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一家人

[佛教文化] 《法句经》故事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7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拍卖西利玛的尸首

请好好观察这外表美丽的色身,实际上是一身的伤痛,一堆的骨头,疾病、贪念不断,一切皆无常。------147偈

  王舍城中有一位非常漂亮的妓女,名字叫做西利玛。她每天都供养食物给比库们。有一天,一位比库向其他比库提及她的美貌和供养的美味食物。一位年轻比库听说有这么一位美丽的女子后,虽然从来也没见过她,却暗恋上她。第二天,这年轻比库和其他比库一起到西利玛家去。这一天,她身体不适,但仍然想要亲自向比库们致敬,就要人把她抬到比库们的面前。这年轻的比库终于看到她了,这时候他内心想着:“尽管生病,她仍然那么美丽。”因此更加迷恋她。

  当天晚上丝蕊玛就去世了。国王宾比萨拉王拜访佛陀时,向佛陀提及丝蕊玛去世一事。佛陀建议国王先不要埋葬她,相反地保留三天。第四天,丝蕊玛的身子不复美艳,不再讨人喜爱了,反而发胀,蛆虫也从身上跑出来。这一天,佛陀就带领着众多弟子到墓园去观看她的身子。那位深深迷恋丝蕊玛的年轻比库一直不知道丝蕊玛已经去世的消息,所以当他听说佛陀要带领其他比库去见丝蕊玛时,也满心欢喜地一齐前去。

  佛陀也请国王宣告,只要付一千铢,丝蕊玛就可以陪出资的人一夜,但尽管一再调降金额,最后甚至免费,也没有人愿意。佛陀就告诉比库们说:“比库们!当丝蕊玛还活着的时候,多少人愿意花千铢的钱,只希望与她共渡一晚,但现在即使完全免费,也没人有兴趣,人身无法幸免于生老病死啊!”

  听完佛陀的说法后,这年轻的比库终于领悟了生命的真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7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安慰年老的比库尼

色身实在是疾病的渊薮,容易损坏,终究会衰老不堪,这腐朽的色身终必毁灭,有生就有死。 (偈 148)

  优塔萝比库尼高龄一百二十岁。有一天,在化缘回来的路上遇见一位比库,她就请该比库接受她的供养。比库同意后,她于是把化缘得来的所有时候都给他,一点也没留给自己。接连三天,她都如此做。

  第四天,她正在化缘时,在狭窄的路上遇见佛陀,她恭谨的向佛陀问讯,然后退后,却不小心踩到袈裟而跌倒了。

  佛陀赶紧上前去安慰她:「妳一定要了解,妳的身子日渐衰老孱弱,随时都可能碎散掉。」

  优塔萝比库尼专心思考佛陀的教诲,终于证得初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7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度自信的比库

鸽色的人身骸骨就像秋天散弃在地的葫芦瓜,所以,何必贪恋色身呢?------149.

  一群比库到林子里去禅修,不久之后就进入禅定。这时候,他们认为已经脱离一切感官欲望,而证得阿拉汉果了,就想回去向佛陀报告。但事实上,他们高估自己了。

  当他们抵达精舍的外门时,佛陀告诉阿难达:“这些比库这时候来看我,得不到多大的法益,叫他们先去墓园,再回来吧。”阿难达向他们转告佛陀的话,他们认为佛陀一切智具足,一定有充分的理由要他们如此做,就出发去墓园。

  在墓园里,他们看见腐烂的尸首(注)时,还能心平气和地看待这些尸首,但当他们看见刚死的尸首时,他们恐怖地发现,心中仍然有蠢蠢欲动的欲念。这时候,佛陀从精舍看见他们的举动,就发光,告诫他们:“比库们!观看尸首时,内心却升起欲望对吗?”

