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实修交流] 交流学习整理帖,祝愿师兄们得获法益、法喜充满,感恩!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3-9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佛光普照,感恩诸佛菩萨不舍不弃,安慰之言,心莫怖畏!
 楼主| 发表于 2011-3-9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与人为善


作者:远尘    香港佛教月刊609期 
      


佛教一个基本处世原则是与人为善。佛教认为,只要我们以一颗善心来对待别人,就能与人结下善缘,从而才能有好的人缘。如此,则在生活中处处都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与爱戴。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听说在杭州秦望山上有一位鸟窠道林禅师,在一棵树上结巢禅坐,于是亲自前往拜望。白居易见到鸟窠禅师后问:“请问禅师,甚么是佛教?”。鸟窠禅师回答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鸟窠道林禅师告诉白居易,“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是佛教的根本宗旨。这几句话落实在生活中,就是要我们与人为善。
  



做到与人为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做到与人为善,我们首先要具有忍辱宽容的情怀。忍辱就是忍受屈辱,即当自己遭受别人无故的侮辱和责难时,不与他人争论辩解,也不采取极端报复措施的一种忍让行为。忍辱是一种人格修养的提升,也是全身远祸的最好方式。很多时候,当我们面对他人对我们强加的误解和责难之时,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以牙还牙的方式来报复。但是,当你采用这种方式报复的时候,也许你当时发泄了心头的怨气,但是你却与人结下了更大仇恨,导致他人采取更残忍的方式来加害于你,最后造成两败俱伤的后果。所以,你若能够忍辱,不只是可以使自己免受更大的伤害,还会使那些刁难你的人被你超人的忍辱精神所感动,从而放弃前嫌,主动向你认错。他自己也因此成为一个品质高尚的人。要做到忍辱就应当像弥勒菩萨那样,“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宽容是指为人大度有器量,对别人的过错不计较不追究。具有宽容心的人,是一位有一定涵养的人,也是一位以善待人的人。对一般人来说,当你遇到他人的一些过错行为时,通常都会以一种歧视和批评的态度来对待。常常抓住他人的过错不放,不肯给人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以这种态度对待的直接结果,是导致那些有心改过的人也变得破罐子破摔,失去了重新改过的机会。
  



《佛桌开花》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天早上,在一所寺庙门外凝满露珠的春草里,跪著一个人:“师父,请原谅我吧!”
  



他是一个风流的浪子,二十岁前曾是庙里的小沙弥,极得方丈宠爱。方丈将毕生所学悉数传授给他,希望他能继承自己的衣钵,成为一名出色的高僧。令方丈失望的是,就是这位极有培养前途的弟子,却在一夜之间动了凡心,偷偷下山,五光十色的城市遮住了他的双眼,从此花街柳巷,放浪形骸。
  



他在花天酒地的生活中过了很多年,起初他对这种与寺院清苦生活截然不同的新鲜生活方式十分满足,但是当他享受了世间各种娱乐之后,忽然觉得五欲之乐都是虚幻不实的。于是,他在十年后的一个深夜,陡然惊醒,窗外月色如洗,澄明清澈地洒在他的掌心。他幡然悔悟,披衣而起,快马加鞭赶往寺里。他跪在地上请求方丈和尚:“师父,您肯饶恕我,再收我做弟子吗?”
  



小沙弥以前的行为伤透了方丈的心,方丈深深厌恶他的放荡,对于弟子的请求,他只是摇头。“不,你罪孽深重,必堕阿鼻地狱,要想佛祖饶恕,除非……”方丈信手一指供桌,“除非那个佛桌也会开花。”
  



听过方丈无情的话语,这个浪子失望地离开了。
  



第二天一早,方丈刚踏进佛堂,一下子惊呆了,一夜之间,佛桌上开满了大簇大簇的花朵,红的、白的、蓝的,每一朵都芳香逼人,佛堂里一丝风也没有,那些盛开的花朵却簌簌摇曳,仿佛在焦灼地召唤著甚么。
  



方丈瞬间大彻大悟,连忙下山寻找浪子,却来不及了,心灰意冷的浪子重又堕入荒唐的俗世生活。
  



佛桌上盛开的花朵,只开了短暂的一天。是夜,方丈圆寂。在临终前,他把众弟子召集到身边,对他们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甚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甚么错误不可以改正。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最罕有的奇迹,就像佛桌上开出的花朵。让奇迹陨灭的,不是错误,而是一颗冰冷的、不肯原谅、不肯相信的心。在这一方面,我犯了一个大错误,希望你们以后要记取这个教训。”
  



