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供三宝

[事迹传记] 沙弥日志---贤书师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8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感恩师兄布施好文!顶礼一切贤圣僧!
发表于 2010-7-28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感恩师兄布施好文!顶礼一切贤圣僧!
 楼主| 发表于 2010-7-28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弥日志(48)

沙弥日志(48
  法师讲法时,常常会有令人会心一笑的时候,也会有很多引起人共鸣和思考的时刻,这其中,往往会有一些让我们获得生命提升的片刻,就看如何把握住。
浪费掉这些时刻就很可惜。
  首先我们要相信,法师和我们处在两个不同的思想高度和生命境界中,这两个高度和境界的衔接不是通过我们所理解的学习学习而达到的,而是通过一个特殊的过程和方式,让我们领悟到的,比如相声,你去听,在进相声馆之前,你很难想象,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笑,但是,到了馆里,说相声的会根据现场的情况,气氛,光线听者的状态,先甩出一个包袱,然后忽然一抖,你就乐了。
讲相声的,你乐了,就达到目的了。
  讲法的要让你有所领悟,那就需要你自己的配合。而且领悟的程度也不太一样,《法华经》里有比喻说,法就跟下雨一样,淋雨的有大树有小树,有大草有小草,被滋润后,长势各不相同。
有的人很聪明,在提问的时候会在问题中设一些玄关,这个很了不起,但是,最好能利用好这些玄关,然后再在答案中有所突破,比如,曾经我的师父给大学生讲法,有人提问,说,大和尚,如果您开火车时,遇到两条道,一条道上有十个人,一条道上有两个人,你撞哪一个?只有两条道,没有第三条道。
  这个问题很贼,想把我的师父拽下水。
  可是,我的师父是不可能被拽下水的,我的师父是这样答的:这个不可能,我在这里给你们讲法,怎么可能去开火车呢?
  不知道提问的这个同学有什么样的体悟,是不是把握住了这个片刻,我觉得这个不是文字游戏,而是听法者获得一些领悟的契机,那就是,高人不在我们的思维境界上思考问题,我们要设法借机也从自己的思维境界中跃出来。
  高人插了个杆,赶紧顺杆爬。只是赞叹赞叹那个杆很漂亮,就没意思了。

  这次福慧营有人向法师提问,很尖锐,很厉害的问题,说,都说祈求有用,那我学英语,考四级,祈求菩萨,要是有用的话,岂不是大家都不用学英语了,都去祈求了,而且《妙法莲华经》里讲,只要念观世音菩萨,火坑都会变成池。我觉得这个就有矛盾。
  法师答,有矛盾是因为没有智慧,有智慧了就没有矛盾。你学英语,考四级,主要的缘还是你自己,菩萨只是助缘,你祈求他来帮你,是否拒绝别人的帮助那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
  有人问我,自己跟父母的关系处不好,一直有矛盾,怎么办?
  还没有来得及回答,提问者就使劲地讲述矛盾的复杂性,大事、小事讲的晕头转向,最后大致能听清楚,现在父母让他立刻离开福慧营回家,马上。而他很想把后面的活动都参加完,获得佛法上的收益,再走不迟。
  其实,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学佛和家人的态度发生冲突,要说服家人,又没有能力,是尽孝还是学佛。似乎矛盾在这里。
  同样,我予以的回答是,先孝顺父母,立刻答应他们回家。
  这位同学开始表达这样做的不妥,说了很多很多。
  我没办法只好掐断他的话头,接着告诉他,态度决定一切。没有父母不爱孩子,长期不听他们的话,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结果,解决这个问题,先要获得他们的信任,孝顺他们,这个本身也是佛法。
  但是,解释到这个程度,已经失去了真正获得领悟的那个契机了。


  这位同学继续解释家庭矛盾的复杂性。接着说,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其实是这样这样这样……
  总而言之,传递给大家一个信息是,他和父母的关系是无法调和的。要么留下来学佛,违逆父母,要么失去学佛法的机会。
  我告诉他,你先答应父母,让他们高兴,向他们表示一个你听话的态度,然后马上回去,马上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一个小时是马上,两天是马上,三天也是马上,两、三天过去福慧营也就结束了。
  这位同学继续讲述他的家庭矛盾和现实情况,晚回去两、三天可能会失去一份好不容易到手的工作。
  这时候,我开始反省,讲法并不至于要讲到这个地步,讲到这样就被听法者活活地拽下水了,而掉进了是非对错的泥潭中。
  其实,现在反省,是功德不够,也是没有智慧能量没有的表现,所以会造成在事项上不断地解释和粘着。
  最好的回答应该是在他提出这个问题的一瞬间进行这样的问答。
  问,跟父母有矛盾怎么办?
