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我来了

[佛教文化] 329个佛经故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布施的果报

布施的果报
目犍连尊者的弟弟是城中的大富长者,他的金银财宝、仆从、奴婢多到不可称计。一天,尊者为了度化弟弟,来到他家:‘弟弟,听说你不喜欢布施,但是佛陀常教导我们:“若能乐善惠施,必能获福无量。”所以,你若能从现在开始广修布施,福报必定不可计量。’长者听了非常心动,于是开始广修布施,帮助贫困的人;并且还加盖了许多仓库,准备收藏因布施而得的福报。

过了几天,长者的财产已经快要布施竭尽,却还得不到任何回报,于是懊恼地去找目犍连尊者:‘之前听你说布施会有大福报,所以我才不敢违逆,努力地去帮助需要救济的人。如今财宝尽空,却还是一无所得,你所说的是不是有错误呢?’尊者告诉他:‘你千万不要这么说,我所说的都是千真万确。若要将福德以具体的形象来比喻,连广大的虚空也无法容受,现在我就带你去看你布施所获得的福报。’

这时,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力带长者至欲界的第六重天。那里的宫殿以七宝所成,非常富丽堂皇;前后的浴池散发出阵阵香气,库房里的宝藏更是多到不可称计;仆从、奴婢皆为庄严的女众,多达千万人。长者见此异相,感到疑惑,于是问目犍连尊者:‘为何这么雄伟的宫殿里,独独只见女众,而没有男众呢?’尊者请他自己去询问,便可得到答案。

于是,长者问天女:‘是谁有如此大的福报,可以来享受这里的一切?’天女回答说:‘在阎浮提内迦比国境中,释迦文佛神通第一的弟子目犍连尊者,有一位非常贤能富贵的弟弟,平时乐善好施、周济贫穷,他命终之后会生到此天,成为我们的主人,并且享用这里的一切。’长者听了之后,善心增长,即向尊者忏悔之前所生的疑心、恶念。回到世间后,更力行布施,广修福慧,无有疲厌。由此可知,布施能获得无量的福报,是真实不虚的道理。

典故摘自:《出曜经卷二十五》

省思——

心中若藏恚怒,如同藏毒在内,时常伺人之恶,恼人之善。大富长者由于未能了达甚深因缘,于布施后对现前的困境生起疑、恚之心,幸有尊者之引导,一念善心升起,惭愧忏悔,终能截断烦恼之流,使不复生。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常思已过,莫论人非

常思已过,莫论人非
佛陀住世时,毗舍离城中有一位长者,他的妻子自从怀孕之后,便全身散发着难闻的臭气。

十个月后,他们的孩子呱呱坠地;这个男孩一生下来,哭声羸弱,不但瘦骨嶙峋,而且全身沾满了粪屎,臭秽不堪,让满心欢喜迎接新生命诞生的所有人,都不禁大叹一声:‘天啊!’立刻退避三舍,冲到户外。

从此大家在提到这个孩子前,都会多呼吸几口新鲜空气,作好心里准备。看在为人父母的眼里,心如刀割,可是他们从不放弃希望,用尽所能,给孩子最好的照顾,暗自期待,这个孩子长大后,一样能够成为人中龙凤。

奇怪的是,这个孩子在襁褓之年时,每当经过污秽的地方,人人都掩鼻而过,他却欢喜地笑个不停,反倒要离开时,便放声大哭,吵着不肯离去。当他学会走路以后,常常放着满地的玩具不理不睬,让家人找不着他,最后,竟然在厕所里发现他,手里捏着污秽的东西,玩得十分高兴,甚至还放进嘴里,吃得津津有味。这个发现,对一向受人尊敬的长者夫妇来说,无异是非常沈痛的打击!

有一天,长者的孩子又溜去玩污秽的东西,回来后,长者面色凝重地对他说:‘孩子啊!亲戚们一直说你是个奇怪、不祥的人,如果你再不能改掉这个怪癖,叫我们如何面对宗亲呢?希望这是最后一次了,否则,你就要被赶出家门了!’

然而,这孩子并没有记取教训,仍然沈溺在污秽物中无法自拔,不久,真的被赶出家门,开始过着流浪的生活。他到处找拾粪屎维生,而且就像看到美食佳馔一样,一到手就立刻囫囵吞咽,所以大家就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啖婆罗鬼’,意思就是‘吃东西像饿鬼道一样的愚人’。因为,只有饿鬼道的众生,受业力驱使,才会把粪屎当美食一般,迫不及待地囫囵吞食。

当时印度有一群外道,看到鸡犬死后生天,不知道这是因为它们过去世勤种善因所得的善果,就开始学鸡单脚站立、学狗啖粪。当他们看到啖婆罗,立刻惊叹不已。而啖婆罗从出生以来,第一次听到有人如此地称赞他的行为,喜获知己,立刻请求外道们让他加入。很快地,外道们发现他并不懂得修行,只知贪恋粪秽不净之处,便纷纷呵责他愚痴,甚至鞭打他。可怜的啖婆罗受不了,只好离去。这次他选择住在污水沟汇集的河畔,因为这里很容易就可以捞到那些污秽的东西。

