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大荷素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8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圆通老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研究学习现场笔录稿【第098课】
   2013年2月27日星期三

(本稿为《楞严经》研究学习YY课堂现场笔录稿,未经老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老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老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居士,大家晚上好!我们再共同学习研究《楞严经》。
我们上一时间是回顾总结[十番显见],[十番显见]主要是破识显本性。往往我们都落在意识里面而不能够自知,更不能够突破。佛门广大,唯信能入;佛门广大,不度无缘之客。信佛这个“信”字有很多种,你是迷信呢?你还是信识呢?还是信性呢?六信法门讲信师、信佛、信法、信僧、信己、信戒,特别是信师这一关十分的重要,你跟一个老师学习,对于这个老师不诚恳恭敬,这个老师说的话对你来说是没有震摄力、没有说服力的,那么你得到的收获就小。我们学习要一师一法,不能东参西究。
谈到明心见性,实实在在来讲,在[七番破处]的时候大家就应该恍然大悟。阿难示现的是一个业障深重的凡夫,佛陀用种种巧妙的手法来指点,阿难都没有开悟。于是佛陀再用二种根本来破除识心,本性一切心,本性是有个性体的。如果我们找不到自己的性体存在,那么我们还是落在妄心范围内。阿难是用推求寻逐的心,也就是用思虑推想的心,佛告诉阿难【此非汝心】!阿难是代表我们没有开悟的大众,是代表没有见到自己本性的人,我们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就这么执着,我们并没认清自已的思想和自已的认识、种种观念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确确实实知道这个事情的人不多。
佛说出了分别心是六尘缘影,分别念是法尘影事。佛说出这句话来之后,当时在会的大众还是认识不到。于是佛告诉大家思维、推想、想象、认识、观念这都不是真心,大家都吃了一惊,心里面都生起了恐怖,大家认为这些思想不是我们的心,既然不是我们的心,那么我们岂不变成无心了吗?和木石还有什么两样呢?于是佛就再追根究源,详细地加以说明,在二种根本里面佛说得很清楚,妄心飘渺犹如水上的波,犹如水上的泡,它是飘渺的,没有实体,是刹那间生灭的,是靠不住的。
前面佛陀所讲【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指出了世界微尘各有根源,各有体性,也就是各自有性体,更何况一切心的根本是本性,它当然也有一个性体存在的。我们不能够认清佛陀的种种引导开示,佛陀教学的目的无非是让我们舍去一向误认为六尘缘影的这个妄心,要我们认取广大不生不灭的涅槃真心。由于我们不能够认清佛陀的种种引导开示,所以佛陀才展开[十番显见]这一大科的经文。[十番显见]这一大科的经文真是善巧之极,第一番显见佛便说明【如是见性是心非眼】,[十番显见]是明确地突出见性才是心,暗示我们一般凡夫所有的思想、执着不是心,这一点大家要特别注意。
真心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只有认清分别心、执着心不是我们自己的真心,这对于我们学佛修学来说有非常非常大的关系。我们学佛能遇上《楞严经》,是我们有前世有很深厚的善根,追根究源,我们在过去无量劫都在学习大乘,所以我们这一世才能够接触到大乘经。诸位,在过去的无量劫我也跟大家有缘,在这一生当中我们才能够携手学习,同踏涅槃路;同踏涅槃路的根源是有,我们能不能够同踏涅槃之路,那就不得而知了,说不定还会诽谤我呢。我们学了无量劫为什么没能够学成功?追根究源,同样的是用错心了,在无量劫当中把妄心当作了真心,虽有真心但不会运用真心,这是无量劫来自己耽误了自己。一些同修不但没认清真心和妄心,还自己在那里卖弄:“师父说了,我们学佛不要死记硬背,死记硬背是世间法,出世间法不要那么死板,你只要心清净就行了,学得多就成所知障了。”“不用学那么多”,听起来好象是行家,大家看看,他自己说真心不执着,他又着在了那个不执着,他还没认清真假呢,还没有开悟就变成耽误了。
那么妄心与真心到底有什么样的差别呢?佛在[十番显见]这一大段经文里面,把真心跟妄心作了十番宣讲,让我们自己辨别真、妄的差别,真心是不动的,妄心是动的;真心是不变的,妄心是常常变幻的;真心是不失的,不会失去、不会生灭,妄心是生生灭灭的;真心无还,妄心是各有所还……分析得十分地清楚。我们学习[十番显见]应当能体会到佛陀的苦口婆心。佛陀苦口婆心地教导我们说:见性还带着一份妄,不是纯真之性,见性比起妙觉性来,见性与妙觉性还隔着一层。为什么呢?[十番显见]说见性,一切一切都是以见性为中心,一切一切都是见性所见到的,主要是突出见性是能见。[十番显见]的“见性”在唯识里面讲是阿赖耶识里面的见分,属于带妄之真,本性在眼属见性,在耳属闻性。六根分六性,既有分就不是纯真妙觉性,但是很接近妙觉性真心了,细分还是落能所的,到最后还要突破能所,能所双亡才归到根本。
于是第十番【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这个见性才是真正的妙觉性,迷了叫众生,悟了叫菩萨;迷了叫凡夫,悟了是圣者。一切凡圣都离不开见闻觉知的性能,见闻觉知的性能天天都发挥作用,但是性能不是意识心。如果我们用意识心、用推想,没有办法突破不可思议这一关,佛法是不思议法。大家看看楞严会上所讲的,阿难所代表的是二乘凡夫,二乘一惯用的是意识心,他们的修行是历尽千辛万苦,小乘阿罗汉虽然是断了见、思惑,超脱了生死轮回,但是还没有见到本性的根本。我们一般讲无明,无明就是业识,无明没破,真性、法身、般若智都不能现前。楞严会上佛陀一再的开导我们要舍识用根,为什么要舍识用根?“舍识”就是舍分别的第六识意,舍执着的第七识。“用根”,用自己根本具有的性能,用本觉本知,用本见本闻。把第六识转成妙观察智,把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我们能在一切万法里面离开了分别执着就是用根了。换句话说,真正修行就是在二六时中六根接触六尘无分别执着,如果做到就成佛了。那么,如果我们做不到不分别、不执着,虽然现在做不到,但是要做到少分别少执着,要自净其意,要让分别少了再少,慢慢地就能够得清净了。用世间的话来讲,我们尽量少感情用事,多理智,渐渐地把清净心的境界向上提升,慢慢的达到【见见之时,见非是见】,那就登峰造极了。
如果我们认不清本性和妄念,自己落在妄心里面还不知道,你怎么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呢?如果认不清妄心,分不清真心,就象阿难用祈求的口气在世尊面前要破除见精,已是二分迷了。落在见精里面、落在能见里面是妄心,落在妄心里面不知道是妄心,还认为自己是明心见性了,什么都不去执着了,什么都不用强记了,什么都不用学了,不用强记多闻,麻烦大了!落在妄心而不知道是妄,二分全迷更分不清真心了,还认为自己学得很好了,达到登峰造极了,还是【心犹未开】呀。纵然说得头头是道,结果心犹未开。佛教界这样的人很多,口里说的都是重复佛菩萨与祖师大德所说的话,自己并没有真正的解悟,自己还是二分全迷。不懂的人一听还认为他说得头头是道,还盲目崇拜,行家、懂的人开口不离本性,不懂的人开口便是分别。说到“心犹未开”是说的心还没开悟,还是没能够穷究诸法的根源,还是没能够研究参透诸法的根本,这样的人是随缘常变,是绝对做不到随缘不变的,与见性、与本性绝对不相应。智慧未开,心犹迷误。于是听到【见见之时,见非是见】便会【重增迷闷】,他就更不会明白【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了,他就更不明白能见与所见,还有想象都是清净的妙净明本。
既然讲“性”,“性”是性能,如果你认识不清,你开口只会说一些近似的话,一文不值。我们一些学佛的人没有开悟,都会说佛说话没有一定,在这里这么说,换个地方又是另一种说法了。同样是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地点说法不同。我们只要认为是也不是、不是也是就可以了,没必要再那么死死的去追根究底了。陀讲法好象是自相矛盾叫我们无所适从似的。诸位,读经要有人指导,没有人指导,我们看不懂。我们看到许多这世间上的大学教授看佛经,看了几部、几十部以后,那个情形跟我们的见解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佛说法一会儿这样说,一会那样说,叫我们无所适从。”他不知道佛说法是针对不同的人,每一个法会所针对的人不一样,每一个法会上当机者的境界不一样。有的人执着在这一点上,有的人执着在另一个点上;有的人执着在“是”上,有的人执着在“非”上,执着在是上要破他的是,执着在非上要破他的非。如果佛说法千篇一律,怎么能够破掉众生的种种执着呢?法会的当机者不一样,所以说佛说法的方式也不一样。我们学佛要一门深入,一师一法一部经是一条路,一种修行的方法。一个老师从头教你,他知道你错在哪里。你今天换一个老师,今天学这个法,明天那个法,那就不一样了,虽然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有的一生也达不到目的地。这个路能走正确走不正确你要心中有数。你如果落在好奇里面,这个路也探一探,那个路也探一探,路太多了,法门无量,那你就这里也转一转,那里也转一转,也许连方向也失去了,等于入了迷宫了,永远也走不出来。所以佛法必须要有好的善知识指导,总而言之一句话:路是很简单,越走越宽,但是你的好奇心不去,攀缘心不去,你也会越走越慢。佛说一切经是为一切人,众生的根性不同,佛是随着众生的根性不同来给他指点迷津,因此才有无量的法门。如果我们有好奇的心,这个法门也探一探,那个法门也探一探,你是永远不得成功的。你如果跟一个老师学上三、五个月,一年半载,老师摸清了你哪里有问题,如果他是真正的明眼善知识,他就有不同的方法,根据你的根性,帮你破迷开悟。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得,万万不能迷。
在中国,古圣先贤把世尊的一代法教分为十门,建立了十个宗派,把无量的法门理出一个头绪,理出一个纲领来,我们要抓住大纲,把握住方向,最快的路子是先明心见性,不走迂回的路。现在净土虽然好,净土里的好多人都落在错误里面,不走明心见性的路子。佛法的大纲主要是行门和解门,你要走行门,走念佛法门,要真正老实,万念放下,一句佛号,你能真老实吗?那么不能够真老实就走解门,把教理真正的吃透,一门深入。古大德们给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修行?先悟后修或者是先修后悟?我们学习总要把自己的病因找到,然后对症下药,才能真正地救得了自己。我们必须要分清真心、妄心,不要二者皆迷。如果我们分清了真心和妄心,不管你是念佛还是修密,是持律还是参禅,总能得力。
本性不属因缘也不属自然,本性不属于精神世界,也不属于物质世界,这个大家要清楚。[十番显见]主要突出能、所,主、客,本、末。
[十番显见]第一番便分析指出了众生在认识上认识不到的错误。凡夫众生认为无掌不成拳,无眼不成见,有日、月、灯光才是见,见到黑暗不是见。于是佛陀分析:见不是眼见,见暗也是见,无有眼我们能见的性能照常是现前的,没有眼睛也能见到。盲人无眼能见到黑暗,于是说明眼睛只是一个窗口,就像日、月、灯光能够助显万事万物,这个眼睛也是帮助见性通过眼睛能够见到万事万物,不通过眼睛,眼根坏了,见到的是黑暗,但是见性——能见的性能永远都是能见的。所以佛陀在第一番显见里明确指出了见性是心,不是眼。我们常说的心,心是核心,见性核心才是我们真正的心,见性是见闻觉知的性能。好多人读楞严、看楞严,对见性是心并不认可,只是死死地执着这个“心”字,认为心是肉团的心。
心是核心、轴心、中心,性能才是核心,见闻觉知是我们本来具有的性能,才是真正的心。佛说出来这个话以后,大家不敢承认、不敢承当,原因是在以前都落在错误的妄心当中不敢承认、承担见闻觉知性能是心,于是才有第二番显见。
第二番显见是说明成就必须要认清自己所具有的核心性能。如果认识不清性能是心,修行是不能成就的。于是憍陈那尊者作证说,用主、客展开,能见的性能、能闻的性能、能知能觉的性能是主;那么所见、所闻、所觉、所知便是客。憍陈如证说这一段主要是让大家认清哪是主。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于是憍陈如作证说: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这里面有能觉,有所觉。
于是如来又作了解说:【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这个地方佛问阿难,是让阿难自己辨别清能见与所见主客关系。
【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佛言如是。】阿难说自己能见的性能没有动,是佛手在那里开合,佛手开能见到开,佛手合能见到合,性能是不动的。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这是说头左右摇动,见性没有动。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如来明示大众尘是动者,尘是生灭相。
【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阿难虽然头左右摇动,但是见性是时刻能见,没有生灭,没有动摇,见无所动。
【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大家都能看到佛手有开有合,大家的见性没有卷舒。
【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这是如来责备大家,为什么认识不清不动的才是根本自己。大家没有认清不动的见性是自己,而是认为摇动头的是自己:“我头摇动了。”那个摇动的不是“我”,是“我的”身体,是“我的”头,应该加“我的”,真我是什么?真我是性能。佛陀责备大家,错把“我的”为真我了。
【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这个色身是“我的”,但我们却认为色身是“我”,所以认物为己,这就落在身见。五位百法的心所有法里有六种不正见,执身是我是不正见,我们执着色身是我,色身头摇动便认为是“我”在动,其实没有承认见性是我,这是大错特错!见性不动说明了谁是真我这个问题。于是到了第三番[显见不灭],再说色身。
第三番谈涅槃。【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这个时候楞严会上的大众比我们聪明,他们在这个地方有所醒悟了,对见性是我有了些理解,自己本有的见性是真我,终于找到了无始以来颠倒行事而失去的根本,以前妄认六尘缘影分别影事为自我。【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希望如来再细说一下现前的身心真妄和虚实。就现前我们这个身心生灭与不生灭,让佛再详细的说一说。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这第三番进一步地说明我们现前的身心哪些是生灭,哪些是不生灭相。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这里是帮助大家破执身是我的大前提,身是生灭相,要大家认清,这是说明了身体是生灭相,这里就帮助大家破执身是我。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这段说见性。现前有我们的色身也有不生不灭的本性,这当然是用见性来作代表。能见的性能从小到老这个性能未曾失、未曾灭,这更进一步地突出见性是主要的根本。见性是主要的根本,而我们却是执着年貌,心不得清净,搞受想行识,其实见性从未有失掉过。
第四番显见:【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若此见闻”,前面说“见”,这里出现了一个“闻”。前面说了本性不灭,本性是心,本性不动,本性不灭,这个地方阿难问佛陀:“本性既然时刻都存在,那么我们为什么遗失了,颠倒行事了呢?我们怎么认不到呢?”
于是佛陀便作了开示:【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佛做了比喻,本性本无颠倒,但是众生落在分别执着,佛立臂垂臂,大家本来清楚,非要加上一个正倒,颠倒就颠倒在这里。大家落在执着,于是不懂什么是明了,佛再行慈悲,佛才再行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这里是佛陀总说心法与心所有法。
心法有八:
1. 眼识(能观) ;
2. 耳识(能听) ;
3. 鼻识(能嗅) ;
4. 舌识(能尝) ;
5. 身识(能触) ;
6. 意识(能知分别诸法) ;
7. 末那识(又名传送、染污、染净依,又名执着) ;
8. 阿赖耶识(又名无没识、根本识、含藏识,能藏诸法)。
心法的功能大家都很清楚了,那么心所有法呢?心所有法五十一,它又分遍行五法,五遍行通善性、恶性、无记性。
1.作意,作意是什么呢?心生境界。
2.触,接触环境,生起触感。
3.受,由于接触而产生了感受。
4.想;
5.思;
别境有五:
1.欲(欲是欲望);
    2.胜解;胜解是什么呢?胜解分两种,第一个对于经理,对于一些意义,自己没理解,觉得理解了,这叫自胜解。真正的理解胜义了,那就另一个说法。
3.念,铭记不忘。
4.定,专注一境
5.慧,选择性。
选择性里面善法十一,这些有助于修行:
1. 信(信心);
2. 精进(勇猛心);
3. 惭(惭于过错);
4. 愧(愧不如人);
5. 无贪(不贪);
6. 无嗔(不恨);
7. 无痴(不昏暗);
8. 轻安(身心自在);
9. 不放逸(守规矩);
10. 行舍(舍行蕴中与道不相应之念);
11. 不害(克己不损于人)。
根本烦恼有六种,分五利使、五钝使,五不正见又叫五利使;五钝使是贪、嗔、痴、慢、疑。
1. 贪;贪念。
2. 嗔;嗔念。
3. 痴;愚痴;认识不到位的错误的见解叫做愚痴。
4. 慢;傲慢。
5. 疑;就是怀疑,疑心。
6. 不正见:
a.身见(执身是我);执着这个色身是我。
b. 边见(不合中道);见解落偏,不符合中道了义,也就是不落本性,而是落在一边。
c. 见取见(非果计果);在一些见解上,有了采取,就形成了自己的意见,这是心上生心。
d. 戒禁取见(守牛狗戒、非因计因);不应该采取的见解,而采取了,叫做禁取见。禁止采取的见解而采取了叫禁取见。
e. 邪见(染污法、邪知邪见)。
接下来便是烦恼,烦恼有随顺烦恼二十种。小的随顺烦恼有十种:
1.忿,由忿发嗔心;
2.恨,由嗔心藏在心内发生恨;
3.恼,是嗔心藏在心底,恨之极深,恼是怒形于外;
4.覆,覆是什么呢?有些人把愤恨藏于心底,待人的时候暗中害人。这个是最难防的,也叫作阴,那个人很阴,表面你看不出来,实际暗害人。这个覆也叫阴。
5.诳,假仁假义;
6.谄,谄媚;
7.憍,自负;
8.害,损害于人;
9.嫉,妒忌;
10.悭,悭吝。
中随顺烦恼:

11. 无惭(不知惭,自视太高);

12. 无愧(不知愧不如人).

大随顺烦恼八种:

13. 不信(无信心);
14. 懈怠(懒惰);
15. 放逸(不守规矩);
16. 昏沉(常睡懵懂);
17. 掉举(烦燥不安);
18. 失念(失正念,存邪念);
19. 不正知(所知皆邪见);
20. 散乱(心不在焉)。
不定四:
1. 睡眠(暗昧、无智慧);
2. 恶作(后悔);
3. 寻(粗思惑);
    4. 伺(微细思惑)。
二十种随顺烦恼,还有四不定,这都是心生起的念头,才有色法十一。色法十一:1.眼;2.耳;3.鼻;4.舌;5.身;6.色;7.声;8.香;9.味;10.触;11.法处所摄色(五尘落于意识之影子)。
色法十一都是心所觉的,五十一种心所法是心所生起的念头。色法十一种是心的所觉,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都在所觉的范围。『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位心所法,二十四不相应,六种无为成百法。』百法总归为二法:心法和心所有法。这些都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之物】。心法和心所有法里面包括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全都有了,你的种种思想认识、七情六欲,你的精进修行、忏悔和懈怠这一切都是概念。仔细看看这些都落心所了,都属于心所有,都是本性所生起的概念,本性所觉察到的物相。精神世界是本性所生起的念头,物质世界是本性所觉到的物相。这两句话可以说是整整一部《百法明门论》。在这里不细讲。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为什么你们把这些色杂,把这些妄想,把这些想象认为是自己呢?
【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你聚了这些色杂妄想,聚了这些想象、思想认识,聚在一起动摇了本性,把本性变成了妄想、想象,于是便执着这些妄想、这些想象趣外奔逸,把心生起的见和心生起的思想认为是自我实在是大错特错了。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因为迷,才会认为心在色身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这第四番说明了什么?我们本性从来没有失去过,只不过是我们把本性转为意识,把我见、把想象思想认为是我,把色杂妄想认为是我,于是抓住每一个色杂妄想,抓住每一个想象当成了我,其实这都是本性所生起来的妄想。我们把思想、推想、想象、色杂妄想、七情六欲等等当成了真我,是迷中倍迷的人,落在分别执着里面,是可怜悯者。其实我们产生这些精神思想,见到一切物相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是清楚的,烦知道烦,惭愧知道惭愧,精进知道精进,都落念头里是错误的。第四番是说明了我们迷在哪里,我们虽然迷了,本性没有失,本性照常发挥它能见、能闻、能觉、能知的性能。不管你怎么样喜怒哀乐,不管你怎么样的妄想执着,本有的性能时刻在发挥着作用,只不过是我们着在了心所有上而不能够认清真正的自我。
今天时间到了,咱们下一时间再接着总结。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回向!