  斩钉截铁地答,这很简单,你听他们的话就没有矛盾了。
  然后就不许他问了。
  这样,就有可能让他获得更好的体验和思考,只要他能听进去,领纳进去,后面的问题就不成问题,否则,一个听法的人已经够烦恼的了,再扯进去一个讲法的人跟他一起烦恼。
  但这么讲的前提是要讲法者有足够的功德,提问者对讲法者足够的信任。
  真正的高人可以这么干。我这么干,没戏。功德和能量没有。所以,不足以让别人有所领悟。还是要好好地学习,精进,这个东西不是掌握一些技巧就可以,也不是照葫芦画瓢就能做到,而是真的要有福德智慧。
  事后,有法师就这个问题开示,讲法要瞬间在第一句话就斩断他的疑根,第二句话就是废话。
曾经看过星云大师回答别人提问的公案,非常有意思。转述过来。让我们都有所觉察。
  有记者别有用意地在一个公开场合问星云大师,对同性恋问题怎么看,是支持还是不支持。
  大师说,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讲一个公案,有一个和尚撑着一船乘客过河,船靠岸的时候,船压死了一些小鱼、螺丝。岸边有个过路人问和尚,佛门讲慈悲,现在你的船压死了这些小生命,是怪你啊,还是怪船上的这些乘客啊。
  和尚回答说,怪你。
  过路人说,凭什么怪我。
  和尚说,因为你多管闲事。
 楼主| 发表于 2010-7-28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沙弥日志(49)

沙弥日志(49)
  这是出家以后第一次出远门,可能是从小就习惯四处奔波,也可能是出家后对什么都不怎么牵挂了,在法门寺吃的香,睡的好,读书也正常,打坐也正常,一切都很正常,第二天就适应了这里上殿的唱诵。
  这里有很多老修行,岁数很大的老和尚,一起上殿,一起过堂,他们对我很照顾,感觉很好。
  法门寺建立了一所佛学院,通过这种方式将佛法在西北地区传播,未来有可能全国招生,也可能会招收居士,培训居士弘法人才。
  福慧营的事项很忙碌,同行去的居士每天要承担很多事情,主要是采访和写稿,我则没有什么事情做,一切都是别人安排好,到时候往那里一坐,主要的功能是供别人观赏,配合是天经地义的,不然对不住承担者。
  最长的一次端坐了一个半小时,出家人嘛,这个时候正好可以修心,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看看它又在搞什么新的花样。是不是在搞分别。
  外境乱,尽量让自己的内心不乱,压也要压一压,实在不行就咬牙。但久了,对这个状态就有一点点畏惧。有一天,该我出去见人,但是可去可不去,就想,算了,别去了,我不太喜欢这种场合,喜欢清静。
  嘴里叨叨了一句,被法师听见,他说,你喜欢清静和喜欢凑热闹其实是一样的,就如同一张饼,你从这边咬跟从那边咬,没什么区别。关键的问题是您有饼。
  这就有点明白了,中道和随缘,这都是嘴上说的,还是要落到行为上,看你在一个人的屋里和黑压压的人群中是不是一样都能观照到自己的呼吸,观照到自己的念头,外边什么样,是不搭界的。
  事情很快就结束了,当地有个居士要带我们去见一个老和尚,叫无相法师,我想一定是个大和尚,跟着就去了,到了一个小院门口,我以为是那个小院,没想到是小院门口的一个水塔,水塔的底下有个很小的空间,直径也就不到两米吧。
  无相法师就住在这里面。
无相法师的住处

  这里面没有床,只有一把破凳子,对面放着一个架子,架子上有些杂物,正对门放着阿弥陀佛的像,旁边有一本《菩萨戒戒本》和《四分律比丘戒戒本》。
  老和尚就在这里面生活、修行,据说,专念楞严咒,已经三十多年。
  看“屋”里的陈设,老和尚是不睡觉的,每天能坐着。我们去的时候,没碰上他,带我们去的居士说,他应该在大殿门口扫地。
  居士介绍,法门寺有的是房间,但老和尚就愿意住在这里,可能这里更适合修行吧。
  等了一会儿,没等到。就去办别的事情了,我不甘心,过了一会儿又去了一趟,拍了些照片,还是没有等到老和尚。
这张椅子就是法师每天坐着的

  到了午斋的时候,路上又遇到一个老和尚,问他无相法师是不是会去用午斋,他说会啊。然后就慈眉善目地带我去了斋堂,告诉我谁是无相法师。
  我径直到无相法师跟前,鞠躬,问老法师,可不可以给他照张相,老法师很惊讶,仿佛是被打扰了他的清修,又不好拒绝我,犹豫了片刻,他拍拍自己的脸,还揪起一块来,说,我太丑,太难看,不用照了吧。
  没敢再打扰老法师,再鞠躬,赶紧一边用斋去。
  用完斋后,回头看斋堂里的老法师们,还是很想把无相法师介绍给别人,因为,他给我的内心带来的冲击是很巨大的,以前在书里、在别人的嘴里听说的那些事情,现在真实地就呈现在自己的面前。
  这个行为,我想我可能学不了,但是他的气质和道心是可以学习和效仿的。
  出家以后,我一直在对治睡眠,苦干了大半年,才减到五个半小时,诵经还会有些困。
  老和尚连睡眠都没了,就这么坐着,有这样的道行,什么修不起来啊。
猜猜哪位是无相法师?

