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大荷素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0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圆通老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研究学习现场笔录稿【第089课】
   2013年1月21日星期一
(本稿为《楞严经》研究学习YY课堂现场笔录稿,未经老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老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老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居士,咱们开始共同学习研究《楞严经》。
我们学佛三年来,学了什么?大家张口就能说出来很多的佛学术语,但是只学会了文字,没有得到其意,这是现在学人的通病;有的连文字的意思都没弄懂,不要说文字相背后的意义。最基本的佛教的根本是什么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大家都会说这个话,但是我们有没有认识到“自净其意”的重要性呢?有没有按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去做呢?说的时候会说了,觉得会了,觉得懂了,“众善奉行”你做到了吗?“诸恶莫作”你做到了吗?“自净其意”你做到了吗?《心经》大家都会背,《心经》里面描述的自性是什么样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本性不是修出来的,本性自净,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但是我们搞生灭了没有?搞增减了没有?天天会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却天天搞生灭、分别、执着,是不是本来清净的心田生起了妄想的心念呢?并且心潮澎湃,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有如潮水一般。『六根清净方为道』,我们六根清净吗?我们会背一些文字,文字意义没认识到,没领会到。会说吗?会说。会讲吗?会讲。那叫什么?狂慧。“世智辩聪”根本就一个字——狂,用妄心搞狂执著。
实际经文里面所说的意义都给我们说得很清楚,但是我们只着文字上,不注重文字相背后的意义、意思。我们学的是什么?我们学佛这么多年了为什么一点成绩都没有呢?烦恼还是一大堆,心一点都没柔软,棱角还是那么分明,贪嗔痴还是那么厉害,原因在哪里?我问你学佛没有?“学了。”一些佛学术语会背吗?“会背。”出口成章,拿着那些佛学术语骗佛菩萨,天天不学好,还天天在那里说我做好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学校里是不是这样说?骗佛、骗菩萨、骗鬼神、骗自己,别人一说:“你不是学佛的。”“我不是学佛的?我说给你听听……你看我懂这么多,你服不服!”人家明眼的人一看你什么都不是,是个骗子,你痴人说梦话,满口的大道理,其实自己并不懂得自己所说的话。如果有人说你不懂得自己所说的话,你觉得冤枉死了;实际回头想一想,其实我们所说的话我们并不知道它的意义,知道它的意义的话我们一定去落实了!大家想想我们一路走来是不是这样?并不觉得自己傻啊!并不觉得自己没学到东西啊!其实真没学到东西,只学到了一些文字。我们虽然用文字说出来了,其实我们并没真懂;别人说你没学懂,你还会说:“我背给你听。我讲给你听。”这就是禅宗公案里面,禅宗达摩跟二祖慧可,他们两师徒见面,慧可讲经说法讲得天花乱坠,地涌金莲,以前的人心都清净可以看得到,慧可很骄傲啊!但是达摩祖师说他不了生死,只是背文字——依文解字。那为什么地上往外出莲花,天女散花呢?其实慧可等于是在那里诵经,虽然他不解其中的意思,但是天地鬼神知道这个经典说得太妙了,天地鬼神供养经典啊!我们也都是这样的人,也会讲、也会说,却并不知道自己所讲所说的真正法义。当时达摩祖师说慧可不了生死,他脾气多大啊!拿起铁念珠就对着达摩祖师打下去了,打掉了达摩祖师一颗门牙,如果达摩祖师把他那颗牙吐到地上,那个地方就得大旱三年,达摩祖师硬生生地把那颗牙咽下去了。今天你们诸位同学也一样,你们出口成章,满身佛气,谁要说你们不懂,那你们会火冒三丈,会振振有词。其实你们真不懂,不销归自性,众善奉行做到了吗?诸恶莫作做到了吗?自净其意做到了吗?我们要以四念处而安身立命,四念处是什么?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处有两种(一种是止观四念处;一种是出离心四念处。)
我们以前也学了一些文字,追根究底,那都是起心动念,不是自净其意,那都叫“有情见解”。可是现在我们讲到了本性,讲到见性,自性本来清净的,是定的,自性是无念为宗,无作为本,真空为体,妙有为用。无念为宗,我们的本性、本体是空,本体是空但是是觉而不昧,还是无念,自性本定。今天我在我空间里发了很多关于本性的贴子,大家可以认真看看。
我们下面接着学习第九番显见——显见超情 。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心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在十番显见的第九大段当中显见超情,这个意义越说越深了,为了让大家更进一步地认清真性,下面主要讨论的是本性遍满十方,【湛然常住,性非生灭】,“性”不是有生有灭的,那么当然也不是自然也不是因缘所生,本性真实义当体皆空。以前我们学小乘法都是说因缘所生,“缘聚则有,缘散则无”这个概念是最肤浅的,是方便引导,我们对这个浅显的说法认可了,于是再要向深处研究,这个讲解法就属于有情执见了,那么有了这种有情的执见,就产生了无明。什么是无明?无明就是分别、执着、妄想,它对于明心见性是有障碍的,所以佛经里面讲“去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也就是说少一分分别、执着、妄想,自性就现前一分,因此我们必须要打破分别、执着和妄想,要认清分别、执着和妄想都是心地生起来的杂草,都是障碍。有情见解、分别、执着、妄想都是本性真心生起来的波浪,所以这个题目就命名为“显见超情”。第九番就是说明我们的本性超出常人的情感认识。刚才给大家说了,大方向是破因缘,破自然;破了因缘这个说法,破了自然这个说法,才能把妙净明体给显现出来。佛门里常说的『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就是这一大段的宗旨所在。
世尊在楞严会上一步步地引导归向真心,让大家认清真心。我们再看阿难尊者代表我们大家的态度,从第一番显见一直到现在,还不肯承当,不敢担当,所以佛讲见性就是本来佛性,见性就是真如本性,本性不动、本性不摇、本性不生、本性不灭,本性觉而不迷,本性不是意识;阿难到这里还不敢完全承认。阿难如此,我们就更不敢承当,不敢承认本性自净,不修自得。大家还都有“修”的概念,关键是还没把本性认清楚,凡、圣区别的关键在于此地,圣者认清本性了,本性清明一念不生,虚灵寂照,无生无灭,如何修呢?性定人人本具,个个现成,不欠毫发,怎奈我们无始劫来爱根种子、妄想情欲、习气污染特别深厚,障蔽住了妙明的本性,不得真实的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里面做计较,所以我们一直都落在分别、执着、妄想生死流浪的六道当中。
佛祖出世,千言万语种种方便说禅、说教,无非是随顺大家的机宜,破执着。实在说,无法可修,如果有法可修的话,那还是让本来清净的心田里面生蒿草,让本来清净的心田里再起心动念,我们老是在清净心田里面起心动念,何时能找到本来清净的心田呢?佛祖所言修者,是要让大家一分一分地少妄想,一分一分地少起心动念,一分一分地减去执着、分别,一分一分的净除妄想习气影子,慢慢地让心地越来越清净,到最后达到一念妄想顿歇,彻见自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之曰悟。“妄心顿歇,歇即菩提”,不是除了这个清净本然了无一物的心之外,还有一个可修、可悟、可证者,所以大家修行不得力,原因是妄想攀援,时刻在清净本然了无一物的心田起心动念,给真心增加尘垢,所以说“想相为尘,识情为垢”。如果自净其意,妄念销融,本体自现;譬如磨镜,垢净明现。
修行之路但无妄想,心自清净。如何修呢?怎奈我们学佛的人积劫习染坚固,妄想根深难拔,老是不能够认清攀缘、分别、执着、妄想是心尘心垢,反而拼命地追求想相情识,老是起心动念。虽然发的志愿是了生死,但是无量劫来的生死根本他没有认清,他能够把“般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内不动心、外不着相、见一切相离一切相”都说得夸夸其谈,但是他就不能够反过来认识一下,说的跟做的是不是合一?这里面是相当的主要。他不知道无心可用,本自清净;他不知道尘非息念而不亡。我们如果要认清真性,六根的根性都是真心。我们前面讲八识的时候,也明确给大家说过了:“心是身之主,身是心之用。”前五根,本性通过前五根采纳信息。前五识起什么作用?起采纳的作用。如果你认为你的眼能见,那就变成眼识了,认为耳能听,那就变成耳识了,其实眼、耳、鼻、舌、身都是本性功能所通根。说白了,它们就是窗口。在这里既然说到五根了,我问问,成了佛以后五根转没转呢?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了,它有没有变化呢?它的作用还是那个作用——采纳。『五八果上圆』,为什么说果上圆呢?采纳。没有分别执着以后,它还是采纳,它没有什么变化。在名词上、说法上有转,其实它没有什么转变,它是识的时候,它的作用也是采纳。
无上菩提觉性是不生不灭的,我们六根的根性起到采纳的作用也是不生不灭的。那么我们用意识心来修无上菩提,决定是修不成功的。为什么?那个意识本来就是起心动念,那个意识本来就是生灭心,本来就是生灭的第六意识心,用起心动念的生灭心去修不生不灭的果,不会相应。这个道理在哪里?用生灭心来修,把自性变成了生灭的阿赖耶识了,自性就动荡起来了,就变成生生灭灭的种子了,本性动荡了怎么能够清净呢?八识是妄,八识所变的那个境界更是妄,我们要舍妄趣真,依这个真的来做本修因;一切的修为都要与真相应才是真正的修为,我们不要老是搞动荡,我们不要老是搞起心动念,不要老是把本性转成阿赖耶识,让它生生灭灭。
那么如何修呢?《般若经》里面讲般若用观照,观照是什么?观照是本性起用,也就是本来的能见、能闻、能觉、能知起作用,眼见色是照见,耳闻声是照见,六根接触六尘通通是照见,照见生智慧啊!这样才能够证得实相般若。我们讲诸法实相,怎么能够亲证诸法实相?没有观照的功夫怎么能够亲见诸法实相?所以我们学佛法,由文字般若入观照般若,不要老是依文解字,在那里搞文字游戏,数落来数落去不知文字真实义,冤枉啊!还在那里引经据典:“经本上就是那样说的,我说的没有错。”你通通错,因为你没把你所说的意义理解清楚,也没有按你所说的文字意义去做。如果真正的按四依法去做,大家知道什么是四依法吗?『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我说法的资料你们可以随便跟每部经去对,我说的都是了义,你们要学的话就要依我所说的法,你不要老是在我这个人身上下功夫,我既然能讲出这些东西来,我没有这个境界我也讲不出这些东西出来,所以我今天才给你们明确一下,我是金刚上师。有人喜欢吹牛,我不喜欢吹牛。见到自性不生不灭,见到自性不动不坏,这是金刚性。我作为老师,能把这些东西讲说得让你们认识清,这就称金刚上师,金刚是比喻自性的,不明自性不能说是金刚。
如果真的入了实相般若,跟诸位说,就入不二法门了。在《华严经》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因为没有分别,一也不是多,多也不是一,万法是一体,这个时候就见相离相了。见相离相是明心见性,是见性成佛,肉身成佛。以前我们的妄识里面熏陶的邪知邪见太多,感觉这个太难了,难在什么地方呢?难在一些说法都是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当生不能成佛,所以说一些人不能承受大法,不敢当生承当,那都是受一些邪论所影响,总是落在分别执着里面,不肯舍去以前的那些错误认识,牢牢地抓住以前的妄识不放,不肯恢复清净本然,妄心顿歇,歇即菩提啊!这个毛病很大,我们现在大家都还是病人,不要认为我们现在身体很健康,很正常,我们都有病啊!满脑袋都是错误,都是污染,这是什么?这是见病,见解上有毛病,并且还是非常严重的见病。一餐饭不吃,肚子饿病,怎么会没有病呢?吃饭那就是吃药啊。一些人吃饭的时候特别执着,这不能吃,那不能吃,你的心怎么能清净呢?佛祖那时候托钵乞讨,人家给什么吃什么,遇到什么饭吃什么饭。我们今天修行人搞的什么?不随缘。特别是学佛人到别人那里做客,人家做好了一桌子菜,我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搞得人家无所适从,自己也不方便,毛病!到人家家去做客,人家还觉得亏欠你,没照顾好你,自己也觉得到别人家太麻烦。你看看这个病严重不严重?
我不是提倡让你们什么都吃,我不提倡杀生,我也不提倡吃荤,但是我提倡随缘,随缘你心清净,你别那么多的分别计较,遇到什么情况,正确面对,遇到什么吃什么。有些人吃了一点沾荤的菜汤,又是吐又是什么,那都是心病,他本身内心上不接受,我们认识上的这个“药”没做到位,你会吃尽苦头的,就是吃尽苦头你也没办法成就。比如现在的饮食,南方的榴莲很好吃,那个味道很好,我也吃过,刚开始吃的时候,我告诉你,我也不吃,后来我一想,这是分别执着啊,吃!那个味道就很好。所以说,我们的计较越多,我们的心就越不清净,越不清净就不能够见性成佛。我们一层层的不晓得要扒多少层皮啊,众生老是在过去习气里面流连忘返,不肯去一分妄想,证一分清净法身,这就是迷惑颠倒,所以说成就的人少。
阿难尊者在《楞严经》里面示现的是佛弟子,又是佛的侍者,他的分别执着都如此多,何况我们啊!他都没放下分别执着,认为学了很多、懂了很多,会了很多;懂得很多但都没认清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才能证得清净,一切随缘。你看看释迦牟尼佛苦口婆心劝阿难,劝多少次了?阿难听经闻法时时在佛的身边,他不肯承当清净明觉的心就是佛性,所以说众生想成佛真不是个容易事,不只是想的问题,还得要把理论搞明白,要认清真性,依真性修清净本因。跟诸位说,一念能过无量大劫,迷与悟就在一念之间。我们凡夫一向用惯了妄心,以为这个第六意识能够思维,能够想象,有无量无边的功用,好象本性没有什么作用;本性无分别无执着无妄想,它又不能够分别,又不能够执着,又不能够妄想,所以大家才不承认。不知道本觉本来清净、本来明了,本来什么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人处事、接人待物、举手投足,什么都没有错,也不会错;他绝对不会见了爸爸叫妈妈,见了妈妈叫爸爸,绝对是什么都清楚、什么都明了的。
前面八番开示已经说了很多本性的性质,见性周遍,又不迷惑,如果我们的这个分别怀疑的心一起来,就把这个本性当作相了,当作有形象的了。本性是什么呢?本性是【妙净明体】。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佛告诉我们不起心不动念,行走坐卧、穿衣吃饭、为人处事、待物,从早到晚都在定中,这个是绝对不会错的。但是在众生来说呢?认为定是死的,分别、起心动念才是活的。分别、起心动念不是定,是动,所以佛祖才讲大家以动为主,颠倒了,以定为主才可以。觉性明了,明察秋毫,它是湛然常住,但是不是生灭的八识。【湛然常住】是说的自性本性,是说本性不生不灭。【湛然常住,性非生灭】把前面八番的意思全都包含在其中了,“湛然”有常住的意思,也有不生不灭的意思,又前面说的本性周遍,不动不变迁,所有的意思都包括在这一句话里面了。
再看下面,阿难又来了一句:【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佛所说的本性不生不灭,与外道梵志娑毗迦罗所谈的“冥谛”,以及投灰外道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什么差别?外道讲“冥谛”,“冥谛”是什么?外道所讲跟佛说的有什么不同?如果外道所说的不生不灭和佛所说的不生不灭是一样的,那为什么叫外道?这里头有很多的问题。
【梵志】是印度当时外道的总称,这两个字翻成中文意思叫“净行”。“梵”就是清净的意思,是一个修清净行的,一般都是指婆罗门——婆罗门教;梵志是婆罗门教古代的圣者,称为“梵志”。【娑毗迦罗】,前面说到的摩登伽女的母亲就是信这个教的,所以她用娑毗迦罗咒去迷惑阿难尊者。“娑毗迦罗”翻译到中文意思就是“金头外道”,金头是指金色的头发,叫金头外道。金头外道不是金发也要染成黄色的头发。
【冥谛】是娑毗迦罗外道主要的理论,他们解释宇宙立二十五个“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就是有二十五种真理,其中第一个就是“原始谛”,“原始谛”就叫作“冥谛”;其次的就叫“神我”,这是它最重要的,这两个是娑毗迦罗外道的教义中心,其余的都是小问题。“冥谛”是什么?“冥谛”是跟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混沌初开,始有天地”是一样的,他们的功夫也真了不起,能够到四空天。有些学说就说盘古开天地,太虚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日月分明了。这个太极天就是无色界天,那是说的四空天的境界,无形无相,但是你在哪里叫:“有人吗?”有人在那里答声:“有。”属于无色界,它入“无”那个境界,圆圆浑浑的,一片黑暗,没有光明,什么东西也没有,所以就叫“冥谛”。这个地方叫冥谛,从这里生神我。“神我”是什么东西呢?叫灵魂,也就是佛学里面的神识,这是三界的高峰,比现在的基督教,天主教高明的多。
时间已经超了,回向下课。


