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崇原》:鹿性纯阳,息通督脉,茸乃骨精之余,从阴透顶,气味甘温,有火土相生之义。主治漏下恶血者,土气虚寒,则恶血下漏。鹿茸禀火气而温土,从阴出阳,下者举之,而恶血不漏矣。寒热惊痫者,心为阳中之太阳,阳虚则寒热。心为君主而藏神,神虚则惊痫。鹿茸阳刚渐长,心神充足,而寒热惊痫自除矣。益气强志者,益肾脏之气,强肾藏之志也。

《本草求真》:[批]鹿茸温补真阳以通督。麋茸温补肾水以助血。

鹿茸专入命门、督,兼入肝。甘咸气温,禀纯阳之质,含发生之气,号为山兽,性淫而遊山,夏至得阴气而角解,阴生阳退之象也。至于大于鹿者为麋,麋是泽兽,居阴,性淫而遊泽,冬至得阳气而角解,阳生阴退之象也。阴阳相反如斯。故鹿气味纯阳,其茸能于右肾补其精气不足,大为补精暖血之剂。是以书载能补髓养血,强筋健骨。凡腰肾虚冷,遗精崩带等症,服皆有效。麋虽属阴,而茸又属阴中之阳,故能入于左肾补其血液不足,且诸茸皆发督脉之背,鹿鼻常反向尾,能通督脉,其华在角,取以补命门,补精补气,皆以养阳也。督为肾脏外垣,外垣既固,肾气内充,命门相火不致妄动,血气精津得以凝聚,故鹿茸又云能补督脉之真阳,麋茸能补督脉阴中之阳,不可不细为明辨耳。但鹿茸与麋,世罕能辨,大抵其质粗壮,脑骨坚厚,毛色苍黧面杂白毛者则为麋茸;形质差瘦,脑骨差薄,毛色黄泽而兼白毛者,是为鹿茸。麋鹿虽分有二,然总不外填补精髓,坚强筋骨,长养气血,而为补肝滋肾之要药也。鹿一牡常御百牝,是肾气有余而足于精者也。故有助阳扶阴之妙。

《得配本草》:甘,温。纯阳。入足少阴经血分。通督脉之气舍,达奇经之阳道,生精补髓,养血益阳。止鬼交,疗崩带,破瘀血,散痈肿,治石淋,止遗尿。一切阳虚,以致耳聋目暗,眩运虚痢等症,得此自治。

配苁蓉、麝香,治酒泄骨立;配参、芪,提痘浆;配狗脊、白蔹、艾,治冷带不止。阴火盛者禁用。

《本草经解》:气温,秉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甘无毒,行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

肝藏血,脾统血,肝血不藏,则脾血不统,漏下恶血矣,鹿茸气温,可以达肝,味甘可以肤脾,所以主之也。

寒热惊痫者,惊痫而发寒热也,盖肝为将军之官,肝血虚则气亢,挟浊火上逆,或惊或痫矣,鹿茸味甘,可以养血,气温可以导火,所以止惊痫之寒热也。

益气者,气温则益阳气,味甘则益阴气也,甘温益阴阳之气,气得刚大而志强矣。

鹿茸骨属也,齿者骨之余也,甘温之味主生长,所以生齿。

真气充足,气血滋盛,所以不老也。

《神农本草经读》:鹿为仙兽而多寿,其卧则口鼻对尾闾,以通督脉,督脉为通身骨节之主,肾主骨,故又能补肾,肾得其补,则大气升举,恶血不漏。以督脉为阳气之总督也,然茸中皆血所贯,冲为血海,其大补冲脉可知也。凡惊痫之病,皆挟冲脉而作,阴气虚,不能宁谧于内,则附阳而上升,故上热而下寒;阳气虚,不能周卫于身,则随阴而下陷,故下热而上寒,鹿茸入冲脉而大补其血,所以能治寒热惊痫也。

至于长而为角,《别录》谓其主恶疮、逐恶气,以一点胚血,发泄已尽,只有拓毒消散之功也。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甘,温。主漏下恶血,血中之阳不能固摄。寒热,阳虚。惊痫,心火亏少。益气强志,补血之功。生齿不老。补肾之效。角:主恶疮痈肿,拓血中之毒。逐邪恶气,拓阴邪之气。留血在阴中。阴络之凝滞,得热而运行也。

