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0713|回复: 147

[大德开示] 《楞严经的秘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楞严经的秘密》
作者:宗萨利美瑜伽士  贡绒埃萨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内容简介
佛之堂弟阿难差点犯了淫戒,被佛派文殊菩萨救了回来。佛会如何教育阿难呢?这里面又会透露出什么样的秘密呢?

         

《楞严经的秘密》............................................................................................................ 1
第一卷...................................................................................................................... 5
第一章   故事背景............................................................................................ 5
第二章   阿难出事了!(上:不同的版本)....................................................... 8
第三章   阿难出事了!(下:淫戒的来历)..................................................... 12
第四章   神咒救阿难!................................................................................... 16
第五章   阿难为什么出家?............................................................................ 18
第六章   问题的提出:心目何所在?.............................................................. 21
第七章   阿难的回答,终于引出首楞严!....................................................... 23
第八章   心在身内、身外,错了!.................................................................. 26
第九章   心在根内,心在明暗,都错了!....................................................... 28
第十章   思维体即心,也错了!..................................................................... 31
第十一章   心在中间,还错了!..................................................................... 33
第十二章   无著即心,更错了!..................................................................... 35
第十三章   二种根本很重要!......................................................................... 39
第十四章  否定能推者即心.............................................................................. 42
第十五章   若离前尘,即汝真心..................................................................... 44
第十六章   能见不是眼见................................................................................ 47
第十七章   客尘即烦恼................................................................................... 49
第二卷.................................................................................................................... 52
第一章 身体定当坏灭....................................................................................... 52
第二章 不生灭性.............................................................................................. 56
第三章  身心颠倒之所在................................................................................. 58
第四章  山河大地皆是妙明真心中物................................................................ 60
第五章  八还辨见............................................................................................ 62
第六章  “见性就是自己”的推理................................................................... 65
第七章  见性无大小........................................................................................ 68
第八章  能见不是所见..................................................................................... 71
第九章  见性不是自然..................................................................................... 73
第十章  见性不是因缘..................................................................................... 76
第十章  生死轮回乃虚妄................................................................................. 79
第十一章  执妄为实乃根本咎.......................................................................... 82
第十二章  五阴本虚妄..................................................................................... 85
第三卷.................................................................................................................... 88
第一章  六入本虚妄().................................................................................. 88
第二章  六入本虚妄().................................................................................. 91
第三章  十二处也虚妄(上).......................................................................... 93
第四章  十二处也虚妄(下).......................................................................... 95
第五章  十八界更虚妄(上).......................................................................... 97
第六章  十八界更虚妄(中).......................................................................... 99
第七章  十八界更虚妄(下)......................................................................... 101
第八章  四大都虚妄(上)............................................................................ 103
