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备要》:补阴,泻肺火。

甘苦微寒,味淡体轻。专补肺气,清肺养旺,兼益脾肾,脾为肺母,肾为肺子。久嗽肺痿,金受火克者宜之,寒客肺中作嗽者勿服。人参补五脏之阳,沙参补五脏之阴,肺热者用之,以代人参。畏防已,反藜芦。北地真者难得。郑奠一曰:能疗胸脾心腹痛,邪热结,去皮肤游风,疥癣恶疮,疝气崩带。

《本草崇原》:沙参生于近水之沙地,其性全寒,苦中带甘,故曰微寒。色白多汁,禀金水之精气。血结惊气者,荣气内虚,故血结而惊气也。寒热者,卫气外虚,故肌表不和而寒热也。补中者,补中焦之精汁。补中则血结惊气可治矣。益肺者,益肺气于皮毛,益肺则寒热可除矣。所以然者,禀水精而补中,禀金精而益肺也。久服则血气调而荣卫和,故利人。

愚按:《本经》人参味甘,沙参味苦、性皆微寒。后人改人参微温,沙参味甘,不知人参味甘,甘中稍苦,故曰微寒。沙参全寒,苦中带甘。故曰微寒。先圣立言自有深意,后人不思体会而审察之,擅改圣经,误人最甚。

《本草求真》:[批]泄肺火热。

沙参专入肺。甘苦而淡,性寒体轻。故能入肺以泄热及泻肺火,风久嗽肺萎,金受火克者,服此最宜。盖以热气熏蒸,非用甘苦轻淡不能以制焚烁之热,故嗽必藉此止。若寒客肺中作嗽,切勿妄用,以嗽既属寒成,复以寒药为治,不更使寒益甚乎。至书有言补肺养肝,及益脾肾,皆是从肺子母受累推究而出,服此肺不受刑,子母皆安,即肝亦不受累,诸脏并见安和耳,非真能以补阴也。热在于肺宜用,肺热清而阴不受累。故书言人参补五脏之阳,沙参补五脏之阴。凡书所载药性补泻,类多如斯,不独沙参为然。

《得配本草》:恶防己。反藜芦。

甘,平,微苦,微寒。入手太阴经。补阴以制阳,清金以滋水,治久咳肺痿,皮热瘙痒,惊烦,嘈杂,多眠,疝痛。长肌肉,消痈肿。

得糯米,助脾阴;配生地,凉血热。佐柴葛,去邪火;合玄参,止干嗽。

气味清薄,宜加倍用。

肺气寒,虚气上浮者禁用。

《本草经解》:沙参气微寒,秉天初冬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

心主血而藏神,神不宁则血结而易惊矣,结者散之,惊者平之,沙参味苦能散,气寒能平也。

心火秉炎上之性,火郁则寒,火发则热,苦寒之味,能清心火,故除寒热。

阴者所以守中者也,气寒益阴,所以补中。肺为金脏,其性畏火,沙参入心,苦寒清火,故能益肺气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农本草经读》:沙参气微寒,秉水性而入肾;味苦无毒,得水性而入心,谓其得水性以泻心火之有余也。

心火亢,所以主之,血不行而为结,而味之苦,可以攻之。心火亢,则所藏之神不宁而生惊,而气之寒可以平之。

心火秉炎上之性,火郁则寒,火发则热,而苦寒可以清心火,故能除寒热也。

阴者,所以守中者也,苦寒益阴故补中。补中则金得土生无火克,所以益肺气也。

愚按:《本经》人参、沙参,气味甘,性皆微寒,后人改人参微温。人参味甘,甘中带苦,故曰微寒。沙参全寒,苦中带甘,故曰微寒。先圣立言,自有深意,后人不思体会而审察之,擅改圣经,误人最甚。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苦,微寒。主血积,肺气上逆之血。惊气,心火犯肺。除寒热,肺家失调之寒热。补中,肺主气,肺气和则气充而三焦实也。益肺气。色白体轻故入肺也。久服利人。肺气清和之效。

