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不思议

[佛经佛典] 《解深密经》白话翻译——唯识宗必读经典(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1 11:33 编辑

注释
  ①法相:法是存在之义,相是相状、相貌、显像之义,「法相」犹言「存在的相状」或「存在的显像」,今译为「存在的样态」。
  ②遍计所执相:意识处处计较所虚构的实体存在样态。遍,同遍之义;计,计较分别之义。
  ③依他起相: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样态。他,指生命活动中的诸种内外条件。
  ④圆成实相:圆满成就的存在实态,或译为存在的真实样态,或译为存在的真实本性。
  ⑤名假安立:是假借名称概念成立的。
  ⑥自性:事物的自体、自身特质,即事物是什么。
  ⑦差别:事物不同的属性。
  ⑧纯大苦蕴:蕴,指多种成分聚集的生命,这是指痛苦烦恼的现实生命。
  ⑨一切法平等真如:指一切存在现象的真实本性。存在的真实本性是平等存在於一切现象之中而没有差别的,是透破千差万别的存在现象之实体执著後显示出来的,所以被称为「一切法平等真如」。真如,即存在的真实本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1 11:33 编辑

译文
  善男子!让我们通过一些比方使存在的这三种样态之间的关系清晰地显露出来。一个眼睛有毛病的人,因为视觉官能上的毛病,他看见的视觉图像往往与正常人有著很大的不同,可是他并不明白他的视觉图像之所以和其他人不同,问题全出在他病变的视觉器官上,他坚持自己看到的图像一定是正确的,而他人的视觉图像则一定有问题,意识处处计较所虚构的实体样态,其过错正与此相同:一个眼睛有毛病的人,他的病变眼睛所造成的一些视觉幻像,例如在细毛发上看见周围有一个轮圈,把蜜蜂苍蝇看成巨胜,或者看到青黄红白诸种缤纷的色彩,等等,这些视觉幻像同他的病变器官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东西,你应当知道,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样态,情形正与此相同。一个视觉功能正常的人,只要睁开眼睛就能看到对象本身的面貌,他的眼睛没有挠乱、没有改变对象的面貌,没有在对象身上增加什么,也没有减少什么,你应当知道,圆满成就的存在实态,其情形也正与此相同。
  善男子!我们再打一个比方来说明三种存在样态相互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洁净的颇胝迦宝,其本身是没有确定颜色的,如果它与青色染在一起,它就变成了青色,看上去就像帝释的青如意珠一样,一些人不明就裏,就对别人说:这就是帝释的青如意珠,旁人不知道内情,也就给他弄糊涂了,就把颇胝迦宝当成了如意珠:如果把颇胝迦宝与红色染在一起,它就会变成红颜色的,看上去就像是琥珀的样子,有些人不明就裏,就对别人说:这就是琥珀,把自己和听的人都给弄糊涂了,就把颇胝迦宝当成了琥珀:如果再把颇胝迦宝和绿色混在一起,它就染成了绿颜色的,看上去就像是车渠的样子,有些人不明就裏,就对别人说:这就是车渠,把自己和听的人都弄糊涂了,就把颇胝迦宝当成了车渠:最後,如果再把它和黄颜色混在一起,那它看上去就像是黄金的样子,有些人不明就裏,就对旁人说:这就是黄金,也把别人给弄糊涂了,就把颇胝迦宝当成了黄金。
  德本!三种存在样态之间的关系同上面颇胝迦宝的例子非常相以。在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活动中,意识的实体执著作为心理上的潜在势力也会来影响它、染污它,就像洁净的颇胝迦宝在和各种杂色混和後,看上去就像是青如意珠、琥珀、车渠或者黄金,一般人不知道内情,就坚持把它看成是青如意珠、琥珀、车渠或黄金,虚妄地执著它们,在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活动中,本来一切均因缘而起,没有任何实体主宰於其间,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我存在著,但是由於与生俱来的实体执著已化为潜在势力控制、支配著生命的一切活动,所以人们也就执著生存活动中有主宰自我的存在了:洁净的颇胝迦宝在和其他各种杂色相混後,就会变得像是青如意珠、琥珀、车渠或者黄金的样子,如果没有其他外在条件的影响,它就保持它本来的样子,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样态也正是这样一个情况,一旦内外条件结合,某种生命活动就会发生,当条件不具备时,生命活动就保持其潜在状态,洁净的颇胝迦宝既便在受各种杂色的染污时看上去像是青如意珠、琥珀、车渠或者黄金的样子,但是那些不知内情的人在颇胝迦宝身上所执著的那些事物并不存在,不管是什么时候,也下管这颇胝迦 宝是否受著诸种杂色的染污,它仍然是颇胝迦宝,它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同样道理 ,虽然人们的意识功能总是在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现象上,虚构有主宰自我的存在,但是从遥远的过去一直到今天,从今天再下推到无尽的未来,这些被虚构的实体都是不存在的,生命的本性绝不会因为实体执著而改变,在透破一切实体执著後显示出来的生命活动就是圆满成就的存在实态——生命的真实本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1 11:35 编辑

