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210|回复: 18

[佛教文化] 叶曼老师龙泉讲座:佛法成为中国三大文化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0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资料来源:龙泉之声     作者: 龙泉之声编辑部      

    近百岁人瑞、国学大师叶曼8月27日于北京龙泉寺进行了一场题为“以佛法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的讲座。期间叶曼介绍了佛法传入中国的源流,如何与儒道两家融合,继而分庭抗礼,最后成为中华文化主流的过程。大师学贯中西、通达儒道佛三学,将古圣先贤的智慧浓缩在两小时的演讲当中,时而引经据典,时而直指人心。听众表示听完大师演讲很受启发,并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自信与兴趣。

佛法成为中国三大文化之一

    今天贵宝寺出的题目是“以佛教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其实,不止是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后汉书》的刘向谈到《艺文志》时说,中国三大文化儒家、道家、佛家,佛家更为出色。一个外国的宗教怎么能够成为中国的三大文化之一?这得话说重头,从佛法自印度传入中国的缘起说来。

  据《资治通鉴·汉纪》载,“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夜梦金人,以为佛。”东汉明帝刘庄夜晚做了个怪梦,梦见一飞人身金色,臣子听说天竺国(印度)有一位王子,出家修行很多年,是印度了不起的人。这位王子就是释迦牟尼佛。佛陀时代,印度社会遵循着严明的“种姓制度”。占领者把人分成四个等级:第一种人叫婆罗门,代表宗教、文化、统治阶级;第二种人叫刹帝利,代表贵族和文化人;第三种人是工商阶级;第四种人是当地土人。释迦牟尼是第二个种姓,他悟道以后,最先给他的车夫受戒,后来婆罗门、刹帝利都成为他的弟子,见到他都要合十行礼。佛陀在那个时代就破除四个种姓,讲求平等。

  大概五十年前我到印度去,住在宾馆里头。我看到至少三种不同等级的人来照顾我。头一个是给我喝早茶的,长得很像西方人,很高的鼻子,很深的眼眶,不过是黑颜色就是了;第二等人来送早点;在我吃完早点,梳洗完后,进来一个小黑人。这个小黑人不能直接到我这里来,他沿着墙边走,走到厕所里去洗厕所。我当时已经在辅仁大学讲“印度哲学思想史”,我知道,这是被征服的、可怜的当地土人,有人管他们叫“untouchable boy”,他们连高等人的影子都不能踩。我觉得他们很可怜,就把东西送给他们,他们躲开不敢接,我搁在桌子上他们都不敢拿,要搁在很低的地方,他们才很恭敬的把东西拿走,而且非常感谢。据说现在还有这样叫“untouchable boy”的低等的小黑人,他们的生活还是很悲惨。所以有人描写印度:“生在沟渠边,活在沟渠边,死在沟渠边”。所以印度贫穷尤其多,可怜的人还是这种生活。

在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那五十年当中,世人所崇拜的大思想家都出生了,那五十年的风水不得了。中国正临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文化最繁盛时期。中国的孔子、老子,外国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都在那五十年出生,释迦牟尼也是生在那五十年。那时在中国,思想家都以自己的姓来著书,于是就形成了“诸子百家”的局面。

随即,汉明帝派了史官,还有两百多人组团到现在的甘肃、西域地区求佛法。史官到了第三年才把佛法请进来,一匹白马驮着《四十二章经》来到了白马寺,并带回来两位梵僧。两位印度和尚被安排在白马寺庙里头。现在的白马寺没有什么东西,我曾经去过两次,除了后台一个长亭以外,有两个大坟,就是来到中国的两位梵僧的墓。门外锁了两匹白马,到明朝初年才坏,坏了之后,换了一匹,现在还在,跟明朝当年的一样,所以被称作白马寺。到中国的头一部经就是《四十二章经》,也是在所有的经里头很容易懂的。