  这些比库察觉到一切感官欲望变化多端,难于调伏的性质后, 彻底明白佛法。

(注)尸首有十种相:
1、膨胀相
2、青瘀相
3、脓烂相
4、断坏相
5、食残相
6、散乱相
7、斩砍离散相
8、血涂相
9、虫聚相
10、骸骨相

佛世时,以上十种相的尸首可以在墓地和停尸间找到,在这些地方的尸首都尚未掩埋或火化,所以野兽和鸟类经常来噉食。现在当然无法找到这些尸首,做为观想的对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7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观美色无常而证阿拉汉果

  此城(色身) 为骨头搭建而成,而涂上血与肉,其中充满老死,骄慢与虚伪 (注)。 (偈 150)  

  嘉娜帕达卡娅妮公主是佛陀姨母的女儿。她长得很美丽,别人都称呼她美人儿。她与佛陀的堂弟难陀订有婚约。有一天,她内心如此想着:「我的兄长,虽然可以成为圣王,却放弃世间而出家,成为圣者,他就是佛陀。他的儿子罗侯罗和我的未婚夫难陀都出家为比库。我母亲是比库尼。现在只剩我孤单一个人!」这番思量之后,她就自行出家为比库尼。但她是因为执着于家庭而出家,而不是出于对佛法的信仰而出家。  

  她听说,佛陀经常说色身无常。她于是认为,佛陀如果看见她,一定会轻视她的美貌,所以,就不去见佛陀。但从精舍回来的其他比库尼不停地赞誉佛陀,有一天她终于决定与他们一齐去佛陀的精舍。  

  佛陀看见她来时,心中如此想着:「刺可以用刺加以拔掉,嘉娜帕达卡娅妮非常执着于她的色身,对她的美貌非常骄傲。我必须经由美貌这件事去破除她的骄傲和执着。」  

  佛陀于是运用神通,示现一位年仅十六岁,却极美丽的女人坐在他身旁。只有嘉娜帕达卡娅妮才看得见这女子。当她看见这女子时,发现若与之相比,自己就像只又老又丑的乌鸦坐在美丽的白天鹅旁边。她非常喜欢这女子,但再次注视时,却讶异地发现该女子变成二十岁的女子。然后,每当她注视时,该女子一次又一次的变老,先变为成熟的女子,再是中年妇女,高龄女性,然后是老迈不堪的老太婆。而且,新的形象产生后,旧的形象就消失了。这时候她才认清人身不停地变化和衰老。有了这一层的领悟之后,她对自身的执着也云消雾散了。这时候,该女子进一步的老化,已经无法支撑身体,整个人瘫痪在地上了。最后死掉,全身浮肿,流脓,蛆虫更从身子跑出来。  

  看完整个过程后,嘉娜帕达卡娅妮心中想着:「这女子就在我眼前衰老、死亡,同理,我的肉身也会衰老变化、生病而后死亡。」经过这番省思之后,她深刻了解人身的真相。后来,她更一步信受奉行佛陀的教诲,而证得阿拉汉果。  

  注:「虚伪」古译为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7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念念不忘小过的玛莉咖皇后

即使王室华丽的车也会腐朽,色身也难免衰老,

但圣者(注1)之间,流传着不衰老的种殊胜(注2)------151偈

  玛莉咖皇后有一天进入浴室的时候,她的爱犬也一齐进入浴室,当这只爱犬看见皇后弓着身子洗脚时,这只狗就与皇后有不正常的身体接触,而皇后也没有加以禁止。这时候,巴谢那地王透过卧室的窗子看见这诡异的情景。等皇后进卧室时,他生气对她说:“你这个邪恶的女人,看你与那只狗在浴室中做了什么事?我亲眼看见了,不要否认!”皇后回答说,她只是洗脸,手,脚而已,没做什么错事。接着,她又说道:“但是那间浴室相当怪异,如果有人进入其中,从这个窗子看过去,却变成两个人。如果不相信的话,国王!请你进去一下,让我从这窗子看看。”

  国王就进入该浴室。当他出来时,皇后问他为何在里面和母羊乱来。国王加以否认,但皇后坚持她亲眼目睹。国王因此感到困惑,但由于智慧不足,就接受她的解释,认为该浴室确实怪异。

   从那时候起,皇后一直后悔欺骗国王,指责他与母羊乱来。因此,即使快要去世的时候,她的内心仍然受到那次意外的干扰,而无法回想自己长久以来所做的善业,只惦记着自己曾经不公正的对待丈夫。由于临终时不愉快的最后一念,所以去世后,往生至恶道(注3)。葬礼后,国王本来想请教佛陀,皇后往生何处。但佛陀希望止息他的忧虑,同时,因为他对佛法的了解尚浅,佛陀不希望他因此对佛法失去信心,所以佛陀就分散他的心念,结果巴谢那地王果真忘了问佛陀。一连七天,国王都来向佛陀问讯,但都不会提及皇后往生何处的问题。

