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赤  石  脂(《本经》)

赤石脂为单斜晶系的多水高岭土。产于福建、山东、河南等地。原矿物多形成于辉长岩、辉长辉绿岩、闪长岩、玢岩及硅质页岩等的风化壳及硫化矿床氧化带。味甘、酸、涩,性温。归大肠、胃经。功效内服涩肠止泻、止血;外用收敛生肌、敛疮。临床用名有赤石脂、煅赤石脂。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气味甘平无毒,主治黄疸泄痢,肠澼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疮头疡疥瘙。久服补髓益气,肥健不饥,轻身延年。

《名医别录》:味甘、酸、辛,大温,无毒。主养心气,明目,益精,治腹痛,泄澼,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痈疽疮痔,女子崩中漏下,产难,胞衣不出。久服补髓,好颜色,益智。

《药性论》:君,补五藏虚乏。

《开宝本草》:味甘、酸、辛,大温,无毒。主养心气,明目,益精,疗腹痛,泄澼,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痈疽、疮痔,女子崩中漏下,产难,胞衣不出。久服补髓,好颜色,益智。

《本草衍义》:有人病大肠寒,小便精出,诸热药服及一斗二升,未甚效。后有人教服赤石脂、干姜各一两,胡椒半两,同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空心及饭前米饮下五七十丸。终四剂,遂愈。

《药性赋》:味甘、酸,性温,无毒。降也,阳中阳也。其用有二:固肠胃有收敛之能,下胎衣无推荡之峻。

《汤液本草》:气大温,味甘、酸、辛,无毒。

《本草》云:主养心气,明目益精,疗腹痛泄澼,下利赤白,小便利,及痈疽疮痔,女子崩中漏下,产难,胞衣不出。久服补髓,好颜色,益志不饥,五色石脂,各入五脏补益。

《东垣》云:赤石脂、白石脂,并温,无毒。畏黄芩、芫花,恶大黄。

《本经》云:涩可去脱,石脂为收敛之剂。胞衣不出,涩剂可以下之。赤入丙、白入庚。

《珍》云: 赤、白石脂俱甘酸,阳中之阴,固脱。

《心》云:甘温,筛末用。去脱,涩以固肠胃。

《局方本草》云:青石脂,养肝胆气,明目。黑石脂,养肾气,强阴,主阴蚀疮。黄石脂,养脾气,除黄疸。余与赤、白同功。

《本草衍义补遗》:气温,味甘酸。《本草》主养心气,明目益精,治腹痛泄癖,下利赤白、小便利及痈疽疮痔,女子崩漏、产难、胞衣不出。其五色石脂各入五脏,补益。涩可以去脱,石脂为收敛之剂,胞衣不出,涩剂可以下之,是赤入丙,白入庚也。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涩可去脱,石脂之涩,以收敛之。又云:赤石脂涩,以固肠胃。
洁古云:赤、白二石脂俱甘、酸,阴中之阳也,固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纲目》:五石脂皆手足阳明药也。其味甘,其气温,其体重,其性涩。涩而重,故能收涩止血而固下;甘而温,故能益气生肌而调中。中者,肠胃肌肉,惊悸黄疸是也;下者,肠澼泄痢,崩带失精是也。五种治疗,大体相同。故《本经》不分条目,但云各随五色补五脏。赤白二种,一入气分,一入血分,故时用尚之。仲景用桃花汤治下痢便脓血,取赤石脂之重涩,又下焦血分两固脱;干姜之辛温,暖下焦气分而利虚;粳米之甘温,佐石脂、干姜而润肠胃也。