第九章  四大都虚妄(中)............................................................................ 106
第十章  四大都虚妄(下)............................................................................ 109
第十一章  空大虚妄说.................................................................................... 111
第十二章  见闻觉知虚妄说............................................................................ 113
第十三章  识本虚妄说................................................................................... 115
第四卷................................................................................................................... 118
第一章  富楼那的问题................................................................................... 118
第二章  清净本来如何生世界?..................................................................... 120
第三章  众生业果相续的根源......................................................................... 122
第四章  悟后岂会再迷?................................................................................ 124
第五章  名词概念的是非................................................................................ 127
第六章  演若达性和自家宝珠......................................................................... 130
第七章  阿难对因缘的再次疑惑..................................................................... 133
第八章  初心二种决定理义(上).................................................................. 136
第九章  初心二种决定理义(下).................................................................. 138
第十章  六根是一还是六?(上).................................................................. 140
第十一章  六根是一还是六?(下).............................................................. 142
第十二章  声有声灭闻性恒常......................................................................... 145
第五卷................................................................................................................... 148
第一章  诸佛一路涅槃门................................................................................ 148
第二章  六结喻六根....................................................................................... 151
第三章   人空法空无生忍.............................................................................. 154
第四章 二十五圆通法门(一)....................................................................... 156
第五章 二十五圆通法门(二)....................................................................... 159
第六章 二十五圆通法门(三)....................................................................... 161
第七章 二十五圆通法门(四)....................................................................... 164
第八章 二十五圆通法门(五)....................................................................... 166
第九章 二十五圆通法门(六)....................................................................... 168
第六卷................................................................................................................... 171
第一章 耳根圆通法门..................................................................................... 171
第二章 观音三十二应化身.............................................................................. 173
第三章 观音十四种无畏................................................................................. 176
第四章 观音四不思议功德.............................................................................. 179
第五章 文殊选择的圆通法门.......................................................................... 181
第六章 成佛第一明诲——断淫....................................................................... 187
第七章 成佛第二三明诲——断杀盗................................................................ 189
第八章 成佛第四明诲——断妄语................................................................... 192
第七卷................................................................................................................... 194
第一章 末世众生修行次第.............................................................................. 194
第二章 道场建立和修行次第.......................................................................... 196
第三章 首楞严神咒........................................................................................ 198
第四章 楞严神咒的威力(上)....................................................................... 200
第四章 楞严神咒的威力(下)....................................................................... 202
第五章 楞严神咒的护法................................................................................. 205
第六章 众生、世界二种颠倒.......................................................................... 208
第七章 众生十二种类..................................................................................... 211
