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浮世莲花

[大德开示]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宣化上人主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六祖大师答说:‘是实实在在没有功德,你不要怀疑祖师所说的话。武帝心里不正当,他只知沽名钓誉,他不知有正法。所谓造寺度僧、布施设斋,这是种福田,不可以将福说是功德。功德是属于法身这方面,故修福并不是功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六祖大师又说:‘什么是功呢?见性就是功,见你本来的自性,见你本有的光明妙性。当你有了功夫,就可以见性。譬如坐禅,初而勉强,久而自然,刚打坐时觉得腿痛腰酸,但当你将腿痛降服战胜,至腿不痛时这就是有功,腿仍痛时就没有功。什么叫见性呢?即见你本来的面目,但这要你自己寻找,我不能告诉你。我若告诉你了,这仍是从外边得来的。要你自性自悟才可,可是这要由善知识来印证你是否见性,而不能自封自是国王、菩萨。像以前来的嬉皮,吃毒药把脑袋弄昏了,便说自己是菩萨,这简直就是魔鬼。

平等就没有自私心,一切都平等,无私无偏,对任何人也不自私,而是平等待一切众生,大公无私。你能大公无私,这就有德行。你若念念能不滞塞,不执著,那么就能常见本性。就像六祖大师所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也就是真实的妙用,这就是功德。你不在自身找反向外驰求,说你造了很多庙,度了很多和尚,布施很多贫众,供养三宝僧人,这都是向外驰求。外边的是福,而不是功德,当自己功德圆满,就可像佛一样。

你内边心里头谦下不自满,这就是功,而不是说你看我比任何人都好,你看我有多大本领,你看我比任何人都精通佛法。若不能谦下,就没有功。故我们对任何人讲话都要和气些,不要像木头棒子似的,一句话就将人的头给打破了,这一句话比拿铁棍子打人还厉害,若能谦下就没有这不客气的情形发生。

你内心要谦下,看别人都比我好,不要自满,所谓‘满招损,谦受益’。好像一杯茶,倒满了还倒那就会向外流,那是没有用的,这叫满招损。谦受益,谦就是客气,那你就能得到利益。不是说你看我是最大、最第一、最聪明的。佛法不怕你不明白,就怕你不行,不明白不要紧,但不实行那是没有用的,故外行于礼是德。

自性可建立一切万法,一切万法都是由我自性建立的,这就是功。你自己心的本体离开妄念邪念,这就是德。你常回光返照,见自性常生般若的智慧,这就是功。你用般若智慧应用无方,变化无穷,且无所染著,不做不清净的事,这便是德。因法身是由功德所成就的。你有功德法身也就有成就,假使你想建立功德和法身,就要依我所说的道理去做,这才是真功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若想修功德的人,心里要不轻慢人。不论人或是畜生,只要是众生,就要不轻慢,像常不轻菩萨见到人就向人叩头,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所以他自己也成佛了。常不轻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这是他在过去生中所行的菩萨道。

且要普遍恭敬一切众生。心若常轻慢人,嫉妒旁人,怕旁人比我好,怕旁人比我聪明。吾我不断,将自己看得很大,像前边所讲的,你看我多大,现在是没有皇帝做,若有的话那一定是我的,你们都没有份,因为我比你们都聪明,我可以支配你们,你们不能支配我,故总有个‘吾、我’存在。吾我不断,不是有个吾,就是有个我,这两个自己总是放不下,那就没有功了,就因你太自满的缘故。

