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不思议

[佛经佛典] 《解深密经》白话翻译——唯识宗必读经典(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 23:38 编辑

  ⒀依二执受:种子心识把两样事物统摄起来,把它们领会为是自己的所有物,由此激发出内在的感受活动。
  ⒁有色诸根:色,指精细物质;根,指五种感觉器官。佛典认为,五种感觉器官是由肉眼看不见的精细物质构成的,它们为深层心识所统摄,是深层心识最重要的活动对象之一。
  ⒂所依:指五种感觉器官所依据的肉体,这就是指肉体生命,它也是由深层心识统摄著的,是深层心识最重要的活动对象之一。
  ⒃相名分别:相指对象,名是名称概念,即把对象和指谓对象的名称概念区分开来,把对象看成是独立於名称之外有固定实体的存在。
  ⒄习气:习惯性势力,这也是潜能、种子的一个常用名称。
  ⒅阿陀那识:慧景解释说:「此识亦名阿陀那,此云执持,执特色根及诸种。」执持,即执取之义,即把身体感官和生命潜能统摄起来,使生命的一切活动都表现出内在的统一性,阿陀那识这一名称主要指生命活动的统一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 23:39 编辑

译文
  广慧!让我们对表层心识活动的发生过程作一个更仔细的观察。以执持身体的心识作为依靠之处,这个生命活动的统摄者就会使表层心识的现实活动成为可能。具体地说,表层心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这六种心识。六种表层心识发生现实作用的情况是这样的:以眼睛这一视觉器官和视觉可及之颜色、物体作为条件,就会产生出眼识——视觉活动来,随著视觉活动的展开,在同一时刻、面对共同的感知对象,就会有对感知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和判断的意识产生出来。同样道理,以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以及听觉可及之声音、嗅觉可及之香气、味觉可及之味道、触觉可及之细滑冷暖等作为条件,就会产生出耳识——听觉活动,鼻识——嗅觉活动,舌识——味觉活动,身识——触觉活动,同以上感觉活动一起,伴随著诸种感觉活动,在同一时刻、面对同一感知对象,就有对感知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和判断的意识活动产生出来。
  广慧!如果感知活动发生时,只有视觉功能的展开,那么此时就只有一个能分析、整理、判断的意识与这个视觉功能一起展开,如果感知活动发生的时候,不仅仅只有视觉的展开,而且其他诸种感觉活动也同时展开著,那么此时仍然只有一个能分析、整理、判断的意识与诸种感觉活动同时展开。
  广慧!生命现象中精神活动的这种展开是比较难理解的,打个比方说,这就奸像是一片巨大的水流,在此湍急的流水中,如果有引发一个浪花的外部条件存在,那么就会有一个浪花从平整的水体中飞溅而出,如果有引发两个浪花乃至多个浪花的条件存在著,那么就会有两个浪花乃至多个浪花从水体中飞溅出来,可是,不管浪花是多是少,也不管每一个浪花是生起还是消失,那整个一片巨大的水流始终延续著,作为一个整体,它稳定地存在著,绝不会有间断,也绝不会有终结。再比方说,这就好像有一个擦得很乾净的镜面,如果有产生一个影像的条件存在,此时镜面上就会呈现出一个影像来,如果有产生两个乃至多个影像的条件存在著,那么镜面上就会呈现出两个乃至多个影像,这绝不是说镜面直接变成了影像,不管镜面上的影像是产生还是消失,镜面本身则既无产生、又无消失可言。
  广慧!你应当知道,统摄生命一切活动的深层心识就像是那湍急的水流,也像是能映现万像的镜面,它是生命现象一切展开活动的依据,它的存在乃使其他显在心识表层的现实活动成为可能。当使视觉活动发生现实作用的内外条件成熟时,这时就会依据深层心识引发出视觉活动来,当使五种感觉功能发生现实作用的内外条件成熟时,就会有五种感觉活动同时展开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 23:39 编辑

原典
  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①故,六识身②转,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此中有识,眼及色为缘,生眼识,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有识,耳鼻舌身及声香味触为缘,生耳鼻舌身识,与耳鼻舌身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
  广慧!若於尔时一眼识转,即於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眼识同所行转;若於尔时二三四五诸识身转,即於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五识身同所行转.
  广慧!譬如大瀑水流,若有一浪生缘现前,唯一浪转;若二若多浪生缘现前,有多浪转,然此瀑水自类恒流,无断无尽。又如善净镜面,若有一影生缘现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缘现前,有多影起,非此镜面转变为影,亦无受用灭尽可得。③  
  如是,广慧!由似瀑流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若於尔时有一眼识生缘现前,即於此时一眼识转;若於尔时乃至有五识身生缘现前,即於此时五识身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 23:40 编辑

