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0560|回复: 104

[佛化生活] 名寺古刹(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7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今天起,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全国各地的名寺古刹,希望会为想去寺院的师兄们有所帮助,如果大家有知道的熟悉的寺院也可以发文发图上来为大家介绍一下,阿弥陀佛!
先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辽宁大连的寺院吧。

也许是因为大连自古以来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缘故,也许是因为此地的众生和佛有缘,也许是因为菩萨不忍海边的众生不明因果杀业太重想来救他们的原因吧.所以不少的古大德就选到这里建寺修行广度有情.而近年来,更是有大连本地的大居士大施主或者佛弟子陆续兴建了多座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这真是大连的福气呀.无论怎么说,他们都是些有功德的人.因果录上都会如实的记下这一笔的.下面我就把大连地区从古至今的佛教寺院列上,包括一些原来是佛教寺院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改为道教寺院的.至于是什么原因我就不想说了.一切都是缘生缘灭的.所以也不必太执著了.  


    松山寺:位于今西岗区唐山街2-8号。
莲花山寺:市内南石道街,森林动物园北门旁。
朝阳寺(西郊):位于大连西郊度假村。
安山寺:位于甘井子鞍子山村(夏家河子)。
永兴寺:位于甘井子区营城子镇。
玉佛寺: 坐落在甘井子成园温泉山庄内。
寿山寺: 坐落在甘井子区小辛寨子西沟南的寿山公园内。
碧海观(又称胡仙庙或碧海祠):坐落在甘井子区大连湾碧海山庄东面的一座小山上。
横山寺:位于旅顺口区龙王塘。
永顺庵:位于甘井子岔鞍村北沟。
真泉寺:在旅顺中路龙头镇太皇山西沟。
正觉禅寺(原名蟠龙寺):位于旅顺口区水师营镇沈家村。
长春庵:位于旅顺三涧堡(音瀑)镇长春庵村。
龙王观:位于旅顺塔河弯浴场对面的山坡上。
响水观:是金州大黑山古建筑群中最负盛名的道观。
朝阳寺(大黑山):位于金州大黑山。
石鼓寺:位于金州大黑山西麓。
观音阁:位于金州大黑山东北麓。
龙王庙(金州西海):位于金州西海岸临海峭崖之上。
真武庙:位于金州区亮甲店镇金顶山村。
永清寺:位于大连开发区大李家镇太山村。
正明寺:位于大连开发区大李家镇正明寺村。
金龙观:位于金州大魏家镇西北金龙村。
宝华寺:位于金州三十里堡宝石村。
青云观:位于金州三十里堡小黑山村。
普光寺:位于金州三十里堡庙沟。
九莲古寺:位于金州石河镇东沟村。
佛爷庙:位于金州石河小黑山。
清泉寺:位于普兰店市星台镇葡萄沟村。
报恩寺:位于普兰店市安波镇二龙山。
玉皇庙:位于普兰店安波温泉度假区内。
龙山寺:位于普兰店环城森林公园二龙山公园。
关帝庙:位于普兰店市南山公园。
三清观:位于普兰店市城子坦镇。
白云山庙:位于普兰店元台镇白云山。
高明寺:位于普兰店元台镇白云山。
三官庙:位于普兰店元台镇白云山南麓的南山屯。
夹河庙:位于普兰店夹河庙镇赵炉村。
望海寺:位于普兰店双塔镇九龙山风景区。
普明禅寺:位于普兰店同益乡老帽山脚下。
永丰寺:位于瓦房店复州城。
涌泉寺:位于瓦房店北郊大明山下龙山村。
文圣寺:位于瓦房店岗店办事处姜洼村。
抱龙院:位于瓦房店市西郊岗店办事处老皮朴村。
龙华宫:位于瓦房店市北部得利寺镇龙潭山上。
得利寺:位于瓦房店市得利寺镇西里村。
万安寺:位于瓦房店市万家岭镇。
朝阳寺(瓦房店):位于瓦房店市太阳办事处榆树房村的东屏山南麓。
龙王庙(瓦房店李官):位于瓦房李官。
观海寺:瓦房店仙浴湾。
云栖禅寺:位于瓦房店市谢屯镇曹屯。
法华寺:位于庄河城山镇。
五老宫:位于庄河城山镇。
龙凤寺:位于庄河市光明山乡松林村。
普化寺:位于庄河市青堆子镇镇西村。
仙人洞庙(上庙):仙人洞庙位于庄河仙人洞镇冰峪沟景区内。
仙人洞庙(下庙)。
海峰寺:落于庄河市石城乡东升村。
双泉寺(庄河):位于庄河市大营镇得胜村。
朝阳观:位于庄河天门山景区内。
红崖晓寺:位于庄河昌盛街道。
马祖庙:位于长海县广鹿乡。三元宫:位于长海县大长山岛镇四块石村。
      
另注:这些寺院大部分都是从网上转载的,仅供大家参考。如果有想去那些寺院的师兄可以事先打听好,看是否有变化。阿弥陀佛!

[ 本帖最后由 心是莲花开 于 2010-5-27 13:09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净土一莲 + 1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5-27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广济寺

[历史沿革]
北京广济寺始建于金代,原名西刘村寺,元代曾改建,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重建,改名为“弘慈广济寺”。明成化、万历和清康熙年间都曾扩建,此后因火灾曾进行过多次重建和修缮。新中国成立后在1952年、1972年和2000年曾进行过三次大规模修建,使古刹恢复了往日的风采,保持了宏伟肃穆的风貌。
广济寺建寺五百多年以来,薪火相传,高僧辈出,如普慧、恒明、玉光、现明等一代戒坛宗师和禅门慧炬。新中国成立后,圆瑛、喜饶嘉措、巨赞、法尊、正果、明旸大师等法门泰斗佛学巨匠,先后驻锡于此,高树法幢,弘法布教。
现在的北京广济寺是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每年都要接待大批来访的海内外佛教徒与游客;许多重大的会务活动、法务活动和外事活动也在这里举行。随着中国佛教协会会务工作的不断扩大和中国佛教事业的日益开展,广济寺的地位和作用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寺院胜景]

天王殿

大雄宝殿
广济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建筑保持了明代格局,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圆通殿)、藏经阁(舍利阁)、戒坛、配殿、讲经堂、图书室等。
广济寺还藏有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建于清康熙十七年的戒坛,由汉白玉砌成,高3层,是广济寺保存完好的最古老的建筑。大雄宝殿后壁还悬挂着一幅高5米,宽10米的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图——《胜果妙因图》,这幅图是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著名画师傅雯用手指画的。此外寺里还供奉着庄严雄伟的明代造像三世佛及十八罗汉等。
[当今住持]
演觉法师,甘肃甘谷人,生于1955年,1982年于甘肃天水麦积山出家,师从常慧法师。2006年11月5日,晋院北京市广济寺方丈,兼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交通通讯]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25号
邮编:100034
电话:010-64035035

