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黄   精(《名医别录》)

黄精为百合科植物滇黄精、黄精或多花黄精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河南、河北、内蒙古、山东、山西、江西、福建、四川等地。原植物生于林下、灌丛或阴湿草地。喜温暖湿润气候和阴湿环境。耐寒、对气候适应性强,以半高山或平地、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湿润的壤土最宜生长。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功效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临床用名有蒸黄精、酒黄精。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甘,平,无毒。主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

《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助筋骨,止饥,耐寒暑,益脾胃,润心肺。

《开宝本草》:味甘,平,无毒。主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

《本草纲目》:黄精受戊己之泻气,故为补黄宫之胜品。土者万物之母,母得其养,则水火既济,木金交合,而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

补诸虚,止寒热,填精髓,下三浊。

《本草经疏》:黄精君,纯得土之冲气,而禀乎季春之令,故味甘气和性无毒。其色正黄,味厚气薄,土位乎中,脾治中焦,故补中。脾土为后天生气之源,故益气。中气强,脾胃实,则风湿之邪不能干,故除风湿。五脏之气皆禀胃气以生,胃气者即后天之气也,斯气盛则五脏皆实,实则安,故安五脏。虽非治疗之所急,而为养性之上药。故仙经累赞其能服饵驻颜,久而弥胜矣。

《本草蒙筌》:味甘,气平。无毒。入药疗病,生者亦宜。钩吻略同,切勿误用。安五脏六腑,补五劳七伤。除风湿,壮元阳,健脾胃,润心肺。旋服年久,方获奇功。小儿羸瘦,多啖弥佳。

《本草乘雅》:无缘自生,独得土大之体用,故名黄精。一名戊己芝也。土位乎中,故补中而益中气。为风所侵而土体失,濡湿泥泞而土用废者,黄精补土之体,充土之用,即居中府藏,亦藉以咸安矣。形骸躯壳,悉土所摄,轻身延年不饥,总属土事耳。

《药性解》:黄精,味甘,性平,无毒,入脾、肺二经。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驻颜色。
按:黄精甘宜入脾,润宜入肺,久服方得其益。实胜于根,花胜于实,但难辨耳。

《景岳全书》:一名救穷草。味甘微辛,性温。能补中益气,安五脏,疗五劳七伤,助筋骨,益脾胃,润心肺,填精髓,耐寒暑,下三虫,久服延年不饥,发白更黑,齿落更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备要》:平补而润。

平甘。补中益气,安五脏,益脾胃,润心肺,填精髓,助筋骨,除风湿,下三虫。以其得坤土之精粹,久服不饥。气满则不饥。

《本经逢原》:黄精为补黄宫之胜品,宽中益气,使五脏调和,肌肉充盛,骨髓坚强,皆是补阴之功。但阳衰阴盛人服之,每致泄泻痞满,不可不知。

《本草求真》:[批]补脾阴。

黄精专入脾,兼入肺、肾。书极称羡,谓其气平味甘,治能补中益五脏、补脾胃、润心肺、填精髓、助筋骨、除风湿、下三虫,且得坤土之精粹,久服不饥,其言极是。时珍曰:黄精受戊己之淳气,故为真黄宫之胜品。土者万物之母,土得其养,则水火既济,木金交合,而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但其所述逃婢一事,云其服此能飞,不无可疑。究其黄精气味,止是入脾补阴,若使挟有痰湿,则食反更助痰,况此未经火煅,食则喉舌皆痹,何至服能成仙。若使事果属实,则人参更得天地中和之粹,又曷云不克成仙耶。细绎是情,殊觉荒谬,因并记之。

