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我来了

[佛教文化] 329个佛经故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守金子的蛇

守金子的蛇
久远以前,波罗奈国有一个很喜爱黄金的人。每天天色微亮,他就勤奋地到各处去工作赚钱,不敢稍有歇息,所有辛苦赚来的钱,都用来买他最喜爱的黄金。钱赚得愈来愈多,黄金也日益增多,一块块小黄金并不能满足爱金人,因此他将所有的黄金制成一个金瓶,每天赏玩造型又美又大的金瓶,爱不释手!

因为每天花很多时间在赏玩金瓶上,爱金人对金瓶的贪爱愈来愈深。对金瓶的爱执,慢慢让他的心从欣赏欢喜转为担心害怕──金瓶可能会被偷走!于是,他悄悄地在家中挖了一个秘密地窖,将金瓶藏在地窖中,不让任何人知道。爱金人有了一个金瓶后,还想要有更多的金瓶,于是更加卖力地投入工作,不敢稍有停歇,于是省吃俭用、悭吝不拔,把赚到的钱都拿去换黄金,再制成金瓶。这样废寝忘食地工作,金瓶逐渐增加到七个,但他的身体也因为日夜操劳而变得愈来愈糟;日渐衰弱的身体因为不堪这样的劳动,最后终于在一场大病中死去。

由于对金瓶的挂念与贪爱,爱金人死后不久,便投胎转生为一条毒蛇,徘徊在藏金瓶的秘密地窖中,每天以蛇身缠系着七个金瓶。因为对金瓶的贪执甚深,让毒蛇命终之后,又再度转生为毒蛇,如此一世又一世地轮回受生为毒蛇,守护着地窖中的金瓶,而不得超生善道。

数万年过去了,爱金人依旧因贪着金瓶而受生为毒蛇;日复一日,只是守着藏金瓶的地窖。一日,它终于对这一成不变的日子和蛇身感到极度地厌倦,不禁思惟着:‘难道我要这样生生世世,守着金瓶过日子吗?’终于它下定决心:‘不,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都是因为贪爱这七个金瓶,才会生生世世投生为毒蛇。我不想再过这样的日子了!我必须改变这样的生活!’

于是,毒蛇离开它守了数万年的地窖,来到一条道路旁,躲在一旁的草丛中,它发现有人走近草丛,便发出声音吸引路人的注意。路人听到声音,立即停下脚步寻找声音的来源,但因看不到任何踪影,便举步要离开。毒蛇见状,急着从草丛中爬了出来,对着路人说:‘请你靠近我一点,我有事要请你帮忙!’路人看到说话的毒蛇,吓了一大跳说:‘你要我靠近你,是要伤害我吗?’毒蛇说:‘如果我真的想伤害你,还需要你靠近,才能伤到你吗?麻烦你过来一下。’听完毒蛇这么一说,路人只好恐惧地走向毒蛇。毒蛇向他说出自己的计画──它想要将自己的一个金瓶,用来供养僧众,希望路人协助它成就这件功德。听了毒蛇的心愿,路人很赞叹它的发心,便欢喜地允诺。

路人依约来到毒蛇的住处,并担着毒蛇和金瓶前往寺院。途中,有人对于路人担蛇的画面感到好奇,频问路人担蛇欲往何处?但路人却傲慢的不予理会。毒蛇看到路人傲慢的表现,非常不高兴,不由起了嗔心。被嗔火所烧的毒蛇,本想一口咬死傲慢的路人,继而又想:‘他虽有慢心,但有恩于我,自己不可因嗔心而恩将仇报。’于是就暂时忍住嗔火,等走到无人之处,毒蛇即严厉地告诫路人刚才的慢心有违慈悲之道。路人听了以后,非常忏悔,立即发愿舍离慢心,慈悲谦逊待人。

到达寺院后,路人将蛇的愿心告知寺内的法师,慈悲的僧众非常赞叹它的发心,不但接受供养,还为毒蛇开示佛法。毒蛇看到清净的僧众,又得闻佛法甘露,心开意解,心中非常清凉欢喜,立即起了精进布施的心,决定完全舍下所有的金瓶,于是请一僧人跟它到地窖中取出其余的六个金瓶,供养僧众。因为供养僧众的殊胜清净功德,让毒蛇往生后,得生忉利天。当时的路人即是佛陀的前生,他因毒蛇的提醒,断除慢心,世世以慈悲心愍念众生;毒蛇则是舍利弗的前生,因供养的功德,不但脱离蛇身超生忉利天,后世又得生人间,值遇佛世,闻佛说法,证到阿罗汉果。

