一念中过不可思议劫,将我此愿布及不可思议劫,永不舍此愿。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1-5-2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念地藏菩萨的名号,乃是最神圣的工作,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要没有企图的念,不求代价的念,不图众生感谢的念。

 楼主| 发表于 2011-5-2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弘扬文化,传承大爱,延续感恩,承载希望,我们一起来努力

快说,快说  (转)



云门文偃是云门宗的开山祖。他是在睦州禅师处开悟的。



睦州禅师机锋迅捷,疾如闪电,让人难以应对。他平常接人,才跨门坎,便一把抓住来人,喝问:“快说,快说!”若回答不出,便一把推出门去。



云门去了两次,睦州都闭门不见。到了第三次,睦州在门里问:“谁?”云门急答:“文偃。”



睦州刚露出一点门缝,云门便闯了进去。睦州一把抓住,大声喝道:“快说,快说!”云门一愣神,便被推出门外。



睦州急急关门,夹伤了云门的一只脚。云门疼得叫了起来。就在他一张口的时候,忽然大悟。



云门后来接人,手段完全出于睦州。往往用一句话铲断疑情,不容拟议寻思,所以禅林中有“云门天子”之称。







发表于 2011-5-2 13:44 只看该作者  

感恩本文发布者:截流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26709&pid=985471&page=1&extra=page%3D1
 楼主| 发表于 2011-5-3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愿法界一切众生皆以感恩的心,将甚深般若的光明和佛陀的慈悲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一行三昧和一相三昧 (之二)
 

 
净慧法师于2004 年5 月5 日讲
  



智慧有三种:一切智、道种智和一切种智。一切智是根本智慧,是通达事物总相的智慧,也就认识一切法空相的智慧,又叫无分别智、根本智。声闻、缘觉、菩萨都有一切智。道种智,是了解事物差别相的智慧,是大乘菩萨的智慧,又叫差别智、后得智。只有佛的智慧才叫一切种智,才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一切种智,是一切智和道种智在最高程度上的完美结合。 虽然只有佛所才能证得一切种智,但佛的一切种智在我们自性里也是本自具足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一切智好比是定,道种智好比是慧,如果你能够定慧等持,那你就可以与佛无二无别。要做到定慧等持,你就必须要通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通过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的修行,就能证得一切种智。
  




无二之相,没有对立面,名为一相。一相即是实相,实相即是无相。
  




一切有相都不究竟。只有离开了一切分别的智慧才是究竟的。僧肇大师《维摩经注》中说:“万物齐旨,是非同观,是名一相。”万事万物在现象上虽是千差万别,在本质上则一律平等,所以说“万物齐旨”。人有男相、有女相,男相女相里边又有千差万别。人虽有千差万别,但是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各种学说对人的本质有不同的说法。基督教看人的本质,说“人为万物之灵”。生理学家说人都具有本能的生理要求,比如说寒要穿衣,饥要吃饭,这些本能的要求每个人都是一致的。但种种学说都只讲到人类后天的一些特征。佛教说人的先天的共同本质,就是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有佛性,所以自心能生万法,能造善业恶业,能够修行证果。
  




种智,可以说就是佛性的别名。要想成就种智,就一定要成就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什么叫一相三昧呢?六祖大师说:“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所谓一相三昧,就是要在一切处都不住相。怎样才是一切处不住相呢?




就是把一切的相都融为一相,是非平等,善恶同观,不生憎爱,不生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以安闲恬静、虚融淡泊的心境来面对一切事物,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归于圆融无碍,成为佛的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这就叫一相三昧。
  




“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所谓“一行三昧”,就是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都要“纯一直心,不动道场”。不二之心、质直之心、没有谄曲、没有是非、没有憎爱,这才叫纯一直心。不动道场不是坐在这里不动,行住坐卧四威仪都是道场。行, 不动道场、纯一直心;住,不动道场、纯一直心;坐卧亦复如是。能纯一直心,能不动道场,当下就是净土。
  