《得配本草》:忌梅食。

甘,平。入足太阴经。补中气,润心肺,安五脏,填精髓,助筋骨,下三虫。

得蔓菁,养肝血;配杞子,补精气。

阴盛者服之,致泄泻痞满。气滞者,禁用。

《本经疏证》:黄精根既黄,干复本黄末赤,是其归根复命的在火土之化,以为补中益气,确凿无疑。或谓其献技效能在青白之花,青以胜土而除湿,白以胜木而除风,予则以为牵强附会。谓青属木,独不可以助风乎?谓白属金,独不可以凝湿乎?安在其能除风湿也。且黄精之补中益气,本为除风湿耳,非补中益气除风湿两分功效也。盖黄精之宽缓犹夷,决非治外受风湿之物,所谓风必淫于外,而不反之阳;所谓湿必滞于内,而不化之气。惟气滞于内而不化津化血,斯阳淫于外而不反本还原,此风湿是一气之不谐,非两气之互合矣。不然,乌得以补中益气之物治之耶?且气血阴阳,皆纲维于中焦,惟其脾输心化,方足供一身运动,然脾输赖肝之疏,心化藉肺之布,倘肺不布则心所化之阳淫于外而为风,肝不疏则脾所输之精滞于中而为湿。青者风气,白者燥气,风湿之病,得风燥之化行湿,遂不能拒风于外,风遂不能旋湿于中,风则仍为阳气而内归,湿则化为津血而外布,此青白之用,所以密托于本黄末赤之体。而脾之力,尤在行气于四末,此其两两相对之叶,又确然象人之手与足,黄精功用在四支酸疼迟重,不为风雨而增,不因晴明而减,又复中气虚馁者,即轻身不饥,亦一以贯之矣。

《本草分经》:甘,平。补气血而润,安五脏,益脾胃,润心肺,填精髓,助筋骨,除风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黄精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2. 黄精能使离体兔心心率加快,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压作用,有扩张冠脉及抗心肌缺血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环作用。

3. 黄精有比较明确的抗衰老作用。

4. 黄精有降血糖作用。

5. 黄精对多种病原微生物均有拮抗作用。

6. 黄精有抗疲劳、耐缺氧等抗应激作用。

7. 黄精在细胞水平上有调节平衡的作用,并可增强纤维蛋白溶酶活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百   合(《本经》)

百合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百合、卷丹或细叶百合的干燥肉质鳞叶。主产于湖南、浙江、江苏、陕西、四川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草丛、石缝、林缘。喜温暖稍带冷凉而干燥的气候,耐荫性较强,耐寒、耐旱,为日照植物,忌酷热和过多雨水,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甘,性寒。归心、肺经。功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临床用名有百合、蜜炙百合。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

《名医别录》:无毒。主除浮肿,胪胀,痞满,寒热,通身疼痛,及乳难喉痹肿,止涕泪。

《药性论》:使,有小毒。主百邪鬼魅,涕泣不止,除心下急满痛,治脚气热咳逆。

《日华子本草》:安心,定胆,益志,养五藏,治癫邪,啼泣,狂叫,惊悸,杀蛊毒气,胁痈乳痈发背及诸疮肿,并治产后血狂运。

《开宝本草》:味甘,平、无毒。除浮肿,胪胀,痞满,寒热,通身疼痛,及乳难喉痹肿,止涕泪。

《本草衍义》:张仲景用治伤寒坏后百合病须此也。

《汤液本草》:气平,味甘,无毒。

《本草》云: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除浮肿胪胀,痞满寒热,遍身疼痛,及乳难喉痹,止涕泪。

仲景治百合病,百合知母汤、百合滑石代赭石汤,有百合鸡子汤、百合地黄汤。或百合病已经汗者,或未经汗下吐者,或病形如初,或病变寒热并见。《活人书》治伤寒腹中疼,百合一两,炒黄为末,米饮调服。

孙真人云:治百合阴毒,煮百合浓汁,服一升。

《本草经疏》:百合得土金之气,而兼天之清和,故味甘平,亦应微寒无毒。入手太阳、阳明,亦入手少阴。故主邪气腹胀,所谓邪气者即邪热也,邪热在腹故腹胀,清其邪热则胀消矣。解利心家之邪热,则心痛自瘳。肾主二便,肾与大肠二经有热邪,则不通利,清二经之邪热,则大小便自利。甘能补中,热清则气生,故补中益气。清热利小便,故除浮肿胪胀,痞满寒热,通身疼痛,乳难,足阳明热也。喉痹者,手少阳三焦,手少阴心家热也。涕泪,肺肝热也。清阳明、三焦、心部之热,则上来诸病自除。
简误:中寒者勿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草蒙筌》:味甘,气平。无毒。人因美之,称名百合。白花者,养脏益志,定胆安心。逐惊悸狂叶之邪,消浮肿痞满之气。止遍身痛,利大小便。辟鬼氛,除时疫咳逆;杀蛊毒,治外科痈疽。乳痈喉痹殊功,发背搭肩立效。又张仲景治伤寒坏后,已成百合病证,用此治之,固此各同,然未识有何义也。蒸食能补中益气,作面可代粮过荒。赤花者,仅治外科,不理他病。