典故摘自:《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15——释计请篇》

省思——

《过去现在因果经》言:‘于诸福田中,佛福田为最;若欲求大果,当供佛福田。’毒蛇因一念发心,起清净心、忏悔心,布施其爱执不舍的金瓶,供养僧众,以此善根福德,而灭罪消愆,超生忉利天。而供僧的殊胜功德,更让它种下生值佛世,听闻正法,悟道证果的因。布施最大的意义,便是放下内心的悭贪与执着。能舍,便能得大安乐、大自在。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宝天

宝天
舍卫国中,有位长者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这孩子诞生时,天上降下了金、银、琉璃、水晶、砗磲、珍珠、玛瑙等奇珍异宝,遍满整间屋子。长者见到如此殊胜的瑞相,连忙请占相师来为孩子看相。相师仔细端详后,告诉长者:‘您这孩子相貌殊胜,绝非平凡之辈。’长者听了满心欢喜,于是请相师为孩子命名,相师问:‘这孩子出生时,有什么瑞相吗?’长者回答:‘这孩子出生时,天降七宝,遍满屋子。’相师便说:‘这孩子福德广大,可以为他取名为“勒那提婆”,也就是“宝天”的意思。’

宝天渐渐长大,不仅聪颖灵敏、博学多闻,对于威德具足举世无双的佛陀,亦是打从心底崇敬,渴望承其教化。一天,宝天辞别了双亲,来到只园精舍,以至诚恭敬之心顶礼佛陀,恳求出家。佛陀慈悲地对他说:‘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着身。’宝天马上示现比丘相,并且在聆听佛陀微妙法音的同时,证得阿罗汉果。

阿难尊者见到宝天比丘如此殊胜的果报,亦感欢喜,于是请示佛陀:‘世尊,宝天比丘过去生修何福德,今世不仅出生时七宝随身,衣食无缺,亦能在听法当下,开悟证果?’世尊告诉阿难及在场大众:‘无量阿僧只劫前,毗婆尸佛住世,度脱无量众生。一天,众比丘出外行脚,来到一个村落。居民见到威仪庠序、进止有节的僧众非常欢喜,纷纷供养饮食珍宝。有位穷人虽然也很欢喜,但因家中贫困,除了一把看起来很像珍珠的白石,根本没有东西可以布施。于是他以无比恭敬之心,将自己最珍贵的白石供养僧众,并且发大誓愿,希望将来也能出家修行,成道证果。’

佛陀告诉阿难:‘当时以白石供养僧众的贫人,就是现在的宝天比丘。由于过去生本着至诚恭敬心,以石为珠供养僧众,过后九十一劫,世世财宝充盈,衣食具足,无有乏少。今生有因缘随我出家,并且在听闻法音的同时,证得道果。’

与会大众听完宝天比丘的得道因缘,个个生起无上信心。有人证得初果乃至四果,更有人速证菩萨不退转位,对于佛陀所说教法顶戴奉行,信受不渝。

典故摘自:《贤愚经卷二》

省思——

佛法在恭敬中求,在无私无我中成就。宝天比丘之所以生生世世七宝随身,乃是缘于对三宝坚定至诚的恭敬心。这一份最珍、最贵、最恭敬的供养心,如珠之圆,似玉之润,所以感召生生世世珠玉相随。其得道证果亦然,因一念赤诚,对法百分之百信受,所以能够一闻法音,与法相应,即刻得道证果。

‘三界唯心,万法为识。’法界感召之因,在心,不在物质。染污之心感召染污之果,心地清净自然感召清净无染的法界;我们的果报如何,全在一念之间。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实语迦叶

实语迦叶
有一天,世尊在弘法的路途中,

不小心被一种叫迦陀罗的植物刺伤了脚底,血流不止。

涂了各种的药物,也无法止血,

甚至各大阿罗汉以神通力飞到香山去取药,来为佛陀疗伤,

情况仍然不见好转。

这时,十力迦叶来到佛陀面前,长跪合掌,说道:

‘世尊,您若视一切众生平等无二,即便是对您的爱子罗[目侯]罗,和屡次犯罪、毁佛的提婆达多两者,也是没有分别心,那么您的脚应该立刻就能够止血啊!’

话一说完,

佛陀的伤口竟不再流血,并开始慢慢的痊愈了。

诸大阿罗汉看了,都赞叹说:

‘我们用上好的药为世尊涂抹,血仍不止,如今,十力迦叶的一句话,竟让世尊的伤不再流血了,真是奇特啊!’