故事中的方丈临终前还在为自己没能宽容弟子的过错而追悔不已,所以,我们在与人相处时,应当对人多一分宽容,少一分苛责,则我们就能与人建立起温馨和睦的关系。
  



其次,令人生起欢喜心。人生在世,就是要让人因为我们的存在而过的更为开心快乐。令人生起欢喜心不仅是一个人为人处世应当具有的品格,也是诸佛菩萨对修道之人的要求。佛教诸多经典中都讲到,一个人若能够使众生欢喜就是使诸佛菩萨欢喜。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诸佛菩萨在度化众生时,若能够随顺众生,就是随顺供养诸佛。佛弟子尊重承事诸佛,应以佛之大悲心为己心,以佛度众生之志为己志。度化众生,必须入于众生之中,恒顺众生,使众生心生欢喜,愿意依于佛法修行入道,则能度化一切众生。此即合于诸佛之悲心与本愿,令一切诸佛欢喜。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在与人相处时,应当多理解宽容别人,多为别人著想,多说赞叹别人的话语,使人能生起欢喜心,这不仅是对别人的鼓励,还是在与他人有所争执时化解矛盾的润滑剂。
  



从上面的故事可见,说一些使人舒心的话语,不仅可以弥补做事时的欠缺,而且还能使人心生欢喜,对你感激有加,与你结下善缘。
  



要让众生生起欢喜心,应当经常以爱语来对待众生。爱语即是温和柔软、欢喜赞叹的话语。爱语是关心别人的表现,也是增进彼此感情的最好方法。当有人生病或遭遇灾难,受到恐怖之时,我们需要用慈爱和悦的颜色和话语去劝勉他,使他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这温柔的言语,同情的态度,也可以使他感激你,对你产生好感。不管是甚么人,只要他有优点,有发愿进步的信心,我们都应该赞叹他、鼓励他、激发他,使之欢喜,即是助成他向好的地方发展。对于那些在某些方面表现良好的人,我们应当及时指出其进步之处,给予及时的柔软之语的鼓励,让他们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从而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再次,要恒顺众生。要想与人结下善缘,就要恒顺众生。所谓恒顺众生是指对于一切众生没有分别想,都应该如父母、师长、阿罗汉、佛一样对待,恒常随顺,按众生的需求去行事。恒顺众生在很多时候就是为了让众生欢喜,甚至还要委屈自己。
  



当代著名高僧星云大师就是一位恒顺众生的典范。大师平日经常奔走世界各地弘法,为了恒顺众生,凡是有人前来请法,无论路途远近,他都会欣然应允;凡是信徒有所请求,不管事情难易,他都会尽力化解其忧。星云大师有出家弟子千余人,在家弟子一百多万,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有许多弟子因为遇到了烦恼前来找他为其开示解脱之道,星云大师为了恒顺众生,即使再忙再累也会予以接见,倾听、安慰和鼓励他们,直到他们心满意足地离去。
  



经常有徒众为星云大师精心备办饭菜,为了嘉许弟子的辛劳,即使某一道菜不甚好吃,他也会特意称赞这道菜十分可口。然而徒众常常误解了星云大师的意思,有时一月半月都会吃到同一道他不太喜欢吃的菜。大师问徒弟为何总是给他做这道菜,他们总说是为了随顺星云大师的喜欢,为了不使徒弟失望,大师宁愿自己忍耐,也不愿说出自己的好恶。
  



要做到尽心帮助照应他人。人都是有感情的,当你能够以一颗真诚的心来善待他人时,别人一定会受到感动,从而与你建立深厚的感情。有时,即便是对你十分看不惯的人,当你能够真心善待他时,也会使他改变对你的看法。有时即便你对人的感情是你假装出来的,也会使人感受到你的热情。




有则故事说,一对婆婆和媳妇的关系很不好,婆婆对媳妇横挑鼻子竖挑眼,甚至不惜调拨儿子和媳妇的关系。媳妇对婆婆不满意,经常在背地里说婆婆的坏话。有一次,婆婆生病了,正赶上儿子出了远门。媳妇侍候得不耐烦了,于是去找巫婆。她打算向巫婆要一些慢性的毒药,把婆婆慢慢毒死。
  



巫婆明白了媳妇的来意之后,给他一包自制的毒药,并嘱咐他把毒药放进好吃的饭菜里,面带微笑服侍婆婆吃下。一天三次,服侍得越周到越好,以免婆婆起疑心。半年之后,婆婆就会慢性中毒而死。媳妇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他按照巫婆的嘱咐,给婆婆做好吃的饭菜,一日三餐耐心周到地服侍婆婆吃饭喝药。
  