《本草乘雅》:百合,百瓣合成也。雌雄二种,雄主藏用,雌主藏体。俱入心主包络,心主百脉故也。腹满心痛,便不利,此复气病藏之邪,百合力能益气,以补中虚,则邪无所容,从内以出,即夏大张布于外者,亦无内顾之虞矣。金匮云: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即假药象,以著病形尔。盖心主为病,则时间时甚,故无尝证可拟,象形从治法也。客曰:别录主入肺藏,悦皮毛,安藏府,定权衡,此亦象形乎。颐曰:经云:肺朝百脉,输精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一线穿成,不烦造作,此正象形也。

《药性解》:百合,味甘,性平,无毒,入心、肺、大小肠四经。主鬼魅邪气、热咳吐血,润肺宁心,定惊益志,攻发背,消痈肿,除胀满,利二便。按:百合性润,故入心肺诸经,虽能补益,亦伤肝气,不宜多服。

《景岳全书》:味微甘淡,气平功缓。以其甘缓,故能补益气血,润肺除嗽,定魄安心,逐惊止悸,缓时疫咳逆,解乳痈喉痹,兼治痈疽,亦解蛊毒,润大小便,消气逆浮肿。仲景用之以治百合证者,盖欲藉其平缓不峻,以收失散之缓功耳。虚劳之嗽,用之颇宜。

《本草备要》:润肺止嗽。

甘平。润肺宁心,清热止嗽,益气调中,止涕泪,涕泪,肺肝热也。经曰:肺为涕,肝为泪,心为汗,脾为涎,肾为唾。利二便。治浮肿胪胀,痞满寒热,疮肿乳痈,途寒百合病。行住坐卧不安,如有鬼神状。苏颂曰:病名百合,而用百合治之,不识其义。李士材曰:亦清心安神之效耳。朱二允曰:久嗽之人,肺气必虚,必虚宜敛。百合之甘敛,胜于五味之酸收。

《本经逢原》:百合能补土清金,止嗽利小便,仲景百合病,兼地黄用之,取其能消瘀血也。其曰利大小便者,性专降泄耳。其曰补中益气者,邪热去而脾胃安矣。然性专降泄,中气虚寒,二便滑泄者忌之。

《本草崇原》:百合色白属金,味甘属土,昼开夜合,应天道之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四向六合,应土气亡达于四旁。主治邪气腹胀心痛者,邪气下乘于脾,则地气不升而腹胀。邪气上乘于肺,则天气不降而心痛。盖腹者脾之部,肺者,心之盖也。利大小便者,脾气上升,肺气下降,则水津四布,糟粕运行矣。补中者,补脾。益气者,益肺也。

《本草求真》:[批]清心肺余热。

百合专入心、肺。甘淡微寒。功有利于心肺,而能敛气养心,安神定魄。朱二允曰:百合之甘敛,胜于五味之酸收。然究止属清邪除热利湿之品。因其气味稍缓,且于甘中有收,故于心肺最宜,而不致与血有碍耳。是以余热未靖,坐卧不安,咳嗽不已,朱二允曰:久嗽之人,肺气必虚,虚则宜敛。涕泪不收,涕泪系肝肺之邪,有寒有热,当察其因,不可概作热治。但此专就余热言。《经》曰:肺为涕,肝为泪,心为汗,脾为涎,肾为唾。胸浮气胀,状有鬼神,用此治其余孽,收其残,安养抚恤,恩威不骤,故能安享无事,岂非宁神益气之谓乎。仲景用此以治百合病症,义亦由此。但初嗽不宜遽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得配本草》:甘、苦,平。入手太阴及手少阴经。润肺疔心,清热止嗽,利二便,除浮肿,疗虚痞,退寒热,定惊悸,止涕泪,治伤寒百合病。行住坐卧不定,如有鬼神状。