鹿茸之中,惟一点胚血,不数日而即成角,此血中有真阳一点,通督脉,贯肾水,乃至灵至旺之物也,故入于人身为峻补阳血之要药。又其物流动生发,故又能逐瘀通血也。余义见白胶条下。

鹿茸气体全而未发泄,故补阳益血之功多。鹿角则透发已尽,故拓毒消散之功胜,先后迟速之间,功效辄异,非明乎造化之机者,不能测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经疏证》:血非与热搏,不为恶血痈肿,犹可以性温者治之乎?岂知鹿角之自下上上,歧中出歧,两两相参,灿然并列,绝似足三阴经也。夫脾肝肾聊处中下均主引精血上奉,其有藏气不咸,无以蒸腾精血,而或为留结,或至渗泄,若不用性温之物,何以使留者行,陷者举耶?纵使恶疮痈肿,邪恶气留血在阴中,有挟热者,不妨以他物别除其热,鹿角则仍引其中未败之血,隶原统之经而上萦焉,以免诛伐无过之咎。至于折伤血瘀,或血脉不续而腰脊痛,或血脉留阻而少腹急痛者,正须此通其流行之路,而后病可已,惟其性温,是以能致气行,惟其气行,是以能动留血,故别录归结其功而美之曰益气,无惭也已。凡兽血皆不能至角,惟鹿则角中有血,是本能引血至上者,况茸乃当旧角才解,积血岔涌,将欲作角之时,逞其曳引之力,正厚取其推送之势方张,而下溜者转而上供,馁怯者易而雄骏,斯不特漏下恶血可止,即惊痫寒热中,且能为益其气,强其志矣。齿为骨之余,与角为骨之余,则能生角者不能转而生齿乎?别录所谓虚劳洒洒如疟,正以扩充本经惊痫寒热之旨,见不但能益气强志已耳,就寒热洒洒如疟而羸瘦者,或兼有四肢酸疼,或兼有腰脊痛,或小便不固,或精自遗泄,或溺中有血,则此洒洒如疟者,不得徒以寒热视之,当知其精血不充,阴阳相贼害,宜建其作强之机,益其雄壮之势矣,其他主治,则犹角之所能,而此更加灵耳。

《本草新编》:味甘、咸、苦、辛,气温,无毒。益气滋阴,扶肢体羸瘦,强志坚齿,止腰膝酸疼,破留血隐隐作疼,逐虚劳洒洒如疟,治女人崩中漏血,疗小儿寒热惊痫,塞溺血泄精,散石淋痈肿。

鹿角,味淡,气温。逐鬼辟邪,轻身益气,续绝伤,强筋骨,消痈疽,愈恶疮,止妇人梦与鬼交,令病者招实鬼话。

鹿胶,止痛安胎,大补虚羸,疗跌扑损伤,治吐衄崩带。

鹿角霜,专止滑泻。鹿肾,补中以滋肾元。

鹿血,调血脉,止腰疼。滚酒调热服,生服误。

鹿一身皆益人者也,而鹿茸最胜。凡阳痿而不坚者,必得茸而始能坚,非草木兴阳之药可比,但必须用茸为妙。如不可得茸,用三寸长之毛角亦佳,犹胜于鹿角胶也。夫鹿乃阳兽,而世人转讥东坡之误,真不善读书者也。《本经》言麋属阳者,乃传写之误也。麋乃鹿之小者,鹿乃麋之大者,亦非也。麋鹿同形,而种实各别,麋小而鹿大者,尚是从形而分别之也。麋体生来是小,而老亦不大,鹿则老而弥大也。东坡谓鹿在山而麋在泽,亦非。麋实生于山也。夏至鹿角解,冬至麋角解,亦非阳退阴退之义。鹿,阳兽也,夏至则一阴生,阳得阴而生新,则旧者自去,故鹿角至夏至而解也;麋,阴兽也,冬至则一阳生,阴得阳而生新,则旧者难留,故麋角至冬至而解也。天地之道,阴阳两相根也,阳得阴而阳生,阴得阳而阴长。麋、鹿之角,亦何独不然。只因《本经》传写之误,以致人错认鹿为麋也。予不得不辨之,然而人终不信也。予更有辨麋之法,麋有四目,非目在眼上也,前腿外臁之间有似目者二处,有则麋而无则鹿,至易辨也。鹿茸益阴,然亦无大效,不必取之以入药。世人有麋、鹿合而成膏,以治阴阳之虚则可耳。然而用麋、鹿为膏,又不若用鹿胎,加之人参、熟地、山茱、山药、茯苓、牛膝、柏子仁、巴戟天、肉苁蓉、炒枣仁、甘草、白术、麦冬、沙参、五味子、杜仲、破故纸、黄芪、当归,为全鹿丸之更妙也。用大鹿为全鹿丸者,误。鹿脂为丸,大能生先天之气,益后天之母,健脾生精,兴阳补火,至神之丸,奈世人未识耳。