然而岸边早已住了五百名饿鬼,但他们从没遇过像啖婆罗那么臭的人,所以也没有鬼愿意接近他。啖婆罗却是非常快活,常常向饿鬼得意地说:‘你们看,住在这儿多快活啊!不再被挨打挨骂。’过了不久,这些饿鬼受不了他的秽臭,也一个个离开。留下啖婆罗独自愁忧苦恼。

这时世尊观察到啖婆罗得度的因缘已经成熟,于是走到啖婆罗的身边,慈悲地为他开示。啖婆罗看到世尊相好庄严,散发着如日月般和煦的光明,不禁心怀欢喜,五体投地的礼拜世尊。并恭敬地问世尊:‘像我如此卑贱的人,能够出家吗?’世尊答道:‘在我法中,不论贫富贵贱,只要因缘具足都得以出家。’于是啖婆罗便哀求世尊应允他出家,此时世尊举金色臂,为他祝愿:‘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着身。’啖婆罗便成为威仪详序的沙门。不可思议的是,当下啖婆罗身上的恶臭也立刻消失。从此,啖婆罗勤勉修持,不久,即证得阿罗汉果,为人天所共敬重。佛弟子们深觉疑惑,于是请求世尊,慈悲为大众开示啖婆罗乐处不净的因缘。

‘过去,在迦罗迦孙陀佛的时代,有一位国王设斋供养佛陀及诸比丘达三个月,还盖了一座房舍,请一位比丘担任寺主,代为管理寺务。一天,有位罗汉比丘经过这里,威仪详序,令人见之心生欢喜,于是大家便请他进来沐浴,并以香油涂身。但是寺主从外面回来见状,因心生嫉妒,口出恶言:“你是个出家人,怎么可以接受世间如此奢华的供养,这就像用人粪涂在身上一样,臭秽不堪!”当时罗汉僧人见状,心怀怜愍,立刻踊身空中,现种种神通,寺主一看,知道自己错骂圣者,当下深怀惭愧,并向罗汉忏悔。寺主因为这样的业缘,五百世以来,始终常处于恶臭之中,没有人敢亲近。’

‘那位寺主,就是啖婆罗的前世;但由于过去世曾出家的功德,及已经向圣者忏悔过罪,今生才能随我出家,成道证果啊!’当佛陀说完啖婆罗乐处不净的因缘后,大众都深感嫉妒心的祸害,惭愧忏悔过往的不是,从今以后各各自护身口意三业清净,舍离嫉妒心,勤求出离生死轮回之苦。

典故摘自:《撰集百缘经.卷五──啖婆罗似饿鬼缘》

省思——

《十地毗婆沙论》云:‘于诸福德中,忏悔福德最大,除业障故。复次,忏悔如如意珠,随愿皆得。’忏悔不但能消除一切罪业,且能增长善法,乃至生一切功德,所愿成就。

典故中的寺主,由于嫉妒心而毁谤圣者,幸能即时真诚忏悔,而得以免堕地狱之苦,但因这样的业缘,五百世常处于溷秽恶臭之中。即便如此,这一念真诚的忏悔心,已使寺主重报轻受,并种下日后成道证果的因缘,足见忏悔除罪之殊胜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干夷王施头

干夷王施头
从前有个国王,名叫干夷,他为人忠厚,聪明能干,是个热心人。他对百姓的疾苦,也非常关心,常常想尽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因此,方圆千里的百姓听说了,纷纷从四面八方前来投靠他。但是,他的善行、为人,尤其是得到众多百姓的拥护,却使得有些人极为恼恨。

邻国有个修道的婆罗门,生性狠毒、心胸狭小,出于对干夷王的嫉妒心,便千方百计地想要害死他。

一天,他来到干夷王住的宫殿前,对国王说:“陛下!您的恩泽遍及四方,无人不晓;有识之士,无不称赞您的伟大德行。您是否能满足我的愿望呢?”婆罗门见国王欣然同意狡诈地笑了笑,接着又说:“陛下崇尚施舍,总是有求必应现在我有一事相求。我要举行一次祭祀已是万物齐备只差一颗人头。希望求得大王的头,来实现我的愿望。”

国王奇怪地问:“难道我的头有什么特别的一定要有它才能完成祭祀吗?你知道,没有头我就活不成了。我有很多宝物,这样吧!你要什么宝物,我就给你什么,要多少给多少,行不行?”