  修行的传奇故事以前都是听说的,真的见到了,对内心的影响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虽然很想拍一张老法师的照片,但看老法师的态度,知道不妥。
  但还是顺手拍了一张斋堂里用斋的照片,里面就有无相法师,当然,您是看不出来的,其实,看出来,看不出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知道有无相法师,真实地存在在法门寺,存在在我们的身边。
  重要的是看到了一个出家人的道心。
 楼主| 发表于 2010-7-28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沙弥日志(50)

沙弥日志50、
  出家后,想起出家前有很多后悔的事情,人生路没有走好,都无法弥补。小时候,我断奶断得晚,六岁才断,以至于影响了在应有的年龄接受义务教育,我妈背着我去学校报到,老师说,这个孩子这么晚还吃奶,还是回家去等断了奶再说吧。
  于是,我妈就把我背回家了,第二年,断了奶,才上的小学。
  后来,一直没有给家里做什么事情,也没给家里承担什么,在外漂泊,尽让父母担心了,稀里糊涂地都已经不惑之年,直到出家以后,想起来,很是愧疚。
  总结了这些教训之后,就觉得出家修道不能再跟以前那样糊涂了,我觉得一个人出家,跟出生差不多,刚出家,需要环境的呵护,为一些小事情起烦恼,就跟在父母面前撒个娇一样,渐渐大了,就不能总这样。该懂事就应该懂事起来。
  如同断奶,不能跟我一样,六岁才断,还是早断一点比较合理。
  因为,人很容易被红尘吞没掉,嘴上断了奶,还有心理上的奶,那个不好断,如果内心里没有一点硬货,刚靠外力,就很麻烦。
  这次去法门寺,有人问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不是在各种环境下观察自己的内心起伏,也不是观察到了各种人和事所获得的经验,而是我跟我住的标准间里的那张床之间的战斗,我获得了绝对意义的胜利,我认为,那算是最大的收获。
  在龙泉寺,做到随众是很容易的,因为大家都随众,有这种气氛和环境,都去上殿了,你不可能具备那样的心理素质在床上躺着。
  但是,在法门寺,身份变了,是客人,打板声也不一样,环境和气氛忽然间就变了,没有人催你出坡,没有人要求你去做什么,都没有。
  虽然在那个环境里,不早起,不上殿的想法是没有冒出来,而是上完殿之后,至少有三次非常强烈的放逸的想法。
  下了殿之后,也没有事情做,一般就是在房间里看书,打坐,椅子都有扶手,没法盘腿,就只好坐在床上,坐一会儿,开始犯困。
  这时候就想躺下。
  那一瞬间,刚出家时发的一个愿就忽然冒出来,那个愿是,今生绝不因为个人的放逸而躺在床上,除非道场开许的正常的晚间和午间的睡眠,以及重病和往生。否则,即为违背自己的誓言。
  愿是有力量的,那一瞬间的力量很强大,但是,放逸的力量也很强大,读书困了,打坐困了,就想躺下,床对自己的诱惑力很大,然后,内心会找理由给自己开脱。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发的那个愿,在法门寺的九天一定是放逸的九天,前两天可能会上早、晚殿,后几天,就会被床打垮,躺在上面。
  而且,白天大多数时间是在房间里,找个理由就躺下了。一躺下,也没人管,基本上就是睡个够才有可能自己爬起来。
  一个人,训练出精进的习气需要很长的时间,从进道场到现在,靠环境的影响,自己的努力,前面法师的带动,渐渐地在作息上有了一点气息,但是,换个环境,睡几个大懒觉,我估计,这些气息就毁的差不多了。
  因为,人的放逸就像闸门,一开就很难再收拾,与其这样,还不如一下子把放逸这个对手彻底打死掉,把这个放逸之心彻底斩断。
  最好的办法就是发愿,然后宁死也要守住这个愿。不然的话,以后拖拖拉拉的还会有很多麻烦。
  这是这几天才意识到的,当初发愿的时候,没有这么多想法,因为师父总说要发愿,要发愿,也没怎么听懂。但是,还是先发个自己能做到的,比较简单的愿再说,当时想对治睡眠,于是就发了不沾床的这个愿。
  还有一个是不因为个人放逸偷懒的原因而不上早、晚殿,二十年内要做到。
  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因为后半生肯定会有不同的境界,人活着无论是修行还是过日子都不能老是不断奶,老是需要道场环境的关照,长大了还是要有能力、有力量去关照道场,反哺,在家里为家里承担、做事,像一个懂事的长子那样。
  出家了,为道场承担做事。也像一个懂事的孩子那样。
