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心是莲花开

[佛化生活] 名寺古刹(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白塔寺

[历史沿革]
妙应寺,位于北京市阜成门内大街路北,寺内有一座高大、雄伟的藏式喇嘛塔,因塔身通体皆白,所以人们都习惯地称它为“白塔”,而将塔下的寺院称为“妙应寺”或“白塔寺”。
白塔寺有塔已史传很久,并曾几经变迁。远在一千多年前的辽代,这一带曾是辽南京城的北郊。辽道宗寿昌二年(1096年),这里就曾建过一座供奉佛舍利的塔,塔身内藏有释迦牟尼佛舍利、戒珠、香泥小塔、离垢净光陀罗尼经。
到了元代,这一带成为当时新建的元大都内城。元世祖忽必烈於至元八年(12l7年)敕令在辽塔的遗址上动工建造“大圣寿万安寺”及造座喇嘛塔,并迎释迦佛舍利藏於塔中。塔於至元十六年(1279年)建成,寺於至元二十五年(1283年)年建成。白塔经八年精心修建而竣工后,忽必烈十分满意,命以塔为中心,向四方各射一箭,以箭落处划出界址并修建一座面积约16万平方米的大寺院,因祝祷皇帝生辰而取名为“大圣寿万安寺”(又名“白塔寺”)。
元朝是一个统一的,领土空前辽阔的多民族封建帝国。元世祖忽必烈最推崇的是喇嘛(藏传佛教)。13世纪20年代末,成吉思汗的第一代继承者就开始与西藏地方首领接触,60年代及70年代初,随着元朝江山大一统的完成,忽必烈与八思巴一代的结合更趋紧密。在政治上,西藏正式成为隶属元朝的一个行省,并开始确立其“政教合一”的新政体:在宗教上,定喇嘛教为元朝国教,向蒙汉地区传播,封该教首领为“国师”委以统管全国释教及西藏政事的权力;在文化上,特命第一代“国师”八思巴创制元朝官方统一使用的蒙古新字(即八思巴文字)。白塔寺这座巨型藏式佛塔的创建,就是上述种种关系在建筑上的集中表现。
佛塔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的。在近2000年的沿革和发展中,各个佛塔的建造都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元朝室特别尊崇藏传佛教,因此,元代佛塔较多的采取了藏式喇嘛教形制,这个时期建造的佛塔,一般都简称为喇嘛塔。喇嘛塔与古印度的“窣堵坡”(即印度搭)较接近。为达到弘扬喇嘛教的目的,佛塔常建於坡峰高台、关口要隘、渡囗要津或都市大道上。喇嘛塔塔身祗有单层,所以往往抬高塔基,增高塔刹来增加塔的高度。塔身呈几何状覆钵体,显得雄伟丰硕。塔刹长颈,也不同於汉传佛教塔刹宝瓶状。喇嘛塔所用材料多数为石块且表面涂灰刷浆,通体皆白,人称为白塔。而塔刹圆盘多用铜铸,因此在红日蓝天下,光彩耀目。
大圣寿万安寺元末被焚后,荒无近90年,直到明天顺元年(1457年),才由宛平县民郭福请修寺院,改名“妙应寺”,并沿称至今。清代以后约半个世纪,僧人出于生计,将配殿及寺内空地出租,白塔寺逐渐演变成北京城著名的庙会胜地之一,逢年过节,人群熙攘,十分热闹,是过去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既可集市又可游憩的去处。
从寺院遗留下来的大小碑刻中了解到,历代对白塔寺的修缮时间是:元至正四年(1344年),明宣德八年(1433年),万历十五年(l587年),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乾隆十八年 (1753年),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民国十四年及二十六年(1925年、1937年)。
乾隆十八年《御制重修白塔碑铭》中有一段记载:“大清乾隆十有八年,岁在癸酉秋七月,重修妙应寺白塔。朕手书《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一卷,及梵文《尊胜咒》并《大藏真经》全部七百廿四函,用以为镇。”这批经书镇於何处,成为一未解之谜。1975年,唐山发生大地震,波及北京,白塔也被震损。塔刹歪斜,支撑华盖的相轮上部砌体严重崩塌,塔身肩部严重开裂。1978年g月,北京市古建部门对塔进行加固整修。当打开铜搭顶检查内部时,意外地发现里面贮存者许多经书和箱盒等文物,原来它们就是乾隆皇帝所说的镇塔藏品。