回向偈
愿以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原帖来源网址    印代法师佛学园地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YY ID频道17286669  YY群:5679092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1群:154695004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2群:175532848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3群:128169221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4群: 41633041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本频道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 晚上 8—10 点在线讲《楞严经》,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晚上 8 点诵《在家菩萨戒仪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8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圆通老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研究学习现场笔录稿【第099课】
   2013年3月1日星期五

(本稿为《楞严经》研究学习YY课堂现场笔录稿,未经老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老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老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晚上好!我们再继续研究《楞严经》。
在上一时间,我们总结到第四番[显见不失]。[十番显见]的第四番[显见不失],佛陀明确地指出我们的【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只是我们认不清,还是【迷中倍人】。一切精神世界、一切物质世界皆是真心中所现之物,我们执着真心中所现之物,而失去了时刻都在发挥作用的本性;其实我们不是失去了本性,而是没能够认识到时时刻刻都在发挥作用的本性,于是下面就有了佛陀第五番开示,[十番显见]之五[显见无还]。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这一段有很重大的意义。
阿难在楞严会上听了佛陀以上的教诲,【悟妙明心】“悟妙明心”这个“悟”是小悟,是对心有了初步的认识。【承佛如是妙音】听佛开示,知道了见性是心,一切所见都是见性发挥作用所见到的,见性代表着本性【元所圆满】。见性便是【常住心地】,而不是我们所见到的、所觉到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下面有一个转折【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我虽然听到佛陀你这样开导,但是请佛陀还要允许我用世间人的思想分析去听法。因为【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
佛陀虽然一再特别地说明主要是本有的见性发挥作用,本有的见性是心,是轴心,是核心,是中心,虽然在理论上我们能够接受,但是在心里还是不敢认为见闻觉知的性能就是我本有的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阿难请佛陀再进一步地说明。
于是【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这一段是用这些比喻形容阿难用缘心听法。
用缘心听法会听得糊里糊涂的。为什么?因为【明暗二性无所了故】,这个“暗”说的我执、妄想;“明”是说的本性。咱们上一课说的二法皆迷,在二法皆迷的这个境界内听法就是缘心听法。再看下面的经文就很明确了。【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这就很清楚了,【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你既然用了妄想的分别心,你离开了妄想的分别心,当然有分别性。这里还是突出本性,还是主要突出性能。又打了比喻:【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这又进一步强调说明主客关系,能分别的性能是主,所分别的声音是客,你落在所分别的声音上,还认为“我听到了……”,其实是错的,那个“我”不是真我,你根本就没认清你那个“我”是错误的。【此亦如是 】,这个“此”是说的分别的妄心,不是真心。【若真汝心,则无所去】,这句话是强调前面的,你的真心不会有去有来的,因为我们的见闻觉知的性能时刻都在发挥作用,安住本位,没有去来的。【云何离声无分别性】那你怎么说离开了声音就没有分别的性能了呢?离开了声音,动相——声音相没了,但是静相现前了;有声音的时候是动相,没有声音的时候静相现前了。你知道声音去了——静了,你分别的性能还是存在的。离开声音有分别性,你怎么说离开了色、声、香、味、触、法等就没有心了呢?离开了色、声、香、味、触、法外六境,分别的性能还是常在的。【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你仔细想想,“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这又落在“无”的概念里了。那么又是谁动起了“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这样的念头呢?还是离分别有分别的性能啊!还是性常存在!
【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拘舍离等暗昧无知,说离诸法缘没有分别的性能存在。【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佛陀进一步地说明分析:你说的那个心是各有所还,是什么主要能起分别的呢?怎么能够把各有所还的心念当成主要的真心呢?这以上主要是分析阿难落在分别里,阿难惯用分别妄想心,佛陀于是下面破阿难的分别妄想心,显本性。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这是说的能见。【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这个“见精明元”和“妙精明心”,“妙精明心”是本性,“见精明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佛告诉阿难,我给你找出那个无可还、时刻发挥作用的本性来。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yǒu)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雾气),又观清净。】【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孛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以上说明了明、暗、通、壅、分别与顽空、清明与郁孛这都是所见。所见的这些现象都是有原因而形成的,把这八种现象各各分析,各还给形成的因;把这些所见都还给因了,那么能见这些明、暗、通、壅、分别、顽空、清明、郁孛,能见到这八种现象的性能是还不出去的。若是把能见还给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不明的时候便见不到暗了,虽然明、暗等有种种差别,但是能见无差别。【诸可还者,自然非汝】所有能还的都是生灭的现象,不是真正的自我。【不汝还者】还不出去的能见不是你自己又是谁呢?你还不相信能见、能闻、能觉、能知的性能是你,【非汝而谁】啊!
【则知汝心】由以上的例子就说明了,【则知汝心,本妙明净,】你的核心性能——能见、能闻、能觉、能知是本妙明净的。妙在那里?妙在它能见一切现象、能知一切现象、能觉一切现象,清楚明了一切现象,它不是一切现象。但是【汝自迷闷,丧本受轮】我们认不清自己本有的见闻觉知的性能是真我,而是反执着一切现象、反执着一切心理反映是我,落在一切喜怒哀乐,落在思想。于是便执着感受,执着思想:“烦,好烦!”冷静地观察一下,为什么烦?原因在哪里?你应该烦吗?我们自己迷闷把一切现象当成了自我。你自己返观一下“我烦”,“烦”怎么是我呢?知道烦的才是我,我并不烦,烦不是我。因为我们没认清真我,所以【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说我们是【可怜愍者】,就是因为我们迷在了不知见闻觉知是真我,而去死死地执着见闻觉知所觉到的现象。第五番显见是进一步的说明第四番的,还是主要突出见性是中心。
第六番[显见不杂]: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我虽然知道见性——能见的性能不是一切现象,见性能见一切现象怎么说就是真我呢?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这个地方更明确了,佛陀帮助阿难分析所见当中谁是真我。我们在生活当中有我能见,有我所见,阿难也是一样的。这一番佛陀主要是帮阿难找出在生活当中谁是真我,谁是物象,暗示我们见性(本性)是空不是物。咱们看看佛陀是怎样帮助大家分析的。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这里说阿难观见四天王宫到日月宫,佛陀告诉阿难这是物象,不是你阿难。【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从日月宫到七金山,周遍观察,虽然各有不同,这也都是物不是你阿难。【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你所见到的这一切现象都是物象,不是你。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佛在这里告诉阿难,我们所见到的的四天王宫、日月宫,我们所见到的七金山等,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有种种差别,这种种差别是你见到的。【同汝见精,清净所瞩】,这个“见精”说的是能见,你见到的都是你的能见,你却认为是见种种物,其实种种物都是你的能见,能见并不是种种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物类有差别,能见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能见而已。【此精妙明,诚汝见性。】这个能见的性能精妙明了,实实在在就是你。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这里再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让大家明确能见与所见。一切物相都是所见,主要突出见性能见与一切物相是不相混杂的,是见性能见一切物,不是一切物能见到我们能见的见性。我们能见的见性才是真正的“我”。后面佛陀责备阿难【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你能见的性能见到的一切,见性不是你又是谁呢?为什么不敢承认能见的见性是真我呢?还要我再说一遍能见、所见来给你证实?这有责备之意。
虽然佛陀把能、所分得很清楚了,但是阿难还不是十分明白,不是阿难不明白,是众生不明白,于是引出了[十番显见之七显见无碍]。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这个地方还是不肯承认见性是心。还是不肯承认见性是我。“若”是假设之词,假如这个见性是真我。
【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阿难还是落在分别里面,不归本性真心,还认为能见好像会大会小。于是【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佛陀直接告诉阿难,世间的一切大小内外、诸所事业都是它自己有大、有小、有内、有外,不能说我们能见的真心性能有大小舒缩。
【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这是说外面的现象有圆有方,能见的见性是方来现方,圆来现圆。【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你如果认为见性有方圆的形象,你把方形的器皿拿走了,你的能见便没有方圆了。
【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义不然。】你认为我们的见性有大有小,在进入房子的时候好像是见性小了,在看到日月的时候好像你的见性又拉长了,那么你认为是墙宇把能见的性能给夹断了?但是你在房间里看到日月的时候,它有没有接起来的痕迹呢?【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见性没有大小舒缩,性能没有动摇,性能没有生灭,只不过是我们被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这个地方很明显地说出一个问题,我们被物所转,若能转物,一毛端也都是见性所现,本性所显。此也是突出本性。
[十番显见]第八番[显见不分]是突出物相是离不开本有见性的。为什么呢?因为性显万物,当然性物不分了。这第八番[显见不分]是说,物相是见性显现的,你见到万事万物,那是你的本性发挥作用。就这么简单。
第九番[显见超情]破因缘,破自然。世间人常用因缘自然来形容本性,说本性是自然的,说本性是因缘生的,第九番显见佛陀就明确地告诉大家,我们的见闻觉知的性能——能见的性能不是世间人所想象的那样,它既不是自然,也不是因缘所生。第十番显见就归到根本了,显见离见,这就归到不思议法了。
到这个地方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十番显见]主要是讲见性性能,所以有人说如来藏,我便说他们不分是非。[十番显见]主要是突出见性是能显,并没说到性是一大宝藏,只是带妄显真,到后面剖妄出真的时候才说到藏性。这个地方主要突出见性,让大家认清性能是能显,这里只说性,还没说藏。
接下来便说本性是一大宝藏。我们见到一切物相的时候,内心是清清楚楚的,烦知道烦,惭愧知道惭愧,精进知道精进,本性觉知常现前。但是现前自性里面含有五蕴——色、受、想、行、识。《心经》上讲五蕴皆空,五蕴是色、受、想、行、识,都是我们本有的性能所觉到的。本性是什么?本性是真空,本性有性体。发挥觉知清明的性能时刻存在。但是“五蕴皆空”这个“空”不能当顽空讲,它是有。有些人认为说空就空了,就落一个“空”念,那就大错特错了。
真空是妙有,“妙”妙在那里?妙在对于一切心里清楚明了。因为本性是空,才能够装得下万事万物;因为本性空,才能够觉察出心理念头。本性这个“空”是空、有不二,如果对这个“空”字认不清,妄很难懂,这个空是法性。如《心经》里讲的“色亦是空,空亦是色”,一切现象都是空性所显现出来的,空性即是一切现象。【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落在分别色也不是空,空也不是色,色还是色,空还是空,不一。如果认不清楚本性,当然起疑惑了,如果不起疑惑,那就产生误解了。如果我们的心很定,很静,听到《楞严经》佛陀这样讲解,便能依文字起观照,入实相,便能够做到大彻大悟。我们今天做不来,原因是我们的心不定,也不静。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我们虽然口里常念这两句,心里不认得这个境界,分不清什么是“寂”什么是“照”,因此我们对佛所讲的【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这个境界我们很难体会。因为讲到了妙觉性,如果说讲唯识、讲阿赖耶识、讲能见、讲所见,那我们有体会,我们见到物相了:“哦,这是我能见见到的物相,见到的物相是所见。”这个能体会。对“见精”能体会,对于“妙觉性”认识便不彻底了。如第六番里的【同汝见精】,这就是说第八识有能有所的能见。见精和妙精明性这些名词,什么是“见精”?什么是“妙精明性”?你到这个时候不但没有理解,实在讲是越说越迷惑了,因为意思越说越深,越说越精。【妙精明性】,见精和妙精明性有什么区别呢?站在能见角度来说,第八识当中能见已经是精华了,那么妙精明性又超越了能、所。如果对于真心和妄心没有明确认识的人,我们就像阿难一样,越听越不容易体会,越听越觉得迷惑重重。
我们想一想,佛在前面最初跟我们指出见性是心不是眼,这已经是很清楚、很明确地给我们指出了见性不依眼分,这个见相与眼分是依性体能见的。那么前面经里有种种比喻,在这里就不再细说了,略说一下。佛以眼见灯,告诉我们能见的是眼不是灯。灯能显色,能见的是眼不是灯;再进一步说明眼能显色,能见的是心不是眼。从这些地方都是显示出,让大家体验见性,是能见的性能能见明暗。《楞严经》的好处是每一段都有让我们契入的机缘,换句话说,[十番显见]从头到尾时时刻刻都在提醒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指点我们,让我们认清妙明觉性,悟入见性才是心。我们一番番都错过了,最后还有提示,把一部经完全念完了,如果还没有开悟不要紧,回头来再看再读。古大德讲:“读书千遍,其义自现。”我们学不好,原因是没回顾,只要我们有恒心,有毅力,绝对不会退转,一定能开悟的。
话说到这个地方,又不得不多啰嗦几句,如果我们心里存在一个开悟的念头,这也很麻烦,这个念头会障碍我们开悟。不要念了几天经,读了几本经书,老是想着:“怎么我还不开悟!不行,我把这个经念上千遍,经读千遍,其义自现嘛。”于是就搞遍数去了,这样是永远开不了悟的。你只能把经里面的重点搞清楚了,你自然就开悟了。就象[十番显见],你知道佛陀主要是突出见性,重点是突出性能,“原来一切都是见闻觉知的性能在发挥作用,所见、所闻、所觉、所知,一切所见、所闻、所觉、所知、一切物质世界、一切精神世界都是这个见闻觉知的性能发挥作用显现出来的。”你见性了,见到自己的本性真心了;你也明心了,明白什么是心了:“原来性能是心。”你就达到明心见性了。认清楚了本性本不生灭,我们本有的见闻觉知性能本来不生、本来不灭、不动不摇、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会大不会小。
今天就到这里,我们学习[十番显见]就告一段落了,[带妄显真],带的是什么样的妄?第一点带着众生错误的见解,分析、显示出我们本来具有的心性。第二,虽然[十番显见]里突显见性是心,但是这个见性,还是能见、所见里面的能见,它是第八识里面的见分,还是带妄。虽然用带妄的见性,足已能够突出表现性能是真正的中心了。这是最后的总结。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大家晚安。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回向!
回向偈
愿以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原帖来源网址    印代法师佛学园地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YY ID频道17286669  YY群:5679092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1群:154695004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2群:175532848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3群:128169221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4群: 41633041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本频道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 晚上 8—10 点在线讲《楞严经》,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晚上 8 点诵《在家菩萨戒仪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8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圆通老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研究学习现场笔录稿【第100课】
   2013年3月4日星期一