补心血,生肌肉,厚肠胃,除水湿,收脱肛。

《本草经疏》:赤石脂禀土金之气,而色赤则象火,故其味甘酸辛,气大温无毒。气薄味厚,降而能收,阳中阴也。入手阳明大肠,兼入手足少阴经。经曰:涩可去脱。大小肠下后虚脱,非涩剂无以固之,故主腹痛肠澼,及小便利,女子崩中漏下也。赤者南方之色,离火之象,而甘温则又有入血益血之功,故主养心气,及益精补髓,好颜色也。血足则目自明,心气收摄则得所养而下交于肾,故有如上功能也。痈疽因荣气不从所生,疮痔因肠胃湿热所致,甘温能通畅血脉,下降能涤除湿热,故主之也。其主难产胞衣不出者,以其体重下降,而酸辛能化恶血,恶血化则胞胎无阻滞之患矣。东垣所谓:胞衣不出,涩剂可以下之。此之谓也。

简误:火热暴注者,不宜用。滞下全是湿热,于法当忌。自非的受寒邪,下利白积者,不宜用。崩中法当补阴清热,不可全仗收涩。滞下本属湿热积滞,法当祛暑除积,止涩之药定非所宜。慎之!慎之!

《本草蒙筌》:味甘、酸、辛,气温。无毒。畏芫花莫见,恶大黄松脂。凡百溃疡收口长肉,但诸来血止塞归经。养心气涩清,住泻痢除痛。

《药性解》:味甘,性平,无毒,入心经。主养心气,明目益精,疗腹痛下利、痈疽疮毒、女子崩漏产难,下胞衣。恶大黄及松脂,畏芫花。

按:石脂色赤,宜入心经,腹痛诸症,皆火为之殃。崩漏诸症,皆血为之祸。心主血属火,得石脂以疗之,而更何庸虞哉。

《景岳全书》:味甘涩,性温平。脂有五色,而今之入药者,惟赤白二种,乃手足阳明、足厥阴、少阴药也。其味甘而温,故能益气调中,其性涩而重,故能收湿固下。调中则可疗虚烦惊悸,止吐血衄血,壮筋骨,厚肠胃,除水湿黄疸,痈肿疮毒,排肿长肉,止血生肌之类是也。固下则可治梦泄遗精,肠风泻痢,血崩带浊,固大肠,收脱肛、痔漏、阴疮之类是也。又治产难胞衣不出。东垣曰:胞衣不出。惟涩剂可以下之,即此是也。

《本草备要》:重涩,固大、小肠。

甘而温,故益气生肌而调中;酸而涩,故收湿,《独行方》:煅末,敷小儿脐中汁出赤肿。止血而固下。《经疏》云:大、小肠下后虚脱,非涩剂无以固之。其他涩药轻浮,不能达下,惟赤石脂体重而涩,直入下焦阴分,故为久痢泄癖要药。仲景桃花汤用之,加干姜、粳米。疗肠癖泄痢,崩带遗精,痈痔溃疡。收口长肉,催生下胞,《经疏》云:能去恶血,恶血化,则胞胎无阻。东垣云:胞胎不出,涩剂可以下之。又云:固肠胃有收敛之能,下胎衣无推荡之峻。恶芫花,畏大黄。

《本经逢原》:甘酸辛温。无毒。

赤石脂功专止血固下。仲景桃花汤,治下利便脓血者,取石脂之重涩,入下焦血分而固脱;干姜之辛温,暖下焦气分而补虚;粳米之甘温,佐石脂而固肠胃也。火热暴注,初痢有积热者勿用。《本经》养心气,明目益精,是指精血脱泄之病而言。用以固敛其脱,则目明精益矣。疗腹痛肠澼等疾,以其开泄无并,日久不止,故取涩以固之也。治产难胞衣不出,乃指日久去血过多,无力迸下,故取重以镇之也。东垣所谓胞衣不出,涩剂可以下之。设血气壅滞,而胞衣不出,又非石脂所宜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崇原》:石脂乃石中之脂,为少阴肾脏之药。又,色赤象心,甘平属土。主治黄疸、泄痢、肠澼脓血者,脾土留湿,则外疸黄而内泄痢,甚则肠癖浓血。石脂得太阴之土气,故可治也。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者,少阴脏寒,不得君火之阳热以相济,致阴蚀而为下血赤白,邪气痈肿而为疽痔。石脂色赤,得少阴之火气故可治也。恶疮、头疡、疥瘙者,少阴火热不得肾脏之水气以相滋,致火热上炎,而为恶疮之头疡疥瘙。石脂生于石中,得少阴水精之气,故可治也。久服则脂液内生,气血充盛,故补髓益气。《本经》概言五色石脂,故曰各随五色补五脏。

