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大荷素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5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经》研究学习现场笔录稿【第104课】
    2013年7月24日星期三
(本稿为《楞严经》研究学习YY课堂现场笔录稿,未经老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老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老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各位大德,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好!请看经文:
【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只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蜺,种种恶相。】这一段,佛陀告诉阿难说:假如我们在这个阎浮提当中,有一个小洲,我们就拿一个小洲来作解说,我们看看这个小洲上的生命相貌是怎么一回事。
这个小洲上面,如果只有两个国家住在上面,这两个国家,一个国家是过去善业比较强的,有一个国家是恶业比较重的,两个国家同居在一个洲上。其中,唯独罪业比较重的国家的人民,他们由于过去的恶业,都是他们一念心性妄动,过去生可能往不好的杀盗淫妄等等的恶因缘发展,到业力现行的时候,这一个小国的众生,就看到一些不祥的境界。
一个洲有两个国家,一个国家看到不祥的境界,一个国家完全没有看到不祥的境界,看到的是正常境界。什么叫不祥的境界呢?第一,白天看到天空出现两个太阳,一般来说白天看到两个太阳是要有旱灾的象征。第二,或者是在晚上看到空中有两个月亮,这也是一种不祥之兆,天下将要出现大的水灾。第三,或者是在空中看到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霓,这些现象都是凶相。由于这个国家的人过去的恶业,业力现前出现了种种的灾厄之象,但是另外一个国家完全看不到的。
(注1:“晕适佩玦”是一个日月的凶相,“晕”是天空中有一种邪恶的黑气围绕着太阳,或者围绕在月亮周围。“适”是邪恶的黑气把日月给遮蔽了,现在的说法叫作日食月食。晕是围绕在周围,适是把整个日月给遮蔽住,这里面要注意,“晕适”指它的性质,“佩玦”是它的形状,就是黑气的现象。总而言之,“晕适佩玦”是围绕在日月旁边的黑气,或者是遮蔽日月的黑气。
注2:“彗孛飞流”指的是晚上星辰的凶相。“彗”指的是星星突然间产生一道很强很强的光明从空中突然射下来,这个光明是一条线的叫彗;“孛”指光明是点状的向四方散发,叫作孛。“飞”就是我们看到星辰的光明,突然间从空中飞过去,像流星一样整个飞过去,整个从左边到右边飞过去,飞星乱舞。“流”就是星星突然间从空中掉下来,从空而降叫作流。“飞流”是指它的性质;“彗孛”是指它的形状。
注3:“负耳虹霓”是空中阴阳之气的凶相。“负耳”指的是形状,“虹蜺”指的是性质。“虹”是白天看山上突然间出现阳刚的凶气;“蜺”是晚上的时候大地突然间出现邪恶的阴之气;阴阳之气就像弓之背,弧度比较大;“耳”指的是如月亮的半圆形,比较弯曲。这叫负耳虹霓。)
再看经文:【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这种灾厄的现象,其中一个国家看得见、听得到、感受得到,而另外一个国家完全看不见、听不到、也感受不到。这一句话主要的关键,是对照前面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我们的果报,是每一个人心念妄动以后产生的业力在我们的心性当中表现出来,自己造的业自己来受,大家共同的共识——造的业,大家共同来承受。就像汉朝的刘平帝被王莽篡了朝。有一天他下了殿以后,他的上大夫柴文进就闷闷不乐地告诉他:“天上出现了凶厄灾气,我现在心里很紧张。”柴文进会看相占卜,知道要有不吉祥的事情发生。刘平帝问他这个灾可以躲过吗?上大夫柴文进就告诉刘平帝:“不行,这个灾难逃不掉,皇上你最近会有大灾难出现,根据我所学的预测,什么道术、法术都是转移不动这种力量的。”皇帝也感到不悦。到后来皇帝就被王莽用毒酒毒死了,但是上大夫柴文进也作了法,把太子刘秀转移出去了。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有些业是定业,定业是不可转的,不管你是三公四相还是当朝帝王,这是思想念力产生的一种力量,当它因缘成熟的时候,这个力量就会释放出来。虽然你今生作了皇帝,以前的恶业也会起现行,你的福报达到了极点,但是你的恶业现前,该你遭的报应,还是不可避免。这些完全都是自己的心念所造成的。
再看下面的经文:【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前面佛陀是将业报不同讲述出来,接下来【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佛陀告诉阿难尊者,如同前文所说,我们这一个洲同时居住了两个国家,这两个国家的众生都有不同的业报因缘,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如【瞩灯光中所有圆影,虽似前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见眚者,终无见咎。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
前面讲别业和妄见,别业由妄见形成的,一个人眼睛生了毛病,在夜晚看到灯光现影——灯光周围有五色圆影。有时候大家有毛病或者疲惫的时候,看灯光是不是也有这种现象出现呢?别人看灯光是看不到五色圆影的,只有你能看到。而且看到灯光周围五色圆影,好像真的存在眼前,我们的身心世界可以感受得到,真的可以见闻觉知。事实上,它只是眼睛生病的关系,出现了异常,才显现出来的圆影;或者是眼睛过度疲劳出现的现状,它不是灯光本身发出来的。比如精神病人老是听着有人在周围骂他,于是他就往周围骂,他是可以真的见闻觉知到有人在骂他,能够感受到周围有人在骂他,那是因为他精神出了问题——幻觉。又比如我们走夜路,你越觉得身后有个人跟在你身后走,你越觉得身后有个人,你走快他走快,你走慢他走慢,并且能够听出他的脚步声来,其实那是你自己的脚步声。
这种情况,我们小时候可能都经历过,我小时候是有过这样的经历,胆小,越听越觉得好像是身后有人,往后看看没有,但是总感觉有人,也能听见脚步声,是自己走路脚步发出的响声,老觉得背后有人,自己吓自己。这是异样的心态产生出来的,如果你真正地正心净念,哪里有什么呢?它不是心性产生出来的,就像我们今天看到山河大地,还有不同的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当然是我们第八识受到了环境的影响,落下了印象,又从出生到长大,在一个什么环境,从小父母给我们讲些什么,学习又学到了什么,再积累起来。前生的积累、今生的积累就这样薰习而形成了概念,本性是没有过咎的,我们的依报环境——山河大地跟正报的色身,都是无始劫来无明的妄动而产生的业力,这也是一切唯心造,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所依的山河大地、色色物物都是共业。
再看下面的经文:【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
“见与见缘,似现前境”:能见的见分跟所见的五蕴相,它确确实实是显现在我们面前的真相,我们能够看到,能够感受得到色、受、想、行、识的存在,有见、闻、觉、知的感觉。我们现在的这个五蕴身心,对于烦恼、酸、甜、苦,好像真的有这么一回事,烦恼、开心、悲伤。既然是我们的眼睛有了毛病,看灯光有了五色圆影,也好像感觉到真的有五色圆影的存在。事实上,五蕴和五色圆影都是无明妄想所造出来的,如梦如幻地显现在我们真如本性当中。这里面有如梦如幻地显现在真如本性当中,让我们真正地能感受到色受想行识的存在,觉见即如眚啊!真心本觉是明朗的,是真正地能够觉照到色受想行识和一切虚妄现象的存在。我们的本觉是觉而不迷的,当我们反观观心的时候,才能够知道,色受想行识都是念,才知道如眼有病。如果我们跟妄想搅在一起出不来的时候,就落在了感情感受当中,找不到真正的本觉了。所以我劝大家可以起烦恼,但是不能起颠倒,烦恼在起动,你被烦恼转,跟着烦恼走你就错了,你就颠倒了;烦恼动,你真如本性知道它,你看到它动,你不迷、不取、不动,这个时候你就能够调伏烦恼。“本觉本明,无明本空”,关键是我们认清了本觉了没有?本觉是什么?
