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经疏证》:晷度愈西,收肃愈甚。枸杞为物,叶岁三发,木气最畅,乃当收肃之候,且花且实,此之谓以金成木。色赤属火,火衰畏水,火盛耗水,枸杞之实,内外纯丹,乃饱含津液,严寒不坠,此之谓从火制水。以金成木,是于秘密中行生发,故主五内邪气。从火制水,是于焦涸中化滋柔,故主热中消渴。此一根之功,一实之效,已明晰哓示,无复遗义。然所谓周痹风湿者,却宜何所取裁?夫周痹在血脉之中,随脉以下,由风寒湿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分裂则痛,因邪而成沫,以沫而致痛,谓不似其实之嵌红色于津液中,包津液于红里内不可。夫惟津液与红酿成一体,是以能使风与湿相揣而化,不相逐以争,曰周痹风湿者,以味苦气寒之资,不能已寒,特可治周痹之属风湿者。虽然,别录所著下胸胁气客热头痛,是升而有降之功;补内伤大劳嘘吸坚筋骨强阴利大小肠,是降而得升之益,仍可一系之根一系之实者,又缘何而有此效?夫实主退藏,根主生发,原草木之互性,则实际水土而转生发,根极畅茂而转退藏,独非草木常理乎!特枸杞者其水木之气,究竟须得金火乃能致功,就下胸胁气治客热头痛,固呈效于至高,而补内伤大劳嘘吸者,又岂不在心肺,盖水木之用成于金火,然火之所以丽,金之所以位,却终赖水火之精华奉养,乃克就昌明治节之勋,往还相承,周旋相济,而实有益于形体者,则曰坚筋骨强阴是已。后人所谓枸杞根能退有汗之热,枸杞实能益心中之液,不甚有意乎?

《本草新编》:味甘、苦,气微温,无毒。甘肃者佳。入肾、肝二经。明耳目,安神,耐寒暑,延寿,添精固髓,健骨强筋。滋阴不致阴衰,兴阳常使阳举。更止消渴,尤补劳伤。
地骨皮,即枸杞之根也。性甚寒凉,入少阴肾脏,并入手少阳三焦。解传尸有汗肌热骨蒸,疗在表无汗风湿风痹,去五内邪热,利大、小二便,强阴强筋,凉血凉骨。二药同是一本所出,而温寒各异,治疗亦殊者,何也?盖枸杞秉阴阳之气而生。亲于地者,得阴之气;亲于天者,得阳之气也。得阳气者益阳,得阴气者益阴,又何疑乎?惟是阳之中又益阴,而阴之中不益阳者,天能兼地,地不能包天。故枸杞子益阳而兼益阴,地骨益阴而不能益阳也。然而,二物均非君药,可为褊裨之将。枸杞佐阳药以兴阳,地骨皮佐阴药以平阴也。

或疑枸杞阳衰者,尤宜用之,以其能助阳也。然吾独用一味煎汤服之,绝不见阳兴者,何故?恐枸杞乃地骨皮所生,益阴而非益阳也。曰:兴阳亦不同也。阳衰而不至大亏者,服枸杞则阳生。古人云:离家千里,莫服枸杞。正因其久离女色,则其阳不衰,若再服枸杞,必致阳举而不肯痿,故戒之也。否则,何不戒在家之人,而必戒远行之客,其意可知矣。然则吾子服枸杞而阳不兴者,乃阳衰之极也。枸杞力微,安得有效乎。