这时,佛陀为大众开示,

不只今生如此,十力迦叶在过去生中也有同样的因缘:

过去久远以前,

印度有一位婆罗门,他的儿子生性仁慈,名叫无害。

有一天,父亲准备外出耕作,无害细心地叮咛说道:

‘父亲,您在翻掘泥土时,要小心田地里的虫子,千万不要伤害到它们啊!’

婆罗门心中不以为然,便笑着说:

‘除非我是成道证果的圣人,不然,行住坐卧间怎么能避免得了呢?’

无害回答道:

‘我希望您能得到生生世世的安乐,如果您不听信我的话,执意这样杀生害命,又怎么能够长寿呢?’

无害伤心欲绝,便走到湖边欲求了断。

在这深不见底的湖里,住着一条的毒龙,

已有亿万条的人命断送在它口中,

毒龙见无害自动送上门来,便毫不犹豫,张开那血盆大口,

咻──咻──地向他喷出毒液…………。

无害的父亲耕作回来,

竟发现自己的儿子中了毒,倒在湖边,命在旦夕,

一时心中惶恐、忧伤交集,忍不住掩面哭泣:

‘我的儿子这么善良、慈悲,从来不伤生害命,这个毒应迅速消散才是啊!’

岂料,话才说完,无害已完好如初了!

佛陀为大众开示道:

‘当时的这位婆罗门就是十力迦叶,而无害就是我。由于十力迦叶在过去世中都能如实语,犹若良药能消除病痛;所以,现在世中亦能以诚实语的功德治愈我的伤口。’

改写自《杂宝藏经》卷七

省思——

凡事有因有缘才能成,无害的慈悲心为因,其父亲真诚的话语为缘,才成就了这份功德,缺一不可;如果我们不能具足善法,又不能精诚所至,是否还能‘金石为开’呢?这就可想而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富人和鳖

富人和鳖
很久以前,有个非常富有的人,虽有万贯家财,但心地仁慈善良。

有一天,他去市集买东西,见到有人在卖一只受了伤的鳖。看到那只鳖可怜的样子,想到它可能会被人买去杀掉吃了,心中实在不忍他就走过去问:“你这只鳖要卖多少钱?”

卖主知道这个人有的是钱,又富慈悲之心,为了积善放生,出多少钱都不会在乎,当然不会放弃这个绝好的赚钱机会,于是开口说:“一百万钱!要是您想买,就出这么多,少一个子儿也不卖;要是您不想买,也好,我正准备拿它当晚饭吃呢!”

富人一听,立即付他一百万钱,把鳖带回家去,他轻轻地把鳖放入清水中,细心地给它洗干净,找来一些草药,敷在伤口上然后把它放到附近一条河里看着它慢慢地游走。

半夜,富人听到门口传来轻轻的"嚓嚓”声,心里非常奇怪。打开门一看,原来是白天被他放走的那只鳖。

鳖见了他,还没等他开口问,立刻用人的话道:“恩人!要是今天没有碰到您,我的生命就危险了!我受了您那么大的恩惠,但我只是一只普通的水中之物,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报答您的,实在惭愧。我常年在水中生活,多少了解水中的变化,现在我要告诉您,大洪水马上就要来到,请您赶快准备船,收拾东西,否则会有生命危险的。”

富人非常感谢它。第二天早上,他马上去宫中,向国王报告这个消息。

因为富人向来以做好事出名国王对他的话深信不疑因此也准备好一切。

过没多久,鳖又来了,它说:“快上船去,洪水来了!你快上船跟着我走,我会把你带到安全的地方去。”

富人立刻跳上船,跟着鳖往安全的地方去。

这时洪水已到,从远处像一堵高墙一般地汹涌而来,奔腾着、咆哮着,卷着漩涡、翻腾着浪花,洪水漫天涌来,铺天盖地。

富人坐在船里,忽然发现大水中有一条蛇跟在船后,就把蛇救上了船。

不一会儿又看见一只狐狸无助地漂在水上他又想办法把狐狸救上船。

鳖见了他的善行,非常称赞。

没有多远,他又看见有个人在水中漂浮着、挣扎着,正在呼喊着:“救命啊!救命啊!”

富人见了就说:“快救这个人吧!”

然而这次,鳖却坚决地说:“不要救他!不少人的心都是伪善的他们从来不讲信义常常是趋炎附势、忘恩负义的。千万不能救他!”

