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浮〓  〓  萍(《本经》)

浮萍为浮萍科植物紫萍的全株。我国各地均产。原植物生于池沼、水田、湖泊和静水中。味辛,性寒。归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表、透疹、祛风止痒、利水消肿。临床用名为浮萍。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辛,寒。主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止消渴。

《名医别录》:味酸,无毒。主下气。以沐浴,生毛发。

《本草拾遗》:大者曰苹,与栝蒌等分,以人乳为丸,主消渴,捣绞取汁饮,主蛇咬毒入腹,亦可傅热疮,小萍子,是沟渠间者,末傅面干,捣汁服之,主水肿,利小便,又人中毒,取萍子暴干,末酒服方寸匕。

《日华子本草》:治热毒,风热疾,热狂,胁肿毒,汤火疮,风疹。

《开宝本草》:味辛、酸,寒,无毒。下气。以沐浴,生毛发。

《开宝本草》:俗医用治时行热病,亦甚发汗,甚有功。其方用浮萍一两,麻黄(去根节),桂心、附子(炮裂,去脐皮)各半两。四物捣细筛,每服一钱,以水一中盏,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和滓热服,汗出乃瘥。又治恶疾疠疮遍身者,脓煮汁,浴半日,多效,此方甚奇古也。

《本草衍义补遗》:水萍浮芹,发汗尤甚麻黄。

《本草纲目》:浮萍,其性轻浮,入肺经,达皮肤,所以能发扬邪汗也,世传宋时东京开河,掘得石碑,梵书火篆一诗,无能晓者。真人林灵素逐字辨译,乃为一治中风方,名去风丹也。诗云:天生灵草无根干,不在山间不在岸。始因飞絮逐东风,泛梗青青飘水面。神仙一味去沉疴,采时须在七月半。选甚瘫风与大风,些小微风都不算。豆淋酒化服三丸,铁镤头上也出汗。甚法以紫色浮萍晒干为细末,炼蜜和丸弹子大。每服一粒,以豆淋酒化下。治左瘫右痪,三十六种风,偏飞头风,口眼歪斜,大风癞风,一切无名风及脚气,并打仆伤折,及胎孕有伤。服过百粒,即为全人。此方后生易名紫萍一粒丹。

主风湿麻痹,脚气,打扑伤损,目赤翳膜,口舌生疮,吐血衄血,癜风丹毒。

《本草经疏》:水萍专得水气之清阴,故味辛气寒,《别录》兼酸无毒。盖其体轻浮,其性清燥,能祛湿热之药也。热气郁于皮肤则作痒,味辛而气清寒,故能散皮肤之湿热也。寒能除热,燥能除湿,故下水气。酒性湿热,而萍之质不沉于水,其气味辛寒,轻清而散,故能胜酒。血热则须发焦枯而易堕,凉血则荣气清而须发自长矣。《别录》主消渴者,以湿热之邪去,则津液自生而渴自止也。其曰下气,以沐浴生毛发者,亦以寒能除热,凉血之验也。热邪不干,荣气清旺则能获轻身矣。

简误:表气虚而自汗者,勿用。

《本草蒙筌》:味辛、酸,气寒。无毒。发汗骤来,驱风速退。仍治时行热病,堪浴遍身痒疮。生采煎汤。消水肿,利小便,去暴燥,止消渴。夏夜蚊蠓,烧烟可除。

《本草乘雅》:谷雨萍始生,杨花入水乃化也。树根水上,一夕九子,尝与水平,故胜酒尔,盖杨先百木青,秉春升之敷和,萍性善生衍,秉夏出之蕃茂,但以升出为用,不以风火为气者,以基于水,遂禀水寒之化,且味专辛发,藉金水之相滋,诚逐风清热,解表汗出,通调水道之良品也。若长须发,即水液之外荣;止消渴,即水气之内周。久服轻身,形相类也。

《药性解》:浮萍,味辛酸,性寒,无毒,入肺、小肠二经。消水肿,利小便,逐风寒,堪浴遍身疮痒,发汗甚于麻黄。

按:浮萍入肺,故主祛风;入小肠,故主祛湿。此是水中大萍,非沟渠所生者。高供奉采萍歌云:不在山,不在岸,采我之时七月半,选甚瘫风与缓风,些小微风都不算,豆淋酒下两三丸,铁幞头儿都出汗。以此观之,其功甚于麻黄可知矣。

《药鉴》:气温,味辛,无毒。治时行热病,浴遍身痒疮。消水肿而利小便,去暴燥而止消渴。同艾叶发汗骤来,驱风速退。蜜丸弹大为度,面青背紫方真。采萍歌曰:天生灵草无根干,不在山弓不在岸,采伐之时七月半,紫小微风都不算,豆淋酒内下三丸,铁幞头上也出汗。

《本草备要》:轻,发汗利湿。

辛散轻浮。入肺经,达皮肤,能发扬邪汗,丹溪曰:浮萍发汗,甚于麻黄。止瘙痒、消渴。捣汁服。生于水,又能下水气,利小便,治一切风湿瘫痪。浮萍一味,蜜丸酒服,治三十六种风。浓煮汁浴,治恶疾疮癞遍身。烧烟辟蚊。

《本经逢原》:浮萍发汗,胜于麻黄,下水捷于通草。恶疾疠风遍身者,浓煎浴半日多效。其性轻浮,入肺经,达皮肤,故能发扬邪汗。《本经》主暴热身痒者,专疏肌表风热也。下水气者,兼通阳明肉理也。胜酒者,阳明通达,而能去酒毒也。长须发者,毛窍利而血脉荣也。止消渴者,经气和而津液复也。浮萍为祛风专药,去风丹用紫背浮萍为末,蜜丸弹子大,豆淋酒下一丸,治大风癞风,一切有余风湿脚气,及三十六种风皆验。而元气虚人服之,未有不转增剧者。至于表虚自汗者,尤为戈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崇原》:太阳之气,根于水中,而外浮于肤表。萍生水中,浮于水面,盖禀太阳之气化。其背紫赤,皆连于水,乃太阳之气,根于水中也。盛于暑夏,乃太阳之气,开浮而主夏也。气味辛寒者,辛属乾金,太阳如天而合乾。寒本太阳,太阳标阳而本寒也。主治暴热身痒者,风热之邪,暴客皮肤,一身苦痒。水萍禀寒水之气,外行肤表,故暴热身痒可治也。下水气者,太阳之气外达皮毛,则膀胱之水气自下也。胜酒者,酒性辛温而慓悍,先行皮肤。水萍辛寒而解热,亦先行皮肤,故能胜酒。长须发者,太阳为诸阳主气,而熏肤泽毛,须发长也。得寒水之精气,故止消渴。

《本草求真》:浮萍专入肝、脾。浮于水上,体轻气浮,辛寒。古人谓其发汗胜于麻黄,下水捷于通草,一语括尽浮萍治功。故凡风湿内淫,瘫痪不举,在外而见肌肤搔痒,一身暴热;在内而见水肿不消,小便不利。用此疏肌通窍,俾风从外散,湿从下行,而瘫与痪其悉除矣。至《本经》载长须发者,以毛窍利而血脉荣也;风去血荣。止消渴者,以经气和而津液复也;热去津生。胜酒者,以阳明通达而能去酒毒也。总皆因其体浮故能散风,因其气寒故能胜热,因其产于水上故能以水利水耳。用浮萍其背紫色为末,蜜丸弹子大,空心酒服,然必大实大热,方可用此。若表虚自汗者,其切禁焉。烧烟辟蚊亦佳。但气虚切勿近此。绣见有一妇人用此辟蚊,其儿仅两周耳,因此即毙。

