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经疏证》:人之有生,全恃纳谷,谷入于胃,为之敷布一身,使偏而不迅,常而有制,则藉乎肺。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翰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但胃之为腑,多气多血,凡有变动,每患其实,不比于虚,设使胃气偏盛,所纳遂多,转输稍不循序,则气之壅结所不能免,是心腹结气伤中伤饱所由来也。胃络脉绝,当以仲景胃气生热,其阳则绝为解,盖心腹既有结气,则输送之机更滞,是以中气无权,不患伤饥,每为饱困,由是胃气益盛,孤阳生热,渐致脉络不与心肺相通,则食入不得为荣,形羸气短,诸恙丛生矣。麦门冬质柔而韧,色兼黄白,脉络贯心,恰合胃之形象。其一本间根株累累,四旁横出,自十二至十六之多,则有似夫与他脏腑脉络贯注之义。其叶隆冬愈茂,青蒽润泽,监之有光,则其吸土中精气上滋茎叶,绝胜他物可知。且其味甘,甘中带苦,又合从胃至心之妙,是以胃得之而能输精上行,自不与他脏腑绝,肺得之而能敷布四脏,洒陈五腑,结气自尔消熔,脉络自尔联续,饮食得为肌肤,谷神旺而气随之充也,是证也。农皇轩岐唱之于前,仲景思邈和之于后,既忆彰彰显著矣。乃金元以来,凡遇此者,不曰补中消运,则曰清火泄热,梦梦者几五百年,赖香岩叶氏起而明之曰,知饥不能食,胃阴伤也,曰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乃安,所制益胃阴方,遂与仲景甘药调之之义合。呜呼!但知读灵素,不能参究本经伤寒金匮以合之,乃谓能取之左右逢源,吾不信也。伤寒论金匮要略用麦门冬者五方,惟薯蓣丸药味多,无以见其功外。于炙甘草汤,可以见其阳中阴虚,脉道泣涩。于竹叶石膏汤,可以见其胃火尚盛,谷神未旺。于麦门冬汤,可见其气因火逆。于温经汤,可以见其因下焦之实,成上焦之虚。虽然,下焦实证,非见手常烦热,唇口干燥,不可用也,上气因于风,因于痰,不因于火,咽喉利者,不可用也,虚羸气少,不气逆欲吐,反下利者,不可用也,脉非结代,微而欲绝者,不可用也。盖麦门冬之功,在提曳胃家阴精,润泽心肺,以通脉道,以下逆气,以除烦热,若非上焦之证,则与之断不相宜,故脉微欲绝,是四逆汤证,少气下利,是理中汤证,风痰上气,是小青龙汤证,有瘀血而不烦热,是下瘀血汤大黄?虫丸证也。

麦门冬四季不凋,然采其根,必在夏至之前,是为以至阴效至阳之用。心肺至阳也,不能离至阴,以阳不得阴,则亢而不能化阴,故虚劳以为要药,如黄连清心,黄芩清肺,均不得与于此数,何者?其甘苦之味,润泽之质,由胃至心,使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使天气下降,地气以生,是岂芩连所能任哉!然治虚劳是矣,又以客热并言何也?盖下焦阴虚为热者谓之虚劳,上焦阴虚为热者谓之客热,以对待言也。惟是上焦之热,若因阳盛致阴虚者,直攻其阳之盛,而阴自复,可以芩连之属治之;若因阴虚以致阳亢,投之芩连,则非特不能和其阳之无依,并致绝其阴之化源,使亢得依于阴,是所谓散肺伏火也,使逆气得入于经,是所谓益肺气也。虽然,润泽者与燥气对,柔腻者与亢阳对,若有热而胃兼有湿滞,即不可施,即有热而胃气居于卑弱,亦不可施,若施之得宜,则所谓强阴益精,补心气不足,促定肺气者,昔人岂欺我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新编》:麦门冬,味甘,气微寒,降也,阳中微阴,无毒。入手太阴、少阴。泻肺中之伏火,清胃中之热邪,补心气之劳伤,止血家之呕吐,益精强阴,解烦止渴,美颜色,悦肌肤。退虚热神效,解肺燥殊验,定嗽咳有大奇功。真可恃之为君,而又可藉之为臣使也。但世人未知麦冬之妙,往往少用之而不能成功,为可惜也。不知麦冬必须多用,力量始大,盖火伏于肺中,烁干内液,不用麦冬之多,则火不能制矣。热炽于胃中,熬尽真阴,不用麦冬之多,则火不能息矣。夫肺为肾之母,肺燥则肾益燥,肾燥则大小肠尽燥矣。人见大小肠之干燥,用润肠之药。然肠滑而脾气愈虚,则伤阴而肾愈虚矣。肾虚必取给于肺金,而肺又素燥,无气以滋肾,而干咳嗽之症起,欲以些小之剂益肺气以生肾水,必不得之数也。抑肺又胃之子也,胃热则土亏,土亏而火愈炽。火炽,必须以水济之,而胃火太盛,肾水细微,不特不能制火,而且熬干津液。苟不以汪洋之水,速为救援,水立尽矣。然而大旱枯涸,滂沱之水,既不可骤得。倘肾水有源,尚不至细流之尽断,虽外火焚烁,而渊泉有本,犹能浸润,不至死亡也。故胃火之盛,必须补水,而补水之源,在于补肺。然而外火既盛,非杯水可解。阴寒之气,断须深秋白露之时,金气大旺,而后湛露多且浓也。故欲肺气之旺,必用麦冬之重。苟亦以些小之剂,益其肺气,欲清胃火之沸腾也,又安可得哉。更有议者,肝木畏肺金之克者也。然肺过于弱,则金且不能克木,而肝且欺之。于是,木旺而挟心火以刑金,全不畏肺金之克。肺欲求救肾子,而肾水又衰,自顾不遑,又安能顾肺金之母哉。乃咳嗽胀满之病生,气喘痰塞之疾作。人以为肺之病也,用泻肺之药,益虚其肺气,而肝木更炽,心火愈刑,病有终年累月而不痊者。苟不用麦冬大补肺气,肝木之旺,何日能衰乎。此麦冬之必须多用,又不可不知也。更有膀胱之火,上逆于心胸,小便点滴不能出。人以为小便大闭,由于膀胱之热也,用通水之药不效,用降火之剂不效,此又何故乎?盖膀胱之气,必得上焦清肃之令行,而火乃下降,而水乃下通。夫上焦清肃之令,禀于肺也,肺气热,则清肃之令不行,而膀胱火闭,水亦闭矣。故欲通膀胱者,必须清肺金之气。清肺之药甚多,皆有损无益,终不若麦冬清中有补,能泻膀胱之火,而又不损膀胱之气,然而不用之,亦不能成功。盖麦冬气味平寒,必多用之,而始有济也。