  在家时,我的大哥就是那样一个人,很小的时候,在家里很困难的时候,都是他承担着家里的很多事情。他的那种性格好像是天生的。
  后天的,我觉得就靠发愿,不发愿,空有一腔热情,确实很难做到。就在那个放逸和精进交锋的关键时刻,很有可能失手。
  最强烈的一次是,法门寺四点五十早殿,我是三点五十八分起,刚起来,看时间不到,就想再睡下,这时候,我也知道,如果睡下,就很难再起来。
  究竟是放逸还是精进,就在那一瞬间。
  还有一次,打坐打的困得脑袋都耷拉到胸口了,实在是想躺下,肋骨都仿佛已经感觉到沾床的快乐了,这么表达一点也没有夸张,人的放逸就是这么厉害,确实很容易摧毁一个人的意志。
  如果那一瞬间,躺下了,以后就有无数个理由让自己躺下。呼呼大睡,过完那九天。
  如果那一瞬间,起来了,该读书读书,该念佛念佛,该承担承担,该绕佛绕佛,就过来了。
  两者之间,天壤之别,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就好比两个人的战斗,胜负就在那一瞬间。
  这是睡眠,后半生还有很多东西都要对治,财色名食等等,一个也不能败下阵来。
  有了这个基础,那些天天念诵的愿才有实现的可能,反哺的想法才有可能做到,否则,就成了空话了。
  还有一些前面的法师的经验可以借鉴,上完早殿,为了杜绝回笼觉,不能立刻就回房间打坐、读书,而是去绕佛。这样,等困劲过去了,就没事了。
  掌掴录:
  1、因读书读忘了,遗漏一次晚殿。
  2、道伟法师关心,点拨、传授打坐的方法,自己实在是不成器,竟然两次被法师提醒坐时上身要挺直。
 楼主| 发表于 2010-7-28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弥日志(51)

沙弥日志(51)
  有亲人看望我,说,你瘦了,天啊,你怎么瘦成这样。
  他们很诧异、很难过的样子,觉得很难理解,出家了,没发胖,却瘦了。
  出家人,心宽体胖的有很多,那是一种境界。像我这样瘦下来的,我自觉作为刚出家的状态是比较妥当的,首先是饮食知量,寺里在搞建设,有很多事情做,睡眠日渐减少,肠子里的肥油越来越少,身上的赘肉也没了,肌肉很结实,力气增加,体力也增加,耐力也增加,最关键的是日益心明眼亮。
  瘦是求之不得的好现象。
  这个经验来自过去的工作,以前,公司里有很多年轻人,他们刚到公司的时候都很瘦,很上进,精力旺盛,每天早早地坐公交车来公司,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意味着早上六点就要起,风雨无阻。
  渐渐地,有了工作经验和工作技能之后,就没那么早到公司了,掐着点或者迟一点,这时候他们开始发胖,脸也变圆了,目光有一些迟钝了,有的结了婚的,肚子开始肥大,变得脖子粗腿短的样子。
  有的担任重要职务的,有了车,开上一两年之后,额头常常会冒油,腰围一天天地疯长,下巴上也开始耷拉有肉了,注意看眼神,很容易就呆滞,一般听别人说点正经事,说一会儿就打哈欠,注意力集中不起来,精神面貌很差,一般都不读书了,上上网,看看片,说说闲话,高兴了安排安排工作,然后就去安排自己的饭局。
  吃得油光满面,肥头大耳。
  这是有福报的年轻人,大多数福报一般的,黑胖黑胖的,比如,我的姐夫,开一个小作坊,每天也有不少小饭局,骑一个小摩托车,很多人都管他叫胖子,不注意看,根本就看不到他的脖子在哪儿。
  就这么一个胖子,四十岁那年忽然就死了。我给他办后事的时候,到处找他的照片,做遗像,万万没有想到,找到了一张他刚刚参加工作时的照片,一个年轻英俊、清瘦,精神面貌极好的青年形象。
  这简直就是两个人啊。
  可是,分明就是他,不是别人。由此,我得出了一个结论,人都是要被滚滚红尘残酷地吞没的,不管是你谁。只要你搭上生活这趟车,一般就没有别的出路。你还能怎样。
  这也是我曾经走过的生活道路。
  出家前,偶尔我会观察公司里的年轻人,看他们来来往往,看他们的变化,看他们的腰围,看他们的眼神,看他们频繁更换的新衬衣和笔挺的裤缝,看他们走路的姿势,看他们早上没来得及擦掉的眼屎,看他们昨夜疯狂的夜生活而导致的浮肿的眼袋,看他们被烟酒熏染的青春,看他们的注意力能保持多长时间。
  由此,来观察,一个人被生活的洪流彻底吞没,需要多少时间。
  现在看来,很短,几年吧,最顽强的也就十几年。他们开始变老,说话开始罗嗦,眼睛红肿,眼白变的很脏,不像刚开始那样清澈,目光游离,背开始驼,听力和观察力都开始衰退。
  我指的更多的是内心的那种让人心疼的老化。虽然是潜移默化的,但是可以明显地被观察出来。
