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浮世莲花

[大德开示]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宣化上人主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你们想想,在当时黄梅有几百人出去追赶六祖大师,追到大庾岭。黄梅到大庾岭要跑两个多月的路。若不是存心将六祖杀了,追一两天追不上就会回去的。但这几百人都不回去,可见当时他们对衣钵特别重视,都想抢著作祖师。现六祖在此地住了九个多月,道场也建成了,又被那些恶徒寻逐,六祖大师听说恶徒来了,因他有神通,故在他们未到之前就隐藏到前山,然而神秀这批恶徒又纵火挠山,你想若他们来众不多,那庙里有一两千人,怎会让他们烧山呢?幸亏大师把身硬挤人石头里,幸免于难。现那块石头还有大师结跏趺坐的痕迹,及所穿衣服的折纹。大概六祖大师太用力,故石头都印有细纹。这个地方我也到过,亦坐了一个时侯,但我可不是避难而是在那里试一试而已。坐在里边,外边人是看不见的。所以这个窟窿就叫避难石。六祖回忆起五祖嘱咐的‘逢怀则止,遇会则藏’的话,于是六祖大师又隐藏了一个时期,到新州怀会去避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
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
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
听吾偈曰。

即心名慧    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    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    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    双修是正

僧人法海,就是记载六祖坛经的法师,故机缘品以他为首。法海禅师我不敢说他是好第一,但当时他必定以为自己是六祖大师的大弟子,故把自己写在头一个。

僧法海,是韶州曲江人,最初他来礼拜六祖大师问曰:什么叫即心即佛呢?这道理我不明白,请祖师您开示我。

六祖大师说:前边的念不要生,这就是心。后边的念不要灭,这就是佛。不生不灭这就是即心即佛了。怎么会成就一切的相呢?这是心里成就的,你能成一切相又离一切相,这就是佛。我若详细解说,几个大劫也说不完。且听我为你说一偈颂:

即心叫慧,即佛叫定,这也叫做定慧,即心即佛也就是即定即慧,定慧和心佛是平等平等的。心也就是佛,佛也就是心,定也就是慧,慧也就是定,定慧也就是心佛,心佛也就是定慧。这都是一体的,在你的意念里要有清净心。你若明白这顿教法门,非离开心而有佛,非离开佛而有心;也不是离开定而有慧,也不是离开慧而有定。既定既慧,即心即佛。为何你不明白?就因你多生多劫习性障住。妙用本来是不生不灭的,所以修心就是修佛,修佛就是修心,修定就是修慧,修慧就是修定,这才是正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法海言下大悟。
以偈赞曰。

即心元是佛    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    双修离诸物

法海禅师在六祖大师开示下豁然大悟,所以也用偈颂来赞叹说:

原来这个心也就是佛啊!不明白时有两个,有心有佛,但本来只有一个的,不明白时就愈弄愈错。我现明白定慧的因缘了,即是修这两种法门,要离一切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
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
曰。念法华经巳及三千部。
师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
听吾偈曰。

礼本折慢幢    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    亡功福无比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法海和法达均得六祖法要。)他常念诵妙法莲华经,来顶礼六祖大师,但叩头时,头不触地。六祖大师就诃斥他:‘你有心顶礼就该行五体投地礼,若所行非礼,就不如不要顶礼。你心里一定有障碍物作梗。你平时尽学些什么?’其实六祖大师早就知道他是贡高心在作怪。

法达答曰:‘我平时念法华经已念了三千多部。’念一遍即是一部,从第一卷念到第七卷终了,这叫一遍。念法华经念得快的话,一天只可念一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可念三百六十五部,十年才能念三千多部。他大概念了十年了。

六祖大师说:‘你若念至一万部,领悟经文中的义理,而不以为有功,不会说自己功劳很大,你能如此就可以来跟我学佛法。’

不是个个可以跟祖师学佛法,你有所障碍、有所执著,就不要你。好像来这里学法的人,若不守规矩,我是不欢迎的。我欢迎依教奉行,依照佛法修行的人。

六祖又接著说:‘你以为你念法华经念多了,有所功德。你自己却不知你有贡高我慢心,你听我说首偈颂:

顶礼是为除贡高我慢幢的,你的头为何不叩到地上?你有了我相,说我念法华经三千多部,功德比谁都大,说我念经功德已超过祖师啦!你因有我相,就有我慢的罪生出。你若不存有功德的心,有则如无,念三千部就如你没念时一样,那你的福德就会无量无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师又曰。汝名什么。
曰。法达。
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

汝今名法达    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    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    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    莲华从口发

接著,大师又问:‘你叫什么名字?’回答说:‘我的名字叫法达。’六祖大师说:‘你这名字很不错,法达,法通达,但你达个什么法?你说啊!’这时法达变成法不达了,张口结舌,也不知如何是好。接著六祖对他说一首偈颂:

你名字叫法达,你很用功,真不错,不懒惰,一天到晚念法华经。但你只是空诵而未得到利益,天天只是依文诵念,不明了经中的道理。若你能诵法华经而明白其义理,能明心见性,这才叫做菩萨。你和我非常有缘,你从洪州这么远而来,这也不容易,所以我现在对你讲一讲。你要生出一种信心,信佛什么也没说,你若有信心念法华经,不只是口念而已,那么妙法莲华会从你的口生出来。故念经不是空诵循声,而是要真正明白妙法莲华径的道理才可以。

六祖大师教法达说:‘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你们各位认为如何?佛是有言?无言?