或问麦冬以安肺气,救肺即可生肾子矣,何以补肺者,仍须补肾乎?曰:肺肾之气,未尝不两相须也。肺之气,夜必归于肾,肾之气,昼必升于肺。麦冬安肺,则肺气可交于肾,而肾无所补,则肾仍来取给于肺母,而肺仍不安矣。此所以补肺母者,必须补肾子也。肾水一足,不取济于肺金之气,则肺气自安,且能生水,而肺更安也。麦冬止可益肺,不能益肾。古人所以用麦冬必加入五味子,非取其敛肺,正取其补肾也。

或问麦冬加五味以补肾,敬闻命矣,何孙真人加入人参为生脉散?吾子善辨,幸明以教我。此则子不下问,而铎亦急欲阐明之也。夫肺主气也,人参补气,汤名补气,谁曰不然。而孙真人不言生气而言生脉者,原有秘旨。心主脉,是生脉者,生心之谓也。或疑心主火,而肺主金,生心火,必至克肺金矣。益气之谓何?而讵知心之子,乃胃土也。肺金非胃土不生,胃弱以致肺金之弱。补心火,自生胃土矣,胃土一生,而肺金之气自旺。又恐补心以克肺金,加麦冬以清肺,则肺不畏火之炎。加五味以补肾,则肾能制火之盛,调和制伏之妙,为千古生人之法,示天下以补心之妙,不必畏心之刑金也。所以不言生气而曰生脉者,其意微矣,人未之思尔。

或问麦冬补肺金气而安肺气,肺气之耗者,宜加用麦冬以补肺金矣,然而日用麦冬,而不见肺金之气旺者,何故?盖肺金之母胃土之衰也。胃喜温而不喜寒,日用麦冬之寒以益肺,而反致损胃。胃寒而气不能生金,徒用麦冬何益哉。必须用温胃之药,以生胃气,而后佐之以麦冬,则子母两补,自然胃气安,而肺气亦安也。

或疑胃中有火,最宜麦冬以清之,而吾子曰胃喜温不喜寒,不相反耶?非反也。胃乃土也,土自喜温。胃中宜火,何以恶火?夫火多宜泻,而火少宜补,况胃中之火乃邪火,非正火也。邪火宜泻,而正火亦宜补。服麦冬而胃寒者,乃正火衰微,自宜补之,未可以胃中之正火,错认作邪火而并观也。

或问麦冬滋肺气者也,何以有时愈用而愈不效,岂麦冬非滋肺药乎?夫麦冬不滋肺气,又何药以滋肺。然用之不效者,非麦冬不滋肺气,乃肺绝不受麦冬之滋也。肺为娇脏,治肺原不宜直补肺也。肺至麦冬之不可滋者,脾胃之母气、肾经之子气,已先绝于肺之前,而欲用麦冬以救肺绝之际,又何可得哉。

或疑用麦冬以救肺气,肺绝而不可救,是麦冬为无用矣。不识舍麦冬,又用何药可救耶?曰:脾胃已绝,金不能生矣;肾经已绝,金无以养矣,实无药可以相救。惟胃气不绝者,尚有可救之机,仍用麦冬为君,加于人参、熟地、山药、山茱萸之内,尚可延留一线,然不节欲慎疾,亦徒然也。
或问麦冬乃肺经之药,凡肺病固宜用之,不识于治肺之外,尚有何症宜用也?夫麦冬不止治肺也,胃火用之可降,肾水用之可生,心火用之可息,肝木用之可养,胆木用之可滋,心包火用之可旺,三焦火用之可安,膀胱水用之可泻,所治之病甚多,何独于治肺耶。