婆罗门摇头说:“我什么也不需要只要大王的头。大王!刚才您已答应过,要满足我的愿望,您应该讲信用,遵守诺言。”

国王想了想说:“好吧!请你等几天。”国王连忙下令召集能工巧匠,拿出仓库中的珍珠、珊瑚等七宝,做了好几百颗与自己的脑袋一模一样的人头,又叫来婆罗门说:“这些人头与我的人头一模一样,你把它们带走吧!”婆罗门仍摇着头说:大王我来找您并不是缺少钱财;您送这么贵重的礼品,我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我只要求您遵守诺言,把您的头交给我,别的我都不要。”

国王从来没有拒绝过别人的请求,更不曾料到婆罗门的真正目的,便决定要满足对方的要求。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走到殿外,把头发缠在树上,说:“好!我将头施给你。”

婆罗门见时机已到,嗖的一声,抽出腰刀,快步走向大树。

这一切事情,都被树神看在眼里,心中恨透了这个无耻的婆罗门。就当婆罗门举刀正要靠近国王时,树神冷不防地用手猛力抽打婆罗门的脸颊,抽得他踉踉跄跄、连连倒退。

婆罗门晕头转向的,连刀也掉落在地上,无论他怎么尝试,就是无法接近大树一步。婆罗门心知不妙,连刀也顾不得拿,仓皇地逃走了。

国王得到树神的保护,安然无恙地回到宫中。

全国百姓听到这件事,无不以手加额,庆幸不已。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干达多

干达多
过去有一个无恶不做的坏人叫作干达多,

有一天他路过一个地方,定眼一看,脚下有一团黑黑的东西,

再仔细瞧瞧,原来是一只蜘蛛,他忽然生起了一念慈悲:

‘蜘蛛虽然是小小的生命,但是我又何必把它踩死呢?’

于是提起了右脚,向前跨出了一步,

终于挽救了蜘蛛的一条生命。

由于干达多穷凶恶极,做尽坏事,

因此死后就堕入无间地狱接受刀剐火炼的痛苦。

正在受苦的时候,

突然从空中飘下一条银光闪闪细如钢针的蜘蛛丝,

他彷彿身陷大海突遇浮木一般,赶忙攀着蜘蛛丝奋力地往上爬,

想要脱离无间炼狱的痛苦。

那里知道低头一看,

有许多的地狱众生也跟在他的后面攀爬了上来。

他转念一想:

‘这么细小的蜘蛛丝怎么负荷得了众人的重量,万一蜘蛛丝拉断了,我不就万劫不复,永无解脱之期了吗?’

于是伸脚把尾随而来的同伴,一个一个踢了下去。

当干达多用力踩踢同伴的时候,

突然蜘蛛丝从空中断裂,

干达多和所有的地狱众生,一起掉入黑暗无底的地狱之中,

再度接受地狱无尽的熬烤之苦。

省思——

一念慈悲即是天堂,一念恶心即陷地狱,

‘天堂’、‘地狱’就在一念间。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度化的智慧

度化的智慧
清晨,佛陀率领着五百僧侣,由舍卫城缓缓的往摩竭国迈进,一路上庄严的队伍,吸引了大批群众前往顶礼供养。乞食毕,佛陀与五百比丘僧于摩竭国界边缘的一片树林下歇息用斋。结斋后,佛陀上座为弟子们说明此次至摩竭国的因缘:‘诸位知识,所谓“凡事必有因”,这回我们来到此地,主要是要使摩竭国国人修布施供养之法,并将佛法的义理传扬至邻国──迦师那国。迦师那国因地处偏远,缺乏教化,民风尚未开化,人民性情野蛮、不讲道理,国内人人造恶,时常搏斗争执,刚烈凶暴,更是远近皆知。’

‘然而佛法讲的是慈悲──无论再怎样难以教导的人民都要度化;而且佛性人人本具,人人都能因听闻佛法得到开悟、解脱。正法说的是平等,因此将我的教法传入迦师那国是件理所当为之的事。诸位知识,你们愿意前去传布正法,化导迦师那国的人民吗?’佛陀说到这儿,众弟子都充满了信心,他们这样想着:‘我们已是断尽三界见思惑的大阿罗汉,只要拿出从前除灭贪嗔痴的智慧与勇气,相信没有什么是行不通、做不到的,相信一定能令迦师那国人信受佛法!’此时神通第一的摩诃目犍连尊者站起身来,走向世尊座前,恭敬地长跪合掌:‘伟大的佛陀,弟子愿意前往迦师那国度化当地的人民。’佛陀听了,慈悲地点头表示赞许。于是目犍连尊者便向迦师那国走去,经过了一整天的奔波,终于到达目的地,然而当他踏入城门时不禁惊骇的停下了脚步,首先他看到一个妇人拿着菜刀一面挥舞,一面追着一个怀里抱着一只鸡的男人,接着他又见着两个血气方刚的少年交拳相打,然后他又看见……,摩诃目犍连尊者忽然有种身陷地狱的感觉,幸好尊者修行功深,很快地他便将心安定下来,走向城内……。