  两个梵僧请来中国之后,道家很不服气,就说你们是外来的宗教,怎么能在中国弘扬?于是汉明帝就说,你们两家来对搏一下就好了,所以当时的两个印度和尚和道家就登台辩论,辩论谁是最究竟的,结果宣布佛法高明。后来汉明帝就在皇宫内设了一个殿,很窄的一个殿,请两个梵僧跟他在那儿讲佛法。这标志佛法真正进入中国。
此后,佛家与道家进入了长期论战,道家联合儒家,以佛家为外来文化之由抵抗佛教成为中国文化。《后汉书》的刘向谈到《艺文志》时说,中国的三大文化儒释道,佛家更为出色。由此可见,此时佛法已正式成为中国三大文化之一。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记载孔子讲“礼”的主要文献是《礼记》,是孔子和他的弟子问答录。孔子讲的是世间法,是形而下的东西。《论语》:“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有人问孔子的弟子曾参,何谓“吾道一以贯之”。曾参回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一直到朱熹都这么说。我认为,这么解释是有问题的。我们从古至今,谁对事不尽忠,谁又对别人不多饶恕呢?所以“忠恕之道”是一般人处事待人的准则。有人对我的提法有异议,但大家仔细看《论语》的下几章,就会为我的说法找到根据。《论语·公冶长》篇,夫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因治世的策略不被当政者所采纳,遂周游列国。孔子讲的是世间的,人对人,人对事,事对事,但不止是“忠恕而已矣”,因为夫子所说的道是“大学之道”。

    在汉朝前期,老子之说大盛;汉代崇尚黄老之术,汉文帝母亲窦太后是大胡,也崇拜黄老。那时候,黄帝排第一位,老子第二位,因为中华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所以就把我们的祖先称为黄帝。自称炎黄子孙。我们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鲜卑族与汉族的混血儿,鲜卑族占领、统一中原之后,他们说他们姓李,要找一个老祖宗。他们找遍了诸子百家,没有姓“李”的,当时李只是一个树木的名字。后来想想:老子不错--孔子出风头,老子也应该出出风头。有一说法,孔子曾经问“礼”,被老子骂了一场,“你说的那个礼,创造礼的人尸骨都烂了,只是他的话还留下了,你不要那么骄傲,以为我多有学问,要把你那颗骄傲、奢华的心去掉,我能告诉你的,只是如此而已。”这个儒家不承认,说只是道家编的一个故事。事实上,孔子真正去拜访过老子。

     汉武帝时期,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独领风骚。后来的宋明理学家“排佛斥老”,宋代理学家专门提倡儒学的文化,把佛家、老子都排除。但是他们说的东西如同瓶子一样,标的是儒家,实际里面装的都是佛教和道家的东西。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你只能远远看着,中间一直到底是通的,不攀缘。不攀缘为佛家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我们之所以有妄想,之所以昏沉,都是在打坐时发生的。打坐时,妄想最难把持,如同猴子爬树一样,叫“攀缘”。“攀缘”是佛家最忌讳的,它就是“妄想”。

    经过宋、明两个提倡理学的朝代,佛、道虽受排斥,但仍顽强的生存下来。孔子学说的内容,无论谈人、事,都是有形的,都是世间法,就是形而下的。古时提倡读四书五经,变成个“通儒”并不难,只要读懂“十三经”,并且,“十三经”中有一经通,其他则全通,就是博士了。老子有所不同,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为老子《道德经》的总纲,是《道德经》的理论基础,其它八十张章都是在解释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常”字不可误会为“非常”的“常”,它指的是 “本体”。为何这样说?后边章句有:“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本体”就是佛教所说的“心”,就是儒家所说的“性”。知道了“本体”以后,就明了我们真正想要了解的东西是什么。《道德经》里的“常”使我们明白了“有”与“无”。“常”指无有无,无来后,无生死。真正悟道的人希望进入“生死涅盘,等视若化”。

