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蒙筌》:味苦、微辛,气寒。阴中之阳,降也。无毒。恶干漆,治三焦。二制则治上焦,单制则治中焦,不制则治下焦也。乃足少阴本药,又足太阳引经。加黄芪汤中,使足膝气力涌出,痿蹶即瘥;和苍术散内,即二妙散。俾下焦湿热散行,肿胀易退。佐泽泻利小便赤涩,配细辛擦舌颊红疮。一方同青黛研细,入冰片少许,擦之亦效。安虚哕蛔虫,泻隐伏龙火。解消渴,除骨蒸。补肾强阴,洗肝明目。肠风连下血者立效,热痢先见血者殊功。去脐腹内虚疼,逐膀胱中结热。女人带漏,亦可治之。

谟按:《内经》云:肾苦燥,故肾停湿也。活人解毒汤,用黄柏、黄连、黄芩、栀子。盖栀子、黄芩入肺,黄连入心,黄柏入肾,燥湿所归,各随其类而然也。上下内外,并可治之。积热门中,诚为要药。至今医家,气虚用四君子,血虚用四物,有痰用二陈,有热用解毒,故常宗述而不易焉。

《本草乘雅》:黄本土色,可及五藏肠胃之科。苦寒根结,能解热结致疾之本。故本经主治热结两字为因,疸痔诸疾为证,五藏肠胃,皆部署也。

树高根结,经冬不凋,味大苦,气大寒,禀太阳高广之象,得太阳寒水之化,以待极阴中见之热,此秉土制为用,所以防水也。如是则气专力备,解五藏肠胃中缘热为因,致疸痔泄漏,阴伤蚀疮,种种证形,热解则清而愈矣。设散漫流注之火热,所当避忌,如火实类结,亦可假用火空则发之义耳。

《药性解》:黄柏,味苦,性寒,无毒,入肾、膀胱二经。主泻下焦隐伏之火,安上焦虚哕之虫,除脐下痛,补肾水衰,止血痢,治痈疮,明眼目,利小便,除湿热,疗女子热崩。盐、酒多炒,免致寒入于肾,肉厚鲜黄者佳。

按:黄柏沉而属阴,故主肾与膀胱诸症,其性苦寒,能泄亢甚之,以坚肾部,则水主既盛,阳光自遏,而阴血无火烁之患矣,岂真有滋补之功哉。若肾家无火,两尺微弱,或左尺独旺者,均不宜用。

《药鉴》:气寒味苦,气味俱厚,无毒,沉也,阴也。盐水炒之,走少阴而泻肾火也。后人以为补肾者,误矣。盖肾家火旺,及两尺脉盛,而为身热目疼喉痹诸疾者,用之泻火,则肾亦坚固,而无狂荡之患也,岂诚有补益之功哉?故肾家无火,及两尺脉微弱者,皆不宜用。若佐四物汤入鹿角胶用之,一则以生水,一则以泻火,是补其不足,而去其有余,此天一生水之妙剂也,乳制为佳。佐黄芪,入牛膝,使足膝气力涌出,痿蹶即瘥。同苍术、独活,又能除腰膝以下至足分之风湿肿痛痈疽也。佐泽泻、茯苓,又能利小便之赤滞。解毒汤用之,取其引热毒下从膀胱经出也。与破故纸同用,治血山崩大有奇功。与生蜂蜜同用,敷口疮极有神效。又治上焦实热,多制为良,取其缓也。中焦实热,单制为良,取其缓在中也。下焦实热,不制为良,取其速下也。或佐以三焦之药,亦无不可。

《本草备要》:泻相火,补肾水。

苦寒微辛,沉阴下降。泻膀胱相火,足太阳引经药。补肾水不足,坚肾润燥,《发明》曰:非真能补也,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也。相火退而肾固,则无狂荡之患矣。按肾本属水,虚则热矣;心本属火,虚则寒矣。除湿清热,疗下焦虚,骨蒸劳热,阴虚生内热。诸痿瘫痪,热胜则伤血,血不荣筋,则软短而为拘;湿胜则伤筋,筋不束骨,则弛长而为痿。合苍术名二妙散,清热利湿,为治痿要药。或兼气虚血虚,脾虚肾虚,湿痰死血之不一,当随证加治。目赤耳鸣,肾火。消渴便闭,黄疸水肿,王善夫病便闭,胜腹坚如石,腿裂出水,饮食不下,治满利小便药,遍服不效。东垣曰:此奉养太过,膏梁积热,损伤肾水,致膀胱干涸,小便不化,火又逆上,而为呕哕。《难经》所谓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者。《内经》所谓无阴则阳无以化也。遂处以北方大苦寒之剂,黄柏、知母各一两,酒洗焙研,桂一钱为引,名滋肾丸,每服二百丸,少焉,前阴如刀刺火烧,溺出床下成流,肿胀遂消。水泻热痢,痔血肠风,漏下赤白,皆湿热为病。诸疮痛痒,头疮研末敷之。口疮,蜜炒研含。凡口疮用凉药不效者,乃中气不足,虚火上炎,宜用反治之法,参术甘草补土之虚,干姜散火之标,甚者加附子,或噙官桂引火归元。杀虫安蛔。久服伤胃,尺脉弱者禁用。若虚火上炎,服此苦寒之剂,有寒中之变。时珍曰:知母佐黄柏,滋阴降火,有金水相生之义。古云黄柏无知母,犹水母之无虾也。盖黄柏能制命门膀胱阴中之火,知母能清肺金,滋肾水之化源。丹溪曰:君火者,人火也,心火也,可以水灭,可以直折,黄连之属可以制之;相火者,天火也,龙雷之火也,阴火也,不可以水湿制之,当从其性而伏之,惟黄柏之属可以降之。按火有虚火、实火、燥火、湿火、郁火、相火之异。虚火宜补,实火宜泻,燥火宜滋润,郁火宜升发。湿火由湿郁为热,多病付肿,经所谓诸胕胀大,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皆属于火是也。宜利湿清热而兼补脾。相火寄于肝肾,乃龙雷之火,非苦寒所能胜,宜滋阴养血,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又按诸病之中,火证为多,有本经自病者,如忿怒生肝火,焦思生心火之类是也;有子母相克者,如心火克肺金,肝木克脾火之类是也;有脏腑相移者,如肺火咳嗽,久则移热于大肠而泄泻,心火烦焦,久则移热于小肠,而为其重者而治之。生用降实火,蜜炙则不伤胃,炒黑能止崩带。酒制治上,蜜制治中,盐制治下。又末乳调,能涂冻疮。