回向偈
愿以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原帖来源网址    印代法师佛学园地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YY ID频道:86537757  YY群:5679092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本频道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 晚上 8—10 点在线讲《楞严经》,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晚上 8 点诵《在家菩萨戒仪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0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圆通老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研究学习现场笔录稿【第090课】
   2013年1月23日星期三
(本稿为《楞严经》研究学习YY课堂现场笔录稿,未经老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老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老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我们再继续学习研究《楞严经》。
经文【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上一次,阿难问佛陀:“佛所说的本性周遍,与先天梵志所谈的冥谛,和真我遍满十方,有什么差别?”
说到冥谛,他的功夫已经做到四空天了。四禅八定里面四空天的境界属于是最高的,四空天属于无色界天。它是怎么建立的呢?按中国道家的说法,属于是混沌开基,混混沌沌,一片黑暗,什么东西都没有了,落在了一个“无”的概念;色身也没有了,物质也都没有了,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主宰的神我——神识,神识就是俗家所讲的灵魂。由此可知,落在神识里面没有出三界,但是已经到了三界的最高峰,再往外超脱一步就到了九次第定,就能证阿罗汉了;虽然他还没有证得阿罗汉,还在三界以内,但比起现在的基督教、天主教实在是高明得多,这个需要世间的禅定才能达到,这个境界是讲究亲证的。我可以告诉诸位,我14岁的时候,这个把戏已经玩过了。
一个“无”的概念到底是什么样的?外道所说的“空”就落在“无”里面。法身无相了,于是他便落在“无”的概念里面,什么都没有了,意识里面便执着这个“无”。诸位要晓得,外道认为这个“空”字就什么都“无”的意思,他们把这个无的概念,死冥的概念当作涅槃。“涅槃”这两个字在印度所有宗教里面都有出现,涅槃翻作不生不灭。死冥落空无,他们认为落到空无里就是不生不灭,这在天界来说是最高的境界了,他们落在空无、死空,不晓得他们执着的冥谛便是无明。执着在顽冥、死空,那不是真正的不生不灭,纵然证得这个定,八万大劫之后还要堕下来,他定功失去了,就会堕落。有一句话说得好:“爬得高摔得重。”四禅天的人,四空天的人,这一落下来绝对生不到人道和天道,四禅四空的人一落下来就到三恶道,因为他认为空无所有,生也空,死也空,空空如也走西东,没有西也没有东。他认为那个能所双亡,能也不要执着,所也不要执着,都让它空,都让它落在空无里面,他认为这是最高境界,认为是开悟了;他们定功失去的时候,便生诽谤的心,怨天尤人,诽谤佛法,说佛是骗人的,这个业造得很重,《楞严经》后面会讲到,我们以后也会学到。
佛跟我们说外道所讲的冥谛还是法尘,属于法尘当中的灭尘,落在一个“灭”字上了。四空天的境界,那里面可是非色非空的境界,到四空天以后,混混沌沌,黑暗一片,你如果在那里说话,就有人应你。他比阿罗汉要差一着,阿罗汉的境界比他高,阿罗汉内守幽闲。佛说过阿罗汉【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阿罗汉内守幽闲,达到罗汉的涅槃,外道根本到不了这个功夫;阿罗汉出三界了,修冥谛出不了三界。阿罗汉出三界了,和冥谛不同的是,还是守在灭法,无有一法生,无有一法灭,心中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守的是这个境界,他的定力比四空天的定力深,所以叫做九次第定。我们前面没少提过九次第定,四禅八定,第八定是非想非非想天,这是三界最高的了,到九次第定超越三界了。大乘佛法讲小乘阿罗汉也是外道,是佛门里面的外道;冥谛呢?是佛门以外的外道。我们这里要分清楚,外道是从人心分的,凡是不知道一切法唯心所造的,统统叫外道,在心外求法叫做外道。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示现证道,讲《华严经》,在《华严经》里面有一首偈子:『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外道不明白“一切唯心造”这个道理,所以他误认为冥谛便是真心自性了,他认为无了就是不生不灭了。论到功夫,功力已经很深了,他做到了把六识全部控制住了,可以不让六识起作用,心定了;可是六识的种子还起现行,又去分别执着那个空无了,第七识也起作用,完全存在。到这个时候第六识已经不明显了,第七识很明显,这个迷而不觉完全是末那识执着起作用。那么阿罗汉的功夫呢?阿罗汉的功夫,他把末那识控制一半,所以阿罗汉属于九次第定,比这个第八次第定要高。我讲给大家的,告诉你们,不经四禅八定,顿超;顿超是妙觉常住真心,超出了识,这里大家要明确。
关于识阴,大家都讲作功夫,记得我也有一些课程给大家说过定前四加行: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未到禅,再转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再到八定,这些都在哪里?都在受阴、想阴、行阴、识阴,都没出五阴。稍微有点小小的感受,酸、麻、疼、胀,或者是有点灵感,便会着魔,魔是什么?魔是自己。像武侠小说写的走火入魔,因为我们那个修行全部用的是五阴境界,《楞严经》里面说五十种阴魔,其实不只五十种,佛只是大原则地说而已;当今的这个社会,人类心里文化,大多数都是魔境,大多数都是脱离本性的,大多数是让众生起贪嗔痴,搞妄想的。电脑、手机方便了,方便了大家就不用脑筋去记了,用的时候打开电脑查一下就可以了,但是急用的时候没有电呢?你就麻烦了。你天天依赖那个电脑,有了网瘾了,不玩电脑睡不着觉,不上网逛一圈你就心不安,这就叫走火入魔,知道吗?大家没看清楚,说佛那个时候太古老了,其实不古老,佛在二千多年前就告诉我们了,现代化全是魔境。
打坐觉得舒服,不久腿麻了,这都属于受阴范围,脱离了这个感觉状态,才叫作受阴尽。受阴尽不是像死人一般,不落在感受上了,也不落在快乐上了,也没有舒服与不舒服,舒服与不舒服完全知道,这个境界你修不到我没有办法给你形容,因为你还没到这个境界无法懂。受阴尽了以后就有神足通了,想到哪里去到哪里去,五神通就开始现前了。受阴尽了以后就有意生身了,就像电视剧里面,大家看过《西游记》没有?孙悟空从身体里面又分出一个孙悟空出来;大家听了不要打妄想,如果能达到这一步,世界大战打起来都不用怕。为什么?哪里平安到哪里去,不用买飞机票了;你到哪里别人也看不到你,想让他们看见就现现身。那有些人睡着了说梦话,作梦游,又是飞啊又是什么的,那是不是意生身?那是在想阴区域,还落在思想波动区域里面。有的人说梦话,梦中说话很清楚,有条有理,但说过不记得,在他旁边的人都感觉很有条理。自己做不了主,在于这个梦中说话,自己好像懂,你跟他说的时候,你可以跟他一对一答地说话,这都属于思想功能的范围,还离不了意识境界,属于想阴范围。说白了,妄念还是动。到想阴尽,浮想顿消除,我们平常要多做动态禅,于心觉明,尘垢自去。想阴尽了这个时候,觉明的心性就好比没有尘垢,如果心里都不动念,浮思杂想也就没有了,清净觉明心就更明了一步,想阴尽了以后生死绝对了了。人生最大的问题就是怕死,不知道生从何来,死到哪里去,所以前途生死两茫茫,就像人在黑暗中怕鬼;老年人都怕死,我告诉你,咱们年轻轻的生死不惧,越年龄越大越怕死,那就是想阴的问题。
小乘阿罗汉可了分段生死,分段生死了了,但是变易生死还有,他的想阴尽了,识阴还没尽,后面讲五阴的时候我会给大家仔细分析;想阴尽了以后,真的不动念了。我们现在说的不动念,还是落在一种控制、警觉,要注意,浮想要消除,要多提起禅,内不动心,外不着相,要多警觉这个内心是动了没有,又着相了没有。所以把妄想去掉了,就落小乘沉寂守空,以为就是道了。说是学大乘,其实认识不清就落入小乘,很难区分。所以说学佛人学了一点佛学知识,狂傲,觉得会了很多,其实还没入门。真正地息心净念下来以后,自净其意以后,慢慢的本性越来越现前,这里面境界越来越难区分了,那时离开老师一步都不能走路。离开老师落什么境界?落魔境界。有点小小的境界现前,就觉得自己证了,又落“有”念;觉得自己有修为,比别人修得好,又着了妄想魔了。色、受、想、行、识五阴的境界,本经说五十种,何止五十种,无量种。如果想阴尽了的时候,首先告诉诸位,有宿命通。藏地现在有些有点修行的,他一念专精,持恒如一,可影响物理世界,有些境界高的,他观想屋里面是灯,屋里全部都是灯,观水观的人全部是水,观火观的人全部是火,他能把你所拿的东西,所用的东西都变成水火。他认为他境界高,其实还没得漏尽通。神通是戒律所禁止的,不能玩。戒律不提倡神通,如果你认为有神通便是有修行,那就错了,那就落在天魔外道,要挨香板。南怀瑾老先生大家都知道吧,解放前民国末期,大陆上有一个和尚,功夫就可以做到影响物理世界,叫南老皈依他,南老不皈依,因为南老当时有个好上师袁焕仙老居士;那个和尚用神通收皈依弟子,后来被他的师父知道了,挨香板,把膀子打掉了,赶出山门。佛法不能够用神通,要用理。上面说的都是五阴的问题,但是大家对五阴的境界根本不了解,也不懂。
真正五阴尽才能够本性现前,本性不落色受想行识,是清静觉明。外道的神我和本性周遍一切处不同,外道所讲的神我,细分起来有三种不同:第一种讲有大我小我;第二种说微细我;第三种说有广大我。全都说的是神识,怎么是大?怎么是小呢?比如说我们这个人身,外道他晓得神识投胎有这个人身。我们现在人有这么一个身体,小的时候,投胎的时候很小,在娘胎里十个月,降生的时候也不大。有一首偈子是这样说的:
未曾生我谁是我
生我之时我是谁
成人长大方是我
合眼朦胧又是谁
没生的时候你是大是小呢?生你的时候一个小孩子,那又是谁啊?连“我”都不知道。长大成人,哦,这才是我。如果死了之后,造了业,那又投到哪一类里去呢?大的是大象,小的是蚂蚁,那你那个神识有没有大小呢?这些现象我们要懂得清楚。
那么有人问:释迦牟尼佛为什么示现在印度而不示现在中国呢?因为印度那个时候婆罗门教等外道修行特别高,修到非想非非想天的人都很多。中国呢?就老子的境界最高。至少讲说这个经,见到六道轮回的人,中国少,没有印度人见到六道轮回的多,不普遍,印度很多人都有这个功夫,能够见到六道轮回。
外道所执着的“神我”是虚妄的分别,佛讲“觉性遍十方”跟外道冥谛“神我遍十方”的差别在哪里?差别在本性是清净明觉,外道执着的神我是落在认识里面——空无境界,他的不生不灭就是一个“无”,无了也就不生了也不灭了,顽空了,空遍一切处。虚空遍一切处跟我们这个本性的体空作用遍一切处是一样吗?这是阿难代表大家疑惑的地方,其实阿难在这里是利乐有情,阿难是代我们请法,求佛为我们解决疑惑。在这里我特别提醒诸位,前面说佛所讲的本是【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就在这里出现了,因为这一句话是说的世出世间的真相,把世出世间的真相说得清清楚楚。本性是什么样的?本性本来是周遍一切处,是觉知见闻的性能,这个觉知见闻性能看不见抓不着,用有体空,跟我们意识当中生起来不生不灭,便认为这个虚空这样的死空是遍满一切处不生不灭是一个道理吗?我们为什么有轮回?就在枉自用思想意识起种种色空的概念。我们说“本性周遍、随缘不变、一切万法同一根源,我们这个色身是本性的一个触点”,有几个人能相信呢?色身是本性的一个点,大家都不能相信,因为大家有分别心,有执着心,用第六意识,用第七意识,所以说大家不肯相信。如果你真正地体会到了本性遍满一切处,你就完全相信这个色身只是本性的一个点,你到那个时候就明白《心经》里面所说的“色亦是空,空亦是色了”。一切万有尽在觉知当中,一切万有皆是能见、能觉、能闻、能知、所知,是心显心现的,物我不二。
外道的功夫都是用第六意识起作用,有意出,有意入,有意定,这都是小功夫,都在第六识、第七识。告诉诸位,前五识和阿赖耶识虽然有病,但是病不大,病都在第六识和第七识,把第六识、第七识转了,第五识和第八识就不治而愈了。我们修行要抓根本,我们要自净其境,在一切境界里面要了了分明、清清楚楚。心里没有分别心,但是一切万事万物万法绝对区分得清楚,明明了了的,绝对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我们现在大多数都落在第六意识里面,我们落在第六识里面跟本性不相应,那什么时候才能够跟本性相应呢?古大德所讲的,如果相应只有等到驴年马月,等到驴年你才能开悟!哎呀,十二生肖里面没有一个属驴的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到驴年马月,没有指望了,哪里能开悟啊?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你用错心了。真正开悟在一心,不在分别心,在离意识心。你老是落在分别里面,老是用意识心,搞自我,搞对错,搞是是非非。“随缘”是给自己用的,随自己的缘,随自己的认识,符合自己的看法就随缘,不是随的别的缘,不是随的众生的缘,所以我们才是凡夫,不是菩萨。
那真功夫是什么呢?真功夫跟唱戏一样,游戏神通。戏台上你扮演什么角色,要演的像,要逼真,到了后台是另一桩事情,完全与我不相干。人生就如一场戏,一定要知道这个角色你在哪里?你是哪一种人,在人生的舞台上,随时随地,在不同的环境你是扮演的哪一个角色?做父母的做好父母,做子女的做好子女,做领导的做好领导,做员工的做好员工,各司其职。你不要逆天犯上,现在的这个事情,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做领导的不关心员工,只想着自己谋利;做员工的只想偷懒,光想拿钱,不想干活;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他歇上个十天不说,有两、三天稍微任务重了,他叫苦叫冤。所以说自己贪嗔痴常常兴起,不清净,没有摆正自己的身份,更没有慈悲喜舍。
诸位想想,为什么修行不得成就?我们都是在境界里头生生灭灭,念头生灭、生灭,还说本性不垢不净,时刻都是在垢在净。修行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成绩是年复一年没有,日复一日不增;但是一静下来,或者一讨论的时候,就想着我应该怎么怎么修。但是真实当中,他修吗?他不修,真实当中今天境界好一点,舒服了,高兴了,生起来的是念头;今天烦了,苦闷了,生起来又是念头;“我今天如法。”、“今天不如法。”这都是念头。你说让他少念头,“哎呀,生起念头来了,我怎么老是生起这些念头呢?我怎么对治这个念头?”一个念头生起来以后又生起来一大堆子子孙孙,当下生起觉察到了,让它当下灭掉,你干嘛那么多妄念呢?还修忏悔,知道错了,以后改了就行了,在那里后悔什么?还在那里搞妄想,跪在佛前烧上香:“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没了,忏悔了,跟佛菩萨说了,高兴了;遇到境界再生,再灭,再忏悔;这都是在搞生灭,还懊悔,在骗佛、骗菩萨、骗鬼、还骗自己。佛法是什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我们的心,我们要修清净、平等、觉而不迷,我们不要一直搞生灭,追求生灭,懊悔一个念头带出来一大堆的子子孙孙,这怎么能够证到一念、一真?还是分别心、意识心,还生活在十法界里头,跟一真差得太远了。你别说跟权教菩萨、小乘阿罗汉、辟支佛,你就跟那个世间的四禅八定,你就差得太远,你跟那个未到禅之前的粗心住、细心住距离都很大;粗心住,最起码粗的念头能够不起;细心住,细的念头不起。
我们要明白应该怎么修行,我们修不是修念起念落,我们修的是觉而不迷,一天到晚的生活要随缘,随什么缘?在单位要服从安排,在家里要尽心尽职,不是没事干了,光是在那里清净其心,事多得是。有些人听了修清净心、自净其意,于是“我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清楚,自净其意,别多事。”你该做饭的时候你不去做饭了,该吃饭的时候你不去吃饭了?把“自净其意”理解得很浅,这怎么修呢?有些人说:“我自净其意。”你净不好。我告诉你,《愣严经》、《金刚经》和《六祖坛经》的境界,要不一下就升天,你真的能够自净其意了,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有为而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要不就是落在无间地狱,永无出期。为什么?着境了,着在了一个“清净”,执着清净,执着清净到最后落在无想天,最后一堕就是三恶道,无间地狱,到时候谤佛,谤法,“师父这样说的,佛法就是这样的,但是为什么我修到这个程度,不能了脱生死呢?”无为无所不为啊!你还没达到心能够清净,怎么办?你还得立功课,你还得慢慢地通过读经、拜佛、念佛、念咒、持戒等等,用一念代万念,使这个念头不再乱动,用一念用久了,妄念自然不起了。
跟诸位说,我们多少年来,多少劫,多少生死都是在起心动念过来的,我们要放下,网络学佛里面,你看这些电脑狂,有的一点钟了还没睡觉。没有课的时候早早的睡觉,早早的起;有课的时候好好地听。玩电脑玩疯了,那都是起心动念,慢慢地成了网络依赖、电脑依赖。你说你想有成绩,确实不容易,天天半夜抱着个电脑,你那个心能清净?这都是身体的造作,意念的不清净。诸佛菩萨行业里面没有玩电脑,诸佛菩萨行业里面没有起心动念,诸佛菩萨没有闲着,为人处事,接人待物,一天当中忙的不可开交。我们要晓得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多年,每天至少要讲八个小时的经,再加上托钵,他有没有闲着?那释迦牟尼佛有没有起心动念?如果说释迦牟尼佛有起心动念,那就错了,有起心动念他就是凡夫啊!若说释迦牟尼佛无心,那也错了,释迦牟尼佛如果无心,那不同于木雕泥塑草木一般?真相是什么呢?非有心非无心。那么非有心非无心到底是有心还是无心呢?有、无两边都离开,众生有感,他那里有应,感应道交。遇到什么样的环境,应该怎么办,不用想,那就叫感应道交。衣服脏了脱下来洗洗,这是理所当然的;地脏了扫一扫、拖一拖;天亮了,该起的起来,该散步的散步,该做事的做事,到什么时间,就该做什么份内事。
今天我刚说了,到我这里来的这三位大菩萨,到这来都不是他份内的事,该做饭的时候X居士不在家,就不知道怎么做。有时候我自己跑到厨房里面去做,他们还觉悟不到,你没来做,我去做了,还看不出什么门道来,到了该做饭的时候,你就该去做了,等别人,等谁啊?自己的事自己了,不知道北方的饭菜怎么做,南方的饭菜也不知道怎么做?不能够感应道交,这样修行,哪辈子能修出佛来?还是“有”,落在哪里?落在自己成见里面。我打开电视给老太太看,XXM在哪里陪着,你看的什么?我看电视是修行,你看电视不一定是修行,我看电视不为其所动,你看电视被里面的喜怒哀乐所动了。
历事练心,感应道交,什么事情在面前应该怎么做,这就叫感应道交。我们感应要清清楚楚,绝不能迷惑,不起心不动念,渴了喝水,饿了吃饭,冷了穿衣,衣服脏了洗一洗,地脏了拖一拖,饭时到了去做饭,做好饭了就应该吃,很自然的,什么是修行?这就是修行。我告诉你。天亮了该起,起来干什么?洗漱。洗漱已毕干什么?吃早餐。吃完早餐干什么?上班。到单位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哪那么多的妄想?随缘不变,无作而作,作而无作。做了没有呢?做了,样样都在做,天天都在做,怎么说没有做呢?不是说开了悟,就没有什么事做了;不是说让你清净其心,就是在那里只清净其心。我们要让真性起作用,真性是如如不动的,处境应心,哪有造作呢?“处境应心”没有造作,见了爸爸叫爹,见了妈妈喊娘,这都是处境应心,你如果见了你爹叫妈,见了你妈叫爹,那就错了。真如是不动的,你见了桌子绝对不会是板凳,你所接触到的是桌子,桌子起什么作用?放东西的,往上放就得了,用完了以后,整理好它,这还用起心动念吗?慢慢的我们的这个意识就变成净识了,意识就变成四智了,凡圣一如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修”修什么?跟诸位说,在日常生活当中,为人处事,接人待物绝对没有念头,而是根据情况应,应是什么?反应,遇到什么情况有正常的反应。无论做什么事,如果先想到一个我,那就是障碍来了;做一个事先想到“是什么?”、“应不应该做?”这麻烦了,障碍就有了。一切都是随缘,遇到一切的境缘起正常的反应,不要我应该怎么,你别加我,你渴了直接喝水就行了,你病了直接去买药就得了。如果能够提起这个正念,绝对没有我相,你训练个三月五月,三年五载,那个我执就没了,不破自然没了。小乘人讲对治,破我执,讲有为,心不清净,找如何如何清净的方法,去搞形式;做错事了,在那里着什么形式,烧香、礼拜、磕头、念叨书歌子,搞妄想。本来很清楚的事,错了改嘛,下次不错了,搞那么多的念头,又是烧香,又是礼拜,搞一大堆的东西、念头。你烧烧香、礼礼拜、念念那些书歌子,你就清静了?境界来的时候,你贪嗔痴还是照常起,因为你不是清静的根,你做的不是清静的事,都落在我执、情执里面,都是搞的对待,不是平等;就像下雨一样,雨水是平等的,我们吸收得太少了,对待一切人,对待一切事,理上讲不分别,其实分别是很多的,你不是正常反应。随缘处事,事情到了面前了,接触到这个环境,怎样圆满怎样处理,不要有自我的情绪、情感、不乐意,不乐意就有我相:“我想怎么……”你想怎么你得看事情发展的规律怎么圆满。有人跟你借钱,有些是非借不行,有些转个弯婉转的谢绝,这是修行的关键,过去了,不留一念,本无冤亲,但是就是我们的冤亲太多了。
学佛确实如此,我们修行清静自在要在先,你的心里清净功夫才得力,要跟起心动念、要跟分别执着划清界线。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好好地运用,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修大行、明大理、证大果。如果理论不通,盲修瞎练,天天搞起心动念,天天搞分别、执着、妄想,搞相对。你说他盲修瞎练他还一肚子不高兴,你提到“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他根本不懂。这个“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在佛已经不变了,随一切众生的缘,应众生心而所知量,不是口头上的,而是在现实当中随事物发展的规律圆满的去处理。修行就在这日常生活当中,如果不会这样修,那就得像念佛法门一样,用一念带万念,一天不能低于八个小时,你读经也好,读经的时候一句一句地念,别起妄想;你拜佛也好,认认真真地拜下去,别起妄想;念咒、念佛也是那样,如果在生活当中做不到,就得给自己立点功课,不能老是看电视、玩电脑,这是修行与不修行的不同之处。
佛又说过【见及见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那么这个讲的是真如,性相一如,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里不再多说。那么外道分别万物都有个体相,他认为如果没有了思想那不就成了石头、木头了吗?所以说外道落在冥谛里面,无记里面,什么都“无”了,什么都“空”了。佛法讲的万法归一,不是他们所讲的归到一个顽空、死空里面,佛法是讲如如的。《法华经》里面法界十如『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一切皆是如是,万法皆是本性,本性皆是万法;万物皆是本性,本性皆是万物。万物是本性所现,你入到真性的时候,就知道万物与我一体,天地与我同根,如果你体会不到,你来找我,我带你体会“性相不二”。这跟外道的讲法“死空、顽空”不是一回事,万法唯心所现,外道不懂得这个道理,误认为落在一个“空无”的概念里面就是不生不灭,误认为守着一个空无就是神我。我们要分清楚,守住了空无就是落在第七识里面,在阿赖耶识里面还有一分见分,这是执着,所以完全不了解唯识和唯心的道理。讲到万法唯识,唯独有一个识别的性能,也就是一真法界;在唯识学里头我也特别提出过,佛法不同世间法,为什么呢?世间哲学讲能所,佛法能所皆是一心,唯心所显,一切唯心造,唯识里面没有能,没有所,无念为主,无相为本,无为为归宿,有为就麻烦了,佛法跟世间宗教不同就在这里,无我、无法,他是真正的自己。
《百法明门论》讲百法,我告诉过诸位,百法就是一个心法、一个色法,到最后完全都是心法。百法念完了,反而执着百法——『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种不相应,六种无为成百法』,在那里研究来研究去,一百个法,我告诉你,其实就是两个,一个心法、一个色法,到最后完全是心法,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慢慢生出来的,由一元生相对,由相对生种种,这是唯识学。唯识学你学不好,你就钻在文字里面出不来。佛法是什么?佛法是不思议法,它离心、离意识,非常巧妙,学懂了你会用,学不懂就落在意识里面。
再看下面【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
这一段文是阿难尊者听了世尊前面八番开示之后,又怀疑世尊前几番所说的,觉得本性好象是自然的;但是佛说到万法总是跟我们说是因缘生法,主张一切法自然而有的。这也是当时印度那些外道们在楞严会上所要问的道理,佛讲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唯心造”是不是违背了“一切法因缘生,一切法因缘灭”这个说法的宗旨了呢?我们要知道佛说法是实语者,绝对没有妄语。佛既然不妄语,为何前后所说的法互相有抵触矛盾呢?这一个问题如果不能够圆满地解决,当然会让大家生起怀疑,必然成为障碍,不能够明心见性,所以阿难就引过去佛在楞伽山为大慧菩萨们说法的时候所说的来启问。
楞伽山是地名,“楞伽”是印度话,中文的意思是“不可住”,这地方太险要了,不是凡夫能够上得去的,代表高的意思。在古书记载,就是现在的锡兰岛,锡兰岛也是佛教的圣地。楞伽山在锡兰岛,这个地方是一个峭壁,现在要上去容易了,有办法上去了;以前这个峭壁是非常险的道路,尤其这个峭壁非常高,要从底下爬上去,确实是相当困难,所以当时说得有神通才能够飞行上得去,普通一般凡夫是上不去的,那个地方是菩萨的道场。这又代表什么呢?这又代表不平凡,佛法不是平凡的学问。这意思是说凡夫没有法子进入佛理,只有达到超凡入圣才能够证得佛理,楞伽会上当机者都是一帮大智慧的菩萨。
《楞伽经》是唯识里面一部重要的经典,重要性仅次于《解深密经》;说白了,每一部经典的出现,每一个世间的因缘,它都有它的根源。《楞伽经》在禅宗里面是一部重要的经,《楞伽经》在早期禅宗里面是印心用的,到了五祖以后就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印心了。《楞伽经》里面大慧菩萨是楞伽会上的当机菩萨,阿难尊者在这里特别提出来,不是随便说的;佛以前讲因缘,外道讲自然,这个因缘和自然当然有差别的,差别在哪里?在此地主要是辨别佛法与外道教义不同的地方,大家一定要清楚。
下面就是叙述外道立义,他们所建立的大义,说【彼外道等,常说自然。】外道常说的自然,大体的意思是说“内在而有的心性和外在的万物都是自然而有的”。这个“自然”,大家要记住,就是没有因缘,无“因”,自然而然。换句话说不必修了,这是一种拨无因果,废弃修证一类的外道。
我在这里问一下大家,这个无为法有修没有修?这个外道跟佛所讲的法区别就在这里了,无为法是有修的,说无修的都是错误的。无为无所不为,落在“无”里面那又是错误;所以佛广说因缘,不说自然,一切法有因有果,不但世间一切法有因有果,出世间法也有因有果。本性没人跟你讲你也不知道它本净;本性自定,没有因缘,你没有机会听经闻法,你也不懂得本性本不动摇、本不生灭、本不垢净。你明白了本性本不生灭、本不动摇、本无垢净,慢慢地你借着这个机缘,起心动念就要慢慢地止住了,你这个无为法是有修还是无修呢?是有修的,自性慢慢的就清净下来了。
《法华玄义》里面我们看得很清楚,《坛经》里面六祖大师也讲得很清楚,法华是一乘教义,它的宗旨是什么?因缘为种。“一大事因缘”,这是《法华经》的宗旨。可见得究竟了义一乘法还是因缘为种,没有因缘你也认识不到一乘了义,本性非因缘,你没有因缘你还不能够了解本性是什么,世尊一生所说法都是因一大事因缘,佛广说因缘来破外道自然那些邪见。佛法一般所讲的亲因,也叫做种子习气,缘是什么?“缘”是讲助缘,凡是能够帮助这个种子起现行的,都叫做“缘”。跟诸位说,“因”与“缘”并不单纯,非常非常的复杂,如果我们冷静一点,仔细去观察,这个道理不难体会。为什么呢?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果,一个因不能生这么多果,一个果一定有一个因,那个果是无量无边,因缘当然也是无量无边,所以这个法界是无量因缘而成就的。可是佛说法呢?这个无量因缘就难说了,无从说起了。佛把无量因缘归纳成四大类,我们基础佛学里面的四缘生法就是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佛说三乘根性,比如说小乘、中乘、大乘,必须有过去世的种子、根性,这个是因;过去生要不修三乘的因,我们这一生遇到三乘佛法也不会接受的,这个大家承认不承认?这一生遇到三乘佛法,不反对,能听得进去,可见得过去生中你一定有三乘佛法的种子,现在遇到三宝,遇到经典,遇到法师,遇到讲法,这虽然是外缘,但是都是缘缘相扣的。大家与我无缘也聚不到一起,这个缘是错综复杂的,我们遇到这个缘,把佛法的种子引发起来,起现形了,引起了大家对于佛法的兴趣,于是在这一生当中对佛法的认识就更深一步,这都是过去生我们有一乘佛法的根基种子在,所以说我们能够听到一乘佛法,能够明白心性。虽然邪知邪见充满了这个世间,你能够闻到正法,对正法听得还很高兴,这实在是不简单的;正像《金刚经》里佛给我们授记,我们的善根确确实实是在过去世无量百千万亿佛前种下了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一生才能够遇到一乘的法缘。
时间到了,我们下一时间再会。


回向偈
愿以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原帖来源网址    印代法师佛学园地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YY ID频道:86537757  YY群:5679092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本频道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 晚上 8—10 点在线讲《楞严经》,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晚上 8 点诵《在家菩萨戒仪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0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圆通老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研究学习现场笔录稿【第091课】
   2013年1月25日星期五
(本稿为《楞严经》研究学习YY课堂现场笔录稿,未经老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老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老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同修,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居士,我们再继续研究学习《楞严经》。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我们学习到了【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
佛在楞严会上畅谈觉性,“真如本性”在此地也就是讲的觉性,也就是我们[十番显见]里面所讲的见性。确确实实能见的本性不属于因缘,那么阿难迷惑在哪里呢?阿难在此地弄出个“自然”来了,那么见性属于不属于自然呢?能见的本性不属于自然。那么,阿难又观察了,能见的本性也不属于因缘,他认为本性好像是自然的。
在这个地方我们先把“因缘”和“自然”的定义跟诸位说说,何为“因缘”?因缘是随缘随变的。就拿植物来说吧,种子是因,种下去之后过了几天发芽了,那个种子变成芽了,芽又生根,不见种子了,所以说,因缘是随变的。那“自然”是什么?自然是不变不随缘的。比如我们看一块石头,石头是自然,山和水它永远都是自然的;石头永远是石头,它不会变成别的花样了。比如说山,山就是山,那是不会变的。水,水就是水,它也是不会变的。有的人说把石头雕刻成种种的饰品,你把它雕刻成供品,石头它还是石头。那么我们的觉性呢?它随缘又不变,它不变又随缘,这个妙啊!因此,从不变随缘上来说,那个不变的是自然——自然不变,自然它是不变不随缘的,随缘随变的是因缘。
我们本性是能见自然,能知自然,能觉因缘,能知因缘。诸位要晓得,佛法无有定法可说,佛法无法可说,而是众生有种种的分别、执着的毛病,佛所说的法是治众生的病,但是外道普遍执着万法是自然的,这个病很深啊,这个病根是外道他们修定而得到的,他们修定老是围着自然转。佛说“因缘生法”是对治“自然”的,用多变来对治不变,药到病除。药有效了,病便除了,我们还用不用再执着药呢?好,一听这个话有道理:“这个是‘自然’的道理是错误的,这是‘因缘’的道理。”又错了!你这样分别便是无始劫来的坚固习气,总是带着执着,不是执着这一头便执着另一头,这是大毛病。阿难在此地就示现这个样子,表演出来让我们自己能够觉察到。阿难自说【我今观此觉性】,他今天微细揣摩,观察这个觉缘见性好像跟外道所主张的是一样的。本性本来不假修证,本性本来清净,乃至染净、因果、依证、生灭通通都没有了,一切都离,还知一切。
说到这里,昨天群里有个人反应说:“既然说自性本净,为什么又说因果、修证还有……”那都是妄为了,他的意思断章取义,认为不讲因果了,不讲修为了。物皆有道,怎么不讲因果了?如果心清净了,心中无一念头了,如果再着因果相,那又是生妄念了;如果再着修为相,那也是生妄念呢!物皆有道,诸佛“不昧因果”跟“不落因果”是两回事。
大家都知道“野孤禅”这个公案,一字之差,堕五百世的野狐。百丈禅师每天上堂说法,用现在话讲,就是每天讲课,百丈禅师说法,在家、出家听法的人很多,百丈禅师从来不管,其中有一位白发白眉毛白胡子的老人家在旁边听课听了好几年。有一天老和尚兴致来了,大概这位老人家都是最后走,百丈禅师便问:“你好像听我讲课听了好几年了,有什么心得呢?”老人家跪下来说:“师父啊!我不是人,我是狐狸精——狐仙。” (据说动物修道要先变成人身,变人身要经过好几个转折,很可怜!)老人家说:“五百世前我是个和尚,人家问我一句法:‘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换句话说,大修行人跳得出因果吗?“我当时答复说:‘大修行人不落因果。’这句话错了,我也不知道错在哪里,可是所得的果报就变狐仙、野狐精,(后世骂人“野狐禅”由此而来,自己说出来的都讲不明白,那样的就叫野狐禅,解脱不了畜牲道的果报。)求老和尚慈悲给我解脱。”百丈禅师笑了,他说:“这样啊!你问我。”老人家问:“师父啊!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百丈禅师回答:“不昧因果。”
不落因果和不昧因果,天差地别啊!“不昧因果”说的是觉性,知道因果,不落因果,落因果就变成了妄为了,着因果相了,是落因果。“不昧因果”是什么?通达因果,不着因果,不落因果。所以说,大家不要误会觉性是自然的,觉性用有体空随缘现,它能现万象,能随众缘。文字里面讲“非生非灭,万法具足”是究竟不坏的意思,本性远离一切,哪还妄论因果呢?但是它不昧因果。
本性不修行是一念,是一真,所以它能够见一切相离一切相,远离颠倒梦想,佛常说因缘,本性是不是因缘所生啊?诸位要记住,佛讲的是诸法因缘生,没有讲真如本性因缘生。境缘是因缘生,本性是能知境缘,因缘不能生本性,所以说万法无自性。你查遍一切经典,仔细看看有没有佛讲到因缘生本性呢?都是讲诸法无本性,因缘生一切法,因缘不生本性,本性能知因缘。所以阿难在这里迷了,认为本性是因缘生,还认为本性是自然的。我们不懂法,或者对心性没有了解的人,乍听起来好像说得是有道理,不是自然便是因缘,实际上我们的本性既不是自然,也不是因缘,它是能知自然,能觉因缘。
其实阿难只是学会了佛的言语,没有了达佛义;佛讲的道理他没有学透彻,言语倒是学会了:『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像这种情形前面我们见得多了,很多人引经据典地辩论,他引出的话没有错,但是意思搞走样了;比如说佛教的根本教义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众善奉行”是口头上的众善奉行,“诸恶莫作”也是口头上的诸恶莫作,我们的习气现前的时候,贪嗔痴起来,根本没做到“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自净其意”大家做到了没有?没有,是自乱其意,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心地杂草丛生。会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但是都是口头上的文字,完全没有做到。好多学佛的人引经据典的去辩驳,实际上自己连意思都没有搞懂。诸位想想,阿难尊者当年做佛的侍者,一天到晚跟在佛的旁边,还是只执着佛的语言,没有搞清佛的意思,这叫什么?错解如来真实义。到现在佛灭度了三千年,我们拿着翻译的经文,有没有把佛的意思搞错呢?诸位想想,只是会背书歌子,把佛的意思是会搞错的。
认为学了很多佛学知识,其实都是在搞妄想,原因是什么?不能够达本。如果明心见性,认识清了本性了,知根达本了,那是开悟了。佛在一切经论里头,尤其是大乘经典常常教给我们舍识用根,舍去意识,用根本的性能,这就对了。咱们看看阿难跟在佛的身边,全用的是第六意识、第七意识;今天我们学佛的同修也是这样,所以即使在师父身边,常常犯错。我们要晓得,本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动不摇,我们生念头是不是动摇本性呢?佛明明告诉我们『妄心顿歇,歇即菩提』,我们还时时用这个妄心,时时起叛逆的念头,时时动摇本性,在佛的身边,在师父的身边有什么用呢?心中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中有一物,处处有尘埃,那就离佛就远了,离师父的心也远了。师父让你入佛境界,认清如来真实义,阿难在此番显见里面,他就是表现的心内有物。师父要大家理解如来真实义,认清如来真实义,归根达本,认清本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动不摇、不一不异、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本具万法、本不动摇。你看阿难天天听佛讲经,把佛所讲的经都能够一字不差的再讲给别人听,他就是佛的一部录音机,把佛的言语全都收藏了,可以说学的知识不少,归到知识的根本没有?没有。他心中有物,内心不是清净的本性,他那个仓库里东西太多了,法法具足,样样具全,毛病就出在这里,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阿难在这里表现的是什么?表现的就是我们这些学佛人,学了很多的佛法,学了很多的法相名词,学了很多的佛教术语,学了种种佛法,我们学得法法具足,样样具全,我们觉得自己懂,自己会,自以为是;但是这些法,种种的法,样样具全,法法具足,它们都是讲的什么意思呢?都是讲的销归自性,都是为了让我们明心见性,认清本性不生、本性不灭、本性不垢、本性不净、不性不增、本性不减,本性能知一切万事万物,本性能见一切万事万物,本性能觉一切万事万物,本性本来清净,本性本不动摇,本性本不生灭;我们的念头要认清,归到这几个“本”上去。本性本不生灭是什么?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了,妄心顿歇,菩提自现啊!一念妄心死,一分法身活。我们这也懂,那也会,是不是回归到本性了?认识清“一念妄心死,一分法身活”了吗?我们多一念不如少一念。
阿难尊者在此地干什么呢?表演,表演世间学佛的弟子只论言语文字,不归根本教义。他表演的是凡夫,用的是心猿意马、用的是心意识、用的是分别、用的是执着、用的是妄想,还自作聪明,自以为是。四依法里面有没有“有依义不依语”这一句?我们迷惑迷在哪地方?依语不依义,语言能说得出,你看学上三年五年的佛法,他能够讲一大通,口若悬河,佛油子,满身佛气,真正他自己说的那个语言意义的根本弄明白没有?弄明白他就不那么狂妄了,弄明白他就要息心了。此地阿难所表的法,我们必须要做一个明确的认识,阿难是代表我们学佛的人,我们学佛的人虽然把佛法讲得口若悬河,但是依语不依义,就象我们诵“忏悔偈”: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灭罪亡两俱空,实则名为真忏悔。
你看这偈子,多明显的意思,“往昔所造诸恶业”,为什么造恶业呢?“皆由无始贪嗔痴”,恶业是由贪嗔痴造成的。贪嗔痴又是怎么来的?“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那就管好自己的身、语、意,别生贪、嗔、痴,那就不造恶业了。但是天天在那里念:“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骗佛,骗菩萨,骗鬼,骗自己,还是从身语意去造贪嗔痴,从贪嗔痴去造恶业,还“罪从心起将心忏”,罪恶的源头是什么?是心,所以“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你心不起什么念头了,它哪来的善恶呢?“心亡罪灭两俱空,实则名为真忏悔。”你只是在那里念一念,真正的意思呢?真正的意思是让你“做”的,让你得到真正的真心,认清自性。想一想,自己说出来了,意思很明显了,就没按照意思去做,还满口的佛法,满口的学问。
现在别说外教了,就佛教本身的法师对于经论疑惑的地方就不少,会讲会道,就如今天,好多法师认为“大日如来”就是“太阳神”,哎呀,这错到哪里去了?这个佛经这样解释,解释到哪里去了?见解错了啊!虚心的人可以教,认识不到错误的人,你教不了;他有坚固的执着,老是认为他自己是对的,是故意要怎样怎样做的,那你教不了他,就任凭他发展吧。外道不达本性,都在意识里面,我们明白就行了,不要跟他们争,我们要慈悲,和他们友好。但是我们现在能容得下谁啊?我们是颠倒的佛,我们的佛性没有迷,迷的是我们的认识,佛性一转就是阿赖耶识、第七识、第六识,我们有争执都是认为自己有高见。
诸位想想,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跟同学打架,老师处分怎样做?一样处分,不分对错。我上小学的时候,两个人打架,老师处分学生每人二十教鞭,用现在的话就叫体罚了;我说:“我对,他错了。”老师说:“反省。”怎么反省?“我对了我就没错。”“你要是真对了,知道他错了,就不跟他一样了;你跟他一样,你还是错。你明明知道他是错的,为什么还跟他计较,那你不是错上加错吗?再做二十个起蹲。”对的那个反而罚的更重,为什么呢?两个人你们有一个好的,你们也打不起来。我小时候不服气:“明明是我有道理,为什么要这样?”老师最后跟我说:“你长大了就明白了。”落在自以为是里面,在气质上永远是没有提高的,到现在我还感谢我的小学老师。
我们执着老是落在一边,不能够向上一着,只看片面。所以说外道看本性是自然,他不能向上一着,他所看的本性不是本性是意识,所以才有下面【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这一句非常好,可见得阿难自己有疑虑,虽然怀疑,但知道佛有一定的正确见解,佛绝对不会前后颠倒,当然是自己见解不真。阿难虽然坚持着自己认识的一面——本性是自然的,但是他还有药可救,他不认为佛错。但是现在教徒弟不好教啦,好多徒弟都认为自己正确老师不正确,严师出高徒,你现在严了不行啊。
大家都知道弘一大师,弘一大师他的师父对他很严,张口便错,动念即乖,就是为了让他认清分别心是错误的,不要起分别心,不要让他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时即找着自己的真如本性了。因为弘一大师是大才子,特别有学问,在地方上特别有影响,觉得自己水平很高,老师这样管他,他受不了:“你这个老师怎么教人的?我一做什么都是错,我一说什么都是错,唯独你是对的。”这种气受不下去。“这那是教人啊,这不是故意刁难人吗?”实在受不下去了。“老子不受了,还俗回家了。”下山了,免得在这里受气。走到了山下,遇到大师兄牵着头驴驮着盐回来,说:“弘一你怎么下山来了?”他就跟他大师兄诉苦:“本来出家想学东西的,来到庙里,谁知道处处都不对,张口便错,动念即乖,这是人过的日子吗?这怎么修、怎么学啊?”他不知道他的师父要打去他的妄想,让他显出自己的本性来。他大师兄就说:“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滚吧!师父这样苦心栽培你,你知道佛教的教义里面有‘张口便错,动念即乖’吗?你知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吗?你还看了那么多的经论,你懂得什么是识?什么是性吗?你用识不归性,你不是法器,走就走吧,扶不起来的阿斗,师父这样栽培你,你竟然这样对师父,你还是个人吗?大丈夫应该顶天立地,有自知之明。”让他大师兄训斥一顿,明白了自己以前是搞文字,执着言句,不归本意,依语不依义,回过头来这下开悟了,给大师兄磕头:“你再领我上山吧。”大师兄一看这样:“师父现在不知道有多伤心呢,告诉你,师父现在一定是悲痛欲绝啊!他苦心栽培你,你反而伤他的心。”弘一大师明白了道理以后,赶快回山,一看师父坐在那里自己掉泪,跪在师父面前承认错误:“我依语不依义,下山遇到大师兄一点拨,我明白了,我错了,错在自己能说,不懂得自己所说的真正意义在哪里,现在我对佛法真正了解了,真正明白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起心便错,动念即乖,那是心中有物啊!”心中有物,心头有妄念,不是清净的本性,本性是不生不灭、不动不摇、不垢不净,在本来清净的心田上又动起了念头,这是错误的。如果认清了自性本不动摇、自性本不生灭、本性本自清净,于是歇止妄念,去我执、去法执,分别、执着不再生起,便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所以弘一大师成了一代高僧。现在我当老师管徒弟,我把他当徒弟看待,可是我的徒弟看我满身的业障啊!他不入法性流,所以说小人不可与语。不是大丈夫,也懂得一些佛法,也会讲也会说,你真管教他,磨他的棱角,不让他起对与不对,让他心归寂静,他不承认,ZH就是很明显的例子,XXM也是很明显的例子,那个RF也是很明显的例子。我教徒弟是失败的,他们明明在歧途,想把他掰过来,反而对老师有意见,不入群邪才怪呢!师父让他做的事情他不做,他不去执行,别人说句闲话他倒很听得进耳朵,很当一回事。
此地讲【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这就是近道的因缘,我们的本性与外道所说的自然有不相同;自然,它都有一个形象,我们本性是什么?无形无相,体空。像山是自然形成的,大海是自然形成的,都是有一个形象,虚空是自然形象,它还有个空的形象,我们的本性你能不能找出个“空”的形象来?或者“有”的形象来呢?所以阿难在此地是代表不正见的众生,还满口的佛法,不理解真心妙觉明性。阿难把请法的言辞都说完了,把他的意思都表达出来了,看看世尊是怎么解答的。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你没开悟,你落常情、世人的见解是错误的。【我今如是开示方便】“如是开示”这四个字就是指前面八番开示,十番显见现在到第九番,前面八番都是方便开示。“如是”就是如理而说,就事实而说,前面八番意义无非都是显的真实性,所以是如实地告知诸位,佛在前面一卷半的经文,我们从头看下来,世尊是先破妄心——七处破妄,破妄心无所着落,也就是破妄心无住;破妄心无有住处,那个妄心当然是虚妄的,如果是真实的一定有所在的,既无所在当然不是真实。
为什么要破妄心呢?破妄心就是显真心;如果要是认不清妄,你就更认不清真。妄不除,真就不能现前,因为妄总是障碍真,认清了妄,才能破妄,破了妄,真心就现前了,所以带妄显真。那么,又以见性来代表妙觉本性,这是开方便法门;我们一般讲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在哪里?看不见摸不着!好象太玄了,究竟在什么地方?佛在《楞严经》里讲得巧妙极了,就从我们六根根性举例子——真如本性就是见性,见性就在六根门头,能见是真如本性的一个功能,说一性,便能够全彰本体。前面说见性,告诉诸位,到后面修行的时候用闻性,为什么不用见性了呢?闻性是本性中的一个性,见性是本性中的一个性,你说是用真如本性呢?还是单用见性闻性呢?这就看诸位认识不同了。
[十番显见]通通都是从六根门头着手讲起,从六根的根性上着手,佛陀希望大家能从见性悟入妙觉真如性,从见性悟入真性。话又说回来,这个见性,真如本性里面见性是无妄,在八识里面见性是能见,它是带妄之真,并且还附着了一个眼根,所以,如果能够懂得,解脱不在别处就在六根门头啊!带妄之真,你能够认清了妄,妄在哪里?以前我们大家都认为见是眼见,见不是眼见,眼只是心灵的一个窗口,是真如本性的一个窗口,这个窗口背后能见的是什么?是能见的性能。这个能见的性能在八识里面是能见分,它属于见分,见分是怎么来的呢?见分是本性转变来的,你落在意识里面就有能有所,不落意识里面就归根达本了,那个也是什么都见得清楚,什么知得都明了,那就归真了,带妄显真。修行,转识成智在哪里转?不离色身是法身,肉身菩提啊!比如我们前面所说过的比喻,金在矿石里面,开采金矿,矿石里面确实有金,但是金还带着矿沙,矿沙还在藏石头里面,没有经过提炼,经过一番提炼才得到纯金。佛陀在这里讲见性,一步步地就象采矿,再加工提炼,再得到纯金,一步步地认识清,你拿的那块矿石它就是金,但是你要知道怎样提炼才能得到矿石里的纯金,[十番显见]就是这么回事。
诸位,佛的语言是从妙觉明性里面流露出来的,句句真实;我们今天重复佛的语言,我们念的声音没有错,念的字也没有念错,但我们是从意识里面流露出来的,心意识是虚妄的,而佛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实的,难就难在这个地方。成佛作祖易如反掌,不玄不妙,不遥不可及,不高不可攀。我劝诸位念经要离心意识念,有一句偈子『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你费很大功夫把七宝塔盖起来供养佛菩萨,那你还不如一念不生妄心;一念不生妄心,那是你自家的珍宝现前了,你修个七宝塔供佛,你虽然积了福报,但是生到天堂到最后还要堕落,还不如你净念相继。我们要读经的时候自始至终不起一念分别心,不起执着心,对那个字认识得清楚,对每一句的段落认识得清楚,一直读下去就可以了,天天念,不间断,跟诸位说,你念上三个月,你心就清净了,不那么浮躁了,念上半年,念上一年你绝对有轻安自在。为什么呢?觉而不迷,妄识不起了,你那个清楚是妙观察智,是照见。那么我们现在的人,虽然知道了真如本性本来清净、本不动摇、本不生灭,你不让他分别能行吗?告诉诸位,不能行,他不舍得离开,也不肯离开,因为无始劫来就吃这个亏,认为不分别、不执着那就落入顽空了,同草木石头没区别。因为他没有观照般若,他不明白不起心、不动念照常对于事物知道得清楚、知道得明白,觉知得清楚明了,绝对不会有错,是跟着我学习过的,在我身边呆过的,多少都有一点体会。特别是XT来的时候,他说:“我就是不能够落空,如果分别执着空了,不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嘛,那不跟死人一样了吗?”我带着他让他认识了观照般若,他说话的语气就变了:“噢,原来不有意地去分别、不有意地去执着、不有意地去起心动念,也什么都知道啊。”
《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讲的“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我们不知不觉地就起那个分别执着妄想,那属于不觉,它本来就没有这些东西;“本觉本有”,我们本来就能够觉而不迷,见而不杂,闻而不杂,这是本来的性能——本来能觉、本来能知、本来能见、本来能闻,你何必再加所觉、所知、所见、所闻呢?《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入一真法界,那五十三个善知识,各行各业,都是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得大自在。我们千百年来就落在分别执着里面,觉得如果离开了分别、执着、妄想便如死人一般,我们吃亏就吃在这里呀,不肯离心缘意识,听法用心意识来听法,修法用心意识来修法,不入无为法,那个心老是动荡的,怎么能够清净下来呢?在这里我再奉告诸位,如果我们还是用心意识来修法,就算你寿命长,你能活上五百岁、一千岁,你也不会开悟。那个老是动荡的心永远不会澄清下来,不能够澄清下来就不能够恢复到寂静的本性,不入法性流。跟诸位说,悟与不悟,不在于你学的东西多少,关键在于我们的心妄念多少,没有妄念你就悟了,离心意识了。如果能够离开心意识,那个《心经》、《金刚经》就落实好了,绝对是大彻大悟,世出世间法无所不通达。
我们现在学佛人学什么?样样都想了解一点,都是学点皮毛,一样没有精深的,没有拿得起放得下的,确确实实是虚度光阴啊!要懂得爱惜光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寸金失了尚可找,光阴一去无处寻。』『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我们的光阴都是空过的,换句话说,我们用心意识浪费了光阴,纵然是很用功,一天到晚的念啊、拜啊,盲修瞎练,东参西究,一天到晚在那里记笔记、搞修行,都是浪费光阴。为什么?不开悟,不走无为之路,不入无念法门,所以古人讲『宁可千生不悟,不能一日错路。』我们要悟后起修,你不要贪婪,博览群经,你一部经一个老师的东西学好了,然后再落实下去,你抓住了无为根本了,一经通,经经通。不但佛法如此,世间法也如此。
大家读一读古人曾国藩的家训,曾国藩怎么教育后辈的?没悟之前,只可以念一本书,一本书念熟了之后,再换一本书,绝对不让你同时去念两本书。佛法里面宗门教下也不能例外,宗门悟后,你再遍览群经,就知道都是讲的无为法,都是讲的本性不动摇,本性不生灭,只不过是从不同角度来描述本性;教下也不例外。我们想想,我们的路子走错了,我们还不觉悟,还不回头,还在那里夸夸其谈,到底错在哪里?错在自己说出来的东西,都没有深刻认识到它的意义,还挺满足、挺自豪:“我学了好多佛法。”告诉你,你这一生没有指望了,等下辈子,下下辈子,再下下辈子吧!自己能讲、能说、能道,你真正能理解其中的意义了吗?我们要勇猛地回头,要真忏悔:“过去的路子走错了,要回过头来,落实自净其意,我要走正路,我要生起出离心,要离心意识。”经不再读那么多,论也不读那么多,回过头来反观,反观心清净不清净,用这个有为的方法,慢慢地让自己管理的心田的妄念越来越少。“心不起念自性定,无来无去本如来”,怕你看得多了,把这根本的意义给丢了,常是有来有去;人家如如不动,【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你是常有从来,常有所去,就麻烦了。
心无念时心本定。佛法你越是懂得多了,学得多了,你的心就越杂,念头就越多,越会自高、越会自大,这是阿难在《楞严经》里所表演的,不识本心,不达自性,并且他一个念头一个疑问、一个疑问一个念头地生,疑问重重。你要不相信,你看看《六祖坛经》,六祖叫法达念《法华经》给他听,法达念到方便品的时候,六祖就说:“法达,你不要念了,我全知道了。”《法华经》二十八品才念到第二品,后头就不用念了,这是一通一切通,世出世间一切法一接触就明了了,哪里还用去研究?哪里还用强记?不需要了。所以我劝诸位好好在无为法上,在这部《楞严经》上下功夫,要先明道理,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常常回光返照,就是要时刻注意你的自心,警觉自心是否清净,是起心动念了还是清净的?观心,观心再观心。你要做到了,你就是圆教的菩萨,不是普通人,做到了以后,那就是《华严经》里面所讲的四十一位不同阶级的法身大士,你和他们做同流了,决定不是凡夫。这是正路,这是成佛的捷径,在这一生当中最近的一条成佛路。
佛给阿难解释,佛所讲的是什么,底下有明确的解释,解释完了之后,阿难没有再问因缘,因为因缘是自己主张的,当然他就不问了。但是佛到后面又无问自说,佛还是给他解释清楚因缘到底是怎么回事,因缘也不是因缘,说到这一桩事情,非因缘非自然,非不因缘非不自然,这个道理它是圆满的,无是无非,底下经文就讲到了。
今天时间到了,阿弥陀佛!感谢诸位协助弘法的居士。诸位大德晚安!

