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龙  眼  肉(《本经》)

龙眼肉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肉的成熟果实。主产于广东、福建、广西、台湾,我国西南地区也有分布。原植物多为栽培,亦野生于疏林中。味甘,性温。归心、脾经。功效补心脾、益气血。临床用名有龙眼肉、桂圆肉。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久服强魂魄,聪察,通神明。

《名医别录》:无毒。除虫去毒。

《开宝本草》:味甘,平,无毒。除虫去毒。

《本草衍义》:甘味归脾,而能益智,此说甚当。

《本草纲目》:食品以荔枝为贵,而资益则龙眼为良。盖荔枝性热,而龙眼性和平也。严用和《济生方》治思虑劳伤心脾有归脾汤,取其甘味归脾,能益人智之义。

开胃益脾,补虚长智。

《本草经疏》:龙眼禀稼穑之化,故其味甘,气平,无毒。入足太阴,手少阴经。少阴为君主之官,藏神而主血,甘能益血补心,则君主强,神明通,五脏邪气俱除矣。甘味补脾,脾得补则食自寡而饫,心得补则火下降而坎离交,故能安志。肝藏魄,主纳血,心家血满,则肝有所受而魂强。甘能解毒,故主去毒。久服聪明耳目,轻身不老,总之补益心脾之验也。

《本草蒙筌》:味甘,气平。无毒。取内入药,因甘归脾。古方归脾汤中,功与人参并奏。《本经》一名益智,禅益脾之所藏。脾藏智故云。解毒去虫,安志厌食。养肌肉,美颜色,除健志,却怔忡。多服强魂聪明。

《本草乘雅》:鳞虫属为龙,肝木根窍为眼。久服强魂。魂者,肝藏之神识也。魂强,肝木之体具;体具,肝木之用行;用行,升出中降入五气;行各有次而五志安,五邪治,三虫去,蛊毒除,身轻根,皆得所欲。

心藏神,脾藏意与志。志为脾土之专藏矣。四气调神:春三月,以使志生;夏三月,无怒其志;秋三月,无外其志;冬三月,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则藏各有志,神亦不专心所藏矣。

《药性解》:味甘,性温,无毒,入心、脾二经。主补血气,养肌肉,益虚羸,美颜色,除健忘,治怔忡,增智慧,明耳目。

按:龙眼甘温之品,脾家所悦。心者脾之母也,母无顾子之忧,则心血可葆故,故入兹二经。然甘能作胀,凡中满气隔之证,均宜远之。

《本草备要》:补心脾。

甘温归脾,益脾长智,一名益智。养心补血,心为脾母。故归脾汤用之。治思虑劳伤心脾,及肠风下血。心生血,脾统血,思虑过多,则心脾伤而血耗,致有健忘、怔忡、惊悸诸病。归脾汤能引血归脾而生补之。肠风亦由血不归脾而妄行。