或疑鹿茸白者,非鹿茸也,乃麋茸也,必以紫者为佳,果然乎?曰:鹿茸不论紫白,大约角上毛短者为鹿茸,角上毛长半寸者为麋茸,最细而又多毛。然而天下鹿茸多而麋茸少。盖麋种雄最少,而紫最多,遇鹿则交,世人未知,因识之,以辨鹿、麋之分,最易别也。《本草分经》甘、咸,温。补右肾精气,暖肾助阳,添精补髓健骨。治一切虚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鹿茸精能使大鼠离体心脏的冠脉流量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减慢,具有强心作用,还能使失血性低血压的血压恢复加快。

2. 鹿茸有较好的抗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作用,能减轻细胞结构损伤,改善左室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3. 鹿茸对脑电图有一定影响,可增加突触末端的cAMP水平。

4. 鹿茸能使雄性鼠血浆和细胞培养液黄体生成素(LH)含量增多,具有促性腺功能。

5. 鹿茸能促进糖酵解,但对三羧酸循环无影响,对肝组织糖代谢影响不明显。

6. 鹿茸能刺激肝组织蛋白和RNA的合成。

7. 鹿茸能明显增强小鼠的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对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作用,能增加免疫器官的重量,并可明显提高小鼠血清和凝集素效价。

8. 鹿茸可抑制脑和肝的单胺氧化醇(MAO)活性。

9. 鹿茸可抑制和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并能增强学习和记忆功能。

10. 鹿茸有抗疲劳、耐缺氧、抗应激作用,并有强壮作用。

11. 鹿茸可促进创伤愈合。

12. 鹿茸有抗氧化作用。

13. 鹿茸对实验性胃溃疡、肝损伤均有抑制和保护作用。

14. 鹿茸有抗炎作用。

15. 鹿茸对HL60细胞有明显的诱发分化作用。

16. 鹿茸多胺对环磷酰胺诱发的遗传物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17. 鹿茸能增强胃肠的蠕动和分泌功能,加强肾脏的利尿作用,提高离体子宫的张力和加强节律性收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鹿  角  胶(《本经》)

鹿角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各种雄鹿已长成骨化的角。鹿角胶为鹿角煎熬浓缩而成的胶状物。主产于东北、西北、内蒙、新疆及西南山区,现亦有人工饲养。原动物生活于森林中,喜群居,善跳跃,感官灵敏,具有季节性垂直迁徙习性,食性广泛。鹿角味咸,性温。归肝肾经。功似鹿茸而药力薄弱。鹿角胶味甘、咸,性温。归肝、肾经。功能补肝肾、益精血、止血。临床用名鹿角胶。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气味甘平无毒,主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补中益气,妇人血闭无子,止痛安胎。

《日华子本草》:鹿角,疗患疮,痈肿,热毒等,醋摩傅。脱精、尿血,夜梦鬼交,并治之,水摩服,小儿重舌,鹅口疮,炙熨之。

《开宝本草》:味咸,无毒。除少腹血急痛,腰脊痛,折伤恶血,益气。

《本草纲目》:鹿角生用则散热行血,消肿辟邪,熟用则益肾补虚,强精活血,炼霜熬膏,则专于滋补矣。

《本草经疏》:白胶是熬鹿角而成,故其味甘,气平。《别录》温,无毒。气薄味厚,降多升少,阳中之阴也。入足厥阴、少阴,手少阴、厥阴经。经曰:劳则喘且汗出,内外皆越,中气耗矣。故凡作劳之人,中气伤绝,四肢作痛多汗,或吐血下血,皆肝心受病。此药味甘气温,入二经而能补益中气,则绝伤和,四肢利,血自止,汗自敛也。折跌伤损则血瘀而成病,甘温入血通行又兼补益,故折跌伤损自愈。妇人血闭无子,乃崩中淋露,胎痛不安,腰痛羸瘦者,皆血虚肝肾不足之候。温肝补肾益血,则诸证自退而胎自得所养也。血气生,真阳足,故久服能轻身延年耳。更治尿血,溺精,疮疡肿毒及漏下赤白。妇人久服,能令有子。

