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我来了

[佛教文化] 329个佛经故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向佛陀乞食的贫女

向佛陀乞食的贫女
舍卫国中,有位贫穷困苦的女子以乞食维生,常常三餐不继,生活不得安稳。初初行乞时,还有善心人士愿意接济、布施,然而时间一久,人们司空见惯,对于这孤单憔悴的身影,也就日渐遗忘,形同陌路。

失去同情与照顾的贫女,因为走投无路,于是来到佛陀的住所乞食。当时,佛陀怜悯贫女即将饿死的境遇,于是请阿难送一些食物给贫女疗饥,贫女也因佛陀的慈悲而乞得食物,心生欢喜。

贫女命终之后,因当时的一念欢喜心而投生天宫。天女对自己的胜妙境遇,满怀感恩之心,于是来到佛陀面前礼拜供养,佛陀也为其说法,当下即证须陀洹果。

典故摘自:《杂宝藏经˙卷五》

省思——

福田种类繁多:恩田、敬田、悲田。不论是对三宝、国家、父母师长、众生心怀感恩,或者布施供养、慈悲结缘,都能成就无量福报、无量善果。假使每个人都能发清净心、欢喜心、平等心、慈悲心……于自性福田流露、实践,成就种种事相福田,彼此互相扶持、成就,则世间处处皆是菩萨,娑婆当下即是净土,一旦时节因缘成熟时,皆得成道证果。
发表于 2011-4-23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师兄布施
发表于 2011-4-23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吝啬鬼伊利沙

吝啬鬼伊利沙
有一个人名叫伊利沙,富有万贯家财。但他生性吝啬,从不给别人布施任何东西,对自己的日常消费也十分刻薄,吃得是粗茶淡饭,穿得是破烂衣服。偶尔一两个朋友来吃上一顿,他却要自己饿上几天,这样做方觉得好受一些。

伊利沙有一个邻居,钱财不多,可每天都吃鱼嚼肉,还经常宴请朋友,出手阔绰。伊利沙看到后,心想:我比他富多了,他天天过着王侯一般的生活,而我守着满屋金银财宝,却节衣缩食,也太可怜了。

伊利沙狠狠心,杀了一只鸡,取出一升白米,偷偷地驱车来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把鸡烤熟,把饭煮好,准备好好地吃一顿,解解馋。

天帝释早就知道伊利沙是个吝啬鬼,觉得他这样生活真是太愚昧了。看到伊利沙今天一反常态,又杀鸡,又煮饭,便有心要和他开个玩笑。

于是,天帝释变成了一条狗来到伊利沙身边,转来转去讨食吃。伊利沙恨不得把鸡骨头都吞进肚里,哪舍得给狗吃些东西。但这条狗朝着伊利沙一个劲地摇头摆尾,口中还流着很长的涎水。

伊利沙说:“你如果能四脚朝天,停留在半空中,我就给你吃一点。”只话音未落,那条狗已经腾空而起,四脚朝天。伊利沙吃了一惊,只得扯下一点鸡皮,想送给狗吃,可又实在舍不得。

伊利沙说:"这样吧,这点鸡皮我给你留着。如果你能让两个眼珠掉下来,我让你再吃些鸡肉?

话刚说完,那条狗的两个眼珠“啪!啪!”地掉在地上。伊利沙高兴极了,里欢呼:这下好了!你眼睛瞎了,我就可以笃笃定定地享受美味了。他端起饭盘和鸡.换了个地方,大嚼起来。

等伊利沙走远,天帝释变成了他的模样.赶着他的车子来到伊利沙家。一进门.就吩咐守门人;“待一会儿若有人来,无论什么人,都给我一棒子把他轰出去。”然后进房.下令将所有的财产布施给穷人。

现说伊利沙消受完他的美味后.心满意足地回到停车的地方,一看没了车子,可着急了。四处寻找.也没有找到,只得垂头丧气地步行回家。到了家门口,刚跨进门坎.便吃了一记闷棍。

伊利沙火冒三丈,大声嚷道:“反了!连我你们也敢打!”守门人也不示弱:“管你是什么人,我们老爷吩咐过了,谁也不许进去!”