《本草分经》:甘,微温。滋补肝肾而润,生精助阳,去风明目,利大小肠。

《本草思辨录》:《本经》、《别录》,枸杞不分子皮苗叶。而就其文体会之,《本经》之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别录》之下胸胁气、客热头痛,是枸杞皮与苗叶之治。《本经》之久服坚筋骨耐寒暑,《别录》之补内伤大劳、嘘吸、强阴、利大小肠,是枸杞子之治。此沈芊绿之言,分别颇当。按陶隐居《本经·序》于地骨皮下列热中消渴字,《千金》治虚劳客热、虚劳苦温,皆用地骨皮。地为阴,骨为里,皮为表,气味甘淡而寒,故所治为肺肝肾三脏虚热之疴。脏阴亏,则热中消渴、胸胁气逆、头为之痛。周痹乃风寒湿客于分肉之间,今曰周痹风湿,必周痹由寒变热之候,《灵枢》所谓神归之则热者也。《千金》而外,后人又以地骨皮退内潮外潮,治骨蒸、骨槽风、吐血、下血、目赤、口糜、小儿耳疳、下疳等证,然系益阴以除热,有安内之功,无攘外之力。虽表里兼治,而风寒之表热,非所能解也。枸杞子内外纯丹,饱含津液,子本入肾,此复似肾中水火兼具之象。味厚而甘,故能阴阳并补,气液骤增而寒暑不畏。且肾气实则阴自强,筋骨自坚,嘘吸之一出一入自适于平。液枯之体,大小肠必燥,得之则利。惟多用须防其滑,而纯丹又能增火也。后世之方,如金髓煎、四神丸、枸杞酒,可谓竭枸杞之才矣。窃意《本经》之主周痹风湿、耐寒暑,非皮与子同用之,不能有此效,俟明者正之。

《医学衷中参西录》:味甘多液,性微凉。为滋补肝肾最良之药,故其性善明目,退虚热,壮筋骨,除腰疼,久服有益,此皆滋补肝肾之功也。乃因古有隔家千里,勿食枸杞之谚,遂疑其能助阳道,性或偏于温热。而愚则谓其性决不热,且确有退热之功效,此从细心体验而得,原非凭空拟议也。

愚自五旬后,脏腑间阳分偏盛,每夜眠时,无论冬夏床头置凉水一壶,每醒一次,觉心中发热,即饮凉水数口,至明则壶中水已所余无几。惟临睡时,嚼服枸杞子一两,凉水即可少饮一半,且晨起后觉心中格外镇静,精神格外充足。即此以论枸杞,则枸杞为滋补良药,性未必凉而确有退热之功效,不可断言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枸杞子对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有增强作用,还有免疫调节作用。

2. 枸杞子有抗肿瘤作用。

3. 枸杞子有抗氧化、抗衰老作用。

4. 枸杞子有保肝及抗脂肪肝的作用。

5. 枸杞子能刺激机体的生长,对某些遗传毒物所诱发的遗传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6. 枸杞子对造血功能有促进作用。

7. 枸杞子能影响下丘-垂体-性腺轴功能,并有较好降血糖作用。

8. 枸杞子可增强生殖系统功能,加强离体子宫的收缩频率、张力及强度。

9. 枸杞子可增加小鼠皮肤羟脯氨的含量,显著增强小鼠的耐缺氧能力,延长其游泳时间,抗疲劳。

10. 枸杞子有一定降压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山  茱  萸(《本经》)

山茱萸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除去果核的果肉。主产于浙江、安徽、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原植物生于海拔400~1500米的林缘或林中。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以土质肥沃、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壤土最宜生长。味酸,性温。归肝、肾经。功效补益肝肾、收敛固涩。临床用名有山茱萸、枣皮。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酸,平。主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

《名医别录》:微温、无毒。主治肠胃风邪,寒热,疝瘕,头脑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包,温中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藏,通九窍,止小便利。久服明目,强力。

《药性论》:使,味咸,辛,大热。治脑骨痛,止月水不定,补肾气,兴阳道,坚长阴茎,添精髓,疗耳鸣,除面上疮。主能发汗,止老人尿不节。

《日华子本草》:暖腰膝,助水藏,除一切风,逐一切气,破症结治酒齄。

《开宝本草》:味酸,平、微温,无毒。肠胃风邪,寒热,疝瘕,头脑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疱,温中,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明目,强力,长年。

《汤液本草》:气平微温,味酸,无毒。

入足厥阴经、少阴经。

《本草》云:主温中,逐寒湿痹,强阴益精,通九窍,止小便。入足少阴、厥阴。

《圣济经》云:滑则气脱,涩剂所以收之,山茱萸之涩以收其滑。仲景八味丸用为君主,如何涩剂以通九窍?

