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不思议

[佛经佛典] 《解深密经》白话翻译——唯识宗必读经典(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1:41 编辑

注释
 ①和合俱转:即指两种思维方式融合在一起。转,产生之义。
 ②心一境性:心,指能认知的主观精神活动;境,指被认知的境界、对象。心一境性 ,即突破主客对立的思维模式,思维对象与思维活动已融合一致。
 ③如性:本来的样子,本质的特性,也就是指「存在的真实本性」 。
 ④八种:指心念相续的思维在修行培养上经历的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是:㈠有思维活动、有喜乐感受的第一阶段;㈡没有思维活动、有喜乐感受的第二阶段;㈢舍掉欢喜感受、只剩下愉悦感受的第三阶段;㈣舍掉愉悦感受、平等中容的第四阶段;㈤舍掉物质存在的种种质碍,精神与虚空契合的第五阶段;㈥舍掉虚空相状、体会心识普覆一切的第六阶段;㈦既不以虚空为对象也不以心识为对象、精神活动没有任何确定所指的第七阶段;㈧既没有思想活动、又并非没有思想活动的第八阶段。
 ⑤四无量:无量,既无边无际、无尽无数之义,指四种广大高达的精神境界。这四种精神境界是:第一、慈无量心,慈是爱念之义,即与乐之心,这是说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作各种乐事满足众生的心理要求;第二、悲无量心,悲,愍伤之义,即拔苦之心,这是说菩萨愍念一切众生,知道他们遭受著各种身心苦痛,常以怜愍情怀,以各种方法救济他们,把他们从苦海中引渡出来;第三、喜无量心,这是说,菩萨看到众生离苦得乐,其心悦豫,欣庆无量;第四,舍无量心,指菩萨面对一切众生,既不怀恨恶之情,也不生贪欲之念,无爱无憎,平等中容,舍弃一切分别和偏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1:42 编辑

译文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你曾经说过,有些心念相续的思维能力和观照思维能力是根据教法而来的,有些则不根据教法而来,这两者之间是有差别的。现在,我想知道,什么叫做「依据教法而来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什么叫做「不依教法而来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这一分类的原因是这样的:不同的人,他们接受佛教教法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人们接受教法後,开始修行的情况就更不相同。如果修行人根据自己先前所接受所研究的教法,推究其意义,这样反复思索之後,即能获得心念相绩的思维和观照思维这两种精神功能,这就叫做「依据教法而来的心念相绩和观照思维」。另外一些修行人不是通过运用自己的理性能力研究教法,而是通过师父的传授,从师父所传授的一些观念、一些方法中引发出心念相续的思维和观照思维这两种修行精神功能。举例说来,有些修行人在其老师的指导下,持久地观察肿胀糜烂的尸体,或者观察存在现象变动不居的特性,或者观察生命活动遭受邪恶情绪之逼迫、身心俱不自由的状况,或者观察一切存在现象裏都没有主宰实体「自我」的存在,或者观察没有扰乱没有变动的安宁安乐境界等等,诸如此类。这样,在精神活动持久地努力和关注之後,也会开发出两种修行精神结构来,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功能能结构就叫做「不依教法而来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我们还可以这样来概括获得修行精神结构的两种途径间的差别:那些依靠自己研究教法从而获得修行精神结构的修行人,他们事实上依靠自己的理性,我认为这类修行人理性极发达、智慧极高明:那些通过耳提面命、师弟相承从而获得修行精神结构的修行人,他们事实上依靠自己的信仰、信念,他们虽然也藉信念而学有所得,但他们的智慧和德性都比较一般。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曾经说过,有以个别教法作为研究对象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有以众多教法的集合体作为研究对象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那么,什么叫做「研究个别教法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呢?什么叫做「研究集合教法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这一分类的依据是这样的:虽然很多修行人都通过自己对教法的勤勉研究而学有所得,可是有些人好「精」,有些人好「博」,这样在引发修行精神结构的方式上也就有所不同。如果一个人拿一部经典中「契经」部分的某一教法,或者其他部分中的某一个教法,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之而改造自己的思维结构,这就叫做「研究个别教法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如果一个人拿一部经典中「契经」部分的教法乃至整个一部经典中的教法作为研究对象,对之进行种种分类研究,思索它们哪些是敍述修行生活的准备过程的,哪些是渐趋事物本性过程的,哪些是进入真理前一刹那的:哪些是敍述觉悟的准备过程的,哪些是敍述圆满自由状态的准备过程的,哪些是同由凡俗的流转的生命向净化的、自由的生命进行转变的修行过程不相违背的,哪些是趋向觉悟趋向完满自由的,哪些是进入最高觉悟及圆满自由的前一刹那的,等等,认为所思考的教法集合体是对无穷无尽的良善法则之表现,这就叫做「研究集合教法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1:43 编辑

