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乘雅》:苦者,言其味;参者,言其功力相上下外也。炎上作苦,故一名陵节。苦性走下,故一名地槐。苦能入骨,故一名苦骨,复名水槐,禀水曰润下之寒化尔。合从至阴,对待火热为因,积聚为证者也。更观根生三、五并立,亦若三相,伍相伍,故得自参以上,明目止泪,自参以下,逐水余沥。自参以外,除痈肿黄疸。自参以内,破结气症瘕,盖心腹居中,积聚火热,斯成众眚,对待火热,所以补中,方能参乘上下,以及内外,参之功用大矣。

《药性解》:苦参,味苦,性寒,无毒,入胃、大肠、肝、肾四经。主结气积聚、伏热黄疸、肠风燥渴、溺有余沥,逐水消痈,明目止泪,去湿杀虫,疗大风及一切风热细疹。玄参为使,恶贝母、漏芦、菟丝子,反藜芦。

按:苦参属水有火,性下降,本入少阴心,又入手足阳明及足厥阴经者,以其善主湿也。盖湿胜则生热,热胜则生风,而结气等症,从兹有矣。今以苦参燥湿,治其本也,东南卑湿,尤为要药。丹溪曰:能峻补阴气,或得之而腰重者,以其气降而不升,非伤肾也。

《药鉴》:气寒,味苦,无毒,沉也,阴之阴也。主治痈肿,杀疥虫,消热毒。破癥瘕,散结滞。养肝气,安五脏,定诸志。同菊花明目,止目益精。同麦冬解渴,生津利窍。赤癞眉脱者,君诸药驱风甚捷。黄疸遗溺者,主利药逐水立效。同槐花除肠风下血,及热痢刮痛难当。同茵陈疗湿病狂言,致心燥结胸垂死。少入麻黄,能扫遍身痒疹。佐以山栀,能止卒暴心疼。使玄参,反藜芦,恶贝母、菟丝。

《景岳全书》:味苦性寒。反藜芦。沉也,阴也,乃足少阴肾经之药。能祛积热黄疸,止梦遗带浊,清小便,利水,除痈肿,明目止泪,平胃气,能令人嗜食,利九窍,除伏热狂邪,止渴醒酒,疗恶疮斑疹疥癞,杀疳虫及毒风烦躁脱眉。炒黄为末,米饮调服,治肠风下血热痢。

《本草备要》:泻火,燥湿,补阴。

苦燥湿,寒胜热。沉阴主肾,补阴益精,养肝胆,安五脏,湿热去则血气和平,而一脏自安。利九窍,生津止渴,明目止泪。泪为肝热。治温病血痢,纯下清血者,风伤肝也,宜散风凉血;下如豆汁者,湿伤脾也,宜清热渗湿。肠风溺赤,黄疸酒毒。热生风,湿生虫,又能祛风逐水杀虫。治大肠疥癞。然大苦大寒,肝肾虚而无热者勿服。张从正曰:凡药皆毒也,虽苦参、甘草,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偏胜为患。经曰: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攻,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王冰注曰:气增不已,则脏有偏胜,偏胜则脏有偏绝,故令人暴夭。《笔谈》云:久用苦参擦牙,遂病腰痛,由其气伤肾也。经又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按人参补脾,沙参补肺,紫参补肝,丹参补心,玄参补肾,苦参不在五参之内,然名参者皆补。药能医病,不能养人;食能养人,不能医病。玄参为使,恶贝母、菟丝子、漏卢,反藜芦。苦参一两,或酒煎,或醋煮,能吐天行时毒。

《本经逢原》:苦寒,无毒。反藜芦。

苦参、黄柏之苦寒下降,皆能益肾,盖取其苦燥湿、寒除热也。热生风,湿生虫,故又能治风杀虫,惟肾水烁而相火胜者宜之。若脾胃虚而饮食减少,肝肾虚而火衰精冷,及年高之人,不可用也。久服苦参,多致腰重,因其性降而不升也。观《本经》主治,皆湿热为患为病。详补中当是补阴之误,以其能除湿热,湿热去而阴自复,目自明矣。然惟湿热者宜之。沈存中苦腰重,久坐不能行。此因病齿痛数年,用苦参揩齿,其气味入齿伤肾所致也。后施昭先亦用苦参揩齿,岁久亦病腰重。自后悉不用之,腰疾皆愈。或云苦参既能补阴明目,何久服反病腰重乎?殊不知苦寒之性,直入心肾,内有湿热者足以当之,始得之则有辅阴祛邪之力,清热明目之功;湿热既去,而又服之,必致苦寒伤肾,腰重脚弱,在所不免,理固然也。疑之有!

《本草崇原》:苦参气味苦寒,根花黄白,禀寒水之精,得中土之化,水精上与君火相参,故主治心腹结气,参伍于中土之中,故治癥瘕积聚而清黄疸。禀水精,则能资肾,故治溺有余沥。苦主下泄,故逐水。苦能清热,故除痈肿。得中土之化,故补中。水之精,上通于火之神,故明目止泪。

