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0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知母有抗菌作用,知母煎剂对多种球菌、杆菌、白色念珠菌及堇色毛癣菌等10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从知母中提取的水溶性皂甙、黄酮晶体可以抑制结核杆菌。

2.  知母对血糖水平有影响。知母水浸液提取物能降低家兔的血糖水平,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兔作用更为明显,知母醇提取物可使正常家兔产生暂时性的血糖升高。知母水浸液提取物对病鼠血糖无显著作用,但可明显减少尿糖排出量,明显降低糖尿病动物异常升高的肝精氨酸酶活力,对小鼠糖尿病时血浆环核苷酸含量异常变化具有纠正效果。知母多糖小鼠灌胃,能使血糖肝糖元含量明显降低,腹腔给药也可降低血糖活性。

3.  知母有解热作用。知母浸膏皮下注射,能防治大肠杆菌所致兔发热,且作用持久。

4.  知母对皮质醇激素有影响,知母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既有协同作用,亦有相反的拮抗作用,即有离解作用。

5.  知母对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有影响。兔静注知母浸膏可使呼吸中枢抑制,血压下降,大剂量导致呼吸、心跳停止。知母甲醇提取物对血小板聚集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6.  知母对醛糖还原酶有抑制作用。

7.  知母有抗肿瘤作用。

8.  知母有提高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

9.  知母有“滋阴”作用。“甲亢”呈阴虚阳亢表现,给大鼠造成实验性“甲亢”模型,此动物模型的环磷酸腺苷系统对异丙肾上腺素的反应性升高,而知母水体液可抑制“甲亢”动物模型的环磷酸腺苷系统的反应性,此种作用是其滋阴作用的机制之一。知母有抑制钠泵作用。知母菝葜皂甙元体外对组织切片的耗氧率,对提纯的兔肾钠泵、对红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且呈量效关系。细胞中耗氧量最多的是钠泵,红细胞钠泵活性在阴虚体质中呈增高趋势,提示知母抑制钠泵的作用是其滋阴作用的另一机制。

10.  知母所含芒果甙有利尿、利胆、抗精神抑郁、镇咳、祛痰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芦   根(《名医别录》)

芦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地下茎。我国各地均产。原植物生于河流、沼泽岸边浅水中。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以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河流、沼泽岸边浅水中最宜生长。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功效清热生津、止呕、除烦。临床以鲜用效佳,名称芦根。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甘,寒。主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

《药性论》:使,无毒。能解大热,开胃,治噎哕不止。

《日华子本草》:治寒热时疾,烦闷,妊孕人心热,并泻痢人渴。

《开宝本草》:味甘,寒。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

《汤液本草》:《本草》云:主消渴客热,止小便。《金匮玉函》治五噎,膈气烦闷,吐逆不下食,芦根五两,锉,水三盏,煮一盏,去渣,服无时。

《本草衍义补遗》:气寒,味甘。《本草》主消渴、客热、止小便。《金匮玉函》治五噎隔气、烦闷、吐逆、不下食:芦根五两,锉,水三盏,前二盏,服无时,甚效。

《本草经疏》:芦根禀土之冲气,而有水之阴气,故味甘气寒而无不可开毒。消渴者,中焦有热则脾胃干燥,津液不生而然也。甘能益胃和中,寒能除热降火,热解胃和,则津液流通而渴止矣。客热者,邪热也,甘寒除邪热,则客热自解。肺为水之上源,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始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肾为水脏而主二便,三家有热,则小便频数,甚至不能少忍,火性急速故也。肺肾脾三家之热解,则小便复其常道矣。火升胃热,则反胃呕逆,不下食,及噎哕不止,伤寒时疾,热甚则烦闷,下多亡阴,故泻利从多渴。孕妇血不足则心热。甘寒除热安胃,亦能下气,故悉主之也。

简误:因寒霍乱作胀,因寒呕吐,勿服。

《本草蒙筌》:味甘,气寒。无毒。解酒毒退热除烦,止呕哕开胃下食。食鱼蟹中毒即劫,怀胎孕发热即驱。

《本草乘雅》:盖芦曰黑,黑,水色也。胪,腹前也,假言驴力之在胪也。其气寒,其味甘,对待热蕴胪腹,大者膀胱气,美失其中,致肾水失周胸臆而消渴,独沉膀胱而便利,与之各得其平。故水者,准也,称物平施,则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正。

《药性解》:味甘,性寒,无毒,入肺、胃二经。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治五噎膈、烦气烦闷吐逆。以芦根五两,水三盏,煮一盏服,甚效。

按:芦根主气逆哎哕,故入太阴阳明。消渴之证,亦气化不及州都故也。今得芦根以理太阴而津液之生必矣。

《本草备要》:泻热止呕。

甘益胃,寒降火。治呕哕反胃,胃热火升,则呕逆食不下。《金匮》方:芦根煎服。消渴客热,伤寒内热,止小便数。肺为水之上源,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始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肾为水脏,而主二便,三经有热,则小便数,甚至不能少忍,火性急速故也。芦中空,故入心肺,清上焦热,热解则肺之气化行,而小便复其常道矣。能解鱼蟹河豚毒。