或问麦冬但闻可以内治成功,未知亦可以治外症乎?曰:麦冬之功效,实于内治独神,然又能外治汤火,世人固不识也。凡遇热汤滚水泡烂皮肉,疼痛呼号者,用麦冬半斤,煮汁二腕,用鹅翎扫之,随扫随干,随干随扫,少顷即止痛生肌,神效之极,谁谓麦冬无外治哉。

《本草分经》:甘、微苦,微寒。润肺清心胃经正药。泻热生津,化痰止呕,治嗽行水。

《本草思辨录》:麦门形象,合之《本经》主治,自是胃家正药。徐氏云,麦冬甘平滋润,为纯补胃阴之药。后人以为肺药者,盖土能生金,肺气全恃胃阴以生,胃气润,肺自资其益也。邹氏云,麦冬之功,在提曳胃家阴精,润泽心肺,以通脉道,以下逆气,以除烦热,若非上焦之证,则与之断不相宜。观此可以正李东垣但谓入手太阴而不及足阳明之非。

前人谓麦冬复脉通心者下一,大都其胸中先有《本经》胃络脉绝之见,而更征之以复脉汤、生脉散。窃谓胃之大络,内通于脉,脉绝乃胃络之不贯,非真脉绝。麦冬补胃阴以通络,而脉得所资则有之,亦非能径复其脉。能径复其脉者,厥惟人参,熟玩《伤寒》、《金匮》两书自知。且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若非胃络脉绝,亦岂麦冬所能治?下文之羸瘦短气,即胃络脉绝之径。《本经》无一字虚设,而又上下相照应如此,愿与治《本经》者一质之。

徐氏极诋以麦冬治咳嗽,然《千金》、《外台》治咳嗽诸方多有之,而实权舆于仲圣之麦门冬汤。麦门冬汤,《千金》即列于咳嗽门,遇津枯火逆者。又何尝不是要药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味甘,性凉,气微香,津液浓厚,色兼黄白。能入胃以养胃液,开胃进食,更能入脾以助脾散精于肺,定喘宁嗽,即引肺气清肃下行,统调水道以归膀胱。盖因其性凉、液浓、气香,而升降濡润之中,兼具开通之力,故有种种诸效也,用者不宜去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麦冬能显著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加冠脉灌流量,麦冬的有效成分对心肌电生理也有一定的药理活性。

2. 麦冬具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抗休克作用。

3. 麦冬可显著延长机体耐缺氧能力。

4. 麦冬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

5. 麦冬有镇静、催眠、抗惊厥作用。

6. 麦冬有抗疲劳、清除自由基作用。

7. 麦冬有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的药理作用,而且具有增强抗体对一切非特异性刺激的适应能力。

8. 麦冬对体液免疫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能增加胸腺、脾的重量,促进抗体的生成,延缓抗体清退时间,提高细胞免疫功能。

9. 麦冬有抗肿瘤作用。

10. 麦冬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11. 麦冬有抗炎免疫药理活性,并对迟发型变态反应有抑制作用。

12. 麦冬能提高肝细胞DNA、RNA合成作用,并能调节蛋白质的代谢失常。

13. 麦冬能稳定心肌能量贮备,有预防中暑作用。

14. 麦冬具有分化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天   冬(《本经》)

天冬为百合科植物天冬的干燥块根。主产于贵州、广西、云南、陕西、甘肃等地。原植物生于阴湿的山野林边、草丛或灌丛中。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严寒、干旱及积水,以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芦荟的壤土或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甘,苦,性寒。归肺、肾经。功效清肺生津、滋阴润燥。临床用名天冬。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杀三虫,去伏尸。

《名医别录》:味甘,大寒,无毒。保定肺气,去寒热,养肌肤,益气力,利小便,冷而能补。

《药性论》:君,主肺气咳逆,喘息促急,除热,通肾气。疗肺痿生痈吐脓,治湿疥,止消渴,去热中风,宜久服。煮食之,令人肌体滑泽,除身中一切恶气,不洁之疾,令人白净。蜀人使浣衣如玉,和地黄为使,服之耐老,头不白,能冷补,患人体虚而热,加而用之。

《日华子本草》:贝母为使,镇心,润五脏,益皮肤,脱颜色,补五劳七伤。治肺气并嗽,消痰,风痹,热毒游风,烦闷吐血,去心用。

《开宝本草》:味苦、甘、平,大寒,无毒。保定肺气,去寒热,养肌肤,益气力,利小便,冷而能补。

《本草衍义》:治肺热之功为多。其味苦,但专泄而不专收,寒多人禁服。

《药类法象》:保肺气。治血热侵肺,上喘气促,加黄芪、人参用之为主,如神。

《药性赋》:味苦,平,性大寒,无毒。升也,阴也。其用有二:保肺气不被热扰,定喘促陡得康宁。

《汤液本草》:气寒,味微苦。苦而辛,气薄味厚,阴也。甘平,大寒,无毒,阳中之阴。

入手太阴经,足少阴经。

《象》云:保肺气,治血热侵肺,上喘气促。加人参、黄芪为主用之,神效。

《心》云:苦以泄滞血,甘以助元气,及治血妄行,此天门冬之功也。

《本草》云: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杀三虫,去伏尸。保定肺气,去寒热,养肌肤,益气力,利小便。冷而能补,久服延年多子孙,能行步益气。入手太阴、足少阴经,荣卫枯涸,湿剂所以润之,二门冬、人参、北五味子、枸杞子,同为生脉之剂。此上焦独取寸口之意。