《本草求真》:[批]清热除湿杀虫。

苦参专入肾,兼入脾、胃。味苦至极,古书有云,虽在五参之外,人参、沙参、紫参、丹参、玄参。云参亦属有补,然究止属除湿导热之品,于补其奚济乎。绣按,五参除人参可以言补,余不得以补名。凡味惟甘为正,惟温为补,苦参味等黄柏,寒类大黄,阴似朴硝,的解。号为极苦极寒,用此杀虫除风,逐水去疸,扫疥治癞,开窍通道,清痢解疫,或云有益。若谓于肾有补,纵书立有是说,亦不过从湿除热祛之后而言,岂真补阴益肾之谓哉。况有用此擦牙,而更见有腰痛伤肾之症,其可谓之补肾者乎。《素问》云: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攻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王冰注云:入肝为温,入心为热,入肺为清,入肾为寒,入肺为至阴而兼四气,皆为增其味而益其气,各从本脏之气用尔。故久服黄连、苦参而反热者,此其类也。气增不已,则脏气有偏胜,偏胜则脏有偏绝,故有暴夭。是以药不具五味,不备四气,而久服之,虽且复胜,久必暴夭,但人疏忽,不能精候耳。张从正云:凡药皆毒也,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则五味各归其脏,必有偏胜、气增之患,诸药皆然,学者当触类而长之可也。至脾胃虚寒,尤为切忌。

《得配本草》:玄参为之使。恶贝母、漏芦、菟丝子。反藜芦。

苦,寒。入足少阴经。治湿郁伏热,烦躁口渴,大风癞疾,目痛流泪,痈肿斑疹,肠风泻血,热痢腹痛,黄疸遗浊,赤白带下,小便赤涩,杀疳虫,解酒毒。

得枯矾,治齿缝出血,鼻疮脓臭;得枳壳,治风癞热毒。与牡蛎,治赤白带下;配白术、牡蛎、雄猪肚,治梦遗;配生地、黄芩,治妊娠尿难。佐荆芥,治肾脏风毒。糯米泔浸一宿去腥气,蒸用,醋炒,治少腹痛。酒炒,治时症热结。

肝肾虚而无热者禁用。苦伤阴水。

久服病腰。

《神农本草经读》:此以味为治也,苦入心,寒除火,故苦参专治心经之火,与黄连功用相近。但黄连似去心脏之火为多,苦参似去心腑小肠之火为多,则以黄连之气味清,而苦参之气味浊。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苦,寒。主心腹结气,苦入心,以散热结之气。癥瘕积聚,苦极则能泄。黄疸,寒能除郁热。溺有余沥,心通于小肠,心火除则小肠郁塞之气通矣。逐水,水肠通则水去。除痈肿,诸疮皆属心火,心火清则痈肿自去也。补中,《内经》云: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即此义也。明目止泪。寒清肝火,苦除肝湿。

此以味为治也,治入心,寒除火,故苦参专治心经之火,与黄连功用相近,但黄连似去心脏之火为多,苦参似去心府小肠之火为多。则以黄连之气味清,而苦参之气味浊也。

《本经疏证》:苦参能止溺有馀沥,又能止泪,则是收摄水气之物,何以又曰逐水?盖苦参为物,本乎土而受疏于木者也。惟本乎土,故根色黄而三五并生;受疏于木故茎干独而色青,与脾土之气结于中而为患于他处不一者,但得肝胆之气疏而逐之,使摄归脾土所当输泄之道,其理毫无以异,是所谓以收摄为流通者也。人身之属水者血,以流通经脉,津以荣养诸窍,液以滑泽骨节,湿以薰肤充身。假使血被火结而成症瘕,津被火结而为积聚,液被火结而为痈肿,湿被火结而为黄疸,其咎皆在土之不能防水。苦参味若气寒,正除火之附于水者,且复借肝之疏成土之防而为水之治。故美其功曰补中,非补中也,去中土所生之患,则中已受益也。然则苦参究竟为利水乎?为摄水乎?夫苦参非利水亦非摄水,而正与利水摄水同。使不水为患于他处,是功同摄,使水归脾统领,复其输泻之常,是功同利。在仲景书湿热生虫者,苦参汤洗之,亦系摄水之效;妊娠小便难,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则利水之效矣。

《本草新编》:苦参,味苦,气寒,沉也,纯阴,无毒。入心、肝、肾、大肠之经。治肠风下血,热痢刮痛难当,疗狂言心燥,结胸垂死;赤癞眉脱者,祛风有功;黄疸遗溺者,逐水立效。扫遍身痒疹,止卒暴心疼,杀疥虫,破癥瘕,散结气,明目止泪,解渴生津,利九窍,通大便。第过于迅利,宜少用为佐使,不宜多用为君臣。至称益肾、安五脏、定心志,不可信之辞也。
或问苦参非益肾之药,夫人而知之也,但未知其所以损肾之故乎?苦参之不益肾,岂待问哉。沉寒败肾,必有五更泄利之病;苦寒泻肾,必有少腹作痛之疴。苦参味苦而寒,气沉而降,安得不败肾而泻肾乎。而五更泄利,小腹作痛,必不能免矣。败泻肾气,而反言益肾,殊不可解,愿吾子勿信也。

《本草分经》:大苦,大寒,沉阴主肾,燥湿胜热,养肝胆,利九窍,祛风逐水,解毒杀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苦参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苦参碱体内外均有抗菌作用。体内作用强度与氯霉素相当。体外试验中1%苦参碱可抑制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苦参总碱可抑制柯萨B病毒,苦参醇浸膏体外有抗滴虫作用,煎剂保留灌肠对兰氏贾毛鞭虫有一定疗效。

2.  苦参对肿瘤细胞的体外生长有一定的细胞毒作用,因而起到抗肿瘤作用。

3.  苦参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苦参注射液可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随剂量增加而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苦参总碱、氧化苦参碱、苦参总黄酮均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4.  苦参有平喘、祛痰作用。苦参碱对乙酰胆碱、氯化钡兴奋离体豚鼠大鼠气管和肠管有抑制作用。