《本经逢原》:芦根甘寒,主消渴,胃中客热,利小便,治噎哕反胃,呕逆不下食,妊娠心热,时疫寒热烦闷。解河豚、诸鱼毒,其笋尤良。

《本草求真》:[批]泻肺胃热呕。

芦根专入肺、胃,兼入心。治无他奇,惟清肺降火,是其所能,凡人胸中有热,则火升上呕逆气不下,脾肺热起则消渴便数,甚至不能少忍,《金匮玉函》治心膈气滞、烦闷不下食,芦根五两剉,?以水三大盏煮服。故必得此苦寒以治,则诸症悉除。汪昂曰:肺为水之上源,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治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肾为水脏而主二便,三经有热,则小便数,甚至不能少忍,火性急速故也。芦中空,故入心肺清上焦热,热解则肺之气化行,而小便复其常道也。且解虾虫中毒、酒毒。然此止宜实热,不宜虚寒,若误用之,必致见害。

《得配本草》:忌巴豆。

甘,寒。入足阳明经。退邪热,下逆气,止呕哕,除烦渴,甘能益胃,寒能降火。疗便数劳复,解鱼鳖肉毒。

配竹茹、麦冬,治霍乱烦闷;热除呕自止。配地骨皮、麦冬、橘皮、生姜,治肺痿骨蒸。

苇茎,甘,寒。入手少阴、太阴经血分。行周身气血,热邪去,血气自行。除上焦虚热。

佐竹茹、糯米、姜汁,治霍乱烦渴;佐桃仁、米仁、瓜瓣,治肺痈咳嗽。吐出脓血而愈

芦干外皮烧炭入蚌粉少许,麦冬汤送下,治吐血不止。煎汁,去渣入药煎服。

《本草分经》:甘,寒。和胃降火,止呕清止焦热,用逆水者。

《医学衷中参西录》:苇与芦原系一物,其生于水边干地,小者为芦,生于水深之处,大者为苇。芦因生于干地,其色暗绿近黑,故字从卢;苇因生于水中,其形长大有伟然之意,故字从韦。《千金》苇茎汤:薏苡仁、瓜瓣各半升,桃仁五十枚,苇茎切三升,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渣纳前药三味,煮取二升,服一升,当有所见吐脓血。释者谓苇用茎不用根者,而愚则以为不然。根居于水底,是以其性凉则善升,患大头瘟者,愚常用之为引经要药,是其上升之力可至脑部而况于肺乎?且其性凉能清肺热,中空能理肺气,而又味甘多液,更善滋阴养肺,则用根实胜于用茎明矣。今药房所鬻者名为芦根,实即苇根也。其善发痘疹者,以其有振发之性也;其善利小便者,以其体中空且生水中自能行水也;其善止吐血衄血者,以其性凉能治血热妄行,且血亦水属,其性能引水下行,自善引血下行也。其性颇近茅根,凡当用茅根而无鲜者,皆可以鲜芦根代之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芦根有较弱的中枢抑制作用,表现为对大鼠及小鼠有镇静作用,并能拮抗咖啡因的作用。在家兔的脑电图上,出现波幅增大、频率减少。

2.  芦根有解热、镇痛作用。

3.  芦根有抑制骨骼肌的作用,芦根所含薏苡素能抑制蛙神经肌肉标本的电刺激所引起的收缩反应及大鼠膈肌的氧摄取和无糖酵解,并能抑制肌动蛋?白-三磷酸腺苷系统的反应。

4.  芦根有松弛肠管平滑肌的作用,其所含苜蓿素对离体豚鼠肠管有松弛作用,在2×10-5浓度时,能显著抑制离体兔小肠收缩,4mg注入兔小肠腔可使蠕动收缩减慢。

5.  芦根有抗菌作用,100%芦根煎剂对多球菌、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6.  芦根有抗氧化、镇吐、抗癌作用,还能溶解胆结石,并解鱼蟹、河豚所中的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天  花  粉(《本经》)

天花粉为葫芦科植物栝蒌或日本栝蒌的干燥根。我国各地均产,以河南产量最大。原植物生于山坡林下、灌丛中、草地和村旁田边。喜温暖湿润气候,较耐寒,不耐干旱,以向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功效清热生津、消肿排脓。临床用名有天花粉、栝蒌根。