雷公云:用之去核,一斤取肉四两,缓火熬用,能壮元气,秘精。核能滑精,故去之。

《珍》云:温肝。

《本经》云:止小便利,以其味酸也。观八味丸用为君主,其性味可知矣。

《药性论》亦云:补肾添精。

《日华子》亦云:暖腰膝,助水脏也。

《本草发挥》:洁古云:味酸,阳中阴也。温肝藏。

《本草经疏》:山茱萸感天地春生之气,兼得木之酸味,神农气平。《别录》微温。总言其得春气之正耳。岐伯、甄权加辛。然尝其味,必是酸多辛少。入足厥阴、足少阴经。阳中之阴,降也。其治心下邪气寒热,肠胃风邪寒热,头风风气去来,鼻塞,面包者,皆肝肾二经所主,二经虚热,故见前证。肝为风木之位,经曰:诸风掉眩,属肝木。此药温能通行,辛能走散,酸能入肝而敛虚热,风邪散则心下肠胃寒热自除,头目亦清利,而鼻塞、面疱悉愈也。逐寒湿痹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总借其辛温散结,行而能补也。至于三虫。亦肠胃湿热所生,湿去则虫自除。能温中则气自下,汗自出矣。凡四时之令,春气暖而生,秋气凉而杀,万物之性,喜温而恶寒,人身精气亦赖阳气温暖而后充足,况肝肾在下,居至阴之位,非得温暖之气则孤阴无以生。此药正入二经,气温而主补,味酸而主敛,故精气益而阴强也。精益则五脏自安,九窍自利。又肾与膀胱为表里,膀胱虚寒则小便不禁;耳为肾之外窍,肾虚则耳聋。肝开窍于目,肝虚则邪热客之而目黄。二经受寒邪则为疝瘕,二脏得补则诸证无不瘳矣。

简误:命门火炽,强阳不痿者忌之。膀胱热结,小便不利者,法当清利,此药味酸主敛,不宜用。阴虚血热不宜用,即用当与黄柏同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草蒙筌》:味酸、涩,气平、微温。无毒。恶桔梗防风防己。入肝肾二经。合散为丸,惟取皮肉。温肝补肾,兴阳道以长阴茎;益髓固精,暖腰膝而助水脏。女人可匀经候,老者能节小便。除一切风邪,却诸般气证。通九窃,去三虫。轻身明目,其核勿用,滑精难收。

谟按:经云:滑则气脱,山茱萸以涩,以收其滑。八味丸用之,无非取其益肾而固精也。《本经》谓:其九窍堪通。是又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矣!

《本草乘雅》:酸温津润,合从水藏之精液亦非自力所能致,必欲待人待时而与者。

茱谐朱,谓木胎火,含阳于内也;萸谐臾,谓冤曲从乙,木之性也。春半开花,夏半结实,色赤味酸,入肝之体,肝之心药也。心下为寒热所薄则火失暖热性,茱萸温中,对待治之。痹遂虫去而身轻矣。客曰:肝主疏泄,隆闭者当用茱萸。别录止小便利者,何也?颐曰:此肝用太过,茱萸补体,使体用均平耳。

《药性解》:味甘酸,微温,无毒,入肝、肾二经。主通邪气,逐风痹,破徵结,通九窍,除鼻塞,疗耳聋,杀三虫,安五脏,壮元阳,固精髓,利小便。恶枯梗、防风、防己。

按:山茱萸大补精血,故入少阴厥阴。六味九用之,取其补肾而不伤于热耳,若舍是而别求热剂,以为淫欲助,犹弃贤良而搜佞幸也,愚乎哉。

《药鉴》:气平,微温,味酸涩,无毒。入足厥阴少阴经药也。温胆补肾,而兴阳道。固精暖腰,而助水脏。通丸窍,匀经候。仲景八味丸以此剂为君为者,盖为滑则气脱,涩则所以收之,故以此剂之涩,以收其滑。其曰止小便者,亦为其补肾添精,味酸能收也。

《景岳全书》:味酸涩,主收敛,气平微温,阴中阳也。入肝肾二脏。能固阴补精,暖腰膝,壮阴气,涩带浊,节小便,益髓兴阳,调经收血。若脾气大弱而畏酸者,姑暂止之,或和以甘草、煨姜亦可。