《本经逢原》:黄柏苦燥,为治三阴湿热之专药。详《本经》主治,皆湿热伤阴之候,即漏下赤白,亦必因热邪伤阴,火气有余之患,非崩中久漏之比。其根治心腹百病,魂魄不安,皆火气内亢之候。仲景栀子柏皮汤,治身黄发热,得其旨矣。按:黄柏味厚而降,入肾经血分。凡肾水膀胱不足,诸痿蹶无力,于黄芪汤中加用,使两足膝中气力涌出,痿弱即愈。黄柏、苍术,乃治痿要药。凡下焦湿热肿痛,并膀胱火邪,小便不利及黄涩者,并宜黄柏、知母为君,茯苓、泽泻为佐。凡小便不通而渴者,邪热在气分,主治在肺,不能生水;不渴者,邪热在血分,主治在膀胱,不能化气,亦宜黄柏知母。昔人病小便不通,腹坚如石,脚腿裂水,双睛凸出,遍服治满、利小便药不效。此膏粱积热,损伤肾水,致膀胱不化,火气上逆,而为呕哕,遂以滋肾丸主之,方用黄柏、知母,入桂为引导,服少时,前阴如火烧,溺即涌出,顾盼肿消。《金匮》治误食自死,六畜肉中毒,用黄柏屑捣服方寸匕解之,不特治膏粱积热。盖苦以解毒,寒以泄热也。大抵苦寒之性,利于实热,不利于虚热。凡脾虚少食,或呕或泻,或好热恶寒,或肾虚五更泄泻,小便不禁,少腹冷痛,阳虚发热,瘀血停止,产后血虚发热,痈肿后发热,阴虚小便不利,痘后脾虚,小便不利,血虚烦躁不眠等证,法皆忌之。一种小而实如酸石榴者,名曰小蘖,性亦不甚相远,《千金翼》阿伽佗丸用之。

《本草崇原》:黄柏气味苦寒,冬不落叶,禀太阳寒水之精。皮厚色黄,质润稠粘,得太阴中土之化。盖水在地之下,水由地中行,故主治五脏肠胃中之结热,黄疸,肠痔。治结热者,寒能清热也。治黄疸、肠痔者,苦能胜湿者。止泄痢者,先热泄而后下痢,黄柏苦寒,能止之也。女子潜心下赤白,阴伤蚀疮,皆湿热下注之病。苦胜湿而寒清热,故黄柏皆能治之也。以上主治,热者寒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黄柏之治皆有余之病也。如正气稍虚,饮食不强,便当禁用。

愚按:黄柏禀寒水之精,得中土之化,有交济阴阳,调和水火之功,所治至广。而《珍珠囊药性》云:黄柏疮用,一言蔽之。后人徒事歌括者,信为疮药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求真》:[批]大泻肾火,及除膀胱湿邪。

黄柏专入肾,兼入膀胱。昔人同知母用于六味丸中,名为知柏八味丸,又同知、柏各一两,酒洗焙研,入桂,名为滋肾丸,时珍曰:知母佐黄柏滋阴降火,有金水相生之义。古云,黄柏无知母,犹水母之无虾也。盖黄柏能制命门、膀胱阴中之火,知母能清肺金,滋肾水之化源。谓其可滋真阴,此说一出,而天下翕然宗之,以至于今牢不可破。讵知黄柏性禀至阴,味苦性寒,行隆冬肃杀之令,故独入少阴泻火,入膀胱泻热。好古曰:黄芩、栀子入肺,黄连入心,黄柏入肾燥湿,所归各从其类也。震亨曰:火有二,君火者人火也,心火也,可以湿伏,可以水灭,可以直折,黄连之属可以制之;相火者天火也,龙雷之火也,阴火也,不可以水湿折之,当从其性而伏之,惟黄柏之属可以降之。凡人病因火亢而见骨蒸劳热,目赤耳鸣,消渴便闭,及湿热为病而见诸痿瘫痪,瘫痪本有气虚、血虚、脾虚、肾虚、湿痰、死血之别,但因热伤血,血不养筋,而致软短而拘;湿则伤筋,筋不束骨而致弛长而痿,宜用苍术、黄柏,名二妙散以治。水泻热利。黄疸水肿,杲曰:长安王善夫病小便不通,渐成中满,腹坚如石,脚腿裂破出水,双睛突出,饮食不下,通苦莫可名状,治通利小便渗泄之药服遍矣。予诊之曰:此乃奉养太过,膏粱积热,损伤肾水,致膀胱久而干枯涸,小便不化,火又逆上而为呕哕,《难经》所谓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者,遂处以北方大苦大寒之剂。黄柏、知母各一两,酒洗焙研,入桂一钱为引,为丸,每服二百丸,少焉前阴如刀刺火烧,溺如瀑泉涌出,床下成流,顾盼之间,肿胀消散矣。痔血肠风,漏下赤白,皆湿热为病。与夫诸痛疮痒,蛔虫内攻,《外台》治口舌生疮,用黄柏含之良。《深师》用蜜渍取汁含之,吐蛔。寇氏《衍义》治心脾有热,舌颊生疮,用蜜炙黄柏,青黛各一分为末,入生龙脑一字掺之吐涎。越筵散用黄柏、细辛等分为末掺,或用黄柏、干姜等分亦良。但用凉药不效者,须察脉症,或因中气不足,虚火上炎,宜用参、术、甘草、干姜、附子之类,或噙官桂引火归元。诊其尺果洪大,按之有力,可炒黑暂用,使其湿热顺流而下,阴火因尔潜伏,则阴不受煎熬,而阴乃得长矣。非谓真阴虚损,服此即有滋润之力也。《发明》曰:非真能补也,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也。相火退而肾固,则无狂荡之患矣。按肾本属水,虚则热;心本属火,虚则寒。故于实热实火则宜,时珍曰:东垣、丹溪皆以黄柏为滋肾降火要药,上古所未言也。盖气为阳,血为阴,邪火煎熬,则阴血渐涸,故阴虚火动之病须之,然必少壮气盛能食者,用之相宜。而于虚热虚火,则徒有损而无益。时珍曰:若中气不足,而邪火炽盛者,久服则有寒中之变,近时虚损及纵欲求嗣之人,用补阴药,往往以此二味为君。日日服饵,降令太过,脾胃受伤,真阳暗损,精气不暖,致生他病盖不知此苦寒而滑泄,且苦味久服,有反从火化之害。故叶氏《医学统旨》有四物加知母、黄柏,久服伤胃不能生阴之戒。