原典
  善男子!如眩瞖人眼中所有眩瞖过患,遍计所执相当知亦尔。如眩瞖人眩瞖众相 ,或发毛轮,蜂蝇巨胜,或复青黄赤白等相差别现前,依他起相当知亦尔。如净眼① 人远离眼中眩瞖过患,即此净眼本性所行无乱境界,圆成实相当知亦尔。②
  善男子!譬如清净颇胝迦宝③,若与青染色合,则似帝青大青末尼宝像④,由邪执取帝青大青末尼宝故,惑乱有情;若与赤染色合,则似琥珀末尼宝像,由邪执取琥珀末尼宝故,惑乱有情;若与绿染色合,则似末罗羯多⑤末尼宝像,由邪执取末罗羯多末尼宝故,惑乱有情;若与黄染色合,则似金像,由邪执取真金像故,惑乱有情。
  如是,德本!如彼清净颇胝迦上所有染色相应,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言说习气当知亦尔;如彼清净颇胝迦上所有帝青、大青、琥珀、末罗羯多、金等邪执,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执当知亦尔;如彼清净颇胝迦宝,依他起相当知亦尔;如彼清净颇胝迦上所有帝青、大青、琥珀、末罗羯多、真金等相,於常常时、於恒恒时,无有真实,无自性性,即依他起相上,由遍计所执相於常常时、於恒恒时,无有真实,无自性  性,圆成实相当知亦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1 11:35 编辑

注释
  ①净眼:指眼睛无病、视觉功能正常。
  ②如眩瞖人眼中所有眩瞖过患……圆成实相当知亦尔:慧景解释这段话说:「如眩瞖过患所执亦尔者,问:眩瞖是因缘法,云何譬遍计所执耶?解云,不取眩瞖,意明由眩瞖故,妄见毛轮,譬遍计所执也,故云眩瞖过患。言如眩瞖人见毛轮等依他亦尔者,毛轮等正是遍计所执,不欲取此以譬依他,欲明因此执毛轮故、熏识成种生後时依他。如净眼人见法本性,譬根本智,证圆成实。」按照慧景的解说,眼睛有 毛病的人,因为视觉器官上的病变,看见一些正常人不应该看到的视觉图像,这就是「遍计执性」;病眼人的视觉错误在持久延续後,会化为潜在势力影响他未来的视觉功能,这就是「依他起性」。神泰的解说则与慧景不同,神泰说:「眩瞖过患者,执为定实发毛等,名过愚,喻遍计所执定有性法;若眩瞖识变为发毛等,从因缘生无有定性,喻依他性。」这是说,视觉器官有毛病的人看见一般人看不到的视觉图像,这并不是「遍计执性」,因为从有毛病的视觉功能引发出错误的视觉图像来,这恰恰是依据因缘条件而产生的现象,是「依他起性」;但是视觉功能不正常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的视觉功能有毛病,也不肯承认视觉功能有毛病,相反他们会执著於自己的视觉图像,把它们看成是真正实在的,这种执著才是「过愚」 ,才是「遍计所执性」。按,以上二说中,慧景之说略显迂曲,於经文义脉又极难贯达,神泰所说则明快畅通,应取泰说。
  ③颇胝迦宝:佛典所记诸种宝物之一。
  ④帝青大青末尼宝像:即帝释之青如意珠,亦为佛典所记诸种宝物之一。
  ⑤末罗羯多:即车渠,亦为佛典所记诸种宝物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1 11:36 编辑