   七天后,往生恶道的皇后往生到都西答天。也就在这一天,佛陀到国王的宫室去化缘。国王终于问佛陀:“皇后往生何处?”当他知道皇后已经往生都西答天时,非常高兴,就说道:“对啊!除此以外,她能往生何方呢?她总是惦念着要做善业。世尊!现在她已经往生了。身为你谦逊的弟子,我不知道如何自处。”

   佛陀就告诉他:“看看你父亲及祖父遗留下来的车子,它们都破旧不堪了,你的身体也一样,会老、死,只有佛法不会变化、败坏。”

注1:如佛陀等。
注2:九种殊胜:四向,四果和涅槃。
注3:根据阿毗达摩(论)哲学,在死亡的关键时刻,濒临死亡的人会看见业、业相和趣向,这些会决定下一生的去处。

1、业,代表人的一生某些善恶业或临终的善恶业。
2、业相,代表在人一生重要的活动时,具有主宰力量的精神形象,可能是任何形像,声音,嗅觉,味道,触和意念。以屠夫而言,这种业相可能是屠刀或垂死的动物形像,而对医生而言,可能是病人的形像,至于对信徒而言,可能是所崇拜的对象。
3、趣向,代表来世出生地方的形像。这种趣向经常向临死的显现,并且展现来世究竟是喜悦或悲惨。如果是悲惨的话,有时候也可以经由影响临终者的念头而加以改善。这种趣向可能是火、森林、山区、母亲的子宫或天界的华屋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7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总是说错话的比库

寡闻的人如同牡牛,只有筋肉滋生,智慧却不增长。 (偈 152)

  拉鲁达伊比库才智不高,并且不够圆融,所以虽然非常用心,但话总是说的不得体。欢乐吉祥的场合时,他说哀愁的话,悲伤的时候,他却反而尽说些快乐幸福的话。更糟糕的是,他永远不知道自己说错话了。有人告诉佛陀有关拉鲁达伊比库这种表现时,佛陀说:「像拉鲁达伊这种智慧浅短的人,就像公牛只是肌肉滋生,智慧却不增长。」

   佛陀接着说,拉鲁达伊比库过去的某一世时是农夫,他有二只公牛帮着耕田。当其中一只公牛逝世时,他非常伤心,十分沮丧,就要他的儿子去请求国王恩赐他一只公牛,但他的儿子不肯,反而要他自己去。

   拉鲁达伊的儿子知道父亲才智不高,就事先告诉父亲与国王的应答辞:「国王啊!我有两只公牛帮助耕田,但其中一只死了,请国王赐我另一只!」

   但当被引领去见国王时,他却说: 「国王啊!我有二只公牛帮助耕田,但其中一只死了,请国王也杀死另一只吧!」

   还好国王是聪明人,知道拉鲁达伊说错话了,其实是希望赐给他一只牛,国王便赏赐他十六只公牛,不只是一只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7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的赞美词

多生以来,我(佛陀本人)在轮回中寻找,但找不到建造此屋舍的人(注),不断的轮回实在苦啊!

造作屋舍的人啊!我已经找到你了!不要再造作屋舍了(不要在轮回了)!

我(佛陀)所有的椽(一切烦恼欲望)都已经毁坏,所有的栋梁(无明)都已经被摧毁了,

我已经证得非缘起法的涅槃了,一切贪爱都已经灭除了。------154偈

  笱达玛家的悉达多太子是净饭王和摩耶夫人的儿子。二十九岁时出家修行,追求究竟的正法。出家后的前六年,他在恒河附近游行,亲近著名的宗教师,学习他们的理论和修行方法。他也修习严厉的苦行,但发现这些方法都不是究竟法,于是决心寻找自己的理论和修行方法。从此以后,他放弃苦乐两种极端的修行,发现中道,而证得究竟涅槃。中道就是八正道。

   一天晚上,悉达多王子在尼连禅河边的菩提树下开悟了,那一年他三十五岁。当天初夜,他明白自己的过去世,中夜时,他证得天眼,后夜时,他证悟缘起法。所以第二天,天刚亮的时候,他已经由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究竟明白四圣谛:苦、集、灭、道。从此人们称呼他笱达玛佛陀。

(注)指生死轮回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7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摩诃达拿散尽家财