[ 本帖最后由 心是莲花开 于 2010-5-27 13:0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5-27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化寺

[历史沿革]
北京广化寺是北京著名的佛教十方丛林,也是北京市佛教协会所在地。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什刹海后海的北岸,东邻银锭桥,西邻宋庆龄故居。广化寺大约建于元朝1342年前后。明清时期,为京都有影响的净土宗佛刹。清末民初,广化寺成为“京师图书馆”。 
1927年,广化寺住持玉山法师注重修持,率领僧众遵守佛制寺规,实行禅净双重。他在寺内立下了“三不”制度,一不攀龙附凤;二不外出应酬佛事;三不私自募捐化缘,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广化寺闻名四海。1939年,广化寺创办了“广化佛学院”,后又创办了广化小学,免费招生。1952年9月,虚云大师率弟子七人来京驻锡广化寺。
“文化大革命”中,广化寺佛像遭到破坏,宗教活动也被迫停止,1981年北京市佛教协会成立,广化寺得以修复,恢复了正常的佛事活动。为培养佛教人才,寺里还开办了僧尼培训班。2001年广化寺内成立了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代表了广化寺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广化寺成为北京市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
[寺院胜景]
广化寺的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四进殿堂以及东西配殿、配楼,油漆彩绘一新,从市文物部门请来一尊毗卢遮那大铜佛像供奉在大雄宝殿,天王殿的四大天王、二金刚也重新塑造,恢复了清净庄严的面貌。 
广化寺共收藏国家各级文物1716件,其中图书1087部,字画282件,碑拓298件,其它物品49件,不少是文物珍品,有很高的价值。如明水乐年间翰林院刻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清雍正皇帝抄写的《金刚经》,还有不少明清名人字画。《大藏经》共4藏,2761函,也十分珍贵。 
全寺占地面积二十余亩,13858平方米,拥有殿宇329间,共分中院、东院和西院三大院落。整座寺庙建筑布局严谨,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中院是全寺的主体建筑。正中依次分布着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主要殿堂,两侧对称排列着钟楼、鼓楼、伽蓝殿、祖师殿、首座寮与维那寮。这些殿堂组成了广化寺的正院。东院由戒坛、斋堂、学戒堂、引礼寮等殿堂组成四合院。西院的主体建筑有大悲坛、祖堂、法堂、方丈院、退居寮等。三个院落之间回廊环绕,僧房毗连,形成一座大四合院中有众多小四合院,即“院中有院”的建筑特色。整座寺庙古柏苍翠,花草溢香,曲径通幽。
[当今住持]
广化寺现任住持为怡学法师,40岁,原籍山西晋城人。1983年3月在山西五台山碧山寺师从成广法师出家。现兼任北京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市青联委员。
[交通通讯]
地 址:北京市鼓楼西大街鸦儿胡同31号广化寺  
邮 编:100009
电话:010—64035035  010-64040496  010-64058615  
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址:http://www.bjfj.net/
 楼主| 发表于 2010-5-27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河南少林寺

[历史沿革]
河南少林寺始建于495年(北魏),是孝文帝为安置印度高僧跋陀而敕建的,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佛教史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少林寺是中国禅宗的祖庭。来自印度的菩提达摩禅师曾长期在此寺修行和传法,作为中国佛教精髓的禅宗就是由他首传的。进入元代之后,杰出的曹洞宗高僧雪庭福裕曾在此寺担任住持和传法,致力于振兴禅宗,少林寺从此又成为曹洞宗的祖庭。因为东魏时著名律僧慧光曾在此研究和弘扬四分律学,对四分律学向全国传播起到很大推进作用,因此少林寺在中国佛教律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此外,少林寺还是少林功夫的发源地。
7世纪初(隋末),少林寺因少林和尚助战有功,受到唐朝廷支持重建。至宋时,达到鼎盛,寺僧多达2000多人。直到清代开始衰落。1949年后多次重修。
少林寺有“天下第一名刹“的称号,虽历经沧桑、兴衰毁建,然而至今仍是中国汉语系佛教中最具有传统色彩的丛林之一。少林寺依托于伟大的祖国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僧众保持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遵循传统的僧伽制度,既有戒律清规,又有礼乐仪规,修行和传法井然有序,日常居止进退有度。寺居嵩山胜景,保存古来丰富的佛教文化、医药养生学和传统功夫的文献资料、碑铭以及大量各种形式的建筑、艺术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佛教学术的价值。
[寺院胜景]
现存建筑有山门、方丈室、达摩亭、白衣殿、千佛殿等,已毁的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已修复。嵩山除优美的自然风光外,更以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亭台楼阁著称。著名的有北魏嵩岳寺塔、汉代嵩山三阙、元代观星台、少林寺、中岳庙、会善寺、法王寺塔、初祖庵、嵩阳书院、刘碑寺题刻等。
山门即少林寺的大门,为清代建筑,一九七五年翻修,门额上的“少林寺”三字是清康熙皇帝亲书,上有“康熙御笔之宝”方印一枚。山门甬道两侧有多品碑刻,人称少林寺碑林,都是唐宋以来的著名原始碑刻。少林寺碑林和碑廊共计有碑刻108通。
碑林的西面是锤谱堂,这里回廊一周42间,它用泥塑和木雕等形象地展示了少林寺武术的缘起、发展、练功、精华套路、国防功能、僧兵战迹、武术活动等内容,共陈展14组216个锤谱像。有坐禅、跑经绕佛、八段锦、小红拳、大红拳、六合拳、通臂拳、罗汉拳、昭阳拳、练基本功、十三棍僧救秦王、小山和尚持帅出征、月空法师平倭寇以及俗家弟子习拳练武等。俗话称:锤谱堂里五分钟,出来一身少林功。
天王殿的原建筑于1928年被石友三烧毁。1982年重新修建。大雄宝殿是全寺的中心建筑,是僧人进行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该殿和天王殿一样在1928年被军阀石友三烧毁。1985年重建。
大雄宝殿前两侧的建筑为钟、鼓二楼,东南为钟楼,西南为鼓楼,原建筑毁于1928年的兵火,1994年进行了重修,它们是寺院的固定建筑。“晨钟暮鼓”是寺僧起居和进行佛事活动的一种信号。
钟楼前碑刻为《皇帝嵩岳少林寺碑》俗称《李世民碑》,刻立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正面是李世民告谕少林寺上座寺主等人的教文,表彰了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战功,右起第五行有李世民亲笔草签的“世民”二字,碑刻“太宗文皇帝御书”七个大字系唐玄宗李隆基御书。背面刻的是李世民《赐少林寺柏谷庄御书碑记》,记述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也是影片《少林寺》拍摄的历史依据。
大雄宝殿东侧的殿宇是紧那罗殿,重建于1982年。
大雄宝殿西侧与紧那罗殿相对的是六祖堂。殿内正面供奉的是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两侧供奉的是禅宗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人称六祖拜观音。六祖堂的西壁是大型彩塑“达摩只履西归图”。
藏经阁:又名法堂,明代所建,毁于1928年,1994年重建,是寺僧藏经说法的场所。内供少林寺的一位缅甸国弟子于1996年揖赠的汉白玉卧佛像一尊。在藏经阁月台下有一口大铁锅,明代万历年铸造,是当时少林寺僧人用来炒菜用的小锅,少林寺当时的昌盛与繁荣可见一斑。
藏经阁东西两厢分别是东禅堂、西客堂,东禅堂是供僧人坐禅的地方,西客堂现为接待宾客及佛教徒皈依的场所。方丈室是少林寺住持僧(也就是方丈)起居、生活、理事的地方。乾隆十五年九月二十九日,乾隆游历嵩山时曾在此住宿。方丈室门口东侧的钟为元代铸造,此钟只能在遇到紧急情况下方可击之,起报警作用。
达摩亭:又称立雪亭。殿内神龛中供奉的是铜质达摩坐像,两侧分别是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殿内悬挂的“雪印心珠”四字乃乾隆皇帝御题。
千佛殿:千佛殿是明朝建筑是少林寺院的最后一座大殿,又名毗卢阁,殿高20余米,面积300余平方米,是寺内的最大佛殿,殿内神龛中供奉的是毗卢佛(即释迦牟尼佛的法身)神龛上悬挂的“法印高提”匾额是清乾隆皇帝御书,殿内东、西北、三面墙壁上是明代绘制的500罗汉朝毗卢大型彩画,出自明代无名画家之手画意精美,设计大胆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殿内砖铺底面上有4排48个站桩坑,是历年少林寺僧练拳习武的脚坑遗址,可见少林功夫非同一般。
千佛殿东是观音殿又名锤谱殿,殿内供奉白衣大士,即观音菩萨。殿内墙壁上是清中晚期绘制的少林寺拳谱。  
少林寺塔林是历代少林寺高僧的坟茔,总面积14000余平方米,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林现存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砖石墓塔240余座,其中唐塔2座、宋塔2座、金塔10座、元塔46座、明塔148座,其余为清塔和宋代不详的塔。少林寺塔林是我国现存古塔群中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古塔群,塔高一般在15米以下,由一级到七级不等,明塔的高低、大小、层级、形制是根据僧人生前在佛教的地位、佛学造诣、佛徒数量、威望高低、经济状况及历史条件而定的。