极乐世界并不是只在十万亿佛土以外,我们现在听到外边有人在说话,你如果以无分别的心去听,它就是水鸟树林常说法,它就是在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果用分别心去听,你就会生烦恼:“我坐在这里听法、打坐,你却吵得一塌糊涂!”你的心就不安静了。所以只要纯一直心、不动道场,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当下就转变成为极乐净土。
  




又比如说小孩子,父母亲高兴的时候,把他搂在怀里,这里打一下那里摸一下,他乐支支地,一点也不反感;如果他走到外边,一个陌生人轻轻在他头上摸一下,那可不得了,他一定哭得死去活来,说人家欺负了他,回到家里去投爷爷告奶奶,一定要去给他打抱不平。同样是那么摸一下,反应就有这么大的不同。这就是因为他的心在起分别。这样的的事例举不胜举,随便就可以找到很多。心在起分别,所以不是纯一直心;不是纯一直心就不是道场;不是道场就不是净土。
  




“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行、一相,亦复如是。”
  




六祖大师说:修行这两种三昧的人,就像地里下了种子一样,尽管还没有发芽,总有那一天,会长出苗来,会结出果实。我们心地里有了菩提种,再用一行三昧和一相三昧来培养它,有朝一日,它就会长成参天大树,普荫人天。
  




“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如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
  




六祖说法,佛陀说法,历代祖师说法,就像及时雨一样,能够普润一切众生,使每个众生都能得到佛法的得益。前两天下的雨,我看就是及时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特别是北方,有这一场雨,那真是在下人民币!佛法对于渴求佛法的众生来说,也像普润大地的及时雨一样。我们每个人的佛性种子,遇上这场好雨,沾其滋润,它就会发芽,就会长出菩提苗。
  




“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
  



六祖大师说,能够禀承我的宗旨的人,一定能够得到菩提,得到觉悟按照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去做,一定能够证到妙果。菩提妙果;就是佛果。菩提之果微妙不可思议,所以叫妙果。
  




六祖这一段法语,言简意赅,切实可行,希望每一位听法的人,能够按照六祖的法语去做。决获菩提,定证妙果。
  




“释曰:六祖说二种三昧,乃日用践履之捷径。据祖意:一相,则于境上洞达实相,不住幻相。一行,则心常质直,安住实相。心境皆空,与理冥符,谓之三昧。”
  




编集《禅海十珍》的道霈禅师解释说:“六祖说二种三昧,乃日用践履之捷径。”说六祖二种三昧是我们在日常随时可以运用的修行法门,是一条能够开悟、能够证到菩提妙果的捷径。是最近的路、最方便的路、最稳当的路、最直截了当的路。“据祖意,”据祖师的意思,“一相”就是在“境上洞达实相,不住幻相”,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对于一切事物,都要能洞达实相,要能了解、明白、体证实相,不要在幻相上流连。“一行,则心常质直,安住实相。”一行,就是要纯一直心,心常质直,安住在实相上,不落第二念。落于第二念就不是实相,就是幻相,就是逻辑推理。只有第一念才是现量亲证,才是真实相。“心境皆空,与理冥符,谓之三昧。”什么叫做三昧呢?心、境都空,与真理、与佛性相应,这就是三昧正定。下面道霈禅师引《文殊般若经》的话说:
  




“《文殊般若经》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夫法界一相,即一相三昧。系缘法界,即一行三昧。是理、行之别名耳。今祖意二种皆行,乃冥契于理。究竟无二也。”
  




这是道霈禅师对这两种三昧简明扼要的解释。《禅海十珍》,是从浩瀚无边的禅宗法海里边精心挑选出来的最重要的法语,希望大家好好体会, 信受奉行。
  




——摘自净慧法师著作《双峰禅要》“一行三昧和一相三昧 ”






发表于 2007-8-29 09:53 只看该作者  


感恩本文发布者:浮世莲花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7033&extra=page%3D1&page=1