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临入涅槃时一切弟子就问:‘世尊,您说这么多经典,怎么办呢?’佛说:‘我一个字也没有说。’你说佛是不是打妄语?不错!经是佛说的,为何佛又说一个字也没有说呢?且六祖大师教人:但信佛无言,你若有这信心,莲华就从口生出来。

这个信心是不容易生出来,我告诉你们怎样但信佛无言。因佛所说的经典、
道理,都是在众生心里头的。你也会说,他也会说,人人本具足这种智慧。佛所说的经典,是为众生而说,是由众生心里流露出来的。所以佛说而未说,这是教你不要有所执著。你若有所执著,就变成法执,所以佛教人没有执箸,不要执著法,也不要执著空。最不容易就在这一点,最容易也在这一点。看你会不会,会了,佛就没有说;不会,那么佛说得太多了。懂吗?

佛既一句话也没说,为什么我们一天到晚要说这么多话?讲了又讲,说了又说,这又有什么意思?所以我们大家不要讲话好些,以后外边有客人来,只要一个人陪著回答,不要大家七嘴八舌。否则外人会说:你们学什么佛法?佛都不讲话,你们却说这么多。唉!学佛法愈学愈不懂佛法。还有,当我们做功课,若有外面客人来,也不能停止,因为功课要紧,所以要少讲话多做功课。以后我也要少讲话,只有在讲经说法和有重要事情时才讲,为你们作一个好榜样。什么是讲经的时候?随时随地说法都是讲经,也都是没有讲经——说而未说。你说,那么,我也可以说而未说。答:你是学而未学,你还没学好呢!学好后再说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
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
达曰。学人根性闇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

法达听此偈后,就忏悔谢罪说:‘从今以后,我应当谦恭一切。过去弟子读诵妙法莲华经,惜未明了经中的义理,故心中常有怀疑。大和尚您的智慧广大,请为我略说经中的道理。’

六祖大师说:‘你的名字叫法达,法本来是很通达的,可惜你的心迷昧而不通达。︿在经上本来没有可怀疑的地方,而是你的心自己起怀疑。你念妙法莲华经,知道其宗趣是什么吗?’

法达答:‘学人根性愚钝,只按照经文诵念而已,那能知道经的宗趣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
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

六祖大师说:‘我对文字不认识,你拿来一卷法华经读诵一遍,我可为你解说。’法达当时就高声朗诵法华经,诵至第三譬喻品时,六祖大师就要他停止,并开示说:‘此经是如来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其宗旨。纵然说再多的譬喻,也没有超过这个道理。是什么因缘呢?在法华经上说:“所有佛世尊,只以一种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上。什么叫一大事呢?就是佛的知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世人外迷著相。内遂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

世间人在外边著到相上,内里又著到空上。假设能在相上就离开相,在空上就离开空,这就是不著于空,不落于有之意。也就是内外不迷,不迷就是不会执著,不执著就没有迷了。你若是能明白这种妙法,那在一念之间心就开朗、开悟了。这个名为‘开佛知见’o

佛就是觉,它分有四门,就是开启你觉的知见,指示你觉的知见,要你契悟自己觉的知见,又要你入你自己觉的知见。

若你听闻经的道理,而悟入明白,这就是觉的知见,也就是本有真如自性现出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

你切记不要误解经的意思。若见其他人都如此说:开示悟入,是佛的知见,与我们没有关系。你若有这样的见解,这是毁谤经典,毁谤佛法。为何说他谤佛呢?因释迦牟尼佛既已成佛,已具佛的知见,怎么还要更开佛的知见呢?所以你应该深深地相信所谓佛的知见,就是你心里的知见。开佛知见,就是你的心本来是佛,要你开你本来佛的知见,因为没有其他的佛。

一切众生皆把自己的光明遮盖住,就因有个贪心、爱心。贪就有贪尘,爱就有爱尘,贪是贪得不清净,爱是爱得不清净,向外攀缘!你向外攀缘,就有内扰,若没有外缘,就没有内扰,没有内扰,你就清净了。外边不单是攀缘,而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六根、六尘种种的缘。因你向外攀缘,里边不安静,就造反了。这令自己心里不安乐,生出来种种麻烦。你的心就为形所役,心本来是主人翁,但现在成为身体的奴隶了。因如此,故其他的佛、世尊很辛苦地从定中起来,用种种善巧方便法,苦口婆心,劝令众生要停止攀缘,杜绝妄想,不要向外驰求,能如此就和佛没有差别,所以说是开佛知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

我也常劝一切的众生,在他们心里边,要常开佛的知见。世人心里因有一种邪知和愚痴迷惑的心,所以就造种种的罪业。虽口说得好,而心却很坏,所谓‘佛口蛇心’,口像佛那么慈悲,而心却像毒蛇那么毒。最坏的就是贪、嗔、嫉妒、谄媚、佞(即不正直)、贡高我慢、侵损于人,伤害一切众生,自己开恶业众生的知见。假设能回光返照自正其心,自性常生智慧,观察照了自心,能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这就是自开佛的知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3:16 , Processed in 0.347842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