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学佛无坏事

[事迹传记] 历代高僧大德的故事(转)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相了

(一喝顿悟)


    金太宗天会十一年,在义州的一个村子里,有一户姓宋的书香人家。生下了一个男婴。这孩子呱呱落地之时,有五色祥云笼罩房屋,邻居都预言他将来必有大出息。在孩提时期,这孩子聪明伶俐,行必直视,坐必盘腿,大异于常人。
    有一天。他在家里听祖父吟诵一篇古赋,当听到“秦皇汉武,不死何归”一句时,就问道:“人死了归于何处呢?”他的祖父对此十分惊异,便与家人商量:“这孩子决非尘俗中人,最好让他出家。”,于是,送他去寺院当了僧人,法名相了。
    出家之后,相了有时在寺中苦诵经文,有时外出云游以广见闻,颇为勤奋,逐渐熟悉了《华严》、《圆觉》等经。他思维明敏,阐发精当,在同学诸僧中,卓然超拔,一枝独秀。有一次,他阅读《圆觉经》,当读至“多罗教如标月指”时,忽然产生了疑惑,心里想:“经既然是标,那么月又在哪里呢?我一定要去请教诸方高僧,弄清楚这个问题!”于是,他收拾行装,四方云游,先后谒见了清安月公、咸平定公、大明诱公,他们都无法圆满地解答相了的疑问。诱公对他说:“你的缘分不在这里,懿州崇福寺的超公才是你师傅,他必定能解答你的疑难,并阐发幽微。”
    听了诱公的的话,相了立即出发,,昼夜兼程,赶到崇福寺,拜见超公。超公一见相了,大为赏识,当即让他担任寺中的首职。虽然管理寺务事情繁杂,但相了仍然刻苦钻研佛理,以致废寝忘餐。有一天,寺里来了一位居士,请超公讲俱胝一指公案,相了站在一边,忽然问道:“都说一指头禅受用不尽,不知和尚禅究竟有多少?”超公大喝一声,相了于此一喝中顿悟,身心脱空,就像处于瑠璃宝月之间,愉快清爽,喜不自胜,于是呈上四句偈语:
    窥破浮云月色寒,
    偶然顿歇髑髅干。
    通身光透威音外,
    普应群机作大缘。
    不久,超公因年老告退,相了受命接替他,当了崇福寺的住持。后来,又先后主持过松林寺、潭柘寺、竹林寺。他虽然多次担任著名大寺的住持,为人却十分淡泊,大多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被迫出任住持的。在松林寺、潭柘寺时,甚至抛下僧众,逃离寺庙,但最终仍被人们找到,簇拥而还,他自己根本无法自主。有鉴于此,他常常感叹古时贤人能够藏身而无痕迹,而自己却不能如此。
    相了大师禀性贞正纯洁,慈悲为怀,一生中从未与人争执,更未稍有嗔怒之色,即使碰上别人的呵责诋毁,仍然神色不变。平生相信缘分,甘于本分,不喜刻意营饰。假如不合佛理要旨,哪怕是有益于人的身体寿命的事,他绝对不会做,也不会要求别人做。这些都是明显可见的事实。至于他潜在的德行与对佛理的精奥领会,大概一般的人就无法测知了。
    泰和三年,相了大师端坐而化,世寿七十。火化之时,有成千成百的蝴蝶从烈焰中飞出,在天空中化为五色祥云,袅袅而去。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性澄

(佛海大师)


    就在元世祖忽必烈指挥他的滚滚铁骑,南下江南,一统中华,建立起疆域空前广大的元帝国后不多久,一个生灵便呱呱而鸣,降生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县)人孙满家中。

    他不是别人,直是元朝中叶那位鼎鼎大名的湛堂法师。

    湛堂法师名叫性澄,字湛堂,又号越溪。他的母亲姜氏在孕育他、即将分娩的时刻,突然梦见一轮朗日,直落自己家中。倏然醒转过来,湛堂法师降生。

    湛堂少小时代就显得聪敏异常,而且表现出了大异众人的对佛教的特殊嗜好。在他年仅四岁的时候,居然就能提笔沾墨,运用自如地给画佛像图影,而且无不神态逼真,维妙维肖,令人见了叹为观止。他的父亲见状,就有意识地四处搜罗来一些或残或全、厚薄不一的佛经,教他日夜研读。令他父亲大为吃惊的是,湛堂法师居然神奇地一目十行、过目成诵!