由于迦师那国是佛法尚未开化之地,因此国人普遍没有见过僧众,他们对于目犍连尊者的出现感到相当诧异,于是他们竟停下了争执打斗,注意起目犍连尊者来了。‘喂!你看那个人,怎么剃着光头又穿着这么破旧的衣服呀!’‘是呀!不知打那来的汉子。’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这时目犍连尊者在一棵无忧树下坐了下来,一群迦师那国的人民也因好奇而凑近,目犍连尊者开口了,他说道:‘你们这样刚愎粗野的行径是愚痴的,你们若不改恶行,将来的果报必定是在三恶道中受苦,快止恶行善,广结善缘吧!佛陀曾说……’怎知目犍连尊者话还没说完,群众已怒气冲冲地叫骂起来:‘你是存心来教训我们的吗?你还不够格,快滚!’从来不曾团结过的迦师那国人,此时却一块儿将目犍连尊者撵出城外,又‘砰’的一声迅速地将城门闭紧!目犍连尊者站在城门外楞了一会,才回过神来──原来自己被迦师那国人赶出来,‘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呀!我,目犍连向来是为人所尊崇的,为何今日却受到这么大的屈辱呢?’目犍连尊者一面不解地思索着,一面往回程走……。

当目犍连走近佛陀与五百弟子歇息的树林时,远远地便看到有位师兄弟在那儿向他躬身合掌,原来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目犍连,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迦师那国的人们可和善?’‘唉!别说了,我被他们撵了出来呢!’舍利弗尊者听了便向目犍连尊者说:‘目犍连尊者,你应当以“智慧”化导他们呀!’说完,舍利弗尊者便来到佛陀的跟前,向佛陀禀告自己的想法:‘世尊,弟子有信心能以自己的智慧感化迦师那国人。请应允弟子前往迦师那国,让佛法能在此弘扬!’这时佛陀也如之前一般,微笑地点头表示同意,没有多说什么。

舍利弗尊者满怀着信心朝迦师那国出发了!在途中,他不停地思索着自己该用什么教法教化迦师那国人,最后他得到了答案──戒法。舍利弗尊者以为迦师那国人就是因为没有规矩,所以才会胡作非为,一旦只要有了戒法的规范,他们定能自守本分、安居乐业。然而,事情却没有舍利弗尊者想得那般顺利。舍利弗才刚在毕钵罗树下开演戒法:‘戒,就是戒毒,戒掉我们的贪嗔痴……’,一群原本站在后方听讲的迦师那国人立刻冲到他跟前大声的怒骂:‘别想束缚我们!’临走前,这群人还朝舍利弗尊者的脸上吐了口水……,尔后乃至于头陀第一的大迦叶尊者,以及其他五百位大阿罗汉一一前往度化,并皆不为该国人民所接受。

佛陀的侍者阿难得知此事,很替迦师那国人担心,于是他便向佛陀说:‘世尊,迦师那国人民性情粗糙、心口俱恶且不受善教,还对劝导他们改邪归正的善知识恶言相向,侮辱一阿罗汉罪已难当,何况是以轻慢心对待五百大罗汉,他们所造的恶业可说是天地不容呀!慈悲的世尊,我们应该怎样帮助迦师那国人,将他们导向正道呢?’佛陀慈悲安详的望着阿难,开口说道:‘阿难,你所发的悲愍心是很好的,但是不用担心。虽然迦师那国人看来似乎无药可救,但我及诸大菩萨看待他们与看待五百比丘的态度是不二不异的,你们都同样有着清净无染的佛性!阿难,你不须烦忧,我已看到了这件事的始末因缘。’说完,佛陀立刻派遣诸大菩萨中智慧第一的文殊师利菩萨前往迦师那国度化当地的人民。

与五百罗汉所不同的是,文殊师利菩萨没有一入迦师那国便急着宣扬圣教、传布正法,反而以赞叹法门为先,称誉迦师那国的每一个人,文殊师利菩萨这样说着:‘贤者,您们的作为真令人感到欢欣喜悦。’接着,文殊菩萨来到王宫晋见国王,并在国王的面前赞叹每一个子民:‘大王,住在东海渔村的若嘉工作勤奋,恭敬父母;在西城守门的连尼伽尽忠职守,不辞辛劳;国境北方的打铁匠颇具胆慧,总能为人们平息争执,消弭烦恼……,大王呀!必定是您的德政彰显,使得人民如此纯朴善良。’

由于文殊菩萨的话语是那般的令人欢喜,因此不过几天这些软言慰语,便传遍了迦师那国的大街小巷,举国人民皆欢腾不已,大伙儿不约而同的说道:‘这位菩萨真是太了不起了,居然能那么贴切地说出我的义举,这么精准地看出我的优点。’于是众人便各各手持金宝香花、美食佳肴或锦缎绫罗,来到文殊师利菩萨的面前至诚供养。此刻迦师那国人皆发无上菩提心。

文殊师利菩萨观见时机已成熟,于是便告诉前来供养的居士大德们:‘你们供养我,不如供养我的师父——释迦牟尼佛,佛陀是人天导师、四生慈父,具足福德、禅定、智慧,若能诚心供养,其福报必倍于此。’迦师那国人的善根已现前,听了文殊师利菩萨的劝导生大喜悦,他们说道:‘菩萨,人间竟有如此不可思议的福田,真是太殊胜了,烦请菩萨带领我们前去供养吧!’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领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前往佛所,向佛陀恭敬顶礼供养。世尊便为他们阐演经法,迦师那国人应时得不退转。此刻三千大千世界国土作大震动,一切世间山神、林神、药草神皆开口赞言:‘文殊师利菩萨真不愧是已登地的大菩萨,竟能善用权巧方便广度众生,真是令人激赏呀!’