回向偈
愿以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圆通老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研究学习现场笔录稿【第091课】
   2013年1月25日星期五
(本稿为《楞严经》研究学习YY课堂现场笔录稿,未经老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老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老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同修,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居士,我们再继续研究学习《楞严经》。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我们学习到了【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
佛在楞严会上畅谈觉性,“真如本性”在此地也就是讲的觉性,也就是我们[十番显见]里面所讲的见性。确确实实能见的本性不属于因缘,那么阿难迷惑在哪里呢?阿难在此地弄出个“自然”来了,那么见性属于不属于自然呢?能见的本性不属于自然。那么,阿难又观察了,能见的本性也不属于因缘,他认为本性好像是自然的。
在这个地方我们先把“因缘”和“自然”的定义跟诸位说说,何为“因缘”?因缘是随缘随变的。就拿植物来说吧,种子是因,种下去之后过了几天发芽了,那个种子变成芽了,芽又生根,不见种子了,所以说,因缘是随变的。那“自然”是什么?自然是不变不随缘的。比如我们看一块石头,石头是自然,山和水它永远都是自然的;石头永远是石头,它不会变成别的花样了。比如说山,山就是山,那是不会变的。水,水就是水,它也是不会变的。有的人说把石头雕刻成种种的饰品,你把它雕刻成供品,石头它还是石头。那么我们的觉性呢?它随缘又不变,它不变又随缘,这个妙啊!因此,从不变随缘上来说,那个不变的是自然——自然不变,自然它是不变不随缘的,随缘随变的是因缘。
我们本性是能见自然,能知自然,能觉因缘,能知因缘。诸位要晓得,佛法无有定法可说,佛法无法可说,而是众生有种种的分别、执着的毛病,佛所说的法是治众生的病,但是外道普遍执着万法是自然的,这个病很深啊,这个病根是外道他们修定而得到的,他们修定老是围着自然转。佛说“因缘生法”是对治“自然”的,用多变来对治不变,药到病除。药有效了,病便除了,我们还用不用再执着药呢?好,一听这个话有道理:“这个是‘自然’的道理是错误的,这是‘因缘’的道理。”又错了!你这样分别便是无始劫来的坚固习气,总是带着执着,不是执着这一头便执着另一头,这是大毛病。阿难在此地就示现这个样子,表演出来让我们自己能够觉察到。阿难自说【我今观此觉性】,他今天微细揣摩,观察这个觉缘见性好像跟外道所主张的是一样的。本性本来不假修证,本性本来清净,乃至染净、因果、依证、生灭通通都没有了,一切都离,还知一切。
说到这里,昨天群里有个人反应说:“既然说自性本净,为什么又说因果、修证还有……”那都是妄为了,他的意思断章取义,认为不讲因果了,不讲修为了。物皆有道,怎么不讲因果了?如果心清净了,心中无一念头了,如果再着因果相,那又是生妄念了;如果再着修为相,那也是生妄念呢!物皆有道,诸佛“不昧因果”跟“不落因果”是两回事。
大家都知道“野孤禅”这个公案,一字之差,堕五百世的野狐。百丈禅师每天上堂说法,用现在话讲,就是每天讲课,百丈禅师说法,在家、出家听法的人很多,百丈禅师从来不管,其中有一位白发白眉毛白胡子的老人家在旁边听课听了好几年。有一天老和尚兴致来了,大概这位老人家都是最后走,百丈禅师便问:“你好像听我讲课听了好几年了,有什么心得呢?”老人家跪下来说:“师父啊!我不是人,我是狐狸精——狐仙。” (据说动物修道要先变成人身,变人身要经过好几个转折,很可怜!)老人家说:“五百世前我是个和尚,人家问我一句法:‘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换句话说,大修行人跳得出因果吗?“我当时答复说:‘大修行人不落因果。’这句话错了,我也不知道错在哪里,可是所得的果报就变狐仙、野狐精,(后世骂人“野狐禅”由此而来,自己说出来的都讲不明白,那样的就叫野狐禅,解脱不了畜牲道的果报。)求老和尚慈悲给我解脱。”百丈禅师笑了,他说:“这样啊!你问我。”老人家问:“师父啊!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百丈禅师回答:“不昧因果。”
不落因果和不昧因果,天差地别啊!“不昧因果”说的是觉性,知道因果,不落因果,落因果就变成了妄为了,着因果相了,是落因果。“不昧因果”是什么?通达因果,不着因果,不落因果。所以说,大家不要误会觉性是自然的,觉性用有体空随缘现,它能现万象,能随众缘。文字里面讲“非生非灭,万法具足”是究竟不坏的意思,本性远离一切,哪还妄论因果呢?但是它不昧因果。
本性不修行是一念,是一真,所以它能够见一切相离一切相,远离颠倒梦想,佛常说因缘,本性是不是因缘所生啊?诸位要记住,佛讲的是诸法因缘生,没有讲真如本性因缘生。境缘是因缘生,本性是能知境缘,因缘不能生本性,所以说万法无自性。你查遍一切经典,仔细看看有没有佛讲到因缘生本性呢?都是讲诸法无本性,因缘生一切法,因缘不生本性,本性能知因缘。所以阿难在这里迷了,认为本性是因缘生,还认为本性是自然的。我们不懂法,或者对心性没有了解的人,乍听起来好像说得是有道理,不是自然便是因缘,实际上我们的本性既不是自然,也不是因缘,它是能知自然,能觉因缘。
其实阿难只是学会了佛的言语,没有了达佛义;佛讲的道理他没有学透彻,言语倒是学会了:『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像这种情形前面我们见得多了,很多人引经据典地辩论,他引出的话没有错,但是意思搞走样了;比如说佛教的根本教义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众善奉行”是口头上的众善奉行,“诸恶莫作”也是口头上的诸恶莫作,我们的习气现前的时候,贪嗔痴起来,根本没做到“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自净其意”大家做到了没有?没有,是自乱其意,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心地杂草丛生。会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但是都是口头上的文字,完全没有做到。好多学佛的人引经据典的去辩驳,实际上自己连意思都没有搞懂。诸位想想,阿难尊者当年做佛的侍者,一天到晚跟在佛的旁边,还是只执着佛的语言,没有搞清佛的意思,这叫什么?错解如来真实义。到现在佛灭度了三千年,我们拿着翻译的经文,有没有把佛的意思搞错呢?诸位想想,只是会背书歌子,把佛的意思是会搞错的。
认为学了很多佛学知识,其实都是在搞妄想,原因是什么?不能够达本。如果明心见性,认识清了本性了,知根达本了,那是开悟了。佛在一切经论里头,尤其是大乘经典常常教给我们舍识用根,舍去意识,用根本的性能,这就对了。咱们看看阿难跟在佛的身边,全用的是第六意识、第七意识;今天我们学佛的同修也是这样,所以即使在师父身边,常常犯错。我们要晓得,本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动不摇,我们生念头是不是动摇本性呢?佛明明告诉我们『妄心顿歇,歇即菩提』,我们还时时用这个妄心,时时起叛逆的念头,时时动摇本性,在佛的身边,在师父的身边有什么用呢?心中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中有一物,处处有尘埃,那就离佛就远了,离师父的心也远了。师父让你入佛境界,认清如来真实义,阿难在此番显见里面,他就是表现的心内有物。师父要大家理解如来真实义,认清如来真实义,归根达本,认清本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动不摇、不一不异、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本具万法、本不动摇。你看阿难天天听佛讲经,把佛所讲的经都能够一字不差的再讲给别人听,他就是佛的一部录音机,把佛的言语全都收藏了,可以说学的知识不少,归到知识的根本没有?没有。他心中有物,内心不是清净的本性,他那个仓库里东西太多了,法法具足,样样具全,毛病就出在这里,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阿难在这里表现的是什么?表现的就是我们这些学佛人,学了很多的佛法,学了很多的法相名词,学了很多的佛教术语,学了种种佛法,我们学得法法具足,样样具全,我们觉得自己懂,自己会,自以为是;但是这些法,种种的法,样样具全,法法具足,它们都是讲的什么意思呢?都是讲的销归自性,都是为了让我们明心见性,认清本性不生、本性不灭、本性不垢、本性不净、不性不增、本性不减,本性能知一切万事万物,本性能见一切万事万物,本性能觉一切万事万物,本性本来清净,本性本不动摇,本性本不生灭;我们的念头要认清,归到这几个“本”上去。本性本不生灭是什么?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了,妄心顿歇,菩提自现啊!一念妄心死,一分法身活。我们这也懂,那也会,是不是回归到本性了?认识清“一念妄心死,一分法身活”了吗?我们多一念不如少一念。
阿难尊者在此地干什么呢?表演,表演世间学佛的弟子只论言语文字,不归根本教义。他表演的是凡夫,用的是心猿意马、用的是心意识、用的是分别、用的是执着、用的是妄想,还自作聪明,自以为是。四依法里面有没有“有依义不依语”这一句?我们迷惑迷在哪地方?依语不依义,语言能说得出,你看学上三年五年的佛法,他能够讲一大通,口若悬河,佛油子,满身佛气,真正他自己说的那个语言意义的根本弄明白没有?弄明白他就不那么狂妄了,弄明白他就要息心了。此地阿难所表的法,我们必须要做一个明确的认识,阿难是代表我们学佛的人,我们学佛的人虽然把佛法讲得口若悬河,但是依语不依义,就象我们诵“忏悔偈”: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灭罪亡两俱空,实则名为真忏悔。
你看这偈子,多明显的意思,“往昔所造诸恶业”,为什么造恶业呢?“皆由无始贪嗔痴”,恶业是由贪嗔痴造成的。贪嗔痴又是怎么来的?“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那就管好自己的身、语、意,别生贪、嗔、痴,那就不造恶业了。但是天天在那里念:“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骗佛,骗菩萨,骗鬼,骗自己,还是从身语意去造贪嗔痴,从贪嗔痴去造恶业,还“罪从心起将心忏”,罪恶的源头是什么?是心,所以“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你心不起什么念头了,它哪来的善恶呢?“心亡罪灭两俱空,实则名为真忏悔。”你只是在那里念一念,真正的意思呢?真正的意思是让你“做”的,让你得到真正的真心,认清自性。想一想,自己说出来了,意思很明显了,就没按照意思去做,还满口的佛法,满口的学问。
现在别说外教了,就佛教本身的法师对于经论疑惑的地方就不少,会讲会道,就如今天,好多法师认为“大日如来”就是“太阳神”,哎呀,这错到哪里去了?这个佛经这样解释,解释到哪里去了?见解错了啊!虚心的人可以教,认识不到错误的人,你教不了;他有坚固的执着,老是认为他自己是对的,是故意要怎样怎样做的,那你教不了他,就任凭他发展吧。外道不达本性,都在意识里面,我们明白就行了,不要跟他们争,我们要慈悲,和他们友好。但是我们现在能容得下谁啊?我们是颠倒的佛,我们的佛性没有迷,迷的是我们的认识,佛性一转就是阿赖耶识、第七识、第六识,我们有争执都是认为自己有高见。
诸位想想,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跟同学打架,老师处分怎样做?一样处分,不分对错。我上小学的时候,两个人打架,老师处分学生每人二十教鞭,用现在的话就叫体罚了;我说:“我对,他错了。”老师说:“反省。”怎么反省?“我对了我就没错。”“你要是真对了,知道他错了,就不跟他一样了;你跟他一样,你还是错。你明明知道他是错的,为什么还跟他计较,那你不是错上加错吗?再做二十个起蹲。”对的那个反而罚的更重,为什么呢?两个人你们有一个好的,你们也打不起来。我小时候不服气:“明明是我有道理,为什么要这样?”老师最后跟我说:“你长大了就明白了。”落在自以为是里面,在气质上永远是没有提高的,到现在我还感谢我的小学老师。
我们执着老是落在一边,不能够向上一着,只看片面。所以说外道看本性是自然,他不能向上一着,他所看的本性不是本性是意识,所以才有下面【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这一句非常好,可见得阿难自己有疑虑,虽然怀疑,但知道佛有一定的正确见解,佛绝对不会前后颠倒,当然是自己见解不真。阿难虽然坚持着自己认识的一面——本性是自然的,但是他还有药可救,他不认为佛错。但是现在教徒弟不好教啦,好多徒弟都认为自己正确老师不正确,严师出高徒,你现在严了不行啊。
大家都知道弘一大师,弘一大师他的师父对他很严,张口便错,动念即乖,就是为了让他认清分别心是错误的,不要起分别心,不要让他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时即找着自己的真如本性了。因为弘一大师是大才子,特别有学问,在地方上特别有影响,觉得自己水平很高,老师这样管他,他受不了:“你这个老师怎么教人的?我一做什么都是错,我一说什么都是错,唯独你是对的。”这种气受不下去。“这那是教人啊,这不是故意刁难人吗?”实在受不下去了。“老子不受了,还俗回家了。”下山了,免得在这里受气。走到了山下,遇到大师兄牵着头驴驮着盐回来,说:“弘一你怎么下山来了?”他就跟他大师兄诉苦:“本来出家想学东西的,来到庙里,谁知道处处都不对,张口便错,动念即乖,这是人过的日子吗?这怎么修、怎么学啊?”他不知道他的师父要打去他的妄想,让他显出自己的本性来。他大师兄就说:“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滚吧!师父这样苦心栽培你,你知道佛教的教义里面有‘张口便错,动念即乖’吗?你知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吗?你还看了那么多的经论,你懂得什么是识?什么是性吗?你用识不归性,你不是法器,走就走吧,扶不起来的阿斗,师父这样栽培你,你竟然这样对师父,你还是个人吗?大丈夫应该顶天立地,有自知之明。”让他大师兄训斥一顿,明白了自己以前是搞文字,执着言句,不归本意,依语不依义,回过头来这下开悟了,给大师兄磕头:“你再领我上山吧。”大师兄一看这样:“师父现在不知道有多伤心呢,告诉你,师父现在一定是悲痛欲绝啊!他苦心栽培你,你反而伤他的心。”弘一大师明白了道理以后,赶快回山,一看师父坐在那里自己掉泪,跪在师父面前承认错误:“我依语不依义,下山遇到大师兄一点拨,我明白了,我错了,错在自己能说,不懂得自己所说的真正意义在哪里,现在我对佛法真正了解了,真正明白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起心便错,动念即乖,那是心中有物啊!”心中有物,心头有妄念,不是清净的本性,本性是不生不灭、不动不摇、不垢不净,在本来清净的心田上又动起了念头,这是错误的。如果认清了自性本不动摇、自性本不生灭、本性本自清净,于是歇止妄念,去我执、去法执,分别、执着不再生起,便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所以弘一大师成了一代高僧。现在我当老师管徒弟,我把他当徒弟看待,可是我的徒弟看我满身的业障啊!他不入法性流,所以说小人不可与语。不是大丈夫,也懂得一些佛法,也会讲也会说,你真管教他,磨他的棱角,不让他起对与不对,让他心归寂静,他不承认,ZH就是很明显的例子,XXM也是很明显的例子,那个RF也是很明显的例子。我教徒弟是失败的,他们明明在歧途,想把他掰过来,反而对老师有意见,不入群邪才怪呢!师父让他做的事情他不做,他不去执行,别人说句闲话他倒很听得进耳朵,很当一回事。
此地讲【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这就是近道的因缘,我们的本性与外道所说的自然有不相同;自然,它都有一个形象,我们本性是什么?无形无相,体空。像山是自然形成的,大海是自然形成的,都是有一个形象,虚空是自然形象,它还有个空的形象,我们的本性你能不能找出个“空”的形象来?或者“有”的形象来呢?所以阿难在此地是代表不正见的众生,还满口的佛法,不理解真心妙觉明性。阿难把请法的言辞都说完了,把他的意思都表达出来了,看看世尊是怎么解答的。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你没开悟,你落常情、世人的见解是错误的。【我今如是开示方便】“如是开示”这四个字就是指前面八番开示,十番显见现在到第九番,前面八番都是方便开示。“如是”就是如理而说,就事实而说,前面八番意义无非都是显的真实性,所以是如实地告知诸位,佛在前面一卷半的经文,我们从头看下来,世尊是先破妄心——七处破妄,破妄心无所着落,也就是破妄心无住;破妄心无有住处,那个妄心当然是虚妄的,如果是真实的一定有所在的,既无所在当然不是真实。
为什么要破妄心呢?破妄心就是显真心;如果要是认不清妄,你就更认不清真。妄不除,真就不能现前,因为妄总是障碍真,认清了妄,才能破妄,破了妄,真心就现前了,所以带妄显真。那么,又以见性来代表妙觉本性,这是开方便法门;我们一般讲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在哪里?看不见摸不着!好象太玄了,究竟在什么地方?佛在《楞严经》里讲得巧妙极了,就从我们六根根性举例子——真如本性就是见性,见性就在六根门头,能见是真如本性的一个功能,说一性,便能够全彰本体。前面说见性,告诉诸位,到后面修行的时候用闻性,为什么不用见性了呢?闻性是本性中的一个性,见性是本性中的一个性,你说是用真如本性呢?还是单用见性闻性呢?这就看诸位认识不同了。
[十番显见]通通都是从六根门头着手讲起,从六根的根性上着手,佛陀希望大家能从见性悟入妙觉真如性,从见性悟入真性。话又说回来,这个见性,真如本性里面见性是无妄,在八识里面见性是能见,它是带妄之真,并且还附着了一个眼根,所以,如果能够懂得,解脱不在别处就在六根门头啊!带妄之真,你能够认清了妄,妄在哪里?以前我们大家都认为见是眼见,见不是眼见,眼只是心灵的一个窗口,是真如本性的一个窗口,这个窗口背后能见的是什么?是能见的性能。这个能见的性能在八识里面是能见分,它属于见分,见分是怎么来的呢?见分是本性转变来的,你落在意识里面就有能有所,不落意识里面就归根达本了,那个也是什么都见得清楚,什么知得都明了,那就归真了,带妄显真。修行,转识成智在哪里转?不离色身是法身,肉身菩提啊!比如我们前面所说过的比喻,金在矿石里面,开采金矿,矿石里面确实有金,但是金还带着矿沙,矿沙还在藏石头里面,没有经过提炼,经过一番提炼才得到纯金。佛陀在这里讲见性,一步步地就象采矿,再加工提炼,再得到纯金,一步步地认识清,你拿的那块矿石它就是金,但是你要知道怎样提炼才能得到矿石里的纯金,[十番显见]就是这么回事。
诸位,佛的语言是从妙觉明性里面流露出来的,句句真实;我们今天重复佛的语言,我们念的声音没有错,念的字也没有念错,但我们是从意识里面流露出来的,心意识是虚妄的,而佛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实的,难就难在这个地方。成佛作祖易如反掌,不玄不妙,不遥不可及,不高不可攀。我劝诸位念经要离心意识念,有一句偈子『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你费很大功夫把七宝塔盖起来供养佛菩萨,那你还不如一念不生妄心;一念不生妄心,那是你自家的珍宝现前了,你修个七宝塔供佛,你虽然积了福报,但是生到天堂到最后还要堕落,还不如你净念相继。我们要读经的时候自始至终不起一念分别心,不起执着心,对那个字认识得清楚,对每一句的段落认识得清楚,一直读下去就可以了,天天念,不间断,跟诸位说,你念上三个月,你心就清净了,不那么浮躁了,念上半年,念上一年你绝对有轻安自在。为什么呢?觉而不迷,妄识不起了,你那个清楚是妙观察智,是照见。那么我们现在的人,虽然知道了真如本性本来清净、本不动摇、本不生灭,你不让他分别能行吗?告诉诸位,不能行,他不舍得离开,也不肯离开,因为无始劫来就吃这个亏,认为不分别、不执着那就落入顽空了,同草木石头没区别。因为他没有观照般若,他不明白不起心、不动念照常对于事物知道得清楚、知道得明白,觉知得清楚明了,绝对不会有错,是跟着我学习过的,在我身边呆过的,多少都有一点体会。特别是XT来的时候,他说:“我就是不能够落空,如果分别执着空了,不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嘛,那不跟死人一样了吗?”我带着他让他认识了观照般若,他说话的语气就变了:“噢,原来不有意地去分别、不有意地去执着、不有意地去起心动念,也什么都知道啊。”
《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讲的“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我们不知不觉地就起那个分别执着妄想,那属于不觉,它本来就没有这些东西;“本觉本有”,我们本来就能够觉而不迷,见而不杂,闻而不杂,这是本来的性能——本来能觉、本来能知、本来能见、本来能闻,你何必再加所觉、所知、所见、所闻呢?《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入一真法界,那五十三个善知识,各行各业,都是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得大自在。我们千百年来就落在分别执着里面,觉得如果离开了分别、执着、妄想便如死人一般,我们吃亏就吃在这里呀,不肯离心缘意识,听法用心意识来听法,修法用心意识来修法,不入无为法,那个心老是动荡的,怎么能够清净下来呢?在这里我再奉告诸位,如果我们还是用心意识来修法,就算你寿命长,你能活上五百岁、一千岁,你也不会开悟。那个老是动荡的心永远不会澄清下来,不能够澄清下来就不能够恢复到寂静的本性,不入法性流。跟诸位说,悟与不悟,不在于你学的东西多少,关键在于我们的心妄念多少,没有妄念你就悟了,离心意识了。如果能够离开心意识,那个《心经》、《金刚经》就落实好了,绝对是大彻大悟,世出世间法无所不通达。
我们现在学佛人学什么?样样都想了解一点,都是学点皮毛,一样没有精深的,没有拿得起放得下的,确确实实是虚度光阴啊!要懂得爱惜光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寸金失了尚可找,光阴一去无处寻。』『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我们的光阴都是空过的,换句话说,我们用心意识浪费了光阴,纵然是很用功,一天到晚的念啊、拜啊,盲修瞎练,东参西究,一天到晚在那里记笔记、搞修行,都是浪费光阴。为什么?不开悟,不走无为之路,不入无念法门,所以古人讲『宁可千生不悟,不能一日错路。』我们要悟后起修,你不要贪婪,博览群经,你一部经一个老师的东西学好了,然后再落实下去,你抓住了无为根本了,一经通,经经通。不但佛法如此,世间法也如此。
大家读一读古人曾国藩的家训,曾国藩怎么教育后辈的?没悟之前,只可以念一本书,一本书念熟了之后,再换一本书,绝对不让你同时去念两本书。佛法里面宗门教下也不能例外,宗门悟后,你再遍览群经,就知道都是讲的无为法,都是讲的本性不动摇,本性不生灭,只不过是从不同角度来描述本性;教下也不例外。我们想想,我们的路子走错了,我们还不觉悟,还不回头,还在那里夸夸其谈,到底错在哪里?错在自己说出来的东西,都没有深刻认识到它的意义,还挺满足、挺自豪:“我学了好多佛法。”告诉你,你这一生没有指望了,等下辈子,下下辈子,再下下辈子吧!自己能讲、能说、能道,你真正能理解其中的意义了吗?我们要勇猛地回头,要真忏悔:“过去的路子走错了,要回过头来,落实自净其意,我要走正路,我要生起出离心,要离心意识。”经不再读那么多,论也不读那么多,回过头来反观,反观心清净不清净,用这个有为的方法,慢慢地让自己管理的心田的妄念越来越少。“心不起念自性定,无来无去本如来”,怕你看得多了,把这根本的意义给丢了,常是有来有去;人家如如不动,【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你是常有从来,常有所去,就麻烦了。
心无念时心本定。佛法你越是懂得多了,学得多了,你的心就越杂,念头就越多,越会自高、越会自大,这是阿难在《楞严经》里所表演的,不识本心,不达自性,并且他一个念头一个疑问、一个疑问一个念头地生,疑问重重。你要不相信,你看看《六祖坛经》,六祖叫法达念《法华经》给他听,法达念到方便品的时候,六祖就说:“法达,你不要念了,我全知道了。”《法华经》二十八品才念到第二品,后头就不用念了,这是一通一切通,世出世间一切法一接触就明了了,哪里还用去研究?哪里还用强记?不需要了。所以我劝诸位好好在无为法上,在这部《楞严经》上下功夫,要先明道理,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常常回光返照,就是要时刻注意你的自心,警觉自心是否清净,是起心动念了还是清净的?观心,观心再观心。你要做到了,你就是圆教的菩萨,不是普通人,做到了以后,那就是《华严经》里面所讲的四十一位不同阶级的法身大士,你和他们做同流了,决定不是凡夫。这是正路,这是成佛的捷径,在这一生当中最近的一条成佛路。
佛给阿难解释,佛所讲的是什么,底下有明确的解释,解释完了之后,阿难没有再问因缘,因为因缘是自己主张的,当然他就不问了。但是佛到后面又无问自说,佛还是给他解释清楚因缘到底是怎么回事,因缘也不是因缘,说到这一桩事情,非因缘非自然,非不因缘非不自然,这个道理它是圆满的,无是无非,底下经文就讲到了。
今天时间到了,阿弥陀佛!感谢诸位协助弘法的居士。诸位大德晚安!