[当今住持]
永信法师,俗姓刘,名应成,生于1965年,安徽颖上人。1982年入河南嵩山少林寺修行,1999年升座少林寺第30代方丈。现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嵩山少林寺方丈。是中国首个取得MBA学位的僧人。
永信法师先后创立了“少林慈善基金会”、“少林武僧团”,组建了“少林书画研究院”和“中华禅诗研究会”,创办了全国佛教寺院第一本杂志《少林禅苑》,主编、合编了《少林寺医宗武功秘笈》、《禅林意趣诗》、《国际禅文化研究论文集》等,为传播少林禅武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交通通讯]
地址:河南省登封市少林寺
邮编:452491
电话:+86—371—62749305
网址:http://www.shaolin.org.cn

发表于 2010-5-27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问:“不知道我适合修哪个法门?与哪位佛菩萨有缘?目前持准提咒,也想念《金刚经》和《地藏经》,可以吗? ”

  答:现在末法,除了极少与药师佛、释迦牟尼佛等诸佛有特别因缘的修行者外,多与阿弥陀佛因缘大[1]。

  我此生就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那里有不可思议的善巧方便。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再到其他佛国土,也是非常方便的[2]。这也就是为什么华严会上诸法身大士都导归极乐的原因。真修行者,无不以此为基础。

  在能彻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基础上,以金刚为行,楞严为目,习修般若,为最安全、最简单、最方便的修行模式。

  第一步: 净土法门乃大乘佛法,内有不可思议秘密,非用思维意念所能了知。修行者可以先受三归五戒,严持戒律,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潜心修学《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净土五经》,培养好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资粮。不要将净土变成关门念佛,否则好好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被老太太的裹脚布盖住脸,落到安乐窝中。

  《金刚经》是开智慧的,《地藏经》是现在增福最契机的。这两个如同修行人日常的粮食、药品,可以常常诵,有大利处。这为修行第一步。

  第二步:将《金刚经》、《心经》、《楞严经》、《法华经》彻底弄懂了,明白诸法实相,依念佛的方式去修证(即使有落处也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不要去找一些善巧的东西,天上没有掉饼子的。踏踏实实地从做个好人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向自己的心性开刀。如摸到自己的鼻子了,第二步就算完成了。

  第三步:剩下就要发愿,同时以金刚为行,楞严为目,习修般若,读懂《华严经》与《圆觉经》。哈哈,弄懂以后,剩下的路问自己就行了。这些过程一直不离戒忌用力地严持戒,无一切相地广布施,无力可用地心念佛,否则有大麻烦。

  这个修行模式,在现在最安全、最方便、最简单。有时间将回家人的烂文章弄明白了,这些话听起来就容易得多。

                                           -----------《现代学佛者最安全的修行模式》

                                                         回家人老师与边城师兄之间的问答
发表于 2010-5-27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5-27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布施
 楼主| 发表于 2010-5-30 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北柏林寺