译文
  德本!其次,我们看到,一般人在研究存在现象时,通常认定名称概念总是和相应的对象连结在一起的,对象是名称所依据的,名称则能称述对象,因此,只要有某一名称存在著,那就必定有名称所称述的对象存在著,这种思维方法就会导致在一切语言名称背後去寻找被称谓、被指向的对象之实体,据此我们就能了解到什么是意识处处计较所虚构的实体存在样态了:由对语言背後实体的执著,导致对一切认知对象、一切存在现象的实体执著,由於这些执著会在生命活动中化为潜在势力,积累在生命结构的深层,因此能决定著未来生命活动的方向,据此我们就能了解什么是依据因缘条件而流转的生命现象了:在因缘流转的生命活动中,如果排除了对存在的实体执著,这就净化了生命,使生命的真实本性得以显现,据此我们就能了解什么是圆满成就的存在实态了。
  善男子!如果菩萨们在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样态中,能如实理解意识处处虚构的实体样态,那么他也就懂得什么东西是绝对不存在的了:如果菩萨们能如实理解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样态,那么他也就懂得什么是有染污的生命活动了:再者,如果菩萨们能如实理解生命圆满成就的真实样态,那么他也就懂得什么是净化的生命活动了。
  善男子!如果那些菩萨在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样态中如实认识到什么是绝对不存在的东西,那么他就必然能消除一切有染污的生命活动,如果他能消除一切有染污的生命活动,那他就必然能把生命由染污状态提升到净化状态。
  总起来说,德本!由於那些菩萨如实认识了意识处处虚构的实体样态,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样态以及存在的真实本性,那么他也就能如实理解什么是绝对不存在的东西,什么是相对存在有染污的生命活动,什么是绝对存在净化的生命活动;如果他们如实理解了什么是绝对不存在的东西,那他就必然能排除生命活动中的染污成分,如果他能排除生命活动中的一切染污成分,那么他的生命活动就必然能过渡到净化状态。到此地步,就可以说他已经能透彻认识存在的三种样态了,所以,佛才成立一类菩萨,他们就叫做「已经能够透彻认识存在三种样态的菩萨」。
  当时佛陀想把以上教法的大意用简略语言概括出来,以便於一般人记忆和掌握,就说了下面这些偈颂。他说:
  如果修行人不懂得什么是绝对不存在的,那么他就不知道该如何改造有染污的生命活动,而如果不能彻底消除生命活动中的染污成分,那也就不可能使生命净化起来。不能对生命活动中的种种错误进行认真研究,随心所欲,那就会残害其他的生命,必须对存在的三种样态进行透彻地研究,如果不存在的东西不能断然放弃,存在而有染污的东西不能认真改造,那就永远不能看透生命的本性,这种人的生活真值得同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1 11:37 编辑