年轻的时候不修梵行,不存生活资粮的人,像池塘边捕不到鱼的老鹭,憔悴终老。 (偈155)
年轻的时候既不修梵行,又不为生活预存资粮的人,就像破损的弓,徒然悲叹过去。 (偈156)

   摩诃达拿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年轻时,不知长进,成年后,与另一位有钱人的女儿结婚,老婆也和他一样,没受过教育。两人的父母都过世后,他们变得非常有钱。但他们都很无明,不知妥善理财,只知花钱,所以渐渐地散尽家财,最后,一贫如洗,又不知道如何营生,只好乞讨为生。

   一天,佛陀看见摩诃达拿时,告诉阿难达:「看那有钱人的儿子!毫无人生目标,只会花钱。如果会管理财富,他会是非常有钱的人。如果他能放弃世间生活,夫妻两人都会证得圣果。但他一无是处,所以散尽世间财富,更糟蹋证果的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7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品 自己品     
  



  没有子息的王子

  人若知道自爱,就应该妥善保护自己,在人生的三个阶段里(注1),智者时时醒觉。 (偈157)  

  菩提罗迦王子兴建了一座非常壮观的王宫。落成典礼时,他邀请佛陀前来赐福,并接受他的供养。为了这特殊的节庆,他事先用檀香使王宫满室生香。由于没有子息,他就在餐厅的地板上铺设长的地毯,并私下祈愿,如果他们夫妻终究有儿子的命,就请佛陀踏上地毯。当佛陀抵达时,王子恭敬地请佛陀进入大厅,但佛陀却驻足不前,只是望了阿难达一眼,阿难达明白佛陀的意思,就请王子把地毯收起来。等到王子叫人移走地毯后,佛陀才进入宫中,王子接着供养佛陀。饭后,王子请教佛陀,何以要求撤走地毯。佛陀反过来问王子是否曾暗中许愿:如果命中注定有儿子的命,那么佛陀就会踏上地毯?王子如实回答:有!佛陀告诉王子,他们夫妇今生不会有儿子,是因为他们前世所造恶业的影响,佛陀进一步说明他们前世的作为。  

   在过去某一世时,王子夫妇是一次船难的唯一生还者。他们被冲上一座荒芜的岛屿,只能吃鸟和鸟蛋为生,却丝毫没有后悔之心。他们只关心自己的生命,所以不仅自私地摧残无辜鸟类的生命,连它们的幼鸟也不放过。因为这些恶业,他们今生不可能有子息。如果当时有少许的悔意,他们今生就会有子孙了。  

   注1:指人生的青年,中年和老年三阶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7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贪婪的比库

  智者自己先奉行正法,然后才教导他人,如此,才能免于犯错。(偈158)  

  优波难陀尊者是雄辩滔滔的弘法法师。他总是告诫别人不可贪婪,欲望要少,同时,他经常说知足、节俭和苦行的功德。但他自己言行不一,信徒供养的袈裟和其它的必需品,他都照单全收。  

  有一次,他在结夏安居之前到某一村落精舍去。精舍里的一些比库对他的辩才无碍印象深刻,就邀请他在该精舍结夏安居。他问他们结夏安居期间,他们每人约可得到几件袈裟的供养。他们说只有一件,他就不想在此结夏安居,但却留下他的拖鞋。然后他到另一座精舍去,当他问清楚每位比库约可得到两件袈裟的供养时,他也不想在那里安居,但也留下他的木杖。然后他又到另外一座精舍去,这里的比库约可以得到三件袈裟的供养,他在离开这精舍前留下他的水壶。最后他来到一座精舍,由于这里的比库约可以得到四件袈裟的供养,他就决定留下来。  

  结夏安居结束后,他到留下东西的所有精舍去拿供养的袈裟,好像他到每座精舍去结夏安居一样。收齐之后,他就回原来的精舍去,路上,他遇见两位年轻比库为了两件袈裟和一块天鹅绒地毯的分配问题争论不休,双方无法达成和解,就请优波难陀仲裁。他把两件袈裟平均分给两人,而拿走天鹅绒地毯做为他仲裁的代价。  

  这两位年轻比库对他的仲裁不满意,但又无能为力。失望、沮丧之余,他们向佛陀叙说事情的始末,佛陀告诉他们:「要教导别人,应该先教导自己,并且亲身力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04:28 , Processed in 0.195477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