《本草求真》:[批]入大肠血分固脱。

赤石脂专入大肠。与禹余、粟壳皆属收涩固脱之利。但粟壳体轻微寒,其功止入气分敛肺,此则甘温质重色赤,能入下焦血分固脱,及兼溃疡收口,长肉生肌也。时珍曰:张仲景用桃花汤治下痢便脓血,取赤石脂之重涩,入下焦血分而固脱;干姜之辛温,暖下焦气分而补虚;粳米之甘温、佐石脂、干姜而润肠胃也。禹余甘平性涩,其重过于石脂,此则功专主涩,其曰镇坠,终逊禹余之力耳。是以石脂之温,则能益气生肌;石脂之酸,则能止血固下。至云能以明目益精,亦是精血既脱,得此固敛,始见目明而精益矣。催生下胎,亦是味兼辛温,化其恶血,恶血去则胞与胎自无阻耳。故曰固肠,有收敛之能,下胎,不无推荡之峻。

《得配本草》:畏芫花、豉汁,恶大黄。

甘、酸,温、涩。入手少阴、足阳明经。厚肠胃,除水湿,收脱肛,止崩滞,下胞胎,补心血,生肌肉。能助火以生土,故长肌肉。

得干姜、胡椒,醋糊丸,治大肠寒滑、小便精出。配干姜、粳米,治久痢脓血;以其直入下焦,故为久痢之要药。配破故纸,治经水过多;配伏龙肝为末,敷脱肛;配牡蛎,盐糊丸,治小便不禁。佐川椒、附子,治心痛彻背;研末,敷脐止汗。

非寒痢白积不宜用。初病湿热者禁用。

《本草经解》:赤石脂气大温,秉天春夏木火之气,入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络;味甘酸辛无毒,得地中东西土木金之味,入足阴阳燥金胃土、手阳明燥金大肠。气味升多于降,阳也。

心包络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代君行事之府也。石脂气味酸温,则条畅心包络,而心君之气得所养矣。肝开窍于目,辛温疏达,则肝和而目明。精者,五脏阴气之华也,甘酸之味,可以益阴,所以益精而补,髓也。

腹者,太阴经行之地,太阴为湿土,土湿而寒则痛,石脂气温,温能行寒去湿,所以主之也。
胃与大肠为阳明燥金,阳虚不燥,则肠澼下痢,石脂辛温收湿,故主下痢入利小便。盖涩可以固脱也。

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火有虚实,实火可泻,虚火可补,心包络代君行事,其气味酸温,可补心包络之火也。

肝藏血,肝血不藏,则崩中漏下产难包衣不出矣,味甘酸,可以藏血;气温可以达肝气,所以主之也。

久服补益阳明,阳明经行于面,所以好颜色。肾为水脏崦藏智,酸收益阴,所以益智。

《神农本草经读》:赤石脂气平,秉金气,味甘得土味,手足太阴药也。

太阴湿胜,在皮肤则为黄疸,在肠胃则为泄痢,甚则为肠澼脓血;下注于前阴,则为阴蚀,并见赤浊、白带;下注于后阴,则为下血,皆湿邪之气为害也,石脂具湿土之质,而有燥金之用,所以主之。

痈肿疽痔恶疮头疡疥瘙等症,皆温气郁而为热,热盛生毒之患,石有能燥湿化热,所以主之。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甘,平。主黄疸,泄痢肠澼,脓血阴蚀,皆湿气在太阴、阳明之病也。下血赤白,收涩之功。邪气,正气敛则邪气除。痈肿,疽痔,恶疮,头疡,疥瘙。此皆湿郁所生之毒,能除湿则诸病亦退。久服补髓益气,肥健不饥,轻身延年。敛精气而燥脾土,故有此效。五石脂各随五色补五脏。性治略同,而所补之脏各异。