肺主气,故肺家之药气胜者为多。但气胜之品必偏于燥,而能滋肺者,又腻滞而不清虚,惟沙参为肺家气分中理血之药,色白体轻,疏通而不燥,润泽而不滞,血阻于肺者,非此不能清也。

《本经疏证》:气者物之阳,味者物之阴,沙参于气得其阴,于味得其阳(苦属火甘属土),所谓质阴用阳者,人身质阴用阳,惟脾与肺,以其体柔而动,性降而处高也,而沙参发于早春,采于深秋,偏膺酷暑馀化,开紫色之花,不似肺挹土气以供火气之化乎?抑其任炎槁之逼烁,终白汁之流漓,不似中焦之化津化血,并行不悖,无相夺伦乎?曰补中益肺气,明所以益肺气者由于补中也;曰血积惊气除寒热者,何谓能于两项病中除寒热尔。盖寒热皆由阴阳相争,血积则阻气之行,气乱则碍血之流,多有成寒热者,沙参藏白汁而开紫花,开紫花而仍藏白汁,气乱者按而收之,优而柔之,血积者迎而化之,条而行之,则血与气隧道顺而畅达,寒热有不止者哉,此言其因也,若其状则别录所谓者是。夫胸痹本气病,然有心痛而无腹痛,胸痹而心腹俱痛,则涉于血矣。惟假气之泽,滑血之流,血之积者自随气而化,而气之阻者自随血而行,此津枯血阻气遂不利之胸痹也。头痛皮间热,本外感证,然未有不恶风恶寒者,即但热无寒,为阳明热病始得之一日,亦必恶寒,令头痛皮间热,乃结热邪气所成,既明无与于风寒,则其为气乱而生热,热蒸而血沸矣。惟布津以柔气,顺气以定血,气之乱者自随血而化,血之沸者自随气而化,此津枯气入血因沸逆之头痛皮间热也。气行血随,血澄气静,此之谓五脏安。溯五脏之所以安,能外于补中乎,气血之不利因此而利,则气血之利者因此则为利下矣,故曰久服利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新编》:味苦而甘,气微寒,无毒。入肺、肝二经。治诸毒,排脓消硬,宁五脏,益肺补肝,止疝气绞疼实神,散浮风瘙痒,除邪热,去惊烦。可以君药,但其功甚缓,必须多用分量为得。易老用代人参,乃过矣。说者论其能安五脏,与人参同功,又云人参补五脏之阳,沙参补五脏之阴,皆不知沙参之功用而私臆之也。夫沙参止入肺、肝二经,诸经不能俱入也。既不能俱入,何以《本草》言其能安五脏。不知人身肺、肝病,乃五脏不安矣。沙参能滋肺气,乃上焦宁谧,而中、下二焦安有乱动之理。沙参又能通肝气,肝气通,乃中、下二焦之气又通。下气既通,岂有逆之犯之变哉。此上焦又安其位,无浮动之病也。安五脏之义如此,古今差会其意,谓沙参能安五脏,用之以代人参,误矣。然乃沙参非补阴之物乎?沙参不补阴,何如能入肝、肺之经。沙参益肝、肺二脏之阴,非补心、脾、肾三脏之阴也,且阴阳之功用不同,人参补阳,能回阳于顷刻;沙参补阴,乃不能回阳于须臾。故人参少用,可以成功;而沙参非多用,必难取效,是沙参不可以代人参,又明矣。

或问沙参益阴,何以能治疝气?前人但言其功,未彰其义也。夫沙参治疝,此缪仲醇之言也。其所以能治之故,仲醇又未明言,余当畅其故。凡疝病,成于湿者居其六,成于房劳而得风者居其三,成于胎气者居其一,然皆阴虚邪中之也。沙参补阴,阴足,邪自难留。况沙参又善消诸硬,疝症之不能久愈者,正以腹中有硬也。沙参消硬,而疝无巢穴,不攻自散矣。沙参治疝之义如此,而余更有说焉。沙参治疝,必须多用以益阴,少加野杜若根佐之,乃奏功更神。有沙参补阴为君,又得杜若根攻邪为佐,乃攻补并用,又何各疝病之不尽拔其根株哉。