“什么老爷不老爷!我才是你们的老爷!”

“活得不耐烦了,是不是?还敢冒充我们老爷,看我不揍死你!”

一顿乱棒之下,伊利沙瘫坐在地上。再注目一看.家里已经空空荡荡。心里一急.发痴下。

这时,天帝释变成了一个修行僧,走到伊沙利面前,双手合十,问道:“施主为何愁成这样?”

“我被人戏弄,家财荡尽了。”

“施主,恕我直言,钱财乃身外之物,钱财多了会带来烦恼和祸害。像你这样,拚命地攒钱,不舍得吃,不舍得布施给穷人,一朝死去,反成了饿鬼。即使投胎做人,也只能充当下贱的仆人。你想想看,这样做又有什么意思呢?”

修行僧这一席话,使伊利沙如梦方醒。从此,他一改旧迹,乐于济世助人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还俗和尚

还俗和尚
一个和尚因为耐不得佛家的寂寞就下山还俗去了。

不一个月,因为耐不得尘世的口舌,又上山了。

不一个月,又因不耐寂寞还是去了。

如此三番,老僧就对他说,你干脆也不必信佛,脱去袈裟;也不必认真去做俗人,就在庙宇和尘世之间的凉亭那里设一个去处,卖茶如何?

这个还俗的人就讨了个小娘,支起一爿茶店。

老僧的指引很对,半路子的人只能做半路子的事。

和尚与小偷

以前住在旧居,每次上下班总要经过一个路口,路口边有一棵不知名的大树,挺拔屹立,浓荫蔽天。

不论晴天或风雨,不论早晨或黄昏,我总看到一位年轻和尚默默地站在大树下托钵化缘。尽管路口霓虹闪烁,车马喧嚣,他总是紧闭双目,纹丝不动地伫立着,他的神态与毅力,深深地令我折服。

树下常有两三位蓬头垢面、敝衣褴褛的小孩在追逐嬉戏。有一次,我无意中发现小孩竟公然窃取和尚钵里的缘金,而和尚却视若无睹。

往后经我仔细观察,小孩的偷窃行为并非“偶然”,而是一种“习惯”。和尚的缘金竟成了他们固定的一种收入。我气愤已极,真想将小孩绳之以法。但几经思量,最后还是成全了和尚的慈怀。

不久我迁了新居,就未曾再经过那个路口,以上的小事也就逐渐在脑海里淡忘。前天,我无意中又经过了那个路口,发现那位和尚仍然默默地站在那儿化缘,但旁边多了两位小沙弥。当我迈前仔细一看,发觉竟是那两位偷窃缘金的小孩,骤然间,我若有所悟。

儒家讲求“有教无类”,刑法追求“有期徒刑”,佛教主张“普渡众生”,无形中,我又上了一课。

正误“真诀”

一位云游的和尚晚上到了半山腰,见一小屋内放光,暗喜有缘遇到有功夫之人,于是推门入室,见一老叟盘坐于炕上,打过招呼便问:“施主练的什么功?”老叟答曰:“菩萨咒。”和尚更为高兴,自思自己出家40年,尚未听过有菩萨咒,忙向老叟请教。老叟说:“我练此咒60余年,尚未传授过一人,就是6个字:听唵、嘛、呢、叭、咪、牛。”老叟把“吽”错念成“牛”。和尚一听笑了,告以此咒非菩萨咒,乃6字大明神咒,并指出最后一个字念“吽(hong)”而不念“牛”。

和尚走后,老叟按更正的去念,总是绕口念不好。3个月后,和尚又来到半山,心想老叟把“牛”改正念“吽”后,功夫当更高了,不料屋内一点光也没有,进门一看,老叟正念大明神咒,最后“吽”总念不好。和尚满腹疑团,为何老叟念“牛”有光,念“吽”反而无光,回庙后求教于方丈,方丈说:“你出家40年,为何不懂此理?念咒是把心定位,心定后身体的三昧真火出来,便有光了。老叟按他的念法念了60年,念的一心不乱,三昧真火出来了。你让他改念,心乱了,三昧真火便出不来了。”