简误:鹿乃仙兽,纯阳之物也。其治劳伤羸瘦,益肾添精,暖腰膝,养血脉,强筋骨,助阳道之圣药也。然而肾虚有火者,不宜用。以其偏于补阳也。上焦有痰热,及胃家有火者,不宜用。以其性热复腻滞难化也。凡吐血下血,系阴虚火炽者,概不得服。

鹿角:鹿,山兽,属阳。夏至解角者,阴生阳退之象。麋,泽兽,属阴。冬至解角者,阳生阴退之象也。是以麋茸补阴,鹿茸补阳。角亦如之。凡角初生软嫩者为茸,禀壮健之性,故能峻补肾家真阳之气。熬成白胶,则气味甘缓,能通周身之血脉。生角则味咸,气温,惟散热、行血、消肿、澼恶气而已。咸能入血软坚,温能通行散邪,故主恶疮痈肿,逐邪恶气,及留血在阴中,少腹血急能,折伤恶血等证也。肝肾虚则为腰脊痛,咸温入肾补肝,故主腰脊痛。气属阳,补阳故又能益气也。日华子云:水磨服,治脱精,尿血,夜梦鬼交。醋磨汁,涂疮疡痈肿热毒。火炙热,熨小儿重舌,鹅口疮。孟诜云:蜜炙研末酒服,轻身,强骨髓,补阳道绝伤。又治妇人梦与鬼交者,酒服一撮,即出鬼精。烧灰治女子胞中余血不尽欲死者,悉取其入血行血,散热消肿,补阳澼邪之意也。
简误:无瘀血停留者不得服。阳盛阴虚者忌之。胃火齿痛亦不宜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药鉴》:气温,味苦咸,气薄味厚。生精血,秘精髓,止血崩,除腰脊之疼,补虚羸劳绝之剂,血家之圣药也。与川芎同用,上补头角,及面部之血。与白芍、当归同用,中补脾胃之血,使脾胃永不受邪。与熟地同用,下补肾家之阴。与条芩、槐角同用,能补大肠之血而凉之。随其所至,而各有所补焉。予尝治一人肠风下血并血痢者,诸药不效,即用鹿角胶以治之,服一斤愈。或问其故,予曰:大肠虽云多血,亦多气也。其人患血病数月,则血愈亏,而气愈盈,邪火灼真阴,即草根树皮,安能疗之哉?故用鹿角胶为主,人乳为辅,大佐以凉血药,则血生以配气,而气不得逼血妄行,故其患乃止。方用鹿角胶一斤,何首乌赤者六两,分三制,一用旱莲草汁浸,一用冬青子汁浸,一用桑椹汁浸,当归六两制同,白芍三两,川芎一两,自己发漆一两,胎发漆一两,晒熟地五两,茯神四两,乳浸加倍为良,浑沌皮一付,俱为细末,炼蜜和胶为丸。久服诸病不染,极能黑须发,美颜色,壮精神,填骨髓,固肾元。内加家白菊乳制,又能明目清心。此天一生水之要药也。痘家热症,用之于凉血解毒药中立儿。盖热毒既盛,则真阴为其所灼烁矣。真阴既损,则热毒用之益炽,世之治者,每每用解毒汤单服,是救一息之危,不知真阴不至,则热邪虽退,刻即生矣。予尝用此剂于凉血解毒药中以养阴,则养阴者,乃所以退阳也,悟者得之。又脾泄之人,服之亦妙。药后不可食鹿肉,鹿肉忌雉肉。

《景岳全书》:味甘咸,气温。大补虚羸,益血气,填精髓,壮筋骨,长肌肉,悦颜色,延年益寿。疗吐血下血,尿精尿血,及妇人崩淋,赤白带浊,血虚无子,止痛安胎,亦治折跌损伤,疮疡肿毒。善助阴中之阳,最为补阴要药。

《本草备要》:咸温。生用则散热,行血,消肿,醋磨,涂肿毒;为末酒服,治折伤。《医余》曰:有臁疮赤肿而痛,用黄连凉药久不愈者,却当用温药,如鹿角灰、发灰、乳香之类,此阴阳寒暑往来之理也。辟邪,治梦与鬼交。酒服一撮,鬼精即出,能逐阴中邪气恶血。炼霜熬膏,则专于滋补。时珍曰:鹿乃仙兽,纯阳多寿,能通督脉,又食良草,故其角肉食之,有益无损。