诸大阿罗汉看到这样的情景,惭愧不能自己:‘世尊,菩萨的威德神力已如此广大难测,更何况是佛陀您呢?自今以后我们誓以最虔敬之心向十方诸佛菩萨学习!’

省思——

佛法中强调‘人人皆有佛性’,只要一念觉悟,烦恼即菩提。且经云:‘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凡修自利利他菩萨行的行者,必须本着慈悲喜舍之心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其中,‘爱语摄’即是先认同对方,给予适时的赞美与鼓励,当建立良好的关系后,对方才容易接受劝导,认同佛法的道理,进而信受奉行,如此才能成就普度众生的目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延寿的比丘

延寿的比丘
很久以前,有一位精通相术的婆罗门,长年游历四方。这天,婆罗门穿越了幽静森林,路过一所简陋的精舍,正巧,从里头走出一位年轻的出家比丘。婆罗门见到比丘的当下,心中莫名的惋惜,他预知,七天之后,这位比丘的寿命即将终了。婆罗门并未对比丘透露支只片语,只在树下歇息一会儿,便匆匆地离开了。

七天之后,婆罗门不经意又绕到了森林里的精舍,他猛然忆起七日前预见的一事……岂料,还未抵门口,那位比丘竟探头向他招呼微笑。阅人无数且卜术精准的婆罗门,感到难以置信,一脸惊讶的望着比丘。然而,年轻的比丘确确实实就在他的面前,更没有显现任何命终的厄相。

婆罗门慎重地启口问比丘:‘最近,可曾修过什么大福报吗?’比丘自然地答道:‘和往常一样,并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啊!’婆罗门仍不放弃追问,再请比丘仔细推想。思索了好一会儿,比丘总算回忆起数天前的一件事,但他认为这只不过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经婆罗门在旁的积极催促,比丘才说了出来:‘前几天,到一座僧众聚集的寺院参访,看见僧坊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孔,为了防止这小孔渗入的风雨侵袭僧众,就顺手在地面上揉了泥团,把小孔给填补起来。如此一件小事罢了!’

这件‘小事’,在婆罗门看来可不那样地寻常,他惊叹道:‘佛门中的福田,实在难以思议啊!’

省思——

《杂宝藏经》云:‘若种少善于良福田,后必获报。’在真正的福田耕耘,必然能获得最实在的福报。三宝何以是一亩良田?诸佛菩萨之心念是无私无我的慈悲,没有贪嗔痴的染着,念念是善法;以是清净善因,成就无比庄严之果。在三宝门中所修的善法,是周遍十方的净业。在清净的福田里出坡,身心自然安稳;在这亩良田里的开垦者,与十方大众产生了清净连结,不仅闻薰正法、长养菩提心苗,更种下出离三界的净因。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弃王修道

弃王修道
过去有一摩天罗国,国王名叫日难,常自思惟︰‘这个身体终有一天会毁坏,纵为一国之王,终究难逃无常生死的逼迫,王位又有何值得珍爱?’于是,放弃荣华富贵,独自一人到杳无人烟的山中修行,每天只吃一钵的食物,就这样独自居住在山林约三十年的时间。

一日,行经一棵大树下,看见旁边有个深坑,深坑中有位因追捕鹿而掉入坑中的猎人,及误落坑中受伤的蛇和鸟。恐慌无助的猎人一看到修行人,便难以自制地放声大哭。修行人靠近坑边告诉猎人:‘不要悲伤,现在你已经安全了,我马上就会救你起来!’

因为修行人的救助,猎人得以保存性命,于是非常感恩地对修行人说:‘因您的慈悲救获,自己才能脱离险境,为报答救命之恩,希望您能接受我终身的供养。’修行人说:‘我过去曾为国王,拥有宽广的土地、人民、无数的金银珠宝、貌若天仙的女眷。可是,这些欲乐都是使人们堕入三涂恶道的因,受对我而言犹如怨贼,所以,我决定舍离一切入山修行,希望能成就佛道,再来度化众生,令众生得以解脱。救护你们是佛弟子所应做,不足挂齿。赶快回去吧!愿你们回去后,都能秉持佛陀的教诲,为善去恶精进修行。’