(同学回答:我对本觉的理解是,我们念念清楚,念念明了,比方我在看电脑的时候,如果动其它念头,比如“我在看电脑”,有“我要去做一个什么”念头的时候,实际上都不是用我们的本觉,就说我知道,知是灵知,清楚知道我们念头在想什么在做什么,一切都清楚。但是我们陷到这个概念或认识当中,就陷到概念里面去了,还不是本觉。)
师父开示:上一课讲到三个层次:第一,见山执着山,见水执着水。第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你自己给自己下一个定义,你现在到哪个层次。(同学回答:我还在第一个阶段。)你还没离开第一个阶段,还是落念头、分别、执着。明心见性什么是心?什么是性?
(同学回答:心是真心,性是性能。心是我们的真心,性是我们本有的见闻觉知的性能。)
师父开示:心是中心,性是性能,性能才是中心。心又分真心和妄心,真心是以性能为主,这就见到了真心,如果以思想心理为主,这还是妄心。
佛者觉也,佛法是觉法。这个觉,就是说的我们能觉能知能见能闻的性能。说善、说恶、说修、说证、说禅定解脱、说修福修慧,那都是门外汉,没入佛门,没入觉门啊!所谓的佛法是不二之法,谈禅定解脱是二法,只要说禅定解脱,那就落入善恶二境,那不是行的佛法,落在有善法可修,有恶法可去,永远都见不到佛性。大家知道原因在哪里吗?
(同学回答:我个人的理解是因为我们见地不真,见地就是我们的认识,我们认识如果不正确的话,就进不了这个门。如果是我们老是落在善法可修,恶法可去,不是落在恶就落在善,都是有取舍,我们的心本来是不动不取的,如果我们有取就落一边,这个见地就是错误的见地。)
师父开示:大家看看他说的话,这个话他说错了,错在哪里?他这个概念还是落在自性是不动的,没归根本,落在不动上了。
佛法从哪里得?从诚心,佛法从师得,没有好老师,你得不了,你弄不明白。对老师没有百分之百的认可,你这一生当中是成就不了的,要想有成就,要做到百分之百地认可你的上师,对上师的明心见性,不能有一分的疑惑,你对上师有疑惑,你不受益。我在课堂里面讲课,是对大众,为了促进大家的学习,我可是软、硬、恩、威都用上了,为了什么?为了让大家有成就,但是大家慧眼不识真人啊,老是用自己的心理认识来看我,你不受益。前面我给大家说过,带着自己的有色眼镜,看一切人都是凡夫,即使释迦牟尼佛到你的面前也度不了你。真正把我当师父来看的,没有几个,在课堂里面讲课是对大众讲的,你再跟我沟通一遍,那里面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谁跟我沟通过,有几人跟我沟通过?没把我当师父,没把我当亲人,而是看我是面目狰狞。我恩威兼施,不是为了摄住你们,让你们的心能够低下吗?刺激你们一点,是为了增加你们的印象。师父要教的是什么样的人呢?有涵养、有耐心、真正有品德的人。一点小小的难听的话都听不了,自己还挺有志气啊,不愿看师父的脸色,你不愿看师父的脸色,你有那两把刷子吗?你不愿听师父难听的话,你有那本事吗?师父考验你,是看你的人品,是看你的棱角有多少。你自尊自贵,你挑剔我,你在我面前没有低声下气,你学不了东西。告诉你,你是学东西的,只要我对你有挑剔,证明你做得不到位,需要往内找,不要往我这方面找:师父怎么样。
大家看看XT、ZSW,我考验他们,我都是连骂带揍的,人家真正是谦卑低下来求学的:“我们不怕挨骂,我们也不怕挨揍,就是来求学的,我们见地上哪地方有错误,错在哪里了,骂一顿揍一顿能给说,就万事大吉了。”不知者难改,学生哪来的自尊啊?你没那个本事,你光自尊自贵,那是狂,那是傲,那是心里棱角太明显,那是慢。有我慢不要紧,你得有本事才能我慢。
我们同样讲心是中心,性是性能。六祖在《坛经》里面讲:佛法是不二之法,一者善,二者不善;一者常,二者无常。不善当然就是恶了,善恶是二法,常与无常也是二法,这都是什么呢?这都是概念的问题,佛法非常非无常。为什么佛法非常非无常呢?常者坚持、恒心,无常者不能坚持,做不到恒心。在佛法它是能,能恒心能坚持,它是能啊!当然它也能不恒心、不坚持。善恶是二法,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法非善非不善。为什么呢?它是见闻觉知的性能,它是“能”,它能够做善修善,也能够去造作恶业,它是能。
我们修学往往都落在哪里呢?改恶修善。我问问大家这个路子对不对呢?(同学回答(略))光说不对,不对在哪里呢?为什么说方向不对呢?(同学回答(略))大家又落在“不能执着”里面去了。它是一种能,怎么运用这种能?说不着相又落在一种“不着”上面去了,除了“执着”,又落在“不执着”的概念上面去了。说“能”不是善不是恶,又落在“能不是善不是恶,它是一切清楚一切明了”,又落在这个上面了,这叫顽空,七十二种空里面的冥性空。
大家认透本性是什么了?“本性是对一切清楚一切明了的,是不起心不动念的,它是一种能,它是一种性能,它不是善恶。”下文呢?你们找不出下文来了,又执着“性能是不起心不动念,一切清楚一切明了,是不动的”了。
三种境界:厌世、离世、入世。有佛法可修,这是厌世;知道了本性不生不灭,对一切清楚、对一切明了,知道善知道恶,不起心不动念,这是离世。这个层次是在道理上要认清本性,这个性能它是中心,能善能恶,能取能舍,能左能右,能这边也能那边,这样见性了,没明心。这只做到了见性——知道性能是怎么一回事了,还没明心,还没把它作为中心来运用,不知道怎样把它作为中心来运用。