《得配本草》:辛,寒。入手太阴经。发汗,祛风,利水治一切风热肿毒,风淫麻痹,无名风疾,及脚气扑伤。

佐犀角、钩藤,治夹惊伤寒;佐四物、黄芩,治身体虚痒。入鲤鱼腹内,麻油、酒煮,治杨梅疮初发。研烂,入冰片少许,贴眼上,治胬肉攀睛。

血虚肤燥,服之血涸则死。气虚风痛,服之汗不止。二者禁用。

《本草经解》:气味辛寒无毒,主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止消渴。

《神农本草经读》:水萍生于水中,而能出水上,且其味入水不濡,是其性能敌水也。

故凡水湿之病,皆可治也。其根不着土而上浮水面,故又能主皮毛之疾。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辛,寒。主暴热,得水之气,故能除热。身痒,湿热在皮肤。下水气,萍入水不濡,故能涤水。胜酒,水气胜则酒气散矣。长须发,益皮毛之血气。主消渴。得水气之助。久服轻身。亦如萍之轻也。

水萍生于水中,而能出水上,且其叶入水不濡,是其性能敌水者也故凡水湿之病,皆能治之,其根不着土,而上浮水面,故又能益皮毛之疾。

《本经疏证》:时至季春,天气晴暖,杨花始飘,萍非必生于杨花,然适生杨花后暖气正盛,晴爽方多,阳欲毕达,以隔水而未谐,水欲涨溢,以值旱而未得(夏小正三月时则有小旱四月越有大旱),乃不生于流水而生于止水者,以流水顺化,止水轧化,轧化正以其隔阳气也。隔阳气何以生萍,则以值旱而水不得涨溢也。故其为状,外贴水面,内含血络,乘夫阳而发于阴,引水气而交于火,转不相续为联络,致两相拒为成和,故能于人身凡水不化于阳,而外不得泽肌腠,上不得润咽嗌,下不得通调膀胱,为暴热身痒水气消渴者,使阴际阳而化,火交水而和,上奉下通,外弥偏体,且不特沦浃无间,即须发亦藉此以郁葱逢勃矣。独谓其胜酒,酒气悍以清,能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且更胜之,速何如也。夫胜酒两言,列于暴热身痒下水气长须发止消渴之间,可见其行于外行于下,能不让酒之速。特酒以气为用,则热与水虽去而气亦伤,故凡酒后溺多汗多者,口必渴,萍则以质为用,热与水去而阴液反裕,并能止消渴,亦可知萍之贴水而平,能使水气生动,而不使水气消耗,观于暴萍者必下承以水始得干,萍干而水不耗,不可识其性耶?

《本草分经》:辛、寒,入肺。发汗祛风,行水消肿。其发汗胜于麻黄,不可轻用。

《本草思辨录》:水萍浮于水面,而味辛气寒,能发皮肤中湿热之邪汗,故《本经》主暴热身痒。

《伤寒论》云: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其身痒为有风寒之邪,宜以麻桂取微汗。此则湿热不汗出而痒,故水萍主之。水萍亦汗药也,而与麻桂有霄壤之殊。丹溪谓发汗胜于麻黄,不加分别。后遂有视水萍为峻剂而不敢用者矣。

《本经》以下水气,止消渴,两许水萍。盖以其状外贴水面,内含血络,水不能濡,则水气自下,日不能烁,则阴液固充,此效之所以并呈也。

《本经》未尝言风,而后世以风药推之。要知其所治为风热之风,非风寒之风。如《古今录验》以水萍与牛蒡子薄荷治风热瘾疹,则药病相当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浮萍有利尿作用,其有效成分认为是所含的醋酸钾及氯化钾。

2. 浮萍对心血管系统有强心作用,浮萍1:10的浸膏对离体及在体蛙心试验证明,其对正常蛙心无明显的影响,而对奎宁所致的衰弱蛙心有显著的强心作用。大剂量可使蛙心停止在舒张期,并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3. 浮萍有解热作用。浮萍煎剂或浸膏剂2g/kg灌胃,对疫苗试验性引起发热家兔有解热作用。

4. 浮萍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及孤儿病毒
(ECHO11)有抑制作用。

5. 浮萍还有灭蚊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木〓  〓  贼(《嘉祐本草》)

木贼为木贼科植物木贼的全草。主产于东北、华北、内蒙古和长江流域各省。原植物喜生于山坡林下阴湿处,易生河岸湿地、溪边,或杂草地。味甘、苦,性平。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临床用名有木贼。

【本草汇言】

《本草衍义》:细锉,微微炒,捣为末,沸汤点二钱,食前服,治小肠膀胱气,缓缓服必效。

《本草衍义补遗》:用发汗至易。《本草》不言发汗,至《易传》写之误也。又云:味甘,微苦,无毒,治目疾,退翳膜,益肝胆,妇人月水不断。得禹余粮、当归、川芎,治崩中赤白;得槐鹅、桑耳,肠风下血服之效。

《本草纲目》:木贼气温,味微甘苦,中空而轻,阳中之阴,升也浮也。与麻黄同形同性,故亦能发汗解肌,升散火郁风湿,治眼目诸血疾也。

解肌,止泪止血,去风湿、疝痛,大肠脱肛。

《本草经疏》:木贼草感春升之气,故应味甘微苦,而性则无毒。入足厥阴、少阳二经血分。故首主目疾,及退翳膜,益肝胆而明目也。又疗肠风止痢,及妇人月水不断,则消之中又有止之义矣。其主积块,疗肠风止痢,及妇人月水不断,崩中赤白,痔疾出血者,皆入血益肝胆之功,肝藏血故也。

简误:目疾由于怒气,及暑热伤血暴赤肿痛者,非其所任。

《本草蒙筌》:味甘、微苦。无毒。凭煎汤液,任合散丸。益肝胆,退目翳暴生;消积块,止月经久滴。极易发汗,大能疏邪。得麝香、牛角,治休息痢证;得芎归、余粮石,治赤白崩中。得桑耳槐鹅,疗肠风下血。得槐子枳壳,疗痔瘘来红。

《本草乘雅》:木以金为贼,金淫则木郁矣。木贼草独干寸节,具积仑以成升,中虚凌冬,合两明而作离,升木南征之象也。盖火为木子,刑所胜之金,复母所不胜之仇。斯木用行,肝胆益,根窍开,目眚除,前阴疏,月水调,崩带止,后阴泄,滞利行,肠风已矣。至若积块症瘕,此以坚固归金,正所以驱木贼也。然则翳膜之属,亦即坚固之金欤。

《药性解》:木贼,味甘微苦,性平,无毒,入肝经。主目疾,退翳膜,消积块,益肝脏。得麝香、牛角腮治休息痢久不瘥。得禹余粮、当归、川芎疗崩中赤白。得槐鹅、桑耳治肠风下血。得槐子、枳实、地榆治肠?及痔血。