(本稿为《楞严经》研究学习YY课堂现场笔录稿,未经老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老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老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大家晚上好!我们继续学习《楞严经》。
我们学习,从《楞严经》开篇已经学习到了[十番显见]的结尾。[十番显见]属于是带妄显真,带着众生错误的见解,突出一切都是能见,到第十番便是归根,【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这个地方就完全地显真了。[十番显见]论起来就是突显见性,以主、客展开脉络,大家如果细心一点的话,仔细看便能看出主要是能、所——能见的见性与一切所见,突出了见性是真我。接下来便进入了另一个重要环节——[剖妄出真]。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这一段,阿难对佛说:“世尊,你为我们宣说了见性不是自然也不是因缘,也不是和合与不和合, 但是我们的心还没有开悟。不但没有开悟,我们听到佛陀讲‘见见之时,见非是见’,于是重增迷闷。”
【伏愿弘慈】,“弘慈”是大慈大悲,求佛发大慈悲心。
【施大慧目】,这个“施”是布施,在此地是讲法布施,是请求佛陀为我们作开示,给我们作开导。“大慧目”在佛的五眼当中叫做慧眼,慧眼见真,也就是本性妙觉智慧。二乘权教和凡夫由于失迷了本觉妙智而落入了能见、所见。
“求佛开示,让我们生起大慧目,让佛再进一步地指明我们的妙觉明性。”这都是祈请佛陀布施佛法的话。
我们的觉性本来是【觉心明净】,觉心明净是真心——觉者不迷。“明”是光明,一切明了的意思,也就是我们讲的般若智慧,对一切境界清楚明了,不是有个东西在发光。“净”是从本性本体上讲的,觉性本体本来清净,一尘不染。我们学习佛法,特别是六祖给我们的开示实在是再精纯不过了,六祖给我们讲:“佛法不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是说佛法无能无所,只要有能见、有所见,那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什么呢?此地讲觉心,讲觉性,能觉之心本具能觉之性,这就不二了,它是纯净的觉而不迷,是真净。所以佛门里称不二法门净而不染,我们什么时候能入不二法门,能入一真法界,就做到一心不乱、万法一如了。无分别智,境、相不二,只有境相不二才是万法一如。佛所说的一切法是无说而说,无非是不得已而说,所以叫我们不要执着法,【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佛所说的一切法,不可以落分别,不可以去执着。你如果落在了分别,去执着法,你不会有悟处。在佛法来讲,分别执着是错的,因为佛法里面没有分别执着的存在,让我们舍识用根,转识成智,般若智是无分别执着的。如果你有能、所,就落在阿赖耶识,如果能够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那便一悟千悟。所以下面才有【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阿难表现的是一个非常诚恳的学生,表现的是一个刚入佛门的凡夫,是真正的有心向上好好学习,可是就是不得其门而入。虽然佛慈悲教诲,可是他没能悟入,当面错过。知道阿难病根在哪里吗?病根就在于他的分别不断,疑情不断,妄念未除。这也是我们所有人的通病,我们无始劫来的习气,习惯了用分别执着,如果觉得不用分别执着怎么能够知道呢?阿难在此地是一种悲痛的态度,自己不能够领略佛法的根本,是一件悲痛的事情;此处可以看到阿难求道心切。而我们呢?我们没有这个态度。我们学佛要不是听不进去,跟着混时间,打发时间,要不就是不相信,不肯承受。你看下面的【承受圣旨】,“承”是秉承,“受”是接受;我苦口婆心地来给大家讲解,机缘难得,可是大家是不是秉承,来接受我的劝导呢?
这一段阿难启请的话,也是为我们启请的,我们要明了。后面再看看世尊对他的开示,希望我们能在这一问一答当中得到真实的受用。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大家要注意,我们的毛病在这里,学习虽然强记多闻,我们都落在了强记多闻上。这个“闻”字,这句话里面含的意思很多。
【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我们学习虽然强记多闻,但是在于奢摩他微密地观照,这个心犹未了。
大家再看,【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学佛的目的,一定要树立在开悟,而不是以强记背诵为目标。现在学佛的人大多数在于经典教义上注重每一段讲什么,这一段是什么意思?那一段是什么意思?这个字是什么意思?那个字是什么意思?只注重在这点点滴滴上,所以学佛不能够开悟,如果想开悟,一定要找到开悟的路子。一切大乘经典都是指归我们开悟这一个方向,让我们达到自己悟明本来清净明了的心地这个目标。《楞严经》里每处都是去指的这个方向,特别是在[十番显见]犹为明显,从[七番破处]一直到此地,阿难代表我们和在会的大众还没有开悟,既然还没有开悟,佛陀便再换一个方法来敲敲阿难与大众的悟门,希望把这个悟门敲开。
《楞严经》开篇是说释迦牟尼佛怜愍阿难,那么阿难什么事情值得佛怜愍呢?跟诸位说,阿难没有开悟值得佛怜愍;因为阿难没悟,佛陀于是再想方法来开启他的悟门。我们修学一定要先开启悟门,发起智慧,才能够真正地归向修行这个行列。智慧领导修行,智慧是我们修行的依据,也就是说开悟是我们修行的依据,是我们修行的起点。真正讲修行是什么时候呢?是从开悟这个时间开始是真修行。像初级课所讲的三学——戒定慧,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智慧开了之后,便有闻慧、思慧、修慧,闻思修三慧是一不是三,那个戒是无念,那个定是不动,那个慧是正观。如果没有开悟,就不是真智慧,那是聪明;心还不会定,因为没认清本性自定,没认清心本来是定的,如果认清了本性本来是定的,这个理论完全清楚了,那你就会生出无边的智慧,就是此地讲的三摩地。
那么我们再研究研究,心为什么不能定呢?如何才是真正的用功呢?我们学佛的人不能不追究这个根底。心本来是定的,就是我们的心向外攀缘,由于我们向外攀缘,所以我们的心才不定。心本来是定的,我们向外追求,拿《金刚经》上的话来说,我们凡夫是住色生心,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攀缘,所以我们的心不能够定下来。那么佛在《金刚经》上屡次地教导菩萨【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那么换句话说,就是要把我们的心从六尘境界收回来,不着六尘境界,心就定了,你的心定了智慧才能开。心定就是清净心,在念佛法门里面讲是一心不乱,一心无有二念就是清净心,清净心里面有智慧。我们走路,路边有人说话,你没有有意去注意他,别人说的什么你都清楚,如果你想回答,和别人搭话,你不用想你就能回答得很如理,那就是智慧。那不是分别智而是根本智。我们能够这样做,便是觉悟的菩萨行,便是佛行。其实佛法并不高,也不玄,也不妙,还不折腾人,既简单又容易,问题是我们肯不肯相信既简单又容易的这个境界是心?信了之后我们能不能这样去做?关键是能不能自净其意,这是关键所在。
这一段的意思我刚才给大家说了,修行必须要开悟,开悟之后才是修行的开始,在教下叫做大开圆解,到那个时候一切戒品都成就了,纵心所欲而不逾矩。这里面有个【大陀罗尼】,翻译成中国的话意思是总持。所谓“大陀罗尼”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这是世出世间法的总纲领。佛教里面名词叫“大陀罗尼”,这个“大”就是法界大总,法界的本体。本经后文出现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这些都是从大陀罗尼而分出来的。后面接着说四科、七大都是大陀罗尼,为什么说四科、七大都是大陀罗尼呢?是因为佛给我们说破了,这个四科、七大皆是如来一大宝藏,都是真心妙性这个大宝藏。我们读下面的经文要觉悟,觉悟到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还有七大都是法界大总持法门。
我们的心不得清净必然是有所住、有所着,心有所住、有所着便认识不清万法的本有理体,便认为一切法是真实的,其实一切法都是我们觉性真心显现出来的。因为大家不知道这个道理,以为一切法是实有,便心有所着,迷失了万法的本体。一迷失万法的根本理体,落到迷惑颠倒里面,就连因缘果报的道理都不懂,如果懂得因缘果报的道理,我们的心是不会着相的。如袁了凡居士和云谷禅师对坐了三天一念不生,他并不懂得大总持法门,他是真正相信因果,他相信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自己起心动念都是冤枉的。一饮一啄都是前生修来的,今生没有饭吃,该挨饿也是命该如此,强求是得不到的,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奢求呢?所以说袁了凡他虽然是凡夫,但他真正的认清了因果,相信因缘果报,他的心是定的。但是我们不相信因缘果报。
本经是大乘经,圆顿法门,阿难尊者在前面所祈请的是成佛之道,不是成菩萨、成罗汉之道。世尊在本经所宣讲的全是成佛的道理,成佛的方法,都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这个境界高。我们想一想:“我们是业障深重的凡夫,我们能成得了佛吗?”我们不能开悟的原因,问题就在于没有这个信心,是我们不肯相信自己能成佛!这跟《金刚经》是相通的,《金刚经》里面说过了后五百世就是末法时期,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期,是斗诤坚固的时代,你诽谤我,我诽谤你,争名夺利,你在这里建个80米的大佛,她在那里建个90米的,他在哪里建个100多米的,老王卖瓜,自卖自夸,都是说别人不好。如果我们认不清,便不会相信《金刚经》,也不会相信《楞严经》,不肯相信自己能成佛,甚至会觉得自己成了佛又能干什么呢?如果能象阿难一样诚恳地追求,那真是稀有啊!我们今天听了这些大经的讲解,也不惊也不怖,我们是麻木不仁,所以不惊不怖。不惊的原因是:“你说的我都听了,我没有信心。”信不过。象你们跟着我学,我说的真实义你们信不过,并不生感恩敬佩的心。不怖的原因是道理没有能够参得透彻,不觉得生生死死轮回是一种恐怖。能成佛的人,能信、能解、能行,他听到了义的时候,心是有很深的触动,有惊有怖,会非常非常的感恩,会非常非常的恐怖轮回。那么我们听了后麻木不仁,如果说你不信,你又不承认。
《金刚经》和《楞严经》是通的。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能相信根本法门,我们能理解根本法门,我们能身体力行根本法门,才真正是《金刚经》上世尊所赞叹的第一稀有之人。明心见性、依性而修是真正的第一稀有。如果不能见性成佛,不称为稀有,因为见地一悟便到佛地,不讲渐次。其实佛在般若会上给我们都授过记,如果我们听到了成佛的根本法门不惊不怖,身体力行,未来是要成佛的。我们成佛,环境障碍不了我们,别人也障碍不了我们,而是我们自己没有信心,自己不肯承认自己当生能成佛。如果我们相信自己当生能成佛,这一生一定能成佛的。关键是我们自己没有信心!没有信心你什么事也做不成。所以说,明旸法师告诉我:“你学《楞严经》,你做楞严传人肯定是孤独的,但是必须要做到,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常踏涅槃路。”没有伴不要紧,那是众生不能够慧眼识真。我劝你们要苦学,你们要知道人生苦短啊!我们要学的方向是什么?是开悟,开发出我们自己的佛性来,认识清我们本有的佛性,依照我们本有的佛性去成佛。我们要为道日日反省,烦恼、妄想天天要减少,分别、执着天天要减少。我们必须要做到“我身日三省”,现在基本上三省日志没有人写了,都成佛了,谁还写三省日志呢!!!我们的时日不多,我要培养后人,我要做的事情是有一个小屋,能教几个学生能够明心见性,能够传播见性法门,即使住一个茅棚心也足矣!我们搞名闻利养有什么用?看一看黄泉路上无老少啊!我们要走觉悟的路,要做觉悟的人,念念要为众生成佛去着想,绝不能为自己着想,绝不能认为成了佛没有事情做了。成了佛,你看看那些迷昧的罪苦众生在苦海中还很痛苦、很艰难,我们要度化众生,令他们觉悟,令他们明心见性,依性成佛,绝不搞世间的名闻利养。希望大家能在这个经典里面字里行间大彻大悟,而不是让大家死死地去搞文字。
禅宗讲要“言下大悟”,我们应该把经文的意思明白以后,在经文文字下做到开悟。那么下面的经文说到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四大科也是《楞严经》里面非常精彩的一段。一即一切法。再下面二十五圆通,讲十八界,五阴、六入、十二处都包括在内了,十八界加上七大,正好是二十五有,二十五圆通便是从十八界和七大这么来的。二十五圆通——二十五类通通得解脱,八万四千法门归纳为二十五个法门,门门都是开悟门,也是总持法门,总一切义,摄一切法。“大陀罗尼”有时候也翻译为“咒”,这个“咒”也总含一切义,摄一切法,起到让我们恢复一心的效果。到后面楞严会上,五会楞严咒属于多字陀罗尼。咒本来是秘密说的,中国古代有个灌顶大法师,他老人家把五会楞严咒一句一句地注解出来了。他注解的这个本子,就是《楞严经灌顶术》,在大陆有木刻的单行本。灌顶大师是个了不起的人,宗也通,教也通,他老人家的著作很丰富,收在大藏经里的文章特别多。
灌顶术就是说的密咒,显密不二。若问密咒什么意思?就是整部《楞严经》的意思。整部《楞严经》的意思,也就是整个楞严咒,咒是密行。说起咒来,在行门里面确实有它的善巧方便,如果把咒语解释出来,其实那个方便就失去了,这个咒语最好是不解的好。咒讲到功用,咒需要你放下万缘,如果你把咒语的意思一句一字都注解出来,念一句就想到意思,念到下一句就想到那个意思,心就不清净了,念咒就不灵了。咒主要是起摄心,就像画符一样,混沌开基原始一念,什么念头都没有那个咒也灵、符也灵。念到一心不乱才能三昧现前,符咒才会灵,我们一边念一边打妄想,咒是不灵的。所以说咒不能显说,咒是对六道的秘密语。我们只念咒,不懂它的意思最好了,容易摄心,这是行门里头最初的方便。这个道理你要是懂了,你只管念咒就行了,那个咒绝对灵,你怎么用怎么灵。那么像楞严会上所讲的“真觉妙心”是三昧,但是我们平时都是盲修瞎练,说食不饱,没能够入三昧,没能够入三摩地,到后面二十五位菩萨的二十五圆通都是自性三摩地。
由二十五位菩萨叙述二十五种三摩地,全都是乘性起修,全修是性。二十五位菩萨所修的都是首楞严大定,首楞严三昧。二十五圆通章里面有观音法门,有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关键的关键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就知道咱们是应该如何修大佛顶三昧了,大佛顶三昧是总持法门,所以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真正的佛法。我们现在是理论与方法都不通,说的都是外行话:“我们业障深重,成不了菩萨,也成不了佛,只修修善法就可以了。”我碰到很多这样的人,有一些法师、博士生、硕士生修行了几十年的都是这样,我跟他们说,我们学佛明心见性才是真正的入门,人家一听,好像我很傲慢,用一种讥讽的口吻说:“呵呵,你是能够明心见性,我们业障深重,我们是下劣根,你们是上上根。”如果明白人看到二十五圆通的话,二十五位菩萨代表二十五类众生,每一类众生当生都能成就!可见我们学佛学的是什么?满脑子杂草丛生!我们不要被那些名人、官衔给欺骗了,那都不值钱,【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这是最究竟义!哪一门呢?认清本性,依性起修。一些人不但不承认自己一生能够明心见性,反而诽谤,自己落入错误知见里,认为明心见性——开悟便是证悟了,开悟的境界只是踏进了佛教的门槛。大家仔细看看五祖和六祖那些对话,五祖让那些学生各自写出自己的心得来,看看进没进佛门,神秀写出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五祖说神秀没进佛门,还在门外。六祖讲“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知道慧能进得佛门了,慧能悟到认清自性了。一个认清了本性,一个没认清本性。这个进佛门没进佛门不是我规定的,这是祖师讲的!你念句佛,搞点布施,修点福德,那便是入佛门了?还是门外汉。
今天时间到了,下一时间我们继续学习!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回向!


回向偈
愿以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感恩师父!

原帖来源网址    印代法师佛学园地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YY ID频道17286669  YY群:5679092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1群:154695004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2群:175532848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3群:128169221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4群: 41633041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本频道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 晚上 8—10 点在线讲《楞严经》,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晚上 8 点诵《在家菩萨戒仪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8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圆通老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研究学习现场笔录稿【第101课】
   2013年3月6日星期三