【本草汇言】

《开宝本草》:味苦,寒,无毒。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短气,通月水,止小便利。

《本草纲目》:蒌根味甘微苦酸。酸能生津,感召之理,故能止渴润枯。微苦降火,甘不伤胃。昔人只言苦寒,似末深察。

《本草蒙筌》:善润心中枯渴,大降膈上热痰。肿毒排脓,溃疡长肉。消扑损瘀血,除时疾热狂。驱酒疸去身面黄,通月水止小便利。仍治偏疝,酒浸微煎。如法服之。住痛如劫。

《药性解》:天花粉,味苦,性寒,无毒,入肺、心、脾、胃、小肠五经。主肺火盛而喉痹,脾胃火盛而口齿肿痛,清心利小便,消痰除咳嗽,排脓消肿,生肌长肉,止渴退烦热,补虚通月经。枸杞为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药鉴》:气寒,味甘润,无毒,沉也,阴也。甘能补肺,润能降气导痰,治嗽之要药也。润肺生津液,又能解烦渴,除热毒,治疮疖痈疽。仲景小柴胡证作渴者,以此剂易半夏,取其苦能润肺,而去半夏之辛燥耳。瓤和明矾粉,并主痰喘咳哮,姜汁糊丸立应。子入柴胡汤,总能润肺止渴,消痰降火甚捷。瓤须阴干,为快意:子必去油,免恶心。

《景岳全书》:味苦,性寒。气味颇轻,有升有降,阴中有阳。最凉心肺,善解热渴,大降膈上热痰,消乳痈肿毒痔瘘疮疖,排脓生肌长肉,除跌扑瘀血,通月水,除狂热,去黄疸,润枯燥,善解酒毒,亦通小肠,治肝火疝痛。

《本草备要》:泻火润燥,治热。

酸能生津,甘不伤胃,微苦微寒。降火润燥,滑痰解渴,古方多用治消渴。生肌排脓消肿,行水通经,止小便利。膀胱热解,则水行而小便不数。治热狂时疾,胃热疸黄,口燥唇干,肿毒发背,乳痈疮痔。脾胃虚寒者禁用。即瓜蒌根,畏恶同。澄粉食,大宜虚热人。

《本草求真》:[批]入肺除痰,消火止渴。

天花粉专入肺,即瓜蒌根也。味酸而甘微苦,微寒,亦同瓜蒌能降膈上热痰,兼因味酸,又能生津止渴。故凡口燥唇干,肿毒痈乳痔漏,时热狂燥,便数等症,服之立能解除。时珍曰:瓜蒌味甘微苦酸,甘茎叶味酸,酸能生津,感召之理,故能止渴润枯,微苦降火,甘不伤胃,昔人言其苦寒,似未深察。但此较之瓜蒌,其性稍平,不似萎性急迫,而有推墙倒壁之功也。至经有言,安中绝续,似非正说,不过云其热除自安之意。痰色清稀者忌服。澄粉食,大宜水衰有热人。

《得配本草》:枸杞为之使。畏牛膝、干漆。恶干姜。

甘、微苦、酸,微寒。入足太阴,兼手少阴经。内走经络,解时热烦满。清肺火,降膈痰,止消渴,润干燥,消痈肿,长肌肉,利小便,治黄疸,除酒毒,疗热疝。

得乳香,治乳痈;得白蜜,治发黄。配牡蛎为散,治百合病渴;配淡竹沥,治伤寒烦渴;配赤小豆,敷痈毒。入辛酸药,导肿气;入滋补药,治消渴。

胃虚湿痰,亡阳作渴,病在表者,禁用。虽渴亦勿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经疏证》:栝蒌根入土最深,且能久在土中,生气不竭,故岁岁引蔓,发叶开花成实。而味苦性寒,恰有合于脾脏之德,而能为效其用。其止渴也,则所谓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者也。肠胃皆隶于脾,脾阴效用,则肠胃中痼热,又乌能留。黄疸者,脾津被热约而不流,以致蒸盆而成者也,脾热既解,疸亦何能不除。短气,肺阴虚也,小便过利,肺火盛也,冲脉隶于阳明,为月水所从降,若因脾胃阴虚而血涸,或因热结而不流,得此凉润之剂,自然涸者滋,结者解,不通者转而能通,别录之治,固与本经理无二致矣。

栝蒌根实,诸本草家咸谓功用略同,稍有差别,愚则谓其大相迳庭,何也?栝蒌根主升,实主降,前且言之详矣。夫升即寓补,降即寓泻,故仲景用实,多治结治痛治痹阻治逆抢,隐然一下药也;根则专治渴,凡阴虚火炽,肺肾津液不相交济者咸用之。此不可为一补一泻之验乎?甚者,同一小柴胡汤证,烦者加实去人参,渴者加根更加人参,夫人参之为物,和缓冲融,表未解者不用,里未虚者不用,乃一则与之为伍,一则不与之为伍,亦可以得其物之情矣。五常政大论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故同一物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阳则主生,阴则主杀。虽然,此亦以性寒者言耳,若气味温和,又不当作如是论矣。