猴王救母

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季,佛陀在舍卫国与出家弟子们依例安居办道,有一天佛陀举止安详的走向法座,此时弟子们无不以恭敬期盼的心,准备聆听佛陀的慈悲教诲。佛陀低垂着慈眼,对弟子们说:‘我今天将要到忉利天,利用结夏安居的因缘,为往生忉利天的母亲开示佛法,大众亦可跟随至忉利天闻法。’佛陀一说完,便运用神通力至忉利天。

忉利天上,佛陀在枝叶茂盛的大树下,为他的母亲及忉利天无量的天人,演说妙法,在座的天人们,聆听着佛陀清净的法音,每个人的心中真实领会佛陀所演说的谛理。佛陀见众人通达法理,于是又重回娑婆世界。

佛陀的弟子们,见到所敬爱的师父回到了自己的国度,以无比恭敬的心赞叹着佛陀说:‘大慈大智希少有,崇尊的导师!您能为往生忉利天的母亲及天人们,在结夏的九十天中,演说真实妙法,成就他们了达真实谛理的因缘,真是慈悲无限,智慧无边!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缘,摩耶夫人能生圣人,听闻佛陀亲为开示佛法,解脱三界的烦恼。’佛陀说道:‘我并不是只有此生感念母亲报答恩德,在累生累世中便不断如此回报亲恩,解除母亲的苦难。’

‘很久以前,在大雪山的树林里,有一只猕猴王带领着五百只猕猴,在树林里找寻食物。当时有猎人架设猎捕猴群的陷阱,利用绳网来猎捕它们。这时,猕猴王临危不乱的告诉陷入网中的猴群:“你们不要担心害怕!我会破坏这绳网,大家不要忧虑,我会解救大家到安全的地方。”于是猴群们,随着猴王的引导一一脱离危险。而这时候有一只年纪较大的老猕猴,因背着一只年幼的小猴,不小心掉进了路边的深坑里,猴王因为众猴解危,未注意到掉入深坑中的老猕猴,等大众回巢穴的路途中才发现自己的母亲不见了!于是猕猴王又带领猴群们返回找寻,终于发现坑洞中的母亲,这时猴王又运用它的智慧,要猴群们互相捉住尾巴,同心协力的往深坑中延伸,而自己更是亲入坑中,将母亲拉救出来,解除了母亲落坑之难。’

‘这只猕猴王就是过去生的我,过去我使母亲出离深坑的苦难,而今天我至忉利天为母说法,更是解脱了母亲轮回三恶道的苦难。’

佛陀更慈悲的藉此因缘,告诉在座的每位弟子:‘救助父母出离种种苦难,有无比的大功德,我由于从过去到现在,为母亲除去苦难,所以生生世世感得无苦难的果报,所以大众应当孝顺父母。’

省思——

世间上的苦总不离开身苦和心苦,给父母温饱不受风寒,仅是色身的照顾;而父母生离死别的心苦,谁能为他们免除?人们也许会说,只要亲恭践行随侍在侧即可,但谁知那天无常的到来,死亡是没有老少的差别,那白发人送黑发人岂不是最大的不孝。所以让父母亲近佛法僧三宝,听闻佛法,亲近善知识,了解到世间的一切得失,离不开无常、苦、空、无我的真理,能远离一切苦难,得清净自在,这才是真正的大孝。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商人和罗刹鬼

商人和罗刹鬼
很久以前,在印度的迦尸罗国和毗提醯国之间,有一片旷野。尽管它是通往两国之间最便利的途径,却无论白天、晚上都很少有人经过。

原来,旷野上,常年住着一个名叫沙吒卢的罗刹鬼,喜欢在路上拦阻行人,不许人通过。由于沙吒卢的身长有一丈三尺之高,有着像蓑衣一样的黄色头颅和像是会喷火的眼神,而布满在他全身的鳞甲,像是无数鼓着腮子,等待猎物的鱼。

一天,一名商团领袖,带领着五百位商人旅行至此处,正打算要穿越旷野,队伍中有几位曾听说过罗刹鬼的人,都害怕地不敢前进。此时,这位名叫师子的商团领袖,站出来说:‘大家跟着我来,不要害怕!’这群商人为师子的胆识所激励,便跟随着师子朝旷野走去,途中果然遇到了沙吒卢。师子大声质问:‘你是谁?为什么在这里挡路?难道你不知道我们要通过吗?’师子一连大声地问了三个问题。