(本稿为《楞严经》研究学习YY课堂现场笔录稿,未经老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老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老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大家晚上好!我们再继续研究学习《楞严经》。
上一时间,我们的学习的重点主要是让大家觉悟、开悟,我们和十方诸佛要走的是一个路子——【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如果要一门超出妙庄严路,那么我们对于“信、解、行、证”这四个字要有一定的认识。“信”,我们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信?这个“信”字能决定我们能不能够当生成就。佛在世的时候我们当然是要信佛,佛涅槃了我们必须要信师。密宗里特别注重金刚上师,金刚上师就是佛,相信你的上师,你就是相信佛;你不相信你的上师,你就是不相信佛。特别是我们学佛,在佛门里面来说,受益与不受益,受益的程度如何,我们成就不能成就,关键对自己的上师信度如何。我给大家讲个故事。释迦牟尼佛在祇园精舍居住的时候,佛和菩萨们都应斋主之请去应供了,就剩下一个刚出家的小沙弥。这时候又来了一位大居士请僧供养,佛、菩萨、阿罗汉、比丘都被斋主请去供养了,就剩下这么一位小沙弥了,于是这个居士就请小沙弥跟他回去应供。这个小沙弥在这位居士家里用过了斋,吃过了饭,按常规来说,在斋主家用过了斋,吃过了饭,就应该给斋主说法,(供养斋饭的主人称为斋主。)这个居士给沙弥设好了高广大座,他自己跪在下首,五体投地的拜在地上,单等这个沙弥给他说法。供斋的居士跪在地下左等也没有声音,右等也没有说法,于是抬起头来看了看,座位上空空的,小沙弥不知什么时候偷偷地溜走了,于是这个虔诚的居士便开悟了,悟到了一切皆空,法也是空。既然得道了就应该去谢老师,这位居士又买了些礼物去祇园精舍叩谢老师,可是小沙弥不肯开门,把门关得紧紧的,上了闩,居士在外面叫:“师父,开门,我是来叩谢恩师的!”可是小沙弥在里面急得团团转,因为自己也不懂得佛法,自己也不会讲法,如果开了门,居士问法,自己如何回答?于是在屋里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这位居士在外面不依不饶地敲门,到最后逼得小沙弥没有办法了,猛然间开悟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猛然间开悟了!于是开了门,见了斋主,两个人哈哈一笑。于是斋主说:“恩师请上座,受弟子大礼参拜!”这个小沙弥毫不客气地坐在上面接受了大礼参拜。
大家看看,如果一个人对一个师父是诚恳的,肯定在那个师父那里能够受益;如果对一个师父不诚恳,大家是不能够得到真实收益的。“信师”,如果你对师父诚心不够,即使释迦牟尼佛在你面前,你也会觉得:“不就是个老和尚嘛。” 释迦牟尼佛在世也度不了你。说到这里,宋朝的秦桧,地藏王菩萨变成比丘到他家里去度化他,地藏王菩萨写了个“佛”字让他念,秦桧念成“弗人”,地藏王菩萨说那不是一个“佛”字吗?秦桧还是说“弗人”,于是菩萨便走了。有时候菩萨看大家的因缘,便会化身度化,但是你见了以后,不一定生起恭敬心来。比如台湾章太炎的老婆,在南京住着的时候,她当时住的是深宅大院,最少是三进院,进去大门、二门、三门,正好赶上民国革命,三道门都上闩插着,地藏王菩萨到他家里去度化她,她就不知道是菩萨度化,等到菩萨走了以后,一想:“咦,我这三道大门都上了栓,什么样的出家人能进得了我的家呢?”到最后看到门上有地藏王菩萨留的诗,才知道是地藏王菩萨度化。
在我们楞严学堂,我虽然认认真真、诚诚恳恳地给大家讲解佛经,但是大家都没有一个诚恳学习的态度,拿我说的话没上心。为什么呢?因为你们都是各有各自的师父,我在网络上讲课,你们好像就是进来看一看,随便听一听、玩一玩,所以生不起恭敬心来,拿我说的话没当一回事,没重视我说的话。《楞严经》[十番显见]讲到这个地方,如果你们重视我讲的话,肯定有所收益,没有大悟也有小悟了。但是大家的心浮,有些人大悟没有,小悟也没有。从今年春节以后,这稿子我都亲自审。并且我也下了通知了,以后你不是专修《楞严经》的,我把空间就关起来了,你也就进不来了。不要觉得太容易了,这么高深、这么究竟的楞严法门,大家听了有几个真正生起诚恳感恩的心呢?对外面的名僧倒是十分地感兴趣,对于我这个真正诚诚恳恳,想帮助你真正开悟的人反而不重视。为什么?因为大家是到《楞严课堂》里来混混时间的,顺便听一下这个人是如何讲《楞严经》的,不是抱着求知心来的,而是抱着随便听一听的心来的,你们怎么能够对我所讲解的经文生起信心来呢?对我所讲解的经文没有信心,那个信、解、行、证你就落实不到位!你也行动不起来!好多同修刚开始学基础知识的时候还写写三省日志,现在都成菩萨成佛了,境界都很高了,三省日志都不用写了,别说行无为法了。三省日志都无所谓了,你们都是菩萨啊!
信、解、行、证如果落实不到位,经典里所讲的道理,你便会自己觉得自己懂了,其实还差得很远。我们要“解”,就要见到诸法实相。我们对经典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有些人迷信经典,天天在那里抱着个经本读啊、念啊,执着“我读了多少、多少遍经了,我背了多少、多少遍经了。”你对经文的真实义了解了吗?你只是执着经典,你对经典有正确的认识吗?经典只是路牌、路标,让你从这个路牌、路标上,明白地知道应该怎么走下去。禅宗里面把经典比喻成“指月手”,禅宗里面有《指月录》,月亮在天上,我们想见到月亮,不知道月亮在哪里,就必须要有个人用手指给指一下,我们才能够顺着手指的方向见到真实的月亮。经典就是指月手。我们不要死死地执着经典,我们应该看到手指所指的月亮。如果我们执着经典、文字,这一段是什么意思?那个字是什么意思?那只是依文解义,只在那里研究指月手的手心、手背与手指,你纵然解得再妙都是胡说八道。
我们大家看看《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应该掌握的是如来真实义,如来的真实义是经典文字所反映出来的,经典就是那个指月手,我们应该掌握指月手所指的月亮,不应该老是依文解字。如果我们真正地看到天上的月亮,真正地掌握经典所反映的意义了,那么般若智慧也就开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为人处事,接人待物,释迦牟尼佛已经给我们表演出来了,释迦牟尼佛是每日带着弟子们去讨饭,如《金刚经》里所说的,吃饭的时候带着大家进城去乞食,吃过饭以后,洗足,敷座而坐,开始讲课。穿衣吃饭、处事待物都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玄也没有什么妙。在《金刚经》里,须菩提看出苗头来了,赞叹“希有世尊!”为什么是稀有呢?佛陀的一切所行、一切所为都是般若智慧,都是觉而不迷,所以称“妙”。而我们呢?是迷。佛陀是稀有,稀有在哪里呢?他对一切知道得清楚明了,正确相对,对一切不会执着,不分别,常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日夜六时都在定中。可是我们众生不行,说话就想左右别人,老是想让别人依着自己的看法和意思,别人做得好了,自己还嫉妒。开悟了以后要怎么行呢?开悟了以后落实的是不动心、不着相的境界。开悟的时候六根还是照常接触六尘境界,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六根脱离六尘开世界了,我们永远都是脱离不开世界的。开悟并不是不接触六尘了,还是接触六尘,但是六根接触六境,对于尘、境清楚明了,绝对不动心,是明了了相,像六祖所说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八万四千智慧。”不生烦恼,生智慧。
我们凡夫接触六尘生烦恼,原因是不能正确对待,而是以自己为中心,要合自己的意,不合自己的意,自己就不如意;自己就想一切事、一切境缘都要合自己的意,如果左右不过来,不顺自己的意,便生烦恼。所以说我们应该在生活当中注意一下,也就是经典里面所说的观照,观照就是在生活当中要注意,遇到事,要正确地对待,理智地处理。什么是正确对待呢?根据这个事情的规律应该是怎么样的?不是说要依着我们自己的心理。如果常返观内照,烦恼是多余的,不应该生的。因为一切事情都有它的自然规律,自己不满意生烦恼,是错误的。我们要法喜充满,必须在生活当中常修返观内照。心是清净的,遇到事的时候,我们应该理智地分析一下,不能够凭自己的感情。这就是走向悟门的渐路。
【妙修行路】,诸位要看看,后面初住菩萨,初住到等觉菩萨都是在修因,到最后到如来地才真正是证果,《楞严经》后面会讲到的。修“妙菩提路”,妙,妙在哪里呢?菩提路,菩提是觉的意思,妙在觉。如果不觉那就是迷,就不妙了。如果想入菩萨流,就在生活当中我们常常用觉,别用感情。分析一下道理再去作为,如果落情感上是错误的,那就不妙了。每一部大乘经典所说的道理、方法完全都是归向本性的。所修的法比如我们现在的交通工具,有汽车、有火车、飞机等,我们怎么样才能最快的到达目的地呢?如果坐上汽车的话,那希望上高速公路;如果坐上火车的话,希望是高铁;最快的莫过于坐飞机了。佛在楞严会上教导阿难和在会的大众,要认清“心”,只有认清了真心,就像坐飞机一样,到目的地是最快的。
大家知道修行最怕的是什么吗?是习气。最怕的习气是较真,研学经典只论这个字是什么义,那一段是什么义,不综合地来看经典所指之义,在那里研究这个法门、那个法门,【多闻】【强记】,这都是习惯着文字相,只能增长恶习气。【于奢摩他微密观照】而造成种种障碍。我说多闻强记是障碍,有些同修听了以后:“好了,从此以后我不要再强记了。”又着不要再强记了。“我们不要处处着相,只要自己不着相,着空就对了。”不着有于是又着空。“你不让我执着。”于是他又落在不要执着。还是落着相,这都不是妙法。妙法在哪里?妙法是心净,心要静,心不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不要让自己的心天天妄想纷飞,这就是戒律。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样了,戒律我们一点都不欠缺。心清净,一清净一切清净,自心便是无量三昧。你什么时候心净地体会到什么是“心中无一物”,告诉诸位,你就开悟了,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经典里面所说的“大开圆解”、“修因证果”了。虽然这个意思在文字上深了一点,但是意思很真,不是乱七八糟的。我们平时在生活当中要修观照般若,怎么观照呢?文字般若是引指我们明心见性的,我们的本性是本来清净、本来不生、本来不灭、本来不动、本来不杂、本来不垢、本来不净、本来不增、本来不减,既然是本来清净的,我们不清净,我们就要修微密观照,时刻注意,返观自己的心清净不清净,这叫修止,也叫奢摩他,是止妄念。这个道理如果明了了,比强记多闻要受益真实。
我们看看阿难是佛陀的录音机,他能把佛每一个法会所说的话拷贝下来,把原话再说出来。阿难的学识虽然渊博,只是着了语言和文字相,没见真实义。诸位学佛,要真学佛,不要假学佛,不要钻在经典、字里行间和佛学名词里面出不来。我们要真才实学,时时注意反观自己的心是静的还是乱的,要时刻微密观照,时时修奢摩他。你这一观,妄念就生不起来了,由止生定,那便是三摩地。
我们平时说修奢摩他,修三摩地,到底什么是奢摩他、什么是三摩地都搞不清楚。奢摩他是修止,三摩地是定。“止观”,你们不要搞错了修观止,是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要时刻观察自己的心是活跃的还是止住念头了,你真正的把起心动念止住了,那个觉而不迷静静地觉观,那才是止观。你修的时候,还有“止与观”的概念,那还不是定,那还属意识——第八识有能、有所,不是三摩地。我们学《楞严经》,就是要直接认清本性的根本,不用识,而是修放下,一清净一切清净,一自在一切自在;用的是六根中之性,离心缘相,也是《楞严经》前面所讲的【缘所遗者】。我们完全是用自性里面的性定,楞严法门是落实性定,这个“修”跟“落实”不是一回事。
自性里面的般若观照才是真正的微密观照,古大德解释离妄皆相叫做微,离一切妄相叫做微。见相离相,又无不是相,这也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佛说阿罗汉,即非阿罗汉,是名阿罗汉“,阿罗汉不能有“我是阿罗汉”这个意思,没有这个意思他已经证到了无为,他的名字就是阿罗汉,那个境界就是阿罗汉,不能说给它个名字,其实那个境界就是阿罗汉。离相无相叫做密,密在哪里呢?见相离相,但是离不开一切相。这个时候才是真修,般若智慧现前;般若智慧不现前谈不上真修。般若智慧没现前的时候,我们修行都是走的弯路,都是在十字路口徘徊,东走一阵,不对,转回来;再往西走,又不对,又回来;再往南走,又不对,又回来;又往北走……反复地在十字路口徘徊,他总是有“要这样修,要那样修”,“这样修,那样修”都是错误的。如果见了性就等于走上了高速公路、就等于坐上了飞机、就等于坐上了高铁。什么时候认透了心清净是修,不生念头是修。我们修行走了很多弯路,吃了很多苦,但是一直都没走上正路;不肯承认清净心是道,就不能把心清净下来,反而觉得心净下来不动念头了,好无聊:“如果不动念头、不去分别、不去执着,好寂寞啊!”所以才有佛下面的开示:
【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有起心动念就是有漏,你有起心动念的那个修都是有漏。你一天到晚地在那里读经、一天到晚地在那里拜忏、一天到晚地在那里磕大头,为了追求成就,你就没有成就的那一天,因为没认清真正的功夫。特别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里面一切法的核心,是如来一代时教的核心。《心经》说得好:【色亦是空,空亦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是真义。有即是空,空即是有,我们的本性有了起心动念,有了分别执着,是有。有是从哪里生起来的呢?是从能觉之心,从清净心生起的。分别、执着、妄念止住不起了,本性空了,但是空而不空;妄念空了,能觉能知的作用还是存有,能见能闻、能觉能知的性能还是真实地见到一切物相,听到一切声音,觉察知道一切一切的。空了没有?没空。空而不空,这是很少人知的密义。
我们天天读诵佛经,我们要把佛经的道理读出来。一切佛经所讲的道理都是一个,前面佛讲[十番显见]讲到最后【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这就是微密观照,就是《心经》里面的【色亦是空,空亦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空即是有,有即是空,不落空、有两边,这就是微密,但是它有观有照。到后面讲到四科、七大,讲到如来藏妙真如性,都是离妄之真,都是显出清净的心是主。大菩萨们的修行是讲心清净的程度。如果我们把路子走偏了,老是起心动念,你虽能够强记、能够多闻、能够说得头头是道,完全都是落在错误里面。迷的时候句句都是障碍,悟的时候字字都是般若。迷的时候在六境,悟的时候也没脱离六境,只不过是心里境界不一样了,悟的时候是一真法界,过的是诸法实相的生活,迷的时候过的是贪嗔痴的生活。所以佛才告诉在会的大众:
【汝今谛听,吾今为汝分别开示。】前面的“汝今谛听”是说阿难,后面“吾今为汝分别开示”是说在会的大众,包括我们在内。后面又清楚地说了:【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这一句话就更显示出佛陀的大慈大悲了,楞严会上讲经不只是为楞严会上的人讲的,包括将来的一切大众,那么今天的我们也有份。特别是“谛听”两个字很重要,经典我们读过许多遍了,听起来也很耳熟了,可是闻法开悟与不开悟,关键就在这两个字上。佛每次讲经总是要求大众要谛听,什么样才叫谛听呢?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说“你要仔细听,你要用心听,你要重视”,你要重视我现在所说的法,不能粗心大意地听,你如果粗心大意地听,是理解不到真正的义趣所在。同时这两个字对于初学的人,不能讲得太深,讲太深反而迷了。这个“谛听”,我以后专门再给专修楞严的同修仔细讲,那个讲法就是按古人注解当中的“谛实而听”。“谛实”是什么意思呢?不能对大众讲,因为大众水平各不同,初级学人不能讲得太深了,对初学的人,就告诉他用心听、仔细听,不要粗心大意的听就可以了,劝他专心听、诚恳听。其实谛听是『性成无上道』,意思很深。谛听是用闻性,我们今天听用的是第六识、第七识,我们今天的听用的是粗心大意的听。《楞严经》[十番显见]我已经讲四遍了,第四遍对内讲的,上个周六与周日才讲到第二番显见,那个讲起来是因教观心,由言契理,宗门教下,那才是真正的原则,不死在文字下,而完全都是文字所反映出来的意思。以后我如果有时间,每个周六或者周日给工作组补一堂课,继续讲[十番显见]第二番和第三番,对于大众不能讲得太深,讲得太深他们不懂。我们只有把[十番显见]里的种种疑问都搞清楚了,真正地认识到见性是真心,那样学习[十番显见]才算真正地达到效果了。但是对于大众来说,[十番显见]你讲一遍再讲一遍,他都听烦了,他觉得再讲不过就是那么回事嘛。其实我告诉你,不是那么回事。你学过一遍,再给你加深一步,你就知道这里面还有深一层的意思;再给你加深一步,你会知道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那更深更深的意思多着呢!十遍八遍不会重样的。
我们粗心大意,我们口头上能够接受见性是心,但是为什么见性是心你还没搞清楚,虽然能接受,但是没有契入,还是用妄心接受的,用分别心接受的。因为认不清真心,在日常生活当中处处还是用妄心。我们习气太深了,纵然有人说见性是心,能接受,但是不是百分之百的接受,他起心动念的时候还是以“色身是我”为中心,那是因为我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见性是心”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究竟的道理还不是十分明白,还是糊里糊涂的。在道理上我们晓得八识是妄,但并不是十分清楚它为什么是妄,现前虽然都能承认八识是妄了,晓得第六识、第七识都不是真心,我们也只不过是达到妄心接受这个程度而已,在日常生活面前,我们还是习惯地用妄。如果会用真了,那我们就跟诸佛菩萨非常接近了。我们修行,常用妄想,不用微密观照。别说微密观照了,就粗心观照——经常注意自己的心是清净还是杂乱,这样的粗心观照都没有。如果用粗心观照,心就会慢慢地静下来了,妄念也就慢慢地止下来了,也就接近微密观照了;久而久之,就像前面佛所说的“获净明心,得清净眼了”,这是阿难所追求的,也是大家所追求的。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够获得净明心?什么时候才能够得清净眼?什么时候才能够落实微密观照呢?“净明心”是清净光明的真心,时刻明了不迷的真心,并不是说放光。“净明心”是说明了,对境界明了,就像灯光照物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我们会用,很快就得清净,如果我们不会用,这个清净眼永远都得不到。说到清净眼,我在这里都很颓丧,我教你们这么长时间了,我一直强调清净心是佛法修学起步的根本,但是谁又认真听过?大家老是放不下分别、执着、妄想。在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还老是以色身、第七识、我相为中心。起心动念,妄念纷飞,我们就没有清净眼。清净眼是真正认清了心是清净的根本,再不起心不动念,无有分别执着,而对万物、对面前的境界是清楚明了的。
我们虽然用分别的心——妄心接受了心是清净的这个道理,却不肯去落实清净,不肯去修奢摩他,不肯去止自己的妄念,还是任由它起心动念,所以说我们不能够恢复本来的性定,我们的本性本来是不动摇的,不生灭的,大家就是不肯承当。
诸位要记住,如果没有观照,如果不反观观心,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妄想就像潮水一样澎湃泛滥。有些人说:“师父啊,我不静还好,我要是一想静啊,我就觉得我的心更乱。”这就对了,因为你平时没静过,所以你觉不出你的心乱,你这一静你倒觉出心乱来了,那就继续地静下去。平时我们的心如水起了波,失掉观照的作用了,我们常返观内照,我们的心是会恢复平静的。反观观心时我们就如[显见无还]里面八还辨见所说的雾霾之相。阳光照进窗子,我们在阳光下能够看到地上的尘土飞扬,没有阳光照进窗子,你也看不见尘土飞扬。因为我们没有注意心的时候心乱我们也不知道,只有去注意观心时才知道:“呀,我的心原来是这么乱的。”
佛法讲八万四千法门,实际上不止八万四千法门,是无量法门,无量种法门统统都是归向性定,恢复本性微密观照。诸位要懂得,你不要以为我看经、听经、读诵就是修行的门路了。没开悟时我们越是看经、听经、读诵,着佛经文字相,恰恰心是被物色所转,如《坛经》里法达禅师念《法华经》一样。法达禅师读《法华经》读了三千遍,见六祖礼拜头不沾地,他被经所转,一面念着经,一面觉得自己境界高,心里有傲慢,不是修清净的。他悟了以后反过来了,转《法华经》,经还是天天念,但是心态不一样,一个是凡夫,一个是圣人。
那么我们修行怎么修行呢?在生活当中常返观注意自己的心。五祖所说的“观心”,要返观自心是清净的还是杂乱的,心清净,一切见闻觉知清楚明了,无分别是根本。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切境界里,对六尘起观照,不执着六尘,皆是自性所现,这就是佛法。如果不能够做到这样,你念经又有什么用呢?佛法里面的殊胜利益从哪个地方得呢?所以我们学要有智慧,不能天天盲学。一乘教义里面最怕的就是着一物、着一念,只要心里面有一物一念就坏了,心里面有佛法:“这是佛法,我必须这样。”那也错了。如果被所谓的佛法所转,不得念止, 也得不到奢摩他。不能够止住起心动念的心,这叫不善学。不善学当然是恶学了,用现在话说是恶搞,我们很多同修自认为是修行,其实都是恶搞,搞念头、搞追求、搞分别执着、搞盲修瞎练。在一切境界里能够提得起观照的功夫,常常返观自心,我们就能够慢慢地拔除无始以来的妄想病根归向无生门了,无生是心念不生,心不生念。心就一步步地就像浑水沉淀,妄念越少就如这水里所含的杂质越少。到后面五十二个菩萨的层次,代表心清净度不同,我们只有这样做才能是真修行,才能达到无学果位。
世尊勉励阿难和楞严会上的大众,同样也是勉励将来的我们这些学生。下面的经文就非常重要!请看下面的经文:
佛说:【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我们为什么有轮回?都是落在见解当中了,并且有共同的错误见解,还有不同的错误见解。我们没能够认清两种错误见解,你怎么能认清真心呢?所以下面环节便是[剖妄出真],这一段不但包括三界以内的凡夫,还包括成就小乘的阿罗汉,二乘圣者,还有权教的菩萨都包括在内,范围非常大。
今天时间到了,大家都辛苦了,阿弥陀佛!下一时间,我们再见。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回向!


回向偈
愿以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感恩师父!

原帖来源网址    印代法师佛学园地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YY ID频道17286669  YY群:5679092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1群:154695004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2群:175532848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3群:128169221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4群: 41633041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本频道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 晚上 8—10 点在线讲《楞严经》,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晚上 8 点诵《在家菩萨戒仪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8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圆通老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研究学习现场笔录稿【第102课】
   2013年3月8日星期五

(本稿为《楞严经》研究学习YY课堂现场笔录稿,未经老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老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老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大家晚上好!我们再继续研究学习《楞严经》。
请看经文:【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这段经文非常重要。这段经文主要解释两种妄见,两种妄见也叫做两种颠倒。两种颠倒妄见包括的范围非常广,两种妄见里面不但包括三界之内六道凡夫,就连三界之外的二乘圣者、权教菩萨也都包括在内。
世间有三类,佛经里常讲: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这三种世间是同居,是同居世间所现的相,这里面六道里的众生有分段生死,方便世间与实报世间虽然没有分段生死,但是还有变异生死。变异生死是不在六道轮回了,但那个也是生死,我们凡夫体会不到,那个是思想认识上的替换。那么这三世间的轮回,都是【由二颠倒分别见妄】,“二颠倒”就是经文上所说的“别业”、“共业”。这两种妄见——错误的见解都是由于最初一念不觉无明妄动,把我们的本觉转变成意识了。这个问题是非常难懂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学习不是一闻千悟,所以非常难懂。
实实在在来讲,经论里面把话已经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了,但是我们看不出来。[十番显见]把这个问题也给大家分析得很清楚了,但是大家也没听出来。如果你到了开悟的时候,再想想,回过头来再看:“哦,原来经文讲得都这么清楚了,怎么到这个时候,这个话我现在才懂呢?”大家都知道,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回头再看经典,回头再看讲义,我们的感悟是不一样的;别说是大彻大悟了,就是我们通过学习以后,再看经文、看注解,感受都是不一样的。以前摆在面前的经文怎么也看不懂,通过学习,自己再回头看,觉得体会颇深。初学《楞严经》的时候怎么看也看不懂,不是法师讲得不够详细,就是释迦牟尼佛在世,你看阿难尊者当面听还听不懂,道理讲得这么透彻,还是懂的人少,不懂的人多。那么我们追究这个原因,它的病根在哪里?说穿了就非常简单,我们用自己的意识去看,用自己的意识去听,当然看不懂、听不懂,如果你对心性有了一点了解,有点点离心意识的意思,你再看经、再看注解,你就懂了,原因是自己的“我见”“我执”太重。
佛的言教、还有祖师大德们的注解,全是从无分别的根本智流露出来的,从真心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所以佛法不是学问,佛法不是文字;但是又不离文字,是文字所反映出来的义理,如果我们把经文当作文章来读,当小说、作文一样来读,这样读经当然不能通达其义。佛法是不思议法,离言说、离文字,我们把佛经当言说来听,所以你听不懂。我这样一说,大家必然有一个问题:“师父,我们不用分别去听,我们怎么知道呢?”告诉大家,我们要用觉性、闻性,这才是正确的。如果我们落在分别执着里头,那便是佛法里面讲的无始无明,这个无始无明,说白了就是不诚恳。如果用诚恳、恭敬的心,诚恳、恭敬至极的态度里面没有我相,完全都是用心听,认真听,不敢有丝毫自己的妄念生起,那个诚心诚到一定程度便是一念。如果你用分别心就很难懂,有了分别心,便是无明现前。
本经说得好:【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这个无明的根本是什么?知见立知。“知见”是前面所说的微密观照,微密观照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清净相,一切清楚一切明了。对一切清楚,对一切明了,这是正知正见。知见立知呢?再动起“我知道”的念头,那就不是清净相了,便落入分别相了,分别相在佛法里面叫污染相。清净相是实相,污染相是妄相。污染相便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是真实的,污染相是妄相。那么我们既然生了妄相,什么时候才是真呢?我们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都是在用自己的己意,而一个起心动念接着一个起心动念,根本就没有发觉自己在起心动念,这个就叫做不觉。
跟诸位说,一法不觉生无明。一法不觉便是一切法都不觉,一净一切清净,一迷一切皆迷。迷了就落在阿赖耶识,阿赖耶是业识,因为阿赖耶识是一切善恶、无明、无记的根本,阿赖耶识是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的根本。由于分别执着越来越深,于是产生了见分、相分,便是我们常说的能见、所见,产生了能、所。见分在佛学名词里叫做转相,由见到,随着转而有了意识:“哦,这是什么。” 由见到便在意识里转变成种种现象,那个相分我们叫做境界相。我们常常讲的『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无明不觉生三细”是说的阿赖耶识的三细相,三细相当中第一个便是无明,也就是意识,第二个便是转相,第三个便是境界相。什么是境界相呢?跟大家说,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接触到的境界,大到世界,小到微尘,我们所接触到的万事万物都是阿赖耶识里面的境界相。阿赖耶识里面的境界相,也是阿赖耶识里面的相分,在唯识课里面叫做轻相分。《楞严经》里面讲[带妄之真]就是阿赖耶识里面的见分。我们这里讲的见性、闻性——六根的根性,其实都归到阿赖耶识里面的见分,是带妄之真。但是【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这个境界是纯真无妄的妙觉性。我们现在见色闻声都属于阿赖耶,叫做根本依,它是依着根本的本性而产生的见分,阿赖耶里面的见性是根本,但是能见是虚妄。如果没有能见的性能,就起不了能见了,所以妄见的时候全都是从真发起来的,第七识的见分、第六识的见分、前五识的见分以及所有相应心所的见分都是从阿赖耶能见生起的。阿赖耶是八识的根本,那么本有能见的性能是阿赖耶见分的根本。
学习《楞严经》如果把前面的[十番显见]听懂了,到这里一切都好懂,所以我多次地强调[十番显见]。
佛在楞严会上教给我们用见性之根本,用见性见,用闻性闻,的确是成佛的捷径,非常快,不是横超,是当下便是佛,是非常善巧的方法。我们带了一份妄,落在能见里,带妄之真并不纯真。虽然带妄之真不纯真,天台讲要依止观,“止”,止妄念;“观”,观心;“定”,三摩地。这里面的道理我们必须要通晓,不能搞错了。不能落实到纯真无妄,我们要从减少妄念、止妄念开始,减少起心动念,慢慢地达到不起心、不动念,那就看自己能不能够常常返观自心是起心动念的还是清净的。佛在楞严会上教我们不要用第六识、第七识,直接用阿赖耶识的见分。祖师大德都是这样讲,但是我们对于本性还没有明确的认识,我们只能用止观,减少妄念、止住妄念,慢慢地阿赖耶识的见分就现前了。我们没能够明心见性以前,我们认为前念已断,后念未生,当中这个清清明明的便是本性了,其实还没有见道,这个时候只是意识的清明,属于是第八识里面的见精,它还不是真见,它还不是见性之性,它只属于第八识里面的见分能见。这个功夫不是一般人都能够达到、认识到的。我们迷了以后有能见、有所见,把本性给分家了。如果说能见与所见是一心,大家还是很难接受,往往我们都是把能见和所见,认为它们是分开的不是一体,它们怎么会是一心呢?到这个时候如果前面[十番显见]你们没有搞懂,现在就听得一头雾水。
问大家一下[十番显见]第八番 [显见不分]为什么不分?[十番显见]第八番[显见不分],它都是围绕一个主题下来的,【性一切心】,【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都是心显心现。“显见不分”,一切万相不离自心,没有自心便没有万相,万相怎么能够脱离得了自心呢?说能所关系,说能见、所见,那都是方便说,一切皆是心内之物;说相互关系,没有能见就没有所见,没有所见就没有能见,那都是不得已搞的分析权说,还不究竟。一切万法不离自心,没有心显不出万法来,万物都是心显的,性、相怎么是分开的呢?一切所见都是能见显现出来的,这是[十番显见]最根本的道理——万法唯心所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现。”这是宗旨。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回向!


