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浮世莲花

妙法莲华经浅释--宣化上人主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堂阁朽故。墙壁陨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

‘堂’譬喻欲界,‘阁’譬喻色界、无色界。‘朽’譬喻三界弊恶无常,众生在三界中轮回不息;故譬喻三界非今所造。‘墙壁’譬喻四大(地、水、风、火),酒、色、财、气,犹如人的枷锁,故有偈曰:‘酒色财气四堵墙,许多众生里边藏,有人跳出墙以外,就是长生不老翁。’墙譬喻人的身体,三界易于减损。‘柱根腐败’譬喻人命不长。‘梁栋’譬喻意识;‘梁栋倾危’譬喻意识迁变不息,人将命终。

须知人命无常,人却在世上争名夺利,此乃不智之举,一切有为相,皆有生灭。吾人应返本还原,明心见性。人性本是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楞严经云:‘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若能认识本来面目,烦恼可变菩提,否则菩提亦变烦恼。故云:‘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世人多是胡作妄为,然你执持正道,他们反会指是作非。修道人应该‘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平常人见色为色、见形为形;但若能明悟本性,视色无色,见形无形,便能回归本来佛性。以上的道理,可能你们曾多番听闻,但知而不行,亦是徒然。你们应身体力行,躬行实践,行菩萨道,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他为己任;以地藏菩萨为模范,愿度一切罪苦众生,所谓‘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众生有酒、色、财、气,菩萨亦有之;菩萨以度众生为‘酒’,以三藏十二部经典为‘色’,以妙法为‘财’,以六度万行为‘气’。故菩萨所有虽与众生相同,但其义则有天渊之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匝俱时欻然火起。焚烧舍宅。

‘周匝俱时,欻然火起’: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周遍于四大(地、水、火、风)、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故言‘周匝’。四生、四大、八苦皆无常,故言‘俱时’。以‘焚侥舍宅’譬喻人身四大被种种诸苦周遍围绕缠缚,因而有无名火烦恼薪随时随刻有焰然起火焚烧之可能,而生无尽痛苦,故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生无名火,焚烧于人心中功德之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长者诸子’譬喻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三乘弟子在三界中。若无此三乘人,则是‘五百人’。这三乘人往昔已闻佛法,对佛有亲切感,故为法王子。法王子有大、中、小乘之分,大乘为菩萨,中乘为缘觉——辟支佛,小乘为声闻。这三乘子为佛的眷属,俱同置身于火宅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即大惊怖而作是念。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著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以佛眼观之,六道众生被五蕴之火包围,从四面起(即常、乐、我、净,四颠倒见: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非净计净)。

古人陶渊明于归去来辞中云:‘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人常为这不净之假身作仆役,既知我们自性之田园将荒芜,而今应猛然醒觉,回归正途——佛道,才觉知今是而昨非矣!

经中以‘十、二十或三十’喻三乘,十、二十与三十之和为六十,六十譬喻六道。由于菩萨、缘觉和声闻三乘人都有十智:(一)世间智(也包括出世间智,能觉悟一切世间法,而后求出世间法)。(二)他心智(乃神通智,从定中生,声闻乘定中有他心智,缘觉乘只要著意即有他心智,而菩萨则随时都有他心智)。(三)苦智(知苦了苦)。(四)集智。(五)灭智(灭烦恼得菩提,证得常乐我净)。(六)道智。(七)法智(有择法眼,去十恶——杀、盗、淫、贪、嗔、痴、恶口、两舌、绮语、妄言)。(八)比智(择善而从之)。(九)尽智。(十)无生智(得无生法忍)。

所谓四念处:(1)观身不净:我们身体有汗臭,九孔常流不净物,两眼流泪,两耳有耳垢,两鼻孔流涕,口流涎唾或痰,大小便处流粪尿,血肉也是不净,皮肤有钿菌附著。尤其有些人专吃血腥和肥腻补品,消化后储于体内更然,故谓身不净。(2)观受是苦:一切享受皆无意义,故不应执著。(3)观心无常:人念念迁流,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故谓心不可得;孟子载:‘人鸡犬放则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人打妾想即‘放心’,终日妄想纷飞,因为一般人只知求名求利。欲要前途光明,应行好事,莫问前程。(4)观法无我,至人法皆空。