一个月之后,媳妇又来到巫婆那里。她一进门就哭著给巫婆跪下,说:“求您救救我婆婆吧,我不想她死了。”巫婆笑著问她怎么回事。原来媳妇热心周到的让婆婆很感动,婆婆改变了原来的态度,经常夸媳妇又能干又孝顺。她觉得拖累了媳妇,坚持下床帮媳妇做事。媳妇发现原来婆婆并不是那么可恶,是自己错怪了她。她很后悔当初毒死婆婆,于是来向巫婆要解药。巫婆告诉她:“我给你的本来就不是甚么毒药,只是一些帮助消化的杂粮粉而已。真正的药是周到的服务和好吃的饭菜。”
  



这则故事弄假成真了,但是现实生活中那些有好人缘的人都是真诚地、发自内心地喜欢别人,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别人。如果假装喜欢别人,会把自己弄得很苦很累,而且起不到甚么效果。人与人之间的敏感度,比你想象的要强得多,一个细微的表情都会让别人猜想到你对他的态度,从而让你作出相应的反应。




所以,当我们以一颗真诚的心来善待他人时,我们不仅能与人建立好人缘,而且还能使人对我们更加尊重。
  



愿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以忍辱宽容的精神对待他人,以令人欢喜的言行去感化别人,以恒顺众生的心态与人相处,以诚心的照顾帮助人,做到时时处处与人为善,则人与人之间一定会建立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





发表于 2011-3-9 15:54 只看该作者  

感恩本文发布者:成辰


布施论坛原帖全文: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19478&pid=937815&page=1&extra=page%3D1#pid937815

 楼主| 发表于 2011-3-9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净慧长老——人生一场虚幻梦境,不为其所转

净慧师公.jpg

净慧长老:人生一场虚幻梦境 不要为其所转(图片来源:资料图)



《楞伽经》上说:“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也就是说,在所有的法门当中,在十方诸佛所说的法要当中,都强调如何调心,如何制心,如何明心,在修行当中这是第一位的。



所谓修行者,即是修心,修心即是修性,修性也是修心,心性不一不二。禅宗的功夫以明心见性为目标,所谓:明自本心,见自本性。



心性有何差别呢?心有生灭变易,性者如如不动。所以,性是体,心是用。明心用,见心体,这就是修行切要的功夫。



佛教讲的一切法,阐释的一切道理,都是根据世间万事万物本自具足的体和用而宣说的。把体用弄明白了,在修行上,少走弯路,容易见效果。比如说,一盏灯,也有体有用。灯的本身就是体,灯所发的光明就是用。体用结合,才能把世间的万事万物说清楚。体用搞清楚了,在修行中才能真正找到本末,找到究竟的东西是什么。



因为不认识到一切事物的本体,就容易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修行的根本,明心见性,找到这个根本了,就不会胡思乱想,找到这个根本了,就不会痴人说梦。



我们修行,不是要在眼前的点点滴滴的奇特现象上去用心,要从根本上用心。点点滴滴的奇特现象不用功的人也会有的,比如说日常做梦,梦境有好有坏,有善有恶。梦毕竟是梦,一般来讲梦里的事情总是相反的。比如说梦到好的境界,恰恰就是有一件不好的事情会发生;梦到惊险的事情,往往就会有顺利的事情出现。那些解梦的人,圆梦的人,多半都是用这种方法来为人解梦。



相反的,我们修行的人呢,就会迷于梦境的虚幻。在梦中看到有师父给我说法,看到菩萨在点化,这固然反映了一个修行人日常心心念念在追求佛法,追求神异,如果从解梦的角度出发,梦中好的境界,恰恰是消极的现象、不好的现象将要产生的一种征兆。



我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修行人不要在梦幻泡影这些虚假的现象上去用心思,这不是根本,是枝末。修行得好或者不好,有进步或者没有进步,自己要在日常生活中遇缘逢境来考验自己,在逆境中来考验自己。



逆境现前动心还是不动心,有烦恼还是没有烦恼,信心是动摇还是坚定,这个才是根本。



因为修行的最终目标是要了生脱死,最终在生死这件大事面前能够作得了主。在日常的逆境来临的时候能够不动心,能够作得了主,经常能如此,在大限到来的时候,也就能作得了主。