石脂得金土杂气以成,故湿土之质,而有燥金之用。脾恶湿,燥能补之。然其质属土,不至过燥,又得秋金敛藏之性,乃治湿之圣药也。

《本草分经》:甘,温,酸涩,体重。固大、小肠,直入下焦阴分,而固下收湿,止血催生,下胞衣,为久痢泄澼药。

《本草思辨录》:石脂揭两石中取之。邹氏云:两石必同根歧出而相并,脂者粘合两石之胶,故所治皆同本异趋而不相浃之病,得此乃汇于一处,专力以化之。仲圣所用石脂四方,固与邹说符合。刘潜江不以东垣、海藏、濒湖、仲醇专主收涩为然,就《本经》补髓益气鬯发其主,虽不如邹氏之亲切证明,而所见自超。抑愚窃有以伸之:《别录》于赤石脂曰补髓好颜色,则其补髓确是脑髓,与白石脂之补骨髓有别,《本经》且主头疡;何东垣但以为性降乎?夫髓生于精,精生于谷,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是中土者生精化髓之源也。而石脂味甘大温,补益脾胃,质粘能和胃阴,性燥复扶脾阳。其所以上际,则辛入肺为之。所以至脑,则酸入肝为之。

(《外台》述《删繁》论凡髓虚实之应主于肝胆)石脂确有补脑髓之理,《千金》赤石脂散,治冷饮过度,致令脾胃气弱,痰饮吐水无时,《本事方》云试之甚验,盖即邹氏所谓联合其涣散者,谓石脂为胃药非脾药可乎。夫下之精秘,则上之髓盈。石脂补髓,亦半由于秘精。秘精易而补髓难,故《本经》、《别录》,皆于补髓上冠以久服字。《千金》羌活补髓丸不收石脂,而无比山药丸,曰此药通脑鼻必酸痛勿怪。入脑自指石脂,而石脂未尝专任,可知虚损之难疗而无近效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现代药理研究】

1.  赤石脂既有止血作用,又有抗血栓形成作用。
2.  赤石脂可吸附磷,降低血磷,促进尿磷排泄,预防磷中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至善佛缘 于 2011-11-26 19:06 编辑

  肉豆蔻   石榴皮   桑螵蛸   海螵蛸   金樱子

                     原帖   (空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莲    子(《本经》)

莲子为睡莲科植物莲的成熟种仁,中心部包含着绿色胚芽,俗称莲子心。主产于湖南(湘莲)、福建(建莲)、江苏(湖莲)、浙江及南方各地的池沼湖塘中。原植物生于水泽、池塘、湖沼或水田内,喜温暖湿润气候,生长时水位不宜淹没立叶。味甘、涩,性平。归脾、肾、心经。功效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养心安神。临床用名莲子。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气味甘平无毒,主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病。

《日华子本草》:温,并石莲益气,止渴,助心,止痢。治腰痛,治泄精,安心。

《本草纲目》:莲产于游泥而不为泥染,居于水中而不为水没。其味甘气温而性啬,禀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脾者,黄宫,所以交媾水、火,会合木、金者也。土为元气之母,母气既和,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昔人治心肾不交,劳伤白浊,有清心莲子饮;补心肾,益精血,有瑞莲丸,皆得其理。

交心肾,厚肠胃,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利耳目,除寒湿,止脾泄久痢,赤白浊,女人带下崩中诸血病。