修行人的慈悲愿力,让猎人深深感动,说道︰‘你就如圣者一般,怀着宽恕的心,救济大众又不显扬自己;假如你有任何需要,请一定到我家接受我微薄的供养。’乌鸟就说︰‘我叫钵,如果您有难时,只要呼叫我的名,我一定会马上出现。’蛇也说:‘我叫长,如果您有任何忧患,呼叫我的名字,我必定立即前去以报答您的恩惠。’大家说完便告辞而去。

有一天,修行人行经猎人舍宅,猎人远远地便看到他走过来。于是急着告诉妻子:‘有一位不祥的人正走向我们家,我会假装命令你快去准备菜肴,你记得要面有难色地回答:“已经过了日中,不可食了。”’于是他们便假装热忱地演了一出看似供养,实际却极尽虚伪的戏。

修行人没有得到供养于是又回到山上。看到乌鸟,便喊:‘钵’,乌鸟听到问说:‘您刚从哪里来?’修行人说:‘刚从猎人住处回来。’乌鸟又问:‘您吃饭了吗?’言:‘因为他们过午不食,我去时已过了正午,所以只好离开了。’乌鸟说:‘这个恶劣的人,完全没有慈悲济世的心,而且还违恩背义。虽然我没有食物可以供养,但您请坐着等我一下。我飞去般遮国,一回儿就回来。’

乌鸟飞到般遮国,看到王后寝宫中有一颗明珠,便将此珠衔回,供养修行人。王后小憩起来找不到明珠,急忙告诉国王,国王于是立刻下诏,如果有拾获此珠者,赏金银各千两;如果有知而不报者,则受重惩。修行人得到此珠并不贪着,便拿去转送给猎人。猎人一见此珠,也不问来龙去脉,便将修行人捆绑送到王宫。国王生气地责问修行人:‘从哪得到此珠?’修行人心想如果说出来处,国王一定会将全国的乌鸟都杀害,让这么多的众生丧命,实非佛弟子所应做。所以无论国王如何审问,修行人始终一言不发,于是国王便命人杖打修行人。虽身受苦楚,修行人心中却非常平静,既不怨王,也不恨猎人,并慈悲地发愿:‘愿我成佛度化众生,令皆离苦得乐。’国王在施以苦刑仍得不到任何答案的情况下,便将修行人关进牢里,待明日处死。

修行人在狱中想起蛇临别时的叮咛,于是呼叫‘长’,蛇听到有人呼叫自己,心想︰‘天下无人知我之名,只有修行人一人知晓,叫我必定有事。’于是速速循声前往。蛇见到修行人明白个中原委,感叹流泪地说:‘您如此仁慈,还感召到这样的祸难,难道没有天理了吗?’。于是想了一个办法,说︰‘我入宫咬杀太子,到时候你再拿这个解药去救他,或许便能因此而脱困。’夜晚蛇便潜进宫中,咬了熟睡的中太子,太子马上毒发,陷入昏迷。

太子昏迷后三天,王下令:‘只要有人能救活太子,就把国家分给他治理。’修行人得知此消息便说:‘我可以救活太子。’王一听心中非常欢喜,赶紧将修行人招来,用药治愈了太子。

国王依承诺要将国家分于修行人,修行人说︰‘我受知有愧。’于是将事情的本末告诉国王,王听了以后感动地泪流满面,便下令召猎人:‘你有功于国,赶快前来,寡人将好好赏赐。’等到猎人到来后,国王即因他违背仁义,又欺瞒国王,于是将他治罪。然而,修行人仍未接受国王的慰留,又独自一人回到山中,于道业上继续精进不懈,寿终便往生天上。

省思——

众生的心总是随者境界起伏波动,逆境嗔恼、顺境欢喜,在不能作主中徒增贪嗔痴的烦恼。修行就是要‘忍’,定力从忍耐中涵养出来,有了定力自能彰显本具的慈悲智慧,真正做到‘逢苦不忧,遇乐不喜’,生活无处不是定力与智慧的妙用。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弗加沙王得度

弗加沙王得度
佛陀时代,弗加沙王与摩揭陀国的瓶沙王非常友好。一天,弗加沙王将一朵由金、银、琉璃……等七宝装饰而成的花送给瓶沙王,瓶沙王知道弗加沙王未曾听闻佛法,于是将花转供养佛陀。瓶沙王告诉佛陀:‘弗加沙王是我的好友,他送给我这朵珍贵庄严的七宝花,现在我将它转供养佛陀,希望他能藉此功德,放下成见,心开意解,并且前来拜见佛陀,听经闻法,从此敬重三宝。但是我现在有一个困惑,就是不知要准备什么东西来回报他的馈赠?’佛陀告诉瓶沙王:‘你就书写《十二因缘经》送给弗加沙王,他得到此经,一定会开始信受佛法。’

瓶沙王听了之后,回去马上抄写经卷,另外又附上一段话给弗加沙王:‘你送了这么珍贵的宝花给我,我也以佛法之花回赠,若能思惟其中义理,必能明了因缘果报的道理。希望你收到后,可以马上诵读,以便同尝法味。’