    这样,到了元世祖至元丙子(即公元1276年 ),湛堂法师终干获得了父母双亲的准允,拜谒石门殊律法师为师,从而削发剃度,投身佛门。从此,他便如鸟翔天宇、鱼游大海,在佛门之中四处畅游,从容自得,游刃有余。

    拜师之后,石门殊律法师告诫湛堂法师说:“三世诸佛,戒为根本。你一定要秉心持正,努力修研,才能进步。”湛堂法师谨尊师命,足不出户,十分勤勉地钻研佛学经籍和戒律,不多久,即饱学经律,颇通佛法了。

    到了元世祖至元乙酋(即公元1285年),跟随石门殊律法师学习了将近十年的湛堂法师告别了启蒙尊师,一路远行,投身于佛鉴铦法师座下,开始修习天台教义。后来,他又来到南天竺普福寺,拜谒了大名鼎鼎的云梦泽法师。云梦泽法师刚一相见,就为湛堂法师昂扬的气表、流畅的谈吐、渊深的佛法所打动,视之为难得的佛学人才,寄寓他光大佛门的重任。湛堂法师也不负厚望,朝参夕叩,态度恭肃,凡有所疑,无不深入地参习或者请教,终于学有所成。

    在通晓天台教观之后,湛堂法师又开始学习禅宗。为了光大禅宗,他又不远千里,北上京都,上奏皇帝,扩建寺庙,广授门徒。元世祖一听,大为嘉奖,并御笔亲书,准允他奉旨行事。

    得到了皇帝恩准,湛堂法师就准备从京师大都(今北京)继续前进,东渡鸭绿江,前往高丽国(今朝鲜),搜求天台宗流传海外经籍律论。可时,当他一路风尘,好不容易来到高丽国边境上的时候,却突然听说高丽国内战乱纷起,炮火连天,人民争相四处逃散,遍国之内哪里还以找到一方清静的土地?因此,湛堂法师只好打消东渡高丽的想法,半道回转中原。

    元成祖大德乙巳(即公元1305年),湛堂法师出任著名的杭州东竺寺住持。在这里,他设坛弘法,广播法名,人们争相归附,聆听法音,推崇备至。到了大德丁未(即公元1307年),江南吴越一带突遭大旱,河流干涸,田地龟裂,粮食颗粒无收,人们无以为生。面对着这满目荒凉,湛堂法师凭借自己一腔慈悲心性,亲自率领自己的门徒弟子,登坛作法,祈求上苍哀怜生灵,救人活命。说来也怪,就在湛堂法师刚一登坛,祈祷作法不久,刚才还晌晴的萌蓝天转瞬之间便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以致久旱干坼的田地,不多一会儿,即饱润雨水了!

    祈来大雨之后,湛堂法师却并没有匆匆地便打道回寺。因为,他又发现旱灾使许多人饥饿倒毙,遗尸道旁,惨不忍睹,甚至要将他们一一掩埋,都是很困难的事了。

    湛堂法师见状,率领门徒弟子就地将这些尸首进行掩埋。之后,又专门为这些亡化的魂灵设坛作水陆大会,普度超生。

    从此,湛堂法师的名声为之大振,人们争相传颂着他的功德。

    元武宗至大戊申(即公元1308年),湛堂法师迁任南天竺演福寺。元英宗至治辛酉(公元1321年),皇帝驿道传书,飞马诏令湛堂入京。湛堂法师便辞别门徒弟子,随使奉命来到明仁殿,对答皇帝的垂询。

    原来这位英宗皇帝打小即十分崇信佛教,登基之初,便有些迫不及待地想一睹大名鼎鼎的湛堂法师的法容,因此,特地传诏,命他前来面圣。

    湛堂法师修炼深厚,佛法超迈,所以,即使面对着天子圣颜,也不慌不忙,酣畅淋漓地一一奏对,无不深合龙心,欢洽愉快。因此,在明仁殿对答之后,皇帝又特地命湛堂法师居止在京师清塔寺,奉旨校正《大藏经》。这之间,皇帝又特地驾幸文殊阁,问寒问暖,颇为礼遇;又特别赏赐《无量寿佛经》和其它经律各若干卷。