按:木贼之名,以其能伐木也。肝为木,故宜入焉。夫目得血而能视,藉之以伐肝邪,则血生而愈目矣。

《景岳全书》:味微苦微甘,性温而升,阳也。性亚麻黄,故能发汗解肌,治伤寒疟疾,去风湿,散火邪,疗目疾,退翳障,止肠风下血下痢及妇人崩中带漏、月水不调,亦治风湿疝痛,大肠脱肛。

《本草备要》:轻,发汗,退目翳。

温微甘苦,中空轻扬,与麻黄同形性,亦能发汗解肌,升散火郁风湿。入足厥阴、少阳血分益肝胆,治目疾,退翳膜,翳乃肝邪郁遏,不能上通于目。及疝痛脱肛,肠风痔瘘,赤痢崩中诸血病。

《本经逢原》:木贼与麻黄,同形同性,故能发汗解肌,升散火郁风湿,专主眼目风热,暴翳止泪,取发散肝肺风邪也。多用令人目肿。若久翳及血虚者非所宜,伤暑或暴怒赤肿,亦勿用之。

《本草求真》:木贼专入肝、胆。味甘微苦,气温无毒,中空轻扬。书云形质有类麻黄,升散亦颇相似。但此气不辛热,且入足少阳胆、足厥阴肝,能于二经血分驱散风热,使血上通于目,目为肝窍。故为去翳明目要剂。初非麻黄味辛性燥,专开在卫腠理,而使身汗大出也。是以疝痛脱肛,肠风痔漏,赤痢崩带诸血等症,审其果因风热而成者,得此则痛止肛收,肠固血止,而无不治之症矣。必审果属风热,方用。至其去翳明目,功虽有类谷精,能驾甘菊,但谷精则去星障,甘菊则止调和血药,于障全不能退,此则能去翳障也。然气血亏损,则用谷精、木贼去障,又当兼以芍药、熟地滋补肝肾,使目得血能视,若徒用此二味退障,则即加以当归补助,亦恶气味辛散,当归辛散。非其所宜。

《得配本草》:甘、微苦,微温。入足厥阴经血分。散肝木之风湿,升血中之郁火,解肌发汗,去目翳,疗肠风。虚者可代麻黄。

得余粮石,治赤白崩中。配槐子,治肠澼,配地榆,治脱肛;佐牛角,治休息下痢。

肝气虚,血虚目不明,怒气与伤热暴赤肿痛者,禁用。

谷精去星障;木贼去翳障;甘菊养目,而星翳不能除。

《本草经解》:气味辛寒无毒,主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止消渴。

《本草分经》:辛、苦,平。治目疾,有升散火郁风湿之功。去节能发汗。多服损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现代药理研究】

1. 木贼有增加冠脉流量作用。其醇提液可增加离体豚鼠心脏冠脉流量。

2. 木贼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可对抗和缓冲垂体后叶素引起的T波升高和心律减慢。

3. 木贼有降压作用。对麻醉猫有持久的降压作用,降压强度和持续时间与剂量有相关性。

4. 木贼有扩张血管作用。其醇提液可扩张家兔的离体血管,并能对抗组织胺收缩血管作用。

5. 木贼有降血脂作用。

6. 木贼有兴奋或抑制平滑肌作用。其醇提液对家兔肠和豚鼠肠有兴奋作用,能使肠肌收缩频率和肌张力增加,收缩幅度增大,高浓度时则呈现抑制作用。

7. 木贼有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炭疽杆菌、乙型链球菌、白喉、伤寒、绿脓和痢疾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8. 木贼所含的阿魏酸对血小板聚集和释放有抑制作用。

9. 木贼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10. 木贼还有抗惊厥和镇静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淡〓  豆〓  豉(《名医别录》)

淡豆豉为豆科植物大豆的黑色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各地均有加工。味苦、辛,性凉。归肺、胃经。功效解表除烦、健胃消食、止汗。临床用名有淡豆豉、炒淡豆豉。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苦,寒,无毒。主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又杀六畜胎子诸毒。

《药性论》:味苦,甘。主下血痢如刺者,豉一升,水渍才令相淹,煎一,二沸,绞取汁,顿服。不差,可再服。又伤寒暴痢腹痛者:豉一升,薤白一握,切,以水三升,先煮薤,内豉,更煮汤,色黑,去豉,分为二服。不差,再服。熬末,能止汗,主除烦躁。治时疾热病,发汗。又治阴茎上疮痛烂;豉一分,蚯蚓湿泥二分,水研,和涂上,干易,禁热食酒菜蒜。又寒热风,胸中疮,生者,可捣为丸服,良。

《日华子本草》:治中毒药,蛊气,疟疾,骨蒸,并治犬咬。

《开宝本草》: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开宝本草》:古今方书用豉治病最多,江南人喜作豉,凡得时气,既先用葱豉汤服之取汗,往往便瘥也。

《药类法象》:主伤寒头痛寒热,脾气烦躁满闷。

《汤液本草》:气寒,味苦。阴也,无毒。

《象》云:治伤寒头痛,烦躁满闷。生用。

《珍》云:去心中懊?。

《本草》云:主伤寒头痛,寒热。伤寒初觉头痛,内热脉洪,起一二日,便作此加减葱豉汤:葱白一虎口,头一升,绵裹。以水三升,煎取一升,顿服取汗。若不汗,加葛根三两,水五升,煮二升,分二服。又不汗,加麻黄三两,去节。

《本草衍义补遗》:苦咸、纯阳。去心中懊恼,伤寒头痛、烦躁。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香豉味苦,寒。助栀子以吐虚烦。

洁古云:苦,阴。去心中懊 。生用之。

《本草纲目》:调中下气,治伤寒温毒发斑。

其豉调中下气最妙。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署,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又能止汗,亦麻黄根、节之义。

《本草经疏》:豉,诸豆皆可为之,惟黑豆者入药。有盐、淡二种,惟江右淡者治病。经云:味苦,寒,无毒。然详其用,气应微温。盖黑豆性本寒,得蒸晒之,气必温。非苦温则不能发汗开腠理,治伤寒头痛寒热,及瘴气恶毒也。苦以涌吐,故能治烦躁满闷。以热郁胸中,非宣剂无以除之。如伤寒短气烦躁,胸中懊恼,饥不能食,虚烦不得眠者,用栀子豉汤吐之是也。又能下气调中,澼寒,故主虚寒喘吸,及两脚冷疼。