    真正佛家的涅盘(梵语Nirvana),又叫入寂, 圆寂,是完成正觉,不生不灭,了却轮回,不同俗世之“死”,涅盘就是根本不生。佛教进入中国,最要紧的就是道家的思想。无道家的思想,我们不可能接受大乘佛法。小乘佛法谈“四谛”、“十二因缘”,所告诉我们的都是因果和因缘。因果是时间的,因缘是空间的。种因就有果。因缘要发生,先自己发心,心动了,各处因缘聚会,无明产生。“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的循环之下,有情众生一期又一期的生命便因此流转不已。人人都是一念无明起,一乎十二个阶级,这就十二个因缘,这是小乘。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八正道”。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中国现在的佛教是大乘。大乘开始学习时,离不开 “四圣谛”--苦、集、灭、道。我们所受皆苦,非别人所赐,乃自己所给,自己无始以来所积习的。你想要灭苦么?修“八正道”。“八正道”中最根本的一道是“正见”。如果无“正见”,其余的“正思维”、“正语”、“正命”等都免谈。何谓“正见”?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所受皆苦,涅盘寂静”。佛法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幻象。最重要的佛经就是《金刚经》,《金刚经》再提炼出《心经》。《心经》虽只有260个字,摄全部佛法。《心经》开头讲“观自在菩萨”,是告诉我们要修行,接下来告诉我们如何修行,修行的结果是“无智亦无得”,在这生不出智慧来,也不是在这里得什么。为什么佛家讲“本自原成”、“本自具足”,就是本身我们都可以成佛。释迦牟尼成佛后头一句话说:“奇哉!众生皆俱佛性也!”(这里讲的是众生,不单指人,包括苍蝇、蚊子等所有有情)“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如来相貌,如来有三十二相,从头到脚都是漂亮的。我们都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佛说:“只因妄想、分别、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自己把不常德以为常,这些幻想以为真实的。所以,佛家谈到本体时,用两个字“真如”来概括。它不提真,因为有真就有假,佛法是不二法门。佛法一进入中国与道家一拍即合,所以我们取的是大乘佛法。佛说:“凡所有相,皆为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是“本体”,“来”是“行动”,本体和行动就代表佛。

    “佛陀”两个字在佛法刚进入中国时的原音是“budda”,由梵文而来,就指“菩提”。随着时间流逝,很多原来的发音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心经》咒语:“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现在的发音都不是原来的发音了。现在要找古时候的发音到闽南或客家族群中去找,他们把很多的古音都保留了下来,保留的古文字也最多。这两个族群是真正的中原人,因战乱等各种原因而向南边迁移。

    中国文化到底发源在哪,各说不一。有人说在现今俄罗斯南边一点发现一个大的区域,现在发掘出很多东西,说人类的文化从那里进入到中国,当所有的资源被破坏以后,他们就往南移,南移到现在中原地方,另一部分往西南移。另外,有两个我们的邻邦--日本和韩国,他们把我们古书上谈到的生活习惯保留了很多。现在韩国有少数人荒谬地说,中国的文化是他们发明的,后被中国移植而来。说这种话的人,他们根本忘了比干后人逃到今日的韩国,所以韩国人戴的帽子,韩国在纪念时穿全白的衣服,都是为纪念当时所发生的一切。虽然现在韩国有些人诳语,大部分的韩国人都不敢这么说。至于日本,他们的开元皇帝可能是来自中国秦朝时的徐福。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公元前二一九年,徐氏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于是秦始皇派徐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及已经预备的三年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入海求仙,耗资巨大。僧人义楚在《义楚六贴》的“城廓·日本”中,首次明确提到徐福最终到达的是日本,今日的秦氏为其后代,并说徐福到达后,将富士山称为蓬莱。

    假如中国有很狭隘的民族观的话,我们可能想:无论韩国还是日本,都是我们的子孙。但泱泱中华,从无此提法,这是我们自信的表示。北京刚举办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可我们还是我们。这种自信与大国风范来自于中华五千年文化积淀,如果认真追寻起来,中华有七万年的文化。七万年前,我们已有很粗糙的陶器,很粗糙的生活生产用具。五千年的文明是从伏羲演八卦才开始计算。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像中国一样,把最古老的文化都保留下来。我们从未变过我们的文化系统,只是不断的为其增加新的内容。这一点,是其他任何文化无法比的。比如埃及文化,我们现在只看到“金字塔”,只看到“狮身人面像”,其他的雅利安的文化也都看到他们剩下的物质遗迹。从上古传至今天的只有中国文化,我们要珍惜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传统。要用新的思想、新的话语来解释我们古老的文明。
    国外所谓民主精神的根是中国文化。西方民主启蒙教材《民约论》(旧译名,现称为《社会契约论》)来自中国文化,其作者称其思想来自于《孟子》。孟子见齐宣王,宣王问:“是不是君最贵?”孟子答:“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约论》带来了法国大革命,发生了美国独立。世界上两个强大的民主国家,他们的思想来自《民约论》,而《民约论》的思想又来自于中国的《孟子》。

    当我们读完世界史,掩卷而思,不是我们盲目的自信,而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如此丰富的遗产,是我们自信的源头。我们不能做不肖的子孙,一定要把它发扬光大。我在海外呆了五十年,用四十年的时间传播中国文化,传播包括儒释道在内的传统文化。我一直相信,有朝一日,我们的 一定会提倡国学,提倡传统文化。宋代的大儒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使命。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就是明白跟“日”、“月”一样的道理,然后让老百姓都能明白。 “明明德”主要是针对“修身”而言。这点与佛家“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一致的。佛法进入中国后,它的一些内容与本土儒道两家原有的东西融合起来,变成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并发扬广大。