既然我们本有的性能能见、能闻、能觉、能知,它能善、能恶、能取、能舍、能左、能右。《六祖坛经》付嘱品吩咐弟子应化,来求法者,说天以地对,说男以女对,说上以下对,说左以右对,三十六对。大家有没有这个印象?这就是让大家明心见性,突出能。说天以地对,天、地,为什么说天以地对?你能知道天,我能知道地,我的“能见”和你的“能见”没有两样,只是在见地上有左右,有出入,“能”没有什么两样啊!既然“能”没有什么两样,“能”是中心,能善能恶,能取能舍,能左能右,能错能对,我们错在哪里呢?执着善与恶,执着对与错,都落在概念上了。比如我们学佛的人,执着“修”与“不修”的问题。比如XZX同学最大的问题,跟王善人学习:“王善人说得对。”王善人说的是世间法,我说的是出世间法;他说的是五行,我说的是什么?我说的是出三界。在五行、在有为法来讲,有善可修,有果可证,有愿可发,要讲修福、修慧、修功德。福德善根因缘都不够,需要修,这是误区啊,那就着在了“修善”、“改过”等等有为法里面。但是大乘佛法讲无修、无证、无愿、无为,无善法可修,无愿力可发,无境界可证,无功德可得。为什么小乘里面讲要修善根福德因缘?大乘里面就不讲禅定修为了呢?小乘着的是概念,执着的是概念,善的概念、恶的概念、左的概念、右的概念、错的概念、对的概念,善善恶恶,对对错错,左左右右,取取舍舍,老是把住概念。大乘讲的是心,讲我们能见、能闻、能觉、能知的性能,它能作善、能做恶、能取、能舍、能左、能右,是“能”,以“能”为中心。
佛法不离世间法,世间法善恶、对错、好赖是有标准的,但既然我们能善能恶,就没有善法可修,为什么没有善法可修?既然我们是能善能恶,把事情做好,往善的方面发展,是正确的,这是我们人生方向的问题,就应该往善的方面去做,它是责任,是必须的应该的,还修什么善?如果有善可修的话,那就不是必须的也不是应该的了。所以说,把握住自己的能善能恶,用这个能,去做往善方面发展的事情。行善避恶,他这个行,行无所行,行善业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义务,它没有修与不修的概念,它当成了必须该落实的,它不是求功德、善根、因缘的事。
世间的事情有善有恶,既然是能,就能清楚能明了,做事的时候利益一切众生,帮助该帮助的人,没觉得自己在修善,只是落实自己该做的事情。这个善不只是对人说好话、用好心、办好事,有时候打人骂人也是善,为什么呢?不是为自己好,是为了别人好。为了让他觉醒,你给他点刺激也不是恶,不一定说完全给他说好话,用好心。有些需要你管制他一下,抵触他一下,他才能够转过来,所以说,这里面有我们这个能在起作用。我们能善能恶,我们利益众生,要智慧地观察他一下,你要帮助的人,他是什么样的境界,如果只是对他态度好,对他有帮助吗?他现在恶得不得了,以恶制恶遏制他一下,顶撞他一下,刺激他一下,能让他反省过来,往好的方面发展,你这做的不是坏事,不是一味地妥协让步忍耐就是善了。
佛法入世,佛法不离世间法,不能够只是停留在“本性是不动的,本性是不起心不动念,对一切事一切法清楚明了的”,那样你怎么佛法不离世间法呢?你那样等于是出世,只在出世你也成不了菩萨成不了佛,你就落在一个不动境上,那属于死空,那是没有作为的空,从排斥执着,又落在了另一种死空上去了。六祖在《坛经》里面说得多清楚:佛法不离世间法,离世求菩提,犹如求兔角。既然我们的中心性能是能善能恶,能左能右,能好能坏,能取能舍,我们运用好“能”,我们不去追求怎么修,而是我本能的应该怎么做,自身无修行的执着概念,而是我本能的就应该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本能的就应该帮助一切众生改恶向善。但是这里面需要用你的觉而不迷去认识一下你要帮助的对象,他是一个什么情况,应该适当地把握,能说的就说一句,不能说的就缓一缓,该顶撞的,你就要顶撞他一下,该给他颜色看看的就给他颜色看看,该让的让,该进的进。不然的话,你一味地“我是善的,我只给他说好的”,慈悲出祸害,方便出下流,你的“能”你没把握好,本来能做好的事情让你给做坏了,那是你自己的失误啊。
我们应该以本能为中心出发,不是以执着“我修行,我修福,我修慧,我要证得什么”。你如果以你的本能为中心做事,你是清净的,你就是世间的活菩萨,你是一个觉悟者,是觉悟的有情,不是执着修而修,不是执着善而善,也不是执着证而证。我们以前都是搞的有为,有为在哪里呢?落在“修”的概念,落在“改”的概念,落在修福修慧,求有证有得的概念。《心经》里面说得很清楚:「无智亦无得」,你已经落在了“能”这个中心性能上了,你也找着心了,你也认清性能了,性能是什么呢?能生万法,能做善事,能做恶事,能左、能右、能取、能舍、能上、能下、能常、能无常。你是不是以“能”为中心?这是方向性的问题。
我们还是以概念为中心的,“我要修,我要断,有佛可证,有佛可成,有业可去,有善可修”,永远都是错误的,你这一辈子别想证得菩萨。菩萨是觉悟了的有情,觉悟了的有情是什么呢?认识到了性能能善能恶、能取能舍、能左能右是中心,他明白了这个中心,他认清了我们的性能是能这样做、能那样做的,于是便是智慧理智的,不用感情,于是他遇事先冷静一下,然后用能观照,分析一下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做,不出差错,而不是用感情。然后他知道应该怎么做了,不是求的善果,而是尽他能的本分,把能做好的事来做好,他不是修。这是觉悟了的有情,觉悟了的有情是菩萨——觉有情啊!