回向偈
愿以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感恩师父!
原帖来源网址    印代法师佛学园地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YY ID频道17286669  YY群:5679092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1群:154695004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2群:175532848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3群:128169221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4群: 41633041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本频道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 晚上 8—10 点在线讲《楞严经》,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晚上 8 点诵《在家菩萨戒仪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圆通老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研究学习现场笔录稿【十番显见复习第1课】
   2013年3月2.3.25日星期一

(本稿为《楞严经》研究学习YY课堂现场笔录稿,未经老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老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通过学习,大家对[十番显见]还是学不到位。我们迷不知道迷在哪里,觉察不到迷,又认识不到正见,我们凭什么了生死?特别是“正见”十分重要,八正道里面正见是第一个。
在第一番当中,阿难代表我们所有的凡夫都落在三种错误迷惑颠倒的认识当中,于是佛陀在这一番当中,为大众破除错误的见解、颠倒的认识,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见解。
我们为什么不能够修行有成就?不能够成佛作祖、成阿罗汉?不能成就的关键原因在哪里?在于所知障和烦恼障。我们所学习、所知道、所掌握的思想观念错误了,所以障碍住了我们的般若智慧不能现前。比如第一番显见里面,我们错误的认识就有三点。
第一点错误认识:认为“无眼不成见”和“无手不成拳”的道理是一样的,这是大众的第一点错误颠倒认识,这种迷茫的认识困惑了我们;
第二点错误认识:大家认为在没有日月灯光的情况下,见到黑暗不是看见,这是第二种颠倒的认识。这第二种迷茫又困惑了大家——见暗不是见。
第三点颠倒错误的认识:大家认为看见物相是眼睛看见的。
因为有这三点错误颠倒的认识,有这三点迷茫困惑了大家,而不能够正知“见是心见”,于是佛陀在第一番中给大家做出了正确的分析。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这个光明拳因何所有?怎么形成的拳?你用什么见到这个拳的?如是三问。阿难回答:【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阿难的回答:我用眼看见的,五轮指屈握成拳形成的拳相。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这是关键。
【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阿难回答很明显:道理是一样的。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佛这一句话就把阿难否定了,无掌不成拳和无眼不成见道理是不一样的。
【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没有手的人,拳毕竟没有。【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没有眼根的人,不能说他看不见。这是关键中的关键。手跟拳头是一体的,没有手就没有拳,眼和见不是一体,所以才有下面的“没有眼根也有见”。这样的话我们听起来是不懂,没有眼也能见没有这个道理,其实没眼也是能见的。
【所以者何?】于是引出了让大家在路途中询问盲人,问盲人有何所见?【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这是一个实际的试验,假如你碰到一个瞎眼睛的人,他的眼根坏掉了,你就问他:“你见到什么了?”他会回答你:“只见到眼前漆黑,除了眼前漆黑,什么也见不到。”
诸位想想,色尘有两类,一个明一个暗。见明,由日月灯光作助缘认为是见,见暗就认为不是见,见暗也是见。从这个地方就能够说明眼根与见是两桩事情不是一桩事情,这与拳和手是一桩事情确实不一样。所以世尊底下就做总结了:【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前尘”不是指的色尘,而是指的眼根。因为我们的眼睛属于色法,佛在大经里面常讲浮尘根。浮尘根:眼、耳、鼻、舌、身,浮尘根是八法合成的。八法指的是什么?地、水、火、风四大,四大也是一切色法的根本。有了四大一定有色、香、味、触这四微。四大是讲色法的体性,色、香、味、触四微是说体性的微细相。这个地方我也是给大家略略地说一说,平常大经注解,甚至在常人的注经里面都有这个浮尘根,四大指固体,四微色香味触这个就不用再说了。
那么盲人当然是眼根坏了,眼根有障碍了,眼根有障碍这个浮尘根自暗不能够通向光明了。在此地还有一种讲法,“前尘自暗”不但指浮尘根眼根,还指眼根相对的一切色尘都变成暗相了,浮尘根和外面的色尘都变成暗相了,但是见性没有亏损。前尘虽然暗,见性无亏损,所以佛在此地说【见何亏损】。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以盲人作比喻呢?是因为常人都认为是眼根能见。眼根能见,不离根尘,识生其中。大乘法里面九缘生眼识。现在盲人没有眼,盲人为什么会看到黑暗呢?由此可知,一定要九缘生眼识才能见到外面的境界相。外面的境界相那是前尘分别之见,而不是无分别智里头本性之见。本性见外面的境界是见性见,一切境界是无分别的,眼识见一切境界是有分别的,本性是清净本然的,讲起来这个意思很深,必须要有相当的理解。有一些同修听到这里的时候就糊涂了,甚至心生怯意害怕了,或者是产生误解了,好象真正是一切都落无分别了,好象我们如木石了知不起什么作用了,无分别了嘛,反而这个真性——见性还没有眼识的作用来得大,那实在是错了。眼识的功能小,见性的功能广大无边。我们认识不到本性见性,我们正好把本性和见性看颠倒了,看错了。
本性见外面的一切境界是无分别的,但是对一切境界都知道得明了,都知道得清楚。要能悟入这个境界,我们才能够转识成智,面对境界的时候,才是另一种看法,那样的话我们自己就得大的受用了。《楞严经》我们讲上个三年,大家如果真正的会了,那也真正的了不起。就是讲上个十年,你把《楞严经》真正的会了,祝贺你,超越了三大阿僧祇劫,你成佛了。不是你证得成佛了,而是你见地成佛了,这个解悟和证悟完全是两回事,有些人把解悟这个层次,当成了证悟。开悟是解悟,认识明白了,认清了本性了,依性起修了。证悟不是,证悟是完全没有烦恼了。开悟、解悟的人他还有烦恼,他还需要修,证悟的人不要修,你解悟了以后,后面还有五十二个层次呢。现在的人混为一谈,一说开悟了,就认为是证悟了、成佛了,你还差得远。大家往往都落在错误认识里面,认为无眼不成见,其实无眼也能见啊。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这里面阿难代表我们大家认为见到黑暗不是看见。于是,佛陀再破大家认为“见暗不成见”这个颠倒错误的认识。
【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有眼的人,在暗室中没有日月灯光看到的黑暗,和无有眼的人看到的黑暗有没有区别?经过佛这样一分析,阿难回答:【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这个地方,佛陀让阿难自己分析,“见暗不是见”不攻自破,于是对应前面的【前尘自暗,见何亏损?】说明了能见没有亏损,只是见到明与暗的相对境界不同。
接下来再破“见不是眼见”,于是佛陀便紧追着再问:【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那个眼根坏了的人,他又恢复光明了,又能够看见了。他既然又恢复视觉看见了,这是不是叫“眼见”呢?接着下面的经文:【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在黑暗当中他什么也看不见,点上了灯,他又看见了,这叫“灯见”吗?接下来再分析【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这是假设的话,如果“灯能有见”,灯要是能看见,它就不叫灯了;灯如果能见,跟能见的人有什么关系?这里面可以说,眼如果能见的话,就不叫眼了,为什么还叫眼不叫见呢?这两个是一样的道理。能见的是人不是灯,这是用“灯见”来指责阿难,认为眼能见的错误性。话又说回来,如果眼睛能见的话,那跟能见的性能又有什么关系呢?人死了,八识和这个色身四大分离了,死尸为什么不能见呢?死尸上面也有眼睛啊?【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灯能显色”这句话好懂,灯能照明,能把一切物相照出来,能见的是眼不是灯;在这里我们大家都可以理解,可是再深一层的道理你们就不晓得了,【眼能显色】同样眼也是能够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能见的是心。
这里面我们一定要分清楚,我们往往都说:“大家都是这样认为的。”大家认为的不一定完全正确!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里面三破三树,破了三点颠倒错误迷茫困惑的认识?树立了哪三点正知正见?我们应该依正知正见,不是依颠倒错误的迷茫。
实在讲,《楞严经》到此处我已经讲了好几遍了,[七番破处]一开头就是说的这个理,能见的是心,心到底在哪里?这一段总结起来,佛是用眼睛获得了灯光,借灯光来显色,见决定是眼而不是灯,用这个比例来比例到我们的身上,真正能够见的,决定是心而不是眼。那么心在什么地方呢?前面[七番破处]大家应该是有印象的,心在哪里?阿难推理推到七处都找不到。这个道理你们如果细心揣摩,到这个地方应该得到一点真相的影子了。
世尊在这一段经文里面所显示的一个是眼根,一个是眼根中之见性。那么见性离开了眼根,还有它的性能存在,还有它的作用存在。见性离了眼根,见性离了色尘,照常还有它的作用,它能够见明,也能够见暗;眼识跟与第六意识离了根本的性能就不起作用了。那么能起作用的是真的,不起作用的是妄。能够起作用的才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法教我们辨别什么是真?什么是妄?主要就是要我们辨别到这一点,然后宇宙人生哪是真、哪是妄自然就晓得了,我们要依真,我们要舍妄。但是我们大家不会辨别,我们以前的认识存有很大的错误,我们应该转变认识,转识成智。
第一番显见为什么佛陀这样讲呢?主要是让大家认清我们以前的所知错误性太大,颠倒迷茫的认识占据了我们的大脑。这个地方佛陀是让我们转识成智,但是我们大家在这一点上根本就没有认清楚,佛陀存有让我们转变认识转变观念,我们就是不肯转变认识,你看我们的所知障有多大?通过佛陀这一大段经文的分析,我们以前的认识是不是存有很大的错误?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这些错误的观点丢掉,重新换一种正确的认识来面对环境,来树立起一种新的人生观呢?我们人生的观念认识好多都是错误的。转识成智怎么转?分析清、认清了错误,我们要建立另一种正确观念去生活,佛陀说[十番显见]第一番就是让我们重新树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修行叫什么?修正错误的认识,修正错误的行为,修正错误的语言。我们认识上有错误,行为上肯定有错误,语言上绝对是避免不掉错误的。佛陀这里清楚地告诉我们,我们的错误观念必须要转,这里是我们转观念的起步!大家还是死在经文里面,如果不能够树立起正见的人生观,我们是修正不了,我们思想认识上的错误的。
我们都说心,心到底是什么?佛陀通过这一篇告诉我们见是心见,“心”是能见的性能、能闻的性能、能觉的性能、能知的性能。我们转变不了人生观念,还是用以前的“色身是我”、“思想是我心”,我们能够修上正路吗?这里拿见性代表本性,把能见提出来,能见的本性才是心,我们常说心,什么是心?认不透心怎么修?如果认为我们这个色身是我,就像第四番显见所说的,还是认为“心在身内”。能见的性能才是心,佛在此地给大家分析出真心来,分析出真心来的同时也分析出错误来了。既然我们知道错误了,我们还老落在错误当中,什么时候能够觉悟起来呢?

第一番显见,真正的会了、懂了,就会看出端倪来了——佛陀在让我们改变人生观啊!要我们转识成智,要我们把以前的错误认识、见解统统要舍掉,把正知正见树立起来,建立起智慧的人生观。知道性能是心,而不是所见是心。性是什么?性是性能,能见的性能,其实这个“能见”还不是心,还带着妄,有能就有所,但是性能没有能、所。佛陀说见性是心,是来给大家来树立“能见的性能才是心”这个正确的正见。

大家通过佛陀的分析,就像下面所说,【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这一段[显见是心]虽然听完了大家依旧没开悟。“得闻是言”这个“是言”就是指前面的结论——能见是心非眼,我们想想,我们能不能认可承当这一句话呢?我们打开经本,在讲堂上说得这么肯定,能见的是心非眼。可是自己真正有没有悟到,承认这个“说法”呢?自已真正的悟到了吗?你自己真正的承认能见是心不是眼了吗?你有这个体会吗?如果真正地悟到承认这个就好啦,悟到这个了,就一了百了就得大自在了。我们为什么听了之后不能够悟入承认呢?就是我们不肯放下眼见、耳闻,是我们不肯放下我们以前的执着,是我们学人自己不肯承认,突破不了严重的“我的执着”这一关。

佛陀分析得条条是道,我们跟阿难一样,跟楞严会上的大众一样,听佛陀给我们分析出了正确道理,无可反驳,挑不出漏洞来,【口已默然】,一句辩驳的话也说不出来,虽然辩驳的话说不出来,但是由于以前的所知障,不承认“见闻觉知的性能”是心,还不承认“见性”是心。不敢承当啊!一下子转不过来,虽然知道自己以前的认识有错误,佛陀也给树立正见了,但是一时转不过弯来,不能够转以前的错误认识,而承当佛陀给的正确认识,树立不起正见的人生观来。
       这里面三破三树,破了哪三点颠倒错误迷茫困惑的认识?树立了哪三点正知正见?我们应该依正知正见,不要依颠倒错误的迷茫。
这里面我们一定要分清楚,我们往往都说:“大家都是这样认为的。”大家认为的不一定都正确!第一个是一向都认为有眼才能见,无眼不能见。可是佛叫我们找瞎子试验试验,才晓得瞎子也有见。这样看起来,这个见与有眼没眼不相干,有眼有见,没有眼还是有见。在这个理论上,在这个认识上,大家没转过弯来,你别看你们会说,佛陀在第一番显见说得很清楚了,瞎子没眼也能见,见性是心不是眼,大家有没有认识到见性与眼不相干?见性与有眼和没眼没有关系,有眼有见,没有眼还是有见。
第二个是一向以为有明才有见,现在把一个人关在黑屋子里,他也有见。所以晓得,见明的时候有见,见暗的时候还是有见。这两层比较好懂。那么最难懂的就是第三个意思,就是一向都以为见只是眼见,不晓得见是心见。从前面的比喻,黑暗中眼得了灯光,能够看得见色相,所以说灯能显色。再深究一层,眼也只是能显色。顺着这个道理,我们要深刻地去体会“见是心见”。既然见是心见,再更深一层呢?我们的本性跟色身是什么关系?我们应该觉悟到,心性离开我们这个肉眼,别有自体,这是更深一层的。那我们这个色身和本性的关系是什么呢?[十番显见]第一番是纲领,本性是一个独立的自体,所以说离六尘有独立性。你看[十番显见]第五番【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这就是说的本性离开色尘有它独立的性能。既然它是独立的,第四番显见也说得十分明白,【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但是大家就不承认这个“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它们的关系是这样的。
我们这个色身和心性的关系是什么?色身是心中所现之物。【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我们若是迷了就认为心在身中。我提问大家的回答的“不一不异”、“心是身主,身是心用”,那都是着相,那都没说到根本,都落在了分别,都没搞清心是独立的,这个心有身没有身它本有的作用都存在。有眼能见,没眼也能见。

在第四番里面说得最清楚,【我常言说,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下面佛陀责备【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把这些色尘、妄想当成了身了,【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一迷了以后,就认为身包含本性,本性真心是在身内的,【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下面明确告诉我们:【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我们的本性就象大海一样,【弃之】我们把本性如大海一样的见解弃之不用。【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十番显见]大家学得不错,学很明白了,把“唯心所现”都给丢了。色身和心性是什么关系经文里面都说得很清楚了,还说[十番显见]会了,我再说五十遍八十遍你们还是这样。
[十番显见]主要是突显本性,一切都是唯心所现,不是我们身体内含有本性,是本性中包含有我们这个色身。打个比喻,我们的这个色身就好比是电视机、收音机,声音、色相是别有自体的,声音与色相跟电视机、跟收音机不相干,有这个机器的时候,这个机器只不过是能显示而已,没有这个机器不显示而已。没有这个机器不显示声音和影像,并不代表声音和影像不存在,因为电视台、广播电台所发出来影像信号、声音信号,它是存在的,我们的那个生灭的是什么?生灭的是色身。色身就是比喻的那个电视机,是那个收音机,它有开有关,有正常显示,有不正常显示,但是它用的这个电波——影像电波、声音电波,在我们这个虚空里时刻都有,无处不在。
大家要知道这个道理,你的电视机、你的收音机关上了,或者你的电视机、收音机坏掉了,空中还有没有这些信号存在呢?你把电视机、把收音机放在这个房间,它能收到影像,收到声音,你再把它搬到另一个地方,它还是能收到影像,收到声音。这里面换换地方,因为这个电波处处都有。你想想,你把电视机摆在客厅里一打开,节目频道上的影像就显出来了,声音也出来了。你把收音机放房间里接收电视节目,那个声音也显示出来了。那个色相、那个声音在哪里?不是在电视机里面,不是在收音机里面,它是遍满空间的。虚拟信号遍满空间,机器搬到哪里、哪个地方都能够显示,搬到哪个地方都有影像声音。我们的心也是如此,我们的心是遍一切处,我们的身体就象那个电视机和收音机一样,随便你移动到哪个地方,都能接收到电波,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告诉诸位,心是一不是二,我们的真心与色身是不即不离的关系,色身只是个显示心性能的一个点,是一个机器罢了。你有没有认识到,你自己在那里划定了界限,不晓得心包太虚,心到处都是啊!你不晓得我们这个色身就是包在虚空虚拟信号中的收音机、电视机吗?色身只是心中之物,所以大家糊涂,大家那个本性的功德能力恢复不了,处处都是障碍。

第一番是纲领,说到[显见是心],说到无眼能见,这就说了本性和根尘不即不离的关系,但是心性包根尘。我们的这个色身是受报之身,等业力尽了,六根色身便衰竭变坏了,你如果明白了身和心的关系,你就能够出离三界,不执着身,不执着心自身内。你就知道外道讲的那个“我能看到我的自身了,我的灵魂和我的身体离开了。”他什么时候能离开?根本离不开。心包着身,你想看你这个身体随时都可以,外能看爪生发长,内能观五脏六腑,为什么呢?因为它是心中之物。到以后六神通,你修到一定时候,五神通现前.他心通:别人想什么你知道。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心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在,他的心一动,你就能够见到动相,这一点都不假呀。[十番显见]第一番,我讲了无眼不成见,无掌不成拳,瞎子见暗也是见,就没有想到本性离开肉眼别有自体,那离开色身它也别有自体呀。色身是心中之物,用LLM(学员)的那个话来讲,它是大圆中的一个小点,色身这个点没脱离本性的时候,它在六根显示本性的六种作用,在色身显示本性的八种性能,等你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不用通过色身,自己见闻觉知的性能也是尽虚空遍法界的,我们迷就迷在执着这个色身是我,你们还说明白了[十番显见],还没脱离色身啊!