第八卷................................................................................................................... 213
第一章 修行三阶段........................................................................................ 213
第二章 四十一心和四加行地(上)................................................................ 216
第三章 四十一心和四加行地(下)................................................................ 218
第四章 菩萨十地、等觉、妙觉....................................................................... 220
第五章 众生内分、外分................................................................................. 223
第六章 情想飞堕地狱十因.............................................................................. 225
第七章 情想飞堕地狱六报.............................................................................. 228
第八章 鬼道、畜生道的来源.......................................................................... 231
第九章 人道和仙人........................................................................................ 233
第十章 欲界六天............................................................................................ 235
第九卷................................................................................................................... 238
第一章 四禅天界............................................................................................ 238
第二章 五不还天、无色界天.......................................................................... 241
第三章 阿修罗以及六道轮回虚妄性................................................................ 244
第四章 魔障总说............................................................................................ 246
第五章 色阴境界十种魔境.............................................................................. 249
第六章 受阴境界十种魔境()........................................................................ 252
第七章 受阴境界十种魔境()........................................................................ 254
第八章 想阴境界十种魔境(上)................................................................... 257
第九章 想阴境界十种魔境(中)................................................................... 259
第十章 想阴境界十种魔境(下)................................................................... 262
第十卷................................................................................................................... 266
第一章 行阴境界十种魔境(上)................................................................... 266
第二章 行阴境界十种魔境(中)................................................................... 268
第三章 行阴境界十种魔境(下)................................................................... 270
第四章 识阴境界十种魔境(上)................................................................... 273
第五章 识阴境界十种魔境(下)................................................................... 276
第六章 再说五阴虚妄..................................................................................... 279
第七章 此经此咒福德无量不思议................................................................... 282
第十一卷 楞严发挥............................................................................................... 283
第一章  论佛教世界观................................................................................... 283
第二章    论因缘.............................................................................................. 288
第三章  论戒律(以淫戒为主)..................................................................... 292
第四章  论修行方法....................................................................................... 297
第五章  论在家出家....................................................................................... 302
《楞严经的秘密》.rar (403.13 KB, 下载次数: 1256)

评分

参与人数 2人气 +2 收起 理由
lisibin1 + 1 详细
摩訶羅 + 1 感恩師兄法布施,辛苦了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卷 第一章 故事背景 《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谘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实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在乔答摩悉达多舍弃王子的权势和享受,自剃须发出家修行成佛,号释迦牟尼之后,基本上都和大多数当时出家的其他类型的修行人一样,到处行走,随缘讲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并没有一固定的居所和经堂。但是后来追随他学习的弟子越来越多,整天那么一大群人浩浩荡荡地四处游荡乞食,就显得不方便了。恰好,有一个商人须达多(又名给孤独),非常仰慕佛的证悟和操守,当他亲眼看到这么一大群修行人的现况之后,就发愿要给佛以及这些弟子们一个相对固定的住所,以便让大众更好地听佛讲法。须达多经过四处的打探和勘查,终于发现波斯匿王所在的室罗筏城(又名舍卫城)有一处非常好的园林,就打算购买。可是谁知道这个园林是波斯匿王王子祗陀的,这个王子要求须达多用黄金铺地,用这么多的黄金作为购买园林的价格,王子以为在这样的看似非常苛刻的条件下,是不会有人出手购买的。可是这个须达多可是铁了心了,他还真的拉来了许多的黄金来铺地,这下子让王子也非常惊讶和好奇。当王子了解到原来须达多花这么大的代价购买这个园林,并不是自己享乐使用,而是打算供养给释迦牟尼佛,以便佛和弟子们能够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讲经和修行的地方,一下子震惊了。