柏林寺,位于河北省赵县城东南,距举世闻名的赵州桥约三公里。最早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 196 - 220 ),古称观音院,南宋为永安院,金代名柏林禅院,自元代起即称柏林禅寺。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是中国著名的禅宗古刹。
柏林寺几度沧桑,香火绵延。据史料记载,著名译经大师玄奘赴印度取经之前,於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曾驻锡观音院,从道深法师研习《成宝论》。晚唐时期(885年),禅宗高僧真际从谂禅师以八十高龄来此弘法,时人尊为“赵州古佛”,在寺院说法40年,120岁圆寂。禅师以“无”字公案接引四方禅众,形成独具风格的赵州禅,后人视之为“无门关”。“平常心是道”“狗子无佛性”、“吃茶去”等公案形成了影响深远的“赵州门风”。
金代,这里一度改为律宗道场,曾有五代律宗大德在此弘扬戒律达五十年。最有名的是诠宗律师。金朝末年,法传临济正宗的归云志宣禅师主持法席,柏林寺由此革律为禅,宗风大振。归云禅师平生主持七所名刹,望重当时,现在北京西郊潭柘寺尚存其舍利塔;元代,这里先后有圆明月溪禅师、鲁云行兴禅师,都是宗门大德,柏林寺由兹气象恢宏,成为燕赵一带的佛教中心;明清两朝,中央朝廷管理赵州地区佛教事务的机构——僧正司设在柏林寺。当时柏林寺的住持往往同时兼任僧正司僧正。
柏林寺内曾建有真际禅师宝殿,殿内有以奔流江水为题材的著名殿画。河北人曾以“赵州柏林寺的水、曲阳北狱庙的鬼”合称为河北壁画艺术“双绝”,相传此两处壁画皆为唐代画圣吴道子所作。近百年来,柏林禅寺屡遭劫难,殿堂、经像荡然无存。到80年代末期,柏林寺仅存砖塔和数十株古柏。到1988年这里重新进驻僧人时,只有赵州禅师舍利塔及二十余株古柏,很难使人想到这里曾是一处佛教古刹。
1988年,近代禅宗泰斗虚云禅师的得法门人净慧老和尚参拜祖庭时,看到 “一塔孤高老赵州”、“断碑残碣埋荒草”的悲凉场景,遂发心重振祖庭。该年5月,经河北省佛教协会倡导,在净慧法师主持下,开始重建柏林寺。首先重修大雄宝殿,继之修葺从谂禅师塔,并重修山门殿、天王殿、藏经楼、禅堂、念佛堂、客堂、斋堂、僧房等,高大雄伟,蔚为壮观,堪称河北首刹。柏林禅寺普光明殿於1991年11月动工兴建,1992年7月底竣工,8月28曰举行落成开光典礼,工期仅用八个月时间。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为普光明殿题写了匾额与楹联。普光明殿占地38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单檐宫殿式建筑,上覆黄琉璃瓦,风格典雅,庄严古朴,佛殿正中安奉汉白玉释迦牟尼弗坐像。该坐像高三米,重十吨,右手施“无畏印”,表示赐予众生安乐:左手作“与愿印”,表示成就众生善愿。此像是美国纽约正觉寺住持佛性法师施资供奉。
[寺院胜景]
柏林寺搭全称为“特赐大元赵州古佛真际光祖国师之塔”,建於元天历三年(1330年),为纪谂唐代高僧从谂禅师所建,因从谂禅师谥封“真际禅师”,故该塔被称为“真际禅师塔”。塔高40米,分七级,平面呈八角形。第一层四面雕有格子门窗,下有方形塔基。塔基上为束腰式须弥座,座上有两层砖刻图案,上层为伎乐、金刚、力士,下层是龙、象、鹿、牡丹等图案,刻工精细,形象生动。此塔的特点是斗拱雄大,出檐深远,雕刻丰富,为元塔中精品。据传,日本临济宗祖师荣西禅师曾两次来华参学,在柏林寺内植茶学经,後将茶种传播到日本。1980年以来日中友好临济黄蘖协会访华团多次组织日本僧众前来拜谒柏林寺。
[当今住持]
明海大和尚,1968年生人,俗姓肖,祖籍湖北潜江,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9年开始留心佛学,1990年于北京广济寺结识禅宗大德净慧上人,从此归心佛门。1992年9月,于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净慧上人座下披剃出家,1993年于洛阳白马寺受具足戒。多年来,积极参与柏林禅寺的兴复及“生活禅”夏令营的组织、弘法工作。2000年于净慧上人座下得预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传承。现任柏林禅寺住持、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  
[交通通讯]
地址:中国河北省赵县石塔东路23号
联系电话:+86-311-84942447
传真:+86-311-84925691
网址:http://www.bailinsi.net
 楼主| 发表于 2010-5-30 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玉佛寺

上海玉佛寺,位于上海安远路的玉佛禅寺,为上海旅游的十大景点之一。玉佛禅寺创始至今已有120年的历史,前后有十一任住持。
首任住持慧根法师于清光绪八年(1882)从缅甸请回大小玉佛5尊,留下两尊供沪上信众瞻礼。先在上海张华浜建茅蓬,后于沪郊江湾车站附近建寺,供奉玉佛。慧根法师圆寂后,有本照、宏法法师先后继任住持。宏法法师圆寂后,有可成法师继任住持。他于1918年起,在槟榔路(今安远路)建新寺,10年方成,即今天的玉佛禅寺南院所在地。因可成法师传承禅宗临济法脉,故定名为“玉佛禅寺”。可成法师兴建新寺,费尽心力,被人称为玉佛禅寺的中兴者。
可成法师圆寂,由远尘法师、震华法师、止方法师、苇一法师、苇舫法师先后担任住持。其中震华法师法师在寺内创办上海佛学院,培养了一批僧才。又在寺内设立图书馆和弘一大师纪念会,并发行《妙法轮》刊物,大力弘扬佛教文化。1945年,为纪念昆明“一二·一惨案“殉难烈士,在玉佛禅寺举行盛大公祭活动,主祭团由宋庆龄等7人组成,公祭后举行游行,影响甚大。
上海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拨款修缮了玉佛禅寺。1952年,上海佛教界在寺内启建“祝愿世界和平法会”,恭请虚云法师主法。法会圆满后,虚云法师又留寺主持禅七。1955年,第十世班禅到寺访问。1957年,接待七国僧侣代表团到访。1963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陪同锡兰(今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参观玉佛寺。
1979年,真禅法师被推荐为玉佛禅寺第十任住持。在他的努力下,寺宇焕然一新。1981年起,开始举行各种法务活动,并着手筹印和流通一些经书、法物。1982年和1992年分别举行建寺100周年和110周年纪念法会。1985年举行传戒活动,由真禅法师开坛传戒,得戒弟子600余人。1995年,真禅法师圆寂。

2000年,由诸山长老公推觉醒法师为玉佛禅寺第十一任住持。同年,购进原利群医院旧址,计划改建成玉佛禅寺新的弘法区域。

玉佛禅寺现有僧众120人(包括佛学院学僧)。设有传统的四大寮口(客堂、禅堂、库房和衣钵寮),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执事制度。同时设有寺务委员会和寺务处,统一管理全寺事务。
寺内僧众保持了良好的道风,注重自身修持。
玉佛禅寺自1978年对外开放以来,曾先后接待了外国元首和首脑人物250多批。
玉佛禅寺每年进寺的信徒、香客多达100余万。
十多年来,玉佛禅寺先后向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捐赠人民币近千万元。
十多年来,前任住持真禅法师和现任住持觉醒法师,先后到20多个国家和台港澳地区弘法访问。
文化是一个寺院品位的象征,教育是寺院发展的基本保证。新千年伊始,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玉佛禅寺正式确立了“文化建寺、教育兴寺“的发展战略。2000年6月30日,《觉群》杂志正式创刊,弘一图书馆修葺一新、对外开放,接着,玉佛寺网站、星期佛学讲座、梵乐团、觉群学院、觉群编译馆、觉群沙龙相继开办,玉佛禅寺开始形成了音声佛事与佛法讲演紧密结合、僧伽教育与居士培训互为补充、通俗讲座和专门研究齐头并进的良性发展的文化态势。
1983年4月,玉佛禅寺由国务院批准为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1994年3月18日,玉佛禅寺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建筑保护单位。
[寺院胜景]