我们平时理要顿悟,事要渐修。大家说的“理要顿悟,事要渐修”都落在概念上,有善可修,有佛可成。我讲的“理可顿悟,事要渐修”讲的是觉而不迷,慢慢地成就智慧身,把感情冲动都抛掉了,完全是觉而不迷,菩萨的境界——觉有情啊,所以说,只要你不迷、不取、不动,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调伏了。
我们关键还是在迷,迷在有善可修,有错可改,有功德可求,有福德可修,讲究的是“我们善根福德因缘不够,不能够开悟,不能明心见性”,这是XZX同学的理论,你知道你害了多少人吗?认清根本,直接作佛。佛者觉也,直接用我们的觉性去履行我们的正业。正业是什么呢?就是刚才我说的这些。我们不是为求善而去做善,不是为完美而去完美,这是我们本能应该发挥的作用。所以说,菩萨行的是无修、无证、无愿、无为法门,完全都落实的义务,哪来的作为?我们的“有修有证,有善法可依,有菩萨可成”,这都是妄念。我们落在妄念当中,认不清本性,堕于妄想当中,离谱了!所以【觉闻知见】【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我们以前的见解是错误的,我们以前的见解不是真见,不是正见。我们真正的正见是见犹离见,它离开了我们执着追求的见解,我们世间追求这个见解是达不到的,以性能为中心,是无求无果的正见,这就是本性跟妄想不同的地方。
[十番显见]我讲下来了,大家学了点什么呢?学了点冥空性啊!脱离了世间法了。没有以“能”为中心,把“能”运用好,真正的完美、妥善是自己履行的义务。大家只落在“本性是不动的,本性是对什么都清楚明了,是不起心不动念的”,你只是落在这个境界上,没有结合世间法的道理。既然它是觉而不迷的性能,佛法不离世间法,还要结合世间法的道理,去履行自己真善美的境界。大家只停留在哪里呢?只停留在冥滞空,它是“对什么都清楚、什么都明了的,不起心不动念”,就停滞在那个地方。既然是灵知的,对什么都清楚明了觉而不迷的,就应该好好运用它,就该让它发挥它更好的作用,你只停滞在空相上没有让它去发挥作用,它是死的不是活的。大家都不跟我沟通一下,都学得很到位了?学问学问,边学边问。你们这些学生都挺要面子,都挺自尊的,还觉得自己懂了不少,会了不少,还觉得我满身的毛病,师父现什么相,现恩相还是现威相,自有他的道理。大家都学了什么?学死了,本来很灵光的本性,让你们搞得死滞不动,死死地执着、滞留在空相上了。“心是不动的”,心是一种性能,怎么不动呢?它是活脱脱的,明来知道明,暗来知道暗,动来知道动,静来知道静,下雨阴天知道下雨,晴天知道太阳出来了,它不是死的,性能是活脱脱的,它是灵光灵现的,我们怎么运用它,是不是真的以它为中心了?大家各自反省去吧。下课。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回向!
回向偈
愿以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感恩师父!