《本草备要》:补肝肾,涩精气。

辛温酸涩。补肾温肝,入二经气分。固精秘气,强阴助阳,安五脏,通九窍,《圣济》云:如何涩剂以通九窍?《经疏》云:精气充则九窍通利。昂按:山茱通九窍,古今疑之,得《经疏》一言,而意旨害然。始叹前人识见深远,不易测识,多有如此类者,即《经疏》一语而扩充之,实可发医人之慧悟也。暖腰膝,缩小便。治风寒湿痹,温肝故能逐风。鼻塞目黄,肝虚邪客则目黄。耳鸣耳聋。肾虚则耳鸣耳聋,皆用精通窍之功。王好古曰:滑则气脱,涩剂所以收之,仲景八味丸用之为君,其性味可知矣。昂按:《别录》甄权,皆云能发汗,恐属误文,酸剂敛涩,何以反发?仲景亦安取发汗之药以为君乎?李士材曰:酸属东方,而功多在北方者,乙癸同源也。肝为乙木,肾为癸水。去核用。核能滑精。恶桔梗、防风、防己。

《本经逢原》:滑则气脱,涩以收之,山茱萸止小便利,秘精气,取其酸涩以收滑也。甄权治脑骨痛,疗耳鸣,补肾气,兴阳道,坚阴茎,添精髓,止老人尿不节,治面上疮,能发汗,止月水不定。详能发汗,当是能敛汗之误,以其酸收,无发越之理。仲景八味丸用之,盖肾气受益,则封藏有度,肝阴得养,则疏泄无虞,乙癸同源也。命门火旺,赤浊淋痛,及小便不利者禁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草崇原》:山茱萸色紫赤而味酸平,禀厥阴少阳木火气化。手厥阴属心包,故治治心下之邪气寒热。心下乃厥阴心包之部也。手少阳属三焦,故温中。中,中焦也。中焦取汁,奉心化赤而为血,血生于心,藏于肝。足厥阴肝主之血,充肤热肉,故逐周身之寒湿痹。木火气盛,则三焦通畅,故去三虫。

愚按:仲祖八味丸用山茱萸,后人去桂、附,改为六味丸,以山茱萸为固精补肾之药。此外并无他用。皆因安于苟简,不深探讨故也。今详观《本经》山茱萸之功能主治如此,学者能于《本经》之内会悟,而广其用,庶无拘隘之弊。

《本草求真》:[批]温补肝肾,涩精固气。

山茱萸专入肝、肾。味酸性温而涩。何书载缩小便,秘精气,以其味酸酸主收。性涩,涩固脱。得此则精与气不滑。又云,能暖腰膝及风寒湿痹,肝虚则风入,肝寒则寒与湿易犯。鼻塞目黄,肝虚邪客则目黄。以其气温克补,得此能入肝肾二经气分者故耳。冯兆张曰:温暖之剂,方有益于元阳,故四时之令,春生而秋杀也。万物之性,喜暖而恶寒,肝肾居至阴之地,非阳和之气,则阴何以生乎。山茱正入二经,气温而主补,味酸而主敛,故精气益而腰膝强也。且涩本属收闭,何书载使九窍皆通,耳鸣耳聋皆治,亦是因其精气充足,则九窍自利,又曷为涩而不通乎。好古曰:滑则气脱,涩剂所以收之,仲景八味丸用之为君,其性可知矣。绣按《别录》、甄权皆云服能发汗,多是服此精气足而汗自发之意,亦非误文,但令后人费解耳。

《得配本草》:蓼实为之使。恶桔梗、防风、防己。

酸,温。入足厥阴、少阴经血分。收少阳之火,滋厥阴之液,补肾温肝,固精秘气。暖腰膝,缩小便,敛内风,涩阴汗,除面疱,止遗泄。

命门火盛,服之助火精遗。阴虚血热,肝强脾弱,木克土则泻。小便不利,四者禁用。

《本草经解》:山茱萸气平,秉天秋成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酸无毒,得地东方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气味俱降,阴也。

心下,脾之分也,肝之邪、肝木之邪也。肝木血少气充,则克脾土,并于阳则热,并于阴则寒矣,山茱茛味酸入肝,益肝血而敛肝气,则下之寒热自除矣。

山茱萸味酸收敛,敛火归于下焦,火在下谓之少火,少火生气,所以温中。

山茱茛气平益肺,肺主皮毛而司水道,水道通调,则皮毛疏理,而寒湿之痹瘳矣;三虫者,湿热所化也,湿热从水道下行,则虫亦去也。

《神农本草经读》:山萸色紫赤而味酸平,秉厥阴少阳木火之气,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皆属于风木也;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皆属于相火也。