  他们的脾气越来越暴躁,不像刚刚参加工作时那样的谦恭和谨慎。动辄就跟别人发火,跟下面的人发火,缺乏观察力,公司里员工的心理变化和即将发生的变故,每个人都知道了,只有他不知道,如果知道了,肯定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他们在计算机前一坐就起不来,几个小时家常便饭,和别人说话,说几个小时也是常事。最要命的没有能力调节和处理人际关系。
  但是,工作能力是毫无疑问的,对某个感兴趣的项目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能力;思想也日渐成熟,思维宽度、广度都已今非昔比。
  承受压力的能力超于常人,本具的聪慧以及在工作中锻炼出的意志力超于常人,看待问题的深度之深也常令人惊讶。但是,这些优点无法抵挡在生活上的放逸,作息,饮食、情感等等,彻底地放逸了。
  放逸就歇了,人生几乎就这样了,开着一辆中档轿车,辛苦地买上一套住房,有一拨员工,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有很多对社会的抱怨和看法,可能会再添上一个爱吃肯德基、麦当劳的胖儿子,一个总是跟自己吵架抱怨自己回家太少的老婆,拼命挽留青春的老婆常常用信用卡刷那些根本就用不上的化妆品和首饰,刷的老公心急火燎,回家后,还要被追问,你看,这些东西漂亮吗,我漂亮吗?
  在生意场上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老公难免就有气急败坏的时候,于是大吵一通。为了钱,为了你爸你妈,为了我爸我妈,为了感情,为了青春,为了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吵的你死活我,最后去民政局,去法院,去赴汤蹈火。最后可能为了孩子就忍了,也可能就破罐破摔了。
  人生也就如此了。
  而且,并非大多数人都能有一定的事业,注定了很多人要四处奔波,跳槽打工,捉襟见肘地生活。不管怎样,方式和内容都差不多,大多数人的命运也就是如此,但,我相信,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绝非就是这样。可是,我们的人生究竟应该怎样呢?
  我觉得世间和修道是有相通的地方的。
  一旦放逸,就不好收拾了。所以,我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不知道如何修的上去,但肯定知道如何修不上去。
  就跟公司里的年轻人那样肯定就修不上去了,肯定就被生活的洪流彻底吞没,命大的,浮肿虚胖地浑浑噩噩地过几十年,短命的,就跟我的那个倒霉的姐夫一样,说死,一分钟都没耽误,就挂了。
  我觉得,世间人想通过学佛改变命运,比较妥当的方法是通过定课,出家人个安排的定课,定有他的道理,不做,那真的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出家前,公司里的年轻人和我一起早起,上早课,念《法华经》,做功课,有的不住在公司的年轻人因为太早了,没有公交车,就再早起一点,步行到公司。赶上和大家一起诵经。
  如今,这些年轻人跟我预想的一样,全都因为无法处理人际关系散去了,然后,再有新的一批年轻人出现在公司里,他们由生到熟,由瘦到胖。
  大街上多出很多胖而臃肿的年轻人。然后被生活吞没掉。
  这个,就是生活,很残酷,也很现实。
  这次到法门寺,分别有这样几个在家人问了我一些问题,一个大学生问我如何提高记忆力,我把师父教授的背默经典的方法告诉了她,并且告诉她一定要坚持下去,就会有效果,否则,我白说,你白听;另一个家庭妇女,说自己上班很忙,家务也很忙,根本没有时间学佛,看别人读经,自己也读不进去,读不懂,怎么办?我说,你就先每天念两千遍佛号,两年之内,绝不间断,一天也不要间断,这期间多亲近寺院,参加寺院的各种修行活动;一个十五岁的孩子说自己注意力集中不起来,我说,你能不能坚持每天读三遍《心经》,早中晚各一遍,一定要坚持下去。
  我不知道,他们都坚持了没有,还是只是因为好奇听一听这个瘦了吧唧的出家人能说出什么有意思的话来。
  我觉得,人的一生,不在于你会什么,有多好的根器,就在于你能不能坚持,坚持做一件哪怕很简单的事情,坚持一个信念,坚持一个信仰。
  就靠坚持,天长日久,就能坚持出一点名堂出来,否则真的就没戏了。
  出家前,我给我身边那些亲爱的年轻人都布置了定课,告诉他们要有良好的生活作息,要读书,要早起,不知道他们都做了没有,不知道他们如今有没有发胖,不知道他们还有没有机会看到我的恩师的博客,和博客里的这些文字。