富人说:“你说的当然有道理,不过飞鸟走兽我都救了,见人快要淹死了却不救这也太不仁义了,我实在不忍心啊!”

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他终于将那人救上了船。

鳖见劝说无效,只好叹口气说:“唉!善心的人哪!你会后悔的!”

富人的船由鳖带路,终于战胜洪水,到了一个安全的地方。

鳖向富人告辞;蛇和狐狸也各自离去,找它们的住处去了。

狐狸找到一个洞穴,安稳地住在里边。有一天,它发现洞里有古人埋藏着的一百斤金子立刻高兴地想:“哈!这下子我可以用它来报恩了!”它急急忙忙地窜出洞,跑去告诉富人:我受了您的恩惠,保全住性命,心中一直不敢或忘。您知道,我是住在洞穴中的动物;就在我刚找到的那个洞穴里发现大约有一百斤黄金。这个洞不是墓穴,更不是住宅,我既没偷也没抢凭空得到这么多金子愿将它全部送给您,来表示我的谢意。”

富人想:“我要是不拿也是放在这里白白浪费了不如拿去救济贫穷百姓。”于是,他跟着狐狸去洞穴取出黄金。

那个被富人从水里救起来的人,见到黄金立即起了贪欲之心,他要求说:“分给我一半!”

富人给了他十斤。

那人嫌太少,威胁说:“好!你不给我吗?那我就去官府告你说你掘了别人的墓窃取墓中的黄金你要被治罪的!”

富人说:“你说的都是谎话!现在洪水刚退,穷人都等着救济,我要把钱分给他们,不能都给你呀!”

那人见富人态度坚决知道这个办法行不通便想:“好吧!你不给我那么多金子别想有好日子过!”他真的去报告官府。

官府把富人抓了送到监狱,关了起来。

狐狸和蛇听到了这件事非常着急,它们商量说:“得想个办法,把我们的恩人救出来才行。”

蛇想来想去忽然心生一计叫道:“我有办法救他。”

说着它立即到野地里找到一种很特别的草药,口里衔着它溜进监狱。看到富人面容憔悴、忧愤交加地坐在那里,蛇心中十分难过;它悄悄地对富人说:“请您别担心,也别发愁,我来救您了。这草药您先妥善收存起来,我马上溜进宫里去咬太子,我的毒是一种剧毒,世上只有这种草药可以治,其他办法都救不了太子的命。太子一旦被毒蛇咬了,国王必定立即征求良医良药,您就可以藉给太子治病的机会出狱。”

蛇果然溜进宫里去咬太子了。

太子的性命垂危,真是急坏了国王。宫中的御医用了各种办法,也无济于事,眼看太子性命难保,国王派人去各地发布命令:“无论是谁,只要能救活太子我将封他为相国,与他共同治理国家!”

命令也传到狱中。

富人马上自告奋勇带着蛇送来的草药去给太子治病。

果然,药到病除,太子立即转危为安。

国王这才松了口气心中万分高兴。

他问富人:“您为什么会被关到狱中呢?”

富人将所有事情,原原本本地讲给国王听。

国王听了叹息道:“唉!这是我的错!我实在是太不了解外面的事情了,让您受苦了!”国王立即下令,将那个诬陷好人的忘恩负义之人处死,封富人为相国,两人共同治理国家。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射雀随喜果报

射雀随喜果报
一天,佛陀在只洹精舍为天人、国王及大臣广说妙法。当其时,舍卫国中有一位修行外道的长者,财富之多难以计数。他的儿子年届二十,新婚未满七日,彼此相敬如宾,恩爱非常。这一天,妻子想到后花园赏景,于是夫妻俩便相偕前往。

初春三月,百花盛开,芳香无比。行经一棵高大的奈树时,妻子被盈盈绽放的花朵吸引。她对丈夫说:‘你看,这花儿好美哦!’丈夫为讨妻子欢心,便爬到树上想要摘花送给妻子。由于树上的高枝不够粗壮,承受不了他的重量,结果便从高大的奈树上摔了下来,当场重伤而亡。

全家人一听到这个噩耗,都惊慌地来到后花园,结果看到的已是了无气息的身躯,个个莫不悲伤痛哭。各地的亲戚听到消息,也都来到长者家慰问,对于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都同感哀恸!想到最亲爱的儿子竟在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候离开世间,长者和妻子都感到愤愤不平,他们不断地责怪老天无眼,竟然没有保佑儿子平安顺遂!