[十番显见]第一番是[十番显见]的总纲,既然是总纲,就会把纲领突出来,现在我再提问一下,[十番显见]的纲领是什么?大家认为本性是独立的吗?
认为本性独立的只是认识到了一部分,本性性能虽然独立,但是它是与六尘、六根、六境分不开的,分不开它还能是独立吗?告诉大家:性、尘一体,无尘无性,由性显尘。认为独立的,只是又着在了作用是独立的,还是不够圆满。
[十番显见]第一番显见主要是说明本性不依赖浮尘六根照常有见闻觉知的性能。大家作过梦没有?这个梦说真的基本上大家都做过,基本上人人都有。梦里明明有六趣,梦中有梦中独觉意识,梦中独觉意识能不能见?能不能听?能不能闻?梦中的独觉意识见、闻、觉、知的性能都有。梦中的那个“我”还是活脱脱的,不是死板板的,做梦的时候跟白天是一样的,跟现实生活中是一样的,也能说话、也能听、也能见、也能闻、也能觉、也能知,它是不是我们用眼见到的?用耳朵听见的?用身体感觉的?梦里的境界是不是我们的眼见耳闻?是不是我们肉体上的见闻觉知啊?它不是。
前面我们已经作了比喻了,我们这个色身就像收音机、像是电视机,它就像机器一样,能够显示空间存在的影像声音,真正的影像和声音,我们电视台发出来的声波、影波,在哪个频率,它是遍满在一定范围内的。如果你的电视机、收音机在它的频率范围波段以内,你就能够收到,显示出来。如果不在它的频率波段以内,超出了,你就显示不出来。大家想一想,我们这个色身,在不在本性的频率波段以内呢?这个色身是我们本性内所含有的物相,我们的本性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你定力深的时候根尘可以脱离,定功深的第八识能离开身体。告诉诸位,那个“能离开身体”,还有个“我”相,那不究竟,那个叫做灵魂离壳,灵魂离壳那个我相是什么呢?有个“我”离开身体,那个我相是第七识顽固地执着“我”是有个形象的。它那个相,那个叫意身,你看看那个意身是第七识执着形成的,第七识内存有“我”这个形象,它跟色身这个形象是一样的,到一定的时候讲意生身。那些气功、还有外道讲的意生身,自己观想出来的,自己想象自己什么样的,想象出来的。那么我们还没有认清本有的性能尽虚空遍法界,还是脱离不了意身的。
《楞严经》里讲的境界深,不同别的外道经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那么我们这个色身六根坏灭了怎么办呢?告诉诸位,业报尽了,色身六根——色阴区域自然变坏,到那时候四大分离,也就是四大消陨,四大消陨便要分离意识区域,这方面的境界就很深了,就算给你讲你也不会明白。
[十番显见]第一番“无眼也能见”代表了见性是不受色阴区域的眼根、耳根、身根、鼻根、舌根所左右的,眼、耳、鼻、舌、身、意应该是受本性左右使用的。我们业报未尽六根是不会消陨坏灭的,尘和根,尘当然说的是浮尘六根了,意根也属于根,也属于浮尘根。如果我们业报尽了,这分段生死尽了,那么浮尘六根它就消陨、分解,失去它的作用了。根本的性能和物质的四大分离,四大还回四大,本性还给虚空。实际来讲,往深处来讲,我们的色身又不生不灭了,今年变成黄土,未来又变成别的物质性的东西,被有生命的动物给吸收了,它也是生生不息的。
第一番主要突出心是身之主,身是心之用。但是大家认识不到、领会不到,佛陀没有办法,才有第二番显见,第二番显见是对第一番显见的强调。因为佛陀在第一番显见当中分析出了凡夫的颠倒错误认识,并且明确地告诉大家【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突出了“见是心见”这个主题,于是第二番便顺理成章地要讲主、客,突出“见性是心”,要我们树立正见。佛陀怕自己再强调大家还是不认可,于是佛陀让已经成就阿罗汉的弟子来作证说。佛陀确实是婆心心切,怕大家不肯认账,让成就了的人证说。你不认可见性是心,你就不能成就,于是第二番让憍陈那做证说,佛陀再加以讲解。主、客,如果我们认不清见闻觉知的本性是主,我们就会拿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去执着。我们六根接触六尘,便会着六尘,便会着六根,就会产生“这是我眼见,那是耳闻的,这是我鼻子嗅到的,那是我舌头尝到的”, 我们接触色、香、味、触常落我执,什么叫我执?身见——“我的”,以身为主我。“我的眼看见的,我的耳朵听见的,我的身子感觉到的,我的鼻子闻到的,我的舌头品到的味”,其实很明确,都落“我的”,落到我的——我的思想、我的感受,便有取舍:“我喜欢,我不喜欢,我高兴,我不高兴,我乐意,我不乐意”,这都是动态的。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常生的是相对的念头,常落的是取取舍舍。落在动态上,落在动摇上,认为这就是‘我’。所以佛陀在第二番显见告诉大家,大家都是以动为身,以动为我。其实本觉是不动不摇的,明白了哪是主?哪是客?你就会用观照般若常常观照,“见到东西,不是眼见,是我本性能见;听到东西,不是耳闻,是我本性能闻”就清净了,“我的”概念就慢慢减少,“不是鼻子嗅到的,而是本有的能嗅的性能嗅到的。”吃什么东西,品什么味道:“不是舌头尝到的,是本有的觉知觉到的、知到的”,这样你就会用观照般若,慢慢地销归自性。哪那么多我呢?都是本性发挥作用啊!本性没有“我”念。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常生烦恼,不生观照般若,不生智慧,阿罗汉六根接触六尘,知道是觉性所觉、见性所见、闻性所闻、嗅性所嗅,他不生我念,这就是要认清主次的差别。所以佛陀在经文里面定了义“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特别是这一段【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jì)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你看看,这地方很明确了,大家看佛手开合,佛手有开合,见性没有动,应该是你的能见是主,佛手的开合是客。阿难头自摇动,但是见性时刻都在发挥作用,能见的本性没有动。为什么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为什么说:“我看见你手开了,又看见你手又合了。”如果有这个念头动起来,那你又以动为我了,以动为身了,以动为境了,自始至终念念生灭,把真正的不动的本性给遗失了,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本性是能显物,认物为己这个问题就大了。
《楞严经》第一卷主要是破识,突出本性是主,所以在[十番显见]里面到第二番破识突显本性是主,第一卷就算结束了。第一卷是破识,突出本性是主,这总结完了。本性与万物是不分的,不要说本性是独立的。


回向偈
愿以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感恩师父!
原帖来源网址    印代法师佛学园地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YY ID频道17286669  YY群:5679092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1群:154695004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2群:175532848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3群:128169221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4群: 41633041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本频道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 晚上 8—10 点在线讲《楞严经》,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晚上 8 点诵《在家菩萨戒仪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圆通老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研究学习现场笔录稿【十番显见复习第2课】
   2013年3月27日星期三

(本稿为《楞严经》研究学习YY课堂现场笔录稿,未经老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老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十番显见]第一番是佛陀让我们改变认识,不能再以错就错、以错将错地生活下去了,我们要改变人生观。第一番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心是见性,也就说明了见性是心。佛陀为什么在这里说见性是心呢?我们以前都是落在错误认识当中,佛陀在第一番显见里纠正了我们的错误,给我们树立正见——见性是心,佛陀说见性是心的深刻用意又在哪里呢?
[十番显见]是紧跟着[七番破处]破分别、执着、妄想下来的,[七番破处]都属于分别执着妄想,[七番破处]阿难用了七番的分别来确定真心之所在都不能够成立,就是说阿难说了七番是心都不能够成立,那只是一种观念。于是接下来【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这一段是说妄想没有自体,而本性是有自体的,接下来就是[十番显见]的第一番[显见是心]。
《楞严经》从开始一直都在找心,找心之所在。[十番显见]第一番很明显:【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如来在这里确定了什么是心——心是见性,是能见的性能。佛陀通过分析[七番破处]和[十番显见]第一番,分析出了众生的错误认识,错误的认识没有体性,帮助大家找出了真心是见性,也就给大家指出了错误的认识,树立了正见,同时也给大家找出了皈依之处。我们学佛要皈依,“皈依”两个字怎么说呢?“皈”是回头,“依”是依赖、依靠,为什么要回头?因为我们以前认识有错误,佛陀帮我们认清了错误,我们不能够再接着错下去,所以要回头;回头就应该依赖正知正见,也就是心。
第一番显见给我们找到了皈依之处,修行修心,我们的心是什么?我们应该依赖什么、依靠什么去修?第一番显见说明了心体是见性,是闻性,心体是见闻觉知的性能,我们学佛要依什么为主?佛陀既然在第一番显见里面指明了我们的皈依处,我们见闻觉知的这个性能,它是有体的,是能够寻得着的,寻不着的属于虚妄。我们时刻能见、能闻、能觉、能知,你说见闻觉知的性能是不是存在?它是永恒存在的,它可依靠;分别执着妄想是刹那生灭的,不可依靠,不可依赖。第一番是说心体是什么,大家都说心、心、心,什么是心啊?见性是心,觉性是心,闻性是心,觉了能知之性能是心,心的本体就是见闻觉知的性能。第一番突出“见性是心”这个主题,下面九番都离不开这个主题。
[十番显见]第一番是佛陀帮助我们分析清楚什么是认识上的错误,给我们树立正见,树立了一个什么样的正见呢?树立了分别、执着、妄想没有体性,而见性——见闻觉知的性能是有体可寻的,给我们指明了皈依处,既然第一番给我们找到了皈依处,我们要皈依心体,我们要用见闻觉知这个性能,不能再用那些错误的妄念。[十番显见]第一番是说心体,告诉诸位,第二番说主客是说的用与不用。第一番说体,第二番说用。咱们接下来分析。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虽然佛陀明确的告诉了阿难和大众“见性是心”,但是阿难还【犹冀如来】,还存有疑惑,没能开悟,还希望【如来慈音宣示】,于是【合掌清心。伫佛悲诲】,站在那里再听佛陀慈悲的教诲。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这是引序,接下来,憍陈那尊者起立作证说。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这一段明白人一看就会开悟了。为什么呢?佛陀在第一番显见里面突出了见性是心,憍陈那尊者又在这里证说,如果悟得了“客尘”二字就能成就。这一段说得很明白,第二番从开始到这里,这是说的自性起用,你悟到了“客尘”二字,悟到了主、客,什么是主?什么是客?你就会用真心了。如果悟不到主、客,认识不清主、客,你便不会依本性为主,还是落在客尘上去分别,就不能够成就;落在客尘,就被客尘影响,形成所知障,形成烦恼,这是说的本性起用不起用。佛陀在第一番强调了心是见性,见闻觉知的性能是心,我们用没用性能呢?我们是用性能还是用的念头?佛陀第二番是说用,大家执着文字上“主、客”,什么主?什么客?第二番是说的起作用没起作用的问题。
【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注意到的是【客尘烦恼】,“客尘”这两个字是比喻,诸位要晓得,客人是暂时落脚,他是不住的,所以代表动;尘——尘土是污染的,不清净的,佛用这两个字比喻所知障与烦恼障,“客”的意思粗,容易明白,“尘”的意思细,细得让我们不容易觉察。比如白天阳光通过窗户照射屋内,我们拿个扫帚扫地就能够看到尘土飞扬,如果没有阳光,我们就觉察不到尘土飞扬。“客”容易理解,是外境,“尘”呢?诸位,我们看看阳光从窗户照进来的时候,大家能够看得到在光照当中就有很多微尘泛滥,不但看得到,那个微尘简直太多太多了,我们桌子一天不擦,用手一摸,上面有灰尘,但是这些灰尘是我们不容易觉察到的。我们的心粗,觉察不到贪嗔痴的烦恼,如果我们细心一点,就能够发现我们精神世界里有很多认识上的错误,那叫“微细惑”,是我们没认识到的微细惑在污染着我们清净的真性,将我们的智慧光明给障碍住了。
通过“客尘”的比喻,说明了本性是不动的,客尘是泛滥的,心性是清净寂灭相,无明是心动相。我们往往本觉是清净明了的,但是有了无明妄动变成不觉了,由于不觉到错误,才起见思烦恼,所以不能够证得阿罗汉。由无明起见思惑,由见思起尘沙惑。我们学习佛法,关键就在这里,迷了哪一法都不是佛法,悟了哪一法都是佛法。于是佛陀才追问这些开悟了的阿罗汉:【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佛的意思是叫那些觉悟的人,已经证了果的人,来给大家说一说他们是怎么证道的,是怎么证得菩提的,说出来给没有开悟的人作参考。于是憍陈那尊者便做代表:【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憍陈那尊者在大众中,大家都知道他是第一个开悟的人,他觉悟到了客尘烦恼,这说明什么?他的自性起用了,他觉悟到了三界之中没有一法是净的,没有一法是不动摇的。
诸位要晓得,我们本性是定。本性是清净的,动摇的是客尘,再说明白一点,时刻任运发挥作用不动摇的才是自己,客的反面是主,尘的反面是空。尘在哪里动?在虚空当中动。虚空动不动?虚空是不动,所以佛拿主人、拿虚空来比喻是自己本人,将见思的烦恼——所知障和烦恼障比喻成客尘,那么哪是真、哪是错误我们应该很清楚地认识到,我们要舍妄归真,我们要落实真实之法。憍陈那尊者是聪明人,他觉悟了,他知道了心是见闻觉知的性能,立刻就把境界转过来了,他能够把本性起用,在佛法里面叫转识成智。憍陈如悟到了这一点,随着他就转,立即改变了自己的认识,树立了正确的佛教人生观,这个境界,你看看转得多快啊,这一转就证得了真空无为,涅槃不动,就归向主了,所以他就没有烦恼了。那么我们再反过来看看阿难尊者是一向执着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就是把客尘作主,把尘当作空,是真正的颠倒了。
憍陈那尊者把自己修学证果的经验给大家说出来了,怕在座的大众还不明白,于是再详细的解释。诸位看他解释的话,经文很容易懂,【世尊,譬如行客】,行客是旅行的人。【投寄旅亭】,这个旅亭就好比现在旅馆。【或宿或食】,就在旅馆住上一两天,找个地方休息吃饭。【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憍陈那尊者拿这个开悟得成阿罗汉的因缘讲给我们听,我们听了他这番话,我们能不能够开悟呢?我们能不能证得阿罗汉呢?我们只在“主客”上用功夫,只在这一点上去执着,此处是跟【如是见性,是心非眼】连着的,憍陈那尊者知道了心是见闻觉知的性能,便用心了,做了皈依了,我们呢?我们没有做到皈依,连认可见闻觉知的性能是心都没认可,我们学佛其实连佛的话都不听。
佛告诉我们见性是心,我们印象深刻不深刻呢?还是没有认为能见的性能是心,所以我们修行确确实实需要自己去悟,自己悟到的东西是自己的,人家悟到说出来还是人家的,我给你们讲得这么明白,你们依旧不得受用。憍陈如见到境界,他能够豁然悟到在现前的境界之中哪些是常住的,哪些是无常的,大家再看看我们自己,我们自己见惑、思惑、错误的见解、迷茫的认识是常常存在,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一会儿苦一会儿乐,一会儿烦一会儿闷,客人常来常往我们都能清楚地知道——烦了、闷了、高兴了、想什么了,特别是到第三番再观察我们这个色身就更容易去了解,我们这个身体细胞新陈代谢,我们这个四大聚集的色身也是不住的。我们在一切境界面前常起的是念头——分别、执着,这些分别执着的念头也是不常住的,我们时刻都能知道这些念头,由此我们就应该悟了:“原来现前的身心都是客,都不是主,都是无常。”观心无常,所以我们就应该反过来,反观观自性,常常观心,用常住的能观的本性去观这个心又起什么念头了?又起什么分别了?又起什么执着了?从有生有灭当中回归不生不灭,不随境界迁流,也不随这个色身的新陈代谢;我们能够悟入这个境界,在禅家来讲是明心见性,受用无穷,便能够真正的自在。
我们这个色身有生有死,有种种的生灭相,从中能够悟入实相,真实的心性之相是不生不灭、不动不摇,它是主,不是生灭的。怕大家还不懂,憍陈那尊者又举了例子【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大家通过这个境界,通过这个现象,更应该开悟了:“我应该怎么办呢?”回光返照,心别往外跑,要反观观自性,那个心是动的还是静的?如果通过这里能够回光返照就是自性起用。我们看看烦恼之性,烦恼是扰动的,而真性——能见、能闻、能觉、能知的性能是寂然不动的。世尊在大乘经里面常常说的“寂常心性”,《楞严经》里面说的“常住真心”,它不是主客关系,这是说你认清了什么是主,你起用没起用本性的问题,别老是落在主、客当中,你用没用本性?如果我们在一切时中,回光返照,反观自心,这便是方便般若。反观观自心是观照般若,我们每天眼、耳、鼻、舌、身接触外面的境界,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憍陈那尊者是天天接触天天不迷,我们是天天接触天天迷啊,关键是我们用没用观照!憍陈那尊者认清了什么是心,他能够巧用观照般若,所以他能够契入实相,证入阿罗汉,我们呢?我们既不认可,也不去用,还是心猿意马,趣外奔逸,把种种的方便法门变成不方便了,变成烦恼了,境界面前起不了观照了,不起用怎么成就呢?
本性要起用,认清了什么是心了,我们要用心。比如说我们身体疼,象我这个身体,我这几天都在扎针,扎针扎得疼的时候,我就观照一下:“什么在疼?”疼是一种感受,真正能够知道疼与不疼的那个才是心,这样一观照,就叫做知而不受,这个疼的业报有没有?有,但是不受。你如果落在受上:“哎呦,疼啊。”你越疼越麻烦了,那就着境了,越疼越觉得自己坚持不住了,这就是受与不受的问题。就象那个神经病是怎么落下的?他自己不控制自己,妄想跟着感觉走。我们学佛学什么?就是把头脑学得灵活一点,六根在六尘境界当中要晓得回头,反观观自性,观世音菩萨的本事就是反闻闻自性。有些人贪舒服,就象以前吸大烟的有大烟瘾,毒性能够刺激器官,如果不加一点毒素,器官就很难受,这需要很大的耐心反观,要很大的毅力才能把那个习气改过来戒掉烟瘾。比如打游戏,我们不反观,我们不知不觉的就放荡不羁了,我们不知不觉的就随着自己的感受走,就是犯神经病了。
我们要反闻闻自性,反观观自性,《楞严经》里观音法门主要是反闻闻自性,在耳根是反闻闻自性,在眼根是反观观自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们要晓得反观:“这不是眼见,也不是耳闻,而是见性所见、闻性所闻;不是鼻子和舌头发现的味道,而是觉性发现的味道。”我们能在这里头回归自性,这样一观就走向开悟的门径了,就不落六根门头了。诸位可以仔细地去看看禅宗的语录,历代的这些开悟的祖师,可以说每一个人开悟的经历各不相同,但是原理没有两样;每一个开悟的人都是在境界里头豁然回光反照,境界是自性反应出来的,便落到了照见上,这就是佛菩萨历代祖师常常说的观照般若,在般若里面观照般若是最重要的。告诉大家,方便处处是,实相不必求,懂得观照,六根面对六境能够反观,知道是本性起用,不是六根见闻觉知,这个实相就现前了。
我们如果能够从憍陈如尊者作证说这一段里面受到启发,我们要用观照般若——反观,便会一尘不染。憍陈那尊者这么一说,佛陀给他认可:【如是】,“对的,没错,确确实实就是这样用。”那么憍陈那尊者给大家示现了一个榜样,也教给了大家怎么修行,说明了怎样运用本性。下面世尊就以憍陈那尊者所说的这个主客和空这个意思来考试大家,堪验大众,考一考阿难和在会的大众:“你们听了憍陈那尊者这一段,这个意思懂不懂啊?有没有心得啊?”佛陀用什么方法来考试?我们大家来看一看【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于是【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佛言如是。】这一段是说的“客”还是说的“尘”?这地方也不是说“客”,也不是说“尘”,这是用客显性,“佛手开合”这是比较粗的外境,我们见到佛手开合这个外境,是我们的见性在起作用,你闭上眼睛,你能不能看见佛手开合?闭上眼睛只能看到眼前漆黑。我们看到外面比较粗的佛手开合这样的外境是看到外境吗?不是,我们应该回归本性——是见性所见,不是看到佛手开合,这样才能够本性起用。所以说开悟的人说法不离自性,他张口不离本性,本性在起作用。迷惑的人会说:“我看到佛手开合了。”一说就是外境如何如何的变化;开悟的人一说话,他一说就是本性如何在起作用。
第二番全部说的是本性起用不起用的问题。第一番显见说的本性,心是性。第二番是说性起用,性起用才见。粗的外境和细的外境,我让你们找没找出来,没想到“用”上,你们只落在主、客上。
今天就到这里,大家晚安!