  佛法进入中国后,《本生论》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本生论》是一部佛本生故事集,全书分成三十四个故事,其中有十一个动物故事,主要内容是赞颂释迦牟尼成佛前,历世修菩萨行的功德。九世纪时,由印度亲教师毗耶伽罗翻达和藏族译师曼珠室利跋摩译成藏文,传入中国。受佛法的影响,中国从宋朝以后才逐渐有小说题材出现,以至于后来出现了享誉世界的“四大名著”。唐朝以前是没有小说的。

  佛法给中国带来的影响长远而深刻,现在无论我们怎么变,都离不开这三大文化。我不是推举古人,而是要如张载说的“为往圣继绝学”,就是要把我们古人先贤留下的、快要断掉的东西继承下来,为的是“为万世开太平”。我们对待人类社会也好,对待自然也好,要善待之,否则要受果报的。这个果报很可怕,以后可能连水都没有得喝。到那时,就晚了。现在南极、北极冰山已经没有了,天上破了一道口,我们要是能够想到如何为后代子孙活下去,就应该注意怎么保护自然。否则,地球会有一个大的灾难发生,大概在我们的曾孙、玄孙的时候就会发生,这非常危险。


  我们怎么能够像佛法上所说的“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上报古圣先贤的恩、天地的恩、父母的恩、还有众生的恩。百丈禅师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当时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也拿一个锄头去种地,弟子把工具藏起来,他说今天不让我下地,我今天就不吃饭。不但是佛家里的一些出家众了不起,在历史上最为我们挑毛病的隋炀帝、武则天这两个人对佛法的贡献不得了。现在的国清寺就是智者大师保存肉身的地方,隋炀帝不称智觊大师而称智者大师。武则天组织翻译《华严经》,大和尚在上面讲法,她在下面站着、捧着经书在那读。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是武则天作的偈。武则天也是终身吃素的,她在位的时候,文治武功都了不起。

  中国的历史,无论是近代史,或者上溯到公元前五百年,上溯到公元七六年佛法东来,我们研究佛法,这些历史不能不看。同时,我们也要看世界史,尤其是印度的历史,印度给了我们很多很多宝贵的东西,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国家。我在印度曾经拜访了所有关于传说中释迦牟尼走过的地方,如恒河呀,看看释迦牟尼佛说的非想非非想处,他所参过的恒河两岸的圣人住过的地方,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了。印度朋友告诉我,有个伏虎圣人,就在一个破破烂烂的地方席地双盘而坐,旁边一只真的老虎。那老虎就象小猫一样趴在他身边,他没事就用手摸摸它,我当时就吓一大跳,我说这真是伏虎圣人啊。我们跟印度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有很多东西跟他们学,特别是佛法。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叶曼讲课,神情自若,话语珠玑,眼光锐利,感染力非比寻常。

  现在有人说,真正发现美洲的不是哥伦布,而是郑和。郑和七下南洋,按照他的日记,他不知道他自己到了美洲,是到了中美洲。美国土著的孩子生下来,一年之内,臀部有一块一块蓝色胎记。诸位注意了没有?只有中国人和美国印第安人孩子有这个记号。所以他们说最早发现美洲的是中国人,从白令海峡到了美洲的。真正美洲,原来是哪的人?印第安人是中国人去的。中国太有自信了,这些小玩儿意儿都不在乎。不像韩国,文字也是它发明的,奇观也是它发明的,节庆的庆典也是它发明的,我们不争这些,我们太有自信了,我们都不说。