回向偈
愿以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原帖来源网址    印代法师佛学园地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YY ID频道:86537757  YY群:5679092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本频道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 晚上 8—10 点在线讲《楞严经》,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晚上 8 点诵《在家菩萨戒仪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0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圆通老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研究学习现场笔录稿【第092课】
   2013年1月27日星期日
(本稿为《楞严经》研究学习YY课堂现场笔录稿,未经老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老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老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居士,大家晚上好!我们今天继续研究学习《楞严经》[十番显见]。
阿难尊者听了世尊前面八番开示,于是疑惑世尊所说的真心妙觉明性,仿佛与外道所说的自然相同,不像是世尊平常所说的因缘生法,于是起了个疑问,在这里提出来,向释迦牟尼佛请教。
经文【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
佛的答复很长,上面一段是责备阿难跟着佛学习这么多年,只是学了文字,只是学了语言,没有学到语言的真正意义。佛责备阿难也是责备我们大家,学佛只会背名相,只会背名词,其实名相法句所说的意义,我们并没有用心去深入、去践行。佛在楞严会上种种开示,实在是希望阿难与大众悟入妙净明体,悟入妙觉明性。这个地方大家要特别注意,是让大家能够真实地认清【妙觉明性】。
咱们接下来看经文:【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这句意思是告诉阿难,如果本性是自然,那么本性自须有一个自然体;换句话说,如果本性是自然,那么本性当然有个自然的形体。这就证明阿难跟在佛陀身边,只学了言语,没学到言语的意义。在四依法里面“依义不依语”,阿难做的是依语不依义,反而把本性误认为是自然的,这真是错得太离谱了。
下面于是佛陀作了解释,叫着阿难的名字,【若必自然】,假如前面所说周遍不动的本性非生非灭,它是【净妙见元】,也就是【净圆真心】,如果说必定是自然,那么就有了下一步的追究了:【自须甄明有自然体】,看看这个净圆的真心,它是不是一个不变之体?然后才能说是自然、是因缘。前面给诸位说过,自然的定义是不变,山永远都是山,它变不成土;水永远都是水,它变不成火;火永远都是火,它不是木,它这个名相是永远不变。我们周遍不动的见性,确实也是不变,从不变的角度说,似乎是自然的,其实不是。宇宙万法依正庄严,都是本性这个不变之体随缘显现的相用,所以阿难只看到本性不变,没看到另一面,毛病就在此地。那个不变的本性里面含有因缘所生法,它不变,但是所显出来的相、所显出来的事、所显出来的一切是缘生。阿难只晓得本性觉知是不变的,没有想到本性的作用是灵明、时刻都不定的,本性所显现的相时刻都是变化的,它不是永远不变的自然形象,山是山的形象,水是水的形象,火是火的形象。本性是什么?本性是无相无不相,本性是空,本性也是有。下面就说明这个道理。
【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佛在这里问阿难,你说本性是自然,自然都是有个形体的,那么本性是以明为自体呢?还是以暗为自体呢?以空为自体呢?还是以壅塞为自体呢?这一段经文是如来用【甄明】的方法叫阿难自己去甄别,要阿难自己去观察,让阿难自己去觉悟,让阿难自己观察这个妙明的本性,就是我们所谓的能觉、能知、能见、能闻这个“能”,而不是“所”。所觉、所见、所闻、所知这些都是境界相,能觉、能知、能缘是本性的自体,明、暗、塞、空这都是所觉、所缘。明、暗、塞、空这四个境缘,哪一个是本性自然之体呢?你把本性自然之体找出来,才能说之为自然。这一句话,对于聪明伶俐的人就可以把他唤醒,因为这几句话是真正显示出见性是不变的,真正显示出本性全体是随缘的,并不是不随缘,明来见明知明,暗来见暗知暗;壅塞,自性见到壅塞知道壅塞;空洞,自心见到空洞知道空洞。明境不是本性,本性能知明、能觉明、能见明;暗境也不是本性的形相,本性是能见暗、能知暗、能觉到暗;那么塞、空咱们就不多说了,如果是明白人,这就开悟了。为什么呢?就如前面所讲的,善恶有二,常与无常有二,明暗有二,塞空有二,有二之性不是本性,无二之性方是本性。本性能为善恶,能见明暗,能见通塞,能显通塞,能觉通塞,能知明暗、通塞。
你看宗门里的公案,不说远了,就说印光法师,有个人写了一篇文章给老和尚,又被老和尚呵斥的经过。他说自己是参禅的,曾写过一封信给印光法师,说他对于禅宗的《五灯会元》一千七百个公案大多数都参透,没有问题了,其中还有五六条没开悟,只有五六条!一千七百多条只剩下五六条还没开悟,其它都开悟了。你知道老法师怎么给他回答吗?老和尚给他回信说有一条没悟,就是条条没悟,完全没悟;你如果悟了,是一悟千悟,别在那里卖乖,自高自大了。被老和尚这当头一棒,以后这个人不参禅了,为什么呢?他把意识理解当成开悟了,意识不到的东西,他就不懂了。这个人是增上慢!把知见当作开悟。如果不老实,就会误了自己一生,现在我们好多学佛的人都落在知见里面,认为自己懂了、自己会了。诸位要记住,悟是一悟千悟。
昨天我讲《证道歌》,大家都认为自己是修行,其实都是搞起心动念,认为有圣可得,有凡可舍,有法可修;菩提自性,本自清净,在本自清净的菩提本性上狂起妄念。《华严经》里面佛陀说得很明白了:『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够证得。』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佛性是什么?佛性就是觉性,这个能觉的本性,它是能认识、能觉、能知、能见、能闻,它是不二。落在这个概念或者落在另一个概念,那也是能觉、能知的功能而知,但是落在相对里,那就不是本性而是执着了,执着一种概念死死地不放松,就像昨天我们所讲的。
今天给诸位说,修行,要一悟千悟,修行不只在于打坐、持咒、念佛、参禅、数息……这些都是一些有为法,通过这些有为法控制住妄念不起,慢慢地由心灵数起的杂念而变为极少数的念头,由极少数的念头再归为一种认识,这些方法是为了开发我们的妙明觉性,由识转智。刚开始是有意识地拴住心念,不让它再那么躁动,慢慢地净念相继久了,自然就达到了妄心不起。
我们的修行跟日常生活很紧密,要能够让我们的修行落实在生活当中,生活当中时时都是修行。如果我们只是特意地重视打坐、持咒、诵经、参禅、念佛、止观等等,而没有重视平常心便是道,而没有重视行走坐卧,穿衣吃饭皆是修行,那你的修行会跟日常的工作脱节,那样的话,修行终归是修行,工作终归是工作,你的为人处事、接人待物就会有问题。你工作的时候无可奈何:埋怨、抱怨,要不是不愿意干,要不然就赶快做好,“我要去修行,我做这些实在是无奈。” 把它当成了一种负担,当成了一种任务,工作应酬完全都是不得已,只有修行、打坐、诵经、持咒、念佛、止观、数息等等等等这些才是真正的修行,诸位,大错特错!!事实上真正的修行跟生活一点都不能脱节,其实平常心是道,我们本来就生活在净土的世界里,大家本来可以为人处事、接人待物、行走坐卧、穿衣吃饭和工作都是住在净土里的,到哪里都是极乐世界的,到哪里都是涅槃彼岸的,不是只在禅修——专门的修行才是修行,不是这样的。
告诉诸位,有修行的概念就有取,有取的概念就有排斥,你做不到平常心,你的心心波泛滥、妄念层生,一迷一切迷,一悟一切悟。我以前也告诉过大家,工作的时候认真工作,把事做好;应酬的时候认真应酬,把人际关系处理好,你不要老是“我是修行人,我要得清静,我和人交往,我工作,我很烦啊!”那错了,那是我们的观念知见出了问题,我们的认识出了问题。我们本来平静的心,是在自己认识上出了问题,加入了取、舍,搞得心不平静了,好像是在人间地狱油锅里转一样。
佛菩萨都活得很平实,什么叫平实呢?平常、实实在在的,在他心里都是佛,无凡无圣,为什么?佛菩萨的心是平平常常的,也没觉得自己是圣人,也没觉得有凡夫,他也没有排斥,也没有迎合,他知道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众生在迷,应该帮助他们认清佛性,运用好自己的佛性,破迷开悟,转凡成圣。他并没有觉得自己是圣贤,受人尊敬,高高在上,他只不过是正确地摆正了心态,不起执着、妄想、分别,他只不过把认识、观点摆正了位置,于是帮助我们这些迷了的人,老是分别、执着、起心动念的人重新来认识生命的真实,重新来认识生命的真理。当你正知正见树立以后,当你认清本性本不生灭,本性本不动摇,菩提本性也就是我们所具的佛性本来清净,当你认识清了本具的佛土净,你就住进了极乐世界了;当你认识清了我们人人都是佛,只是我们有分别、执着、妄想,我们不用刻意地怎么去修,我们慢慢地少起心动念,当下觉知清明,当下处理事情就不会错。
我们处处生活在清净的净土里,处处生活在涅槃境界里,心念不生不灭,内不动心,外不着相,那么生生世世在追求的涅槃其实很简单地就在眼前。平时我们追求的很玄、很深、很妙、很高不可及、妙不可攀,其实那就是我们不可思议、思议不到的那份不起心、不动念、清清静静、平平常常,对一切清楚、对一切明了觉而不迷的本性。你的观念、知见正确了,那个时候无生死、无因缘,你就能够体会到不思议是什么;有思议,就是在清净的心田上动了念头,你越思议越找不到清净的本觉,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示现见性成佛,三称妙哉:“妙哉!妙哉!妙哉!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人人都是佛啊!为什么我们不是佛呢?原因就是一切众生都被分别、执着、妄想而障蔽了自性不能现前,人人都认为自己是凡夫,人人都在取舍当中——有法可修、有业可消、有佛可成,不肯销归自性,不肯承认心即是佛,不肯去做“妄心顿歇,歇即菩提”,所以我们大家没把修行融入在每一天的工作、处事当中。我们每一天本性都在起用,而我们每一天都没认清本性,我们老是迷在自我的认识当中,老是迷在错误的妄想、分别、执着与愚痴当中,不能够深见本性。就如打拳一样,有人打拳很熟,犹如行云流水,我们呢?如果我们打拳姿势会很难看,原因是我们找的角度不对,观念不正确,我们没有在开发我们的净圆觉性,而是开发的执着妄想。开发执着妄想走的是一条不归路,不会有妙行,老是慌忙紧张、急急匆匆、匆匆忙忙,那个心时刻是绷紧的,走起路来脚步都是咯噔咯噔那么沉重。大家都知道我身体有病,但是你们跟着我走路,你们发现没有?我的脚下很轻。那么阿罗汉下脚就更轻了,踏雪无痕,看着脚踩在地上了,其实他是不着地的。
我们修行怎么修行呢?不需要时间。比如我们从走路开始,我们先学站稳,站稳之后才开始提脚迈步。比如我们走路,自己不是经常妄念纷飞吗?怎么办呢?先从脚下练功夫,立念在身,你只要觉知立在你的身体的时候,你的思想、妄想便不再泛滥了,把觉性收回到注意身体上去了,我们怎么办呢?站稳、提脚你都时刻要注意,落脚、再提脚、再落脚,这中间已经有了一个移动了,提脚、落脚的时候,那个脚接触地面,这个时候你的脚掌接触地面之际,承受压力,你用心地去感受它,这样既可以拴心猿意马,又可以把妄念纷飞的心收摄住,去觉受自身。然后你拿东西的时候,你要注意你的手臂在伸,手臂伸出以后,手必然会张开,把东西拿在手里必定有触感,把东西放下又是一种感受。其实在生活当中,早晨起来洗脸刷牙也是一样。起床,我以前也告诉过大家,不要咕噜一下子转身就起,你先要清醒以后稳一稳,自己清醒一下,自己要起,掀被子,翻身,坐起来,脚搭在地上,穿鞋,起立,一直到洗手间,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用心去注意它。刷牙,我们接水,拿牙刷挤牙膏,牙刷在口内涮来涮去的每一个觉受。洗脸,放水,用手捧水洒在脸上,每一个觉受。在工作当中每一个细节都处处开发明觉,生活当中处处都是道场,处处都可以修行,你只要是用心注意你的身,你的觉受,你的心会很宁静安详,不会妄念纷飞。虽然落在意识里,但是慢慢地,你会得到粗念住、细念住、欲界定、未到禅,一禅、二禅、三禅、四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起坐,每一个脚步,每一举一动,每写一个字,拿笔、落笔,写,审查,你如果细心这些过程,清楚注意觉察之后,会迅速地把妄心制服,慢慢地你可以观察得更微细,觉受得更明了。
其实生活当中每一时每一刻,你只要细心下来,每一处都是对觉性的开发,绝对不是要抽一定的时间去修行,绝对不是到禅堂里,到佛堂里去参禅、念经、念佛、拜佛、止观,绝对不是只是在佛菩萨那里烧上香,用用功。我们的修行其实不在佛堂,不在寺院,也不在禅堂,而是在生活工作的每一个境缘当中,每个当下都是个好的机会,要把心安住在当下,不要起妄心追求“我要修行”。修行的过程,每个点,每个当下都是净土,所以佛嘱托末法弟子安住四念处,四念处是全面性的开发本性,全面性的无时无刻不在修行,它不在某个时间,不在某个地方,不在某个方法,也不在某个阶段,它是让我们学到全面性的开发本性,可以深入心净佛土净的极乐净土。佛陀是让我们当生成就,即身成佛,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些,就会有刻意的追求,就会落在追求与排斥、迎合与厌烦当中,因为自己不是修行人,还说生活累赘了我们、工作束缚了我们。
[十念法门]里面时时要念佛,佛者,觉也,念佛要念念觉而不迷。我们是皈依佛呢?我们还是皈依妄念呢?其实我们说是学佛,皈依佛,我们并没有时时地去注意,去觉察,去落实觉而不迷,而是时时地在皈依、依靠、依赖分别、执着、迎合、排斥、取舍、憎厌,我们没有皈依佛,我们皈依妄!我们不是立念在身,净化妄想,拴住心猿意马,而是更深地去造作妄想,都落在意识之流;不去开发本有的清净明觉,时刻都住在散乱不宁的状态下,时刻都住在迷而不觉的状态下,还认为自己是奔向修行的人,还发愿自己是非要成佛的人。大德,我们迷啊!还满口的佛法,滔滔不绝地去给人讲一些佛理,你所讲的,你所做的,你自己认识到错误了吗?你只是把那些错误的意识,灌进了觉性,表面上是修行的,实质上是迷惑的。我们并不能够主宰自己,我们并不能够销归自性,我们一直在搞念起念落,一直在搞心念纷杂,我们的色身一天天地衰老,我们的生命一天天地减少,自己做不了主以后要堕入六道,因为我们时刻处在无明的状态。
我们修行要把无明转为明觉,我们要皈依佛,皈依觉,觉而不迷;皈依法,皈依正,正而不邪,我们别再搞邪的了,别再玩邪的了!我们要皈依僧,皈依净,内心清净无染,我们要立念在身,立念在心,把狂乱的心识收回来,来注意我们内心的变化、起心动念,来注意、来觉察我们每一个动作。我们要注意观察、感受每一个动的感触,我们要逐渐地来净化心灵,而且我们要主宰我们的生命,我们要明确身、心的关系,心是身之主,身是心之用。我们要用心来指挥这个色身,我们要脱胎换骨,我们不要再迷下去了;我们要一悟千悟,不要再觉得自己认识得很对,不要再觉得自己是修行人,不要再搞取舍。我们要讲心法、色法,把清静觉明开发出来,我们要进一步地去认识心意识,去认识真心,用心去注意、去觉察。我们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扎扎实实地在生活、工作中每时每刻去提起觉而不迷,去观察当下,去注意当下,别再抱怨,别再牢骚,别再无奈,那些抱怨、牢骚、无奈都是错误的。就凭你们的境界,我只能给你们讲到这样,这样算是最微细的了。我们生活、工作一动一静之中都有我们的清净明觉,我们不怕修不成,关键就是怕大家不肯去修,把道理讲明白了,我们把无明转为明觉,慢慢地,后面的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都会接踵而来,功夫深入下去,无为法里面,身体的反应,色法区域的反应,受阴区域的反应,想阴区域的反应,行阴区域的反应,关键决定在识阴,我们认识出偏了,没有正知正见,如何能够得以成就啊?希望大家能够真正深入净化,步入法身大士的殿堂,找住生命的核心,常住极乐净土,希望大家不要再像阿难所表演的那样。
善知识,不要误了自己一生,你如果如此地去做,是真正地证悟了,是真正地大开圆解,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悟了。外面绝对没有问题,问题出自我们内心的认识,所以说就觉得自己没有修行的时间,这个修行方法不行,那个修行方法不好,换来换去,那是没有开悟。悟了之后,一切经,一切学说,一切地,一切时,无不是智慧,无不是道场。我们学佛务必要想一想,这个根本找到没找到?我们对世间的一些错误不是包容,而是嗔恚。世间没有错,不是自己坐道场修行,而是处处都是道场;不是社会要适合我们,而是我们要融入社会,不是每一个人都要适合我,而是我要接纳每一个人,而是我要接纳每一种环境。人没有错,境缘也没有好丑,只是我们妄生分别、执着,自心里生了邪,外面永远都是错的,就着在相上,就落在了分别、执着、妄想当中,并且越分别执着越严重,越分别越执着越痛苦越烦恼,越分别越执着越抱怨越委屈,越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试问大家,找到根源没有?这个不变随缘的本性,它是能知善、能知恶、能知明、能知暗,它既然能知,对世间法里面的正确与错误当然是明了的,哪里会有错呢?如果我们落在善、恶相对的执着里面,那外面一切都是错的。在这些分别意识以外想另求一个清净的本性,跟诸位说,没有!在相中找不到,离了相你也找不到。这样跟外道一样,把“冥谛”当作自然之体。换句话说,就把明暗作为了本性。于是便认为一切法不可执着,空!空!空!你那个“空”便是冥谛的“无”,你没认清本性,你说:“不理它,空。”你是冥谛。
诸位要记住,仔细观察佛跟我们讲的道理,确确实实都很实用,都很平实。我们粗心大意,容易混淆,分不清楚,阿难就代表这样一个态度,混淆不清。世尊还恐怕阿难尊者不能够醒悟,不能够真的明白,于是再进一步详细地给阿难分析,怕阿难落在错误的知见而不得明了。
请看经文:【阿难。若明为自】在事相上说,如果明相是自然的本性,自然本性是明相了,就不能够见黑暗了。如果我们这个本性本体是光明之相,那么你决定是不会见到黑暗的,所以下面说【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这一段经文不难懂,举的例子很浅显,可是你去观察才能懂得佛所说法的所在。
这一段的意思是说,如果以“明”为我们本性自然之体的话,那么见明相的时候,就等于见到了本体,因为见性本身是光明的,就象灯一样,它自己会放光,照哪个地方,哪个地方都是亮的,那么它还能不能见到黑暗呢?自然不能见到黑暗。本性放光呀!见什么都是明亮的,那就不应该有黑暗出现;话又说回来,那么遇到黑暗的时候,原来那个“明”的见性自体岂不是没有了?我们又见到黑暗的时候,原来光明朗照的自体又变成什么了呢?难道说这个光明朗照的自体又变成黑暗的自体了吗?哪有这个道理呢?自然的山能变成水?火能变成木?水能变成火?没有这种说法。不能交换,绝对不能随时更换的,所以说能见的见性不是明也不是暗,不是空也不是塞,是明来见明,暗来见暗,空来见空,塞来见塞,本性是不着一边的,不落一边的。但是我们见明执着明,见暗执着暗,见空执着空,见塞执着塞,我们就被客尘所转了,这一执着,你的“知”并没有消失,而是转成了识,转成了分别执着妄想,一心变幻无量心。自性真心没有固定的相状,所以说与自然不符合。说自然,大自然的山水树木,那是自然,这个自然都有一定的形象,自性没有一定的形象,自性能生一切相,能显一切相,它不是固定的相。
在《坛经》里面有人请教六祖,他说:“大师讲不生不灭,这与外道讲的不生不灭有什么两样呢”我们佛教讲不生不灭,就拿基督教来说吧,基督教说天堂是永生的,印度许多外道也讲到了天堂是永生——不生不灭,那么佛讲的不生不灭跟外道讲的有什么两样呢?六祖就跟这个人说:“佛讲的不生不灭,是本自不生,境易不灭。”本性觉知的性能它没有生,但是所觉到的外境有变异,外境有变异,觉知时时刻刻知道变异的种种变化,所以说觉知不灭。外道所讲的不生不灭,它是以灭来指生,以生来显灭。人家生到天堂,到了天堂便不生不灭了。佛讲的不生不灭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与外道有什么不同呢?诸位想一想,外道讲的那个不生不灭,你细细想,还是生灭,此灭彼生,彼生此灭。再举一个例子,我们讲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我们这个世界灭了,有西方世界可以生了呢?如果我们这个世界灭了,西方极乐世界生了,跟诸位说,这是外道的说法,你不是学佛的,佛法不是这么说的。你看佛法讲的“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生,生进了实相,实相不离一切处,哪里有娑婆,哪里有极乐?你把认识搞清楚了,极乐娑婆就在你一念之间,它没有界线呀!这是佛法里面讲的不生不灭。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往生,为什么?你生起来清净心了,清净心,法身遍满一切处,无生无不生,生而无生,这是真实法,去了没有?没去。去则实不去,生者实不生,如果有来有去,跟诸位说,是搞生灭法。
现在念佛人都是在搞有来有去,把经给搞歪了,经是好经,被一些人把理念给搞偏了,他落在文字相,不归无生法。所以说,传灯大师撰有一篇文,专门讨论这个问题,叫做《净土生无生论》。智旭大师是古大德,大家可以看看《净土生无生论》,我的说法与他的说的一致不一致,你们看《净土十要》里面就有这一篇。为什么说不生不灭呢?诸位要晓得,生灭是二相,生灭是二法,有生便有灭。比如明暗是二法,明生暗就灭了,暗生明就灭了,只有二法才有生灭,才有来去。《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大乘是讲一不讲二的,现在这些学人都落到二里面了,一些学人追求:“我要铜台,银台,金台。”你看他不是二是三了,他要舍娑婆,生极乐,他要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大众菩萨来迎接。大乘经里面明明说:“是心是佛,是心做佛”,净土经里面:“心即是佛,心寂灭时何来去?”还有追求吗?生而无生,无生而生啊!【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里说得很明白了,是人【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为什么?佛的法身是无,真正的佛是什么?是无相无不相。你非要定出一个什么形象的阿弥陀佛,非要定出一个莲台,莲池海会、观音、势至、弥陀如来,那心不是寂净,在搞有为,所以说是魔,大家要搞清楚啊!《净土十要》、《净土生无生论》说得很清楚,不要老是一味的落在二法。
六祖大师说得好,佛法不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了。在常人的认识情感当中都是有二的,所以说这一番是显见超情,众生的情识当中都是相对的,有二的,有此可舍,有彼可生;有凡可舍,有圣可证;有烦恼可去,有道可修,归不二法门,哪来的这二呢?真实本性不落二法,二法绝对是迷,一法才是不迷。诸位,大家要搞清楚,我说这个法,跟诸位说,什么都没说,一真觉悟中,不迷一切法,无法可说,只是让大家认清不二之法便是佛法,佛法便是不二之性,世间万物都是相对,觉性是超越世间的,觅一切法了不可得,这是真实的;所以说我们不要再迷,不要在错误的认识里面兜圈子,无修而修无所不修,无证而证无所不证。由有为法,先用意识性地摄心,慢慢地立念在身,立念在心,心灵得以净化,妄念得以歇止,这个时候大家便一生成就,入法身大士证阿罗汉。佛这里讲的不生不灭与外道讲的不一样,外道讲的此灭彼生,彼生此灭。佛说法所用的名词述语,往往是借外道的名词述语来用,但是意思不相同。那些外道名词述语很好听,但是不归真实义,都是戏论。你像《七劝歌》,一劝什么,二劝什么,那都属于戏论,从这个意识让你落入另一个意识,让你取、舍,让你抛掉这个执着,再去执着另一个执着,你的心还不清静。而佛借用他们的名词,佛口说出来句句是真实,与法性相应;外道是从心意识里面流露出来的名词,佛说法是从真如本性流露出来,所以说诸佛贤圣,开悟大德说法不离本性。
什么叫得道?说法不离本性为得道;说法尽落执着、尽落分别那叫外道。告诉诸位,我没得道,我是鹦鹉学舌——学佛说,我也是和你们一样一起学。但是我们学,学佛陀的,学祖师的,不学现在人的,现在人搞分别。佛陀祖师他是止迷为悟,他们是依本性为根本,真能够令一切众生开悟,令一切众生证得当下,心即是佛。如果落在虚妄、分别、执着,那令众生一迷再迷,效果不同。佛说法是超常情的,离心缘意识。我们要学悟,心才能开得了悟,才知道心是本来清净的,不再去分别,不再去执着,不再着相,净化内心,歇止妄想。佛说一切法并无一切法,犹如交通工具,只是为了达到心清净而已,所以《金刚经》里面【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我们要悟佛性,觉性清净,迷心不是清净,是分别执着。
楞严法会字字句句都是真性里流出,可惜阿难和大众以及我们现在的末法众生都是以心意识里来接受,所以前面佛说阿难【以缘心听法】,不入法性流,才显示出分别、执着种种有为头头是错。如果心离意识,一悟千悟,那么《楞严经》后头就没有了,我们也就得不到这《楞严经》的受用了,这是阿难尊者大慈大悲,装着不懂,处处让世尊深刻地说出真如本性和意识的错误,阿难尊者用的不是意识心,他是在那里度化众生,像戏台子上唱戏,表演不懂。
上面一段经文,就把“本性非自然”详细地讲解过去了。如果本性是自然,它就应该有一个自然的现象、自然的形象,心是能知一切自然现象、一切自然形象,它不是自然的。我们下一步就是破解因缘,再进一步让大家明白,说心性是因缘所生,心性也并不是因缘所生。
今天时间到了。大家晚安!下课!