得茯苓、山药、白术、枸杞良。

《本草蒙筌》:味甘、涩,气平、寒。无毒。利益十二经脉血气,安靖上下君相火邪。禁精泄清心,去腰痛止痢。搀煮粥,搀粳米煮。渐开耳目聪明;磨作饭,顿令肢体强健。日服如常,退怒生喜。荷鼻蒂也味苦,安胎甚良,瘀血逐,好血留兼驱血痢;莲房蓬也烧灰,止血甚捷,胎孕推,胎衣下并宜酒煎。生者煎服。荷叶破血止渴,曾载《妇人良方》。原易老枳术丸用之,取引生少阳经清气。雷头风剂亦用,因形类震仰孟。震为雷属木化风,故假此引经索效。节同地黄捣汁,亦治口鼻来红。入热酒童便,取效验更易。

《本草乘雅》:其根藕,其实莲。莲者,奇也。藕者,耦也。奇耦者,即坎离之中画。莲实者,即坎中之满,能填离中之虚,故称补中。中即中黄,假实中之薏,以为种子。其中所蕴,为资始资生之本,微而能著,固而愈强。故养益神气,百疾自除。菊耐霜,莲耐日,寒暑所不能损者,岂患老之将至耶。然妙在薏,设修治之,失却圣胎种子矣。

客曰:经秋正黑,入水必沉,卤盐煎之能浮,生山海间者,百年不坏,食之能令发黑不老者,何也?颐曰:曰:莲实一名水芝,盖钟天一之灵,以透发地二之德,见秋金之母,自然本色毕露,入水而炎上一脉已断,全归水性,密藏不出,无复浮理,唯以卤盐之本族柔之,煎熬之火力迫之,自然生气流动,不容终沉。若归宗于海者,必能久居其所,以北方之水液,滋血之馀,后天之坎精,润形之槁,宜其黑发不老也。客曰:安靖上下君相火邪者,何也?颐曰:曰:莲从藕根抽茎开花,以及结实,皆自下而上。实中之薏,包蕴根茎花叶,形复倒垂,自上而下,有归根潜伏之义。薏居中,为黄婆,能调伏心肾。又若味能降,此为莲之心苗,含水之灵液,结于炎夏。又秉火之正令,其安靖上下君相火邪,气味应尔。客曰:曰:本经主治惟实,别录以藕节,止吐血、衄血、消瘀血、血闷者,何也?颐曰:曰:心主血脉,吐衄即血无所主。脉无经纬,亦道路填塞,疆界失制,藕质脉络井然,窍穴玲彻,节则又为疆界之总制,象形从治,则血有所主,错宗经隧,仍无碍矣。

《药性解》:主清心醒脾,补中养神,进饮食,止泻痢,禁泄精,除腰痛,久服耳目聪明。宜去心蒸熟用。莲须,主益肾涩精。荷叶,主雷头风,破血止渴。叶蒂,主安胎,逐瘀血,留好血,止血痢。

按:藕味甘温,宜归脾脏,脾实裹血,故治血证。多服莲子,令人气滞;多服莲须,令人秘结。荷叶形如仰盂,其象为震,震为雷,属木化风,故治雷头风。枳术丸用之,取其引生少阳经清气耳。叶蒂在中,故能中守;又能行血者,性温之功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备要》:补脾,涩肠,固精。

甘温而涩,脾之果也,脾者黄宫,故能交水火而  心肾,安靖上下君相火邪,古方治心肾不交,劳伤白浊,有莲子清心饮,补心肾有瑞莲丸。益十二经脉血气,涩精气,厚肠胃,除寒热。治脾泄久痢,白浊梦遗,女人崩带及诸血病。大便燥者勿服。得茯苓、山药、白术、枸杞良。

《本经逢原》:莲子得水之精英,补中养神,益气清心,固精止泻,除崩带赤白浊,能使心肾交而成既济之妙。昔人治心肾不交,劳伤白浊,清心莲子饮;补心肾,益精血,有瑞莲丸,皆取其补益黄庭,实堤御水之义。

《本草崇原》:莲生水中,茎直色青,具有木之象,花红,须黄,房白,子黑,得五运相生之气化,气味甘平。主补中,得中土之精气也。养神,得水火之精气也。益气力,得金木之精气也。百疾之生,不离五运,莲禀五运之气化,故除百疾。