当下决定连同园中的花草树木作为自己的供养,一起配合须达多对佛进行供养,并且还重修了园林的围墙和大门,须达多则在园林中修建了精舍。从此之后,佛陀和随行弟子们就常常以这个祗桓精舍(又名祗树给孤独园、祗园)为基地,进行着弘法利生的事业。日常伴随佛陀左右的,有一千二百五十五大比丘,这里面包括佛最初成佛后所度的桥陈如等五人、接着度化的三迦叶兄弟连同徒众一千人、接着度化的舍利弗、目犍连连同徒众各一百人。这些人出家苦修外道,一直都没有什么成果,但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给他们一讲法,他们当下就证得了阿罗汉果位。为了报答佛度化的恩德,他们就一直跟随在佛的身边,协助佛进行度化众生的工作。所以大家可以经常在经典中见到“千二百五十人俱”这样的说法。他们这些人,都是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大成就者,都已经属于没有世间诸漏之人。所谓的无漏,也就是没有烦恼的意思。为什么把烦恼称作是漏呢?因为我们所有的烦恼,全部来源于眼耳鼻舌身意,我们时时刻刻都被眼耳鼻舌身意这些根门所影响,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都因为这些根门而关注在外面,被色声香味触法所左右,让我们欢喜,令我们忧愁,这些都是烦恼,可是我们却从来都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就好像我们身心全部都是精华,只是在我们并不知道的情况下,随时随地从这些根门漏洞不停地漏失一样。因此,要想没有烦恼,要想彻底拥有自家的精华珍宝,不要有丝毫的漏失,就首先必须明白这些根门漏洞,要回光返照内在的身心真谛。但是这绝对不是要大家放弃所欲的见闻觉知,变得和土木顽石一般。具体的内容我们可以在后面详细谈论。好笑的是,有些人不知道为什么,把无漏,说成是不漏失精液,说男精和女精,是人体最重要的精华,如果漏精了,就是漏失了精华;要想证得无漏的果位,就是要想法不要射精。因此就整天进行各种身体、气脉、性功能的锻炼。更为好笑的是,这样的说法,还真有一大群人跟随。如果说无漏就真的是不漏失丝毫的精液,那是不是把每一个人都结扎了,大家就都可以轻松成就阿罗汉果了?!真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太危险了!他们这些大比丘,作为大阿罗汉,已经没有了烦恼,但是他们并不是自了汉,并不是自己成就就算完了,而是要帮助佛进行救度更多众生的事业,如此广大的发心,已经属于真正的佛子,真正的大菩萨的心境了。而且他们还通过严格守持佛所教授的戒律,通过行、住、坐、卧等各方面的行为,来展现佛所教导的修行的真谛,成为当时各种不同的出家团体中最为庄严的一群,最有行为举止威仪的一群。他们都能够严格按照佛所嘱托的教授,精进修行,引领他人,自利利他。在这些大比丘阿罗汉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能够统领大众的,就是舍利弗、目犍连、拘晞罗、富楼那、须菩提、优波尼沙陀这几个了。舍利弗,又称舍利子,其母亲因为眼睛黑白分明、转动灵活、犹如秋鹭之眼而被称为“舍利”,舍利子,则是因母而得名。甚至还在母胎之中的时候,就已经能通过母亲之口,展现出不可思议的辩才。在舍利子还没有皈依佛门之前,一直在修行外道,后来他的外道师傅死去之后,他就带领着很多的徒众,苦苦修行,但是始终没有解决自己的问题。后来在见到佛弟子马胜比丘充满威仪安详地样子,就上前询问马胜比丘跟谁学法?都学些什么法?马胜比丘就给舍利子讲了非常著名的因缘偈“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做如是说”,令舍利子非常信服,因此就率领徒众皈依了释迦牟尼佛,见佛之后,一听佛讲法,立刻就证果了。舍利子是释迦牟尼佛出家弟子中智慧第一之人,我们大家所非常熟悉的《心经》中,就有以舍利子为对机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等究竟的佛理阐述。目犍连,又称大目犍连,目连,大采菽氏,上古有仙人采豆而食,后来母犍连母亲家族就以此为姓,而目犍连也是从母得名。目犍连和舍利子一样,都是一直修行外道法门的,但是一直感觉心中无法安乐,他曾经和舍利子有一个约定:双方不论谁,只要发现有好的导师,一定要通知对方。当舍利子告诉目犍连自己已经皈依释迦牟尼佛之后,目犍连也率领自己的徒众一起皈依了释迦牟尼佛。并且后来成为了释迦牟尼佛出家弟子中神通第一之人。能够遍游十方世界,但是他却救不了堕入地狱的母亲,后来在释迦牟尼佛的指点之下,才利益了母亲。因此才有了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俗称鬼节)的佛教节日,也有了《目连救母》的戏曲曲目。拘晞罗,是舍利子的舅舅,平时和姐姐,也就是舍利子的母亲辩论的时候,从来没有失利过。可是在姐姐怀孕之后,却从来没有辩论赢过,拘晞罗就认为这是姐姐胎中的孩子经过大人之口表现出的辩才智慧,在母胎里就已经这样了,出生后还了得!就决定南下南天竺进修外道的十八种经论。别人嘲笑说:“很多人无数生都不能学完那些经论,你怎么能在一生的时间里学完呢?”拘晞罗就苦下决心,不眠不休,精进求学,就连修剪指甲的时间都挤不出来,最后爪甲极长,被人们称作长爪梵志。终于学成归来之后,却发现外甥舍利子皈依了释迦牟尼佛,就很不服气地找佛辩论,可是当佛令他立出一个辩题的时候,三下两下就把他辩得哑口无言,因此他也就皈依佛了。后来拘晞罗也成为释迦牟尼佛出家弟子中辩才第一之人。富楼那,是从父而得名,意思是满,父亲在向天神祈祷求子的时候正值江水满溢,而且母亲也是梦到装满了各种珍宝的宝器后怀得孕,因此仍旧以满为名。富楼那是释迦牟尼佛出家弟子中说法第一之人。须菩提,又名空生、善现,传说在他出生的时候,全家所有的器皿全部都空空如也,过了几天,又都满满当当。请占卜者观察后,占卜者说,这是非常吉祥的事情,家中所有器皿皆空而生,表示此子未来空成就,应当起名叫做空生。须菩提,是释迦牟尼佛出家弟子中解空第一之人。也是《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了义空的对机者。优波尼沙陀,是近少、微细的意思,是观察思维尘性直至最极微细层次,从而真正明了“色性就是空,空色本无二”的道理而悟道的,从而被佛印证后赐的这个名字。除了这些大比丘,作为出家僧众的首座之外,当然还有三迦叶等大弟子,但是因为本经对机的缘故,只说这几个上首弟子。另外还有因为明白了十二因缘相附相生、如环轮转的道理而成就,被佛印证后的缘觉,也叫辟支佛;如果是在没有佛降世,自己独自觉悟因缘而悟道者,因为没有佛来印证,就只能称为独觉了。这些缘觉,也是成就了阿罗汉果位,一般而言,指已达佛教真理之极致,无迷惑可断,亦无可学者。声闻乘四果中之前三果为有学,第四阿罗汉果为无学,已经达到了没有什么可以需要再学习的地步了,因此也称之为证得了无学位者。这并不是现在我们有些大学生因为英语不能过关,只能拿到大学毕业的学历证书,而不能拿到学位证书的无学位者。这些缘觉、独觉,以及更多的无学果者,还有一些刚开始发心进入佛门的修行人,和十方各处的菩萨众,都是来聚集听法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除了常伴随佛左右的千二百五十人之外,平常都在其他地方乞食、经行、修行,只是到了佛所制的结夏安居的时候,才聚集到一起,一来是因为夏天三月之内,虫蚁最为活跃,如果继续经行乞食的话,会增加杀生害命的机会,结夏安居不出门,则能大大减少对虫蚁的伤害;二是,在一段时间内大家聚集在一起,还可以通过相互探讨佛理而对各自的思悟进行检验和锤炼,相互督促和进步;三是可以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不符合正法的行为举止和内在思想进行检讨,从而加强修行的正确性,维护僧团的整体形象。大家都因为到了结夏安居的时间,而聚集到祗园,都希望能够在这段时间里,经过佛的讲法和大众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够在修学上更进一步。都希望能够解决心中的疑惑,并且听到佛所讲授的更加深奥的密意。如大众所愿,在这个结夏安居的过程中,释迦牟尼佛在大众中,开讲了非常清净玄奥的正法,每个人都解决了自己心中的疑惑,结夏安居的大众都非常欢喜赞叹。佛的法音,和雅悦耳,犹如迦陵伽鸟的仙音,遍布十方。迦陵伽鸟,是雪山的一种仙鸟,还在卵中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发出鸣叫的声音,等到破壳而出之后,叫声更加悠扬悦耳,比天人美妙的声音更加每秒,其他鸟的声音就更加难以相提并论了。佛的法音,也是出类拔萃,无人能及,因此用此仙鸟的鸣叫之声来形容。在所有这些出家的大阿罗汉、缘觉、独觉等无学位者、初发心学习佛法者,还未到无学位,还没有证得阿罗汉果者,以及从十方佛土赶来的菩萨众人之中,以文殊菩萨为上首首座。文殊,又称为曼殊室利,是妙吉祥的意思,表示遍证一切佛的功德,并且法音柔和悦耳之义。代表智慧,和代表行理的普贤菩萨为佛的菩萨弟子中最为上首者。甚至佛还说:“文殊乃诸佛之母,诸佛之师。”就连释迦牟尼佛自己以前也是文殊的弟子,现在文殊示现为释迦牟尼的弟子,而帮助佛教化众生。文殊菩萨的道场,就在山西的五台山,据说有缘者现在去往五台山朝拜的话,还可以见到文殊菩萨呢!不过也许是个老头,也许是个孩童,也许是证得虹身的贝玛拉米扎,菩萨出现在自己的面前时,又有几个人能够认识的呢?!文殊菩萨是一切佛的随学弟子中的上首,真正的含义其实也就是说,学佛的人,应当具有智慧,智慧能够出生一切佛的功德,智慧能够破除一切魔障,智慧才是学佛者所应追求的终极目标。如果没有了真正的智慧,就算能够足蹈虚空、口出莲花、入火不焚、入水不溺,也都是邪门歪道,都不是正理。