    校完经书之后,湛堂启程南归。可是,大出他意外的是,在他刚走了不多远的时候,英宗皇帝再决颁旨,命他前往京师白莲寺设坛建立水陆无遮大会。当朝丞相东平忠献王亲自前来宣旨。皇帝还御笔亲赐“佛海大师”的法号。从此,法师的法号更是有口皆碑,远播中外。

    泰定帝泰定甲子(即公元1324年),法容威仪的湛堂法师迁任上天竺寺住持。在这里,他依然一如既往,勤勉精进,毫不懈怠,法力又见深厚。

    到了元宁宗至顺壬申(公元1332年) 六月初一日 ,湛堂法师突然自己猛擂寺鼓,遍召门徒,告诉他们说:“我在这三十年内,曾先后三次住持东天竺、南天竺和上天竺这三座名闻中外的古刹宝寺,或许率领大家修习,还不至于十分荒疏。但是,我也深知自己尘缘有限,西去不远。因此,我想趁这最后的时光自己参研佛宝,你们大家各自努力吧!”

    说完,湛堂法师便不顾弟子们的惊讶与劝阻,毅然归隐天竺寺云外斋,努力修炼,足不出户。一年之后,他又前往浙江的佛果寺,笃志净修,一心超度,那份虔敬、那份精诚,足可令铁树为之开花!就在他精修之时,不时现出瑞兆,征示佛国净土的感召。

    这样又过了许多日子。一天,湛堂法师重又召集来自己的一些门徒弟子,明确地告诉他们说:“再生佛国净土的征示已然显明,看来我确实不日即将西归。你们众人,切不可虚掷光阴,浪度时日,应当积极修炼,以成正果…… ”说完,湛堂法师又让弟子们点视他曾经用过的衣钵用表,一一传授众人。大家知道多说无益,就请求代为法师诵经念佛,超度西归。但是,湛堂法师却拒绝了他们。他说:“这最后的佛经,还是要靠自己来诵念才行的。”于是,他送走门徒弟子,自己端坐莲座之上,微闭双目,双手合十,给自己念起超度经来。第二天天一亮,湛堂法师的弟子们一齐来到法师居寝之室,准备晨参。推开门一看,却发现他早已端坐而化。

    这一年,湛堂法师已然高寿七十八岁,而僧龄却又长达六十四年。

    湛堂法师坐化之后,他的法身一直停留了整整七天,前来瞻仰的人方始稀疏。于是,他的门徒们便将红润如初、颜貌犹生的湛堂法师葬于青泰塔院之内。

    湛堂法师一生,著述颇丰。其中比较知名的有:《金刚经集注》、《心经、消灾经注》、《弥陀经句解》及《仁王经、如意轮咒经科》等等,不一而足。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待续
发表于 2010-2-19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发表于 2010-2-19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楼主| 发表于 2010-2-20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福海

(少年佛徒)