出殡的日子终于到来,全家人面对难以割舍的别离之苦,痛不欲生!佛陀知道长者一家正笼罩在悲苦中,便前往度化。长者全家见到佛陀亲临,感动不已,立即恭敬地顶礼佛陀,接着对佛陀诉说心中的哀愁忧恼。佛陀慈悲地说:‘你们不要再悲伤了,要知道一切万物都是生灭无常,不可能长久存在。每个人来到世间,有生就一定会死,所造的罪福,果报相随,因此,现在一共有三个人正在为此亡者哭泣,痛苦非常,难可遏止!可以说,他实在是罪福果报之子啊!你们应该从中体会究竟何者才是吾人真实的至亲!’佛陀又说:‘生命有如树木的成长,花开了会结果,果子熟了必当掉落。有生就有苦,没有人能逃离死亡的逼迫。众生由于欲爱的烦恼,而投胎有了身形,这个色身日日变化,终至衰颓的死亡终点。即使死而复生,罪福不亡,善恶业报终将自作自受。’

长者听闻佛所开示的妙法,心开意解,当下放下了忧伤。长者长跪请示:‘世尊,我儿子过去曾造作什么恶业,为何今生如此年轻就往生呢?’佛陀说:‘过去,有一个少年手持弓箭,和三个朋友一起到树林游玩。小孩看见停在树梢的麻雀,便想将它射下,在旁的三个朋友不但不劝阻,反而鼓舞他:‘如果你能一箭中的,那真可称为人中健儿啊!’少年一听,兴高采烈地举起弓箭往树上瞄准,麻雀中箭堕地而亡。他骄傲地捡起雀尸,展示他的战果,一旁的三人也兴奋得拍手大笑。此后,他们四人经历了无数劫的生死流转,共同为他们杀鸟的罪业而受报。

这三个见杀随喜的人,一位因过去修福,现正在天上享福;一位投生至海中,化生为龙王;另一位就是你。而这名射箭的少年,先前投生至天上,是天人的儿子,命终后则投胎到人道,成为你的儿子。如今从树上摔落死亡,立即化生作龙王的儿子,并在出生之际,就被金翅鸟王取走吃下。所以此时此刻分处天上、人间、海中三位父亲,都在为儿子的死而悲恸哭泣。在这三处分别夭亡的儿子,就是以箭射杀麻雀的少年,由于造下杀业,所以世世短命,而在一旁随喜赞叹杀业的三人,则同尝失去儿子而悲泣的苦果。因果历然,丝毫不爽,不可不慎!’于是佛陀为大众说了一首偈语:

‘识神造三界,善不善五处,阴行而默至,

所往如响应。色欲不色有,一切因宿行,

如种随本像,自然报如影。’

世尊为了让长者更彻底地了达因果的真理,运神通之力令长者一一看宿世之因,及见天人、龙王同为失去儿子而悲伤的情景。长者看过这一切后,心开意解,长跪合掌祈请佛陀:‘请佛陀慈悲应允我们全家人成为佛弟子,受持五戒为优婆塞。’佛陀为他们传授五戒,并开示无常的道理。一家人听闻佛所开示的殊胜妙理,个个法喜充满,当下即证得须陀洹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四》

省思——

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罪福相追,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远离。世间法不离因果的轨则,出世间法亦无法跳脱因果的报应,若能知因识果,勿因善小而不为,勿因恶小而为之,则逆境现前时,必能甘心甘受,顺境得意时,亦能不为喜风所动。光明的未来,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在因地上努力,于正法中精进,必能感得清净自在的果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尊者降龙

尊者降龙
佛灭度后的七百年,在罽宾国,有一只恶龙王,名叫阿利那。这只恶龙经常兴风作浪,酿成灾害,危害百姓,恼害贤圣。罽宾国的人民,都非常害怕阿利那。

当时,国内有二千位阿罗汉,都想把这只恶龙驱逐出境。其中的一千位罗汉,以神通力,震动大地。又有五百位,放大光明。而其他的五百位罗汉打坐,入甚深禅定。每一位罗汉都想尽了办法,用尽了自己的神通力。但是这只恶龙却动也不动。

这时,罽宾国来了一位阿罗汉──祗夜多尊者。祗夜多尊者知道了这件事,就来到龙王住的地方,对恶龙三弹指,并说:‘龙王!你现在就离开,不要住在这里。’龙王听了,二话不说,马上掉头就走,一步也不敢停留。