《本经逢原》:龙眼补血益肝,同枸杞熬膏,专补心脾之血。归脾

汤用之治思虑伤心脾,皆取甘味归脾,能益人智之义。然中满家、呕家勿食,为其气壅也。师尼、寡妇勿用,以其能助心包之火,与三焦之火相煽也。

《本草求真》:[批]补心脾气血。

龙眼专入心、脾。气味甘温,多有似于大枣。但此甘味更重,润气尤多,于补气之中,温则补气。又更存有补血之力。润则补血。故书载能益脾和智,脾益则智长。养心葆血,血葆则心养。为心脾要药。是以心思劳伤,而见健忘怔忡惊悸,暨肠风下血,便血症不一端,然大要血清而色鲜,另作一派。溅出远射,四散如筛,其腹不痛,是为肠风无疑;便血而见腹痛,则为热毒下注;不痛则为湿毒下注;痛而喜手谨按,则为寒毒下注。并血而见鲜红为热;瘀淡为寒;瘀晦为积;鲜紫为燥为结;血如鸡肝烂肉绞痛为蛊。与夫症见面色萎黄,大便不实,声短气息,恶心呕吐,六脉沉迟浮大无力为虚;神气不爽,脉数能食,肠红下泄,腹痛便秘为实。而究不越气失所统,阴不随阳,而血自不归附耳。俱可用此为治。盖血虽属心生,而亦赖脾以统。思虑而气既耗,则非甘者不能以补;思虑而神更损,则非润者不能以济。龙眼甘润兼有,既能补脾固气,复能保血不耗,则神气自尔长养,而无惊悸健忘之病矣。按古归脾汤有用龙眼肉以治心脾伤损,义实基此。非若大枣力专补脾,气味虽甘,其性稍燥,而无甘润和柔,以至于极之妙也。至书有言久服令人轻身不老,百邪俱辟,止是神智长养之谓;蛊毒可除,三虫可杀,止是气血充足而蛊不食之谓。但此味甘体润,凡中满气壅,肠滑泄利,为大忌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得配本草》:甘,平。润。入手少、足太阴经血分。益脾胃,葆心血,润五脏,治怔忡。
蒸熟,细嚼生津。

膈满者禁用。过食润肠不助脾。

《本经疏证》:甘肥黏厚之物,决难治邪,藉云治邪,又岂堪安志,安志矣何以复厌食。夫厌读为压,抑也,谓压抑谷气使淫气输精入于经脉也。诸脉者皆属于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脉气谐畅,经队流通,所忆既端,所存胡妄,五脏间遂气摄于液,志凝于精,如金城汤池之不可攻,尚何邪气更敢干哉?所以然者,龙眼壳色青黄,固象以木疏土,肉本洁白,转而红紫,又象金火交媾,化汁为赤,味甘且厚,恰大展力于中,五脏之邪不能干,与志之安,总赖中之宣布,则厌食为是物之功能主脑矣。不然,厌食而不及饮,是安志而非定志强志,主五脏邪气而非除五脏邪气,又何为者耶?窃尝论之,五志统于神,而神行于气,气复囿于精,所以精灭则气耗,气耗则神衰,神衰则志虑绌也。如是者虽补救有方,缀聊有物,凡含气于味者,能从精而益气,寓味于气者,能从气而安神,仍有钳气于精摄神于气者,然皆仅能通其一节,而不能统会其全体。如龙眼者,由脾而血脉,由血脉而心,上不能关键于肺,下不能帖著于肾肝,又何以云不使五脏得受邪气耶?不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荣为充,原非治病之物,曰厌食,则明明取为食之助以奉生,非可恃以攻坚补缺者也,奈之何欲与药石并列而言哉!但凡居处之致慎,饮食之合节,能补偏救弊于日用寻常之间,俾有所生而无所损,则所谓主五脏邪气者在此。古人重治未病,周官所以列食医于疾医疡医前也。

《本草分经》:甘平而润。补心脾,安神,治一切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及血不归脾诸症。

《医学衷中参西录》:味甘,气香,性平。液浓而润,为心脾要药。能滋生心血,兼能保合心气,能滋补脾血,兼能强健脾胃,故能治思虑过度,心脾两伤,或心虚怔忡,寝不成寐,或脾虚泄泻,或脾虚不能统血,致二便下血。为其味甘能培补脾土,即能有益肺金,故又治肺虚劳嗽、痰中带血,食之甘香适口,以治小儿尤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龙眼肉对小鼠遭受低温、高温、缺氧刺激有明显保护作用,并可增加小鼠体重。

2. 龙眼肉可增加小鼠静脉注射碳粒的廓清率,并能增加小鼠脾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何  首  乌(《开宝本草》)

何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块根。主产于河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江苏等地。原植物喜生于草坡、路边、山坡石隙及灌木丛中,喜温暖潮湿气候,忌干燥和积水,粘土不宜栽培。味苦、甘、涩,性微温。归肝、肾经。功效补肝肾、益精血、截疟、解毒、润肠通便。临床用名有生首乌、首乌、制首乌。