回向偈
愿以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原帖来源网址    印代法师佛学园地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YY ID频道:86537757  YY群:5679092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本频道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 晚上 8—10 点在线讲《楞严经》,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晚上 8 点诵《在家菩萨戒仪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0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圆通老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研究学习现场笔录稿【第093课】
   2013年1月29日星期二
(本稿为《楞严经》研究学习YY课堂现场笔录稿,未经老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老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老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大家晚上好。我们继续学习研究《楞严经》。
经文【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阿难尊者听了世尊前面八番开示,疑惑世尊所说的“真心妙觉明性”仿佛是外道的“自然”之说,佛于是展开了分析。诸位细细的想一想,说自然,自然都有自然相,大自然、虚空、山、水都有它的形态、状态,本性是不是有具体的形态、状态呢?所以说我们老是执着于种种观点,比如说觉得娑婆世界是苦恼世界、烦恼世界,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像六祖所说的:“东方人心不清净,想着往生西方,那西方人心不清净往生哪方呢?”大家都是起心动念,追求执着,搞生灭,搞有来有去,搞禅定,搞有入有出,你看看大家都落在哪里了!六祖在《坛经》里说得好【佛法是不二之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了。一法是觉,二法是迷,所以“一心”、“一真”都是觉悟之法。跟诸位说,你迷二法是不能成圣成贤的,所以佛法里面所讲的“不生不灭”,与外道所讲的“自然”不一样。佛所讲的义理看起来好像是自相矛盾,其实是大家都落在了相对的思议境界里。你如果真正认清了佛性只是能觉、能知的性能,它是能见、能闻、能觉、能知,它是超相对的,它能知明、能知暗、能知通、能知塞,明、暗、通、塞、取、舍等等都是相对的,这些都是本性所知道的,不是本性,所以说佛法是一法。
我们要求追求开悟,必须要用心地去体悟真心才能开得了悟。什么叫作“开悟”呢?不分别、不执着、不着相,什么都清楚,什么都明了,绝不迷惑,与诸佛菩萨所讲的经典文字感应道交就会开悟。我们众生落在分别、执着里面,心不清净的是证不到本性的。贪嗔痴范围很广,贪境界就有排斥,有些人说概念的问题很难解除,这方面没有了,另一方面还有。所以我们学佛要一悟千悟,六根清净方为道,心中无一物,只要有一物就有执着,比如我们贪求圣境界也是一种执着,执着有法可修、有佛可成也是错误的,这是世人不识得本性。追求所谓的种种修行是错误的,那么认为自己是凡夫众生业障深重这也是错误的。
话又说回来,现在很多人在吃上很用功夫,我们的色身是四大细胞所组成,需要方方面面的营养,我们现在心还没定下来,所以能量消耗还特别严重,我们必须要吸收种种的营养元素和热能来维护这个色身的正常运转。在这里我先声明下,我不是提倡肉食,但是确实我们学佛的人到处做异类,不肯平平常常。比如走亲戚串门,他不肯像平常一样遇到什么饭吃什么饭,他不是随缘的,而是要随己的!走到亲戚朋友家,亲戚朋友做了一桌子饭,他这不吃、那不吃:“啊,我们不能吃肉,那个菜里面是肉汤,吃了恶心!”你别修行了。平常人怎么样呢?平常人很随众,碰到什么饭吃什么饭,汉传佛教六祖还吃肉边菜呢,藏传佛教活佛、喇嘛哪个不吃肉啊?
释迦牟尼佛当初游历诸国,带着菩萨、阿罗汉托钵化缘,人家给什么吃什么。那些佛菩萨,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他们有分别吗?他们有没有说我这不能吃、那不能吃呢?他们是不是已成佛、已证阿罗汉呢?我们今天又是怎么做的呢?“我是学佛的,我不能吃这,不能吃那。”还嫌人家瞧不起学佛的,学得让别人无所适从,人家怎么能够瞧得起你呢?我们要是贪吃肉食,那是造业,人家做了什么我们吃什么,这是随缘。佛教里面不是有度肉食众生咒吗?《毗尼日用切要》里面种种的咒语就是运用在生活当中的。佛菩萨不见一法生,不见一法灭,没有什么排斥,也没有什么追求。我们倒是种种忌讳、种种排斥、种种追求,所谓的修行人,佛法还讲得头头是道,其实比谁都执着,心能清净吗?
《般若经》都讲心是清净,六祖在《坛经》里也讲“菩提自性本自清静”,我们搞的是清净还是杂念丛生?所以说这样的人要修禅定?没有。要开悟?更谈不上。迷啊!完全都是落在起心动念的意识当中,处处跟本性背道而驰,用的世间的分别常情,所以第九番[显见离情]说到了本性本自清净,于是大家便认为和外道所说的自然是一样,其实这里面区分很明显,大自然万事万物万象,山、水、火、风、空,它都有自己特定的状态、体相,但是本性是能觉到万物的一切状态,能觉到万物的一切体相,它是能显现、反应出认识到一切万物的状态与体相是什么形态的,所以本性无形无态。它能反应出万物是什么形态,它不是自然的。
我们再看关于因缘的说法。请看经文:
【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心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阿难听懂了本性不是自然的,也理解了,“既然不是自然,那就是因缘所生了。”那么落在因缘里面又麻烦了!这就是众生的习气,不是落在这个认识概念里面,就是落在另一个认识里面。处处着,不着东就着西,总是落在一边;如果要是一切都不着,好象是心里没有依靠了,好象是落空了,于是便恐怖了:“我到底在哪里?”就像JG有一段时间打坐找不着自我了——恐怖了。好多人修学证法,由于理论认识得不彻底,一落到无相的时候他便慌了,这是无量劫来众生见解上的毛病习气,不是很容易除得掉的。你看第九番,阿难尊者是佛的侍者,佛说的经他都会背,又是多闻第一。佛说一切法的时候他都完全记得,阿难尊者纯粹是示现一个很认真学的,有学问,博学强记、能讲会说的学佛者;可惜只是学的语言与文字,他的语言文字都没有得到消化,都只是句句记得清楚,意思并不懂得,有时候还会把意思给弄错了。佛说的话是句句从真如本性流露出来,让大家明心见性的,但是学生呢?便着在文字相,只是鹦鹉学舌,不懂得意义。学佛人就象五祖所说的,你要当下认得本性,识自本心,如果学佛人当下不认得本性,不识自本心,即使你口口般若,口口佛法,讲经说法天花乱坠,都不得了脱生死,还没真正入得佛门。
佛常常说“因缘”来破外道的“自然”,现在我们学习到本性不属于自然,阿难代表一些执着的众生,就认定本性属于因缘了,所以他说【我今发明是因缘生】他又明白了!你说了一个不对,他马上又来一个:“这个我懂了。”这就麻烦了。“明”就是明白了,我听了觉悟了,我明白了本性不是自然,所以又认定了妙觉明性是因缘生。我们好多学生也都是这样的,他否定了一个问题,马上:“我明白了,是怎么样怎么样的。”那还是念头,还不是本性,能觉、能知它不是执着一点啊!
因缘的定义是随缘随变,古人的解释是『自使为因,助因为缘』,实在讲,“因”“缘”是相同的,意思也是相同的,所以在这个《缘生论》里面有四缘,都是缘,第一个缘是第二缘的因,第二个缘是第三个缘的因,第三个缘是第四个缘的因,它们是环环相扣的,也就是有因便结果,果又转成因。就像我们撒下一颗种子,出芽,成长,开花,结果,再结种子,种子再种下去,发芽、成长、茁壮、开花、结果复次地循环。在唯识课里面,我们说眼识九缘,耳识八缘,诸位从《百法明门论》里都能看到,那么一般讲的四缘是讲的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这都是基础课里面的;如果再细分是无量因缘,很复杂。佛说四缘是总结说的,把一切缘归为了四大类。
阿难在此地说【心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这是因缘性,这就是自己想一想,有疑问,好象这个“因缘生”也不是很妥当,求佛陀明白开示。“这个觉性本来是常,是觉明常照,不生不灭,怎么能符合因缘随缘随变呢?”阿难在此地有疑问,但是自己理不清,说不明。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这一段文字一开头佛就先破本性不是因缘生,这个“因”也叫作“种子”。
诸位要知道,本性的三变七转,八个识在阿赖耶里头都有种子,比如“眼识”具有九缘——九缘生识,我们讲眼识,第一个就有眼识的种子,也就是能见的本性,没有眼识的种子,虽然其它的缘具足,眼识也不能识别,阿赖耶识是根本。无为法没种子,凡是有种子、说原因都是生灭法。五祖曾经说过『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无性亦无生”,没有性质了,就不用生了,这才是真正的无因无种,真正的无为法。所以佛陀说明本性不是缘生法,也就是在这里我们要体会五祖所说的这个偈子。
佛陀接着说:“若因见明,或者是见暗,或者是见空,或者是见塞,是因为你见了这明、暗、空、塞才发现你有个见性现前呢?还是你本来有能见明、暗、空、塞的这个性能才见到的明、暗、空、塞呢?”这是找原因,也是找根本。有些同修跟我说:“师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对,咱们把这个根本找出来,根本现前了,你就不落在执着上了。我们以前种的是什么?分别、执着。自性本来是赤裸裸不沾分毫的,但是我们非要把自性给它画上一个形象,佛本来无相,我们众生非要认为佛是有个形象的。
说到四缘里面的“亲因缘”,亲因只能有一个,缘可以有很多。“亲因”是什么?亲因是根本,这个地方是让我们找根本。佛是问阿难:“是因为有明我们才看到明,是因为有暗我们才看到暗,是因为有通我们才看到通,是因为有塞我们才见到塞吗?”大家说是不是这样啊?不是。见明、见暗、见空、见塞是有能见在先才能见到明、暗、空、塞,是因为有明、暗、空、塞,所以才能够显示出能见的性能时刻存在。而不是因为有明才有能见,不是因为有暗才有能见,不是因为有空才有能见,不是因为有塞才有能见,不是的。不是因为有明才有能见明,也不是因为有暗才能见暗,也不是因为有空才有能见空,也不是因为有塞才有能见塞,是因为本性能见明、暗、空、塞,才能够明来见明、暗来见暗、遇空见空、遇塞见塞,这是亲因。刚才过说了亲因只有一个,缘有多种,一因多缘能结果,多因一缘不能结果。这里只摆了四个,到底哪个是因?哪个是缘呢?请看经文:
【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
这个文义就很显然,佛的意思是,如果你以光明相为种子,那么光明便是能见了;你是光明的,时刻不生不灭,那会有暗的境界出现吗?那是没有黑暗出现的,为什么呢?因为本性不动不摇,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所以说【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果你的本性是因暗产生的,那么本性是不生不灭,它就是黑暗的本质,时刻不会光明,那就没有相对的光明而言,所以说本性不是从明生,不是明;也不是从暗生,也不是暗;本性不是从通达而生,不是通达;本性也不是从壅塞而生,它也不是壅塞。见性是什么呢?见性是能见明,又能见暗,能见通达,又能见壅塞。这两番问答很明显地告诉我们本性不变,体性不变,完全是能见、能闻、能觉、能知的作用。如果我们认为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就是自己能见、能闻、能觉、能知的性能,那就麻烦了。所以说本性不是因缘生,它是能知万法因缘,能见万法因缘,能觉万法因缘,明来知明、暗来知暗、动来知动、静来知静,明是暗的因,暗是明的因。为什么这样说呢?没有明哪来的暗?没有暗哪来的明?本性是明吗?不是,本性也不是暗。那么动是静的因,静也是动的因,因为有“动”才有“静”,没“动”就没必要说”静”,如果没“静”那也没必要说“动”了,它们互生因缘。但是我们的本性能知动,能觉静。能觉静、能知动,动、静二相它毕竟是动、静二相,不是能知动、静的那个“能知”,不是能觉动、静的那个“能觉”,所以说佛法不是二法。
佛者,觉也,能觉动、静,能觉明、暗,能觉通、塞,能觉只是纯粹地能见、能闻、能觉、能知,诸法是因缘生,由明生暗,明去了暗现,暗去明来;动相呢?动去静止,静去动来;空、塞何不是如此呢?但是我们的本性是不二之法,从这个地方说善、恶,我们能善、能恶,善、恶是缘,做善事,不善了就是恶,不恶就是善,它是相对的,我们的本能能知善、能知恶,能做善、能做恶,所以我们就要众善奉行,诸恶莫作,不落两边。这个“能”是清净的,烦恼和清净也是相对的,烦恼与清净相反,烦恼也是清净的因,清净也是烦恼的因,无清净了便是烦恼,有了烦恼便不清净,清净与烦恼都是能觉、能知的产物,所以说烦恼、贪嗔痴也不离自性,离开自性就没有办法觉察反映出烦恼与清净了。
我们的本性是随缘知缘,缘来觉缘,你善的时候你也知道你是善的,你恶的时候你也知到你是恶的,本性不落善、恶,不落常与无常,不落明暗、通塞、动静,它不是二,我们仔细分析分析,确实如此。如果我们讲识,眼根,第六识也是随缘随变,眼识里头能变出很多相,你落意识了便有“我见到”,就着相了。这些在此地不再细讲。
本性什么呢?本性是随缘现缘,本性跟识不一样,识是缘来便执着缘,老是产生相对,学佛的人要明白本性,不要用识。本性是远离心意识的,有了心意识便有了心所,所以说我们要觉悟。如果我们要用心所学佛的话,实在讲,生死无期。如果用根性,知道了本性本净,只是用直心,用深心,用菩提的觉性,远离意识,接人待物、为人处事,那么心意识它便是成所作智,把每样事情都办的圆圆满满,三轮体空,我相、他相、境界相什么都没了,这在佛法里面叫做“无作而作”。做事了没有?天天做,时时做,并且样样都做得圆满,没有“我做”、“我为”的概念,等于是没做,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样就是自受用,叫作大圆镜智。第七识便是平等性智,第六识叫妙观察智,妙观察妙在哪里?妙在它能够清楚一切,对错分明,绝对不是起心动念,怎样应对?绝对都是正确的反应。名字换了,前五识成了成所作智,四智圆满,菩提清净,这个时候就是随众生的缘了,知众生心应所知量,知道众生来到你的面前,他的心意是什么,然后我们就要会随众生缘,如何对待他?既不得罪他让他生烦恼,又要把这个事情办好;该他得的让他得,不该让他得的绝对不能让他得,但是处理起事情来绝对是圆满婉转,让他人没有烦恼,这就变成了他受用。自受用是平等,他受用是慈悲,由此可知佛法是活活泼泼的,不是死东西,是因地制宜的,不是消极的,是积极进取的。我们学佛,本性要在日常生活中找,我们是能见、能觉、能知明、暗、空、塞、动、静等等,明暗、空塞、烦恼、快乐并不是我,那只是念头,认清楚了便不着一念,便不着一物,你就转识成智了。
【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这是佛陀给阿难讲的缘,本性是因为明有?还是因为暗有?是因为空?有还是因为塞有?
【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这一段是说明本性不从缘生,本性不是缘生的,不是因缘所生。如果本性因空而有,它的本质是空,有相现前的时候,它就不能够见相,所以说,因空而有的话,就不能够见塞,这个意思是说,它既然由空生本性,遇到堵塞的地方,空就没了,空的缘没有了,缘灭了,换句话说,能生的根本没有了,所生的这个空也就没了,那么怎么还能够见到壅塞呢?至于明、暗的道理跟这个意思是一样,以理推之。但是我们在实际的生活当中,明、暗、空、塞等相样样都见得清楚,由此可知,见性不是因为明、暗、空、塞为因缘而有的,这个事实明明白白摆在我们面前,这就是真如不变之体,怎么能够说它是因缘生?因缘灭呢?说因缘生,因缘灭,是说的万物万相万事,本性不是因缘生也不是因缘灭,『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法不是本性。
于是佛陀便明确的直说了【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这里是总结了,直接说觉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什么缘、什么环境它都清楚、都明了,这是它的真相。外道执着自然,不懂得随缘妙用,凡夫执着因缘,不知道本体不变而随缘现缘,所以才有凡夫、外道、二乘、权教等种种差别。所以《法华经》里面讲【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无二亦无三,唯说最上乘。】没有二、三,到最后说白了,只有一种,唯独说一乘。这里跟诸位说,这不是讲玄学,这个本性很平常,就是被这些人给炒作起来了,炒作得不平常了,搞得好像很玄、很妙,高不可及、妙不可攀,其实它就只是一个能见、能闻、能觉、能知的性能。我们众善奉行,诸恶莫作,一切都平平常常的,对境应物,正确面对,圆满地处理,不要存在自私自利、迎合排斥、取取舍舍,平常心是道,所以说开悟以后,我们的六根、八识都是智慧般若光,六根门头常放光芒。讲百法、讲八识、讲五十一心所,这些都落哪里?都是多余的。跟诸位说,大宇宙和我是一不是二,大宇宙是我们的身心放大了,说到我、相一身——自身,是大宇宙缩小了。这个放大跟缩小正是经典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本来我们的法身很大,但是把见闻觉知的性能只用在了自我这个范围,太小了,而没有觉察到我们见闻觉知的性能,普遍地在生活当中每一刻、每一处,在虚空里每一刻、每一点到处都有我们的见闻觉知,到处都是我们的见闻觉知。“须弥藏芥子”,大宇宙和我们是一个身,我们这个身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我们的心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个话听起来有点玄,实际上跟诸位说,千真万确。如果懂得了自己的心,就懂得宇宙,宇宙和自心是一不是二,这是真学问。
我们求不要往外求,心即是,如果我们悟到了,外面的世界宇宙即是心内的世界宇宙,不过心清静不下来,分别、执着、妄想不断,不容易达到这个境界,因为我们被执着障碍住了,不容易开悟。如果你没有这些执着,一切皆是自我,如果有执着、有相对的时候,一切都不是自我。所以《楞严经》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佛把这个真如本性明显地告诉我们,真如本性是什么,要我们明白什么是心。本性,见性,认透了本性,本性便是觉,本性便是见、闻、觉、知,见、闻、觉、知能反应出万事万物。世界宇宙的现象都是本性所显现反应出来的,所以说《华严经》里面讲『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都是心显心现,万法唯心,无心你也不能够知道万事万物万法和世界宇宙。那么“性”是什么呢?性就是我们能觉的本能,[十番显见]都是讲见“性”,你如果见到本性,知道本性是什么了,我们本来具有的性能是不动、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并且普遍地存在于生活每一处、每一刻,所以说“周遍”,所以说我们时时不迷。本性虽然被我们的无明无知给转了,但是也是时刻能见、能闻、能觉、能知,都是讲的这个道理,其目的是让我们认清本性,让我们舍妄用真。
前面阿难尊者要修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不生不灭的,这不生不灭的佛法我们大家一定要知道,它不是因缘生,它也不是像自然界里的现象、物相,都有一定的现象和物相形态,所以说大家不能落有为。《金刚经》里面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法如筏喻』,所以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一切法只是达到恢复本性清静的一个工具,如果我们本性恢复清净了,能够清净觉知得明了,有必要还要再生起念头吗?再生起念头那就是多余的,所以说悟了之后绝对不迷,迷的时候永远觉悟不了。
佛法其实很简单、很平常,越是简单平常越是很高深。佛法是不可思议,如果用思议去衡量、去揣摩,永远见不到清净的本性,清净的本觉没有念头,你老是用念头你怎么能够找到本来清静的本觉呢?所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落在意识里面和做梦一样的,有六道,有生死,有法可修,有道可证。你如果觉悟了以后,一清净一切清净,如果有法可修、有道可成、有六道轮回,那又落到概念里面了,那又不是清静的本觉了。所以我们学佛要问问自己,想不想证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不是太高了?如果我们不能够清楚透彻地认清本性,马马虎虎、凑凑合合:“法师,你讲的就是那个意思,不起心不动念,一切清楚,一切明了。”、“反正见什么知道什么就行了嘛,别起那么多的念头。” 错!大错特错!这不行,跟诸位说,那解决不了问题,那还不能超越轮回,所以种种修、种种苦行、种种精进,纵然你修到四禅天,只不过是寿命长一点,不究竟。说实在的寿命没有长短,长短都是相对的,人生自古谁无死,人活百岁也是死,人活千岁、万岁也是死,生命只在呼吸间,以后我们讲到天的时候,我们到天上去看看,天福、禅定,境界越高寿命越长,我们再看看水里面的动物,有的真是朝生暮死啊!天上地下,六道轮回,没有意思。
《楞严经》里面把意识和根本性能分得很清楚,真是一字千金。『妄心顿歇,歇即菩提』,“歇”是什么意思?歇是消除心意识。“菩提”是什么?妙觉明性现前。多简单啊,哪一个法门都是为了让我们清净的妙觉明性现前。灵山千条路,条条归本根,不管是念佛、参禅、持律、修密、持咒、学教等等无量的法门都是同一个门径,难者不会,会者不难,难的是种种追求,想成圣成贤,那是你对自性认识的理路不明,疑惑不能断,就如同阿难尊者所示现的,对佛法能说会讲,自己不是真正了解,而是口头禅,还觉得很能、很会,其实自己心里都没底,自己将来能不能够往生还是疑问重重。原因是什么?没认清妄心,妄心歇不下来,没认透真心,不懂得用真心清净。世尊说法一辈子,讲到修行,其实很容易,《弥陀经》里面讲“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面见彼佛。”一天到七天,功夫好的心就不乱了,告诉诸位,根性利的一天。但是你道理不懂,修得功夫成片,心不乱了,那只是事一心不乱;你如果真正地认清本性了,真正地把“菩提自性本自清静”这句话理解了,你能够做到理一心不乱,就能够常知妄念,就能够自净其意,就不落业障与功德。
我们难,难在那里?老是落在业障与功德,老是落在排斥与追求,我们有的修了三、五年了,有的修了二、三十年了,我遇到皈依佛门四、五十年的老居士多得是,心里还是乱糟糟的,连功夫成片也没成片,毛病在那里?对于佛理理路不通,盲修瞎练了几十年,还认为自己是个真修行者,觉悟了,能往生,还求什么阿弥陀佛来接,还求什么金台、银台,成天的盼着阿弥陀佛金台来接、银台来接,那都是落妄想里面,连自己能不能往生都不知道。跟诸位说,明白之后路好走,这个路我认识了,我一开步走不会走错方向,绝不会走岔路,能够该歇止下来的歇止下来;如果不明白,你歇止不了,因为不认识路,那个目标好远,走一辈子也看不到目标。其实自心净土便是十方诸佛净土,你随便可以入诸佛净土,因为什么呢?一净一切净。我们好多修行人越走越远,毛病就在此地,所以学佛理不明学不成。释迦牟尼佛出世讲经说法一辈子,我们只学了一些口头语,那他老人家说法白说了。诸位要晓得,觉悟之后,修行不玄不妙,而且很快速,心不再乱动,你就是清净的,宗门如是,教下也不例外。
我们要一悟千悟,不要再被妄念、分别、执着、妄想所障碍。讲到“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原则,可以说人人口头都会说,不变的是什么?本性能觉、能知的性能是永远不变的,缘是生活当中我们遇到的一切情况,我们是用本性呢?还是用自我呢?就看我们怎么运用。所以佛陀在这里总结:【如是精觉妙明】是不变之真体。“精觉”是什么?一切环境我们都能够精确地觉知反映出来;“妙明”是什么?是随缘得用,是不迷惑的,它不是因缘生,而是随缘觉知一切缘;它也不是有形象的,所以说【非自然】,不但非因缘,也非自然。
于是下面又接着说【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既然说了不是自然、不是因缘,那你又落在“不是自然,不是因缘”这个概念里行不行?如果落在“本性不是自然,不是因缘”这个概念里又错了,那还是着一边,所以说“非不自然”。你不要落在这一个“不是自然”里面,无是无非就对了,不着“是自然”一边也不着“不是自然”一边,无是无非。
【无非不非】,没有“不是自然这种说法”,不要执着“不是自然这种说法”,就连“不是自然这种说法”也不要存在是、非的观点。
【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两句话确实将心性和盘托出了,不容易啊,为什么呢?这一桩事情本来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他能用这样善巧的方法把它形容出来确实不简单,这又是进一步地说明本性不要执着“是”与“非是”,是、非两面都不着。此中既然是“非自然”了,又怕我们执着“非自然”,如果我们执着了“本性非自然”,又是望文生义,依文解字。这是佛法教学里头最忌讳的——着文字相,佛法里面依义不依语,不可执着,不能够望文生义。望文生义,三世佛喊冤,你依文解句,着在文字相,三世佛喊冤枉!经的意思你懂了就懂了,不懂就不懂,不要处处起意识心。
我们时时提起般若观照,般若观照久了,我们的心自然妄念不生。所以这里佛陀说:“阿难,你不但不要执着‘本性是自然的’,跟你说明白了本性不是自然的,也不要执着‘本性是非自然的’。所以说你不要落在是与非是、非与不非,这样的话才是双非、双离,那才是精觉妙明元清静体赤裸裸现前,那个非与不非、是与非是,统统都不要加上。”道理在此地不需要再多解释了,为什么?前面讲得够多了,曾经举了一个文殊为例子,只有一个正确,真理只有一个,像文殊菩萨只有一个文殊菩萨,如果落“是文殊”和“非是文殊”,就两个了,本性只有一个,是一不是二,一真之体加什么你也加不上,去你也去不掉,诸位不要以为要怎么修,不要天天在那里搞增减,搞盲修瞎练,搞成圣成贤。我们只要自净其意,如果不能自净其意,以一念代万念,常回观注意自心起心动念,常去觉知自身自心的一举一动,让心不再妄想纷飞向外执着。
一切有为全是戏论,这个道理实在不难懂,就是老子的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不是大家认识的那个道;“名”你不要给它硬安一个名字,你如果给它硬安一个名字,就落在一边了。给自性硬安一个名相,那大家就着相了,给佛定了一个形象,那大家都着佛的相了。现在学佛人,从“佛”的这个相上不能够解脱出来,老是给佛定了一个形象,是很高、很玄、很妙、很崇圣。大家不能够悟入本性,因为有外相可着,对内心本来是佛这个道理就不认可了,所以一切名相徧计所执性都是是非,都是妄自安立,本性里面没有这些,本性里面没有分别执着妄想,本性是本来无一物的,什么也没有。再给诸位说明白一点,我们不是执着“相”,就是执着“非相”,告诉诸位,有佛可成,那就执着佛的相了;本性是空,你如果着有一个空的概念,又错了!本性无相无不相,本性起用遍一切处,用即遍一切处。
六祖在《坛经》里讲得很清楚,作用是遍一切处的,有作用,于是便反映出一切事、一切物的现象,体、相不二,体不可得,那么那些相可得不可得呢?诸位细细地想一想,你仔细看看万象当中哪一相可得?你要细心地观察,粗心大意不行。《心经》里面讲『无智亦无得』,没有聪明也没有所得,《心经》大家大多数都会背,只是大家心太粗了,一切万象都是心灵反映,心灵如果不反映,能知道万象吗?绝对是不能知道万象的,所以这一切相叫作“妙有”,妙在哪里?是心生、心有。本性是一个大宝藏,如如不动的宝藏,所以空而不空如来藏,如如不动;这个大宝藏,妙有跟真空是一不是二,讲“真空”是讲的自心本性的本体,讲“妙有”是讲的本性觉知功能所反应出来的一切相,讲“作用”,见、闻、觉、知在生活当中普遍存在,所以讲它是“周圆”,一点都不玄,一点都不妙。我们一天忙到晚,盲修瞎练,心地都没得清静,跟诸位说,都是生生灭灭,如果在本地认清了本体了,体会到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了,体会到本性遍满一切处了,祖师讲的净土——“心净便是净土,心生便是罪生时”就能体会到了,你也不怀疑,你也可以肯定了。生,生到哪里去?自心生起无所住心,那个心是不着一切处的,觉知清明;生,自己的佛境界生起来了,去则实不去,本性觉知尽虚空遍法界,往哪里去啊?心包太虚,量周法界,和一切诸佛同一频道。那一生一切生,一法界一切法界,所以才有华藏世界一界千如。“一界千如”是什么意思呢?都是一样的。一佛界即是一切佛界,在这个境界里面,就是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无是、无非不落两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超越相对论归入一元了。归入一元能不能够用“绝对”?也不能够用绝对,说绝对跟相对又变成相对了,所以说【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凡夫生活在相对的境界里,所谓十法界是迷,悟了的人生活在一真法界里头。什么叫做“一真”?超越相对就是一真,相对是二,超越二了,就是一真了。一真只有名言并无实义,你如果觉得还有一个“一真”,那又麻烦了,又变成相了。所以说“一真”的时候,千万不能有“一真”这个印象,不可执着才能够入诸法实相,才能够离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一切法,因为修一切法才能达到离一切相,离一切相了,它才是一切法的总归宿,离一切相我们才能终日随缘,无为无所不为,无知无所不知,无作无所不作,游戏神通其乐无穷。
希望诸位好好地体会,百丈禅师说得好『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如如佛”是说本来是佛,自性天真本性佛,我们如如不动的本来天真佛性,为什么不见了呢?就是没有离妄缘,被妄想、分别、执着、打闲岔障碍了,就像《华严经》里面如来所说的:『妙哉,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有了妄想障碍了本性,它就变成心意识了,变成心意识便开始去执着外境,执着外境便跟外境跑,跟外境转。十方诸佛那些大菩萨们统统都认清了这个根本,舍识用根本的本性。
下面佛陀责备阿难,也是责备我们【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这是第九番显见里面最后的一段,前面佛陀做了结论,大慈大悲为我们指出来真如本性是超越情识的,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说出了这一桩真实性:本性不是因缘、不是自然,也不要让大家落在非因缘、非自然。这些所谓名相全都是无明而假立的名,属于戏论,如果我们带着执着这些名词的戏论,如果着在上面,都是有情知见,决定见不到真实的如如自性。
这一段今天讲不完了,时间也差不多了,下课。