《得配本草》:伏硫黄。恶干漆。

苦,寒。入足少阴经血分。泻下焦隐伏之火,除脏腑至阴之湿。溲便癃闭,水泻血痢,由湿热致者,宜此治之。

得肉桂,治咽痛。桂乃命门之匙,赖以开之。配知母,降肺火。佐苍术,治湿痿;柏可直入。使细辛,泻脬火。辛用二三分。

治上,酒制;治中,蜜炙;治下,盐水制。止崩带,炒炭;涂疮乳调。

脾胃虚泻,尺脉细弱,二者禁用。

川柏补水,以其能清自下泛上之阴火。火清则水得坚凝,不补而补也。盖阴中邪火,本非命门之真火,不妨用苦寒者除之。若肾中之真水不足,水中之真火虚浮于上,宜用二地以滋之,水足火自归脏也。如误投知、柏,水愈燥而火愈炎,反成孤阳飞越,莫可救矣。

又曰:命门之火,安其位为生生之少火,出其位即为烁阴食气之壮火,是畏火也。非急除之不可川柏、丹皮,在所必需。然少火出位,失水之源,用川柏之苦燥,不若丹皮之辛润,为无伤于真阴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经解》:黄柏气寒,秉天科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

五脏六腑,心为君主,心属火,结热,火气结也,味苦泄热,所以主之。

黄疸胃经湿热之症,肠痔大肠火结之病,泄痢大肠湿热之症,其主之者,黄柏入肾,肾者胃之关,大肠肾之主也,气寒能清热,味苦能燥,故治以上诸症也。

漏下赤白,胎漏下血,及赤白带下也,一因血热妄行,一因湿热下注,黄柏入肾,寒能清热,苦可燥湿,所以主之。

阴阳蚀疮,阴户伤蚀成疮也,诸疮皆属心火,其主之者,苦寒泄火也。

《神农本草经读》:黄柏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皮厚色黄,得太阴中土之化。

五脏为阴,凡经言主五藏者,皆主阴之药也。治肠胃中热结者,寒能清热也;治黄疸肠痔者,苦能胜湿也;止泄痢者,湿热泄痢,惟苦能除之,而且能坚之;女子胎漏下血,因血热妄行;赤白带下,及阴户伤蚀成疮,皆由湿热下注,黄柏寒能清热,苦能燥湿,所以主之。然皆下气未伤,热毒内盛,有余之病,可以暂用,否则不可姑试也。

凡药之燥者,未有不热,而寒者未有不湿,黄柏于清热之中,而兼燥湿之效。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苦,寒。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泄痢,妇子漏下赤白,阴阳蚀疮。皆阳明表里上下所生湿热之疾。

黄柏极黄,得金之色,故能清热。其味极苦,苦属火,则又能燥湿。凡燥者未有不热,而寒者未有不湿,惟黄柏于清热之中而兼燥湿之效。盖黄色属金,阳明为燥金,故其治皆除阳明湿热之疾,气类相感也。

《本经疏证》:凡草木之根成球结块者,其气必向下,纵苦寒而不泄,凡物之苦寒不泄者,其性必燥,能搜剔隐伏之热。檗木根结如茯苓,皮色鲜黄,味苦气寒性燥,故其为治,能使在内之伏热解,而肌肉九窍之病尽除。第本经主治所谓五脏肠胃中结热者,当作五脏之热结于阳胃中解,若谓五脏阴胃中结热偏能治之,则檗之功,似宜更广,所治之证,必不若是之狭矣。惟其所主肠痔泄利女子下赤白阴伤蚀疮,均系九窍,斯不可谓九窍不和,乃肠胃之所生病耶?刘潜江云,肾之阴气不足,则热自结于胃,胃壅结热,则湿土之阴气无从施化,而还病于湿,此由肾及胃之徵。率是推之,则肠胃因五脏热结而病于湿热者不少矣,讵独在肾,况肠痔泄利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何一非挟湿为病,不仅是热耶?特本经所主,皆下窍之病,且俱属湿,别录所主,则上窍之病,俱不属湿,何哉?夫湿本下溜,火则上出,湿病于下,与火相合,但火能升,津不能升,故病于九窍之下者多涉湿,病于九窍之上者多联燥,理固宜然,无足怪也。第五脏之间,病连心与肝者必杂血,运脾与肾者湿尤剧耳。檗之治解湿热之为病于肠胃,则其源之自五脏来者能清,其流之及九窍者皆罢,缘其色黄固入胃,气寒能胜热,性燥可已湿也,至惊气在皮间肌肤热赤,则肝家之气已入肌肉而化热,尚未碍津液之流行致化湿也,故尤能治之,则气之来自五脏,至于胃而热甚生湿,为更可信矣。