    福海禅师,字普耀,俗姓杨,是元朝泰安(今山东济南市)灵岩寺的高僧。可是,福海禅师却从不把他自己居止栖息的净修之所称作灵岩寺,而称作叫日月庵。
    福海禅师呱呱降生人世间的那一刹那,全家上下无不惊讶于他的神异:就在那一刻,伴随着他的啼叫声,分明有一股闪耀的金光遍照室宇,力透墙垣,奔射四方。而当他稍微大些,可以自己四处跑动的时候,他对浮图( 梵语译音,佛或佛塔)的特殊嗜好越发明显了。就在他家门口,有一座香云寺。福海禅师便习以为常地出入寺院,而且只要进到寺院之中,便经常就是整日不归。而他的父母兄长,如果一天都没见他的人影,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到香云寺里去寻找,肯定能把他找到。没准儿他正凝视着佛祖金像而忘身凡尘,浑然佛境了呢!
    后来,时间长了,他的父母兄长见他对佛祖的热衷丝毫没有稍减,反而是越来越沉醉,越来越热切了,就干脆横下一条心来,把他舍入香云寺,以满足他的志愿。这时候,他刚刚五岁。
    福海来到香云寺,投身于成公住持座前。但是,小小年纪的他却并没有随即便被剃度,而只是作为一个小善童而存身寺中。但是,令寺中僧侣和住持大为惊叹的是:这个小小孩童却不仅能够流畅贯达地诵经念佛,而且,只要是他读过一次的经卷,不用再读第二遍,便毫无遗忘。
    等到他长大到十六岁正武剃度,受具足戒的时候,他已然熟读佛经、深通律论了。至于他的业师成公和尚的佛法道行,他更是无所不学,学无不通。
    此后福海禅师便辞别师傅,迤逦西去,来到安西(今陕西西安、咸阳、渭南一带),拜谒伯达禅师,向他学习禅行妙机。在这里,他又是穷究精义,从不懈怠。时间长了,伯达禅师不禁对他的广知博识和聪敏颖悟感到惊讶。因此,就当众赞赏他说:“日后禅宗的振兴,一定会依赖福海了!福海你要努为不懈,以弘扬祖道为己任!”福海听罢,不禁心潮汹涌,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禅师的厚望。
    这之后,伯达禅师又推荐福海禅师前往赵州(今河北赵县),向鼎鼎大名的柏树子禅师学习。柏树子禅师机锋劲捷,辞理明晰。福海禅师朝夕参叩,拜请迷津,修为又提高了一个境界。
    这时,他又听说宝应寺嵩岩法师器量沉雅,唱道声高。他便又闻名而往,入室拜谒。嵩岩法师对他也颇为赏识,指点因而也就更为勤谨。于是,福海禅师的法行不知不觉中又日见进益,步步登高。
    一天,在修禅习法之余,福海禅师不禁目有所及,心有所悟,就提笔写下了一首《重九》诗。其中,有这么两句:
    赖有黄花封岩顶,
    又添红叶壮嵩阳。
    嵩岩法师一见,不禁深加叹服,就对大众们说:“你们可别因为福海年纪尚轻,就轻觑了他。他的修为早已高出你们许多了!日后,这嵩山法王寺,当非他莫属。”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丙子(公元1276年),福海禅师听说与嵩岩法师声名相著的复庵禅师出任万寿寺住持,便又不远千里,北上京师,前去拜谒复庵禅师。复庵禅师不久便发现眼前这位前来求学的福海禅师尽管年纪轻轻,实际上却修为颇高,便尽传衣钵,以示青睐。等到后来,复庵禅师退居齐河(今山东齐河县),又特地修书一封,专召福海禅师,命他前往嵩山法王寺住持寺院。福海禅师借口自己年未及长,学名不著,尽力推辞。可复庵禅师却认定了他,决不允退。因此,福海禅师只好接受这一重任 —— 果然应验了嵩岩法师当年的预言!