原典
  复次,德本!相名相应①以为缘故,遍计所执相而可了知;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执以为缘故,依他起相而可了知;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无执以为缘故,圆成实相而可了知。
  善男子!若诸菩萨能於诸法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遍计所执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无相之法②;若诸菩萨如实了知依他起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杂染相法;若诸菩萨如实了知圆成实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清净相法。
  善男子!若诸菩萨能於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无相之法,即能断灭杂染相法;若能断灭杂染相法,即能证得清净相法。
  如是,德本!由诸菩萨如实了知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故,如实了知诸无相法、杂染相法、清净相法;如实了知无相法故,断灭一切杂染相法;断灭一切染相法故,证得一切清净相法。齐此名为於诸法相善巧菩萨,如来齐此施设彼为於诸法相善巧菩萨。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若不了知无相法,杂染相法不能断;
  不能杂染相法故,坏证微妙净相法。
  不观诸行众过失,放逸过失害众生;
  懈怠住法动法中,无有失坏可怜愍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1 11:38 编辑

注释
  ①相名相应:执著对象和名称之间一定相应,即有一定的名称,就一定有名称所指谓的对象之实体存在。
  ②如实了知一切无相之法:如实了解哪些东西是绝对不存在的。无相,是指不存在之义。
  ③懈怠住法动法中,无有失坏可怜愍:遁伦记载了注释家对这两句话的几种不同解释:其一,玄奘释为:「懈怠者,不修定之本,住法者是定,动法中是散乱也。无有失坏可怜愍者,由懈怠故,无上住法名无,有上动法名有,由彼无定有散乱故,故於彼身中失於正法,名为失坏,故可怜愍。」这是说,不能认真修学静中思维,对 一些有染污的生命现象又不能认真改造,所以他终身不能实现真理,这是非常值得怜愍的。
  其二,神泰解释说:「住法是定,动法是乱,失坏有二,一无住法故失坏,二有动法故失坏,失坏之时,皆由懈怠故尔者,为此故可怜愍。」神泰之说完全宗奘师而来,但比奘说稍显明快。
  慧景的解释是:「真实性不生不灭,故名住法,遍计执依他有生灭,故名动法。懈怠住法动法中者,失无坏有,故云无有失坏也。无即真实性空理,有乃依他遍计所执妄有法也。此人失坏三性理,故可怜愍。」这是说,「住法」又叫做「无」,「动法」又叫做「有」。「无」就是指存在的真实本性,存在的真实本性是不生不灭的,所以称之为「无」,无,就是无生灭之义;「有」是因缘而起、遍计执著的东西,这些东西是有生有灭的,所以说是「有」,有,即有生灭之义;不能很好地理解存在的真实本性,不能亲自使真理实现出来,这就失坏了「无」,不能很好地理解「遍计执」和「依他起」的本性,应该予以彻底断除的东西未能予以断除,应该给予深刻改造的东西未能认真改造,这就失坏了「有」。
  按,以上诸说均可通,译文取慧景的解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1 11:38 编辑