简误:凡伤寒传入阴经,与夫直中三阴者,皆不宜用。热结胸中烦闷不安者,此欲成结胸,法当下,不宜复用,汗吐之药,并宜忌之。

《本草蒙筌》:味淡无盐,入药方验。虽理瘴气,专治伤寒。佐葱白,散寒热头痛;助栀子,除虚烦懊 。足冷痛甚,浸醇酒可尝。血痢疼多,同薤白煮服。仍安胎孕,女科当知。

《本草乘雅》:菽者,水藏之主谷也,用蒸晒之法,使之变水作火,故可从治温暑万端,原从寒本作始者,莫不精良。

肾谷曰菽。菽者,众豆之总名。色黑者曰大豆,禀润下水大之专精,为肾水藏之主谷也。其质轻扬而臭香美,其味浓厚而性爽朗。此以润下沉重之水体,转作炎上转扬之火用,复为肾火藏之主谷也。故秉火味之苦,水气之寒,从治冬气伤寒之寒气;转以火味之苦,佐治伤寒标阳之阳化者也。以冬气通于肾,肾主冬三月,此谓闭藏;设冬气化薄,或寒威凛冽,以致中伤天气者,如寒本专令则火灭,标阳炽则水消,故必从之以水,佐之以火。火炎水下,本寒自却,标阳自息矣。始于气伤化者,藉气胜之药物,从标以逆本,扬心液而为汗;后为气伤形者,仗味胜之主杀,从本以佐标,扬谷精而为汗。所谓汗生于谷,谷生于精,精胜则邪却矣。盖藏真通于肾,肾藏精血之气也。豉者肾之谷,大豆郁之以成豉。故从佐两肾水火以坚形,乃得驱冬气之寒风,从外而内者,还复自内而,若寒本专令,与气伤气化,或标阳炽盛,虽气伤形层,而已成痞满燥实坚者,皆当逊而谢之。否则转致陷入,变生不测矣。读仲景先生栀子豉汤,则知虽涉形层之胸,而未成陷入之实。其证曰虚烦,心中懊恼、反复颠倒不得眠、身热不去者主之,则得之矣。顾俾重从轻,重为轻根故也。用药施治,全藉使佐之指挥,乃可下之上。

《药性解》:豆豉,味甘,性寒,无毒,入肺经。主伤寒头痛寒热,恶毒瘴气,烦躁满闷,虚劳喘吸。按:豉之入肺,所谓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之意也。伤寒瘴气,肺先受之,喘吸烦闷,亦肺气有余耳,何弗治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备要》:宣,解表除烦。

苦泄肺,寒胜热。陈藏器曰:豆性生平,炒熟热,煮食寒,作豉冷。发汗解肌,调中下气。治伤寒头痛,烦躁满闷,懊 不眠,发斑呕逆,凡伤寒呕逆烦闷,宜引吐,不宜用下药以逆之。淡豉合栀子名栀子豉汤,能吐虚烦。血痢温疟。时珍曰: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窨,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又能止汗。孟诜治盗汗,炒香渍酒服。《肘后》合葱白煎,名葱豉汤,用代麻黄汤。通治伤寒发表,亦治酒病。

《本经逢原》:主伤寒头疼,寒热烦闷,温毒发斑,瘴气恶毒,入吐剂发汗,并治虚劳喘息,脚膝疼冷,大病后胸中虚烦之圣药。合栀子治心下懊恼,同葱白治温病头痛,兼人中黄、山栀、腊茶,治温热疫疠,虚烦喘逆,与甘桔、萎蕤,治风热燥咳,皆香豉为圣药。盖瓜蒂吐胸中寒实,豆豉吐虚热懊恼。得葱则发汗,得盐则涌吐,得酒则冶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生用则发散,炒熟则止汗。

《本草求真》:淡豆豉专入心、肺。本于黑豆蒸窨而成,按其味苦气寒,陈藏器曰:豆性平,炒熟热,煮食寒,作豉冷。似属苦降下行之味,而无升引上行之力也。然经火蒸窨,味虽苦而气则馨,气虽寒而质则浮,能升能散,故得葱则发汗;得盐则引吐;得酒则治风;得韭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又能止汗。是以邪在上而见烦躁,头痛满闷,懊憹不眠,发斑呕逆者,合于栀子,则能引邪上吐,不致陷入而成内结之症也。

按古制豉法,用黑大豆水浸一宿,淘净蒸熟,摊匀蒿覆,候上黄衣,取晒簸净,水拌干湿得所,安瓮中筑实,桑叶盖,厚泥封,晒七日,取出曝一时,又水拌入瓮,如此七次,再蒸去火气,瓮收用。

《得配本草》:苦,寒。入手太阴经。调中下气,发汗解肌。治伤寒温疟,时行热病,寒热头痛,烦躁满闷,发斑呕逆,懊 不眠,及血痢腹痛。

得薤白,治痢疾。配葱白煎,发汗;《肘后》用代麻黄汤。配生栀子,探吐烦闷。佐杏仁,开膈气。

伤寒时症,宜下不宜汗者禁用。

怪症:肉出如锥,痛痒非常,不能饮食,此血壅也。不速治,溃脓不已,服豆豉汤则愈。外用赤葱皮烧灰淋洗。

《本经疏证》:大豆为物,皮黑肉黄,故其用能致阴气于土,而贯土气于阴。观别录以之除胃中热痹伤中淋露,散五脏结积内寒,尽之矣。然水不得土,则漫溢不行,土不得水,则不黏易溃。能使土遂黏而不跺,则本经以之涂痈肿是也;能使水得防而易行,则别录以之逐水气是也。其性本重,入水即沉,浸之水而使为黄卷,则益重而下行,善发极下之闭郁;蒸之火而使为豆豉,则变轻而上行,善发上焦之韫结。张隐庵曰:豆为肾谷,色黑性沉,窨熟而成轻浮,主启阴藏之精上资是矣。故其治烦躁满闷也。非特由于伤寒头痛寒热者可用,即由于瘴气恶毒者,亦可用也。盖烦者阳盛,躁者阴逆,阳盛而不得下交,阴逆而不能上济,是以神不安于内,形不安于外。最是仲景形容之妙曰:反覆颠倒,心中懊憹,正可以见上以热盛,不受阴之滋,下因阴逆,不受阳之降。治之不以他药,止以豆豉栀子成汤,以栀子能泄热下行,即可知豆豉能散阴是逆矣。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故阳与阴和,则相合相媾而不相离,不和则相击相拒而不相入,阴之所在,即阳之所在也。虚劳喘于吸,不喘于呼,此阴之拒阳;两脚俱疼而冷,此阴不舍阳。散其阴之郁遏,使阳得达乎其中,此豆豉之秉土德,宣水化,而轻扬导达之功为不浅矣。

仲景用豆豉,多于汗吐下后何也?曰豆豉之功,在除烦躁满闷。烦躁满闷,非汗吐下后不多见也。虽然,汗吐下后,兼烦躁兼满闷者不少矣。于何定其为栀豉汤证?夫汗后有亡阳证,则烦躁而不满闷;有内热证,有内实证,则烦而不躁;下后有结胸证,有痞证,则满闷而不烦躁;吐后有烦满而无躁。盖烦躁则非实,满闷则非虚,惟其虚实之间,斯为发越泄降所宜用,于此犹不可定豆豉为开发上焦郁抑,宜导阴浊逗留耶。然则葛稚川取葱豉汤治伤寒初起非欤。夫稚川固言之矣,曰凡初觉头痛身热脉洪,一二日,便以葱豉汤治之,则其为热邪,非寒邪。在阳明,不在太阳明甚,何则?寒邪应恶风恶寒,此但言身热;寒邪当脉数脉紧,此则言脉洪。证之以仲景所谓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者,讵非若合符节?且栀子与葱白,一系泄热,一系通阳,泄热者纵,通阳者衡,纵则能通上下之道,此所以宜于汗吐下后,表邪已减之时,衡则能达外内之情,此所以宜于病初起,卒难辨识之际,是在先在后,并栀子葱白,不关豆豉,又可明矣。曰栀子煎汤证,亦未见必有满闷也,此则论中所载多矣。曰胸中窒,曰心中结痛,非满闷之谓耶?特按之心下濡句,切宜著眼,究恐烦满为实热证也。