回向偈
愿以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原帖来源网址    印代法师佛学园地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YY ID频道:86537757  YY群:5679092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本频道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 晚上 8—10 点在线讲《楞严经》,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晚上 8 点诵《在家菩萨戒仪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0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圆通老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研究学习现场笔录稿【第094课】
   2013年1月31日星期四
(本稿为《楞严经》研究学习YY课堂现场笔录稿,未经老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老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老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大家晚上好!
我们上一时间,学习到第九番显见里面的最后一段:
【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这一段是第九番里末后的结论,世尊大慈大悲地为我们指出来本性是超越情识的,所谓“迥脱根尘、灵光独耀”。在这一番里面佛陀明确告诉我们,我们的本性不是因缘而生,也不属于自然而有,它是非因缘非自然。世间人说本性是自然的,说本性是因缘生的,这些都落在有为戏论上。如果我们带着情识决定见不到本性的真相,要怎么样才能见到本性的事实真相呢?佛在本经里告诉我们【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开一切相即是一切法,如果离不了相就不是佛法,一切是一,一即一切。所谓的文字相、言说相、心缘相这些都要通通的离开,不要执着;要达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动思议方能够契入真如本性。可是我们老是没有法子离相,我们最大的障碍就是分别、执着、妄想,如果我们不执着文字了,也不执着言语了,心里面无舍、无取、无怨、无悔、无排斥、无追求,做到心无念时,便是六祖所说的“心中无一物”,那个时候便不用思想,也不用妄念了,便是离相了。如果我们还有要离文字相、要离言说相、要离心缘相,不要有取、舍,不要有发愿和忏悔,不要有起心动念和分别、执着,这又着相了,又着了言语、文字、缘虑这些法尘。用《金刚经》上一句话说,着了文字、言语,缘虑这些法相,着了无言说、无文字、无缘虑是着了非法相,法相与非法相都不执着才叫离一切相,入不思议法。
不动思想念头了,本觉本有,它不是木石般的无知,只是赤裸裸的纯净觉现前,那个时候当然也是对一切知道得清楚,知道得明白,但是有、无二边都离了,都不着了,这叫“如如之法”。这个“如如法”很难懂,为什么呢?我们修行大多数人都是搞取舍,追求清净的念头,有了一些思想上的清净念头,便认为是清净了,那还是着的非法相。真正的不动思想,不动念头,歇了狂心,这个不是说我们用语言文字能够表达的,具体每一个人的现实状况各不相同。如果有修有证就离不了相,也见不到“如”,见到“如”就是见到诸法实相,也是见到本性本自清净,也是见性成佛了。这个“见性成佛”,说的是解悟,开始入佛门。佛是觉,“觉”,有本觉,有始觉,有不觉,有究竟觉。本觉本有,本性天真自性佛,不是修来的;虽然不是修来的,我们落在分别、执着、妄想里面,还需要有明眼善知识开导,认清什么是妄念、什么是无为,然后好好的落实,无修无所不修,无证无所不证,但净其心。所以佛在《金刚经》最后说“如如不动”,所谓的“如如不动”是心不被境界所转,是不动念头的,也就是六祖在《金刚经》里面所悟的“无住生心”,不动是不着,“应无所住”——无所执着。“如如”经上讲得很清楚,如如是清净心现前。
《法华经》讲十“如”,如是相、如是体、如是性,一直到如是因缘果报,可见我们对于宇宙人生事实真相并没有明确的认识,我们所见的相也不如、性也不如、体也不如、所做的也不如,那么道理也不归真如,最基本的这个本末究竟都不明白,心老是生境界,起妄念。所以说我们的心根本没有止住妄念,没有达到如如之法,没有见到根本的本性本来清净。佛在此经里告诉我们离一切相,离一切相就是不要有种种的执着概念,离一切相即是一切法。但是一切经讲的意思都差不多,只不过是换了个名词,如果懂了以后,别管说“本性”,别管说“如如”,别管说“楞严定”还是说“菩提”,或者说“真心”都是一样的,如来都是一回事,一经通一切经通。
诸位要记住,佛说一切经是让我们开悟的,而不是让我们怎样把它记熟了,不是让我们死记硬背的,是要让我们明白经义。我们学佛、诵经、念佛如果不是以开悟为标准,认为自己业障重,修个小人天福报,那这样就大错特错了!悟了以后法身是活的,不开悟的时候记得再多都是死的。这是前八番到第九番的结论,到这个境界,佛常说“随缘不变,能所双亡,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些话在讲课当中跟诸位说过很多遍。随缘不变是菩萨,就是离一切相,离一切法,离一切法、相的这个心,能够知一切法,正确面对处理一切法;本性是能知,一切法是所知,因为能知得清楚,所以能够处理好所知,不用你有意地去分别、执着;“诸法无我”,你如果加上“我”,就错了。我们要在随缘当中学不变,离一切相,要是在相上有了污染就变了,就是随缘随变。
随缘不变是学佛,真正功夫在这里,二六时中六根面对六尘心里不分别、不执着,但是什么都知道得清楚。物皆有道,随缘应物是一颗清净心,如此净念相继,便证得了本性清净,心不为缘所转,叫做离一切相,这叫功夫,叫修行。如果做到这样的话,就像《华严经》里面所讲的“入法界品”,入的是什么境界?入的是圣人的境界,入的是一真的法界,一真里面是直心,它能随一切缘。诸位要晓得,不是以自己为中心,它是以利益一切众生,帮助大家破迷开悟为中心。这个境界高不高?很平常。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我告诉你,你听他讲经才知道他是圣人,不听他讲经,就是平平常常的一个老比丘。圣人和凡夫在外观上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分,关键是他的内心世界。
《华严经》里面讲“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我们的心落在分别、执着里面,看一切都是众生;我们的心落在无念清净,看一切人,他都是一念清净,那是离一切相,住一真法界。住十法界是有圣可修,有凡可转,住十法界是俗谛,一法界是圣谛。你看看我们的中国古圣先贤,佛教还没到中国的时候,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有道可修,不是常人思想上认识的一种有道可修;“名,可名,非常名”,万事万物都有个名字,但是它又没有个名字,万事万物它不是常人给的那个名字,常人给的那个名字都是阶段性的。比如说苹果,苹果是一个果实的名字,苹果怎么来的?就没有办法命名。它有微量元素,有水分,有开花期,坐果期,坐出来了小果子,便有了苹果这个名称,其实分析起来它不是苹果。所以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可以用名来执着,不可以用世人情识看法来判断。
六祖大师说的“本来无一物”,这是清净心全体一真法界流露的境界,那个“知”绝对是真知,那个“知”绝对是离念。我们真修实证,常常观心、常常觉明、常常反观,观自己起心动念,常常反观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当然包括要注意自己思想的一举一动,和身体举手投足、行、住、坐、卧每一个一举一动,只要不再妄念纷飞,我们的心就会慢慢地静下来,慢慢地定下来,自净其意,你就能慢慢地体会到真如“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很简单的,那个时候,是非已净,是非、对对错错已经很分明,不再有念取取舍舍,这些话,做到真实功夫的人,这个境界是有的;没有真实境界的人,你只能增长一点认识罢了,甚至我说的还不能理解、不懂,觉得我说的没有道理。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这最后一段,世尊的意思就含着责备的话,责备的意思,在为什么呢?前面八番都说的那么多了,有的地方还说的很详细,怎么不开悟呢?说“汝今云何于中措心”呢?大乘经明明说我们本性不生不灭、不动不摇、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但是为什么会“措心”?反而常生常灭、常动常摇?常增常减,认为增减的是心,有圣可成,有凡可舍,有罪业可忏悔,这就是属于起心动念,错用心了。本觉是什么?本觉是觉而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因为错用了心,所以所学的一切佛法,都成了谬论,所以不能开悟,毛病就在这个地方。“措心”,用我们俗话说,把心用错啦。你本来应该是自净其意的,但是呢,用到分别、执着、妄想去了,本来说是让你离一切相,但是反而成了着一切相,本来让你放下,你偏偏提起那些分别、执着、妄想,抓住执着死死不放,还在那里引经据典,佛怎么说怎么说。你拿着佛的话语搞虚妄分别,搞世间戏论名相,在本来清净觉明的妙明心中,心潮泛滥,念头如云,在这精觉妙明之中,你是净吗?你是搞乱。我们要自净妄念,我们要净除一切分别执着和妄想,但是呢?我们不是净除,我们是集起分别执着和妄想。只有净除了分别、执着、妄想,心地才是清净的,心净佛土净,因为心里没有执着、妄想、分别、思想等等的念头了,那个时候就是本觉本净,妙就妙在什么都清楚什么都明了,所以成为妙明——精觉妙明。
诸位要记住,我们起心动念就把精觉妙明给丧失了,我们如果用精觉妙明净念相继,妄念不生,何愁不开悟啊?在一切法里面不起心、不动念是精觉妙明,用的是六根的根性,用的是见精,是精纯的见性,闻用的是闻性,这样六根对外界六尘,跟诸位讲,就成成所作智,转八识成四智了,这是正修法,真修行法。凡夫就是因为追求取舍太多,落在妄念里面、落在懊悔里面、落在愿望里面,不懂得平平常常,对一切觉知得清楚、明了,不起心、不动念的那个就是道,那个就是本来清净的本觉。老是追求有凡可舍,有圣可成,只是在万法里面取舍、取舍,起心动念,心不但没有清净,就连禅定功夫也没有,所以真正这个修行,无论在过去宗门或者是教下,师父教徒弟都是磨练徒弟,张口便错,动念即乖,就不让你张口,不让你动念,诸位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这是为了训练让我们不起心动念。
世间法不一样,世间法是搞分别、执着,我们拿世间法这些学问来学佛,也就是用缘心听法、学法,结果所学的全是世间法里的分别、执着,于是学问越高,越是自以为是,就变成了所知障,就变成了我执、法执,由我执、法执就成了烦恼障。因为有些观点,大家不一定能统一起来,自己认为自己学的对,自己老是认为自己认识得对,你说他一个错,他不是大发雷霆,便是不服气,于是一大堆的烦恼啊。
现在这些学佛的学生,你可以按我的话去说,你看他修得再好的人,你跟他说:“你根本就不是学佛的,没一点学佛的样。” 你看那个人他会跟你怎么样反应?大家公认的大德,修得特别好的出家人、在家人,你可以试试他。为什么呢?他是用世间法来学佛,用的是世间法,用的是分别心,用的是起心动念;他没有入无为法,如果他入了无为法,真的是你说我好我知道,你说我坏,我本人怎样我也知道,那个心是不会浮动的。我们今天研究,你看看,学人大多数都落在起心动念里面,老是搞取舍、取舍,不是有圣可成,便是有凡夫可舍,不是有这样的戒律要持,就是有那样的原则不能犯。你学什么?你不要学起心动念,你要学真正的自净其意你才入佛法。我们修行,不要搞起心动念,要学参禅不起心,念佛不动心,穿衣吃饭、迎宾送客都是应众生心,知道他的心,我能让别人满意。你们做的是什么?让自己满意,和自己的贪嗔痴对路了,那就是修行。我在这里劝勉诸位,要在关键处省悟,师父为什么骂徒弟这也是错、那也是错?你悟过来以后是一了百了:“原来起心动念都是错误。”本觉本有不起心、不动念了,这个路子才走对了。首先,你没达到的时候要生忏愧心:“我常常在起念头,我要反观,不要在妄念里生存,不要老是起妄念、犯毛病。”
《六祖坛经》是大乘佛教的纲要,有理论、有方法、还有修学表演。像《六祖坛经》[机缘品],那都是修学的表演,每一个学生来了都有不同的分别、执着。那个法达见了六祖,礼拜头不点地,心里有傲慢,自己认为自己读了三千部《法华经》了,有修行了;你看古时候那些人,傲慢的人也很多,傲慢的人不开悟啊,傲慢本来就是心地上的妄念,这个自以为是,处处用自己的看法、念头去分别、执着外面的世界,去看人,去断事,去待物,麻烦啊!人家参禅是为了开悟,我们学佛是学的是迷悟,我们要揣摩揣摩为什么没有开悟?为什么没有清净?我们是真学吗?一样的佛性,人人都本具佛性,人人都有般若智慧,一样学习,可是我们今天的结果相同吗?这里面自己怎么不找找原因呢?还说修行,天天那些琐碎的事情,妄念纷飞,愚蠢事照常干,你念的什么经?念的是愚蠢经,你不肯自净其意。
悟了之后和迷的时候完全两样,境界完全不同,没悟之前我们是妄念纷飞,重重疑云盖住了本性;悟了之后,再不自我了,说白了,多为别人着想,是以众生为中心,众生没有错的。那个时候晴空万里啊!你也没有贪嗔痴了,众生没有错的时候,你就没有贪嗔痴;他迷,你悟,他没认识到本性,他落在自我念头里头,当然他认为他是对的。当他认为他是对的,你说他不对,他不烦吗?怎么办呢?多用赞扬、表扬。
佛说法一辈子,跟诸位讲,也是世间戏论,针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法,破不同人的分别、执着,让他恢复到本来清净的本性,让那些分别、执着、妄想、妄念休止,让本来清净的觉性现前。你看看,阿难尊者他就是执着经,拿佛说的经来问佛陀,原因是他没有看到佛陀讲经的真义,还是世间的戏论。什么叫戏论呢?就像唱戏一样,我给你论说,通过这个节目,你明白了,那这个过程都是戏论。所以说“法”,没有法,无法可说,都是游戏一番。佛所说的法不可执着,那其余的也就更不应该执着了,所以《金刚经》里面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非非法”,《金刚经》里,佛给我们做比喻,佛所说的法就象渡河的竹筏一样,你已经渡过河了,没必要再背着那个竹筏了,过了河就不要再去执着它了,没开悟的时候要借助它来开悟,开了悟的时候你再老是执着一切法,那就麻烦了。
在这一段里面特别提出的是“因缘”与“自然”,这个因缘和自然,确确实实在我们凡夫脑子里面根深蒂固,很不容易抛掉,我们见色闻声总是会有意无意当中有这个念头:“这是自然有的。”学了佛法:“那是因缘生的。”无论千万种的理由,总而言之,不外这两个极端,超不出这两个极端就落相对,落相对里怎么能够认识清本性实相呢?你看我们今天许多宗教家、哲学家、科学家来研究宇宙人生的根源,根源就在眼前,他们就是见不到,原因是什么?弄错了,望文生义,是搞的分别。
我昨天说了一首偈子,关于《法华经》的,『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因为我们现在讲的是破人的世间情识,人的世间情识,前面八番讲完以后,好多人认为“本性不生不灭它就是自然的。”自然是有一种说法的,自然是有形相的。“本性是没有形象的,那就是因缘所生。”但是本性不是因缘所生,那为什么又说『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诸佛两足尊”,哪两个“具足”?福德具足,智慧具足。称为诸佛具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福德,福德具足,智慧具足,这是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从第一番到第九番说法无自性,一切法都是因缘生,自性能知一切法,法是本性所知道的、所觉到的,法怎么是自性呢?所以说“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我们本性本有,哪一个众生没有觉性呢?但是大家谁又认清过自己的觉性呢?所以说需要有佛菩萨,有个因缘开导才能把你的佛种开发出来,让你认识到而息妄念修无为,只有修无为法,无分别、无执着、无妄想,才是一乘法。你们都是怎么学的?离一切相,不是着修法的相,就是着无为的相。叫你们离一切相,叫你们依义不依语,你们还是在语言里去找,那个字面的意思和真正的意义佛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佛说法如“着糖止啼”、“黄叶止啼”,拿着糖哄小孩:“不哭啊。”黄叶止啼是什么意思?小孩哭了,在地上拾一片树叶子去哄那个小孩,把那个小孩哄得不哭了,目的就达到了。我们芸芸众生就象小孩一样,佛拿那个树叶来骗我们,骗得我们心里喜欢了,不哭了,则大人的目的就达到了。
我们要懂得义,怎么可以执着在言说里头呢?佛讲的,佛为什么只说一乘法呢?说有种种法那都是虚妄,言说都是相,佛说俗、说真,大家着在这语言上都是分别性,不是妙觉明性,如果说出一个妙觉明性,并不是真的妙觉明性,真的妙觉明性要靠自己悟入。佛是以种种善巧方便来诱导我们悟入,悟入是要我们自己悟入,佛没法子帮助我们。实在讲,迷、悟就在一念之差,可是这一个念头不容易转过来,如果转过来,当下就成佛了。我们学佛不是一朝一夕,大家从佛经里看看,我们学佛是生生世世,我们能够遇到一乘了义法,正象佛在《金刚经》里所讲的,我们大家在过去生中,已经参访过百千万亿诸佛如来,善根深厚啊!为什么还没得成就呢?就是我们的心念没转过来,原因是我执、分别舍不得放下。如果放下了我执,放下了分别,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就成佛了。所以跟诸位讲,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你把三藏十二部所有经典背得滚瓜烂熟,祖师的语录记得一条都不漏,全部都是聪明,不是般若智慧。佛菩萨现身跟我们说法,示现榜样给我们,我们要细心老实,我们老是觉得自己聪明,越是愚痴的人越是觉得自己聪明。你看阿罗汉在佛经里面,有的听佛三、两句,证得阿罗汉了,放下了。在《楞严经》里面,摩登伽女听佛讲经讲到三卷半经,证得三果阿罗汉,念头转了,知道什么是真心了,用根本了。
我们知道什么是根本了,知道怎么样归根本了,我们不去做,我们还是用起心动念,这个事情就不是无着了,而是不得解脱。所以诸位要晓得,真心是清净的妙觉明性,是性净明觉,是不可思议,连个思想都不要有。诸位想想,到那个时候用语言说还能说得清楚吗?越说越离谱,要用语言,要用思想,越用思量越远,越思量越不清静。诸位在这里如果一看就懂,你当下就能证得阿罗汉。但是我们都是【譬如以手撮摸虚空】,这是比喻,比喻你用妙觉明性去思维、去想象、去辨论、去分别、去干等等都是一场空,妙觉明性不可思议,正是《六祖坛经》里面说的作用遍一切处,起心便错,动念即乖。所以佛在此地责备阿难,阿难是我们的代表,实际上是在责备我们自己,我们在真实法中不去落实,反而在那里起心动念,在那里推敲搞言论,这就等于用手去撮摸整个虚空一样,无益徒劳。那么我们从这个比喻当中,希望大家能体会到,虚空不能用手去撮摸它,那个妙觉明性不能够用分别心、执着心能体会到的,我们要用自净其意,念头不能够让它太灵活,起心动念不能够让它太活泼,我们要反观观自性,我们先用有为的来清净这个心,来止妄念,慢慢地妄念越来越少,慢慢地这个心就能够得清净了。
这一课讲完了,这一年也过完了。今年都没合格,各自思过去吧。大家晚安!明年再见。

回向偈
愿以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感恩师父!
原帖来源网址    印代法师佛学园地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YY ID频道:86537757  YY群:5679092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本频道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 晚上 8—10 点在线讲《楞严经》,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晚上 8 点诵《在家菩萨戒仪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11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8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圆通老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研究学习现场笔录稿【第095课】
    2013年2月18日星期一

(本稿为《楞严经》研究学习YY课堂现场笔录稿,未经老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老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老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大家新年好!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心想事成!在家居士财源广进!出家圣众法体安康!
咱们继续研究《楞严经》。年前我们学习研究《楞严经》[十番显见],学习到了第九段,佛将万法自然有或者是因缘生这两种世间人的看法都给说破了,所以说佛法不是世间人的思想推敲所能够认识清楚的,佛法是不思议法。
我们继续研究第十番显见——『显见离见』。这是十番显见最后一段,这一段讲到了真正的究竟,我们逐一来解释。
请看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这是阿难请法的一段话,我们先看看阿难的意思。前面一段经文,佛将万法自然有或者是因缘生这两种解释都破掉了,阿难在此地所问的没有提自然,因为自然本来就是外道所说的,佛法自始至终都是讲因缘,所以阿难提出的问题着重在因缘上。古德判教,大原则上都说佛法是因缘,我们同学们在一起学习《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我们读到法达禅师拜见六祖,六祖叫法达把《法华经》念一段给他听,法达禅师念完了『方便品』,六祖便说不必念了,就叫他止住。《法华经》是因缘为宗,其它的也是种种因缘而说,所以阿难在这里起疑问,这些疑问是从哪里来的呢?
接下来我们看【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前面说见性非自然非因缘,你平时又常说见性具四种缘,这个不是自相矛盾吗?换句话说,你前面讲的和后面讲的不是自相违背吗?佛说话当然不会语无伦次,不会前后违背,互相矛盾,这里面有很深的道理。可是这个道理我们初学的人不懂,必须要提出来请教佛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情?佛说法的取向都是借“见精”,也就是借用“见性”作代表来显示“妙觉性”。因为妙觉性确确实实是不可思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没有法子指出来,说出来,因为它是真如本性。佛说法确实有善巧,有方便,就借我们这个眼之能见,借用这个见性让我们从见性里面悟入本性,让我们借用见性悟入妙觉明性,这是《楞严经》的路子——楞严法门。
楞严法门用见性作代表,诸位要晓得,实在是了不起,为什么呢?佛要不是这样通过[十番显见]给我们指出来真如本性,确实我们修行无门而入,找不到真正修行的门路。所以古大德在一切经里面讲《楞严经》是开智慧的,是开悟的。开什么悟?开什么智慧?说白了,就是明心见性,让大家明白能见、能觉之性是心,能见、能觉、能知、能闻之性,这个性能是见性,明白我们自己本有的见闻觉知的这个性能便是心,便是一切的核心,要让大家认清楚这一点,我们要依性不依分别、执着、妄想。
《楞严经》里面最主要的可以说就是[十番显见],[十番显见]是把本性是心,是万事万物的核心给我们指出来,也就是确定了修行的门路,怎么样进入。[十番显见]讲的是什么?我们本具的能见、能闻、能觉、能知的性能。我们本具的能见、能闻、能觉、能知的性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动不摇,本来清净,它只是一种功能,它是觉,是觉知。世间的一切思想、认识、概念、物相都是由觉而知,比如说好冷、好热、善恶、长短、黑白、常与无常、好与坏,这都是思想概念,那么方圆,大小,这都是物相概念,我们的本性不是这些概念,是能知这些概念,能觉这些概念,它是能觉知。但是我们错就错在哪里呢?认为善与恶就是本性,认为一些概念便是本性,错就错在这里。那么这个门路怎么办呢?我们认清了本性不生不灭、不动不摇、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本自清净,觉知是时刻灵明的,那我们正确地应事待物,少动妄念,自净其意。把这个根本说明了以后,到后面二十五位菩萨各述圆通,二十五位菩萨各述圆通是代表二十五种修学的法门,而且这二十五位菩萨里面,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最为契机,所以文殊选择,特别说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叫我们反闻闻自性。
在道理上讲是见性,从行门上讲是闻性。为什么不取见性让我们做入门的阶梯而取闻性呢?在后面文殊菩萨有详细的解说,因为我们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由闻性容易得清净。那么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能得清净呢?不能够契入本性无生法门呢?说实在话,大家学佛都是半瓶水,理论没搞清楚,口说佛法,心并没认识到位,没有认清本性的本貌,所以疑云重重,功夫走不上道,不会用功夫,常常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妄念纷飞。本性是不动,但是我们在生活当中是妄心常动,所以在后面文殊菩萨告诉大家“见与所见都是菩提妙净明体”;我们前面也讲过,就这一句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就说得清清楚楚了,也就是天台大师们所说的“百界千如”,也就是《楞严经》里【见与见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楞严经》上只这一句话就十分明白了,如果真的理解了,就能够心如如不动了,没有所见,都是能见。没有能见哪来的所见呢?有能见,那么所见是很清楚的,不用再去分别它了。我们能够做到如如不动,真正明白了本性不动、本性不生、本性不灭、本性本来清净,跟十方诸佛是一样。可见经文我们念是念了,佛学的名词我们说也说了,我讲也讲了,大家听也听了,境界认识还没有契入真如本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用分别心去听,用执着心去听,如佛所说的,大家都还是用【缘心听法】,这就是说我们从佛门口过了,不认识是佛门,不晓得是佛门,从佛门过,却又错过了,没进佛门。为什么呢?我们经常会讲一些佛学名词,没有不会背《心经》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经》会背吗?会背。会说吗?也会说。整个《心经》都是说的一大藏教核心,我们老是在门口转,不会破门而入。告诉诸位,能够听我讲课,转久了也能进去,常在门口转还是有好处的。
阿难在这里表现的跟我们差不多,老是在佛门的门口兜圈子就是进不去,这就是禅宗所说的“初关未破”,初关不能突破,对本性的认识不能彻底,不能做到解悟。你看看阿难在[十番显见]里面,每一次都在门口转,到这个地方是第十次了,我们跟阿难差不多,总是认为《楞严经》听得差不多了,自己懂得不少了,其实还全都是落在分别、执着、妄想,全都是搞的世间的戏论,大家根本没能真正契入《楞严经》。“本性本自清净,觉知本来明了”,大家根本不在这两句话上去体会,全是用分别、妄想。为什么呢?我们把佛所讲的“见精”当成了“妙净明觉性”了。见精是什么?见精是第八识里面的见分,我们运用的是什么呢?分别。看这个地方阿难就直接说出来了,阿难前面也讲过【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可见阿难把佛所说的话记得很牢、很牢,他只记得佛的言语,不懂佛的意思,只会学口头语,鹦鹉学舌,像这种情形可以说在当今佛教界非常普遍,随便找来一个佛教徒,就能够给你讲三皈,“我是皈依弟子,皈依好多年了……”你皈依什么?『皈依佛,皈依觉,觉而不迷』,我问你迷不迷?你不是皈依觉,觉而不迷,你是皈依“浑”,皈依“迷”,常常迷而不觉。『皈依法,皈依正,正而不邪』,我们常常搞邪,搞贪嗔痴。『皈依僧,皈依净,净而不染』,我们常常是搞贪嗔痴的污染,不是有这方面的追求,就是有那方面的奢望;穷了没钱想富一点,吃的饭菜想好一点,睡的地方想舒服一点,你对“觉而不迷”认不清,没有自知之明。“我是皈依弟子。”你没进佛门,你没皈依,你依什么?“依”是依靠,依赖;“皈”是什么意思?是回,回头依赖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我们是不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我们常常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你是佛教徒吗?你不是佛教徒。
我们要仔细想一想,我们是不是真正的皈依佛,皈依觉,觉而不迷;皈依法,皈依正,正而不邪;归依僧,皈依净,净而不染?是不是真的认清了本性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认清了本性非生非灭?本性觉缘遍十方界是说本性的作用,见闻觉知的性能遍满在生活当中,处处皆是,觉性是时时能觉、能闻、能见、能知,觉知的性能没有生灭,有生灭的是念头、概念。现在佛学变成这个样子可悲啊!佛教徒不懂得佛学,还出口成章,满口佛气,满身的习气。如《坛经》里面法达禅师,《法华经》念了三千遍,在六祖面前礼拜头不沾地,六祖便责备他:“你被法华所转了,你只记得《法华经》的文句,文字、句子记得很清楚,《法华经》的意思你不清楚,你心生我慢与本性不符合,本性本自清净,心存自高自傲能清净吗?”阿难在楞严会上所表现的也是如此,阿难把佛在各地所讲的经都能够背诵出来,可是意思不懂,所以被经所转。《坛经》里法达不明白《法华经》的意思,经过六祖指点,醒了,觉悟了,觉悟之后说:“哦,原来我被《法华经》转了。”迷时法华转,悟后转法华,不一样啊!开悟以后还是天天念《法华经》,并不是说开悟以后什么都不干了,什么都不修了,他还是天天念《法华经》,但是这个天天念是尽形寿皈依《法华经》,转法华,任何的疑虑都没有了,清净心现前,跟六祖一样,六根接触六尘心中无一物,常生八万四千智慧,再不生烦恼了,心是清净的呀!这就是迷、悟不同的地方。自己要注意好好体会,不要问别人,问了,别人跟你说了也不是你自己的。
我们六根接触六尘不生智慧,常生烦恼,我们不归清净,六根接触六尘还是烦恼不断。我们要认清本性本自清净,见色闻声全是智慧,如正确对待,圆满处理,绝对不会有烦恼。烦恼在世间法里是七情五欲,在佛法里面六根本烦恼、二十六个随顺烦恼都是妄念,本性是清净的,本性是平等的。我们学,要认清本性,对境、对事、对物不迷,要觉知得清楚,正确的对待,圆融地处理,生的不是烦恼,生的是快乐,天天开开心心的。但是我们打着学佛的幌子,满口的佛法,还自称为佛教徒,执着文句,执着言说,不归根本,真是冤枉啊。
前面第九番显见阿难执着本性是自然是因缘都是错误,释迦牟尼佛为他解释,然后直显清净的妙明觉性不是“是”,也不是“不是”,不落“非”,也不落“非非”,离相见相,是让大家不要搞那么多的起心动念。本性本自清净,起心动念就动摇了本性,本性便变成了念头,变成了认识,变成了概念。本性不是有相的自然现象,本性也不是随什么因缘而生出来的能见、能闻、能觉、能知。阿难听经听得太多了,记得也太多了,所以所知障麻烦常常就来了,我们也是这样,学得太杂了,没有跟一个师父一门深入,今天这个师父,明天那个师父,师父挺多的,但是你学了点什么真东西呢?阿难在这里用佛教导的话反过来证明佛说的有错误,这个话就象我们学佛人之间互相辩论似的,各自觉得自己懂佛法,一个比一个能,没有一个真行家,真行家他就不争,互相知道对方。本觉妙性非因非缘,阿难在这里讲“见性四缘生”,来了所知障麻烦。
【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阿难引用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话来证明本性应该属于因缘,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是不是“本性因缘生,本性因缘灭”呢?在这里说眼见必须有四种缘方能成见,这是因缘的意思,好像很明白,很清楚。我们晓得在唯识课里面眼见有九种缘,九缘生识,不只是四种缘生眼识。此处阿难把眼识跟见性搞成了一回事了,眼识九缘生,见性可不是九缘生啊!佛讲眼识是因缘生,没有讲见性是因缘生。法相里面也有说,眼识四缘生。这个地方,阿难把见性和眼识混为一谈了。
[十番显见]显的是见性,不是显的眼识,阿难在此地把见性跟眼识混为一谈,分不清楚,我们不能怪阿难,阿难才是初果。玄奘大师在中国和印度都是唯识专家,他老人家在《八识规矩颂》里面就说『愚者难分识与根』,“愚者”指的是初果的阿罗汉,小乘阿罗汉眼识与见性在理论上还没认清楚,把眼识和见性分不清楚,这一关如果突破不了,绕来绕去,还是见不到本性,如四禅天落在意识里,还错误认为证得本性清净了。