《本经逢原》:鹿角生用则散热行血,消肿辟邪,熬胶则益阳补肾,强精活血,总不出通督脉补命门之用。但胶力稍缓,不如茸之力峻耳。互参二条经旨,乃知茸有交通阳维之功,胶有缘合冲任之用。然非助桂以通其阳,不能除寒热惊痫。非龟鹿二胶并用,不通达任脉,而治羸瘦腰痛;非辅当归、地黄,不能引入冲脉,而治妇人血闭胎漏。至若胶治伤中劳绝,即茸主漏下恶下也;胶之补中益气力,即茸之益气强志也。历考《别录》、《外台》、《千金》等方,散血解毒居多,非如近世专一温补为条,殊失圣贤一脉相传之义。

《本草崇原》:鹿茸形如萌粟,有初阳方生之意。鹿角形如剑戟,具阳刚坚锐之体,水熬成胶,故气味甘平,不若鹿茸之甘温也。主治伤中劳绝者,中气因七情而伤,经脉因劳顿而绝。鹿胶甘平滋润,故能治也。治腰痛羸瘦者,鹿运督脉,则腰痛可治矣。胶能益髓,则羸瘦可治矣。补中者,补中焦。益气者,益肾气也。治妇人血闭无子者,鹿性纯阳,角具坚刚,胶质润下,故能启生阳,行瘀积,和经脉而孕子也。止痛安胎者,更和经脉而生子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求真》:[批]温补肾阴以通冲任。

鹿胶专入肝。由角煎熬。书载补阳益阴,强精活血,总不出通督脉补命门之用。但胶性力缓味甘,不能如茸之力峻,盖茸有通交阳维之功,阳维起于诸阳之会而维持诸阳。胶有缘合冲脉之用。冲脉起于胞中为诸脉之海。胶非藉桂同用以通其阳,则不能除寒热惊痫;胶非假龟胶同用,不能达任而治羸瘦腰痛;任脉行腹部之中行,乃阴脉之总司。胶非假地黄、当归同投,不能引入冲脉而治妇人血闭胎漏。至若胶治伤中绝劳,即茸所谓能以益气强志也;胶之能以轻身延年,即茸所谓能以生齿不老也。然惟平脏服之得宜,若使纯阴无阳,服此反能泥膈,先不免有腹胀饱满之弊矣。

《得配本草》:畏大黄。

甘、咸,温。入足少阴经血分。补阴中之阳道,通督脉之血舍。壮筋骨,疗崩带。妇人虚冷,胎寒,腹痛,此为要药。

得龙骨,治盗汗遗精;得茯苓,治小便频数。

真阴虚服之,火炎水愈涸。痰热、血症俱禁用。

《本草经解》:鹿角胶气平,秉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质滋味厚,阴也。

中者,脾土也,伤中劳绝者,脾虚之人,而作劳以伤真气,脾为阴气之源,源枯而阴绝也,其主之者,味甘益脾阴也。

腰痛羸瘦者,脾为阴气之源,而外合人身之肌肉,脾阴虚则肾阴亦虚,故腰痛而肌肉瘦削也,其主之者,味甘可以补脾,气平可以益肺滋肾也。

补中者,补脾中气也;益气者,肺主气,气平可以益肺也。

脾统血,女子血闭无子,脾血不统也,味甘益脾阴,所以主之。脾血少则燥而痛矣,味甘养血,所以止痛。血足则胎安,故又安胎也。

《神农本草经读》:白胶即鹿角煎熬成胶,何以《本经》白胶为上品,鹿茸列为中品乎?盖鹿茸温补过峻,不如白胶之甘平足贵也,功用略同,不必再释。

其主妇人血闭,止痛安胎者,皆补冲脉血海之功也。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甘,平。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皆骨节虚寒之证。补中益气,补血则中气自足也。妇人血闭无子,止痛,安胎。补冲脉血海之功。久服轻身延年。精足血满,故有此效。

鹿之精气全在于角,角本下连督脉。鹿之角,于诸兽为最大,则鹿之督脉最盛可知,故能补人身之督脉。督脉为周身骨节之主,肾主骨,故又能补肾。角之中皆贯以血,冲为血海,故又能补冲脉,冲督盛而肾气强,则诸效自臻矣。