但是现在有很多人,学佛的目的都是追求奇异,如果有特殊感应,特殊体会,就非常开心;反而平平淡淡的日子却没有一个佛学的人愿意过了,甚至有意识地不过日子了,还美名其曰发出离心。真是诚可怜者!有些人因为没有智慧,学佛越学越苦恼,越学越迷糊,越学越感觉自己苦大罪深,越学越感觉所有人都是自己的障碍,所有的工作和学习等事业都是魔障,烧香应当烧几根,看香烟的形状来判断最近的福祸吉凶,磕头的姿势应当怎么,买了笼养的鸟儿放到山林中,等等,天天把佛字挂在嘴上,整天要做这个佛事那个佛事,闹得周围所有的人都感觉这个人越来越神经兮兮,怎么看都已经不正常了,甚至还因此而让别人对佛教产生了不好的看法,真是愚痴之至!就像下文中的阿难一样,虽然这么多年跟随在佛的身边,佛所讲的了义不了义的很多法门经文他都能出口成诵,但是却从来没有仔细思考过其中所包含的深刻理义,也从来没有把这些理论和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过,不但这次搞得自己狼狈不堪。甚至在佛涅槃之后,大家要集中整理佛一生中所讲过的法的时候,因为他还没有证到阿罗汉果,迦叶尊者都不让他参加会议!简直太丢人了!因此说,学佛,不是模仿各种行为就可以的,也不是学舌各种经文咒语就可以的,更不是过一种符合某种标签的佛化生活就可以的,而是要用心思悟其理义,深刻领会里面的为什么,还不能随便做出一个答案就了结,而是应当深深的追究下去,并且把自己的所悟所得,要在实际生活的时时刻刻方方面面去检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开发自己本来的智慧,才能真正具足吃饭喝水的大神通,才能真正明白佛的苦心。现在就有这样一个机会,就如同下文中,佛苦口婆心地根据每一次阿难地回答,一次又一次地纠正和引导,逐渐地揭示佛法的秘密一样,大家只要紧紧跟着这个揭示秘密的过程,就一定可以明白佛义。准备好,开始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阿难出事了!(上:不同的版本)
  《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实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剎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又一次结夏安居完成,批评与自我批评结束后,祗园所在地的波斯匿王,要为其父亲的忌日举办斋饭,邀请佛以及大菩萨前来王宫应斋。这个波斯匿王,与佛同月同日出生,出生的当天,王城中布满了细微的毫光,犹如明亮皎洁的月光,因此其父王给其起名为月光;有有人说,因为佛的德行犹如日光,此波斯匿王的德行也非常高尚,因此当名之为月光;另外因为其父王希望将来长成后能够战胜一切敌对,因此也称之为胜军。
这个波斯匿王,对佛也是非常诚敬,知道本次的结夏安居和僧自恣日刚刚结束,恰逢父王的忌日,因此在王宫中准备好了各种各样的美味斋饭,邀请佛和大菩萨前来应斋;同时王城中的德高望重的居士们,也在各自的家里,准备好斋饭,打算一同请佛的其他弟子前来应斋。
佛令上首弟子文殊菩萨来安排所有菩萨和阿罗汉等人的应斋事宜,佛作为法主,自然应当到王宫应王斋,而其他臣宰和居士们的斋饭,则应当有大菩萨和阿罗汉等分别应斋。只是因为佛的堂弟阿难,提前接受了别的斋主的邀请而去应斋了,不能及时赶回来,因此赶不上这次的应斋了。
阿难,意思是庆喜,释迦牟尼佛之父净饭王,因为悉达多王子出家一事,一直非常苦恼;当他听人报告佛已经成道的时候,更加悲喜交集,心中的情感难以言说;恰好王弟斛饭王派人报告说,刚才生了一个王子,这才举国欢庆,因此就给这个王子命名为庆喜,也就是阿难。这个阿难,长大之后和佛非常像,佛所具备的各种相好庄严,他差不多也都具备了。因此,在别人看来,这个阿难实在是一个非常英俊潇洒的好青年。在佛五十五岁,也就是阿难二十五岁的时候,被佛度化出家,一直到佛八十岁涅槃,阿难整整在佛跟前承侍了二十五年。在释迦牟尼佛的出家弟子中为多闻第一之人。
等到阿难从他所应斋的地方赶回来,大家都已经应斋去了,而且祗园里也没有斋饭,阿难就只好按照佛制,托钵乞食了。
这个时候,也是阿难的劫难到了,身边没有一个资深的比丘陪伴,也没有亲教师指导,独独一个人入城乞食,阿难本身的长相就非常英俊潇洒、人见人爱,再加上阿难托钵乞食的时候,把佛所教导的威仪发挥的淋漓尽致,因此就有了被女子纠缠的基本因了。有了因,缘是什么呢?阿难自己的缘,就是他一直多闻,听佛讲过各种法门,但是却法是法,自己是自己,从来没有用正法的道理指导过自己,只希望自己是佛的堂弟,佛已经成佛了,那么在佛的提携下,自己也应当不费吹灰之力地就能成道证果(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嘛!),因此也就从来没有真正地明白过世间的道理,也没有出世间的定力。
这就有点儿像现在学佛的有些人,一心寻找有神通的大家所传闻赞叹的成就者,而且找到之后,那真的是非常恭敬,师傅说东,那就是东,师傅说西,那一定是西,一心指望着能够在师傅的加持下轻松成就。可是这些人却从来不明白真正的诚敬师傅的方法,并不是这样,而是如法思维修行,以法供养师傅,以法和上师相应,和本心相应,和智慧相应。
阿难就是本着“一切有佛呢”的心态,给自己奠定了遭受尴尬的基础。所以,当他在下面遇到外部的女性的缘,尤其是有着五百年夫妻情份的缘的时候,什么经文咒语都不起作用,差点儿一败涂地。
这个阿难,在沿街乞食的时候,还是能够按照佛的教导约束自己的,把自己的僧服整理的妥妥帖帖,因为佛的要求是比丘一天最多只能到七户人家去乞食,如果这七家过了,也没有乞到任何食物的话,这一天就只能饿肚子了。因此在阿难的心中,还祈求着千万要在最后一家之前能够乞到食,否则佛连同所有的菩萨罗汉甚至初发心的出家人都去吃好的去了,我却饿了肚子。
而且按照佛的要求,在乞食的过程中,不能对前去乞食的人家有所拣择,应当本着平等之心而乞食,不论这家人是名门望族,还是屠夫奴仆。为什么这样要求呢?因为曾经有迦叶尊者,因为上祖是仙人,身带极大光明,以至灯光都看不到了,因此号称饮光氏。迦叶尊者在释迦牟尼佛的出家弟子中是头陀行第一之人。当迦叶尊者在乞食的时候,为了给现在贫穷的人家增添福根,因此就专门到贫穷的人家去乞食;而上文中所提到的须菩提,则是考虑到不让现在富裕的人家福报变差,因此就专门挑选富裕的人家乞食,对于这两个对乞食的人家有所拣择的尊者,大居士维摩诘都劈头盖脸教训了一顿,批评他们心不平等,才有贫富的区别,而学佛,就是要解决有所对的二元相对的种种概念,只有彻底没有了二元对立,才能够谈得上智慧。对于维摩诘的批评,迦叶尊者和须菩提无法应对,也只有文殊菩萨能够应对维摩诘的智慧,因此在《维摩诘经》中,那么多佛的弟子,也只有文殊菩萨能够代表佛去探望生病的维摩诘大居士。经过维摩诘教训迦叶和须菩提之后,所有的乞食,就不能挑挑拣拣了,只能沿路经过不论贫富的七户人家中去乞食。
当阿难威仪严整地沿路乞食的时候,他的外缘终于现前了,他经过了一户人家。这家有母女二人。母亲,在当时的种姓制度中,是一个卑贱种姓,所以称作摩登伽,而这个女儿就称作摩登伽女。该女子看到阿难庄严安详沿街乞食,人长得有圆满俊秀,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就央求母亲用大梵天的咒术迷惑阿难,让阿难和她成为夫妻。
阿难在摩登伽用大梵天咒术的迷惑之下,立马就不知道东南西北了,也是往昔的业力成熟的缘故,就走进了摩登伽女家中。摩登伽女欢喜莫名,眼睛看着,心里笑着,手上也没停了摸摸抓抓,眼看着就要进入正题了。
关于这个摩登伽女在母亲的幻咒作用下,准备占有阿难的过程,在《大藏经》中,除了这本《楞严经》的这个说法外,还有着几种不同的说法,把另外的几种说法加以整理的话,发现其过程描述得非常详细,好像纪录片一样,个人感觉比较喜欢,就在这里插播一下。
这个女子的母亲,是一个给王城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在当时的种姓制度中,却属于卑贱种姓。可是这并不妨碍她信仰大梵天,一直在诵持着大梵天的咒语。
有一天,阿难在跟随大众入王城乞食之后,沿着一个水边准备回到祗园的时候,感觉有些口渴,就向旁边的一个女子讨些水喝。这女子就是摩登伽女,她告诉阿难说:“我是一个地位卑贱的人,不能提供水给您。”阿难说:“我是一个出家人,对这些贫富贵贱心无分别,你就放心给我水喝吧。”就这样,阿难喝了水之后就回到祗园了。
可是好奇心真是能杀死猫啊!这个女子,头一次见到还有人不分种姓,对自己这个卑贱种姓女子也没有歧视,况且小伙子人长得还是那么帅。就尾随在阿难的后面,看清楚阿难进入了祗园。就回来给母亲说:“妈妈,我看上了一个小伙子,一定要嫁给他。你懂得咒术,一定要帮我。”她母亲就问是哪家的小伙子,摩登伽女回答说是进入到祗园里去的一个僧人,名字叫做阿难。她母亲听了,就告诉女儿说:“有两种人,我的咒术是不可能起到作用的,一个就是已经断除了欲念的人,另外就是死人。听说祗园中的佛和他的弟子们都是没有了欲念的人,恐怕我也没有办法。况且波斯匿王一直对佛很虔诚,如果让他听说了我用咒术迷惑他的弟子的话,恐怕我们全家甚至整个种姓,都会被残杀也不一定。”摩登伽女因为心中欲望难忍,就躺在地上,撒泼打滚,一定要母亲帮他把阿难迷惑过来,而且说今生除了阿难,谁也不嫁。她母亲就只有这一个女儿相依为命,不忍见到女儿这么痛苦,就答应想办法。
第二天,摩登伽女的母亲出面,请阿难到自己家里应斋,阿难不疑有诈,况且佛制之中,原也是允许比丘到信众家里应斋的,就跟着到了人家家里。到了摩登伽女的家中,阿难才知道原来这是个鸿门宴。
摩登伽女的母亲对阿难说:“我女儿一定要嫁给你做妻子。”阿难说:“我持着佛所制定的戒律呢,不能有妻子。”摩登伽女的母亲说:“那我的女儿如果不能嫁给你的话,她就要自杀,你总不能见死不救吧?”阿难回答说:“这个我也没有办法,我总要听佛的,不能和女子做交媾之事。”从这个问答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阿难是因为他已经出家,受了不淫的戒律,因此坚决不做淫事,可是他并不能说出更多的道理让摩登伽女和她母亲信服。