佛有大慈悲心,惟恐众生退失菩提心,而作如是想:我于火宅中,修中道得成佛果,得离此火宅。‘安’喻佛不为五蕴、八苦所逼。‘隐’喻佛不为四倒(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非净计净)所倒,能出于三界。诸子等(三乘及五百众生)却仍在火宅中,被见爱所困,大悲忏云:‘爱见为本,身口为缘。’此有四倒,贪著五尘(色、声、香、味、触)或五毒(财、色、名、食、睡)之见为‘嬉’,执著爱为‘戏’。被见爱所转,应出离生死而不‘知’不‘觉’。虽这火会伤身而不知‘惊’‘慌’;人不知集,不惊伤道,不怖失灭。以不闻四谛法,则无闻思二慧,为不‘觉’。不得修慧,为不‘知’。不得见解,为不‘惊’。不得思惟解,为不‘怖’。应见谛即惊悟,思惟即厌怖;但众生却不知现在苦,也不觉将来苦。诸子被火烧于身(第五识,即三受。又名三苦:苦苦,坏苦,行苦。念念与三受相应),佛则如同身受,苦痛之极。众生却迷而不觉,迷于贪、眼、痴而不知出离。

‘乐著嬉戏’喻见浊和烦恼浊。‘不觉不知,不惊不怖’喻众生浊。‘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喻命浊。

‘心不厌患,无求出意’喻劫浊。众生在五浊中流连忘返,终日徘徊其间,而不知醒觉。

就是因为你们执迷不觉,才错认这世界为安乐土。人屡因造业而堕地狱,若醒觉则能了生死。最近三藩市没有地震发生,这是我们诚心念楞严咒,把天魔制调,所以三藩市才能相安无事,得免于地震所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当以衣襟。若以几案。从舍出之。复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门。而复陋小。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恋著戏处。或当堕落。为火所烧。

佛谓舍利弗,这‘长者’,即佛于三七日中作如是想:我用何法始为对机,才能唤醒众生,使其觉悟呢?‘身’譬喻神通,‘手’譬喻智慧提拔。佛依三昧断德,分别一切诸法实相,有智德则能说法。有断、智二德而成法身,从劝诫两门入之。劝即为人悉檀是为慈悲门,诫即对治悉檀是为制服门。悉檀有四:(1)为人悉坛、(2)对治悉檀、(3)世间悉檀、(4)第一义悉檀。故曰:‘不二法门休开口,第一义谛本无言。’佛据四悉檀故说法,以普遍布施。为人悉檀和对治悉檀,及世间悉檀,都是为第一义悉檀而说。佛以方便法,先说劝门,令一切众生众善奉行,能成就如来十力。佛有四无所畏:1、一切智无所畏。2、说法无所畏。3、说障道无所畏。4、说尽苦道法无所畏。为开一切种智而说劝门。继而以诫门,令众生诸恶莫作,可证大涅槃,得常、乐、我、净四德。众生不觉悟教化,佛知勿用大乘法,更以神通智慧、定慧力庄严,以度化众生。

‘我身手有力’喻智、断二德之作用。‘衣襟’:乃古时印度盛花之器。以‘衣襟’喻佛之知见,能包含众生之一切知见;佛乃无所不知,无所不见者。以‘几’譬喻四无所畏。佛以四无所畏教化众生,使其脱离三界之苦,免六道轮回。此法如‘几’犹属狭义,而不及‘案’之宽敞,故又以‘案’喻佛之十智乃横竖概括,教化六道众生离苦得乐。

我们学佛法,不可有分别心,无论任何法师说法,都应虚心地听法。佛法应该一听再听,自然有所裨益。听法即在我们的八识田中,播下金刚种子。诸位应广植这种子令其增长,以拥护道场为己任。