果然,弗加沙王读诵经典后反覆思惟,当下便信解法义。他赞叹地说:‘佛法实在是微妙精深,能够使人心神安定、国家兴荣,而昔日所追求的财、色、名、食、睡等五欲之乐,原来就是烦恼的根本。累劫以来我执迷不悟,今日才看清人生的真相,世间的一切并没有什么值得好贪恋享乐的。’于是弗加沙王召集群臣,宣布将王位交给太子后,便自行剃发出家。

出了家的弗加沙王,欲向佛陀求授教法及戒律,便着衣持钵一路行脚前往王舍城。到了城外,由于天色已晚,弗加沙王决定在制陶人家过夜,以便第二天一早入城托钵后,即可前去精舍向佛陀乞戒。

佛陀以神通力知道弗加沙王明日进城托钵时,将会意外身亡,不但无缘见佛,更遑论听经闻法。于是佛陀心生悲悯,化身为寻常比丘,前往制陶人家,欲求寄宿。主人说:‘稍早也有一位沙门前来寄宿,现在正在窑窟里,你可以跟他同住一晚。’于是佛陀抱了一捆干草前往窑窟,找一个角落坐下。佛陀问:‘这位沙门,请问你从哪儿来啊?你的老师是谁呢?是什么样的因缘让你想要出家?你是否见过佛陀呢?’

弗加沙王回答:‘我从未见过佛陀,只是看了《十二因缘经》后,便发心出家修行。我准备明天入城托钵后,就去求见佛陀!’佛陀听了,告诉他:‘人的生命是非常危脆的,朝夕之间变化迅速,根本无法预知无常何时会降临身上。我们平常就要观照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一旦死亡败坏时,只是四大组合归还本位,毋需惊慌恐怖。同时,也要保持觉性,远离妄想,一心专念佛法僧三宝;平时也要多做布施、严持净戒,体会无常的真理,若能如此,则如同亲见佛陀一样殊胜。如果你只是想着明天要见佛陀,是没有什么益处的!’于是,佛陀又说了一首偈子:

‘夫人得善利,乃来自归佛,是故当昼夜,

常念佛法众。己知自觉意,是为佛弟子,

常当昼夜念,佛与法及众。念身念非常,

念戒布施德,空不愿无想,昼夜当念是。’

接着,佛陀又为弗加沙王开示苦空无常之理,弗加沙王一心思惟,摄心入定,即证得阿那含果。佛陀知道弗加沙王已契悟真理,于是恢复本来光明庄严的佛身。弗加沙王看了惊喜万分,马上顶礼佛陀。佛陀再次叮咛他:‘无常来临时,千万不要害怕!’弗加沙王则敬诺将依教奉行。

隔天一早,弗加沙王进城托钵,结果在城门附近,被一只刚生产完为了保护小牛的母牛,以牛角刺腹而亡,因为已证悟道果,死后往生至阿那含天。佛陀知道后,便派遣弟子为他火化,并且造塔。佛陀告诫弟子们:‘罪业产生的根源,不可不谨慎小心啊!’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一》

省思——

《无常经》云:‘有生皆必死,造罪苦切身,当勤策三业,恒修于福智。’当我们一揭开生命的序幕时,就注定了死亡的结局,是永恒不变的常理。然而,贪着世间种种享乐的我们,要如何坦然面对这必然的结果,以及下一出未知的戏码呢?唯有相信自己本具的清净觉性,思惟无常、空性之理,勤修善法,累积福慧资粮,才能真正超越无常,达到永恒。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弥兰的故事

弥兰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五百个商人结伴入海采宝,其中有个聪明人,名叫弥兰是五百个商人的首领。大海里有位海神名叫摩揭,弥兰他们所乘的船,刚好碰上了摩揭鱼,被它顶破了。其他人都葬身鱼腹,唯有弥兰抓住一块破木板,侥幸逃命。

弥兰抓住木板,随水飘流,渐渐被风吹到一个叫"鼻摩"的地方的岸边。弥兰上了岸,休息一会儿,又观察了一下周围的环境,发现一条路。于是他便顺着路一直前进,远远地看见一座银城,树木茂密,中间还有浴池,四周清泉淙淙。

四个天仙一样的美女出来迎接弥兰,说:“您航海辛苦了,又幸而得免大难,请在我们这儿住下吧!这座银城有各种珍宝,我们四人就是您的人了,从今以后负责服侍您,听您使唤,请您再也不要到其他地方去了。”

弥兰进了城住进一座华丽的宫殿,由四名美女服侍着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非常幸福愉快。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了一千多年。

有一天弥兰心想:“这四个美女不肯放我到其他地方去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于是趁着美女们熟睡时他偷偷地出了城,走啊走地远远地看见一座金城。

城里出来八名玉女,比银城的四美女漂亮多了,说的话却与银城美女差不多;也是让他留下,自愿服侍他的饮食起居。弥兰不知不觉地,在金城住了几千万年。

有一天,弥兰又想:“这些玉女也不让我到其他地方去又是为了什么呢?”