    元世祖至元庚辰(公元1280年)的春天,年29仅岁,而身为嵩山法王寺住持的福海禅师,为了使已然陷入颓弊之势的礼法纲维再次振兴,特地在山中大设法会,开坛演法,宣禅弘道,丛席规矩,井井有序,四方僧俗一时齐集,天下为之震动。而福海禅师见山中寺庙日久失修,现出破败,便决心四方化缘募捐,壮大声势,显扬庙宇。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心愿得成。在修整庙宇的基础上,又广砌基地,扩建堂奥,广纳天下云游僧侣,人们争相皈依,使之成为嵩山南面的一大胜景。
    元世祖至元丙戌(公元1286年),龙门(今陕西韩城)宝应寺和汝阳(今河南汝南)香山寺争相来请住持寺宇,福海禅师就选择了香山寺,登座说法,僧众称服。在香山寺,福海禅师除了弘法讲说之外,还勤勉有加,朝课夕读,颂念研习,从不懈怠。而偏偏寺庙建筑在山颠峰顶,用水吃喝十分难艰,依赖天降大雨。福海禅师到来之后,凭借着自己的恒心与毅力,坚持担水上山,从不中断。因此寺僧争相劳作,往返涧底山顶,挑水不止,使得寺中水源充足,贮存给用,从无艰涩。
    就这样,福海禅师在这高高山颠之上的香山寺,一呆就是十二年,直到元成宗大德丁酉(公元1297年)方始离开。
    第二年,(公元1298年),福海禅师来到泰安灵岩寺。刚到寺院,福海禅师不禁为眼前的雄伟景象所深深打动,脱口赞叹道:“危危乎悬崖高岩,名不虚传!”然后,他便遍召工匠,凿平路途,修整殿堂,粉刷佛像,使得破旧、衰败的庙宇转瞬之间,放射出金碧辉煌的光彩来,令人心旷神怡,耳目为之一新。
    到了元成宗大德壬寅(公元1302年),福海禅师又南下南阳(今河南南阳),游历丹霞山。却发现山中古刹,几为灰烬;而郡府之北的一片宽广的荒山野岭,原本是寺中田产,现在却荒芜不堪,荆棘遍生。而那些失落无依的僧侣,竟然就风餐露宿,野外其中。福海禅师一见,不觉大发感叹,恻隐之心涌动,就倾尽私囊,准备重建寺院,以供那些野居穴处的佛门同道居栖。但是,他自己的积蓄毕竟十分有限,而事情又迫在眉睫,不是旷日持久的化缘所能解救燃眉,于是,他便率领众人,自己挖地整基,伐木搭庵,以至手足胼胝。最后终于搭成几间佛庵,供僧人们栖止。众僧亲眼目睹,无不感念非常,心不能已。
    就在这时,朝廷传下圣旨,钦召福海禅师入住万寿禅寺。福海禅师就只好告别诸位贫苦僧侣,北上大都(今北京)。
    成宗大德乙巳(公元1305年),皇恩浩荡,特别赏赐福海禅师金元宝一万五千缗;而其他仰慕已久的王公贵戚,也各有捐赠,又达二万缗之多。而福海禅师却并不为这些钱财所动,更不将它们私肥腰囊,而是将它们尽行散去,普济穷困之人。
    元武宗至大己酉(公元1309 年)的正月,寿高六十八岁的一代大师福海禅师圆化西归。在他圆化之后,灵骨分别埋葬在飞灵岩寺、香山寺、法五寺和丹霞山寺。
 楼主| 发表于 2010-2-20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妙高