逆境能作主,能不起烦恼,在顺境中又如何?也是考验修行人的一种现实的境界。在逆境中不能动心,在顺境中更不要动心,顺逆都有方便来对治,顺逆都不动心,修行才有少分相应。



因为人生的烦恼无非是八风,所谓利、衰、苦、乐、称、讥、毁、誉。 在八风中能够不动摇,能够作得了主,在生死中,在生死到来的时候,在腊月三十日才能勉强打发得开。



修行人,就是要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锻炼自己,考验自己。锻炼自己抵制烦恼的力量如何,考验自己定力如何。所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在贪嗔痴的面前,戒定慧能不能起作用,戒有没有力量,定有没有力量,慧有没有力量,戒定慧的力量抵不抵得过贪嗔痴的力量?特别是当一个人无明火起来的时候,往往多少人劝都劝不住,拉都拉不开,多大的力量?戒定慧的力量一点也没有了。



修行就是要从根本上,从心地上来培养戒定慧的力量。而戒定慧的力量,又要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来养成,在实际的修行过程中来养成。




发表于 2011-3-9 08:40 只看该作者  

本文发布:心是莲花开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19445&extra=page%3D1
 楼主| 发表于 2011-3-9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要知道惭愧与苦恼 (转)


净土宗印光大师自称“常惭愧僧”,我的同学煮云法师也经常自称“苦恼僧”。“惭愧与苦恼”确实不可不知,不可不奉行。因此,要知道“惭愧与苦恼”这一句话,也成为我的座右铭。
  



不但印光大师、煮云法师一个称“惭愧”,一个称“苦恼”,历代以来,几乎所有的高僧大德都经常自谦“惭愧”与“苦恼”,今日的青少年学道不易成功,就是因为少了知“惭愧”、知“苦恼”的性格。假如一个人从他懂事的时候开始,就经常“惭愧”对父母的孝顺不够,经常“惭愧”对老师的尊敬不够,经常“惭愧”对亲人的照顾不够,经常“惭愧”对晚辈的提携不够,经常“惭愧”不懂世间上的各种学术,经常“惭愧”对别人的恭敬与沟通不够,经常“惭愧”没有能力担当世间上的各种责任,经常“惭愧”不能帮助世间上多少的苦难众生,经常“惭愧”自己的思想、信仰不够清净,果能如此“惭愧”,就会奋发图强,有所作为。所以儒家有谓:“知耻近乎勇。”《佛遗教经》也说:“惭耻之服,无上庄严。”
  



光是知道“惭愧”不够,我们还要知道“苦恼”。我自幼就不善于佛教的歌咏梵呗,自觉非常苦恼;我一生没有语言天才,学了多次的英文、日文,都不能进入情况,经常感到非常苦恼。此外,我没有特殊的技能和专长,也觉得非常苦恼,例如:听到有人向我报告水电的专业设备,我就不知如何是好,听到有人和我说明财务收支预算的数据,我也不知如何应对。但由于我能效法古德“知道惭愧与苦恼”的美德,发心学习,勤劳向上,不敢稍懈,让我感受到“惭愧与苦恼”为我的一生增加了无比的力量。
  



先师志开上人也在我初出家的时候,经常训示说:“我们要“知道惭愧”,要“知道苦恼”。因为我们这一世系既没有辉煌的传承,也没有往圣先贤的历史;我和你既没有受过完整的教育,也没有过人的智能;既没有皇亲国戚可以依附,也没有豪门钜子的靠山。现在我们的一切,所能靠的只有靠佛法,靠因缘,靠我们?知道惭愧与苦恼”,以“惭愧与苦恼”激发我们奋斗、精进的力量。”恩师上人的勉励更增加我对于“惭愧与苦恼”的认知与受用。
  



多年来,我在各个国家的会堂及各大都会的体育馆主持佛经讲座时,总是万千听众齐聚一堂,其实有谁知道我每次在这种场合的时候,都会胆颤心惊,深怕没有好的佛法来供养大家,劳烦大家不辞辛苦前来闻法,能不“惭愧”,所以在讲经的时候,我总是准备酝酿,戮力以赴。
  



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虽然“惭愧与苦恼”的心情形成不断的煎熬,但也促使我在佛道上永远精进不懈。有人说我带动了台湾佛教的发展,甚至将佛法弘扬到全世界。其实,这都是十方大众带动了我的发心,“惭愧与苦恼”给予我增上的因缘。
  