【本草汇言】

《日华子本草》:味甘。久服令人有子,治腹藏宿疾,一切冷气及肠风。

《开宝本草》:味苦、涩,微温,无毒。主瘰疬,消痈肿,疗头面风疮、五痔,止心痛,益血气,黑髭鬓,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亦治妇人产后及带下诸疾。

《本草衍义》:兼黑髭鬓,治肠风热多用。

《本草纲目》:何首乌,足厥阴、少阴药也。白者入气分,赤入血分。肾主闭藏,肝主疏泄。此物气温,味苦涩。苦补肾,温补肝,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冬诸药以上。气血不和,则风虚痈肿瘰疬诸疾可知矣。此药流传虽久,服者尚寡。嘉靖初,邵应苍真人,以七宝美髭丹方上进。世宗肃皇帝服饵有效,连生皇嗣。于是何首乌之方,天下大行矣。宋怀州知州李治,与一武臣同官。怪其年七十余而轻健、面如渥丹,能饮食。叩其术,则服饵首乌丸也。乃传其方。后治得病,盛暑中半体无汗,已二年,窃自忧之。造丸服至半年余,汗遂浃体。其活血治风之功,大有补益。其方用赤白何首乌各半斤,米泔浸液,竹刀刮去皮,切焙,石臼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空心温酒下五十丸。亦可末服。

茯苓为之使。

《本草经疏》:何首乌,本文味苦涩微温,《传》言味甘气温,其禀春深生气无疑。春为木化,入通于肝,外合于风,升也,阳也。入足厥阴,兼入足少阴经,故为益血祛风之上药。雌雄二种,遇夜则交,有阴阳交合之象,故能令人有子。肝主血,肾主精,益二经则精血盛。发者,血之余也,故乌髭鬓。其主瘰疬者,肝胆气郁结则内热,荣气壅逆,发为是病。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与肝为表里,为少阳之经,不可出入,气血俱少,乃风木反主,行胆气,益肝血,则瘰疬自消矣。调荣气则痈肿消。治风先治血,血活则风散,故疗头面风疮。肠?为痔,痔者湿热下流,伤血分而无所施泄,则逼近肛门肉分,迸出成形为种种矣,风能胜湿,湿热解则痔将自平。心血虚则内热,热则心摇摇而作痛,益血则热解而痛除。益血气,黑髭鬓,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气,延年不老者,皆补肝肾,益精血之极功也。亦治妇人产后及带下诸疾者,妇人以血为主,月事通后,厥阴主之,带下本于血虚而兼湿热,行温益血,靡不除矣。

简误:何首乌为益血之药,忌与天雄、乌头、附子、仙茅、姜、桂等诸燥热药同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草蒙筌》:味甘、苦、涩,气微温,无毒。茯苓引使。忌猪羊血汁,恶萝卜菜蔬。主瘰疬痈疽,疗头面风疹。长筋骨,悦颜色,益血气,止心疼。久服添精,令人有子。妇人带下,为末酒调。原取名曰夜交藤,后因顺州南河县何翁服之,白发变黑,故改称为何首乌也。花采九蒸九曝,久服亦驻颜容。

《本草乘雅》:何首乌,原名交藤,以言象也。观夫赤白交结,则金火亡刑,火金合璧矣。更观夜合昼疏,则通乎昼阳辟则辟,夜阴之阖则阖矣。设地大失其坚固,为痈,为痔,为瘰疬,为疠风;设水大失其润湿,为带、为淋、为精竭、为髓涸、为血液枯;设火大失其暖热,为冷、为厥、为卒中、为心痛;设风大失其动摇,为挛、为痿、为身半不遂、为行步不正。仍可使风归动摇,火归暖热,水归润湿,地归坚固,而众眚除。驻五形,充五藏,美毛发,悦颜色,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