在双方都不能说服对方的情况之下,我的地盘听我的!摩登伽女的母亲就把阿难利用大梵天咒语困在家里。该咒术的过程是这样的:摩登伽女的母亲沐浴之后,身穿白色衣服,用雪山白牛之牛粪仔细涂抹了地面,然后到处扎上五彩丝线,并且准备好四碗水、四碗血、四碗各种香水、四碗饼浆、四把刀、四只牛角、四支箭、八盏灯、四幅死人骷髅,以花铺满地面,燃香,围绕三圈之后,燃起大火,面朝东方跪下,念诵咒语后,即请或天或魔或乾达婆或火神或地神,只要你听见了我的咒语,享用了我的奉献,就要让阿难听我号令。
阿难在这个咒术的作用下,根本无法从人家家里脱身,只要想走,就好像走入火坑一样。一直等到傍晚,摩登伽女的母亲已经让女儿在家中张灯结彩,鲜花铺地,准备好了新的被褥,即将和阿难完成夫妻之事。到了这个关键的时候,阿难终于有了一丝明白,哀叹:“想我一个随佛出家的僧人,一个大家尊敬的比丘,今天竟然要这样地犯戒了啊!佛啊!快点救救我吧!”
阿难的祈请,被佛的神念所感知,佛就念诵了一个能够解除所有众生的恐惧和怖畏的咒语,并且说:“持戒可以解除所有众生的烦恼酷热,持戒可以消除所有的无明愚痴,持戒可以让众人欢喜赞叹。假如我已经严持戒律,那么我的侍者就应当可以回来。”
在佛的这个神咒的作用下,摩登伽女母亲所发出的大梵天咒术的作用就消失了,阿难终于找到了这个机会,从摩登伽女家中急忙冲了出来,赶紧回到了祗园。佛教授阿难一个新的咒语,说:“这个咒语是过去六佛都说过的咒语,凡是念诵者,都能够免除一切灾祸,可以不受任何魔障侵扰,就连大梵天、天王帝释、四大天王,也都要恭敬持诵此咒。可是唯一有一样,定业不可改。”其实,佛这么说的意思就是,阿难你还有定业难逃啊,还不加紧实修!可是阿难不这么想,他认为,这次佛用神通把我救了回来,又传给我这个神咒,那我不就没有任何担心的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摩登伽女发现阿难跑了,就告诉了母亲,她母亲说:“这一定是佛用他的神力,破坏了我的咒术,佛的神力,实在是我无法比拟的,我也没有办法了。”摩登伽女还不死心,心想:“咒术起不了作用,那我就用我的美貌打动他。反正他每天都要进城乞食。”
第二天,摩登伽女早早地起来,把自己用最好的服饰打扮得花枝招展,专门来到城门口,就等着阿难进城乞食。果然,阿难以为有所依仗,还是像往常一样地来到城中准备乞食,在城门口,两个人相遇了。阿难认为自己有新的神咒护持,毫不在意,进城准备沿街乞食;而摩登伽女,则欢喜异常,笑容可掬地跟着阿难进城,一会儿看看阿难的脸,一会儿看看阿难的脚,不停的打量,越看越欢喜,感觉这个小伙子真是个可人儿。阿难这下子可没有办法了,摆脱不了,又不能喝斥,还要维持威仪,这还怎么乞食啊!阿难被整得又尴尬,又狼狈,没有办法,只好转身返回祗园,紧闭园门。摩登伽女也尾随而至,守在祗园门口。等了很长的时间,看阿难这次真的是铁定了心不出来了,就伤心的哭泣着回家去了。
阿难看到摩登伽女回去了,终于松了一口气,赶紧跑到佛跟前,向佛报告说:“那个女的今天又一直跟着我,我连乞食都没办法进行了。请您想想办法吧。”佛心想:“我都已经暗示你这是定业,躲都躲不过去,况且你也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要是但凭你自己的力量,那还不还俗了。看来还得我帮帮你啊!”就安慰阿难说:“你别担心,我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你以后还是要加紧修行,不要以为有我庇护,就放松了。你去把那个女子请过来。”
阿难就赶紧奔出园门,把摩登伽女追了回来。摩登伽女以为阿难是要答应这门亲事了,也就很高兴得跟着阿难一齐来到佛的跟前。
佛问摩登伽女:“你为什么一直跟着阿难?”摩登伽女回答说:“我看阿难英俊潇洒,况且他是出家人,没有婚配;而我也一直没有嫁人。就希望能够和阿难结成夫妻。”佛接着问:“婚配之事,需要父母首肯,你的父母同意吗?”摩登伽女回答说:“我的家长都听我的,如果不听我的,我就撒泼打滚,她也就会同意的。”当然后面这句话,摩登伽女只是在心中这样想而已,是不会告诉佛的。佛就说:“那还是得请你的父母亲过来,我要当面问清楚。”摩登伽女心想,这下子和阿难的婚事应该差不多了,我的母亲一定是听我的;现在听佛的口气,好像也没有反对。就很高兴地回家请母亲来到祗园见佛。
摩登伽女的母亲在给我顶礼之后,佛问到:“你真的是要把女儿嫁给阿难吗?”其母亲回答说:“就像佛所说的那样,我是希望能把女儿嫁给阿难做妻子。”佛说:“那好,就请你回家,你的女儿就留在这里,因为阿难就住在这里。”摩登伽女的母亲就返回了自己的家里。
正当摩登伽女看着阿难,满心喜悦,想着终于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了的时候,佛问摩登伽女:“阿难是一个出家比丘,如果你要和她结为夫妻,首先就要和她一样的剃发出家,你可愿意?”摩登伽女心想:“只要能和阿难在一起,剃发出家算得了什么呢?!”佛说:“你还是回家和母亲商量一下在决定吧。”
摩登伽女的母亲听说佛竟然要自己的女儿出家,大怒,说:“王城中有那么多的名门望族,又那么多的好小伙,又是我的咒术所能够控制的。为什么你死活一定要这个我根本没办法控制的阿难呢?!”摩登伽女坚决地说:“我此生非阿难不嫁,不管付出什么代价!如果母亲你真是爱我的话,就请不要阻拦我出家。”其母亲怒骂道:“你这个忤逆的孩子!真是丢脸!”可是摩登伽女依然非常坚决,其母亲也没有办法,只能依了她。
摩登伽女回到了佛跟前,告诉佛所有的要求,母亲都答应了,出家没问题。随着佛的一个偈句,摩登伽女头发自然脱落,袈裟自然着身,成为了一个出家人。心想:接下来是不是要准备婚礼了呢?穿着袈裟举行婚礼,这可真是独树一帜啊!
可是,接下来佛所说的话,令整个事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佛问摩登伽女:“你爱阿难,都爱他的什么呢?”摩登伽女仿佛眼睛都能放射出星星一样地,看着阿难,深情地说:“我爱阿难,爱他像莲花一样的眼睛,爱他挺拔的鼻子,爱他温润的嘴唇,爱他好看的耳朵,爱他柔和迷人的声音,爱他飘洒的行走姿态,我爱他的全部。”佛说:“哎呀!我看他的眼睛,还有眼屎没有洗干净;我看他的鼻子,还有粘稠的鼻涕;我看他的嘴巴,还有肮脏的唾液;我看他的耳朵里,全都是耳屎;身体里面,也全都是臭不可闻的粪尿和不净的黄水。男人和女人,只要有夫妻之事,就会有腥臭的分泌物产生;有了这些分泌物,就会生育孩子;有了孩子,就会有养育之苦,和死亡分离之苦,这样的身体,又有什么值得贪爱的呢?!”当然,佛除了讲述这些不净观之外,还讲了欲望的过失、持戒生天的享乐、苦集灭道等圣谛。也是摩登伽女善缘成熟,竟然随着佛的开示,而不断地深入思悟了进去,终于得以心开意解,直证四果阿罗汉果位。断除了一切的烦恼,当然也就不会想着去纠缠阿难了。阿难也终于摆脱了这个尴尬,但是人家摩登伽女当着他的面,证了阿罗汉果,自己还是原地踏步,这可真是新的尴尬啊!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上述的这个版本,个人感觉比较符合当时的情形,但是本着《楞严经》的说法,也能够自成体系,并且道出了整个佛教的大秘密,因此就让我们还是会按照《楞严经》的版本继续下去。
原文中有“将毁戒体”这样的说法,那是什么意思呢?
第三章   阿难出事了!(下:淫戒的来历)在佛教逐渐成熟的传统中,出家人在出家的时候,就要领受各种戒律,不但男女出家人的戒律不一样,刚出家的沙弥和正式的比丘所受的戒律,也有较大的差别。但是不论如何,只要在佛前受了戒,就相当于在身体中新生了一个纯洁的新的自己,这个新的自己,需要很好的守护,如果戒律守持的好,这个新的自己就会成长得更加圆满;反之,如果不遵守戒律,就会对这个新的自己造成伤害。因为这个新的自己是在领受戒律之后产生,能够说明戒律的严净程度,因此被称为戒体。但是,这只是一个方便理解的说法而已,我们根本不可能找到一个有形有相,可以捉摸的戒体,只是一个用来说明问题的名词而已。一切都要靠领受戒律的这个个体来自觉维护。
那么,这个“将毁戒体”,实际上就是说,阿难就要犯戒了,虽然是被摩登伽女用强制的手段强迫的。
那这个戒律又是怎么回事情呢?守戒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讲讲戒律出现的因缘,因为本《楞严经》是以阿难的淫戒将破为起因,因此我们就集中讲讲淫戒的制定过程。
在佛成道后,不断度化众生的十二年里,整个跟随佛学法的所有人,从来都没有出现过一个不好的事情,所有人都能自觉地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都放在思悟佛所讲的正法上面,也都能在行住坐卧一切时候,自然维持个人的威仪。这就令佛所率领的这个出家修行人的团体,得到了各方面的赞扬。而那个时候,所谓的佛要求所有僧侣一定要遵守的戒律,只是简单的几句话: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护身语意,护一切众,善护其身,是诸佛教。这也可以被称作是最简单的别解脱戒律。虽然这几句话并没有非常详细地说明,什么样的动作、言语、思想是好的,什么样的动作、言语、思想是不好的,但是恰好因为没有事无巨细的明确,才能够令这些出家人做的更加到位和彻底。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一个团体,刚开始成立的时候,在人员相对比较少的时候,不用强调,大家也都能贯彻最初的团体思想,而到后来,事情多了,人也多了,必然就会出现懈怠和混乱,就必然要出现规矩。同样的,一个国家,在经过先烈们的浴血奋战,刚刚成立的时候,不用号召,人人都能够非常主动地毫不藏私地贡献自己所有的聪明才智,乃至生命;逐渐太平日子过久之后,就一定会出现贪官污吏,各种不法案件,法律也层出不穷,司法解释则几乎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有新的补充。
佛教的僧团,到了佛成道后的第十三年的时候,也终于出现了变化,被佛称为出了疱疮,生病了!