心下巨阙穴,乃手厥阴心包之募,又心下为脾之分,曰邪气者,脾之邪,实为肝木之邪也,足厥阴肝木血少气亢,则克脾土,并于阳则热,并于阴则寒也,又寒热往来,为少阳之,山萸秉木火之气化,故咸主之。

山萸味酸收敛,敛火归于下焦,火在下谓之少气,少火生气,所以温中。

山萸味酸入肝,肝主藏血,血能充肤热肉,所以逐周身寒湿之痹。

三虫者,厥阴风木之化也,仲景乌梅丸之酸,能治蛔厥,即从此物悟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经疏证》:吴茱萸则既开花,而于是时不结实,山茱萸则既结实,而于是时不长茂,并作游行跌荡之态,故其主病并中上且在心下者,尤为异曲同工。第结实于秋者,其性严烈,故辛窜而峻,结实于春者,其性醇和。故酸润而温,惟其酸润而温,故气深稳而力优柔。不然,则心下既有邪气寒热在外,复有寒湿成痹,譬如天下之事,已至内外云扰,又何可以温中解之。以温中而能悉解内外云扰,必其秉疏通之智,具镇定之职,施练达之才,行敦厚之政者也。故山茱萸之主心下邪气寒热逐寒湿痹也。以游行无碍于中土之资,入其中而据之,乃施其春和发越之令,俾出于外,则随汗而能泄,俾入于肠胃,则随下而能通,在于中者既行,闭于外者又安得而不动。是知所谓邪气寒热与寒湿痹者,必系肝以虚而失其疏通之职,土遂硗瘠不能运邪,肌肉应之,亦为寒湿所著而痹阻,此本经之旨,皆论其因于中者耳。若夫别录,则又参出阴虚而火浮于上,阳弱而水脱于下两节。夫阴以静为职,阳以密为功,故生气通天论曰:阴者藏精而起亟,则徒火在上,而头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皯,阳不卫外,则小便多汗出。惟得温和润泽之物,镇于中,更以酸味招而收之,斯浮于上者回,脱于下者固,既回既固,气自含蓄于中,阴又安得不强,精又安得不固,阴强精固,五脏又焉得不安?九窍又焉得不开阖合节耶?总之山茱萸之长,在结实于春而备受夏秋冬之气,不吐不茹,能常保其酸温之气味,常布其煦育之清标,在阴则能使阴谐而阳不僭,在阳则能使阳秘而阴不耗,山茱萸之功力毕于此矣。或言山茱萸濒湖谓五月采实,不得竟泥元古之别录。夫自别录千金翼外台秘要至图经均云九月十月采,惟图经载一云五月采,与此小异,明明别著一说,不可为凭。王摩诘山茱茛诗云:“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幸与丛桂花,窗前向秋月”,则于五月采之说更何如耶?

《本草分经》:酸、涩,微温。固精秘气,补肾温肝,强阴助阳,而通九窍,兼能发汗。

《本草思辨录》:今人用山茱萸,惟取其强阴益精,原非不是。但其木高丈余,二月开花,一交冬令,即便结实,是全禀厥阴木气。而实酸温,足以温肝祛风宣窍,故又治鼻塞耳聋目黄面疱。至主心下邪气寒热与出汗之文,或疑其无是能矣。不知其色紫赤,兼入心包,且秉风木疏荡之姿,汗为心液,焉得不溱溱以出汗。汗出则寒热之邪亦去。凡此又当于补益之外详究其义者。然则肾气丸用之,盖不第强阴益精之谓已。

《医学衷中参西录》:山萸肉: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因得木气最厚,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治肝虚自汗,肝虚胁疼腰疼,肝虚内风萌动,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与他酸敛之药不同,是以《神农本草经》谓其逐寒湿痹也。其核与肉之性相反,用时务须将核去净,近阅医报有言核味涩,性亦主收敛,服之恒使小便不利,椎破尝之,果有有涩味者,其说或可信。