  中国真正的儒家的理想也是这样:“格物”、“致知”,这是科学;“正心”、“诚意”,这是修行;然后“修身”,先把自己修好;“齐家”,把家治好;然后再“治国”,然后是“平天下”。我们的天下是整个世界,让全世界、全人类都能过好日子,这是中国人真正的存心。中国有这个抱负,所以中国的文化伟大,能够继续下来,几万年没有断过,我们不停地接受新的,不停地把旧的改革、革新,这就是我们的“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德行要跟日月一样“明”。日月没有私照。绝没有说你是好人,我多照你一点,你是坏人,我少照你一点。佛家说,“无主宰”,没有一个创造者,读经书读到后来,佛家连自己本身的佛法都排除。哪有一个宗教能够像佛教这么伟大,结果连自己都排除。佛法进入末法时代以后,也要慢慢消失,头一本消失的经是《楞严经》。因为楞严经内涵太深,文字太美,粱启超说这是一本伪经。他说,佛经都是啰里啰嗦的,重复又重复,《楞严经》增一字则太多,减一字则太少,它的文学性可以上比司马迁的《史记》。这样一本佛经告诉你七处征心,八还辨见,然后十番显见,二十五圆通,四十种修心方法,五十种阴魔境界……所有修行,理上跟事上,都告诉我们。我准备讲《楞严经》,在我死以前,在国外至少讲一部《楞严经》。

  再一个像唐玄奘的《八识规矩颂》。八识的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第一个描写这五识是什么东西,第二描写这五识是怎么来的,第三是告诉你怎么从这五识修行,可以得到“三昧定”。然后,他提出第六识,现在科学家至多研究到“潜意识”(subconscious),佛家把第六识说得清清楚楚。第七识,“我识”,我识哪里来的?前五识,第六识,包括第七识、我识都从第八识来的。这个第八识叫“藏识”,“阿赖耶识”。它使我们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发达,使我们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具足。然后,我们怎么能把外面的环境变好。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尤其是诸位出家的上人们,不但“理”上要明白,“事”上还要透彻。真发现神通的话,不要管它。“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所以着魔都是在有一定修行的地方。

  真正了不起的,一个是释迦牟尼还有一个耶稣基督。耶稣他说:“上帝啊,你能不能不让我喝这杯苦汁啊!”他知道喝了苦汁后的结果,可惜他还有个上帝。我们没有人统治我们,我们是自作自受自遭殃。众生的烦恼太多,观世音菩萨虽然闻声救苦,但他老人家太忙了,学佛的人的两个肩膀要负责自己的因果。以时间来推,这是“因与果”的关系,用空间的关系来说,是“因缘”的关系。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空间。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著名的公式E=mc^2,“描绘宇宙中的时空”获得诺贝尔奖,据说只有七个科学家了解他所讲的。但《华严经》早就讲了:“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里有很多妙不可言的情景,这要证量,这个证量浅得很。在五十种阴魔境界中,这是第一个。诸位若得此,不要说你已经成佛了,若这样说,你就着魔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忧心于中华文化后继无人,忧心于众生苦难深重,叶曼对行者殷切的期盼和勉励。

  佛法把中国的、外国的宗教合在一起,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一个外来的宗教能够这样,原因就是释迦牟尼说的不止是儒家的世间法,也不止是老子的出世间。它是超世间出世间的法,因为它能够超越这两个,它都能超越过去。


  我们怎么“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不止是出家众,而是所有中国人应该感觉骄傲,感觉责任重大的。特别是学佛的人,怎样帮众生出苦?中国的三大文化里面给我们这么多启示,我们不要泥古不化,粘住了古人的东西,不把它消化。消化之后,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知道怎么处世,怎么待人。我们活着就这两件事:怎么处世,怎么待人。换句话说,也就是“忠恕”之道,做事怎么“忠心”,待人怎么能够“宽恕”,这跟佛家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完全一样,跟佛家的修行也是一样的。佛家的修行,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必须多闻法,多看书,这才是闻。闻之后还要多想,不想的话,会越变越笨;但是自个胡思乱想,不去学古圣贤和现代人的思想的话,就会“思而不学则罔,闻而不思则殆”(《论语.为政第二》)。思而不学,就越来越懒;闻而不思,就会变成狂妄。中国有八大宗,现在最了不起的就三大宗“禅、净、密”,但这三大宗都有它本身的毛病,学禅容易狂妄,学净容易固执,学密容易走入偏途。现在提起学密宗,大家就有一种联想,其实按佛法来讲,密宗是第三处妙处。怎么借我们这个假的、四大假合之身来修真的,你要修真的,就要把过去古圣先贤的书多读一些,“三天不读书,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们还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不停的革新,把旧的保存住,不停地革新,才是真正了解明德的人。