若论烦躁,则在阴者多,在阳者少。如少阴有吐利躁烦四逆者,有自利躁烦不得卧者,有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厥阴有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者,有脉微手足厥冷烦躁者。皆以有脉微四逆,而无满闷,知其非阳经证,不得治以豆豉矣。然阳经之烦躁,阴经之烦躁,其因究有别也。应如何而审之?夫烦未有非阳盛者,躁无有非阴逆者,特阳经之烦躁,是阴阳相搏,阴经之烦躁,是阴阳相逐,相搏者其力足相敌,而两不相下,相逐则阳既败北,阴复追之也。是故阳经之烦躁,虽轻扬之豆豉,散其阴逆有余,阴经之烦躁,即沉重之姜附,辅其阳弱不足也。虽然,豆豉味苦气寒,本属降,以之治阴逆,则寒因热用,热因寒用,非欤?夫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此五常政大论文也。注家谓热汤浸渍,则寒凉之物,能治寒凉,试检伤寒论诸用豆豉汤,皆不以生水煮,甚者枳实栀子豉汤,先空煮清浆水,更入枳实栀子,再下豉,仅须五六沸,即已成汤;如金匮要略栀子大黄汤,以治阳而非治阴,遂入药不分先后,是其秉经训何严耶!又如瓜蒂散证,在太阳曰胸有寒,在少阴曰手足寒,脉弦迟,在厥阴曰手足厥冷脉紧,更明明为寒,非如诸栀子豉汤证之并未言寒也。而瓜蒂苦寒,豆豉又苦寒,亦以热汤下豉煮汁,和瓜蒂赤小豆末服,正与以寒治寒之旨相符,其证为邪与痰饮,因阴阳相搏而结于胸中,断可识矣。于此见阴翳之所在,即阳气之所阻,驱散其阴翳,阳气自伸,此豆豉之功,阳气既伸,其实者随即引而越之,使不经无病之所,虚者随即抑而下之,使不伤未败之气,此瓜蒂与栀子之力夫?故曰胸中实,曰虚烦,而用豆豉可并行不背也。说者谓仲景之六经,是区分地面,所该者广,虽以脉为经纪,凡风寒湿热内伤外感,自表及里,寒热虚实,无乎不包。素问皮部论曰:皮有分部,脉有经纪,其生病各异,别其部分,左右上下阴阳所在,诸经始终,此其立说之源也。(柯韵伯六经正义)观于广济疗骨蒸肺气,每至日晚即恶寒壮热,颜色微赤,不能下食,日渐羸瘦,方用豆豉葱白生地黄甘草童子小便;张文仲疗虚损憔悴不食,四体劳强,时翕翕热,无气力作骨蒸方,用豆豉栀子杏仁童子小便,服后四体益热,即服豆豉葱白生姜生地黄童子小便,仍不离阳明葱豉法;(名台十三卷)删繁疗胆腑实热,精神不守,泻热栀子煎方,用豆豉栀子甘作茹大青橘皮赤蜜;千金疗心实热,或欲吐不出,闷喘急头痛,泻心汤方,用豆豉栀子小麦石膏地骨皮茯苓淡竹叶,仍不离太阳阳明栀豉法。信然以是类推,则删繁之以理中茯苓汤治脉实热极,血气伤心,使心好生赫怒,口为变赤,言语不快,消热止血气调脉,以鳖甲汤治劳热,四肢肿急,少腹满痛,颜色黑黄,关格不通者,并用豆豉;甚者千金以豆豉地黄二味捣散酒服,治虚劳冷骨节痛无力;崔氏枸杞酒,取豆豉以枸杞汤淋秋麻子粉,煮汁取半浸麦,取半浸米,和地黄蒸饭酿成酒,治五内邪气,消渴风湿,下胸胁间气,头痛,坚筋骨,强阴,利大小肠,填骨髓,长肌肉,破除结气,五劳七伤,去胃中宿食,利耳目鼻衄吐血内湿风疰,补中逐水,破积瘀脓恶血石淋,长发,伤寒瘴气烦躁满闷,虚劳喘吸,逐热破血,及脚气肿痹,亦悟别录虚劳喘吸两脚疼冷之旨矣。盖上者阳之所治,下者阴之所治,阴翳于上,则阳与阴搏为烦躁,阴翳于下,则阴胜阳伏为疼冷。豉之为用,在上则取蒸庵已后之轻扬,在下则取其本体之色黑性沉,能于极下拔出阴翳,变沉伏为轻扬,其实一理也。

《本草分经》:发汗解肌,泄肺除热,下气调中。炒熟又能止汗。

《本草思辨录》:淡豉,《别录》:苦寒。李氏谓: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 ,故能升能散。窃谓仲圣用作吐剂,亦取与栀子一温一寒,一升一降,当以性温而升为是。

《别录》主烦躁,而仲圣只以治烦不以治躁。若烦而兼躁,有阳经有阴经。阳经则用大青龙汤、大承气汤,阴经则用四逆汤、甘草干姜汤、吴茱萸汤,皆无用淡豉者。盖阳经之烦躁,宜表宜下;阴经之烦躁,宜亟回其阳。淡豉何能胜任?《别录》以主烦躁许之,殊有可商。

烦有虚有实。虚者正虚邪入而未集,故心中懊 ;实者邪窒胸间,故心中结痛。虽云实,却与结胸证之水食互结不同,故可以吐而去之。证系有热无寒,亦于肾无与。所以用豉者,鼓苦温而上涌,栀泄热而下降,乃得吐去其邪,非以平阴逆也。

张氏谓淡豉主启阴精上资,而邹氏遂以此为治伤寒头痛及瘴疠恶毒之据,不知其有毫厘千里之失。盖伤寒初起,与瘴疠恶毒,虽身发热,实挟有阴邪在内,故定于葱豉辛温以表汗,或协人中黄等以解毒。何资于阴藏之精?且淡豉亦何能启阴藏之精者?试煎淡豉尝之,便欲作恶,可恍然悟矣。

淡豉温而非寒,亦不治躁,确然可信。邹氏过泥《别录》,逐致诠解各方,急出忽入,自相径庭。黑大豆本肾谷,蒸罯为豉,则欲其自肾直上。因其肾谷可以治肾,故《千金》崔氏诸方,用以理肾家虚劳。因其为豉不能遽下,故与地黄捣散与地黄蒸饭。邹氏谓于极下拔出阴翳诚是。乃其解葱豉汤,既谓宜于病起猝难辨识,又谓是热邪非寒邪。不知葛稚川立方之意,以初起一二日,头痛恐寒犯太阳,脉洪又恐热发阳明,投以葱豉,则邪解而阴阳两无所妨,正因难辨而出此妙方,宜后世多奉以为法。煎成入童便者,以葱豉辛温,少加童便,则阴不伤而脏气相得。如淡豉本寒,更加以童便之寒,葱白虽辛而亦寒,外达之力,必致大减,恐无此制剂之理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0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清  热

