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眷西

[大德开示] 《竹窗随笔》白话译解(转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4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91. 谋断

【原文】 古称玄龄善谋。如晦善断。盖谋与断当兼备而不可一缺者。予于事。多有见之极明。而持之不武。以此致误。常悔之恨之。故禅门贵悲智双足。而谋与断。俱智所摄。谋而乏断。正能见而不能持也。此终是智浅而不深。偏而不全耳。大宜勉旃。

【译文】 古人称唐朝大臣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善于决断,其实谋略与决断应当两者兼备而不可缺一的。我做事情,多有见识非常高明,而处理时不果断,结果延误时机,常常又悔又恨。所以禅门中看重慈悲和智慧双双俱足,而谋略与决断,都是智慧统摄。有谋略而缺乏决断,就是有见识而不能处理好,这终究是智慧太浅,偏而不全的缘故!真应该努力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4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92. 禅佛相争

【原文】 二僧遇诸途。一参禅。一念佛。参禅者谓本来无佛。无可念者。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念佛者谓西方有佛。号阿弥陀。忆佛念佛。必定见佛。执有执无。争论不已。有少年过而听焉。曰。两君所言。皆徐六担板耳。二僧叱曰。尔俗士也。安知佛法。少年曰。吾诚俗士。然以俗士为喻而知佛法也。吾。梨园子也。于戏场中。或为君。或为臣。或为男。或为女。或为善人。或为恶人。而求其所谓君臣男女善恶者。以为有。则实无。以为无。则实有。盖有是即无而有。无是即有而无。有无俱非真。而我则湛然常住也。知我常住。何以争为。二僧无对。

【译文】 有两位僧人在路上相遇,一位是参禅的,一位是念佛的。参禅的认为“本来没有佛,没有什么可念的,佛这个字,我不喜欢听”。念佛的认为“西方有佛,名叫阿弥陀。忆念佛想念佛,必定见到佛”。一个执着有佛,一个执着无佛,两人争论不休。有一少年人正好经过,听到他们的争论,说道:“两位的观点,都是‘徐六担板’只见一边啊。”二位僧人呵斥少年道:“你这凡夫俗子,哪里知道什么佛法?”少年说:“我的确是凡夫俗子,但以凡夫俗子的观点来作比喻,也可以知道佛法的啊。我是梨园唱戏的,在戏台上,有时扮演君王,有时扮演臣子,有时扮男人,有时扮女人,有时扮善人,有时扮恶人。而把所演的君、臣、男、女、善人、恶人、都当真了,以为有,其实没有;以为没有,其实有。因为‘有’是相对于‘无’,‘无’是相对于‘有’,有和无都不是真实的,而‘本我’却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常在那里呢。知道‘本我’常在那里,还有什么好争的呢?”二位僧人无话可对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4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93. 武夷图

【原文】 予病中有赠以武夷九曲图者。阅之忻然。因思古人沉疴不起。一友教玩辋川图。不浃旬而愈。况西方极乐世界。绘画流布。朝夕参礼而未闻奇验速效如辋川者何耶。良由辋川迹在寰中。易为描写。极乐境超世外。难以形容。则不若绘辋川者之备极工巧。耸人心目故也。彼鸡头摩之所传。十六观经之所说。亦略示其概而已。夫极乐世界。忉利。兜率。化乐诸天所不能及其少分。使人得而详睹。何止四百四病之俱忘。将八万四千烦恼诸病皆消灭无余矣。昔人谓神栖安养。又谓先送心归极乐天。岂徒然哉。

【译文】 我在病中,有人送给我“武夷九曲图”,我看了很高兴。因此想到古时有人病重不起,朋友教他观赏“辋川图”,不出十天病就好了。何况是西方极乐世界,绘画到处流传,日夜礼拜,但没有听说像观赏“辋川图”那样很快见效的,为什么呢?可能是辋川的形迹就在我们的世界中,容易描画,而极乐胜境超出我们世界外了,难以形容,当然不如辋川可以用工极为精巧,令人眼目和心灵都受到强烈的触动。就是那个印度鸡头摩寺五通菩萨所传的极乐世界图像,《观无量寿经》所说的极乐世界景像,也是大概介绍而已。对于极乐世界来说,那些忉利天,兜率天,化乐诸天,也比不上一点点。若使人能够详细的看到,何止各种疾病都消除,甚至八万四千的烦恼痛苦也都消灭无余了啊。过去永明大师说“神栖安养”,又有樝庵法师说“先送心归极乐天”。难道是偶然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4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心灯点亮一切 佛慧显现无边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4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感恩布施
南无地藏王菩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5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7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94. 谈宗

【原文】 予未出家时。乍阅宗门语。便以情识模拟。与一座主书。左纵右横。座主惮焉。出家数年后。重会座主于一宿庵。劳问间。见予专志净土。语不及宗。矍然曰。子向日见地超卓。今反卑近。何也。予笑曰。谚有之。初生牛犊不畏虎。识法者惧。君知之乎。座主不答。

【译文】 我还没出家时,偶然看到禅宗语录,便用世间常情意识去模仿。曾给一位代住持统领僧众的座主的书信中,上下左右随意发挥,当时座主就吃惊了。出家数年后,在“一宿庵”又见到那位座主,互相关心询问中,他见我对净土专心致志,谈话不提禅宗,诧异的说:“你以前的见解超常卓越,现在反而谦卑了,为什么?”我笑着说:“有句谚语,‘初生牛犊不怕虎。’而懂佛法的人就谨慎了,你知道吗?”座主不回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95. 念佛

【原文】 世人稍利根。便轻视念佛。谓是愚夫愚妇勾当。彼徒见愚夫愚妇口诵佛名。心游千里。而不知此等是名读佛。非念佛也。念从心。心思忆而不忘。故名曰念。试以儒喻。儒者念念思忆孔子。其去孔子不亦庶几乎。今念念思忆五欲。不以为非。而反以念佛为非。噫。似此一生空过。何如作愚夫愚妇耶。而惜乎智可能也。愚不可能也。

【译文】 世间的人根性稍微好点,就轻视念佛,认为是愚夫愚妇的勾当。他们只见到愚夫愚妇口里念佛号,心却跑到千里外了,而不知这等念佛是名义上的读佛,不是念佛啊。念是从心起,心思忆念佛而不忘却,这才叫做念。我试着用儒家作比喻吧,学儒的人常思念孔子,那么和孔子不就差不多了吗。现在常想着世间的各种欲望,不知道是错,反而认为念佛是错。噫!就这样空过一生,还不如作愚夫愚妇呢。但可惜智慧的人能作,愚蠢的人不可能作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1:29 , Processed in 0.255688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