本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本来是清净的,认清这一点容易,认清这一个入口处,行无为法,妄念顿歇,清明的觉性现前。肯息心止念了,但是你进了进不了本性清净还是另一说了,有的落入禅定意识了。我们现在学佛的人,只是背一些名词,学一些佛语,门在哪里都找不到,别说入门了。圣、凡就在这个门口,再说得更明白一点,你能够舍识用根本的本性就入得了佛门,如果是舍识舍不了,又落入了一种止,又落入了一种静的概念,那又错了。既使是真正入了佛门,证得本性清净了,但是《金刚经》上所讲的『无住生心』,诸位要晓得,【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法身大士还有五十多个位次呢。现在学佛的人讲发心,发什么心?越发心越妄,越起心动念心越不清净。像忏悔偈『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还发愿忏悔,那本身就是错误的。
清净心不是修来的,清净心本来就有的,只要妄念不起,觉知明了的本性清净心便自然现前,不是从外面得来的,也不是修来的,本来有的;如果有清净心可得,这就是错误。诸位要注意,六祖讲心中无一物,不着一切相,并不是让你把外面的一切境界都抛掉了,佛法里面讲“若离一切境,便无一切心”,心不离境,把六尘境界都抛掉了那也是不对的,那你还有个“舍”,六尘境界是抛不掉的!
本性是能显能现、能觉能知、能见能闻,境界是所见所闻、所觉所知,没有能,不能显所,没有所,就显不出能来。真心里面一尘无染,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确实是大自在。真心是随事应物,是一真,不生灭,如如不动。我们学佛最注意的也就是这个地方,好多人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认为会了,懂了,于是大谈“妙!不可言!不可说!”不可言不可说那佛陀、祖师怎么有那么多的经和论来说明本性呢?但是着文字相,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一点一分都不可以错啊!
【妙觉明性】前面给大家都讲过了,不是带妄的,它是纯真,妙在哪里?妙在本来清楚,本来明了。本性是纯真的,眼识是虚妄的,讲心,说到八识,好多朋友就认为是八个心,大错特错!八识不是八个心,八识是一个心,你执着的时候本性变成了执着,你分别的时候本性便变成了分别,你有能、所的时候本性变成了八识。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八识是一个本性,不是八个心也不是八个本性。这里明白了,一明千悟,不明白便在那里咬文嚼字。
我们的本性不是因缘生的,从这里看阿难问的问题,阿难错了没有?阿难不会错,阿难是大权示现,不是普通人,他在那里表演给我们看,实际上错的是我们,我们自己错了。如果我们自己认不清自己错了,认为自己懂佛法,入佛门了,那才是真正我们错了。自己要晓得自己是一个什么层次,我们还都没有入佛门,那怎么办呢?我们一定要把《楞严经》学好,一定要明心见性,悟后起修。
再接着看:【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佛反过来问阿难了,阿难尊者引用过去佛常说的“诸法因缘生”,其实他是把见性和眼识混为一谈。在法相当中只讲因缘生识,并不是说因缘生本性。现在楞严会上佛跟我们所表演的是直指人心,明心见性,是让我们见到自己的真如本性。我们学佛法不要听那些魔子魔孙的干扰,他们说:“明心见性是不可能的。”这是错误的!所谓“三藏十二部,让给他人悟”,你把本性的道理认识不清楚,你想开悟是不可能的,特别是这个时代,可以说是我们业障习气比较重的时代,比古人重得多了。用科学的方法来说,我们比古人福报大,古人晚上没有我们这样的电灯,古人也没有我们手头玩的电脑,古人也没有我们现在开的车子,我们还有飞机、火车种种便捷的交通工具,在生活上的种种物质享受都超古人了,可是给我们带来幸福没有呢?给我们带来的业障更为严重!福报比前人大了,烦恼比古人多,种种分别、执着、妄想比古人多了。
我们修行关键要注意起心动念,如果起心动念就多念佛。我们起心动念全是烦恼习气,心乱成一团,我们习气不但除不掉,常常烦恼成堆。但是障碍不在外面,障碍自己的是自己不老实,自作聪明。有的同学,她老是怕别人做事做不好,甚至别人炒个菜她都怕别人炒得不好吃,这叫业障。真正的功夫要在止念上做,不是心浮气躁,这也放不开,那也担心,火急潦躁。我们要追究原因,虽然学佛,对于佛学的真相不了解,分别、执着、造作太严重,如果真正明白了,自然就会遇事应物,遇到什么事做什么事,顺其自然。《楞严经》是开悟的一部好经,如果我们学《楞严经》学到这里都没法子认清本性本来清净,我们智慧没有开啊,我们应该自己反省反省,检点检点!
我们常说一乘了义,一乘了义在哪里?真实法在哪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在哪里?见相离相在哪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动不摇、本自清净又在哪里?佛说法是种种方便,让我们借着这个方便去悟入究竟真实的义理,并不是让我们学言语、学分别。佛是引导我们悟入,所以佛教给我们要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我们是见相离相还是见相入相呢?难就难在“离”和“即”是一不是二,这个很难!你如果真正明白的话,“离”即是“即”,“即”即是“离”,“即刻”“当下”是一码事。
阿难在此地讲的诸法因缘生,说到四缘,四个条件是说的诸法不是说的本性,由此可知小乘人还没认清本性,他只是有定,在理上还没明,所以说“宁可千生不悟,不可一日错路”。我们要先认清本性,认清本性了,你再有了定就能够决断落在识了还是落在清净明觉了?如果落在识里面,你只是有定,果位不究竟,四禅八定小乘阿罗汉那果位不究竟,所以古人讲有定无慧是痴定。那么有慧无定呢?是狂慧,你光在道理上讲得通,那都是疯子,痴人说梦话,心不定不入真如啊,痴定对本性没有明确的深刻的认识,纵得九次第定还落在沉空守寂当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到,佛门里面还说阿罗汉是佛门里面的外道,外道是心外求法。我们要问问自己所干的是不是心外求法?是搞的分别、执着、妄想还是修的觉而不迷?这桩事情我们要搞清楚,我们能不能够直接承当下来,敢承认吗?自己是在搞分别、执着还是修的自净其意、觉而不迷呢?搞的分别、执着,满口的佛法,满身的佛气,根本就没入门。第一点,我们要建立正确的观念,我们学佛要觉而不迷,这个路才会不走偏。
在大乘法里面“诸法本空”,一切法的性质,一切法的根源本来是空,『空不空,如来藏。』这个“空”说的是什么?本性能觉万法,本性没有形象,本性体是空。本性能觉万法,能知万法,本性能觉的性能不空,本性所觉的万事万物不空,但是本性是本来无一物,它只是能觉,一物一物是万法。大家要注意,觉性清净,心清净境界也清净,本来是空啊。《心经》里面说得好:“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就是说本性和万物不是两样东西。为什么不是两样东西呢?是不异。不异是什么?不可分割。比如我们这个桌子,桌子是我本性所觉到的、所见到的,没有本性的能觉能见也不知道是桌子,没有桌子也显不出我们本性能觉能见,它是一不是二,是相互存在的,所以说不异,不是两样。“色”跟“空”没有两样,后面又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好多人天天背《心经》,诸位体会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了吗?心清净了,境界清净了,没有分别、执着了,眼见一切物,心觉一切物,只有一没有二,不落相对了,哪来的是与不是呢?身、心、境界都清净,心净佛土净,没有诸苦,但受诸乐便是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在哪里?就是我们当下。我们天天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无量觉。觉无量,无量觉,我们天天念阿弥陀佛,我们是不是做到时时刻刻觉而不迷呢?我们入没入这个境界?“横超三界”哪用超呀?当下便是。只要你当下觉而不迷,没有相对,对一切都清楚,对一切都明了,没有执着,平平常常的那个清净心,当下便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便是极乐。大家入不了的原因是“色”跟“空”是两桩事情;你能够入得了,色、空不是两桩事情,你便住进了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离我们就是十万八千,有十万亿国土那么远,你如果真正入得了这个境界,自性便是弥陀,净土便是当下。我们实际上和境界不契入,我们现在的境界,色与空是不同的,我们的心不清净。楞严会上佛教给我们要回光返照,佛法里一再教给我们要依文起观照,根据文字的描述自己去体会一下,我们只是落在文字里面,没有观照的功夫,所以开不了悟,入不了实相的境界。那么一切的现象,世界的来源,这里头讲得再清楚你还是不能入,为什么呢?业力。为什么有业力?你落分别、执着就有业力,你悟入佛净土了没有业力了,只是酬还夙愿。入如来藏妙真如性,哪一法都是真如本性。像《华严经》、《法华经》都是讲的这个意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大家一定要分清意识和本性,第六意识起分别的时候,本性便是第六意识,你执着的时候本性便是第七识,你有能、所的时候本性便是第八识,你有“我眼看见”这个概念便落入了眼识,你有“我耳听到”这个概念便落入了耳识,这个道理大家一定要搞清楚。玄奘大师说阿赖耶识,你知道他老人家怎么说的吗?八识和本性的关系是『去后来先作主公』,因为你的思想认识是一个接连一个的,你别管是先前的还是后来的,都是本性发挥的作用。一个人来投胎,阿赖耶识先来,那么诸位想想,眼识什么时候来?眼识是小孩出生以后,眼睛睁开了,没有出生的时候,在娘胎里眼识不起作用,是阿赖耶识先来。人死首先第一个是眼看不见了,五根模糊,人死以后四大分离。五根模糊,首先是眼睛看不见东西,先坏的是眼根。我们有什么不舒服或者休克晕厥的时候,别说是休克晕厥的时候,就拉肚子严重的时候就眼冒金星,甚至眼一黑再晕倒。眼识先失去作用,然后才晕倒;眼识先断了,最后才是什么都不知道,阿赖耶识也模糊了。阿赖耶识如果真正离开身体,身体就凉了,没有温度了,身体没凉透证明阿赖耶识还在体内,就是说我们本性和身体的接触点还没完全离开身体。
经文讲到这个地方,我们主要是讲见性,见性是带着眼根的,是带妄之真。在八识里面,眼识和其他识不是一个识,它是一个性,是一个性能发挥出来的八种作用。是一个性,但是不是一个识,你若说八识是一个识的话,你用你耳朵看一下?你用鼻子吃一下东西看看?你用眼睛闻一下味是香味还是臭味?八识与见性混为一谈,还满口佛学!总而言之,阿难不是不懂,是代表我们不懂,代表我们不懂装懂,代表我们好像是什么都会,什么都懂,但是混为一谈。
于是佛叫着阿难,对他说【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这一句很要紧。诸佛说法总是离不开二谛,一个俗谛,一个真谛。真谛是佛亲证的境界,是实相的境界,“真我”是真谛,真谛是现量境,俗谛是比量境。佛说法是随顺众生说的,佛说法是用真俗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之法,说的不外乎俗谛和真谛两种,说因缘生法是依世间的俗谛,不是第一义,佛是随顺世间情识知见,根据大家的有情分别、执着慢慢地引他们入真谛,一步步地引导、开化。让大家用识心去分别,用识心去体会,由思议进入不思议。佛说法主要是双显二谛,既要让大家用意识心去体会,还要带大家悟入不思议,双显二谛,这就是善巧。你老是落在分别、执着里面开不了悟!真谛现量没有言说,没有文字,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没有法可说。我们能够通过佛所说的法,理解了本性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不可思议,不是分别、执着、妄想,那就入了现量境了,就入般若智慧了。真谛只能给大菩萨说,俗谛给众生说,我们听了不入真谛只落俗谛。佛性如如不动,感应道交,我们要用清净心来听才能悟到佛的意思,可惜我们都是缘心听法,用分别心,并非第一义啊!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到这里,下课!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回向!


回向偈
愿以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8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圆通老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研究学习现场笔录稿【第096课】
    2013年2月20日星期三

(本稿为《楞严经》研究学习YY课堂现场笔录稿,未经老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老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老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居士,大家晚上好!我们继续学习《楞严经》。
一切经典都有一个根本的宗旨,佛心永远清净,绝无一念。我们谈论佛法,与凡夫小乘辩论也好,绝对不能起心动念,坚决不要妨碍自己的清净心。我们学经典,从古大德的传记修学可以体会得到,修行人在一切境界里面为众生破迷解惑,是锻炼自己清净平等的心,这叫做佛事,自利利他。怎样才叫锻炼自己的清净心呢?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心是清净的。
佛说一切经,针对一切人,若无一切人,便无一切法。佛说一切经是为了让众生明心见性,认清自己的本性本自清净。佛说法无说而说,如果有说之说,就不是定了,就是有为法了,有为法就不清净了;无说而说是无为法,无为而无所不为,无所不为这样的无为心是清净的,这是无修而修,既能提高自己,又能够帮助别人。修行无为法是菩萨行,是觉悟了的众生,是自利利他之行,长养清净心。那么利他之行也是无作而作,无说而说,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佛讲因缘生法最初是破外道的,因为外道执着一切法是自然而有的,因缘生法这个认识是错误的。其实本性不需要因缘来生起,佛是用因缘生法来纠正外道的错误思想。佛教我们离文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阿难在此地所表现的这三种相都没有离,执着文字相,执着言说相,心里还有攀缘:“这样不对,换种说法对吧。”换种说法又不对,又换另一种说法。他觉得自己听得多,懂得多,这就是所知障,这是毛病。
诸位想想,清净心里面清净心有什么因缘呢?佛是拿因缘治一些众生的错误毛病。『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诸佛是智慧具足,福德具足,称为“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一切方法都没有定性,一切法是对治一切病的,病好了,心恢复清净了,不需要再死守着一切法,但是要认清本性清静也需要一个因缘,没有一定因缘并不能认透理清本性清净,需要一个因缘才能明白认清本性清净,所以佛说“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佛法并没有三乘五乘之说,只是一,三法印是一法印。病好了就不用药了,药是治病的,法是治心不清净的,一切法都是为了消除妄念,妄念、分别、执着消除了病就好了,就如人过了河还背着船走吗?法只是一个渡河的交通工具,如果过了河再背着诸法,又是错误了。外道讲自然,佛在第九番显见里作了分析,说自然是有形有相的,佛法不是自然,于是阿难便又执着因缘,他不知道佛是权巧方便地利用因缘讲经说法,让众生破迷开悟。因缘也只是一个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的机缘,是破外道、破执着的,怎么可以执着呢?所以《金刚经》里讲“见相离相”,我们要是懂得了,佛一面说,我们一面听一面离相,“离”和“即”同时就叫做当下,便是大彻大悟,心怎么不清静呢?心清净,清净生光明,光明就是智慧。你心清净,心闻任何事情分析得清楚,所以清净心生无量智慧。六祖在《坛经》里讲“心定之时慧在定,智慧之时定在慧”就是这个道理,你心地安定做事才会周密,心不安定做事就会忙中出错,清净心是治一切病的良药。
《楞严经》上所用的方法跟小乘经典方法不一样。一切小乘经典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都是局部的,不究竟;《楞严经》是圆满究竟的法,是了义法,这个经是【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我们看经的标题就非常明显地突出了《楞严经》。《楞严经》是帮助大家走上修证了义的路,是成佛之路,不是成菩萨之路,也不是成声闻缘觉的路。什么是了义的修证?什么是不了义的修证?不了义的修证好比一个人身上有毛病,天天都得吃药,不吃药病就严重,这就是不了义的修证。就像一些学人天天忏悔,今天精进了明天又犯错,明天忏悔了后天又犯错,这就是不了义。了义的修证是什么呢?服了这个药永远不再犯病,要把一切药都丢掉这是了义的。那么病好了还要不要再吃药呢?大家犯病就犯在这里,病好了还要吃药,非要吃出个毛病来不可,心本来清静了,他还要搞个七七八八出来,希望诸位从这里要体会。
以前我也跟大家讲过,保定有个居士精进修行念佛,像《弥陀经》里面所说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其人一心不乱,面见彼佛。”面见彼佛是什么?是恢复到了自己一念不生的清净心,觉知明了,没有念头。『气足不思食』,精神很饱满,饭吃得很少。『神足不思眠』,夜晚不需要睡觉,也不累也不困,也没有一个念头生起,对一切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这样是真正的远离了分别、执着、妄想。可是呢?由于不明理,认不清本性本自清静,又生出了一个念头:“我这样也不困也不累,既吃不多,也不睡觉,是不是不正常啊?是不是着魔了?”于是到了寺院里面跟一个出家的师父说,那个出家的师父说:“你着魔了,你看你跟正常人不一样,正常人困了就睡,饿了就吃。你需要做佛事超度,拿钱来我给你超度,你在这里好好跪下忏悔。”于是折腾,让本来清净的人又生起念头来,再加上跟着又是拜又是唱,又被贪嗔痴、妄念遮蔽了清净,而不知道净念相继。希望诸位从中要得到教训,看看我们自己现在是病重还是病轻?是病快好了呢?还是自己病好了还要吃药?如果病真的好了,就走上了了义的路了,了义修证是最迅速的。
上一课我已经给大家说了,自性弥陀本性净土,不是禅、不是净、不是律、不是密,是当下,当下清净,当下自在,当下无起心动念,没有横超是顿超,当下即是无有众苦,但受众乐。像现在不少人醉心学密、学禅、修净,实际上是自己的病重得不得了,不但犯严重执着的毛病,他还老想着把药丢掉,那只有死路一条。我们烦恼习气还很重,还没认清本性本自清净不从修得,还讲“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这是错误的,虽然读了了义经依然用不上。
我们学佛有几个阶段,第一,初入佛门;第二,学经学教;第三,实修;第四,证得。我们处在哪个阶段大家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善根深厚的人在一生当中可以达到不思议境界,在一生当中可以了脱生死。不是一生不能达到了脱生死,不是在此生中不能够修到明心见性。那么有人要问:“我几时才能够达到明心见性?几时才能够了脱生死?”告诉你,了脱生死就在当下,但是明心见性并不容易,你要把教理参透了,把了义经典的中心性能认清了,把《心经》、《金刚经》、《楞严经》、《六祖坛经》还有《华严经》都参透才可以。懒惰,不勤快,不能够勤读经典,你想达到明心见性很难。懒惰是什么?懒惰是习气,成天搞分别、执着、妄想,一刻都不能够清净下来,聊天、上网、打游戏、和网友聊天都是习气。劝大家要好好利用电脑,不要成了网瘾。诸位一定要记住,断要从根本上断,不要从枝叶上断,『顿觉了,如来禅』,不是要你慢慢来,一清净一切清净,一迷一切迷;『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于是见惑、思惑就起来了,八十八品见惑、九十九品思惑,你要一品一品地断。经典上讲得很好,纵然你证得须陀洹果,还要天上人间七番生死,经过这七番的生死才能把八十一品思惑一品一品地把它断掉。人间寿命不长,天上寿命很长,尤其色界天寿命就更长了,这些后面会讲到的。就欲界里的忉利天一天就是我们人间一百年,忉利天的人看我们人间的人朝生暮死,还没到一天呢!忉利天上的人看到我们就非常地悲哀。
我们的毛病有两种,一个是分别,一个是执着。《华严经》里开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睹明星而说:“妙哉!妙哉!妙哉!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执着妄想而不能够证得。”我们如果放下执着妄想,『妄心顿歇,歇即菩提』,一清净一切清净。大家看看中国佛教史、印度佛教史,佛陀在世的时候,在佛陀法会当中听经闻法立刻证得阿罗汉的比比皆是,当下便得解脱。再看看历代祖师一生当中成佛作祖多得是。今天佛法衰败到信邪不信真,不相信自己有佛性,不相信自己完全可以成佛,丧失了根本的信心,失去了佛法的根本教义。对我们自己不敢相信自己有佛性,可以立即证得清净,却相信邪魔歪论:“我们是业障众生,成佛很难。”大家普遍认为明心见性很难,成就很难,念佛不是为了当生成就吗?不为了当生成就念佛干什么呢?一些人认为我们绝对不可能明心见性,我们这一生不可能成就法身菩萨,这么说真是悲哀啊!
心净佛土净,心清净了再不受妄心的污染,超越了凡夫。得清净心的是佛菩萨,到后面大势至菩萨念佛法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了义法了;都摄六根,一念不生,净念相继,这是佛法根本的起足点。交光大师讲舍识用根,转识成智,在经典里面,特别是《楞严经》里面,就一个字——歇!狂心顿歇,妄心顿歇,分别执着心顿歇,舍一切念得一切智,不舍一切念,不舍就无得,歇即菩提。相对来说佛教的经典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经、律、论不同,文章太多了,我们什么时候能够一篇一篇都学会啊?一经通一切经通,修学的方法很简单,就一个字——歇,但是大家就不肯歇这个浮动的心,有什么办法呢?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一切万法,一切经典,都是让大家不要分别,不要执着,不起妄想,恢复清净本然的觉性。佛是已成佛,我们是未成佛,因为我们的心不清净,所以佛教里有『本源自性天真佛』,我们本来是佛,是迷了的佛。到《楞严经》后面佛给我们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便是《心经》里面的『无智亦无得』。我们迷,迷在哪里?迷在分别、执着、妄想,天天搞分别、执着、妄想。
再看下面的经文:
【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这是佛反问阿难,叫阿难自己作一番勘验,要阿难自己在境界里面仔细观察,目的是让阿难觉悟。世间人也讲“我能见”,佛在此地提了两个问题,什么叫做“见”?什么叫做“不见”?这里面含有能见是因为什么你才能见?那么,见了以后又因为什么而不见?
阿难的答复虽然不完全,但是也是举一反三:
【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这一问一答都很恰当。世间人因为借助光明才能见,日、月、灯这是光明的来源,因为有日、月、灯光的光明才能够见到种种色相,所以说叫做能见。那么什么又是不见呢?如果日、月、灯的光明失去了,夜晚在黑漆漆的房子里,又没有日、月的光亮,又没有灯光,这就是不见了,什么也看不见了。这说明世间人的见识是因缘生,世间人的眼识是因光明而有,世间人的不见是因黑暗而生,有原因的,有因有缘。
实在来讲这是阿难在佛法会上举的世间人的一般观念,要是依照阿难尊者现前这个理解《楞严经》的程度,这个答复是不及格的。为什么呢?前面九番显见一再说明了见性是不必要依靠明暗的,它是明来见明,暗来见暗,在[七番破处]的时候就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见明也是能见,见暗还是能见,可见这个能见的性能并不是依赖明暗这个因缘所产生的,能见明、能见暗是本性能见的性能。
这个时候,我们也可以自己勘验一下自己,我们搞清楚了吗?我们的见究竟是本性的见还是眼识在见呢?我这样一讲,你当然聪明了,如果不跟你讲的时候,我让你闭上眼睛你会说:“看不见了。”睁开眼睛:“看见了。”那个眼识与见性的区别到底在哪里有不同?一个是在有光明的时候眼能识别物相,眼识一定要有光明才能识别到物相,没有光明眼识不能识别出物相,所以说眼识因缘生是有条件的。见性又是怎么样呢?见性不需要明也不需要暗,暗来见暗,明来见明,不需要因缘。见性是不生不灭,明来见明,暗来见暗。眼识呢?没有光明便不能够看到物相,眼识有生灭,有看见与看不见之别,睁开眼睛看见了,外面有日、月、灯光你能看见东西,闭上眼睛看不见了。九缘生眼识,九个缘缺一个也不行,八缘生耳识,少一个也不行。我们自己要勘验一下,在自己身心之中是哪个起作用?是性在起作用还是识在起作用?我们往往是搞不清楚。
本性跟眼识通常是联合作用的,所以玄奘大师在唯识论里说得很清楚『愚者难分识与根』,愚人把识和性分不清,把性当作识,把识当作性,八识是一个本性所起到的八种作用,八识是本性所具有的八种作用,阿难此地的误会就是把眼识当作了本性。我们对于见性跟眼识还有五俱意识没有一个清晰的正确的概念,分不清识与性,在日常生活当中是找不着门路的。我现在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现在学习,我们把灯关掉,把你的电脑把所有灯都关掉,屋里漆黑一片,大家想一想,这就是平等,见到的是平等相,什么也没有了,没有差别相了,完全是一个黑暗相,你还能够分别这是什么形相那是什么形相吗?平等相,看到每个人都是一相,为什么?都在黑漆漆里面,没有什么可分别、可执着的了,那个眼识和五俱意识联合的时候,还保持个分别相,漆黑一团的时候,眼识和五俱意识怎么联合工作呢?都是平等的相,都是漆黑了。
我们断烦恼要从根本上去断,对一切境界了了分明,不分别、不执着,清楚当下不起一念,正确应对,这是清净心的作用。有些人认为“不分别、不执着,那我这个心还有什么用呢?”不是没有作用,本觉本有觉而不迷,本性当然有大用场,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与一切法感应道交。你不动念头的时候照常能知,这就讲开悟不开悟了、认清与认不清本性的问题了,悟后起修了。悟后起修是在境界上修,不逃避。悟到悟不到,这是第一关!道在哪里?就在六根接触六尘,在六尘上面练无分别、无执着、无缘虑,这个心才叫做菩提心,觉而不迷,这是真正的功夫。在境界上面六根接触六尘,心一天比一天清净,清净当然它就平等,在一切事物当中大慈大悲,跟诸位说,这个慈悲是平等的,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是平等的慈悲,也是无缘大慈、平等大慈。到这个时候,自己身体和十方诸佛便合而为一了,入一真法界了,这个境界很容易做到。平时我们平常心,平平常常的时候,就比如我们现在学习,你对周围的一切,你的电脑旁边有什么?桌子上有什么?对面有什么?你没有去分别它而能清楚地知道你对面有什么,不是说离开了分别执着便什么都不知道了,而是一切都清楚,没有分别的心是最平常的。
平常心是道,那是能觉能知的本性反应,叫作感应道交,在《华严经》里面叫入不思议解脱法界,一真法界。这个事情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不敢承当,因为我们觉得太容易,不肯相信。难就难在我们不懂得这个道理,不认为这么简单便是一真法界。是自己不肯去承认,如果肯歇一切妄心,歇分别,歇执着,歇妄念,一步进入无分别的平常心便入了不思议解脱境界,无有众苦,但享诸乐,无苦便是乐,我们不肯承认无分别时觉知清明的平常心是一真法界,再过无量阿僧祇劫也跟现在是一样。诸位不要忘了《开经偈》上讲的『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无上甚深微妙法”是什么?就是这么一个平常,不容易遇到,不容易理解,不容易被认可的微妙,最易的也就是最难的。诸位想想,我们在学佛的过程当中,听到过好几次我给你讲这些道理,给你们分析这个一真法界,但是大家就是不肯承认,还是有所求:“念阿弥陀佛好。”都在宣扬阿弥陀佛,求生阿弥陀佛净土。一觉一切觉,一佛一切佛,就像六祖说的,东方人造业求生西方,西方人造业求生哪里呢?东方人起心动念求生西方,西方人起心动念往哪里去?不晓得了!因为大家不知道净土究竟是什么样子,糊里糊涂地念,糊里糊涂地攀缘,好多人念佛念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往生,我告诉诸位,大家都能往生,往生哪里去不知道,你能不能够往生净土?你活着没做到,死了以后你绝对生不了净土。你求阿弥陀佛,你求释迦摩尼佛,求十年八年,求一百年,天天佛都在讲“自心净土”“自性弥陀”,可是能够真正肯承认自性弥陀的人不多啊,经典流传到后世,看到了经典不肯相信,还自认为自己的业障深重:“带业往生。”求个侥幸;佛说带业往生那也是善巧,是为了让你有个安慰,一心念佛,你念佛念到一心没有杂念的时候,心清净了,生而无生,无生而生,本性本来清静现前了,无所求无所得,到那个时候便是生到了净土。所以我一遍两遍三遍、十遍二十遍告诉你清净心便是本性、便是佛性,佛性本来清净,这个清净觉知是没有念头的,你还是开不了悟,不肯承担啊!如果能在我今天的劝导下回头还来得及,你有个三五年的真功夫,自净其意,妄念不生,随事应物,至少你能证个阿罗汉。我们习惯了用分别、执着、妄想,所以不肯回归清净,好像还要搞点什么才有个安慰似的,所以才有下面,佛告诉阿难是错误的,往往众生落在所知障错误里面而不自知,还自以为是。
【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世尊在此地与阿难尊者反复地辩论见明见暗这个问题,世间人把见明认为是有见,见暗就不是见,这是我们一般人平时的常识。白天的时候有看见,夜晚没有日、月、灯光的时候什么也看不见,这个话实在来讲是颠倒错误,你能看见黑暗难道不是看见吗?看见黑暗也是看见,怎么说不是见呢?仔细观察,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言语理解颠倒错乱的事实在是离谱得太多了,可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并没有留意,好像习惯了,大家说什么就是什么,其实大家说什么是什么这里面有很大的错误。在佛法里,佛教徒里面的错误也很多很多,现在特别流行净土,大家修净土不必要研究三藏十二部,净土里面讲带业往生,一些法师也跟着吆喝:“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一句阿弥陀保证能开悟。”告诉你不去研究三藏十二部经是不能开悟,不能往生净土的,因为你对本性没有深入的了解,你没有往生的把握,你不知道你能不能往生,不能够见到诸法实相,不能够知道一真法界是什么境界,不能成就。我们要细心,对本性必须要有明确的认识,我们本性不复杂,因缘很复杂。本性就是清净的功能,拿见性来说吧,遇明见明,遇暗见暗,就是明来现明,暗来现暗,如果说眼识那就需要有光明才能够显现出万物,然后再分别,一样样地分别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再一样样去识别,就落入遍计我执,说到阿赖耶识便是第二月。希望大家能够认清本性,派上用场,希望大家多读诵大乘经典,多留意一真境界,学佛,我们就是要认清本性。
再看下面经文,希望大家不要落入错误见解里面:
【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这一段经文,有两个不见,有一个不见了,另一个也见不到。明了见不到暗,那是“不见”,明了不见暗,暗了又不见明,这是两个“不见”,所以说这两种情况下都应该叫作“不见”。其实根本就没有“不见”存在,诸位想想有没有“不见”存在?你说“不见”,到底说不见什么?怎么能够确定什么叫做不见?法无定法就在这里,明来的时候不见暗,这是“不见”;暗来的时候不见明,这也是“不见”。明来见明,暗来见暗根本就没有“不见”存在,人们往往落在【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其实是错误的认识。   