原典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说依法奢摩他毗鉢舍那,复说不依法奢摩他毗鉢舍那。云何名依法奢摩他毗鉢舍邪?云何复名不依法奢摩他毗鉢舍那?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若诸菩萨随先所受所思法相,而於其义得奢摩他毗鉢舍那,名依法奢摩他毗鉢舍那。若诸菩萨不待所受所思法相,但依於他教诫教授,而於其义得奢摩他毗鉢舍那,谓观青瘀及脓烂等,或一切行皆是无常,或诸行苦,或一切法皆无有我,或复涅盘毕竟寂静,如是等类奢摩他毗鉢舍那,名不依法奢摩他毗鉢舍那。由依止法得奢摩他毗鉢舍那故,我施设随法行菩萨,是利根性;由不依法得奢摩他毗鉢舍那故,我施设随信行菩萨是钝根性。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说缘别法奢摩他毗鉢舍那,复说缘总法奢摩他毗鉢舍那,云何名为缘别法奢摩他毗鉢舍那?云何复名缘总法奢摩他毗鉢舍那?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若诸菩萨缘於各别契经等法,於如所受所思惟法,修奢摩他毗鉢舍那,是名绿别法奢摩他毗鉢舍那;若诸菩萨即缘一切契经等法,集为一团一积一分一聚作意思惟,此一切法随顺真如、趣向真如、临入真如、随顺菩提、随顺涅盘、随顺转依,及趣向彼、若临入彼、此一切法宣说无量无数善法,如是思惟修奢摩他毗鉢舍那,是名缘总法奢摩他毗鉢舍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1:43 编辑

译文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曾经说过,有以较少量的总体教法作为研究对象的修行精神活动,有以较大量的总体教法作为研究对象的修行精神活动,您还说过有以无穷无尽的总体教法作为研究对象的修行精神活动。世尊!现在我想知道,什么叫做「少量总体教法的修行精神活动」?什么叫做「大量总体教法的修行精神活动」?什么叫做「无穷无尽的总体教法的修行精神活动」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如果一个修行人把一部经典中的「契经」部分或者其他部分单独提出来作为一个教法总体,来有意识地思考这个总体,从而引发出修行精神结构来,这就叫做「少量总体教法的修行精神活动」:如果修行人把所接受所研究的一部经典中所有各个部分的教法聚为一个整体,对之进行思考、研究,而不是仅仅研究其中的一个部分,这样来引发修行精神结构,这就叫做「大量总体教法的修行精神活动」:如果修行人能把佛陀那无穷无尽的教法、无穷无尽的教法语言以及包涵在这些教法语言中关於存在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作为一个综合而成的整体,来有意识地研究这个整体,以便引发出修行精神结构来,这就叫做「无穷无尽的总体教法的修行精神活动」。
  当时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菩萨在改变自己精神结构的修行过程中,究竟到了什么程度,我们才可说菩萨以总体教法作为对象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是成功了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如果具备了五个条件,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菩萨改变日常思维、培养修行精神结构的努力成功了。第一个条件是,菩萨在修行精神活动的每一刹那,都能把深层心识中染污性的心理潜势力消除掉或者予以净化:第二个条件是,菩萨不再有各种虚妄错误的心理欲念,他的一切观念裏都不再有实体执著:第三个条件是,由於把握了事物的本性,菩萨就在生命中开发出认识一切事物的智慧:第四个条件是,对於为成就最高觉悟及为济度众生而作的一切事业,都没有了分别、计较和执著:第五个条件是,为了成就与真理相应的真正生命,菩萨已能把促成生命转化、净化的一切良善和智慧的心理潜能积累起来不致失落。如果上述五个条件都能满足,那么,就可以说,菩萨培养修行精神结构的努力成功了。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这个以总体教法作为研究对象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到底到了什么样的修行阶位,才可以说菩萨真正把握了它们;到底到了什么样的修行阶位,才可以说菩萨圆满实现了它们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菩萨从漫长而艰难的准备性修行阶段跃入菩萨修行的第一阶位,在此阶位,菩萨把握到存在本性,内心中生起欢庆无限的喜悦感,他第一次毫无隔碍地亲身体会到真理,所以我说,在这菩萨修行的第一阶位,菩萨才真正把握了修行精神结构:从菩萨修行的第三阶位开始,由於涌现出体认存在各方面属性的真实智慧,更由於这些智慧完全通过改变精神结构、从生命中直接开发出来,所以我说,从菩萨修行的第三阶位开始,菩萨即已圆满地实现了日常精神结构的转化,圆满地开拓出了生命中相应於真理的崭新的思维功能。善男子!那些刚刚迈入修行历程的菩萨 ,也应有意地去这样做,他的成就虽然还不值得称叹,但也不应懈怠废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1:44 编辑