 楼主| 发表于 2011-5-3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愿法界一切众生皆以感恩的心,将甚深般若的光明和佛陀的慈悲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详说——地藏菩萨的无量无边功德(转)



发表于 2011-5-3 11:40 只看该作者  

感恩本文发布者:一家人






布施论坛地藏版全文: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26798
 楼主| 发表于 2011-5-3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愿法界一切众生皆以感恩的心,将甚深般若的光明和佛陀的慈悲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印光大师重要开示:每天念一遍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
  

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它消灭。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
  

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发表于 2011-4-28 08:25 只看该作者  
感恩本文发布者:一家人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26281&pid=986975&page=1&extra=#pid986975
 楼主| 发表于 2011-5-4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愿法界一切众生皆以感恩的心,将甚深般若的光明和佛陀的慈悲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自他相换换了什么 (转)


济群法师



在修自他相换法时,关键的一点,是不要落入到对业相的执著中去。也就是说,不应在相换的“我”和“他”之间构成对立的自性见。一方面,感觉“我”在接受“他”的一切;另一方面,是存在对业相的执著,感觉我吸收了一些“东西”(对方的恶业、烦恼等)。若不能从这种心理中摆脱出来,自他相换修起来会很痛苦。




著相产生的心理力量很强大,比如我们吃东西,若听人说其中有个虫子,立刻会觉得很难受,虽然我们咀嚼时并无任何异样的感觉。即使这个虫子并不存在,但只要我们在意识中认可了它,同样会给自身带来心理困扰。所以,修自他相换法时,不要给自己这样一些“暗示”,不要沉溺于对业相的执著中。



将心比心也可理解为自他相换的一个层面,但与自他相换有程度深浅的不同。自他相换的基础是破我、利他,以此对治凡夫无始以来形成的执我、排他的坚固习性。在凡夫的感觉中,他是他,我是我,他的快乐与我无关,他的痛苦也与我无关。这种对立,正是修习自他相换的最大障碍。



若仔细研究《道次第》有关自他相换的修习,会发现它所破除的正是自他对立,而不是自始至终贯穿着自他双方。事实上,并没有一个自性的“自”,也没有一个自性的“他”,若不能破除这种自性的“自”和“他”,无论怎样高喊利益众生,终归是有限的。从因缘法来说,自他都是因缘的假相,既没有“我”,也没有“我所”。一旦打破“我”和“我所”,自他之间的鸿沟就不复存在,我们和众生就真正融为一体了。也唯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生起佛菩萨那样的“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




在空性的层面上,自他是不二的,正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真正的利他,必须建立在这个层面上。
所以说,自他相换修到一定高度是没有“自”“他”之分的。



我们还要知道的是,自他相换的“爱执”,不能理解为“执著”于一个或几个具体对象,因为自他相换是以一切众生为所缘对象。在凡夫的心行上,可能执著于一个或几个具体对象,却无法对一切众生产生爱执。事实上,爱执一切众生,本身就是突破“执著”的表现。否则的话,绝对无法利益一切众生。反之,若能关爱一切众生,已是佛菩萨的大慈大悲,而不是凡夫有限的慈悲心了。




发表于 2011-5-4 11:47 只看该作者  
感恩本文发布者:心是莲花开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26901&pid=987626&page=1&extra=page%3D1#pid987626



[ 本帖最后由 至善佛缘 于 2011-5-4 20:4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1-5-4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愿法界一切众生皆以感恩的心,将甚深般若的光明和佛陀的慈悲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用心的难易 . 虚云和尚



初用心难——偷心不死


初用心的通病。就是妄想习气放不下来。无明。贡高。嫉妒。障碍。贪嗔痴爱。懒做好吃。是非人我。涨满一大肚皮。那能与道相应。或有些是个公子哥儿出身。习气不忘。一些委屈也受不得。半点苦头也吃不得。那能用功办道。他没有想想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个什么人出家的或有些识得几个文字。便寻章摘句。将古人的言句作解会。还自以为了不起。生大我慢。遇著一场大病。便叫苦连天。或腊月三十到来。便手忙脚乱。生平知解。一点用不著。才悔之不及。