《日华子》云:贝母为使。镇心,润五脏,益皮肤,悦颜色。补五劳七伤,治肺气并嗽,消痰及风痹,热毒游风,烦闷吐血。去心用。

《本草衍义补遗》:苦、甘、大寒。《药性》云:主肺热咳逆,喘息促急,保定肺气,除寒热,通肾气,治肺瘘,生痈吐脓血,止消渴,利小便。《衍义》云:治肺热之功为多,其味苦,但专泻而不专收,寒多之人禁服。

《本草发挥》:洁古云:保定肺气,治血热侵肺,止喘。气促,加人参、黄芪,用之为主,如神。味苦、甘,性寒,味厚气薄,阴也。苦以泄滞血,甘以助元气,及治血妄行,此天门冬之功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草纲目》:天冬清金降火,益水之上源,故能下通肾气,入滋补方,合群药用之有效。若脾胃虚寒人,单饵久,必病肠滑,反成痼疾,此物性寒酸润,能利大肠故也。

润燥滋阴,清金降火。

《本草经疏》:天门冬正禀大寒初之气以生,得地之阴精独厚。味虽微苦甘而带辛,其气大寒,其性无毒。要以甘多者为胜,味厚于气,阴也,降也,除肺肾虚热之要药也。其主诸暴风湿偏痹,杀三虫,去伏尸,保定肺气,去寒热者,盖以热则生风,暴则属火,其言湿者乃湿热之谓。苦以泄湿,寒以除热,热去则风止,湿泄则痹瘳,偏痹者湿热所致也。强骨髓者,肾为作强之官而主骨,湿热不去,下流客肾,能使人骨痿。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天门冬、黄柏之属是已。且肾者水脏也,平则温而坚,虚则热而软,味苦气寒,正入肾而除热坚软,故强骨也。三虫伏尸,必生于脾肾俱虚、内热气弱之人,若能杀虫,辛能散结,故杀三虫而降伏尸也。肺为华盖之脏,喜清肃而恶烦热,亦畏湿热,平则安和,发声清亮,一受火热,则为贼邪所干,而痰壅咳逆、气喘吐血、寒热声哑之证出焉。热泄则痰散而肝清,肺清则津液流通,气得下降,而诸证自止矣。养肌肤,益气力,利小便者,肺主皮毛,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又肺为水之上源,朝百脉而主气,热邪退则肺得所养,故能养肌肤,益气力,利小便也。冷而能补者,热盛则肺肾俱虚,除虚热即补肺肾也。久服轻身益气,延年不饥者,热退则水足,水足则精固,精固则肾气益实。肾为先天真气之源,肾实骨强,延龄可知已。

简误:天门冬,味苦平辛,其气大寒。若因阴虚水涸,火起下焦,上炎于肺,发为痰喘者,诚哉要药也。然大寒而苦,不利脾胃阴虚之人。脾胃多弱,又以苦寒损其胃气,以致泄泻恶食则危殆矣。何者?后天元气生于胃气,五脏之气皆因之以为盛衰者也。强则喜食而甘味,弱则恶食而不甘味。阴虚精绝之病,正赖脾胃之气强,能纳能消以滋精气。若脾胃先困,则是后天生气之源绝矣。丸饵虽佳,总统于食,汤液虽妙,终属于饮,若非胃气无损,焉能纳而消之以各归其根,奏平定之功哉?必不得已,当以薏苡仁、白茯苓、山药、甘草、白芍药同用,或用麦门冬以代之可也。误用之必泄。

《本草蒙筌》:味苦、甘,气平、大寒。气薄味厚,沉也,阴也,阳中之阴。无毒。使宜贝母地黄,经入手肺足肾。疗风淫湿痹,补虚损劳伤。杀三虫,去伏尸且强骨髓;润五脏,悦颜色尤养肌肤。解渴除烦,消痰住嗽。保肺气不被热扰,通肾气能除热淋。止血溢妄行,润粪燥闭结。同参芪煎服,定虚喘促神方;和姜蜜熬膏,天门冬自然汁三碗,蜜一碗,姜汁半碗,共和匀熬膏。破顽痰癖动剂。肺痿肺痈,亦堪调治。盖因苦泄滞血,甘助元气,寒去肺热,此三者天门冬之功焉。虚热人加用正宜,虚寒者切禁莫服,因专泄不能专收故尔。

《本草乘雅》:门司出入,出即生也。冬司寒令,寒即水也。合天一生水,故名天门冬。天者,清肃为用;水者,澄湛为体。其能浣垢,亦谓得清肃澄湛之力耳。对待染污不洁之气,使形骸气血,混浊不清,致偏痹不周,遂生三虫伏尸,及暴受风湿而成诸痹者,咸相宜也。设合寒邪,便当束置,盖寒原属水,法当逆治,非反佐顺从之类。柔润多胎,得澄湛水体,故强骨髓;色白性降,得清肃金用,故益肺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药性解》:味苦甘,性寒,无毒,入肺、肾二经。保肺气,不被热扰;定喘促,陟得康宁。止消渴,利小便,强骨髓,悦颜色,杀三虫,去伏尸。去心用。地黄、贝母、为使。