5.  苦参有镇静、镇痛作用。

6.  苦参有抗炎作用,其主要成分是苦参碱。

7.  苦参有保护胃粘膜作用,其主要成分是黄烷酮类化合物。

8.  苦参有升高白细胞作用。

9.  苦参有降血脂及改变血液流变性的作用。

10.  苦参有保肝和利胆作用,前者主要成分是氧化苦参碱,后者主要成分是苦参碱。

11.  苦参对平滑肌的作用:苦参碱有加强豚鼠乳头肌收缩的作用,对豚鼠心房也有明显的正性肌力作用。苦参碱能增强钾离子致输精管的张力增加作用。氧化苦参碱对离体气管平滑肌有轻度收缩作用。苦参煎剂对离体豚鼠及兔肠肌有抑制作用,能明显对抗组胺、乙酰胆碱等所致体外气管平滑肌和肠平滑肌的兴奋。

12.  苦参有抑精、抗溃疡作用,还可抑制磷酸酶活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夏   枯   草(《本经》)

夏枯草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带花的果穗。我国各地均产,主产于江苏、浙江、河南、安徽等地。原植物生于荒地、路旁、山坡草丛中。喜温和湿润气候,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以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功效清肝泻火、散结化瘀。临床用名夏枯草。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辛,寒。主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徵,散瘿结气,脚肿湿痹。

《本草衍义》:治瘰疬鼠漏。

《本草衍义补遗》:治瘰疬。又云:有补养血脉之功。三月四月开花,五月夏至时候枯,盖禀纯阳之气,得阴气则枯也。《本草》云:散瘿结气,脚肿湿痹。

《本草纲目》:黎居土《易简方》用治目痛,取其能解内热,缓肝火也。娄全善云: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药点之反甚者,亦神效。盖目珠本肝系也,属厥阴之经。夜甚及点苦寒及甚者,夜与寒亦阴故也。夏枯禀纯阳之气,补厥阴血脉,故治此如神,以阳治阴也。一男至夜目珠疼,连眉棱骨,及半边头肿痛,用黄连膏点之反甚,诸药不效。灸厥阴、少阳,疼随止,半日又作,月余。以夏草二两,香附二两,甘草四钱,为末,每服钱半,清茶调服。下咽则疼减半,至四、五服良愈矣。

《本草经疏》:夏枯草得金水之气,故其味苦辛,而性寒无毒。为治瘰疬、鼠瘘之要药。入足厥阴、少阳经。丹溪谓其补厥阴肝家之血,又辛能散结,苦寒能下泄降热,故治一切寒热,及消瘰疬鼠瘘,破癥散瘿结气。头疮皆由于热,脚肿湿痹无非湿热所成,热消结散湿去,则三证自除而身亦轻矣。

《本草蒙筌》:味苦、辛,气寒。无毒。冬至后发生,夏至时枯瘁,故谓夏枯草也。破癥坚瘘瘤结气,散瘰疬鼠瘘头疮。寒热堪驱,湿痹兼却。

谟按:夏枯草禀纯阳之气,得阴气即枯,故逢夏至梗枯也。丹溪有言:善补养厥阴血脉之功,能治肝虚目疼、冷泪不止、羞明怕日、久甚昏花。用夏枯草五钱、香附子一两,研细为散,茶调下咽,服之诚有神功。惜乎!《本经》未之及也。

《本草乘雅》:冬至生,夏至枯,具三阳之正体,寒水之正化,故从内达外,自下彻上,以去寒热气结,及合湿成痹也。瘰疬曰寒热病。经云:瘰疬者,缘鼠瘘寒热毒气,留于脉而不去也。其本在于藏,其末出于颈腋之间,浮于脉中而未内,与着于肌肉,而外为脓血者易去也。治之奈何?请从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决其死生,反其目视之,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者,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而死;见赤脉不下贯瞳子者,可治也。若瘿则但浮于脉,症则但着于藏,脚肿唯下,头疮唯上,虽非本末,统名寒热病也。楼全善用治目珠疼,简要济众力用治目睛痛,此得灵枢意旨。有赤脉贯瞳子者相宜,否则涉寒,非对待法也。

具寒水之正化,可从在内之藏本;具三阳之正体,可从在外脉中之支末。瘰疬曰寒热病者,以本于藏,末出于颈腋之间,内外相从,故名寒热,言针法也。

《药性解》:夏枯草,味苦辛,性寒,无毒,入肝经。主瘰疬瘿瘤、湿脾脚肿、肝虚目痛、冷目羞明,散血破徵,生肌解毒。土瓜为使。

按:夏枯草三四开花,是时正厥阴风木主令,其为风木肝经之剂明矣。丹溪曰:夏至即枯者,盖禀纯阳之气,得阴气则枯也。

《景岳全书》:味微苦微辛,气浮而升,阴中阳也。善解肝气,养肝血,故能散结开郁,大治瘰疬鼠瘘,乳痈瘿气,并治头疮目疾。楼全善云:夏枯草治目珠痛,至夜则甚者,神效;或用苦药点眼反甚者,亦神效。一男子目珠痛,至夜则重,用黄连点之更甚;诸药不效,乃用夏枯草二两,香附二两,甘草四钱,为末,每服一钱半,清茶调服,不咽即疼减,至四五服,良愈也。