山茱萸得木气得厚,酸收之中,大具开通之力,以木性喜条达故也。《神农本草经》谓主寒湿痹,诸家本草,多谓其能通利九窍,其性不但补肝,而兼能利通气血可知,若但视为收涩之品,则浅之乎视山茱萸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山茱萸有一定的升高肝糖原的作用,可对抗肾上腺素性高血糖,但对正常大鼠血糖无影响。

2. 山茱萸可促进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抑制单核吞噬系统的功能,降低小鼠的胸腺指数,并能明显抑制SRBC所致迟发型足趾肿胀及DNCB所致接触性皮炎。

3. 山茱萸具有抗休克作用。

4. 山茱萸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粘度。

5. 山茱萸能增强心肌收缩性,提高心脏效率,扩张外周血管,明显增强心脏泵血功能,促血压升高。

6. 山茱萸有抗炎作用。

7. 山茱萸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8. 山茱萸具有抗癌作用。

9. 山茱萸有抗实验性肝损害作用。

10. 山茱萸有利尿作用。

11. 山茱萸能抑制脂质过氧化,防止脂肪分解,也能抑制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

12. 山茱萸具有增强小鼠体力和抗菌素疲劳、耐缺氧和增强记忆力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桑   椹(《新修本草》)

桑椹为桑科植物桑树的成熟果穗。主产于我国南方育蚕地区。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稍耐荫,耐旱,不耐涝,耐贫瘠,对土壤适应性强。味甘,性寒。归心、肝、肾经。功效滋阴补血、生津润肠。临床用名桑椹。

【本草汇言】

《本草纲目》:肾苦燥,宜食辛以润之。肺若逆,宜食苦以泻之。知母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虚而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黄柏乃经血分药,故二药必相须而行,昔人譬之虾与火毋,必相依附。

得黄柏及酒良。

安胎,止子烦,辟射工、溪毒。

捣汁饮,解中酒毒。酿酒服,利水气消肿。

《本草经疏》:桑椹者,桑之精华所结也。其味甘,其气寒,其色初丹后紫,味厚于气。合而论之,甘寒益血而除热,其为凉血补血益阴之药无疑矣。消渴由于内热津液不足,生津故止渴。五脏皆属阴,益阴故利五脏。阴不足则关节之血气不通,血生津满,阴气长盛,则不饥而血气自通矣。热退阴生则肝心无火,故魂安而神自清宁,神清则聪明内发,阴复则变白不老。甘寒除热,故解中酒毒。性寒而下行利水,故利水气而消肿。皆自然之道也。

简误:甘寒带滑,故润而下行,脾胃虚寒作泄者,勿服。

《本草蒙筌》:收曝干,蜜和丸服。开关利窍,安魂镇神。久服不饥,聪耳明目。

《本草备要》:桑椹,甘凉。色黑入肾而补水,利五脏关节,安魂镇神,聪耳明目,生津止渴,炼膏,治服金石药热渴。利水消肿,解酒乌髭。

《本经逢原》:桑椹,手、足少阴、太阴血分药。《本经》所主,皆言桑椹之功,而宗奭云:《本经》言桑甚详,独遗其椹。即濒湖之博识,尚不加察,但以其功误列根皮之下,所以世鲜采用,惟万寿酒用之。

《本草崇原》:止消渴,利五脏,关节痛,安魂,镇神,令人聪明,变白不老。

《本草求真》:甘凉色黑,治能除热养阴止渴,乌须黑发。《月令》云:四月宜饮桑椹酒,能理百种风,又椹可以汁熬烧酒,藏之经年。味力愈佳。

《得配本草》:甘,凉。入足少阴经血分。补水生津。和血脉,利五脏,通关窍,解酒毒。

入糯米酿酒,治水肿胀满。得生熟地,治阴虚火动。

清小肠之热,生用;通关节,酒蒸晒;补肾阴,熟地汁拌蒸晒。

胃寒,大便滑,二者禁用。

《本草新编》:桑椹,专黑髭须,尤能止渴润燥,添精益脑。此三品相较,皮不如椹,而椹更不如叶也。前人未及分晰,世人不知,余得岐伯天师亲讲。老人男女之不能生子者,制桑叶为得子,始知桑叶之妙,为诸补真阳者之所不及。所用桑叶,必须头次为妙,采后再生者,功力减半矣。