  其实,我布置功课时,也知道他们很多人坚持不下来,能坚持就不至于那么快地散去了。但是,我还能做什么呢?当然,我年轻的时候,也不懂这些,很多都是后来才渐渐明白了一些。时间可能会带来很多改变,看各自的命了。能不能挺到懂事的那一天。
  那天,我跟公司里的年轻人道别,告诉他们我要出家,然后让他们给我买一双鞋,这样一来,我就是穿着他们布施给我的鞋从公司去的寺院,如果这样做对他们有利益的话,有功德和福德的话,希望这份功德、福德能够回向给天下所有那些曾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能够不被生活的洪流吞没,能够不要做短命的胖子,能够做幸福家庭的创建者,能够做国家和社会的栋梁,能够在万丈红尘中幸运地听到佛陀的真理,能够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从五浊恶世中将自己以及自己深爱的亲人们超拔出来。
  他们给我买了一双黑布鞋,一双鞋垫,一双袜子。
  我把脚上原来那双鞋给了他们,穿上新鞋,离开公司,出家了。临走的时候,我看到他们在哭。我就在想,这帮家伙,现在哭有什么用。
  当然,这份眷恋之情,我是买账的,但是,我更想看到的是他们真的开始做定课,真的开始早起,戒掉烟酒,戒掉所有不良的生活嗜好,真的开始听话,眼泪有什么用。
  不过,哭,说明还有机会。
  只是,他们上山上的少,还是眷恋世间的吃喝玩乐,说明哭也是暂时的,我又不是死了,不过是出家了而已,想看我,随时上山,到庙里参加法会,参加精进共修,就能看到我。
  但他们来的很少。不使劲连哄带劝,都请不来。且,每一次来,都比上次胖了一圈。也不愿意住在寺里,言谈举止中那些就是不能自制的伎俩总是能被一眼看穿。
  请他们来,不是我想他们,更不是想他们给我带什么好吃的和那些乱七八糟的世间消息,出家了,对这些都没什么牵挂。
  出家人,快乐不在这些地方,前面有个法师讲的好,他说,对一个出家人来说,再没有比看到别人福慧增长更感到快乐的事情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7-28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弥日志(52)

沙弥日志(52)
  有人问嫉妒别人怎么办?该如何用佛法对治?
  其实,这个问题我是回答不了的,因为我自己也嫉妒别人,也是饱受嫉妒之苦,我能理解提问题的人描述的,看见别人比自己好,嫁的人比自己好,住房比自己好,工作比自己好,相貌比自己好,一切都比自己好。偏偏这个人就在自己身边,还是自己的好朋友。
  开诚布公地讲,女性中受嫉妒之苦的多一些,意识到了,并提出来,试图解决,痛苦就有解脱的可能,不承认,还要端着,装蒜,不肯面对自己的内心,那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机会解决自己的问题。
  提这个问题的人,非常了不起。
  出家前,我也是一个很爱嫉妒别人的人,别人的车开的比自己的好,会嫉妒,收入比自己高,会嫉妒,比自己有才华,会嫉妒,最令我痛苦的是,这个世界上竟然有才华和运气如此之好的人,简直就是匪夷所思。
  我每天吭吭地敲字,有几年一直和书商及出版社打交道,出了一些书,挺辛苦的,也没赚多少钱,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讲。有一天一个出版社的编辑悄悄告诉我,她和财务刚给某个很年轻的畅销作家,结了一次版税,四百万,那只是一本书的某一次版税。
  还有每个月出一本汇集别的青春情感的小说集,印数是四十万。
  替这个少年作家算了算账,这一年下来,推出的各种畅销作品会给他带来极其巨大的收入,这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对很多作家来说,都是天文数字。
  写电视剧赚的钱多一些,但是,吭吭地写,吭吭地按照各种意见去反复修改,其实也挺不容易的,有一天,一个熟悉的演员跟我讲了他的收入,吓了我一大跳,他还特别幽默,说,哥们,没办法,我就是挤眉弄眼地演一下,但就能收入这么多钱。
  那一次,拍了四十天,他收入了一百多万吧,我写了大半年,比他辛苦的多,可赚的只是他的零头。
  讲这些世间的俗事是为了下面的这句话,你能体会到当时我内心里酸溜溜的感觉吗?能体会到那种嫉妒别人嫉妒的心里跟猫抓的一样难受吗?你能察觉到当时的痛苦和烦恼吗?
  男人之间的嫉妒和女人之间的嫉妒本质上没什么区别。前者能装一装,后者不太会装,直接就流露出来了。
  一般我就会说,他有什么了不起,他不就有几个臭钱吗?他不就靠他老爸吗?他不就运气好一点吗?