有一个人,名叫苏阵那,家里非常富有,各种金银珍宝绫罗绸缎稻米牲畜不可计数,堆积如山,甚至有人说他的财富,都可以和主宰世间财富的四大天王之首的毗沙门天王(也就是财宝天王藏巴拉)相媲美。苏阵那在成年之后,娶了自己同村的一户人家的女儿为妻,夫妻二人非常恩爱。
后来,苏阵那逐渐对佛的教法产生了信心,也慢慢地在家中减少了不善的各种行为、言语、思想,甚至断除了。终于有一天,他决心成为一个真正的比丘,就剃除须发,身着袈裟,受持了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三皈依,也领受了断恶行善的戒律。
在出家的初期,苏阵那还是在家里住着,可是后来他认为自己应该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自己也没有证悟,这么样一只住在自己家里并不太好,就决心真正的和那些比丘一样,托钵乞食,游方行脚。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苏阵那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恰逢当地收成不好,是个饥馑之年,每户人家自己都吃不饱肚子,哪里还有更多的食物提供给游方僧呢!苏阵那到处周游了一段时间之后,感觉这样下去实在不行,我们家和我们村,基本上都还比较富裕,我不如回去劝告家人和村民,一起给游方僧提供斋饭,每月的初一十五等让这些修行人都能够吃的上饱饭。当然了,个人认为,苏阵那心中必定也想着自己也饿不着肚子了。当苏阵那逐渐回转,走到自己村子边的时候,先没有直接回到自己家中,而是在村边人家比较少的地方,寻找了一个小屋,自己就住在这个小屋中。然后天天到村子的其他人家,去劝说大家给游方僧提供斋饭,也托人转告周围的游方僧,到这个村子来应斋,解决了不少僧人挨饿的窘况。苏阵那自己,则平时都在小屋中修行,饮食的时候,则是轮番到村子中沿门乞食。终于有一天,苏阵那乞食到了自己家门口,可是因为自己这个家中的长子舍家而去,因此整个家人对出家人没有什么好感,一个新来的仆人远远地看见游方僧人到来,就躲开了。苏阵那看到这种情况,知道自己不会有所得,就打算到下一户人家去乞食。这个时候,家里的老仆人看到这个游方僧人好像是自己主人家的公子,就急忙去找苏阵那的母亲报告,说:“老夫人,我好像看见公子回到了村子里。他还在我们家门口乞食,但是没有人给他,他就走了。”苏阵那的母亲,听到之后,就想:“儿子回来了?该不会是想我们了吧?或者是他娇生惯养地受不了修行的苦,想还俗了?或者是有别的出家人欺侮他了?”就让老仆人打探苏阵那的落脚之处。第二天,苏阵那的母亲来到了小屋,问了上述的问题,并且说:“儿啊!我们家的财物,连同你结婚时获得的礼品,你也都知道,那实在是多的不得了!如果堆起来的话,两边的人都相互看不见的。还有,你父亲做官也不断有更多的财物带回了家里。这些,都是你的。你如果回来的话,你爱怎么办都成。”可是苏阵那回答说:“我并不是想念你们才回来的,也不是不想修行,也不是想还俗,更不是受别人欺侮。我只是想让大家多多给僧人供斋,积累些福报而已。”苏阵那的母亲,听到了儿子的回答,心中自然不痛快,但是也不能强行带他回家爱,就只好自己先回家,想着:“一定要有个办法把这个儿子弄回家。” 等苏阵那的母亲回到家之后,把儿媳妇叫了过来,说:“媳妇啊,等你下一次的月事干净的时候,记得一定要告诉我。”苏阵那的妻子也知道了丈夫回了村子但并不回家的事情,知道婆婆必定有办法让丈夫回来,就很高兴的同意了。等到有一天,媳妇过来报告婆婆说:“月事已经干净了。”婆婆就让小姑子和仆人等,帮助媳妇盛装打扮起来,标准就是苏阵那在家里的时候最喜欢的样子。等到一切就绪,媳妇又像新娘子一样地漂亮之后,婆婆就带着媳妇一起坐着车子,来到了苏阵那的小屋。这个时候,苏阵那正在小屋周围散步经行,看到母亲和妻子过来了,心想:“她们俩人来干什么呢?是来让我回家吗?我是不会回去的。”打过招呼之后,苏阵那的母亲说:“我知道你铁了心要做出家人了,我也不劝你还俗。只是,如果我们家没有子孙的话,等我们都老死了,所有的财物必定会被官家充公。所以,我别的不要求你什么,只要你能给我们家留下种子就好了。”苏阵那听了母亲的话,心中还是有些不踏实:“我终究是出家僧人了,好像我看到的那些出家人,没有一个行夫妻之事的。可是我感觉今天的这个媳妇,比新婚的时候更加漂亮。”就问母亲:“这样子合适吗?”母亲心中偷笑着,回答说:“于情于理于法,你都应该给我们家留下种子。”毕竟苏阵那只是简单知道断恶行善,并不了解淫欲的负面,况且年轻人,久别之后再见佳人,心中已经难以把持,更何况母亲非常肯定地从理法方面,给他吃了定心丸。苏阵那就牵着妻子的手,进入了小屋,如同没有出家前一样地行了夫妻之事,不一而足。谁成想,这几次的欢会,真的令苏阵那的妻子怀孕了,并且还是从妙胜天投胎而来的最后身的大智慧者,此子成人之后出家修行,即生成就大阿罗汉果位,广为人天赞叹。放下不提。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苏阵那经过此次事情之后,就又逐渐转回佛前听法。有一天,恰逢释迦牟尼佛开讲贪嗔痴的过失,讲到只要远离贪嗔痴,必定可以开发智慧,最终证悟解脱。苏阵那在众僧之中听到这样的法语,回想到自己已经出家,但是又和妻子发生了关系,这是不是自己的贪欲呢?自己还能够得到智慧,得到解脱吗?心中非常苦恼,表情也就愁容满面,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平时每次听完佛的开示之后,就有僧人到其他僧人的房间中去共同探讨佛理。这天来到苏阵那房间的僧人,看到苏阵那懊丧难过的样子,就问说:“平时你都是开开心心的,怎么今天闷闷不乐?是身体不舒服吗?还是有其他的事情?”苏阵那就回答说:“我并不是生病,而是心中感觉很苦恼啊!”说着,就把自己所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担心告诉了这位僧人。这个僧人非常了得,他也没有假意开慰苏阵那,也没有对他表示看不起,只是让他好好休息,就告辞离去。这个僧人把苏阵那的情况报告给了释迦牟尼佛,佛就把所有的弟子集中到一起进行开示。释迦牟尼佛,做事的方式,有点儿类似无为而治的意思,他虽然能够通晓一切人情世故,也通晓所有的修证方法和次第,但是为了不引起弟子们的不理解,从来都不会做超前的安排,而是根据每一件事情的发展,随缘说法。本次苏振那的事情,正好是佛制定淫戒的条件成熟了。佛经过苏阵那亲口承认事情属实之后,对所有的弟子们说:“苏阵那做出了这种不清净的行为,是不符合‘远离贪嗔痴,开智得解脱’的,是出家僧人所不应作的,是不清净的。”