虽然,栝蒌实非能治实也,亦不治虚。观仲景之用栝蒌实,在小陷胸汤曰,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在栝蒌薤白白酒汤曰,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而其脉一则曰浮滑,一则曰寸口沉迟,关上小紧数。是皆阴中有阳,且踞于阳位者也。夫胸背痛,较按之方痛则甚,痹则较结为轻,咳唾喘息是其势为上冲,而居于心下,按之才痛,似反静而不动,此其机总缘气与饮相阻,寒与热相纠。热甚于寒者,其束缚反急而为结,寒甚于热者,其蔽塞自盛而为痹。是故结胸之病伏,胸痹之病散,伏者宜开,散者宜行,故一则佐以连夏之逐饮泄热,一则佐以薤酒之滑利通阳。栝蒌实之裹无形攒聚有形,使之滑润而下,则同能使之下,自是治实之方,仅能使之下,不能使其必通,又非纯乎治实之道矣。何以知不能使之必通?盖有停饮痛甚,至不得卧,即当加半夏,若兼胸满,胁下逆抢心,则仍加枳朴桂枝,若竟能通,又何必如是哉?是知栝蒌实之治,大旨在火与痰结于阳位,不纯乎虚,亦不纯乎实者,皆能裹之而下,此其擅长矣。

栝蒌根,亦非能治虚也。观小青龙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中,用之皆不过以渴,不得用半夏而为之代耳,半夏非治虚者也。虽然,渴不得用半夏,何物不可用,乃处处代以栝蒌根?盖胸中者,清虚之府,中气之所贮,中气者精明纯粹,不寒不热,不湿不燥,不受纤翳之侵者也。体中受邪,胸中焉能毫无所犯?其所犯者,非寒即热,非湿即燥。寒且湿之动,为呕为哕;热且燥之动,为烦为渴,两者之不相兼,犹冰炭之不能相入也。是故呕哕者,用半夏以止逆,使寒与湿不与中气久混而难解;烦渴者,用栝蒌根以滋液,使热与燥不与中气相烁而难复。所以栝蒌根与半夏,虽非相畏相忌相反,而始终不相并,此其旨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可寻绎而知者也。曰服小青龙汤已,渴者,寒去欲解也;曰服小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曰呕家,渴为欲解,其有支饮者,纵得热药不渴。以是知半夏栝蒌根,功用实相反而适相同也,其所以不得为补剂者,则以是物虽曰滋液,亦仅能启脾家阴津上潮,不能使肾家阴津灌注,以其入土能深,皮黄肉白,且其肉聚则成块,散则成粉,种种不离土象,是为能益液而不能浥其源,又乌得为补?然则诸汤之配药,何不取浥肾之物,真浚其源,而取乎仅启脾阴者也?夫烦渴之煎烁中气,其望阴液之滋,盖不啻岁旱之望云霓也。若待浚肾阴滋之,其何能及?且凡物之取给于近者,易成亦易消;远者,难待亦难解。假使胸中仅为无形之燥热所烁,远浥有形之肾阴救之,燥热既熄,汪洋之水继至,不虑其热病才已,寒病复起耶?

若是则栝蒌桂枝汤,得毋亦与此同耶?栝蒌桂枝汤,与小青龙汤,小柴胡汤,同有表邪,同宜解外,同有里热,其有不同者,小青龙小柴胡证,皆未经误治,栝蒌桂枝汤证,则因误治而致,一也;太阳病证备,脉反沉迟,为阳证见阴脉,非小青龙小柴胡所有,二也。虽然,篇中但言太阳证备,并不提及误治,阳证见阴脉,其病已危,乃用从容不迫之桂枝汤,此互文以见意也。篇中道述病状,旋订病源缕缕可晰,其述病源,不曰感受何邪,而曰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曰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曰疮家虽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历叙三条,总因汗下,其非感触即得,亦复何言?特痉者方经汗下,内则阴液暴脱,外仍经络壅滞,以云乎阴液暴脱,且见阴脉,则外证不得仍备太阳,今太阳证仍备,且项背强几几然,则沉为阳不入交于阴,迟为脉道泣涩不前矣。夫阳欲入阴而阴不承,则阴与阳乌能交,则阴何自而化,阳何自而生?太阳证备,还治以治太阳之法,阴不承阳,则必取生阴之速者,以益上中之液,使得与阳交,生阴之速。益上中之液者,舍栝蒌根其谁取耶?是知栝蒌桂枝汤之用栝蒌,盖使独当一面其任,较之小青龙小柴胡以渴而去半夏加入者为倍重,盖阴在内为阳之守,阳在外为阴之使。明乎此,则将作刚痉之用葛根汤,以起阴而泄阳,既作刚痉之用大承气,以存阴而承阳,一以贯之矣。