原典
  慈氏菩萨复白佛说:世尊!如说缘小总法奢摩他毗鉢舍那,复说缘大总法奢摩他毗鉢舍那,又说缘无量总法奢摩他毗鉢舍那。云何名缘小总法奢摩他毗鉢舍那?云何名缘大总法奢摩他毗鉢舍那?云何复名缘无量总法奢摩他毗鉢舍那?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若缘各别契经乃至各别论义,为一团等作意思惟,当知是名缘小总法奢摩他毗鉢舍那;若缘乃至所受所思契经等法,为一团等作意思惟非缘各别,当知是名缘大总法奢摩他毗鉢舍那;若缘无量如来法教,无量法句文字,无量後後慧①所照了,为一团等作意思惟,非缘乃至所受所思,当知是名缘无量总法奢摩他毗鉢舍那。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菩萨齐何名得缘总法奢摩他毗鉢舍那?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由五缘故,当知名得。一者於思惟时刹那刹那,融销一切麁重所依②,二者离种种想得乐法乐;三者解了十方无差别相无量法光;四者所作成满相应净分③无分别相恒现在前;五者为令法身④得成满故,摄受後後转胜妙因。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此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当知从何名为通达?从何名得?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从初极喜地⑤名为通达,从第三发光地⑥乃名为得。善男子!初业菩萨亦於是中随学作意,虽未可叹,不应懈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1:44 编辑

注释
 ①无量後後慧:又名「後得智」,指菩萨与真理契合而又以救度众生为著眼点的一切胜妙智慧,菩萨根据这些智慧,就能对一切存在现象的各方面获得透彻的认识,就能充分体认一切众生的心性要求,就能因地制宜、善巧方便地陈说教法。今取其大意译为「认识事物特殊性的智慧」。
 ②麁重所依:据遁伦记,此处即指阿赖耶识、深层心识,由於深层心识贮藏生命活动的一切潜势力,所以它是现实生命活动的基础和依据。麁重,即指现实生命活动,由於流转变异的现实生命活动充满著痛苦和烦恼,具有不轻灵、不调顺的特质,自由进化的生命本性被沈重地系缚住了,所以流转变异的现实生命被形象化地称作「鹿重」。
 ③所作成满相应净分:大意是,为成就最高功德所作的一切事业。
 ④法身:真正的生命。
 ⑤极喜地:菩萨修行阶位的第一层次,在此阶位,经过前期漫长而艰难的修学实践,终於突破主客对立的日常思维结构,第一次直接地认识到真理,所以内心中欢喜无限,故称「极喜地」。
  ⑥发光地:菩萨修行阶位的第三层次,在此阶位,菩萨开发出了认识事物特殊性的智慧,故称「发光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1:46 编辑

译文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以心念相续的思维和观照思维作为表现形式的修行精神活动,在什么状态下既有粗浅思维、又有细致思维?在什么状态下没有粗浅思维、只有细致思维?在什么状态下既无粗浅思维、又无细致思维?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在修行精神活动状态下,如果以教法作为研究对象,在观察它们时伴随著明显的心理感受,这种状态下的修行精神活动就叫做「既有粗浅思维又有细致思维的修行精神活动」:如果对於研究对象虽然没有明显的心理感受,但却有一种极为细微的、与智慧相融合的感受,这种修行精神活动就叫做「没有粗浅思维但有细致思维的修行精神活动」:另一方面如果以教法作为研究对象,而在进行思考时,下再杂有任何与主观意志相伴随的心理感受,这种修行精神活动就叫做既无粗浅思维又无细致思维的修行精神活动」。
  再者,善男子!你要知道,修行精神的活动状态,除了从有无感受活动去判别其层次高低外,还可以从思维的粗细程度去判别之,这就是说,如果在修行精神活动中,有粗浅的推理活动,这就叫做「既有粗浅思维又有细致思维的修行精神活动」:如果只有细致的推理活动存在著,这就叫做「没有粗浅思维只有细致思维的修行精神活动」:如果把存在的真实本性如实地作为研究对象,因而突破了一切推理活动,这就叫做「既无粗浅思维又无细致思维的修行精神活动」。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什么叫做「心念停顿」?什么叫做「心念跃起」?什么叫做「心念中容平等」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这三种情况的确是修行生活中容易出现的。在我们努力培养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时,如果心思高扬,始终无法专注於思维对象,或者修行人担心会发生「心思高扬无法专注於思维对象」的情况,这时,将精神活动有意地集中到那些令人厌恶的事物之上,并且使这一心理趋向保持稳定、连续,这就叫做[心念停顿」:如果精神产生疲倦感,无力沈浸於思维对象,或者修行人担心会发生这种情况时,将精神活动有意地集中到那些令人喜爱的事物之上,并且使这一心理趋向保持稳定连续,这就叫做[心念跃起」:如果修行人的修行精神活动被各种邪恶的心理情绪干扰著,这时修行人就应把精神趋向有意地超越到具体功用之上,使心理活动有意地随环境迁变而变化,而不去强行地控制情绪,这就叫做[平等中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1:46 编辑