于是又趁半夜玉女们睡着之际偷偷地走出金城,走没多远他看见一座水晶城出来十六名美女比金城的玉女更美丽。

她们把弥兰经进水晶城,拿出许多金银珠宝,都是弥兰生平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

美女们伺候着弥兰的吃喝住睡十分殷勤小心但就是不愿让弥兰离开。

这样过了几千万年弥兰又耐不住了,再次出走。

这次碰上的是座琉璃宝城,有三十二名美女,把他迎入城中。无论是生活、房屋、装饰、珠宝,还是美女们漂亮的程度,琉璃宝城都远远超过前面几座城。在琉璃宝城中住了无数年之后,弥兰又逃了出来。

这次他遇上一座铁城,城门紧闭,不见有人迎接。弥兰心想:“第一次是四个美女,后来是八个,然后是十六个,再后是三十二个怎么现在却一个出来迎接的美人也没有呢?是不是因为这个地方,比前面几座城市更高级,所以不派人迎接呢?”一边胡思乱想,一边绕着城走了一圈。

这时,只见一名鬼卒把城门打开。

弥兰进了城,刚进城,就看见一个鬼,名叫俱引,头上顶着一具铁轮,正在快速旋转。

站在旁边监视俱引的另一个鬼,看见弥兰走过去,一把抓起俱引头上的铁轮,顶在弥兰头上。

铁轮飞快地旋转,像火烧一样,脑浆都被磨出来了,万分痛苦。弥兰哭着说:“由四到八,由八到十六,由十六到三十二我还以为可以得到更好的享受没想到是受这种罪。这都怪我自己贪心不足啊!请问鬼卒大哥这种罪要受多久啊?”

看守的鬼卒说:“你已享了多少年的福便在这儿受多少年的罪。”

就这样,弥兰头顶铁轮,一直顶了六亿年。

猕猴

从前有一只猕猴,

手里抓了一把豆子,

高高兴兴地在路上一蹦一跳地走着。

一不留神,手中的豆子滚落了一颗在地上,

为了这颗掉落的豆子,

猕猴马上将手中其余的豆子全部放置在路旁,

趴在地上,转来转去,东寻西找,

却始终不见那一颗豆子的踪影。

最后猕猴只好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土,

回头准备拿取原先放置在一旁的豆子,

怎知那颗掉落的豆子还没找到,

原先的那一把豆子,

却全都被路旁的鸡鸭吃的一颗也不剩。

改写自《百喻经》

省思——

年轻时,对于某些事物的追求,如果缺乏智慧判断,而只是一味地投入,不也像故事中的猕猴只是顾及掉落的一颗豆子,等到老来,身体衰耄,亲人不再时,终将发现所损失的,竟是所有的豆子!想想,我们现在的追求,是否也是放弃了手中的一切,仅追求掉落的一颗!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盗得度

强盗得度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给孤独园宣说佛法时,城中住着一位名叫楼陀的抢匪。楼陀经常在腰际间配带着一把利剑,并且手持弓箭,不时地在街上抢夺别人的财物,以求自活。一天,他觉得饥渴难忍,远远地看见一位比丘手捧着钵,前往一棵大树下歇息。楼陀心想:‘这位比丘的钵中必有食物,我现在就去抢来饱餐一顿;若他已经吃完,我就将他剖腹,把食物从肚子里取出来食用。’

楼陀起了这个念头后,就往比丘的方向走过去,并在相近不远的地方停了下来。当时,比丘知道楼陀的来意,心想:‘我今天若不叫住他,他一定会来杀我,种下杀害僧宝的罪过,将来必堕恶道,不如我先招呼他过来用斋。’于是,比丘远远地招唤楼陀:‘你快过来,我这边有食物可以让你享用。’

楼陀听到比丘的呼唤,心想:‘这位比丘竟然知道我很饥饿,还让我食用他的午餐。’于是楼陀来到比丘身边,吃完钵中的斋饭后,精神焕发,气力充足,心中非常欢喜。这时比丘即为他宣说种种佛法大意,楼陀当下心开意解,即证须陀洹果。后来楼陀出家修行,精进用功,灭除烦恼,出离生死,最后证得阿罗汉果,具足六种神通。天人、国中臣民见到这位圣者,无不敬仰赞叹。

典故摘自:《撰集百缘经?卷四》

省思——

众生因为不觉,常为五欲所苦恼,故公案中的比丘,面对恶性匪徒,‘先以欲勾牵’,再予法施,因此方便善巧开启楼陀日后漏尽烦恼,得证圣果因缘。

一念慈悲心,能接引有情向上提升,转迷成悟。生活中,我们亦宜珍惜恭敬人人本具佛性,以慈悲心、喜舍心成就大众,不仅自己善缘日增,一切有情亦能因此得大利益,共成佛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1:59 , Processed in 0.226058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