  讲道德的人不得了。“道”是我们的目的,我们怎么样走这个“道”,比如我们从这里走出去,这就是“道”。你能够走出去,能够使你通,这就是“德”。德者“得”也,这个道德的“德”字,就是得失的“得”。《道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编按:真正有德之士是不会整天把“德”挂在嘴边,以之驯导约束别人的,顺乎自然,顺乎本性,自然有德。而一些貌似“有德”的“下德”之人,总想着要去维护道德,结果道德在他这里却越来越偏离了本质。)在坐的很多师父们和我一样戴眼镜,眼睛是我们自己的东西,眼镜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读书,找眼镜,没有人会问“我的眼睛在哪里?”眼睛是我们自己有的,所以“上德不德,不以德为德”,我们找眼镜,眼镜不是我们的,这个东西,我们不敢丢掉它,“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眼睛是我们的,但眼镜不是我们的,这样讲《道德经》,才能把“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讲清楚。能够知“道”的话,这样讲古书、经书才会有另一种看法。所以不要把“道德”变成没落不实的东西,它是非常现实的。中国的道德非常现实,你走哪条“道”你就有所“得”, 这叫道德。古圣先贤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只有最聪明的人才讲道德;笨人专门自私自利,因为要剥夺别人的东西,才会自私自利。最后完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龄九十五岁的叶曼弘法热情依旧,学诚法师十分赞叹。

  真正了不起的不但要自救、自度而且要度人,这样修行才真正圆满。自度度人,我们知道行佛和菩萨的道理,行老子的道理,但是不要拘泥于他们,而是用我们的方法,把现在社会的情形融合进去,这就是中国历久不衰,几万年从老祖宗那里一直都传下来的东西,我们有责任把中国的古老文化,甚至于古老的发明传承下来。我们有那么了不起的祖先,我们有那么了不起的成就,我们怎样能够为往圣继绝学,能够为万世开太平,这是我们的责任,那么诸位出家的上人们,你们的责任就是:怎么样把佛法更深研究出来。


  我学佛以后,越学越觉得自己无知。这五十年,学的知识都浅薄的不得了,这些只是知识而已。修行上面虽然有一些小小的证量,我只能告诉诸位:心物是一元。心跟物,精神跟身体是一元,你能够在心里头有所改变的话,你的外表都改变。假设说只重心、只重物的话,都偏成一方,都不成。诸位要不停地读古人的书,不停自己的修行,不停地行菩萨道。“菩提萨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不停地上求佛法、不停地下度众生,所以这才说“觉有情”。

  了解了这个以后,佛成为中国三大文化是必然的,因为它不止是超越孔子、超越老子,它超越世间法,超越出世间法。而这个修,决不是一辈子、两辈子可以修好的,这要多少世?我们现在聚在一堂,我们的因缘也不知道有多少世了?所以现在珍惜我们的因缘,好好的在我们身上能够种点因果,报答古圣先贤的恩。怎么样帮助人,帮助全世界全人类安居乐业,我们力量虽然很有限,但是尽自己一己的力量。所以学佛比其他的宗教负担重,因为这都在我们的双肩上,没有佛管,没有菩萨管,我们只是按照他们的方法,按照他们的德行,仿照他们的行为去做,这就是佛菩萨要我们去做的事情。你一天拜一千次、念一千遍的咒语,都不能使你悟道。

  提到咒语,咒语这声音就是二十五圆通以后,文殊菩萨批评二十五位菩萨他们的修行方法。他说,只有观世音菩萨是最好的,在这个娑婆世界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出自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我们知道世界上最重要的是音声,用“闻音”的方法来修清净心。所以我们咒语持咒,一个咒语要是灵的话要念十万遍,在持咒的时候,你能做到一心不乱。佛法最讲究的是怎么样能够“一心不乱”,有事上的一心不乱,有理上的一心不乱。事上的一心不乱,我们真正不停地精进、不停地用心;理上的一心不乱,在定境中,定而无定,能够做到这一步骤才是大定。