楞严经学习交流群 群号21851259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5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经》研究学习现场笔录稿【第105课】
    2013年7月26日星期五
(本稿为《楞严经》研究学习YY课堂现场笔录稿,未经老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老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老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大德,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好!我们继续学习《楞严经》。
我们的本性是觉明,当我们能够领悟到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安住本心;当我们安住本心,就不会堕于妄想当中,我们完全是用“能”觉照,所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这个就是见性的本体跟见分妄想不同的地方。既然说到这个地方,见性跟见分妄想不同在哪里?谁来说一下?(同学回答(略))大家没认清妄想是什么,没搞清本性是什么,学死了。
明心见性觉悟的人,六根门头常放光明,而凡夫执迷的人常被六根所转,我们本有的性能能见、能闻、能觉、能知时刻都在发挥作用。能见到本性的人,知道本性是“能”,本性时刻在发挥着见闻觉知的性能,本性绝对不会随产生的作用而妄动,这是本性自定。不管你是怎么动,不管你是动到天上去,动到人间去,动到九法界三恶道里面去,你动到善里面去,动到恶里面去,但是本性永远是清净的,永远不受污染,因为它是“能”。往往我们执着的是本性发挥的作用,我们所执着的是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大家学习有很大的问题,没认清“本”而去着“所”,本能所发挥的作用——七情五欲、烦恼快乐、贪嗔痴慢疑等等等等五十一个心所,取舍、左右。为什么五十一个心所有法呢?因为那都是本性发挥的作用所觉到的、所知到的,于是我们把这些概念当成自我。
心所法总共分六大类,五十一个细项,心所发挥的作用有五遍行、五别境;五遍行,接触什么有触动,有作意,有感受,有思想。别境由于触、作意、受、想、思产生欲 、胜解、念、定、慧,这都是本性的作用。于是有十一善,还有六根本烦恼,再加上四不定,这些都是本性的作用。
(注 五十一心所有法:
A:五遍行:1、触。2、作意。3、受。4、想。5、思。
B:五别境:1、欲。2、胜解。3、念。4、定。5、慧。
C:十一善:1、信。2、惭。3、愧。4、无贪。5、无嗔。6、无痴。7、精进。8、轻安。9、不放逸。10、行舍。11、不害。
D:六根本烦恼:1、贪。2、嗔。3、痴。4、慢。5、疑。6、五不正见。
E:二十随烦恼:1、忿。2、恨。3、覆。4、恼。5、嫉。6、悭。7、诳。8、谄。9、憍。10、害。11、无惭。12、无愧。13、击沉。14、掉举。15、不信。16、懈怠。17、放逸。18、失念。19、散乱。20、不正知。
F:四不定:1、悔。2、眠。3、寻。4、伺。)
五十一个心所有法都是心里产生的作用,它不是心,是心的产物。但是我们往往都落在这些心里所产生的作用和概念里面,就认为这些作用和概念是心,烦了:“我心烦。”开心了:“我好开心!”拿着念头、概念当心。这些念头和概念有生灭,所以我们才有烦恼、有开心,有“感觉舒服”便精进,有“感觉烦恼”便退却。我们修来修去,想修定,但是永远不得定,老是在左右取舍当中,因为我们用的是心所有,不是心。我们依赖的是心所产生的作用,依赖的不是心。所以大家再修上多少年,取取舍舍,舍舍取取,都是有为的,永远都得不到清净,都归不了根本。为什么?老是依止心所有,我们依止错了。心是什么?心是中心,我们把这个中心定错了。什么是中心?拿性能是中心才对,拿性能的作用为中心就错了,性能的作用是时刻生生灭灭,是不定的。拿性能的作用为中心,这个本来定的心让大家搞成不定的了,为什么呢?大家依止的就是不定心,取取舍舍,于是这样修一阵子,那样修一阵子,都在修所谓的“善”。
善与恶是“能”形成的,因为人的本性能善能恶,你落在恶的方向上是错的,你落在善的概念上也是错的,这都叫着相。依善依恶这个标准,所以说认为自己惭愧、修得不好、有业障可去、有法可修,那都是错误的,我们这样修一阵子,那样修一阵子,怎么修都修不到位。只有认准了“能”,依“能”起修,以“能”为中心,能觉、能知、能见、能闻、能善、能恶,因为觉性是觉而不迷的,所以说它对事情现前的时候,它就能知道哪个方向是错误的,哪个方向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以“能”为中心,用“能”做圆满,“能”“做到最妥善”去做,这跟直接去执着“我要修善”是不一样的,“我要修善”是以一个“善”的概念为基准的,这个地方是以“能做圆满”,“能做到妥善”去做。那个是着善相,这个是依能相。
你着善相的时候你肯定想得善果,想得善果有两个结果:一个能得到,一个得不到。所以说你着了这个相以后如果达不到你追求的善果,你就会有失落,它是生灭的,你依的因地不正,果地扭曲啊!依止错了。如果依止本能,能作圆满、能做完善,既然是能做圆满、能做完善,我们就把“能”运用好,往圆满完善方向去做,这是理行——理智的行为,这也是责任,这是必须的。因为我们少结恶缘,多结善缘,利益众生为主,这种行为只讲尽力,结果如何,那是有因缘的,尽了力便不遗憾。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医生都想把病人看好,但是有些病,你尽了力也不一定能看好。他不讲究结果,讲究的是用尽本能了没有。一个是尽能尽力,一个是追求结果,它就不一样了,一个迷,一个悟。一个心是平静的,不管怎么样,依能为主的人,心情是平静安详的。追求一个结果的人,他的心情不是平静的,得到了他需要的结果,他兴奋起来了,是波动;得不到他所要的结果,他悲哀起来了,也是波动。所以说落在概念上是生灭法,永远都是波动,以能为中心就不是这样的。
比如说行菩萨道,以家庭主妇来说,同样的事,家庭主妇早下了一会班,把家里拾掇得非常干净,也多做了几道菜等家人回来吃。她有意这样做是想得到家人的认可和赞赏,如果家人吃过饭以后也没说:“家里今天拾掇这么干净,做的菜又好吃。”这样的话如果没说,这个人就会觉得委屈:“我的劳动成果,我的辛苦你们好像没看见一样。” 就觉得委屈,觉得烦。为什么?她这样做,她是有追求的,想得到一个表扬,想得到一个认可。但是我们觉悟的众生同样也是家庭主妇,能尽早回家的就尽早回家,回家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净卫生,并且到厨房里尽量多做几道家人爱吃的主菜,如果家里人发现收拾得这么干净,又作了这么多家人爱吃的菜,表示赞赏,她心里觉得自己应该做的,没有什么可兴奋的;如果家里人也没有说什么,也没有赞赏,也没有认可的话,她的心情也是平静的,就是尽自己的本分,她是以“能”为中心,“我就应该本能地这样做。” 跟那个有求的不一样,落在有求概念里面就属于是有为法,落在本分里面,就能够影响一些人也跟着学,潜移默化,就把一些人影响过来了。自己的家庭,周围的邻居,乃至整个小区,整个城市,乃至整个世界。行菩萨道是觉悟的人,本性是清净的。我们就是在本性的基础上生了一些妄念,本性就不清净了,见性、见分的不同就在这里。