或疑沙参益阴,为补阴圣药,何以仲景张公不入之于地黄丸中?夫地黄丸中之若干药,皆并入阴之中,沙参止补肝、肺以阴,所以仲景夫子不取也。虽肺为肾之母,肝为肾之子,子母可以同治。然而既欲独补肾,又顾母补肺,又顾子而补肝、胆,牵制于子母之间,补肾功力反分纷而不全,故弃不用也。倘或肺气大虚,不妨加沙参,同麦冬、五味,入之丸中,为肺肾之两治;倘或肝气大伤,不妨加沙参,同芍药、当归,入之丸中,为肝肾之双疗也。

或问沙参补五脏之阴,先生谓止补肺、肝之二脏与前人之论大殊,何也?曰:沙参固能补五脏之阴,何以治肺、肝乃效,而治心、脾、肾则不效。安与补,各有义也。安者,宁静之辞;补者,滋润之谓。用沙参五脏宁静者,连心、脾、肾言;用沙参而滋润者,主肺、肝而言之也。用药先不知五脏之所益,何以治病哉。

或疑沙参补阴,不必论其补脏也。嗟乎。用药不知脏腑,又何以用药乎。知脏腑而用药,尚有不能取胜之时,况不知是补何脏之药,而昧昧从事,毋怪其用药之无功也。

《本草分经》:甘、苦,微寒。专补肺阴,清肺火。金受火刑者宜之。

南消参,功同而力稍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草思辨录》:《本经》沙参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血积二字,惟徐氏最为得解,云沙参为肺家气分中理血之药,色白体轻,疏通而不燥,润泽而不滞,血阻于肺者,非此不能清之。曰理血,曰血阻,曰清之,恰合沙参治血之分际。与桃仁为肺药而主瘀血之闭者,大有不同。热伤其气,斯气阴而血亦阻,心以扰乱而惊气,营卫愆其度而有寒热,非甚重之证,故得以沙参主之。《别录》演之为疗胸痹,则失其实矣。

沙参生于沙碛而气微寒,色白而折之有白汁。茎抽于秋,花开于秋,得金气多。味微甘则补肺中之土,微苦则导肺气而下之,金主攻利,寒能清热,复津润而益阴。故肺热而气虚者得之斯补,血阻者得之斯通,惊气寒热,咸得之而止。

肺恶寒,咳嗽由肺寒者多,故徐氏戒用沙参。然《卫生方》用沙参一味治肺热咳嗽。曰肺热,则有风寒外感与素有内寒者,自不相宜,若用于肺热何害?

《医学衷中参西录》:味淡微甘,性凉。色白,质松,中空,故能入肺,清热滋阴,补益肺气,兼能宣通肺胡,堕入《神农本草经》谓其主血积,肺气平而血之上逆者自消也。人之魂藏于肝,魄藏于肺,沙参能清补肺藏以定魄,更能使肺金之气化清肃下行,镇戢肝木以安魂,魂魄安定,惊恐自化,故《神农本草经》又谓主惊气也。

徐灵胎曰:“肺主气,故肺家之药气胜者为多。但气胜之品必偏于燥,而能滋肺者又腻滞而不清虚,惟沙参为肺家气分中理血药,色白体轻,疏通而不燥,润泽而不滞,血阻于肺者,非此不能清也。”
沙参以体质轻松,中心空者为佳,然必生于沙碛之上,土性松活,始能如此。渤海之滨,沙碛绵亘,纯系蚌壳细末,毫无土质,其上所长沙参,粗如拇指,中空大于藕孔。其味且甘于他处沙参,固其处若三四尺深即出甜水,是以所长之沙参,其味独甘,鲜嚼服之,大能解渴,故以治消渴尤良。其叶光泽如镜,七月抽茎开白花,纯禀金气,肺热作嗽者,用之甚效,洵良药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现代药理研究】