应听众邀求,叶曼写下宋儒张载铭言勉励后辈承先启后,行菩萨道。

结语
  很庆幸我们是中国人,庆幸我们生在这个时代,现在 的政策是要我们把国学研究好,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政策。我们生在这个大转弯的时代,尤其是诸位出家的上人们,你们怎么样能够把这种超世间、出世间的佛法现代化,把它普及化,把它更接着这个棒子以后传下去,这不仅是全部中国人的责任,特别是已经归依佛法的上人们。佛法是世间最难最难的法,因为只有靠自己。怎么样能够把握,怎样能够度众,这样才是行菩萨道。不是自了,自了只不过成阿罗汉而已,真正要做的行菩萨道,不要跟世间分离。现在佛门中,有一个很让我不能赞同的就是法会做得太多,浪费时间与精力,佛就只做了一次法会--盂兰盆会,我们就忙着做法会去了。这不是庙盖的越大,归依弟子多就是我们出家的成就。怎么能够自觉?怎么样能够觉他?这才是觉行圆满,这才是真正行菩萨大道。 (讲座全文完)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曼讲座纵贯历史,将儒释道的发展以及这三学在各朝各代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娓娓道来。主题讲座之后,提问的纸条被纷纷传递到讲台上。一边看着纸条上的问题,叶曼风趣地说:“这些问题都回答的话,要答到明天了。”于是,由主持的法师挑选了几个代表性的问题,包括家庭关系、个人学修等,请叶曼回答。

问:您是以什么原则来处理夫妻与家庭的关系的?

答:我们说,“十世修得同船度,百世修得共枕眠”。夫妇都是因缘,儿女有讨债的有还债的,但是讨债的多;夫妻是好因缘的,万难挑一。我的“叶曼信箱”维持了25年,很多人就讨论这个问题。有一次,有十几位学文学的朋友谈自己家庭,十个人里头有九个不满意自己的家庭的生活。我说,剩下那一个人在说谎话!(众笑……)夫妻是从两个完全不同环境的男跟女(男跟女已经不同了),让他们结为最亲密的关系,怎么不打架?从前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女人不能步出闺门,所以那一半的问题不发生。现在男女平等,不但男人有问题,女人也有问题,女人的问题变得更多。现在谈到离婚率,说起来都是惊人的。所以夫妻关系虽然说是因缘,而且是了不起的因缘,但是问题也最多。

  从前母系社会时,男人的作用就是借来下个种,然后把他们赶到别的地方去。古时候的小孩只知道有母不知道有父,不知道他的父亲是谁。慢慢地,因为女人有怀孕、哺乳的问题,从劳动力方面来看,男人越来越长势。于是社会系统就从女系变成了部落,部落系统一出来,男人就开始定规矩。处理男女关系最好的方法就是“结婚”。结婚后,无论丈夫怎么样的花哨,嫡室-明媒正娶的太太是不能动的。你尽管有多少个姨太太,我这正房大太太是不能动的。后来有离婚了,第三者介入的时候,她才不管你正室不正室,所以就出来这么多的问题。我看呢,慢慢的,婚姻这个问题,结婚这件事情,恐怕早晚也得取消。(众笑……)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为什么南怀谨和陈健民大德都喜欢您这个弟子?
答:我是总被南老师骂。每回有一点证量,南老师就说,“瞎猫撞上死耗子”。我这个瞎猫不停地撞上死老鼠,他从没有夸奖我一次。南老师现在在太湖边有一个三百亩的土地,他已经盖起三座大殿,将来要弄个“太湖学堂”,仿照朱熹的样子。当我要去拜访陈上师的时候,(普通人对于弟子要去拜望另外一个老师,心里会不高兴。南老师没有。)南老师说这个人不得了,你赶紧去挖宝,挖了宝回来告诉我。(众笑……)这是南老师了不起的地方。我的智慧没有什么了不起,我唯一的优点就是认真。我是不学则已,要学,就全神贯注。所以当我好奇,需要学什么东西的时候,我全部精神、全部生命、时间都放在这个上面。做老师的对这样的学生大概都还很器重的。所以南老师、陈上师对我都不错,我很感激他们。

问:有学者提出“大乘非佛说”,及密宗的传入。
答:大乘不是佛说的?那么请问:这些经啊,算不算大乘?好比说《楞严经》,梁启超说是假造的,因为它的文字太美了。《金刚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佛法的基本,这是大乘的。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么“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是大乘的。

  “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在哪里?如者,“真如”也;来者,“起用”也。真如在哪里?起用在哪里?完全在我们的心上。所以佛法告诉你:记得,没有人可以求,没有菩萨,没有佛可以依赖。你只有按照他的法、走他的道路,你将来会跟他一样。这不是我胡说的,这是佛临终的时候说的。我们最少要信佛所说的一件事情,“众生皆具如来的智慧德性”,把这句话记得。我们很惭愧,我们不能象释迦牟尼佛一样放下,他放下的多少,你们知道吗?释迦牟尼佛有三个妃子,不只是一个。他是国王的继承人,他还有两个儿子。