回向偈
愿以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感恩师父!
  
原帖来源网址    印代法师佛学园地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YY ID频道17286669  YY群:5679092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1群:154695004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2群:175532848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3群:128169221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4群: 41633041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本频道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 晚上 8—10 点在线讲《楞严经》,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晚上 8 点诵《在家菩萨戒仪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圆通老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研究学习现场笔录稿【十番显见复习第3课】
    2013年3月28日星期四

(本稿为《楞严经》研究学习YY课堂现场笔录稿,未经老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老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昨天我们复习到憍陈如尊者作证说,憍陈如尊者作证说是接着第一番显见,明确了心是见性,如果我们皈依心性便可证得圣果,也就是说依本性为主,能够回光返照,返观观心,我们自然能够消除所知障和烦恼障,能够让本性恢复寂然清净。
接下来佛陀怕大家不明白,再给大家做一开示:【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佛言。如是。】通过憍陈如尊者作的证说,憍陈如尊者皈依了本性,用了本性,这里是佛陀考试大众,看看在会的大众是不是认可本性是心而用本性,看看大家听了憍陈如尊者的汇报有没有心得。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指是握拳。【屈已复开】握上的拳又伸展开了。【开已又屈】就是伸展握拳的做了几次这个动作让大家看。佛让大家看到了这个动作,佛就问了,【谓阿难言。汝今何见】佛问阿难:“你见到了什么?”【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百宝轮掌”是赞叹之词(佛手有轮纹,这是佛八十种好里面的,自己查一下佛学词典就明白了。)佛在大众当中握拳伸掌,实在是示现给阿难和我们,让我们得到正确的见解,如果我们和阿难在佛手开合当中要是开悟了,明白了动是客、尘,不动是主、空,也就离证阿罗汉不远了。后来宗门一些禅师往往都学习佛这个教学方法,举手擎拳做动作来比划,来考试学人见性没见性。这个方法不是禅门祖师发明的,是释迦牟尼佛当年用过的手法,这里面的密义很多,用心就是叫我人自见自悟,很可惜啊,我们的所知障就落在分别当中,不归本性。
再看佛又进一步提示阿难:【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这一提示,确确实实对于我们的理解帮了一个很大的忙,因为阿难见到佛手开合是外境,属于客,我们眼根所对的是色尘,佛的拳、掌这个色尘有开有合、有生有灭,我们能见的见性不开不合,开合的属于外境,不开合的才是自己。所以佛陀看到阿难还不归本性,才给他做一个提示,希望他从这个提示当中能够觉悟。大家看看,阿难下面也渐渐地懂得这个道理了,【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阿难回答:“不是我的见性有开有合。”这慢慢的就归见性了。
大家看看阿难,从回到祇园精舍一直到现在,两处征心,七番破处,佛陀问了他多少次,他的回答没有一次是对的。但是现在诸位要晓得,如果不是佛陀提示他一下,他还是不懂,还是不晓得回光返照;如果不是佛陀提示他,他还会着在“我见到佛手开合了”,在能、所的关系上他还是着所见。佛陀在此地给阿难做了一个提示——见性是心,要阿难回头,依见性是心:“是你的心动?还是我的手动?如果你着在我的手在动,那就证明你的心动了,着外相去了。”佛在此地的提示诱导是让阿难和大家走向开悟的道路,回头依自性为主,别以见到的外相为主,把能、所关系要搞清楚,能见是主,所见是客。虽然这种提示的手法很粗、很浅显,但是对于我们初学的人是一个入门的方便之处,首先让我们在粗浅的境界里面回头,要认清哪一个是动,哪一个静,哪一个是我的能见,哪一个是我的所见。佛陀在这里让阿难自己辨别动、静两种不同的境界,那么我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平时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做?
阿难体会到佛的意思了,回头了,回头依靠第一番佛陀所讲的真义——见性是心。【佛言:谁动谁静】,这就更深一步了。【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这一句话答得非常好,非常地有心得,和第一番显见“见性是心”极度地吻合。诸位仔细看看,佛手是动的,阿难能见佛手动的这个见性有没有动?没有动,它就是静的。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它是真静的吗?如果这个见性觉知是静止的,它也没办法见到佛手的开合了。佛性是灵知妙觉,时刻灵光不昧,时刻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佛性时常保持着这个状态,无奈何只能给它送一个 “静”字,常住真心它不是动的,也不是静的,它是寂静,寂静不是动也不是静。如果落在静相上,它必然有动,因为动、静二相是相对的,寂静是恒常的,是不动的,非动非静。如果说静是由动显出来的,如果说动是由静显出来的,而常住真心灵知妙觉,如如不动,它超越了动、静。说它静,它不是静止,它有灵知;说它动,它没有生灭,所以说非动非静。阿难这一句答得特别好:【尚无有静】,说动说不上,说静说不上,因为你说静,它就有一个相对的动,我们的本性什么时候动过?如果说它是静止的,它什么时候动过?从来没有动过,它连静相也安不上,只能说【谁为无住】。【无住】无住就是动,连静都谈不上,还谈什么动呢?这就说明了我们时刻能见,我们的见性没有生灭,没有动起来、活跃起来,也没有静止下来,所以此地阿难用【谁为无住】,于是【佛言:如是】,证明阿难对于本性有了心得了,已经渐渐地入门了,渐渐入道了。我们现在入道没有入道?我们现在都入了邪道了,不入本性正道,入自己的聪明道——分别执着,不入根本是不能成就的。
见性是心,我们都说心,心是什么?佛陀就从见、闻、觉、知四种性能中单取出一个见性来说心,我们的见性什么时候生过呢?什么时候灭过呢?明了知道明,暗了知道暗,明来见明,暗来见暗,面前的境界时刻替换、变动。但是我们的见性时刻没有生过也没有灭过。如果我们能够回光返照认识到本性,我们对于所见的一切明了,正确对待,圆满处理就可以了。阿难这个时候通过佛陀的诱导点拔才刚刚入门,进门了没有?没有。方向对了,方向虽然正确了,还没进门。在此地我们要说一下,我们大家光说修学,方向都不对,起心动念还是着外境,比如是我们关灯、开灯,灯关了,问你:“屋子里是黑了还是亮了。”你会说:“屋子里变黑了。”开开灯呢?“屋子变亮了。”你会着在这上面。
于是佛陀就再进一步地开导阿难和在会大众,【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这是佛的手掌在放光。【在阿难右,】这个光放在阿难的右边。【即时阿难回首右盼。】佛放光在阿难的右边,阿难转头右观。【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这个光又放在阿难的左边,阿难再转头向左看。阿难的头一会儿左,一会儿右,头摇动了,这是示现一个境界。【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佛问阿难:“你为什么头摇来摇去呢?”【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佛绕了好大好大一个弯,就是要问这句话,前面佛手开合,问阿难是佛手开合还是见性有开有合,这是说的身外境,说的相对境;现在佛放光在阿难的左右,阿难左顾右盼,这是说的自身境;一个是相对境,一个是自身境。相对境容易理解:“噢,佛手在我对面。”境界在我对面,佛手开合我看得很清楚。在此处呢?说到自身了,比前面的意思又更深了一层,要是用客尘比喻的话,前面是客,这地方就是尘,在自身的境界上,我们往往不容易分出来自性是动还是没有动。
我们看看阿难是怎么答复的:【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这个答法和前面的意思一样,见性不落动、静两边,这个比喻是要大家认清我们这个色身和不生不灭的见性,在这上面要找出谁是自己,谁不是自己。我们能见的见性、能闻的闻性从来没有动过,这个道理我在讲习当中已经讲过很多遍了,也举过很多的比喻,诸位如果要悟入进去之后,就不应该是我动,应该知道头左顾右盼是我的身体在动,这样的话,我们的人生宇宙观就得到改变了,就能够树立起来新的佛教人生观了。但是这个境界是什么样的境界呢?这个境界是不可思议境界,就像《心经》里面说的“照见五蕴皆空”,完全是照见自身的在动,那个照是观照,是观照般若,五蕴,我们这个色身是物质性的身体,是色法,在色受想行识里面呢?它不是心法,五蕴是色身,我们这个身体是由四大组成的,是受我们的心支配的,所以在后面说“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如果认识清楚了,就不着色身相;如果认识不清楚,老是认为色身是我,痛苦烦恼就很多了。
我们没有开悟的时候,有五种受——苦、乐、忧、喜、舍。悟了以后这五种感受都没有了,为什么?这五种感受都是心外之物,平常人、迷惑的人应该有苦、乐、忧、喜、舍,本性里面没有苦、乐、忧、喜、舍,苦、乐、忧、喜、舍属于动相,属于是随环境而产生的情绪;我们要观照,这个情绪我们要掌握,我们要表现有这种情绪,而不能够真正地有这种情绪。这个道理我在前面已经给大家讲过了,苦乐忧喜舍都是暂时的,为什么是暂时的呢?迷的时候有,悟的时候没有,为什么?本性不是苦乐忧喜舍,悟了后遇到什么环境,该引起苦乐忧喜舍的时候,我们要有这个表现,但是我们不受轮回之苦,那叫游戏神通。大家想一想,见闻觉知的性能,它能产生苦乐忧喜舍,那我们应该用般若观照,我们不能着苦乐忧喜舍,遇到应该产生苦乐忧喜舍的环境,我们要顺应迷情。如果我们认清本性了,你就拿本性去观照就行了,那样是真正的成就,用好观照般若了,就超越六道轮回;如果现前的苦乐忧喜舍还没有看破,我们谈不上见性。我们就拿看电视剧来说,《樱桃红了》是一部飙泪的片子,你去看一看,你是不是受到剧情的苦、乐、忧、喜感染?你如果能够观照了:“噢,这是电视剧,我不跟这个剧情相关,我就不应该产生苦乐忧喜。”你就会用观照般若了,如果你还是跟着那里面的主人翁产生苦乐忧喜,你还不会修观照般若。
《楞严经》到这个地方第一卷马上要结束了,阿难尊者才得一点点的消息,用观照般若,他知道了什么是体,应该怎么用,所以这个地方就算告一个段落,把以前的迷茫、错误、颠倒和认识都要统统去掉,换一种新的生活,再重新树立一种佛教的人生观,所以说古大德分卷就分到此处。第二番显见结尾为第一卷,破迷显正。大家有点头绪了,改变人生观,在四加行里面叫作“暖法”,什么叫暖法呢?火还没烧起来,已经感觉到温暖了,那烧火是下面的问题了,已经感受到佛法了,自己的这个温度——见解正确的温度渐渐地在往上升,阿难在此地的表现是转变人生观了,于是佛陀给他印证:【佛言:如是】如是:好,正确,你能这样做了,就正确了,就能够走向成就之路了。在此地,我特别要提醒诸位同修,无论是什么人在大彻大悟之前,一定要走观照般若,先树立起真心是什么,这个阶段的现象保持的时间长与短,跟个人的所知障有关系,根性利的时间短,一下子就转变人生观,根性钝的人一下子转变不了人生观,他“钝”钝在哪里?不肯承认心便是见闻觉知的性能,不肯依赖心是见闻觉知的这个主题去观照,去回头认识。我们是落在能觉还是所觉呢?在这方面如果不细心去体察,这样的人有的一辈子都开悟不了。
第二番显见确确实实把宾、主、尘、空分析得特别清楚,憍陈如尊者告诉了我们怎么用,在佛陀和阿难的对话当中,阿难也表现出了“我必须要转变人生观,不能再用以前那个人生观,不能老是着在能、所关系的所见、所知、所觉、所闻上,应该以能见、能闻、能觉、能知为大原则。”于是如来再作总结,【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这更清楚了。【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这些都好懂,但是在佛说的这些话当中,话中有话,言外有言,我们学习不能够老是死在文字书本上,我们要学会言外之意,这个地方我也不想多说了,诸位揣摩揣摩吧,如果老是我一再的告诉你,你的悟门都给堵死了,你就不去悟了,我说得再多,东西都不是你的,你们不是都有宣化上人的注解,圆瑛法师的讲义吗?好好的看看古人的注解,自己去悟,你可以把你的所悟作一个报告写给我,我可以给你参考参考,我只能给你说对与不对。
紧接下来是佛陀责备大家的话,也是开示的话:【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这一句是责备,前面已经很明显地开显了一切动摇不住之物属于客尘,不是实实在在的我,也不是实实在在的境,都属于虚妄,就像《金刚经》里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是我们现在自己认为自己这个色身就是自己,外面的境界都是真实的境界,这就大错特错了,这叫迷,这叫“着境”,这不是悟。此地所讲的“身”是讲的金刚般若不坏之身,为什么你们今天把动的当成了真我,把动的当成了实境了呢?我们所见到的一切境界都是虚境,它是本性反应出来的,如果没有本性,你怎么能见到这些呢?这一点你如果老是着境的话,你就转不过来,你老是觉得“我见到的一切是实实在在的”,我告诉你,你不归本性。一切都是本性所显,没有本性你见到的一切是实在的:“你眼瞎了你能看见东西吗?你耳朵聋了你还能听见声音吗?”我们现在以动为身,以动为境,这是错了,可是我们想想,在日常生活当中哪一时不是以动为身、以动为境呢?一昧的执着色身是我,一味的执着境界为实,而不肯承认正确的观念——一切唯心所现、唯心所显,这正是后面佛祖所说的“逐妄遗真”,你着在妄上就和真不着边了,你的人生观念在佛教的人生观来说就是错误的,不是以本性为主而是以外境为主,那只能是自着生死。
接着佛给我们讲【从始泊终,念念生灭,】因为执着境界实有,便在境界上不能够正确地面对,而是产生苦、乐、忧、喜,不能够正确对待,圆满处理。面对境界是常常产生苦、乐、忧、喜,不然的话就是不喜欢、排斥、取舍,自始至终都是这样你怎么能够证得清净呢?怎么能够了生死?如果还不承认本性本净,没认清本性本来明了,这个宾主关系没分清,佛教的正确人生观没树立起来,你修上八辈子、一百辈子、一千辈子,还是执迷不悟,怎么能够超越轮回呢?佛在这里的责备有很深的意思,你不用本性就了脱不了生死,事实上是道理上没认清本性是清净的,境界上还是落在五蕴——色、受、想、行、识,执着这个肉壳子身体是我,一天到晚胡思乱想都是围绕这个肉壳子“我的”为中心利益,没有把本性当成真我,看不透境缘是本性以外的东西,不能够正确理智地对待我们所面对的境缘,这是人生观没树立正确,这样便落在迷惑颠倒错误的认识当中,还认为色身是真我,境界是实相。
大家不要认为境界是实相,境界是虚无的,你越把它当成实,你越脱离不了。你认识到境界是暂时的,你就能够正确面对它了。我们对于这些道理不能够明白,所以不能够起用真性,不能够启用等于是遗失,才有【遗失真性,颠倒行事】,这样就造业了。在此地“遗失”是比喻,真性是不会遗失的,因为我们迷了,不能够树立起依真性为主、为中心的观念,等于是遗失,真性照常天天起作用,它起什么作用?起了迷的作用,没起到悟的作用,完全是两样。悟的时候是念念明了,能够以本性为中心,对待外面的一切境缘都是理智的,不落苦、乐、忧、喜、舍;迷的时候是念念无知不觉,拿什么都当成真实的,对什么境缘都产生苦、乐、忧、喜。
前面已经给大家讲了这是解行功夫的问题——理解和行为的问题,以什么为主。境缘是什么?境缘是客,我们打理好客就行了,我们不应该被客所转而产生苦乐忧喜。比如说你是旅店的主人,有人来住旅店,这个客人有什么伤心的事在那里又哭又闹,你也跟着他去悲痛欲绝吗?你只能够理智地劝他,让他怎么正确去面对,是打理好客,不是被客所转,这是悟了的人。菩提本自清净,绝无烦恼,本性不产生五受便是涅槃,不生不灭。(五受是苦乐忧喜舍。)对于事事物物都能够明了,能够理智地对待,明确地打理,这个迷悟境界就不同了,一切法都在里面了。迷的时候叫做颠倒行事,悟了的时候叫作觉而不迷,就看你人生观树立在哪里,是以本觉心性为主呢?还是以身境为主?落在身境为主的话,你就是迷;落在本性为主,你就能悟。这个境界是很高的境界,不能多说,说得越多越难懂,说得越多了就变成玄说了。
迷了的时候事事有碍,悟了的时候事事无碍,我们一天到晚都落在迷里面,【性心失真,认物为己。】“性心失真,认物为已”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是以真心本性觉知清明为主,而不应该是以色身、以境缘主,是应该明确的知道色身,知道境缘,知道自身的苦乐忧喜舍,正确地处理好色身的问题、境缘的问题,正确地表现好苦乐忧喜舍,而不是真正地产生苦乐忧喜舍。我们不以自性真心为主,而是着在物相境缘上,在物相境缘上产生苦乐忧喜舍,而把本来的清楚明了给丢了,这就叫“性心失真,认物为已”,把本来觉知清明的性能给丢一边去了,所以说我们颠倒,我们迷惑。
佛前面讲“遗失真性”,这个地方讲怎么失的,这个“失”是迷了,是颠倒了,迷在不用觉知清明,而是用在了着物、着相上去了。这个地方讲“失”,并不是真的失。物是什么呢?“物”讲的是色身外的外境和自己现前的五蕴色身。把外境和色身当作自己,一切苦报的根源就来了,没有把本性、心性当作自己,于是【轮回是中,自取流转】,自己自取的流转。六道从哪里来?六道从我们迷——心迷来的。谁主宰呢?自己主宰的,和六道冥官、玉皇大帝、阎罗王都没有关系,原因就是认不清哪是真我,认不清哪是宾主,认不清哪是主客,认不清哪是能所;认不清真我便是见闻觉知的性能,心便是性,性便是心,在这方面如果认不清,就不会用,就不能脱离轮回。憍陈如尊者所以能够超越轮回证得菩提涅槃,他已经认清了宾主,他已经树立了佛教的正确人生观;他认清了宾主,认清了主客,认清了能所,他以本觉性能为主。在此地虽然不是这么说的,可是经文完全都透露出来这个意思,佛陀对阿难的两次考试也很明显,见性是主体,能见是主,除了能见的性能之外皆是客。《心经》二百六十个字,有些人都会背,【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照见”是主,“五蕴”是客,我们用观照般若,用本性去照,能观能照的本性不生不灭,照见不生不灭,但是五蕴——色、受、想、行、识有生有灭;照见,反观观自心的那个观照,那个“照”是不动的,受、想、行、识是动摇的。
[十番显见]第二番到这里就讲完了,是关于我们如何认识,如何树立人生观的主要问题,这里也不是带妄寻真,也不是带妄显真,这地方是破迷树正见,明确告诉我们要树立依心性为主的正确人生观去落实,去用根本的本性,主要是说的这个问题;用根本的本性便能够证得圣果,如果不用,或者错用了本性,着了相,便遗失真性,自取流转。[十番显见]第一番显见说的是破迷树正见,第二番显见是破迷用正见,如果不用正见,就不得成就,第一卷“破迷树正”。我告诉你,《楞严经》在我手里讲法跟任何人都不同,我不是高僧,但是我能把路子给你理出来。破迷树正这第一卷告一个段落,关于第二卷开始又有新的说法,大家再好好的预习一下第三番,看看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它是一个转折点,怎么转的?又转到哪个点去了?大家好好的复习预习,好自为之。今天就到这里吧,说的不少了。
回向偈
愿以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感恩师父!
  