或疑桑椹乃桑树之精华,其功自胜于叶,而吾子谓椹不如叶,意者桑叶四季皆可采用,而桑椹必须四月采之为艰乎?曰:椹与叶,功用实同。因椹艰于四季之采用,且制之不得法,功逊于叶多矣。我今备传方法,使人尽知可也。四月采桑椹数斗,饭锅蒸熟,晒干即可为末。桑椹不蒸熟,断不肯干,即干而味已尽散无用,且尤恶铁器。然在饮锅内蒸熟,虽铁锅而不碍也,此皆岐天师传余之秘。同熟地、山茱萸、五味子、人参同用,实益算仙丹,诚恐世人不知制法,所以单言桑叶之奇。盖无椹用叶,功实相同耳。桑椹紫者为第一,红者次之,青则不可用。

《本草分经》:甘、酸,温。入肾。补水生津,利水乌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桑椹有中度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可促使T淋巴细胞成熟,从而使衰老的T细胞得到恢复。

2. 桑椹对体液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

3. 桑椹能升高外周白细胞,有防止环磷酰胺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

4. 桑椹能降低细胞膜上Na+-K+-ATP酶活性,可能是其滋阴作用机制。

5. 桑椹可促进血细胞的生长,并对粒分祖细胞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6. 桑椹在胃中能补充胃液的缺乏,可增强胃的消化力,进入肠内能刺激肠粘膜,使肠液分泌增多,肠的蠕动增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旱  莲  草(《新修本草》)

旱莲草为菊科植物金陵草(鳢肠)的全草。我国各地均产。味甘、酸,性寒。归肝、肾经。功效滋阴益肾、凉血止血。临床用名有旱莲草、墨旱莲、鳢肠。

【本草汇言】

《日华子本草》:鳢肠,排脓,止血,通小肠,长须发,傅一切疮并蚕。

《本草纲目》:乌髭发,益肾阴。

《本草蒙筌》:味甘、酸,气平。无毒。染白发回乌,止赤痢变粪。须眉稀少,可望速生而繁;火疮发红,能使流血立已。

《本草乘雅》:鳢,玄鳢,体色青玄。美在肠,形相肖也。盖肠,畅也。通畅胃气,为水谷道,心肺府,大小肠也。经云:肝主色,自入为青,入肾为黑。为肾之心药肝药,肝之肾药心药,心之肝药肾药也。故鳢肠产南而色玄,则凡毛发须收,色变于色者,使之各色其色耳。经云: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又为肺之脾药肾药,心药肝药矣。故鳢肠白华在秋,禀庚金之化,色味乃充,气平味甘,亦即土大舒和之用。又为脾之肾药心药,肝药肺药也。此以五星互呈,故得形藏敌应,为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弥肤致腠,诚驻形形物耳。若主血痢,正胃失通畅,致谷道不泌不分。盖鳢至难死,自非连者比。至主咸灸疮发,洪血不止,鳢肠脉胜而通心,色胜而通肝,则脉有所主,血有所藏,心主肾也,肝主肺也,水火既济矣,木金互交矣。

《本草备要》:旱莲草一名鲤肠,又名金陵草,补肾。

甘咸,汁黑。补紧止血,黑发乌髭。《千金》云:当及时多收,其效甚速。《经疏》云:性惊不益脾胃。故《千金方》金陵煎丸,用姜汁和剂。

《本草求真》:[批]入肝肾凉血。

旱莲草专入肝、肾。即书所云鳢肠草、金陵草者是也。味甘而酸,性平色黑。功专入肝入肾,为止血凉血要剂。是以血痢煎膏用之,其血即止;须白汁涂,变白为黑;火疮发红,其红即退;齿牙动摇,擦之即固。合冬青子名二至丸,以补肝肾。但性阴寒,虽善凉血,不益脾胃。《经疏》。若不同以姜汁、椒红相兼修服者,必腹痛作泻。

《得配本草》:甘、酸,凉。入足少阴经血分。凉血滋阴。疗脏毒,退肾热。灸疮发洪血不止者,敷之立已。血凉,诸病皆除。

得车前,治溺血;得川连,治热痢。佐绿豆,治热胀;入热酒,治痔漏。用汁冲。

利水,童便煮;恐妨胃,姜汁蒸。研末服,治脏毒。

胃弱便溏,肾气虚寒者,禁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8 06:37 , Processed in 0.230165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