原典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是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名有寻有伺三摩地?云何名无寻唯伺三摩地?云何名无寻无伺三摩地?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於如所取寻伺①法相,若有麁显领受观察诸奢摩他毗鉢舍那,是名无寻唯伺三摩地;若於彼相虽无麁显领受观察,而有徽细彼光明念领受观察诸奢摩他毗鉢舍那,是名无寻唯伺三摩地;若即於彼一切法相都无作意领受观察诸奢摩他毗鉢舍那,是名无寻无伺三摩地。
  复次,善男子!若有寻求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有寻有伺三摩地;若有伺察奢摩他毗鉢舍那,是名无寻唯伺三摩地;若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无寻无伺三摩地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止相?云何举相?云何舍相?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若心掉举②,或恐掉举时,诸可厌法作意,及彼无问心作意,是名止相;若心沈没,或恐沈没时,诸可欣法作意,及彼心相作意,是名举相;若於一向止道,或抄一向观道,或於双运转道,二随烦恼所染污时,诸无功用③ 作意,及心任运转④中所有作意,是名舍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1:48 编辑

注释
  ①寻伺:粗显思维叫做「寻」,细致思维叫做「伺」;「寻」停留於现象的表层,「伺」则深入对象的底蕴。
  ②掉举:精神活动游离於思维对象之外,不能专注於对象,译为「心思高扬,始终无法专注於思维对象」。
  ③无功用:即超越功利、实用之上。
  ④心任运转:任运,即自然而然之义;转,产生、显现之义。指精神活动自然地随著环境的变化而做出反应,不掺杂任何主观意志的控制或暗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1:49 编辑

译文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那些努力培养修行精神结构的菩萨们能认识存在的现象,也能认识存在的本质。那么,修行人究竟怎样才能认识存在之现象,怎样才能认识存在之本质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修行人是从五个方面来认识存在的现象的:一、他们认识现象的名称;二、他们认识陈述现象的命题:三、他们认识名称和命题以之为基础的语言文字:四、他们认识事物的特殊性:五、他们认识事物的共性。什么叫做名称?这就是在或染污或净化的一切存在现象裏,通过感觉知觉赋予事物一定的形状和特质,然後假借语言称谓这个形状、特质。什么叫做命题?就是把各种名称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聚拢到一起,造成一个句子,因而有所判断有所陈述,染污、净化等各种意义即通过命题而发生。什么叫做语言文字?它指的是名称和判断依据的语言符号。什么叫做对特殊性的认识?这是指以名称、概念作为研究对象,从而对名称概念所陈述的事物特质有所认识。什么叫做对事物共性的认识?这是指以一个命题、判断作为研究对象,从而认识一事物与它事物共有的特性与共性。以上五个方面合在一起,就构成关於存在现象的知识。
  善男子!修行人是通过对事物十个方面的研究,来体认存在的本质或本性的。第一个方面,是把生命现象进行详细的分类,分类的目的是要把生命现象各方面的特性呈现出来:第二个方面,是如实理解事物的本性,这是指完全按照事物本来所是的样子去认识事物:第三个方面是指对感觉、知觉及认识活动主观方面进行研究;第四个方面是指对感觉知觉及认识活动中的对象方面进行研究:第五个方面是指对自然界的研究:第六个方面是指对各种资生方式的研究:第七个方面是指对各种错误认识的研究,这裏所谓的错误认识,不仅指那些系统化理论化了的认识,而且指各种与生俱来的先天心理倾向;第八个方面是指对正确思维方法的研究,正确的思维方法就是与真理相应的思维方法:第九个方面是指对染污生命的研究:第十个方面是指对净化生命的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1:44 , Processed in 0.250392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