当时,二千位罗汉,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很讶异地问祗夜多尊者:‘尊者!你与我都是烦恼漏尽,得到解脱的阿罗汉。但是,我们各尽了自己最大的神力,都不能令阿利那龙,动一只指头。而为什么尊者,你只是三弹指,就令阿利那那只恶龙,走得远远的,乖乖地回到大海。’尊者回答说:‘我从凡夫已来,就很努力地持守净戒,甚至连突吉罗这样小小的戒律,都能持守得非常清净,和持守四重波罗夷净戒一样。’

佛法云:‘一切清净慧,皆由禅定生。’想要启发内心的智慧,就必须修定,修定要有所成就,就必须持戒。《楞严经》也提到:‘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可见戒定慧三无漏学,是以戒为根本,能持守净戒,才能得到真正的禅定、智慧。

省思——

古德因持戒所感的威德,能摄化众生,自利利他,持戒的功德殊胜。我们更当发愿仿效古德,持守净戒,时时起善念。不仅身行清净,也使得意念清净,于事于理都能落实。

注:突吉罗

‘突吉罗’为梵语,中文的意思为‘恶作’。又可称为‘式叉迦罗尼’,中文意思便是‘应当学’。许多制戒因为罪重,当有所犯罪业深重,容易察觉并且持守。而突吉罗皆是微细难持之戒,例如威仪不当,虽然罪轻也都是容易犯的过失,常须念兹在兹努力学习,故不列罪名,但言‘应当学’。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沙弥度梵志

小沙弥度梵志
在佛陀入涅槃的一百年后,有一位国王名叫阿育王,他不仅信奉佛教,更致力于佛法的弘扬,对于国内的二万名僧众,长年虔诚恭敬供养。

当时,有九十六种佛教以外的外道信仰者,对阿育王如此恭敬比丘心生嫉妒,便共相谋略要败坏佛法。其中,有一善于幻化之术的外道,告诉众人说:‘我想变化成恶鬼的模样,沙门若听到恐怖恶鬼的名声,必然会吓得到处逃亡,当人民见到如此情况,一定会来归附我们。’于是他变化成诸外道所信奉的鬼神,名叫‘摩夷首罗’,他有一头四面,八只眼睛、八只手臂,是所有恶鬼中最为恐怖者。

外道幻化成恶鬼身后,在随行者的簇拥下,洋洋得意地行走于该国中,缓缓地朝王宫前进,该国男女见此恶鬼无不心生恐惧。后来,国王出门相迎,见到大恐怖鬼,很恭敬地请问:‘不知大神有什么要求吗?’恶鬼说:‘我想要吃人。’国王回答:‘不可以。’恶鬼说:‘假如国王爱惜你的子民,那么应该将对该国无益的人,交给我食用。’国王回答:‘没有这种人。’恶鬼说:‘所有的沙门都不事生产、不出兵作战、不臣属国王,这样无益的人,就交给我吧!’虽然国王百般不愿,却又无可奈何,只好派人到精舍去通报这个消息。

在二万名比丘中,有一名年纪最小,只有十三岁的沙弥,名叫端正。小沙弥告诉诸比丘说:‘我应当先去。’出发前,小沙弥告诉维那法师:‘假如有外道堕于精舍当中,一定要为其剃度,不要让他离开。’随后便前去见恶鬼。

小沙弥对恶鬼说:‘我是僧团中年纪最小的人,所以先来让你食用,其他人会陆续到来。’又说:‘我早上还没吃饭,可否先让我饱餐一顿,再来吃我呢?’恶鬼答应后,阿育王命大厨准备饭菜,以供应小沙弥及跟随恶鬼来的二万多名外道。小沙弥吃下二万多人份的食物,暗中运用神通将食物送回精舍,因此仍未觉得饱足,于是又将这些外道放入口中,再度以神足通送至精舍。当时化身恶鬼的外道,见此沙弥竟有如此广大的神力,心生布畏,马上回复人形,向小沙弥顶礼跪拜,除了忏悔自己的过失外,并恳求出家修行。于是,众比丘便为他们剃度、讲经说法,最后这群外道皆证得罗汉果位。阿育王见此情景,对佛陀所说的义理更加深信不疑,全国人民也因此生起对佛法的信心,欢喜护持佛法。

典故摘自:《杂譬喻经.卷上》

省思——

沙弥虽小不可轻,端正沙弥为护持佛法的大无畏精神,令人钦佩。日常生活中,亲身实践佛法的慈悲与智慧,即能令周遭人们乐于亲近佛法,无形中也是护法护教。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苦为乐