1. 南沙参有祛痰作用。

2. 南、北沙参均能使心脏的振幅增大,有强心作用,而北沙参能使血压稍有上升。

3. 南沙参能提高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作用,抑制体液免疫,而北沙参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抑制作用。

4. 南沙参有一定程度的抑菌作用。

5. 北沙参有解热镇痛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麦   冬(《本经》)

麦冬为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干燥块根。主产于浙江、广西、四川等地区。原植物生于山坡山谷潮湿处或林下、溪边。喜温暖湿润气候,以及荫蔽环境,耐寒、怕高温,以疏松、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甘、微苦,性微寒。归心、肺、胃经。功效养阳生津、润肺清心。临床用名有麦冬、朱砂拌麦冬。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

《名医别录》:微寒,无毒。主治身重目黄,心下支满,虚劳、客热,口干、燥渴,止呕吐,愈痿蹶,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美颜色,有子。

《本草拾遗》:《本经》不言生者,按生者本功外,去心煮饮,止烦热,消渴,身重,目黄,寒热。体劳,止呕,开胃,下痰饮。和车前子,乾地黄为丸,食后服之,去温瘴,变白,明目,夜中见光。

《药性论》:使。能治热毒,止烦渴,主大水,面目肢节浮肿,下水,治肺痿吐脓,主泄精,疗心腹结气,身黑目黄,心下苦支满,虚劳客热。

《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安魂定魄,止渴,肥人,时疾热狂,头痛,止嗽。

《开宝本草》:味甘,平、微寒,无毒。身重、目黄,心下支满,虚劳客热,口干燥渴。止呕吐,俞痿蹶,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美颜色,有子。

《本草衍义》:治心肺虚热,并虚劳客热。

《药类法象》:治肺中伏火,脉气欲绝,加五味子、人参二味,谓之生脉散。补肺中元气不足须用之药。

《药性赋》:味甘,平,性寒,无毒。降也,阳中阴也。其用有四:退肺中隐伏之火,生肺中不足之金;止烦燥阴得其养,补虚劳热不能侵。

《汤液本草》:气寒,味微苦甘。微寒,阳中微阴也,无毒。入手太阴经。

《象》云:治肺中伏火,脉气欲绝。加五味子、人参,三味为生脉之剂,补肺中元气不足。《珍》云:行经,酒浸、汤浸。去心,治经枯。

《心》云:补心气不足,及治血妄行,补心不足。

《本草》云: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身重目黄,心下肢满,虚劳客热,口干燥渴,止呕吐,愈痿蹶,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美颜色,有子。地黄、车前子为之使,恶款冬花、苦瓠,畏苦参、青蘘。入手太阴。

《衍义》云:治肺热之功为多,其味苦,但专泄而不专收,寒多人禁服。治心肺虚热及虚劳。麦门冬、地黄、麻仁、阿胶,润经益血,复脉通心。二门冬、五味子、枸杞子,同为生脉之剂。

《本草衍义补遗》:甘,微寒,阳中微阴。治肺气伏火,主肺保神,强阴益精;又补肺中元气不足,及治血妄行。《衍义》云:治肺热及虚劳客热。若与地黄、麻仁、阿胶, 润经益血,复脉通心。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肺燥气热,以酸收之,以甘缓之。门冬之甘,润肺除热。

洁古云:麦门冬治肺中伏火。脉气欲绝,加五味子、人参二味,名之生脉散。补肺中元气不足须用之。又治经枯乳汁不行,汤润去心。用引经,须以酒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纲目》:《儒医精要》云:麦冬以地黄为使,服之令人头不白,补髓,通肾气,定喘促,令人肌体滑泽,除身上一切恶气不洁之疾,盖有君而有使也。若有君无使,是独行无功矣。此方惟火盛气旺之人相宜,若气弱胃寒者,必不可饵也。