佛在三七日中作思惟,应用何法教化众生呢?‘劝’门属摄受,为人悉檀,是慈悲门。‘诫’是折服门,以严厉方式使其折服,是威服门。佛以劝诫二门、四无所畏、十力及如来智令众生离此火宅。后佛再作思惟,此间只此一门——大白牛车一乘门,大乘法,而复狭小。大乘法乃圆融无碍,其义虽广,惟大乘圆觉菩萨可入,而非外道及七方便乘人可入之门。人修菩萨道,佛国门,此妙行——大乘法难行,此乃弃一切方便法者,故谓‘狭小’。‘一’佛乘之妙理是纯一无杂,这道理确是微妙不可思议,不易明白,故谓‘狭小’;这教属圆教,权实不二之教理,凡夫不知出门,是为不知权,又不知入此门,是为不知实。二乘虽知出,却不知入,亦不明这教理。菩萨虽自知出,亦不知入,此菩萨即别教菩萨,亦即七方便菩萨。七方便人不明此教理;由于小乘人不能入大乘之路,故教义虽广,犹言‘狭小’。行者以圆教修行,修菩萨道直达佛之果位,畅通无碍,故名‘一’‘门’。妙行难行,去方便法,故名‘狭小’。

‘诸子幼稚,未有所识’:言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无智无识,不惊不怖,虽于二万佛所教化修无上道,然其善根微薄,闻大乘法心不信受,更生退心。

‘恋著戏处’:小乘人执著于见爱,退失菩提心,受八苦交煎。执著于依、正二报上:依报就是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正报就是我们这个报身,这个有情世界。三界中欲界众生执著于五欲(财、色、名、食、睡),或执著于五尘上(色、声、香、味、触)。色界众生执著于味禅(四禅天众生执著于禅悦为食,法喜充满,所以初禅天叫离生喜乐地,二禅天叫定生喜乐地,三禅天叫离喜妙乐地,四禅天叫舍念清净地。喜乐、妙乐、清净都是坐禅中一种滋味,他贪恋这些滋味)。无色界执著于定,虽云:‘勤修戒、定、慧。’亦不可执著于定。人由于有各种执著,有所贪恋,故不能脱离三界,舍不得放下愚痴的知见,所以在此间流连忘返。

‘或当堕落’:谓众生或会堕落,意思是能改过自新,知道觉悟就可免于沉沦。但因为愚痴,执著于五欲,而致堕落三途(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众生又因无知,染苦为乐,背觉合尘,故堕落此三恶道。堕落而被八苦、五蕴(色、受、想、行、识)之火所燃烧,犹不觉悟,不知这猛火会烧掉其法身、善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当为说怖畏之事。此舍已烧。宜时疾出。无令为火之所烧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诸子。汝等速出。父虽怜愍。善言诱喻。而诸子等乐著嬉戏。不肯信受。不惊不畏。了无出心。亦复不知何者是火。何者为舍。云何为失。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

众生不知被八苦、五阴所烧,十八界是盛载诸苦的器皿,不知寻出舍离,不知这是丧失法身的因由。‘但东西走戏’:漫无目的,四处流逸,背明向暗,生死往还,忽然而天,忽然而地,总脱离不了三界。‘视父而已’:是比喻不遵从大乘佛法,犹如小孩子不知天高地厚,就算其父亲训示之,仍置之不理。虽然众生不听训诲,不受教化,佛因为本著大慈悲心所以仍不舍离众生,视众生如亲生子,悲心愍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焚。我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免斯害。

当时,长者即佛,作如是想:这大舍宅已被八苦、五蕴之火焚烧,我若不与三乘人(声闻、缘觉、菩萨)及五百人(五道众生)即出离这火宅,就必然要为大火所烧。前面曾说佛已出离火宅,何以现在又说在火宅被火所烧呢?其实佛的法身已得安稳离三界,现在被火所烧者是佛的应身。如今我应设立权巧方便之法,令一切众生不被八苦、五蕴等所害,不受业火所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