得川贝母,降肺气;配款冬花,治痰血。

肠滑者禁用。多服伤脾气。中气寒则下降。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甘,平。主邪气,腹胀心痛,肺气不舒之疾。利大小便。肺为水源。补中,甘能补脾。益气。肺主气,补肺则气益矣。此以形为治也,百合色白而多瓣,其形似肺,始秋而花,又得金气之全者,故为清补肺金之药。

《本经疏证》:于邪气腹胀心痛之候,能利其大小便以愈之,似为通利之物矣。何以复能补中益气耶?不知惟于通利中能补中益气,方足为百合,而其用可明也。夫百合之根,味甘色白,是土金合德也。其叶四指,其花六出,是金水相生也。花叶者,凡物发舒之气,根核者,凡物复命之源,今发舒者四指六出而外射,复命者十百相攒而内抱,故曰百合,百者推数之极也。小便者化于肺而出于膀胱,金水之相接也。大便者化于胃而出于大肠,土金之相接也。设使阳不化阴,大小便不利焉,其治固无与于百合矣。若阴不济阳,虽化而不能出,则舍百合其谁与归?然须审定其滴滴归源之故,未可谓大小便不利,凡缘阴不济阳者,缘可用百合也。且大便不通,则气阻于下而腹胀,小便不通,则饮停于上而心痛者,比比也。岂遂尽可以百合治之乎?虽然,大肠燥热,大便不通,则小便必利,膀胱不化,小便不利,则大便必溏。故夫大小便俱不通,既腹胀复心痛者,方得为土不生金,金不化水,于是而百合遂为确然不可易之物矣。引土气以就金,导金气而下注,茯苓猪苓泽泻之功伟矣。而无与于大便,土郁夺之,金郁泄之,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之能事尽矣。而无与于小便,若大戟芫花甘遂葶苈,能大小便俱通矣,而不能补中益气,能补中益气,复大小便俱通,知无与百合并者矣。何则?根核其体也,花叶其用也。其用外出,其体内抱,以是知其所通利者邪气,而正气仍不失内顾也。虽然,犹有说焉。凡通降之物,直行者多,此行横行,何也?盖其叶四指而不昂,其花六出而下垂,其根千百相攒而横叠,善夫经脉别论之论小便曰: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知水气自肺抵膀胱,元非一线直行者也。

然则百合病治法,辗转不离百合,论中不言有邪气何耶?夫此固不待言有邪而可喻者也。伤寒论凡言太阳病,吐之后,下之后,发汗后,则甚多,未有吐之后下之后发汗后更加一者字之例。曰吐之后者,下之后者,发汗后者,可见其病发于汗吐下后矣。倘不有邪,何以施汗吐下耶?玩百合知母汤,可以见汗则伤气,邪搏于气分,为消渴热中也。玩百合代赭汤,可以见下则伤血,邪搏于邪分,为血脉中热也。玩百合鸡子汤,可见吐则伤上,邪扰于心,为烦懊不寐也。玩百合地黄汤,可以见不经吐下发汗,则系百脉一宗,悉致其病,无气血上下之偏矣。所谓百脉一宗者何?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为脉宗气,是最近于心,乃著邪焉。是以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得卧,欲行不得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欲,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皆心中辗转不适之状;口苦,小便数,身形如和,其脉微数,皆心中热郁气免之徵,以此例之邪气腹满心痛。盖有若合符节者,而治法始终不外百合,则以心本不任受邪。心而竟为邪扰,则不责将之谋虑不审,即责相之治节不行。今邪阻于上而不下行,为肺之不主肃降,无能遁矣。故欲徵其愈期,亟宜验其小便,凡溺时必肺气下导,小便乃出。今气拄于头,即欲下行,上先有故,则肺形之轩举不垂,气之支结不降,亦又何疑?乃头中之不适,复分三等,其最甚者,至气上拄而为痛,其次则不痛而淅淅然,又其次因小便通而快然,即此验其轩举支结之浅深微甚,了然如指掌矣。竞合之以百合地黄汤下云:大便当如漆;百合滑石散下云:微利者止服,热则除,则百合之能利大小便,又岂有殊于本经之旨哉?要之百合病之邪是余邪,以其多在发汗吐下后也。百合所治之邪是虚邪,以其利大小便,仍不失返顾根本也。百合之性,从横行而下行,以其形也;百合之用,能使痰涎别于津液,以其渍之则白沫自出也。即别录所谓除浮肿肤胀痞满寒热通身疼痛乳难喉痹,何莫非邪阻肺气,能横不能下,止涕泪,又莫非津液能上不能下耶?百合之能事尽矣。