凡入汤液,去心。

《本草经疏》:麦门冬在天则禀春阳生生之气,在地则正感清和稼穑之甘。《本经》甘平,平者,冲和而淡也。《别录》微寒,著春德矣。入足阳明,兼入手少阴、太阴。实阳明之正药,主心腹结气者,邪热之气结于心腹间也,以其清和微寒而平缓,故能散热结而下逆气也。伤中伤饱,以致胃络脉绝者,脾主肌肉,五脏之气皆禀于胃,胃病则脾无所禀,故羸瘦而短气也。身重目黄者,脾胃湿热也。心下支满者,脾虚而湿滞中焦也。虚劳客热,口干燥渴者,因虚劳而热客中焦,故口干而燥渴,阳明之热上冲则兼呕吐也。痿蹶者,阳明湿热病也,阳明湿热盛则上熏蒸于肺,而为痿蹶,治痿独取阳明,治本之道也。阴精生于五味,五味先入脾胃,脾胃得所养,则能散精于各脏,而阴精充满,故能强阴益精也。中焦者,脾胃之所治也,脾胃安则中焦治,故能消谷而调中也。保神定肺气,则兼润乎心肺。胃气盛则五脏之气皆有所禀而安,脾胃俱实则能食而肥健。脾统血,心主血,五脏之英华皆见于面,血充脏安则华彩外发而颜色美矣。脾胃强则后天之元气日盛。下气则阳交于阴,交则虚劳愈而内热不生,内热去则阴精日盛,故有子。

简误:麦门冬性寒,虽主脾胃,而虚寒泄泻及痘疮虚寒作泄,产后虚寒泄泻者,咸忌之。

《本草蒙筌》:味甘、微苦,气平、微寒。降也,阳中微阴。无毒。去心用不令人烦,择肥大方获效速。地黄、车前为使,入手太阴少阴。治肺伏火邪,及肺痿脓吐腥臭;补心劳伤损,并心血错经妄行。益精强阴,驱烦解渴。心腹结气能散,肠胃伤饱可消。美颜色,悦肌肤,止呕吐,愈痿蹙。音促。去心下支满,退虚热客邪。经枯乳汁不行,堪资作引;肺燥咳声连发,须使为君。加五味、人参三者同煎,名生脉散。

谟按:天、麦门冬并入手太阴经,而能驱烦解渴,止咳消痰。功用似同,实亦有偏胜也。麦门冬兼行手少阴心,每每清心降火,使肺不犯于贼邪,故止咳立效;天门冬复走足少阴肾,屡屡滋肾助元,令肺得全其母气,故消痰殊功。盖痰系津液凝成,肾司津液者也,燥盛则凝,润多则化。天门冬润剂,且复走肾经。津液纵凝,亦能化解。麦门冬虽药剂滋润则一,奈经络兼行相殊。故上而止咳,不胜于麦门冬;下而消痰,必让于天门冬尔。先哲亦曰:痰之标在脾,痰之本在肾。又曰:半夏惟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以是观之,则天门冬惟能治痰之本,不能治痰之标。匪但与麦门冬殊,亦与半夏异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乘雅》:麦门冬,具稼穑甘,禀春和令当入足阳明,为阳明之体用药,故本经所陈诸证,皆属阳明之上为病。若痿蹶,又属阳明之下为病。经云:阳明为阖,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是以治痿独取诸阳明。阳明为五藏六府之本,五藏六府,皆受气于阳明故尔。

