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ciiwii

[佛教文化] 净空法师口述:圣贤教育系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晓得,这个宇宙是我自性变现的,这个地球是我自性变现的。地球美好,是我美好的念头变现的、美好的心行变现的。地球上有灾难,是我恶念变现的,是我恶的行为变现的。要想把地球上灾难化解,我念头一转就化解了。科学做不到,念头做得到。谁相信?最近这三十年来的科学家他们相信了。我们看到许多报告,这意念的能量不可思议,尤其是集体意念的能量。它叫集体意念的能量,在佛法叫共业。我说共业大家就明白了。个人的能量叫别业,集体叫共业。今天这个世间共业所感,这个共业是不善的共业。你把这些道理、事实真相统统搞清楚,你就知道用什么方法来救苦救难、有什么方法把我们目前灾难完全化解,你真懂,而且真有效。古人所说的,"福人居福地"。有福的人他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没有灾难。为什么?他的意念转这个地区的境界,这个地区纵然有造恶的人,他造的恶没有他的福大。他造的恶超过他的福,他就要受灾难。如果他的福大,造的这个罪业不超过他的福报,他的福报能镇在这一方,造作罪业的人果报不会现前。他走了以后就会现前,他没有走的时候,他住在那里就不会现前,叫福人居福地。我们相信这句话。祸福都是人为的,不是自然的。自然是最美好的,所以现在我们称为自然灾害,是冤枉了自然。我们对自然太不了解了,认为(是)自然灾害。自然决定没灾害,自然有灾害那还得了吗?所以不是自然的,是人为的,这个一定要懂。
(第五百零二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中国,古时候没有叫什么科学、哲学的,这个名词都是近代的,从西方传来的。中国传统里有没有哲学?有。有没有科学?有。《华严经》的科学跟哲学讲到登峰造极。贤首国师那篇论文不长,很短,说尽了。我们在一起学习,用了两百多个小时,很有受用。在这种动乱的社会、灾难频繁的地球,在这个地球上,我们依然能够天天生欢喜心,法喜充满,我们从《华严经》里面学到的,没有忧虑,没有烦恼,自己懂得怎么做法。境界现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对应,这些我们感谢佛陀,不是佛陀教诲,我们自己是决定不可能。相信科学也能达到这个边缘,达到边缘你是解悟,你自己得不到实用。刚才讲像西方那个实用,那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所以西方的东西我们一看就明了,我们这个东西他看不懂。
我们懂得这些原理原则,这个意思就不难懂了。开头讲《华严》的教理,佛法讲教学,教有四种,教、理、行、果。教是文字、是语言。文字语言的依据是什么?依据是理论、道理。道理是什么?道理是宇宙万法的事实真相,佛经上术语讲"诸法实相",实是真实,真实的样子。
明了之后,你要落实在你的生活当中,那叫行,你得受用。行在自己身上,健康、幸福、美满。行在大自然,风调雨顺、百物丰登、山河秀丽、灾厉不起。你真得其受用。那是什么?那叫行。你要把这些理论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变成我们的行为。后面是果。果是什么?果是你不断向上提升,在佛法讲你成了阿罗汉,你成了菩萨,你成了佛,不断向上提升。佛门里面讲佛、菩萨、阿罗汉,是学位的名称。像我们读书,向上提升是什么?你拿到学士学位,大学毕业了;研究所毕业,你拿到硕士学位;博士班毕业,你拿到博士学位。这是不断向上提升。佛是佛陀教育最高的学位,叫佛陀,第二个学位菩萨,第三个学位阿罗汉,是学位的名称。
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换句话说,你本来都应该拿到最高学位的。你现在为什么拿不到?因为你有障碍。障碍是什么?障碍是烦恼。烦恼无量无边,释迦牟尼佛把它分成三大类。第一类叫无明烦恼,无始无明烦恼,这是讲迷,你迷得太深,你迷的时间太久,你完全不了解自己,你不了解宇宙。第二大类的烦恼是分别。第三大类的烦恼是你执着。
你有这三大类的烦恼,把你的智慧、把你的能力、把你的相好全部变质。不是没有,变质了。智慧变成什么?智慧变成烦恼。德能变什么?德能变成造业。相好,相好变成六道轮回。变质了,扭曲了。如果我们把心态转变过来,这些变了质的境界它慢慢恢复正常,恢复正常你就是罗汉、就是菩萨、就是佛。诸位要记住,罗汉、菩萨、佛不是神仙,不是社会什么地位,(是)学位的名称,这是讲你的修学一步一步向上提升,达到究竟圆满。究竟圆满是什么?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那是最高的学位。达到佛的这个学位的时候,真的就得到了,同时具足相应门你得到了,证得了。这不是理论,是这些人们他们亲自证得的境界。他怎么证得的?他把妄想、分别、执着全部放下了,就回归自性,就证得。所以,佛法的修行,自始到终,始是初发心,终是成佛,给诸位讲,他修什么?就修放下。为什么要放下?因为一切都是假的,一切都是不可得。你要是认为真有,你看错了。你要不放下,你亏吃大了。你这一放下,你得大自在,逐渐逐渐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统统浮起来,享之不尽。自性里头统统都有,一样都不缺。