《本草备要》:补阳,散结消瘿。

辛苦微寒,气禀纯阳。补肝血,缓肝火,解内热,散结气。治瘿疬湿痹,目珠夜痛。楼全善曰:目珠连目本,即目系也。夜痛及点苦寒药更甚者,夜与寒皆阴也。夏枯气禀纯阳,补厥阴血脉,故治此如神,以阳和阴也。按:目白珠属阳,故昼痛,点苦寒药则效;黑珠属阴,故夜痛,点苦寒药反剧。反至生,夏至枯,故名。

《本经逢原》:夏枯草,《本经》专治寒热瘰疬,有补养厥阴血脉之功,以辛能散结,苦能除热,而癥结瘿气散矣。言轻身者,脚肿湿痹愈而无重着之患也。佐以香附、甘草,治目珠疼夜甚者,以其禀纯阳之气,而散阴中结滞之热也。又能解内热,缓肝火,从治之法,并治痘后余毒,及肝热目赤有效。久服亦防伤胃,以善走厥阴,助肝木之气耳。

《本草崇原》:夏枯草禀金水之气,故气味苦辛寒,无毒。方治寒热,瘰疬鼠瘘,颈疮者,禀水气而上清其火热也。破癥瘕瘿结气者,禀金气而内削其坚积也。脚肿乃水气不行于上,湿痹乃水气不布于外。夏枯草感一阳而生,能使水气上行环转,故治脚气湿痹,而且轻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草求真》:夏枯草专入肝。辛苦微寒。按书所论治功,多言散结解热,能治一切瘿疬湿痹,目珠夜痛等症,似得以寒清热之义矣。汪昂曰:按目珠属阳,故昼痛点苦寒药则效;黑珠属阴,故夜痛点苦寒药反剧。时珍曰:一男子至夜,目珠疼痛连眉棱骨痛及头半边肿痛,用黄连膏点之反甚,诸药不效。灸厥阴少阳,疼随止,半日又作,月余,以夏枯草二两,香附二两、甘草四钱,为末,每服一钱半,茶清调服,下咽则痛减半,至四五服,良愈矣。何书又言气禀纯阳,及补肝血,得毋自相矛盾乎。讵知气虽寒而味则辛,凡结得辛则散,其气虽寒犹温,故云能以补血也。是以一切热郁肝经等症,得此治无不效,以其得藉解散之力耳。若属内火,治不宜用。

《得配本草》:微辛、微苦,气寒。入足厥阴经气分。解阴中郁结之热,通血脉凝滞之气。

合香附、贝母,治头疮瘰疬;调茶清、香附、甘草,治目珠热痛。

气虚者禁用。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苦,辛寒。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火气所发。破癥散瘿结气,火气所结。脚肿湿痹,湿热之在下者。轻身。湿火退则身健也。

此以物禀之气为治,又一义也。凡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惟此草至夏而枯。盖其性禀纯阴,得少阳之气勃然兴发,一交盛阳,阴气将尽,即成熟枯槁。故凡盛阳留结之病,用此为治,亦即枯灭,此天地感应之妙理也。凡药之以时候荣枯为得,俱可类推。

《本经疏证》:人身之阳,在上则化阴,在下则化于阴;人身之阴,在下则生阳,在上则生于阳。夏枯之种在地阴也,而遇一阳则生苗焉,由是以渐挺茎发叶结穗开花成实,皆为阳效其用矣。而遇一阴则枯瘁,犹不可谓阴在下能生阳,阳在上能化阴乎?结癥脚肿湿痹,皆阴陷于下不生阳也;瘰疠瘿气鼠瘘头疮,皆阳极于上不化阴也,得此又乌能不愈乎?况有阴以成阳,则阳之用不穷,用阳以化阴,则阴之源遂裕,阳用穷则无以生血,阴源裕则有以化气,故古人称其治目珠疼,至夜辄甚,及点苦寒药剧者,苦寒止能折阳,此并能化血也。又称其治失血后不寐,仿半夏汤意,代以夏枯草,半夏仅能导阳入阴,此又能使阳从阴化也。后世扩充其旨,如用以补肝明目,治女子血崩,产后血晕,当识此义。

《本草新编》:夏枯草,味苦,气温。曰寒者,误。入肺、脾、心三经。专散痰核鼠疮,尤通心气,头目之火可祛,胸膈之痞可降。世人弃而不收,谁知为药笼中必需之物乎。夫肺气为邪所壅,则清肃之令不行,而痰即结于胸膈之间而不得散。倘早用夏枯草,同二陈汤煎服,何至痰核之生。心火炎上,则头目肿痛,而痰即结于胸膈而成痞。早用夏枯草,入于芩、连、天花粉之内,何至头痛目肿乎。盖夏枯草直入心经,以通其气,而芩、连、花粉之类,得以解炎上之火也。尤妙心火一平,引火下生脾土,则脾气健旺,而痰更消亡,鼠疮从何而生乎。《本草》止言其破癥坚、消寒热、祛湿痹,尚未深知夏枯草也。