释迦牟尼佛随之就讲述了很多有关淫欲的过失,斥责了苏阵那之后,对大众宣告说:“今天的这个事情,恰好说明僧团的行为守则需要更加详细的规则,制定更加详细的规则,会有十种好处:一是能够更好的管理僧团,二是能够令僧团更加祥和,三是能够令僧人愿意继续出家为僧,四是能够杜绝破戒行为,五是能够令有此类思想的人得到安定,六是能够令不信佛法的人信仰佛法,七是能够令已经信仰佛法的人更加诚信,八是能够断除现在的烦恼,九是能够断除未来的烦恼,十是能够让清净的出家修行更加长久存在,利益广大的人间和天上的众生。”接着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守戒所带来的好处,在大藏经中也有很清晰地描述。根据《佛说出家功德经》中所说的,一个王子,一直贪恋众女陪伴日日享乐,因为佛让阿难告诉他七日后必死的预言,该王子就打定主意,再疯狂六天,最后一天在佛跟前出家受戒。佛也答应了,因为该王子在最后的一日一夜中,非常清净地守持了戒律,第七天他死亡之后,在阿难的请问之下,佛说了该王子的投生去向:“这个王子,因为命终前的最后一天出家,并且能够在一日一夜中严格守持戒律,因此在他死后,已经转生到四天王天,成为北方毗沙门天王九十九名王子之一,在五百年的寿命中,随意享受天王之子的享乐,众多彩女陪伴;之后则上升到三十三天,成为天帝释的儿子,在一千年的寿命中,享受比四天王天还要悦意的享乐,众多天女围绕周围;之后则上升到夜摩天,成为夜摩天王子,在两千年的寿命中,恣意享受天上的色声香味触,无边的快乐;之后则转生为兜率天王子,在四千年的寿命中,随意享用此天更加增上的妙欲,此天天人互相目视即可满足欲乐,在享用心满意足之余,因为弥勒菩萨在兜率内院宣讲佛法,因此能够谈法论道,增长智慧;之后则转生为化乐天王子,享受八千年的增上欲乐;再之后则转生为欲界天最高层次的他化自在天王子,此天的种种享乐种种妙欲,比起前面的五层天来说,则是最为殊胜的,此王子可以在此天中,恣意享乐一万六千岁。命终之后,则又转生到四天王天,如此上上下下往来七次,享尽了天人之福;而且,因为他能够在一日一夜的时间内,严格持戒,因此他在二十劫的时间内,一直不会转生到地狱、饿鬼、畜牲这三种恶趣,一直在天道和人道这些善道轮转;直到最后一生,转生到人间富裕祥和的家中,先是随意享用人间的各种财富和享乐,到中年之后,才对这样的生活产生厌倦,生起向道之心,然后为了摆脱生老病死之痛苦,剃发出家,精进修行,时常能够具足行住坐卧的威仪,能够保持正法正念,最终因为彻底明白了构成身体的五蕴本来就是苦空无我的真谛,明白一切都是因缘汇聚而有,因缘失散而无的因缘法,而成就了缘觉罗汉,或者称作辟支佛,证得了成就的果位。”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就是说,通过持戒,可以得到未来生人天的增上福报,这是最主要的也是最直接的好处。虽然最终也可以在真正的佛法上证得成就果位,但是比起来直接思悟正法究竟智慧所得到的利益,还是差的很多了,至少是慢了很多。
因此说,持戒,如果不明白真正的智慧的话,永远只是在轮回中飘转,只是享乐的时间稍微多一些而已;而如果能够在具备了正确认识心地智慧的情况下持戒,那就可以在十六生、七生、甚至一生之中,证得比罗汉果更加彻底更加究竟的圆满佛果。
归根结底,学佛,还是要学智慧的,也是要用智慧去学的,就像佛在这个事情发生后,对阿难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一样,这才是真正的开智慧的法门。
这个时候的阿难,显然不明白自己所领受的戒律的真实意义,并且自己也没有智慧解决目前所面临的困境,被摩登伽女左右,即将违犯淫戒,按照佛制,犯了的话,可是要被摒出僧团的!这可怎么办呢?佛啊!快救我吧!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神咒救阿难!  《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奘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佛因为已经用神念知道了堂弟阿难的危险境况,早早地就从王宫中应完斋饭,没有像往常一样地给斋主讲法布施,就急忙赶回了祗园。波斯匿王以及在其他大臣和居士家里应供的所有菩萨、罗汉、比丘和供斋的斋主等,也全部都跟随着佛来到了祗园,大家都想着佛肯定会在祗园讲法的。等到了祗园之后,佛什么话都没有说,安坐在法座上,从头顶放射出不可思议的百种宝光,宝光互相映照构成的五彩光芒的清净境界中,显现出来一个千瓣莲花,莲花上有一个佛的化身,双盘跏趺坐,化身佛口中念诵出一段咒语,然后佛就命令文殊菩萨带着这个咒语的威力,前往摩登伽女家中去救护阿难。文殊菩萨一到那里,摩登伽女母亲恶咒的作用就消失了,阿难也就和摩登伽女一起,被文殊菩萨带回了祗园,来面见释迦牟尼佛。这里我们需要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佛也是要接受别人的邀请,去应酬的。也就是说,佛已经成道了这么多年,每天也都像普通众生一样地,要吃饭睡觉。按照《金刚经》中的描述,佛并不是每天都有人请吃饭的,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佛也是要整理好自己的袈裟,颇具威仪地,进入王城中去和他的弟子们一样的沿街托钵乞食,经过七户人家,没有乞到,今天就饿肚子;乞到的话,今天就有的吃。最后还是要托着钵,返回到祗园,吃饭,洗钵,再漱口洗脚,然后再自己整理好坐垫,升座安坐或者开讲正法。佛都是要过日子的,可是我们有些学佛的人,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认为佛不吃不喝,才符合要求;甚至对于现在传授我们佛法的僧人也好、上师也好、大居士也好,都认为只要是能够传授他人佛法的,怎么都得有点儿和一般人不一样的地方,比如说饮食方面的特殊表现,比如说一些特殊的言语,比如说一些特殊的行为。早几年曾经在网络上,发现了一篇因为看到一个僧人,使用了手机、摄像机等先进设备而产生的有些声讨含义的文章,竟然颇有支持者。好像只有吃糠咽菜、粪扫衣具、对现代社会毫无知觉的人,才算得上是修行人。真是奇了怪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02:03 , Processed in 0.441077 second(s), 21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