《本草求真》:[批]清心,补脾涩气。

莲子专入脾,兼入心、肾。书载能入心、脾、肾三经,然气禀清芳,味得中和,甘温而涩,究皆脾家药耳。中和则上下安养,君令臣恭而无不交之患矣。冯兆张曰:按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生生不息,节节含藏,中含白肉,内隐青心,根须花果叶节皮心,皆为良药。禀芬芳之气,合稼穑之味,为脾之果。脾为中黄,氢交媾水火,会命金木者也。土旺则四脏皆安,而莲之功大矣。故书载能补心与肾,有莲子清心饮。及通十二经络血脉,即是此意。且其味涩,则能使气不走,而梦遗崩带、失血等症可理。白浊遗精,用石莲肉、龙骨、益智仁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空心饭汤送下。味涩则肠胃亦固,而无五更洞泄之虞。同菟丝子、五味子、山茱萸、山药、车前子、肉豆蔻、砂仁、橘红、芡实、人参、补骨脂、巴戟天,治脾肾俱虚,五更溏泻。惟大便燥者勿服。

《得配本草》:莲房一名莲蓬壳,苦,涩。温。入足厥阴经血分。消瘀散血。治血胀腹痛,及胞衣不下,止血崩、下血、尿血。

得香附炭,治产后血崩。配荆芥炭,止血崩。入肝经药,治便血。烧存性研末,入麝香少许,米饮下,治小便血淋。调井底泥,涂天泡疮。

陈久者良。下胞,酒煎;止血,烧炭。

《本草经解》:莲实气平涩,秉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土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以其仁也,兼入少阴心经。气味升降,阳也。

脾者,五脏之中也,甘平益脾,所以补中。心者,神之居也,芳香清心,所以养神。脾为万物之母,后天之肺,主周身之气,先天之源,甘平益脾肺,所以益气力。

心为十二官之主,主安则十二官俱安,而百病皆除也。

《本草新编》:味甘涩,气平、寒,无毒。入心、脾、肝、肾四脏。养神定志,能交君相二火,善止泄精,清心气,去腰疼,禁痢疾。

花心,益肾,涩精,固髓。

藕,甘寒。主血多验,治瘀血,逐散不凝,止吐衄溢妄行,破产后血积烦闷,解酒却热,治金疮生肌。

按:莲子、花、藕,俱能益人,而莲子之功尤胜。世人谓莲子不宜食心,恐成卒暴霍乱。不知莲子去心用之,全无功效,其妙全在于心,不特止产后消渴也。莲子之心,清心火,又清肾火。二火炎,则心肾不交;二火清,则心肾自合。去莲心,而止用莲肉,徒能养脾胃,而不益心肾矣。莲子心单用入之于参、苓、芪、术之中,治梦遗尤神,取其能交心肾也。故用莲子断不可去心,一去心,则神不能养,而志不能定,精泄不能止,而腰痛不能除矣。

或问莲子清心汤,前人用之,未闻用心也。曰:莲子而不用心,此清心汤之所以不效也。前人制方,未必不单用莲心,岁久失传,人不知用,致清心汤神效竟为无用之方。此铎所以三叹也。原世人用清心汤者,用莲子心一钱以清心,未有不效应如响者矣。

《本草分经》:甘平而涩。能交心肾,安君相火邪,涩精气,厚肠胃,兼治女人一切血病。

莲心,苦寒,清心,去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莲子有效成分对血流动力学有抑制作用,能够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扩张冠状动脉,松弛血管,降低血压,并有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作用。

2.  莲子的生物碱有抗自由基作用。

3.  莲子心水煎液通过室性血球聚集实验证明对该模型具有治疗和预防作用。

4.  莲子有抗衰老、延长寿命的作用。

5. 莲子含氧化黄心树宁碱,有抑制鼻咽癌的作用。

6. 莲子中的生物碱对大鼠脑细胞膜上的ADT酶有抑制活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芡    实(《本经》)