按:天门冬气薄主升,故入肺;味厚为阴,故入肾。虚热者宜之,虚寒者禁用。

《药鉴》:气寒,味苦甘,气薄味厚,升也,阴也,无毒。入手太阴足少阴之剂也。疗风淫湿痹,补虚损劳伤。且强骨髓,润五脏,悦颜色,养肌肤。解渴除烦,消痰住嗽,保肺气不被热扰,通肾气能除热淋。止血溢妄行,润粪燥闭结。同参芪煎服,定虚喘促神方。和姜蜜熬膏,破顽痰癖劫剂。与百合同用,能除肺痿。与片芩同用,能除肺痈。未溃用藕叶、枳壳为佐,已破用贝母、白芷为辅。大要:苦能泄滞血,甘能助元气,寒能去肺热,此三者,天冬之功也。虚热者用之,虚寒者禁忌,何也?盖味之苦者,但泄而不收故耳。予尝用天冬四两,生地六两,将醇酒煮汁熬胶,入炼蜜四两,滚水调服,大补阴虚。入柿霜四两,大能止嗽。入枸杞四两,治肾嗽神验。入阿胶一两,疗血痰妙甚。又能引熟地而至所补之处。

《景岳全书》:味苦微甘,气大寒。味厚气薄,沉也,阴也。入肺肾两经,除虚劳内热。其味苦寒,故上定热喘,下去热淋,苦杀三虫,润滋骨髓,解渴除烦,消痰止嗽,降火保肺,退热滋阴,大润血热燥结。虚寒假热,脾肾溏泄最忌。使宜贝母、地黄。去皮去心方用。

《本草备要》:泻肺火,补肾水,润燥痰。

甘苦大寒。入手太阴肺气分,清金降火,益水之上源;肺为肾母。下通足少阴肾,苦能坚肾,寒能去肾家湿热,故亦治骨痿。滋肾润燥,止渴消痰,《蒙筌》曰:肾主津液,燥则凝而为痰,得润剂则痰化,所谓治痰之本也。泽肌肤,利二便。治肺痿肿痈,肺痿者,感于风寒咳嗽,短气鼻塞胸胀,久而成痿,有寒痿、热痿二证;肺痈者,热毒蕴结,咳吐脓血,胸中隐痛。痿重而痈稍轻,治痿宜养血补气,保肺清火;治痈宜泻热豁痰,开提升散。痈为邪实,痿为正虚,不可误治。吐脓吐血,苦泄血滞,甘益元气,寒止血妄行。痰嗽喘促,消渴嗌干,烦渴引饮,多食善饥为消渴,由火盛津枯。足下热痛,虚劳骨蒸,阴虚有火之证,然性冷利,胃虚无热及泻者忌用。地黄、贝母为使。二冬熬膏并良。天冬滋阴助元消肾痰,麦冬清心降火止上咳。

《本经逢原》:天门冬,手太阴肺经气分药,兼通肾气,咳逆喘促,肺痿肺痈,吐血衄血,干咳痰结。其性寒润能滋肺,肺气热而燥者宜之。肺为清虚之脏,凉则气宁,热则气腾。天门冬能保肺,使气不受火扰,合地黄、麦门冬,主心肺虚热,咳吐脓血。又能治热淋、同参、芪定虚喘,盖肺肃则气化乃能出。若脾虚而泄泻恶食者,虽有前证,亦莫轻投,以其降泄太过也。时珍云:天门冬清金降火,益水之上源,故能下通肾气,入滋补方用之有效。若脾胃虚寒人,久服必致滑肠,反成痼疾,以性寒能利大肠故也。《本经》治诸暴风湿偏痹,盖热则生风,暴则属火,偏痹者湿热所致。故治风先清火,清火在养阴也。其三虫伏尸,皆脾肾湿热所化,清二经湿热,则无三虫伏尸之患矣。又能延年不饥,故辟谷方多用之。

《本草崇原》:天门冬,《本经》言气味甘平。《别录》言甘寒。新出土时,其味微苦,曝干则微甘也。性寒无毒,体质多脂,始生高山,盖禀寒水之气,而上通于天,故有天冬之名。主治诸暴风湿偏痹者,言风湿之邪,暴中于身,而成半身不遂之偏痹,天冬禀水天之气,环转运行,故可治也。强骨髓者,得寒水之精也。杀三虫、去伏尸者,水阴之气,上通于天也,水气通天,则天气下降,故土中之三虫,泉下之伏尸,皆杀去也。

伏尸者,传尸鬼疰,泉下尸鬼,廕而为病也。天门冬能启水中之生阳,上通于天,故去伏尸。凡治传尸之药,皆从阴达阳,由下升上。

天、麦门冬,皆禀少阴水精之气。麦门冬禀水精而上通于阳明。天门冬禀水精而上通于太阳。夫冬主闭藏,门主开转,咸名门冬者,咸能开转闭藏而上达也。后人有天门冬补中有泻,麦门冬泻中有补之说,不知从何处引来,良可嗤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求真》:[批]消肺火以为化源之自。