小苦为乐
佛陀在舍卫国给孤独园时,城中有一商主带领五百位商人一起入海采宝。中途因商船破损,商人们只好赶紧返航,并且祈求诸神护祐,让他们能安然到岸。平安归来的商人们仍不死心,几天后又再度出航,没想到接连两次的航程,商船都受到损坏,所以一行人只好中途折返,保命要紧。

这位商主因为福德深厚,所以经历了几次海难,都安然无事。一日,诸事不顺的商主在愁忧苦恼之际,突然想到:‘听说佛陀具足一切智慧,而且心怀慈悲,哀愍众生。我若再度出海寻宝,应当称佛名号,以求护祐。若能平安归来,我愿将所获得的珍宝半数供养佛陀。’于是商主又招集了一批商人入海寻宝,并且在旅途中不断诵持佛陀的圣号。没想到,此次入海真的满载而归。

回家后,商主欢喜地把玩这些宝物,愈看愈舍不得将其中的一半供养佛陀。心想:‘如果将一半珍宝供养佛陀,自己所剩无几,还不如将所有宝物送给心爱的妻子,然后再跟她要些钱,去市集买些薰香供养佛。’决定后,商主就跟妻子要了两钱去市集买香,并且送至精舍燃香供佛。

佛陀知道商主得度因缘已经成熟,于是以神通力将他所供养的香烟变如烟雾,遍覆整个精舍。商主见此景象,不禁忏悔自责:‘我怎吝惜将宝物供养给佛陀呢?如来有大功德力,能令此微弱的香烟遍满精舍,实在希有难得。我应当准备珍馐佳肴,供养佛陀。’于是商主至诚长跪,祈请佛陀至家中应供,佛陀默然应允。

隔天,商主准备好饮食后,即派人至精舍恭请佛陀,佛陀便与诸比丘前往商主家接受供养。斋僧完毕,佛陀为其开示悭贪的过恶,商主听了心开意解,于是将入海采集来的宝珠供养佛陀。没想到,宝珠腾于虚空之中,变成宝盖,佛陀走到哪儿,便移动到哪儿。商主见此殊胜景象,不仅五体投地至诚礼拜,更发大誓愿:‘愿以此供养功德,回向于未来世,作盲冥众生之眼目;无归依者,为作归依;无救护者,为作救护;无解脱者,为作解脱;无安隐者,为作安隐;未涅槃者,使令涅槃。’佛陀听其誓愿后即默然微笑,从口中散发出五色光芒,光芒绕佛三匝后,还从顶入。

阿难见佛微笑,于是向前请示:‘世尊,诸佛如来威仪庄重,没有因缘不会破颜微笑,今日世尊以何因缘微笑?希望世尊能慈悲为我们开示。’佛陀告诉阿难:‘这位商主以惭愧心来供养我,因此功德,所以他将不会堕入三恶道中,且会受生天上人中,常享快乐;三大阿僧只劫后,当得作佛,名为“宝盛”,能广度众生,不可称量。’众比丘听闻开示后,皆依循佛陀教诲,精进修行。

典故摘自:《撰集百缘经?卷一》

省思——

《法华经》曰:‘深着于五欲,如牦牛爱尾。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众生在世间,以小苦为乐,不知出离,等到无常现前,才后悔莫及。什么是小苦?财色名食睡,没有了它就烦恼不自在,殊不知钱财乃五家共有,汲汲营营地追求,到头来只是长养三毒,障蔽真心罢了。所以透视苦的真相后,唯有珍惜值遇三宝的因缘,努力修行,才能开展真正富足自在的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屠夫家的牛

屠夫家的牛
佛陀在罗阅只国的竹林精舍时,有一天接受居士的祈请,偕同弟子至城中开示说法。结束后,在出城返回精舍的途中,正好遇见一人赶着牛群回城;牛群个个肥壮,一路上跳跃奔逐,彼此还不时以牛角互相抵触。世尊见到此景,有感而发,说了一首偈子:

‘譬人操杖行牧食牛老死犹然

亦养命去千百非一族性男女

贮聚财产无不衰丧生者日夜

命自攻削寿之消尽如荧穿水’

回到竹林精舍,待佛陀洗足毕,就座后,阿难即稽首请示:‘世尊,您在回途中所说的偈语,弟子未能完全了解其中的义理,祈请世尊慈悲开示!’佛陀告诉阿难:‘回来的路上,你是否见到那位牧牛人赶着牛只回城?’阿难回答:‘是的。’佛陀接着说:‘这群牛的主人是屠户之家,原本豢养了上千头牛,为了让牛只健壮肥美,屠户雇人天天牧放这群牛到牧草丰美的地方吃草,逐日挑选最肥壮的牛,宰杀赚钱。就这样一天过一天,这群牛已经被宰杀超过了半数,然而,这群糊涂的牛儿却浑然不知,依旧每天开心的吃草玩乐,或与同伴争斗。我因为感伤它们如此的无智,所以才会说此偈语。’