或问夏枯草,近人亦知用之,但不能入之汤剂之内也,今欲用之,不知多寡宜若何耳?夫夏枯草,阴药也,阴药宜多用以出奇,而不可少用以待变也。

《本草分经》:散肝经之郁火,解内热,散结气,消瘿,治目珠夜痛。久服伤胃。

《本草思辨录》:夏枯草,或谓禀纯阳之气,或谓禀纯阴之性。以刘潜江阴在下能生阳,阳在上能化阴之说衡之,似乎刘说为长。但人身之阴阳,犹天地之阴阳,刘所谓阴在下阳在上者,自指阴始生阳极盛而言,阳之生阴之化,亦必指夏枯草而言。不知一阴生于下而草枯矣,何阳生之有?一阴生于下而草枯,其所感者在下之阴,非在上之阳,又何得谓阳在上而化阴。其理似精非精,仍不得据此为准。窃谓夏枯草生于一阳始生之时,当为阴退阳进、阴中透阳之物。迨交夏至,阴进而上,则阳退而下,此草透阳之生意亦即至此而尽,恶得不枯。娄全善因其治目珠夜痛,点苦寒药不效之证,遂反揣之以为禀纯阳之气。夫目珠夜痛,为阴中阳结之。夏枯草若气禀纯阳,其于阴中之阳,必鉏铻而难入;惟其为阴中透阳之物,以治阴中阳结之证,乃得如饥食渴饮,适偿其欲。就是思之,尚有毫厘未合否耶?至洄溪谓性禀纯阴,故一交盛阳,阴气将尽,即成熟枯槁。竟以夏至阴生之时,为阴气之将尽,疏失至此,尤令人不解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现代药理研究】

1.  夏枯草有降血压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所含的无机盐有关。

2.  夏枯草有降血糖作用。从夏枯草中提取的一种化合物可明显抑制由四氧嘧啶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其作用强度为100mg相当于22.6μg的胰岛素。

3.  夏枯草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体外实验本品煎剂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绿脓杆菌、某些皮肤真菌和I型单纯疱疹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4.  夏枯草有抗炎作用。

5.  夏枯草有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本品对免疫过程引起的病理损伤有潜在的治疗作用,长期大量使用可使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6.  夏枯草有抗心肌梗死作用,提取物总皂甙腹腔注射可减轻麻醉大鼠室性早搏和心律失常程度,还可减少麻醉大鼠冠脉结扎后心肌梗死范围。

7.  夏枯草有抗凝作用,能明显延长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的凝血酶原核血浆球蛋白溶解时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决  明  子(《本经》)

决明子为豆科植物决明或小决明的干燥成熟种子。栽培或野生。主产于安徽、四川、浙江、广西、广东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河边。喜高温湿润气候和阳光充足,以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甘、苦、咸,性微寒。归肝、大肠经。功效清肝、明目、通便。临床用名有决明子、炒决明子。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咸,平。主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

《名医别录》:味苦、甘,微寒,无毒。主治唇口青。

《药性论》:利五藏,常可作菜食之。又除肝家热,朝朝取一匙,妥令净,空心吞之,百日见夜光。

《开宝本草》:味咸、苦、甘,平、微寒,无毒。疗唇口青。

《本草衍义补遗》:能解蛇毒。贴脑止鼻洪,作枕胜黑豆,治头痛,明目也。

《本草纲目》:《相感志》言:圃中种决明,蛇不敢入,丹溪言:决明解蛇毒,本于此也。

《本草经疏》:决明子得水土阴精之气,而兼禀乎清阳者也。故其味咸平。《别录》益以苦甘,微寒而无毒。咸得水气,甘得土气,苦可泄热,平合胃气,寒能益阴泄热,足厥阴肝家正药也。亦入胆肾。肝开窍于目,瞳子神光属肾,故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别录》兼疗唇口青,《本经》久服益精光,益阴泄热轻身者,大补肝肾之气所致也。亦可作枕,治头风,明目。

《本草蒙筌》:味咸、苦、甘,气平、微寒。无毒。除肝热尤和肝气,收目泪且止目疼。诚为明目仙丹,故得决明美誉。仍止鼻衄,水调末急贴脑心,治头风须筑枕卧,消肿肿亦调水敷。头痛兼驱,蛇毒可解。

《本草乘雅》:决明禀阴精之体,具青阳之用。宜入肝肾,肝开窍于目,瞳子精光,肾所司也。决明叶昼开夜合,两两相贴。其叶夜不合者,茳芒也。人之眼夜合,故治眼疾,因名决明。味咸走血,气寒待热,故治青盲肤膜泪出,热伤血分者相宜;倘属气分,及风寒致目中诸证者,非所宜矣。

夏仲生苗,秋仲结实,独得呼出之机,俨具合张之相。味咸走血,故治目中诸眚,之因血液凝滞者,罔不有功。观其子角锐利,分揆翳膜,想更特易。

《药性解》:决明子,味咸苦甘,性平,无毒,入肝经。主青盲赤白翳膜、时有泪出,除肝热,疗头风。研末涂肿毒,贴脑止鼻红。蓍实为使,恶大麻子。

按:决明专入厥阴,以除风热,故为眼科要药。鼻红肿毒,咸血热也,宜共疗矣。

《景岳全书》:味微苦微甘,性平微凉,力薄。治肝热风眼,赤而多泪,及肝火目昏,可为佐使,惟多服久服,方可得效。或作枕用,治头风,明目,其功胜于黑豆。

《本草备要》:泻肝明目。

甘苦咸平。入肝经,除风热。治一切目疾,故有决明之名。又曰益肾精。瞳子神光属肾。日华曰:明目甚于黑豆,作枕治头风。

《本经逢原》:《相感志》言园中种决明,蛇不敢入。丹溪言决明解蛇毒本此,入药明目。《本经》治青盲目淫眼赤泪出,取其苦寒清热也。以水调末涂肿毒,贴心止鼻衄,贴太阳穴治头疼,作枕治头风。《别录》疗口青,是主肝经蓄热之验也。不宜久服,久服令人患风,伐肝搜风太过,反招风热也。《本经》言久服益精光轻身,是指目疾人肝热内滞者而言。若肝虚血弱者,过用虚风内扰,在所必致耳。