现在的玉佛寺,分为前院和后院两大部分。

前院,即玉佛禅寺原来的寺址。中轴线上依次为大照壁、天王殿、大雄宝殿、般若丈室(楼上为玉佛楼和藏经楼)。东山门以东,依次为上海市佛教协会、观音殿、上海佛学院、禅堂、五观堂和素斋部。西山门以西,依次为客堂、寺务处、库房、铜佛殿、卧佛殿、法物流通处、上客堂和乐志堂。
后院,即2000年购进的原利群医院旧址,这里建造有一座多功能的觉群大楼,由多功能讲堂、客房、办公区、教学区、宿舍区等组成。
玉佛禅寺以供奉玉佛而得名。玉佛楼供奉的玉佛坐像是镇寺之宝。卧佛殿供奉着一大一小两尊卧佛。小的一尊是当年慧根法师从缅甸请得的,另一尊大的是1990年真禅法师由新加坡请回。
寺内有文物室,藏有北魏、唐、宋、元、明、清历代珍贵文物。
在般若丈室前面和东西回廊墙壁、大雄宝殿两侧外围墙壁上,分别镶嵌有明华亭董其昌楷书《四十二章经》和行书《释迦如来成道记》墨刻、唐宋元明清名画家绘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宝像刻石、释迦牟尼八相成道记画像石刻、唐贯休绘十六罗汉像石刻。此外,在玉佛楼的天花板顶,塑有镏金佛像500尊。
[当今住持]
觉醒法师,俗姓刘,名旭,1970年生,辽宁锦西人,汉族,大专文化。1985年依玉佛寺监院欣一法师出家。同年5月在玉佛寺受三坛大戒。是年9月考入上海佛学院学习。1989年9月进入上海佛学院研究班深造。1995年任上海市佛教协会副秘书长。1998年被推选为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主持日常工作。1998年起,先后当选为上海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普陀区第十二届人大代表、普陀区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名誉院长、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副会长、上海市老年人基金会顾问、上海市反邪教协会副理事长。1999年11月,被推举为玉佛寺第十一任方丈。2002年9月,在第七次全国佛教代表会议上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2003年3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3年11月,当选为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
[交通通讯]
地址:上海市安远路170号  
邮编:200060
电话:+86-21-62663668  
传真:+86-21-62667995
网址:http://www.yufotemple.com/

http://www.fjnet.com/msgc/nr/200812/t20081225_98277.htm
 楼主| 发表于 2010-5-30 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峨眉山