(重振禅宗)


    元世祖至元年间,许多佛教徒肆意诋毁禅宗,元世祖忽必烈也有贬抑禅宗的倾向,而当时禅宗一派的那些有名禅师,却缩头缩脑,不敢出来说话,禅宗面临严重的危机。就在这关键的时刻,一位禅师挺身而出,他说:“这是关系到我禅宗一门的大事,我一定要冒死以争!”于是约了几位是志同道合的僧人,前往京师。 忽必烈在他的一再请求之下,同意大集佛教内部的禅、教两门,公开辩论。此旨一下,立刻在全国佛教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成为当时的一件大事。那位以重振禅宗为己任,前往京师的高僧,就是妙高禅师。
    妙高,字云峰,长溪人,他家世世以儒学为业,他母亲临盆前夕梦见一个婴儿坐在莲花之上,手捧而得之,醒来时便生下了妙高,于是给他起名为梦池。妙高神采秀发,喜欢读书,尤其醉心于佛经,父母因为那个梦的缘故,也就依从他的志向,让他投于云梦泽公门下,从此,他就锐意求道,绝无懈怠。他首先去参谒痴绝冲公,冲公说:“这孩子说话头绪清晰,将来必能光大我宗!”接着又去参谒无准范公,范公十分喜欢他,准备让他在身边任职,他感叹道:“怀与安,实败名。”便离开了范公,去见偃溪大师,在偃溪那里管理典籍。有一天,偃溪问他:“打个比方,一头牛穿过窗户,牛头、牛角和四只蹄子全过去了,为什么尾巴却不能过去呢?”妙高听了,顿时有所省悟,回答道:“鲸吞海水尽,露出珊湖枝。”偃溪非常欣赏他的回答,于是,妙高成了偃溪的嫡系传人。
    不久,朝廷让他去蒋山担任住持,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至元十二年,元兵攻进寺内,用刀架在他的脖子上来回地磨,威胁他交出寺内的金银,他脸不改色,高声回答:“这里只有寺庙与僧人,没有你们要的金银,你们要杀便杀,不要磨来磨去,我的头不是你们的磨刀石!”元兵见他神色自若,大义凛然,非常佩服,便收刀走了,寺庙也得以保全。
    过了五年,妙高又任径山住持,当时径山寺因经战火动乱,破败不堪,妙高一到那里,便悉力兴建,经过艰苦的努力,才将寺庙恢复旧观。谁知到第二年正月,一场大火将全寺烧了个干干净净,僧众见数年的辛苦刹那化为乌有,又惊惧又伤心。妙高大师喟然叹道:“我上辈子有负于此山,我只好偿还这笔债,别的我并不担心,只担心你们不理解‘狗子无佛性'这句话啊!”僧众听了,都为之悚然。于是,妙高又苦心经营了三年,才告成功,全寺有房屋千余间,用工一百多万。在兴建过程中,他虽然要管理所有事务,但早晚唱道,按部就班,云游而来的僧人仍然很多,也能得到正常的接待,一切都象平时一样。特别是妙高大师在十余年的时间里,两建大庙,竟然如此从容,确实令人佩服。
    大庙建成后,妙高大师见禅宗面临重大危机,便毅然来到京城。在禅、教两门的辩论会上,忽必烈问:“禅以什么为宗?”妙高回答说:“净智妙圆,体本空寂,这不是见闻知所能达到的境界。”接下来忽必烈再三盘问,妙高大师追源溯流,缘词说理,一一条分缕析。洋洋数千言,如长江千里清秋,如山泉汩汩而流,忽必烈听了十分欣赏。从此以后,佛教徒再也不敢攻击禅宗,而元朝统治者也对禅宗深信不疑了。
    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六月十七日 ,妙高大师端坐而逝,世寿七十五,塔葬于寺西之居顶庵。
 楼主| 发表于 2010-2-20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志诚

(预言如神)


    元太祖铁木真率领大军南北征战,所向披靡,他手下有一位骁勇的将领,屡建奇功,因而被任为都元帅,名叫杨林。杨林生了两个儿子,小儿子知书识礼,他十分喜爱;大儿子虽然聪慧,却不问世务,从小便有出世之心。为了改变大儿子的志向,十六岁那年,杨林就给他娶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媳妇,他坚决不从,父母强逼他,他却剪下头发,从家里逃跑了。
    他逃到京城,投身七代宗师门下,受大戒当了僧人。他跪在宗师面前,请求他赐一法名,宗师问他:“你有什么志向?”他回答道:“只不过一个诚字罢了。”于是,宗师就以“志诚”作为他的法名,他又给自己取号为寂菴。
    志诚在宗师门下研读佛经,参修禅理,志业精勤,风神爽朗,显宗、密宗的要旨,也无所不通,而且遵守教规,有慈悲之心,不久便颇具声名,至元十四年,他被任为大都路禅录,至元二十四年,又担任了清安寺的住持,人们对他寄以很高的期望。元成宗即位之后,降玺书赐他“静炤妙行大禅师”之号,并请他担任诸路头陀教门都提点之职。志诚成为了当时佛教界的一位重要人物。
    志诚一生中有许多异闻,有关他的许多通灵感化、令人惊奇不已的传说,人们不知是真是假,是凡是圣,而莫测高深。例如,有人看见志诚在室内静坐之时,一团奇异的云气在他的头上忽聚忽散,飘忽不已,最后形成善财童子合掌之形,凝聚不动。又有人发现志诚在床上睡觉之时,有一束白光洞穿他的胸部,经久不散。还有人看到一群麻雀停留在志诚的头顶上,就像栖止于枯株朽木上一样安详自在。
    京城里有位姓邹的人,他的女儿被鬼魅附体已经好多年了,志诚大师用念珠在她身上轻轻一拂,邹氏女立即恢复了正常。有一次,七代宗师派其徒李纯等四人去江南,过了一年多还没返回,心里很着急,便请志诚卜其吉凶,志诚坐在凳子上便看到李纯等人回来了,大家不相信,便询问李纯等人的像貌,他一一回答,丝毫不差,不一会儿,李纯等四人果然回来了。有一 次,他说将有好友从保定来;还有一次,他说寂炤大师已经圆寂。后来全得到了证实。总之,志诚大师的预言总是十分准确,令人难以置信。曾经有一次,一个小偷进了寺内,志诚告诫大家不要去抓,有个僧人不听,偏要去抓,结果被打成重伤,几乎丧了命。
    大德九年秋,将要圆寂之前,志诚大师手书《发菩提心论》,并金字戒本,传授给弟子法云,燃香易服,端坐而逝,世寿六十五。火化,得五色舍利三十二颗,塔葬于清安寺。
 楼主| 发表于 2010-2-20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水盛