且你自己也不真实去修行,故自性就虚妄不实。自己本来都不实在,到底自己是个真的或假的都不知道,这就叫自性虚妄。不实就是自己不相信自己,像我叫你不要喝酒,你怎么又喝了呢?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而搞出一些毛病来,这就叫自性虚妄。自己不认识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呢?就因你没有德行,缺德之故。为什么缺德呢?就因吾我自大,把自己看得太大了,甚至把自己比作佛,好像某某人说某某法师是开悟的,但我和他是一样的。他自己不说他开悟,却说某某法师开悟,而他和道开悟的法师是一样。那就是自我介绍说我开悟了,这就是吾我自大,绝对没有功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会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善知识,什么是功呢?即你念念存著正念且不间断,念念修行不停止,久而久之就有功了,所谓初而勉强,久而自然。你心里能常行平等率直,而没有一切委曲相,这就是德。你自己修自己的自性,即是在未见性之前就要自己修性。修性即是不生烦恼,谁打你就当撞到墙一样,谁骂你就当他在唱歌,或认为他在说外国语,像人仰天而唾还反唾在自己脸上。他骂你,你不当一回事,那就等于他自己骂自己一样的。你说若打我,我身痛那怎可不还报呢?这就像在晚间没有灯而一头撞在墙上,那你是否对墙打几搴呢?若打几拳反把你的手弄得更痛。你要是不理它,就像弥勒菩萨所说的: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唾在我面上,凭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你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这多妙!可是不容易做到,这妙中宝不是随便可得到的。

自修性就是不发脾气,自修身就是不做坏事,没有欲心、贪心、嗔心、痴心、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是修身,也就是德。

善知识,功德是从你自己本身去找,而非向外驰求,不是布施供养三宝便说你有功德了。那没有功德,而只有福。所以福德和功德是有分别的。福德是由你造福业而将来受福报,而功德是你直下承当,当时就得到好处。武帝不懂真正的道理,而非我达摩祖师不讲道理说实无功德。当时达摩祖师本想救度梁武帝,但因武帝自视太大,以为自己是位皇帝,已有无量的功德。菩提达摩想破他这种执著,就说他没有功德。武帝一听就不欢喜,而不睬达摩祖师。即使达摩祖师再讲什么法,他也不听,所以达摩祖师就走了。果然过了一段时期,梁武帝被饿死了。若说他有功德,那怎会饿死呢?本来达摩祖师想挽救不叫他饿死,令他生觉悟的心,可惜梁武帝的吾我太大了,所以达摩祖师也不能救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

刺史韦璩又问:弟子我常见出家人和在家人,念无量光佛、无量寿佛,他们都发愿要生西方极乐世界,我现请大和尚说一说,能否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呢?我愿大和尚为我破此疑惑。

韦刺史他请问这个问题,并非他自己真正不明白,而是因有一般人对这法门不明了,他们以修念佛法门而来毁谤禅宗,说他们吃饱了就坐在那里,那到底是在用什么功呢?无非是用懒功罢了,不如念念南无阿弥陀佛而能生西方极乐世界好些,念佛的人就这样毁谤坐禅的人。

而坐禅的人就反击说:你念南无阿弥陀佛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在没有阿弥陀佛时,人又念那一个佛呢?

就这样念佛与参禅互相毁谤攻击,而使人不知那一个是正确的。因这种关系,故韦刺史请问六祖大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干。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

舍卫国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叫丰德,因人有五欲财宝之丰故名。它具足财、色、名、食、睡五欲,且人有多闻解脱之德,多闻即读书很多且不执著。

在丰德城中,佛说经文能引度教化众生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经文说得很明白,说极乐世界去此不远。若照有形相里数说有十万八千。本来弥陀经上说过十万亿佛土而非十万八千,不过六祖大师因对治当时人的偏见,所以说十万八千。十万亿佛土不止十万八千里,而是很多很多。若往自性上说就是十恶八邪,十恶即是身三恶——杀生、偷盗、邪淫;意三恶——贪心、嗔心、痴心(邪见);口占四恶,是最坏的,即绮语——说不清净、污浊的话,专谈男女的问题;妄言——讲大话、撒谎;恶口——即是骂人;两舌——专门挑拨离间、搬弄是非。

八邪就是八正道的反面,即是邪语、邪见、邪思惟、邪业、邪命、邪精进(又叫邪方便)、邪念、邪定。十恶八邪就是十万八千里路。说西方极乐世界远是为普通下根的人说的。说十恶八邪离我们自性不远,这是为有智慧人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人有两种,这并不是指白种人和黄种人,而是指有智慧的人和愚痴的人。可是法没有两种法,无论是有智慧或愚痴的人,都修这种法,故说法无两般。