接着,佛陀又对大众开示:‘不仅仅这群牛是如此,世人也是一样,不晓得无常的道理,执着有一个实有不变的“我”存在;每天只知贪图五欲之乐,更为了永不满足的欲求,彼此伤害。当无常来临之际,又无能力超越,徒然掉入轮回的深渊,生生世世无法出离。所以,世人又与这群牛有何差别呢!’

当时座中,正好有两百位贪求利养,不知在法上用功的比丘。他们听闻佛陀的开示,心生惭愧,深自惕励,遂于当下定慧相应,即证阿罗汉果,具六种神通。在座大众皆法喜充满,恭敬地向佛顶礼。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一》

省思——

众生总是执着有一个实有不变的‘我’存在,而迷失于虚幻不实的境界中,为了贪图五欲之乐,随顺着习气与欲望,而造作种种恶业。殊不知,无常之鬼常随左右,平时若不懂得修行用功,一旦境界现前,亦如山崩地裂,无法面对。人生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可以听闻佛法,藉此求得解脱自在。所以我们应当好好把握,精进修行,深信因果、心性之道,那么今生必能成就菩提道果。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屠夫得道

屠夫得道
昔日,佛陀在舍卫国弘法时,有五百位婆罗门因无法忍受大众对佛陀的崇敬,所以时常挑剔佛陀日常的一言一行,想要藉机毁谤世尊的圣誉。而佛陀是一位智慧圆满的圣者,知道这群人被‘嫉妒’蒙蔽了真心,虽然心生悲悯,想要度化他们,但是因缘未到,也只好等待时机的成熟。

一天,这五百位婆罗门又聚在一起讨论如何陷害佛陀。其中一人提议:‘我们何不找个屠夫,请他设斋供养佛陀及比丘僧,佛陀一定会接受邀请,等他赞叹屠夫的功德时,我们就可质问佛陀,如果屠夫有功德,那他过去所造的杀业不就没有罪过了?反之,佛陀若说屠夫有罪过,我们就以屠夫设斋供养应该得福,来向佛陀问难。’众人应声附和。于是这五百位婆罗门兴高采烈地来到屠夫家中,请他设斋供佛,屠夫听了也非常欢喜,马上就到精舍求见佛陀。

屠夫至诚顶礼佛陀后,表明来意:‘佛陀!我是村中的屠夫,久闻世尊的德行,希望能设斋供养佛陀及众比丘。’佛陀慈悲应允后,告诉屠夫:‘凡事有因有果,恶业果熟自会堕落,善业福具自然会有得度的因缘,你早点回去准备斋僧的用品吧。’

斋僧的日子很快就到了,佛陀带着弟子安详徐步地来到屠夫家,而这五百位婆罗门也不怀好意地一路尾随,他们暗自窃喜今日终于可以抓到佛陀的把柄。用斋时,佛陀以神通力观察在场的每个人,明白有些人的得度因缘已经成熟,于是示现广长舌相,放大光明,遍照全城,并以和雅的梵音声说了一首偈子:

‘如真人教,以道活身。愚者嫉之,见而为恶。

行恶得恶,如种苦种。恶自受罪,善自受福。

亦各须熟,彼不相代。习善得善,亦如种甜。’

五百位婆罗门听完偈语后,明白种恶得恶、种善得善的因果道理,于是向佛陀顶礼忏悔过去的无知,并表示:‘由于我们的智慧不足,未能通晓佛陀的教诲,恳请佛陀慈悲,让我们出家修行,领悟佛法大义。’于是佛陀应允五百婆罗门的请求。而见到佛陀神通变化的村民们,莫不欢欣法喜,自此以圣贤为榜样,一心向善,信受佛法,不再以杀生为业。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三》

省思——

世人见到行善之人偶遇逆境,便以为行善无福;见到为恶者,得好衣食,则认为造恶无报,这一切都是因为不明白三世因果的道理。古德云:‘为善如春日之草,未见其长而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未见其减而日有所损。’善恶业报毫厘无差,若能一心为善,善德日增,终将迎向光明的人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2:00 , Processed in 0.375465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