我从幼小到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就有害羞的性格,在人前不敢讲话,甚至别人的赏赐也不敢接受,凡有所表现总是畏缩后退。初到台湾不久,约有十多年,我每个月一次又一次地从台北坐火车到高雄讲经,后来因为禁不起每次信徒的迎送,感到“惭愧与苦恼”,受当不起,所以决心有一段时间不曾前往,但“惭愧与苦恼”有时也鼓动我发心增上;而责任感的趋使,也与“惭愧、苦恼”奋斗。
  



虽然我发起“家庭普照”,但我平时却很少到信徒家中走动,为的是不敢承受太多的恭敬供养,甚至于我自己所创建的各别分院,有时前去,也不敢事前告诉大家,惟恐他们费心张罗,特别接待。基于自己发自内心深处的“惭愧与苦恼”,所以一概不敢给予他人太多的麻烦,许多事情我都是自己处理,所以我不但自己学会理发、洗衣服,也学会缝衣补丁。
  



这几年在世界各地,为了弘法,从这一个城市到那一个城市,从这一个都会飞到那一个都会,每次一抵达机场,或者一下火车的时候,就看到信徒们罗列成队,献花顶礼,甚至还插旗子,拉布条,邀请乐队击鼓奏乐以示欢迎。目睹此景,每次均令我“惭愧、苦恼”,真想钻一个地洞跳进去。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我只有向海内外佛光山各地别分院的徒众及信众宣布:“以后你们如果有十个人以上来接我,我就至少一年不再前来;如果献花,我就两年不会前来;如果再有拉欢迎布条,我就三年不来;如果要我到餐馆里吃饭,我就四年不来;如果吃饭的时候,像斋宴一样,一道一道地吃法,我就五年不到。”因为“惭愧、苦恼”渺小如我,实在承担不起如此多的浓情厚意,遑论至尊至贵的恭敬供养,个人实在承受不起啊!
  



君不见前贤先辈们都十分自我珍惜,恐怕折福,所以不敢承受他人过多的好意,甚至喊出“惜福”的口号。的确,银行里的存款再多,如果你不爱惜,不但不能继续进帐,而且还挥金如土,一旦存款用完,将到何处去张罗呢?福报也是如此,赶快培植都来不及了,那里敢去浪费耗用呢?
  



记得过去慈航法师一见到人,再心爱的东西也都愿意喜舍给对方。他有一次告诉我:“有感于此生的福德因缘不够,深深觉得“惭愧”,觉得“苦恼”,所以怎么能错过广结善缘的机会呢?”我觉得能做到慈航法师的慈悲,才无愧于为僧之道。
  



大醒法师也曾对我说过:“《口业集》是我将平日评论佛教界长短的文章结集而成的一本书,回想当初写作的时候,对寺院人事严词厉语,毫不留情,及至印光大师骂了我一句话“造口业”,才自觉“惭愧与苦恼”,所以就将这本书定名为《口业集》,以表忏悔之意。”祖师大德反求诸己,自承过失的风范于此可见。
  



在社会上,我们常听到不少人怨怪国家对自己的刻薄,但不妨想一想:我们对国家又贡献了什么呢?有的人怨怪亲人,但是请你再想一想;我们对亲人又有什么样的照顾呢?有的人怨怪朋友,但是最好也先反省自己:我们对朋友又做了些什么?有的人怨怪儿女,但做父母的有没有考量到:我们对儿女又尽到什么长辈的责任呢?假如我们能够“知道苦恼与惭愧”,念及国家的保护,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人的关怀、朋友的支持,我们除了“惭愧、苦恼”之外,感恩都尚且不及,那里敢去怨天尤人呢?
  



世间上,士、农、工、商供应我们衣食住行;社会上,传播媒体供给我们讯息新知。一丝一缕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一粥一饭不会从虚空中蹦出来,所有的一切都是仰赖十方大众的因缘,我们只有用“知惭愧、知苦恼”的心情来接受,以惜福、感恩的行动来报答,唯有如此抱着共享共有的雅量,才是一个有承担,有情义,受得起,给得起的人生。
  



此外,春天盛开的花朵、夏日和煦的薰风、秋天朗净的明月、冬日温暖的太阳,让我们享有多少生活的情趣,我们如果不知道“惭愧与苦恼”,整日在人我是非里面打转执著,怎能堪受大自然的厚爱呢?桥梁给我们通过,大树给我们荫凉,雄伟的高山给我们攀登,辽阔的湖海给我们遨游……,那一草一木的情义,那一砂一石的贡献,我们都必须带着惭愧与感恩、苦恼与惜福的态度来领纳承受,否则岂不是连树木花草、江湖河海都不如吗?
  