心腹脉络,皆心所主。胃络肌肉,皆心所生。美颜吐衄,唯心所现,结者能使之不结,绝者能使之不绝,唯从容润泽,潜滋暗长,沦结成形者也。

麦门冬,叶色尝青,根须内劲外柔,连缀贯根上,凌冬不死,随地即生。以白色可入肺,甘平可入脾,多脉理可入心,凌冬可入肾,长生可入肝,虽入五藏,以心为主,心之肾药也。其气象生成,及命名之义,能转春为夏,使肾通心,但力量不阔大,如有守有养,贞静宁谥,和润舒徐之君子也。仓皇之际,虽自愦愦,然躁进表露者,不及其久而不变也。其根俨似肪络,故本经以之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盖心腹中央,皆心之部分,脉络亦心之所主,悉属象形对待法耳。若脉络之绝,伤中之绝,伤饱之绝,羸瘦肉理之绝,气结使然者,咸可使之复生。《别录》所云:皆结气伤中伤饱之所生,盖强阴益精,消谷保神,安藏美色,皆复脉通心,润经益血之力也。盖心主血脉,脉溃血溢,脉伤则咳,经水已枯,乳汁不下,脉气欲绝者,皆克成效。如水入于经,而血乃成,不入于经,以致浮肿者,潜滋之妙,赖有此耳。惟阴形缓性人,及脾慢中寒有湿者,不相宜也。

金水主时,则根苗茂盛,有继绝续乏之义。三冬闭藏,而阴阳互根之妙。麦则独贞其窍,故处秋冬之时,能行春夏之令,以降入为升出者也,故名麦门冬。四季长生,中内坚劲,气味甘平,具土德性,当判入脾,脾之脾药也。色白属金,脾之肺药也。似脉属火,脾之心药也。不凋属水,脾之肾药也。长生属木,脾之肝药也。所谓一藏之内,具五藏焉。故五藏六府位于内,十二经脉见于外,莫不资始于脾,资生于胃,互为枢纽者也。盖心腹结气,中内所司,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象形对治,故继绝续乏之义,悉从中字起见耳。广推研释,隽永可思,盖土主中宫,长养后天,必须德全之品,相为匹配,其唯麦乎。至若保心之神,定肺之气,安肝之魂,补肾之精,因脾转属者,无所不宜。若脉伤则咳,经络断绝,致血液妄行,经水枯竭,变生烦热焦渴者,求其因而借用之亦可,大抵象形对治,更相宜也。先人有议,辄加推广如此。

《药性解》:麦门冬,味甘,性平,微寒,无毒,入肺、心二经。退肺中隐伏之火,生肺中不足之金。止消渴,阴得其养;补虚劳,热不能侵。去心用。地黄、车前为使,恶款冬、苦参,忌鲫鱼。肥大者佳。

按:麦门冬阳中微阴,夫阳乃肺药,微阴则去肺中伏火,伏火去,则肺金安全能生水,水盛则能清心而安神矣。故能治血妄行,调经和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药鉴》:气微寒,味甘平,无毒,降也,阳中微阴也。阴乃肺药,微阴去肺中之伏火,火去则肺金生,金生则烦渴止,而心亦清矣,心清而神亦保安矣。惟肺金得令,则金能生水,又能强阴益精,心清神安,则气血和畅,又能治血妄行。夫曰解烦渴补虚劳者,正以其润肺清心也。心清而肺润,则心统气行,而郁结之患可释矣。夫曰能复脉者,何也?盖心主脉,而百脉之朝宗于肺。若肺润心清,则脉亦调和,气血无所阻,必听命以遂脉之通畅也。能引生地而至所生之处。痘家用之,以止烦渴。诸症便滑者忌之。

《景岳全书》:味甘寒苦,性微寒,降也,阳中阴也。去心用,恐令人烦。其味甘多苦少,故上行心肺,补上焦之津液,清胸膈之渴烦,解火炎之呕吐,退血燥之虚热;益精滋阴,泽肌润结;肺痿肺痈,咳唾衄血;经枯乳汁不行,肺干咳嗽不绝;降火清心,消痰补怯。复脉须仗人参,便滑中寒者勿设。