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0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石   膏(《本经》)

石膏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主产于湖北、河南、山东、山西、宁夏等地。原矿物生于气候干燥地区的内海或湖盆地,常与硬石膏、盐岩等矿物共生。味甘、辛,性大寒。归肺、胃经。生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石膏收敛生肌、止血。临床用名有生石膏、煅石膏。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辛,微寒。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

《名医别录》:味甘,大寒,无毒。主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鬲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

《药性论》:使,恶巴豆,畏铁。能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烦渴,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结烦闷,心下急烦燥,治唇口干焦。和葱煎茶,去头痛。

《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狂,下乳,头风旋,心烦燥,揩齿益齿。

《开宝本草》:味辛、甘,大寒,无毒。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

《本草衍义》:新校正仲景《伤寒论》后言,四月已后,天气热时,用白虎者是也。然四方气候不齐,又岁中气运不一,方所既异,虽其说甚雅,当此之时,亦宜两审。若伤寒热病,或大汗后,脉洪大,口舌燥,头痛,大渴不已,或着暑热,身痛倦怠,白虎汤服之无不效。

《药类法象》:治足阳经中热,发热、恶热、躁热、日晡潮热,自汗,小便浊赤,大渴引饮,体肌肉壮热,苦头痛之药,白虎汤是也。善治本经头痛。若无已上证,勿服。多有脾胃虚劳,形体病证初得之时,与此有余证同。医者不识而误与之,不可胜救也。

《药性赋》:味辛、甘,性大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二:制火邪,清肺气,仲景有白虎之名;除胃热,夺其食,易老云大寒之剂。不可轻用。

《汤液本草》:入手太阴经、少阳经,足阳明经。

《象》云:治足阳明经中热,发热,恶热,燥热,日晡潮热,自汗,小便滑赤,大渴引饮,肌肉壮热,苦头痛之药,白虎汤是也。善治本经头痛,若无余证,勿用。

《心》云:细理白泽者良,甘寒。胃经大寒药,润肺除热,发散阴邪,缓脾益气。

《珍》云:辛甘,阴中之阳。止阳明经头痛。胃弱不可服。下牙痛,须用香白芷。

《本草》云: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

太上云:石膏发汗。辛寒,入手太阴也。

东垣云:微寒,足阳明也。又治三焦皮肤大热,手少阳也。仲景治伤寒阳明证,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身以前,胃之经也。胸,胃肺之室。邪在阳明,肺受火制,故用辛寒以清肺,所以号为白虎汤也。鸡子为之使。

《药性论》云:石膏,使。恶巴豆。《唐本》注:疗风去热,解肌。

《本草衍义补遗》:况石膏甘辛,本阳明经药,阳明经主肌肉。其甘也,能缓脾益气,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肌、出汗,上行至头,又入手太阴、手太阳。彼方解石止有体重质坚,性寒而已。求其所谓石膏而可为三经之主者焉在哉!医欲责效,不其难乎?又云:软石膏可研为末,醋研丸如绿豆大,以泻胃火、痰火、食积,殊验。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石膏味甘、辛,微寒。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风则伤阳,寒则伤阴。荣卫阴阳为风寒两伤,则非轻剂所能独散也,必须轻重之剂以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已,荣卫之气俱和。是以大青龙汤以石膏为使。石膏为重剂,而又专达肌表者也。又云:热淫所胜,佐以苦、甘,知母、石膏之苦、甘以散热。

洁古云:治足阳明经中热,发热,恶热燥,日晡潮热,自汗,小便赤浊,大渴引饮,身体肌肉壮热,苦头痛之药,白虎汤是也。善治本经头痛。若无以上证,勿服。多有脾胃虚劳形体病证,初得之时,与此有余之证同者,若医者不识而误用之,则不可胜救矣。

《主治秘诀》云:性寒,味淡,气味俱薄,体重而沉降,阴中之阳也。乃阳明经大寒之药,能伤胃气,令人不食,非腹有极热者不可轻用。能止阳明经头痛,胃弱者不可服。治下牙痛者,须用白芷,为使发引。

《本草纲目》:东垣云:立夏前多服白虎汤者,令人小便不禁,此乃降令太过也。阳明津液不能上输于肺,肺之清气亦复下降故尔。《古今灵验方》:治诸蒸病有五蒸汤,也是白虎加人参、茯苓、地黄、葛根,因病加减。《外台秘》:治骨蒸劳热包嗽,用石膏(文如束针者)一斤,粉甘草一两,细研如面,日以水调三、四服。《名医录》:杨士丞女,病骨蒸内热外寒,众医不瘥,处州吴医用此方而体遂凉。愚胃此皆少壮肺胃火盛,能食而病者言也。若衰著及气、血虚、胃弱者,恐非所宜。广济林训导年五十,病痰嗽发热。或令单服石膏、药至一斤许;遂不能食,而咳益频。病益甚,遂至不起。此盖匡者之瞀瞀也,石膏后与焉!杨士瀛云:石膏煅过,最能收疮晕,不至烂肌。又《钱乙传》云:宗室子病呕泄,医用温药加喘。乙曰:病本中热,柰仲以刚剂燥之,将不得前后溲,宜与石膏汤。众人皆不信。后二日果来召。乙曰:乃用石汤也。竟如言而愈。

昔人谓寒水石者,即软石膏也。所谓硬石膏者,乃长石也。石膏理石,长石,方解石四种,性气皆寒,俱能去大热结气。但石膏又能解肌发汗异尔。

《本草经疏》:石膏禀金水之正,得天地至清至寒之气,故其味辛甘,其气大寒而无毒。阴中之阳,可升可降。入足阳明,手太阴、少阳经气分。辛能解肌,甘能缓热,大寒而兼辛甘则能除大热。故《本经》主中风寒热,热则生风故也。邪火上冲,则心下有逆气及惊喘。阳明之邪热甚,则口干舌焦不能息。邪热结于腹中,则腹中坚痛。邪热不散,则神昏谵语,同乎邪鬼。肌解热散汗出,则诸证自退矣。惟产乳金疮,非其用也。《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者,以诸病皆由足阳明胃经邪热炽盛所致。惟喘息咽热,略兼手太阴病。此药能散阳明之邪热,降手太阴之痰热,故悉主之也。甄权亦用以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如火。日华子用以治天行热狂,头风旋。东垣用以除胃热,肺热,散阳邪,缓脾益气者,邪热去则脾得缓,而元气回也。洁古又谓:止阳明经头痛,发热恶寒,日晡潮热,大渴引饮,中暑,及牙痛者,无非邪在阳明经所生病也。理阳明则蔑不济矣。足阳明主肌肉,手太阴主皮毛,故又为发班、发疹之要品。起死回生,功同金液。若用鲜少,则难责其功。世医罔解,兹特表而著之。