仲景以栀子柏皮汤治黄疸,用之于身黄发热者,则似柏皮于黄疸不离发热以为治矣。乃大黄消石汤中用之,则不必以发热也。其以白头翁汤治下利,用之于利下重者,则似柏皮于下利亦不离发热以为治矣。乌梅丸中亦用之,又不必以发热矣。又何从确然指其所以哉?予谓黄疸与下利之候甚多,而表里寒热错杂,其孰多孰少,不可不辨也。凡黄疸之属里属寒者不论,举其属表属热者言之,则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其标见于太阳;小柴胡汤证,其标见于少阳;栀子大黄汤、茵陈蒿汤、大黄消石汤、栀子柏皮汤证,其标皆见于阳明。阳明者,有在经在腑之分,发热懊恼汗出,皆经证也,腹满小便不利,皆腑证也。栀子大黄汤证,经多而腑少,茵陈蒿汤证,有腑而无经,栀子柏皮汤证,有经而无腑,大黄消石汤证,经少而腑多。试于栀子柏皮汤证,以黄疸为里,则发热为表,于大黄消石汤证,以腹满小便不利为里,则汗出为表,是汗出为表和,则发热为里和,而柏皮之用,正在表里之间,湿热壅于肌肉,是胃中结热为疸者也,下利之所属尤多。然白头翁汤为乌梅丸证只在厥阴一经,厥阴尤寒错杂之所,则寒与热之多少,尚可循其数以证之也,其厥逆无脉汗出身冷,纯属寒者无论,若兼烦兼呕脉大脉数言语欲饮水为纯乎热,则白头翁汤之热比于虚,小承气汤之热比于实,下利之虚者寒热参半,其寒多而参用湿者,皆用柏皮,则柏皮之用,正在五脏间有以和其热,使其热不移于肠胃而已。要之九窍之病,无不本于肠胃,肠胃之热,有不系五脏所移者,则非柏皮所主,统观黄疸下痢二证之用柏皮者,皆于虚,则檗之治热,必虚而挟湿者始为当耳。

《本草新编》:黄柏,味苦、微辛,气寒,阴中之阴,降也,无毒。乃足少阴妙药,又入足太阳。专能退火解热,消渴最效,去肠风,止血痢,逐膀胱结热,治赤带,泻肾中相火,亦能平肝明目,其余《本草》所载功效,俱不可尽信也。盖黄柏乃至阴之物,其性寒冷,止可暂用以降火,而不可长用以退热。试思阴寒之地,不生草木,岂阴寒之药,反生精髓。黄柏有泻而无补,此可必信者也。如遇阴虚火动之人,用黄柏以泻火,不若用元参以降火也。万不得已而用黄柏,亦宜与肉桂同用,一寒一热,水火有相济之妙,庶不致为阴寒之气所逼,至于损胃而伤脾也。

或疑丹溪朱公,专以阴虚火动立论,其补阴,丹溪以黄柏、肉桂同用,未尝教人尽用黄柏、知母也。而吾子讥其太过,毋乃已甚乎?嗟乎。人生于火,原宜培火,不宜损火也。火之有余,实水之不足。因水之不足,乃现火之有余。火盛者,补水而火自息,不必去泻火也。自丹溪创阴虚火动之说,其立论为千古之不磨,而其立方不能无弊,用黄柏、知母于肉桂之中,不用熟地、山茱为君,乌可为训乎。

或疑黄柏苦寒泻火,是泻火有余,而补水不足,入于大补阴之内,少用之,以退阴虚之炎,不识亦可乎?曰:不可也。黄柏泻火而不补水也。惟是阴虚火大动,用黄柏于大补真阴之药,如熟地、山茱萸、北五味之类,可暂用以退火。倘阴虚而火微动者,亦断不可用。盖阴火之大盛者,退火而火少息;阴火之微动者,退火而火愈起。总之,虚火旺宜泻,而虚火衰宜补也。

或问知母、黄柏,同是苦寒之药,用一味以泻虚火,未必无功,必要加用二味,与仲景张公并驾齐驱,反致误事,使后人讥之,是则丹溪之失也。嗟乎。虚火之沸腾,乃真水之亏损,用六味以生水制火,尚恐水不能以遽生,而火不可遽制。况用苦寒之黄柏、知母,使水之不生,又何以制火哉。在丹溪欲制火以生水,谁知制火而水愈不生耶。用知母、黄柏之一味,似乎轻于二味并用,然而,水一遇寒凉即不生,正不必二味之兼用也。

《本草分经》:苦、寒,微辛。沉阴下降,泻膀胱相火,为足太阳引经药。除湿清热,退火而固肾,治瘫痿、骨蒸、泻痢、诸疮。尺脉有力者方可用。生用降实火,炒黑止崩带,酒制治上,蜜制治中,盐制治下。

《本草思辨录》:黄柏为五脏肠胃清湿热之药,表里上下俱到。表有热可治,表不热而里热亦可治。色黄入肠胃,皮入肺,微辛亦入肺,气味俱厚,性寒而沉入肝肾,入胃则亦入脾,入肾则亦入心。《本经》所以主五脏肠胃中结热也。性寒已热,燥则除湿,故《本经》所列黄疸、肠痔、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皆属湿热之疴。《别录》又补出惊气在皮间、肌肤热赤起、目热赤痛、口疮,则所谓五脏肠胃者悉备矣。大抵湿下溜而火上出,《别录》所主虽不属湿,而其因未始非湿。观仲圣栀子柏皮汤、大黄硝石汤治黄疸,为阳明病。白头翁汤治热痢,乌梅丸治呕吐久痢,为阳明兼厥阴病。《外台》大黄汤,更治天行壮热,黄柏一味,实赅五脏肠胃,故其用颇广。若以治少阴与萸地知母为伍,则肾中不必有湿,否则如其分以施之,必得如二妙散为当。盖苦燥之物,无不劫阴,以黄柏为滋阴之剂者非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现代药理研究】

1.  黄柏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体外实验表明,黄柏煎剂、醇浸剂对多种球菌、杆菌、霍乱弧菌、皮肤致病性真菌均有抑制作用。黄柏水煎剂在体外可以杀死钩端螺旋体,能抑制白色念珠菌,对阴道滴虫、乙肝表面抗原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  黄柏有抗炎作用。