《本草新编》:味甘,气平,无毒。入肺、脾、心三经。安心益志,定惊悸狂叫之邪,消浮肿痞满之气,止遍身疼痛,利大小便,辟鬼气时疫,除咳逆,杀虫毒,消痈疽、乳肿、喉痹,又治伤寒坏症,兼能补中益气。此物和平,有解纷之功,扶持弱锄强,祛邪助正。但气味甚薄,必须重用,其功必倍。是百合可为君主,而又可为佐使者也,用之可至一二两。若止用数钱,安能定狂定痛,逐鬼消痈。倘用之安心益志,益气补中,当与参、术同施,又不必多用也。

或问百合能止喘。百合非止喘之药也,但能消痞满耳。喘生于痞满,痞满消而喘胀除,故言痞满,而治喘在其中矣也。

或问伤寒证中有百合病,特用百合为汤治之,而子何以不言耶?曰:伤寒门中之百合病,即将成之坏证也。言坏症,而百合在其内矣。夫坏症何以用百合。正取其气味之和平,解各经之纷纭,即定各经之变乱也。百合有解纷之功,伤寒之变,然亦必须以他药佐之,未可全恃百合也。

《本草分经》:甘,平。润肺宁心,清热止嗽,能敛肺气,利二便,止涕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百合有止咳平喘作用,能增强呼吸道的排泄功能,使酚红量增加,从而祛痰。

2. 百合有明显的镇静作用。

3. 百合鳞茎中提出的生物碱能抑制癌细胞纺锤体,使其停留在分裂中期,不能进行正常的细胞分裂,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4. 百合有耐缺氧、抗疲劳作用。

5. 百合对强的松龙所致的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能显著抑制DNCB小鼠迟发型过敏反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枸  杞  子(《本经》)

枸杞子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成熟果实。主产于宁夏、河北、甘肃、青海等地。原植物生于沟岸及山坡或灌溉地埂和水渠边。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耐盐碱、耐寒、耐肥,怕水渍,喜光照。味甘,心脾。归肝、肾、肺经。功效滋补肝肾、明目、润肺。临床用名枸杞。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久服坚筋骨。

《名医别录》:根大寒,子微寒,无毒。主治风湿,下胸肋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坚筋骨,强阴,利大小肠。久服耐寒暑。

《药性论》:臣,子叶同说,味甘,平。能补益精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令人长寿。叶和羊肉作羹,益人,甚除风,明目。若渴,可煮作饮代茶饮之。发热诸毒,烦闷,可单煮汁解之,能消热面毒。又根皮细锉,面拌,熟煮吞之,主治肾家风,良。主患眼风障,赤膜昏痛,取叶捣汁注眼中妙。

《开宝本草》:味苦,根大寒,子微寒,无毒。风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坚筋骨,强阴,利大小肠。

《本草衍义》:今人多用其子,直为补肾药,是曾未考究《经》意。当更量其虚实冷热用之。

《本草纲目》:盖其苗乃天精,苦甘而凉,口焦心肺客热者宜之。根乃地骨,甘淡而寒,下焦肝肾虚热者宜之。此皆三焦气分之药,所谓热溶于内,泻以甘寒也。至于子则甘平而润,性滋而补,不能退热,止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此乃平补之药,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分而用之,则备有所主。兼而用之,则一举两得。世人但知用黄芩、连,苦寒以治上焦之火。黄柏、知母,苦寒以治下焦阴火,谓之补阴降火,久服致伤元气。而不知枸杞、地骨甘寒平补,使精气充而邪火自退之妙,惜哉!予尝以青蒿佐地骨退热,屡有殊功,人所未喻者。此药性平,常服能除邪热,明目轻身。枸杞子、地骨皮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早晚各用一丸细嚼,以隔夜百沸汤下。