《本草崇原》:目者肝之窍,决明气味咸平,叶司开合子色紫黑而光亮,禀太阳寒水之气,而生厥阴之肝木,故主治青盲、目淫、肤赤。青盲则生白膜,肤赤乃眼肤之赤,目淫则多泪,故又曰白膜、眼赤、泪出也。

《本草求真》:决明子专入肝。气禀清阳,味咸苦甘,微寒无毒。能入肝经除风散热,凡人目泪不收,眼痛不止,多属风热内淫,以致血不上行,治当即为驱逐。按此苦能泄热,咸能软坚,甘能补血,力薄气浮,又参升散风邪,故为治目收泪止痛要药。并可作枕以治头风。但此服之太过,搜风至甚,反招风害。故必合以蒺藜、甘菊、枸杞、生地、女贞实、槐实、谷精草,相为补助,则功更胜,谓之决明,即是此意。

《得配本草》:甘、苦,微寒。入足厥阴经。除肝热,和肝气。凡因血热,以致头风、鼻衄、肿毒、目翳、赤泪、唇口青色者,均得此而愈。

得生甘草,治发背初起。配地肤子,治青盲雀目。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咸,平。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凡目病内外等证,无所不治。久服益清光,不但能治目邪,而且能补目之精也。皆咸降清火功。轻身。火清则体健也。

决明生于秋,得金气之正。其色极黄,得金之色,其功专于明目,详上扁青条内。夫金之正色,白而非黄,但白为受色之地,乃无色之色耳。故凡物之属金者,往往借土之色以为色,即五金亦以黄金为贵。子肖其母也,草木至秋,感金气则黄落,故诸花实之中,凡色黄而耐久者,皆得金气为多者也。

《本草分经》:甘、苦、咸,平。祛风,能去热。治目疾,作枕头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决明子有降血压作用。决明子的水浸液、醇-水浸液、醇浸液对麻醉犬、猫、兔等均有降压及利尿作用,使自发性遗传性高血压大鼠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降压,其作用显著,强于利血平,持续时间也显著强于利血平。

2.  决明子有降血脂作用。决明子粉口服能抑制血清胆固醇升高和主动脉粥样硬化斑点形成。

3.  决明子对免疫功能有影响,其对细胞免疫有抑制作用,对体液免疫无作用,而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有增强作用。

4.  决明子对cAMP磷酸二酯酶有抑制作用。

5.  决明子有泻下作用,其泻下成分可能为相当于番泻甙A的大黄酚二蒽酮甙。

6.  决明子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决明子醇浸出物或煎剂对各种皮肤真菌及细菌有抑制作用。决明子水浸液在试管内对各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7.  决明子有保肝作用。

8.  决明子有促进胃液分泌的作用。

9.  决明子有缩宫催产、利尿、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视力等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清 热 解 毒 药

金  银  花(《名医别录》)

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红腺忍冬、山银花或毛花柱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初开的花。栽培或野生。全国各地均有生产,主产于河南、山东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疏林、灌木丛中、路旁及旷野。喜温和湿润气候,喜阳光充足,耐寒、耐旱、耐涝,对土壤要求不严,耐盐碱。味甘,性寒。归肺、心、胃经。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临床用名有金银花(银花、双花)、金银花炭。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甘,温,无毒。主治寒热、身肿。

《本草拾遗》:主热毒,血痢,水痢,浓煎服之。

《药性论》:亦可单用,味辛。主治腹胀满,能止气下?。

《开宝本草》:味甘,温,无毒。主寒热身肿。

《本草纲目》:忍冬,茎叶同花,功用皆同。昔人称其治风除胀,解痢逐尸的要药,而后世不复知用。后世称其消肿散毒治疮为要药。而昔人并未言及。乃知古今之理,万变不同,未可一辙论也。陈自明《外科精要》云:忍冬酒,治痈疽发背,初发便当服此,其效甚奇,胜于红内消。洪迈沈括诸方所载甚详。

一切尸注鬼击,一切风湿气,及诸肿毒。痈疽疥癣,杨梅诸恶疮,散热解毒。

昔人称其治风除胀,解痢逐尸为要药,而后世不复知用。后世称其消肿散治疮要药,而昔人并未言及。

《本草经疏》:忍冬,即金银花。藤一名鹭鹚藤。感土之冲气,禀天之春气,故味甘,微寒而无毒。主寒热身肿,久服轻身长年益寿者,甘能益血,甘能和中,微寒即生气也。气味如斯,所主宜矣。

《本草蒙筌》:味甘,气温。无毒。凌冬不凋,名由此得。蔓延树上,藤多左缠。故又名左缠藤。专治痈疽,诚为要药。未成则散,甚多拔毒之功;已成则溃,大有回生之力。或捣汁搀酒顿饮,或研烂拦酒厚敷。或和别药煎汤,随证轻重取效。《别说》又云:大治五种飞尸,倘被鬼击作痛亦可服也。血痢水痢兼治,风气湿气咸除。

谟按:患人生痈发毒,固未肯遗。

《本草乘雅》:膝蔓左旋,两花一蒂,两瓣一花,效一阳始于二阴下,震象也。唯能忍冬,乃得震距唬,故主飞尸、遁尸、风尸、沉尸、尸疰。坏我形藏者,振肃而启。若寒热身肿,以及风湿痹气,鬼击痈疡,失承左道者,使之仍顺乎天施。所谓神转不迥,迥则不转,乃得其机。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