用栝蒌根最索解不得者,无如栝蒌牡蛎散。盖百合病不成内伤,又非徒外感,绝无五脏菀热八风五痹之实候,只在病人意中辗转不适,又不能明言其所以然,及从其草蛇灰线处,迹而寻之,理似亦有可穷者。夫欲卧不得卧,欲行不得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欲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等,全在不可捉摸处。口苦小便赤,其脉微数,则在有形迹处。及至一月不解,而变成渴,则形迹遂大著。何况以百合汤洗之而仍不差,则病气为伤中上之阴,无可疑者。虽然,仅曰渴,不曰欲饮水,且不烦不热,究竟病本无驻足处,仅渴之一端,为得所依藉耳。于此见昔之百脉一宗悉致其病者,今则上焦已化,而在下者,尚未化也。上焦已化,百脉之病已蠲其半,百合遂无所用之,而下焦之未化者,不得不选用牡蛎,使之召阳归阴。而其主脑尤在治上焦之已化者,故方中配以从阳化阴之栝蒌根,两物等分,标名则升栝蒌于牡蛎之上,为一方之统摄也,是方也最无意味之中,意味萃焉。由是思之,则栝蒌根之用,不得仅以治外感烦渴一端目之矣。

其次牡蛎泽泻散之用栝蒌根,亦甚不易解。以栝蒌根多为渴用,牡蛎泽泻散证,则并不言渴也,虽然,此有说焉。栝蒌瞿麦丸,则渴而用栝蒌根矣,何以用附子?此固当与牡蛎泽泻散,对待而观者也。夫牡蛎泽泻散之证曰,从腰已下有水气;栝蒌瞿麦丸之效曰,腹中温。为知腰者在后,腹者在前,后者阳气所由升,前者阴气所由降。若为水气所隔,则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阳不升则下虽郁热,上仍不渴;阴不降则上纵化热,下则仍寒。譬之冬月严寒,阳气伏于下,则井中水温,出井则冷;夏月酷暑,阴气伏于内,则井中水冷,出井则温。故牡蛎泽泻散证不渴,而比投寒泄;栝蒌瞿麦丸证虽渴,而终用温暖。其并用栝蒌根,一则以助上之阴为寒泄诸药守御,俾得有恃不恐,一则以安上之扰使温暖诸药下达,俾无反顾之尤。于栝蒌瞿麦丸,其功在正面,在下面故其名居一方之首而不愧;于牡蛎泽泻散,其功在根柢,在根柢故不居其名而无闷。于此又可见栝蒌根之为物,既能应上焦假热之渴,又能应下焦真热之不渴,谓之能益阴津可,谓之能补真阴,亦无不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新编》:或问栝蒌与天花粉,同为一本,何以天花粉反不似栝蒌之迅扫胸中之邪耶。曰:天花粉消痞满,其功缓;栝蒌实消痞满,其功捷,余前条已言,但未言其所以缓与捷也。夫栝蒌为天花粉之子,而天花粉为栝蒌之根,子悬于天下,而性实顾根,故趋于下者甚急;根藏于地中,而性实恋子,故育于上才自缓。缓捷之故,分于此,而陷消之功,亦别于此。故宜缓者用天花粉,宜急者用栝蒌实,又何虑功效之不奏哉。

《本草分经》:酸、甘、微苦,微寒。降火润燥,滑痰,生津,解渴,行水,治胃热、膀胱热,疗疮毒。虚热者宜之。

《本草思辨录》:瓜蒌根实《本经》俱苦寒,李氏谓根甘微苦酸微寒,实甘寒,辨之致审。

草木之根荄,其性上行;实则性复下降。瓜蒌根能起阴气上滋,故主燥热之烦渴;实能导痰浊下行,故主粘腻之结痛。此张氏之说至允,用二物者当作如是想。

瓜蒌根与葛根同主消渴身热,而仲圣治痉,则一用葛根,一用瓜蒌根何故?盖无汗而小便反少,气冲口噤,是风寒湿之邪,相搏于太阳阳明之交而不解,用葛根则能随麻黄辈散之于外。瓜蒌根无解表之长,而证是身体强几几然,俾与桂芍诸物养筋脉则适相当,此其所以攸异也。瓜蒌根本治热治渴,乃牡蛎泽泻散并不言渴,而其所伍者为泻水之物,是大病瘥后,虚热不免,而水去则阴复伤,以瓜蒌根润液而补虚,除病即兼善后也。瓜蒌瞿麦丸,上虽为渴而下则有寒,下寒故膀胱不利而不蓄,水蓄于下则阳浮于上,是渴为标寒为本,故以薯附温肺肾而化气,苓麦泄下蓄之水,瓜蒌根止阳浮之渴。不用膏知者,以渴非实热也。