(别有会心)


    水盛,字竺源,自号无住僧,俗姓范,是元代饶之乐平人。年少时,家里让他跟从儒者学习,以求宦达,但他却常常学习禅定,而且自己用针刺指,血书《金刚经》,家里人骂他,他说:“学儒虽可求功名,能敌生死吗?”
    十七岁那年。他终于说服家人。出家当了僧人。不久,前往谒见月庭忠公,在蒋山独居一室,专修禅定,他将全身的三百六十个骨节、八万四千个毛孔,以及自然界的山河大地,全部摄入一念之中。开始时,他觉得变易不定,难以控制,接着逐渐凝定,双瞳合而为一,汗从眼睛里流出来也感觉不到酸楚。又过了三四天,目见颜色,耳闻声音,也摇撼不动了。于是,他发愿说:“我此生不能作佛,当入无间地狱!”看见他习禅定的人,无不为之吐舌。
    后来,水盛经过庐山,居于东林,他暗下决心:“今天一定要再修禅定,哪怕是死在蒲席上也在所不辞!”于是正襟端坐,集中意念,参至半夜时分,在那将成未成。极切孤危之际,他于精神上舍命一跃,顿时进入一个新境界,如出荆棘之丛,脚下之地忽然变得平坦宽广,而秋空素月,明亮皎洁,返观自身,则内心一片澄明,清爽如洗,仅有一念未能忘记了。
    过了五年,在蒋山遇到孤舟济公,与之讨研佛理,有所不合,心常耿耿,因而去见无能教公,将济公的话告知教公,请他解答,教公说:“那是因为你不理解的缘故啊!”水盛听此语,猛然大悟,尽脱去玄妙知解,回想从前所悟到的佛理,恍如梦中。无能教公抚摸着他的背说:“今后你将弘扬光大我佛门,好自为之!”
    水盛辞别无能教公之后,东游四明、天童,然后隐居于南巢。当地有个姓柳的富人,专门在山上辟地建寺庙,让水盛居住,此寺地处五峰之下,过去有龙潭五处,据说潭中之龙一听水盛大师到来,全都乘着风雷迁走了。
    天历二年,朝廷礼聘水盛主持西湖的妙果寺,水盛在这里弘扬佛法,宣讲佛理,名动天下,四方前来求师者络绎不绝,有的甚至不远万里而至。当时朝廷已推行役僧之令,水盛引退,返南巢隐居,但慕名前往南巢者越来越多。朝廷王侯,屡次派专使请他出山,他以老病推辞不去。淮西廉访使王公、监察御史常公,对他尤为推崇。当时的著名学者傅立、吴存,与他为世外交,来往甚密,吴存与之水盛相交,甚至有“晚始闻道”之叹!
    水盛大师曾教诲他的门人说:“大凡剃发为僧,入我佛门,应当领悟诸佛心宗,以行解相应,达到正悟之境,神灵自昭。这样时间长了,就具有大无畏的心境,就像映水之月光,万浪千波,冲之不散,才不致被坐死阴魔所迷惑。”这是水盛大师生平身体力行,实证实悟所得,所以常用来告诫他的弟子。
    水盛大师行为峻绝,有壁立万仞之意。广信寺的蕃远曾经对人说:“皤阳的竺源,吴中的断崖,这两位大师就像孤峰悬崖,只可仰望而不可攀登。”当时的人都认为这确是的论。
    至正七年四月,水盛端坐而逝。下葬的那天晚上,天空中有无数的光束,如匹练一般,交互通贯,须臾,散布在五峰山顶,又合于葬塔之中,这种情形一直持续了三个晚上。当地方圆数十里的居民份纷赶来观看,对此十分惊异。水盛世寿七十二岁。
 楼主| 发表于 2010-2-20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了义