3.  黄柏有降血压作用。黄柏对麻醉动物静脉或腹腔注射可产生显著而持久的降压作用。

4.  黄柏可影响乙酰胆碱的作用,对在体及离体的动物心脏,小剂量小檗碱能增强乙酰胆碱的作用,大剂量则对抗乙酰胆碱引起的离体蛙腹直肌的收缩,可被黄柏素所抑制。

5.  黄柏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

6.  黄柏有降血糖作用。

7.  黄柏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表现为正性肌力作用和抗心律失常作用,可使心肌缺血和复灌期间心律失常的出现时间推迟,降低大鼠心律失常的发生和死亡率。

8.  黄柏对平滑肌有作用。黄柏所含的黄柏酮可使动物肠管张力和收缩振幅增强。黄柏粉对家兔离体肠管收缩能增强振幅,黄柏内酯能使肠管抑制。

9.  黄柏还有抗溃疡、抑制细胞免疫等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龙  胆  草(《本经》)

龙胆草为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龙胆、三花龙胆或坚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前三种习惯称“龙胆”,后一种习称“坚龙胆”,均系野生。主产于黑龙江、辽宁、吉林、江苏、浙江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草地、路边或灌丛中。喜凉爽湿润气候,耐寒,忌强烈日晒。以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最宜生长。味苦,性寒。归肝、胆经。功效清热燥湿、泻肝胆实火。临床用名有龙胆(草)、酒炙龙胆。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久服益智,不忘。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主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热泄下痢,去肠中小蛊,益肝胆气,止惊惕。

《药性论》:君。能主小儿惊痫入心,壮热骨热痈肿,治时疾热黄口疮。

《日华子本草》:小豆为使。治客忤,疳气,热病狂语,及疮疥,明目,止烦,益智,治健忘。

《开宝本草》:味苦,大寒,无毒。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热泄下痢,去肠中小虫,益肝胆气,止惊惕。

《药类法象》:治赤目肿痛,睛胀,瘀肉高起,疼痛不可忍。此柴胡为主,治眼中疾必用之药也。

《药性赋》:味苦,性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二:退肝经之邪热,除下焦之湿肿。

《汤液本草》:气寒,味大苦,气味俱厚,阴也。无毒。

《珍》云:纯阴,酒浸上行。

《心》云:除下焦之湿,及翳膜之湿。

《象》云:治两目赤肿,睛胀,瘀肉高起,疼痛不可忍。以柴胡为主,治眼中疾必用之药也。去芦。

《本草衍义补遗》:苦寒。治赤目肿痛,睛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以柴胡为主,治眼疾必用之药也。酒浸上行。

《本草发挥》:洁古云:治两目赤肿睛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以柴胡为主,龙胆为使,治眼中之病必用药也。《主治秘诀》云:性寒,味苦、辛。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其用有四,除下部风湿一也,除湿热二也,脐以下至足肿痛三也,寒湿脚气四也。其用与防己同。酒浸,上行及外行。

《本草纲目》:相火寄在肝胆,有泻无补,故龙胆之益肝胆之气,正以其能泻肝胆之邪热也。但大苦大寒,过服恐伤胃中生发之气,反助火邪,亦久服黄连反从火化之义。

疗咽喉痛,风热盗汗。

《本草经疏》:草龙胆禀天地纯阴之气以生,故其味大苦涩,其性大寒而无毒,足厥阴、足少阴、足阳明三经药。入足少阴除本经之热,肾主骨,故主骨间寒热。热极生风则发惊搐,重则变为痫病,湿热邪气之在中下二焦者,非此不去,热去则诸证自解。五脏有热则不安,热除则五脏自定。苦涩而寒,故杀蛊毒,大苦大寒,故能涤除胃中所伏实热,及时气温热,热泄下痢,去肠中小虫。热清则肝胆之气亦清,故益肝胆气而止惊惕也。

简误:草龙胆味既大苦,性复大寒,纯阴之药也。虽能除实热,胃虚血小之人不可轻试。凡病脾胃两虚因而作泄者忌之。凡病虚而有热者勿用。亦勿空腹服。饵之令人溺不禁,以其太苦则下泄太甚故也。

《本草蒙筌》:味苦、涩,气大寒。气味俱轻,阴也。无毒。仗贯众为使,恶防葵地黄。上泄痢去肠中小虫,却惊痫益肝胆二气。胃中伏热及时行温热能除,下焦湿肿并酒疸黄肿堪退。疗客忤疳气,治痈肿口疮。敌惊痫,杀蛊毒。酒浸为柴胡辅佐,上行治眼目赤疼。胬肉必加,翳障通用。空腹勿服,令人溺遗。

《本草乘雅》:细详名义,合甲胆之体用。宜入肝之府,少阳之枢药也。其气寒,逆治热为本,阳为标,相火为化者也。其味苦,苦曰炎上,苦性走下,苦能入骨,故主骨间寒热,及惊则气上,痫则气下,不循枢象者也。续绝伤者,胆主解孚拆甲故也。定五藏者,五藏取决于胆,决而后能定也。蛊者死阴之属,胆者生阳之属,生阳之侧,岂容死阴久据乎哉。

合龙胆生成,的是少阳枢药,为少阴之对待法。少阳化气属相火,龙胆气味俱苦寒故也。

《药性解》:龙胆草,味苦涩,性寒,无毒,入肝、胆、肾、膀胱四经。退肝经之邪热,除下焦之湿肿,明目定惊,治疸止痢,能杀疳虫。小豆、贯众为使,恶防葵、地黄。

按:《图经》龙胆秋令开花,冬间结实,属金与水,金能制木,水入肾家,胆与膀胱乃肝肾同步之腑也,故均入焉。夫目得肝血而能视,肝得肾水而后生,今益肾清肝,目之受明所自来矣。惊、疳、疸、痢,皆肝胆症也,何弗治耶。

《药鉴》:气寒,味苦,无毒,气味俱厚,沉也,阴也。其用有四:除下部风湿,一也。除下焦湿热,二也。除脐以下至足肿痛,三也。除寒湿脚气,四也。又曰:益肝胆气,凡跟肿睛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者,以柴胡为君,胆草为使,此又眼病必用之药也。小儿惊病,亦多用之。