《本经疏证》:鹿角寸截,外削粗皮,内去淤血,浸涤极净,熬炼成胶,浮越嚣张之气,顽梗木强之资,一变而为清纯和缓,凝聚胶固,自然其用在中,收四出浮游之精血,炼纯一无杂之元气,于以为强固之基,施化之本也。试举一端而言,如本经以之主妇人血闭,别录以之疗崩中不止,治闭宜通,治崩宜塞,一物耳,云何通塞并擅?不知肾者主水,聚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五脏盛而不泻,五脏不盛而泻,五脏不盛而不泻,皆病也。以故,不泻者正所以成其泻,泻者必早有不泻者可恃,血非水属欤,以止崩中为通月闭初基,又焉得为并擅。若以为并擅,则通闭与安胎,腰痛与肢疼,多汗与淋露,吐血与下血,皆不容兼有其功,总推极其两端,以令人得所主脑耳。纤能收集津液,甘善敷布精微,鹿角之纤既成白胶,则转而甘,甘以纤为先天,则敷布有序而不至倾尽底里,纤以甘为化身,则收集有度而不至悭吝啬施。试思伤中之候,既已劳绝羸瘦,从何收集?无所收集,将何敷布?无所敷布,羸瘦又焉能复,劳绝又何能续耶!惟其即集为布,藉输作收,径道既泽,中权有资,而化生气于空蒙,充形骸以膏润,曾谓补中益气为瘦词哉,要之一物也。杂驳则行,清纯则补,一病也,杂驳者实,清纯者虚,即鹿角所治之恶血留血痈肿,较白胶所治之吐血下血崩中,言其同自有纯驳之殊,言其异则又皆系血。是药物之炮制,煎煮之久暂,遂别有所专长,于此可见。

《本草分经》:咸,温。熬胶炼霜,功专滋补。益肾强骨,生精血,能通督脉。生用散热,行血,辟邪,能逐阴中邪气恶血,治梦与鬼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巴  戟  天(《本经》)

巴戟天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根。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四川等地。原植物生于山谷、溪边、山地树林下或栽培。喜温和湿润气候,耐旱,不耐霜冻,忌积水,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酸性砂质壤土或壤土最宜生长。味辛、甘,性微温。归肾经。功效补肾助阳、祛风除湿。临床用名有巴戟天、盐巴戟天。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

《名医别录》:味甘,无毒。主治头面游风,小腹及阴中相引痛,下气,补五劳,益精,利男子。

《药性论》:使。能治男子夜梦鬼交泄精,强阴,除头面中风,主下气,大风血癞。病人虚损,加而用之。

《日华子本草》:味苦,安五藏,定心气,除一切风,治邪气,疗水肿。

《开宝本草》:味辛、甘,微温,无毒。疗头面游风,小腹及阴中相引痛,下气,补五劳,益精,利男子。

《本草衍义》:有人嗜酒,日须五七杯,后患脚气甚危,或教以巴戟半两,糯米同炒,米微转色,不用米,大黄一两,剉炒,同为末,熟蜜为丸,温水服五七十丸,仍禁酒,遂愈。

《本草纲目》:治脚气,去风疾,补血海。

《本草经疏》:巴戟天禀土德真阳之精气,兼得天之阳和,阳主发散,散则横行,是当木之令而兼金之用也,故其味辛。《别录》益以以甘,而《本经》又曰微温无毒,宜其然也。其主大风邪气,及头面游风者,风为阳邪,势多走上,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巴戟天性能补助元阳而兼散邪,况真元得补,邪安所留?此所以愈大风邪气也。主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者,是脾肾二经得所养而诸虚自愈矣。其能疗少腹及阴中引痛,下气并补五劳,益精利男子者,五脏之劳肾为之主,下气则火降,火降则水升,阴阳互宅,精神内守,故主肾气滋长,元阳益盛,诸虚为病者不求其退而退矣。

简误:巴戟天性温属阳,故凡病相火炽盛,思欲不得,便赤口苦,目昏目痛,烦躁口渴,大便燥闭,法咸忌之。

《本草蒙筌》:味辛、甘,气微温。无毒。恶丹参雷丸,宜覆盆为使。禁梦遗精滑,补虚损劳伤。治头面游风,及大风浸淫血癞;主阳痿不起,并小腹牵引绞疼。安五脏健胃强筋,安心气利水消肿。益精增志,惟利男人。