(第五十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1806  《人生教育》听经闻教是克服烦恼、获得成就的重要方法
你自己学佛,听到自己也觉悟,好像闪光一样,闪一下马上就完了,还是烦恼当家。只有常常听经,经教熏习时间久了,他觉悟了,警觉性高了,时时刻刻能提得起来,管用!提不起来,不管用。就像古大德所说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烦恼习气一起来的时候,立刻就警觉到,警觉到就没有事情,烦恼就害不了你。为什么?烦恼就没有了。
(第五百三十一集)
我们没有办法像释迦、像六祖,在一念之下他全放下了,所以他证得的是圆满的。没有这种能力,慢慢放,你放得快就证得快,你放得慢就证得慢。我们从佛教传到中国两千年当中,过去这些修行大德有成就的,典籍上有记载的,我们能看到。有人两三年就放下,有人五六年,有人七八年,有人十几二十年,还有三十多年的,慢慢放。真放下了,他所契入的境界是相同的,跟释迦佛相同,跟六祖相同。没有契入不同,契入之后完全相同。这是佛法所说根有利钝不相同,利根人快,钝根人慢。根为什么会有利钝?烦恼习气轻重不相同,烦恼轻的根就利,烦恼重的就比较钝,迟钝一点,还都是自己。我们要怎样训练?我们现在的根很钝,训练没有别的,就是经教。
(第五百零一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听经,一般人听经听不下去,听了几堂课兴趣就没有了。这是什么?业障现前,他有障碍。障碍从哪里生的?第一个,他对于经教不认识,兴趣不浓。第二个,烦恼习气很重,妄念很多,不能专心,所以听经、读经得不到法喜。怎么改进?印光大师说得好,诚敬,真诚、恭敬。所以头一个,你要认识古圣先贤,你对他生起恭敬心,你对他生起感恩的心,然后你再去读经、听经,就不一样,你真听出味道。听出味道生欢喜心,那你就欲罢不能,你每天不吃饭可以,每天不读经不可以,这日子过不下去。你到这种程度,这个经教对你产生浓厚的摄受力,你自己才能跟道相应。
所以这个要培养,培养的方法一定从《弟子规》上去学,你把《弟子规》、《感应篇》学到了,恭敬心就生起来了。头一个要感恩父母,要孝顺父母,这是原点。
所以中国的教育,原点是父子有亲,亲爱。那个亲爱是天性,不是人教出来的。可是没有人教,慢慢长大就忘掉,这个亲爱就没有了。古人懂得,这个亲爱是非常非常可贵,一定好好教,教他在一生当中保持不会变质,这是教育第一个目标。第二个是把这个亲爱发扬光大,爱兄弟姊妹、爱你的家族、爱邻里乡党,爱社会、爱国家、爱人类。所以中国传统教育是爱的教育。
大乘佛法的教育是慈悲的教育,慈悲就是爱。为什么不说爱?因为爱里头有情。慈悲里面呢?慈悲里头没有情,有智慧。换句话说,理智的爱叫慈悲。带着感情的爱,那就是咱们世间所讲的爱。佛法不说这个"爱"字,说慈悲,这意思要懂得,一桩事情,用心不一样,一个是用智,一个是用情。从这个地方,你才能生出感恩的心,感恩的心你才能吸收古圣先贤的教诲。为什么?他们都从感恩的心流露出来,你也是感恩的心,跟他心心相印,那就很容易了。你不是一个感恩的心,你跟他心不一样,怎么听也听不进去,也不能够产生法喜。这些道理总要搞清楚、搞明白。
(第一百八十八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要是不深入经藏,信心很难生起来。我们也有这个信心,那信心就像此地讲的,信心不深,信心不专,信心不坚固,问题出在这里。到什么时候我们的信心真、信心坚固、信心专一?这就要功夫。这功夫里头最重要的是了解,对经义的了解。经义讲什么?经义讲宇宙人生真相。对于宇宙人生真相了解,你的应付是很自然的、很正确的。佛经上这一句话,释迦牟尼佛讲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上上的大事是成佛,制心一处就成佛了。我们把这一处……修净土的,这一处是什么?这一处就是一句佛号,"阿弥陀佛",我把心就制在这一处,自己差一点还不要紧,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加持我,我也变成无事不办了。净宗学会成立,那个时候在美国,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我们新定一个《朝暮课诵》,早课我们念的经文就改了,《楞严》十小咒不念了。念什么?念"四十八愿",就是这部经上的第六品,我们取这一章。晚课,我们念三十二到三十七,这几品经是教我们断恶修善,也就是持戒念佛。我们选这个做早晚课诵,与净宗的宗旨相应,与《无量寿经》经教相应。灵不灵?那就在你是不是真信、你是不是真干。真信真干,将《无量寿经》讲的这些道理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无量寿经》里面的教诲变成我们自己生活行为指导纲要就成了,你这一生可以说保证你是过的幸福美满的一生。以前方东美先生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肯定享受到。