只见沙吒卢,用淌着黏液的大口,回答:‘你好大胆,竟敢从这里经过。你难道不知道这是我的地盘吗?’边说边张开像叉子一样的大手,做出拦截的动作。商人见状,退后一步,连忙举起弓箭,‘咻──’的一声,快速猛利的箭,射向沙吒卢。没想到沙吒卢好整以暇地张开大口,便将箭吞入腹中。师子于是再接再厉,接连射出第二支、第三支、第四支、……第五百支箭,然而却都同样地没入沙吒卢黑洞洞的口腹之中。同行的商人,看到这样的情形,更加害怕地不敢靠近。尽管只是孤军奋战,尽管握着弓的手已经淌血,不死心的师子,仍然用随手的利器奋力一击。最后,连手上的弓都被吸进沙吒卢的腹中。

面对眼前丑恶而得意的笑容,已经手无寸铁的师子,于是举起右拳,趁其不备地朝沙吒卢打去。但才挥出去的拳头,马上就被吸入罗刹鬼的鳞甲中,任凭怎么用力,也拔不出来。接着再挥左拳,而左拳也一样收不回来;于是改用双脚猛踢,然而这一回,就连双脚也被黏住而动弹不得。不肯罢休的师子,随即用头猛撞,不幸的是,最后连头也被埋没在沙吒卢像鱼腮一样的鳞甲中。只剩下攀附在罗刹鬼身上的背,仍不屈地扭动着。

有些诧异的罗刹鬼,忍不住对他说:‘你全身都不能动弹,马上就要死了,还白费力气做什么?’接着,听见从自己身上,传出了商人坚毅的声音:‘我的头、手、身躯,虽然暂时被你控制住,但我的心像金石一样坚定,不会为你所困。’沙吒卢于是又说:‘我是鬼中之王,力大无穷,像你这样的人,我已吃掉不知有多少了。你死到临头,又何必说大话!’然后又听见师子以无比的信心,说道:‘精进的力量让我不会绝望,永不疲厌。’‘我将藉精进的力量,和你搏斗到底,决不懈怠!’

听到这里,聪明的沙吒卢罗刹鬼,知道自己遇到了精进勇锐、胆识不凡的人,心底由衷地生起了敬意。不但放下了师子,还护送他和五百个同伴,穿过旷野,到达另一个国度。

原公案出自《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七

省思——

当我们遇到境界时,常常会以为‘这一次,我一定不行了。’于是,举双手投降,甚至没有试着去做任何努力……。

经书上说,菩萨行者,于诸梵行,念念进修,精勤无怠;可以不为一切邪论妄计折伏,可以不为世相变迁,可以不为诸佛所舍,也可以受鬼神卫护。然而,因习惯于懈怠,我们对精进的这分力量显然是信心不足。殊不知,精进如弓,可以射破万难;精进如铠,可以抵御外侮。相信,只要不懈废,依着精进的力量,必能带领我们,在每一个疑似无路之处,穿越险阻,而柳暗花明。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善光公主因缘

善光公主因缘
波斯匿王是个贤明的国王,心地仁慈,爱护百姓,同时也是佛陀忠实的在家弟子。不仅笃信佛教、恭敬三宝、广修布施供养,还经常亲近佛陀,听经闻法,是当时佛教的大护法。波斯匿王有个可爱的女儿,名叫善光。善光不仅长得十分庄严,身上还自然散发出柔和的光明,而且聪明柔顺、智慧过人,因此皇宫上下没有不喜欢她的,而波斯匿王夫妇更是对善光疼爱有加,将她视为掌上明珠。