我们从来就没有受污染,我们的本性时刻在发挥作用,只不过是我们执着在哪一个作用概念上,依哪一念为主,以一个概念为主,还是以性能为主。所以我希望诸位能在这一番学习当中,能够有所醒悟,大家不是落在心性所发挥的作用上——心所有法上,就是落在“心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起心不动念的”,落在“不动”上又是错误。关键一点,心是对什么都清楚,对什么都明了,对什么都清楚明了它不是死的,它不是不动的,而它是灵知,灵活地能够知道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现状。我们能不能把我们的本性运用起来?下面佛陀便作了结示:
经文【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阿难,你应当知道,我和你阿难,乃至整个身心世界,乃至整个器世界,及十类有情众生,六道轮回的众生,都是怎么有的呢?「皆即见眚」。我们的眼有了毛病,能够见到灯光周围有五色圆影。我们的心呢?我们的心有了问题,老是着在心所、心所有法,便有了十类六道众生。由不同的执着,转到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道业,天道、人道、鬼道、畜生道等等,是我们一念的妄动而有的,这个妄动不是本性本身有这种妄动,本性本来是不动不摇、不来不去、不生不灭,那么是什么妄动呢?是我们的心所有法,概念上的执着妄动所产生的结果。本性没有妄动,见性真精——能见的性能不是灯光上的五色圆影,本性是没有毛病,毛病是出在心所、心所有法。(大家自己看看五十一个心所有法。)
到这个地方,佛陀把清净的本体跟本体作用所起的变化,做了一个清楚的分析,我们的心性本来是清净的,本来是光明的,本来是灵知的,本来是平等的,但是我们一念妄动,执着心所有的概念,我们从“不动”便形成了“动”。如果依佛法修,就是安乐的果报,如果往不好的方向运作,就是痛苦的果报——六道轮回。但是不管你怎么动,怎么变,心性永远都是清净本然,不随心所有法妄动。
这一段讲别业跟共业,把我们不变的本性展现出来,我们念佛的时候,要跟佛感应道交,要用不动的本性。所以《佛说阿弥陀经》里面标得很清楚: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其人一心不乱,面见彼佛。为什么?本性是定的,是一真法界的一心,它不是乱的,就见到我们的自性佛了,那个时候就算产生感应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为什么我们不同了呢?因为众生落在了心所有里面,认不清本来面目,老是在动,往不好的方向发展,认不清本性。其实一些看法、思想、认识、成见都是心的作用,不是根本的心。
我们的本体是不动的,跟佛是一样的,所以忏悔偈里面说得很清楚: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不思议。忏法里面有这两句。不思议在哪里呢?我们能礼拜产生的我们所去礼拜,我们能礼拜、所礼拜都是归到自性空寂,自性空寂就和诸佛感应道交了,真正自性达到空寂之相,便是不思议之相,不思议之相便是和诸佛感应道交,融入一体了,就入一个频率、一个法界了。那么念佛法门也是能念所念性空寂,感应道交不思议,自他不二,不二法门便是我们心性的本体,不取、不变、不动,十法界所依止就是这个不动的本性,本性是本有的性能,觉知明了,不动的心它是离所有相的。我们修学要依止本能,本能是依止处,心性是依止处。
我们生命当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我们不动的本性。这里佛陀剖妄出真,说明我们不变不动、不生不灭之真体。怕大家还听不懂,再退一步来讲,为什么众生有不同的业报呢?主要是思想观点,因缘不同所形成的。
【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阿难,比如我前面讲到众生共业所感的因缘,有些人开会,有共同的共识,这就能够形成一个共业。一个团体能形成一个共识,形成一个共业。一个国家形成一个共识,它也是一个共业。由他们共同地裁决,比如说打仗,收复失地,往往都是一国人达成共识,共同作一个收复失地的行动。但是,这里面还有别业。别业是什么呢?虽然有些人明面上达成一个共识了,但是他心里有他自己的想法;有他自己的想法,他会做出不同的行为,共业当中有别业。
【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见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一个人眼睛有了毛病,看到五色的圆影,而那个五色圆影从哪里来呢?不是从灯光生出来的,也不是从眼睛生出来的,那是眼睛有了毛病生出来的。我们心性本来也是健康的,由于一念妄动,产生了一个念头,跟着那个念头去行动,所以才有业力果报出来。前面说了,天上出现了种种不祥的迹象,这是一国人当中共业所招感的现象,这一国人招感现象的原因,都是前世今世心中的不善业妄动而有的,虽然是共业,比如说我们中国五九年、六零年有一次大的饥荒,挨饿,但是虽然是个国难,有好多人饿死了,也有好多人没有饿死,这就是共业、别业。
总结:【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这里是说整个南阎浮提众生,三千洲中乃至于东西南北,四大海,乃至于再扩大到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乃至于十方的诸有漏国土中,所有的凡夫众生,为什么是凡夫众生呢?这都是无明一念心所生。无明一念生万念,在它产生作用的时候,积累了很多的业力,整个生命的因缘合起来就是「和合妄生、和合妄死」,当业力的因缘成熟的时候就业报现前。
这一段经文,我们看到的是“变”,但是这个“变”它是有所依的,这个有变的业缘识是由不变的心性本体所发挥的作用。这个地方是说不变的本体我们必须要认清,依不变的本体去修,不能够依多变的概念为中心。我们要依能作、能为为中心,往佛法方向、觉悟的方向去作为。变化的心念、思想、认识,佛陀从不同的角度说了别业和共业,不变当中有万变,万变当中有不变,大家要明白这个。比如说我们今生是一个男人或者是一个女人,而你的生命不是永恒的,它是分段的。为什么今生是个男人或者是女人呢?就是因为心中无明妄动,产生了男女的思想,受业力的左右,业力左右你,形成了男女相来受报,来受报的同时,也有共业、有别业,依报境。