造批在塔顶里沉睡了二百多年的佛教文物有:七百二十四函龙藏新版《大藏经》,可装载一卡车;乾隆帝手书经咒各一份;三尊各高20公分的铜质三世佛像;装满了八宝、念珠、各朝各代货币的四个银瓶;一尊黄檀木整雕连龛观音像,像下面有一个圆形小钵,内藏33颗舍利子;一尊精雕细刻的小赤金舍利长寿佛,高五公分,全身镶嵌四十多粒红宝石;一套五方佛冠和补花锦缎袈裟,上缀千馀粒珍珠、珊瑚珠、檀木珠和蓝、红宝石;有白、蓝、黄、绿3色丝织大“哈达”,长5.3米,宽0.76米,上织“八宝”图形和藏文“利乐歌”等等。大小箱子中都按佛、法、僧三宝的规矩顺序安放,格式十分严谨。整套文物质地优良,工艺精湛,其中完整的佛冠和袈裟,还有大幅素织的“哈达”,是目前北京地区仅存独有的。
1961年,国家将这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北京妙应寺白塔,列入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几次拨款进行了修缮。1978-1980年大修白塔,同时还修缮了塔院的四个角亭、三世佛殿和塔前的天王殿、七佛宝殿等,使白塔与寺院内的殿堂焕然一新。政府还设立了保护机构,正式对外开放。1998年,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拆除了“文革”期间乱建的堵在白塔山门处的副食店,使白塔雄姿重新展现在阜内大街北侧。山门及钟鼓楼等均依旧制重建。  
[寺院胜景]
妙应寺由寺院和塔两部分组成。中轴线上由南到北依次排列山门、钟鼓楼、天王殿、三世佛殿、七世佛殿和塔院。山门面阔三间,东西两旁有八字影壁,中间券门上有石刻横匾,上书“敕赐妙应寺禅林”。进门后,两侧分列楼阁式钟鼓楼。其后为天王殿,面阔三间,内塑四大天王像。再往北是三世佛殿,面阔五间,前有月台,内供三世佛,顶饰三座盘龙藻井。三世佛殿往北为七世佛殿,面阔五间,内塑七尊佛像,两旁为十八罗汉,顶饰三盘龙藻井。大殿两旁都有配殿廊庑。寺院最北为塔院。塔院地势较高,以红墙围成一个单独的院落,院内四隅各建角亭一座,白塔位於中央偏北。院门在南墙正中,门额上题“敕建释迦舍利灵通宝塔院”。迎门有殿,名“具六神通殿”,内供三世佛。殿后檐外有坐南朝北的佛灯龛三小间,内砌作台阶状,以供燃灯,与佛灯龛所对者即为白塔。重修后的白塔也更为壮观,塔身四周又装饰了铁灯笼108个,夜间视之,紫星拱卫。有人写诗赞曰: “梵宇弘开北帝都,碧天突起玉浮圆。夜深石鼎香烟尽,万里风清明月孤。”

白塔

妙应寺白塔总高51米,砖石结构,白色体躯,塔基是用大城砖垒起,呈T形的高台,高出地面二米,面积为1422平方米。在塔基的中心,筑成多折角方形塔座,面积为810平方米,叠高9米,共三层,下层为护墙,二、三层为须弥座,每层四面各左右对称内收两个折角,因此拥叠出许多角石和立面。须弥座束腰部分,每块立面都被两边角柱及上下枭枋所衬托,整个塔座造型优美,富於层叠变化。座上的塔身是硕大的白垩色的覆钵体,形状如同葫芦;上半部为圆锥形的长脖子,有13节,称“十三天”顶上花纹铜盘的周围悬挂36个小铜钟。风吹铃铛铎,声音清脆悦耳。铜盘上坚八层铜质塔刹,高五米,重四吨,分为刹座、相轮、宝盖和刹顶几个部分。妙应寺白搭和北海白塔遥相对峙,比北海白塔高约l5米,是北京最大的白塔,也是现存最大的一座喇嘛塔。《长安客话》一书中记载云:“角垂玉杆,阶布石栏。檐挂华篁,身络珠网。珍铎迎风而韵音,金盘向日而光辉。亭亭岌岌,遥映紫客。”其规制之巧,建筑技术之奇,古所罕见。
[当今住持]
[交通通讯]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71号。
邮编:100000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红螺寺

[历史沿革] 红螺寺,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城北5公里的红螺山南麓,为历代佛教圣地,也是京华气功的发源地。始建于东晋永和四年(公元348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该寺原名“大明寺”,明正统年间易名为“护国资福禅寺”,公元1663年康熙皇帝来此,建山亭,设御座,植果竹,寺院规模扩大,当时寺院地产3.65万亩,僧人300多,占地方园4平方公里。因红螺仙女的美妙传说,当地人称之为“红螺寺”。