瓜蒌实之长,在导痰浊下行,故结胸胸痹非此不治。然能导之使行,不能逐之使去。盖其性柔,非济之以刚,则下行不力。是故小陷胸汤则有连夏,瓜蒌薤白等汤则有薤酒桂朴,皆伍以苦辛迅利之品,用其所长,又补其所短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瓜蒌根也,色白而亮者佳,味苦微酸,性凉而润。清火生津,为止渴要药(《伤寒论》小柴胡汤,渴者去半夏加瓜蒌根,古方书治消渴亦多用之)。为其能生津止渴,故能润肺,化肺中燥痰,宁肺止嗽,治肺病结核。又善通行经络,解一切疮家热毒,疔痈初起者,与连翘、山甲并用即消;疮疡已溃者,与黄芪、甘草(皆须用生者)并用,更能生肌排脓,即溃烂至深旁串他处,不能敷药者,亦可自内生长肌肉,徐徐将脓排出(有案附载黄芪解下可参观)。大凡藤蔓之根,皆能通行经络,而花粉又性凉解毒,是以有种种功效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天花粉有致流产和抗早孕作用。天花粉蛋白直接作用于胎盘滋养房细胞,可致细胞变性坏死,使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甾体激素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增加,宫缩增强而导致流产。天花粉还可增强假孕兔的子宫自发活动,增加子宫肌条对15-甲基前列腺素F2a和催产素的反应。

2.  天花粉有抗肿瘤作用。

3.  天花粉对免疫功能有影响,给动物注射天花粉蛋白可使白细胞增加,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天花粉的水溶性浸膏能阻断小白鼠脾脏淋巴细胞因刀豆素A和植物血凝素的有丝分裂性植物凝集素参与的胚子发生反应,并从天花粉中分离出一种免疫抑制蛋白。天花粉提取物在体内能促进干扰素的产生。

4.  天花粉对血糖有影响。天花粉提取物可使饿兔的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增加,对于正常家兔及四氧嘧啶糖尿病兔未见有降血糖作用。

5.  天花粉有抗溃疡作用。天花粉对大鼠水浸捆缚应激性溃疡有显著抑制作用。

6.  天花粉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柯萨奇B2、麻疹、单纯疱疹病毒I型和乙型肝炎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7.  天花粉有抗艾滋病毒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竹   叶(《名医别录》)

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叶。主产于长江流域地区。原植物野生于山坡林下或沟边阴湿处。喜阴凉气候,以山坡林下以及阴湿处、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最宜生长。味甘、淡,性寒。归心、肺、胃经。功效清热除烦、生津、利尿。临床以鲜用效佳,名称竹叶。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咳逆上气,溢筋急,恶疡,杀小虫。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主除烦热,风 ,喉痹,呕逆。

《药性论》:味甘,无毒。主吐血。热毒风,压丹石毒,止消渴。竹烧沥,治卒中风,失音不语。苦者治眼赤。

《日华子本草》:味甘,冷,无毒。消痰,治热狂烦闷,中风失音不语,壮热头痛,头风,并怀妊人头旋倒地,止惊悸,温疫迷闷,小儿惊痫天吊。

《开宝本草》:味苦,平、大寒,无毒。除烦热,风 ,喉痹,呕逆。

《药性赋》:味辛、苦,平,性寒,无毒。可升可降,阳中阴也。其用有二:除新旧风邪之烦热,止喘促气胜之上冲。

《汤液本草》:气平,味辛。又苦大寒,辛平,无毒。

《本草》云:主咳逆上气,溢筋,急恶疡,杀小虫。除烦热,风痉,喉痹,呕吐。仲景竹叶汤用淡竹叶。

《心》云:除烦热,缓皮而益气。

《珍》云:阴中微阳,凉心经。

《本草纲目》:煎汤,熨霍乱转筋。

煎浓汁,漱齿中出血,洗脱肛不收。

(苦竹叶)烧末,和鸡子白,涂一切恶疮,频用频效。

《本草经疏》:竹叶禀阴气以生,《本经》味辛平,气大寒无毒。甄权言甘寒。气薄味厚,阴中微阳,降也。入足阳明、手少阴经。阳明克热则胸中生痰,痰热壅滞则咳逆上气,辛寒能解阳明之热结,则痰自消,气自下,而咳逆止矣。仲景治伤寒发热大渴,有竹叶石膏汤,无非假其辛寒散阳明之邪热也。

《本草蒙筌》:味甘、淡,气平、寒。阴中微阳。无毒。逐上气咳逆喘促,退虚热烦躁不眠。专凉心经,尤却风痉。

《本草乘雅》:春分出十成竹,枝必偶,叶必三,空中直上,具木中有火之象。故笋可发疮,沥通经脉,茹主呕哕,叶清烦热,皆透达木炎之所不及者也。

去外皮一重,取青白之交曰茹,此竹气通上彻下,透表及里之所,用之可通上下,而使气清,达表里,而不致骤急者也。

直达中空,抽水土之力迅捷,沥即竹中之水,顾理文如腠,而界节似经,则通中之节,固非往而不返者矣。如病久渴,即节而不通;心烦,为通而不节;竹沥之力,通节交互,故渴可解,而烦可息,但竹沥行中有节,直达之力居多,须佐以姜汁,便可横遍,且得尽木炎之体用也。