  我见过女人因为嫉妒做过很极端的事情,造成对他人和自己的巨大伤害。而且,我还观察过很小的孩子就有嫉妒心,他会嫉妒班上比自己学习好的,会嫉妒某些方面比较优秀的,会嫉妒别人的某些特长,乃至嫉妒他本人。
  感谢这个给我留言提问题的读者,让我重温了一下内心的烦恼给人带来的伤害和过患。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进僧团已有一年时间,现在检省一下自己的内心,确实嫉妒心已经很少了,看见他人的财富、才华、运气不会让自己的内心起多么严重的波动,偶尔也会有,比如在一瞬间发现某个同修有巨大的进步,会有一些嫉妒,当然,很微细的还没有本领去察觉。
  但是,这些比较明显的嫉妒心随时是在自己的观察中和掌握中,它一升起来,就能觉察,然后去强迫自己随喜别人,赞叹别人。
  从理上,因为建立了因果观念,也思维的通,人家有财富、有地位、有才华、有运气,那都是前世修来的,嫉妒别人纯粹就是自找苦吃,纯粹就是愚痴,就是大傻子。而且,嫉妒永远嫉妒不完,世界上永远有比自己好的人,永远有比自己强大、比自己有才华,比自己幸福比自己高的人。
  有精力嫉妒别人还不如去修布施、去精进用功。
  不把嫉妒之心搞定,人肯定活的不人不鬼。而且,佛法里告诉我们,嫉妒有极其严重的危害,不仅危及现世,乃至生生世世。
  但理上通了,还不行,平时还要有训练,比如道场里讲随喜,随时去赞叹、分享、欢喜别人的进步、别人的财富、别人的布施、别人的精进、别人的才华,随喜别人一切善的和美好的东西。
  训练久了,嫉妒之恶就弱了。
  其实,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觉得确实需要很长时间,多角度、多手段地从自己内心里弱化乃至最终挖掉这个痛苦和烦恼之根。
  我觉得,这些方法、角度就叫做佛法。
  当然,我是事后这么分析一下,其实,在道场里,事先并没有这样的思维能力,而是随众就这么干,就这么过的宗教生活,有了一定的时间积累,回头一看,内心里的烦恼痛苦确实少了很多。
  路是慢慢这样走过来的,我觉得不太可能一下子就把嫉妒之苦搞掉,也不是讲几次道理就能怎么样,而是需要一定的环境,最好的方法是在道场里干,出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但可以做居士,常常亲近道场,接受出家人的引导,时间一长,不知不觉就减轻了烦恼。
  这是我的切身体会。
  嫉妒和骄慢是连在一起的两个重大的烦恼和痛苦,这段时间,因为去法门寺,有了一些自己的时间,突击把恩师让读的曾国藩的书给看完了,剩下的时间把该做的功课做了,心想再干点什么呢?挑简单易懂的干,就回过头去听《感悟人生》这套开示。
  重听有重听的收获,跟以前听有着巨大差异的觉受。
  那里面将烦恼的起因、过患、对治的方法都掰开揉碎地讲的很清晰,直接是从佛法角度入手,不兜圈子,直指我们的内心,真的听进去了,可以直接受益,直至改变自己的身心。
  而且,这套开示虽已过去很多年,但是结合现在的开示听,还发现一个理路,佛法确实如同阳光,他不会动,也不会改变,就在那里时时刻刻地照耀进进出出的人,我们站出来,接受照耀,就能扫除内心的黑暗,缩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出来,就接受不到这种照耀。
  弱化嫉妒之心以后,确实感觉跟以前大不一样。
发表于 2010-7-28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私的爱,慈悲的爱,大爱!