原帖来源网址    印代法师佛学园地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YY ID频道17286669  YY群:5679092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1群:154695004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2群:175532848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3群:128169221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4群: 41633041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本频道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 晚上 8—10 点在线讲《楞严经》,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晚上 8 点诵《在家菩萨戒仪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5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复习课程这里不转发了,有需要看的师兄可以直接进师父空间学习
http://user.qzone.qq.com/1277595 ... mp;pos=catalog_lis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5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经》研究学习现场笔录稿【第103课】
    2013年7月22日星期一
(本稿为《楞严经》研究学习YY课堂现场笔录稿,未经老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老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老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各位大德,各位同修,我们学习完了[十番显见],到底明白没明白自性?到底是用识还是用本性呢?讲得够细的了,大家还认不清,不会用本性,实际上是大家没有用心往讲义里面好好的去认识,着文字相。说不让你落分别执着,不让你落贪嗔痴这些妄想里面,大家又落本性是“不起心不动念的”,又落在了本性是“不动”的概念里面了。别忘了,本性不起心不动念,对什么都清楚明了,它是一种“能”,它只要有这个“能”,它就能知道世间法的对与错,所以说修行要从这里转。其实我们学习佛法就是学习心地法门,我们在修学当中,老是在“断恶,修善,度众生……”其实那都是搞取舍,落事相的,关键是觉悟的人,【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心应该住在哪里?怎么样降伏这个心?内心的安住跟调伏,这是特别大的一个方向性的问题。从本经佛陀开示,佛陀是让我们先认清妄心,不要用六尘缘影的心,不要用推求寻逐的心,我们应该安住在本性能知能觉能见能闻,所以佛陀前面三卷半讲的都是这些内容,特别是前面[七番破处]、[十番显见]就是告诉我们真正的心在哪里,怎么安住这个心,处处以能知能觉为主,然后慢慢地观心。在本经当中讲到的心有两个:一是妄心,二是真心。
修行第一件事情,要把心找回来,应该是以真心为主,不要安住妄心。《楞严经》前面[七番破处]、[十番显见]是说明真心跟妄心的全貌,让我们不落取舍,而以“能”为主。当我们安住在心性以后,开始做调伏,我们就是舍识用根,这个时候以心性为主。以心性为主的时候,就会看到我们自己的起心动念这些妄想,然后怎么调伏它呢?以觉观来调伏。处理事情,佛法是“能”,能善能恶,能这样作为,也能那样作为,参考世间法正确的理论、正确的结果去做正确的事,这叫修智慧,作一个调和。以前提到本性,本性是无念,不起心不动念,一切清楚一切明了,大家于是就落在这个概念里面出不来。不起心不动念,对一切清楚明了,当然对错分明啊!遇到哪一件事的时候你不起心不动念,你只要是能认识到,能够觉察到这件事情,世间法有标准的,应该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就可以了。落在“不起心不动念”里,这是三关里面第二关的。第一关是见什么执着什么,第二关是见什么不执着什么,第三关是见到什么知道它是什么。
我们学习就是为了这个“安住”,其实这个结果能够看得出来,你感觉你最近躁动,那表示你把心安住错了,你跟妄想结合一起了,不是心的清净觉明。我们要经常保持觉观,这个课大体的脉络就是这样子。那么怎么样才能够远离妄想呢?怎么样才能够安住真如呢?要想安住真如,我们要先了解真如的相貌、现状,我们才能安住到真如上,连真如、真心是什么都不明白,你怎么安住呢?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
阿难尊者对佛说:“世尊,正如佛陀您对我等凡夫宣说因缘以及自然的道理,从道理上说,心性的本体是随缘不变的,它不是因缘法。从心性的作用来说,它是不变随缘的,所以它不是自然之法。从因缘的角度,它是一个和合相;从自然的角度,它是不和合相。所以佛陀开显我们真实的本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其实我阿难并没有完全了解,所以心犹未开。而且,佛陀您又讲到‘见见非见’之理。所谓【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讲到我们真心见性是远离见分之妄,因为见分是一个作用,而作用是受业力的影响,所以它带妄。但是本性这个本体,本性本体它本身是不生不灭的,所以它远离一切的妄。我听到‘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更加增加了心中的迷闷不解。”
【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伏愿大慈悲的佛陀能够布施广大智慧的见解来开示我等有学之辈,让我们去认识我们的真心,让我们去认识真心本具的种种觉悟光明和清净的心体。”阿难尊者说了祈请语之后,心中感到非常悲伤,流泪而至诚地作礼,心里准备承受佛陀的开示。
这段经文阿难提出两个问题,第一,因缘自然的道理。第二,见性和见分的差别,不同在哪里?其实仔细地斟酌,这两个疑问其实就是一个疑问。我们要把真心找回来,我们的目的要远离妄想,所以觉悟者,第一个要先认清真心,把心安住下来。那么我们依何为主?依能见能闻能觉能知的性能心为主,也就是现前的“一念心”。这一段,佛陀把心性不变之体和随缘的作用会作详细的分析说明,因为阿难尊者的问题在这里,阿难搞不清楚不变随缘,更搞不清楚随缘中有不变。也就是说,我们这个真心它分了两部分,第一个是变化的,变来变去,生生灭灭。第二个是永远没有变化的,时刻发挥作用,不管你怎么说,它都是不动的。我们在安住真心本性的时候,你要把“变”跟“不变”详细地弄清楚,你才能够产生观照——观心。
接下来,佛陀就把变跟不变的道理,什么是变的?什么是不变的?就是一个体和用的相互关系,给大家作了详细地说明。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
按照古德分析,这段是承上接下的序文,叙述佛陀将要开示。“大陀罗尼”是法界总相的自体,也就是本经所说的楞严大定,一真法界的心性。我们明白了一真法界这个心性,依止现前一真法界为根本称性起修,这是整个大乘三摩地和二十五圆通的根本,这叫“妙修行路”。“陀罗尼”具体说有有相陀罗尼和无相陀罗尼。比如我们诵大悲咒、楞严咒、四小咒、早课心经等等,这个叫有相,有声音来代表,叫有相陀罗尼。无相陀罗尼就是本经所说的大佛顶如来密因,就是我们现前的一真法界。
佛陀这个时候要给大家叙述一真法界寂静真心,为了让我们以本性称性起修,于是佛陀便告诉阿难,【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如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佛陀在开示前,有一段告诫的话,佛陀告诫阿难尊者:“你无始劫以来,只是一向的强记,你靠着强大的记忆力。”阿难尊者有闻辞不忘的特性,佛所说的法、讲的经,每一个法会说的什么他都记得很牢。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阿难虽强记,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阿难尊者一听到以后就永远不会忘记,而且阿难尊者又喜欢多闻、多听来增长自己的见闻,多闻当然会增加很多的知识,但是阿难尊者在听闻佛法以后,不能够回归本性,只是增添了知识。前面我们讲到我们的心怎样安住,怎样降伏其心,主要就在大家认不清本心。阿难尊者虽然强记,但是没认识清本性,这个时候心中还不能够完全理解本性是什么,于是佛陀告诉阿难:“你要好好认真地聆听,我当为你们大众加以详细地开示,也希望将来的有学之人,能够成就大乘的菩提之果。”这一段不单是为当时的人讲,也为以后的人讲。我们看看这个世间学术跟出世间的佛法,不同点就在以下的经文。世间学术要了解很多的知识,但是出世间的学问,知识反而成障碍。佛法,是通过知识认清根本,把这个知识转成智慧,变成正确的人生观,也就是把我们所学的知识跟思想结合起来,认清了根本的本性,它又变成了一种生命力。学术界它不一定,学术界可以把知识讲出来,但是他的想法还是他的想法,完全不同,他变不了生命力,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以下要会归到自己的身心世界。
【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这个时候,佛陀把妄见分成两部分,把心也分了两部分。【由二颠倒分别见妄】本性一分为二了,一个是体,一个是用,体是不变的——空性部分,“用”是我们起心动念的时候。我们的起心动念会受业力的影响,受烦恼的影响,所以“用”就有很多变化。动来知动,静来知静,明来知明,暗来知暗,有变化就有差别,但是各人“用”的不一样,结果就有所不同,有所不同就产生不同的结果。“阿难,一切九法界众生,包括六道众生,之所以轮回世间,是由于我们的认识上有错误而产生二种颠倒妄见。”(注:这个“世间”指的是时间相、空间相。过去未来是时间相,前后上下左右是空间相。我们的真心一真法界,寂静本然,是超越时空的,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但是在八识当中,我们现前的生命体是有时间相的,有昨天今天明天,有生有死,有空间相,今天你在山东,明天又到四川,今天在中国,明天可能到外国去了。我们这个心念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有这些颠倒就属于妄见、妄念,主要是有二种颠倒。颠倒的意思,就是错误的认识。错误的认识,比如说红的,你把它说成绿的,本来不是那么回事儿,你硬把红颜色说成绿颜色,这属于颠倒。)
这二种颠倒妄见怎么来的呢?【当处发生,当业轮转。】这一句话非常重要,后面的经文,都是在说明这两句话。从本体来讲,我们众生跟诸佛是没有差别,十法界同一心性,清净本元,周遍法界。但是我们真心会产生妄念,妄念是由真心生起的,妄念一动,就变成了八识了,有能见有所见,生命就产生差别了。因为每一个人念头动的不同,有些人往善法上去动,比如说去修五戒十善,得人天报,他就能够得善业的力量。有些人往杀盗淫妄的因缘动,就造了恶业,他就生出恶业的力量。【当处发生】指我们心念起的时候,已经就有果报了。为什么?你动了念头你就要行动,这一行动就有结果了,只要动了那个念头,早晚都要行动的,这个大家不用再多说。
我们的生命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阎王爷所能主宰的,都是因为「仁者心动」产生善恶和迷惑颠倒的念头。这些善恶迷惑颠倒的念头确定了我们轮回方向,可能是往善的方向走,也可能是往恶的方面走。总体言之,我们的心开始动,当处发生,就会有结果。心思动,就等于启动了作为,因为心是身之主,身是心之用,起了善念你就会去做善事,起了恶念你就会去做恶事,动了以后就当业轮转,有了造作就有了结果了。我们凡夫凡哪里呢?起善念,起恶念,不是落善,就是落恶。这些念头都是我们的心所产生的,有了不同的起心动念,就有了不同的作为,就得到了不同的结果,生命从无差别就产生差别了,就有了九法界众生,有六道众生,并且产生了很多的差别。
起心动念,迷惑颠倒,形成业力的流转,大致上分成两种;一种是众生的别业妄见,众生各有自己不同的认识和想法,形成不同的作为和结果;第二个是众生的同分妄见。“同分妄见”也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说的共识共业,共同的认识,共同的造作,形成共同的结果、业报。这个共业虽然有别业,我们每个人心里不一样,但是好多人在起心动念的大方向上,还有一种共同的认识——共识,比如我们每个人看楼房都是楼房,看马路都是马路,看大桥都是大桥,那是大致的没有不同,这个就是共业,大家在方向上有一点相同,就感召共业。讲别业,比如我们今天听课的有几十个人,大家都在一起听课,虽然相处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但是每个人的思想认识境界各不相同,那每个人的行动、造作也不相同,得到的业报、结果也不相同。
于是,佛陀再告诉阿难【云何名为别业妄见】,佛陀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阿难,我现在给你举个例子,比如世间人,他的眼睛生了赤眚,”(注:赤眚是眼睛疲劳过度,而产生眼角膜病态,也叫做翳。)“所以他看外面的东西是模模糊糊看不清楚。”眼睛有毛病了嘛。“到了晚上他看远处的灯光,这个时候就看到灯光的外围另外有一个圆形五色重叠的影相,”我们有时候也有这个经验。“这个虚影是怎么来的?是灯光产生的还是眼睛产生的?”那么我们的妄想也是这样。再接下来看:
【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佛陀对阿难说:“假设这个五色的圆形图影是因为灯光的关系才出现的,这个说法有问题。为什么?因为一个眼睛健康的人怎么看不到灯有重影呢?你认为是灯光有,眼睛健康的人看不到,那不应该是灯光产生的,因为这个重叠的圆影只有眼睛有毛病的人才能看得到,所以不能说从灯光来,说它是从灯光来是不对的。如果你说这个重影是从眼睛而来,那这样说也有问题,如果这样说的话,能见的眼睛,这个见分它已经变成了五色重影了,如果我们的眼睛离开灯光的时候,就看不到这个五色重影了。那么现在所产生的这个现状,你说它从眼睛来还是说从灯光来都不对。”佛陀自住三摩地的时候,也就是佛陀进入正念真如的时候,佛陀找不到五蕴身心,因为一真法界本来无一物,五蕴身心是虚幻相,这个五蕴身心产生的这些色、受、想、行、识,你要说它是心产生的,不合理;你要说它是外界产生的也不合理。五蕴泡影虚出没,它是虚的,虽然五蕴泡影虚出没,但是大家都认五蕴泡影是真实的。这下面又说见性跟五蕴分不开。
【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阿难,这个五色的圆影,你要说离开了灯光另外有它的自体,它跟灯光完全没有关系是不对的,那我们离开灯光去看屏风桌子有没有圆影?没有,所以它离不开灯光。你要说它离开我们能见的眼睛而有,离开了见分而有,离开了眼睛我们就看不到了,那为什么眼睛有毛病的人能够看得到?所以它不离灯的因缘,也离不开眼睛。当我们清净心现前的时候,动一个妄念,都属于五蕴。五蕴身心它虽然不是心性,但是它离不开心性,五蕴跟心性是即离即非的关系。
【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阿难你应该知道,这个五色的圆影,它的的确确是在有灯光当中显现出来的,你看到灯光才能够看到五色圆影,它没有离开灯光,但是它的产生必须是我们的眼睛有毛病所现出来的影像,这个影跟我们的眼睛有毛病同时因缘而生的。当我们能见的见分去看所见的影像的时候,其实这就是毛病所在。见性没有病,这个性能是广大的,它没有毛病,但是眼睛产生了毛病就受影响了。我们的本性也没有毛病,但是受到了心念的左右,产生执着,那就有了毛病,这就有了轮回了。这地方,【于是中有非灯非见】你要说“灯”有圆影是错误的,你要说“见”有圆影也是错误的,但是这个因缘是离不开灯,也离不开生病的眼睛。下面就作了比喻了。
【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佛陀在这里又讲出了一个比喻,比如第二月,天上有一个真实的月亮,而我们提捏眼睛,捏了几次,最后我们眼疲劳了去看月亮的时候就朦朦胧胧的产生第二个月,然而这第二个月也没离开真月。所谓第二个月,就是唯识里讲的依他起性,起了分别了,这个分别是依本性起的,没有本性做根本起不来,所以说分别也是心,杀盗淫妄都是心,但是它是妄心,不是真心,不是真月之体。妄想依他起,妄想本来都不存在的,但是五蕴身心,你不能说它不存在,它的确有感受,有想法。受想行识,它的确是让你能够感受得到,能够觉察得到自己的感受存在、自己的想法存在、自己的行为存在、自己的认识存在,这就是第二月,不能说它是水中月,水中月本来是没有的。我们看月亮,因为捏目的关系,产生疲劳,产生两个月亮,所以,有智慧的人他说“一个月亮”。由于捏目看成两个月亮,你不应该说第二月是真月亮,也不能说是真月亮的影子,或者是离开了见,或者是离开了非见,或者非离见,都不可以。
【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总而言之这个道理,像前面我们眼睛有毛病看到五色的圆影,主要是眼睛有毛病的原因,产生了圆影,眼睛毛病消失的时候这个五色圆影也就消失了。所以你不应该说是所见灯光有圆影,或者能见的见分有圆影,或者离开灯别有圆影,或者离开见别有圆影,它就是一个因缘所生法,因缘具备所形成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想改造我们的生命,我们想创造安乐的生命,那么你就应该了解真正的生命是什么,不然没法改变,因为生命的源头你没找到。从这段经文开示,佛陀很清楚地告诉我们,生命没有离开心,我们用的是执着的心还是用的觉明清净功能的心?如果我们用真实的心,我们就能够得到改变。我们用分别的生灭心,我们这一生当中就会徒劳无益,左一阵子,右一阵子,因为它是多变的。我们的心,哪一个动,哪一个不动,大家要弄清楚你往哪个因缘走?修四谛法、十二因缘法,能产生二乘的涅槃。修六波罗蜜,菩萨法,能够得大乘法。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最重要是要认清本性,莫向外求。当一个人看谁都不对劲的时候,别人看你也不对劲。当看见外面都是错的时候,是自己错了,自己不对,是「仁者心动」,你自己起烦恼了。我们看人,善业强的人你看他身上的气色是光明的,业障重的,你看他身上的气色是昏暗的,我们心动的方向不一样呀。
我们不能颠倒,我们的本性是不迷、不取、不动。一个人最大的障碍就是烦恼,这非常可怕,如果你跟烦恼粘成了一团,那你就完全颠倒了,没有救了,佛陀也救不了你。有的人说“我赶快去拜佛求忏悔,很快就过去了”,那是自己骗自己,「罪从心起将心忏」,认透真心才是关键。我们不是为善就是为恶,这样都是在业力当中挣扎,就像开车,从广州到深圳,再从深圳到广州来回跑,这都是落在外在的问题上了,真正的修行人不向外求,调整自己安住真心。
我们学佛人都会问我们从什么地方来,可以告诉大家,我们地球上的祖先是光音天人,我们这个色身是父母给的,不是上帝给创造的。我们的业力是怎么形成的?迷真起妄,一个颠倒的妄动,开始造业,就把五蕴身心给变现出来了,七情五欲,身心世界就形成了,一念迷而产生。如果真正的觉悟了,认清本性,一念觉开始观照我空、法空,遇事不随妄转,正确处理,理智对待,慢慢地五蕴身心就消失掉了,这个地方讲出了修行人的路子。
现在我们学[十番显见]虽然学完了,大家不是落在思想的执着当中,就是落在本性是不动,就是落在“不起心不动念”那个清净觉知明了的境界,那还是落在“无”啊!又落在无了,不着这一边又着那一边:“反正就是那个能。”对,那个不起心不动念是能清楚、能明了,既然能清楚、能明了,那你就时刻待在哪个境界下,你还处理事吗?处理事,还得要参考世间的对错,世间在一切事上它有对、错、圆满的观点,你不能够光是落在“不起心不动念,前念不生后念不起,当下清楚当下明了,正与么时,便是我的本来面目。”那你落在一个呆空,又落在一个‘无’的观念上了。因为你那个觉而不迷是你本性的性能,你就能够为善、能够为恶,所以说你的本性——佛性不是善也不是恶,不是常也不是无常,不是黑也不是白,不是长也不是短……它是“能”,它能生善能生恶,能见黑能见白,能见长能见短,它是“能”。以“能”为主的话,世间上的事情做起来你就得心应手了,为什么呢?世间的事有两个,一个正确,一个错误,我们往正确的方向去做,是我们的本能就应该这样去做,也不能够讲“往正确方向上去修”,讲“往正确方向上去修”那又错了,那执着在概念上去了。把本能用好,比如说脸上有污染,今天擦,明天擦,你不如爱惜好了不污染它。
我们修行人第一件事情,莫向外求,总而言之,我们遇到了障碍,第一件事要先自省。一个人向外看的时候,外面都是错;往内心找,外面没有错,是自己做得不够。学不懂学不会,那是自己没用心,用心的话都能学得懂,学得会。我们修行,无修而修,修而无修。有共法有不共法,像禅定法是共法,不共法是不和世间法相同的。我们是不是真修行,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才是真修行,修行的第一件事,古人讲:「认清路头,莫向外求」。我们要知道,我们的根本问题出在哪里,要先把根本找到。
下面又说:【云何名为同分妄见?】就是众生的共识、共业。
【阿难!此閰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阿难尊者,我们这个小千世界是一个须弥山,东南西北有四个大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瞻部洲、和北俱芦洲。我们是住在南阎浮提——南瞻部洲,须弥山的南边,除了外围的大海水以外,中间有陆地,有三千多个大小的洲,(注:大海上的陆地叫洲。)这三千个大小的洲,中间这个大洲横跨东西二方,在这个大洲当中有很多个国家,大的国家二千三百多个,其边缘的小洲散聚在诸海当中,有的洲面积大的有三两百个国家,小一点的有一两个国家,或者三、五十个国家。
佛陀先将众生过去的业力依报环境先标出来,先标出我们生命的依报环境,下面就开始说明共业的关系。
今天就到这里吧。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回向!
回向偈
愿以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感恩师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08:27 , Processed in 0.154510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