《本草备要》:麦门冬,补肺清心,泻热润燥。

甘微苦寒,清心润肺,东垣曰:入手太阴气分。强阴益精,泻热除烦,微寒能泻肺火,火退则金清,金旺则水生,阴得水养,则火降心宁而精益。消痰止嗽,午前嗽多属胃火,宜芩、连、栀、柏、知母、石膏;午后嗽及日轻夜重者,多属阴虚,宜五味、麦冬、知母、四物。行水生津。肺清则水道下行,故治浮肿;火降则肾气上腾,故又治消渴。治呕吐、胃火上冲则呕,宜麦冬。又有因寒、因食、因痰、因虚之不同。痿蹶。手足缓纵曰痿蹶。阳明湿热上蒸于肺,故肺热叶焦,发为痿蹶。《经疏》曰:麦冬实足阳明胃经之正经。客热虚劳,脉绝短气,同人参、五味,名生脉散。盖心主脉,肺朝百脉,补肺清心,则气充而脉复。又有脉绝将死者,服此能复生之。夏月火旺灼金,服之尤宜。东垣曰:人参甘寒,泻火热而益元气;麦冬苦寒,滋燥金而清水源;五味酸温,泻丙火而补康金,益五脏之气也。丙火小肠,康金大肠,并主津液。肺痿吐脓,血热妄行,经枯乳闭。明目悦颜。益水清火。但性寒而泄,气弱胃寒人禁用。入滋补药酒浸。制其寒。地黄、车前为使。恶款冬花、苦参、青葙、木耳。

《本经逢原》:麦门冬阳中微阴,入心、肺、肾,及足阳明之经。定心热惊烦,疗肺痿吐脓,盖专泄而不专收,寒多人禁服。肺中伏火,脉气欲绝者,加五味子、人参,为生脉散,专补脉中元气不足。东垣云:六七月间,湿热方盛,人病骨乏无力,身重气短,头旋眼黑,甚则痿软。故孙真人以生脉散,补其天元真气。脉者,人之元气也。人参之甘温,泻阴火而益元气;麦门冬甘寒,滋燥金而清水源;五味子之酸咸,泻丙火而补庚金,兼益五脏之气也。时珍曰:麦门冬以地黄为使,服之令人头不白,添精补髓,通肾气,定喘促,令人肌体滑泽。《本经》主心胸结气,腹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一气贯下,言因过饱伤胃,而致心腹气结,脉绝不通,羸瘦短气,故宜以此滋其津液,通其肺胃。殊非开豁痰气,消克饮食之胃。其阴虚羸瘦,喘咳上气,失音失血,及风热暴嗽,咸非所宜。恐寒郁热邪,牢不可破,多成虚损之疾。麻疹咳嗽,不可误用,以其性寒助阴,固敛阳邪,不能发越也。凡脾胃虚寒泄泻,及痘疮虚寒作泻,产后血虚泻渴,皆非所宜。

《本草崇原》:麦门冬气味甘平,质性滋润,凌冬青翠,盖禀少阴冬水之精,上与阳明胃土相合。主治心腹结气者,麦冬一本横生。能通胃气于四旁,则上心下腹之结气皆散除矣。伤中者,经脉不和,中气内虚也。伤饱者,饮食不节,胃气壅滞也。麦冬禀少阴癸水之气,上合阳明戊土,故治伤中、伤饱。胃之大络,内通于脉,胃络脉绝者,胃络不通于脉也。麦冬颗分心贯,横生土中,连而不断,故治胃络脉绝。胃虚则羸瘦,肾虚则短气,麦冬助胃补肾,故治羸瘦、短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求真》:[批]清心肺火。