峨眉山是我国佛教圣地,普贤菩萨道场,与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相传,峨眉山从汉代起即有道教流传,是道教的“洞天福地”之一,称“第七洞天”。晋代,佛教传入峨眉山后,修建寺院,弘扬佛法,较长时间处于佛道并存的局面,梵刹宫观交错其间,僧人、道士竞相发展。明代,佛教鼎盛,道教逐渐衰落。入清后,羽士绝踪,全山皆为佛寺,道教在峨眉山仅存遗迹。
道观在峨眉山演变为佛教寺院的故事流传甚广,仙迹遗踪亦不少。如晋代明果大师改乾明观为佛寺(今中峰寺);明代御史卫阳子赫瀛建吕仙行祠,原系道教宫观,清代道士离去,由僧人住持,塑供弥勒佛像,成为佛教寺院,但纯阳殿之名至今未改;仙峰寺侧之九老洞中,现仍有财神殿,塑供赵公明像,而由仙峰寺僧看守殿堂;洪椿坪下犹保存了“洞天首步”木坊作为历史文物;伏虎寺内“文革”前有财神殿,寺外原有玉皇楼、无量殿,均住僧人;明万历时,明光道人募建会宗堂,供楚狂陆通、普贤、广成子牌位,取三教会宗之意,后康熙赐名报国寺,塑供佛像。这些都如实反映了道教在峨眉山的踪迹和佛道并存,既竞相发展而又和睦相处的史实。
据现有资料,佛教于汉代传入峨眉山的,记述最早见于明末胡世安著《译峨籁》,该书卷之六“宗镜记”称:“周威烈王时,有宝掌法师名千岁,始生时,手掌有印文,来礼普贤,设像供养。汉永平中,癸亥(公元63年)六月一日,有蒲公采药于云窝,见一鹿,异之,追至绝项无踪,乃见威光焕赫,紫雾腾涌,联络交辉成光明网。骇然叹曰‘此瑞稀有,非天上耶!’径投西来千岁法师告之。答曰‘此是普贤祥瑞,于末法中守护如来,相教现相于此,化利一切众生。汝可诣腾、法二师究之。甲子,奔洛阳,参褐二师,具告所见。师曰:‘善哉希有,汝等得见普贤,真善知识’”。蒋超《峨眉山志》卷二“诸经发明”一节中援引了上段文字。并在见一鹿后增加“足迹如莲花”五字,再加上“蒲归乃建普光殿,安愿王像”。又在寺观一章中说:“光相寺在大峨峰顶,相传汉明帝时建,名普光殿”。从而形成了完整的“蒲公开山”说,此后相互援引,以成众论。1934年,印光法师《重修峨眉山志流通序》云:“旧志(指蒋志)所载,殊多讹谬。如千岁宝掌,於卷二‘诸经发明’云:汉永平癸亥之前已住此山,蒲公见鹿迹如莲花,径投宝掌问之,掌令往洛阳问摩腾、法兰二师,蒲公于甲子往洛阳谒二师。不知甲子即明帝七年,始遣蔡愔、秦景、王遵等往西域寻佛法,至十年丁卯(67年),二师随诸人始来洛阳,按传灯录本传云:(宝掌)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来中国,魏晋间入蜀礼普贤。”
新《峨眉县志》(1991年版)宗教篇中,对峨眉山佛教流传历史称:“现有关于四川最早佛教史料的文字记载则是起于东晋,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载,晋代慧持法师于晋隆安三年(399年)上峨眉山,择地建庵(址在今万年寺),塑供普贤之像,取名普贤寺。是为山上笫一座比较正规的寺院”。《峨眉伽蓝记》白水寺条称:“万年寺传为晋时普贤寺,唐慧通禅师更名白水寺,宋时更名白水普贤寺,明万历时更名圣寿万年寺”。蒋志、印志均称:“万年寺创自晋时”,印光《峨眉山志》卷五,历代高僧:“晋释慧持者,远公之弟,与兄共事道安法师,及安在襄阳,远公东下,持亦俱行,初憩荆州上明寺,后适庐山,皆随远共止。持欲观瞻峨眉,振锡山民岫,乃以晋隆安三年辞远入蜀。到蜀止龙渊精舍,四方慕德,所至成侣。有升持堂者,号登龙门。慧持留蜀12年,义熙八年卒于龙渊”。又据南宋时释普济撰《五灯会元》(白话全译)“宋徽宗皇帝”条记载: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嘉州道旁一古树被风吹折,里边有一禅定法师,徽宗命人抬入京城,让西天总持三藏法师用磐使其从禅定中脱出,自称“我乃是庐山东林寺慧远法师的弟弟,名叫慧持。由于游峨眉山,到树中入定”。慧持在树中禅定几百年固不可信,但也说明,南宋时即有慧持上峨眉山的记述。新《峨眉县志》说慧持入蜀后上峨眉山建普贤寺弘扬佛法是可信的,符合他“欲观瞻峨眉,振锡岷岫”的心愿。且慧持入蜀后,四方慕德,所至成侣,到峨眉山建一寺院亦非难事。《四川省志·宗教志》称,佛教传入蜀地的明确记载为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中国佛教寺院大观》(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中国佛教协会、经贸世界杂志社编)称:“有史可稽的峨眉山佛教始于东晋隆安年间,净土宗创始人之一慧持法师前来传播,创建了全山第一座寺院普贤寺(今万年寺)”,“万年寺始建于东晋,初名普贤寺,乃峨眉山第一座有史可稽的寺院”。当然,佛教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到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已历四百年之久,特别是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僧法和入蜀和稍后的昙翼来蜀,所以,慧持之前峨眉山已有人信仰佛教也是可能的,现无可靠史料记载,留待后人考证。
晋代,资州人明果法师剃发龙游山,回蜀后来峨眉山修住,被乾明观道士迎请住持,改观为寺,即今之中峰寺。
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502一549年在位)崇信佛教。相传从印度来的宝掌法师这时到了峨眉山,在洪椿坪后面山峰(后名宝掌峰)结茅住锡,为宝掌庵。稍后,有西域僧人阿罗婆多尊者到此礼峨眉,观山水环合,颇同西域化城寺地形,遂在此建道场。因山高无瓦,且易冻裂,故用木皮盖殿,称“木皮殿”(后改名大乘寺)。这时,淡然大师亦来峨眉山,驻锡中峰寺,弘传佛法。
东晋、南北朝时期,一些高僧到峨眉山结茅修住,讲经布道,对佛教在峨眉山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唐代,有的帝王支持佛教,许多镇蜀官吏也信佛,在朝廷和官府的影响下,四川民间崇信佛教较为普遍,促进了佛教在峨眉山的发展。这一时期,外地僧人西禅法师、白水法师、澄照法师、正性法师、灵龛法师等相继到峨眉山结茅、建寺,传教弘法,牛心寺、华严寺、光相寺、西坡寺、灵岩寺、华藏寺等,就是这段时间建成。僖宗时(874—888年),慧通法师入蜀,见峨眉山山峦起伏,地域宽广,是弘扬佛法的好场所,他四处募化,并得朝廷资助,重兴六寺。且以山相属火,多遭回禄,遂改华严寺为归云阁,改中峰寺为集云寺,改牛心寺为卧云寺,改普贤寺为白水寺,改华藏寺为黑水寺。以三云二水压抑火星。经过慧通禅师等高僧大德的苦心经营,为佛教名山之形成创造了条件。
宋代,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均支持佛教。乾德二年(964年),继业三藏大师奉诏入天竺求舍利及贝多叶书(佛经),至开宝九年始归,复命后,帝听其选择名山修习,大师到峨眉山重建牛心寺以终老。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太宗诏令白水寺住持茂真法师入朝,赐诗嘉誉,并赐黄金三千两,遣大夫张仁赞协理,铸造普贤坐象铜佛像,通高7.2米,净重62吨,供于白水寺内,改名白水普贤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虎寺、牛心院(今广福寺)、雷洞祠、新殿(今接引殿)等,均建于宋代。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对白水普贤寺敕赐颇多。中峰寺密印安民法师、别峰法师,灵岩寺慧远法师等均为一代高僧,孝宗曾赐号慧远为“佛海禅师”。同时,峨眉山僧人开始在峨眉县境内乡村修建寺院,如普兴场之普贤寺,龙池之中山寺,双福之拨云山庵(今磁佛寺),城南之圣积寺等即是。
唐宋时期,佛教在峨眉山发展较快,寺院增多,高僧辈出,影响很大。帝王亦时有敕赐。名人学士前往游览观光者众多,与名僧常有唱和,释氏艺文及唐宋诗词中皆有记载。唐李白《听蜀僧浚弹琴》(普贤寺僧广浚),《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北宋哲宗时,黄庭坚曾到中峰寺习静,作有《对青竹赋》,元祐六年十二月大寒书《七佛偈》,现刻木屏悬挂于报国寺之七佛殿。南宋诗人范成大于淳熙四年(1177年)游峨眉山,沿途多有吟咏,并著有《峨眉山行纪》流传,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峨眉山游记。陆游与中峰寺别峰法师相交甚厚。师入京后,孝宗优礼有加,淳熙十年,命为御制《圆觉经注》作序。别峰圆寂后,陆游为之作塔铭。
明太祖朱元璋微时曾为皇觉寺僧,对佛教本有好感,曾敕封宝昙法师为国师,洪武初遣师到峨眉山,重建铁瓦殿。留蜀10年,道化大行。圆寂后,太祖赐诗二首,以昭其德。成化二年(1466年),普光殿毁于火,住持了鉴法师募化,蜀王朱怀园捐资重修,经三年始成。
嘉靖甲午(1534年)慧宗别传法师到峨眉,于峰顶饰新铁瓦殿,创建新殿,铸普贤铜像l尊、铜佛65尊于金顶。铸普贤三身铜像供奉白水寺毗卢殿。于白龙洞外按《法华经》,以字计株,广植楠柏,名“功德林”。并铸铜钟三口,分置白水寺、永延寺、圣积寺。圣积寺铜钟最大,计二万五千斤。神宗赐号“洪济禅师”。
隆庆二年(1568年)通天明彻法师到峨眉山礼普贤,于千佛顶结茅驻锡。万历癸酉(1573年)在天门石下建一海会禅林,安住众僧,持戒十年,道望日隆,声闻朝廷。丁亥,赐紫衣袈裟及《龙藏》一部,并派太监给帑金庄严经阁,盖以铁瓦,赐额“护国草庵寺”。其弟子无穷法师,秉承师志,于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年)云游楚蜀,募铸高三丈六尺千手千眼观世音铜像一尊,应请至峨眉。辛卯赴京奏请慈宫,太后赐金敕建大佛寺,安奉大士铜像。并于万年寺侧建慈圣庵,供太后像及珍藏朝廷赏赐的经卷、袈裟、法器等物。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慈圣太后赐金,遣中贵二人,在白水普贤寺修建砖殿,覆罩普贤愿王铜像,经年始成。神宗朱翊钧御题“圣寿万年寺”额,为太后祝禧之意。白水普贤寺由此更名圣寿万年寺。