红螺寺为“十方常住寺”,千年来一直是佛教圣地,寺院内历届住持多由皇家命派,高僧频出,佛法超凡。金代有著名的佛觉禅师,元代有云山禅师,清代际醒(梦东)法师主持红螺寺,创建红螺净土道场,佛教更为兴盛。光绪年间,印光僧人来红螺寺修学净土法门,后去普陀创建净土道场,所以世有“南有普陀,北有红螺”之说,际醒和印光分别被尊称为净土宗第十二代、十三代祖师。
际醒祖师
际醒祖师(1747-1810年)河北丰润人,俗姓马,字彻悟、纳堂,号际醒、又号梦东,是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
际醒祖师精通经史,23岁出家,遍习圆觉、法华、愣严、金刚诸经。嘉庆五年,到红螺寺创建净土道场,时称法门第一人。祖师专以净土为悦,恒常讲演,劝人念佛。四方学者云集,声名远扬。朝鲜等东南亚地区的僧人也不远万里,前来求经学道,至使红螺寺声名远播,香火日盛。世入称之为:“海内净土首推红螺焉”,际醒亦被奉为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其弟子整理出的《梦东禅师遗集》流传至今。
嘉庆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际醒祖师面西而坐,手结弥陀印,安然圆寂。供奉七曰,面目如生,慈和丰满,白发变黑,光润巽常。二七入龛,三七茶毗,获舍利百馀粒。弟子尊师遗命请灵骨於普同塔内。
1993年4月,怀柔县文物管理所清理普同堂地下室时,发现了际醒祖师舍利搭。经进一步清理,找到了十三颗舍利和三颗牙齿。从此,红螺珍宝——际醒祖师舍利子重现於世人面前,供人们瞻仰。
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1861-1940年)俗姓赵,陕西合阳人。法号圣量,别号常惭愧僧。大师“初读程朱书,受其辟佛之影响,病目几丧明,得闻佛经,始悟前非”。後於21岁时,礼道纯和尚出家。勤习功课,攻读发愿文和龙舒净土文,从中悟出念佛乃了生脱死之道,即专修净土,心不离佛。
清光绪十二年至红螺山资福寺(红螺寺)任住持。在此期间,深入研究经藏;妙契佛心,道业精进。故自缘增修了“净土十要”等著述。光绪十九年应邀南去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安居阅葳,深研佛教经典,励心精修,号“常惭傀僧”以自励。并闭关二期六载,以期昼夜弥陀,早证念佛三昧。1932年移居苏州报国寺,闭关完成普陀、五台、峨嵋、九华四大名山志的修辑。後到灵岩寺,建立专修净土道场,并创立“弘化社流通法宝”。1937年後,在灵岩寺闭关念佛,拒绝世缘,保待了民族气节。
1940年l0月,大师在灵岩寺圆寂、被奉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著有:《浮土决疑论》、《宗教不宜混滥论》。其弟子辑录的《印光法师文钞》正续篇及《印光法师嘉言录》流传至今。
红螺寺创於晋,起於唐,兴於明,盛於清,期间虽历诸劫,依然能眠而复息,足证佛教生命力之强韧。历史记载,红螺寺曾数次扩建重修,名扬海内外,香火旺盛。
今日红螺寺内外古树叁天,泉流萦绕,环境清幽,既合於叁禅拜佛,又宜於疗养避暑,入世出世各得其所。寺内铜钟、碑刻等文物遍布,附近还有清阁老范文正墓和清末皇姑墓等,实为京郊佛教文化风景胜地。
[寺院胜景]
红螺寺人文景观、自然景观荟萃,以古刹为主体,以幽美的自然景观为衬托,构成了一幅巧夺天工的壮美画卷。早在明万历年间,就被誉为“怀柔八景”之一,并冠以“红螺呈秀”之称。
红螺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布局严谨,气势雄伟。寺院占地百亩,分中院、东跨院、西跨院、东下坎、西塔院、等五处院落,房244间。中院以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为轴心,设有东西四所配殿;千手观音殿,伽蓝殿,际醒祖师殿,印光祖师殿和诵经房数间。东院为接待处;西院为方丈退居寮和十方堂;东下坎北为老僧退居寮和延筹堂,南为练习功场;西上坎为螺蛳塔和骨灰堂。历史上的古寺拥有300多倾耕地,号称“一天吃一倾地”,在怀柔县境内和北京其它区县内有数处下院。       