注释
  ①为建立:即以深层心识为基础,在深层心识的统摄下,由深层心识中的生命潜能引发出六种显在心识的现实活动。
  ②身:即「众」、「类」之义。
  ③广慧!譬如大瀑水流……亦无受用灭尽可得:遁伦曾记述古代注释家对本段中两个譬喻的不同看法,他说:「喻中略引二喻,有何差别?有古德说,镜面譬,譬心真如门;水浪喻,喻心生灭门。今奘法师云:西方诸师释二喻所说同,但欲令明了本义,故须二喻。」中国古德曾在两个譬喻间作出区分,认为「镜面」比况心识的本来状况、本体;「水浪」比况心识的现实状况、现象,玄奘大师认为这种诠释是错误的,它完全不符合印度佛教的解释传统,因为《解深密经》及其所肇开的唯识学 ,从头至尾都在阐说深层心识与表层心识之间的发生关系,这裹并没有设定「本体」心识的存在,深层心识、表层心识都是生命活动进行的形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潜在与显在的关系,而不是本体与现象的关系,因此,古德「心真如门」的解说曲解了唯识学的本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7 14:44 编辑

译文
  广慧!正如前面所说的,如果菩萨们根据因果作用的道理来观察心灵世界的结构,他已认识到,精神活动的一切展开都被深层心识统摄著,由於深层心识的统摄功能,一切表层心识的现实运作才有了可能,到此地步,可以说菩萨对精神活动的结构已经极其透彻的理解,然而,那些与真理相应的觉者们,并不承认到此地步就可以把他 叫做彻底理解了精神奥秘的修行人。
  广慧!如果那些菩萨在修行生活裏,确确实实地再也不执著於深层心识的统摄作用,不执著於那个统摄心识的存在,不执著於藏识的作用,也不执著於藏识的存在,不执著於深层心识引发表层心识的作用,也不执著於这个心识活动展开的依据者之存在,也不执著於深层心识贮藏生命活动潜能的作用,不执著於视觉的作用,也不执著於视觉功能的存在,不执著於听觉的作用,也不执著於听觉功能的存在,不执著於嗅觉作用,也不执著於嗅觉功能的存在,不执著於味觉的作用,也不执著於味觉功能的存在,不执著於触觉的作用,也不执著於触觉功能的存在,不执著於意识的作用,也不执著於意识功能的存在,到此地步,修行人就已经彻底认识了真理。那与真理相应的觉者,根据菩萨在修学上的这种进步,就说他们已经透彻领会了精神世界的奥秘,我就是根据这一点才成立一类菩萨,说这类菩萨已经完全洞彻了心灵世界的奥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7 14:44 编辑

  当时佛陀想把以上教法中的道理用极为简略的语言概括起来,以便於一般人记忆和掌握,就说了下面这个偈颂。他说:
  那统摄生命活动的深层心识幽微难覩,它贮存著生命活动的一切潜能,它自身虽然变动不居,却又持续稳定,维持著生命现象的同一,就像那湍急的水流,虽然浪花四溅,但却从无间断。对於一般众生,我不敢把精神结构中的这一层次直接揭示出来,因为他们将会执著於深层心识的存在,把它看成生命内部的自我和主宰。

原典
  广慧!如是菩萨虽由法住智为依止为建立故,於心意识秘密善巧,然诸如来不齐於此施设彼为於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
  广慧!若诸菩萨於内各别如实不见阿陀那,不见阿陀那识,不见阿赖耶,不见阿赖耶识,不见积集,不见心,不见眼、色及眼识,不见耳、声及耳识,不见鼻、香及鼻识,不见舌、味及舌识,不见身、触及身识,不见意、法及意识,是名胜义善巧菩萨,如来施设彼为胜义善巧菩萨①。广慧!齐此名为於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如来齐此施设彼为於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阿陀那识甚深细,我於凡愚不开演;
  一切种子如瀑流,恐彼分别执为我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7 14:44 编辑