天门冬专入肺。甘苦大寒,据书载泻肺火及兼补肾,然究止属苦寒,安能滋肾而补水乎。的解。所云能补水者,以肺本清虚,凉则气宁而不扰,热则气行而不生,且肺为肾母,肺金失养,则肾亦燥而不宁,肾气上攻,则肺益燥而受克。而凡咳嗽吐衄,痰结燥渴,肺痈肺痿等症,靡不因之毕呈。肺痈本于五脏蕴火及胃积热上蒸,与外感风寒内伤营血热结而成。痿则本于津液枯竭,不能上输于肺,及风热伤卫,而致气竭力疲。故痈则为阳实,而痿则为阴虚;痈则邪伤于营,故唾有血而无沫,而便多下脓垢;痿则邪伤于卫,故唾有沫而无血,而使多下浊沫;痈则口中辟辟作燥而渴,痿则口中不燥而步武喘鸣,冲击连声而痰始应;痛则胸中隐隐作痛,痿则胸中不痛而气馁不振;痈则脉数而实,痿则脉数而虚;痈则宜表宜下,痿则宜滋宜润。治法因于内者,从内酌治;因于外者,从外酌解;因于虚者,养血补气保肺;因于实者,泻热豁痰开提升散。得此清肃之品,以为化源之自,则肾未必即补,而补肾之基,未必不于所清而先具也。是以又云补肾,但其性滑利,脾胃虚寒,及无热而泄者最忌。苦泄热、寒胜热,若无热而泄,则不得用。

《得配本草》:地黄、贝母为之使。畏浮萍。忌鲤鱼、铁器。

甘、苦,寒。入手太阴、足少阴经气分。清金降火,滋阴润燥,治嗽消痰,祛烦解渴。疗肺痈,止吐血。除足下热痛,虚劳骨蒸。麦冬清心降火,天冬滋肾助元,其保肺阴则一也。

得紫菀、饴糖,治肺痿咳嗽;得乌药,治小肠偏坠;得川贝,止吐血。配花粉,治痰热结胸;配人参,定虚喘。佐玄参,治口疮;佐熟地,补肾水。

服此误食鲤鱼者,浮萍汁解之。

脾胃虚寒者禁用。

《本草经解》:天门冬气平,秉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无毒,得地寒凉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

其主暴风湿偏痹者,燥者濡之,热者清之,著者润之也。盖风本阳痹,风湿偏痹,发之以暴,暴病皆属于火者也。

骨属肾水,天冬气平益肺,肺金生水,故骨髓强也。

三蛊伏尸,皆湿热所化,味苦可以除湿,气平可以清热,湿热下逐,三蛊伏尸皆去也。

《神农本草经读》:天门冬,《本经》言“气味苦平”;《别录》言“甘寒”。新出土时,其味微苦,爆干则微甘也,性寒无毒,体质多脂,始生高山,盖秉寒水之气而上通于天,故有天冬之名。

主治暴风湿偏痹者,言风湿之邪,暴中于身,而成半身不遂之偏痹,天冬秉水天之气,环转运行,故可治也。强骨髓者,得寒水之精也。杀三虫去伏尸者,水阴之气,上通于天也,水气通天,则天气下降,故土中之三虫,泉下之伏尸,皆杀去也。

太阳为诸阳主气,故久服轻身益气;天气通贯于地中,故延年不饥。

伏尸者,传尸鬼疰,泉下死鬼,廕而为病也。天门冬能启水中这生阳,上通于天,故去伏尸。凡治传尸之药,皆从阴达阳,由下升上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经疏证》:花实者,草木功能遂就之秋,花为其极盛,实则其收藏也。然种类既繁,禀性自别,而体致遂殊,故有花而不实者,有不花而实者,从未有随时随地。如天门冬之当其时则花而实,过其时则不花而实,植于此乃不花而实,植于彼又花而实者,夫曰入夏开花,岂秋结子,若至伏时,则不花而实,又随地皆花而实,独在岭南则不花而实,夏者阳气最畅之时,入伏则畅已极而将退矣。百粤近赤道下,阴终岁不藏,为海气所泅,故虽值酷暑,抵暮亦凉,终不如内地之充畅收藏,各尽其致,则可知是物偏能收功于阳气最横,绝无忌惮之所,即使用不及时,阳气敛退,犹能不待冠屡,急足先趋,不馘其元不已矣。枝叶者,草木献伎效能之象,枝为行气之道,叶则性所著见也,故凡物之性润者,必其枝滑泽而叶柔软,从未有根本枝叶性适相违,如天门冬为极柔润之物,而枝叶不生逆刺,则涩而细散者,夫刺者根横于中,涩者肤戟于外,乃能任其中外之横且戟,不阂其生气之优游充沛,而乘阳气之畅以敷荣以成实焉。是又可知是物非芒消、大黄之开,又非甘遂、葶茂之泻,偏能使其滋柔滑泽之气流行条畅,无梗不拔,无塞不通,而引其纯粹清明以积精化气,积气全生矣。暴风湿偏痹热之著于体,三虫伏尸气之隐于中,既遇此刺不能凝涩不能阻之物,涵泳以导化之,著者随之而行,隐者随之而散,则百骸顺遂,津液充盈,骨髓又乌能不强也。