红螺寺大门前有气宇轩昂的四柱三门式巨型牌楼,画栋雕梁,牌楼上方有人大常委副委员长卢嘉锡题写的“京北巨刹”四个大字。正门上高悬一幅楹联,“一脉珠泉参妙谛,双峰螺岫证如来”。大门内影壁上书“须弥胜境”四字,由影壁前折向东行,游人穿行在翠竹林中的一条曲折小径,顿觉兴致盎然。
青青翠竹
院内翠竹成林,已逾六百馀年,为北京地区竹林之最,康熙皇帝曾亲临寺内赏竹。院内另有两株历经千年的银杏树,雌雄相伴,果实累累。东侧为雌,结果但不开花;西侧为雄,开花但不结果,奇特之处在于西侧的雄性银杏,树高30米,主干四周,生有十株侧干,据说自唐代栽了这两株银杏以来,每改换一个朝代,就多长出一株侧干,这只是一种传说,但银杏的树龄已在千年以上,则是确切无疑的。
尤为独特的是大雄宝殿后的“紫藤寄松”,每逢春末夏初时节,串串藤花沿着形态奇异的干年平顶松攀缘而上,整个寺院香氧扑鼻,令游人流连忘返。大雄宝殿后面的西侧生长有一株树龄数百年的平顶松,树高6米余,有9个分枝,平直地伸向东侧的四面八方,下面用十余根木料支撑,平顶松附近,有两株碗口粗的紫藤如龙蛇飞舞一样绕生在松树上,形成一个巨大的伞盖,遮荫面积400多平方米,每年春末夏初,藤萝花如串串紫色珍珠一样,挂满枝头,碧绿的松枝与紫色的藤花相继争奇斗艳,令游人叹为观止。此乃红螺寺一大景观。
寺周围群山环抱,树木茂密,遮天蔽日,远望犹如一片林海。这里植物繁多,有各类树木七十馀种,植物品种多达七百馀个,是一处天然植物园。寺西的珍珠泉,水深三丈,串串水泡不停地从地下冒出,在阳光照耀下犹如五颜六色的珍珠。据明代刘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记载,红螺山原称“红螺崄”,旧名“幽岚山”,又叫“宝金山”。红螺崄分为上、中、下三崄:循九龙峪,度八达崄,远望两峰并立,时人称其“云会门”,此其为下崄;由此上行一里馀,有龙潭水出石隘中,沿小径山梯攀援而上有“红螺洞”,洞石古色,有人饮其水,霹雳骤至,时人疑此为龙窟,这就是中崄;再上半里,有红螺寺庙宇,寺旁有一巨松,树顶方圆四、五丈,可将寺院一半荫庇其下,当时寺内僧人在裸露的树根周圉垒石相护,有人称其为“松御风”,由此向右有观音洞,曲而容坐,深而朗朗,此处即上崄。当时著名文人袁宏道曾有《初入行红螺崄》诗一首述之:“凿天出古空,意匠窮刻露。赎取长古魂,幻作鬼工赋。霜岩透斑锷,石骨竦清怒。历劫至於今,雕镂不曾住。” 
[当今住持]
红螺寺目前尚未归还佛教界,暂由文化文物局管理。
现任管理海峰法师,俗姓马,名德魁,法号海峰。1920年出生於北京市怀柔县怀北镇河防囗。
11岁时到法藏寺出家,法藏寺位於雁楼湖北之思家峪,寺已无存。19岁时,在北京广济寺受具足戒,1940年游方叁学到红螺寺,在禅堂住一年,充壬方丈侍者,时一年有馀。
1941年正月,离开红螺寺到了北京广化寺,一年後,重回法藏寺。1947年土改时,寺院被封,还俗於河防囗村,务农。务农期间曾任村扫盲教师和业馀剧团导演。1988年怀柔县文化文物局接管红螺寺,此寺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开发旅游事业。鉴於海峰法师的特殊经历,把他重新请回,作为一名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主要从事公关和导游工作。
海峰法师对佛学有一定的造诣,且身体健康,反应灵敏,甚为健谈。数十年间,僧俗两界生活的磨砺,使他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更为深邃的理解和认识,也造就了他豁达的性格,还练就了一手有一定功力的书法,他的法帖已流传海内外。
[交通通讯]
地址:北京市怀柔区青春路环岛北4公里

电话:+86-10-60681639  
e-mail:[email protected]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广东永福寺

[历史沿革]榕石永福寺,位于广东揭阳惠城北郊半公里处榕山,古称“榕石庵,”创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崇祯十七年(1644)和清康熙九年、乾隆五十五年、光绪二十二年(1896)修建,1989年至1999年重建一新,规模宏大,并改称“榕石永福寺”。1987年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登记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是惠来名胜之一。