《药性解》:味苦甘涩,微温,无毒,十二经络无所不收。观其藤夜交,乃补阴之剂也。消瘰疬,散痈肿,疗五痔,止肠风,乌须发,美容颜,补劳瘦,助精神,长肌肉,坚筋骨,添精髓,固腰膝,除风湿,明眼目,及治妇人产后带下诸血,老年尤为要药,久服令人多子延年。春夏采鲜者,赤白合用,兼补气血。茯苓为使,畏猪羊血、无鳞鱼、萝卜,忌铁器。

按:何首乌大能补益,全在蒸晒如法。

《药鉴》:气微温,味苦涩。疗头面风,消诸痈肿。长筋骨而悦颜色,益气力而止心疼。久服添精,令人有子。与血药同用,能黑须发。与利药同用,能收痘疮。佐白芷,又止痘疮作痒。君寄生,又驱风疾作痛。大都多年肥大者为美。忌萝菔。

《景岳全书》:味甘涩微苦,阴中有阳,性温。此其甘能补,涩能固,温能养阳。虽曰肝肾之药,然白者入气分,赤者入血分,凡血气所在,则五阴之脏何所不至?故能养血养神助气,壮筋骨,强精髓,黑须发,亦治妇人带浊失血、产后诸虚等疾。第其性效稍缓,暂服若不甚显,必久服之,诚乃延年益寿,滋生助嗣之良剂。至如断疟疾,安久痢,活血治风,疗痈肿瘰疬、风湿疮疡、及一切冷气肠风宿疾,总由其温固收敛之功,血气固则真元复,真元复则邪自散也。故唐之李翱著有《何首乌传》,即李时珍亦曰此物不寒不燥,功在地黄、门冬之上,诚非诬也。服此之后,须忌生萝卜并诸血败血等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备要》:平补肝肾,涩精。

苦坚肾,温补肝,甘益血,涩收敛精气。添精益髓,养血祛风,治风先治血,血活则风散。强筋骨,乌髭发,故名首乌。令人有子,为滋补良药。气血太和,则劳瘦风虚、崩带疮痔、瘰疬痈肿诸病自已。营血调则痈肿消,赤者外科呼为疮帚。止恶疟。益阴补肝,疟疾要药,而《本草》不言治疟。时珍曰: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冬诸药之上。有赤白二种,夜则藤交,一名交藤,有阴阳交合之象。茯苓为使。忌诸血、无鳞鱼、莱菔、葱、蒜、铁器。昂按:地黄、何首乌,皆君药也,故六味丸以地黄为君,七宝丹以何首乌为君,各有配合,未可同类而共施也。即有加减,当各依本方,随病而施损益。今人多以何首乌加入地黄丸中,合两方而为一方,是一药二君,安所适从乎?失制方之本义也。

《本经逢原》:何首乌,足厥阴、少阴药也。性禀阴中之阳,产南方者最胜。北地所生,虽极大者殊不足珍,以地偏属阴,而无阳生之力也。白者属气分,赤者属血分,肾主闭藏,肝主疏泄。以此气温味苦涩,苦走肾,温补肝,能收敛精气,所以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须发,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气血大和,则风虚斑肿瘰疬之疾可愈。生则性兼发散,主寒热?疟,及痈疽背疮皆用之。今人治津血枯燥及大肠风秘,用鲜者数钱煎服即通,以其滋水之性最速,不及封藏,即随之而下泄也。与苁蓉之润燥通大便无异,而无助火之虞。肠风脏毒,用干者为末,米饮日服二三钱有效。盖其内温肝肾,外祛少阴风热之验也。丹方治久疟,用生干何首乌一两,柴胡三钱,黑豆随年数加减,煎成露一宿,清晨热服。若夜疟尤效,乃散中寓收,补中寓散之法。