  密宗传来中国,要从唐玄宗开元年间说起,有三个从印度来的和尚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藏(金刚智的弟子)把密宗带到唐朝,所以称他们为“开元三大士”。当时日本空海和尚来到中国,他把密宗带回国,在日本的东初寺传密宗。从唐玄宗(公元685-762年)把密宗收归宫里后,中国很少用。密宗是在佛灭度后四百年,龙树菩萨(Nqgqrjuna,公元二、三世纪间的南印度人)开南天铁塔,从里头得到三本密宗的大书,这一宗先传到印度,从印度传入西藏。

  在中国的佛法里,好比说禅宗讲我们必须要有“出处”。在出处的时候,当你把一切名利权情都放下了,这时你就真正“出离”了。真正出离的时候,山河粉碎,大地平沉,头一个见到的是“空”。不但是外头的境空,连自己都空掉了。那时候“我见”,“我惑”都可以慢慢的减少。然后你到“入处”的时候,这时候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但是那个山和水,跟你在“出处”,在欲界定的时候所见的山水就不同了。然后你再进一步,破“末后牢关”。前头是破“初关”,中间是破“重关”。破了重关,你不但见到空,而且知道因缘跟因果是什么东西。这整个的时间跟空间你都了解了,那不过是入处而已。最后是我们一个大的监牢,我们人的心意识,我们的生理,我们的心理都在这个监牢里头。你怎么破这个末后牢关?禅宗说,破末后牢关先圣不传。没人传你。这就是密宗。

  所以密宗神秘的不得了,有很多东西不能传。台湾有一阵子传得非常糟糕,我跟他们说,你们不要听或者出家人或者在家人说可以传你密宗,让你即身成就,这个是千圣不传的,所传非人必遭天谴。真正传密宗的话,师徒两人不入六耳,师徒两个人只有四个耳朵,第三者都不能在。所以密宗有很多不传之密。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年的金龙桥将记住他们身影,这历史的瞬间。

问:多办法会是不是可以让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佛法?
答:法会不是像诸位所说那样。“盂兰盆”是“解倒悬”之意。好比我们买活鸡的时候,我们会倒提着走,这就是倒悬。我们众生也都像鸡一样在倒悬之中。盂兰盆会是为目连尊者的母亲而办的,她的母亲生前打僧骂道,死后堕入地狱,目连尊者没办法了,就去求佛来帮忙。佛就找来五百名已经证道的阿罗汉,请他们一起诵经来超度目连尊者的母亲。这是佛在世时举办的唯一的一次法会。出家人讲经说法,好好的说一部经,我赞成;假如出家人经常办法会,我一个在家人,我都反对。这不是弘扬佛法,这是赚钱。因为办一个法会,内堂要出多少钱,外堂要出多少钱,没有钱没法办法会。



问:不二法门当如何学修?
答:所谓“二”是指真的、假的,有的、无的,这些都是二。为什么会有真的假的,是因为我们有分别心。学佛首先是不要有分别心,当我们有分别心的时候,就有因缘(十二因缘);有了分别心,就有爱憎心,有了爱憎心,就产生取舍心,这个心起来了就有了分别心,分别心一起,是非心就起来了,这时候生跟死就来了。所以佛,真正修行到家了,连生死涅盘(不生不灭)都是空中的花。因为我们眼睛有病了,才眼冒金花。佛法告诉我们,这眼前金花乱动是什么原因,是你的眼睛出了毛病,不是世间真有金花。所以,头一个我们就要去掉爱憎心,没有爱憎心的前提就是不要有分别心,不要怨生死而乐涅盘,生死涅盘都是空花、幻象。能够知道这个,生死没有什么可怕。


  真正的大乘佛法就是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就是没有分别心,没有分别心,就没有爱憎心,没有爱憎心,就没有取舍心,没有取舍心就不会造业。我们今天所受的果报都是因为我们的业。不要有任何怨,不要怨我的命不好,怨天尤人,这都是自己的业造成的自己的果,“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未来果,现在做者是”。只问现在做什么,不必去算命,也不必占卦,一切都是自作自受。所以我们在佛法里修行必须要知道,我们的责任非常重,没有人可求,没有人能帮你的忙,完全靠自己。这样的话,我们自然知道要不停的精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6 05:06 , Processed in 0.439179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