又据清《惠来县志》记载:“榕石庵在县城一里处,崇祯十七年知县沈煌建,寇乱颓圯,清康熙十一年重修”。民国时,庵坐东向西,分为首座祀庵主、施主和玉皇大帝,第2座祀大颠祖师,第3座大雄宝殿祀三如来,第4座祀诸佛,后座为禅房、斋堂,悬一凿空木雕敲鱼进膳。1950年后庵宇破败,几将倒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经县委统战部研究后决定,将东栅永福寺移至榕石庵合并一处,并易名“榕石永福寺”,特请宏悟法师为主持,偕徒惟铭法师到此兴寺,寺旁建二层楼,是县佛协会会址,成为全县佛教徒活动中心。2002年1月4日,举行县佛教协会成立挂牌暨榕石永福禅寺扩建落成庆典。
[寺院胜景]
据今幸存于寺内、清乾隆六年(1741)方世滨《员门碑记》所载,明万历八年,县太学方秉臣,因向倚榕石而建的“九子母(一胎生九子)祠”,求子有验,遂将榕山之粮地捐献,当年便创建榕石庵。于1989年破土改建,得到海内外众善信全力支持和资助,历经十年,一座坐北向南,总建筑面积逾千平方米之梵宇耸立,新建成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阁、地藏阁、大颠祖师殿、宋禅祖师殿,辟建碑廊,及配套设施,初具规模。该寺今有二处颇有历史价值、观赏作用的文物点,一是碑廊,另一是榕石。
[当今住持]
[交通通讯]
地址:广东省揭阳市
邮编:515300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福建正觉寺

[历史沿革]
证觉寺,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万全乡常口村的太平山麓,又名证果寺,始建于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较福州鼓山的涌泉寺早288年,据说福州鼓山上的寺院就是仿照证觉寺建成的,所以民间素有“先有将乐证觉寺,后有鼓山涌泉寺”的说法。
证觉寺历史悠久,据志书载:“历史悠久之太平山属闽北名山,古刹证觉乃镛州胜地。寺创自唐初武德三年,辟丛林而始建精舍,历劫火而赤地徒存。实诚跨全省之名胜,甲上游之大观者矣。山楼苔遍,法象尘封。元代丘圩,明朝定鼎,元璋君相,曾驻跸舆。允宜贝阙长新,名齐五越,琼楼式焕,胜擅三华者也。”可见,证觉寺早年已名扬四海。
1958年上海劳改农场迁入该地,证觉寺被征为农场的医院,至1961年春农场撤离。随后文化大革命开始,该寺更是惨遭破坏,寺院拆除,众僧被赶出山门,许多财物和珍贵的藏经被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从1982年春开始,历经数年的艰辛,佛教界和群众在这块荒芜多年的废墟上重新建起了雕梁画栋的证觉寺。1985年8月,证觉寺宣布开放,省佛教协会会长普雨法师应邀主持,手书“证觉禅寺”扁额,寺院焕彩,禅堂生辉。1988年实现了“以寺养寺”、“自给自养”。1990年11月,全市寺院自养现场经验交流暨表彰会在此召开,同时举办了内容丰富的宗教政策宣传教育展览,吸引了数以万众的游客来参观。
如今的证觉寺,虽历经千年,几经劫难,依旧巍然屹立在深山一隅。
[寺院胜景]
走   廊
证觉寺形似:观音座莲:,分上、中、下三殿,皆雕梁楼、斋堂、僧房、方丈室、阅览室、旅客卧室、放生池、太平山门楼等等。依山而建的长廊把形似“观音坐莲”的观音殿、天王殿和五百罗汉堂连为一体。观其布局设施,与福州鼓山大同小异,入其境令人心旷神怡,超世忘俗。
木鱼山脚下的海会塔是1997年新落成的,可以存放1700多位比丘僧、比丘尼、五戒居士的骨灰。后山还有类似的五座古塔,它们大多建于清朝,是古寺的一道独特的景观。
第二殿为大雄宝殿,屋脊呈卷棚式弧形,燕尾式飞檐如紫燕凌空、弯月悬天,充满动态感的构造,有巧夺天工之妙。梁项屋脊雕有麒麟奔走、凤凰展翅的图案,各色瓷料剪贴镶嵌,流光溢彩,蔚为大观。殿中的释迦尼等塑像低眉含笑、妙相庄严,人感到法力无边。两厢的十八罗汉有张有有驰、栩栩如生,一个个颇有正义感。殿上方锦幢重叠,彩幡飘动,香烟冉冉,加上案上的鲜花供果,整个大殿显得清净各谐。殿前悬挂的“妙趣匾”,匾内金光闪闪的12个醒目大字,从中间看是“大雄宝殿”,从左侧看是“诸法空相”,从右侧看是“万德圆融”,真个妙趣横生。