总起来说,我们生死不是生命中心,我们生命中心是本性,还是要让我们认清本性。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苏东坡,苏东坡曾经是五祖弘忍的得戒师父,他的前世是五祖弘忍的戒和尚。他的心性当中,有一个变的因缘,他现了五祖戒禅师的庄严相,但是他没有认清不变的本性,所以下一世投胎成了苏东坡,非常地放荡不羁,后来越堕越深,这就是业力。业力是今天浮出这个,明天浮出那个,是多变的,但是在多变当中有不变的本性,所以说我们要认清本性,依性起修,不能依念头去修。像秦桧,他的前生是雁荡山的一个苦行僧,也是没认清本性,后来转生投胎成了秦桧;地藏王菩萨曾经亲自去度他,但是他的贪心很重,贪名闻利养,但是后来呢?苦行只修了点福报。
我们的心性大海中有很多的业力种子,今天这个因成熟了,就是个增上缘,明天那个因形成了,说不定就是个下堕的缘。所以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一堕人身永无出期,我们要想办法明心见性,依性起修,我们今天看到的是生命的一部分,本性才是生命的整个部分。我们今生不要错了路,我们要皈依三宝,皈依佛法僧,皈依觉正净,依性起修,称性去作为,而不再落在追求一些善念恶念上。像《佛说阿弥陀经》所说的,我们净化不了八识里面的种子,断不了烦恼,我们要伏住烦恼;去不掉贪嗔痴,要伏住贪嗔痴。关键我们的心态是什么样的?是落在概念中修还是称性起修?如果我们落在概念当中,就是「和合妄生,和合妄死」,你的善业成就了,说不定你上天上去做天人,享天福。你的恶业成就了,那在鬼道、地狱、畜牲等等受罪。当业力消失的时候生命分段生死也就消失了,我们要认清本性,远离虚妄的心所有法。
【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当我们认清了本性,它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时候,时刻都是它在发挥作用。我们能为善,能为恶,那我们便把这个“能”往完美尽善去发挥,不是有求地去做善,而是要发挥本能。总而言之,我们要依止心性,在多变当中依止不变的本体,不要依止多变的心念,今天这样修一阵子,明天那样修一阵子,那都落在概念妄识里面,没找到根本。我们先要把根本找出来,认清真正的主人,这是修行的第一件事情。在多变当中找出不变的根本来,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先找出来认清楚,然后再称性起修,依止这一念心性来修学,来作为,这个是无为而无所不为,它就远离和合,没有和合了,完全是观照,是智行,不会是感情用事了。破除了凡夫的执着取舍,也破除了二乘的沉寂守空——不修大悲、不度众生。古德常说识得真空破和合,破和合缘,只了了分段的生死。和合是什么?念头和行为。我们没有念头了,谁还和谁合啊?我们用的是本性。
于是【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自然现前。我们称性起修,就会归到不生不灭的本性。运用不生不灭的本性,福慧双修啊!为什么是福慧双修呢?用本性本能能做好、能做善,他去作为比较完善,他积的是功,积的是德,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他不是冲动的,是理智的,观察因缘。比如说学佛,你觉得是好的,就想让人家马上去接受来学佛,但是人家不信、不认可怎么办呢?那你就不能心急,要用善巧方便。用善巧方便,智慧地发挥,慢慢地,不是说你说好,他就认可的。
当一个人认识不到他的错误的时候,你说他错了,他就要和你翻脸,你就要用一种善巧,这是智慧,因为本性是清楚明了的。要随缘,慢慢地,依性起修,时间久了,本心也就清净下来了,就达到本觉妙净常住了。关键我们要有正念,我们以前都是落在心所有法里面,不是正念,不是以“本性是一种性能”,是自我的这种认识来认识自己的;往往都以自己心所有的这个心念为自己,来认识自己,来左右自己。落在识里面,有什么样的认识,有什么样的行为,得什么样的结果。
依本性起修完全不是那样的,它是不落因果的,没有因果,他做的事,完全都是利益众生的,他是天人师的作为。我们落在五蕴色身的时候,那是心所有法,第一个就是烦恼的障碍,那是和合法,我们的心念跟外境接触后产生了贪嗔痴的烦恼,所以我们这个身心世界经常躁动不安,根据自己的心情去作为,该形成业障,使我们感到不自在。有些事有过去的业因,总不能埋怨。在修行当中也感觉非常的不顺,因为有烦恼,因为有追求,不是排斥烦恼,就是追求清静,本性本来是净,再加上一个追求清静,那就对周围的动静十分的排斥、反感,那都是心所有法,那都是错误的,都是自己认识上的一个错误的问题。动来知动,静来知静,心本来是净的,还有求干嘛呢?
每人都有这种情况,都认为自己不是大乘根性,都是凡夫。其实每个人都是大乘根性,每个人都有佛性,每个人都可以成佛,只不过你认清了你的根本,你会运用你的根本你就是大乘根性,你不认可你不生不灭的本性,那自断大乘根性。关键是我们的菩提心,我们要依止的是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菩提是觉,大家是依止“觉”这个中心?还是依止“迷”是中心?这是关键。我们依止“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我们要认清本性去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这些都是自己的责任,必须做的,而不是“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无修!我们的本能就应该往这方面发展,走这条路是正确的,是正路、正见、正念,所以《金刚经》上讲无为布施,虽然做这样的事,做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等等六波罗密,他没有“我做布施,我在持戒,我在忍辱,我在精进,我在禅定”,他没有“有法可修”的这个概念,没有“修这些法能达到什么”的概念,他是必须要做的,这是本分!所以说“无为”——无为无所不为,什么事都做。但是我们一个凡夫身心世界是真妄和合,我们是有法可修,有道可成,有追求,有理想,它不是本分,而是在奔一个追求,在奔一个结果,这就是障碍。有善可修,有恶可去,所以说我们面临的问题——「应云何住」。