风湿偏痹之上著一暴字,以及三虫曰杀,伏尸曰去,最是耐人玩索。夫风湿之中人也,或著于阳或著于阴。在阳者命虫风,在阴者命曰痹。然风与痹未必中而即发也,盖待其人阳气之怒不肯容邪,欲抉而去之,斯时所中之邪,适化热,将欲猖獗,遂与正交搏而病作焉。邪正交搏之时,正病之暴起也,其能与正相搏则其势方盛,其热方炽,于时不乘其隙,以天门冬之滑泽通达者,导正气,逐邪气,驯至未传寒中,天门冬遂非所宜用矣。谓之暴,正以明病之久者不可用也,巢元方云,三虫,蛔虫、赤虫、蛲虫也。蛔动则吐清水出,则心痛,贯心则死,赤虫动则肠鸣,蛲虫多则为痔,极则为癞,因人疮处以生,痈疽癣瘘疥龋,无所不为。又云,人身自有三尸诸虫与人俱生,此虫忌血,能与鬼灵相通,常接引外邪为人患害,盖诸虫之种,确与人俱生,其得生息繁芜,多由大气有阻,湿停热聚,生类既众,遂与人为梗,杀之之术,谅非一端,其属热搏气阻,肺肾阴虚者,自当以天门冬杀之,谓之杀,正以明为病之物,有形有生,若既死方累累出者,非所宜矣。巢氏又云,伏尸之病,隐伏在人五脏内,积年不除,未发之时,身体平调都如无患,若发动则心腹刺痛,胀满喘急,外台秘要述苏游论曰,传尸之疾,相克而生,毒气内传,周遍五脏,渐就羸瘦,以至于死,其初半卧半起,气急咳嗽,名曰肺痿,骨髓中热,称为骨蒸,或由淋漓,或由劳极,随其所起,以相克而传,各有形证,传尽则列,夫病之台候,为肺痿,为骨蒸,若非属热,又何属?既肺痿矣,骨蒸矣,复五脏以克相传,是亦热之极涸之极矣,且肺痿肺病,骨蒸肾病,肺肾之热涸,适合天门冬之治,滋其涸则枯涩去,清其热则病气去,谓之去,正以明其病句留之久,伏而不去,确与风湿偏痹之暴者对照矣。凡此之或久或暂,宜用不宜用,正病机之消息所关,天门冬之情性所在,盖外感之候多始传热中,未传寒中。内伤之候,初耗真气,继耗真精。天门冬之用,外感,不厌其早,内伤,不厌其迟。然外感恶寒尚在,内伤阳气委顿,是又非其所宜。观伤寒论麻黄升麻之用天门冬,于金一物天门冬酿酒,及大八风散小八风散之治拘挛厉节,可以明治暴病之法,观外台秘要延年枸杞子煎,崔氏落肾散,古今录验通命丸彭祖丸之治虚劳,可以明治久病之法矣,

甚矣天门冬之根入汤,可以浣绢素令洁白也,夫质本非白,浣之未必能白,质本洁白,又乌容浣。盖惟其质本白,或不而糙,或被染而污,方赖浣以复其初,人之身白者,肺也,肌肉也,骨髓也,肠胃也,膀胱也,凡为火热燥湿染而为病,咸可属天门冬浣之。在肺则别录所谓保定肺气也,在肌肉及骨则本经所谓暴风湿偏痹,别录所谓养肌肤去寒热也,在肠胃则本经所谓杀三虫去伏尸也,在膀胱则别录所谓利小便也,在髓则本经所谓强骨髓也,然数者之间出语各有深意。曰主曰杀曰去曰利,则除病之词也,曰强曰保定曰养,则又不可与除病同观。夫强云者,能增益而使之强盛;保定云者,仅能使之不耗;养云者,能滋育之,不能使之有为,盖天门冬之为物,质柔润,性滋腻,惟与肾为最宜,故于其所主之髓最能效力,肺为骄脏,喜清润而恶温燥,则次之,顾能为之除病而已。以为补剂,宜斟酌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新编》:天门冬,味苦而甘,性凉,沉也,阴也,阴中有阳,无毒。入肺、肾二经。补虚痨,杀虫,润五脏,悦颜色。专消烦除热,止嗽定咳尤善,止血消肺痈有神。但性凉,多服颇损胃。世人谓天门冬善消虚热,吾以为此说不可不辨。天门冬止可泻实火之人也,虚寒最忌,而虚热亦宜忌之。盖虚热未有不胃虚者也。胃虚而又加损胃之药,胃气有不消亡者乎。胃伤而传之脾,则脾亦受伤。脾胃两伤,上不能受水谷,而下不能化糟粕矣,又何望其补哉。大约天冬,凡肾水亏而肾火炎上者,可权用之以解氛,肾大寒而肾水又弱者,断不可久用之以滋阴也。