佛光山之所以能千辛万苦把佛教带动到国际化、现代化、人间化、大众化,首先得感谢万千的信众给我的善缘,否则慧浅德薄如我,那里能得到这许多的善缘美景呢?由于我自己一直抱持惭愧与苦恼的心念,例如每次法会、活动从开始筹划到进行期间,我总是谨慎地四处查问,担心来山大众吃得不好,住得不好,往往为此责备徒众准备不周;活动结束时,我也带着一颗感念的心,在佛前祈愿祝福,希望大家都能把朝山的法喜和平安带回家去,和家人共享。
  


……
  



我从未学过建筑工程及室内设计,但佛光山各道场的建筑专家、室内设计师却经常询问我的意见,“惭愧、苦恼”的心情油然而生。为了给信众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佛环境,我曾经每到一地总是留心当地的各种建设作为参考,我每接触一个工程,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开会向大家学习,现在各地别分院不但能拥有融和古今的特色,佛光山也把佛教和社会做了融和,由此深深感到“惭愧与苦恼”能够建设未来的世界。
  



《远见杂志》曾说我是“佛教的创意大师”,名记者卜大中则以“佛教的马丁路德”形容我。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是如此,但我的确认为:在人生的道路上,自满是阻碍进步的最大因素,傲慢是破坏道业的最大敌人,根本解决之道,在于培养“惭愧与苦恼”的性格。常听别人说:“你不了解我。”其实真正最不了解自己的还是自己。若非透过彻底地自我反省,不懂得惭愧与苦恼,就不易看清自己的缺点,当然就不能革除染污执著的习气。
  



《弥兰陀王问经》记载希腊的弥兰陀王与那先比丘之间论辩的精采对话。有一天,王问比丘:“一个证悟四果的在家居士也要向没有开悟的出家人礼敬吗?”那先比丘答道:“应该礼敬,因为出家人严持净戒,具有惭愧心,将来会有证悟佛果的一天。”如同一块白布有了一些污点,就十分明显,但只要马上洗清,就会恢复洁白;但一块肮脏不堪的抹布,大家习以为常,想要洗清也不容易。恶习也是如此,唯有赶紧以“惭愧、苦恼”的法水,才能荡涤清净。九五之尊的弥兰陀王与那先比丘一番唇枪舌战之后,终于拜服在三宝座下,因为他在真理之前,不得不“惭愧、苦恼”自己的卑微。
  



记得童年的时候,母亲指着我说:“你这个八折货。”这是家乡骂人的话,意指人的品质不好,如同只能打八折的货品一样。母亲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直至今日,我仍然时常提醒自己,待人处世不能打折扣,必须全心全意,希望能减少“惭愧与苦恼”的遗憾。
  



记得初来台湾时,有一天有人告诉我:一位同参道友对我的照顾不周,表示非常不满,要找我抗议。我知道以后,心中充满“惭愧与苦恼”,想到数十年患难与共来台,必定自己有得罪他的地方,所以我就注意改进,加倍对他关心友好,结果后来彼此一直如兄弟般往来。
  



萧师姑是非常善于烹饪的高手,每次我请她为客人准备宴席时,总是心怀“惭愧”,感念她的辛苦,同时也自觉“苦恼”,因为自己事情忙碌,无法亲自掌厨,经常给她带来辛苦,所以频频感谢、赞美;我每次到各别分院巡视时,不先到佛殿拜佛,总是到厨房向义工表示感谢;我每次请学生出坡劳作时,也经常用感谢的语气,跟大家说:这件事非得要你们帮忙才行……,由于“惭愧”的感谢,“苦恼”的求助,往往能获得大家更多的帮助。
  



甚至对于徒众,我也经常感觉“苦恼”,因为没有给大家好因好缘,不能让每位弟子都能发挥潜力,所以感到“惭愧”万分。在佛光山,我设立良好的福利制度,让他们在教育、深造、度假、医疗、退休等方面,都能得到最佳的保障。所谓“身安则道隆”,如今看到一千余位出家弟子们能在道业上精进不懈,是我最安慰的事情。
  



同参道友和一些信众常说我是调和高手,都找我去排难解纷,甚至于兄弟分家、夫妻不和,我都去,其实秘诀无他,只在于我抱持皆大欢喜的想法,并带着“惭愧与苦恼”的态度,先说好话,多陈己过,对别人多加尊重,因此一些暴戾气氛的情形,我都能迎刃而解。
  



多年来的人事历练使我深深感受到:一个人只要把“惭愧与苦恼”培养成为自己血肉的一部分,把“惭愧与苦恼”表现在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之中,必定能广结善缘、增长品德。惭愧自己的无知、惭愧自己的无德、惭愧自己的无能、惭愧自己的不足,因而具有苦恼的自谦,益己又益人,何乐而不为呢?
  