(当头一棒)


    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天目山上有一个行为峻拔不同常人的怪僧,法号了义,人称断崖禅师。要说这了义的出家、赐号与行事,还颇有一段曲折的故事呢。
    了义本是德清人,俗姓杨,元世祖中统四年生,孩提时代十分笨拙,到六岁才会开口说话。他从小跟随母亲张氏诵读《法华经》,对于人世间的事情一无所知。稍长大,姿态凝重,似乎志有所待。
    十七岁那年,一个僧人云游时遇见他,跟他提起天目山高峰大师,他心有所感,猛然站了起来,对僧人说:“你能引我去拜见高峰大师吗?”母亲张氏替他准备好行装,他便跟随那位僧人,来到天目山狮子岩,拜谒高峰大师,并以童子的身份在高峰的身边侍候。高峰命他修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因而称他为“从一”。
    有一天,他陪着高峰大师坐在禅房中,有人牵着一头牛从窗前走,他正要开口说话,高峰举起手中的木棒狠狠地打过去,由于用力过猛,他被打出后门,掉下悬崖,幸亏悬崖上横生的一棵树挂住了他,才免遭粉身碎骨之祸。他的同学僧人明通砍了一根粗藤,将他救了上来,他愤愤不平地对明通说:“我的机缘不在这里,我要到江西去找钦公!”明通说:“你这样做,不是辜负高峰老汉的一棒吗?”于是,他回到天目山的西禅庵,发誓说:“我七天之内不印证‘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一定自杀!”他面对墙壁端直而坐,废寝忘食,夜晚则攀缘树木,在外面一直站到天亮。不到七天之期,豁然大悟。他跑到狮子岩前,高声大喊:“高峰老和尚,现在你不能再骂我了!”呈上偈语四句:
    大地山河一片雪,
    太阳一出便无踪。
    自此不疑诸佛祖,
    更无南北与西东。
    第二天,高峰大师说:“我漫天撒网,打的是风,罗的是龙,从来没有碰到过一只蛤蟆,没想到今天有一只小螟虫撞到我的网中来了。三十年以后,他会向着孤峰绝顶,扬声大叫,呵励同学,说话一点也不谦逊。”他说:“尽大地只有一个人能发真归源,我全都知道。”高峰大师对他的头脑聪明、省悟快捷十分赞叹,即使参修了很久的僧人也不如他。
    不久。他回到故乡德清,他的母亲卖掉陪嫁时的金银首饰作为盘缠,与他一起去了武康的陌山,搭了个茅屋居住。人们见他如此混俗,没有人能理解他的用意,高峰大师听说以后,召他回到天目山,对他说:“大有人道,你拖泥带水。”他回答:“两眼对两眼。”高峰给他剃了发,赐法名为了义。经过了如此多的周折,他终于正式进入佛门,成了高峰大师的弟子。
    元贞元年,高峰大师圆寂,了义也隐居山林。他云游四方,孤峭严峻,从不假人辞色。有时他嬉笑怒骂,粗言秽语,令人无法忍受;有时他信口开河,声如奔雷,说法大异常人。他的特拔超逸引起了世人的注意,许多王公贵人,争相迎请,而他对大量的布施与日益响亮的声名看得很淡。
    泰定三年,了义主持祖山,天下学士云集。他对大家说:“除了语默动静之道,说一句来。”又说:“一息不来,向何处安身立命?”回答的人都不能使他满意。了义大师之所以出任住持,只不过是勉强满足众人之望,乃不得已而为之。
    至顺年间,文宗听说了义的道行,命宣政院派使者入山宣问。元统二年,赐号“佛慧圆明正觉普及禅师”,经书尚未至,了义大师已经坐化,世寿七十二,藏全身于狮子岩之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5 06:21 , Processed in 0.279196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