《本草乘雅》:草木至冬,莫不随天地气化而藏,独此不凋,与天相戟,当为冬肾之生物也。其精志与骨,咸肾所司,欲其生发者,仗此大有所裨。

深秋结实,经冬不凋,反地之阳杀阴藏,得天之阳生阴长,可判属肝;而以戟、以辛,又可判属肺矣。诚肺肝秉制为用之用药也。故主天有八风,不从乡来者之外所因。与经有五风,触五藏之内所因,或肝失用而阴痿不起;或形失生而筋骨不强;或志从阴藏而颓;或气从阳杀而损,靡不因风入中虚,戟以击之。雷公法秉制之宜,阅杞菊生成,斯义自见。

不曰巴戟地,而曰巴戟天,虽似弄巧,实出至理。如是乃可合天有八,经有五风,御五位,触五藏也。

《药性解》:巴戟天,味辛甘,性微温,无毒,入肺、肾二经。主助肾添精,除一切风及邪气。覆盆为使,恶雷丸、丹参。

按:巴戟之温,本专补肾,而肺乃肾之母也,且其味辛,故兼入之以疗风。凡命门火旺以致泄精者忌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景岳全书》:味甘微温,阴中阳也。虽曰足少阴肾经之药,然亦能养心神,安五脏,补五劳,益志气,助精强阴。治阴痿不起,腰膝疼痛,及夜梦鬼交,遗精尿浊,小腹阴中相引疼痛等证。

《本草备要》:补肾祛风。

甘辛微温,入肾经血分。强阴益精,治五劳七伤。辛温散风湿,治风气脚气水肿。覆盆子为使。恶丹参。

《本经逢原》:巴戟天严冬不凋,肾经血分及冲脉药也,故守真地黄饮子用之,即《本经》治大风邪气之谓。以其性补元阳而兼散邪,真元得补,邪安所留?是以可愈大风邪气也。主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者,脾胃二经得所养,而诸虚自瘥矣。又治脚气,补血海,病人虚寒加用之。有人嗜酒患脚气甚危,或教以巴戟半两,糯米同炒,去米,大黄一两炒为末,熟蜜丸,温水下七十丸,仍禁酒遂愈。惟阴虚相火炽盛者禁用。

《本草崇原》:巴戟生于巴蜀,气味辛甘,禀太阴金土之气化。其性微温,经冬不凋,又禀太阳标阳之气化。主治大风邪气者,得太阴之金气,金能制风也。治阴痿不起,强筋骨者,得太阳之标阳,阳能益阴也。安五脏,补中者,得太阴之土气,土气盛,则安五脏而补中。增志者,肾藏志而属水,太阳天气,下连于水也。益气者,肺主气而属金,太阴天气,外合于肺也。

《本草求真》:[批]温补肾阴,兼祛风湿。

巴戟天专入肾。辛甘微温。据书称为补肾要剂,能治五痨七伤,强阴益精,以其体润故耳。好古曰:巴戟肾经血分药也。权曰:病人虚损,加而用之。然气味辛温,又能祛风除湿,故凡腰膝疼痛,风气脚气水肿等症,服之更为有益。宗奭曰:有人嗜酒,日须五七杯,后患脚气甚危,或教以巴戟半两,糯米同炒,米微转色,专米不用,大黄一两,剉炒,同为末,熟蜜丸,温水服,仍禁酒愈。观守真地黄饮子用此以治风邪,义实基此,未可专作补阴论也。

《得配本草》:覆盆子为之使。恶雷丸、丹参。

辛、甘,温。入足少阴经血分。助阳起阴。治一切风湿水肿,少腹引阴冷痛,夜梦鬼交精泄。
得纯阴药,有既济之功。君大黄,治饮酒脚气。

滚水浸去心,助阳;杞子煎汁浸蒸,去风湿;好酒拌炒,摄精;金樱子汁拌炒,理肾气,菊花同煮。

火旺泄精,阴水虚乏,小便不利,口舌干燥,四者禁用。

巴戟、锁阳,暖肾经之寒;熟地、杞子,制能脏之热。肾脏虚多热,肾经虚多寒。经脏不同,水火判别,毋得误用。

《本草经解》:巴戟天气微温,秉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甘无毒,得地金土二味,入足阳明燥金胃经。气味俱升,阳也。