芡实为睡莲科植物芡的成熟种仁。主产于湖南、江苏、安徽、山东等地。原植物生于池塘、沼泽及水田中,喜温暖湿润气候和阳光充足。味甘、涩,性平。归脾、肾经。功效补脾祛湿、益肾固精。临床用名有芡实、鸡头实。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

《本草乘雅》:芡生水中,华实向日,具既济水火义。又草木类,全藉水土,吮抽发育,芡则更藉日中火,为先后身,亦具木胎火里义。又叶上蹙衄如沸,连茎刺棘如猬,实皮实壳如介,亦具金胎水中义。诚互交木金火之驻形物也。如益精强志不饥,即驻形之里应,目明耳聪轻身耐老,即驻形之外合;飞行神仙,即驻形之行圆功满也。未有形已驻,而中央之基不筑已不练者;若湿痹之腰脊膝痛,及卒暴疾,即驻形物之主治功能也。芡乃大中之小,浊中之精,涩中之甘,荆棘中之软美,壅滞中之流行,意兰中之气悟,疲疲中之强武。

《药性解》:味甘,性平,无毒,入心、肾、脾、胃四经。主安五脏,补脾胃,益精气,止遗泄,暖腰膝,去湿痹,明耳目,治健忘。

按:芡实之甘,宜归脾胃,土得其宜,则水不受克,火亦无盗食之虞,故又入心肾二经。多食壅气,最难消化,婴儿食之不长,老人服之延年。

《药鉴》:气温,味甘美。属土而有水。经曰:补中补胃。又曰:益精治浊。同杜仲,理腰膝疼痛。并甘菊,令耳耳聪明。更益精气,又主脾湿。久服不厌,可作饵食。

《景岳全书》:味甘,气平,入脾肾两脏。能健脾养阴止渴,治腰漆疼痛,强志益神,聪明耳目,补肾固精,治小便不禁,遗精白浊带下,延年耐老。或散丸、或煮食皆妙。但其性缓,难收奇效。

《本草备要》:一名鸡头子,补脾涩精。

甘涩。固肾益精,补脾去湿。治泄泻带浊,小便不禁,梦遗滑精,同金樱膏为丸,名水陆二仙丹。腰膝瘀痛,吴子野曰:人之食芡,必枚啮而细嚼之,使华液流通,转相灌溉,其功胜于乳石也

《经验后方》:煮熟研膏,合粳米煮粥食,益精气。蒸熟捣粉用,涩精药或连壳用。李惟熙云:菱寒而芡暖,菱花背日,芡花向日。

《本经逢原》:芡生水中而能益脾利湿,观《本经》所主,皆脾肾之病。遗精浊带,小便不禁者宜之。

《本草崇原》:芡实气味甘平,子黄仁白,生于水中,花开向日,乃阳引而上,阴引而下,故字从欠,得阳明少阴之精气。主治湿痹者,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也。治腰脊膝痛者,少阴主骨,外合腰膝也。补中者,阳明居中土也。除暴疾者,精气神三虚相搏,则为暴疾。芡实生于水而向日,得水之精,火之神。茎刺肉白,又禀秋金收敛之气,故治三虚之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者,言精气充益,则肾志强。肾志强则耳目聪明。盖心肾开窍于耳,精神共注于目也。

《本草求真》:[批]利脾湿,涩肾气。

芡实专入脾、肾。如何补脾,以其味甘之故。甘入脾。芡实如何固肾,以其味涩之故。涩固脱。惟其味甘补脾,故能利湿,而使泄泻腹痛可治。补脾同山药、茯苓、白术、人参、莲肉、薏苡仁、扁豆。惟其味涩固肾,用芡实一味捣未熬,金樱子煎和丸,服之补下元益人,谓之水陆丹。故能闭气,而使遗带小便不禁皆愈。伤损精气,小便遗数精滑,用秋石、芡实、茯苓、莲肉各四两为末,枣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盐汤送下。功与山药相似,然山药之阴本有过于芡实;而芡实之涩更有甚于山药;且山药兼补肺阴;而芡实则止于脾肾,而不及于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得配本草》:芡实一名鸡头,甘,平。涩。入足少阴、太阴经。补脾助气,固肾涩精。治遗浊带下,小便不禁。