简误:石膏本解实热,祛暑气,散邪热,止渴、除烦之要药。温热二病多兼阳明,若头痛,遍身骨痛,而不渴不引饮者,邪在太阳也,未传阳明不当用。七八日来邪已结,里有燥粪,往来寒热,宜下者勿用。暑气兼湿作泄,脾胃弱甚者,勿用。疟邪不在阳明则不渴,亦不宜用。产后寒热由于血盛,或恶露未尽;骨蒸劳热由于阴精不足,而不由于外感;金疮下乳更非其职,宜详察之,并勿误用。

《本草蒙筌》:味辛、甘,气微寒。气味俱薄,体重而沉,降也,阴中阳也。无毒。以鸡子为使,入肺胃三焦。辛能出汗,解肌上行而理头痛;甘则缓脾,益气生津以上渴消。故风邪伤阳,寒邪伤阴,总解肌表可愈;任胃热多食,胃热不食,惟泻胃火能愈。仲景加白虎名,身以前胃之经,胸者肺之室。邪在阳明,肺受火制,故用石膏辛寒,以清肺,所以号为白虎。易老云大寒剂。胃弱食不下者忌服,血虚身发热者禁尝。比象白虎证,误服白虎汤者死,不可轻忽。单研末和醋为丸,治食积痰火殊验。胃脘痛甚,吞服立瘥。

《本草乘雅》:石以止为体,膏以释为用。质之宁谧,气之微寒,即体之止;文之理腠,味之辛解,即用之释。体用互显者也,但止释有时,故体用各有先后尔。或因似体之止,则显用以释之,或因似用之释,则显体以止之。此即从而逆,逆而从,反佐以取之之法也。如风性动摇,从之以用,逆之以体;寒性劲敛,从之以体,逆之以用,此从逆寒风定动之本性,非从逆寒风寒化之本气也。以性无迁变,气有反从,反从者,反乎本气之寒,从乎标象之阳,则为病热之热也。则凡结而欲解者宜矣。结而欲下者,非所宜也。与麻黄、桂枝、葛根。解发之用相同。寒热从逆之气为别异耳。主治诸证,悉以体止用释,逆热从寒,反复分疏,莫不迎刃而解。并可推暑性之欲降,火性之欲炎,燥性之欲濡,湿性之欲流,与府藏形骸,血气窍穴,欲止欲释者,详审合宜,为效颇捷。否则灾害并至,慎之慎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0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至善佛缘 于 2011-11-10 22:26 编辑

《药性解》:石膏,味辛甘,性寒,无毒,入肺、胃二经。主出汗解肌,缓脾益气,生津止渴,清胃消痰,最理头痛。须莹净如水晶者真。鸡子为使,巴豆,畏铁。

按:石膏辛走肺,甘走胃,所以主发散。仲景名为白虎,盖有两义,一则以入肺,一则以其性雄。苟胃弱不食及血虚热者误用之,为害不浅。

《药鉴》:气大寒,味辛甘,无毒,气味俱薄,沉也,阴也。足阳明经药也。阴明主肌肉,惟其甘也,能缓脾益气,止渴去火。惟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止头疼。故风邪伤阳,寒邪伤阴,总解肌表甚捷。任胃热多食,胃热不食,并泻胃火极灵。不时食积痰火殊效,虽有胃脘痛甚立瘥。东垣曰:制火邪,清肺热,仲景有白虎之名。除胃热,夺甘食,易老为大寒之剂。身凉内静,手足俱冷者禁用,恐耗血也。

《景岳全书》:味甘辛,气大寒。气味俱薄,体重能沉,气轻能升,阴中有阳。欲其缓者煅用,欲其速者生用。用此者,用其寒散清肃,善祛肺胃三焦之火,而尤为阳明经之要药。辛能出汗解肌,最逐温暑热证而除头痛;甘能缓脾清气,极能生津止渴而却热烦。邪火盛者不食,胃火盛者多食,皆其所长。阳明实热牙疼,太阴火盛痰喘,及阳狂热结热毒,发斑发黄,火载血上,大吐大呕,大便热秘等证,皆当速用。胃虚弱者忌服,阴虚热者禁尝,若误用之,则败阳作泻,必反害人。

《本草备要》:体重泻火,气轻解肌。

甘辛而淡,体重而降,足阳明经胃。大寒之药。色白入肺,兼入三焦。诸经气分之药。寒能清热降火,辛能发汗解肌,甘能缓脾益气,生津止渴。治伤寒郁结无汗,阳明头痛,发热恶寒,日晡潮热,肌肉壮热,经云:阴盛生外热。小便赤浊,大渴引饮,中暑自汗,能发汗,又能止自汗。舌焦,胎厚无津。牙痛。阳明经热,为末擦牙固齿。又胃主肌肉,肺主皮毛,为发斑发疹之要品。色赤如锦纹者为斑,隐隐见红点者为疹,斑重而疹轻。率由胃热,然亦有阴阳二证,阳证宜用石膏。又有内伤阴证见斑疹者,微红而稀少,具胃气极虚,逼其无根之火游行于外,当补益气血,使中有主,则气不外游,血不外散。若作热治,死生反掌,医者宜审。但用之鲜少,则难见功。白虎汤以之为君,或自一两加至四两,竹叶、麦冬、知母、粳米亦加四倍。甚者加芩、连、柏,名三黄石膏汤。虚者加人参,名人参白虚汤。然能寒胃,胃弱血虚及病邪未入阳明者禁用。成无已解大青龙汤曰:风,阳邪伤卫;寒,阴邪伤营。营卫阴阳俱伤,则非轻剂所能独散,必须重轻之剂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去,营卫俱和,石膏乃重剂,而又专达肌表也。质重气轻,又成氏以桂、麻为轻剂,石膏为重剂也。东垣曰:石膏足阳明药,仲景用治伤寒阳明证,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邪在阳明,肺受火制,故用辛寒以清肺气。所以有白虎之名,肺主西方也。按阳明主肌肉,故身热;脉交额中,故目痛;脉起于鼻,循鼻外,金燥,故鼻干;胃不和则卧不安,故不得卧。然亦有阴虚发热,及脾胃虚劳,伤寒阴盛格阳、内寒外热、类白虎汤证,误投之不可救也。按阴盛格阳,阳盛格阴二证,至为难辨。盖阴盛极而格阳于外,外热而内寒;阳盛极而格阴于外,外冷而内热。经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寒则热,重热则寒是也。当于小便分之,便清者,外虽燥热而中实寒;便赤者,外虽厥冷而内寒热也。再看口中之燥润及舌苔之浅深,苔黄黑者为热,宜白虎汤。然亦有舌黑属寒者,舌元芒刺,口有津液也,急宜温之,误投寒剂即死矣。若入煎剂,须先煮数十沸。鸡子为使,忌巴豆、铁。