万历三十年(1602年),妙峰福登法师募化,潞安沈王捐资数干金,铸造金顶铜殿(称金殿),又奉慈旨,“赐尚方金钱,置葺焚修常住若干,命方僧端洁者主之。”四方檀越亦慷慨捐助,共襄胜举。兴工于万历壬寅(1602年)春,成于次年癸卯秋。王题额“永明华藏寺”。万历四十二年,神宗朱翊钧敕赐峨眉山永延寺藏经一部。
清代,顺治八年辛卯(1651年),贯之法师率弟子可闻法师等在伏虎寺旧址重建“虎溪精舍”。十八年辛丑,川省大僚捐资重建伏虎寺,历时20余年始成,殿宇十三重,宏敞辉煌,冠于全山。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御题“离垢园”三字悬于寺内,寓佛门圣地远离尘垢之意。可闻徒寂玩在寺周广植杉楠柏树,取名“布金林”,为峨眉山三大园林之一。康熙甲子(1684年)可闻法师增修藏经楼,命门人与峨去金陵化募藏经运回置放其中。
康熙初年,川陕总督哈占及文武官员捐资,命伏虎寺可闻法师重建卧云庵,可闻法师弟子照圆法师(号见无)总揽其事,与照瑞法师、照玉法师、照元法师同建古庵,时称“卧云四友”。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钦派一等侍卫海青等到峨眉山降香。康熙帝赐给峨眉山大批经卷及匾额、楹联、诗文。赐降龙院“普贤愿王法宝”玉印一枚和“善觉寺”额,并赐住持元亨诗一首,以示褒奖。元亨即改降龙院为善觉寺,在院内建亭供奉玄烨像,报国主恩。
乾隆十年乙丑(1745年),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为千佛禅院(洪椿坪)御书“性海总涵功德水,福林长涌吉祥云”联语。
明代中晚期和清初,由于朝廷和地方官吏支持佛教,峨眉山修建寺院很多,全山无峰不寺,从报国寺到峨眉县城,沿途也有山上各寺院修建的脚庙,如圆通寺、保宁寺、菩提庵、圆觉寺等等,这些虽是附属小型寺院,但亦另有寺名,各为一寺。明清之际为佛教在峨眉山的鼎盛时期。明末,胡世安三次游览峨眉,所撰《峨眉山道里记》中,其所经、所见寺院达111座(不含当时已废和不属峨眉山范围的寺院)。清代新建寺院不多,但山上现存主要寺院,很多都是清初重建。明万历间,明光道人创建会宗堂于伏虎寺侧,清初闻达法师迁建今址,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赐名报国寺。康熙四年乙巳(1665年),四川巡抚张德地捐俸重修万年寺、光相寺。三十八年(1699年),行能禅师改建初喜亭为洗象池。明时楚山法师开建千佛庵,清初峨云法师重建,乾隆四十三年火焚,以后又逐次修复。仙峰寺原系小庵,明万历间扩建为大寺,名慈延寺,清乾隆时泰安、玉升增修,改名仙峰寺。   
清代中晚期以后,峨眉山佛教逐渐衰落,居士、游人锐减,有些寺院颓废无力修复,僧众亦不断减少。许多僧人应赴外缘佛事,为施主转咒、拜忏、放焰口、施食、送表等,从事应教活动。二十世纪初期废寺兴学,许多地方占用寺院办学校,峨眉山因民居甚少,对山上寺院尚影响不大。1935年1935年蒋介石办“峨眉军官训练团”,也占用报国寺、伏虎寺、万行庄等寺院,警卫森严,行人止步。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四川大学迁峨眉,占用了报国寺、伏虎寺、保宁寺、万行庄等寺院为校舍达三年多时间。到解放前夕,全山只有80余座寺院,有的破败零落,有的已无僧人居住。
清代以前,峨眉山无佛教团体组织,大小寺院各为一家,无隶属关系。二十世纪初期初,中华佛教总会和四川省佛教会相继成立,1928年成立了四川省峨眉县佛教会(按规定县称分部,后改分会,实际上用的名义仍是峨眉县佛教会),1937年,以峨眉山为佛教名山,更名为峨眉山佛教会。会址设万年寺。先后有仙峰寺方丈元义法师、砖殿当家普超法师、毗卢殿方丈果航法师、报国寺方丈果玲法师等被公推任过会长。各寺院人财物仍自主管理。各寺院捐助,筹集寺产40石,以地租收入为佛教会活动经费。全山性事务由佛教会召集各寺住持协商办理。峨眉山行政组织,清代起先后设峨山甲、独立甲、独立保,相沿至民国。1935年,改称峨山特编保。1945年,四川省政府批准设“峨山管理局”,是政府管理峨眉山的领导机构。办公地址设报国寺,第一任局长彭伯喜,后由杨庄继任至1949年12月峨眉县解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原佛教会停止了活动,峨山管理局由人民政府接管,1950年3月派新开寺僧广德任局长。1951年撤销管理局,改特编保为峨山特编村,直属峨眉县人民政府第三区(峨山区)公所领导,演哲法师任村长,协助政府管理寺院工作。
建国初,因群众忙于参加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和土地改革等民主革命运动,朝山敬香和游览参观的人数极少。1952年至195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拨款,成立峨山文物整修委员会,对全山寺院、文物进行整修后,居士、游人不断增加,僧人回寺开展正常宗教活动。1953年,撤销特编村,召开全山佛教徒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峨眉山佛教徒爱国学习委员会。1956年正式成立峨眉山佛教协会,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统一管理全山各寺院僧人的学习、生产、生活和教务活动。此后,收入逐年增多,自给有余,不断维修寺院,添置殿堂陈设。
1966年春,佛协召开第三届佛教徒代表会,选举产生第三届理事会。1978年,,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步恢复了宗教活动场所(寺院);彻底清退了寺院和僧人的全部查抄财物;收回了被遣送回家的胜旭法师、清融法师等7名僧人;平反了“文革”中的冤假错案,对普超法师、传华法师、常义法师等撤销原判,宣告无罪;对1958年整风反右运动中被错划为“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寂慧法师、果航法师等16名僧人,也全部恢复名誉;对“文革”中病故的峨眉县政协委员传金法师,补开了追悼会,同时悼念了在“文革”期间圆寂的几十位僧尼。
1979年12月,召开佛教徒代表会,恢复峨眉山佛教协会,选举产生了第四届理事会。各寺院殿堂由僧人管理,接待朝山敬香的信教群众,宗教收入交佛协作开展宗教活动经费,用以组织僧人外出参学,接待到峨眉山礼佛的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寺院其余房屋作旅游公司接待站,僧众参加接待服务工作,与公司职工同工同酬。
1983年4月9日,国务院公布,峨眉山报国寺、万年寺、洪椿坪、洗象池、金顶华藏寺(待修复)被列入全国重点寺院。从1985年起,全山寺院由旅游公司陆续移交僧人管理。全山僧尼节俭自律,筹集资金修复、扩建寺院,陈设殿堂,庄严佛像,全面开展正常宗教活动。198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拨款重修金顶华藏寺,1989年竣工后交佛协管理使用,1990年9月,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礼暨佛像开光法会。
1986年,佛协第五届理事会决定,全山寺院以大型寺院为中心划为六个片区,实行两级管理,佛协管片区,片区管所属寺院,寺院由当家负责,实现了全山人、财、物由佛协统一管理,统筹规划各寺院的建设、维修。十年来,全山寺院焕然一新,各大寺院按丛林格局完善配套建设。全山架设照明电缆和通讯线路,修水池、铺水管,解决了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结束了许多寺院长期以来点煤油灯、吃屋檐水、送鸡毛信的历史。
1982年起,峨眉山佛教协会恢复了如法如仪的收徒、收皈依制度,并接纳了一批过去离寺,自愿返回西亚过宗教生活的僧人。1987年,佛协五届二次会议,通过了《峨眉山佛教协会寺院管理办法》,寺院实行丛林化管理,恢复了方丈、监院、副寺、知客、维那等宗教职称,使宗教生活纳入正常规制。
关于峨眉山僧人的宗派流传,据1953年调查整理的《峨眉山寺院由清朝起至现在所依宗派传承系统表》,全山寺院均为禅宗,其中临济宗门人居多,曹洞宗弟子次之,沩仰宗仅观心坡一庵(现己人去寺废),共有三宗十一房。清以前,各寺院禅灯流衍的情况已无史料可考。如万年寺原为一个寺院,清初分为毗卢殿、砖殿、新殿、四会亭(1935年改名极乐寺)各为一寺,按子孙丛林的师徒关系传承,应为同宗同派。但从《传承系统表》和《峨眉文史·佛教专辑》所列“峨眉山寺院宗派体系”,新殿属临济岔派,毗卢殿属曹洞正宗,砖殿属曹洞岔派。一个寺院分家后,竟成几个不同的宗派,何时、如何形成?无史料可证。建国后,由于生产、工作需要,全山僧人统一安排,因人员调动,一个寺院兼有不同宗派的僧人,原有以寺院划分的宗派关系基本解体。1995年在“宗教教职人员登记”中,按中国佛教三大语系的划分,峨眉山僧人统称“汉语系佛教”(汉传佛教),以区别于藏语系佛教和巴利语系佛教,不再以门派划分了。现在,收徒时剃度师虽仍根据自己的宗派按僧谱给弟于命名,但僧人之间的宗派关系已无实际意义了。
峨眉山是普贤菩萨应化之地,为普贤菩萨道场。印光法师在《重修峨眉山志流通序》中指出:“菩萨证穷法界,故于十方法界,随类现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即以何身而为说法。故十方法界,皆可作普贤道场。然欲众生投诚有地,故特于峨眉山示应化焉”。又在“菩萨圣迹?应化”一节中说:“菩萨应化岂凡人所能识。于此是觇,大士度生本无方所,攀《华严》以证峨眉之住者,未免拘墟;而别峨眉于普贤之外者,更同梦呓也”。
峨眉山最早修建的是普贤寺,此后,所建寺院皆供奉普贤。历代高僧大德也到峨眉山朝拜普贤菩萨。明末清初胡世安著《译峨籁》卷六“宗镜记”载:“唐·赵州法师礼峨眉于放光台,不登宝塔顶。僧问法师云:何不到至极处,州云:三界之高,禅定可入;四方之旷,一念而至;唯有普贤,法界无边”。“黄檗老人礼峨眉至睹佛台,雾气澄霁,曰:云何不见。僧问:不见什么?檗云:不见普贤”。十方信众朝山礼佛亦皆崇敬普贤。对山上一些什物也有以普贤命名,如普贤菌,普贤线、普贤船、普贤菜等。普贤信仰代相传续,深入人心。峨眉山为普贤菩萨道场,则在漫长的岁月中自然形成。
[寺院胜景]