《法华经》中有一位常不轻菩萨遇人即行礼拜,并且说道:“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将来皆当作佛。”由于他累劫以来,心中常怀“惭愧、苦恼”,所以不但拥有“常不轻”的美名,也成就了日后的佛道。世亲菩萨本来学习小乘佛法,有一天他无意中接触到大乘经典,当下惭愧、苦恼过去以小谤大的过失,欲以割舌来忏悔前愆,后来在胞兄无著菩萨的劝导下,写下许多不朽的大乘论典,裨益了后世无数的众生。古圣先贤秉持惭愧、苦恼的美德,在弘法利生上兢兢业业,精勤勇猛,吾辈凡夫慧浅德薄,怎能傲慢懈怠,无所用心呢?
  



如今我年七十又三,怀着“惭愧、苦恼”的心情,期待自己能在菩提道上更加努力,把握快速飞逝的时间,将和平的理念贡献世界,将佛法欢喜布满人间,则于愿足矣! 




布施论坛念佛禅专区: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19294&extra=page%3D1
发表于 2011-3-10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南无地藏菩萨
 楼主| 发表于 2011-3-10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新开始


台湾有位富商,在一夕之间被人骗了一笔巨款,濒临破产,他恼怒非常,几乎想动武报复,在亲友劝慰下总算勉强忍耐,可是忧怨难平,他食不知味,夜不安寝,暴燥的情绪破坏了家庭的和谐,夫妻感情也岌岌可危。
 
 

一天深夜,他痛定思痛,恼恨交加,辗转难眠,于是起身顺手拿起一本《禅学的黄金时代》,翻了数页,不禁被吸引住了,当他读到“报怨行”这一段文字时,忽感茅塞顿开,豁然有悟。其要义是说:我人的生命,犹如长河,生生不息,此生几十年,仅为一片段,我这一生,来到世间,根本就是来偿还欠债,报答所有与我有关之人的冤缘的。
  


因为我们赤手空拳的来到这世界上,本来就一无所有,长大成人,吃穿享用,所有一切,皆是父母、国家、众生、师友们给予我们 的恩惠,我只有负人,别人并未欠我之处。故需尽己所能,回馈奉献世人,以报谢其恩惠,还清我多生累劫的旧债。

  

他豁然发现了自己遭遇的意义,顷刻间,一股清凉和平之气掠过脑际,自得心开,当晚竟然酣睡达旦。
 
 

第二天清晨,迎着绚丽的朝霞终于获得新的朝气与活力,他重新振作,最终东山再起。
 
 

只有发现生命的意义,方能从困顿和忧烦之中解脱,请记住爱默生的名言:“昨天的愚蠢和荒唐让它流逝,今天是全新的一天。”
 
 

振奋昂扬你的精神,让今天成为自由和创意生活的开始吧。



选自《法云法师文集》




发表于 2011-3-9 15:46 只看该作者  

感恩本文发布者:云河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19475&extra=page%3D1
发表于 2011-3-11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愿我对无量劫来做的一切不知感恩、报恩的因果都忏悔,如业力果报实在要成熟,也要在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阿弥陀佛与观音菩萨护持下的八功德池的莲花中成熟。

愿法界一切众生对无量劫来做的一切不知感恩、报恩的因果都忏悔,如业力果报实在要成熟,也要在法界一切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阿弥陀佛与观音菩萨护持下的八功德池的莲花中成熟。

愿我从当下这一刻始,对一切感恩报恩,生生世世乃至无量不可思议劫永感佛恩、父母恩,永报佛恩、父母恩,永远护持佛陀正法,永不失感恩报恩的心,永不失菩提心。

愿法界一切众生从当下这一刻始,对一切感恩报恩,生生世世乃至无量不可思议劫永感佛恩、父母恩,永报佛恩、父母恩,永远护持佛陀正法,永不失感恩报恩的心,永不失菩提心。

南无地藏菩萨
南无地藏菩萨
南无地藏菩萨
 楼主| 发表于 2011-3-12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生慈父人天导师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日(农历二月初八日)

本师.jpg

图片:释迦出山图


顶礼皈依本师释迦摩尼佛
顶礼皈依本师释迦摩尼佛
顶礼皈依本师释迦摩尼佛
愿法界一切众生皆发大菩提心,皆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早证菩提!