滋肾润肺,明目。

《本草经疏》:枸杞感天令春寒之气,兼得乎地之冲气,故其味苦甘,其气寒而其性无毒。苗叶苦甘,性升且凉,故主清上焦心肺客热。根名地骨,味甘淡,性沉而大寒,故主下焦肝肾虚热,为三焦气分之药。经曰:热淫于内,泻以甘寒者是已。子味甘平,其气微寒,润而滋补,兼能退热,而专于补肾润肺,生津益气,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本经》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别录》主为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当指叶与地骨皮而言,以其寒能除热故也,至于补内务大劳嘘吸,坚筋骨强阴,利大小肠。老人阴虚者,十之七八,故服食家为益粗明目之上品。昔人多谓其能生津益气,除阴虚内热,明目者,盖热退则阴生,阴生则精血自长,肝开窍于目,黑水神光属肾,二脏之阴气增益,则目自明矣。

简误:枸杞虽为益阴除热之上药,若病脾胃薄弱,时时泄泻者勿入,须先治其脾胃,俟泄泻已止,乃可用之。即用尚须同山药、莲肉、车前、茯苓相兼,则无润肠之患矣。

《本草蒙筌》:味甘、苦,气微寒。无毒。明耳目安神,耐寒暑延寿。添精固髓,健骨强筋。滋阴不致阳衰,兴阳常使阳举。谚云:离家千里,勿服枸杞,亦以其能助阳也。更止消渴;尤补劳伤。叶捣汁注目中,能除风痒去膜。若作茶啜喉内,亦解消渴强阴。诸毒烦闷善驱,面毒发热立却。地骨皮者,性甚寒凉。即此根名,惟取皮用。经入少阴肾脏,并手少阳三焦。解传尸有汗,肌热骨蒸;疗在表无寒,风湿周痹。去五内邪热,利大小二便。强阴强筋,凉血凉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乘雅》:其味苦,得夏大之令,其气寒,得寒水之化,故主夏气病藏之邪,致热中消渴也。唯以怒生为用,故痹为之起,湿为之收。又苦寒能坚,故枝韧比筋,根皮裹骨斯筋骨受之,地仙却老,有徭然矣。且二五七月俱发,宜耐寒暑也。

《药性解》:枸杞子,味苦甘,性微寒,无毒,入肝、肾二经。主五内邪热、烦躁消渴、周痹消渴,下胸胁气,除头痛,明眼目,补劳伤,坚筋骨,益精髓,壮心气,强阴益智,皮肤骨节间风,散疮肿热毒,恶乳酪,解曲毒。

按:枸杞子味苦可以坚肾,性寒可以清肝,五内等症,孰不本于二经,宜其治矣。陶隐居云:云家千里,勿食枸杞。此言其补精强肾也,然惟甘州者有其功。至于土产者,味苦,但能利大小肠,清心除热而已。

《药鉴》:气微寒,味甘苦,无毒。补肾明耳目,安神耐寒暑。延寿添精,固髓健骨。滋阴不致阴衰,兴阳常使阳举。并麦冬,同生地,入葙子,治肾虚目疾如神。佐杜仲,同芡实,加牛膝,疗房劳腰疼甚捷。

《景岳全书》:味甘微辛,气温,可升可降。味重而纯,故能补阴;阴中有阳,故能补气,所以滋阴而不致阴衰,助阳而能使阳旺。虽谚云:离家千里,勿食枸杞。不过谓其助阳耳,似亦未必然也。此物微助阳而无动性,故用之以助熟地最妙。其功则明耳目,壮神魂,添精固髓,健骨强筋,善补劳伤,尤止消渴。真阴虚而脐腹疼痛不止者,多用神效。

《本草备要》:平,补而润。

甘平。《本草》:苦寒。润肺清肝,滋肾益气,生精助阳,补虚劳,强筋骨。肝主筋,肾主骨。去风明目,目为肝窍,瞳子属肾。利大小肠。治嗌干消渴。昂按:古谚有云:出家千里,勿食枸杞。其色赤属火,能补精壮阳,然气味甘寒而性润,仍是补水之药,所以能滋肾益肝明目,而治消渴也。