《药性解》:竹叶,味甘淡,性平,无毒,入心、肺、胃三经。主新旧风邪之烦热、喘促气胜之上冲,疗伤寒,解虚烦,治消渴,疗喉痹,止呕吐,除咳逆。有一种苦竹叶,主舌疮目痛。青刮取为竹茹,主胃热呕呃,除烦解渴,疗吐衄崩中、噎膈气溢、筋及五痔。火烧竹沥,主阴虚发热、中风口噤,除自汗,解消渴,止惊悸,清烦躁,痰在手足四肢非此不达,痰在皮里膜外有此可驱,又主小儿天吊惊痫、妇人妊晕闷,胎前不损子,产后不得虚。笋,补气止渴,久食益人。

按:竹叶生于中半以上,故主治多在上焦,心肺胃皆脏腑之居上者也,宜交入之。味苦者,专泻南方。竹茹者,兼除土郁,故主用小殊。竹沥者竹之液也,犹人身之血也,极能补阴,况阴之不足,由于火烁,竹沥长于清火,则血得其养。《本经》已其功,丹溪又详其效,而世俗不能常用者,盖泥《证类》之大寒耳。不知竹即笋之老者也。今人自幼食笋,至老不撤,曾无中其寒凉之害者,沥则假火非论其气也。幸高明者准之以理,斯药无遗用矣。

《景岳全书》:味甘淡,气平微凉,阴中微阳,气味俱轻。清上气咳逆喘促,消痰涎,解热狂,退虚热烦躁不眠,壮热头痛,止吐血。专凉心经,亦清脾气。却风热,止烦渴,生津液,利小水,解喉痹,并小儿风热惊痫。

《本经逢原》:诸竹与笋,皆甘寒无毒,惟竹叶受阴风烈日气多,故不无小毒。《本经》主咳逆上气者,以其能清肺胃之热也;疗筋急恶疡者,以其能化身中之气也。气化则百骸条畅,何有有小虫之患乎!仲景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有竹叶石膏汤;《金匮》治中风发热,面赤头痛,有竹叶汤。总取清肺胃虚热之义。

《本草求真》:竹叶专入胃、心。体轻气薄,味甘而淡,气寒微毒。据书皆载凉心缓脾,清痰止渴,为治上焦风邪烦热,咳逆喘促,呕哕吐血一切中风惊痫等症。杲曰:除新久风邪之烦热,止喘逆气胜之上冲。无非因其轻能解上,辛能散郁,甘能缓脾,凉能入心,寒能疗热故耳。然大要总属清利之品,合以石膏同治,则能解除胃热,而不致烦渴不止也。叶生竹上,故治上焦,仲景治伤寒发热大渴,有竹叶石膏汤,乃假其辛寒以散阳明之热邪也。

《得配本草》:畏皂刺。

甘、淡,微凉。入手太阴、少阴、足阳明经。清咳气上冲,除风邪烦热,止吐血,利小水。

得芍药,清肝胆之火;得橘皮,治上气发热。佐小麦、石膏,治时行发黄。

《本经疏证》:是故竹叶所主之咳逆上气,非风寒闭塞之咳逆上气,亦非气不归根之咳逆上气,乃微阴累阳之咳逆上气。譬如暑月行人在烈日之中反不喘,骤入林下,稍得凉爽,喘反作者是也。其所主溢筋急,非寒则收引之筋急,亦非水渍胖胀之筋急,乃阳不伸而津阻之筋急。譬如郁蒸之令,筋胶诸物虽置高燥处,亦能横脉短缩者是也。竹叶为物飘萧,轻举洒然,微阴正欲解散之余,取其阳遂透阴遂消,是故金匮竹叶汤,治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乃阳无根而上泛,复为阴翳所累,遂以桂枝附子人参甘草大枣生姜回其阳,用竹叶率葛根防风桔梗以解散其阴。盖风寒所著之阴,与为阳累之阴,固自不同,不得全仗葛根防风桔梗而能解也。伤寒论竹叶石膏汤,治大病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乃强阳既未全衰于中,微阴不能无扰于上,从以石膏人参半夏麦门冬梗米甘草安其中,又恐其阴随寒药入内,不如以柔润者和阳轻清者散阴之为愈。盖正旺之阳,与方衰之阳,自有别,非若白虎汤证可径情直行也。至若皮茹原系运输津液上朝之道路,其中虽有属阳之节为阻,其外实一上线行,并无留滞,内之阻正以外之通而得生。故治中气之有阻而逆者,如相激为呕宛,相争为寒热,相迫为吐血,相逐为崩中,何莫非以阳格阴?阴不流通,奔突外出之候,若在外得通,在内自可转旋,即不能自致通畅,更为或和其阴或和其阳,亦自有力而少隔阂,如橘皮行茹汤之治哕逆,乃于中宫用阳和阴,竹皮大丸之治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乃于中宫用阴和阳,皆一举可平。故目其功能曰安中益气,以是知竹皮之功,全从在外转旋在内之气,比之竹叶从在上解阴翳而畅在中之阳者,又不侔矣。