《药性解》:金银花,味苦甘,性平,微寒,无毒,入肺经。主热毒血痢,消痈散毒,补虚疗风。
按:金银花解肌肤之毒,故入肺经,为疮科要药。陶隐居云常服益寿,人多忽之,更求难得者,是贵远贱近、庸人之情乎。

《景岳全书》:味甘,气平,其性微寒。善于化毒,故治痈疽肿毒疮癣,杨梅风湿诸毒,诚为要药。毒未成者能散,毒已成者能溃。但其性缓,用须倍加。或用酒煮服,或捣汁搀酒顿饮,或研烂拌酒厚敷。若治瘰疬、上部气分诸毒,用一两许,时常煎服,极效。

《本草备要》:泻热解毒。

甘寒入肺。散热解毒,清热即是解毒。补虚凡物甘者皆补。疗风,养血止渴。丹溪曰:痈疽安后发渴,黄芪六一汤吞忍冬丸切当。忍冬养血,黄芪补气,渴何由作?治痈疽疥癣,杨梅恶疮,肠澼血痢,五种尸疰。经冬不凋,一名忍冬。又名左缠藤。花叶同功,花香尤佳,酿酒代茶,熬膏并妙。忍冬酒,治痈疽发背,一切恶毒,初起便服奇效。干者亦可,不及生者力速。忍冬五两,甘草二两,水二碗,煎至一碗,再入酒一碗略煎,分三服,一日一夜吃尽。重者日二剂,服至大小肠通利,则药力到。忍冬丸,照前分两,酒煮晒干,同甘草为末,以所煮余酒打糊为丸。陈藏器云:热毒血痢,浓煎服之。为末,糖调常服,能稀痘。

《本经逢原》:金银花芳香而甘,入脾通肺,主下痢脓血,为内外痈肿之要药。解毒祛脓,泻中有补,痈疽溃后之圣药。今世但知其消肿之功,昧其能利风虚也。但气虚脓清,食少便泻者勿用。痘疮倒陷不起,用此根长流水煎浴,以痘光壮为效。此即水杨汤变法。

《本草求真》:[批]清肺热,解痈毒。

金银花专入肺。经冬不凋,故又名忍冬。味甘性寒,无毒。诸书皆言补虚养血,又言入肺散热,能治恶疮肠癖,痈疽痔漏,为外科治毒通行要剂。按此似属两岐。殊不知书言能补虚者,因其芳香味甘,性虽入内逐热,而气不甚迅利伤损之意也;书言能养血者,因其毒结血凝,服此毒气顿解,而自尔克养之谓也。究之止属清热解毒之品耳,确断。是以一切痈疽等病无不藉此内入,取其气寒解热,力主通利。至云能治五种盦疰,事亦不虚。飞盦、遁盦、风盦、沉盦、盦疰。五疰病因不一,但此专主风湿内结为热而言。又按《精要》云:忍冬酒云治一切痈疽,陋贫药材难得,须用忍冬藤生取一把,以叶入砂盆研烂,入生饼子酒少许,稀稠得所,涂于四围,中留一口泄气;其藤止用五两,木槌捶损,不可犯铁,大甘草节生用一两,同入沙瓶内,以水二盆,文武火慢煎至一盆,入无灰好酒一大碗,再煎十数沸,去渣,分为三服,一日一夜吃尽。病势重者,一日二剂。服至大小肠通利,则药力到。如谓久服轻身延年益寿,不无过谀。凡古人表著药功,类多如是,但在用药者审认明确,不尽为药治效所惑也。

《得配本草》:甘,平、微寒。入足阳明、太阴经。去风火,除气胀,解热痢,消肿毒。

得黄芪、当归、甘草,托痈疽;得粉草,解热毒下痢。

研末调糖常服,能稀痘。研烂拌酒,敷疮毒。煎取浓汁,和温酒服,治五种尸疰。飞尸,游走皮肤,洞穿脏腑。遁尸,附骨入肉,攻凿血脉。风尸,淫跃风末,不知痛之所在。沉尸,缠结脏腑,冲引心胁,尸注,举身沉重,精神错杂。

藤、叶皆可用,花尤佳。酒煮服,捣汁和酒饮亦可。

人将痈毒,半载前常口燥思饮水,食过即饥,宜先服净银花膏解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经疏证》:李濒湖谓忍冬古人称其治风除胀,而后世不知,后世称其消肿散毒,而昔人未言,乃知古今之理万变不同,不可一辙论也。呜呼!以寒热身肿为疮痈,犹之喻日形以铜盘,喻日光以烛也,以寒热为风,以肿为胀,则扣盘得声,扪龠得形而谓为日矣。金匮要略曰,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前则言痛而不言肿,后则言肿而不言痛,亦可谓之风痛脓胀乎?是知言痛则肿在其中,言肿则痛在其中,互文见义,无不可者,则寒热身肿非痈脓而何?且克人措意命物,必有精诣,从紫茎以开白花,从白花而转黄色,不似由血脉生肿腐,即肿腐致溃脓耶。人身气血以是而变生为死,即使草木精神以是而变瘁为荣者与之,此所谓钟生气于病中,化病气为生气者也。故其所主不出于由寒热而身有肿处,由肿而遂痛,由痛而肉腐,由腐而溃脓,善夫后人之以是治热毒下利脓血也,亦以血脉遇热而肿痛而腐溃而下脓血,然究其源亦必始于寒热乃当,则所谓寒热身肿者,古今不易之理,未尝稍变,谓为万变不同,不可一辙论也,冤也。