得金樱子,摄精;配秋石、莲肉、大枣为丸,盐汤下,治便数精滑。佐生地,止血。合菟丝子,实大便。

《本草经解》:芡实气平涩,秉天秋敛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脾为湿土而统血,湿邪降于下,则走腰脊膝,致血泣而成痹。芡实甘平,则益脾肺,肺通水道,则湿行;脾和则血活,而痹者瘳矣。

中者脾也,味甘益脾,故能补中。暴疾多属于火,得水之精者,多能抑火,芡实味甘属土,而生于水,所以制火而主暴疾。

肾藏精,肺为金而肾为水,气平益肺,肺气旺则生精,金生水也。味甘益脾,脾统血,目得血则明,耳得血则聪,故令耳目聪明也。味甘益脾,脾气升;气平益肺,肺气降,升降和,则天清地宁,养以刚大,而志强矣。

《本经疏证》:芡茎不弱于荷茎,其长且倍焉,然任蠖屈于水中,而叶终不离水面者,地之气能隔水以交天,天之气不能越水以交地,则承接于天者,究在水而不在土也。故夫芡开花向日,向日结包与天上之阳相嘘吸而成实,则为秉气于阳矣。夫水中之气不能出水,又何异腰脊与膝为湿所蔽不得交于阳耶?乃芡者偏能共水外之阳,嘘吸以钟生趣,故主为湿痹。腰脊膝痛补中,腰脊膝固皆系属水藏,而资阳气以运动者也,被水气蔽而为痛,则受阳之益而痛已矣。资始于水下之土,资生于水外之火,火土相锻则成金,而偏在水中,具坚刚之性,洁白之色,不受泥之汗日之暴,则受日暴泥汗以为病者,均藉此可已。曰除暴疾,正对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而言,非特能致阳于阴,并能起阴御阳也。心之志,耳目之聪明,皆阴中之生气而注于阳者,皆于精中益气以交阳,则志之强耳之聪目之明,正有不期然而然者,特精盈而气不能摄之以交于阳者则可,精不足而有是则无益矣。

《本草新编》:味甘,气平,无毒。入脾、肾二经。主湿痹,止腰膝疼痛,益精,令耳目聪明,强志补中,除暴疾,久食延龄益寿。视之若平常,用之大有利益。可君可臣,而又可佐使者也。其功全在补肾去湿。夫补肾之药,大都润泽者居多,润泽则未免少湿矣。芡实补中去湿,性又不燥,故能去邪水而补神水,与诸补阴之药同用,尤能助之以添精,不虑多投以增湿也。

或问芡实平平无奇,而子偏誉之为益精补中之药,何也?曰:芡实不特益精,且能涩精,补肾至妙药也,子不信其功效乎?夫芡实与山药并用,各为末,日日米饮调服,虽遗精至衰惫者,不旬日而精止神旺矣。至平之药,而实有至奇之功,非世人所能测也。

或问芡实性实平淡,吾子誉其功用,不识益肾补精之外,更有何病可大用乎?曰:芡实,无症不可大用,而尤可大用者,开胃气耳。胃气大开,何病不藉之以得利。平而实奇,淡而无厌,殆芡实之谓乎。

或疑芡实但能止精,而不能益精,虽精止即是益精,而终不可谓精得芡实而生也。曰:芡实岂但止精哉。夫遗精之病,必能补而后能止。使芡实不能益精,又何能止精。况芡实不但止精,而亦能生精也。去脾胃中之湿痰,即生肾中之真水。芡实益精,又何疑乎。

《本草分经》:甘平而涩。补脾固肾,助气涩精,又能解暑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6 11:57 , Processed in 0.327497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