南无《妙法莲华经》
南无《金光明最胜王经》
南无《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
南无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坛城
敬礼一切佛及菩萨,一切大乘方等经典

愿一切法界国土众生,皆离七难,无有任何疾苦。
愿一切法界国土,皆如西方极乐世界一样安乐。
愿一切法界国土众生,皆修甚深般若,发大菩提心,住如来法身圆觉大寂灭海。

愿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常说般若波罗蜜;
愿一切受持者,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所求如意,常行般若波罗蜜。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今天(3.12)是本师释迦摩尼佛出家日,请大家前来恭敬顶礼】


发表于 2011-3-12 00:21 只看该作者  
感恩本文发布者:我爱布施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19671&extra=page%3D1&page=1
 楼主| 发表于 2011-3-13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叔同《晚晴集》人生解读选摘

大家欢喜,事情就成了

皆大欢喜1.jpg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这段话的意思是:作为佛弟子的菩萨如果能随顺众生,跟着大家走,就可以跟着诸佛走。如果能服侍大家,就可以服侍如来。如果能让大家欢喜,就可以让一切如来欢喜。


  

“随顺”指随喜、顺众。“供养”指施舍奉献。“承事”指承担服侍。“一切如来”就是指众生。众生都成佛,众生都是佛,每个人都是如来,因此称一切如来。
  




弘一法师本是南方人氏,出生于天津盐商人家。他母亲自小宠爱他,读书、游学,任由他随意游浪。他东渡日本,观鉴真大师遗迹,顿生向佛之意。归国后与革命党人来往甚密,曾入南社,与诸君子日夜唱酬。民国建立后,“我厌繁华,繁华厌我”,乃剃度出家。今日回想当日剃头光景,头皮犹觉清凉。
  



好一句“我厌繁华,繁华厌我”。“厌”字又怎解?世人相处,为何生厌?
  



人人都有欢喜心,男女相悦,母子相依,朋友共事,家国兴盛,都自然有欢喜。不过除此之外,另有一种欢喜,我试言之。“杨柳岸晓风残月”,此情极苦,不能得欢喜。因此我们反过来知道,“缠缠绵绵”是“欢欢喜喜”之大敌,“痛痛快快”才是“欢欢喜喜”之真谛。弘一法师身处繁华之中,突然挥手斩断情缘,这是大欢喜。
 

 

弘一有个好朋友,就是大家都熟知的“革命和尚”“多情和尚”“混血和尚”“风流和尚”苏曼殊,此人性情与弘一仿佛。二人感情深厚,但世人只知曼殊之多情,不知曼殊之果敢。曼殊的诗:“易水潇潇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何等痛快,何等欢喜。
  



当你挥手斩断情缘时,对你是解脱,对她是释放,大家都欢喜,何乐而不为。
  



大家都欢喜,事情就成了。《华严经》上说:“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因为众生即佛,佛即众生,你让大家都欢喜了,你自己会不开心吗?
  



很多事情之所以不成,是因为还没有欢喜。只要你欢喜起来,那么就有戏。持续欢喜,欢喜到底,事情必能成。小欢喜有小成就,大欢喜有大成就,皆大欢喜有大圆满。弘一一生就是这样大圆满的。




先前他忧国忧民,着实干了一阵子,并无多大效果,因此他换了一种活法,他出家去了,而且修的是佛门中最讲清规戒律的律宗。从风流文人到律宗大和尚,这种转变是惊人的。世人只知道“这下他可苦喽”,没想到他内心欢乐得很。他不再从纵欲中得欢乐,反从禁欲中得欢乐。所谓禁欲也不是真正的禁欲,而是老子说的“少私寡欲”。他只限制自己,并不限制别人,因此他的法门人人见了都认为是可行的。弘一内心的欢乐最终成了欢喜。
  



世上之事必由苦转乐。苦人有二苦:苦心、苦行。你先做苦心人,再做苦行人,那么就没有不能做的事。苦心加上苦行,那么你就欢喜了。




布施论坛原帖全文: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20113&pid=940706&page=1&extra=page%3D1#pid940706
发表于 2011-3-14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地藏菩萨妙难伦,
化现金容处处分。
三途六道闻妙法,
四生十类蒙慈恩。
明珠照彻天堂路,
金锡震开地狱门。
类劫亲姻蒙接引,
九莲台畔礼慈尊。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7 04:38 , Processed in 0.163728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