《本草新编》:金银花,一名忍冬藤。味甘,温,无毒。入心、脾、肺、肝、肾五脏,无经不入,消毒之神品也。未成毒则散,已成毒则消,将死者可生,已坏者可转。故痈疽发背,必以此药为夺命之丹。但其味纯良,性又补阴,虽善消毒,而功用甚缓,必须之用之。如发背痈,用至七八两,加入甘草五钱、当归二两,一剂煎饮,未有不立时消散者。其余身上、头上、足上各毒,减一半投之,无不神效。近人治痈毒,亦多识用金银花,然断不敢用到半斤。殊不知背痈之毒,外虽小而内实大,非用此重剂,则毒不易消。且金银花少用则力单,多用则力厚,尤妙在补先于攻,消毒而不耗气血,败毒之药,未有过于金银花者也。故毋论初起之时与出脓之后,或变生不测,无可再救之顷,皆以前方投之,断无不起死回生者。正勿惊讶其药剂之重,妄生疑畏也。或嫌金银花太多,难于煎药,不妨先取水十余碗,煎取金银花之汁,再煎当归、甘草,则尤为得法。至于鬼击作痛,又治之小者。止痢除温,益寿延龄,则不可为训矣。

或问金银花败毒则有之,而吾子曰补阴,得毋惑于《本经》长年益寿之语乎?曰:金银花补之性实多于攻。攻毒之药,未有不散气者也,而金银花非惟不散气,且能补气,更善补阴。但少用则补多于攻,多用则攻胜于补。故攻毒之药,未有善于金银花者也。若疑金银花为长年益寿之药,则不可。盖至纯之品,始可长服以延龄,偏霸之味,止可暂投以奏效。金银花止宜用之以攻毒,而不宜用之以补虚。若惑于长年益寿之说,始信金银花为补阴之药,则余且劝人长服为添寿之助,何以止言攻毒哉。

或问金银花之解毒,近人亦多知之。然未有若吾子之赞叹甚神者,子欲显书之奇,不顾言之大乎?曰:金银花化毒,吾言止扬其十之五,余尚未尽言也。今因吾子之问,而罄悉之。夫痈毒之初生也,其身必疼痛而欲死,服金银花,而痛不知何以消也;当痈毒之溃脓也,其头必昏眩而不能举,服金银花,而眩不知何以去也;及痈毒之攻口也,其口必黑黯而不能起,服金银花,而陷不知何以起也,然此犹阳症之痈毒也。若阴症之痈毒,其初生也,背必如山之重,服金银花,而背轻如释负也;其溃脓也,心必如刀之割,服金银花,而皮痒如抓搔也,然此犹阴症而无大变者也。倘若痛痒之未知,昏愦之不觉,内可洞见其肺腑,而外无仅存之皮骨,与之食而不欲食,与之汤而不欲饮,悬性命于顷刻,候死亡于须臾,苟能用金银花一斤,同人参五、六两,共煎汁饮之,无不夺魂于垂绝,返魄于已飞也。谁谓金银花非活人之仙草乎。其功实大,非吾言之大也。

或问金银花散毒则有之,未必如是之神。曰:金银花之攻效,实不止此。金银花无经不入,而其专入之经,尤在肾、胃二经。痈毒,止阴、阳之二种,阳即胃,而阴即肾。阳变阴者,即胃之毒入于肾也;阴变阳者,即肾之毒入于胃也。消毒之品,非专泻阳明胃经之毒,即专泻少阴肾经之毒。欲既消胃毒,而又消肾毒之药,舍金银花,实无第二品也。金银花消胃中之毒,必不使毒再入于肾脏;消肾中之毒,必不使毒再重留于胃腑。盖金银花能先事而消弥,复能临事而攻突,更善终事而收敛也。

或疑金银花性甚缓,而痈疽毒势最急,何以功用之大竞至如此,岂急症缓治之法欤?曰:痈疽势急,治法不啻救焚,乌可以缓治之哉。金银花性缓,而用之治痈疽,则缓而变为急矣,况用之四五两,以至半斤、一斤,则其力更专,而气更勇猛,此正急症急治之也。

《本草分经》:甘,平。除热解毒,养血疗风,治血痢、疮毒宽膨。性极中和,多用乃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花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对多种细菌、真菌、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其煎剂对钩端螺旋体、注射液对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提取液可抑制变形链球菌和放线粘杆菌;煎剂对培养细胞中抗柯萨奇B5病毒也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主要有效成分是绿原酸类化合物。

2.  花有抗炎、解热、抗过敏作用。提取物对角叉菜、蛋清等引起的大鼠足趾肿胀有抑制作用。

3.  银花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

4.  金银花有抗内毒素作用。

5.  金银花有降血脂作用。

6.  金银花有提高免疫功能作用。金银花煎剂能促进白蛋白的吞噬功能,小鼠腹腔注射金银花注射液也有明显促进炎性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

7.  金银花有保肝、利胆作用。

8.  金银花有抗生育作用。

9.  金银花有细胞毒作用,其提取物口服,还可刺激胃肠蠕动、胃液及胆汁分泌增加。此外,绿原酸还能轻微增强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对猫和大鼠的升压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4 03:12 , Processed in 0.292795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