《本草求真》:[批]专补肝血。

何首乌专入肝,兼入肾。诸书皆言滋水补肾,黑发轻身,备极赞赏。时珍曰:何首乌足厥阴、少阴药也。白者入气分,赤者入血分,肾主闭藏,肝主疏泄,此物气温味苦涩。苦补肾,温补肝,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须发,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气血太和,则风虚痈肿、瘰疬诸疾可知矣。与地黄功力相似,独冯兆张辨论甚晰,其言首乌苦涩微温,阴不甚滞,阳不甚燥,得天地中和之气。熟地、首乌虽俱补阴,然地黄禀仲冬之气以生,蒸虽至黑,则专入肾而滋天一之真水矣,其兼补肝者因滋肾而旁及也;首乌禀春气以生,而为风木之化,入通于肝,为阴中之阳药,后天之阳。故专入肝经以为益血祛风之用,血活则风散。其兼补肾者,亦因补肝而兼及也。一为峻补先天真阴之药,故其功可立救孤阳亢烈之危;一系调补后天营血之需,以为常服,长养精神,却病调元之饵。先天后天之阴不同,奏功之缓急轻重亦有大异也。的解。况名夜合,又名能嗣,则补血之中,尚有化阳之力,岂若地黄功专滋水,气薄味厚,而为浊中浊者,坚强骨髓之用乎!斯言论极透辟,直冠先贤未有,不可忽视。

《得配本草》:茯苓为之使。忌葱蒜、萝卜、诸血、无鳞鱼。又忌与燥热药同用。伏朱砂。
苦、涩,微温。入足厥阴,少阴经血分。养血补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须发,除腹冷,祛肠风,疗久疟,止久痢,泻肝风,消瘰疬痈肿。治皮肤风痛,姜汁调敷,文火熨之,三次自愈。
配胡麻,治疠风。佐牛膝,治软风。研末,津调,封脐中,止自汗。和艾叶煎浓汁,洗疥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新编》:何首乌,味甘而涩,气微温,无毒。神农未尝非遗之也。以其功效甚缓,不能急于救人,故尔失载。然首乌蒸熟,能黑须鬓,但最恶铁器。凡入诸药之中,曾经铁器者,沾其气味,绝无功效。世人久服而不变白者,正坐此耳,非首乌之不黑须鬓也。近人尊此物为延生之宝,余薄而不用。惟生首乌用之治疟,实有速效,治痞亦有神功,世人不尽知也。虽然首乌蒸熟,以黑须鬓,又不若生用之尤验。盖首乌经九蒸之后,气气味尽失,又经铁器,全无功效矣。不若竟以石块敲碎,晒干为末,同桑叶、茱萸、熟地、枸杞子、麦冬、女贞子、乌板于黑芝麻、白果,共捣为丸,全不见铁器,反能乌须鬓,而延年至不老也。

或问何首乌蒸熟则味甘,生用则味涩,自宜制熟为黑,则白易变为黑矣,此情理之必然也。先生独云生用为佳,亦有说乎?曰:首乌制黑,犹生地之制熟也,似宜熟者之胜生。然而首乌不同生地也,生地性寒而味苦,制熟则苦变甘,而寒变温矣,故制熟则佳。首乌味本甘而气本温,生者原本益人,又何必制之耶。况生者味涩,凡人之精,未有不滑者也,正宜味涩以止益,奈何反制其不涩,使补者不补也。余所以劝人生用之也。

或疑何首乌乃乌须圣药,不制之,何能乌须?先生谓生胜于熟,读先生之论,则实有至理,然未见先生之自效,恐世人未必信先生之言也。曰:吾谈其理,何顾吾须之变白不变白哉。况吾须之白而乌,乌而白者屡矣,乃自不慎酒色,非药之不验也。盖服乌须之药,必须绝欲断酒,否则无功耳。
或疑何首乌既能延年,而神农未尝言,先生又薄其功用之缓,是此药亦可有无之药也。虽然,何首乌乌可缺也,亦顾人用之何如耳。大约用之乌须延寿,其功缓,用之攻邪散疟,其功速。近人用之,多犯铁器,所以皆不能成功也。