风气通肝,巴戟入肝,辛甘发散,主大风邪气,散而泻之也。

阴者宗筋也,宗筋属肝,痿而不起,则肝已全无鼓动之阳矣,巴戟气温益阳,所以主之。盖巴戟治阳虚之痿;淫羊藿治阴虚之痿也。

肝主筋,肾主骨,辛温益肝肾,故能强筋骨也。

胃者五脏之原,十二经之长,辛甘入胃,温助胃阳,则五脏皆安也。胃为中央土,土温则中自补也。

肾通气而藏志,巴戟气温益肝,肝者敢也,肝气不馁,则不耗肾,而志气增益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农本草经读》:巴戟天气微温,秉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甘无毒,得地金土二味,入足阳明燥金胃。虽气味有土木之分,而其用统归于温肝之内,《佛经》以风轮主持大地,即是此义。《本经》以“主大风”三字提纲两见,一见于巴戟天,一见于防风,阴阳造化之机,一言逗出。《金匮》云“风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防风主除风之害,巴戟天主得风之生,不得滑口读去。盖人居大块之中,乘风以行鼻息呼吸,不能顷刻去风。风即是气,风气通于肝,和风生人,疾风杀人,其主大风者,谓其能化疾风为和风也。

邪气者,五行正气不得风,而失其和,木无风则无以遂其条达之情,火无风则无以遂其炎上之性,金无风则无以成其坚劲之体,水无风则潮不上,土无风则植不蕃,一得巴戟天之用,则到处皆春,而邪气去矣。

邪气去而五脏安,自不待言也。

况肝之为言敢也,肝阳之气,行于宗筋,而阴痿起;行于肾脏,肾藏志而志增,肾主骨而骨强;行于脾脏,则震坤合德,土木不害,而中可补。

益气二字,又总结通章之义,气即风也,逐而散之,风散即为气散,生而亦死;益而和之,气和即是风和,死可回生,非明乎生杀消长之道者,不可以语此。

《本草新编》:巴戟天,味甘、温,无毒。入心肾二经。补虚损劳伤,壮阳道,止小腹牵痛,健骨强筋,定心气,益精增智,能止梦遗。此臣药,男妇俱有益,不止利男人也。世人谓其能使痿阳重起,故云只利男子。不知阳事之痿者,由于命门火衰,妇人命门与男子相同,安在不可同补乎。夫命门火衰,则脾胃寒虚,即不能大进饮食。用附子肉桂,以温命门,未免过于太热,何如用巴戟天之甘温,补其火,而又不烁其水之为妙耶。

或问近巴戟天人罕用,只用于丸散之中,不识亦可用于汤剂中耶?巴戟天,正汤剂之妙药,无如近人不识也。巴戟天,温而不热,健脾开胃,既益元阳,复添阴水,真接续之利器,有近效,而又有远功。夫巴戟天虽入心、肾,而不入脾胃,然入心,则必生脾胃之气,故脾胃受其益。汤剂用之,其效易速,必开胃气,多能加餐,及至多餐,而脾乃善消。又因肾气之补,薰蒸脾胃之气也,谁谓巴戟天不宜入于汤剂哉。巴戟天温补命门,又大补肾水,实资生之妙药。单用一味为丸,更能补精种子,世人未知也。

或疑巴戟天入汤剂最妙,何以前人未见用之?曰:前人多用,子未知之耳。夫巴戟天,补水火之不足,益心肾之有余,实补药之翘楚也。用之补气之中,可以健脾以开胃气;用之补血之中,可以润肝以养肺阴。古人不特用之,且重用之。自黄柏、知母之论兴,遂置巴戟天于无用之地。嗟乎!人生于火,而不生于寒,如巴戟天之药,又乌可不亟为表扬哉。

《本草分经》:甘、辛,微温。入肾经血分,强阴益精,散风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巴戟天口服液能抑制幼年小鼠胸腺萎缩,升高其中白细胞数,并能增加甲状腺功能低下小鼠的耗氧量,使其M受体活性恢复正常。

2. 巴戟天提取物具有增加血中皮质酮含量的作用,还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

3. 巴戟天对阳虚患者有雄激素样作用。

4. 巴戟天乙醇浸液在试管内对枯草杆菌有抑制作用,乙醇提取液体外对乙肝病毒有抑制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7 23:08 , Processed in 0.235635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