有一天,波斯匿王处理完国事,正与善光公主话家常。他看着美丽的善光,心想:‘善光生为我的女儿,拥有最优渥的环境,王后和我又对她这么疼爱,哪里是一般人比得上的呢?’于是,波斯匿王不由得说道:‘善光啊!你今天这么大的福报,能得到大家的敬爱,全是因为我是你父王的缘故。’波斯匿王心想善光公主一定会很感恩他,想不到善光却回答:‘不是这样的!父王。这全是因为我的业力所感召而来,并不是因为您的缘故。’善光向来很少反对父亲的说法,现在竟说她的福报是自己修来的,与波斯匿王无关,让波斯匿王有些不高兴。于是,波斯匿王又郑重地告诉她:‘善光啊!你今天这么大的福报,能得到大家的敬爱,全都是因为我是你父王的缘故。’结果善光还是回答:‘不是这样的!父王。这全是因为我的业力所感召,并不是因为您的缘故。’波斯匿王听到善光仍然坚持己见,毫无感恩之心,实在有点生气,不知向来乖巧的女儿到底怎么了?于是抑住快要爆发的脾气,告诉她第三次:‘善光啊!你今天这么大的福报,能得到大家的敬爱,全是因为我是你父王的缘故。’想不到,善光的回答仍旧没有改变。

这下子,波斯匿王真的生气了,告诉善光:‘今天我倒要看看你自己是否真是凭恃自己的业力,才有这样的福报?’于是命令左右侍从:‘到城中找一个最下贱贫穷的年轻乞丐,带回王宫见我。’过没多久,侍从在城中找到了一个又脏又臭的穷乞丐,向国王覆命。波斯匿王便将善光公主许配给这个穷乞丐,并说道:‘如果你是凭藉业力享福,与我无关,从今以后,便可证明。’善光还是不卑不亢地回答:‘是女儿业力。’说完,两人便离开了王宫。

乞丐青年不知那来天大的福报,娶到美丽贤慧的公主为妻,心中十分欢喜却又有些茫然,全然没想到生活的问题,但善光公主却一点也不担心。善光先问他:‘你的父母是否还健在?’乞丐青年回答:‘我的父亲曾是舍卫城第一长者,可惜父母及亲人早都已经往生了,所以我才会失去依靠,流浪街头当乞丐。’善光又问:‘那你还知道老家的位置在哪里吗?’他说:‘知道是知道,但是那里的房屋年久失修,早已倒塌,只剩下空地了。’善光告诉他:‘我想去看看,请你带路好不好?’于是乞丐便带着善光回到了旧宅。善光沿着宅第走了一圈,所到之处,地面竟神奇地开始下陷,地下埋藏的宝藏自然浮现出来。乞丐青年从不知道原来父母亲埋了这么多宝藏在地下,惊讶地说不出话来。于是两人便用这些珍宝来盖房子,不到一个月,房子便盖好了,屋里的奴婢佣人更是多得数不清。

话说波斯匿王把善光嫁给了穷乞丐以后,气也渐渐消了,有一天突然想到善光现在不知道过得怎么样了?于是便问属下善光的情况。属下回答:‘她现在住的地方和财富,与王宫不相上下。’波斯匿王感叹地说:‘佛曾经说过:“自作善恶,自受其报,”果真一点也不错。’当天,善光公主请丈夫到皇宫邀请父王至家中。波斯匿王一到善光的新家,发现屋子里的陈设装潢,竟比皇宫还要气派庄严,是他从来没见过的,十分赞叹。善光知道自己说过的话的确是真的,于是告诉父王:‘因为过去修行善业的关系,今生才有这样殊胜的果报。’

波斯匿王离开了女儿的家,便到精舍请问佛陀,‘善光过去是修了什么福报,使得她今生得生王家,而且身有光明呢?’佛陀告诉波斯匿王:‘过去九十一劫,有佛出世,名叫毗婆尸佛。毗婆尸佛入涅槃后,当时的国王槃头王造了一座七宝塔供养佛舍利,而国王的第一夫人则供养一顶珍贵的天冠,放在毗婆尸佛的造像上。另将天冠中的如意宝珠,镶在佛龛上方的枨门中央。如意珠光明熠熠,普照十方,夫人见此胜相而发愿言:“愿我将来身有紫磨金光,尊荣豪贵,不堕三恶八难之处。”’