《本经逢原》:辛甘大寒,无毒。清胃热煅用,治中暍热生用。

古人以石膏、葛根,并为解利阳明经药。盖石膏性寒,葛根性温,功用讵不可辨?葛根乃阳明经解肌散寒之药,石膏为阳明经辛凉解热之药,专治热病暍病,大渴引饮,自汗头痛,尿涩便闭,齿浮面肿之热证,仲景白虎汤是也。东垣云:立夏前服白虎,令人小便水禁,降令太过也。今人以此汤治冬月伤寒之阳明证,服之未有得安者。不特石膏之性寒,且有知母引邪入犯少阴,非越婢、大青龙、小续命中石膏佐麻黄化热之比。先哲有云:凡病虽有壮热,而无烦渴者,知不在阳明,切勿误与白虎。《本经》治中风寒热,是热极生风之象。邪火上冲,则心下有逆气及惊喘。阳明之邪热甚,则口干舌焦不能息。邪热结于腹中则坚痛,邪热不散则神昏谵语,等乎邪鬼。解肌散热外泄,则诸证自退矣。即产乳金疮,亦是郁热蕴毒,赤肿神昏,故可用辛凉以解泄之,非产乳金疮可泛用也。其《金匮》越婢汤,治风水恶寒无大热,身肿自汗不渴,以麻黄发越水气,使之从表而散;石膏化导胃热,使之从胃而解,如大青龙、小续命等制,又不当以此执泥也。至于三黄石膏汤,又以伊尹三黄,河间解毒,加入石膏、麻黄、香豉、姜、葱,全以麻黄开发伏气,石膏化导郁热,使之从外而解。盖三黄石膏之有麻黄,越婢、青龙、续命之有石膏,白虎之加桂枝,加苍术,加人参,加竹叶、麦门冬,皆因势利导之捷法。《千金》五石丸等方,用以解钟乳、紫白石英、石脂之热性耳。《别录》治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热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者,以诸病皆由足阳明胃经邪热炽盛所致,惟喘息略兼手太阴病。此药能散阳明之邪热,阳明热邪下降,则太阴肺气自宁,故悉主之。

《本草崇原》:石膏质坚色白,气辛味淡,纹理如肌腠,坚白若精金,禀阳明金土之精,而为阳明胃府之凉剂,宣剂也。中风寒热者,风乃阳邪,感阳邪而为寒为热也。金能制风,故主治中风之寒热。心下逆气惊喘者,阳明胃络上通于心,逆则不能上通,致有惊喘之象矣。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者,阳明之上,燥气治之,口干舌焦,燥之极也。不能息,燥极而阳明之气不和于上也。腹中坚痛,燥极而阳明之气不和于下也。石膏质重性寒,清肃阳明之热气,故皆治之。禀金气则有肃杀之能,故除邪鬼。生产乳汁,乃阳明胃府所生。刀伤金疮,乃阳明肌肉所主。石膏清阳明而和中胃,故皆治之。

《灵枢经》云:两阳合明,是为阳明。又云:雨火并合,故为阳明,是阳明上有燥热之主气,复有前后之火热,故伤寒有白虎汤,用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主资胃腑之津,以清阳明之热。又,阳明主合而居中土,故伤寒有越脾汤。石膏配麻黄,发越在内之邪,从中土以出肌表,盖石膏质重则能入里,味辛则能发散,性寒则能清热。其为阳明之宣剂、凉剂者,如此。

《本草求真》:石膏专入胃腑,兼入脾、肺。甘辛而淡,体重而降,其性大寒,功专入胃,清热解肌,发汗消郁。缘伤寒邪入阳明胃府,内郁不解,则必日晡热蒸,口干舌焦唇燥,坚痛不解,神昏谵语,气逆惊喘,溺闭渴饮,暨中暑自汗,胃热发斑,牙痛等症,皆当用此调治。成无己曰: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风喜伤阳,寒喜伤阴,营卫阴阳,为风寒所伤,则非轻剂所能独散,必须轻重之剂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去,营卫之气俱和,是以大青龙汤以石膏为使,石膏乃重剂,而又专达肌表也。以辛能发汗解热,甘能缓脾益气,生津止渴,寒能清热降火故也。按石膏是足阳明府药,邪在胃府,肺受火制,故必用此辛寒以清肺气,所以有白虎之名,肺主西方故也。杲曰:石膏足阳明药也,故仲景治伤寒阳明症身热目痛,口干不眠,以身以前胃之经也,胸前肺之室也。邪在阳明,肺受火制、所以有白虎之名。但西有肃杀而无生长,如不得已而用,须中病即止,切勿过食以损生气。时珍曰:此皆少壮肺胃火盛能食而病者言也。若衰暮及气虚血虚胃弱者,恐非所宜。况有貌属热症,里属阴寒而见斑黄狂燥,日晡潮热,便秘等症,服之更须斟酌。惟细就实明辨,详求其真可也。汪昂曰:按阴盛格阳、阳盛格阴二症,至为难辨。盖阴盛极而格阳于外,外热而内寒;阳盛极而格阴于外,外冷而内实热。经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寒则热,重热则寒也。当于小便分之,便清者外虽燥热而中实热;便赤者外虽厥冷而热也。再看口中之燥润,及舌苔之浅深,苔黄黑者为热,宜白虎汤。亦有苔黑属寒者,舌无芒刺,口有津液,急宜温之,误投寒剂则殆矣。又按热在胃,热症见斑疹,然必色赤如锦纹者为斑,隐隐见红点者为疹,斑重而疹轻,斑疹亦有阴阳,阳症宜石膏。又有内伤阴症见斑疹者,微红而稀少,此胃气极虚,逼其无根之火游行于外,当补益气血,使中有主,则气不外游,血不外散,若作热治,生死反掌,医者宜审。

《得配本草》:甘、辛,淡,寒。入足阳明、手太阴、少阳经气分。解肌发汗,清热降火,生津止渴。治伤寒疫症,阴明头痛,发热恶寒,日晡潮热,狂热发斑,小便浊赤,大渴引饮,舌焦鼻干,中暑自汗,目痛牙疼。

得甘草、姜、蜜,治热盛喘嗽;得桂枝,治温疟;得荆芥、白芷,治胃火牙疼;得苍术,治中暍;得半夏,达阴降逆,有通玄入冥之神;得黄丹,掺疮口不敛。生肌止痛。配川芎、炙甘草、葱白、茶汤调下,治风邪眼寒;配牡蛎粉、新汲水服,治鼻衄头痛。并滴鼻内。配蒌仁,枳壳、郁李仁,涤郁结之热;使麻黄,出至阴之火。麻黄止用二三分。

石膏、寒水石各四两,芒硝一斛,共研末,用生甘草煎汁一升五合,入前药同煎,不住手搅令消溶,入青黛四两和匀,倾盆结成碧雪,研末,或含或吹,或水调,治狂热诸症。

立夏前过服白虎汤,令人小便不禁,胃弱气虚、血虚发热者禁用。

火炎土燥,非苦寒之剂所除。《经》曰:甘先入脾。又曰:以甘泻之。故甘寒之品,祛胃火生津液之上剂也。伤寒时疫,热邪溢于阳明经者,非此不除。况生石膏味辛而散,使邪气外达于肌肤,若误用芩、连,苦燥而降。反令火邪内结,渐成不治之症,勿以川连、石膏、葛根、钗斛、竹茹等味。悉除胃火,概混治之。盖胃经之气,凉则气,热则滞,气为热所滞,致失升降之令,而食不化,宜用葛根升之散之。邪火伏于阳明气分,宜用生石膏疏之。热火入于胃府,升之火气益烈,疏之结不可解,宜用川连导之使下。钗斛但清胃中虚火,竹茹专主胃府虚痰,此固各有攸当,分别用之,庶为得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8 02:54 , Processed in 0.189156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