迷和悟是不同的,但见解有迟有速。迷人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有智慧开悟的人就自净其心,所以说当心里清净那就是极乐世界。你若明白了,那极乐世界当下就是,并非十万佛土那么远。若你不明白,那就不知有多少亿佛土那么远,所以说:

‘迷时千卷少,悟后一字多。’

迷时又研究这个经典那个经典,但也不明了,若真正觉悟了,不要说研究一切经典,甚至一个字都是多余的。但这要真明白才算,而不能冒充明白,说我不用看经念佛,其实那是懒虫在作怪。有某人对我说:‘我从前看了很多书,那都错了,我现在什么书也不看。’言下表示他已成佛,故什么都不需要了——这简直是愚痴到极点!根本什么都不明白而冒充明白,就像‘凉水泡茶,硬冲’,用凉水来冲茶那根本冲不开的。所以啊!世界上奇奇怪怪的人多得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

这段文六祖大师所说的意思是:无论你是在东方或在西方,必须要不造罪业。你若要造业,则那一方也不可以往生,会生到饿鬼方、畜生方、地狱方去。所以你若修念佛而想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要修善。就是修禅宗也要修善,不修善不做功德是不能成就你的道行。

使君!六祖大师叫韦刺史,说东方人只要心里清净,即没有杂念、自私心、自利心、嫉妒障碍心、贪心、嗔心、痴心,若没有一切的邪念,这就是无罪。

虽然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如果他心里不净,也是有罪的。但这是个比喻,大家不要认为六祖大师说西方人若心不净亦有愆。要知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跟我们这娑婆世界的人不同,他们根本不需要自净其心,因他心本来就是净,而没有贪、嗔、痴,没有三恶道,所以此段只是个比喻,不要以六祖坛经为据,说西方人心也不净,要知西方人心没有净也没有不净的分别。

六祖大师又作一譬喻说:你要是执著东方人一定要念佛求生西方,那么,西方人造罪念佛,又求生到那个国家呢?这只是个比喻,根本西方人不会造罪业,不过六祖大师为要破人的执著,就故意这样讲。如果你在东方念佛,想生西方,就先要没有罪。你要是有罪,那不只西方,那一方也到不了。你在的那个方向就是地狱。所以六祖大师说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难道去极乐世界?所以啊!不要这么执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浮世莲花 于 2011-10-28 13:41 编辑

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
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干。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

凡夫俗子不知修自性,不知自己先自净其心就是净土,于是发愿要生东方,要生西方。但开悟的人无论在何处都是一样的,他是随遇而安,在什么地方也没有分别。所以佛常说随所住处恒安乐。

使君你啊!若心地没有不善的地方,而只存善心,那西方离此不远。你要是尽怀不善的心,常做不善的事,就是念佛想往生也到不了的。

今劝善知识,要先去除十恶不做,就是行十万里路。后除八邪,就是过八千里路。你若念念见自本性,常行事公平正直,那么,到西方极乐就如一弹指那么短的时间,便会看到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
惠能与诸人。移西方于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

使君!你做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你看人就不敢做十善,说我一做善就会有魔障,但他反而不怕做恶会有魔障,因为恶就是魔做的,所以也不怕做恶。唉!人就是那么颠倒!

你若不断十恶的心,则你浑身都是罪业,从头到脚每根汗毛都带著一大堆罪业,那你怎可到西方呢?那个佛会来迎接你呢?你做善事,即使不求生西方也会生的。你若不做善事,而想求生西方,那也生不了。因为你有罪业将你绑著,虽说带业往生,只是这样讲罢了,还需要你自净其心才可以。所以说那个佛会接你这个尽造罪的罪人呢?

你若明白自性无生的顿法,那你就会很快看到西方极乐世界。你若不悟自心,又不做善事,面光念南无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路程就遥远得很,没有法子到得了。

我惠能(六祖大师自称)说我和诸位在刹那间,将西方移到这个地方来,使每个人都能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你们愿不愿见呢?大家一听说可见到西方极乐世界,都生出贪心来,于是就叩头顶礼说:若在此处可见,那我们何必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我们现愿和尚您大发慈悲,使西方极乐世界现出来,给我们大家看一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3:15 , Processed in 0.253922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