(第二百二十五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2851  《人生教育》功德与福德的区别
什么叫功?什么叫德?这两个字要搞清楚。修行有功夫,你自然就有德。譬如我们用事相来说,大家容易懂,持戒有功,三昧是德,因戒得定,三昧是定,你得到了。修定有功,开慧是德,智慧开了。我们今天没有,没有功德。今天修的是什么?福德。
梁武帝那个时代,达摩祖师从印度到中国来,梁武帝是佛门的大护法。他做国王的时候,用他的威德为佛教建立四百八十座寺庙,度出家人,他做功德主,修供养,几十万人。达摩祖师到中国来跟梁武帝见面,梁武帝很得意,在法师面前夸耀,我建这么多寺,护持佛法,供养这么多的僧众,他向达摩祖师请教,我这个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告诉他,并无功德。梁武帝听了这句话很不高兴,送客,不跟他谈话了,把他送走了,以后再不见他。达摩祖师不会说话,但是达摩祖师是老实人,可是改一个字就行了。他问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可以回答,福德很大很大。他修的是福德,不是功德。
功德跟福德差别在哪里?功德是清净心。梁武帝心不清净,还夸耀自己,这个夸耀就属于福德,就不是功德。功德是什么?功德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法,不着相是功德,着相就是福德,这个我们要知道。他还在别人面前夸耀,那不是福德吗?那哪是功德?那不是功德。功德可以了生死,可以出三界,福德不行,福德只能感受人天福报,或者说五道里面的福报。六道除地狱道,畜生跟饿鬼道都是有福的,他在五道里头享福。下辈往生的人,我们就知道,他的执着、分别习气非常重,所以他没有办法作诸功德。这句话我们听了要能警觉,我们这一生能做多少功德?如果还有自私自利,还有名闻利养,还重视得失,那么就功德都没有,所修的全是善法,不是功德。可是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中辈没有分,下辈有分,下辈往生没问题。
(第四百一十三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舍是放下。"若舍所见念着之境时,善能觉了所舍之境虚伪不实,永不追忆,是为舍"。可见得这个舍里头最重要的就是不再回忆,真舍了。如果常常想着过去,你没舍。想着过去一些善事善行,这是好的,你没舍。过去所做的一些恶事恶行,你要是不舍的话,将来就感三恶道的果报。要是常常忆念善事,这是三善道的果报。三善道好不好?不好。为什么?出不了六道轮回。现在你是要出六道轮回,所以善恶二边都要舍。可是在事上一定要知道断恶修善,要认真去干。干完之后善恶都不要去想它,这就叫舍觉分。如果做了之后还常常想到我做了多少功德、做了多少好事,这就错了。怎么样?三善道去受报去,就享福去了,你修的福报。如果你能够舍,不再回忆,你所做的就变成功德。不舍,常常还念在心上,那就变成福德。福德、功德就是这么说法的。什么叫福德?什么叫功德?事是一样的,都是好事,一个是念念于怀,没有放下,福德。功德能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福德不行,福德只是三善道受报,到那里去了。所以功德不容易修,福德容易。学佛的同学十之八九修的是福德,不是功德。功德、福德我们一定要分清楚,真能够舍掉,永远保持自己的清净心,那你所做的全是功德。
功德能帮助你得定,它下面就是定觉分,定能帮助你开智慧,智慧是自性里面本有的,不是从外面来的。所以知道我们所舍的境,无论是做多少好事,都不要去回忆,做多少恶事,也不要去回忆。恶事要认真忏悔,后不再造,不要去常常想它。为什么?想一遍你就又造了一次,常常想着那就愈造愈多,这事情很麻烦。记住经上佛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起心动念就在造业了。大乘戒经里结罪就用这个标准,不需要等你去做,你没做,动了念头你就已经造业了。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应当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放下。
放下,记住,是心放下,不是事放下。事要是放下,没人干了。释迦牟尼佛如果在事上放下,他就不必示现在人间,也用不着讲经教学四十九年。事没放下,天天照干,干得不亦乐乎,心里面一尘不染,这叫舍。所以舍是觉了,不是舍了之后统统忘掉。要是舍了之后统统忘掉,那叫什么?那叫无明,堕在无明里头,那不行。无明的性质是暗的,你什么都不知道,愚痴,那不是佛法。这些境界都要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所舍的境,毕竟空,不可得。善因善果、恶因恶报,统统不可得。不舍,不舍真要受。你做的善,三善道去享福,消你的善因,你过去造的善因。三恶道是消你的恶因,你过去造的这些恶业。所以六道实在讲也是平等法,消业障而已。业障有善恶,三善道消你善业障,三恶道消你的恶业障,业障都消尽,你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伪不实,永不追忆,你看你心多清净。清净心现前,这个叫舍。