或疑何首乌今人艳称之,吾子薄其功用,得毋矫枉之过欤?嗟乎。何首乌实有功效,久服乌须鬓,固非虚语。吾特薄其功用之缓,非薄其无功用也。如补气也,不若黄芪、人参之捷。如补血也,不若当归、川芎之速。如补精也,不若熟地、山茱之易于见胜。此余之所以宁用彼,而不用此也。至于丸药之中,原图缓治,何首乌正宜大用,乌可薄而弃之哉。

或问何首乌毕竟以大者为佳,近人用何首乌而不甚效者,大抵皆细小耳,未必有大如斗者也。曰:古人载何首乌,而称极大者为神,乃夸诩之辞,非真亲服而有验也。且何首乌小者之力胜于大者,世人未知也。近来士大夫得一大首乌,便矜奇异,如法修制,九蒸九晒,惟恐少越于古人,乃终年吞服,绝不见发之乌而鬓之黑,可见大者功用劣于细小者矣。无如今人为古人所愚,舍人参、熟地之奇,而必求首乌为延生变白之药,绝无一效,而不悔惑矣。

《本草分经》:苦,甘,温。补益肝肾,涩精气,养血,化虚痰,乌须发,消痈肿,疗疟痢。补阴而不滞不寒,强阳而不燥不热,为调和气血之圣药。

《本草思辨录》:何首乌种分赤白,故气血兼益。藤夜交昼疏,故具阖辟之长。味厚入肾,涩入肝,苦则坚,温则补。陈修园但知其为苦涩,而于益气血具阖癖之所以然,则未之见,其必有施之不当而为所误者矣。

修园于首乌能止久疟久痢则韪之,而一归于少阳,则知犹未知。夫久疟不止,势必损及于肝,肝病肾亦病。肾者三阴之枢也,欲枢转而止疟,自当补肝与肾。肝主疏泄,久痢则疏泄太过,肾亦失蛰封之职,亦必以补肝肾为要。修园既以首乌苦涩而短之,安得更有直折之威生发之气如彼云云者,称骥以力而不免于盐车之辱,此可为太息者也。

刘潜江以《开宝》主瘰疬、痈肿、头面风疮、五痔、心痛,为效在气血之结而经脉为壅。黑髭发、悦颜色、长筋骨、益精髓,为效在气血之劣而形器有损。二者证绝相悬,而首乌并建厥功。正与阖辟之理相合,可知《开宝》非浪许也。

首乌之用,生熟迥殊,其已久疟消肿毒,皆是用生者。又消肿毒用赤不用白,补肝肾则以黑豆拌蒸,赤白各半,皆法之不可不讲者。

张石顽云:今人治津血枯燥,大肠风秘,鲜首乌数钱煎服即通。其滋水之速,与肉苁蓉润燥通大便相仿佛。此亦修园所思议不到者,要之生熟之异用,所关甚巨,必不容忽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何首乌能减慢心率,增加冠脉流量,有一定的强心作用,有明显的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并可保护缺血心肌,改善氧的代谢平衡。

2. 何首乌能提高机体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降低血浆中的LPO(过氧化脂质)的含量,并能提高老年机体DNA 修复能力,从而有延缓衰老作用。

3. 何首乌能增加免疫器官重量,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增加血浆cAMP含量,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能使肾阴虚慢性气管炎病人痰液中免疫球蛋白的IgA显著升高。

4. 何首乌不但能使肾上腺重量增加,还有兴奋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

5. 何首乌可使老年大鼠血中甲状腺素的含量增加,有使肝糖元积累升高的作用。

6. 何首乌能促进肠管运动,可抑制过氧化脂质的产生及其对肝细胞的破坏,从而有保肝作用。

7. 何首乌对红细胞的生成有促进作用,可增加骨髓造血干细胞,以及粒-脾系细胞产生率、骨髓细节系粗细胞、外周血网织红细胞。

8. 何首乌有抗肿瘤作用。

9. 何首乌有骤减神经的时值,促进神经兴奋,增加肌肉时值,使肌肉麻痹的作用。

10. 何首乌有促进生长、缩短幼年的作用。

11. 何首乌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补  阴  药

南  沙  参(《本经》)

