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眷西

[大德开示] 《竹窗随笔》白话译解(转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7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84. 经教

【原文】 有自负参禅者。辄云达磨不立文字。见性则休。有自负念佛者。辄云止贵直下有人。何必经典。此二辈人有真得而作是语者。且不必论。亦有实无所得而漫言之者。大都不通教理而护惜其短者也。予一生崇尚念佛。然勤勤恳恳劝人看教。何以故。念佛之说。何自来乎。非金口所宣。明载简册。今日众生。何由而知十万亿刹之外有阿弥陀也。其参禅者。藉口教外别传。不知离教而参。是邪因也。离教而悟。是邪解也。饶汝参而得悟。必须以教印证。不与教合。悉邪也。是故学儒者。必以六经四子为权衡。学佛者。必以三藏十二部为模楷。

【译文】 有参禅很自负的人说,达摩禅法不立文字,只要见性就可以了。有念佛很自负的人说,只贵在一句佛号一直念下去,何必再看经典。这二种人有的是真正做到了,所以有这样的话,那就不必非议了。也有根本没做到,随便瞎说的,大概是并不懂佛理,而掩盖他们的短处罢了。我一生崇尚念佛,但仍然勤勤恳恳地劝别人要看经教,为什么呢?念佛的道理,来自何处呢?若不是佛金口所说的,经典上明确记载的,那么今天的众生,怎么能知道距离我们这个世界十万亿佛土之外有个阿弥陀佛呢?那些参禅的人,以“教外别传”为借口,不知离开了经教而参修,可是邪的起因啊,背离经教而解悟,可是邪的解悟啊!就算你参禅有悟,也必须以佛教经典印证,不与佛教经典相符合,就都是邪的了。所以,学儒的人,必以“六经四书”为衡量的标准;学佛的人,也必以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典为依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7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85. 语录

【原文】 古人道明德立。足为人天师表。然后有语录垂世。大率有二。或门人所记。如六祖坛经之类是也。或手自作之。如中峰广录之类是也。我实凡夫。自救不了。为吾徒者。慎勿笔吾一时偶尔之谈。刊为语录。不唯妄自尊大。又偶尔之谈。或有为而发。或因人而施。未是究竟了义。而况听者草草入耳。便形诸纸墨。亦恐有误人之过也。

【译文】 古人的道与德都有成就,完全可以成为人天师表,因此有语录流传于世。大概有两种情形,或者由门人弟子记录,如《六祖坛经》一类就是如此;或者自己亲手写作,如《中峰广录》一类就是如此。我实在是个凡夫,自己都救不了,作为我的徒弟,千万不要将我偶然说的话记录下来,刊印为语录。这不只是妄自尊大,并且偶然说的话,或者是有什么原因而发生的,或者是因什么人而发表的,不是究竟彻底的言论,更何况听的人比较随意,便形成文字,也恐怕有误导他人的过失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7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7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感恩布施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8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4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86. 闻谤

【原文】 经言。人之谤我也。出初一字时。后字未生。出后一字时。初字已灭。是乃风气鼓动。全无真实。若因此发嗔。则鹊噪鸦鸣。皆应发嗔矣。其说甚妙。而或谓。设彼作为谤书。则一览之下。字字具足。又永存不灭。将何法以破之。独不思白者是纸。黑者是墨。何者是谤。况一字一字。皆从篇韵凑合而成。然则置一部篇韵在案。是百千万亿谤书。无时不现前也。何惑之甚也。虽然。此犹是对治法门。若知我空。谁受谤者。

【译文】 佛经《优婆塞戒经》说,别人诽谤我的时候,前一个字出来,后一个字还没出来;后一个字出来了,前一个字已灭失了。所以是风和气的变化所致,全都不是真实的。如果因此而发起嗔恨心,那么听到喜鹊乌鸦的叫声,都应该发起嗔恨心了。这话说得很妙,但有人说:“假设他人写成毁谤的书,那么整体上看,字字具足,又永远不灭掉,该用什么方法破解呢?”为什么不这样想,白的是纸,黑的是墨,什么是毁谤呢?况且所有的字,都是根据字的有关形体的《玉篇》和有关声韵的《广韵》凑合而成。那么一部篇韵的书摆在桌案上,就是等于百千万亿的谤书,无时不在眼前了。怎么会如此迷惑呢?所以,这还是对治的方法。如果知道了“我空”的道理,谁是受诽谤的人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4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87. 愚之愚