‘父’即佛亦即长者,所谓‘知子莫若父’,作为父亲者最明白子女的喜恶,知道他们的心意。知众生者莫若佛,佛洞悉一切众生的根性。‘先心各有所好’,众生以前所学习的小乘佛法。‘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著’,各人所修的法不同,有修布施、四谛法、十二因缘法,都是各有其可乐之处。

佛又告诉他们:你们所玩乐者都不是特别有趣的,而我现在有更新奇难得的玩具,你们若不拿取,将来一定会后悔。有这么多的‘羊车、鹿车、牛车’,‘羊车’譬喻声闻,是为小乘。‘鹿车’譬喻缘觉,鹿比羊力大是为中乘。‘牛车’譬喻菩萨,牛力更大,可以运载更多东西,故喻大乘。这些车都在门外放置,你们快点出来取吧!你们喜欢的,我都一一赏赐给你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

当尔之时,三乘人及五道众生,闻佛说三乘法门,是如此微妙,引起他们的好奇心,适得其所,正合他们的心意。佛说这权巧方便的三乘法门,以度五道众生。最后佛才说这唯一佛乘。所以在法华经中所说的是实智妙法,而无权巧法,故智者大师说法华经是纯圆独妙。

你们讲经说法者,应尊敬前辈祖师,不可直称其名,如称六祖大师不可称惠能,称初祖达摩,应尊称之为初祖达摩大师。天台宗智顗祖师,我们应尊称他为智者大师,或者天台大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出火宅。

‘心各勇锐’:各人心中都有他所欢喜的玩具,譬喻众人欢喜这方便法门,教化对机,能机教相称,按依三慧中之闻慧,可说是修四念处之一种法。众生的心勇猛锐利,表示思慧,这思慧是用般若观照,亦是参禅的静虑思慧。即要以锐利的智慧去修行,能明辨是非,不入歧途,不会明知故犯。我们人未入佛法之门时,不懂真理,所以误入歧途。皈依三宝后,就要依教奉行,否则,明知故犯,必堕地狱。

‘互相推排’:追求苦、集、灭、道四种真理,把见惑、思惑都制伏,故谓互相推排。在苦法中修苦法智、苦法忍;在集法中修集法智、集法忍;在灭法中修灭法智、灭法忍;在道法中修道法智、道法忍。以四谛互相观察,互相推排,即能降伏见惑。此段经文亦喻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是暖和顶位。‘驰走’是忍位,‘共’字喻世第一。在楞严经上有讨论四加行。

‘竞共驰走’:‘竞’是争取无生法忍之殊胜妙理,属忍慧。‘共’即世第一。‘驰走’属见道位,证初果阿罗汉。见惑是对境起贪爱,现在把这念断绝,无见爱之迷惑,而证初果阿罗汉,但未断分段生死。分段生死,由出生到死可称为一段。众生从出生到死一切所行所为,都是业力招感。

‘争出火宅’:是属思惑道。断思惑,证无学位,即证四果阿罗汉,断了见惑、思惑,而能出离三界。此时‘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被气秉所遮,不为物欲所蔽。人常被习气所束缚,任性放逸,贪求物欲,把本有的智慧遮盖,所以不能超出三界,应尽快出离此火宅;譬喻学佛法之人,要本著正知正见,以求出三界。

前几天,有人对我说,他觉悟自己以前用攀缘心是不对的。他能知错,可见其用功已有进步,应继续努力不懈。西方人修道者少,混道者多,现在知道天天打坐用功,修行即有所进展。同门修行者,应互相劝谏勉励,不但是出家人要用功,在家弟子亦要用功,常随喜听经念佛。普通人不可直呼出家人之法名,只有其师父或其他大德,可呼其法名,而一般人只可称其别号。如万佛圣城中出家人法名是果‘*’,别号恒‘*’。称在家人也应加居士,以示互相尊重。在道场中共处,应多看他人的长处,互相勉励。我对一切弟子平等看待,从没有轻此重彼,惟希望大家真正用功修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6 03:44 , Processed in 0.239658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