(第四百六十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佛法里面,修积功德不容易,修福容易。功德怎么不容易?我相信大家都听过这么一句话,"火烧功德林"。什么是火?发脾气,脾气一发,功德全烧掉了,就没有了。你想想看,你上一次发脾气是什么时候?如果是昨天发的脾气,你的功德只有发脾气之后到现在这个时间,今天再发一次,又完了。修一生的功德,临终发一顿脾气,全完了。功德是什么?功德是定慧,脾气一发,定没有了,定没有,慧就跟着没有了。谁能够把你的功德破坏?是自己。你的冤亲债主没有办法破坏你的功德,他会煽风,他让你发脾气,你很听话,你叫我发我就发,叫你烧你就烧。他烧不了你,他叫你烧,你很听话,就把你的功德烧掉了,他的目的就达到,你要不肯烧,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你不听佛的话,你听魔的话,你听冤亲债主、听妖魔鬼怪的话。那你就晓得,功德,在顺逆境界上都不动心,顺境里面一起贪心,功德没有了,逆境里面生一点嗔恚,功德就没有了。
(第三十五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入定了,你才了解事实真相。为什么?定中的境界把时间、空间全部都突破了。时间、空间不是真的。从哪里来的?从妄想、分别、执着里头来的,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时间、空间都没有了,科学家所说的空间维次全部都突破了。
所以佛是决定不主张我们用心意识,意就是分别,末那就是执着,阿赖耶起心动念,不能用这个,用这个是永远解决不了问题,用这个东西你学习所得到的是知识,不是禅定,不是智慧。这些我们平常要细心去反省,观察自己,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定意,就是有没有定的意思,心清净,杂念少。
中国古人有两句话,谚语里所说的,非常有道理,"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你认识人很多是非就很多,你知道事情少你烦恼就少,你何必要知道那么多的事情?没有必要知道的就最好都不要知道。为什么?你操心,你那心是冤枉操的。所以一天到晚心浮气躁,那怎么行!佛法里面讲功夫。什么叫功夫?清净心是功夫,烦恼少是功夫。从烦恼少你才能慢慢得清净心,由清净心再提升就是平等心,不再分别,然后才能够觉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就功德圆满了。
所以,一切功夫全在放下。为什么不肯放下?什么原因?佛讲清楚了,烦恼、习气,你因为有烦恼、因为有习气,所以你放不下。发大愿,烦恼习气要能控制得住,这个大愿就起作用。控制不住的话,这个愿落空了,愿不能兑现。所以这两句话,真修行的人一定要记住,能够不管的事情就别再去理它,尤其是一个真正发心念佛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那你得彻底放下,什么都不要计较,学随缘,随缘就是什么都好,那对自己是真好!
(第一百七十一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8628  《生命教育》日常生活工作,处处都是道场
“游步十方,为大导师”,这八个字把释迦牟尼佛一生行业都说尽了,世尊在世确实是游化十方,居无定所,他没有固定的道场。什么叫道场?讲经教学的地方就是道场。可能在树下,可能在山坡,可能在河边,任何地方他教学,那就叫道场,没有房屋。释迦牟尼佛一生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说明明天就不在这个地方了,到别的地方去了,确实一生过着游化的生活。释迦牟尼佛在世,没有建一个精舍,也没有建一个寺院,这些寺院庵堂都是佛灭度之后弟子们建立的,佛陀在世没有。那些国王大臣供养园林、别墅,请佛在那个地方修习、讲经教学,佛也接受,都是做样子给我们看的。接受,用现在的话说,佛接受使用权,不要所有权,所有权还是主人的,他在那里讲经教学一段时期,结束之后还给主人,他离开了。世尊圆寂是在树林里面,不是在房子里头。这些他老人家的表演,我们细心去体会、细心去观察,从他经典教诲当中完全印证。对于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一丝毫都不沾染,那个心多清净。
(第五百一十四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4 10:35 , Processed in 0.144573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