或谓天冬性润,可以解火,即可以益水,先生谓不可久用者,以肾火之寒也,但肾火寒者,自不可用矣,肾水未竭,而肾火未寒者,亦可用之乎。此则愚所未言也。肾水未竭,而肾火又未寒,是平常无病之人也。似乎服天冬,可以无碍。然而补之药胜于天冬者甚多,何必择此性凉者,以日伐其火乎。夫人非水火不生活,且水非火不生,火非水不养。止补其水而泻其火,初则火渐衰而水旺,久则火日去而水亡。此天冬所以止可暂以补水,而不可久以泻火也。

或问天冬同地黄用之,可以乌须发,此久治之法以滋肾者,而吾子谓天冬止宜泻实火之人,岂乌须发而亦可谓实火耶?夫须发之早白,虽由于肾水之不足,亦因于肾火之有余也。夫火之有余,既因于水之不足,则寒凉以补水,正寒凉以泻火也。况天冬与地黄同用,则天冬之凉者不凉,肾得其滋补之益,而须发之焦枯,有不反黑者哉。然则天冬之乌须发,仍泻实火,而非泻虚火矣。

或问天门冬治痨瘵之病甚佳,而吾子谓止可暂服,岂治痨疾者,可一二剂愈乎?嗟乎。天门冬治痨瘵者,必脾健而大肠燥结、肺气火炎者宜之。然亦止可少服,而不可多服也。夫寒凉之物,未有不损胃者也。脾健则胃气亦健。大肠燥结,则肺气亦必燥结。天冬凉肺而兼凉胃,宜其无恶,但久用天冬,胃凉则脾亦凉,肺凉则大肠亦凉,又势所必至也,乌可不先事而预防哉。

或问湿热不去,下流于肾,能使骨痿。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天门冬、黄柏之类是也。是天门冬味苦气寒,正入肾以除热,可以治痿,而竟置不言,何也?此吾子知其一,不知其二也。夫治痿必治阳明。骨痿虽属肾,而治法必兼治胃。天门冬大寒,不利胃气,暂服可以治痿,久服必至损胃,胃损而肾又何益耶。况胃又肾之关门,关门无生气之固,而欲肾宫坚牢,以壮骨生髓,必不得之数也。世人遵黄柏、知母之教,以损伤胃气。铎又何敢复扬天门冬治痿之说,以劝人再用寒凉乎。此所以宁缺,以志予过也。

或疑天冬泻实火,不泻虚火,虚火禁用,实火安在不可常用耶?夫火虽有虚、实之分,而泻火之药,止可暂用,而不可常用也。天门冬泻实火,未尝不佳,特怪世人久服耳。人非火不活,暂损其有余,使火不烁水已耳,乌可经年累月服泻火之药哉。泻之日久,未有实火而不变为虚火者也。此常服之断宜戒也。

或疑天门冬性虽寒,以沙糖、蜜水煮透,全无苦味,则寒性尽失,不识有益阴虚火动之病乎?夫天门冬之退阴火,正取其味苦涩也。若将苦涩之味尽去,亦复何益。或虑其过寒,少去其苦涩,而加入细节甘草,同糖、蜜共制,庶以之治阴虚咳嗽,两有所宜耳。

或问天门冬,古人有服而得仙,吾子贬其功用,谓多服必至损胃,然则古语荒唐乎?嗟乎!《神农本草》服食多载长生,岂皆不可信乎?大约言长生者,言其能延生也,非即言不死也。天门冬,食之而能却病,吾实信之,谓采服飞升,尚在阙疑。

《本草分经》:甘、苦,大寒。入肺经气分。益水之上源而下通肾,清金降火,润燥滋阴,消痰止血,杀虫。去肾家湿热,治喘嗽骨蒸。一切阴虚有火诸症。

《医学衷中参西录》:味甘微辛,性凉,津液浓厚滑润。其色黄兼白,能入肺以清燥热,故善利痰宁嗽;入胃以消实热,故善生津止渴。津浓液滑之性,能通利二便、流通血脉、畅达经络,虽为滋阴之品,实兼能补益气分。

《神农本草经》谓“天冬主暴风湿偏痹,强骨髓”二语,经后世注解,其理终末透彻。愚尝嚼服天门冬毫无渣滓,尽化津液,且觉兼有人参气味,盖有津浓液滑之中,原含有生生之气,其气挟其浓滑之津液以流行于周身,而痹之偏于半身者可除,周身之骨得其濡养而骨髓可健。且入药者为天冬之根,乃天冬之在内者也。其外生之蔓多有逆刺,若无逆刺者,其皮又必涩而戟手。天冬之物原外刚内柔也,而以之作药则为柔中含刚,是以痹遇其柔中之刚,则不期开而自开,骨得其柔中之刚,不惟健骨且能健髓也。至《名医别录》谓其“保定肺气,益气力,冷而能补”诸语,实亦有以见及此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天冬具有明显抗心肌缺血和抗心肌梗死作用,对阿霉素性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2. 天冬可改善肝功能。

3. 天冬有广谱、高效的抗菌作用,并可对胰腺炎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4. 天冬有杀蚊、蝇作用。

5. 天冬有抗肿瘤作用。

6. 天冬有降低胆固醇、降低血糖作用。

7. 天冬能扩张宫颈,有引产作用。

8. 天冬有镇咳祛痰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8 03:28 , Processed in 0.279824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