有点道心的人。又摸不著一个下手处。或有害怕妄想。除又除不了。终日烦烦恼恼。自怨业障深重。因此退失道心。或有要和妄想拚命。愤愤然提拳鼓气。挺胸睁眼。像煞有介事。要与妄想决一死战。那知妄想却拚不了。倒弄得吐血发狂。或有怕落空。那知早已生出‘鬼。’空也空不掉。悟又悟不来。或有将心求悟。那知求悟道。想成佛。都是个大妄想。砂非饭本。求到驴年也决定不得悟。或有碰到一两枝静香的。便生欢喜。那仅是盲眼乌龟钻木孔。偶然碰著。不是实在功夫。欢喜魔早已附心了。或有静中觉得清清净净很好过。动中又不行。因此避喧向寂。早做了动静两魔王的眷属。诸如此类。很多很多。初用功摸不到路头实在难。有觉无照。则散乱不能‘落堂。’有照无觉。又坐在死水里浸杀。




初用心的易——放下来单提一念


用功虽说难。但摸到头路又很易。什么是初用心的易呢。没有什么巧。放下来便是。放下个什么。便是放下一切无明烦恼。怎样才可放下呢。我们也送过往生的。你试骂那死尸几句。他也不动气。打他几棒。他也不还手。平日好打无明的也不打了。平日好名好利的也不要了。平日诸多习染的也没有了。什么也不分别了。什么也放下了。诸位同参呀。我们这个躯壳子。一口气不来。就是一具死尸。我们所以放不下。只因将它看重。方生出人我是非。爱憎取舍。若认定这个躯壳子是具死尸。不去宝贵它。根本不把它看作是我。还有什么放不下。只要放得下。二六时中。不论行住坐卧。动静闲忙。通身内外只是一个疑念。平平和和不断的疑下去。不杂丝毫异念。一句话头。如倚天长剑。魔来魔斩。佛来佛斩。不怕什么妄想。有什么打得你闲岔。那个去分动分静。那个去著有著空。如果怕妄想。又加一重妄想。觉清净。早已不是清净。怕落空。已经堕在有中。想成佛。早已入了魔道。所谓运水搬柴。无非妙道。锄田种地。总是禅机。不是一天盘起腿子打坐。才算用功办道的





老用心的难——百尺竿头不能进步


什么是老用心的难呢。老用心用到真疑现前的时候。有觉有照。仍属生死。无觉无照。又落空亡。到这境地实在难。很多到此洒不脱。立在百尺竿头。没法进步的。有等因为到了这境地。定中发点慧。领略古人几则公案。便放下疑情。自以为大彻大悟。吟诗作偈。瞬目扬眉。称善知识。殊不知已为魔眷。又有等错会了达摩老人的‘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和六祖的‘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的意义。便以坐在枯木岩为极则。这种人以化城为宝所。认异地作家乡。婆子烧庵。就是骂此等死汉。

  




老用心的易——绵密做去


什么是老用心的易呢。到这时只要不自满。不中辍。绵绵密密做去。绵密中更绵密。微细中更微细。时节一到。桶底自然打脱。如或不然。找善知识抽钉拔楔去。


寒山大士颂云。‘高高山顶上。四顾极无边。静坐无人识。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禅。’首二句。就是说独露真常。不属一切。尽大地光皎皎地。无丝毫障碍。次四句。是说真如妙体。凡夫固不能识。三世诸佛也找不到我的处所。故曰无人识。孤月照寒泉三句。是他老人家方便譬如这个境界。最后两句。怕人认指作月。故特别提醒我们。凡此言说。都不是禅呀。





发表于 2007-5-4 21:34 只看该作者  
感恩本文发布者:雾峰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3020&pid=987869&page=1&extra=page%3D1#pid987869


[ 本帖最后由 至善佛缘 于 2011-5-4 22:50 编辑 ]
发表于 2011-5-5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30 11:57 , Processed in 0.160418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