‘当时这位第一夫人即是善光。后来,善光在迦叶佛出世的时候,又准备了种种天厨妙味、上好饮食,欲供养迦叶佛及四大声闻弟子。她的丈夫看见了,便想要阻止她。但善光劝丈夫说:“请你不要阻止我,让我有这个机会供养迦叶佛,使如来受此供养,身心安乐。”丈夫听到善光这样说,便不再阻挠。当时的丈夫亦即今日善光的丈夫,由于前世阻止他人供养三宝,因此今生遭遇贫穷的果报。又由于他后来不再阻止善光供养,所以今生必须借由善光的福力因缘,才能得到大富贵,假使没有了善光,他又会回复贫贱的生活。善恶业报,因果历然,丝毫不爽。’

波斯匿王听完了佛的开示,豁然开朗,对因缘果报之理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于是向佛顶礼后,便欢喜地离开。

省思——

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未来果,佛法是最积极的人生观。现在的幸福是过去自己的努力所得,但是如果只想享受现在的果报,却不知积极行善开创,再大的富贵也会耗尽。善光公主知道因果业报的道理,所以累生累世以来不断积极行善,生生世世都是光明富贵。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现在恶业现前,也是过去自种的因,不要怨天尤人,只要心地保持光明,积极行善,恶业过去,一样能有光明的未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生童子

善生童子
从前,印度有一个大国叉尸罗国,国王叫提婆王。提婆王膝下有十个王子,各自统领一个小国。善住王子统领的国家最小,但国力稳固,百姓生活富裕。邻国有一个恶王叫做罗目侯,十分眼谗善住国的富庶,于是派兵侵略。善住国王虽然尽力抵抗,怎奈寡不敌众,丢失了国土。他只好向父王的得叉尸罗国逃去。

当时,善住王膝下有一个男孩名叫善生,年仅七岁,十分可爱。善住王夫妇抱着儿子,在兵荒马乱之中逃到国境外。从本国到父王的国境,要费七天的时间,中间隔着荒无人烟的荒野。他们携带,七天的干粮,踏上逃亡路。不料,中途迷了路,七天后仍未抵达父王的国境。粮食吃完了,这样下去,一家三口非饿死不可。

“不能让三个人都丧命在路上,总得牺牲—个人,让其他两个人活下去。”善住王心里暗自寻思,看见夫人拉着儿子的手走在前面,善住王抽刀就要从背后砍她。就在这时,善生急忙阻止父王说:“千万不能杀死母亲,世上怎有孩子吃母亲的肉来维持生命的呢?请父王杀我吧!应该把我的肉作为你们的粮食才对。”善生说完,紧紧搂住母亲不放。

善住王收了刀,泪落如雨。善生又对父王说:“请割下我的肉当粮食吧!但是如果我死了,肉就会腐烂。所以不要杀死我,只需一块一块地削下肉来吃,保住性命就行。”可作父母的怎么也不忍心下手。善生看见如此情形,就自己拔刀割下身上的肉,跪着呈献给父母。善住王夫妇惊惶失措,悲叹许久,最后只好成全爱子的心愿,吃下他的肉。连续几天,善住王夫妇一直在悲伤与饥饿的旅途上苦

撑。善生童子的身上,也只有骨骼之间仅存的几片肉了。父母最后取下这几片肉,充作粮食,然后含泪把爱子的尸骨留在荒野上,匆匆离去。

当父母离去后,善生王子心里祈盼:“父母亲啊!但愿你们能够平安回国,也希望以我这份自我牺牲的功德,将来能开悟成佛,济度—切众生。”

他一念至此,三千世界,六种震动,天上诸神赞叹之余,泪如雨下。这时,帝释天王为了试探善生童子的心,化成一只狼来吃他。善生毫不畏惧地说:“虽然我仅存一副骨头,也愿意施给饿狼充饥。”帝释天立刻消失狼形,现出本来面目,赞叹道:“割下自身的肉来维持父母的生命,真是罕见的义举。你如有什么愿望,不妨对我实说。”

善生说:“我没有其他愿望,只希望开悟成佛。”

帝释天又问“你的身体,已经无肉仅存骨头,到了这种地步,你恨自己的父母吗?”