 楼主| 发表于 2010-7-28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弥日志(53)

沙弥日志(53)
  讲一个生活中最尖锐的问题,最难以放下的东西。
  我们的情感。
  对世间人来说,这个东西简直就是不可以放下的东西。有一个女演员曾经告诉我,她一生中最珍贵的东西是她保存的一箱子情书。那是她年轻时的爱情。
  她曾让给她画一幅画,我给她画的是一个大妞蹲着瞅一棵牡丹,花败了一地。她问我是什么意思。我也没讲清楚,我的意思是,人不要执着过往的情感,那些东西都如花一样,再好看,也是无常,会败掉。
  换现在,要是再给她画,一定画一坨屎。真的,不开玩笑,爱情吗,就是屎,人吃饱了、穿暖了,会在一生中不同的阶段会与异性产生情感。每隔一个阶段就来一次,每一次都会觉得这是一辈子唯一的一次,最宝贵的一次。
  我的那个保存了大箱情书的朋友如今早已离异,早就不过了,一拍两散伙了。
  爱情这个东西,我觉得,究其根本,就是缘分而已,人们后来给它安立了一个叫爱情的名词,因为贪欲缘故,难以摆脱它,难以驾驭它,于是就讴歌它,夸张它,幻想它。
  年轻人不知深浅,往往一出道就被这个东西伤了,跟出门就踩了一脚屎差不多。等到了中年,有了些感悟了,也晚了,其实,很多人,老了也没什么感悟,没觉醒,我就见过一个老人家都六十多了,还求这个东西,活的很麻烦。看着是在让人揪心。
  不管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赵富贵和李翠花,最后都难逃一死,缘分一尽,什么都留不下。想不开,就粘在上面,傻了,一点智慧都没有,而且,很多人一沾这个,别说智慧了,连起码的理智都没了;能想开的,就能意识到,爱情这个东西,一过去,就跟拉进抽水马桶的屎一样,随着哗啦一声,啥都没了。
  努力去回味、痛苦、找寻、为之不能自拔的人,就好比明明已经冲掉了,但还是不甘心要回头下手再掏回点什么。
  很多人恐怕觉得这些写不太好接受,其实,还有更让我难以接受的,佛法告诉我们人生轮回的真相,和你相爱的那个人前世极有可能是你各种各样辈分的亲人。
  出家前,按规定要先离婚,离婚后有个佛门的专门名词称前妻叫“故二”。
  我跟故二去民政局办理了离婚手续,好多人都以为还不得哭歪歪地办这个事,还有人误以为会有什么波折,其实都没有,高高兴兴地离了。
  倒是有个小插曲,早上出了门,要进电梯时,故二忽然问,你会不会假借出家跟我离婚,然后再还俗娶一个年轻的女人。
  我一听,马上就知道这绝对不是她的智慧,肯定是别人跟她讲的。你看,世间人的内心有多烦恼,这种事情都想的出来。
  我说,不会的。
  故二说,那好吧。
  我说,刚才那话是谁教你的?
  故二说,是谁谁谁教的。
  我说,以后你不要乱听别人的话,这个世界太复杂,烦恼太多,见解太多,听就一定要听佛陀的真理,听佛法的指引。
  然后去办理了离婚手续。在民政局,还有一个小插曲,正在等待盖章等手续时,忽然走廊里传来歇斯底里的痛苦的叫骂声,有人劝,有人对骂,涉及到两个家庭,一听,主人翁是个女的,她来办理离婚手续,痛心地向周围的人哭诉,旁边有人问她,你不是四天前刚在这里办的结婚手续吗?
  她说,日子过不下去了……
  写上面的这些话,不是为了鼓励大家去离婚,而是觉得大家应该能够好好地过下去,一旦遇到情感危机,尽量能做到好聚好散,不要粘着,得放下且放下,没完没了地不放手百害而无一利。
  就当成肚子里的一泡屎,拉掉了就不再去找。而且绝不可在婚外去找心理刺激,给枯燥的生活增加乐趣,那样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危害和痛苦太大,搞的不好,就是一屁股的屎擦不掉,身败名裂的大有人在。
  能做到这一点,很了不起,我觉得还是要靠修行,否则,靠人那点自觉性,太难,况且,这个时代的人已不好再谈自觉性了。
  散伙了的,就散伙了吧,也别再苦苦地去找寻下一段情感了。找来了又能如何,到头来还是一样,苦不堪言外加莫名其妙。
  有条件的,还是要修行,才能从生命的真相中寻找到解脱之路,否则,人生已经如此痛苦了,再去轮回,我都想象不出如何承受恶道的痛苦。
  这里并非否定世间的快乐和幸福,我自己也非常感激在世间时,所有给予过我快乐和幸福的人和事,感激我的所有的亲人,感谢那些我们相互搀扶着走过的那一幕幕如梦如幻的人生之路。感谢我们当年相互的爱护、争执、别离乃至抱怨。
  乃至给予对方的伤害。
  现在,我可以确定情感这个东西靠不住,它可以满足我们一时的内心需求,使我们暂时不孤独,但是,我们为之付出的代价太大了,现世可以看到的都是我们无法承受的,何况我们肉眼看不到的更长远的未来。
  而且,每一段情感之后都让我们饱受折磨。
  还是放下的好,我个人觉得,目标不是把情感泯灭掉,把人搞成木头,而是把情感转化成一种更高级的爱,没有后遗症的爱,没有过患的爱。
  这个爱肯定不再是情爱的那个爱。
发表于 2010-7-28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放下的好,我个人觉得,目标不是把情感泯灭掉,把人搞成木头,而是把情感转化成一种更高级的爱,没有后遗症的爱,没有过患的爱。
  这个爱肯定不再是情爱的那个爱。
=================================

看到这里,俺想起了回师的一句话:爱她,就度她成法身佛去
阿弥陀佛!感恩顶礼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感恩顶礼十方三世一切善知识!感恩顶礼一切的众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20:15 , Processed in 0.290327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