峨眉山电子俯瞰图

普贤殿
到峨眉山朝圣,其路线大约有四条,分别是:
一、从大佛禅院——报国寺——伏虎寺——雷音寺——纯阳殿——圣水禅院——中峰寺——经广福寺——清音阁——洪椿坪——上仙峰寺——遇仙寺——洗象池——雷洞坪——接引殿——太子坪——金顶华藏寺。此条线路为全部步行。
二、大佛禅院——报国寺——伏虎寺——雷音寺——纯阳殿——圣水禅院——中峰寺——广福寺——清音阁——万年寺——息心所——初殿——华严顶——洗象池——雷洞坪——接引殿——太子坪——金顶华藏寺。此条线路全为步行,比第一条略近30公里。
三、大佛禅院——报国寺乘车到清音阁——白龙洞——万年寺——息心所——初殿——华严顶——洗象池——雷洞坪——接引殿——太子坪——金顶华藏寺。此条线路以步行为主,仅有少量路程乘车。
四、从大佛禅院起,乘车到万年寺,又乘车上雷洞坪,再从接引殿乘索道到金顶华藏寺。此条线路比较适合年纪较大、体力较差或时间紧张的朝圣者。
至于走哪一条线路,主要根据信众的体力、时间而定,只要潜心礼佛,朝圣就能圆满。
峨眉山朝圣的时间安排大约是:
第一条线路约需5——10天时间。
第二条线路约需4——8天时间。
第三条线路约需3——6天时间。
第四条线路约需1——3天时间
[当今住持]
永寿法师,1963出生在四川省富顺县。1982年高中毕业后,在峨眉山的万年寺依满明法师剃度出家,法号华福。1985年4月在宝光寺受具足戒后,依止遍能法师学修。先后担任了万年寺监院,报国寺监院、峨眉山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等教职。1999年被公选为峨眉山佛教协会会长,连任至今。2005年由唯贤法师代我国著名佛教教育专家遍能法师传法永寿法师,并成为峨眉山曹洞宗凿井堂门下报国寺近几十年来的首任方丈。永寿法师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四川省佛教协会会长,峨眉山佛教协会会长。
[交通通讯]
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山风景区
邮编:614200
电话:+86-833-5590995
网址:http://www.emsfj.com/index.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03:36 , Processed in 0.225420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