证觉寺素有“千柱落地”的美称。传说证觉寺极盛时,寺院里共有一千根住子,显得凛然大气、很有规模。这千根柱也有它无不寻常的来历呢。民间传说这些柱子是寺院初建时,法师从建阳买回来的。那时法师和两个徒弟来到建阳,看到满山大树参天,就找到东家求购,东家死也不肯,法师再三请求,并以佛家的修行来打动他。东家终于松了口,说:“好哇,山上有几株没有尾巴的树,倒是又粗又大,就卖给你吧。”当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翌日起个大早,法师请东家一块上山,奇怪的是,山上的大树都像遭了雷劈、全没尾巴了。东家目瞪口呆,只好无奈地说:“好吧,都卖给你算了。”于是师徒们就得到了全山的木头。两个徒弟看见那么多的木头犯了愁,怎么搬呀?“法师掏出一大包火柴,用袈裟把它包起来,嘱咐徒弟说:”带上它,在路上别偷看,火柴到了寺里。木头也就跟着来了。“说完便走得无影无踪。徒弟日夜兼程往回赶,一天到了卢安,这里离寺院已经很近了。他无在河边歇歇脚,一个摸着包里的火柴说:“木头怎么来呀,师傅变的是啥戏法?”另一个说:“拿出瞧瞧,说不定师傅骗我无呢。”两人迫不及待打开袈裟,没想到那些火柴全变成木头,并统统滚到河里去了。徒弟吓坏了,大喊大叫奔回寺里,急忙告诉已回寺的师傅。法师叹了叹气,随口念了句咒语:“你那边下去,这边上来。”吩咐徒弟到寺前的塘里拨出木头,大家果然在塘里拨起了不少木头,一根连着一根,不知拨了多少,手都磨破了皮。这时上面传来工匠的的声音:“小师傅,够了,够了。”话声刚停,塘里的木头就再也拨不出来了。“徒弟们跑上来一看,寺院已修好大半,一根根大柱耸立着,数了数正好一千根,从此证觉寺”千柱落地"的名声便传开了。
大雄宝殿之后乃观音殿,殿内原先祀奉一尊铜铸观音菩萨,高一丈六尺,重千余斤。这是将东县最大的一尊金属菩萨,曾经在证觉寺坐了一千多年,可惜毁于文革那一场浩劫。殿内还供奉着来自印度的三尊玉佛,最大的身高58厘米,宽48厘米,厚23厘米;最小的一尊仅20多厘米高,还有一尊的高度介于二者之间。这三尊玉佛都是用汉白玉雕琢而成的,白晰如镜,雕艺高超,堪称无价之宝,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文物。
证觉寺还不乏人文景观,藏经阁内珍藏佛典、经书数千卷。楼下法堂照壁有将乐人、曾任户部右侍郎的廖莲山及知名人士所题诗词、对联。廖侍郎的题诗为:“秀起龙峰百丈梯,平畴一望野云低。鸟巢梵宇卢山近,水映禅心慧远齐。夜半涛声清客梦,楼前月影下莲溪。偶来世外空尘想,卧起晨钟唤宿迷。”另一首七绝夸道:“千柱玲珑法殿开,盘陀飞锡自西来。北闽名胜称第一,原是天潢亲创哉。”更有趣的是一些楹联,如“寿无量法无边无是无非无烦恼,人有缘度有难有因有果有菩提。”
[当今住持]
[交通通讯]
地址: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万全乡常口村
邮编:353300
发表于 2010-7-6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发表于 2010-7-6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多 感恩
发表于 2010-7-6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11-4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诅琢不错好帖子支持一下









DNF连发程序下载伟哥的效果伟哥的价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5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6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莲花山寺:市内南石道街,森林动物园北门旁。
这里我去过,很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0 22:18 , Processed in 2.794821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