《景岳全书》:味大苦,大寒,阴也,沉也,乃足厥阴、少阳之正药。大能泻火,但引以佐使,则诸火皆治。故能退骨蒸疳热,除心火惊痫狂躁、胃火烦热、黄疸、咽喉肿痛、肝肾膀胱伏火、小水淋闭、血热泻痢、下焦湿热痈肿、疮毒疼痛、妇人血热崩淋、小儿热疳客忤,去目黄睛赤肿痛,杀蛊毒肠胃诸虫及风热盗汗。凡肝肾有余之火,皆其所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备要》:泻肝胆火,下焦湿热。

大苦大寒,沉阴下行。益肝胆而泻火。相火寄于肝胆,有泻无补,泻其邪热,即所以补之也。兼入膀胱、肾经,除下焦之湿热,与防己同功。酒浸亦能外行、上行。治骨间寒热,肾生骨。惊痫邪气,肝经风火。时气温热,热痢疸黄,寒湿脚气,足伤湿热,则成脚气。肿而痛者,为湿脚气,宜清热利湿搜风。又有挛缩枯细,痛而不肿者,名干脚气,宜养血润燥。咽喉风热,赤睛努肉,泻肝胆火,能明目。元素曰:柴胡为主,龙胆为使,目疾要药。昂按:若目疾初起,宜发散,忌用寒凉。痈疽疮疥。过服损胃。小豆、贯众为使,忌地黄。

《本经逢原》:苦涩大寒,小毒。凡用勿空腹服,令人小便不禁。

草龙胆苦寒沉降,主肝经邪热,下焦湿热,酒疸黄肿,目病赤肿瘀肉,小儿疳气,去肠中小虫。盖肝胆湿热,取苦寒以泻之。时珍曰:相火寄在肝胆,有泻无补,故泻肝胆之热,正益肝胆之气。但大苦大寒,过伤胃中生发之气,反助火邪,亦如久服黄连,反从火化之义。《本经》主骨间寒热,是指热伤肾水而言。热极生风,则发惊搐,重则变为痫病。湿热邪气之在中、下二焦者,非此不除,以其专伐肝胆之邪也。肝胆之邪去,而五脏安和,经脉之绝伤续矣。杀蛊毒者,去湿热之患也。凡胃气虚人服之必呕,脾虚人服之必泻。虽有湿热,慎勿轻用。

《本草崇原》:龙胆草根味极苦,气兼涩,性大寒。茎如竹枝,花开碧,禀东方木气,故有龙胆之名。龙乃东方之神,胆主少阳甲木,苦走骨,故主治骨间寒热。涩类酸,故除惊痫邪气。胆主骨,肝主筋,故续绝伤。五脏六腑皆取决于胆,故定五脏。山下有风曰蛊,风气升而蛊毒自杀矣。

《本草求真》:[批]大泻肝胆实火,兼治肾经湿热。

龙胆草专入肝、胆,兼入膀胱、肾。大苦大寒,性禀纯阴,大泻肝胆火邪,时珍曰:相火寄在肝胆,有泻无补,故龙胆之益肝胆之气,正以其能泻肝胆之邪热也。兼入膀胱、肾经,除下焦湿热。与防己功用相同,故书载治骨间寒热,惊痫蛊膈,天行瘟疫,热利疸黄,寒湿脚气,脚气因足伤于寒湿而成。但肿而痛者为湿脚气,宜清热利湿搜风;拘挛枯细,痛而不肿者名干脚气,宜养血润燥。咽喉风痹,并酒炒,同柴胡则治赤睛胬肉。汪昂曰:目疾初起,宜发散,忌用凉药。但此苦寒至极,冯兆张云其等于严冬,黯淡惨肃,万草凋残,苦寒伐标,宜暂而不宜久。如圣世不废刑罚,所以佐德意之无穷,苟非气壮实热者,率尔轻投,其败也必矣。

《得配本草》:贯众、赤小豆为之使。恶地黄、防葵。

大苦,大寒。入足少阳、厥阴经气分。泻二经之邪热,治下焦之湿肿。杀蛔虫,疗黄疸,通淋闭,愈惊疳,止泻痢,消疮痈,去喉痛除目赤。

得苍耳子,治耳病;湿热除也。得柴胡,治目疾。配防风,治小儿盗汗。佐大麦芽,治谷疸。和鸡子清,治伤寒发狂;拌猪胆汁,治病后盗汗。

生用,下行,酒炒,上行;蜜炒,中行。猪胆汁抖炒,降火愈速。

空心禁服。令人尿不禁,太苦则下泄也。大损胃气,无实火者禁用。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苦涩。主骨间寒热,治肝邪犯肾之寒热。惊痫邪气,肝火犯心之邪。续绝伤,敛筋骨之气。定五脏,敛脏中之气。杀蛊毒。除热结之气。久服益智不忘,收敛心中之神气。轻身耐老。热邪去而正气归,故有此效。

药之味涩者绝少,龙胆之功皆在于涩,此以味为主也。涩者,酸辛之变味,兼金木之性者也,故能清敛肝家之邪火。人身惟肝火最横,能下挟肾中之游火,上引包络之相火,相持为害。肝火清,则诸火渐息,而百体清宁矣。