注释
   ①如来施设彼为胜义善巧菩萨:遁伦解释这段话极为透彻,他说:「若诸菩萨於内各别如实不见阿陀那者,不见用也,不见阿陀那识者,不见体也,余句例之。即证真如不见诸法,是名胜义善巧菩萨如来建立。」「用」指心识的现实活动,「体」指心识自身的体质,这意思是说,菩萨在研究精神结构时,如果一方面不执著於心识的现实活动,另一方面也不执著於心识自身体质的实体存在,那么他就确实完全看见了存在的真实本性,他对於精神结构的奥秘就已经完全洞彻了。相反,如果一个修行人虽然了解了生命现象中显在心识的作用,了解到生命深层结构中的潜在心识之存在,知道这个潜在心识事实上以肉眼看不见的方式自始至终都在发生著作用但他却未能通过切实修学突破对种种精神活动的实体执著,这就表明,他尚未能彻底洞彻存在的真实本性,他对精神结构的奥秘也尚未能彻底通达。
   ②分别执为我:「我」是自我、主体:主宰之义,对「自我主体」的虚妄执著有两种情况,其一是俱生的我执,即与生俱来的自我偏见;其二是後天的我执,即通过後天生活培育出来的自我偏见。由於後天的自我执著主要是通过分别计较的第六意识 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又被称作「分别我执」。《解深密经》中佛陀为剖析人类精神生活的奥秘,点明了生命结构中深层心识的存在。如果一般人在听到这个教法後,没有很好地领会成立深层心识的依据和用意,把它当作生命内部的主宰自我牢牢地执著著,这样佛陀点示的深层心识反而成了一般人听闻教法後培养出来的一种自我偏见之依据。又,菩提留支所译的《深密解脱经》中,上面这个偈颂是这样翻译的:「诸种阿陀那,能生於诸法,我说水镜喻,不为愚人说。」魏译较为明快地提示了深层心识与一切存在现象之间的发生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7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
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1 11:31 编辑

译文
  当时德本大菩萨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曾经说过,有透彻了解、领会了存在样态的菩萨。现在我想知道,什么叫做透彻认识了存在样态呢?您根据什么成立这样一类菩萨,说他们「已经透彻认识存在样态」了呢?
  佛陀告诉德本菩萨说:德本!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你今天能提出这样深奥的问题来,我知道,你是为了利益众生,为了让他们得到安乐,才提出这个问题来。你同情那无穷无尽的世界上无量无数的苦难众生,你想救济他们,想用真理使他们得到真实的安乐,所以你才提出「存在样态」这个极有意义的问题来了。一个修行人如果认识了有关存在样态的教法道理,又能根据这一道理悉心体会,勤勉修学,他最终就必然能获得最高最圆满的觉悟!
  所谓存在的一切样态,归纳起来不外三种,哪三种呢?其一是意识处处计较所虚构的实体存在样态,其二是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样态,其三是圆满成就的存在实态。什么叫做意识处处计较所虚构的实体样态呢?我们所谓的一切存在现象,这都是假借语言名称成立的,我们用语言指谓一个事物自体,说一个事物是什么,我们又用语言指谓事物的特性,说一个事物怎样怎样等;这样做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认识事物的方便,但是一般人并不了解语言的这种特性,在语言名称称谓的一切事物上,用意识虚构出实体来,这就是存在的第一种样态。
  什么叫做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样态呢?这是说一切存在现象、一切生命现象都依据因缘条件而产生、变化和发展,这样,如果有了甲事物,那么也就有了乙事物,如果甲事物产生出来,乙事物也就随之而产生了;就生命具体的流转过程来说,以愚昧无知作为条件,就引发出生命行为来,由生命行为,就引发出贮藏生命行为的心识,如此辗转下去,最後就会招致痛苦烦恼的现实生命,这种因缘流转的生命样态就是存在的第二种样态。
  什么叫做圆满成就的存在实态呢?这就是指一切存在的真实本性,对於存在的真实本性,菩萨们用勤勉不懈的意志力推促著自己去反复研究之、反复体会之,最後菩萨达到最高最圆满的觉悟,他才使一切存在的真实本性完完全全地显示出来,使最圆满的存在状态显示出来,这个最圆满的存在状态也就是「圆满成就的存在实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1 11:32 编辑

原典
  一切法相品第四
  尔时,德本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於诸法相①善巧菩萨。於诸法相善巧菩萨者,齐何名为於诸法相善巧菩萨?如来齐何施设彼为於诸法相善巧菩萨?
  说是语已,尔时世尊告德本菩萨曰:善哉!德本!汝今乃能请问如来如是深义。 汝今为欲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及诸天、人、阿素洛等,为令获得义利安乐, 故发斯问。汝应谛听,吾当为汝说诸法相。
  谓诸法相略有三种,何等为三?一者遍计所执相②,二者依他起相③,三者圆成实相④。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名假安立⑤,自性⑥差别⑦,乃至为令随起言说。
  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⑧。
  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⑨,於此真如,诸菩萨众勇猛精进为因缘故,如理作意无倒思惟为因缘故,乃能通达,於此通达渐渐修集,乃至无上正等菩提方证圆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22:41 , Processed in 0.395217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