麦冬专入心、肺。有类天冬,然麦冬甘味甚多,寒性差少。天冬所主在肺,而麦冬所主,则更在肺而在心。是以书载功能消痰止嗽,治嗽须分外感内伤。如外感则声盛而浊,先缓后急,日夜无度,痰涎稠粘而喘急;内伤则声怯而槁,先急后缓,或早甚,或暮甚,清痰少气而喘乏。外感则其发必暴,或为寒热,或为气逆,或为鼻塞声重头痛,轻者脉亦和缓,重者脉见弦洪;内伤其发有渐,或素有劳积虚损,日渐以甚,其症或为寒热潮热,或为形容瘦减,或两颧常赤,或气短喉干,其脉轻亦微数,重必细数弦紧。解热除烦,去痿除呕。痿,按经言肺热叶焦,皮毛虚弱,急薄以着,则生为足弱不能以行之症;心热火炎下厥,而生胫纵不能任地之症;肝热口苦血干,而成拘挛筋痿之症;脾热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之症;肾热腰脊不举,骨枯髓减,发为骨痿之症。独肺热而叶焦,高源化绝,而诸脏不得仰肺灌溉,故痿独推于肺,而治痿又责重于阳明。而又载同人参则能复脉生津,名生脉散。非合心肺百皆治乎。盖肺朝于百脉,脉属心,心燥则肺失养而脉绝,心清则气即充而脉复。麦冬气禀清肃,能于心中除烦。肺清则水得生而心不烦。譬如人当盛暑,则燔灼不宁,若值秋风一至,则炎热顿服,而无燥郁不堪之候矣。东垣曰:人参甘寒,泻火热而益元气;麦冬苦寒,滋燥金而清水源;五味酸温,泻丙火而补庚金,益五脏之气也。至于乳汁不开,用此则能通活;热血妄行,用此是能即止;他如膈上之稠痰,得此则消;心下之支满,得此则除。脾有积热则化,胃有火呕则止,色因血枯即润,嗽久不止即愈。诚保肺之津梁,清心之指南也。但气寒而虚人禁用。

《得配本草》:地黄、车前为之使。畏苦参、青葙、木耳。恶款冬、忌鲫鱼。

甘、平,微苦、凉。入手少阴、太阴气分。生上焦之津液,清胸膈之渴烦。治呕吐,止吐衄,消痰嗽,止泄精,疗痿厥,去支满,散结气。

得乌梅,治下痢口渴;得犀角,治乳汁不下;得桔梗,清金气之郁;得荷叶,清胆腑之气。佐地黄、阿胶,润经血;佐生地、川贝,治吐衄。

入凉药生用,入补药酒浸,糯米拌蒸亦可。

气虚胃寒者禁用。

《本草经解》:麦冬气平,秉天秋平之阴气,入手太阴肺金;味甘无毒,得地中和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降味和,阴也。

心腹者,脾肺之分;结气者,邪热之气结也,其主之者,麦冬甘平,平能清热,甘能散结也。

伤中者,阴伤也,甘平益阴,故主伤中。脾为胃行津液者也,脾血不润,则不能为胃行津液,而伤饱之症生矣,味甘而润,滋养脾胃,故主伤饱。

脉者,血之府,胃与脾合,胃络脉绝者,脾血不统,脉络不与胃相接也,甘润养阴,所以续脉。
脾主肌肉,而秉气于胃,脾阴不润,则肌肉不长。而胃气上逆,肺亦能呼不能吸,而气短促矣。麦冬味甘益脾,故主羸瘦,气平益肺,故主短气也。

《神农本草经读》:麦门冬气味甘平,质性滋润,凌冬青翠,盖秉少阴冬水之精,上与阳明胃土相合。

主治心腹结气者,麦冬一本横生,能通胃气于四旁,则上心下腹之结气,皆散除矣。

伤中者,经脉不和,中气内虚也;伤饱者,饮食不节,胃气壅滞也,麦冬秉少阴癸水之气,合阳明戊土,故治伤中伤饱。

胃之大络,内通于脉,胃络脉绝者,胃络不通于脉也。麦冬颗分心贯,横生土中,连而不断,故治胃络脉绝。

胃虚则羸瘦,肾虚则气短,麦冬助胃补肾,故治羸瘦短气。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甘,平。主心腹结气,解枯燥之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补续胃中之阴气。羸瘦短气。补胃则生肌,清火则益气。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后天足则体健而能耐饥也。

麦冬甘平滋润,为纯补胃阴之药。后人以为肺药者,盖土能生金,肺气全恃胃阴以生,胃气润肺自资其益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8 14:12 , Processed in 0.292045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