《本经疏证》:龙胆至苦极寒,论其性体定能逢热则清,遇火则折,宜乎降泄无馀,堪与大黄争捷矣。乃其功效,不曰荡涤,不曰推逐,而曰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气续绝伤定五脏,一若自内达外者何?夫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惟其苦寒届至极,斯不泄不降已寓其间,盖苦本主发,龙胆苦之至而兼涩,涩者至苦之中有至酸也,酸禀春之发育,苦禀夏之畅达,乃相联属焉,则其寒非极泄而为极入矣。味阴而气阳,阳唱则阴随,故味之畅发,不能违气之深入,然进锐者退必速,气寒既引味苦以深入,而寒力先退,苦力方优,能不谓其功为畅发极内之火邪耶?极内者何?在躯体为骨,在五志为神,则龙胆之用,在躯体为除骨间寒热,在五脏为除惊痫邪气,又何疑焉。极内所藏自极精微,其行止动作,皆暗相输灌,默相交会,而有邪气干于其间,则有形者为断绝,无形者为不安,曰续绝伤,安五脏者,即骨间寒热除惊痫邪气散之效验也。虽然,深中有浅,浅中亦有深,皮毛血脉固不得为深矣,在躯体之内,岂无舍五脏间神志外亦有深焉者乎?别录缘其如此,故又补出驱六腑间邪热一层,六腑中气之极深者,第一则胆中清净之气,其次则肠胃三焦中水谷运行之气,热邪干胆中清净之气,则为热泄下利,干肠胃三焦中水谷运行之气,则为胃中伏热肠中小虫。热泄下利之上,又冠以时气温热者,明下利非由时气温热,其故则在水谷不得为热泄也。龙胆之功,由浅及深,在浅则去著物之热,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化气,阴成形,此天地之规模,以生人生物者也,惟此能于阳分和化气之枢,于阴分去成形之累,犹不可谓钟生气于病中,化病气为生气耶?本经列之上品,治非无由,而后人视为苦寒峻失厥旨,故其续增主治如黄疸狂烦疥疮痈肿喉痛等证,尽是有形间病,然能于水中求火之所在,则亦不能不服其苦思深得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新编》:龙胆草,味苦涩,气大寒,阴也,无毒。其功专于利水消湿,除黄疸,其余治目、止痢、退热、却肿,皆推广之言也。但此种过于分利,未免耗气败血,水去血又去,湿消气又消。初起之水湿黄疸用之,不得不亟;久病之水湿黄疸用之,又不可不缓。正未可全恃之为利水神丹、消湿除痹之灵药也。

或谓龙胆草治湿热尤利,瘅病正湿热之病也,然用龙胆草以治黄疸,多有不效者,何也?黄疸实不止湿热之一种也,有不热又成黄病者。龙胆草所能治也,龙胆草泻湿热,不能泻不热之湿也。

或疑龙胆草苦寒,虽为利湿热之要药,治黄之症,不能舍之他求,然多服损胃,黄疸之病未必全消,元气已失用矣。曰:治湿热与治虚火大异。湿热乃热结膀胱,虚火乃火炎于肾脏。热结于膀胱,不用龙胆之苦寒,乃膀胱之热不能下泻。湿且流于肢体,火炎于肾脏,一用知、柏之苦寒,乃肾脏之火不能下归,寒且留于脾胃。予辟用黄柏、知母之失,遇大寒之药,不论其治病之有益无益,尽戒人之不用也,不几因噎废食乎。龙胆草治黄疸,余所以教人亟用,而不可缓用也。

或问龙胆草治黄疸,何以有效、有不效?先生谓龙胆草,正治湿热之黄疸,非湿热者不能治,然实是湿热,仍不效,余不得其解也?夫湿热之不同也,久矣。湿热入肝者,其热易散;湿热入于胆者,其湿难祛。盖湿热之邪,无不从膀胱泻出也。胆主渗入,而不主渗出,膀胱止可泻胆中已出之湿,不能泻胆中已入湿热。故在肝者易见功,在胆者难收效耳。

或问龙胆草不能泻胆中之湿热,又用何药以收功。子曰:泻湿热不用龙胆草,余未见其可也。然专用龙胆草,又苦不能去病。惟有如柴胡舒其胆中之气,便湿热之邪仍从外渗出,庶几难于收功者,变为易于收功乎,龙胆草正不必多用也。

或疑龙胆草利湿,利热中之湿也,不识又能利寒中之湿乎?曰:今人利湿,不问寒热,一见水症,尽用龙胆草以利湿。不知龙胆能泻湿热,又能泻湿寒,但消湿热其功速,消湿寒其功缓。速则去湿而元气不伤,缓乃未免有伤元气矣。盖速乃龙胆草不必多用,而缓乃龙胆草势不得不久用矣。故利湿热宜用龙胆草,湿寒不宜用龙胆草。

《本草分经》:大苦,大寒,沉阴下行。入肝胆而泻火,兼入膀胱、肾经,除下焦湿热。酒浸亦能外行、上行。

《本草思辨录》:黄芩主少阳之经热,竹茹主少阳之腑热,龙胆则主由少阳入厥阴之热。其味苦中有涩,苦主发,涩主收,即发即收,其用在少阳者少,在厥阴者多,故用龙胆者皆取其泻肝。凡肝之热,有本脏挟胆而热者,有为胆所侵侮而热者。龙胆治胆侮肝之热,能内极于骨间,谓之治肝无愧。以其未全离少阳,故泻肝之气热,不泻肝之血热,龙胆之名,所由来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龙胆草:味苦微酸,性寒,色黄属土,为胃家正药。其苦也能降胃气、坚胃质,其酸也能补益胃中酸汁、消化饮食,凡胃热气逆、胃汁短少、不能食者,服之可以开胃进食,西人浑以健胃药称之,似欠精细。为其微酸属木,故又能入胆肝、滋肝血、益胆汁、降肝胆之热使不上炎,举凡目疾、吐血、衄血、二便下血、惊痫、眩晕、因肝胆有热而致病者,皆能翕之。其泻肝胆实热之力,数倍于芍药,而以敛戢肝胆虚热,固不如芍药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龙胆草有抗菌、抗寄生虫作用。龙胆草浸剂(1:4)在试管里对石膏样毛癣菌星型妇卡氏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绿脓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也有抑制作用。1:1龙胆草水煎剂在24小时内可使猪蛔虫麻痹和死亡。

2.  龙胆草有保肝利胆作用。动物实验证明,龙胆注射液可显著增加胆汁流量,龙胆苦甙能对抗四氯化碳和D-氨基半乳糖造成的小鼠急性肝损伤。

3.  龙胆草有抗炎作用。

4.  龙胆草有健胃作用。试验表明,食前少量服用龙胆草能刺激胃液分泌,龙胆苦甙也可促进胃瘘犬胃液及游离酸的分泌。

5.  龙胆草有利尿、降压作用。

6.  龙胆草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7.  龙胆草小剂量时对中枢神经系统呈兴奋作用,但较大剂量则呈抑制作用。

8.  龙胆草还有升血糖、抑制酶活性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4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善知识分享这么好的药学知识!比我们的专业教科书都详细呢!真棒!