译文
  当时一个名叫胜义生的菩萨禀告佛陀说:世尊!我曾经独自在安静的地方修习,当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世尊曾经以各种的方式讲说构成人生命的各种成分聚集体,这些聚集体复合而成的生命如何从无到有,又如何由有还无的情况,对生命聚集体中种种痛苦烦恼的永远舍弃,以及对种种生命成分及其痛苦烦恼的详细知识:如同构成人生命的成分聚集体那样,佛也曾对知识构造中的主客观因素、生命流转变化的具体展开过程以及生命的各种资生方式进行过广泛的分析;佛曾经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四种陈述宇宙生命真实情状的真理进行过广泛的讨论,如四种真理各自的界限内容,对宇宙生命痛苦情状的详细观察,对造成痛苦原因的永远舍弃,对消除一切痛苦烦恼後的安乐状态的切身透入,对为了进入这一状态而进行的漫长修学等,以上诸方面构成佛陀说的「四种真理」的理论骨架:世尊曾以各种的方式陈说种种生命形态的自身特要徵,为什么会有诸多生命形态,为什么诸多生命形态不能合而为一;对各种生命形态中痛苦烦恼的永远舍弃,以及关於各种生命形态及其痛苦烦恼的详细知识等:佛陀曾以各种的方式陈说培养注意力的四种基本方法,为什么要使用培养注意力的修行方法,各种方法何以能对治身心中的毛病、又能对治什么样的身心毛病,如何从精神下集中的日常状态过渡到精神集中的修行状态,当注意力的培养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如何巩固它、强化它、增长和扩大它的效果,等等:如同对培养注意力的方法所进行的分析那样,佛陀也曾经对去恶行善的意志力之培养、善行和智慧的基本心理要素之培养、良善心理品性之发掘、良善心理品性之进一步深化以及智慧决择能力的提高等种种修行方式作过同样细致的审察:佛陀曾经以各种方式阐说通向真理的八条生活道路,为什么要讲述八条正确的生活道路,八条生活道路为什么能消除痛苦烦恼以及消除何种痛苦烦恼,如何从头开始选择正确的道路去生活和修习,如何使正确的生活道路在生命向上进化的修行实践中稳定下来,以及如何使正确的生活道路能更深更广地通向真理,等等。
  可是,在另外一些场合,您又著重宣讲这样一种教法:宇宙间一切存在现象自身都没有实体存在著,一切生命现象既没有产生、也没有消亡,生命中本来就没有痛苦烦恼的扰动,一切生命就其自身即是圆满安乐的。不知道您究竟依据什么隐密意蕴来如是陈述?我现在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衷心希望那与真理相应的觉者能同情未得正确知识的苦痛众生,能明白清晰地给众生解释为什么二切存在现象都没有自身常住的 实体性,一切生命现象既无产生、也无消亡」?究竟为什么「生命中没有痛苦烦恼的扰动,一切生命就其自身即圆满安乐」呢?我们世俗的思考能力往往陷入矛盾之中而 不可自拔,希望您能把真理带到光明之中,驱除我们内心中的黑暗和疑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1 11:40 编辑

原典
  无自性相品第五
  尔时,胜义生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曾独在静处,心生如是寻思:世尊以无量门,曾说诸蕴所有自相、生相、灭相、永断、遍知;如说诸蕴,诸处、缘起、诸食亦尔;以无量门曾说诸谛,所有自相、遍知、永断、作证、修习;以无量门曾说诸界,所有自相、种种界性、非一界性、永断、遍知;以无量门曾说念住,所有自相、能治、所治,及以修习、未生令生、生已坚住不忘倍修增长广大;如说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亦复如是;以无量门曾说八支圣道,所有自相、能治、所治,及以修习、未生令生、生已坚住不忘倍修增长广大。
  世尊复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①、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盘②。未审世尊依何密意作如是说③: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盘。我今请问如来斯义,惟愿如来哀愍解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湼盘所有密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1 11:40 编辑

注释
  ①一切诸法皆无自性:一切存在现象都没有实体存在。自性,这裏即指实体之义。
  ②自性涅盘:一切生命现象在本性上是圆满、安乐、自由的。自性,即本质、本性之义;涅盘,指圆满净化了的生命状态。这句话又可译成:「存在就其自身即圆满、安乐而自由」。
  ③世尊依何密意作如是说:您是根据什么隐密意蕴来作出这一陈说的呢?或者,您作 出这一陈说的隐密意蕴究竟何在呢?遁伦指出:「问意:世尊处处经说蕴、界、处等种种诸法,生、灭、染、净、知、断、证、修,後时复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盘,前後二说岂不相违?」这是说,佛陀在《般若》以前的教法中,分析宇宙世界、人生现象,总是成立一类一类的事物,说这些事物的自身特质,说它们有生灭流转,有染净转化等等,後来,佛陀在《般若》教法中则说一切存在现象都没有实体存在,这种「无实体性」的教法显然同以前「有特质性」的教法大不相同,二者之间显然存在著巨大的矛盾,佛陀自己是怎样解决这一矛盾的呢?换句话说,佛陀自己在提出「无实体性」的教法原理时,究竟依据著什么样的隐密意蕴呢?前期教法与後期教法之间到底存在著何种联系?有没有贯穿一代时教的中心思想、中心线索呢?这些问题构成了《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的基本主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0:26 , Processed in 0.283321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