《本草分经》:专凉心经,亦清脾气。消痰止渴,除上焦烦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竹叶有解热作用。淡竹叶水浸膏对于注射酵母混悬液引起发热的大鼠,灌胃给药有退热作用,对大肠杆菌所致发热的猫和兔,2g/kg淡竹叶的解热效果为33g/kg非那西汀的0.83倍。其解热的有效成分能溶于水和稀盐酸,而难溶于醇和醚。

2.  淡竹叶有利尿作用,其在利尿的同时,还能明显增加尿中氯化物的排泄量。

3.  淡竹叶有抑菌作用,体外实验本品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抑制作用。

4.  淡竹叶还有抗肿瘤和升血糖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栀   子(《本经》)

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热果实。栽培或野生。主产于浙江、江西、湖南、福建、湖北、四川、贵州、陕西等地。原植物生于丘陵地带或山坡灌林中。喜温暖湿润气候,较耐旱,忌积水,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冲积土、砾质土等酸性土壤最宜生长。味苦,性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栀子炭收敛止血。姜栀子和胃止呕。临床用名有栀子、炒栀子、焦栀子、栀子炭、姜栀子。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齄鼻,白癞,赤癞,疮疡。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主治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药性论》:杀 虫毒。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乾,目赤种病。

《开宝本草》:味苦,大寒,无毒。疗目热赤痛,胸中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本草图经》:仲景及古今名医治发黄,皆用栀子,茵陈、甘草、香豉四物作汤饮。又治大病后劳复,皆用栀子、鼠矢等,利小便而愈。其方极多,不可胜数。

《本草衍义》:仲景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治之。虚,故不用大黄,有寒毒故也。栀子虽寒无毒,治胃中热气,既亡血、亡津液,腑脏无润养,内生虚热,非此物不可去,张仲景《伤寒论》已著。又治心经留热,小便赤涩,去皮山栀子、火炮大黄、连翘、甘草炙,等分,末之,水煎三二钱匕,服之无不效。

《药类法象》:治心烦懊恼,烦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带,小便不利。

《药性赋》:味苦,性大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二:疗心中懊憹颠倒而不得眠,治脐下血滞小便而不得利。易老云:轻飘而象肺,色赤而象火,又能泻肿中之火。

《汤液本草》:气寒,味微苦,性大寒,味薄,阴中阳也,无毒。

《象》云:治心烦,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杵细用。

《心》云:去心中客热,除烦躁,与豉同用。

《珍》云:止渴,去心懊憹烦躁。

《本草》云: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齇鼻,白癞、赤癞,疮疡。疗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仲景用栀子治烦,胸为至高之分也。故易老云:轻浮而象肺也,色赤而象火,故能泻肺中之火。

《本草》不言吐,仲景用此为吐药。栀子本非吐药,为邪气在上,拒而不纳,故令上吐,邪因得以出。《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此之谓也。或用栀子利小便,实非利小便,清肺也。肺气清而化,膀胱为津液之府,小便得此气化而出也。《本经》谓治大小肠热,辛与庚合,又与丙合,又能泄戊,其先入中州故也。入手太阴。栀子豉汤治烦燥,烦者气也,燥者血也。血主肺,血主肾。故用栀子以治肺烦,用香豉以治肾躁。躁者懊憹不得眠也。少气虚满者加甘草。若呕哕者加生姜、橘皮。下后腹满而烦,栀子厚朴枳实汤。下后身热微烦,栀子甘草干姜汤。栀子大而长者染色,不堪入药。皮薄而圆,七棱至九棱者,名山栀子,所谓越桃者是也。

《衍义》云:仲景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以栀子豉汤治虚烦。故不用大黄,以有寒毒故也。栀子虽寒无毒,治胃中热气。既亡血,亡津液,脏腑无润养,内生虚热,非此不可除。又治心经留热,小便赤涩。去皮栀子火煨,大黄、连翘、甘草炙,等分末之,水煎三钱匕,服之者无不效。

仲景《伤寒论》及古今诸名医,治发黄皆用栀子、茵陈、香豉、甘草,四物等分,作汤饮之。又治大病起,劳复,皆用栀子、鼠矢等汤,并利小便而愈。其方极多,不可悉载。用仁去心胸中热,用皮去肌表热。

《本草衍义补遗》:屈曲下行降火,又能治块中之火。《本草》云:去热毒风,利五淋,通小便。又云:栀子虽寒无毒,治胃中热气。即亡血、亡精液,脏腑无润养,风生虚热,非此物不可去之。

《本草发挥》:成无己云:苦以通之。栀子之苦,以涌虚烦。

洁古云:性寒味苦,气薄味厚,轻清上行,气浮而味降,阳中阴也。其用有四:去心经客热,除烦躁,去上焦虚热,疗风热,是为四也。又云:栀子气寒,味微苦。治心烦懊憹,烦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又云:苦,纯阳,止渴。

《本草纲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4 15:43 , Processed in 0.344768 second(s), 15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