善生说:“我没有一点儿憎恨之心。倘若我能悟道成佛,就可以还我本来面目。”

善生童子话音刚落,忽然皮肉渐生,很快便恢复了原来的可爱身影。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喝不完

喝不完
过去有一队旅人,

在艳阳下经过长途跋涉后,身体极度地疲惫与饥渴,

怎奈在荒漠之中,却寻不到半滴的水源。

一群人,

只好拖着疲惫的身躯,翻过一座又一座的山岭,

好不容易来到一条河边,

清澈的河水,让旅人们迫不及待的一饮而下。

可是其中一人,却只是定定地看着河水,

久久不饮用。

随行的人好奇地问他:

‘你不是也很口渴,到处在找水喝?

现在到了河边,为什么反而又不喝呢?’

这位旅人神情严肃地回答说:

‘假如这河水,我能够喝完的话,我早就喝了。

现在河水这么多,我怎么喝也喝不完,

所以干脆就不喝了。’

众人听完,都哄然地嗤笑他。

改写自《百喻经》

省思——

戒又名别解脱,每持一条戒,即断除一种烦烦,能够将佛陀所制之戒全部持守圆满,就能出离生死轮回。如果因担心自己无法一次持守全部戒法而放弃受戒,不就如故事中的愚人一般,令人惋惜吗?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大毒蛇

四大毒蛇
从前,有一位乐修佛道的修行人,决定独往山中用功。但是,静谧的山林中却伏藏着许多凶猛的大毒蛇,令修行人深生怖畏,不敢就地禅坐,于是他便在树下高架禅床,敷设坐具以习禅定。但是修行人于禅坐中总是昏沈频频,瞌睡连连,无法自制,最后终于在睡魔强力的侵袭下,沉沉睡去。

此时,天上的天人遥见沉睡中的修行人,觉得应该帮助他提振精神,精进道业,于是便以哗笑声使其觉醒。然而,修行人睡意方浓,难解天人的用意,还来不及清醒,便又酣酣入睡。因此,天人用尽心思,想着如何才能有效地帮助他克服昏睡的惑恼。突然间,心光一闪,想到修行人平时最害怕就是毒蛇。于是,等至深夜,天人便现身空中,高声惊叫:‘修行人呀!不好了!毒蛇来了!毒蛇来了!’如此一喊,修行人很快地就从睡梦中惊醒,并且立即点燃灯火,小心翼翼地四处寻找毒蛇的踪迹。

但是修行人寻遍了周遭,怎么也没发现毒蛇的影子时,便很生气地责问天人说:‘您身为天人,怎么可以打妄语呢?根本就没有毒蛇,你却一直嚷着有毒蛇。’此刻,天人即藉机告诫修行人说:‘修行人啊!在您身中有四大毒蛇,日日夜夜,不断地啃蚀着您的法身慧命,片刻未曾停歇,你为何不自观身内的毒蛇,却要寻赶外面的毒蛇呢?’天人说完话,随即消隐于天际间。

听完天人对自己的劝诫后,修行人冷静了下来,并有所觉悟,即依天人之语,收摄六根,反观省察,遍观身内所藏之物,才发觉皆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终有败坏的一天。但是自己却常为了使它得到舒适安稳,镇日没溺于五阴、六尘中,乃至造作恶业,无数劫来沉沦六道,至今不得脱离,实在是得不偿失,愚昧之至。

于是,修行人如此反覆思惟,未及天晓即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理,尽解色身实苦、空、无常、无我而超凡入圣,证得阿罗汉果,具足六神通。

典故摘自:《杂譬喻经˙卷一》

省思——

故事中,修行人因天人之告诫,而解知危害自己最大的毒蛇,并非外界的毒蛇,而是自己的四大色身。外面的毒蛇,仅能伤人一期的生命,但纵逸自身却能损伤法身慧命,隐没身中的灵明觉性,使自己生生世世,轮回六道不可停寝。

人,在一期的生命中,可适度的追求生活所需,但若过度贪着眼、耳、鼻、舌、身等物质享受,则容易使自己的心沦为物欲下的奴隶,终日为此色身所迷惑使役,最后执认色身为实有,迷本真心。反之,若能回光返照,不逐物流转,则久为物欲禁锢的心,必然能够日渐清灵,乃至如同故事中的修行人一样,照见五蕴皆空,漏尽烦恼,成就道业,解脱自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0:13 , Processed in 0.489850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