点评

惭愧,俺只是“搬运工”而已。所谓如慧剑等真正懂得的内行才会看门道。这样搬运,俺也算跟着扫盲一下了。感恩:)  发表于 2011-11-15 17: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苦   参(《本经》)

苦参为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均系野生。主产于山西、河北、河南、湖北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地、向阳山坡草丛中或溪沟边。一般砂壤和粘壤土均可生长。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功效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止带。临床用名有苦参(片)和苦参炭。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心腹结气,癥瘕,积聚,黄胆,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

《名医别录》:无毒,养肝胆气,安五藏,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澼,止渴,醒酒,小便黄赤,治恶疮,下部蛪,平胃气,令人嗜食。

《药性论》:能治热毒风,皮肌烦燥生疮,赤癞眉脱,主除大热嗜唾,治腹中冷痛,中恶腹痛,除体闷,治心腹积聚,不入汤用。

《日华子本草》:杀疳虫。炒带烟出为末,饭饮下,治肠风泻血,并热痢。

《开宝本草》:味苦,寒,无毒。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澼,止渴,醒酒,小便黄赤,疗恶疮,下部匿疮,平胃气,令人嗜食轻身。

《本草图经》:古今之方用治风热疮疹最多。

《本草衍义》:有朝士苦腰重,久坐,旅拒十余步,然后能行。有一将佐谓朝士曰:见公日逐以药揩齿,得无用苦参否?曰:始以病齿,用苦参已数年。此病由苦参入齿,其气味伤肾,故使人腰重。后有太常少卿舒昭亮,用苦参揩齿,岁久亦病腰。自后悉不用,腰疾皆愈,此皆方书旧不载者。有人病遍身风热细疹,痒痛不可任,连胸颈脐腹,及近隐处皆然,涎痰亦多,夜不得睡。以苦参末一两,皂角二两,水一升,揉滤取汁,银石器熬成膏,和苦参末为丸如梧桐子大,食后温水服二十至三十丸,次日便愈。

《汤液本草》:气寒,味苦,气沉,纯阴。

《心》云:除湿。

《本草》云:主心腹结气,癥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澼,止渴醒酒,小便黄赤,疗恶疮,下部蛪,平胃气,令人嗜食轻身。

《衍义》云:有人病遍身风热细疹,痒痛不可任,连胸颈脐腹近阴处皆然,涎痰亦多,夜不得睡。以苦参末一两,皂角二两,水一升,揉滤取汁,银、石器熬成膏,和苦参末为丸,如梧桐子大。食后温水下二十丸至三十丸,如梧桐子大。食后温水下二十丸至三十丸,次日便愈。

《时习》云:苦参揩齿,久能病腰。

《本草衍义补遗》:属水而有火,能峻补阴也。或得之而致腰重者,以其气降而不升也。升,伤肾之谓。治大风有功,况风热细疹乎?

《本草发挥》:洁古云:苦参气寒味苦,是少阴肾经之君药也,治本经须用。《主治秘诀》云:苦,阴,气沉,逐湿。

《本草纲目》:子午乃少阴君火对化,故苦参、黄柏之苦寒,皆能补肾,盖取具苦燥湿、寒除热也。热生风,湿生虫,故又能治风杀虫。惟肾水弱而相火胜者,用之相宜。若火衰精冷,真元不足,及年高之人,不可用之。《素》云: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攻,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五冰注云:入肝为温,入心为热,入肺为清,入肾为寒,入脾为至阴而兼四气,皆为增其味而益其气,各从本脏之气。故久服黄连、苦参而反热者,此其类也。气增不已,则脏气有偏胜,偏胜则脏有偏绝,故有暴夭。是以药不具五味,不备四气,而久服之,虽且获胜,久必暴夭。但人疏忽,不能精候尔。从正亦云:凡药皆毒也。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则五味各归其脏,必有偏胜气增之患。诸药皆然,学者当触类而书之可也。至于饮食亦然。

《史记》太仓公淳于意医齐大夫病龋齿,灸左手阳明脉,以苦参汤日漱三升,出入慎风,五六日愈。此亦取其左风气湿热,杀虫之义。

《本草经疏》:苦参禀天地阴寒之气而生,其味正苦,其气寒而沉,纯阴无毒。足少阴肾经君药也。苦以燥脾胃之湿,兼泄气分之热,寒以除血分之热。热则生风,风湿合则生虫,故主心腹结气,癥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明目止泪,利九窍,除伏热,肠澼,止渴醒酒,小便黄赤,疗恶疮,下部匿疮。胃家湿热盛则口淡不思食,食亦不生肌肉,湿热散则胃气平和而令人嗜食矣。其曰补中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轻身者,通指热散湿除,则脏腑气血安和而致然也。味既至苦,性复阴寒,善能杀虫,故《药性论》治热毒风,皮肤烦躁生疮,赤癞眉脱,主除大热嗜睡。

简误:苦参虽能泄血中之热,除湿热生虫为疠,然以其味大苦,气大寒,久服能损肾气,肾虚而无大热者,勿服。

《本草蒙筌》:味苦,气寒。沉也,纯阴。无毒。反藜芦莫入,恶贝母菟丝。使宜玄参,惟作丸服。不入汤散。治肠风下血及热痢刮痛难当,疗温病狂言致心躁结胸垂死。赤癞眉脱者,驱风有功;黄疸遗溺肿,逐水立效。扫遍身痒疹,止卒暴心疼。除痈肿,杀疥虫。破癥瘕,散结气。养肝气明目止泪,益肾精解渴生津。利九窍通便,安五脏定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0 13:24 , Processed in 0.179685 second(s), 15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