【原文】 世人以不识字。不解事为愚。此诚愚也。非愚之愚也。读尽五车书。无字不晓。收尽万般巧。无事不能。乃至谈玄说禅。靡不通贯。而究其真实处。颠倒迷惑。反见笑于向之所谓愚者。非愚中之愚而何。

【译文】 世人认为不识字、不懂人事才是愚蠢,当然这也确是愚蠢,但不是愚蠢中的愚蠢。读尽了五大车的书,没有一个字不认识的;掌握了万般的机巧,没有一件事不能的;甚至谈玄机说禅理,没有不贯通的。可是探究他真正的实质处,还是颠倒迷惑,反而比起前面提到的愚蠢更可笑。这不是愚蠢中的愚蠢是什么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4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88. 预了
【原文】 无常迅速。虽老少无别。然年少人犹处未定之天。妄冀长寿。若老年人。则定然光景无多矣。须把身世事处分了当。从他无常朝到暮到。撒手便行。无所系累。此晚境大要紧处。不可忽。不可忽。

【译文】 无常是很快的,虽然对老年少年都没有分别,然而年少的人还不确定寿命长短,自然妄想着长寿。至于老年人,肯定是在世的光景不多了,必须把身后的事处理妥当,不管它无常是早上来还是晚上来,说走就走,没有什么拖累。这是晚年最要紧的,不可忽视,不可忽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4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89. 广览

【原文】 看经须是周遍广博。方得融贯。不致偏执。盖经有此处建立彼处扫荡。此处扫荡。彼处建立。随时逐机。无定法故。假使只看楞严。见势至不入圆通。而不广览称赞净土诸经。便谓念佛法门不足尚矣。只看达磨对梁帝语。见功德不在作福。而不广览六度万行诸经。便谓有为福德皆可废矣。反而观之。执净土非禅宗。执有为非无为。亦复如是。喻如读医书不广者。但见治寒用桂附而斥芩连。治虚用参耆而斥枳朴。不知芩连枳朴亦有时当用。而桂附参耆亦有时当斥也。势?哟医之一方者误色身。执经之一义者误慧命。予尝谓六祖坛经不可使无智人观之。正虑其执此而废彼也。

【译文】 看佛经必须全面并且广泛,这样才能融会贯通,不会偏执一点。因为佛经有时是,一处建立什么,另一处就推翻;一处推翻什么,另一处就建立,随时根据机缘变化,没有固定的说法。假如只看《楞严经》,发现大势至菩萨念佛法门,没有被文殊菩萨选为圆通。而且又不多看其它称赞净土的经典,便以为念佛法门不值得推崇了!只看达摩祖师与梁武帝的对话,见祖师说功德不是造作福德才有的,而没有多看关于六度万行的经典,便以为有所求的福德都可以废弃不做了!反过来看,执着净土法门而否定禅宗的,执着有为的方法而否定无为,也是这样。譬如读医书不够宽广,只知道治寒症用桂皮、附子,而排斥用黄芩、黄莲;只知道治虚症用人参、黄芪,而排斥用枳实、厚朴。不知黄芩、黄连、枳实、厚朴也有可用的时候,而桂皮、附子、人参、黄芪也有不可用的时候。所以偏执一种药方的,就会贻害身体,偏执经典的某一义就会耽误慧命。我曾说过《六祖坛经》不可以让没有智慧的人看,就是考虑到有的人执着这一边而忽略另一边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4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90. 求人过
【原文】 见人饬躬立德。名称颇闻。便多方求觅其过。此忌心也。薄道也。或见人有所著述。其求过也亦然。不知闻一善行。览一好书。皆当随喜赞叹。而反掩之灭之。是诚何心哉。若果行系伪行。书系邪书。自应正言公论。明斥其非。又不当半褒半讥。依阿进退。

【译文】 看见别人端正自己的品德,名声较大,便多方设法寻找他的过失,这是忌妒心啊,不厚道啊;或者见别人有所著述,在著述中找过失也是一样。不知听到一点善行,或者看到一本好书,都应当随喜赞叹,却反而掩盖毁灭,这到底安的什么心啊。倘若他人的行为是虚伪的,著的书是邪书,自然应该有公正的言论,明确指斥错误之处。这又不应该半是夸奖半是讥讽,曲意附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0:13 , Processed in 0.521143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