《金刚经》里面讲「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怎么能够把心安住下来,怎么降伏其心呢?怎么不会被烦恼、被业障所阻止呢?在本经当中,我们有两种选择,第一个,安住攀缘的心,永远不得安定自在,永远心不得安定,不是喜便是悲,不是满意就是烦恼,因为我们依止的是攀缘心,我们做些善事,有人回过头来再骂你,你的善根很快就会被破坏掉了。如果你依止的是真心,我利益众生,这是我的责任,我应该做的。别人不理解我,不理解我也是我应该做的,他理解能怎样?不理解我又能怎样?这是尽我的本分,这个无善而善的善根是永久的。那一个有意去为善,而想求一个善果,那个是攀缘心。
佛陀在本经[七番破处]、[十番显见]说过攀缘心。简单地说,就是当你现在生起念头,要你认清这个念头是从哪里来的,如果你的念头是外在的某一项事物刺激而产生的,那就是攀缘心,因为那是外境给你的影响。你看到某一种美好的色相、听到某一种美好的声音而生起一种心念;看到学佛的人而生起一念布施持戒的心;通过听课学习,自己产生了上进心,这都是外界刺激的,这个心会随境而生,也会随境而灭。为什么呢?你会十曝十寒。这个修行一时地兴奋起来了,但是又受外界一点刺激:“修什么修啊?当善人还不如当恶人。”他“刷”一下善根又灭下去了。你是客人,因为你是攀缘心,缘分刺激的,你依止的这个心,这个概念是错误的。
如果你真正地认清了真心,真心是不生不灭的,我们就应该走那条路,那是本分,那是责任,这样便认清了常住真心,你的修行,你的布施、持戒、精进、忍辱、般若、禅定,它是不会退的,那是本分,没有作为,没有说“我要做什么”,本来就应该这样做。所以说你内心的活动,首先要认清什么是主人,什么是客人。客人只是临时的生起来的,主人是永远都不去的,你依止的对象错了,你依止的是生灭心,你得的结果还是生灭心。你依止的是本性,你未来的结果是「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你所做的是真正的觉悟了的菩萨万行,你这个有情是觉悟的,万行——种种行为都不是生灭攀缘心,都是在尽责,帮助众生,成就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做好事,说好话,用好心。这个善,不但做好事,说好话,用好心,那还要审时度势,现在他在迷,我在悟,我的思想、我的做法、我的行为他能不能接受?你要知己知彼,不能够盲目地“我对你好”,人家不认可你对他好,你要想办法让人家接受,你不能说对他好,你先要随顺众生,你不能一下子要左右人家,那是错误的。你应该理智地观察要用什么方法,他如果现在是恶,要轻微地给他点相对的策略,不管你用公检法也好,用其他什么方法也好,防止他造恶,这也是为他好,责备他,抵触他,但是情绪上要以朋友的观点去劝说,别直接地去排斥。
本经在整个修学、处理菩萨道的问题上,都是以心性——真心本性为主的,前面主要讲安住,我们的心依何为主?第二个才讲到调伏的问题,调伏要靠智慧,后面会讲调伏内障、外障、烦恼障,还有二十五菩萨圆通,那都是用禅定来调伏。我们过去有很多的善根,有布施的善根、持戒的善根、忍辱的善根等等,才有缘接触到《楞严经》。但是我们就是不明白真心,佛陀在[十番显见]以十段文字来开发说明我们的常住真心是我们的依止处,我们要依真心,不能依攀缘的妄心。攀缘的妄心有和合,有不和合,攀缘的妄念和环境、缘分凑在一起,它一和合就有善有恶,但是我们的见性——我们的本性没有和合,生命常住的真心本身不是和合相,也不是自然相,它不是不和合相,也不是不自然相,绝非离念。(我们往往就落在“绝非离念”的概念上,死在这里,把本性本来活脱脱的学死了。)但是本性是灵觉妙知,跟外境一切万法是互动的,它跟万事万物没有脱离,来个男人知道是男人,来个女人知道是女人,来辆汽车知道是汽车。虽然是本觉,但是觉知是清明的,它是不离万法的,所以说佛法不离世间法,离过绝非,它是见什么知什么,如果让你应对,绝对没有错,它不是死的,它是活的。往往我们把本性看死了,是错误的。本性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是没有妄念。这个事情是对是错,本性也是清楚的,你不必向外去追求,只要回光返照一下就可以了,所以说我们要观心——观!
于是,下面佛陀便责备阿难【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阿难,虽然你已经在前面九番开示当中已经了解到本觉妙明的佛性,本觉妙明的佛性它的体性是非因缘、非和合的,因为它是不变体。为什么它是不变体呢?万法唯心现,一切法都是它觉到的,一切法都是它显现的,不是因缘所形成的本性,是本性能知因、能知缘。二乘人执着因缘法,在作用上用得就不自然了,为什么呢?二乘人就执着在本性是不动的,所以说就落在了沉空守寂,认为本性是寂静不动的,其实本性是灵知妙觉,明来知明暗来知暗,动来知动静来知静。比如雨天打雷知道打雷,下雨知道下雨,它不是因缘法,在作用上时刻在发挥作用。它是不变的,时刻在发挥作用,随缘地觉到一切。天有阴晴是因缘法,晴天知道晴天,阴天打雷、下雨它知道阴天打雷下雨,这就是我们众生本具的寂常心性时刻在发挥作用,它是随缘不变的发挥着它的作用,它显的是缘,现的是缘,这是不变随缘。这个道理在前面几番开示得非常清楚,阿难尊者好像已经懂了。那么我们的本性当它生起作用的时候,外面的人与事和我接触到的时候,心跟万法的互动其实是非常清楚、非常明了的,它不是和外面的人、万法和合的,而是它显现外面的人和万法。
于是佛陀便责备阿难【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你还是没认清本性与人、事、物是不相分离的,人来知道什么人,事来知道什么事,物来知道是什么物;遇到哪个人知道是谁,遇到哪件事知道是什么事,遇到什么物体知道是什么物体,本性时刻在发挥作用,为什么我们搞成它是静止的,好像跟万物分离了似的,还在讲万物跟它和合不和合。它是遇缘显现的,它是不变体。这地方“不变”的是什么呢?不变的是觉知,时刻都是不变的,时刻都是能觉能知,能觉察到、能知道、能分得清楚,作用时刻都没有失去,时刻都没有消失,时刻都在发挥着作用,它是不变的!现在大家有一个问题,真心跟妄心好像两个似的,其实真心和妄心是一个,大家都是落相对,这样不行。
今天就到这里吧,阿弥陀佛!大家晚安!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回向!
回向偈
愿以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感恩师父!

原帖来源网址    印代法师佛学园地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楞严经学习交流群 群号21851259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6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15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10:34 , Processed in 0.111808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