南沙参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沙参、杏叶沙参及其他几种同属植物的根。主产于安徽、江苏、浙江、贵州等地。原植物生于低山草丛、岩石缝内。喜温暖或凉爽气候,耐寒,以土层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功效养阴清热、润肺化痰、益胃生津。临床用名有南沙参、蜜南沙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  沙  参(《本草汇言》)

北沙参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根。主产于山东、江苏、河北、辽宁等地。原植物多生于河岸沙地、沙滩或栽培于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中。喜温暖湿润气候,抗寒、耐旱、忌涝。味甘,性惊。归肺、胃经。功效养阴清肺、益胃生津。临床用名有北沙参、蜜北沙参。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微寒。主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


《名医别录》:无毒。主治胃痹,心腹痛,结热,邪气,头痛,皮间邪热,安五藏,补中。

《日华子本草》:补虚,止惊烦。益心肺,并一切恶疮疥疣及身痒,排脓,消肿毒。

《开宝本草》:味苦,微寒,无毒。疗胃痹心腹痛,结热邪气,头痛,皮间邪热,安五脏,补中。
《汤液本草》:味苦甘,微寒,无毒。

治证附前人参条下。

《本草纲目》:沙参白色,宜于沙地,故名。

人参甘苦温,其体重实,当补脾胃元气,因而益肺与肾,故内伤元气者宜之。沙参甘淡而寒,其体轻虚,专补肺气,因而益脾与肾,故金能受火克者宜之。一补阳而生阴,一补阴而制阳,不可不辨之也。

清肺火,治久咳肺痿。

《本草经疏》:沙参禀天地清和之气。《本经》味苦,微寒,无毒。王好古谓甘而微苦。苦者,味之阴也;寒者,气之阴也;甘乃土之冲气所化,合斯三者,故补五脏之阴。故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别录》又疗胸痹,心腹结热,邪气头痛,皮间邪热者,苦能泄热,寒能除热,甘能缓急,益血补中,故疗诸因热所生病,而其功用驯致安五脏补中,久服利人也。入手太阴经。
简误:脏腑无实热,肺虚寒客之作嗽者,勿服。

《本草蒙筌》:味苦、甘,气微寒。无毒。反藜芦,恶防己,乃足厥阴本经药也。治诸毒排脓消肿,安五脏益肺补肝。止疝气绞疼,散浮风瘙痒。除邪热,去惊烦。易老用代人参,形实不同。盖取味之苦甘,泻中兼补,略相类尔。

《本草乘雅》:色白而乳,肺金之津液药也。故又得知母志取若心之名。

乐树沙碛而气疏,质本秋成而性洁。参容平之金令,转炎敲为清肃者也。故可汰除肺眚,因热伤气分,为洒淅寒热,及藏真失行营卫阴阳,致气不拘,血不濡,与惊气上逆,不能拘之使下者,功用颇捷。

《药鉴》:气微寒,味苦甘,无毒。主安五脏,止疝气,去惊烦。排脓消肿,其功甚捷。益肺补肝,其效若神。童便制,治痰之邪热无比。玄参佐之,散浮风瘙痒何难。易老用之以代人参,良有以也。但甘则补五脏之阳,苦则补五脏之阴。反藜芦,恶防已。

《景岳全书》:味微甘苦,气味俱轻,性微寒。能养肝气,治多眠,除邪热,益五脏阴气,清肺凉肝,滋养血脉,散风热瘙痒、头面肿痛,排脓消肿,长肌肉,止惊烦,除疝痛。然性缓力微,非堪大用。易老云:人参补五脏之阳,沙参补五脏之阴。特以其甘凉而和,补中清火,反而言之,故有是论。若云对待人参,则相去远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5 03:38 , Processed in 0.262826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