【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根本就没有“不见”这个说法!这里好懂,明暗是相对境界,明暗是相互变化,明来了,暗不见了,暗来了,明不见了,这就形成了明来见明、暗来见暗,怎么能说“不见”呢?这个“不见”是错误的。在本经前面世尊种种开示我们应当还有印象,见性确确实实是脱根脱尘的,明、暗二相是色尘相,眼是眼根,人如果眼睛瞎了变成盲人,他还能不能见呢?佛陀在[十番显见]第一番就说的很清楚了,盲人见暗也是见,可见得它不同眼识,眼识需要眼睛,需要光明,需要九种因缘,但是本性是独立的,本性不存在四种因缘具足的说法,佛陀在这里已经很明显地答复了阿难,阿难误认为能见的本性是因缘生,事实证明本性不是因缘生的,到下面就有结论了。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落在眼识,小乘讲讲四缘,这个眼识具有明、暗、空、塞四缘,本性是能见明、能见暗、能见空、能见塞,能见的见性与所见的境界不一样,明、暗、空、塞是所见的境界,能见的性能在境界之上是独立照见境界,不在境界以内,不随境界。境界是由条件而产生的,明暗空塞是由条件产生的,没有光明便是暗,有了光明便是明。一个空的箱子你装满了东西它就是塞,一个塞满的箱子你把东西都掏出来它便是空,是有条件形成的,是生灭法,是有为法;本性是能见明、能见暗、能见空、能见塞,不属于因缘生,是无为法,有为是假的无为是真的。讲这一部分带妄之真,见性不是缘生,但是诸位要晓得,唯识当中讲一切皆是自己的业识的变现,是阿赖耶识的见分。唯识讲的万法唯识,要比纯真无妄的妙觉明性,还有一层的不了义。
此地讲的见性,是以纯真无妄的妙觉性为根本,绝对是不止于阿赖耶识里面的那个见性,阿赖耶识里面所包含的那个见性虽然高明,问题还很多。我们都是初学,只略知一二就可以了,要是细的研究,要专学唯识课,我们在修学当中,为了让大家不要发生误会,我是提取出来只讲一乘了义,这一点大家要明白。阿罗汉辟支佛他们对于阿赖耶识里面的见分,还没能够正确的认识清楚,阿罗汉辟支佛有定,只是去了见惑,思惑还没有去。小乘里面所讲的多半只讲六识,这个阿赖耶识跟末那识不是不讲,是很少人能够认得清,所以说很少讲,跟修证层次有一定关系,由此可知阿罗汉的智慧还有限。大乘佛法里面常讲阿赖耶识,因为明心见性的菩萨能够明了。
唯识课,最大的障碍就是妄念分别。在本经里阿难尊者示现一个例子,确确实实我们学东西就跟阿难一样,佛跟我们讲明了一个道理,于是我们想一想又生出另一个问题,枝枝节节不胜其烦,就是不肯息止分别执着的妄心。佛了不起啊,不厌其烦,一桩一桩来解释。在修学的过程中,大家都讲渐修,想每一个佛教名词都弄明白,那你得有一个很好的老师,这个老师得是高手,能够层层的剖析,如果遇不到这样的高手,你这一辈子问题不断,你也永远歇止不了分别、执着、妄想,那就难了,我们要认清本性不动念是清静无为的。
再看下面经文:
【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这个“四义”也就是前面说的“四缘”,是讲的明暗塞空,成就四义,“成就”是讲用这四个条件证明能见的见性与所见的境界不同,见性不是境界;那么现在就以此例而论义,是“四义成就”。从这个比喻当中,佛告诉我们应该觉悟。这个“知”是觉悟的意思。“汝复应知”,你应当觉悟。你要觉悟什么?“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这两句话十分十分的重要,这里面一共有四个“见”,这四个“见”字有真见、有妄见,真见见到妄见的时候,真见是见性的见,妄见是指的眼识,真正的本性——见性不是眼识。见性见到的是境界,那妄见也是能见,真见也是能见,这就不好懂了,妄见也是能见,这能见见能见,再对比起来,见外面还有能见,明、暗、塞、空它能不能见呢?明、暗、塞、空是所见,那么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见到什么程度?在这一段经文里讲到纯真无妄。前面带妄显真,这个第十段,把一分分的妄都脱掉了,这两句归向纯真无妄这个方向。特别是“见见”,第一个见是指的妙明真心的能见,是我们本性,本性里面本来无一物,哪里还有个见呢?那么由此可知这一个见是方便说,本性本觉不得已才将本觉说之为真见,只有言辞绝不能执着,我们之所以没法子悟入,说了一个真见,就执着还有一个真见,便执着有一个妙明真心,便执着有一个一真法界,要晓得“妙明真心”“一真法界”都是废话。我们不要用意,我们既不能离开这些名词,更不能执着这些名词,这样才能够悟入。要离开分别、执着,如果执着这些名词就变成了障碍了,动弹不得了,要懂得方便引导。本性好比第一月,是真正的月亮。那么第二个见字就是阿赖耶识里面的见分——见精明元,犹如捏目所见的第二月,不是纯净的第一月了,前面道理讲得已经很多了,佛在此地告诉阿难:“你应该知道,真见里真性依照阿赖耶识见分的时候,这个真见纯真无妄。”
如果说眼识之见,现量可以说太小太小了,眼识见前不见后,眼识见明不见暗。阿赖耶识里面的见分,现量相当大,横遍十方。阿赖耶识它的见分是尽虚空遍法界,虽然是第二月,它不是第一月,阿赖耶识里面见分是真性变现的。什么时候我们见色闻声像六祖所说的,一一见中、一一闻中生无量智慧,那就是真性依阿赖耶识的见分而见的,如果着在了阿赖耶识里面的相分就落眼识了,这个真、妄二相是一不是二,为什么叫做真、叫做妄呢?觉的时候叫做真,迷的时候叫做妄。我这样给你说吧,我们现在学习,你们在听着我说话,你看着电脑,你电脑放在桌子上,电脑周围的一切,你没有用心去注意它,虽然没有用心去注意,但是对电脑周围的一切,对你面前的一切都清楚明了,这是本性的见,这也是本性的见分,在其只是见,是不着相的见,如果你有了念头:“这是……”“那是……”比如说电脑旁边有一支笔,你没去注意它也知道这是支笔,这个见是纯真无妄的本性见,是本性变现的,只是有见,它没有着相。如果你有了念头:“哦,这是支笔放在电脑旁边了。”这就落在阿赖耶识里面的见分了,这是能见又有个所见。【见见】,前面是本性的能见,第二个这个见,又能见到了“这是支笔”有了这个念头,是真性依阿赖耶识的见分而见的了。由此可知,关键迷和悟,如果落在言说中是不容易体会的,多说也是这一桩事情,少说也是这一桩事情,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诸位如果想开悟的话,一定要在根本上下下功夫,根本是一,有了起心动念便是二,《维摩诘经》里面讲不二法门,确确实实来讲不二法门成佛最快速,当下便是佛。念佛法门是修行的一个法门,但是念佛的宗旨在一心不乱,不要着相,能够做到一心不乱,便见一切知一切,不会生“是”念。
《金刚经》: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在《金刚经》里面“能作是念不?”须菩提就对佛说:“不能作是念。”要作“是什么,不是什么”的念头,即是有念头了,即落有为了。“初果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初果阿罗汉否?不也,世尊,不可以作是念。”
刚才我们讲两个“见”的时候,一个无作是念,一个清楚它是什么,没有做是什么的概念,关键在这里,不做是念的时候,是一心不乱一真法界,如果做是念的时候就是第二月了,本性变成识了,变成阿赖耶识里面的见分了。『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跟诸位说,落在分别执着当中是空过了,没有机会开悟。佛法对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绝对公平,诸位想想,如果有偏心不公平,我们看看五祖,神秀那一伙跟五祖三十多年,情同父子,到最后传法传给了一个不相识的人,并且还是一个远在南方的蛮子,又不识字,才来了八个月,很少见面就传给他了。诸位想想看,当时那些大众当然不服气啊,经典里面没有说明,但是也说明了追杀。大家都怨五祖老糊涂了,五祖糊涂吗?但是经典里面当然没写他座下的弟子们埋怨五祖糊涂,其实都觉得五祖是老糊涂了:“我们三十几年的感情,不如一个八个月的獦獠,怎么把衣钵传给他了呢?”就像我教的徒弟一样,我说你不是我的徒弟,他不是我的徒弟,哪一个不是我亲自教的徒弟?只是你不入道,怎么把衣钵传给你啊?佛法是公平的,你没得到老师的心传就不能称为弟子。但话又说回来了,我苦口婆心地教你、指导你,当然是你的亲教师和尚啊!我一再地劝诸位,我讲过的东西大家要好好地回顾参详,要掌握大乘佛法的纲领,我们要在佛经里面开悟,我要大家背《六祖坛经》里面该背的东西,有几个真正落实的?我让大家背《金刚经》,有几个落实的?我让大家背[十番显见],好像是硬逼着大家完成任务似的,好多不情愿啊;让你们改习气,连哄带骂的,哄了不听便骂,骂了不听还得哄,为的是让大家开悟,为了让大家不起分别心,证得一心。但是大家都是三心二意哪能够证到一呢?老是用意识分别,不肯放下我执,所知障、烦恼障、分别、执着那是第七识、第六识的事情,佛法是讲要放下分别执着,转识成智,要证得一心,一心才能生智慧,二心是生不了智慧的。一心是佛法,二心是世人,一心是圣人是佛菩萨,二心是凡夫,这是关键!
有是念是妄见,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是妄见。【见见】,前面一个见是真正的见到,第二个见就落在是非了,是分别、执着了。真心里面、真见里面绝对没有是念,绝对没有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见到这支笔:“哦,这是支笔。”落是见,入不了一真法界。听我讲课的时候,看着电脑,听着讲话,旁边有支笔,知道它是笔,没有做是念:“这是支笔啊。”没有这个念头就不落妄念,这是一真。我们学佛最麻烦的是身见,这是烦恼里面第一关,“我”,一提到我、一想到我的时候,总跟身体关联很大,脱不了关系,这第一个关不容易被打破,什么都是围绕这个身来想,我用种种方法教学生,也用祖师大德的那一套棒喝,张口即错,动念即乖,但是没教出学生来,倒教出仇家来,“为什么我都是错?你都是对啊?哪有你这样的老师,我不跟你学了,你才是真正的大魔头,这个也错,那个也错。”
别忘了,我们清楚明了,不做是念,不落对错,不要还有这个“我”,清楚知道就行。就是因为我们有见解才生起无边的错误思想、错误认识,把错误的当成真实的。佛跟我们讲实法、讲实话,众生根本不相信。觉知明了,无有念头的时候,那便是本佛现前,本尊现前。既是本尊,也是无量诸佛,因为佛佛道同。我们流转生死,摆脱不了轮回,就是我们不肯承认本性现前的境界简单,什么时候能像六祖一样心中无一物,干干净净,一丝不挂,觉知清明,这就悟入本性境界了,只有悟入本性,对什么都清楚,对什么都明了,不做是念,就摆脱妄见了,摆脱妄见便是《华严经》说的一真法界,《维摩吉经》讲的不二法门。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我们见到一切事物的时候,知道是什么,不落是与不是这个概念,就是【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
这一段时间到了,下一时间共同学习,各位大德晚安!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回向!


回向偈
愿以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8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圆通老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研究学习现场笔录稿【第097课】
   2013年2月22日星期五

2013年2月25日星期一

(本稿为《楞严经》研究学习YY课堂现场笔录稿,未经老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老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老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大德,大家晚上好!我们继续研究学习《楞严经》。
上一时间,我们说到【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见犹离见”是说本性的自体是离能见的,如果落在能见里,那只是第八识的见分,所以说“见不能及”。为什么呢?因为有能见就有所见,落在所见上还不如能见,所以有“见不能及”这个话,这个话在没有真修实证的功夫来说,是不能一下子体会出来的。
【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这是责备阿难尊者,“云何”是“为什么”。本性本有,不生不灭,不动不摇,你为什么要说本性见是因缘生或者是自然有?
虽然意思容易懂,但是“能见”、“所见”和本性的“见无所见”我们大家很难分清。本性的“见无所见”是对一切清楚,对一切明了,没有“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概念。第八识的见精是能见,“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是落在所见,有所见必然有我能见,我能见是第八识的见精。也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只不过是带了一分妄。带一分妄、一分迷便是不觉,如《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谓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本来是清楚本来明了的,起了“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念头,一念不觉落分别,一念不觉也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因缘的,无明也不是因缘生,本性也不是因缘生,如果说因缘说自然那就大错特错了。无明是无始,无始无明,大家认为这个无始是很久很久的意思,那又错了,无明根本没有开始。比如最大的昏沉、无明——睡觉,我问你们,你知道你什么时候睡着的吗?你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睡着的,这个无明大昏沉,就没有个开始。那么我再问你什么时候睡醒来的呢?醒来的那一刻,在什么时候开始的?好像有个开始,其实它也不是个开始。所以说无明也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的,这就是前面的【非因非缘】,不是因缘,不是自然。
我们自己本有的真实见性,它是没有念头的。真实的见性——能见的这个性能对境界、对万法清楚明了,没有“是”念,在说法的时候不得不给它安个名字叫清净实相。我们千万不要执着清净实相,如果你着了清净实相,那个真性又带妄了,所以我们是循着佛的言语去悟入,不可以死在文字言语的上面,我们要随语生解。在经里面常讲“内不动心,外不着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法就是为了让我们心清净,一切法都是为了恢复我们本来清净的觉性。清净的觉性本来明了,是内不动心外不着相的。那么,在这里【见见之时,见非是见】不能落“是念”,大家清楚就可以了。
接下来【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阿难尊者在楞严会上所示现的是小乘的身份,佛在这里责备他就是责备落在分别里面的二乘和权巧菩萨气量狭小,狭劣无知。为什么说他们气量小呢?因为他们处处着相。佛过去所说的种种教诲,拿现在的话讲,这学生是好学生,佛在哪里说的话他都能够记得住,佛的教导都是记在心头不忘。虽然他是好学生,但是他是优秀学生吗?不是,不是聪明学生,老师的教导记得住,不会忘记,在世间法里是好学生,在出世间法里是笨学生。世间法里做学生的什么都记得住,在心里头不忘,这是教条主义,基础知识掌握得好!在世间法,诸位看看古书,《礼记》、《学记》、《记问》这些古典文学,记不住不可以为人师,老师教的东西,你要牢牢记住,如果你记不住,讲不出来、说不出来,不能当人的老师;在出世间法,你记得再多,博闻强记不是高明,越是学得多、记得多越成障碍,可见得世出世间教学的理念是不同的。
佛学是出世间法,是要求你开悟落实无为法的,不是你记得多、说得多就能开悟。有些人会背很多经也不能开悟,有些人听到某一句就能开悟,要紧的是在“悟”!像六祖打柴、送柴,听到有人读《金刚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马上有所领悟。再看《坛经》上所记载的六祖大师见五祖,只谈了几句话,一问一答只三次,而且问得简单,答得也简单,然后就派他做苦工去了,这一做做了八个月都没有见过面。第二次见面是隔了八个多月,五祖跟他头一句话就说:我想,你的见地很管用。诸位想想看,八个月以前谈的几句话,五祖记得那么清楚,那个“见”是什么见呢?诸位要晓得,那是正知正见,那是佛知佛见,我们要是轻易看了就过去了,对不起祖师。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佛知佛见普遍地存在于生活中,好多时候显现的是一真法界,要细说,说之不尽。实际上不是强记多闻,像神秀大师他们那一帮人就是搞强记多闻的,天天研究,天天讨论,讨论了三十几年还没入佛境界,还是障碍,这就叫做狭劣无知,“狭”是见地不真,得少为足;这个“狭劣”既狭又劣,所以叫【无识】,没有正知正见,不能够通达清净实相,清净实相是真如本性,是一真法界,名字不一样,意思完全一样的。
此处是[十番显见]末后一番,从【见见非见】开始到结尾都是讲纯真无妄见的,是佛陀引导我们契入清净实相的,实相就是真性。可是我要说“真心”这两个字大家很难懂,一般人怎么听这两个字也只是随语生解。论到真心,大家都会认为我的心很真,不是假的。实际上心在哪里呢?咱们看看《楞严经》前面[七处征心],心在哪里?《楞严经》古德讲[七处征心],圆瑛老法师说是[七番破处],心在哪里都不晓得,更不要说真心妄心了。不管真心与妄心,大家看看楞严会前面七处,阿难找心,在内?在外?在内不成立,在外也不成立,他又找个中间,中间也不成立!可是有没有真心呢?有。有为什么找不到呢?原因是他用的全部都是妄心,阿难跟释迦牟尼佛在楞严会上所表演的是帮助我们觉悟,让我们认清心在哪里。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法身遍满一切处,整个虚空法界,无不是心啊!好多人不承认大千世界大到世界,小到微尘,哪一点不是因心成体。心的作用普遍存在于宇宙间、生活中。
心就是一个“觉”字,不是二,但是相有很多种,不只是说一说我有个心,他有个心,你也有个心,那都是痴人说梦话;都有个心是不错,大家却都认不清什么是心,虽然大家认不清,但是一切有情每人都有一颗真心,并且一切有情还是一个真心,有情无情都是这一个真心变现出来的;所以《华严经》里面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诸位想一想,怎么能同圆种智呢?一心是一切这是事实的真相,这是实相,实相本来是清净的。那么换句话说,不清净,有分别、执着、妄想心就见不到实相了。由此可知,佛在《金刚经》上教诸菩萨摩诃萨【云何降伏其心】、【如是降伏其心】,这从初发心到等觉菩萨统统包括在其中了,【当生如是心】,如是之心,“是如”,如如不动;“是”,是如如不动的心,也就是清清净净的心,对一切觉知得清楚,对一切觉知得明了,没有念头,这就是实相,如果认清了,你就算彻底地解悟了。但是众生觉得没那么简单,不肯承认。有的搞经教搞一辈子也认不清,清净心是什么?佛又慈悲地教给我们【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你不能够着物色生起“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心来,你清楚它是什么,别加“是”念。“不应着声香味触法生心”,对声香味触法知道的清楚,不要加是念,也不要加“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个心就清净了。可见得我们这个心不清净就是因为分别、执着、妄想太重了,心中老有一物,永远不得清净。不但世间色、声、香、味、触、法不能去着,就连修行的万法也不能够去执着,包括世出世间法都不能执着,所以佛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你如果心清净了,还要想着修什么法,那就又不清净了。
我们把这些大经大论摆在眼前,佛横说竖说,深说浅说,长说短说,无不是说这一桩事情, 所以跟诸位说,一经通一切经通,入得一门便入得一切门,这也是最难的,也是最易的。我们的心如何不执着六尘呢?佛教里常常用的术语叫放下,把六尘放下,把六根也放下,因为六根也属于色尘,佛经里面常讲“放下身心”,这一切都放下就是《金刚经》里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应该生起那个无所执着的心来。一心不乱,就见到清净实相了,就证果了。
但是我们一想到自己这个色身,以这个色身为中心点,就迷了。于是“我明天生活怎么办?”跟诸位说,起了这个念头就迷了,觉悟的人绝对不会想“明天怎么办”,明天自有明天的因缘,迷才有顾虑。
孔夫子绝粮在陈蔡之地,子路、颜回等弟子都赶斋(讨过饭),孔夫子就说“今天不问明日事,明日自有明日的缘,天不绝我,自有粮来,天要绝我,忧虑是患。”那个时候老夫子还讲天命。在佛教里面释迦牟尼佛也有三个月的马麦之报,那么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没有饭吃了,带着一千多人,没有人供养,佛会不会想:“明天怎么办?这一千多人怎么吃饭?”如果佛要是动这个念头就堕凡夫了,不但佛没有这些念头,就连弟子们也没有念头。所以大家要想一想,人家为什么能够心安理得?我们为什么不能心安理得?我们为什么迷?罗汉托空钵,没饭吃,他不动心。大家看看僧肇大师所讲的“纵将白刃临头颅,犹如挥剑斩春风。”生死都不动心。我前面我也给大家说过,有些犯人要上刑场了,人家不害怕:“死就死呗,再过十几年又是一条汉子。”但是我们有时候连犯人都不如,怕这怕那。《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所以阿罗汉、法身大士内心总是清净的,跟诸位说,清净心中无生死。一心里面没有生死,没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是究竟的不生不灭。《心经》菩萨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生死是什么?生死是我们的分别执着,如果我们一心了,生死也就了了。无生不是生死轮回,是酬还宿债。有生死。诸位想一想,佛化身示现生死是有,但是生和死是不二,化身到了生死不二的境界,确实就没有生死了。我们现在担心这担心那,贪生怕死,我们肚子饿和肚子饱是二,不是一,什么时候我们能把这个迷打破了,肚子饿和肚子饱是一了,你得大自在了,你便改头换面脱胎换骨超凡入圣了,你这个乘还是个大乘,二乘还没那么洒脱。
再看看小乘阿罗汉虽然出三界了,他不度众生,为什么呢?“众生太麻烦,太难度,刚强难化,算了算了,少惹他们,还是自我清净的好,不搞这个麻烦。”他还有可怕的,这就是不究竟,比起大菩萨来他们还放不下,不能够随缘。所以,佛在这一段的末后,【吾今诲汝】,这一句包括前面的[十番显见],不要听了“吾今诲汝”认为这是单一句话,不是的,这一句是整个[十番显见]。“吾今诲汝”,我今天教诲汝等,这是一个楞严会所说的。【当善思维】,这个“善思维”,是说在会大众要善自体会,要舍迷归真,我们要赶快舍迷归真,我们不要把佛陀所讲的根本义给放下了,要时刻念念在心。【无得疲怠妙菩提路】,众生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放逸不认真,不晓得精进,天天搞妄想,天天搞名闻利养,不是想着了生脱死就是贪生怕死,就把方向都搞错了,走错路了;你贪生怕死是错的,你天天搞了脱生死的念头也是错的,你还不如放下一切万缘一清净一切清净呢!学佛不要怕穷,心里不要求名闻利养,生死要看破,不要搞是非,人能这样一定能学成,如果没有这样的心理学不成。现在这个花花世界诱惑力量太大了,现在的人都忙着搞挣钱,赚钱买房子、买车子,买了房子还可以出租,做包租公、包租婆。做我的学生不能够怕穷,并且还要坚持下去,跟我一学一部经必须要学三年,学不了三年,你没有收获,“妙菩提路”不能落在名闻利养里面。告诉诸位,真正弘法的人护法神能让你饿着吗?但是也不会让你发起来,为什么?你一发起来,贪心越来越重,人心不足蛇吞象。话又说回来了,真正弘法帮助人了生死也会惹上很多麻烦的,近代六祖说真话,讲真法,死里逃生;我们的祖师释迦牟尼佛当时弘法,提婆达多处处找他的麻烦,六群比丘是他的学生,在内部搞乱;弘法不容易,内部有捣乱的,外部有设障碍的,佛都如此,何况我们呢?我们现在的德行比不上佛,比不上六祖,但是风波也不会少。一点苦一点难如果熬不过去,还想成佛?不可能的。释迦牟尼佛一生的遭遇就是身教,六祖一生的遭遇也是身教,以前的人,心还厚道,现在的人心还不如古代,现在是人骗人的时代,这个时候是最凶险的时代,我们要经得起考验。我们要抱定一个决心,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绝对不搞名闻利养,别人说我们什么不要跟他们争,与人无争,于世无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百折不挠,宁死不折,穷,穷得有骨气,佛释子身贫道不贫,这样我们才能入如来真实义,不然我们追求太多了,奢望也太多了,就落在起心动念、贪嗔痴里面了。
[十番显见]到这里告一段落,我们把《楞严经》开讲以来到此地略微作个总结:

[十番显见]说到真见,真见也就是本性,也是大佛顶无见之见,也是首楞严三昧的真实理体。像南怀瑾老师常说的『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首楞严三昧的真实理体,真是【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这个“一门”是什么呢?无生门,没有第二个门,只有这个无生门。
我们从头看,阿难示堕,佛陀【宣说神咒,敕文殊菩萨将咒往护,恶咒消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于是【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阿难回来以后悔恨自己听了很多经,佛学知识、佛学名词掌握了很多,自持多闻,但是对于修行全无道力。于是祈请如来讲说【十方如来得成菩提】最初方便。
佛告阿难【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这是根本。
佛再问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于是阿难回答:“我见如来三十二相殊胜,于是心生渴仰,从佛剃落。”【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这里说出了众生生死相续的根本。为什么众生有生生死死相续之相,【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生死凡夫【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不知道真心性净明体,当然用妄想了。【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于是佛问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源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这是关键中的关键!阿难喜欢佛的三十二相,心生爱乐,眼见心爱,所以愿舍生死,愿成就如来紫磨金身,阿难错就错在不认识自己的真心所在。于是,佛又告诉阿难【使汝流转。心目为咎。】这里就说明了,众生常常说“我眼观心爱”,到底什么是心并不清楚,贪爱之心是思想,所以佛陀才追问【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就是因为大家认不清真心,所以把精神世界里的思想、推想、想象当成了心,【使汝流转】,思想、推想、想象是意识、是念头,是第六意识。
世尊首先破除第六意识心无有处所,无所着落,这一大段就是本经的[七番破处]。众生认为心在内,经过佛分析,此说法不能成立;凡夫认为心在外,经过佛陀的分析又不能成立;执着心潜伏在眼根,经过分析又不能成立;执着心分别存在于明、暗二境,存在于明、暗当中,经过分析也不能成立;于是执着心则随有,经过分析也不能成立;又执着心在中间,佛陀便分析什么是中间?根本就找不出中间来,无有处所,所以说心在中间又不能成立;于是第七番众生认为心应该落在无所执着,什么都不执着就是心了,经过佛陀分析那还是龟毛兔角,不能成立。于是阿难再次请佛开示什么是心?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便说出了两种根本:一者,是生死的根本;二者是无始菩提涅槃清净本体。本经从开始到这里都是破识,识是思想,识是思想认识,识是思想推理和想象。你看看阿难在[七番破处],哪一处不是用思想认识和推理去推想的啊。
我们再继续看看,【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佛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能思维、能推理、能想象这都是攀缘心。把攀缘心当成了自性,明白人到这里也就明白了“哦,意识心没有体。”【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这是关键中的关键!这里就直接说了本性有个体,这个体是时时刻刻存在的,有体可循,如果不是时时存在的,就没有体可循啦。
这段经文不长,但是应该从中觉悟,妄心没有一个处所,没有一个着落,如果妄心有一个体在,就不妄了,如果妄心有一个常住不变的性体,我们把它当作心,是讲得过去的。但是这个妄心生生灭灭,找不到具体的着落处所,那么换句话说,妄心根本就没有个东西存在,如果有个东西存在就一定有个所在。比如我们找个人,那个人确实存在,他就有个地方藏身,纵然他躲躲藏藏,也有个藏身的处所,因为他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那么妄心呢?妄心是随念生,随念灭,在内找不到,在外也找不到,在中间也找不到;它不是有也不是无。大家想一想,我们的思维、我们的分别、我们的执着、我们的推想、我们的想象你把它找出来?大家是找不出来的,它是水上泡,可见它是彻底虚妄。如果是一个聪明伶俐的人,在[七番破处]的时候就会恍然大悟了。阿难尊者示现一个业障深重的凡夫,佛以种种的善巧来指点,他并不是没有开悟,而是代表众生还没开悟,于是世尊接着再破除意识心没有自体。
【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阿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这个地方用推想。“寻逐”,寻是寻找;阿难常用的是推想、攀缘与寻找。【即能推者,我将为心。】阿难把思想、推想、想象当成心了。【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这里很明确地说出了阿难用思想意识是虚妄。
阿难错用思想意识所以才有佛说【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思想意识没有实体,真心一定会有个实体。世尊再次破除识心没有自体,说明这个推穷寻逐,思想想象的心不是真心,于是大家非常惊怖,认为如果没有思想了、没有了思惟、没有了推想、没有了想象,那不是木头人了吗?
于是世尊再次开示大众:【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这段经文佛陀明确告诉阿难什么是心。思想、推想、想象、认识不是心,为什么不是心呢?意识没有自体,思想是生灭相。真心是绝对存有的,妄心你找不到它的存在。真心我们是能够找得到的,思想大家找不到它的,因为思想、推想、想象是瞬间刹那刹那的生灭,你根本找不到一个永恒存在的思想在哪里,所以说它是妄。于是佛陀便又告诉阿难:【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如果你非要执着分别与执着思维、推想、想象是心,那么你就落在所知了,那么【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思想、意识、推想、想象是刹那生灭,你怎么能够把它找出来呢?离开这些分别、执着、思想、想象、思维还有个真性,“别有全性”就是有个真实能分别的性能存在。
所以下面【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地方说明了修行路上,用这样修、那样修的思想都是虚妄,纵然你能够灭掉一切见闻觉知,沉空守寂,还是内守幽闲,思想是无实体存在的。
【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这个分别性是觉性。觉性能觉到善,能觉到恶,能觉到常,能觉到无常,能觉到黑白黄绿,能觉到方圆长短。但是我们所执着的善恶、常与无常、黑白黄绿、方圆长短都是概念,都是思想意识,觉性不是意识,觉性能够清楚地觉知到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所以要微细揣摩。比如说你见到电脑:“哦,这是电脑。”这是起心动念。“这是电脑”是执着。如果你离开了电脑,又见到了墙壁,你执着“这是电脑”这个概念就不存在了。所以说这些念头都是梦幻泡影,没有一个真实长久存在的,都是刹那间生灭的,确实是【离前尘有分别性】,的确离开物尘有分别的性能存在。你见到电脑的时候知道这是电脑,离开电脑转身见到墙壁的时候知道这是墙壁,见到墙壁的时候“这是电脑”的概念没有了,但是能分别这是墙壁,能分别的性能还是存在的,离开了物相分别的性能是存在的,我们本有的分别的性能、辨别的性能是永远消失不了的。
【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你要用心微细揣摩能脱离开物相的这个能辨别、能分别的性能才是你真正的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这是说你分别的思想念头离开了你所分别的物相,便没有“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思想概念了。那么“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样的思想概念,都是对那些物相分别的影子。
【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分别“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这样的思想概念离开了物相便没有了,没有了便是断灭,你不能认为思想就是你的法身。觉知不是断灭,如果觉知断灭了,谁证得无生法忍啊?这里就说明了本性是能时时见得到、找得着的。
于是【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认不清本性,不能休止妄想,是不能够证果成佛的。阿难这个地方有点省悟了:“原来思想、攀缘、推理、想象都是刹那间生灭的,它并不是实实在在常住的真心。把思想、攀缘、推理、想象当成时刻存在本来具有的见闻觉知的性能是错误的。”
【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佛责备阿难和大众没有开悟,没有见到本性,什么是心都不懂得。换句话说,我们一天到晚用思维想象,便认为我思故我在,这是“我”,这是我的“心”。楞严会上佛陀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攀缘思维想象不是心,我们能思维、能推想、能想象、能分别、能执着的不是心,可是每一个凡夫都执着攀缘、思维、想象意识分别是自己的心。不但执着,而是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完全都是这么执着过来的,哪里晓得执着便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呢?确确实实能够认清分别执着妄想、思维推想想象、思维概念不是真心的这样的人并不多。佛在楞严会上带着众生的看法,从众生看法里面一步步地分析出真实义理来,这是一层带妄显真。让大家开悟,让大家认清觉性是心,这个觉性不着于两边,不落于任何的概念,它是能知。任何的思想、想象、推想、攀缘分别、执着和概念都是所觉,是能觉的性能所觉察到的概念、所觉察到的相。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在这里妄心、思想是什么?是刹那生灭的虚妄,不是时时刻刻存在的真心,是不能依赖的。刹那间生灭是虚妄,今天这个思想,明天那个思想,靠不住,我们要找一个靠得住的!能够找得着的,时刻存在的,我们要靠永恒存在的觉性去成就无生法忍,靠觉性成佛。我们今天这个思想,明天那个思想,今天这个观念,明天那个观念,今天惭愧,明天攀求,是天天搞虚妄。阿难虽然没有完全明白什么是真心,但是他在这里最起码明白了什么靠得住,什么靠不住。要从哪里破妄?首先要分清真与妄。真心是永恒存在的,是能够找得着的,真心是时刻存在的,妄心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我们要依真正可依赖、时时刻刻存在的真心去成佛。我们不能依那刹那生灭、虚幻的妄想去成佛。于是有了[十番显见]。
[十番显见]说的是我们不生不灭的本性是能够找得着、寻得出、可依赖的佛性本体。佛性本体不是生灭的念头,不是攀缘、分别、执着、妄想;一切心都是由本性所发起的,一切的念头、一切的分别也都是由真心所发起的,你只有认清了本性,你才能成佛。为什么不能用意识?意识是生生灭灭的,意识、思想、分别、执着、推想、想象没有实体。只有这个能起意识、能动思想、能分别、能执着、能推想、能想象的性能,它是我们大家本有的能见、能闻、能觉、能知,我们本来具有的性能是时刻存在的,是能找得着的。既然能找得着它,能见到它,就可依赖,认清了本性才是最终的归宿。
[十番显见]第一番明确中心,一般大众凡夫的见解认为无掌不成拳、无眼不能见,其义非然,不能够触类旁通。“无掌不成拳”这是一个道理,“无眼不能见”又是另外一个道理,不要混为一谈。大家往往都混为一谈,大家都认为见是眼见,其实是我们本有的见闻觉知的见性见到万事万物。一般人认为在日、月、灯光下能看到不同的万象称为看见,看见黑暗便不认为是看见了,于是佛陀便用盲人作例子,盲人没有眼睛他能见暗,和我们有眼人没有日、月、灯光时在黑暗的房子里见到的黑暗是一样的,证明无眼也能见,见性离眼是有见的。于是用本性中见、闻、觉、知四种功能中的一种见性作代表,展开了[十番显见]。见性,是能见的性能,以能见的性能代表本性,让大家认清唯有这个性能才是中心,唯有我们所具有见闻觉知的性能是“佛性”、是“本性”,我们的见是本有的见性能见到一切的。听到声音、觉到一切、知道一切,我们本一的见闻觉知性能才是一切一切的核心。所以[十番显见]第一番便带着众生的错误见解,分析出什么是中心。心便是中心、核心、轴心。说心,心是什么我们要分清楚,心是中心,我们能见、能闻、能觉、能知的性能是心。[显见是心]告诉大家见闻觉知的性能是不动的,是不灭的,是从来没有失去过的;到第五番[显见无还]是说明能见的性能不是随着物相而左右变幻的,第六番是说见性不是与物相混杂的,第七番我们具有的根本性能是没有障碍的,到了第八番我们能见的这个性能和万物是不可分的,到了第九番再说明我们具备的中心性能——见性不是世间人情感所认识的那样,是超出世间人情识认识范围的。到了第十番[显见离见]是超越能、所的,完全是般若智现前。
[十番显见]还有[七番破处],关键都是论心,都是破妄。[十番显见]用能见、能闻、能觉、能知其中的一项——能见来说事,展开一个个环节。[十番显见]全部都是以性能为中心,主、客为脉络。说到“能见”这个见性,能见的性能还属于是妄,妄在哪里呢?妄在一真分六。见的性能、闻的性能、嗅的性能、触的性能、觉的性能、知的性能,还不是一法。一法一真就没有见性、闻性、觉性、嗅性、触性存在了,一真是一切真不分项,所以说见性还是属于妄,它还是落在有项目区分里面。
一真境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没区分的,元自清净觉知明了。有见性、有闻性、有觉性、有嗅性、有触性,这还是有区分,还是有能、所。只有认清妄心,破除妄心之后,才能认清真心是什么,才能认清真心所在。佛陀在[十番显见]里面种种开示,无非是开启我们的悟门。
[十番显见]我们虽然学完了,我们认清了没有?大家没认清[十番显见]所说的是什么,我们学佛还是没有用处的。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回向!


回向偈
愿以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原帖来源网址    印代法师佛学园地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YY ID频道17286669  YY群:5679092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1群:154695004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2群:175532848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3群:128169221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4群: 41633041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本频道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 晚上 8—10 点在线讲《楞严经》,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晚上 8 点诵《在家菩萨戒仪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08:30 , Processed in 0.148449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