《本经逢原》:枸杞子味甘色赤,性温无疑;根味微苦,性必微寒。缘《本经》根子合论无分,以致后人或言子性微寒,根性大寒,或言子性大温,根性苦寒,盖有惑子一本无寒热两殊之理?夫天之生物不齐,都有丰于此而涩于彼者。如山茱萸之肉涩精、核滑精,当归之头止血、尾破血,橘实之皮涤痰、膜聚痰,不一而足。即炎帝之尝药,不过详气味形色,安有味甘色赤,形质滋脾之物性寒之理!《本经》所言主热中消渴,坚筋骨,耐寒暑,是指其子而言。质润味厚,峻补肝肾、冲督之精血,精得补益,水旺骨强,而肾虚火炎,热中消渴,血虚目昏,腰膝疼痛悉愈,而无寒暑之患矣。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古谚有云“去家千里,勿食枸杞”,甚言补益精气之速耳。然元阳气衰,阴虚精滑,及妇人失合,劳嗽蒸热之人慎用。以能益精血,精旺则思偶,理固然也。

《本草崇原》:枸杞根苗苦寒,花实紫赤,至严冬霜雪之中,其实红润可爱,是禀少阴水阴之气,故可治也。主治周痹风湿者,兼得少阴水阴之气,兼少阴君火之化者也。主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谓五脏正气不足,邪气内生,而为热中、消渴之病。枸杞得少阴水阴之气,故可治也。主治周痹风湿者,兼得少阴君火之化也。岐伯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枸杞能助君火之神,出于血脉之中,故去周痹而除风湿。亦得水阴水火之气,而精神充足。阴阳交会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求真》:[批]滋肾水、滑肠胃。

枸杞专入肾,兼入肝。甘寒性润。据书皆载祛风明目,强筋健骨,补精壮阳。然究因于肾水亏损,服此甘润,阴从阳长,水至风熄,故能明目强筋,是明指为滋水之味,故书又载能治消渴。时珍曰:子则甘平而润,性滋而补,不能退热,止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此乃平补之药,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今人因见色赤,妄谓枸杞补阳,其失远矣。岂有甘润气寒之品,而尚可言补阳耶。若以色赤为补阳,则红花、紫草其色更赤,何以不言补阳而曰活血,呜呼!医道不明,总由看书辨药不细体会者故耳。试以虚寒服此,不惟阳不能补,且更见有滑脱泄泻之弊矣,可不慎欤。

《得配本草》:味甘,微温而润。入足少阴,兼厥阴经血分。补肝经之阴,益肾水之阳。退虚热,壮神魂,解消渴,去湿风,强筋骨,利二便,下胸胁气,疗痘风眼,止阴虚脐痛,疗肝虚目暗。
得麦冬,治干咳;得北五味,生心液。配椒、盐,理肾而除气痛。佐术、苓,补阴而不滑泄。

大便滑泄,肾阳盛而遗泄,二者禁用。

怪症:胁破肠出,臭秽异常,急用香油摸肠送入,煎杞子加人参服之,再吃羊肾粥,十日而效。

《本草经解》:枸杞子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

五内者,五脏之内也;邪气者,邪热之气也。盖五内为藏阴之地,阴虚所以有邪热也,其主之者,苦寒清热也。心为君火,肾为寒水,水不制火,火灼津液,则病热中消渴,其主之者,味苦可以清热,气寒可以益水也,水益火清,消渴自止。

其主周痹风湿者,痹为闭症,血枯不运,而风湿乘之也,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枸杞子苦寒益血,所以治痹。

久服苦益心,寒益肾,心肾交,则水火宁而筋骨坚,耐寒暑者,气寒益肾,肾水足,可以耐暑;味苦益心,心火宁,可以耐寒也。

《神农本草经读》:五内为藏阴之地,热气伤阴,即为邪气,邪气伏于中,则为热中。热中则津液不足,内不能滋润脏腑而为消渴,外不能灌溉经络而为周痹,热盛则成风,热郁则生湿,种种相因,唯枸杞之苦寒清热,可以统主之。

久服轻身,不老,耐寒暑二句,则又申言其心肾交补之功。以肾字从坚,补之所以坚之也,坚则身健而轻,自忘老态。且肾水足可以耐暑,心火宁可以耐寒,洵为服食之上剂。然苦寒二字,《本经》概根苗花子而言。若单论子,严冬霜雪之中,红润可爱,是秉少阴水精之气,兼少阴君火之化,为补养心肾之良药,但性缓,不可以治大病、急病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3 07:24 , Processed in 0.316902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